心理学的需要十篇

时间:2023-10-02 16:53:58

心理学的需要

心理学的需要篇1

[关键词]班级管理;安全或;尊重;归属和爱

一班集体应该满足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如果学生动辄得咎,无所适从,生活在老师的语言暴力和不断花样翻新的惩罚措施中,就会严重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烦躁,易怒,压抑,敌对和攻击性增强。教师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努力排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心理感受,积极乐观而又理智地去处理所面临的问题,遇到班级不顺心的事,善于自我排遣,不轻易发怒。教师要多用表扬,慎用批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坚决杜绝语言暴力和心罚。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教育风格的一贯性和持久性。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尽量取得适当的平衡,让学生尤其对惩罚既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获得最大限度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犯错而感到无法预料和期待可能承受的尴尬局面心存恐惧和不安,丧失掉安全感,引发产生严重后果的行为。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积极向上,合作互助,团结和睦的班级气氛,尤其要给与那些班级中所谓“嫌弃儿”和“孤独儿”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从而满足学生的安全的需要。

二班集体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班集体成员在班级中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尊严得到维护。自尊和尊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自己为班集体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得到承认,在班集体中享受一定地位,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他对班级集体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生活在自己热爱的班集体中,心情舒畅,心境愉悦,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即便是遇到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会得到较快和较合适的调整。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这种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的需要篇2

一、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今年的五月四日,恰好是星期六,学校大门口不像往常那般寂静,而是熙熙囔囔的,七(12)班的部分学生聚集在校门口,将代表学校参加与市质检院、市计量院、市特检中心、市标准化院联合举办的以“传承‘五四’精神,共促社区和谐稳定”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我们班两年来第一次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每个学生都佩戴印有学校标志的文明礼仪绶带,满怀自豪地迈出校门,朝着活动地点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学生很快分配到了任务: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十精神、民生计量法律法规、民生计量常识及电梯、煤气瓶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知识。从早上一直到中午将近3小时都在街道上步行。初次集体离开教室连续地步行,体力消耗比较大,但学生的表情却是不亦乐乎。当教师寻问他们的收获时,他们说这样的活动收获很大。

二、在奉献中寻找真情,在行动中得到温暖

今年九月七日,由温州商报、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市人民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百名爱心人士结对百名贫困单亲儿童”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我班的学生积极报名争当志愿者,并在此次活动中以出色的表现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组织部门的高度赞扬。学生再一次在爱的奉献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那天早上八点,二十一中的校门口人潮涌动,我班学生早早集中在此,之后由温州商报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前去开幕式会场。一进会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手头的准备工作。不久,时针指向九点钟方向,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也陆续到达会场,我班学生身披红绶带,整齐地站在门的两侧,迎接他们的到来。我们分工详细,何人负责接待,何人负责带领嘉宾到达座位,经过多次公益活动的实践锻炼,学生显然老练了许多,我们的热情给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单亲孩子送去了一份暖意。活动中,各位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贫困单亲家庭孩子生活的艰难,更体会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孩子结对帮助他人的爱心人士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大爱无疆,他们的爱让世界变得温馨美好,他们的善举在我们的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因此,学生更是拿出了百倍的精力参与这次活动。

三、在关爱中领悟情感,在交往中滋长知识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同时也有着特殊的含义,主办方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加入公益活动中。当主持人说:“许多的水晶宝宝(早产儿),仅仅是因为家里没有钱,父母们便放弃了这个本来可以救活的小生命。”我们心如刀绞,也更加坚定了要加入这个公益活动中来的决心。

学生很快就分配到了任务,协助工作人员义卖,我们摩拳擦掌,拭目以待,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也从腰包里拿出了几百块,来资助这些可怜却又无辜的小生命。很快,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我们这个公益活动中来,女生也是奋力地介绍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献上一份爱心。紧接着,学生颁发资料、推销产品。有的端着盛着瓯柑蜜茶的杯子,穿梭在大厅两侧。这杯子装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啊!虽说学生的热情高涨,但有几次,学生微笑地前去向人们颁发资料后,有些人竟然拿资料垫坐在椅子上。有些学生看不下去了,前去劝说却被冷眼相待,这是对水晶宝宝、对脆弱的生命的漠视。

心理学的需要篇3

  

关键词:阳光数学,学生心理,教学实践

 

    连续多年的“学生最满意老师”和学校认可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上学年度两个班的双百分百满意率,反倒让我在兴奋之余多了一些冷静思考: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数学课堂?每当我静下心来追寻这些问题时,一个鲜明而特别的教学模式总是跳跃在我的脑海之中,那就是———阳光数学课堂,一种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数学课堂。

    我一直坚持认为,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阵地,而且是情感体验的场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相对枯燥刻板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我们更应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学科特殊性,还学生一个灿烂温馨的阳光课堂。

    “阳光数学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人文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充实的人,有学习质量的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在实施阳光数学课堂中关注学生心理需要作如下探讨和交流。

    一、“知”与“未知”———给予学生情绪安全感的需要只有学生有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积极阳光的课堂环境才有可能建立,学生也才能自信地迎接和应对学习的挑战。课堂中学生的安全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老师,二是学生自己。一个自信的老师可以提升全班级所有学生的自信,是班级自信中的脊梁。当然,老师必须对所教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深刻理解(甚至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在学生面前显示出“脊梁的自信”。当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孤独地航行时,乘上这艘稳健可靠且技术设备全面的渡轮,是多么的幸福。他们知道,这艘渡轮会带他们安全地驶向成功的彼岸。所以老师要充分准备好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一节准备不充分的课,打击的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和自尊,对学生的自信心伤害更大。当学生在感知教师“知”的前提下,他们才有自信和勇气用自己的“所知”来建构面对的“未知”。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假装“未知”,那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例如,我曾在“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这节课的变式教学中,故意将例题“若函数f(x)=x3+3x2+a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变换成“若函数f(x)=x3+3x2+a与x轴有两个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在探讨过程中兴奋地发现老师变换错了,应该是“求a的值”而非“求a的取值范围”。当我打算再次装傻提出“若函数f(x)=x3+3x2+a与x轴有三个交点,求a的值。”时,同学们几乎没经过思考就更正了我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达到了传递知识,而且让同学们体验了美妙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新知识,是自己合作的伙伴,在情绪上产生安全感,甚至感觉到一种挑战“权威”的超越感,进而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愉悦的互动———给予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阳光的数学课堂需要和谐愉悦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自我实现。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里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中的师生问答、师生板演等,还应是平等意义上的相互交流,比如学生评价学生,甚至学生评价教师(比如上文所说的老师故意出错让学生点评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评价)。我常在一节课的数学建构之后让学生自编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题目给同桌或老师思考解答,这是一种“换位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尽管部分学生会模仿课本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但即便是模仿,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创造。

    我在行间观察过程中,会筛选出其中最接近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一些佳题作为例题(或课后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分析。

    例如,我在课堂中曾将预学案中的“求函数f(x)=13x3-2x2+3x的单调减区间”改编为“若函数f(x)=13x3-ax2+3x在r上为单调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并想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我们共同解决了此变式训练之后,我试探着问:“能否将此题换种说法?比如改变区间范围,或将单调性换成极值等问法。”

    同学们便一下子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主动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课堂氛围如洪水一般浸透了教室的每个角落。在积极的引导之下,我在观察中筛选出了以下有价值的题型:①若函数f(x)=13x3-ax2+3x在r上没有极值,求a的取值范围;

    ②函数f(x)=13x2-ax2+3x在r上有极值,求a的取值范围;③函数f(x)=13x3-ax2+3x在(1,2)上有极值,求a的取值范围;

    ④函数f(x)=13x3-ax2+3x在[1,+∞)上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⑤若函数f(x)=13x3-ax2+3x在[1,3)上单调递减,在[3,+∞)上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这对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光荣和鼓舞,对其他同学来讲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这样的题目就来自于身边的同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或专家所编著的教辅资料,他们做起来也更加有亲切感和自信感,不会感觉到怯题。自编一种题型比会做一种题型所获得的成就感更加强烈,其教育教学价值也就更大。这样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成功,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通过品味成功的喜悦,激起对下一次成功的追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积极评价———给予学生尊重的需要

    学生不是一个个有待填满的空容器,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需要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尊重。而课堂中学生得到的尊重主要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积极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看学生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某些学生没有达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水平,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旦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不必吝啬褒奖的言语。比如我在上文中所说的学生自编题时,发现好的自创题时,我时常会说出“比老师想得还有深度和广度”“这题都能编到某些习题上了”“这题太贴近本课中心思想了”等鼓励性的话语。

    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评价氛围,防止同学间打击性的评价,课堂中学生评价学生时,老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怎样评价自己的同伴。老师可在学生评价之前限制性地设问,如“你觉得某某在哪些方面的解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某某哪些方面是值得向同学们推广?”等等。对学生来说,在积极评价别人的同时,慢慢学会了如何从“善”的角度发现别人的美,这本身也是一种成长,而且对整个班风的和谐建构将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当然,积极的评价并不等同于漫天给学生乱扣高帽子,在对待错误问题上,客观善意的评价也是一种积极的评价。

心理学的需要篇4

今下午是一位心理辅导师------县实验中学的郝老师讲的有关怎样去认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问题。讲得非常的生动,列举的一些案例非常的感人,郝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几次都声音哽咽,在下面听的老师们也出奇的安静,不再有小声嘀咕的声音了。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像金字塔一样。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吃、喝、拉、撒、睡,只有生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一个人饿极了,可以去偷、去抢,这时他就顾不上安全的需要了。我们平时经常会抱怨一个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长远的目标,这是因为他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没有了最高一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了。我们就应该进行反思,是不是他感觉身边的环境不够安全,是不是他没有爱和归属感,是不是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郝老师提到一位学生家长告诉她,就在初四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他的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告诉家里人,谁也不准去打扰他,就让他今天吃死、睡死、玩死。家长担心,这么一次小的考试就这样子,要是高考还不得疯了。还有一次,郝老师的孩子放学回家,嚷着说今天的作业太多,真烦!郝老师就劝她,做一个好孩子就是要吃苦的。谁知她的孩子说道:“做好孩子太累,我不愿做好孩子。”当时身为教师的她也无言以对。

心理学的需要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 工作职责 服务 价值

学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历史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彰显和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成长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和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圣地。学校的自身形象、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学校先进人物榜样力量的延绵不断地传承,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学校领导要从讲政治中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高度,以身垂范,组织学习,广为宣传,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中,努力让全体教职工增强建档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维护学校档案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逐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学校领导要牵头负责,根据本校校情,针对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等环节,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如《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资料收集员工作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制度,并责成学校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立卷、归档等建档工作。同时要求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负责本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做到职责明确,整理有序,归档及时,确保学校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通业务,爱岗敬业

要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求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公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各处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资料收集员,办公室与各处室形成工作网络辐射,齐抓共管,团结协作,保证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整理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对于年轻、熟悉计算机操作且热中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要选拔重用,并逐步培养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此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绩立功,尽快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设施齐备,操作规范

要搞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档案借阅室、库房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电子材料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要设立专门库房,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此外,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象机等设施已是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档案室对已收集回来的各种档案资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按学校档案保管的规定,对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送回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然后登记入库。(2)档案室要定期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分管领导,确保档案安全。(3)重视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时,还应归档相同的纸质文件,即“双套归档制”。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做到:一是齐全完整;二是真实有效;三是格式规范;四是一式两(三)套;五是经过整理,要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4)认真做好档案统计、补充、销毁等工作。

五、挖掘潜能,保障服务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学校档案的服务潜能,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检索工具,如汇编《学校档案检索目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校园网,这样既方便了教职工对所需档案资料的查寻,也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学校建立了“绿色窗口”。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心理学的需要篇6

〔关键词〕ERG理论;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1-0007-03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各个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才刚刚开始。”有关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将会进入心理的和谐状态,教师需要满足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学家一直研究的热点,ERG理论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

一、ERG理论概述

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dherer)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它包括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1]。(1)生存需要。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满足这些需要而提供的手段,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相互关系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情感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方可得到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的需要。

二、基于ERG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与维护策略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及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长期承受着竞争压力,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一)生存需要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一直在不断调整,相对以前得到了不少提高,但与其他行业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滞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资收入低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期望。由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影响,而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又显著低于女教师[4]。这可能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男主外,女主内”有关,男教师要养家糊口,收入要高于伴侣的压力较大,所以男教师更为关注待遇问题,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ERG 理论认为,较低层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寻求较高层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以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提高教师物质层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解决教师面临的生活困难,如建设教师安居房、周转房,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让教师不再为了生存需要而费尽心思,这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二)人际关系需要

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人际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快乐幸福,也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李晶等(2003)认为,具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教师检出率为8.6%(16/187);与学生、同事、领导间的关系自我评价至少有一项不满意的教师检出率为15.51%(29/187);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出现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等心理卫生问题[5]。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少与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交往。学生考完试之后,学校要按分数进行排名,而且学生的成绩也是考核教师教学的主要因素,使得教师之间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又使教师为了竞争一个职称名额而费尽心机,引发同事之间的激烈冲突。而由于教师的工作很难精确地进行量化,绩效工资考核的实行,进一步激化了同事之间的矛盾。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人际关系。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领导首先要注重决策公平公正,制度严格又不失人文关怀。一旦学校制度在教代会通过就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促使教师形成良性的竞争。对于教师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学校领导要及时关注并积极帮助解决,使教师感受到温暖。其次,学校领导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彼此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平等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应是民主、和谐的,不是学校领导的一言堂和对教师的一味指责与批评。再次,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考核标准。学校也要适当地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生活,如校内职工运动会、家校合作交流会以及各类交流研讨会;和外校外单位结对子并积极开展活动等,让教师走出封闭的环境,打开自我,在活动中与人积极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学校还要适当地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了解人际交往的策略,纠正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调整人际交往的方式,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成长需要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成长需要既有外在的社会需求也有内在的发展需求,其中内在的发展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完善自我,不断反思,获得专业的提升与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 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地潜心钻研业务,也需要有人给予引导,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比如,学校实行“结对子”,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示范观摩课、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外力作用,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持续发展。

2. 提供心理发展的机会

陈兰娜(2004)对 2292 名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 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表现在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懂得心理调适与维护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引发内心的矛盾冲突。完美主义情结也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对自己和学生要求苛刻、力求完美,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心理很容易失衡。

所以,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袋,形成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机制,如邀请心理专家或利用本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讲座。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从而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好的工作状态,得到好的工作业绩,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3. 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教师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根据教师的能力提供任职和升迁的途径。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其更多的荣誉。让学校去行政化应成为改革的根本,绩效制度的制定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让教师得到实惠和尊重。学校要以制度为保障激励教师,以教研推动教师成长,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4. 职业生涯规划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分层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定教师成长档案袋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实行教师培养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另外,教师自我定位要准确,应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努力逐步实现目标,并能够根据环境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ERG理论认为,当一种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这种需要就越为人们所渴望;当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教师对于自身物质的需要就更为关注。单纯地要求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违背需要满足原则的。教师不是神而是平凡之人,生存需要是教师的一种正常需要。所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是必要的,当降低了教师对这一需要的渴望之后,专业成长才成为可能。

ERG理论的 “受挫—回归”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如,当个体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和需求。同时,几种需要并不具有层级性,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并不一定就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

所以仅仅提高教师物质待遇与社会地位还不够。如果教师在人际关系及成长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挫时,会更趋向于对生存需要的追求,更多的追求物质待遇。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同时,要关注教师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制定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划。当教师人际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很好满足时,往往会降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物质待遇不高的条件下,仍然会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充满热情地工作,兢兢业业,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是名师。

当教师的需要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之后,就会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9.

[2]杜丽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38-140.

[3]杨玉春. 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9,(5):17-21.

[4]魏淑华,宋广文. 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2,(6):564-569.

[5]李晶,刘根义,隋桂英,翟敏,宋煜炜. 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济宁医学院 学报.2003,(3):8-9.

心理学的需要篇7

关键词:心理障碍;需要 不良情绪 预防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间题,由此引出的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甚至有些事件由于情节恶劣触犯了法律。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危害,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科学地揭示大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及其规律性,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对于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一、心理障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如此,其往往受着不良心理的支配。换句话说,每当一名学生作出某些异常行为之前,总是由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障碍所致。因此,要想避免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并教育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悔改自己的错误,就必须注意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多渠道教育、引导,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一)意识障碍

意识上的障碍是支配行为发生异常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大学生的这些障碍正是“社会不良的存在”在学生个体上“意识内化”的结果,这种“意识内化”的结果导致了意识障碍的产生。并且由于意识本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这种意识障碍就会驱使个体实施某些异常行为。

大学生的意识障碍与成年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其一,大学生的意识障碍受他们的阅历、年龄的制约,存在一些片面、直观的特点。其二,大学生的意识障碍是不稳定的,可塑性较强。由此决定了大学生意识障碍的可变系数大,受外界及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会较大。

大学生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少年逐渐步人青年时期,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其心理也在发生发展着许多变化,这个年龄段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显示出这一阶段的一些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扭曲了的人生观。人生观的畸形是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与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在18-23岁这个年龄段,由于处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某些令人焦虑的意识变态,虽然其仅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面。如:学习态度上的畸形—企图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捷径混得毕业文凭;生活态度上的畸形—崇尚金钱和享乐,占有欲;处世态度上的畸形—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目的等。

2.扭曲的道德观。道德是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等观念,并通过由此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然而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面前,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倾斜。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真与假被颠倒,产生了颠倒了的道德观。

3.扭曲的认识观。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人们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更具合理性。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变态,由于认识水平、范围等的限制,不善辨别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些时候容易受个体的情绪和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固执和偏激的变态认识观。

(二)心理需要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合理的需要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意识和不合理的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就是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不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异常活动的直接酝酿和实施的过程。学生心理需要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生活上需要。不良的占有欲往往导致学生偷窃、诈骗行为的发生。相当数量的异常事件是与某些学生生活上、生理上的不正常需要是分不开的。

2."需要”的畸形化。合理的需要构成了人需要的整体,这个

转贴于 整体的各个部分处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为。而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他的需要系统总是处于畸形的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

3.满足需要手段发生扭曲。一般来说,合理需要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需要的不良性质导致其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满足,因此往往是通过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导致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不良的情绪

大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发育阶段,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面新的需要的矛盾增加,使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其一情绪波动大,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形成激情冲动,易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其二是情绪的心境。由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情绪延续性较强、心境化程度较高,情绪外界刺激后,常常会转化为心境。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其余波却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影响其后一个阶段时间的活动和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情绪”有过一个定义:“情绪—从可察觉的身体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鉴于学生情绪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失控,由于情绪冲动视纪律与法不顾,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障碍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异常,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从上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转变期,在此期间,生理方面已基本达到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出现障碍,如果这些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

(一)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修养

目前,学校已开设(心理学》课程,并正在尝试开设心理咨询。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自我调谐、自我解脱的能力较差,以致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自拔。通过心理教育,能使学生更具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通过听取咨询对象的主诉和交谈,给对象以建议、暗示或诱缓解其心理矛盾,扭转其心理偏差,扫除其心理障碍,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举办专题讲座及专题咨询

心理学的需要篇8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并由此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就此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间题,由此引出的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甚至有些事件由于情节恶劣触犯了法律。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危害,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科学地揭示大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及其规律性,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对于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一、心理障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如此,其往往受着不良心理的支配。换句话说,每当一名学生作出某些异常行为之前,总是由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障碍所致。因此,要想避免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并教育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悔改自己的错误,就必须注意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从而有的放矢,加强多渠道教育、引导,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一)意识障碍

意识上的障碍是支配行为发生异常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大学生的这些障碍正是“社会不良的存在”在学生个体上“意识内化”的结果,这种“意识内化”的结果导致了意识障碍的产生。并且由于意识本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这种意识障碍就会驱使个体实施某些异常行为。

大学生的意识障碍与成年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其一,大学生的意识障碍受他们的阅历、年龄的制约,存在一些片面、直观的特点。其二,大学生的意识障碍是不稳定的,可塑性较强。由此决定了大学生意识障碍的可变系数大,受外界及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会较大。

大学生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少年逐渐步人青年时期,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其心理也在发生发展着许多变化,这个年龄段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显示出这一阶段的一些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扭曲了的人生观。人生观的畸形是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与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在18-23岁这个年龄段,由于处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某些令人焦虑的意识变态,虽然其仅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面。如:学习态度上的畸形—企图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捷径混得毕业文凭;生活态度上的畸形—崇尚金钱和享乐,占有欲;处世态度上的畸形—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目的等。

2.扭曲的道德观。道德是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等观念,并通过由此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然而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面前,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倾斜。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真与假被颠倒,产生了颠倒了的道德观。

3.扭曲的认识观。正确的认识能够使人们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更具合理性。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变态,由于认识水平、范围等的限制,不善辨别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些时候容易受个体的情绪和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固执和偏激的变态认识观。

(二)心理需要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合理的需要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意识和不合理的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就是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不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异常活动的直接酝酿和实施的过程。学生心理需要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生活上需要。不良的占有欲往往导致学生偷窃、诈骗行为的发生。相当数量的异常事件是与某些学生生活上、生理上的不正常需要是分不开的。 2."需要”的畸形化。合理的需要构成了人需要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处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为。而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他的需要系统总是处于畸形的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

3.满足需要手段发生扭曲。一般来说,合理需要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对于心理需要出现障碍的人来说,需要的不良性质导致其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满足,因此往往是通过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导致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不良的情绪

大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发育阶段,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面新的需要的矛盾增加,使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其一情绪波动大,易受情境气氛的感染,形成激情冲动,易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其二是情绪的心境。由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情绪延续性较强、心境化程度较高,情绪外界刺激后,常常会转化为心境。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其余波却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影响其后一个阶段时间的活动和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情绪”有过一个定义:“情绪—从可察觉的身体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鉴于学生情绪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失控,由于情绪冲动视纪律与法不顾,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障碍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异常,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从上述对心理障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转变期,在此期间,生理方面已基本达到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出现障碍,如果这些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力量,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

(一)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修养

目前,学校已开设(心理学》课程,并正在尝试开设心理咨询。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自我调谐、自我解脱的能力较差,以致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自拔。通过心理教育,能使学生更具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通过听取咨询对象的主诉和交谈,给对象以建议、暗示或诱缓解其心理矛盾,扭转其心理偏差,扫除其心理障碍,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举办专题讲座及专题咨询

心理学的需要篇9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心理需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强,变化性大。全面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特点,把握学生心理需要发展的趋势,就可以引导职校生为满足心理需要而采取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身的行为。本研究采用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对在读职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把握其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针对性强、高效适当的心理教育举措。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41份,回收有效问卷686份,回收有效率为85.75%。有效被试的基本信息分布如下:从年级看,一年级512人,二年级42人,三年级132人;从性别看,男生306人,女生380人;从专业看,文科类174人,理工类437人,艺术类75人;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551人,非独生子女135人;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看,学生干部259人,非学生干部427人;从初中毕业学校看,农村初中436人,城区初中250人。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的基础上,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的工具。该问卷共计60个调查项目,主要调查职校生的认知需要、表现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的需要、爱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人际沟通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需要、实现需要等9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因子均分及项目总均分可以反映职校生心理需要的程度等级。经检验,本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2,说明其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经专家判定,本问卷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之用。研究者担任主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给予被试足够的时间答卷。在回收的问卷中筛选有效问卷采用SPSS for Win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人际沟通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承认需要、表现需要、爱的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需要。心理需要总均分为3.3448,处于中等水平。从标准差的角度来看,实现需要、承认需要、爱的需要的变异性更大,说明在这三种需要方面,职校生个体差异较大。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2可知,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p=0.009<0.01);在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p=0.017<0.05)。在其他因子和总分方面,男女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3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3<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05),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表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5),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其他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实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1),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4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专业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48<0.05)。经事后q检验,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18),理工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24)。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均不存在专业间的显著性差异。

(五)职校生心理需求是否为独生子女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5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6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均分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七)初中毕业学校之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7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初中毕业于城区学校与毕业于农村学校的职校生的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排列前四的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和人际沟通需要。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当代职校生心理需要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在:求知欲较强烈,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毕业后能找到适合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寻求自我发展,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追求独立,希望父母、师长和同学把自己作为成年人看待,力争独立解决问题;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友情,学会沟通,希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积极的自我实现和认知需要,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促使职校生学会学习,引导职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要充分把握职校生的独立需要,强化职校生青春期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其正确处理独立与依赖的关系,促进职校生学会独立;要重视职校生的人际沟通需要,应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不断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二)职校生心理需要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职校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得到同龄人的佩服,在同学中有更高的威信,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职校男生比女生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以及异性的情爱。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断完善职校生人格特征;要丰富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以竞赛促发展,坚持不懈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可开设“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使职校生对于诸如亲爱、友爱和情爱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认识,提升学生爱的能力和爱的责任感。

(三)职校生心理需要年级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一年级的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表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在实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年级职校生刚刚升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对于未来有期待,有梦想,有比较强烈认知需要;其二,一年级职校生刚刚融入新的集体共同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新的起点,有比较强烈的表现需要;其三,一年级职校生初入职业学校,校方一般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有意识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志向。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见习和实习中,自始至终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做中学”,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尽可能减少其习得无助感,以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二是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丰富职校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外活动,尽量让每位职校生都有展现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以激发和满足其表现需要;三是强化职校生的生涯教育,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成熟度,破解其职业决策困难,提升其职业适应性,激励学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大程度满足其实现需要;四是开展全程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职校生的职业咨询,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创业意识能力培养[2],使职校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能为职业生涯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以满足其各种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需要。

(四)职校生心理需要专业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也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其认知需要更低。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s 相对淡化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考试的功用,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艺术类学生自我成长;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抓紧抓实艺术类职校生见习、实习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直接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提升专业自信心。

心理学的需要篇10

开放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开放大学系统587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处于中间水平,并不强烈(M=2.58),在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较弱(M=34.87),在性别、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9,P=

【关键词】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社会支持;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问题提出

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当班人”。开放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式封闭教育而言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学籍管理的开放、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教育媒体的开放和选修专业的开放等,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充分而全面的发展[1]。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他们承担着工作、家庭、学习等多方面压力。研究显示,开放教育学生存在年龄跨度大、背景差异大、心理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的坚持性不够等现象[2],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是建立在对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础上所迸发出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途径、人员等的需要,这并非是对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而是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3]。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包括来自各种人群或组织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5],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6]。

根据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有研究,可以推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必然存在一定关联。目前,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学习支持等开展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虚无假设,通过标准化量表,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取样,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式推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此丰富开放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开放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工具

(一)被试样本

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龄24.93岁,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7]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8]。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共有37题,包括需求服务意愿、公众服务需求、亲缘服务需求、需求服务途径、需求服务内容和需求影响因素6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按照“毫无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的强度进行排列。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9,分半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系数在0.874-0.969之间,分半系数在0.795-0.927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社会支持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量表的总分是10个条目计分之和,其中客观支持是第2、6、7项之和,主观支持是第1、3、4、5项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项之和。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三)施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堂进行问卷施测。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在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助下,由被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1. 总体服务需求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需求平均分为2.58,处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个维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间,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务内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众需求服务(2.21±0.98),具体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强烈,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占据重要地位,如职业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其需求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实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中,公众需求服务尚未引起开放教育学生的认同。

表1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N=587)

[维度\&均值\&标准差\&排序\&需求服务内容\&2.91\&1.06\&1\&需求影响因素\&2.84\&1.15\&2\&需求服务途径\&2.57\&0.98\&3\&亲缘服务需求\&2.45\&1.02\&4\&需求服务意识\&2.23\&0.91\&5\&公众服务需求\&2.21\&0.98\&6\&]

进一步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需求服务意识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对于专业的服务需求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亲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这可能与量表作答时的社会赞许性有关,从侧面反映开放教育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众服务需求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更多倾向于向私人健康专家(2.30±1.18)以及专职教师(2.27±1.67)进行求助,而对于医生、精神卫生专家等与医院相关的人员需求较低。与公众服务需求相比,开放教育学生更愿意找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员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消极处理又是开放教育学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发展(2.39±1.26)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父母家人,开放教育学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并不希望他们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这可能与中国内敛的家庭文化以及传统的父母观有一定关联。

在需求服务内容上,开放教育学生认为人际关系(3.16±1.26)是他们最迫切需要提供辅导与支持的问题,而职业与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较为强烈。有学者在对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9]。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因此职业发展问题也是这一群体较为关心的内容。

在需求服务途径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最愿意通过书籍(2.74±1.17)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谈,网络服务也受到开放教育学生较高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方式,已经不再成为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开放教育学生以外的学生群体中也有所体现[10]。

在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费用问题(2.90±1.29)是开放教育学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而个人的观念意识,并不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实用性与实际性是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这点与学者对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会学变量差异检验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在服务需求意识、服务内容、服务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上,均呈现显著增长(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体的总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无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三,选择其他选项的总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现显著性差异(F=8.735,P=0.00

在户籍方面,不同户籍的学生在总体需求上呈现显著差异(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学生在总体服务需求、需求服务意识、公共服务需求、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途径、需求影响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2.561,P=0.000

(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平均分为34.87。其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6.18,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5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7.13,具体如表2所示。与已有学者的调查相比[15],开放教育学生相较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支持相对较弱。

表2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N=587)

[维度\&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总分\&12\&61\&34.87\&8.629\&客观支持\&1\&18\&6.18\&3.504\&主观支持\&8\&35\&21.57\&5.499\&对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会支持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方面,开放教育学生的女性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组,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t=-2.617,P=0.009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开放教育学生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2.368,P=0.000

在婚姻状态方面,不同婚姻状态的开放教育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8.551,P=0.000

在户籍方面,非上海农村户籍与上海户籍在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5.250,P=0.000

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与总体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回归模型

对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69.012+0.698[×]社会支持总分。

进一步细化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回归模型,删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达到显性的主观支持维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72.499+1.117[×]客观支持+2.025[×]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对策与建议

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可以统一划入学生支持服务的范畴。为此,学校需要在部门建立、工作开展、途径拓展、队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品质。

(一)设置相关部门,重视内在需求

无论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还是社会支持需求,都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学习需求,又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为明显,且社会支持现状并不乐观,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如设立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专门服务于学生各类需求。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需要在充分了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做好研究调查,听取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思想,不断健全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创造双赢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丰富工作内容,关注各类群体

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有着与普通高校学生相似的需求,如学习、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区别,如增加了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领域的学生服务大都集中在入学报名、招生咨询等功能上,忽略了对学生非学习性的支持,如技术支持、就业辅导等[23]。开放教育学生不仅关注职业发展,还关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设、亲子关系等主题。除了这些普遍性的服务内容以外,学校还需关注特殊群体,如前文调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学生、非上海农村户籍学生、18-23岁的学生,等等,应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特色服务工作,深化工作内容,注重支持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渠道

学生支持服务的载体,除了学校提供的各类正式渠道以外,还需重视学生非正式自治组织,如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的任务,还有交友、娱乐等各种功能,帮助成员获得某种需要,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24]。这些非正式自治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会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帮助不同班级、院系的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关照以及资源上的共享。此外,调查也发现,开放教育学生较为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各项服务。因此,开放教育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支持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互动,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质量

开展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师资队伍成为各项政策措施贯彻的重要抓手。鉴于此,开放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开放教育学生支持服务工作队伍。对于专职教师应给予教学、科研、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开放教育应开展各项举措,整合各方资源,发动各方力量,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为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绽放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全德. 关于开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张幼芳.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98.

[4] 林初锐,李永鑫,胡瑜.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2004,(5):1116-1119.

[5]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的编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0.

[9] 刘影,张灵聪. 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88-91.

[10] 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10:53.

[11] 江荣光,李凤兰.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81-88.

[12] 李彩娜,邹泓,段冬梅. 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苏晓馨. 社会支持/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上海外来人口与本市居民的比较[J]. 人口与发展,2011,17(6):2-9.

[14] 郑先如. 职业倦怠研究在我国的回顾与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2005,(4):123-125.

[15] 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2:38.

[16] 施建锋,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 人类工效学,2003,(1):58-61.

[1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7-76.

[19]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9.

[20] 和红,智欣.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33-42、118.

[22] 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23] 靳会峰.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3-98.

[24]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教程[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