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7 11:05:28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未来技能计划;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终身学习 ;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64-04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帮助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⒂胍庠浮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椭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砑寄芰煨渑嘤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参与意愿。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参 考 文 献

[1]龚雅雯,王泓翔,张素惠.新加坡职业教育及训练发展现况与策略之探讨[J].技术及职业教育学报(台湾),2015(8):18.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2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学校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作业考试偏多、违规招生、违规补课、违规收费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下大力气规范办学行为,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治教、建设教育强市目标的迫切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自觉规范办学行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1、执行课程计划。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加课程和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教学,不随意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普通高中必须确保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和共同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提前进行文理分科。

2、规范教学时间。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校历,不得随意推迟放假和提前开学。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不得强制学生到校早读。

3、规范考试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办法,不得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以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排队,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严禁对高考、中考成绩进行炒作。

4、执行招生计划。中小学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生源分布状况和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增减招生计划,未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小学不得跨区域招生。

5、实行规定班额。参照湘政办发[2003]13号文件精神,实行规定班额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0人,高中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5人。

6、规范招生方式。小学分学区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一律不准与“入园”、“入学前班”挂钩。初中严格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进行招生。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残疾及感染艾滋病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高中新生录取必须以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任何学校不准组织或与民办机构联合组织文化考试或变相的文化考试。高中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严禁初中学生不参加毕业会考考试进入各类学校学习;严禁以减免学杂费、提供奖学金、组织学生旅游、夏令营、办重点班和实验班、与家长签订入学协议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招生;严禁变相利用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严禁委托他人和中介机构组织生源;生源学校和教师不得隐瞒招生信息,限制、诱导、许诺、强迫、更改学生填报志愿。

7、规范招生宣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招生学校不得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招生广告、简章,不得在招生宣传中诋毁其他学校和夸大事实宣传本校。严禁提前启动招生宣传,提前发放录取通知和收取预录金等行为。

8、严禁违规补课。高三年级为适应高考提前要求,寒、暑假补课不超过一个月;其他各年级一律不得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不得暗示家长或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收取补课费,组织补课;不得假借民办培训机构的名义进行变相收费补课。学校因设置成考、自考、中考、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点和抽调教师担任监考人员等耽误的课时可以在双休日或假期内(寒假、暑假)如实补足,但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9、规范教学行为。严禁教师随意调课、占课;严禁教师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职教师对本校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家养或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严禁在职教师替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或者向招生学校和机构提供学生信息收取“中介费”、“信息费”、“组织费”。

10、规范学生用书。按照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用书目录,由市县两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决定征订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一经使用,在一个周期之内未经省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更换版本,不得在用书目录外编写、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学用书。严禁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变相推荐教辅资料、利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严禁教师通过征订教辅资料谋取利益。

11、严禁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所有全日制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插班复读生。不得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机构办班补课。

12、整顿、规范学科培训与竞赛。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以及所属专业委员会、学校等不得擅自举办或协办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包括“奥数”在内的所有学科培训和竞赛;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小升初”挂钩。

13、清理规范民办培训机构。严格民办培训机构准入制度,重点审查民办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及培训收费等。民办培训机构只能在登记注册地按照批准的项目办班,未经批准,不得设分支机构和教学点,不得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不得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不得向全日制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不得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14、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按照收费文件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公示,并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非盈利的原则,不得搭车收费。

三、强化监督,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追究制

15、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巡视制度。市教育局成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督查巡视组,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明察暗访,并将督查结果与学校督导评估挂钩,与评优评先和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

16、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17、县(市)区所属公、民办学校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追究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停拨奖励经费、通报批评、绩效考核工作目标降等等处理。

18、公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个人年终考核降等直至追究其他行政责任;对学校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年终绩效考核降等等处理;

(1)不均衡编班,变相办重点班、实验班;

(2)节假日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上新课;

(3)小学入学与“入园”、“入托”挂钩,初中招生举行考试,高中招生在初中毕业会考以外另行组织考试;

(4)违反省市物价部门规定提高标准或自立名目收费;

(5)强迫学生参与或统一为学生代购保险;

(6)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学校进行办班补课;

19、民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黄牌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并向媒体公示三年内不得重新申办等处理。

(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和教学点;

(2)未经批准,擅自增加或更改培训项目;

(3)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

(4)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进行虚假宣传,向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

(5)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6)违规举行招生考试。

20、教师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发绩效工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晋职晋级资格、缓聘、解聘直至追究其它行政责任。

(1)公办学校教师替民办学校进行招生、补课宣传,替民办学校代收学生费用;

(2)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

(3)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补课、搭餐或者校内托管;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3

一、农村艺术师资队伍短缺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缺少146929人,缺额60.4%;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缺少125521人,缺额58.6%。[1]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部分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开设了艺术课程的农村小学中,86.7%没有专职音乐教师,87%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然而,表示喜欢艺术课程的农村小学生所占比例却分别为89%和90%,[2]农村学校艺术师资短缺的现状远远滞后于农村学生的需求。导致农村艺术师资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师资编制标准“城乡倒挂”,农村学校不能按需设岗  

以小学生师比为例,2001年编制标准明确规定:城市小学生师比为19∶1,县镇小学生师比为21∶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1。[3]十余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适龄生源逐年减少,且大量向城镇学校随迁流动或借读流动。但地方政府依旧严格按照23∶1的标准配置师资,造成了师资配置的严重“城乡倒挂”,导致农村师资整体上“绝对超编”,但急需学科“相对缺编”的尴尬局面。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与我国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学校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违,[4]导致农村学校不能按需配置艺术师资。  

(二)教育投入“回报失衡”,师源流向城镇或高回报的行业  

艺术教育具有先赋素养要求强、耗材投入要求高和训练周期要求长的特点,艺术教育生源除了支付高昂有形的直接教育成本(包括获取艺术教育服务的成本和耗材资源投入的成本)外,还要担负沉重的机会成本压力。艺术教育生源除了要面对较之于普通学科生源更窄的高考专业选择空间外,还要放弃难得的闲暇教育机会,甚至完全丧失通过普通文化课考试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基于理性经济人的思维,艺术教育生源及其家长势必要求获得较之于其他普通学科教育更高的教育投入回报。而农村教师低下的薪酬待遇,使艺术教育生源高昂的前期成本投入处于回报严重失衡状态,直接导致艺术教育毕业生流向城镇其他高回报行业。  

(三)艺术学科被边缘对待,现有师资力量流失或隐形流失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过度采用普通文化科考试成绩为升学的单一指标,导致农村社会、农村教育主管机构、农村学校自身、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根深蒂固的“主科”和“副科”情结。艺术学科往往被冠名为小学科或副科,艺术学科在授课学段、授课时段、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往往被农村学校边缘化对待。艺术教师在专业发展机会、专业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受校际间普通文化学科教学成绩排名或变相排名的影响,农村学校往往取消或变相取消艺术教学。造成现有艺术师资力量要么转教非艺术学科,要么直接流向其他行业,甚至有偿开办音乐美术课外辅导班,导致现有艺术师资隐形流失。  

二、美国农村师资补充的多元政策实践  

随着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美国正面临几十年来较为严重的教师短缺危机。研究表明,从2003-2013年,美国全国公立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已达到220万名。[5]这种情况在美国农村学区尤为突出,调查显示:6.1%的农村学区师资缺口为10%-20%,2.5%的农村学区师资缺口为21%-30%,1.5%的农村学区师资缺口为31%以上。[6]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和城乡差距,导致美国教师单向度流向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甚至流向其他职业收益率更高的行业。2013年美国全国教育数据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度,在全美近338所公立学校中,8%的教师流向福利待遇更好的学校,8%的教师退出教师行业,其中53%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非教师职业工作环境更好,工作压力更低。[7]  

近年来,在普遍提升农村教师工薪待遇和给予较多专业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美国各级政府结合教育分权管理的体制特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州际差异,正积极推进多元政策实践,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  

(一)实施选择性教师计划  

选择性教师计划(Alternative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ograms)是为非师范毕业、拥有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申请者创造的一种非传统教师培养计划,包括“退伍军人向教师过渡计划”、“新教师计划”和“为美国而教计划”等。该计划通过对申请者的培养认证和证书授予,来吸引具有较强教师职业从业性向的其他专业优秀人员进入教师行业,或者录用学习成绩优良、获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并确保使他们得到特殊帮助、指导、支持以及特殊的津贴和鼓励,来帮助急需师资的学区解决师资短缺。  

从1980年代实施以来,选择性教师计划快速发展,目前美国共有49个州(包括哥伦比亚特区)推广实施了该计划,614个机构向有教师职业性向者提供了124种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2011年的调查显示,近20%的美国教师通过选择性教师计划获得教师资格,其中绝大部分去农村学区工作。[8]  

(二)留住高素质代课教师  

针对教师工作日请假严重导致的临时性或突发性农村师资缺乏,美国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吸引、招聘和长期留住优秀代课教师(sub teachers)。犹他州立大学代课教师研究所(Substitute Teaching Institute at Utah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数据表明,每天约有27.4万名代课教师在全美各地代课,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在整个K12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平均有187天(超过一个学年)跟代课教师一起度过。[9]  

针对代课教师薪酬福利待遇低下和教师专业素养缺乏等问题,美国各地正通过拓展代课教师招聘路径、强化职前培训、提升入职门槛和提升薪酬待遇等办法,以期吸引、招聘并留住高素质的代课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招聘并训练优秀大学生利用教育实习时间做代课教师,在增加薪酬待遇、提供跟正式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权、给予集体谈判权(Collective Bargaining)的基础上,延长了优秀代课教师的代课时限,鼓励正式教师在带薪休假期间做代课教师等。[10]  

(三)收割优秀的国际教师  

早在1980年代初期,美国乔治亚州就开始从联邦德国招聘英语水平较高的理科教师,以缓解数学、物理等学科师资短缺。[11]30年来,大量其他英语国家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主要是菲律宾和印度)的优秀教师,被吸引招募到美国难以长期留住优秀师资的偏远农村学区任教。美国教师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年美国国际教师数量达到19329人,比2003年增长了30%。[12]  

近年来,美国更是通过降低移民门槛和延长劳务签证时限等方式,通过各国的国际教师招募机构,承诺提供较之于国际教师国籍所在国更好的薪酬待遇,来大量收割其他国家的优秀师资,使得美国农村师资短缺问题被转移到其他国家,造成这些国家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  

(四)培育本土化家乡教师  

培育熟知学校所在社区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的“本土”师资,发挥“本土教师”基于“根治性”的社区道义责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长期留任的有效举措之一。目前,美国不少州开展了“家乡教师项目”(Grow-your-own Program),从农村学校所在社区选拔人选到当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教育机构学习,毕业之后回自己家乡的农村学校任教。该项目从职前教育入手,强调学区、社区、培养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的联动,通过教育费用减免、生活费用补助、民间经费奖励、个人诚信约束、合同保障就业等举措,来吸引、培养、考核、直聘、留住“家乡教师”。  

从1990年代弗吉尼亚州最早实施“家乡教师项目”以来,几乎所有州都开展实施了“家乡教师项目”或类似项目。该项目在缓解农村师资流出/失率高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佐治亚州为例,该州在阿姆斯特朗大学实施了“家乡教师项目”,为该州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期培养了65名合格教师,其留任率高达94%。[13]  

三、农村艺术师资补充的对策建议  

农村艺术教师极其短缺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学校内部采取“非艺术专业”师资“兼课”和“艺术专业”师资“走教”外,不少地方还通过整合注入“外来临时性”师资力量,来开全课程,如引入师范类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开展定岗实习和支教活动,引入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力量等。虽然以上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改变了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困境,但并不能产生连续持久教育影响,反而增加了相关教师的工作压力,造成现有艺术师资被“过度稀释”,直接增加了农村学校的管理成本。  

(一)顶层规划农村艺术师资补充机制  

公共教育服务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它与全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教育权益密切相关,是维系受教育处境最不利人群基本教育权利的前提。为使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受教育处境最劣势的农村人群,美国联邦政府统合了政党政见分歧,从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顶层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法案法规,先后修订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实施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颁布了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尊重蓝皮书(Blueprint for Respect),通过鼓励各州实施“选择性教师计划”等举措,有效为农村地区长期补充了优秀师资。建议我国在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契合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时机,顶层规划农村艺术教师补充方案,破除按生师比配置农村师资的束缚,按农村学校对艺术师资的实际需求设岗,把艺术教育师资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投放。  

(二)专项招、培、聘、留农村艺术师资  

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的存在,农村学校的社会孤立和地理隔离,导致城乡间、校际间、行业间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等方面的较大差距,使农村教师尤其是非本地农村教师,基于理性经济思维而流出农村学校或流向其他行业。针对农村学校组织环境狭促导致的教师单向度流出/失,美国采取了“内培外引”的举措,既通过实施“家乡教师项目”,为农村学校培养根治性道义责任较强的本土师资,又通过“国际教师项目”,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美国农村地区更差的国家,招聘国外优秀教师。建议我国革新农村艺术师资招考机制,以地方性师范类院校为依托,参考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相关成熟做法,秉持“自愿优先、免除学杂费用、给予生活补助、确保事业编制、约定服务年限”等原则,“订单式”专项招收农村艺术教育生源,为农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或“高中起点四年制”艺术师资。  

(三)差序补偿、宽松管理艺术教师  

现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使以往依靠“政策规定”和“泛道德激励”而把优秀师资“分配”并“留住”的做法,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性经济基础。农村优秀师资的单向度流出/失,已成为个人的理性经济选择行为。应该尊重这种选择存在的理性基础,并正视特定学科或行业的特质。以美国为农村补充特教师资为例,美国政府积极考虑了特殊教育和特教师资的工作特质,大幅提高了特教师资的薪酬,提供额外的奖金和差旅费用,降低对特教师资考评的“绩效”标准,并给予专门的职业发展假期。建议我国尊重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师工作的特质,给予艺术教育师源较为丰厚的人才引进费用和安家费用,差序补偿艺术师资前期教育成本投入,降低对艺术教师考评管理的标准,并给予专门的在职专业发展机会。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农村;特岗计划;特岗教师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④ 邬跃 赵建军: 《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几点认识》,《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版),2009年第7期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台湾;艺术教育;经费来源;合理性分配

1艺术教育经费概念界定

台湾《艺术教育法》中提到,所谓艺术教育的内容指的是表演艺术、音像艺术、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范围包括学校一般教育、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艺术教育经费指的是学校一般教育、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像艺术、艺术行政和其他艺术教育相关的经费[1]。目前,台湾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经费”多是分散附属在其他部门中,例如:学校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门,而社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青辅会(对象为高中或大专青年)、儿童局中,再依照部会属性的特征进行补助和推广艺术教育事业。除此之外,民间团体中也不乏对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宣传[2]。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艺术涵养的提升也非一蹴可就。学校教育更是落实艺术教育在实践中的关键,学校艺文教育环境经营的经费和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在职进修规划等方面对于提高校园艺术教育风气都有实质性的帮助和影响,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也是最有帮助的层面。因此,艺术教育经费占学校整体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加大。

2艺术教育经费来源及现状

2.1行政院整体计划:挑战———政府发展重点计划

应全球化、数字化的趋势,行政院需在短时间内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并改善各方投资营运环境,以创造台湾的竞争利基[3]。为达成此一重大目标,行政院于近年颁布《挑战———政府发展重点计划》,提出以涵盖投资人才、研发创新、全球运筹通路和生活环境等为四大主轴的十项重点发展计划,以加速达成“绿色矽岛”的愿景,本计划为期六年。在经济、人文和生活三个方面的台湾总体建设计划基础上,行政院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个分类计划,其中“推动台湾发展重点计划,创造台湾竞争优势”一项中着重编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创意文化园区”,成立“台湾设计中心”,发展创意艺术、出版和影音产业,举办创意生活、纺织和时尚设计秀,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艺术文化交流等计划。其目的是成立创意产业,培育艺术、设计和创意人才,构建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2.2文建会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其归属单位为行政院。文建会拨款主要针对地方文化教育、艺术文化交流、传统艺术的保存和艺术馆事务等几个方面提供经费补助,推广各项艺术文化活动,有助于台湾艺术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支持。文建会审核通过了台湾演艺团体扶持计划,用于扶持和鼓励台湾地区在演艺方面表现杰出且具有资深潜力的团体。文建会还出台“文化艺术奖助条例”,逐步建立艺术文化奖助评审制度,使艺术文化辅助工作的执行力能更具专业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2.3国艺会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简称国艺会,国艺会的主管部门为行政院文建会,国艺会的主要任务是将文建会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工作者和团体的补助承接过来,使台湾艺术文化补助制度迈上新的台阶。国艺会的经费来源于基金的孳息收入、公私机构团体或个人的捐赠等。目前,国艺会所补助的表演艺术相关奖助重要计划有“艺教于乐———艺术与人文专案奖励计划”“科技艺术创作发表奖助计划”“表演艺术行销平台专案补助计划”和“表演艺术精华再现专案计划”等。

2.4教育部门

台湾截至目前共有二十四个文教系统部门,其中分布比例以台北最高,共十五家单位,所占比例为63%。由此分布可以看出,台北地区的文教资源丰富,其他地区却相对匮乏,体现了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形。在文教系统部门的所属单位中,台湾艺术教育馆与艺术教育的直接相关性最高,掌管台湾地区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广和辅导等事宜,成立至今已近二十个年头的[4]。它曾出台《补助艺术与设计菁英国际进修实施要点》,其目的是培养更多具有国际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建立国际合作长期培训机制,资助艺术领域优秀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机构或公司学习、进修和工作。

2.5地方县市教育局

台湾各县市教育局中,许多附属的“课门”都有负责艺术教育的经费支出,如学管课、社教课和终教课等。在“学管课”的部分,多负责艺术教师研习和艺术课程规划的业务;在“社教课”的部分,则以举办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三大比赛为主;在“终教课”中主要是辅导学生参加台湾地区各项美术、音乐、舞蹈比赛,以及学校传统艺术教育的推展工作。目前,教育局没有设置独立的艺术教育部门以及艺术教育专款的分配项目。今后,学校教育中要想更好地普及艺术教育,除了对教育部门做重新的工作分配与界定,还要提供充足的经费进行艺术课程的研讨、师资培训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等工作。

2.6社会其他资源

台湾许多知名企业对艺术文化活动的支持越来越多,资助项目也越来越多,培育一大批艺术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近年艺术基金会发展最为迅猛,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给予服务。建设若干辐射全台湾的区域艺术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立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中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投入更多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艺术文化品牌。

3艺术教育经费分配合理性建议

3.1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方面

目前,台湾在高等艺术教育上设有许多艺术相关科系,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但相较于“基础”艺术教育却显得相当薄弱[5],不管是师资素养还是环境设备都有许多需要改善的空间。艺术教育需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对一般学生而言,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它虽然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艺术经验,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喜欢艺术,引发其对艺术的探索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我们期待“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想达成,今后在艺术师资、课程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支持。目前,台湾教育部门虽然也把经费投入到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但由于在法规上缺乏“艺术教育经费比例”的规范[6],以及专门“艺术教育部门”的统筹,因此在经费的运用上往往造成不敷使用的窘境和出现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当教师们学习专业艺术教学的技能后,在学校缺乏相关环境和设备时也存在难以施展抱负的困难。例如:许多学校缺乏可让学生伸展肢体的表演教室(有软垫、木头或地板、镜子、窗帘、冷气),台湾艺术教育亟需经费建设扶持。

3.2社会艺术教育经费方面

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台湾的艺术人才数量可观,但至今仍然缺乏整合的管道,因此,如何整合相关人才,带动地方艺术文化风气是未来亟需努力的方向。现如今,我们已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络交流是一个整合人才和缩短城乡差距的最好方法[7]。然而,经费拮据和留不住人才是导致许多艺术文化团体停滞不前或消失的主因,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各地应建立优良艺术文化团体补助机制,并长期稳定地用专款补助地方艺术文化团体;此外,还要建立辅导监督的机制来扶持地方团队成长,否则艺术文化活动的层次往往会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在经费补助方面,各县市教育局可集结地方爱好艺术文化人士,设立艺术文化奖学金,鼓励艺术文化人口的成长。此外,除了文建会、国艺会等公家机关的补助外,在未来政府可以利用“减税”等举措来鼓励更多私有企业支持艺术文化团体开展活动。台湾地区的展演空间也非常有限,自然无法鼓励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因此建议政府未来可拨款兴建更多展演空间[8]。目前的文教机构设置多在台北,今后应该考虑在台北以外的地区设置文教机构,带动台湾整体艺术文化风气。此外,善加运用公共部门的资源,通过政府做桥梁工作,在相关人力部分可委托对外公司承接,建立艺术文化消息公众平台,定期以电子邮件、微博或微信等方式公布艺术文化消息,鼓励全民艺术文化推广。

4结语

台湾艺术教育经费获得政府补助的来源,主要来自地方县市教育局资助的次数最高,其次为文建会、国艺会、教育部门及社会其他资源。艺术教育经费充裕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妥善进行资源分配也很重要[9]。政府经费多以国防为主,但现在强调全民是艺术家,因此,在艺术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也应逐年加大。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艺术教育发展势力日趋崛起的同时,台湾如何保有其艺术文化的地位,未来实在有待进一步思考和追探。

参考文献:

[1]李文珊.93年度政府重要计划[J].表演艺术年鉴,2004,2005(6):127-132.

[2]望春.台湾的教育经费[J].教育导刊,1993(12):16-17.

[3]黄格崇.数字艺术潮流与台湾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02(6):37-38.

[4]王轶欧.台湾艺术教育发展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3-135.

[5]杨铭.台湾现行艺术教育基础课程与发展趋势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6:1-83.

[6]周善良.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比例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J].教育与经济,1991(S1):38-39.

[7]徐玲.浅论教育经费的分配———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10-14.

[8]章义和.教育经费合理分配使用考验政府执政能力[N].联合时报,2013-03-05(002).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6

一年来,我局紧紧围绕《____年____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的目标任务,积极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和阵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人口和计生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各学校依法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和义务的意识得到了切实加强。我局认真履行指导和督促职责,召集各学校校长和本局干部职工召开专门会议,及时传达学习《____年____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工作责任内容,提高了每个校长履行计生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与会人员执行人口和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整个教育系统顺利完成各项计生任务和工作的持续性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纳入相关教育内容或专题讲座目标。我们克服师资缺乏、课时限制等困难,要求学校定教材、定课时、定教师,充分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结合生物课,把人口理论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课程。每学期授课时间高中达到了8课时,各初中达到了6课时,小学也有了一定的课时,中小学生生理知识受教育面达到了100%。同时,我局还通过组织巡回专题讲座、举办知识问答、推进“让每一个学校实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让每一个学校有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双让工程”等形式,广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理知识,让广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理常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防止早恋,杜绝早育。一年来,我县中小学生无一人早育,生殖健康知识进课堂进学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各学校全面依法落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人口和计生政策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年来,各学校通过关心实行计划生育职工生活,切实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使广大教师切身感受到了计生政策的人性化,在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是:认真做好孕前管理及避孕全程优质服务,做到教职工(包括一方农村配偶)无计划外生育、无大月份引产,晚婚率、计划生育率、一孩率达到100%,保障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避孕方法,落实安全有效的、以长效为主的避孕方法。对实行晚婚、晚育的教职工,按政策给予了一定奖励和照顾。一是教职工男女双方符合晚婚条件(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二是女教职工符合晚育条件(女满二十四周岁初生,或年满二十三周岁结婚后怀孕的初生)的,男方可享受七天护理假,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照发。三是确保女教职工产假期待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四是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照发,职岗津贴、农村任教的岗位津贴奖金停发,不影响晋升、调整工资。通过以上计生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教师更加坚定了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的信心和决心,本年度整个教育系统无一人因违反计生政策而被处理,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四)制定并落实中考、高考照顾录取政策,实行“两免一补”倾斜制度。一是继续执行对参加中考、高考的农村双女结扎户的女儿及农村独生子女实行照顾录取政策,高考按照自治区、国家有关规定总分降10分投档,中考则按照防城港市有关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升学率。二是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困难“双农独女户”给予“两免一补”政策倾斜,发放助学金和生活补助费,提供免费教科书。据统计,全县所有这一部分家庭子女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资助,资助面达到100%。三是所有计划生育家庭困难大学生都得到优先扶持资助。四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加大对执行计划生育家庭子女上学的资助力度,倡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执行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社会氛围。五是严格执行外来人口子女平等入学规定,所有外来人员子女均享受到“两免一补”、入学资助等待遇。

(五)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第十三条“非

农业人口的已婚妇女每半年应当进行一次免费孕情检查”的要求,为了做好我县教育系统已婚育龄妇女孕情检查工作,保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今年上半年安孕检,检查对象为教学点、村级小学、乡镇初中和县直学校的在职教职工、代课、工勤人员以及教职工家属,每次检查由本局牵头,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各校进行检查,有效防范了违反计生政策事件发生。(六)积极履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完成领导小组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一是我局积极配合在妙镇做好联合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4户计生家庭户解决了生产、生活及其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全村人口计生情况符合法规和上级有关要求。二是要求各学校加强了对代(顶)课教师、学校项目工程农民工、临时工的教育和管理,对流动人口及时进行全方位、人性化的宣传。督促学校在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后,才能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学校)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在职教职工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解决我县境内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有效稳定了教育系统流动人员的局面,堵住了计生问题易发空间。三是我局还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县计生部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决定》活动、青春期健康教育送教下乡活动,为计生政策的正面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关键。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确保教育系统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我局进一步完善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成立了____县教育局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成员具体抓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计生工作的领导,配备工作认真、责任性强的同志具体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同时,各学校也按要求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根据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充实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力量,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于有了领导重视、机构保障,我县教育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

(二)计划周密、与时俱进,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前提。我局在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以后,马上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局机关、各学校针对工作任务要求,抽调精干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步骤: 1—2月: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签订责任书,制定青春期生理教育进课堂教学计划并实施; 3—4月:召开计生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工作,布置今年计生工作,对全县教职工和项目学校农民工等流动人口进行摸底调查,确定计生教育对象; 5—6月: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决定》活动和青春期健康教育送教下乡活动; 7—8月:填报、整理《育龄妇女生育情况卡》 ;9—10月:青春期健康教育情况调研 ,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1—12月:各学校举行人口理论、青春期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好妇科病普查;做好计生工作自查、抽查、总结。由于计划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措施得力,奖罚分明,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保障。我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作为评比文明学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各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掌握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对于有违反计划生育事件发生的学校,当年不得参加文明学校、先进集体评比,相应学校的校长不得参加“十佳校长”、“优秀校长”评比。对违反计划生育的教职工,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除了当年不得评先进之外,并情节给予相应的党纪或政纪处分。对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好于往年的学校,相应校长在参加“十佳校长”、“优秀校长”时给予适当加分,并作为工资晋升、职务升迁的依据。奖惩机制的制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和学校领导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热情,保障了计生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教育系统工作面广、涉及人员多,流动人员多等特点,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亟需关注和解决。

(三)单边户教师(一方为教师,一方为无固定工作岗位)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识还有待于加强。

(一)继续发挥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为我县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单孩“留守儿童”的关心和资助,让其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配合国家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由服务城市发展向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培训任务

我县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260人,其中沼气工7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90人,机防手50人,农村建筑工匠50人,(各乡镇任务详见附表1)。

三、培训内容

1、培训对象:年满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的农民。凡有培训意愿者,可凭本人身份证就近申请参加培训,获得项目资助。

2、培训范围:今年我县将对沼气工(含沼气生产、维修、服务)、村级动物防疫员、机防手、农村建筑工匠等四个专业进行培训。

3、培训时间:以上专业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4、完成时间:年12月底以前完成培训任务。

四、培训资金

对沼气工(含沼气生产、维修、服务)的培训按每个人5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机防手、村级动物检疫员、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按每人43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培训补助资金采用培训券的方式直补农民。

五、组织实施

由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示范性培训,其中引导性培训不少于8个学时。培训机构与县农业局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签订条款,制定培训方案,开展招生,组织学员参加培训。要根据专业编好培训班次,并制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教学实施计划表》(见附表2),报县农业局审核备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按培训班次填写《阳光工程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3),建立《阳光工程学员培训台帐》(见附表4),培训台帐将作为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加强对学员的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今年阳光工程工作时间紧、内容多、要求新,各级要加强对阳光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做好内部的相互协调配合,能源、种植、农机和畜牧等部门应积极配合阳光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抓好分类培训的组织工作。

2、规范机构认定,完成培训任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有培训资质的单位承担培训任务;如果培训机构缺乏师资或实习条件,可采取与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或其他单位合作办学的形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培训工作。培训机构要向社会公布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补助标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3、落实项目监管。

(1)坚持“第一节课”。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分管阳光工程工作的领导必须到班,并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农业、财政部门要共同到场核实学员身份,检查招生简章,指导学员签名,将培训券直接发放到学员手上,告知学员培训券的金额,介绍培训券的使用方法。

(2)强化监督指导。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各培训班次的随堂抽查、培训台帐、检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农业、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同时到场,并填写《阳光工程监管登记表》(见附表5)。认真对各培训机构的学员培训台账进行审核,指导规范填写培训台账。督促培训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建设,对于今年新增培训专业,各地原则上实行统一培训教材,做到人手一份。培训大纲和教材分别由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指导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学员培训档案。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8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草案)》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族教育,是指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对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所实施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以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重点,以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各级各类教育。

第三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教育机构开展民族教育活动适用本条例。

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是指以少数民族公民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民族幼儿园、民族中小学校、民族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教育单位。

民族教育机构是指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单位。

第四条自治区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坚持国家教育方针同民族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六条自治区对民族教育实行财政优先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教育机构的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

第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区民族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民族教育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民族教育工作。

第八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办学形式与管理

第九条民族教育应当结合民族特点和地区实际,完善办学形式和发展体系。

第十条民族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实行自治区统筹规划,盟市、旗县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十一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校纳入城乡规划、合理布局,保障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及流入地就近入园入学。

第十二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独立设立民族幼儿园和民族中小学校;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设立相应的民族幼儿园、民族中小学校或者在当地普通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班。

第十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或者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独立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班。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应当设立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院、系或者专业,举办民族语言授课的专业教育和民族班、民族预科教育。

第十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少数民族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十六条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校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名称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办学层次的顺序组成。

第十七条民族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校长应当由具备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任职条件,符合岗位要求的相应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第三章教育教学

第十八条自治区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决定自治区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

第十九条自治区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应当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或者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重点发展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

第二十条蒙古族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主要招收蒙古族学生,实施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或者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的双语教学。

朝鲜族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主要招收朝鲜族学生,实施以朝鲜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或者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朝鲜语的双语教学。

其他少数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主要招收其本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自治区支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学校教育形式学习传承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文化。

第二十一条实施双语教学,应当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能力和学习汉语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高中阶段教育熟练应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

双语教学民族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自治区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一门外国语课程。

第二十二条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蒙汉兼通的高层次人才。

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高中毕业生考入区内高等学校,选择蒙古语授课专业学习的,鼓励辅修宜于就业创业的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或者汉语授课的应用类课程;通过民族班和民族预科教育形式选择汉语授课专业学习的,继续开设大学蒙古语文课程。

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的高中毕业生考入区内高等学校,选择汉语授课专业学习的,鼓励继续学习大学蒙古语文课程。

第二十三条自治区对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民族学校学生,实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制度。对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的民族学校和开设蒙古语文选修课的普通学校学生,实行“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制度。

鼓励各民族学生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互相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第二十四条自治区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学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实行升学优惠政策。

对报考区内外高中等院校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考生实行加分录取政策。对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政策。

第二十五条自治区逐步扩大蒙古语授课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办好民族班和民族预科教育。

招收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高考学生,应当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单独录取。允许考生兼报区内外高等学校的汉语授课专业。

区内高等学校举办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蒙古语文协作省区高等学校下达的协作招生计划,应当招收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高考学生。

区外高等学校下达自治区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应当划出一定比例招收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高考学生。

区内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考生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第二十六条建立健全符合民族教育实际的双语教学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蒙古文教材编译专兼职队伍,提高国家课程教材编译质量,突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材特色。

制定蒙古语言文字中小学、大中专教材和教辅资料及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加强编译、审查、出版、发行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民族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章教师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教师应当具备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严格遵守教师道德规范。

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应用蒙(朝)汉两种语言文字能力应当符合岗位要求。

第二十八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教师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对双语教学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特殊政策。

民族学校设置的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高级职务比例应当高于同级同类其他学校。

第二十九条自治区对双语教学民族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实行免费培训。

对民族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校长和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教师组织进修提高、挂职锻炼。

第三十条自治区优先保障民族师范院校和民族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发展。

民族师范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面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就业招生。

鼓励各民族优秀教师和符合任职条件的各民族优秀毕业生到民族学校任教、支教。

第五章科学研究与协作交流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应当配备一定比例的民族教育研究人员。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应当配齐蒙古语授课主要学科研究人员。

第三十二条自治区加强与蒙古语文协作省、自治区在蒙古语授课教育领域内的协作,共同协商不同行政区域蒙古语授课教育的学制年限、课程计划、教材建设、教育科研、协作培养学生、教师培训等事项。

第三十三条自治区鼓励对农村牧区及边境旗市民族学校开展对口支援。

第三十四条自治区依照国家规定,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民族学校利用地缘优势和语言文字条件开展有关活动。

第六章投入与保障

第三十五条自治区保障民族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的经费保障标准,加大对民族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第三十六条自治区对中央财政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边境地区事业补助费和基本建设费、扶贫开发资金等,应当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民族教育。

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和民族机动金用于民族教育的比例应当逐年增加。

民族教育经费应当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第三十七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核定民族幼儿园、中小学公用经费时,补助标准应当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学校标准。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民族幼儿园、中小学所需的水、电、取暖费用,应当按照实际支出纳入预算,足额核定并及时拨付到位。

第三十八条各级财政应当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对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多,民族教育工作任务重、困难大的地区,自治区财政应当给予适当倾斜。

各级财政设立的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应当根据需要足额核定,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按时拨付。

第三十九条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分担机制。

助学金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第四十条自治区对双语教学民族幼儿园在园幼儿减免保教费,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对双语教学民族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一套教辅资料,对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

第四十一条自治区对考入区内高等学校的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学生,减收20%学费,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

区内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专业学生,辅修宜于就业创业的第二学位、第二专业和汉语授课的应用类课程,取得合格证书或者合格成绩单的,由政府补助选修费用,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承担。

少数民族预科生应当享受生源地政府贴息贷款。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优先享受国家及自治区各项助学奖励。

第四十二条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每年应当从录用计划总数中,划定不低于15%的职位用于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

国有企业招录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蒙古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

第四十三条自治区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事业和蒙古文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工作。

对蒙古文教材、教辅资料、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出版发行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对蒙古文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译、审查等给予资金保障。

第四十四条自治区应当加强民族教育督导评估与办学条件保障工作。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应当达到标准化要求,满足特色化发展需要。

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资产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自治区鼓励和扶持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校办产业依法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第四十六条自治区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民族教育捐资助学。吸纳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对民族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民族教育活动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校舍、场地及其它设施出租、出让或者挪作他用,妨碍正常教学工作的;

(二)挤占、截留、挪用民族教育款项的;

(三)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

(四)发表或者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教育发展言论的;

(五)未经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擅自设立、变更和终止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宗教或者封建迷信活动,妨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

(二)侮辱或殴打教师、学生的;

(三)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四)造成教师、学生伤亡的;

(五)传播非法物品及有害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

(六)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其他设施设备的。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9

一、学科基本认识

(一)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远见的学科

学科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根植于建筑学科的城市规划学不断兼收并蓄经济地理、环境生态、园林景观等周边学科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政府公共治理进程的推进,依附于城市空间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凸显,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由极度重视物质空间转向关注居住在物质空间的居民和政府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远见的城市规划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首要的是正确的趋势判断和价值选择,而趋势判断的基础则需要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社会伦理和政府公共治理等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支撑。

(二)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的学科

国外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是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诞生的,由公共部门组织的城市规划具有深厚的公共政策传统。与此相悖,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因此制度是与城市规划技术无关的变量。事实上城市规划管理处于高度不确定的变化过程中,制度的忽略使得规划远离了现实。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城市规划管理由管理增量转向管理存量,由管理空间转向空间与社会并重,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重心、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需要不断调整,使得传统的空间设计、工程设计退到次要地位,城市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规划管理需要掌握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技巧。

(三)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责任的学科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大部分历史性失误并非由于具体规划技术方案、手法出现错误,而是规划目标和理念导致偏差。城乡规划管理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当前城市和谐社会关系构建的平衡基础是公共利益,协调公共利益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核心。城市规划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责任和人本精神,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责任意味着需要具有提供“诗意栖居环境”的技术能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捍卫“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体系特征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经过近10年的探索,克服了一系列教学难题,初步构建了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符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适合学科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从2005年本科培养开始,每年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教学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讲授公共基础课,针对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二是开设教师擅长的又符合培养计划的课程;三是研究其他院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计,征求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及专职委的意见,逐步建立具有人民大学自身特点的培养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哲学与方法论、法律、计量分析、计算机应用与价值取向教育,设置社会学、公共政策、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将经济学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根据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民大学学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与工学互补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4+2”课程结构:即4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主线: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2类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规划制图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公共管理学主要开设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原理、市政管理学、城市土地与不动产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概论;社会学主要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学主要开设城乡发展与规划导论、中外城市发展史、建筑学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地理学、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城乡规划法律与法规等;经济学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土地经济学等。

这套城市管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符合时代需求、特色鲜明、脉络清晰,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拓展规划学和管理学的深度,既弥补了传统的部门化管理重技术轻理念、重微观问题解决轻城市系统优化之不足,又弥补了传统行政管理重理念轻方法、重政府内部管理轻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之不足,因此广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城市规划是综合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和城市公共资源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是宏观层面的城市管理。人民大学城市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突出城市规划学的教学,同时突破中国传统的技术性规划教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体系,构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教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将城市规划引申到公共政策领域的教学体系,符合公共管理学专业化、城市规划学管理化趋势,为国家培养转型期需要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的指引下,为突出特色,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有4门专业课开展了课外体验和实践。课程考核采用“大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术手段,解决该课程领域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在大学的四年时间设置了三次递进的实习:2年级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初步认识城市管理;3年级暑期在实习基地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城市问题,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4年级最后一学期根据自愿的原则在相关城市管理与规划部门实习,或者参与系里教师的学术研究,锻炼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

跟踪前沿实践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一流的学术研究是一流教学的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的学术研究围绕学科建设展开,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带上课堂,60%的老师申请到国家基金项目,每个老师都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实证研究项目和规划编制项目选择也都以符合学科建设方向为主要原则。为此我院规划与管理系根据区域特征先后建立了北京朝阳区、扬州市、安庆市、成都温江区、自贡市等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3年级学生暑假集体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地方需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民大学师生为实践单位带去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受到实践单位欢迎。实践基地则为师生跟踪最前沿的城市管理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长期耕耘于城市管理学术前沿,实现教学相长。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查竞赛。为增加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微信、公共邮箱等途径,挂出课题题目和需要的人数以及各种专业会议的信息,鼓励学生进行申请。

城市规划管理学科还处于探索阶段,结合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我系根据教学培养方案,积极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其中按照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签订的系列本科教材协议,出版了《城市管理学》、《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等教材。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规划系列教材包括: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城市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原理、乡村规划基本原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等,近几年将陆续出版。

(三)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培养手段

好的教师支撑好的教育。由于我系教师数量少,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年轻化,为弥补前沿问题研究的不足和拓宽学生视野,一方面采用聘任兼职教授的形式弥补目前师资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聘请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的实践工作一线的资深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保证学生有机会聆听全国一流的教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案例,为学生拓宽国内视野提供条件。

我们一直坚持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导向,通过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为学生出国交流创造条件、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平均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学者的机会,并与国外大学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教学合作关系,包括与墨尔本大学和剑桥大学签订学生互访协议,与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联合课程;每年多次邀请包括剑桥大学Elisabete、墨尔本大学韩笋生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UPENN的John Landis教授和Eugenie Birch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教授、格罗宁根大学的Gert de Roo教授、UIC大学张庭伟教授等国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建立与国外大学的联合研究渠道,共同展开国际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树立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以“人文、人本、人民”为核心理念,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规划人才,明确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把德育培养作为课程体系之中贯穿始终的关键。为此,教学团队每月至少开一次讨论教学相关事宜的会议,向学生推荐必读文献,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强调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我系师生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赶赴灾区,在前沿事件中锻炼成长,援建3年时间里共有30名学生到过灾区,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家责任感。

三、教学体系创新

(一)树立城市管理专业的基本理念

传统城市管理专业设置多基于部门化管理的需要,侧重本部门的技术管理,或者是直接针对政府管理需要的行政管理。城市是具有自身发生发展规律的复杂巨系统,中国转型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各领域之间的互动性,几乎所有城市的重大管理难题都是跨部门的复杂问题。我系创新城市管理学科建设理念,以城市发生发展规律的教学与研究为起点,赋予学生认识和解决中国转型期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二)重构城市管理学学科体系

经过多年对城市问题的跟踪研究和教学实践,我系逐步建立了能够面对和解决重大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专业教育体系,拓展和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架构,增强了公共管理学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规划学的经济社会内涵,为工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转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完善教学体系的逻辑脉络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2年级分专业,1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由学院统一安排,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从2年级学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规划专业课程本着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代的教学逻辑在两年内进行安排,同时按照2年级开设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3年级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的基本原则,方法课程安排从1年级开始开设,遵循从数据到图形空间的教学逻辑,同类课程前后具有逻辑连续性,不同类课程具有互补性,形成目前相对合理、均衡的教学时序体系。

(四)探索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补课机构行政工作计划篇10

一、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教育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焦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确保上级关于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建强抓实基层党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健全党支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确保全县教体系统“五化”建设达标。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中小学党建工作展示评比和“党建+”融合创新案例评选。把牢意识形态阵地。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开齐开足思政课。继续推进全县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加强教育新闻宣传,优化教育发展舆论氛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八个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整改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始终突出德育首要地位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育人工作,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疫情延迟上学时间,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形式,转发、传送抗疫一线生动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关心、关注新闻或身边的白衣天使、人民、志愿者等“最美逆行者”的感人故事,在学生心里种下美的种子;高度重视学生居家期间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向学生传达有关权威部门的疫情防控知识,指导学生收看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有关个人卫生与生命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半。引导学生家长搞好学生居家劳动教育,加强沟通、交流,尽最大的热情帮助他们融化心理上的寒冰。突出抓好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因地因校制宜,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坚持落实养成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引导家长注重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养成,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着力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精神,突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狠抓党员、校长、教师队伍管理,深化队伍建设,激发活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将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健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严肃上班纪律,引领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风尚;深入开展有偿补课、教辅材料征订等教育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争创州县级名师工作室,优选县级培训师,组建县级培训团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国培、省培、州培、县培和校本培训等多元培训,促进全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纵深发展;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引进高学历人才、安置和培养定向师范毕业生等渠道健全教师补充机制;积极引进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合理均衡优化师资,坚持师资向农村倾斜;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及人才津贴、乡镇工作补贴、边远村片小特殊津贴;打造和表彰一批名优校长、“四有”好老师,发挥名优校长、好老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全县教体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齐心协力筑牢安全防线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以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大力开展“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行动和交通警示教育,巩固“三项”建设,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落实好“一岗双责”,把安全工作落实落细落小。特别注重病毒防控、食品安全、防溺水,增强校园突发事件、实验操作等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突出日常应急演练、疏散演练,掌握应急逃生知识;强化交通安全,搞好道路交通问题“顽瘴痼疾“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校车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学生乘车安全;重视综治维稳,落实综治宣传,妥善解决诉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搞好化学药品管控,抓好安全教育,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安全措施,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禁毒宣传工作,教育师生珍爱生命,远离;积极配合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整改安全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形成抓安全保稳定的强大合力,确保教体大局平安和谐稳定。

五、真抓实干提高教育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18年修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积极推进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抓住长沙市、济南市对口帮扶机遇,借鉴学习宝贵办学经验,抓实教学常规,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教促学;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建构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对高考、学考、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落实省实验教学质量抽考工作,进一步规范初中毕业学业实践能力考试;稳步推进特色办学,让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书法教育等特色课程开花结果;顺应高考制度改革,注重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内涵提质和特色发展,切实抓好普通高中“走班选课制”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推行学分制管理办法,健全选课指导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创新,力争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有新突破;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保教质量;不断提升小学、初中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中考质量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资源整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学生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特殊教育注重医教结合,关注残疾孩子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形成义务教育发展均衡优质,普高教育办学成绩更加突出,职业教育办学成效日益彰显,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格局。

六、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夯实基础,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和基本消除大班额行动计划,完善城区学校成建制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加快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尽快启动第七小学(新城小学)前期工作,新一中(象鼻岭)、华塘芙蓉学校力争年内完成主体建设,确保职教中心建设、城区6所小学及第三中学改扩建今年秋季建成投用,为化解大班额提供必要的学位支持。加快启动县城第一幼儿园的迁建和第四、第五、第六幼儿园的新建。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扎实推进长沙市对口扶持建设项目、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等工程,促进乡镇学校加速提质;大力推进标准化村片小教学点建设及山村幼儿园建设项目,促进村片小教学点加速转型。全面落实好“四改三化”所有学校不能触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二十条底线”,学校层面达到10项办学基本标准均为80分以上的目标,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后勤、功能室管理没有任何纰漏,及时澄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的底子。试点推进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和更新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加强“网络联校”建设,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基地校网上直播活动。力争实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涵丰富,队伍优良,管理规范,质量较高,校际间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人民群众满意度高的目标,确保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迎国检。

七、全力抓好教育治理与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精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教育督导激励、通报、整改、复查、约谈、问责等机制。按比例配足配齐督学,开展督学培训。督促指导接受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跟踪监测和实地复查。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开展州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幼儿园办园行为、教育实事项目校(园)督导评估。组织控辍保学、规范办学行为、督导信息化等专项督导。开展“在编不在岗”“吃空饷”“违规占用编制”“擅自聘请编外人员”专项清理整治和有偿补课、教辅材料征订等教育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整治,驰而不息抓好政风行风建设。落实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学习推广泸溪县经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由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和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落实“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着力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逐步理顺“公参民”学校管理,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控制班额,2020年秋季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人数要分别控制在50、55人以内,其它年级人数不能超过55人。减轻学校和师生负担。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科学安排教育宣传活动,坚决杜绝给教师强制摊派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事务。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严格规范教育统计和调研工作。严禁借用中小学教师,切实避免安排中小学教师参加无关培训活动着力教育减负。

八、全力以赴抓实教育扶贫

坚持做到“四不摘”,着力义务教育全覆盖,继续完善控辍保学、资助、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三个台账,确保义务教育各项指标达到省定标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将各类教育生活补助发放到位。运用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精准资助。建立动态调整的相对贫困学生认定标准,狠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内涵建设。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济南市、长沙市的衔接,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干部挂职、师资培训、学生就读、就业等多渠道交流。切实发挥各驻村扶贫工作组和结对帮扶干部的作用,提高扶贫成效,将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聚焦“跨区”就读学生资助不遗漏,确保县外户籍在我县跨区就读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籍所在地依法依规同等享受资助政策(户籍地未享受情况下);尤其是要把握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好开学前的控辍保学入户大走访和“三帮一”活动,核实核清每名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城乡低保户学生的去向,想方设法留住学生;坚持政策性资助为主,社会性资助为辅,全力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工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费接受学历教育与培训,不让一个家庭因子女就学而致贫返贫;强化教育扶贫保障,履行教育扶贫工作职责,抓好督查考核,把教育扶贫成效作为关键性督查考核指标;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杜绝弄虚作假,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教育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体系,达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