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9:29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2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3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 模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湖北省黄石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市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掀起了黄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美丽新村涌现出来,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拟对这些生动案例进行剖析比较,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及成效

黄石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1)特色产业引领型。特色产业引领型,是指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并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模式突出了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般适应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地方乡村。例如,灵乡镇坳头村早年依靠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转型后以发展环保工业、开发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湖北旅游名村;灵乡镇谈桥社区的谈桥千张、谈桥豆豉风味独特、广受喜爱,村里办起了豆制品公司、肉牛羊养殖基地、矿泉水加工厂等,壮大了集体经济,从贫穷落后的偏远小村变成了美丽的省级宜居村庄。

(2)景区依托带动型。景区依托带动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人文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旅游资源丰富、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把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产模式与人文资源景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补的新村建设发展模式。例如,大冶的小雷山村和阳新的王英镇新屋村分别位于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雷山风景区和仙岛湖风景区周边,依托景区大打生态旅游牌,切实提高了村民收入。

(3)旅游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也叫休闲带动型或农庄型,是指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发展环保生态种养殖产业,修建回归自然的新型农庄,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或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采摘、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例如,保安镇刘通湾,一到春天漫山的桃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到了秋季,采摘狗血桃、吃农家菜,品尝纯绿色食品米糕、糍粑,也带来很多游客,还让米糕、糍粑这种农家糕点名声远播,畅销武汉、鄂州、黄冈、咸宁等地。

(4)古村保护带动型。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适用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较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通过保护性的修缮、维护,再现传统街巷格局与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建筑、石刻等文化遗存,同时对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村庄人居品位。例如,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湾,因为拥有古民居、古树、古井、古碓、古墓、古庙等,被誉为“九古奇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近几年被发现后得到开发商大量投资,被打造成了本地的旅游名村。

二、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各地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认识的差异,加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推进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1)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及其产业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农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而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力度的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的心血。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

(2)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美丽乡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首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其次,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3)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美丽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找准了自己的个性,培育独特的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就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本。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第三,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空间。

(4)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源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怎样调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的农民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

三、黄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反复探索实践的动态过程,要看到上述成功模式的经验对其他同类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必然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是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要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努力突出村庄风貌特色,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

二是参与部门之间组织协调难度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例如,由县级政府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

三是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不能沦为凸显政绩的形象工程。

四是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软件”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盆景”、“搞形象”,更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在完善农村硬件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同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5

“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我们保护和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在加强乡村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软实力上下功夫。从规划、投资到建设,如何实现美丽乡村,这是所有人需要斟酌的难题。

村级公益谁来建

贵州修文县有一个茶山村,因交通闭塞,村庄经济发展备受制约。数十年来,茶山村举家外出打工者一度为全镇之最。每逢雨天,村中山路泥泞;要是晚上月亮不出来,村民出不了门,因为没有路灯。曾到访茶山村的北商中国城镇投资联合会秘书长陈泽华说:“在很多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农民的需求并不多,无非是雨天不用趟泥水,没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出门,农闲时有个广场可以聚会。”

在偏僻的茶山村,幸运终于在2013年来临。这一年,茶山村修了路,安了灯,还建起文化广场及公共厕所。这种转变,多少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推动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村里的事儿看似不大,但对农民来讲,其实都不小。”2010年,王卫星在云南丽江调研时,有个老太太说,她老伴命不好,村里小广场修好之前就走了,如果他能跟大伙现在一样,每天来跳跳舞,聊聊天,该多好!

“村里这些公益事业对他们太重要了,这是很多城里人不太能体会得到的。”据王卫星介绍,村级公益事业的基本前提是农民有意愿,然后筹资酬劳,接着是政府财政支付。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最初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欠账一直很大。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提留统筹及两工后,原有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渠道被堵塞。当时虽留有一个政策空间,就是村内户外农民自己受益的事儿允许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来解决,但组织农民筹资筹劳时,“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问题普遍存在,村级公益事业一直停滞不前。

为此,黑龙江等省尝试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在村民依靠民主议事自筹资金劳务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奖励补助。2008年,中央首选黑龙江、云南、河北三省开展试点。

很快,在各地开展的如美好乡村、幸福村庄、康居村庄、生态文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发挥了明显的制度优势,具体如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农民共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县为主统筹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等。

随着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由于农民掏钱参与家门口的建设,该政策从发起、执行到后期维护颇有效果。王卫星说:“有一年,贵州一个村庄旁边的主干道坏了,很多车绕道从村里经过,但村民怕车辆压坏新修的路不让走,他们很珍惜、重视村中的公共资产。”

“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更不是为了整治乡村环境而整治。”王卫星认为,结合农村建设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如何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发展,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很重要。”

倾听农民的内心需求

“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政府是投入主体,但落实到具体项目,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表示,北京每年将按全部乡村规模15%比例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其中基础设施建设。

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去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投入2.8亿元,集中支持低收入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54个。李成贵认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要形成政府、农民、社会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很多田园山水派诗人对乡居生活颇为赞誉,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但这是他乡异客的感受。”在强调农民主体身份时,李成贵举例说:“北京风大时,有的广告牌风吹几下就倒了;就在附近树上,那些喜鹊窝就很牢,树不倒窝就在,因为这是喜鹊给自己搭的窝。”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需要正确的理念,明辨空心村与美丽乡村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要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映成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此前有人提出“文化是关键”,李成贵评价说:“看似合理,其实是空谈,毕竟,农民关心的是增收。”

一周前,李成贵到京郊走访了个别村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500多人的村落,现在只有100多人,有的村庄只有63人,常住的不过16人,66岁的村干部居然成了村中最年轻的人。”李成贵无奈地调侃:“都说打牌是三缺一,我看这个村是一缺三。”

如果政府“一头热”,而农民晒太阳聊大天,“四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六个月耍钱”,对村庄公共事物熟视无睹,那就不算成功。李成贵认为农民的参与至少经过四个阶段――从旁观到参与,到给意见,再到有主见,最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集体行动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李成贵曾与亚洲发展银行在贵州做项目,向村民征求意见时,他得到诸多不同回答――青年男女希望修路,以便流动;成年农民希望修水渠,以便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妇女要求通电,以便于小孩晚上能够读书。“最终上哪个项目,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确立优先次序。”

在那些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成本很高,加之村庄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李成贵认为,在科学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推进村庄的适度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正成为一个有利趋势。就在京郊那个常住人口不过16人的村落,如今有企业入驻村庄,在保留其旧貌基础上,成功改善农房内部设施。李成贵说:“一种院子租1600元,另一种租2600元,去年,这个村每人分到7000多元。”

李成贵认为,重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或对村庄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治理有所帮助,毕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家乡需要什么,且怀有一腔真心。他建议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出身农村进入城市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连结城乡的桥梁,要善加利用;还要积极倡导鼓励社会捐助,特别是搞好村企合作,让企业力量激活农村公益事业。

“我为家乡做规划”

尽管农村肩负传承乡土文明的职责,但农村走向城市已是必然。“有一批村庄注定要消失,但村庄在生态及生活方式上的价值,需要传承。”李成贵提议,目前应多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发达国家,农村是一种高端趣味。现在有人为躲雾霾,想住20层,但担心不接地气,那就去山村生活。你们看‘仙’字,就是‘人在山中’,够高又接地气。”

2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农业部了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如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每种模式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和启示。”

2月18日,在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项目专题报告会”上,多部门联手推出“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计划,或将在全国打造一百个影视金融风情小镇。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6

 

为贯彻落实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工作部署和要求,更好地指导推进全县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结合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要求,我局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全县8个美丽乡镇和8个美丽乡村绿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方案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美丽乡镇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10.9-27.5%之间,都没有达到35%以上的验收标准;

2、存在绿化空白点。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还没有全面绿化;

3、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镇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美丽乡村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2.7-31.8%之间,都没有达到40%以上的验收标准;

2、道路、沟渠绿化存在空白点。在村庄建成区有一些道路、沟渠没有绿化,达不到90%以上的绿化率要求标准;

3、村庄建成区“五小园”建设普遍存在问题。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五小园”建设基本没有;

4、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村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无法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工作目标

1、各乡镇、村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2、抓紧时间落实绿化工程的实施,务必在6月底前按设计的要求全面完成绿化任务,确保达到验收标准;

3、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成活。

三、解决办法

1、村庄绿化。对乡村出入口、空置地块等主要节点实施绿化,完成河渠、水系、堤坝等沿线绿化,建议栽植女贞、红叶石楠、榉树、楸树、重阳木、桂花、雪松、国槐、池杉、水杉、垂柳等乡土乔木树种,大幅增加乡村绿量,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树种选择和建设标准可参考《怀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技术导则(试行)》。

2、道路绿化。对村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建议栽植杨树(无絮雄性)、法梧、国槐、栾树、女贞等树种,确保绿化率达90%以上。

3、庭院绿化。按照“大协调、小美观”原则,对每户房前屋后推行“见缝插绿”和“见空建景”式绿化,动员广大群众对自留地、自家宅基地绿化美化。建议以果树、绿化树为主,栽植柿树、石榴、枣树、女贞等树种,适当配以灌木花卉及绿化小苗。

4、镇区绿化。主要对街道两侧、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进行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5、技术要求。根据目前的特殊气候,应采取不同于适宜栽树季节的方法。①苗木要求:选择就近的苗源地,采取大土球、重修剪,尽量减少蒸发,最好能下午起苗,夜间运到栽植现场;②及时栽植:苗木到达现场后,应及时栽植,及时浇透定根水,对高大和冠幅大的树种要搭支架,防止倒伏;③抚育管理:对新栽的树木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定期浇水、培土、踩实、覆盖地膜、缠草绳、搭遮荫网、喷洒搞蒸腾剂和吊水,确保成活。

四、采取措施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即将迎接省市验收,绿化占有重要分值。按照“属地管理、划片分工”工作要求,县乡领导和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担负起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建设工作。

2、严格标准,抓出成效。各乡镇要按照《关于转发《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的通知》(怀美组发(2019)1号)文件要求,对照建设指标和考核内容,逐项逐条指导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认真开展绿化造林工作,严格建设标准,有问题的规划坚决补充完善,不合格的苗木坚决不栽。

3、认真总结,反馈信息。各乡镇认真收集绿化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周四下午17:00前,各乡镇要将美丽乡镇、中心村绿化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下步意见及时反馈到县美丽办、林业局。由县美丽办、林业局汇总情况后,报县相关领导。

附件:

1、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2、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绿化规划表

3、怀远县2019年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绿化情况统计表

4、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5、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规划表

6、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现状表

7、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规划表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型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在基于城乡和谐发展新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建设策略。因此,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方法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乡村现状

邝家庄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北部,在雅瑶镇内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自然村之一,北靠新街河,东接白云国际机场商贸区。全村户籍人口2236人,暂住人口352人。11年户籍人口数2440人,830户。全村共分五个社,以一社和二社规模最大,约700余人,其余各社人口在250人左右。村集体总收入主要源于物业出租(如文具厂、塑料厂、洗衣厂等),年收入约35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6800元,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在村域农用地被征用后,村民基本上依赖在外务工的非农收入,村庄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主要的发展现状如下:

1.1土地利用现状

村庄建设用地为55.14公顷,占村域总用地的26.75%。包括村居住用地与村生产用地。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以村庄居住用地(旧村及新村)为主。

1.2 道路交通现状

邝家庄村域的道路等级较为明显,村为城市道路,内部为村级道路。但村内部道路走向与分级较为混乱。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凤凰南路,邝村东路。村级道路由主要为2—6米的水泥路,部分道路狭窄,不能通车,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

1.3建筑物现状

旧村内部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布局混乱,存在大量空心住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其次,住宅建筑间距过小,造成消防隐患。

1.4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现有村庄以雨污合流为主,通过室外明沟就近排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周边河流;村内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问题较为严重。

1.5 空间品质

现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利用。村庄濒临新街河公园但缺乏畅通的联系;村庄拥有多个开阔的池塘而未能形成连通的水系景观,岸线生硬,更缺乏亲水空间;

村内有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公祠,公祠东临风水塘,但沿路立面凌乱,营造村庄特色风貌难度较大。

村庄公共空间缺乏,未能有效利用乡村元素(大树、公祠等)营造公共空间。

如何规划建设层面上确定村发展方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重点分析研究以下内容: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的供给将改善村民生活品质;②更好的村庄建设指引有助于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通过多渠道鼓励村民参与,有助村庄精神的重塑。

二、规划方案

2.1 规划理念

(1)注重活力的塑造。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农村逐步凋蔽沉沦的境况。

邝家庄村应基于自身区位、禀赋,区域环境,寻求适合的村庄定位,激励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人口回流,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维系村庄活力。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辅以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邝家庄村将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

(2)强调与自然协调。乡村有别于城市的关键,在于乡村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和亲和的联络,乡村-自然的资源、能量转换是自适合的系统。

邝家庄村正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基于旅游特色邝家庄村需要延续,维持其与自然和谐的历史传统,在建筑布局、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利用方面实施更友好的策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美丽乡村。

(3)突出地方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地方,成为竞争中更为有效的手段,如何发掘地方特色,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策略有效融合,成为地方-全球化背景下的关键命题。 与此同时,地方,传统是地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组成,对塑造文化共同认知,提升地方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邝家庄村建设需以地方(地方文化、地方景观、乡村尺度)为村庄营造的核心,寻求独特与乡土,有别于周边城市化地区及城市公园地区。

2.2 用地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形成“一轴四芯”的功能结构。第一,综合服务轴为主要活动场所,核心功能(旅游服务、生活休闲、村民公共活动)均布局在综合服务轴上;其次,节点设置于与新街河公园及规划工业园便捷联系的地方。

远期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1)建设公寓,腾挪旧村土地。村庄剩余建设用地,作为新村公寓建设,以集中式建设,作为腾挪旧村土地的启动区;

(2)抽疏旧村,重置功能。在旧村基础上进行改建,保障风格统一,环境提升,以有历史的建筑整饬和新型休闲购物功能的置入实现旧村的再开发。

(3)新功能地块的建设。南部地块以结合新街河公园的入口游憩功能为主,配置商业用地、停车场、游乐用地及原址重建的村委。

远期规划结构图远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近期考虑到可实施性,南部入口门户区及中部风水塘东侧地区,以景观生态整治为主,主要的景观整治集中于风水塘西侧(即龙湖路沿线)地区。

此外,通过完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实现邝家庄村与新街河的无缝联系,使邝家庄村成为富魅力的旅游到达点。

近期规划结构图 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2.3 道路系统规划

构建等级分明的体系,城市与村庄协调的三套交通等级体系。

(1)一级体系(城市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二级体系(村庄道路网);

(2)二级体系(村庄主要车行系统):保证村庄道路系统完整性与消防要求,建设包括环村路与贯通村庄东西的道路;

(3)三级体系(村庄支路系统):村内支路建议以步行为主,以地方化的材质做路面硬化,营造良好步行环境,紧急情况可做消防通道等。

道路系统规划图

2.4 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

邝家庄村作为与新街河公园一体的城郊休憩空间,其南部地块远期作为新街河公园的入口地区,成为游人进入新街河公园的重要入口,同时引导人们进入邝家庄村,体验村庄风貌,民俗人情,休闲游览。南门入口区域设置商业、入口服务中心和滨水休闲景观带,以空间轴线的方式连接风水塘,使整体景观空间更具连续性。同时连接祠堂和民俗风情街等景观节点,使整个区域在交通和景观结构上成为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

风水塘地区及宗祠一带的民房,远期可配套各类民俗类商业休闲设施,服务游人。

景观结构图规划总平面图

2.5环境整治及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重要景观视廊(龙湖路、重要的东西向通道),关键的景观界面(沿水界面,沿重要市政道路界面,沿主要绿道界面),重要节点(祠堂、古树、街头绿化)。

(1)新街河公园作为最为重要的生态背景,需要协调好与新街河公园的交界面的处理,协调好新街河公园与邝家庄村交通联系的接口;

(2)龙湖路是行人体验村庄风貌风情的重要路线,需要对其建筑界面、绿化、人行道做重要控制;

(3)保护好村内重要的景观资源,如祠堂、古树等,适当延伸其公共性,使其成为村民、游人停留,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

(4)注重对滨水界面的处理。通过生态化的景观手法,提高其景观品质。

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2.6 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提出要根据城市社区功能的标准要求来配套完善邝家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实现邝家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功能的跨越,全面提高邝家庄的生活品质。①根据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要求,有机整合了道路交通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规划;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邝家庄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规划,重点加大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管理服务等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通过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邝家庄功能,以配套设施功能“质”的提升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因而规划也就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内容,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以美的内涵发展现代产业(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由此在规划中提出了要以产业经济为核心,提升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村富民富、生态良好,生活美好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8

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凝心聚力 打造****》,**位于****,全村区域面积这一路探索发展,总结如下:

主要成效与经验

1、明确村庄定位、科学编制规划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村村庄定位是:坚持走农业富村、旅游活村、环境美村的路子,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绿色的生态村落。我村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品味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截至至今我村共硬化村道**平方米,硬化率达**以上。绿化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目前村内已完成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村部大楼、村史记忆馆**、**等基础设施。

3、抓好环境整治,营造美丽氛围

村庄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全村共有绿色公厕**座,垃圾房**座,垃圾桶**只,每户配备**只环保垃圾箱,清运员**名,保洁员**名,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农村污水处理池终端**座,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年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饮用水入户率达到**。坚持贯彻落实“五水共治”。1、严格执行落实河长制制度,并创新利用虾兵蟹将生态治水,使村内河道清洁,水流通畅清澈。2、全面打好劣V类水体剿灭战。3、养殖尾水处理项目的实施。4、成立巡逻志愿者队伍,加强巡逻与宣传。在治水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家庭**的先进人物,受全村百姓的敬重。

4、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

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文艺演出,如元宵节猜灯谜、“暑期春泥计划”等,开展“文明户”等各类乡风评选。并确保幸福礼堂、农家书屋、老年居家养老中心等的日常开放和有效管理使用。

5、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村两委经常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做好示范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打算

1、文化支撑,让**美在底气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的力量之源。我们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要让走进**的人能够闻"乡"而来,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无论是浙江的永嘉县、湖州的安吉县等,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我村拟通过3-5年左右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挖掘旅游产业的内涵、模式,拟将**打造成以娄港文化、民俗文化、休闲观光、垂钓体验为支撑的乡村AAAA旅游观光体验村庄。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9

一、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吉安县紧扣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建设目标,按照市“八不八多”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镇村联动、村落连片和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村落社区建设为落脚点,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进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动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4年,累计整合各类资金3.8亿元,重点建设了1068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涉及农户5.01万余户20余万人,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的目标,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乡风文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葡萄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县,连续九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2006年,县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1402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由县建设局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村庄等进行了规划设计。2014年,县财政又投入500万元,选准大气、简洁、生动的庐陵风格,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以及省、市专家对全县重点示范镇、镇村联动点和主要通道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突出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彰显庐陵特色、提升建设品位。同时,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稳步推进全县1068个新农村点社区建设工作。

二是坚持镇村联动,城乡统筹。按照“整洁有序、设施完善、民生配套、特色鲜明”的要求,重点打造了19个乡镇圩镇及镇村联动点,全县实现镇村联动建设全覆盖。县本级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个乡镇奖补资金300万元,并优先安排30亩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撬动每个镇村联动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坚决杜绝建新房不拆旧房,结合农村土地“增减挂”试点,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等违规行为。仅2013年,全县共拆除空心村20万余平方米。

三是坚持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线,镇村联动必须与产业有机结合。吉安县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特色的原则,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注重集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为镇村联动注入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县积极探索推进产业“接二连三”的发展新路子,抓龙头、抓特色、抓规模,进一步巩固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等新兴产业。县财政每年安排63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发展社员15000余户,实现产值达7个多亿。发展“一村一品”村631个,占新农村村点数98%以上,农民参与度达95%以上。

四是坚持带状推进,示范引领。为适应镇村联动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吉安县将以往分散建点向带状推进转变,通过建设一条带,引领一整片,带动推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2012年起,高标准打造了大广高速、105国道、敦永线主要通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2013年,按照“灰裙白墙红屋顶,错落有致马头墙”的庐陵风格特色,重点打造敦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2014年重点打造了吉新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建设,2015年着重建设吉福公路和高塘物流园至凤凰高新区沿线美丽乡村提升工程,到2016年,全县主要通道沿线村庄全部能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五是坚持制度创新,长效管理。健全和完善了村民理事会和项目管理机制。全县所有村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与村落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选举威望高、影响大、责任心强、肯为群众办事的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达614人,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事会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村落社区机构,组建了“一组二队三会四室五中心”。同时,积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确保每个村点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六是坚持美化环境,巩固成果。2008年以来,按照“3+5”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县建立垃圾分类屋215栋,建成垃圾处理中心1个、垃圾中转站4个、焚烧炉58个。县里每年落实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建立垃圾清扫、清运、回收制度和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县19个乡镇均成立了城管中队和环卫所,聘请人员组建了专职管理和保洁队伍,对全县19个乡镇城管中队和环卫所的工作人员,定编不定人;对村庄保洁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低保待遇以保证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采取“县补一点,乡镇支持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的方式,县财政奖补100元/人・月。同时,结合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点的绿化力度,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化格局。

七是坚持适度超前,稳步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启动奖优罚劣机制,按年终考核成绩,对倒数第一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取消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评先资格;坚持典型培育与面上工作、阶段成效与长远发展、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分值,严格进行考核,每年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十佳精品点”等评选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学习观摩,树立典型,带动发展。2015年,全县19个乡镇可达到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要求;吉安县20户以上实施了规划的村1402个,至2014年底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997个,按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全县100%的乡镇和50%的村庄可以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到2020年,全县100%的村庄可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三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较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工作主要还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是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强化村民自治作用。

二是改进筹资方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资金。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或者取消由乡镇按比例配套建设资金或向农民集资、摊派的做法。对一些社会效益较好、盈利能力较差的村级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如村庄垃圾处理、农村机耕路、排灌渠道、农业特色基地、安全饮水工程、山塘小水库、旧村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引导为主,在农民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基础上,由村两委会牵头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和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通过“以奖代补”等特定扶持政策给予支持。

三是注重因地制宜,努力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美丽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篇10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为南京创建生态城市夯实了基础。

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在保留村庄建筑风貌与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规划保留村、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园区、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窗口地带和重要环境敏感区周边村庄实施建筑物整体出新,保护性修缮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使整治后的村庄整体协调,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落实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了村庄污水合理排放。加强了农村自然湿地保护,实现了“水清、畅流、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通过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了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公共服务大力提升。以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为目标,建设了一批满足群众基本性、便利性、公益性、保障性等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级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群众议事得到保障,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覆盖面广、满足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统一布局,进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村民生活饮用水量和水质。

兴业富民渠道得到有效拓展。首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注重促进农村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借助风景名胜区、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其次,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村庄特色,有效推动村企联合建设农村,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持续增收,提高村级经济能力和农民收入。最后,促进农民就业。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村庄,引导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让农民到园区就业;村庄环境整治中,鼓励村民个人通过投工投劳参加村庄建设,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乡土特色充分彰显。一是传统建筑更有特色。江宁区横溪街道前石塘、谷里街道世凹,高淳区桠溪镇大山下等村徽派建筑风格,乡土绿化围合、道路铺装;江宁区横溪街道后石塘等村苏式建筑风格,利用起伏的台地地形,形成憩水而居的空间风貌。二是乡村文化充分体现。农民画是六合区冶山镇等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特色在整治中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将农民画画在村内建筑墙面上,既丰富了农民文化,又宣传了党的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三是田园风光更加浓郁。整治紧扣生态特色,结合农业休闲旅游,突出自然、亲山、近水,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新农村。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向目标

空间优化形态美。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全面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完成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规划和镇街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或实施计划,做到优化城乡形态,塑造空间特色,彰显风貌品位。

绿色发展生产美。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坚持推进低碳、绿色、特色发展。农业“1115”规划基本落实,高效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全面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要求,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创业富民生活美。按照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要求,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劳动力就业层次不断提升,创业农户稳步增长,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比例不断提高,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实现应保尽保。

村社宜居生态美。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建设。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水体、水质达标,村庄绿树成阴、水清流畅、空气优良。

乡风文明和谐美。按照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倡导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农村文化建设、平安村和文明村创建广泛开展,做到管理民主、邻里和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集聚集约。树立“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资质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差别化制定各类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以集聚要素、集约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功能科学定位,城乡空间一体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发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生态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统筹推进融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顺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特色化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充分彰显南京地域农村的特色和韵味。坚持试点示范、改革创新,以试点镇街为重点,加快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和示范村,为面上推进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增进农民福祉。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责任在区,关键在镇街,基础在村组,主体是农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责任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举措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一是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二是推动农田适度规模集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夯实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三是有效显化农村土地价值,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坚守基本农田红线,落实国土生态空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五是促进城乡土地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六是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农业“1115”工程,对纳入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实行永久保护。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智能农业、加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一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益。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有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方式流转或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获得土地收益,增加财富积累。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增加农用地流转和开发收益。二是提升农民创业就业层次。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初始创业。突出低收入农户较集中的地区整体扶持开发,整镇、整村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提高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收入。强化村级标房招租管理,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员分红占比。

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加快形成以森林(湿地)公园、农业休闲园区、优良传统文化、精品农庄、农家乐村、农家乐经营户为支撑的乡村农业旅游发展格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建设江宁美丽乡村之旅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一批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农村交通路网建设工程。加快城乡路网连通,推进郊区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开展全市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通畅水平、沿线环境,形成镇村互通互联、成网成环的现代城乡交通体系。完善农村公交体系。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农田水利重点县及灌区建设,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等。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等水环境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水美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着眼点,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达到率先基本现代化标准,为推动农村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工程。优化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布局。科学确定新市镇新社区的数量、规模、布局,有序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聚。完善镇村生活设施配套。加强镇街建成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农村新社区(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环卫清扫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提高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按照“五美”要求,建立美丽乡村示范村指标体系,以五大示范片区为重点,每年重点打造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强化公众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群众满意度不得低于80%。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标准,建立完善各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幼儿园综合提升项目。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面覆盖,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全面数字化整体转换。对村镇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村镇公共体育服务“四有”目标。

和谐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开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保的衔接通道,着力解决原农保历史遗留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诊疗项目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加强文明和谐乡风建设。加大居(村)务公开力度,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拓宽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的“扁平化”、“网格化”社会服务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

加大现有政策扶持力度。市级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向美丽乡村示范区倾斜。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对考核达标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适当奖补。研究制定市级生态红线区域专项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各区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

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最低价和指导价,完善有关市场管理与交易规则。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决策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各区政府从流转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乡统筹配套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完善农民建房与宅基地审批政策。探索符合南京特点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各区根据农村人口流动、农民搬迁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贯彻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和农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搭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国企集团、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投资运作,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机制,形成多方筹资、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投融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