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项目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3:16:42

跟项目管理论文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1

跟踪审计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1998年,在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199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提出审计部门要依据《审计法》对国家拨款的重大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2001年,在《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也明确指出,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但是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太大发展。

直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后,跟踪审计实践和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8年,审计署已先后对灾后重建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跟踪审计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家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中,一些“巨无霸”型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如:三峡工程总投资约1800亿元;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为1435亿元。这些项目如果不能顺利建成并发挥预期作用,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国计民生。为了降低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保证它们的投资效益,避免出现“工期无限期,投资无底洞”的情况,传统的投资审计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机制。传统的投资审计重心停留在合法合规性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审计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也正是基于此,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增大的背景下而采用的新型审计模式,也是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不可回避地是,在跟踪审计开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跟踪审计实践和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跟踪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等还没有明确,对跟踪审计的顺利实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审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审计重点,以及跟踪审计在法规体系、程序和方法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三、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目前,跟踪审计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虽然已经有学者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些定义是以工程造价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审计内容;有些定义强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

本文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分别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通过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和建设资金安全。目的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跟踪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跟踪审计内容全面。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是决策、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合法合规,建设单位管理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职责履行和人员配备情况。

2.对同一项目多次审计。

跟踪审计是对同一项目在不同时点介入的多次审计,通过对开工前,建设实施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三个阶段的审计,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3.预防和控制。由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虽然事后控制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惩处,但对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所以,跟踪审计突出对建设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来达到顺利完成建设项目,确保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跟踪审计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审计重点

跟踪审计是为了规范建设管理,纠正和预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如下: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并在监管方式上提出“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都将是跟踪审计的关注点,也是期待跟踪审计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建设。所以,为了较好地实现跟踪审计的监督、控制和预防的作用,跟踪审计应就不同审计侧重点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审计。首先,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确定审计介入的三个基本时点,即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第二阶段)的审计次数,可视工程建设规模和工期长短以及建设中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增加一次在建过程中的回访或审计,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纠正以工程顺利建设。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审计(第三阶段)可视情况分为竣工验收使用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次进行。

第一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建设力量情况进行审计。

此时审计重点,一是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决策、审批或核准、建设资金来源、土地征用及使用、环境影响及评价等前期工作是否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操作。二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等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有无不招标、围标、串标的情况发生。三是关注参建各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是否达到法规规定的要求,以确保建设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有无因招标资格预审标准低或是评标不严格,造成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有无因投标人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及投标文件承诺配备人员,导致主要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由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人员担任的情况。

根据审计结果,审计单位在跟踪审计第一阶段的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该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第二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对建设管理、质量控制和建设资金管理进行审计。并对第一阶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此阶段的审计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整改情况回访和增加审计次数。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内容与重点,我们近年来开展的在建项目工程审计相似,此处不再赘述。仅对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和工程资料完整性审计两方面进行论述。

强化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审计,审计内容工程质量及各参建单位质量职责履行情况。重点关注监理、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控制职责。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有无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等工程质量问题,有无因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检测单位未履行职责或职责履行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也未得到纠正,并出具与实际不符的监理资料可质量监督资料的情况。

对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引起重视。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将来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工程价款结算起重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多个法规中,均要求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对工程资料不够重视,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也存在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及时的情况,工程资料不完整,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给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取证工作造成困难,影响审计工作成效。所以,在跟踪审计中,应加强对工程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审计,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反映。

第三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对建设项目的概算执行、财务收支及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对前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通过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通过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另外,跟踪审计也将在如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跟踪审计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能够对基本建设法规体系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从而发现建设法规中不科学、操作性差的内容,使之逐步完善。

2.完善建设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市场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管理监督体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履行职责不到位还是机制体制不完善,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全面系统地对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无疑将对规范建设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3.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威慑力,将有效地防止舞弊、遏制“寻租”,预防腐败。

五、进行跟踪审计还需进一步完的善配套工程

跟踪审计理论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审计成果的形式和考核指标等均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法律法规中跟踪审计的内容狭隘,跟踪审计亟待法律依据。

《审计法》审计机关职责中明确了审计机关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责范围为“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中第四条“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对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或调查。预算执行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包括检查建设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真实和合规,评价投资效益情况,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可以看出,这种仅限于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无法达到跟踪审计的预期目标,所以,要从法律上赋予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审计的合法地位。

(二)审计程序和方法。

跟踪审计的对象是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其投资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无疑审计风险也比较大。如果达到跟踪审计预期目标,同是时又要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必须制定相应的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程序和方法。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调整及观念更新

由于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 要求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各建设主体行为要求均要有所了解,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整知识结构。并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审计的思维模式,把握跟踪审计的目标和审计重点。

(四)需对跟踪审计项目的业务文书进行补充。

目前,由于跟踪审计与以往审计在内容和侧重点上均有所不同,而且将对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时期出具几次报告,跟踪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的审计报告的要求需进一步明确。

另外,跟踪审计强调通过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控制,达到纠错和预防的目的,从而使工程项目整依法合规地建设,并确保其投资效益。那么,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的跟踪审计成果需要新的业务文书来反映相应情况。

(五)跟踪审计项目审计成果的考核。

对于跟踪审计项目来说,其强调预防和控制,所以它的考核体系与以往审计项目侧重点不同,应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效果纳入考核体系中。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电网 工程 跟踪审计 项目管理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保健医生”,及时预防和发现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是其主要职责。一直以来,我国对工程项目进行的审计工作仍然采用事后审计的模式,即在工程竣工后再进行竣工决算审计,通过决算审计对项目本身及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然而,对于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的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已成事实,失去审计“保健医生”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审计成果转化的应用水平。那如何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更好地起到“保健医生”的作用呢?近几年来,审计师们引入了工程跟踪审计理论,通过工程项目建设的跟踪痕迹发现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引入跟踪审计的模式不长,审计质量也千差万别。本文引入工程跟踪审计的理论,着重介绍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如何划分阶段、设定审计介入点、策划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等,探索跟踪审计在电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希望进一步提升基建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概念

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中,研究的对象也有差异,有的研究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有的则仅限于施工阶段跟踪审计。工程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内部审计分支,旨在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期进行全过程跟踪,对项目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从源头上解决事后审计的滞后性弊端,在重大问题发生之前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使投入到工程项目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同时不断提高基建管理水平,持续促进工程管理规范化,着力降本增效、查找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并及时提出合理建议,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和工程资金的效益性。

三、电网工程项目生命期定点跟踪审计

项目是一次性的渐进过程,从它开始到结束的若干阶段所构成的时间长度,称之为项目生命期。电网工程项目也不例外,且许多大型项目生命期较长,受到其影响的因素复杂、多变。

(一)电网工程项目生命期

电网工程项目也具有生命期,一般如图1所示:

图1 电网工程生命期阶段划分

由于电网工程项目线路工程经过的地域较广,前期阶段用时较长,这个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也是造价控制风险最大的阶段。

当工程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时,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要求,遵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定,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造价控制风险降低,主要为设计变更、工程量签证等控制,但管理复杂度较大,需要协调多个参建单位,步调一致地向前推进。

实施阶段完成后,进入收尾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竣工移交给生产单位,完成竣工结算、决算工作。进一步降低造价控制风险,管理复杂度也逐渐降低。

(二)定点跟踪审计方法

工程跟踪审计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讲有驻场观察法、参加会议法、现场核实法、现场留样法、访谈法等。由于电网工程建设工期长、内部审计人员偏少的特点,宜选用定点跟踪的方式。

电网工程项目生命期定点跟踪审计方式的选择,审计质量的好坏在于介入点(跟踪点)的选择上。电网工程有其特殊性,对电网工程关键节点进行的跟踪审计方式通过分析工程项目各阶段的程序规律,选择控制点,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四、电网工程定点跟踪审计重点内容

对于工程跟踪审计涉及范围较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找准问题的关键,明白审计的关注重点和内容至关重要。

电网工程一般为国有企业投资建设,按照其生命期阶段划分,可以将电网工程的跟踪审计分为项目建议书及科研阶段、开工前、实施阶段、结算决算阶段、项目投资效益评审这五个阶段实施。

(一)电网工程项目建议书及科研审计重点内容

1.审查电力规划的合理性和程序性。查阅项目建议书,审查电力发展规划是否贯彻国家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各项方针政策;审查电力发展规划是否执行《电力法》和国家有关法律,符合相关技术导则、规程的要求;是否按规范程序上报、评审、批准。

2.审查初设及概算情况。查阅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初设方案及概算是否依照可行性研究批复进行设计、审查和批准;审查其是否遵循规范程序报审和批复;审查概算编制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明显漏项;查概算套用的定额、取费标准是否适用。

3.审查外部手续是否完整。查阅相关批文,审查项目是否获得政府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矿产管理等部门的认可和同意;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否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4.审查投资计划情况。查阅投资计划表、银行贷款协议和存款证明,审查投资计划中资金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关注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的报送及审批过程;审查项目各部分的投资计划分解情况,是否与公司计划发展部的文件相吻合;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总投资有无合规来源,年度投资是否落实,前期财务支出是否合规;审查当年所需资金是否落实。

5.审查工程勘察设计。查阅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是否规范;审查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是否与初设保持一致,并符合国家、电力行业、南方电网公司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技术条例等;审查是否落实公司推行各电压等级通用或典型设计的原则。

6.审查建设程序是否规范。查阅工程建设审批文件,工程建设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审查项目部是否坚持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本金制五项基本制度;重点审查是否简化建设程序。

7.审查工程造价控制情况。查阅造价控制策划文件,审查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符合客观实际;审查造价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建全,若发生超概是否能及时分析原因并有效控制。

(二)项目工程开工前的审计重点内容

1.查阅组织机构文件和访谈项目管理人员,审查各参建单位组织机构的建立情况;审查参建人员的到位情况;重点审计监理、业主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到位情况。查阅参建单位管理体系建设文件,审查参建单位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情况;重点审查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制度是否经过编审批准和颁布执行。

2.查阅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核、批准情况;重点审查安全施工、质量保证方案等。查阅图纸会审纪要、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图纸出图情况,施工出图计划是否满足施工进度要求。重点审查图纸会审情况。

3.审查征地、拆迁安置完成情况;审查征地、拆迁安置的合规性。审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设审批情况,审查现场“三通一平”情况;审查临建设施建设情况。审查施工机械、物资到位情况,物资和材料进场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检测、检验情况。

4.查阅银行存款凭证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审查进度款支付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审查建设预备费等到位情况。审查工程项目有无转包、违规分包情况,重点审查分包单位资质情况。

5.审查设备采购、工程采购、服务采购是否符合国家招投标法的管理规定,是否按要求进行了公开招标,招标过程是否规范。审查合同签订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要求等。

(三)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审计重点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阶段审计是跟踪审计的重点,根据项目特点和标段划分情况,主要分为变电站施工阶段审计、直流线路工程施工阶段审计和调试运行阶段审计。

(四)项目工程结算、决算阶段审计重点内容

当工程建设实质性工作完成后,将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和决算工作,全面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付、应收账款进行核算。因此,该阶段既是对各参建单位工程款进行清付,同时也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最终的核算。

(五)项目投资效益评审重点内容

在项目投产后,按计划对项目功能、项目财务、项目社会效益、项目科研预期目标进行评价和评审。

1.项目功能分析评审。主要分析项目在生产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如优化资源配置和网架结构、提高电力输送效率、增加供电负荷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比较项目现实的功能与设计预期的功能(如线路最大输送容量,线路利用小时数,变电设备负载率等量化指标),分析其差距及原因。

2.项目财务分析评审。根据项目实际发生的财务数据,计算成本利润率、资产回报率、资产负债率、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等财务效益指标。要综合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判断项目对财务主体及投资者的价值贡献,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3.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评审。该分析指项目对主要利益群体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如增加就业机会、征地拆迁补偿及移民安置、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等。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实现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项目与社会发展的相互适应性等。

4.项目科研预期目标分析评审。对照项目科研评估的各项具体目标,找出变化,分析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成败的原因,评价项目目标的合理性。

五、结语

笔者通过总结亲历电网工程跟踪审计经验,梳理电网工程跟踪审计的阶段划分、审计介入点、重点内容等,希望能为后续电网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方案策划时提供参考,也冀望通过抛砖引玉,鼓励大家更多地分享各自的工程跟踪审计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工程跟踪审计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作者简介:王海峰,男,电力工程管理工程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审计部专责。]

参考文献

[1] 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09(6).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攀升,如何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投资效益、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维护所有者权益,已成为建设项目审计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而严峻的课题。一直以来,以竣工决算审计为主的建设项目审计立足于事后审计阶段,着重于合法合规性的审查披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事后审计所反馈的信息已严重滞后,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大都木已成舟,难以改变和挽回。因此,推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践提上日程。现阶段,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是在理论认知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使跟踪审计的预期成效大打折扣。

一、现阶段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实践操作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近年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竞相采用,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跟踪审计所关注的内容和做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跟踪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针对跟踪审计的相关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实践中开展跟踪审计的组织形式、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都缺乏具体的规范,尤其是在一些共性问题上,实施标准不一,弹性过大,使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审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挑战。

2、跟踪审计工作定位被混淆,独立性受到影响。

在目前的项目建设领域,有一部分业主单位或建设项目指挥部,积极呼吁开展审计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想借助跟踪审计的资源力量来弥补他们自身经验的不足或专业人员的缺乏,同时也为自己找到共担责任风险的对象或者是规避责任风险的“挡箭牌”。跟踪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多重因素影响很难把握好定位,比如:为了及时掌握工程建设动态、了解事实真相、知晓相关问题的处理过程和办法等,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参加项目建设的各种协调会议,且难以例外地被要求发表意见、表明态度。不表态会失去跟踪审计的意义,使跟踪审计作用受到质疑,而一旦表态,又在某种程度上被冠以代表审计机关的权威意义,这实际上也就影响和参与了决策。现阶段建设实施中招标文件的编制、合同的签订、各种计价支付,一般都要求跟踪审计人员进行审核,出具审计意见单,实际上已经成了建设项目内部管理的一个环节,直接参与了工程的管理,审计人员很难保持独立和超脱。

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跟踪审计需求之间有差距。

理论上讲,跟踪审计的内容要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涉及到投资管理、工程技术、经济、财务、法律、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能从微观管理层面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从宏观政策、机制、体制上剖析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而现阶段普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显然还达不到跟踪审计的工作需求。

4、审计成本与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审计成效。

跟踪审计理论本身决定审计监督行为要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介入的频率、深度、广度相比传统的竣工决算审计有了大幅拓展,势必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方能满足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才能完成审计任务。但实践中由于审计机构极力压缩成本支出,欲承担咨询业务的中介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是低价中标,这势必造成实际工作中审计力量投入质量不高、数量不足。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造成跟踪审计预期目标不能得以有效实现,大大弱化了跟踪审计的成效。

5、被审计单位对跟踪审计认识存在误区,支持配合力度不够。

跟踪审计监督行为直接或间接指向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参建各方,如果尺度把握不好极易造成不和谐的工作局面,使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于跟踪审计尚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相关各方对跟踪审计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统一,被审计单位对跟踪审计还在不同程度上存有认识误区,有的固执认为是上级单位对他们的不信任,刻意安排跟踪监视,所以一定程度上怀有抵触情绪,表现为工作中配合不积极,遇事敷衍塞职,有意将责任风险推给跟踪审计单位;有的认为是上级单位强化项目管理的需要,而将跟踪审计定位为管理职能角色,加大了跟踪审计的工作难度。

二、跟踪审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跟踪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要想提高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成效,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作用,体现跟踪审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必须首先保证跟踪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关部门应尽快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出台健全的跟踪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工作程序,明确跟踪审计的内容、要求、方法、职责、审计处理程序、评价标准,为跟踪审计人员提供规范具体的行为准则,使跟踪审计工作早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2、对跟踪审计科学定位,把握相对独立性原则。

跟踪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而不是管理,审计工作应到位但不应越位。审计人员不是从事项目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不是全过程的咨询服务顾问,相关各方需统一认识。审计人员需合理确定介入深度,把握好监督者的决策定位,不偏离方向,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3、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跟踪审计的工作性质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技术精湛、业务全面的审计人员极其匮乏,审计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有计划的、高质量的业务培训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这项工作应当持续而广泛的开展起来。相关部门应出台强制性规定以确保每一位从事相关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得到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业务培训。

4、合理确定跟踪审计费用,不以最低收费为评标重点。

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某一中介机构为跟踪审计单位时,应适当降低投标报价分值的权重,把关注重点从审计收费上向审计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审计力量投入等方面转移。跟踪审计费用合理确定的前提是先要确定跟踪审计的工作量,根据拟采用的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确定拟投入审计人员的数量和工作时间,考虑相关成本和适当利润,核测出大致的审计费用。

5、统一认识,争取各方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之前,必须就跟踪审计的作用、目的、审计程序、审计依据等内容,向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进行讲解和宣传,使参建各方对跟踪审计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定位,为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使参建各方知晓跟踪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不是监视、是评价不是批判、是提建议不是提意见。消除部分单位或个人的消极抵抗心理,使审计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建设项目取得预期效益。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问题研究,希望推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达到规范跟踪审计行为,指导审计实践的目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行为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注定了工作的大量性、复杂性、艰巨性。确立并把握住项目建设各阶段的跟踪审计重点,使审计工作沿着预订轨道前行而不偏离方向,基本就达到了“跟踪”的目的。

参考文献:

[] 张秋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探讨.会计之友.2010(31)。

[2] 吴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2009年。

[3] 胥加松.谈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造价管理.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4

一、提高认识,在转变观念上求突破

各项工作的开展与主要管理者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因此应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建设工程项目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控制环节多、涉及管理主体多和管理专业性强,如果管理不善和监控缺位,极易造成浪费和滋生腐败。因此,强化监管是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手段。全程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咨询、监督、鉴证、评价活动,是建设项目监管的重要和有效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它是由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延伸的一种创新,它使整个工程实施处于动态监控,能有效地克服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在促进相关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并从源头上遏制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从而对廉政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发展和完善的必然。

二、强化管理,在制度建设上求突破

跟踪审计工作已开展多年,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实用和可行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但到目前为止,有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尚未从制度层面上加以系统和规范,如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界定方面,投资主体为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自筹资金的限额为多大;对建设项目类别和不同的建设阶段,土建、安装、装饰、园林和维修工程等在符合何种条件时需强制跟踪;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各阶段如何介入;跟踪审计单位应具备何种资质;建设单位如何遴选和委托跟踪审计单位;跟踪审计费用如何计算和支付;建设单位与受托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如何协调与配合;若违反规定的处罚手段等。所有这些均需上升到审计规范和规章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否则跟踪审计工作将无章可循,管理无序,会在审计方面造成工程管理的错位和监控上的缺位。因此,充分和有效发挥跟踪审计的职能作用有待于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三、理顺关系,在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由于跟踪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上,有的建设单位将审计监督工作归口于基建处分管,有的归口于工程筹建处分管,还有的归口于财务处分管,造成部门职责不清,形成典型的工作职责内容混乱,岗位责任不清的现象,甚至有的审计部门不介入或参与甚微,更谈不上对建设项目全程的监督、鉴证与评价。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管理体制上应进一步明确该项工作必须由审计部门分管,未设审计部门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管,并明确责任和权力义务,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委聘结合,在运行机制上求突破

在运行机制上,由于绝大部分建设单位不具备跟踪审计的条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以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跟踪审计为主,而这些机构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大部分不具备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招投标、结算等各阶段的全程跟踪审计的条件。因此,形成了制约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瓶颈”。在客观条件下,建设单位可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工程设计师、投资咨询师等相关方面专业人员,负责投资论证、设计等方面的业务跟踪审计。而在投招标及施工结算阶段可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政府层面则应通过行政措施进一步规范、加强和充实社会审计单位的专业结构,以在运行机制上求得进展和突破,适应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队伍建设,在健全审计人员结构与提升素质上求突破

跟踪审计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复杂性,且涉及单位和人员广泛,对内需要和领导、职能部门的及时沟通,对外需要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有效协调,这对跟踪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立项阶段,需要运用价值工程等相关投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等措施在保证工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在施工阶段,需要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所以,跟踪审计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要求建设单位主管工程审计的人员熟悉跟踪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实务,同时还要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综合文字表达能力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对受托的跟踪审计单位同样面临着挑战,它不仅要求跟踪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及较宽的业务知识,且要求受托单位具有合理的专业人才结构,以适应在投资立项、工程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及竣工结算等方面的审计需求。

参考文献: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过程;cmm;kpa

1.引言

项目管理(pm,project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软件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品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对成本、风险、时间、质量、过程、配置等进行分析、管理、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完成软件的开发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很多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软件项目管理问题,这就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是项目的失败,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并经实践应用.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对cmm的研究和改进,给出了一个基于cmm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

2.软件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影响软件项目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软件质量问题,而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跟踪和监督不力、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和软件配置以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都阻碍着软件质量的提高。

2.1需求不明确

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延长项目周期、加大成本。由于用户对 计算 机系统认识的不足,对于系统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遗漏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经常出现(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数据或报表的分析处理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暴露给开发人员,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才逐渐明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求的变更意味着软件产品的部分内容必须重新开发,而对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而言,势必要重新分配资源、调整计划、估算成本等等,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下降。

2.2跟踪和监督不力

跟踪和监督主要针对过程而言,也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软件项目过程由多个任务构成,大部分任务都有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要严格跟踪和监督每一个任务。任务的完成主要从时间进度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还要充分考虑因客户方引起的一些客观因素(更改需求分析等)。项目管理者虽然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进度内容,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疏于评价,就会影响下阶段软件产品的质量,有时甚至是软件产品的重新开发,最终影响整个软件项目。

2.3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

客观的软件评审是软件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软件评审一直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的评审应有客户使用人员和软件业中的同行来进行。客户使用人员对软件产品做阶段性的评审可以及时发现软件产品功能方面的不足,同行评审可以从软件业的规范及标准去发现问题.软件评审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大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没有做任何阶段性的评审,通常只是在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来组织评审,果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要修改已经非常困难.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从头再来。

2.4软件配置混乱

软件配置是指软件产品在各个阶段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数据的集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始终。随着软件产品开发的进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中的预算、设计方案、进度等内容都有可能需要大大小小的更改(这些改动可能是合理的),整个改变的过程对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必须是可视的,以便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而这一切都应该有正确的软件配置来控制如果失去正确的软件配置管理,那么针对软件产品发生的任何更改或者是维护都会给软件项目带来混乱甚至是失败。

2.5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中防止失败的一种重要手段,软件项目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目前国内的软件 企业 大都不注意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除了社会环境风险、商业风险等这些客观风险之外.可控的软件项目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与软件项目本身相关的的技术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达不到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不但延缓项目的进度而且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继而使整个项目受到影响。

3.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利用cmm f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的核心思想把软件项目管理看作一个软件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过程监控,监督发现过程中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cmm把软件开发机构按照不同开发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每个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①初始级,无过程意义。软件过程是无序的、随机的、缺乏总计划,无预见性,大多数活动是应付危机,经常超期超支,成功取决于个人。②可重复级,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已定义级,已定义软件过程。已将软件管理和软件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可管理级,过程可度量。已收集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方法,软件过程和产品均可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优化级,过程控制。通过过程的量化反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促使过程不断改进。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cmm只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该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软件项目计划(spp)、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scm)、同行评审(pr),设置了三个工作组: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软件工程组(s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通过工作组对关键过程域的操作来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

3.1定义kpa

3.1.1软件项目计划(spp)

软件项目计划是为要实施的软件项目编制软件过程活动的安排,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此阶段在安排过程活动的同时开展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和界定在整个项目中各阶段所需的开发、质量、跟踪、评审、风险、成本等工作。项目计划是指导项目过程的具体措施,要在有软件项目实施经验的人员领导下投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应注意7个问题。①在 科学 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过程,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合理地确定项目组的参加人员;②对软件项目各程中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和检查点;③正确估计软件项目中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它费用;④正确估计各方面因素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⑤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措施;⑥确定软件的评审和测试方法;⑦详细的文档资料。

3.1.2需求管理(rm)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用户需求和面向开发人员的系统需求.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用户的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性能、数据分析进行严格的定义.是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通过它来评判软件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问题,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就目前国内现状来讲,一般签定软件项目合同的用户是主管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它所关心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目标需求,用户方中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业务流程需求.终端操作人员则注重软件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功能特性,因此.面向用户的需求一定要和用户多方人员多沟通、交流.最终通过双方有关部门人员的论证以文档资料的形式确定下来。任何一个需求分析因客观原因可能存在着需求更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需求更改的可控性.要建立需求的基准版本和更改版本控制文档资料.使受需求变化影响的产品与需求变更一致。但要注意在更改需求的同时要衡量需求的稳定性,如果一个需求的变更比较频繁,意味着本项目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变更可控性直接影响到软件过程的改进,它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加大软件开发的成本、甚至是导致项目的失败。软件工程组(seg)中要明确定义一个需求管理员。

3.1.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

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始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是项目得以控制的前提和条件、是软件质量的根本保障,其目的是增加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工作量、质量、风险等内容的可视性,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除去市场、 法律 等不可控制因素外,根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及影响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需求、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形成文档并建立一个项目跟踪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软件过程人员、开发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用户方有关人员召开开放式的例会,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项目进展、数据的分析、认识的偏差、资源的搭配、相关的风险等问题并讨论确切的解决办法,通过跟踪和监督使项目始终处于可视化的受控状态。

3.1.4软件质量保证(sqa)

软件质量保证是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组合。对用户来讲主要体现在软件产品的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软件产品本身来讲体现在软件产品的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健壮性、可重用性等方面。具体实践中.软件质量保证应在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跟踪和监督、软件配置和软件评审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软件质量保证要做到以事先预防和跟踪为主,事后纠偏为辅。

3.1.5软件配置(scm)

软件配置是针对软件产品的跟踪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整个软件产品的演进过程处于可控的状态,继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做到五个子项的配置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②版本管理。对整个软件过程中的文件和目录提供有效的跟踪手段。③变更控制。保持并传递修改信息。④配置审计。确定整个项目生产周期中产品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完整性。⑤系统整合。把系统的不同部分集成后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

3.1.6同行评审(pr)

同行评审是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是衡量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在整个软件过程中对详细设计和软件综合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评审,评审的过程中注意要结合本软件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3.2组的定义

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设置了三个组,在降低了人员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软件过程改进能力和软件质量。

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组织具体的项目实施活动,管理并协调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主要完成spp和spto。

软件工程组(seg)负责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工作。

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主要完成spto、scm、pr、sqa等工作。

4.实践模式效率评估

4.1开发时间

软件开发由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项目维护和软件集成几部分内容组成,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cmm框架实施过程管理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没有实施过程管理花费的时间。首先对项目做大量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后在和用户做良好沟通、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需求分析,形成文档资料。这种模式下花费在需求分析和设计上的时间大约占项目总开发时间的40%,但这两个阶段完成了数据流程、算法描述、详细的规格说明等内容,为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后续内容的工作节省了时间,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经过评估,采用该实践模式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比没有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缩短20%。

4.2开发质量

采用cmm标准通过软件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使软件质量明显提高、需求分析周密、代码错误率明显降低、软件产品完整性好、功能齐全、维护量下降,软件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缺陷跟踪 软件测试 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61

Defect Tracking and Test Management Softwa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MA Junxia, GU Peipei, DENG Luju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defect tracking and test management"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status quo analysis, problem solving course discuss location,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arrangement,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and applied to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defect tracking; software test;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0 引言

软件测试是控制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因此软件测试应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对软件缺陷的跟踪管理在软件开发的每一步都可以进行。而随着软件测试技术应用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基于不同管理等级、运用多种质量控制工具来跟踪管理软件缺陷,已经成为软件项目测试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软件缺陷管理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缺陷发现、确认、定位、修改、评审、关闭等行为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①软件缺陷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在学习了软件测试理论和软件功能、性能测试等技术后,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软件开发不同阶段管理测试工作成果,如何跟踪发现的缺陷以保证其得到妥善处理,如何充分发掘缺陷数据价值,如何改进组织的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规范以实现缺陷预防、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但是到目前为止,以缺陷跟踪和软件测试管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或社会培训很少,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其作为软件工程或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加以介绍。这样的教学安排容易使学生把对测试工作的理解局限在单纯的“找bug”上,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缺陷跟踪和测试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削弱了学生对软件缺陷管理重要性乃至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软件测试专业管理理念。

并且,由于本课程在其它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没有开设过,可以借鉴的课程建设经验很少,更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选用。而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工程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传授和知识阐述为主、实践操作为辅,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中学,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

为此,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方向开发建设了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课程,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教学实践。从2011年本课程的第一次教学实施至今,教学团队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的教学反馈信息,结合行业应用情况变化,对讲授内容及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标准的制定

通过对企业软件测试过程的调研,针对其工作过程、任务和职责进行分析梳理,明确软件缺陷跟踪、分析及软件测试项目设计、执行、管理等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软件测试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在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参照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软件评测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标准,本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软件缺陷跟踪处理和测试管理技能以及软件缺陷度量、分析、预防的基本技能,养成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 课程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软件测试管理知识:了解软件测试流程、策略、方法、技术、工作量估算和风险控制知识;(2)软件缺陷管理知识:了解软件缺陷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现手段、修复策略,理解缺陷产生的原因,了解软件缺陷管理的理念、等级、模型;(3)软件质量保证知识:了解软件质量基本概念、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软件缺陷的度量、分析、预防知识;(4)工具软件相关知识:了解市场占用率较高的若干软件缺陷管理工具及软件测试管理工具,了解工具软件的特点和应具备的功能,理解企业自主开发工具软件的必要性。

1.2.2 技能目标

(1)设计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的测试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项目,裁剪定义测试流程和缺陷处理流程,定义软件缺陷生命周期,确定测试方法、测试策略等,选用合适的软件缺陷管理工具或软件测试管理工具;(2)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管控软件测试过程,保证测试流程和缺陷处理流程的正常流转;针对不同方式和技术发现的软件开发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正确判断、描述、提交并跟踪处理,保证所有缺陷最终都得到妥善处理;(3)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缺陷度量元及度量方式;能够应用各种软件缺陷分析技术和工具对缺陷度量数据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能够根据缺陷跟踪管理过程和缺陷分析结论,提出适用的软件缺陷预防措施和方法,帮助改进组织的软件工程过程规范;(4)文档能力:能够独立规范撰写和使用软件测试管理和软件缺陷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文档、表格。

1.2.3 素质目标

(1)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2)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专业知识、关注专业发展;(4)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5)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6)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2 教学设计

教学团队借鉴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以情境为载体,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③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任务结合,如将缺陷跟踪和测试项目管理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与虚拟软件工程项目结合,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将项目按角色或按阶段划分成多项工作任务,结合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带着任务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突破课程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实施方式为:

(1)结合一个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工具开展软件测试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我们目前选用的是上海泽众公司的TestCenter。要求学生使用该软件完成创建项目、组建团队、创建测试计划、创建测试需求等任务,从而理解掌握软件测试过程及其管理流程。在后续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也适时结合工具软件的相应功能来讲授。例如在介绍软件缺陷的生命周期时,可以TestCener或其它缺陷管理软件中具体的功能实现为例来具体讲解。

(2)学生以5~6人的小组为单位,其中一人作为测试经理,其他人为测试员。针对某一常用的开源和商业软件缺陷管理工具,例如BugFree、Mantis、Bugzillia、禅道、QC等,进行简单的功能测试,用TestCenter管理测试过程。要求小组首先通过集体讨论定义测试流程、制定测试计划,然后按照任务分工进行测试,最后提交测试报告。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使用TestCener进行软件测试管理的过程,又对其它常用测试管理或缺陷管理工具的使用有所了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比较选择合适的工具。

(3)学生以5~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项目经理、测试经理、开发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角色,从需求分析开始进行一个小项目的开发和测试。要求学生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计划等相关文档的撰写、评审,测试和开发工作同步进行,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自选测试管理工具或缺陷管理工具,最后按照测试计划指定的质量标准完成项目开发。要求在不同阶段通过角色交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承担不同的测试和开发工作。由于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掌握测试管理和缺陷跟踪技能,项目功能实现不是主要目的,因此选用了一些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如计算器、简易的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

在课程授课的内容上,该课程主要从六方面进行讲解:(1)软件测试管理。介绍软件测试常规流程、软件测试管理的内容、目标等,并通过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工具的学习使用,使学生首先对软件项目的测试管理过程产生整体认知。(2)软件缺陷概述。介绍软件质量和软件缺陷的定义、关系,分析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软件缺陷的来源;需要关注的软件缺陷重要信息、软件缺陷的常用分类依据等。(3)软件缺陷管理。阐述软件缺陷管理的目标和理念,介绍缺陷管理的等级定义、软件缺陷的生名周期、软件缺陷的跟踪处理流程、软件缺陷报告及其提交等。(4)软件缺陷发现。从软件工程各阶段介绍软件缺陷发现的不同方法,重点介绍同行评审、产品过程质量保证等。(5)软件缺陷度量。介绍软件度量、软件缺陷度量相关知识及针对度量数据进行的软件缺陷分析方法和技术。(6)软件缺陷预防。从主动预防的角度出发,介绍软件缺陷的预防模型、方法、技术以及其它有助于预防缺陷产生的相关方法。

3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拓展了软件测试专业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整合、锻炼了学生的软件测试及测试管理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院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通讯作者:马军霞

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三批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支持

注释

① 于波,姜艳.软件质量管理实践――软件缺陷预防、清除、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94.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7

摘 要:以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为研究对象,以审计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探究了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内涵。界定了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涵义,演绎了大型工程项目审计规范的特征,揭示了大型工程项目审计规范的功能。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是规范大型工程审计行为的准则或标准,是工程审计行为的约束与指引机制,是评价现实工程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审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61-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项目所开展的审计,一般都是事后审计,因其审计时间的滞后,不仅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即使发现有关问题也无法加以补救,从而促使了跟踪审计的产生。跟踪审计作为建设项目审计方式的重大创新,使审计的程序、主要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审计人员以前的习惯做法也要被新做法所替代,为了使跟踪审计健康运行,必须对跟踪审计进行规范。

在1988年,我国审计辞典就对审计规范的概念作过阐述;而后,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审计规范体系的概念、构成等作了专门研究:冯均科(1997)认为我国的审计规范体系由《宪法》中关于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法律、审计行政法规、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五部分构成;蔡春(2001)认为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它包括技术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尤家荣(2002)则认为完整的审计规范体系包括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其他审计法规。针对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韩锐(2010)在深入剖析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和创新审计法律规范建设进行了探讨,以及针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李汉文、刘杰(2010)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提供了建议。

综上所述,审计规范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我国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鲜有相关工程跟踪审计规范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和规范来指导实践。因此,准确把握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内涵,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跟踪审计的操作规范或办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2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涵义

“规范”一词由“规”和“范”二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词语中,“规”常与“矩”连用,规矩是指圆形、方形或画圆形、方形之工具,将其引申到社会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则表示用来约束或引导人类行为的要求或标准,以使人类行为达到预期目标或获得预期效果。俗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指人类必须以某些规范来指导自己、约束自己,不遵循一定的规范,人类行为将一事无成。在古代,“范”与“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模范是指铸造器物之模子或模型,将其引申到社会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则表示用于引导人类行为的某种模式或标准。

根据上面的字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规范”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人们某种行为标准的规定,二是要求人们应该遵从的典范。《辞海》对规范一词的解释为:(1)标准、法式,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言规范。(2)模范、典范。把规范用在审计领域,即用来规范审计行为的准则或标准,即构成了审计规范。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是指用来约束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主体行为和客体行为的规章制度,其中,工程审计主体是指在工程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审计行为,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是制约审计信息质量的第一因素;工程审计客体是指接受工程审计人员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也就是说,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约束工程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我们称之为审计准则;其二是约束工程审计客体行为的规范,我们称之为审计标准。规范工程审计主体的行为,主要是利用规范的约束与指引功能,保证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判断审计事项及进行审计活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计任务。规范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防止审计客体的违法越轨行为,防止审计客体钻空子。

3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特点

3.1 实践性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应来源于工程审计的实践并根据工程审计实践的需要来形成。如果工程审计规范的制定落后于工程审计实践,则这种实践是很盲目的,会因为没有相应的规范来约束而产生失误或舞弊的可能。在工程审计案例中,经常出现一些重大的舞弊案件,这些案件虽然是由于管理层弄虚作假造成的,但没有相应的规范来对审计行为进行约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实践性,还要求规范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工程审计实践,而不仅仅是一套虚空的规范。要使规范真正发挥作用,一定要使它在工程审计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能使工程审计人员遵守,否则形同虚设。

3.2 实践检验性

大型工程审计规范应该具有实践检验性的特点,必须能够在指导工程审计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只有经得起工程审计实践检验的规范才是正确、科学的规范。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审计规范。当然,实践检验性受到时空条件的约束。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过去被认为科学的规范可能不能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时就需要根据新的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需要,对原有的规范进行必要的完善,使它能重新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实践检验性是我们判断审计规范是否科学的标准。

3.3 层次性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依其制定机构的权威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的规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即通常所说的“法”,如《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第二层次的规范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第三层次的规范由中央相关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如《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第四层次的规范由地方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

3.4 全面性

大型工程跟踪审计规范的内容全面,贴近现实,其审计准则覆盖了事前审计(即开工前的审计,包括投资决策审计、勘察设计审计、资金筹集审计、开工前准备工作审计、招标投标审计、概预算审查、施工合同审计监察等)、事中审计(即动工期间的审计,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工程价款支付审计、工程转包分包行为的审计、工程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其他重要环节审计等)、事后审计(即竣工结算审计和投资评价,包括竣工验收审计、竣工结算审计、投资评价审计)的各个方面;其审计标准也涵盖了工程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中编制并报批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工程招标控制及建设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建设工程相关合同的签订;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计量与价款支付、工程量及工程价款调整索赔与现场签证、工程价款调整;到工程竣工后竣工验收及竣工结算的办理等。使工程审计的每个阶段,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功能

4.1 约束与指引功能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约束功能是指规范要求工程审计行为必须在它所确立的行为标准或准则框架内进行。指引功能是指规范所具有的、能够为审计人员等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他们在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它指明了工程审计行为应该怎样进行,应该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理解为大型工程跟踪审计规范是为现实的工程审计行为目标所确立的一种优秀的或理想的审计行为模式,可以起到指引作用。指引功能是跟踪审计规范最首要的功能。规范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审计相关人员正确的行为。

4.2 预知功能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的预知功能是指规范通过规定,告诉审计相关人员某种行为为规范所允许或禁止,以及执行某种行为将导致的后果,使他们能预先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和后果。

4.3 评价功能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实际确立的是工程审计行为的标准或准则体系,是评价现实的工程审计行为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涉及诉讼时,它也是审判人员评价工程审计人员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标准。工程审计行为质量的评价可以用“高低”“对错”,“好坏”,“合法与不合法”,“公允与不公允”,“合理与不合理”,“可信与不可信”等来表现。要作出这些评判,不能依据工程审计人员的自我感觉和主观臆断,而应依据客观、科学的工程审计规范。只有依据此种规范对审计质量作出的评价才是公允的、可信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循了相关的审计准则,其审计成果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时,如果发生诉讼事件,审计人员通常不需要承担审计责任。相反,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完全没有遵循或者部分没有遵循相关的审计准则,其审计成果通常被认为不具有可信度或可信度很低。此时,如果发生诉讼事件,审计工作人员通常需要承担审计责任。

4.4 保证功能

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是实现大型工程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工程审计行为是一种有目标的行为,而工程审计规范是实现审计行为目标的重要保证。其约束功能将审计行为限定在一定标准框架内进行,不允许其有所偏离,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其指引功能能引导审计行为朝着其确立的优秀或理想审计模式方向发展,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价依据,它是衡量工程审计行为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工程审计规范,就没有现实有效的工程审计行为以及衡量工程审计行为质量的客观依据,工程审计目标也很难加以实现。如果审计规范不能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那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如何促进工程审计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在建立新的工程审计规范、考察现存工程审计规范以及完善工程审计规范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规范是规范工程审计行为的准则或标准,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实践检验性、层次性、时效性等特点,它是工程审计行为的约束与指引机制,是评价现实工程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大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均科.我国审计规范体系的理论分析[J].湖北审计,1997,(11).

[3]韩锐.完善审计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生产力研究,2010,(2).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1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常见的形式

1.1审计部门介入项目建设管理

通过采取跟踪审计模式,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是跟踪审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施工现场进行审计,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和工作改进。但是采取该审计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越位项目管理者的职权范围,造成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审计,利用跟踪审计解决本该应由他们自身解决的问题,事事要获得审计确认,把审计当作“安全盾”。而时常审计人员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他们的参谋,又因为事实上很难对监督和管理进行明显区分和把握,督促权容易演化为管理权,造成审计的缺位和越位,给审计工作埋下风险隐患。

1.2审计人员疏忽或遗漏了重大审计事项

(1)审计人员介入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而参与审计人员未对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在没有详细了解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草率签字认可。(2)审计人员专业判断不够准确。部分建设项目,工程量复杂、涉及金额巨大,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项目管理不规范,或者公司管理松懈,项目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加之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提供的被审资料不真实或不完整,使审计员不能全面掌握工程情况和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做出不全面的审计决定,将增大审计风险。(3)由于跟踪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所涉及的建设项目业务环节繁多,对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范围要求更高。而且对比传统审计,跟踪审计业务量更大、时间节点要求更紧凑,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繁重、审计时效要求高的状况下,易出现实际操作不熟练、失误率高,也容易造成审计疲劳做出习惯性结论。同时因审计人员工作不到位、取证不完整、未严格落实审计方案忽略或省略了重要的审计工作程序和审计内容,致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遭受质疑,造成审计风险。

2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2.1跟踪审计要定位准确,谨防越位和错位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较传统审计大不同之处就是实际参与到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容易让审计人员对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范围产生错误判断。这需要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和内容,区分项目过程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界限,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通过项目建设流程的审计监督,从而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审计部门应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明确审计人员职责范围,对过程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管理进行详细区分,防止越俎代庖,避免减少因审计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2.2适时介入,把握重点

提前介入建设实施项目各环节,已经成为有效实施跟踪审计、提高项目建设管理形成共识。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编制跟踪审计方案,合理选择审计介入时间。同时,在跟踪审计介入之后,审计部门应把握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审计重点,紧盯“风险点、发热点和出血点”。

2.3完善工作机制

(1)有效整合审计资源。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借助专业人士提出专业的意见建议,避免因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遇到专业不熟悉、不了解的事项做出不准确审计意见所产生的审计风险。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与效果,强化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形成集约化管理模式。同时,要与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签订《审计服务合同》,在合同中对审计质量、信息保密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有效规范外聘审计人员行为,实现审计风险的全方位控制。(2)制定跟踪审计相应制度和完善审计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采取主动出击,结合实际跟踪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借鉴传统审计管理办法,制定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审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防止越俎代庖。同时审计操作规程能较好的给审计新手提供审计指引,从制度上保证跟踪审计规范、健康、有序的开展。

2.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主要措施有:①改进审计工作作风,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敢担当、敢碰硬,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②通过专业调考的方式,积极打造和锤炼高素质审计专家团队,培养一批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的审计骨干,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提供人力保障;③加强各层次各类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有效提升审计队伍实战能力和整体素质。

3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处理方式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通过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或者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保证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三种。

3.1风险回避

考虑较多的风险因素对审计目标实现影响,以及审计机构承受审计风险的能力,放弃审计项目或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放弃原审计方案、调整审计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使用风险回避方式来处理审计风险的优点是,它可以在风险产生之前对其进行化解,这大大地降低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避免了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但是,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审计负责人员能够对审计风险类型和风险的大小有准确的认识,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有偏差,采用风险回避的方式可能会造成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消极防范心理。

3.2风险转移

审计风险承担者通过某种方式将审计风险转移给其他承担者。在审计中,审计组经常要求被审单位出具一份对其提供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所负责的承诺书,如果被审单位未履行承诺向审计组提供的审计资料和数据不真实完整,造成审计结论错误的审计风险,审计组可以转移给被审单位承担,这就是风险转移处理方式。3.3风险自留全方位识别和全面总体评价审计风险,并对审计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在可接受范围就将审计风险保留的处理方式。

4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风险大。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建设功能和建设投资各环节管理,达到投资的最佳效果,也让审计风险大大增加。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同时,也要采取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审计工作要不断发展创新,找到跟踪审计与审计风险防范的最佳融合点,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提高审计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责任意识,让审计结论做到客观、公正、有效,使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贤文 单位:国网资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天职(北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9

一、跟踪审计模式

跟踪审计,其实质是实时审计,又称同步审计,主要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和阶段性跟踪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项目从立项至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阶段性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个环节介入。目前在高校建设项目中人们更多提倡和实施的是全过程跟踪审计。这种模式在理论上对于项目的规范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能起到很好的监督、预防、控制作用,但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全过程跟踪审计只在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实行,并没有在全国高校内普遍推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职能要求 高校修缮工程项目一般由高校内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有一套操作流程和规范。而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监督和造价控制,工作重点是监督管理部门在项目的操作工程中是否规范,如发现违规现象及时提出建议、纠正错误以及合理控制造价等。如果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难免会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虽然强调审计工作到位不越位,但过多参与管理和决策将导致越位现象,造成管理与监督职责不分,破坏学校的权力制衡机制。事实上,高校修缮工程在项目招投标之前的前期论证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决策及设计阶段自有管理部门及决策层对项目实行把关,如南通大学在修缮工程管理规定中明确:(1)对公共设施、房屋等修缮项目,由后勤管理处布置改造方案及预算,呈报分管校领导审批;(2)各学院、部门提出的修缮改造计划及方案、经后勤管理处编制预算后由各学院、部门向学校申请立项,并落实改造经费。审计部门只要有审查立项的批文即可,如果参与其中,将出现多部门管理,作为审计部门既脱离监督职能又导致事情复杂化,不利于项目的有序实施。

(二)高校审计部门内在制约因素 高校审计部门在修缮改造项目上一般配备1~2人审计人员,而每年的修缮项目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个,涉及经费300~400万元,有的高校甚至达到700~800万元,对工程审计人员来说,决算审计已有很大工作量,更不要说对每个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了。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尚无法胜任全过程跟踪审计。目前许多高校内审计人员大部分非土木工程专业,而修缮工程项目一般涉及土建、装修、水电、网络、通风管道安装等各专业领域。特别是跟踪审计在前期论证、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建议、管理、决策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目标控制。基于减少审计责任、提升审计价值等方面的考虑,高校修缮工程项目不适宜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二、二审制度模式

二审制度,就是在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的决算或结算审计中由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决算或结算进行初步审核,再由审计部门进行复查定案。如果说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管理部门的充分不信任,那么二审制度是对管理部门的绝对信任,在项目管理上也不会出现审计越位现象,其最大优点是减轻了工程审计人员的工作负荷,但笔者认为二审制度也不完全适合高校修缮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二审制度减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如果实行二审制度,那么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将流于形式。二审制度把对项目事前、事中的监控完全托付给管理部门,但管理部门在没有审计监督的条件下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招投标、评标工作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施工管理中签证是否客观、实事求是,对此审计部门将无法作出评价,容易造成管理部门滋生腐败现象,审计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二审制度下的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二审制度中,由审计部门实施的二审主要是基建修缮项目竣工决算,由于审计部门在项目实施工程中不介入、不监督,造成对工程实施情况了解甚少,面对大量签证及隐蔽工程审计人员将无法实施有效审计。如果管理部门存在管理不到位或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共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就算审计人员对一审情况存在较大疑问,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监控也很难全部纠正,造成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高校修缮工程审计模式建议

全过程跟踪审计及二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均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建议高校修缮工程应采取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即由高校管理部门负责修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预算、立项、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管理以及对决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审计对管理部门操作流程不作全过程跟踪审计,但把握工作重点,选择关键性阶段介入进行监督审计。(1)招投标工作中把握标书的严谨性,剔除不合格的投标单位,投标工程中有无围标、串标以及是否存在漏标等现象,确保招投标工作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2)施工工程中,审计人员不需频繁介入施工管理,根据修缮工程项目特点可选择关键时机由管理部门通知前往,如开工前现场交底、设计出现变更、隐蔽工程即将完工时等,做到对施工情况基本有数,才能对管理部门提交的决算资料进行有根有据的二审。

(一)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管理与监督部门各行其是、各负其责的最好体现 高校内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都是学校设立的职能部门,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把工作做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分工不同,是权力制衡机制的需要,管理部门主要落实项目实施、进行管理等具体事务;而审计部门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不是从事建筑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采用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使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既相分离又相互联系,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真正达到管理与监控共同运作,保证项目高质量实施。

(二)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对高校审计部门来说,采用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首先缓解了审计部门人员不足的矛盾。审计人员不必对每个修缮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就有时间和精力对较大金额的修缮工程进行阶段性跟踪审计,通过对招投标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通过在施工阶段有目的选择介入施工场地,可以对项目建设中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隐蔽工程起到监督、预防作用,同时以后决算审计提供充足的依据。其次由管理部门对决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因为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是在施工一线的,对施工情况中无论量还是施工工艺都比较熟悉,同时又因决算审核后又有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审核人员来说是无形的压力,迫使审核人员不敢,而会尽心尽责做好审核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阶段性跟踪审计与二审制度相结合的审计模式符合高校修缮工程特点,明确了审计与管理的分工合作关系,有助于审计部门从实际出发,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价值,切实履行监督控制职能。

[本文系南通大学校级课题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跟项目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阶段;跟踪审核;探讨

前言

当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已经成为国内建筑、审计与相关行业的热门话题。通过实践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们对跟踪审核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核是由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延伸, 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文章主要从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进行探讨。

1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的主要内容

1.1 前期跟踪审核

前期跟踪审核主要包括:对是否建立建设项目法人制进行审查,对建设项目的调研、初步设计、立项、规划、概算、消防等情况进行审查,对土地征用情况以及是否符合环保规定进行审查,建设项目是不是列入年度建设计划进行检查,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存在非法的问题进行检查,以及检查建设项目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等是否依照规定进行招投标以及合同的签订。

1.2 实施期间跟踪审核

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的跟踪审核主要包括:首先,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配合甲方和监理对隐蔽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国家规范要求进行核查,检查其实施是否跟投标书保持一致,做好隐蔽工程的书面记录和影像资料;其次,对建设项目实施中所发生的一些变更进行比较检查,同时开展现场签证,这主要是由于在一些大型装修和景观绿化工程中存在投标单位报价不平衡的缘故,许多中标单位在中标后经常会以寻找各种报价比较低的内容进行设计上的变更,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格的工程变更控制,将会产生投资的损失。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设计变更的量和变更的合理性尤为重要,通过造价分析来选比变更方案的合理性,控制变更的费用;再次,对建设项目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暂定价材料配合建设方进行现场询价,向他们提供合理正确的结算价格,防止承包商的从中牟利;最后,按照建设项目投标合同及文件,结合施工进度,对施工单位的月度支付账款进行核查,确认月拨付工程进度款金额的合理性,做到不超付,也不能过少的支付,以免由于资金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做好跟踪审核工作记录,为结算审核提供第一手资料。另外还应该协助各业主单位对施工单位在造价、工程验收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

1.3 竣工结算审核

竣工结算审核主要包括:对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进行审核;对工程量是否具有真实性、清单中的单价是否具有可行性、工程签证和设计变更等事项是否符合事实进行审查;对结算是否根据投标书的标准进行计算、各项材料设备是否依据合同进行单价调整、工程造价费用计取是否存在违规性、工程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质量而完成等进行审查核实;对竣工图纸以及相关材料是否符合事实、竣工资料是否跟实物保持一致等进行核查。同时,竣工结算审核还包括配合建设方进行建设项目的后期评估。

2 全过程跟踪审核的原则

2.1 社会需求原则

在建设项目审计中,社会需求原则是其进行的重要依据和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我国公共行政体制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效率以及各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开展各种审计活动是社会公众的一项客观要求。审计部门必须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对建设项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腐败的环节进行认真审查监督并予以公示,同时,审计部门应该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确保审计是为国家、为人民,防止资产的流失,资金的浪费。

2.2 实效原则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审核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对于审核结果以及形成的评价和意见应该得到相关部门或者单位的采纳和执行,而不能将审核当做一个形象工程来抓,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形式,必须注重其进行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如果审核后所提出的审核建议和评价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或者审核建议和评价根本就不符实而无法采纳,那么审核也就是一种形式,其评价和建议就是一种废纸。

2.3 风险防范原则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核过程中,应避免因为缺乏明确的审核标准而作出错误的审核结论以及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情况的频繁出现。尽可能把审核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3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应具备的措施

3.1 加强对审核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核专业性非常强,它要求审核人员具备非常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以及相关财务知识;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非常强的协调和现场沟通能力以及较好的计算机技巧和文字编写能力。因此,建设项目审核人员应该得到法律、经济、工程技术、会计、财务、写作、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培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供全方位的审核服务。由于在审核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冲突矛盾、利益诱惑等情况,于是,审核人员就应该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审核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所必须的。

3.2 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准确性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核中,审计工作底稿在有效年限内都可以成为法庭的证据,所以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必须根据实情,搜集现场资料,其取证必须客观准确,工作必须全面彻底,审核人员必须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去对待各个建设项目环节,不能掺杂个人主观因素。同时,在建设项目审核中,不但要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也要维护其他施工单位的利益。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基本建设的真实性、客观性、合理性做出鉴证和评价。

3.3 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核的有关制度

在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核的多年的经验中,建设项目跟踪审核已经具有了一套有效的、快速的、准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但同时,其在实践中没有一套可遵循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审核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影响审核的质量。因此,必须对建设项目跟踪审核进行完善,使跟踪审核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4 结束语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工程审计应当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的延伸,将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跟踪审核,按照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核要求,做到关口前移、全程监控,在全面全过程的审核中找准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促使工期、质量、功能和投资最佳化,争取最佳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孙贤伟:《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