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3 18:07:00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1

此次活动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主办的一次集“雨露计划”成果展示、贫困劳动力供需洽谈和高峰论坛于一体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全面展示“雨露计划”的实施成果,推进贫困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促进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展会开幕式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主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做了讲话。

同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民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立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坚,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会上,范小建指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全国扶贫系统把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内容和途径,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这项工作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和产业化扶贫一起,形成了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的首次全面展示,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雨露计划”成果展览区内,28个省(区、市)参加了展览,劳动力供需洽谈会上的展位也达500多个。

据统计,参加展会的各类用工企业共签订订单合同2063份,合同用工653420人,签订意向协议1519份,意向用工947731人,涉及电子、计算机、操作工、家政、烹饪、园艺、保安等多个工种。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2

马大浦,1904年11月6日出生,字述之。祖籍安徽省太湖县。1927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林科。1930年转入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师承李寅恭、张海秋等教授。1937年秋,马大浦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后又兼任系主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了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南京林业大学)。马大浦在该院先后担任教授、教研组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校)长等职。

马大浦主张学校面向社会,注重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他说:“人才的培养仅有校内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教学和科研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但必须为生产服务。”凡是经过他培养指导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几十年来,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第二代、第三代林业专家、学者或工程技术人员。

1993年11月24日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逝世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先后留学美、德、瑞士,1929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而后又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他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书育人风格和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被人们称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在北京逝世。

1985年11月22日 国家教委收回新建高校的审批权

1983年,国家曾把批准高等专科学校的权力下放给部委和省级政府,结果导致了高等学校的数量高速增长。1983年至1985年的3年间,全国新建高等学校301所,其中1985年一年就新建了114所,平均3天新建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85年11月22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新建普通高等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收回新建高校的审批权。

1995年11月19日 “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将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确定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于1995年11月19日获国务院批准。

通过十余年建设,中国“211工程”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使“211工程”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渠道。

1990年11月16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成立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3

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教科研更好地为行政决策和教学实践服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10月22日下午在南京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研讨会。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尹伟民处长、刘克勇副处长,师资处崔春霞副处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以及来自全省各市的教育教研机构负责人、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教学校长)、部分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和高职院校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尹伟民处长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全省职教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他强调指出,即将出版发行的《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是全省职教工作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教育厅将予以大力支持。师资处崔春霞副处长就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立省中职教师培训中心,进一步抓好全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等事项作了说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全省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师培训的新计划、新要求,修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会议印发了《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即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和《省教育厅 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讨论稿)》。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作了题为《当下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重点工作的新思考与再部署》的精彩报告。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关于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分配下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调整。报告以软件(课程)、硬件(实习平台)和“热件”三方面的调整为纲,从科研的视角,解读了即将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二是关于中职教师国培和省培项目设置与计划落实。介绍了国培和省培的项目设置情况,并从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和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关于全省职业教育“五课”教研活动和“两课”评比工作。在简要回顾2011年以来开展“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工作后,着重强调了开展这项活动的主旨和目标,强调不能把这项活动搞成简单的“比赛”,而应引导教师广泛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从目标达成的效度、生活挖掘的广度、自我反思的力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等五个维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四是关于全省职业教育首批教改课题结题与第二批课题。2010年12月,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正式立项630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30项,重点自筹项目133项,一般立项项目467项。马所长对第一期教改课题的结题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了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指南。五是关于《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栏目策划、组稿与征订。马成荣所长介绍了《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的筹备过程,阐述了办刊宗旨,即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基层;贯通中职高职,联合行业企业,综合职教管理、教学、科研与培训;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追求“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努力将其办成服务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术刊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安排紧凑,信息量大,收获颇丰。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4

2月22日,学校党委书记王大鹏,党委副书记、院长王键,副院长彭代银,党委委员、教务处长徐麟,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卢业苗以及校办主任王道和莅临我院,专题听取医院工作汇报。医院党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

李泽庚院长首先代表医院向学校党委作了20*年度行政工作汇报,和2008年行政主要工作任务。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陶永代表医院党委向学校党委作了20*年度党委工作汇报和2008年度党委工作要点。学院党委副书记、医院党委书记雷广宁作了补充发言。

听取汇报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键指出,20*年度的工作总结令人鼓舞,为2008年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医院自强不息、自我加压、奋力进取,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再度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医院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医疗参与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医院2008年的工作计划具有超前意识,领导班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王键院长强调,医院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归根结底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医院在下一步的中发展,一要从宏观发展入手,结合党的***精神和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并结合省情、院情对医院“***”规划进行修订。二要精心谋篇布局,促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并重发展。三要紧紧围绕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重大疑难疾病、预防和康复保健中的作用。不断拓展医疗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继续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四要在发展策略上精心筹划,外延内涵并重,硬件软件并重,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要大力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推动中西医结合,中医要强,西医不弱,针药并重。学院将整合全院资源,积极支持医院申报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院建设,在门急诊大楼建设、人员编制、增加临床教学编制等方面,学校将给予医院尽可能的支持,推动医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王大鹏书记对医院的07年的工作和08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打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制定计划切实可行。他强调,当前是中医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继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胆子要大点,步子要快点,要在全院掀起比、学、赶、帮、超浓厚的发展氛围;要以中医中药安徽行为抓手,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保持医院稳定、协调、持续的发展。

汇报会上,学校副院长彭代银,党委委员、教务处长徐麟,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卢业苗分别就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发展、对外宣传、统战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5

中国残联主席、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组长邓朴方在会上讲话指出,200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中国残联,正式同意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通知》,批准领导小组的成立。10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求,做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

邓朴方主席说,198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的基本情况,自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加强国务院对残疾人事务的协调,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三个残疾人事业的五年计划。第一次抽样调查的进行,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影响。

邓朴方主席说,18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必将对新世纪我国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利于残疾人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残疾人和帮助残疾人事业良好氛围的进一步形成。他要求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取得预期成效。

国务院副秘书长、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勇宣布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并讲了话。他强调,通过抽样调查,可以掌握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将为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可靠依据,也将有助于展示我国政府关心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良好形象。他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加强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和社会动员,确保调查顺利进行。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成立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专家委员会的决定》。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如何实施好此次抽样调查分别讲了话。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介绍了筹备工作进展和总体工作安排设想。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6

陈云离开东北到中央工作,第一个任务是筹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原来,由于各解放区处于彼此分割的战争形势下,财政经济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随着华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中央决定在阜平县成立华北各解放区财政办事处,这是一个各解放区带“联合”性质的财经机构。、、任弼时到西柏坡后,提出:各解放区财经工作不能再搞“联合政府”,要搞统一政府,取消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并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货币。中央财政经济部(简称中财部)由董必武任部长,薛暮桥任秘书长,南汉宸负责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准备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董必武年迈,加上不久后担任新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财部实际上由直接领导。此间,在统一财经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发行统一的货币,调剂地区间的财力、物力等等,但总的进展不大。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考虑中财部和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统一管理财经工作。1949年3月,起草的《中央关于财政经济工作及后方勤务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应即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首先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并加入东北、华东、西北、华中各区财政经济工作负责人为委员,依靠华北政府各部及其直辖的各省市,进行业务。”中央决定由陈云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

1949年5月11日,陈云到职。此后多日,他到香山同、刘少奇等一起出席财政经济工作会议,在讨论上海、天津、唐山等地的生产、金融、税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的同时,研究了关于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机构设置问题。

5月31日,刘少奇根据香山会议讨论研究的情况,起草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大纲对建立中财委的目的、组织机构、职能等作了说明。

6月4日下午,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会议,宣布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陈云、薄一波负责筹备组织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暂时属中央军委领导,中央政府成立后由中央政府领导。会上,陈云就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必要性作了说明。他说:“以往东北、华北、西北及其他解放区都有地域性的财经机构,但现在有成立中央的财经机构的必要。为什么呢?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日益扩大,财经问题也逐渐增加,并且往往是带有全国性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处理这些问题。”

“九爷府”成为中财委的办公地

筹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是物色干部、找租房屋。

物色干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云强调,到新岗位任职应该就地取材,绝不能带袖筒里干部(指熟悉和亲近的人)。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周太和与两个警卫员,是轻车简从进北平的。焦善民回忆当时物色干部的情况时说:“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中财委即使有再大的权力也难以做好财经工作。而实际情况是,不要说我们党由于长期处在农村,长期进行革命斗争,缺乏经济建设的人才,就是旧中国,也没给我们留下多少这方面人才。怎么办?陈云同志的办法是不拘一格,广泛招收人才。”陈云“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搞‘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中财委是在原中央财政经济部和华北财经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的,因此,一开始,华北的干部用得比较多。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个大区的干部。另外,陈云同志还特别注意选用有经济才能的党外民主人士。他曾经说过:‘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我们能不能说只有共产党员才是了不起的人才呢?不见得。社会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许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

章乃器、千家驹、沈志远等人是陈云进北平后很快注意到的懂经济的党外民主人士。陈云经常同他们交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章乃器、千家驹、沈志远提出:向香港商人购买棉花应尽快着手。陈云就请章乃器代他起草给香港钱之光的电报稿,以便落实在香港购棉。章乃器、千家驹、沈志远提出:上海解放后,外币应禁用禁持。陈云就请千家驹写个禁用禁持外币的意见。

陈云知道与党外朋友交往多,熟悉党外朋友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闲置党外财经人才,他致信:“请你告诉我可以吸收哪些人来办些事,各人的政治态度如何?”马寅初就是在推荐下,在陈云一再敦促之下担任中财委副主任的。

在筹备建立中财委过程中,陈云注意从各大区选调干部。沈鸿说:“北平解放以后,我在1949年2月随华北工业部来北平任华北机械公司经理。大约在当年5月间,周太和同志打电话来,要我去中南海见陈云同志,我按时而去。一见面他就说:4年不见了,我们山沟里的老办法已经不够用了,现在要管全国的大事了。你就来中财委工作吧。我欣然受命。十几年前读过的《苏联五年建设计划》那本书,又在我脑子里回旋起来。就这样,我就任中财委重工业处处长。”陈云还从各地调来地委专员以上的领导骨干20多人,接收了原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高级专家、学者10多人。

找租房屋,这在即将成为全国首都的北平也绝非易事。尽管北平军管会所属的物资接管委员会负责接收了一批原政府及官僚资本家的房产,但远远不能满足即将成立的全国性众多领导机构的需要。

筹建中的中财委在东交民巷找到了一座房子。它是物资接管委员会接管的原政府中央信托局的房产。早先是日本正金银行北平分行,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由政府中央信托局接收的。这是一座两层楼的西洋式建筑,两面临街,南临东交民巷,西临御河桥(现正义路),房子上面在临街的西南角上有一个漂亮的塔楼。一楼朝东交民巷是一个营业大厅,营业大厅后面西北部有几间高级职员的办公室,里面有西式壁炉。

刚开始时,华北财委有二三十人,华北工商部有四五十人,办公的房子还勉强够用。随着中财委筹建工作的开展,人员日渐增多,办公用房日益紧张,连洗手间也当成办公室使用。

在这座楼里住了一个多月。由于人手增多,实在挤不下,就决定另找房子。当时,要把中南海西花厅给中财委,陈云无论如何不同意,说:“西花厅只能做政务院的驻地。”结果在朝阳门内大街找到了一座房子,人称“九爷府”。那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九子的住宅。因他后来被封为孚王,所以又称“孚王府”。有人对陈云说:“那里比这里大多了,有好几进大殿,但很旧。”陈云说:“旧不要紧,只要够住就行。我们不是为了找好房子。”于是,就这样定了,搬到“九爷府”办公。

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组建完成。1949年7月12日,陈云宣布,中财委由中央财政经济部与华北财经委员会合并组成,陈云任主任,薄一波任副主任。

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本身有六局一处:计划局、人事局、技术局、私营企业事务局、合作事业管理局、外资企业管理局和秘书处。下属十三个处、行、署、部、会:中央财政处、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海关总署、中央商业处、中央铁道部、中央交通处、中央燃料处、中央金属处、中央纺织业处、中央工业处、中央农业处、中央林业处和中央水利委员会。

中财委成立后,陈云于7月下旬到上海主持召开各解放区财经会议并进行调研活动。9月初回到北平后,陈云继续抓中财委及所属各部队伍的建设。9月22日,陈云同薄一波电告中央,中财委所属各部、局、处干部极度缺乏,请求从全国范围内调300至500名县委书记、团政委、团长以上干部到中财委分配工作;10月12日,同薄一波就干部问题再次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中财委所属各部、局、处干部极度缺乏,各大工厂亦因干部太少太弱,屡受损失,情况极为严重,如所需的团及地委以 上干部三四百人一时不易办到,请先抽调150人来中财委工作。陈云充分肯定进入平津后吸收一批民主人士、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参加银行工作的做法。“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可以部分地补助我们之不足,特别是旧银行的一套技术管理经验及国际汇兑和外国情况、资料之搜集与编译上,给我们的帮助不少。”

“五口通商”的工作体制及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19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陈云为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重工业部部长,薄一波、马寅初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还兼财政部部长。当时政务院设4位副总理,除陈云外,董必武副总理兼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总理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黄炎培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21日上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九爷府”举行成立大会。出席者有陈云、薄一波、马寅初、薛暮桥、宋劭文、何长工、李书城、陈叔通、章伯钧、刘子久、包达三、李民欣、钱昌照、孔原、梁希、李士豪、黄炎培、章乃器、千家驹、孟用潜、陈郁、杨立三、戎子和、南汉宸、钱之光、滕代远、曹菊如、傅作义、梅龚彬、李立三、朱学范,列席者有杨显东、武竞天、石志仁、杨卫玉、王绍鏊、吴觉农、丁贵堂、邢肇棠、张琴秋、张文昂、季方、姚依林、胡景、李葆华、李相符、张冲、王诤、周荣鑫,共49人。会上,陈云报告当前的财经概况与今后的工作,提出所属各部机构应迅速成立并制定各部组织条例。当天下午,陈云出席政务院第一次扩大政务会议,报告上午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情况。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后,仍简称中财委。政务院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相当于政务院的一个分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下属16个部级机构,是4个委员会中下属机构最多也是最忙的一个委员会。

建国后经过半年的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后,调整工商业、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繁重任务,仍摆在中财委面前。中央政治局几乎每次会议都要讨论财经工作。为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减轻陈云的一部分担子,1950年4月11日,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任命李富春为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并接替陈云兼任重工业部部长。当时李富春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是东北党、政、军的二把手。在延安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李富春任副部长。在东北陈云担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时,李富春任副主任。他们早就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这次,李富春进中财委,使陈云在工业和计划工作方面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帮手。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抗美援朝战局的基本稳定,1952年下半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准备工作更紧迫地提到党和政府的议程上。中央人民政府为加强对国家建设工作的领导,决定把各大行政区的负责人集中到中央工作。8月,在、陈云等出访苏联之前,调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到中央任政务院副总理,在出国时代总理职务。11月,调东北局书记高岗到中央任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53年4月,调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到中央任中组部部长。1952年8月,中财委属下新成立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建筑工程部、地质部、粮食部,撤销贸易部,成立了对外贸易部、商业部;12月,海关总署划归对外贸易部领导。由于食品工业部在1950年12月被撤销,到1952年12月,中财委属下由开国时的16个部级机构增加为20个部。随着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财委的领导。1952年8月,中央任命曾山、贾拓夫、叶季壮为中财委副主任。此前曾山、贾拓夫分别是华东、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1月,中央又调中南局第二把手邓子恢到中财委任副主任。

当时,政务院所属部级机构共38个,其中心是中财委所指导的20个部。1953年5月,中央将中财委所指导的20个部分成5个方面,由高岗、邓小平、邓子恢、饶漱石、陈云分工领导:(一)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建筑工程部、地质部、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等8个工业部,划归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高岗领导。(二)铁道部、邮电部和交通部,划归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领导。(三)农业部、林业部和水利部,划归中财委副主任邓子恢领导。(四)劳动部划归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饶漱石领导。(五)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和人民银行,仍属中财委主任陈云领导,在陈云疗养期间,由副主任薄一波。中财委所指导的20个部,其领导关系分成5个方面后,5位领导人下面分设5个办公厅,其文件以工、财、交、农、劳字相区别。有关财政经济部门5个方面的联系事项,由政务院总理办公室办理。凡属以中财委名义公布之命令等文件,仍由陈云签署。此后,中财委发出的文电分别出现了括号中工、财、交、农、劳的字样。这也就是陈云所说的“高岗同志来中央后,中财委工作才实行五口通商”。这样做,是中财委所属机构增多、工作范围扩大后所采取的分工领导的办法,也是大行政区负责人调到中央工作的一种安排。但是,“五口通商”造成了中财委体制上的不顺,给高岗、饶漱石搞分裂、夺取更大的权力以可乘之机。

在1952年夏季全国财政会议上,高岗、饶漱石明批薄一波暗攻刘少奇就是为了夺取更大的权力。陈云和邓小平的公正态度对高、饶阴谋夺权发挥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1953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邓小平兼任中财委第一副主任。9月,为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中央决定李任中财委副主任,并增设中财委第六(资字)办公厅。1954年6月,中央任命李先念为中财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

从1953年8月到1954年9月,中财委在陈云和邓小平的主持下,为解决大规模建设与生活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作出并开始实施了粮油棉统购统销的决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在前四次编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第五次也是最后一稿的编制并基本完成;指导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开始取得重大进展。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7

1月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在北京宣布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有了专业咨询研究机构;各行各业“互联网+”行动的落实,也有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和咨询服务支撑。

据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介绍,2015年5月中国“互联网+”千人论坛成功举办后,刘九如与多位相关专家成立筹备组,向中国互联网协会提出申请成立“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获得协会理事会的批复。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副秘书长石现升出席了“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成立仪式,并见证了“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负责人推选。经推选,刘九如任中心主任;腾讯副总裁兼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江阳、百度技术委员会主席陈尚义、阿里研究院副院长杨健、小米科技高级副总裁陈彤、网络经济学家吕本富、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原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互联网学者李易任中心副主任,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秦绪军任秘书长。

卢卫在成立仪式上致辞时说,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迅速形成发展热潮。但在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破解,各行各业有效推进“互联网+”行动,也期望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咨询。“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

中心揭牌之后,刘九如主任主持讨论“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近期的工作计划,到会的50余位中心负责人和发起专家参加了讨论。2016年“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计划设立相关软课题,对有关“互联网+”的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跟踪研究,发表研究成果,形成分析判断,引导“互联网+”行动健康有序推进。同时中心计划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并筹备在下半年组织举办“2016中国互联网+千人论坛”。中心还将组织专家为各地区各行业的“互联网+”行动实施开展咨询服务;策划出版“互联网+”行动年度进展蓝皮书,并对相关“互联网+”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结集出版等。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8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对口支援工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为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管辖,专人负责的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校党委把“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精神、新安排、新部署,研究解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各单位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有利契机,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西安交通大学

2004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对我校的支援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在一年内四次访问我校,磋商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5月,我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讨论对口支援工作,双方在干部挂职交流、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

1. 学科建设

两校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是对口支援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在2006年全国第十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郑南宁多次来新疆大学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派遣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博士点申报事宜。

2006年在全国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7博士点,其中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切相关。通过新增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西安交大的专家的力量,加强了我校工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2. 干部挂职交流

2006年3月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陆续派出4名干部来我校挂职,分别任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这些挂职干部不畏艰苦、勤勉敬业,特别是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挂职任副院长的尚春阳教授,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新疆大学工作半年,以帮助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与力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亲自将王小力同志送到新疆大学,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帮助新疆大学加强工科建设。与此同时,我校也派出2名干部赴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挂职图书馆副馆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3.师资培养工作

200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聘任我校15名教授为其博士生导师,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生。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接收了我校经管、信息和电气专业4名推免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我校的师资。同年11月,为加强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向国家学位办积极申请了3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专门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单独组织考试。与此同时,我校15名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也开始进行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2006年春季,我校兼职导师共招收博士生13人(13人均为我校在职教师,其中物理学专业2人,机械工程专业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7人,电气工程专业2人);2006年秋季,西安交通大学招收我校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单独考试方式招收我校12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4.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

2005年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大学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等领导同志和新疆大学师生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与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建设方案》。研究生分院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争取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教师讲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卢秉恒教授、王兆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来我校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科前沿讲座。2004年7月~2005年7月,选派李旭祥教授到我校相关院系讲授环境工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刘仁江教授系统的给本科生讲授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兆安教授、电气工程学院索南教授等曾先后来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于2006年3月至7月委派博士生导师彭济根教授来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收益颇多。同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宗本教授也前来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6.图书馆信息建设和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向我校图书馆免费提供自建数据库:《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录)》、《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联合书目信息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2004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向我校赠送了1200个品种、6000余册、价值11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还为我校专门培训了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给我校价值八万元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帮助我校建立了一个校内地面卫星接收站。

7.实验室建设

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王建华书记亲自带队,赠送给我校价值25万元的实验设备,用于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业系统测量和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

(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支援学科为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数学。

1.干部挂职交流

武汉大学法学院皮勇博士到我校法学院担任副院长,为我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2.交流与合作

2006年6至7月,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莫洪宪、院长曾令良来学院就对口支援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进行指导,同时就援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赠送给学院5000余元的专业书刊。

在“数学学科战略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武汉大学数学学科有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这两个协议更加完善。此外,武汉大学还为数学学院复制了近1000册最新外文期刊和图书。

3.师资培养

我校建工学院测绘系系主任阿里甫、易学锋于2006年年底前往武汉大学签定了对口支援协议。该校于2007起,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校特殊政策。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7年接受我校法学院两名青年教师进修,1名博士进入其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7年9月将接受法学院2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前往武汉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上,武汉大学将于9月接受我校一名教师去武汉大学进修。

4.教学指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允平教授、副院长谈顺涛教授一年来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学院两次派人去武汉大学进行短期调研、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法学方面,2006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选派了法律史学柳正权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并对法律史硕士点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派出赵宗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具体落实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协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

1.师资培养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赵宗昌副院长主动和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争取适当减免培养费,并为考生联系博士生导师,去年10月已经有4名考生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其中三名教师被该校录取。

2.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助新疆大学申请“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在2006年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这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了批准。

3.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6年下半年,赵宗昌副院长为学院30多名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同时,为学院全体师生举办了专题报告,学生对讲座普遍反映良好。

4.实验室工作

2007年,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在新疆大学建立“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赵宗昌副院长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并为该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

5.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太阳能特点,赵宗昌副院长整合两校的学科力量,主持开展了“太阳能空调关健技术研究和示范化装置”项目,并同新疆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经费20万元),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设计研发工作开展顺利。

(四)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工作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西部地区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关规定,我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接受我校孙素荣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时间一年。今年3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有1位教师考取北京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北京大学积极协助学院申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两校在该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两校学生实习基地,并无偿提供本科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光盘以及各类教材等。我校选派三位教师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修。2007年,我校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同济大学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同济大学派遣2名博士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3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及3名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授课。

北京外国语学院著名学者王福祥被我校外国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对我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给予了大力帮助;并提供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帮助我校对现有的英、俄语本科专业进行学科调整。每学期派2-3具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来我校任教。2007年招收我校俄语专业博士委培研究生1名。同时,委派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并派教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先后接受我校3位教师和2名研究生调研和短期学习。2006年暑期,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电机系的梅生伟教授先后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讲学和业务指导。

东华大学帮助和促进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合作领域涉及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

2007年4月,我校塔西甫拉提副校长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就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进行接洽。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收我校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内地高校不论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还是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都予以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 对口支援中,我校一些院系由于承担的费用过大,成本过高,对口支援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 现有支援高校在学科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我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希望增设援疆学科数量,以促进这些学院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3. 对口支援双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更深入地推进支援和合作。

三、今后的工作计划

通过一年的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已与上述11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大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贾殿赠、人事处处长李永晟等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学校达成共识。

(一)继续狠抓落实援建工作,把援建工作纳入到我校“十一五”规划中,作为本校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应配套措施,调动各学院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援建工作实施效果作为校各学院领导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二)计划今年8月与各支援高校举办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例会”,检查、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进行协商部署。

(三)积极保持与各支援高校的密切联系,就援建事宜进行沟通接洽,根据我校和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口支援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具体的合作,落实协议中的各项意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一年来,优秀干部来我校挂职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得到一定改进。我校将在管理工作水平和推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各支援高校的合作,计划下一年度相应增加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挂职人数。

(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院校的优势,积极把握有利条件,实现我校我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9

与发改委慢动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在六周时间内,郑州市委书记、市长双双易人,人事更替速度令人称奇。新任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可算连维良老搭档,两人曾在新乡市委搭班子,2011年10月成为郑州市委正副手,两个月后两人双双晋入河南省委常委,吴出任省政法委书记,不曾想又仅过两个月就快速转任。连维良进京加速了河南官场人事布局。

老部下连维良履新

从郑州出发之前,连维良通过网络给网友发了一封简短的道别信,这延续了他被称为“网络书记”的一贯作风。一位郑州市民不禁评议,在不长的郑州任职期间,连书记亲民作风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果断拆掉市委市政府大院围墙和实施年满60岁免费乘坐公交车便民举措,两件事广得民心。

出生于河南禹州的连维良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毕业后,长期在河南省计经委工作,这是河南省发改委的前身。十年光阴,从省计委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连维良成为省级后备干部。1999年到任河南省长的提出诸多中原发展战略,时任省计委副主任的连维良也是谋划者和参与者。

在计委的工作经历,让连维良对发展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功底。2000年后,连维良转任新乡、洛阳、郑州三个城市。其中,尤以五年新乡市委书记任期内受到关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多次到访,并赞许“新乡动作快,对城市的布局考虑得细,发展思路对”。随行媒体记者观察到,年轻的连维良肯接受新事物,花了很大力气使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当地规划,去视察的人会觉得生动新鲜。

2006年至2010年,连维良出任洛阳市委书记,决心收拾国企改制残局的他遭遇洛轴改组失败,经济发展规划一再遇阻,但其整顿行政效能和主抓城市面貌的手段和决心亦成个人标志。在他治下,不到9个月里,洛阳县处级干部59人被问责,其中9人被直接撤职。不同程度的问责中,问责情节包括缘起于一个迟迟得不到处理的垃圾堆。

连维良在郑州延续着工作狂状态。不过,能狠下心的连维良批评人却很文气,遇到官员的空洞汇报,会相对委婉地说,“我无法从你汇报的内容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抓手’,所以也不能给你汇报的事情实施督促和帮助的机会。”

结束一年零七个月的郑州市委书记任期,连维良道别了从政至今驻守的中原。

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家发改委,有近十年计委工作经验加之多地市主政履历的连维良履新后,重归其直属部下,为解决当前保障房建设和城乡规划等宏观民生难题汇入新生力量。

发改委人事迎变

国务院诸多部委中,唯有发改委被称“小国务院”,作用特殊且位高权重。现有正副手领导层中,主任张平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常务工作,是总理的重要助手和国务院的大管家。上一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有相同的任职履历。国务院一般常设9名副秘书长,分别对应保障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出生的张平已过66岁。两位副主任解振华和朱之鑫也是资历深厚的正部级干部,都曾任过国务院部委一把手,均出生于1949年。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更替无论2003年,还是2008年,均为中共整体五年一届的人事周期节点上,作为特殊权重的宏观调控部门,在中共十前后仍将有重要的人事布局,连维良履新拉开了序幕。

除了“新人”连维良,还另有7位副主任,依资历排名,靠前者均是从中央其他部委或地方资历深厚的副省部级官员产生。例如,副主任彭森2000年便出任原来的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有十多年副部经历;副主任孙志刚曾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副主任徐宪平曾任湖南省副省长。

7位副主任中年轻者当属孙志刚和徐宪平,两人均生于1954年,比刚刚履新的连维良大8岁。不过,孙志刚2001年即入省委常委,跨入省部级干部队列已久,而且治下安徽医改颇引人关注,和连维良同在2006年进入省部级干部队列的徐宪平已有三年的国家发改委任职履历,因能力出众被舆论看好。

最近十年内,从2009年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和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对调任职开始,国家发改委与省级政府人事交流加强。孙志刚和连维良持续强化了这种趋势。中央宏观调控枢纽部门由地方具体分管高官充实,把实际工作经验带入公共政策执行的可行性思考里,体现高层新的人事培养组织意图。

发改委官员晋升渠道也相对宽阔。前几任发改委主任都升至副国级,曾培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现任国务委员。资历较深又相对年轻的副主任也屡屡转岗其他部委一把手,例如现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河南官场布局加速

连维良任新乡市委书记时,吴天君是市长,几年后接替了连维良。老搭档在郑州再续前缘,两人2006年交接新乡市委书记时的合影和六年后又交接郑州市委书记的合影前后契合。

“吴天君和连维良之前曾在新乡一起共事,彼此颇为熟悉。主政期间‘三化协调’一直是主线,并处在河南推动的前列。”一位河南当地政情观察人士分析道,这样的看法似乎也在河南省省委的考虑之中。在郑州市委领导干部会上,河南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指出,这样的人事安排,“有利于保持郑州工作的连续性”。

现年55岁的吴天君,是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接过中部崛起的担子并不轻松,过去几年间,同为中部城市的武汉、长沙的发展都在郑州之上。不过,政情观察人士也指出,增加一个对郑州发展有感情的国家发改委官员,对中部崛起来说肯定不是坏事。

去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完成省级党委换届,连维良和吴天君,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和代市长同时入选省委常委,这种人事安排并不常见。今年1月,吴天君转任省委政法委书记,仅过一个月又转回郑州市委任职,接替连维良,更被人称奇。

在省委常委盘面上,党代会后新晋常委四位:史济春、吴天君、毛超峰、赵素萍。曾被国务院处分过的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史济春以56岁“高龄”入常委会,今年1月兼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唯一的女常委赵素萍今年1月明确兼任省委宣传部长。46岁的原周口市委书记毛超峰,作为最年轻的省委常委,却一直未明确具体职务,在此轮由连、吴引起的人事变局中,补位省委政法委书记职务空缺。新常委职务分工至此尘埃落定。

副院长业务工作计划篇10

PRESIDENT’S MESSAGE

同学们:

你们好!

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你们实现了大学梦。欢迎你们载着青春的梦想来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这所艺术学院。你们的选择是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更是实现我校未来更好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转折,你们今天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华丽的转身,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开启了人生重要的新篇章。科德学院将会是你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健全品格、成就自我的平台,这里将培养你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勇于挑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将帮助你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将来做一名于社会有用的合格艺术人才。

科德学院一直秉承“科学致用、德业立身”的校训,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特色之路,已成为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这里,你们可以感受名师的风采,感悟业界名人的成功,从他们的经历中,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艺术潜能。在这里,你们不仅有机会到媒体去体验一线的艺术创作,而且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前往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世界艺术院校学习实践的机会。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你们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

同学们,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你们来说,求学在外难免会有些不舍与孤单,不过请同学们放心,科德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来到科德学院,这里将是你们共同的家园,学校的老师不仅会为你们传授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更会带给你们家人一样的温暖、朋友一样的关怀。希望大家在未来四年的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中,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你们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力量和中国军民的团结一心。当代中国正站在世界的强手之林,正需要你们90后在四年学有所成之后撑起一片蓝天,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德学院将给你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你们每位同学在面对成长时勇敢蜕变、自由翱翔,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名誉顾问

HONORARY ADVISER

顾明远

名誉校长兼总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教育家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欧阳中石

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央文史馆馆员

全国政协委员

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中国书法协会顾问

仲呈祥

顾问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召集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学校概况

General Introduction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共开设4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016年在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2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办学优势

Education Advantages

师资优势 ——队伍结构优化创新 名师云集

学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师资为依托,聘请了罗锦鳞、仲呈祥、杨永善、张仁里、赵之成、常莉、云贵彬、田培培、尚扬、董重恂、彭华竞、马龙(美国)、李仁淑(韩国)、冷冶夫等一批学者、艺术家在学校任职、授课和讲学。目前学校专职专任教师220人,8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且主要来自前述一流大学。

学科优势 ——多艺术学科交叉融合 专家咨询 教学督导

学校以多门艺术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设置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七大专业,形成了艺术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融合的专业群,凸显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的平台,充分依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流艺术类大学的优质资源,联合中影集团、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加以论证和设计,成为学校的又一大亮点,使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得以全面显现。

实践优势 ——一流的实习实践基地 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中央新影集团、国家大剧院、国展中心、798艺术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百余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一批一流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区域优势 ——学校位于北京 具有培养和就业的广阔平台

学校位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密集区,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等为实践基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达,特色明显,就业前景广阔。

国际化优势 ——国外教学实践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自2010年起,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及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目前已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千名以上学生参加国外教学实践活动。

名师云集

Renown Scholars & Teachers

艺术设计学院

王甦英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董重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杨永善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

尚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刘大可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与展览委员会主任。

李中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主编。

潘强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油画作品和设计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所著《色彩构成教学与应用》、《平面构成教学与应用》、《装饰色彩教学与应用》等作品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张彪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2006年指导研究生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大赛”获得提名奖。

彭华竞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六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马龙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名列剑桥国际名人录,全球名人全录。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人,每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其独特的“浪漫写实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国际大奖。

朱小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画家。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美术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王金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系主任、教授,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会展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曾聘为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重点规划课题起草专家。《2013北京会展业发展报告》撰写人之一,专著《展示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维立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荣誉称号。重点规划教材项目主持人、主编。省市级精品课主讲人。

章锦荣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张福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公开26篇,联合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参加《台湾时报》“金犊奖”比赛,获优选奖。

冯广贺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美术学专业博士。在《光明日报》、《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核心刊物及其他论文集十余篇。获“教学优秀奖”、“陈伟南教学奖”。

郭永久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景观艺术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传媒学院

云贵彬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出版和发表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专著七部、论文数十篇。

钟越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编导。由其编导的电视音乐片《草原的儿子—腾格尔》荣获“星光奖”三等奖;电视文艺晚会《同一片蓝天》荣获“金童奖”一等奖。

李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学校心理教育基础理论与技术》、《销售心理学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40多篇。

高峰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顾问及客座教授。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院长。

姜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颖 播音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辽宁省播音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电视播音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沈阳朗诵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大学客座教授。

鲁晓晨 高级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原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有多篇新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影视报刊奖。

于琪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教授摄影课程。曾出版《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和《摄影技术教程》书籍。

刘瑞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讲授课程有《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媒体节目主持》。

张炜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王大鹏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任编导、摄像。

郑伟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曾获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类节目主持人。

吕学武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岭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十佳”。

唐东平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感光技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应红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资深策划、节目制作人。曾任央视品牌《夕阳红》栏目主编。曾多次获得全国社教节目和“星光杯”等奖项。

赵捷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间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冷冶夫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策划人,全国百优电视工作者。

张恒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编辑。专题片《帮助未来》获得中央电视台国际儿童节纪实节目类二等奖;1997年《北京新闻》编排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金铁木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导演。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编导,曾执导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等。

李洪魁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录片《迁徙的人》、《新中国教育纪事》导演、制片人,电视剧《戈壁母亲》总策划。

冷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师。

演艺学院

罗锦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院长,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导演艺术家,我国古希腊戏剧专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

田培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系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国祥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李仁淑(韩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舞蹈硕士。曾任韩国舟城大学艺术体能系主任等。

赵之成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歌舞剧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培养出姜文、吕丽萍、丛珊、李亚鹏、戴玉强等优秀演员。

陈刚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导演、编剧、演员。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团长。

常莉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导演作品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山中有座小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曾经培养的学生有章子怡、刘烨等。

麻淑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学术评审专家。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资格,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研究日本戏剧。

高作民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主要教授二胡、合奏课。曾出访法国介绍并演奏二胡、古筝、古琴等。

王丽娜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1987年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毓玲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

张仁里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演教学工作40余年,培养出姜文、吕丽萍、刘斌、丛珊、岳红等一批演员。

关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先后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颁发的“教学奖”、“德艺双馨”等荣誉奖项。199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林洪桐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电影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及艺术顾问等职。

刘诗兵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国际文化学院

王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英语部教授,心理语言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主持编写的“应用型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邱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国办高校社会科学部主任。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政府管理专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出版社发表著述150多万字,其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黄煜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发表《〈容斋随笔〉中的白居易》、《〈四库全书总目〉与阁书提要差异情形及其原因之考察》、《唐大诏令集类目小议》等多篇论文。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Samuel Jamal Dunston II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Oberlin College(欧柏林大学)教育学专业,掌握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Erin Rose Strong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新西兰,毕业于新西兰Waika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怀卡托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专业。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

Sarah Alynne Chestnut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Drake University(德雷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具有丰富的专业从业经验。

Daniel Joel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grove city college(格洛夫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梁爱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兼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理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

周瑛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先后发表国家和省级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15部,论著4部。担任河北省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的主持人,教师教育高地品牌特色的负责人。四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

袁景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曾为山东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当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面向更加精准;培养目标更为清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之特色更为鲜明。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咨询、论证、听课、评课为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学校营造不同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使学校能够把握艺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王德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育华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

穆德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晓琳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

刘大可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张娜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名师第一堂课”激励大一新生

为使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及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发展的目标,学校每年为新生开设“名师第一堂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做详尽的专业知识拓展,针对各个专业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能有所了解,认识该专业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名人名家进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明确学习方向,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推出了“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姜昆、瞿颖、赵普、鲁健、朱旭等多位名人名家走进科德学院讲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走出国门,开设国际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整体介绍

学校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并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外短期学习项目、国外实习项目、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短期学习或实习等项目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自2010级起,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赴外实习活动是学校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碰撞,实现艺术思维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生项目介绍

科德学院在坚持走全员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同时,与众多国外高校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凡科德学院学生在我校进行本科学习同时可自主选择进行专业语言(如:英语、韩语等)的培训,经考核申请合格之后在合作院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形式包括:“3+1+2”、“4+2”、“3+1+1”等。

海外国际课堂

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校通过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重要探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学校“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特色之路的重要举措。2012年,学校的“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荣获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赴美实习实践

学校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环球影城校区、加州艺术学院橙县校区等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截止2015年,已有三十六批赴美实习团,共计四千多名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标志着科德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已经趋于成熟化、常态化。自2015级在赴美国洛杉矶行程中将新开辟西海岸旧金山一线。

1、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探索之路

海外教学实践就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好莱坞片场、环球影城学习到场景研究、试镜技巧、电影表演、摄影、电视制作、新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等艺术传媒类课程,接受国外教师的现场指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创作思维和艺术灵感,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2、促进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赴美教学实践期间,学校还在美国举办“科德文化周”,利用专业特点,以音乐歌舞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美国师生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展示大学生风采,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师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提升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理解

海外教学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们还有机会前往盖蒂艺术中心、迪士尼音乐厅、环球影城、派拉蒙电影城、圣地亚哥等艺术中心、文化名城参观访问,享受艺术视觉盛宴,汲取先进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提供了促进国际交流、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学会相互尊重宽容、求同存异的平台。

赴加拿大实习实践

自2014年3月起,学校在赴美实习的基础上,开辟了赴加拿大实习实践活动和学期交流生项目。通过“大学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拿大,学习多元文化。

短期实习实践:全体在校本科生均可报名参加,学生自由结合,3-4人成立创作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创作计划,在加拿大完成相关的创作任务。各创作团队的创作作品经审核通过后,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可计入相应的学分。

交流生项目:在校本科生可申请报名进入加拿大一流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皇家大学进行一学期的深入学习和生活。修满学分之后将获得相应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并根据在国外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颁发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赴韩国交流合作

我校与韩国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流,自2011年起,我校与韩国清州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合作拍摄微电影,并组织开展中韩微电影创作论坛等活动。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紧抓机遇 推动教学改革新思路

由于微电影的“三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特征、它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媒体产业的新业态,是极其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推广的实践形式。鉴于此,2012年4月,由科德学院发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银川市人民政府、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是倡导Confidence自信、Creativity创新、Community交流精神的大型微电影主题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专业性,旨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同时更是科德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加深教师课业重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高校资源 拓展国际化发展道路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4届,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传播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等百余所中外高校各类作品6525部。其中科德学院获奖作品60余部,并选送到法国巴黎青年短片节、英国万象电影节、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参展。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主流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近百家媒体为电影节呐喊助威。

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德学院以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指导思想,通过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举办,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提高中国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科德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立足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全球化跨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应用,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寻找创新模式,为中国文化的崛起提供跨理论支撑、人员培训和战略咨询。今年,为更好服务影视爱好者和青年导演,联动高校微电影创作资源,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成立了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并将委员会的秘书处常设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至此,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将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为依托,以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交流和研讨活动,将教学资源和创作资源有力结合,将微电影教育做大做深,让科德的学生在拍摄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中深入体会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脉搏和国际潮流。

四、与中央新影集团合作项目介绍

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作为骨干企业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集团拥有丰富的纪录片、科教片资料资源,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进尖端的技术设备,专门制作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

经友好协商,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与中央新影集团艺术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建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史暨中国新闻纪录片史料博物馆”,同时建立“影视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以产学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这也是学校关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中央新影集团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实践基地201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艺术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

2016年艺术设计学院将在“艺术设计学”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7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以及知名设计企业机构的教授、专家任教。

学院拥有电脑美术工作室、摄影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动画艺术工作室、丝网实验室、陶艺工作室、环境装饰工程与材料实验室、平面印刷与包装工作室、金属与木工艺实验室和艺术设计展厅等教学设施。学院与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设计产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每位学生都将在国外实习实践,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遵循“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宽口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掌握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刷、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兼修三维空间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广告策划、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基础(photoshop)、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史、商业摄影、图形创意思维与表现、展示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平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媒公司、网络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等,从事项目策划及品牌管理、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学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与表现技能,系统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室内与公共空间设计环节和运作模式,具有开拓创新和团队精神,胜任家具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公共空间、园林设计等领域工作,能够从事设计管理、施工及后期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设计、店面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园林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装饰装潢设计公司、建筑房地产企业、园林景观工程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市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预算、项目组织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思维与理念,掌握中外建筑艺术特征和造型特色,深刻了解造型结构与装饰特征的关系,具备建筑是一切艺术载体本源的设计思想,胜任建筑造型和装饰设计工作,能够从事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以及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建筑初步、园林设计、别墅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房屋构造、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城市街景设计、建筑预算、人机工程学、建筑照明设计、建筑材料与工程、建筑施工图。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景观艺术装饰公司、建筑艺术设计院、建筑景观艺术设计事务所,以及房地产企业、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职业培训部门工作。

艺术设计学 影视与舞台美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掌握影视与舞台美术理论与设计技能,能够从事影视场景设计、戏剧舞台设计、电视演播场景设计、影视虚拟空间设计、影视特效设计、电视频道包装设计、影视与舞台人物造型及形象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中外电影史、视频剪辑基础、视听语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演播场景设计、影视场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电视栏目包装、影视特效设计、道具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影视剧组、戏剧院团、传媒文化公司、影视广告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及管理工作。

艺术设计学 新媒体艺术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字艺术修养;系统的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网络媒体制作、交互应用设计、数码视频编辑、游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美术设计、漫画插画、概念图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美术鉴赏和艺术修养。能够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创作与编导、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编辑及影视特效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新媒体艺术概论、影视艺术美学、图形图像学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创作基础等课程、影视特效设计与制作、三维图形设计、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跨媒体交互设计、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影视后期剪辑等课程、原创短片制作、频道包装设计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网络公司、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广告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新媒体艺术培训机构、互动娱乐公司、电视频道包装部门、新闻出版单位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展示设计与策划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各种展示设计能力和展示活动策划的技能,全面达到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并适应在社会的文化展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设计公司、商业部门中从事设计与策划的工作,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广泛而且能让同学们全面掌握知识与技术,培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各种展示设计中的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祯设计、软件设计基础等设计课程和展示创意与策划、会展文案、展示材料应用、展示道具与工艺、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会展营销技术、会展法规、会议策划、商业摄影等策划与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

该专业能全面适应社会各种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可在各种文化策划机构、会展场馆和各种会展机构、广告设计公司、各商业团体、教育培训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企业文化产业开发部门、各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等工作。

会展经济与管理 策划与经营

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会展策划与经营的现代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会展创意与策划的技能,具备会展总体设计、会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能够在大型展览中心、会展企业、会展创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的策划、设计与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导向概论、会展展览策划与文案、会展营销、会展法规、会展创意与策划、展示道具与工艺、展示工程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标志设计、展示设计、会展文案、会展营销技术、会展实物管理。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会展机构、企事业单位、旅游公司、酒店、会展中心以及赛事活动场馆,从事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总体设计、展品物流、展品贸易及展示广告等工作。

传媒学院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2016年传媒学院将在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等4个专业的8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现有优秀教师50名。学院拥有数间电视演播室、摄录实验室、后期编辑室等实践场所,并依靠北京传媒业发达集中的区域优势,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动漫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中影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或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学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赴实习基地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的运作之中,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地实习,摄录、制作节目。同时,学院学生每年均有机会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实践实习,接触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对现行各类传媒理论加强认识,对影视制作增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广播电视编导 文艺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传媒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广播影视文艺节目策划、编导、摄影、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广播影视传媒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部门需求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艺术学、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录音技术、综艺节目策划与推广、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导演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各类文化部门、网络媒体系统从事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大型文艺节目活动的设计、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其他各类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 新闻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