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防御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8:23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篇1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区现有、、3条行洪河道,其中19.5km、15.5km、23km,三条河流在我区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17km²;水普在册湖泊2处,其中东湖1.4km²、朔西湖3.85km²;节制闸4座;穿堤涵闸27座;大沟29条;上述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我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情况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统筹抓好常态疫情防控下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一)开展灾后水毁工程修复,实施水利薄弱建设工程。2018年8月,我区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针对全区险工险段点多面广的实际,认真总结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规划先行的防汛工作理念,编制完成了《区灾后水毁修复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规划报告》,计划用时三年全力推进灾后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和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工作,2019年总投资1620万元,完成了水毁堤防、涵闸修复、新建黄庄排涝站、淮海东路过路涵以及老毛沟等大沟的疏浚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全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二)聚焦汛前检查,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全面部署险工险段排查工作,要求镇(街道)重点围绕风险隐患排查、工程度汛措施、预案方案修订情况进行自查。在各镇(街道)自查的基础上,区农水局深入开展汛前检查督查工作,对排查出的51条防汛隐患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部门,限时整改,对一时不能消除的隐患,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备足抢险物料,落实抢险力量,确保汛期防洪安全。

(三)监测预警,全力防范应对。6月份,我区出现3轮强降雨过程,特别是6月11-12日,出现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为镇达188.9毫米。针对强降雨天气,区农水局密切监测预警,落实工作措施。根据水情变化,及时主要行洪河道水位信息,并适时开展水工程调度,确保河流水势平稳;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信息及调度指令的上传下达。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穿堤涵闸老化严重、运行困难。二是部分河道行洪标准较低,特别是河道堤防近30年未进行整治,镇上游4km萧县段堤防堤身单薄、高程严重不足。三是近年来随着市政工程建设的推进,我区部分水利工程被侵占、河沟阻断,打乱了原有排水体系,致使汛期沟内积水无法正常排出,形成内涝,如:高铁新区建设路、繁华路、龙山路、紫昱路的建设、110指挥中心等。四是部分田块地势低洼,汛期时积水严重,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五是基层水利人员严重缺乏,管护运行经费投入不到位。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将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扎实做好水旱灾害各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工程。按照《区灾后水毁修复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规划报告》,我区已经编制完成了《区2020年度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疏河沟,同时对、山洪灾害片区排水开展治理。6月28日,市水务局下达了批复,批复总投资434.5万元。针对高铁新区“四路”建设导致的水系破坏,我拟结合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目前正在积极与市重点局对接,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争取早日开工。

(二)推进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2020年我区计划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建设为易涝区调查评价,自动监测站、监测预警平台、预警设施设备、群测群防体系、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几部分,以软件设施系统为主,配备部分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390万元,目前正在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区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强化预测、预报、预警管理。依托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平台,发挥部门专业优势,突出抓好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工情、墒情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综合会商和分析研判,着力延长预测预见期,不断提高预报精确度,及早提出预测预报意见,及时预警信息,争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主动权。

(四)持续加快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对水旱灾害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强化险工隐患处置,强化方案预案修订完善。加快隐患整改工程建设进度,疏通河道围堰堵坝,针对无法立行立改的隐患要制订应急度汛方案。对于易涝片区,如:大庄、葡萄基地片区、街道双楼农业示范园片区、矿山集街道沿梧桐路片区等,要积极开展清沟沥水,备足排涝设备,保证汛期农田排涝顺畅。

水灾害防御篇2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特点;成因;问题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山洪是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山洪灾害的预防问题亟待解决。为了降低山洪灾害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防洪标准、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以及调整人们的活动方式等手段来实现。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山洪灾害防御的问题。

2、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洪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崩塌、滑坡、溪河洪水等,其危害性是极大的。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的特点(见表1)。

表1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一览表

山洪灾害特点 具体内容

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汛期,在主汛期其山洪灾害尤为明显

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灾害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区,在暴雨中心区也极易引发山洪

来势迅猛、成灾速度快 在山丘区因为地势陡、溪流密集,使得降雨极易转化为径流,径流流速大、快,极易形成洪灾

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由于山洪灾害伴随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导致公路中断、房屋倒塌,其危害是极大的

3、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时,笔者以林西县为例进行了分析。林西县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较为突出,且夏季降雨较多,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5.9%,因此是洪灾的易发季节。笔者通过分析林西县近三年来各月平均降水量(见图1),知道林西县从6月份开始雨水明显增加,7月、8月水量增加明显,9月后的降水量明显降低。其他在1月到5月,10月到12月的降水量极少。说明林西县的降水量是极为不均的,这样在降水量较多的7-8月就极易发生洪灾。

降水量/mm

月份(此图改一下1-5月份降雨量在50mm左右,6月份30mm左右,7-8月份260mm左右,9-12月份50mm左右)

图1 林西县近三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1气象水文因素。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林西县在汛期的降雨量较为丰沛,且在汛期的强降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林西县局部地区由于强降雨而形成地表径流,流速快而强,从而引发崩塌、泥石流甚至是山体滑坡,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3.2 地质地貌条件。

地质、地貌条件对山洪灾害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如在一般的谷深、坡陡等地区。这些地区切割深度大、地质构造强烈,山体边坡的稳定性较差,一旦遇到大量的或者长时间的降水,就会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

4、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存在的不足

4.1 非工程措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缓慢

多年来,林西县对监测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山洪防御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虽然政府财政安排了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非工程措施建设,但是其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另外,林西县对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培训以及物资储备等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进行。

4.2部分群众防范意识不高,自救能差

林西县是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但是部分群众对山洪灾害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他们大多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自救与互救方便也表现的极为欠缺。另外,还有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收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上宣传力度的不足,进一步导致群众对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认识不足,防御意识淡薄。

5、提高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山洪灾害防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提高山洪防御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其不足指出,制定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应该坚持“以防为主,以避为上”的原则,在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基础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从而提高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效性。如通过新闻媒体、培训班、宣传图册等方式,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让山洪防御工作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5.2 抓好预案体系建设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预案体系与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决定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抓好预案体系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建立一个高效率、负责任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制定一份合理、完整、详细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能够有效地防御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山洪灾害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林西县与山洪灾害斗争多年,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提高群众对山洪灾害的防御意识。其次要抓好预案体系建设,真正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在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中,我们只有采取一些列措施,才能尽量减少山洪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周鹏,周殷婷,姚帮松,李恢峰. 基层山洪灾害防御问题及建议[J]-湖南水利水电2013(1)

2、2010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 2011(01)

3、白超海.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0,20(4)

4、张淑玉. 山西闻喜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 2011(2)

水灾害防御篇3

关键词 绩效管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0-03

实行政府绩效管理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1]。政府绩效管理就是围绕政府工作目标,采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估作为主要的方式,对政府及其机构履行职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实绩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政府工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式[2]。近3年来,河北省政府通过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3],建立了一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法制和能力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效益。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把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纳入日常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要在“防”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承担起一定的职能。河北省政府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自2012年引进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模式,率先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各设区市政府和省气象局为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责任单位,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由部门任务到政府工作的转变,建立了政府主导气象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1.1 纳入民生工程,职责义务常态化

将气象防灾减灾活动作为政府绩效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职能考核的重要项目,督促政府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河北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3年来,省政府每年根据工作需求,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绩效管理重点内容,制定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对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方案强化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气象防灾减灾的主体责任,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供了管理保证。各设区市政府结合本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现了政府常态化管理。

1.2 全面督促调研,提高考核评估科学性

在考核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过程中,既考核“绩”,更看重“效”,是以绩评事、以事评人,以帮促管、以管促效,而非简单的、片面的“惩罚式”管理。为此,省气象局专门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办公室,联合其他部门深入基层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促进各项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为充分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开发建立了《河北省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在绩效指标考核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使绩效评估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1.3 量化考评指标,注重评估结果运用

按照绩效管理“标杆”效应、持续提升和可量化、可操作、可跟踪和可核实的原则,河北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实施动态化管理和持续推进的方式,促进全省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绩效管理指标从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机制建设、能力建设、防御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了6项一级、13项二级和24项三级量化指标,年末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全面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改进未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及相关部门作为评价被考核单位的工作实绩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作为对市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2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发展

2.1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断延伸

县级以上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实现全覆盖。2012年8月河北省政府率先成立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由主管副省长担任指挥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应急办主任和省气象局长担任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省有关部委、厅局和省军区、武警总队等33个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大问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气象局,负责指挥部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全省省、市、县3级政府全部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实现了县级以上政府全覆盖。各级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中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效地减轻和避免了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支撑服务实体建设快速发展。为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技术支撑作用,河北省气象局把推进省、市、县3级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机构实体化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2012年8月首先成立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目前省、市2级和70%的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承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估及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隐患普查、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组织应急演练和灾害防御标准制订等,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对敏感行业、地区、部位的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防御技术进行研究,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提供技术服务。

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不断壮大。随着省、市、县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的建立,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各乡镇政府明确人员主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同时制定了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手册,明确了职责和工作流程。目前全省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气象信息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延伸到村民小组、城镇社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等。

2.2 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部门已加强了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工作。2013年5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2年8月和12月,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河北省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等,另外《河北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河北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等也先后,目前《河北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已提交省人大审议。

市、县2级法规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2012年以来全省11个设区市和90%以上的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出台了暴雨和暴雪、大风等分灾种灾害防御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不同灾害的防御职责。各设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逐步建立。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全省各设区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根据《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制定了本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省、市、县气象局和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及时修订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灾害联防、预警、信息共享等联动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得到有效推进。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1个设区市政府和77个县(市、区)政府编制印发了本行政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规划确定了本地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分析了当地气象灾害防御现状、自然与社会环境和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特征,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管理办法。

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加快制订。针对气象灾害防御需求,省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同时加快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目前,已制定了《尾矿库降雨气象服务规范》《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要求》《气象灾害调查报告》以及《气象灾害普查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和规范,为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政府部门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交通、农业、环境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与水利、环保等部门共享6 018个监测站点数据,全省地面气象灾害观测站平均间距达5.6 km,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时间提前达20 min以上,强天气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分别建立了干旱、地质灾害、高温中暑、城市内涝、设施农业风灾、中小河流山洪等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分灾种精准风险防御能力有效提升。

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省、市、县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业务运行,并与应急办、国土、水利等8个部门实现了对接。部分市县将预警信息融入农业、水利、广电部门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电子显示屏4 786块、大喇叭31 760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能力迅速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力度,建成省、市、县3级联动、部门互联互通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决策系统、微信决策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决策服务系统,建立了与地方党政“一把手”的信息直通渠道,气象灾害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快速提升。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联合省委组织部向各级党政干部专项培训2 235人次,在922个农村及学校实施了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成97个气象科普基地,印发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数十万张,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2.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快速发展

建立了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风险区划制度,制定了气象灾害普查技术规范,开展了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了精细化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建立了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90%的县政府将其纳入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探索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了农产品品质气候认证工作,并联合金融等10部门、4家保险公司实施了政策性农业保险。

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了落实情况检查,河北省政府将落实防御措施纳入管理指标,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关口前移、防御优先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快速发展,气象灾害防御目标逐步由减少损失向减轻风险转变。

从2012年起,省政府连续4年实施气象防灾减灾专项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全省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降至GDP总量的1%以下,人员伤亡较“十一五”大幅下降,近3年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公众满意度均保持在85分以上。

3 继续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难度在逐步增大[4];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对交通、通信、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广度也在扩大。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美丽河北、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气象灾害防御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还要继续深入推进。

3.1 继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并把责任体系向基层延伸

要继续推进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常态化运行,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依法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制定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责任清单,落实乡镇基层政府和重点单位气象防灾减灾主体责任。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业务现代化、队伍专业化、机构实体化、管理规范化。

3.2 要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求和优先级,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分行业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和重点单位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制度,开展基层单位、敏感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认证。

3.3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业务技术支撑体系

全国推进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的优化,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多部门实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分灾种无缝隙的预报预警支撑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基于气象预警的灾害风险预报服务[5]。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与显示屏、大喇叭等信息终端的有效衔接,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3.4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气象防灾减绩效管理系统,研究制定科学化、动态化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丰富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内涵,强化绩效管理评估和结果运行,有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3.5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跨领域和部门合作,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6],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省、市、县气象灾害防御专职队伍,开展基础、应用和推广技术研究,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苗圩.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J].行政管理改革,2013(1):4-5.

[2] 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11(10):165-167.

[3] 郭晋,高庆九,任振和.绩效管理理念在气象部门的应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3):70-73.

[4] 郑国光.气象灾害如何防[J].求是,2013(3):47-48.

水灾害防御篇4

今年以来,**县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防汛抗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特别是在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工作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训力度之

大,人员之多,效果之好,范围之广,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据统计,全县共花费20多万元,培训人员1100多人,其中县处级领导8人、乡镇长34人、水库下游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村组长120人。全县80多名水利技术干部参加了培训。在培训工作中,我县基本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培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培训活动中,形式最多的是举办培训班。为使培训效果更有效,6月15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袁家镇上大岭村举行了山洪灾害避灾实战演习,县四家领导、县防汛指挥部成员以及各乡镇长,分管防汛、安全生产的乡镇主要领导和重点地质灾害村、病险库下游村支书共计100多名代表观摩了演习。这一场情景逼真的演习,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各级领导干部的防汛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

水灾害防御篇5

全县防汛抗灾工作已经进入非常时期。今天,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全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刚才,灵官殿镇介绍了防灾避灾的先进作法和经验,水务、国土部门通报了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情况,还观摩了灵官殿镇双河口村山洪灾害紧急避灾演练。等会,县委周书记、艾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

二、正确分析我县目前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地质灾害。应该肯定,全县上下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越来越重视,科学防控,积极应对,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前段时间气象部门几次预报有强降水过程,我县虽然没有大的强降雨,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我们希望风调雨顺,但必须有备无患。如今年6月24日,简家陇、水东江乡及三都、黄家坝水库等地持续一个多小时强降雨,其中简家陇最大三小时降雨96毫米、杨家冲老百姓房子水浸四行土砖高,冲垮了一些山塘,淹没禾苗、西瓜,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幸好只有一阵子,雨就停了,如果时间再长,那么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到了险情和灾情易发、高发的时候。因我县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基础不牢,隐患大,所以,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解决。

三、扎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省委坚持一个原则,做到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溃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发动。防汛抗灾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将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宣传到村、组、户,将防灾、避灾、救灾常识送进机关、学校、工厂、矿区等,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的应急反应和组织指挥能力。

水灾害防御篇6

一、基本情况

(一)编制目的

(二)预案范围

二、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机构

(二)职责分工

三、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

(一)划分标准

(二)划分情况

(三)危险区基本情况

四、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系统

(二)预警级别与标准

(三)预警程序及方式

(四)预警信息处置

(五)山塘水库险情处置

五、转移与安置

(一)转移原则

(二)转移安置方案

六、抢险和救灾

(一)抢险物资储备和调用

(二)救灾程序

七、附图

附图1**乡(镇)山洪灾害防御范围图

附图2**村山洪灾害危险区转移安置方案图

一、基本情况

(一)编制目的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拦洪设施(山塘水库大坝等)溃决等原因,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其中由暴雨引起的山洪最为常见。山洪灾害是指由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以及环境资源破坏等。

**乡(镇)地处**流域上游,域内山高坡陡,峡谷众多,多数村庄和居民房屋沿溪谷分布。由于一些小溪流源头短,落差大,洪水易暴涨暴落,山洪灾害防不胜防。为扎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乡(镇)境内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所有村庄及企事业单位,其中**溪流域的**村和**溪**村为山洪灾害易发区,为本预案确定的重点防御区。本预案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山洪防御工作变化要求,每3-5年进行一次修编。

二、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机构

成立乡(镇)、村两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构,在上级政府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山洪防御工作。

1、**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即防汛防旱指挥部)

指挥由乡(镇)长担任,缺位时由党委书记代替;副指挥由分管副乡(镇)长担任;乡(镇)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转移安置、应急抢险、后勤保障等四个工作组。

2、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指导员,村民主任任组长(缺位时由党支部书记代替);下设监测预警、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三个工作队。

(二)职责分工

1、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主要职责:

(1)、制定和完善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组织开展预案演练,负责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物资储备、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

(2)、掌握全镇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地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数据,及时上报和预警信息。

(3)、督促各村定期对水库、山塘、堤防等险工险段及山体开裂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监测。

(4)、险情、灾情发生前,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安全转移避险;出险出灾后,及时组织抢险救灾,落实灾民安置及做好恢复生产,社会稳定工作。

(5)、认真执行上级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的各项工作指令。

指挥: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有指挥调度、命令,签发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全镇总动员等指挥权。

副指挥:随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落实指挥的防御抢险等命令,指挥群众安全转移、避灾躲灾,并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信息监测组:负责收集与传递县防汛办、气象、国土等部门的各类信息,及时掌握本镇各村反馈的山体开裂、滑坡、溃坝、决堤等灾害迹象,负责本镇区域内暴雨洪水的预警、预报和险情、灾情动态分析,及时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安置组:按照指挥部的命令,负责组织危险区群众按预定的路线转移,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

应急抢险组:在工程出险等紧急情况下,快速、有序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后勤保障组:负责为工程抢险、群众转移安置提供物资及安全保障等后勤服务工作。

2、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主要职责

(1)、制定和完善本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组织群众参加预案培训演练,落实本村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各项工作。

(2)、掌握本村山洪险情动态,收集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数据及时上报,并向村民预警。

(3)、组织巡查人员按规定对水库、山塘、堤防等险工险段和山体开裂滑坡等隐患点进行监测巡查。

(4)、动员和组织本村群众安全转移避险及参加抢险,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恢复生产,稳定全村工作。

(5)、认真执行上级的命令,积极组织山洪防御工程与非工程的建设等工作。

指导员:做好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成员的联络协调,检查督促本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落实情况。

组长:负责全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随时掌握本村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根据乡(镇)指挥部的防御抢险命令和本村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组织指挥群众安全转移、避灾躲灾,并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监测预警队:负责本村地质灾害点、危房、危险区、山塘水库的巡查监测工作,及时反馈汛情信息,并按组长的命令预警、报警信号,必要时挨家挨户上门通知。

转移安置队:在收到转移命令后,负责转移本村危险区的人员到指定安全点,转移后做好群众财产的清点保护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工程未出险以前,协同转移队进行群众转移;在工程出险等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抢险救灾。

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及责任体系见图。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机构人员及联系方式

乡(镇)防汛防旱指挥部

指挥:副指挥:

成员:

信息监测组

负责人:

成员:

转移安置组

负责人:

成员:

应急抢险组

负责人:

成员:

后勤保障组

负责人:

成员:

**乡**村山洪灾害防御机构人员及联系方式

**村山洪防御工作组

组长:指导员:

成员:

监测预警队

队长:

队员:

职责:

负责本村降雨观测、山塘水库及堤防安全巡查并预警信号。

转移安置队

队长:

队员:

职责:

负责转移本村危险区内居民到指定安置点,人员转移后转入参加应急抢险。

抢险救灾队

队长:

队员:

职责:

工程未出险前参加本村危险区内居民转移,工程出险后负责水工程抢险。

三、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

(一)划分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按照受山洪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

1、危险区:指在10年一遇以下洪水时,易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严重破坏的易受灾的危险区域。

2、警戒区:指在10~20年一遇洪水下,会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破坏的区域。

3、安全区:指在20年一遇以上洪水才会有山洪威胁的区域。

(二)划分情况

根据洪水调查及防洪现状分析,并结合各村的地理位置,确定本镇的分区如下:

1、山洪灾害危险(重点防御)区:**村、**村。。。。

2、山洪灾害警戒区:**村、**村。。。

3、其余为安全区

(三)危险区基本情况

行政村全村危险区(易发区)警戒区

户数人口户数人口户数人口

合计

四、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系统

山洪监测系统由县、乡(镇)、村分级组网,自动遥测与人工测报相结合,主要监测内容有降雨情况,水库、河道水位,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信息。各村确定1-2人为本村山洪灾害巡查、监测及预警员。

为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规定各行政村负责人、各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各山塘水库安全巡查员为突发性暴雨、山洪报汛责任人。各报汛责任人要及时报告,即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人向村防御山洪工作组和镇防汛指挥部报告,必要时可直接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考虑到短历时局部暴雨具有突发性和局部性,还需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山洪监测工作,做到一有情况,便能及时掌握。

(二)预警级别及标准

1、预警级别

根据暴雨山洪的特点和防御现状,确定三个级别预警指标,分别为三级预警、二级预警和一级预警。

2、预警标准

凡符合下列条款中1条或1条以上的,定为一般汛情,三级(橙色)预警:

(1)、预报或实测24小时降雨量达到70~100mm,或3小时降雨量达到50~65mm,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30~45mm,降雨并可能持续;

(2)山塘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上,且预报未来24小时有大到暴雨。

(3)镇防汛防旱指挥所认为有必要橙色预警的。

凡符合下列条款中1条或1条以上的,定为较大汛情,二级(黄色)预警:

(1)、气象部门台风黄色预警(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达到7级以上);

(2)、预报或实测24小时降雨量达到100~150mm,或3小时降雨量达到65~90mm,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45~60mm,降雨并可能持续。

(3)山塘水库或堤防发生险情的;

(4)镇防汛防旱指挥部认为有必要黄色预警的。

凡符合下列条款中1条或1条以上的,定为重大汛情,一级(红色)预警:

(1)、气象部门台风红色预警(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达到10级以上);

(2)、预报或实测24小时降雨量超过150mm,或3小时降雨量超过90mm,或1小时降雨量超过60mm,降雨并可能持续。

(3)山塘水库或堤防发生重大险情的;

(4)局部区域已成灾,且灾情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或镇防汛防旱指挥部认为有必要进入紧急状态的。

山洪预警标准划分表

警报

等级短历时降雨(mm)警报

标志

1小时3小时24小时

三级

警报30~4550~6570~100橙色

二级

警报45~6065~90100~150黄色

一级

警报≥60≥90≥150红色

(三)预警程序及方式

1、预警程序

按照县防指镇防汛防旱指挥部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具体见图示。

2、山洪预警方式

乡(镇)防汛指挥部用电话直接通知到各村,各行政村到各户的预警信号为铜锣、高音喇叭、电话等方式。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设置为:

二级预警时:间断性地敲击铜锣或用高音喇叭人工播音,播音三次,每次三分钟,间隔5分钟,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动员全体村民提高警惕,危险区内人员做好撤离准备。

一级预警时:持续急促敲击铜锣或用高音喇叭连续发出警告,表示险情已出现。危险区人员必须立即按预定路线有秩序的转移到安全区域。

(四)预警信息处置

1、三级预警

(1)乡(镇)防汛办在收到县防汛办的预警通知后,信息监测组立即投入工作,并将信息通知到乡(镇)防指全体成员和相关村山洪防御工作组,乡(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

(2)村山洪防御工作组在收到县、乡(镇)的预警通知后,指导员、组长及各类责任人进岗,并将信息通知到危险区农户提醒注意安全防范,监测预警队加强对山塘、水库、堤防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

2、二级预警

(1)乡(镇)防汛办在收到县防汛办的预警通知后,信息监测组立即投入工作,并将信息通知到各村山洪防御工作组,乡(镇)防指全体成员进岗,驻村干部第一时间赶赴联系村,转移安置组、应急抢险组进驻重点防御村庄地段,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

(2)村山洪防御工作组在收到县、乡(镇)的预警通知后,工作组全体成员和所有村干部立即进岗到位,通知危险区、警戒区内的人员进行转移或做好紧急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巡查预警队对山塘、水库、堤防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昼夜巡查;

3、一级预警

(1)乡(镇)防汛办在收到县防汛办的预警通知后,将信息通知到各村、组、户,乡(镇)防指全体成员进岗到位,启动预案,实施全乡总动员,转移安置组、应急抢险组和有关乡镇干部立即赶往重点防御村庄地段,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2)村山洪防御工作组在收到县、乡(镇)的预警通知后,各应急队和全体村干部挨家挨户到危险区、警戒区内的农户,做好人员的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巡查预警员对对山塘、水库、堤防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昼夜巡查;

4、信息中断时

县、乡(镇)、村信息中断后,乡(镇)政府立即派人赶往相关村,并设法尽快与县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各村山洪防御工作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启动预警程序,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山塘水库险情处置程序

1、险情种类

(1)二级险情:大坝出现塌坑;大坝出现小范围纵向裂缝;大坝渗漏浸散,暂不会对山塘水库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

(2)一级险情:水库、山塘水位迅速上涨接近校核洪水位,洪水可能漫坝;大坝迎水坡或背水坡出现大面积滑坡;坝体形成漏水通道且水流浑浊,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溢洪道山体滑坡、塌方,阻塞溢洪道。

2、险情的发现与报告

(1)巡查员按照《水库大坝巡视检查制度》要求,对山塘水库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险情后,立即向村负责人报告;

(2)村负责人接到巡查员的报告后,立即到现场查看,确认险情后立即向乡(镇)防汛指挥部和县防汛办报告。

(3)乡(镇)负责人接到村负责人报告后,根据山塘水库下游人员情况及险情有可能对下游造成影响时,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转移、疏散和抢险工作。同时,立即向县防汛指挥部和水利主管部门报告,请求派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制定应急抢险方案。

3、预警程序

(1)、当水库、山塘大坝发生重大险情,有可能溃决时,用电话或口头通知下游各村、分片负责人及相关单位责任人,各村及分片负责人逐级通知到每户村民,必要时采用爆竹、打锣、广播等进行预警。

险情为二级时,通知群众做好转移准备,当有关专家分析判断为重大险情并继续发展时,立即组织实施人员转移;险情为一级时,立即组织水库下游人员转移。

(20、解除警报

经过抢险,使大坝转危为安,不至于溃决时,由山塘水库大坝现场抢险指挥解除紧急状态。

五、转移与安置

(一)转移原则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负责转移的责任人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可采取强制转移措施。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并在明白卡上标注。

水灾害防御篇7

干旱风险区划分

干旱是隆德县发生次数多,影响面积广,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依据隆德县气象资料,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干旱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的大小,干旱风险划分为2个区域(见图1)。干旱中风险区:包括观庄、好水西北部、杨河西北部、张程西北部、联财、神林中西部。干旱低风险区:包括隆德县大部,分布在全县中东部地区。

干旱的危害

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业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1)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隆德县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全县畜牧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的生长和加剧草场退化。2007~2009年连旱3年,高温干旱使夏秋粮减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以上。

(2)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暖干化造成库坝、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4)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干旱灾害综合监测能力不强。隆德县气象干旱观测系统存在观测项目、观测精度和观测时空密度等不足。气象干旱观测站点布局不合理,在广大农村、部分灾害多发区存在着气象观测的空白区,无法及时监测捕捉局地灾害性天气;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缺乏有针对性的城市气象环境和大气成分观测,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提高;农业气象干旱监测、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典型生态系统和特色农业气象观测也未深入开展。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2)气象干旱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不高。目前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突发性的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偏弱,旱涝趋势的短期气候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与传播渠道不够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能力不足。隆德县尚未全面开展气候资源普查、综合分析和承载力评估以及精细气候区划工作;人工影响天气的探测、科学作业和效果检验评估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完善的干旱、暴雨、冰雹、雷电、低温冻害、寒潮、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尚未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不完善、标准偏低,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弱。

(5)全社会干旱灾害防御资源缺乏合力。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灾害防御法规、标准滞后;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欠缺,自觉主动防御灾害的能力不强等。气象部门需要与各级政府、部门、学校、乡镇、社区等建立更加密切的联动机制。

防御对策

为保障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县城应急抗旱工程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的目标,防御工作必须多管齐下:

(1)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2)挖掘、改建人畜饮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完善渠系配套水利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5)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镇压提墒,抢墒播种;

(6)充分利用旱育稀植、薄膜覆盖、节水灌溉、保水剂或抗旱剂等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方法;

(7)建设抗旱气象人工增雨保障工程,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及时实施高炮、火箭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8)扩大秋粮、经济作物和耐旱作物种植面积;

(9)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资源,提前关闸蓄水,扩大库、井灌面积,以水补旱;

(10)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实现以副补农。

发展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县气象干旱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气象局、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应急办、民政局、农牧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一协调和组织本县的干旱灾害防御工作,统一决策实施干旱防灾减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防御措施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干旱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2)纳入发展规划。结合目前隆德县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经济日渐繁荣、城市化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的现状,在编制隆德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总体规划时,要将抗旱减灾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抗旱减灾的作用和地位,促进隆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强化法规建设。健全抗旱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依法管理涉及抗旱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干旱灾害防御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4)健全投入机制。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力度,并纳入县政府的财政预算,使气象灾害防御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使各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有效性。

(5)依托科技创新。加强抗旱减灾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组织相关科研技术人员,研究、推广气象灾害防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在全县实施旱情信息管理系统,使监测覆盖全县各乡镇,形成监测、预报、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做到灾情发现及时,信息传递快捷,应急迅速到位,灾情损失最低。

水灾害防御篇8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统筹规划,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灾害性天气加密监测和预警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监测和预警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

(一)建立健全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按照《*市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20*年全市要建设20个加密自动站。气象部门要全面做好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保障工作,区县政府要将本地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配套资金纳入预算,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加快雷达监测网建设。20*年计划在*气象站建1个711雷达站;在*县建1个小型车载式雷达。市、县财政要按照比例要求,投入建设资金。市人影办要尽快组织编写和实施项目实施方案,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培训。

(三)不断完善市、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着力加强漆水河、沮河、桃曲坡水库、五一水库以及滑塌区、沉陷区等关键、敏感性地区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努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暴雪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④)建立公共气象预警信息LED电子显示屏网络。根据《陕西省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建设(321工程)规划》,从20*年开始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建设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141个,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运行的公共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努力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20*年计划建成62个,其中区县涉农部门20个;乡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20个。

(五)组建农村气象联络员网络。为了及时掌握局地灾害天气实况;传递气象预警信息,维护加密自动气象站和LED电子显示屏,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气象联络员一名,主要职责是及时向群众传递预警信息,提早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并根据灾害性天气实况演变情况随时为市气象台、区县气象局提供当地天气变化、灾情等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联络,为全市防灾抗灾指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六)多渠道传播气象灾害预警,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到基层。各级政府和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信传输平台、电子显示屏和已有的预报预警系统、灾害信息平台系统;及时转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年建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系统,在全市543个行政村、每村选择5名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等在第一时间向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畅通农村、山区的预警信息渠道。

(七)积极拓展专项监测业务。目前,宜君县气象站已开展闪电定位监测,耀州区气象站已开展酸雨监测,宜君县、耀州区和*气象站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拓展专项监测业务,不断完善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项监测网,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处置工作

(一)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市县气象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对本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和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进行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区县政府进一步理顺人影管理体制。气象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减少干旱损失,缓解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雹灾损失。充分利用天气条件,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不断强化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建设和完善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抓紧对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有效发挥防灾抗灾作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做好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验收工作,并加强定期检测,提高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六)科学有效地处置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灾害可能带来的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积极开展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依法开展各类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增雨、防雷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投入机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和当地财力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五、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气象法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统筹规划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水灾害防御篇9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6-01

农村历来是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第一现场。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固原市原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县,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霜冻和沙尘暴)频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能及时,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现象。暴雨主要集中于6―8月,有时伴有雷电,易造成洪涝灾害,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冰雹多集中于7―8月,发生时一般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和农作物减产;高温和干旱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伏秋旱往往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造成人畜用水困难。在所有的气象灾害损失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60%~85%。尽管原州区目前已建立了一整套气象服务体系,但广大农村还没有较完备的气象服务设施,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为进一步提高原州区广大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笔者对加强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现提出如下建设模式。

1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求

发展气象防御工作要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防为主,防、抗、避、救结合,实行统一领导,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部门的工作,逐级落实,建立覆盖面广、联系紧密的农村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将资源向其集中,做好灾害频繁地区的气象预测预警工作。争取3~5年内,提高农村气象灾害检测的预报能力,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县(区)、组织机构到乡(镇),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镇)、气象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逐步由乡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到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逐步由乡到村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建设原州区气象灾害监测、探测系统,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农村气象综合接收平台,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2 农村灾害天气信息的和接收

按照原州区地理气候特征、农村气象灾害分布特点,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接收对象,建立健全原州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综合接收平台。

2.1 气象灾害的监测

将自动气象观测站合理布局在原州区农村,同时将气象信息站建立在乡镇,畅通气象情报收集渠道,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气象部门在原州区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每个乡(镇)和村委会安装1套气象信息预警机,由气象信息员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每个老百姓。结合中国联通“平安互助”农村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组织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的建设工作,实现农村预报和预警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在没有预警信息的时间段内,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其他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等。

2.2 灾害天气的预报

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主要依赖气象雷达探测资料,是开展乡村气象服务的重点。从雷达回波的出现到产生影响一般需0.5~1.0 h,存在着强度变化、路径变化、移速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也是开展乡村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难点[1-2]。

2.3 灾害天气的

根据原州区的气候特征,将农村划分成4个气候区,并据此建立原州区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平台,实行分片。

2.4 灾害天气的接收

灾害天气信息的接收是农村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的关键和建设重点。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确保灾害性天气的接收:一是设置电子显示屏。主要接收群体是乡镇、村气象信息员。电子显示屏放置的位置一般为信息服务站办公地点[3]。二是手机短信接收群。短信的接受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和责任人,也要逐渐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的电话号码补充进来。三是气象专用广播网。建立广播,专门对农村群众传播灾害性天气预警,解决好气象信息广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及时准确将农业气象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

3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模式

按照农村气象信息的监测、预报、预警、、接收、防御的要求,通过报纸、网站、手机短信、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及“直通式”气象服务等多种渠道及时让广大农民和相关部门了解气象信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4-6]。

3.1 场所建设

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由原州区政府负责,在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的基础上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选择认真负责、工作努力、具有一定气象知识的人员担任农村气象信息员,宣传气象防御的相关知识,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同时,为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配备电脑并划拨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

3.2 装备建设

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按照“五个一”建设标准:一是1名信息员,要求专职或符合要求的兼职信息员;二是3间办公室(60 m2),要求整洁明亮,职能、规章制度、流程标牌上墙;三是1条专线,要求2 M以上宽带接入;四是1套计算机设备,要求能满足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需要;五是1台气象电子预警显示屏或乡村气象预警广播系统[7]。

3.3 推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

在原州区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统一挂牌,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为示范区提供农用天气预报,提供专题气象服务,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气象服务,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专题服务等形式。建设原州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益。

3.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接收平台

一是气象电子显示屏。安装到各乡镇、水库,14个点以上。二是专用气象广播。安装到行政村,约193个。三是综合考核。对气象信息员经过气象部门专家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年底从综合业务、强化责任等方面进行考核,合理奖惩,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不合格的进行必要的处罚。

4 参考文献

[1] 白先达,贲维芬,梁和生,等.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12,2(1):36-38.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

[3] 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32(2):122.

[4] 成秀虎,王卓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J].灾害学,2012,27(4):117-121.

[5] 宋坤,张晓澜.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11):138.

水灾害防御篇10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 防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十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第十八条 大风(沙尘暴)、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护林和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建(构)筑物防风避险的监督检查。

台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二条 大雾、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第二十四条 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设施;

(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五)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人口密集区、农业主产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第三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发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对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三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灾情信息。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

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

第三十九条 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第四十二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证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五)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二)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中国人民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2月3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