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4:43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1

论文关键词 高新技术 大中型企业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新构想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我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提高也呈现出喜人的趋势。而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大,中规模企业无疑为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但不容置疑的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对其知识产权的管理,却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具体体现为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等。而这些问题对于以技术创新为命脉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而言,势必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轻则阻碍产品技术的转化与应用,重则危及企业的发展与“存亡”,甚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由此可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亟待进一步完善、改进与创新。

一、拜耳集团

拜耳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位居世界五百强之一,在全球设有350家分支机构,拥有超过12万名员工,其生产厂家几乎遍及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作物科学及高科技材料三大领域。该集团以创新发明在全球著称,有过很多重大发明,如阿司匹林、海洛因、美沙酮、百浪多息、芥子毒气、塔崩、环丙沙星、伐地那非、聚氨酯、聚碳酸酯、苏拉明(Suramin)、巴拉松及残杀威(Propoxur)等。知识产权运营及管理是该集团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一直都为拜耳高层所重视。

二、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4月,拜耳集团在德国成立了一知识产权公司——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集团内知识产权部门从法务部分离出来形成的独立的法律实体,不再附属于法务部门,而是处于一个与其平行的位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其定位为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类公司,这点是与当今世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截然不同的。此公司负责拜耳集团内所有的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由之前拜耳集团内部所有负责专利,商标及著作权的人员集中构成。拜耳知识产权公司通过精简机构,优化运作经营流程,对该部分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统一化管理。将知识产权部从法务部门独立出来,为拜耳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

(一)机构精简,规划统一,内部协调发展

在成立该知识产权公司之前,拜耳集团的知识产权事务分别由集团内医药保健、作物科学、高科技材料三大业务领域内各自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管理与策划,而这些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又分属于各自法务部门内的知识产权管理部。由于拜耳集团涉猎医药,保健,生物,材料诸多领域,各子业务单元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相关业务,使得集团整体呈现出知识产权机构冗杂,人员较多的缺陷。且由于三大子业务公司的知识产权事务实行分别负责制,各子业务公司内的知识产权律师均独立处理各自内部的知识产权事务,对集团内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几乎全然不知。加之“各自为政”,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人员没有经过统一集中的培训与教育,对相关标准亦难以达成一致,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整体统筹性的知识产权战略,每个业务领域均只考虑自身的业务与利益。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子业务公司难以避免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才能对集团公司不造成损失?对集团利益的损失减小到最低?事实上,很难找到这种能完好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而拜耳知识产权公司成立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该公司涵盖了拜耳集团所有知识产权事务,公司人员对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业务均已掌握,经过统一的教育培训,解决知识产权事务不会存在标准不一致,抑或是理念偏差等问题。且各子公司之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冲突时,由作为第三方的拜耳知识产权公司处理,会制定出最为中立,对集团最有利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减少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冲突,促进内部协调发展。无论对拜耳集团,还是对各子业务公司,由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处理相关事务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二)工作高效准确

由于拜耳知识产权公司为一独立法律实体,不隶属于集团内任何一个子公司,所以该公司具有明显的中立性,在处理集团内部的知识产权事务与纠纷时,会更加地 中立,客观,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且由于该公司是由集团内所有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工作人员构成,并专门负责集团内部的知识产权事务,呈现出强烈的系统性与专一性,在此种情况下,人员分工会更加具体与明确,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三)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地位提升,工作热情增加

拜耳知识产权公司的设立不仅对拜耳集团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知识产权法律人员也不失为一个发展事业的契机。该公司目前已拥有近200名员工,其中专门负责专利的律师就有近100人,与拜耳集团在全球的相关数据(近390名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以及包含在内的180名负责专利与商标的律师)相比,这家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几乎集中了拜耳全球接近一半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

一般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往往受制于法务部,其地位及分量相较于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会有明显的落差。知识产权公司独立后,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地位有所提升,其提出的专业化建议也更容易被参考和接受。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知识产权律师等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便会更加高涨。并且,对于一个刚刚成立两年的,受制于一个注重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司而言,其生命力及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该独立知识产权公司的职位对知识产权律师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四)靠近研发部门,双方合作紧密

拜耳知识产权公司分别设立在德国的孟海姆,柏林的舍纳费尔德,以及位于法兰克福南部的埃施博恩。之所以如此选址,拜耳集团是有其用意的,对该公司与集团研发部门的紧密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知识产权公司设在德国的三大办公地,均靠近集团的研发中心。比如,孟海姆位于拜耳作物研发中心、医药保健研发中心的附近,柏林有拜耳的医药公司,而勒沃库森有聚合物研发中心,由此可看出,拜耳知识产权公司办公地点优选为研发中心所在地,遵循此种原则的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是以权利人科技创新的成果为载体的,其管理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往往与创新成果具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将办公地点设在研发地,使得知识产权公司与研发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直接,有助于更有效,准确地完成有关工作与任务。

三、我国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现存不足

(一)对国内外知识产权转化相关制度和政策重视不够,宣传培训和信息共享机制欠缺

从制度层面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均出台过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促制度和政策,但此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该种制度培训教育对于企业员工的重要性。我国大多数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只对研发人员及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制度政策的培训与信息共享,却忽略了这些信息对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例如,市场销售人员在进行产品技术销售时,若其不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规定,便极有可能被对方所欺骗,而损失己方利益,更有甚者,还可能造成泄漏商业技术秘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依靠科技创新存活发展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政策规定培训与信息共享十分重要。

此外,由于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产品一般还销往海外,与国外具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对于有产品技术业务联系的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该类企业也应给予同样的重视,因为往往国外对于外来进口产品会有一定的壁垒,而这些贸易壁垒则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若企业对国外的政策规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势必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对于国外的 相关法规政策亦应对相关员工进行足够的培训教育与信息共享。

(二)单位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相关制度未成体系,科研成果转化激励不足

从知识产权转化相关制度的运行效果来看,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未形成体系,企业员工对知识产权转化机制的认识多停留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办法或类似文件阶段,相应的财务制度、奖励政策、孵化制度的建设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同时,知识产权转化的促进措施多集中于资金补贴,职称评定、针对专利实施的奖励政策、场所设施建设、保密协议限制等配套措施也尚未深入人心。对于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其激励程度相较国外的同类型企业,例如拜耳,也明显不足。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依赖于规范性文件、财务制度、奖励政策、孵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有机结合,资金补贴,职称评定、针对专利实施的奖励政策、场所设施建设、保密协议限制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成体系地运作;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依赖于建立强而有效的、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以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热情和促进转化知识产权的热情。

(三)缺乏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机构、及专、兼职人员

我国大多数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都有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人员及机构,但这类机构及人员并不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事务,往往还“身兼他职”,企业内部缺乏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专、兼职人员。就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而言,往往是设立在法务部门中,由法务部的工作人员兼负责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亦或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在研发部门中,由相关研发人员或领导担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这两种做法都存在弊端。前者由于法务部门的人员往往是商法、国际法等法学专职人员,缺乏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对处理相关知识产权业务常常会出现偏差。后者由研发技术人员担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与思维,在处理企业与外部的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会由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而力不从心。而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机构下设在其他部门中,使其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无法更好地完成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

(四)知识产权转化、专利申请等业务外包,成本高昂,成效不足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产权转化、专利申请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极为频繁和重要的一部分,而企业内部又缺乏专门负责此种业务的系统或机构,所以此类企业常常选择将此部分工作外包给外部的孵化器、专利机构或是从事此类业务的律所来负责。但这种做法成本较高,而且由于这种对外合作以合同为载体,对方常常仅完成合同文本上明确规定的义务,不会最大化地为该企业谋取最大利益。这种做法最终将导致成本高昂,但成效却不足的后果。

四、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新构想

根据上文对拜耳集团设立的拜耳 知识产权公司的分析,对我国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现存问题的阐述,可提出针对我国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新模式。考拜耳集团,我国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在领域的特色,建立适当规模的知识产权公司。

(一)人员配备

该公司仍受制于总公司,其人员应由各子业务单元内法务部下原来负责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集中构成,如果人员不足,可向外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对于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亦可招聘一些专业人员作为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此外,该公司内的人员应有一部分人对国外知识产权业务较为熟悉,以促进该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对于该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企业应明确其独立法律实体的性质,这样便于其更加客观、中立地处理企业内部所有的知识产权业务。

(二)机构设置与业务培训

对于公司内部的所有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应进行统一的培训与教育,使得公司所有业务人员在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时能够标准一致,理念统一。此外,该知识产权公司应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特征,设立出详细的部门,机构,对企业内全部知识产权相关事务都做到分工明确,细化到人头。由于现阶段我国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对相关人员的法律政策规定培训与教育不足,在对该知识产权公司人员培训教育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领导决策层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和政策的重视;(2)科研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对普通员工宣传、普及知识产权转化相关制度和政策;(3)重点培训科研成果转化专职(兼职)人员、中层领导干部、科研骨干,加深其对知识产权转化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了解;(4)建立公司内部有关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和政策信息更新与共享平台,实时更新与共享国家、地方即其他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信息。

此外,为了提高该知识产权公司人员的工作热情与效率,应明确其与法务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平行位阶关系,提高该部分人员的福利与待遇,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公司整体的处理业务效率得到提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知识产权律师及其他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加入到该新兴公司中去,使得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三)财政资金

既然新设立的知识产权公司为独立的法律实体,就应拥有独立可支配的财政资金。但该公司的资金从何而来?仅仅由企业总公司给付?这种做法仅适宜短期内公司的维持,并不能维持公司的长期运营。本文建议,该公司可通过与企业内部各子业务单位进行计费服务,来获取利润,用作自己的资本。虽然该公司受制于企业的总公司,服务于企业内部,但收费制并不与此矛盾。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2

目前,世界高新技术转让中,德国居世界第一位,而德国的新发明创造也高踞世界之首,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它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70,000件,每年维持费数量相当可观。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技术转让国,其企业界对知识产权的战略思想:是要利用专利权垄断技术市场,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以保持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德国的公司如此,其他发达国家亦是如此。如IBM 公司,它的基本战略是确保其活动的自由,即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没有阻力。依据这一战略思想IBM 每年花费其总收入的一成以上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年申请专利约有六、七百件;自1950年至今,IBM  每月自行出版技术公报,在技术公报中公开未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8000件以上。一方面说明其申请专利采取有选择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其巧施文献公开的战略,以阻止他人申请该专利的目的。

注重长期全球竞争力已作为各国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对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研究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求发展的关键。为此,了解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十分必要。

首先,介绍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1 . 组织机构 

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直属总公司经理管辖,是企业中技术与经营两个部门的支撑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部、技术部、经营部共同组成企业的核心,与生产部、财务部一道组建成企业最高层组织管理机构。如IBM 公司、三菱公司和富士公司均属于集权管理的组织机构。

⑴ IBM 公司的集权管理组织机构   IBM 公司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所有与IBM 公司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半导体芯片、布图设计保护、商业秘密、字型及其它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内设两大部:法务部和专利部。法务部门是负责相关法律的事务;专利部门负责专利事务。专利部下设5个技术领域,每一个领域由一名专利律师担任专利经理。由于IBM公司是一个跨国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美国本土主要设有研究所,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亚太地区设有其分支机构。若没有设置分支机构的国家,一是由该地区各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管理;一是由邻近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如亚太地区未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国家,由日本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管理;

IBM知识产权总部对全球各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要求严格,除向总部做业务报告外,世界各地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分部要执行总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并接受总部极强的功能性管理。

⑵  三菱公司与富士通公司的组织机构    三菱公司设有知识产权总部,下设专利部、涉外知识产权部和策划处三个部门。

专利部与研究发展部门关系密切,负责协助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权利、防止本公司侵害他人权利,并设立驻外人员,负责驻在地的专利申请与诉讼事宜;

策划处负责制定公司内部与知识产权相关规定、监督知识产权的管理实施,以及分公司关于企业间知识产权的支援等事宜;

涉外部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的运用、对外交涉、诉讼与侵害协调的工作。

富士通公司由专利总部管理知识产权工作,下设5个部门:专利管理部、专利业务部、专利第一部、专利第二部和技术调查部,并在各事业本部下设专利推进部,由事业本部中的资深人员担任部长,负责专利的策划与推进工作。

⑶ 东芝公司的组织机构    东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由知识产权本部和四个研究所、11个事业本部,及在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下属分别设置专利部、科、组共同构成。本部内设7个部门,分别是:

策划部:负责推动全公司的中长期知识产权策略,管理知识产权行政事宜;

技术法务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诉讼事宜;

软件保护部:负责软件著作权的登记、运用、补偿事宜;

专利第一、二部:负责统筹管理技术契约工作;

专利申请部:集中管理国内外专利申请事宜;

设计商标部:负责设计和商标的申请、登记;

专利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专利信息,建立电子申请系统。

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配置知识产权部,直接隶属于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所长或总工程师,主要担负该研究所、事业本部的知识产权行政事务,并负责从产品研究开发初期的专利发掘、专利调查、制作专利关系图到国内外专利的申请等所有业务。

⑷ 佳能公司的组织机构    知识产权法务部按行列管理――分为产品类及技术类,产品类设有4个部门:知识产权法务策划部、知识产权法务管理部、专利业务部、专利信息部;技术类设7个专利部门是以技术分类管理专利。

⑸ 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拜耳公司   它设有专利委员会和专利处,二者是平行的组织机构。专利委员会由生产、科研、技术应用和专利处联合组成,其职责是:

① 分析判断哪些发明项目可以向国外申请专利;

② 去哪个国家申请;

③ 对已获权的专利进行管理;

④ 根据专利项目登记表,决定哪些项目的专利权需要维持,哪些可以放弃。

专利处受公司总部直接领导,下设两个科,一个专利科,另一个是许可合同和技术协调科。专利科的主要职责:

① 申请专利直至授权专利的管理;

② 申请专利前和产品投放市场前的专利信息的调查,若发现相同技术,就设法买下他人的专利权;

③ 处理专利纠纷,一是协商解决;二是通过诉讼裁决。

④ 业务上与各级法院有联系。

许可合同和技术协调科共有8人组成,负责许可合同工作,包括专利许可、技术秘密及技术合作。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

① 接待技术许可询价,组织许可谈判、签订有关合同;

② 技术合作,与需要使用拜耳公司技术的公司签订使用合同书。

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大同小异,其基本职责可归类分为十项:

① 专利情报管理工作;

② 发明挖掘工作;

③ 申请专利工作;

④ 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⑤ 管理专利权;

⑥ 处理专利纠纷;

⑦ 商标等其它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

⑧ 发明奖励工作;

⑨ 专利教育工作;

⑩ 与专利事务所或律师进行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均十分重视专利信息工作。如IBM公司定期发表的技术公报、其专利经理的主要职责四项中有三项与情报有关,如:

① 收集掌握下属各公司有关的专利情报、技术情报以及各专业部门的活动情况;  

 

② 依据情报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建议申请国的范围、提供有关业务咨询;

③ 根据总部每年预计的专利申请计划调整申请的件数;

④ 收集IBM及其它公司有关专利情报、技术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谈判。

再有,日立公司的知识产权本部把专利情报管理工作列位首要任务。佳能公司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11个部门,专利信息部是其中之一。东芝公司知识产权本部中设有专利信息中心;三菱公司随着知识产权总部的发展,将原属于专利部管辖的专利情报中心从专利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

德国公司也不列外,将专利信息的调查工作做在申请专利前和产品投放市场前,如

拜耳公司。

以上陈述,从另一角度表明专利信息的重要性。 

其次,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比较

知识产权作为公司的经营资源。专利部要有效地开展各项业务,需要有足够的经费给予支持,企业的研究成果如若不能得到完善的保护,实际上是浪费研究投资和开发经费。这一思想是IBM公司、日立公司、佳能公司的共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基本属于层累制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一类是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另一类是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它们有共性更具特色。

其共性:不论是集中管理、分散管理还是行列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中,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

⑴ 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全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能够工作顺畅,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移转、授权、再授权的管理方式上。也就是说研究开发的费用由总公司预付给子公司,专利权与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全部由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如IBM公司。

⑵ 分散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充分授权。充分授权的含义是在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下的充分授权。分散管理是针对各研究所和委员会而言,其优点是各事业部及研究所根据产品特性限制专利申请件数,决定知识产权的预算。但取得专利权后,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处理纠纷、对外谈判、提出异议等事务是由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如东芝公司。东芝公司除设有国内知识产权体系外,还设有海外知识产权体系,海外知识产权体系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华盛顿、西海岸设立专利事务所;一部分在欧美的子公司内设置知识产权委员会,负责制定当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则,定期讨论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本部则通过各委员会、研究会协调各事业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各事业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选有决定权。

⑶ 行列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实行按技术类别管理专利,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开发技术;配合各事业部的产品策略对专利进行管理。知识产权法务部集中管理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包括权利的运用、谈判、争讼等。法务部通过派本部门人员参加公司内各事业部组成的产品法务会,或根据各项问题组成的作业部会议,了解技术、产品的相关情况,使法务体制贯串于产品开发至产品销售各个阶段,利用知识产权的法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力。

最后,还应关注德国拜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它的特点是专利处将本公司发明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视情况经公司专利委员会研究确定向哪个专利局申请专利。其结果,保证了专利授权的成功率比较高;同时,减少了侵权和无效请求;专利的实施主要又是在本公司内部,处理专利纠纷的机率就相应降低。

第三、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产权的归属、奖励机制、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以及知识产权教育等方面。由于各企业情况不同,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上各有侧重,值得借鉴。

1.知识产权的归属

在遵守国际公约、各国专利法的基础上,各国公司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如IBM公司、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富士通公司等均采用签约或制定社规的办法,将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

⑴ 签订协议IBM公司与员工签署“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与各子公司签署:综合技术契约。要求各员工只要从公司内取得机密信息,或从前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等创作物中采撷的信息,或因执行职务(业务)而产生的成果,应将这些成果的知识产权全部移交给公司所有;对在日本的IBM分公司的员工,还要求填写发明转让同意书作为进入IBM公司的条件。由于总公司为各子公司提供研究开发费用,其研究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必须移转给总公司,总公司集中管理来自全球各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并通过再授权的方式将相关技术重新提供给子公司使用,商标使用权也基本相似。各子公司要从营业额中向总公司缴纳一定的知识产权使用费。

⑵ 社规规定日本公司制定的社规将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即便是离任后一年内的发明也应通告给公司,由公司决定产权的归属。如日立公司的社规规定,员工的职务发明和职务外发明,权利均归本公司所有,业务外发明也必须向公司报告,根据需要决定要与否。若员工在岗位期间完成职务发明,而在离职后一年内取得专利权,也应通知公司,由公司决定是否使用该专利。

三菱公司与富士通公司均要求员工将发明转让给公司。具体社规如三菱公司规定,员工作出的职务发明,其专利权一律归公司所有,职务外发明和业务外发明根据公司需要与员工协调让渡。富士通公司则要求员工,凡是从事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发明或者研究计划时,产生的发明、与研究有关的专利或实用新型等权利,均应让渡给公司管辖。

2. 建立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1999年全球100家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排名,其中半数是美国企业。这与政府实施科技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同时,与各公司实行的奖励制度密切相关。各公司依据发明人的成果,产生出相应的累积计分制、等级奖励制以及各种各样的表彰制度,如IBM公司、日立公司的激励政策各具特色,使得发明创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⑴ 累积计分制是IBM公司为激励发明人而设立的奖励方法。其奖金项目设立的特点,即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发明专利为3点,刊载在技术公报的发明,计为1点。点数累计为12点,给予美金3,600元的发明业绩奖;发明人若是第一次申请专利就被采用,给予第一次申请奖,奖金1,500美元;第二次的发明给予发明申请奖500美元。

⑵ 多种表彰日本企业一般均设有第一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申请补偿奖,特别功劳奖等奖项。各公司针对本企业情况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即重奖发明人。只要知识产权被使用,发明人就能得到奖金,即使人已故去或已离职均能得到奖励。如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实行奖励直到权项的终止;富士通公司、东芝公司实行等级奖励制,最低奖金一件发明4000日元,最高奖金1年可达60~100万日元。富士通公司分为7个等级,东芝公司分为5个等级。

3.知识产权的教育及培训   

在日本,知识产权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全体新员工或不同层次员工设立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课程教育。二是针对知识产权本部门人员的培训。第一层次教育的课程包括专利知识入门教育、专利说明书写作知识等,如日立公司、三菱公司;富士通公司则针对公司各部门的主管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教育,以便了解专利的理念及重要性。在进行知识产权教育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层次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商标、著作权、技术契约、案例研究、专利情报、专利的写作及专利管理等;并创造条件让员工通过专利人资格考试或选派人员去欧美专利事务所进行轮训和研习。

总之,国外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共有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管理属于组织战略核心部分;

第二、组建一支人数可观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

第三、奖励机制的完善;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3

创业之初的艰辛

从2001年开始至今的十一年间,陈路长一路见证了三一重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从“一个人的时代”走向“三级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2001年,当陈路长从兼职转变为专职知识产权管理者时,负责这项工作的仅有他一人,他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企业的专利规章制度,如专利联络人制度、专利申请及激励措施等。制度的建立过程需要全面细致的考察和大量研究,这也为他日后开展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三一重工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工作逐步发展起来。2004年,三一启动了建设内部局域网的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也是从那时起,三一重工开始对工程机械行业竞争伙伴的专利公开进行定期跟踪,并采取应对措施。现在,三一重工不仅拥有先进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及专利分析系统,还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专利预警体系,通过该体系收集实时专利信息,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专利分析,包括申请人分析、专利侵权分析、引证分析和专利地图等,他们不但全面了解竞争者的动向从而帮助指导研发,而且对可能影响或阻碍公司发展的重要专利信息,预先制定应对方案,为公司决策层发出预警提示,尽可能地控制和消除可预见的侵权纠纷风险。

在创新及发展决策的强大支撑作用下,三一重工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形成。2008年,三一重工正式组建知识产权部,并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包括由专利委员会、知识产权部、事业部研究院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专利委员会作为管理层主要负责战略决策的制定。知识产权部主要负责具体的规范、流程、指导工作,并承担集团的知识产权考核和运营。事业部研究院是具体的执行层,每个不同的研究院分别设置了专职或者兼职知识产权人员。

对于创业的艰辛,尚德电力法务部高级知识产权经理王桂香有着更深的体会。王桂香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之后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硕士学位。2003年研究生毕业在中兴通讯开始了她人生第一份工作,就这样进入了知识产权领域。

在中兴,王桂香系统性地完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修炼”,取得了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2009年,王桂香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从中兴跳槽到当时只有一个人负责专利工作的尚德电力公司,想通过尚德这个平台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作为尚德知识产权团队的元老级人物,王桂香在组建团队和建立制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努力之下,尚德从只有一个人负责专利工作发展到了现在的一个分工明确的知识产权团队。此外,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当地的律师会兼职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支撑,在这部分业务上和国内团队合作。除组建团队之外,王桂香还曾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知识产权制度制定和改革工作,其中包括国际专利评审制度、专利评估制度以及研发立项专利风险分析。

在组建团队和建立制度的过程中,王桂香经历了不少的酸甜苦辣。据她回忆,加入尚德后,最大的困难是角色转换。在中兴,更多的是要做好业务;而在尚德,更多的是要做好管理。对于企业知识产权业务的规划、制度流程的设计、与公司中高层沟通等等,都要面面俱到。对于管理团队,她则更要费心调动员工积极性、培育进取、务实、真诚、健康的团队氛围,边探索合适有效的管理方式边实践。一步一步积累到现在,她始终觉得自己有很多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基础工作是常项

进入福田汽车之初,李千江就注意到公司内部对于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强。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使李千江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谙熟于心。为了适应公司整体的管理运营工作,他决定从推动建立并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入手。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积极推动下,2008年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最初只负责商标业务,并负责协调各部门知识产权业务工作。2009年正式成立知识产权部,作为法务部内设的二级部门,统一管理公司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

从公司成立到2009年之前的十多年里,福田汽车总共才申请了一百多件专利,与公司每年数百亿元的产值严重不匹配。因此,公司知识产权部最初的工作也是从推动专利申请开始的。

专利申请被视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繁琐的部分。为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工作,福田汽车于2009年制定了专利倍增计划,提出在未来3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要增长一倍,争取用3年时间,使公司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2000件。李千江介绍说,“为了保证该计划的顺利落实,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进行政策引导,将每年的专利计划分解到各个研发中心,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奖励金额是当时全行业最高的,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普遍要高出一到两倍;二是加快人员队伍建设,公司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一批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人才,在吸收国内同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与体系;三是配套资金的保障,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投入从最初每年几百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万元;四是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福田汽车顺利完成了这项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截至2012年9月,福田汽车共申请专利2500余件,授权专利1700余件。

联想集团专利中心高级经理陈媛青是一位非常低调的经理人,她在介绍自己的职业路径时谦虚地形容说“跟白开水差不多”。翻开她的简历,的确显得十分简单:北方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律,还未毕业便来到联想实习,从2001年至现在,在联想专利中心历任专利主管、专利高级主管、专利管理经理、专利管理高级经理。这份简历上只有一个工作经历,而这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十一年!

陈媛青所接触的工作围绕专利相关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将有价值的创新点挖掘准确、如何撰写、如何包装一个价值很高的专利、专利风险的预测、评估,如何将一个案子很好的解决,让研发部门满意,让产品部门满意。但她最为看重的是曾经负责过的专利流程运营工作。

“流程运营工作在事务所或者很多公司都是不起眼的、很基础的工作,但我不这么看,如果把专利业务比作项链,那流程运营工作就是专利业务这串项链上的线,平时不容易被发现,但一旦线断了,项链也散了。”陈媛青这样评价流程运营工作。

也正是在做流程运营工作的过程中,陈媛青时刻从单件专利的审查状态来审视专利挖掘、撰写中的得失,透过具体的专利业务数据去解读整个专利业务的发展状况,从投入产出分析来思考专利的价值,两年多的流程运营工作让陈媛青看事物的视角更全面,更宏观,也为她在之后从事管理相关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全方位的员工培训

说到培训这一话题,赵杰介绍了比亚迪的情况:“我刚进部的时候,人比较少,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或省、市级组织的培训,我们都会参加,后来部门成员多了,就请老师到公司内部做培训。我们把新入职的员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另一种是工作内容和知识产权相关的员工。对于前者,因为部门成立之初要求专利人员有理工科背景,因此培训内容主要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进行约一个月的培训再上岗,上岗之后再‘传帮带’,三个月后基本就可以独立承担工作,再有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学习。我个人觉得,参加专利人考试其实是促进系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不管能否考过,只要真正用心复习,都能对专利方面的知识体系有所把握。对于后者,我们会培训他基本的法律、知识产权知识。比如说市场人员在做市场开拓时要注意哪些跟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问题;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跟产业链各个供应商接触时要注意哪些知识产权问题等,都有单独的培训,更侧重他们本身的应用角度。”

于2001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版上市的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知名软件企业。作为分管集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高管,金蝶公司董事会秘书兼法律部总经理易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从容而自信。易薇加入金蝶十二载,曾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

据易薇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金蝶在公司内部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三大块,针对不同业务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员工设置了不同的模块课程,对员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知识产权培训,同时在公司微博、员工论坛和内网上进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知识宣导与案例剖析,从而不断提升全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例如,针对新入职的员工,金蝶公司会在其入职培训时统一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保护》课程的基础培训。针对IP管理部门员工,则开设有《软件专利撰写要点及审查要点》、《专利诉讼、无效及其应对策略》、《知识产权许可与运营实务》等课程培训,让专职IPR人员熟悉了解业务知识与操作实务。

在研发中心内部,金蝶按照研发人员的层次及知识产权掌握程度分别开展《研发专利基础知识培训》、《软件专利审查规则培训及专利点挖掘》、《专利侵权分析及专利方案规避设计》、《Triz创新方法及软件专利的创新应用》、《金蝶公司技术发展趋势及专利战略布局分析》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课程的培训。另外,为了降低使用开源代码的侵权风险,还开设了《开源代码与许可授权风险管理》课程。同时,针对不同产品线的实际情况,公司也会对上述标准培训课程做适当的调整。

在知识产权战略层面,金蝶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专家,开设有《金蝶公司专利战略布局规划》、《知识产权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等针对性课程。这样,公司每个层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配备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全球专利布局

王海波向本刊记者表示:“我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12年,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在不断的深化和拓展。”

王海波说,在中兴通讯工作的12年间,随着公司所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变化及发展策略的调整,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和业务重点也相应经历了若干次的变革。他个人的工作职责从早期的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基础性业务,逐步过渡到以管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推进工作,如今除了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外,知识产权诉讼、许可谈判和资产管理等已经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2000年,当王海波还是中兴通讯法务部知识产权科一名普通员工时,就和团队其他同事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增加专利申请,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专利挖掘的数量。他们需要不断与研发人员沟通,共同“催生”新的专利。

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是在真实的交锋中孕育的。王海波告诉记者,中兴初期的专利申请缺少整体布局意识,被国外主要同行把握时机趁虚而入,要求中兴通讯支付一系列专利许可费。于是,从2002年王海波开始负责知识产权科室业务起,就着重关注布局问题,并在2004年正式提出“专利布局”的概念。这一时期的中兴通讯默默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而这一切并未引起国际巨头的高度关注。

2007年,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资产已经大大增加,专利资产取得所付出的高昂成本使得专利管理势在必行。这时“专利经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兴开始提倡全流程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涉及从研发到专利价值应用的整个过程。据王海波介绍,此时的知识产权团队已经从原先的十几人增加到超过百人。目前中兴通讯知识产权部主要根据业务及区域进行组织架构设置,大概分为业务科、许可科、运营科、规划科、综合科,及欧美分部。公司知识产权专职人员规模在150人左右,分别承担专利知识产权申请、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控、知识产权许可运营、知识产权商业竞争等工作,部门体系和职能更加完善。在各个研发部门中都有专利工程师负责推进专利技术的发现与申报。除了专利工程师,在法务部之中有一个角色叫做知识产权经理,他们既有通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分布于各个一线部门,其职责就是挖掘创新成果,评审其价值,并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专利布局申请专利,最终构建公司的知识产权资产。目前每位知识产权经理人每年要提交上百件专利,而需要完成的评审则达到数百件。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电子通信巨头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又通过专利诉讼直接传递到了类似中兴通讯这类国际市场的新进者身上。在此之前,中兴知识产权的着力点主要在中国,之后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调整,开始注重整体布局向国外的延伸,从中国市场逐步扩展到覆盖全球市场。

根据2012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申请量增加了33.4%。其中,中兴通讯提交了2826件申请,超过松下电器成为2011年全球排名第一的PCT专利申请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专利申请和专利布局之后,中兴迄今为止在全球拥有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8万件,国内专利申请3.6万件,国际专利申请1.1万多件;全球专利累计授权达1.4万件。

从被讼到反诉

2005年初,飞天诚信进入北美市场发展,被国外的某知名同行公司告上法庭,并要求支付某项专利的高额使用费,但飞天诚信发现对方的诉讼理由并不充分,支付这笔费用并不合理,于是当时成立仅有7年的飞天诚信积极应诉,开始了长达4年的诉讼历程。并在后期奋起反诉,取得了成功。虽然双方经过漫长的诉讼过程后达成了和解,但这一次“吃亏”让飞天诚信牢牢长了教训,公司高层领导深深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诉讼伊始,飞天诚信决定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团队。也正是在这时,宫朝红加入了飞天诚信。

最初加入飞天诚信团队时,宫朝红对于专利还是个外行。如今,刚满30岁的宫朝红已经成长为飞天诚信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负责公司相关产品的一切知识产权事务。

宫朝红十分看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发展前景,随着知识产权诉讼案例越来越多,同行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之战愈演愈烈,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必然将越来越重视。她希望有一天,当公司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时,她所率领的团队,能够真刀真枪的“打一战”,最终不仅获得胜利,还能够为公司挣得利益,并从中检验知识产权团队的实力,真正达到“练兵”的意义。

如果说,飞天诚信是被诉讼“打”大的,那么对于爱国者则可以用“身经百战”来形容了。

2002年,爱国者刚进入U盘市场,就与“U盘之父”朗科展开专利战,受到该案影响,爱国者在2004年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2006年双方握手言和,成就了中国知识产权界的四大诉讼之一,爱国者知识产权部也从此一战成名。为此,身为爱国者知识产权总监的黄晶感到非常自豪。

从与朗科的诉讼案,到在美国遭遇的MP3侵权案,再到2008年在欧洲展览会上整个中国馆被抄袭,黄晶越发意识到专利其实可以作为商业上进攻和防守的武器:当一个公司要进入一个新市场,尤其是一个新技术领域时,专利是非常好的辅助手段。

从此以后,爱国者的知识产权部不再一味申请专利、商标,而是慢慢开始学会运用专利和商标来打商业上的攻坚战。他们招聘了专业的专利和商标管理人员,成立了法务部,储存了大量的专利和商标。2007年,爱国者的国际市场发展到了高峰,知识产权部开始经营专利许可。同时,随着第一次专利维权的成功,爱国者每年都会加大维权投入,发起一两讼,其中就包括2010年轰动一时的爱国者诉东芝、惠普案。爱国者从“被告”变“原告”,实际上标志着一个中国企业从防御慢慢走向进攻。在爱国者控告东芝侵权案中,爱国者胜诉,为中国企业成功世界品牌开创了先例,让国内企业明白,只要拥有过硬的知识产权体系,就不用惧怕世界名企。

在中兴通讯工作期间,王海波经历了公司全部重要的诉讼及谈判,包括和目前通信行业、跨域行业的几乎所有的巨头公司以及InterDigital等国外主要的专利池组织、运营公司等数十起谈判。在此期间,中兴通讯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逐渐掌握了谈判和诉讼的主动权。他说这些改变源自中兴通讯十几年的自主创新,专利总量一度突破四万件大关,PCT申请在2011年达到了全球第一,只有这样的知识产权实力及风险管理实力,才能支撑中兴在面对海外通信巨头和NPE(非专利实体)知识产权压力时,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2011年4月,爱立信在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分别中兴通讯侵犯其数项专利权,中兴通讯当即决定在中国提出反诉。2012年2月双方握手言和,同意相互撤销针对对方的所有专利侵权诉讼,并签署了全球范围内的专利交叉许可。中兴自身知识产权的实力积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兴谈判的话语权。在专利诉讼领域,这其实是国内通信企业反诉知名跨国企业并且以双方握手言为结局的第一案。

无形资产管理

区别于大多数国内其他同行,杨旭日的头衔中多了“无形资产”几个字,这也说明了北大方正集团在知识产权管理理念上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总监的杨旭日,在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管理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4

执业机构名称 腾讯公司

团队成员人数 55人

团队建立时间 2012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犹如这句古老的谚语所描述的模样,随着今日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复杂的法律问题。而在这些问题面前,腾讯公司的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不仅仅只是在这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更是在这枷锁中“带着脚镣在跳舞”。

在此情况下,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着自身知识产权法务的管理策略,并将这种变化和发展一步步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

知识产权法律工作是极具专业性、挑战性的工作,腾讯知识产权法务的专利、商标、版权、域名等团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作为腾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来讲,每个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细分专业方向的法律领域均需要较长的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知识产权法务管理者更需要的是在行业发展方向与公司发展策略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充分的磨合是团队不断成长与成熟的关键。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既懂与知识产权各分支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的人才极为缺乏,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一方面积极引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但同时更加注重自己团队的培养锻炼,通过案例实践、内部培训、法律研究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执行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的高素质知识产权法务团队。

随着腾讯国际化的步伐,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仅涉及国内,更延伸到海外众多区域,目前,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在国内外的商标、域名、专利、版权布局累积已达3万多件。

腾讯公司知识产权法务团队贴近业务实践,全方位支持业务团队的知识产权运营,与业务团队一起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知识产权法务团队特别建立了细分的接口小组,建立了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同时,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在公司购买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时,高度重视与对方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深入合作,例如在商标、版权的维权和管理方面,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向合作伙伴展现出了腾讯对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高度重视。腾讯公司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先后于2010、2011、2013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专利金奖、商标金奖、版权金奖。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企业 知识产权管理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47-02

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依法颁发了世界上的第一号专利。西方发达国家专利法实施已有200年左右历史,如美国是1790年,法国是1791年,德国是1877年,日本是1885年,而我国的首部《专利法》也只是1985年才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近年来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几乎每次都会谈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欧债危机尚未走出阴影的形势下,各跨国巨头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和其他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的强劲势头有增无减,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为此,国家层面上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引导企业如何管理好知识产权已显得极为重要。

1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简单地说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获取、维护、运用、保护。前二者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后二者才是目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否真正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二者实施水平。

自入关以来,我国贸易争端连年猛增,特别是金融风暴和至今仍难以平息的欧债危机,各国为了本国的利益纷纷高举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棒,以鹰的眼晴捕捉打击目标,虽然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接受了市场经济严酷的洗礼,国内一大批龙头企业已走向世界,在挑战中不断学习,并已摸索出一套适于自身条件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一部分企业如今能做到应付自如,但从当前总体情况看,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竞争中还处于劣势,有时表现得难以招架,更别提主动出击了。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1重申请获取,轻维护运用

现在企业都知道商标是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其作用的重要性也非常明确,并想方设法申请注册。据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2012年8月23日在北京披露,中国商标申请量连年大幅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申请量已达1054万件,累计注册量已达71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已达609万件,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调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在商标得到批准后,却没有花精力进行系统地策划做好品牌宣传,提高商标的知名度,为企业营销服务,没有真正地为企业提高效益发挥作用,而仅仅是在产品广告宣传册上一印了事,当成一个普通的图标使用,成为国际著名品牌的更是寥寥无几。

目前企业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1年我国单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就突破50万件大关,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113件。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273.9906万件。然而,企业对专利的运用并不理想。笔者在为企业服务中了解到,差不多有50%的企业申报专利并不是真正为了保护研发成果,而是为了获取专利申请补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或是为了享受其他某项政策而,获得专利证书后就万事大吉了。从全国来说无效专利数量庞大,垃圾专利到底是80%还是1%至今还是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

1.2重司法维权,轻综合保护

所谓综合保护主要是指二方面工作:一方面分析被侵权的可能性,确定预防方法减少被侵权所造成的损害,发现被侵后如何保存证据和举证,如何采用有效、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分析自身产品侵权的可能性,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预警分析,规避风险,确认订单是否涉及知识产权侵权。当前,专利侵权、商标侵权等知识产权案件已司空见惯,也常见报端、网络,但我们从许多案件的来龙去脉中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哪就是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看重司法维权轻视主动综合保护引起的。

许多企业往往到了发现自已的知识产权被侵权、市场被扰乱后受到严重挤压、甚至几乎失去市场后才想到去维权。司法维权保护是一种最后的手段,其程序复杂、花费巨大不是小企业和常人所能承受的,为此因承受不起而倒闭的或从此一撅不振的企业不在少数。可惜的是到现在仍有很多利权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意识到却仍不重视。比如2012年11月,北仑海关截获涉嫌侵犯“ASTARA”商标权的1164台发电机组,侵权价值高达2084.08万元。经调查核实,原来是申报出关的企业在接国外客户订单时,未确认要生产的货物是否已得到商标权利人的授权,就按照订单的要求生产了标有“ASTARA”商标的发电机组。而这类案件屡次发生,正是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所致。

1.3管理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30年前相比已是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就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来说还相差甚远。目前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大都停留在制定一些粗线条的管理制度、整理一些相关资料、知识产权汇总登记、与一些中介服务机构联络上。根据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对会员企业的调查,宁波市有一半以上企业没有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专职的管理人员。据本人走访和随机电话访问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中发现,有一半以上企业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虚拟部门,或是一个部门多块牌子、多项职能,或是另外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兼任,绝大部分精力花在其他工作中,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零星而细碎,工作形式随意性强,更谈不上系统性和科学性。宁波是全国经济和技术相对比较发达地区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区情况可能会更差。

当然,也已有少数大集团企业如海尔、华为、中兴和宁波的新海、贝发等知名公司能灵活自如运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真正做到知识产权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但我国中小企业占总数的99%以上,所以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拥有的主体,自然是知识产权管理状况关注的主体。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决不可忽视。

2知识产权管理形式

由于知识产权有专利等10多种类型,一家企业也往往拥有多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比如:专利以信息量大、规律性系统性强为特点,而商标对一个企业来说则以数量相对较少,但对市场、产品竞争力以及社会和消费者影响力大为特点,所以,不同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结构,合理选择管理形式。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跨国集团和国内一些大公司的做法不外乎系统化管理、差别化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化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对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同时对全球相关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发展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确保自身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应用,使权利得到极致的发挥,达到抢得先机、压制对手、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采用这种管理形式的企业一般是知识产权种类少,但其中一种信息量巨大,一般是拥有大量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又有少量的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如IBM公司,在2000年5月与网络投资公司(ICG)合作成立新的Delphion公司,对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进行系统化管理,进行信息检索、考察、分析、跟踪等各种服务;为IBM公司提供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智能分析,帮助IBM公司把从发明的提出到实现专利申请的管理过程缩短到3个月(一般企业为1年),使专利实施率达到30%(一般企业为20%)。

所谓差别化管理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特点,采取不用的管理形式,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全球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达到有效地管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压制对手、发展自我的目的。如宝洁公司不但拥有大量的专利,还拥有大量商标,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设有专利部、商标部等部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事实上所谓差别化管理也是相对而言,对各类型的知识产权来说,可以认为是子系统管理。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急需使知识产权管理形成体系,更加科学、规范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标准化管理才能达到目的。

3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与《规范》的指导意义

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一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型,按照这个模型建立一套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使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确保知识产权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始影响国内经济体,我国借鉴ISO质量管理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到90年代,国内个别企业导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直至现在已在全国企业普遍推广应用的ISO9001:2008标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2012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提出并组织起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2012年8月完成征求意见稿。此标准的完成意味着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有了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指南。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及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已在北京、河北、浙江、江西、湖南、陕西六省市优先试点。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ISO9001标准为蓝本,参考ISO9000族标准和OHSAS18000体系标准制订。标准的正文具体要求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基础管理”“实施和运行”“审核和改进”六部分内容,系统性地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条款加以合理删减。对比此模式与跨国公司成功实施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差别化管理模式”,具有适用范围广、可应地制宜的优点,更适合于在我国的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4结论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指南,它将帮助企业建立以方针、目标为纲,强化领导人的管理责任,统筹资源,运用过程方法实施PDCA动态循环管理模式,使知识产权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企业运用、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建立适合于我国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推广应用将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符望.互联网与专利制度[J].科技与法律,2000(02).

[2]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年度报告[G].2012.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6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新的经济领域,网络技术正在使经济活动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由于网络经济形态中的产业之间高的渗透性与融合、组织反应的快捷性(快吃慢、新吃旧)、外部经济性、直接性(跳过中间环节)、边际报酬递增(高固定成本与低的边际成本、转移成本的存在与锁定、互补产品效应等)、消费规模的自我膨胀性等特征,给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基于知识产权的企业战略成为一种必然,其必要性主要表现为网络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产品之间的模仿、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变革性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技术和产业的冲击;市场中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加剧企业的研发;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相关标准的改变;突发性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机遇与威胁。这些不可控的不确定因素都迫使企业从长远来规划企业的知识产权,动态地与组织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范畴.

2、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的全球化和组织的无边界化使企业的内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组织内、外部的虚拟协作;员工的多元化与多样化;跨文化管理与本土化运作;员工流动性的加剧;组织内部的竞争与合作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将个人情结(研发人员的成功、市场人员的客户资料、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赢利模式等)转变为公司情结。

知识产权归入企业的战略范畴是完全可行的,企业知识产权的规划、竞争者分析、产业分析、风险评估等与其战略管理是统一同步的,谁拥有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应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基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分析

1、管理模式分析

综观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主要的有三种形式:

(1)集中管理。全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能够工作顺畅,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转移、授权、再授权的管理方式上。也就是说研究开发的费用由总公司预付给子公司,专利权与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全部由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如IBM公司,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其职责是负责所有的与IBM公司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半导体芯片、布图设计保护、商业秘密、字型及其它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总部下设法务部和专利部,法务部负责相关的法律事务,专利部负责专利事务,下设五个技术领域,每一领域由一名专利律师担任专利经理,对于全球的知识产权,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要么由该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负责管理,要么由邻近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各分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除向总部做业务报告外,还需执行总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并接受总部极强的功能性管理。

(2)分散管理。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中按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下充分授权,主要是针对各研究所和委员会的。各事业部及研究所根据产品特性和自身的现状限制专利件数,决定知识产权的预算,但取得专利后,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处理纠纷、对外谈判、提出异议等事务均由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如东芝公司,除设立国内知识产权体系外,还设有海外知识产权体系,海外知识产权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华盛顿、西岸设立专利事务所;一是在欧美的子公司内设知识产权委员会,负责制定当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则,定期讨论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本部则通过各委员会、研究会协调各事业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各事业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选有决定权。

(3)行列式知识产权管理。即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实行按技术类别管理专利。这样,可避免组织内重复开发技术;配合各事业部的产品策略对专利进行管理。知识产权法务部集中管理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包括权利的运用、谈判、争诉等。法务部通过派本部门人员参加公司内各事业部组成的产品法务会,或根据各项问题组成的作业部会议,了解技术、产品的相关情况,使法务体制贯穿于产品开发至产品销售各个阶段,利用知识产权的法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力。如佳能公司的知识产权法务部按产品类设有4个部门,按技术类设有7个专利部门。

2、管理制度分析

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关键是创造、保护与应用。其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

(1)知识产权的归属

企业的知识产权在遵守国际公约、各国专利法的基础上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签定协议:IBM公司与员工签署“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与各子公司签署“综合技术契约”。要求各员工只要从公司内部取得机密信息,或从前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等创作物中采撷的信息,或因执行职务(业务)而产生的成果,应将这些成果的知识产权全部移交公司所有。社规规定:日立公司的社规规定,员工的职务发明和职务外发明,权利均归本公司所有,业务外发明也必须向本公司报告,根据需要决定需要与否。若员工在岗位期间完成职务发明,而在离职后一年内取得专利权,也应通知公司,由公司决定是否使用该专利;三菱公司规定员工的职务发明,其专利权一律归公司所有,职务外发明和业务外发明根据公司需要与员工协调让渡;富士通公司要求员工从事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所有发明或研究计划时,产生的发明、与研究有关的专利或实用新型等权利,均应让渡给公司管辖。

(2)对发明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了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政府的导向政策对知识产权的产生是非常必须的,但作为运作主体,其激励机制对知识产权的产生更有效。如IBM公司的累计积分制:对不同的成果给予相应的点数,不同的点数赋予相应的现金折现;日本企业的多种表彰:如第一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申请补偿奖,特别功劳奖等。相对与激励来说,约束主要有道德约束,通过诚信、竞业禁止等进行规范;市场约束,通过市场信息公开、加强违约成本等使员工自我规范。

三、企业的生命周期与知识产权战略

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产权战略是不同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应动态地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物质力量、竞争形势、政策环境等采取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如就其中的专利战略来说,企业可发展期运用的有基本专利战略,即抓住关键技术申请专利;文献公开战略,即以先行公开的方式破坏技术的新颖性,使竞争企业无法获得专利;共同开发战略,有利于系统化、大型化技术共同开发,联合开发;专利围网战略,围绕发展新型产品,开发专利;在成熟期采取继续开发已中断的基本专利战略,即对一些失效专利,重新组织开发;收买专利战略,即收买他人专利,保持独占市场优势;交叉许可战略,即与技术水平相当竞争企业进行相互取长补短,横向协作交易;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即利用专利与商品商标的不同作用,同时申请专利与产品商标;在萌芽期采取引进专利战略,适用于自己无开发基础的产品,引进他人专利,经营效率高、风险投资少。

四、对企业知识产权的SWOT分析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信托;知识产权;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的形式多表现为转让和出租。作为财产管理工具的信托却很少被人注意。中国信托企业也很少涉足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著作权的利用上设计有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属于信托存在歧见。而商标权和专利权是否得以信托方式加以管理,存在疑问。本文的通过考察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中实践状况,发现信托能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信托将是信托业发展的新领域。

一、信托在中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

信托法颁布于2001年,此前的信托实践多存在于金融领域。信托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规制信托业,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信托实践以金融信托业为主力,其他信托业务较少。令人费解的是,知识产权信托居然成为信托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观察的法律适用实践中,信托主要存在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利用中。199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时,信托很快成为著作权利用的形式。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有认为是者,有认为是信托者。最高法院在一件复函中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关系为信托关系。有人据此认为最高法院认可了集体管理的性质为信托。在该函件中,最高法院民庭称,“一、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会员)根据法律规定可就音乐作品的某些权利的管理通过合同方式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带有信托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合同约定,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规定在协会章程之中。二、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但音乐著作权人在其著作权受到侵害而音乐著作权协会未提起诉讼或者权利人认为有必要等情况下,依法仍有权提起诉讼。三、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因违反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有权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这一函件还难以完全确立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因为,委托人还可以对侵害其著作权的人起诉。在真正盼信托中,委托人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并且,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问的关系仅仅是有信托性质。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综合该条例第2条、第20条、第2l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可以认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管理。但是,值得注意,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关系中,著作权人并没有将著作权转让给集体管理组织,而是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独占权。并且,著作权人可以随时取消委托。委托的取消不影响第三人的利益。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管理组织的利益,防止管理组织的道德风险,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限受到限制,不能与利用人订立独占许可合同,合同期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些规定又是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变得不太确定。

信托在商标利用中的表现见于广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与香港tmt贸易有限公司商标权属纠纷上诉案。该案中,原告与被告系贸易伙伴,原告设计的tmt商标并交给被告使用,被告以自己名义将tmt商标在中国商标局注册,注册人为被告。在双方断绝贸易合作后,原告要求被告归还商标遭到拒绝,被告禁止原告使用tmt商标。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判决商标应该归还原告,但原告应当补偿被告50万元。此50万系受托人因办理委托事务应该得到的报酬。最高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判决商标归于原告;原告补偿被告250万元。此款项亦为办理信托事宜的报酬。最高法院的判决理由在于:第一,由于原告最早提出将tmt用于商品并且提议进行商标注册。并且受到被告误导,原告错误认为当时香港公司不能在内地注册商标,故与被告商定,由被告轻工业品公司在国内办理商标注册。第二,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故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商标权财产信托法律关系。第三,原告与被告双方的这一法律关系不仅由商标设计、交付使用与要求注册的事实来证明,还可以由双方定牌贸易合同的约定及只有东明公司(后来是tmt公司)进行商品销售及商品与商标的广告宣传,逐步形成争议商标的知名度和资产增值的事实来证明。据此,最高法院认定,被告是相关商标的名义上的权利人,原告是相关商标的实质上的权利人。原

告以委托人的身份请求将tmt商标归还该公司,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该案发生在《信托法》生效之前,最高法院根据信托的法理认定双方存在信托关系,实为一大创造。然而,这一判决受到学界的质疑。法院判决中的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属于何种类型的信托?一般认为,意定信托分为明示信托和默示信托,默示信托是指不是由于当事人明示意图的结果,而是法院推论当事人具有这种意图。是根据委托人的默示行为推定其具有信托的意图而成立的信托。在实践中,财产出让人将财产转移给财产受让人时,可能未有明确的信托意思但可以推定得知其有信托之意,或者虽既无此种申明也无此种意思,但为了公平起见需要通过拟制信托关系来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利益,法院均应当推定在两者之间存在信托关系。默示信托又可以分为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

结果信托是根据对财产出让人虽未明确表示,但却可因推定而得知的意图而产生的信托。这种推定必须基于一定事由,能够导致这种推定发生的事实由法律规定。法律对有关事实的限定,导致因这种推定而产生的信托,其运行往往以信托利益归复于该项信托财产的出让人为结果。推定信托是指由法律强制设立,无明示或者默示意图。这种信托特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并出于公平正义或者为防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而推定成立的信托,是衡平法为了正义和良心而由法院判决强制设立的信托。据此,该案中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应为默示信托。根据法官的判决这种信托又属于结果信托。因为,法院根据“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这一事实推定存在信托关系。但是,这种认定是否恰当还可以探讨。对该案的法律关系,一审法院认定为委托,二审改正为信托,都认定双方有委任的意思。但此意思为何,却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双方的此种关系归属为推定信托为佳。双方的合作无矛盾时一切不论。为何有了矛盾?被告占据该商标并禁止原告使用该商标,欲侵占商标的企图明显,从商标的产生看,是由原告设计并提供给被告的。先占产生权利。那么,不论注册与否,商标归属于原告。如果根据注册公示原则,将商标归于被告有违公平吗?法院的内在推理是肯定的。因此,最高法院根据自己断定的公平观念判决tmt商标属于原告。此种信托应该属于推定信托。即根据公平观念设定的信托。如此,我们判断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就在于最高法院的公平观念是否恰当。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将商标归于原告就公平吗?一个商标毫无价值,关键是商标代表的商誉和市场。此商誉和市场是谁创造的?根据本案,难以认定是原告创造的。相反,倒有可能是被告创造的。如果果真如此,法院的判决基础就动摇了。否则,法院的判决就完全恰当。

信托在专利权中的实践未见诸诉讼。实践中,有很多中介公司从事专利权的掮客交易。他们先看中一项专利,并花钱买下,之后,再寻找买家。这种掮客商人的风险很大。如果找不到下家,这些掮客的投资将血本无归。如果,采用信托模式,掮客成为受托人,无需购买专利,这将减少成本。但采用制,受托人的费用将由委托人承担,不论专利是否卖出,专利权人都要付出费。如果受托人出现道德风险,专利权人将会被诈骗。在引入信托后,将会对专利转化中介产生大的影响。

二、信托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

从以上介绍的信托在我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看,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信托能否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信托能否成为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工具呢?质言之,信托能否扩展到知识产权利用领域从而成立知识产权信托业呢?回答这些问题,首要的,必须回答知识产权利用是否需要信托这一工具。

知识产权利用的专业性需要信托。信托的功能之一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就是信托的财产管理功能。在我国,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和专利权,其权利人多属于科研人员或者文化界人士,他们多数不善于市场运作,而寻找合适的经纪人并非易事。况且,经纪人的佣金过高影响这些权利人的积极性。如采用信托模式,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由这些机构和知识产权人订立信托合同,将专利权或者著作权转让给这些受托人,知识产权人无需先期支付报酬给受托人,待知识产权有了收益后,根据事前约定,在收益中划分一定比例作为受托人的报酬。这种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交易费用,委托人事前无需付费(如是,则是要事前付费的),受托人亦无需事前付费(如果是掮客交易,受托人则要事前付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受托人的积极管理义务。这又优于集体管理模式,现在实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之下,集体管理组织实行会员制,在形式属于非营利社团即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法人,由于非营利性,管理组织实际上成为一个消极地保护著作权的组织,(f畏本谈不上积极的实现财产增值这一功能。因此,按照现在的集体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

播和品牌扩展的目的。但采用信托模式,则可以实现之。

三、知识产权信托能扩展信托领域

鉴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限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意图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人可饶开该条例,直接设立信托公司从事著作权信托业务。这种信托公司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猎头公司,发现有价值的作品加以市场化运作,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也能使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变化为现实的权利。这个市场的巨大可以从“榕树下” 等文学作品网站上看到前景。如此,将会形成一个著作权信托业。这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信托;知识产权;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的形式多表现为转让和出租。作为财产管理工具的信托却很少被人注意。中国信托企业也很少涉足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著作权的利用上设计有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属于信托存在歧见。而商标权和专利权是否得以信托方式加以管理,存在疑问。本文的通过考察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中实践状况,发现信托能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信托将是信托业发展的新领域。

一、信托在中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

信托法颁布于2001年,此前的信托实践多存在于金融领域。信托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规制信托业,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信托实践以金融信托业为主力,其他信托业务较少。令人费解的是,知识产权信托居然成为信托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观察的法律适用实践中,信托主要存在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利用中。199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时,信托很快成为著作权利用的形式。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有认为是者,有认为是信托者。最高法院在一件复函中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关系为信托关系。有人据此认为最高法院认可了集体管理的性质为信托。在该函件中,最高法院民庭称,“一、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会员)根据法律规定可就音乐作品的某些权利的管理通过合同方式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带有信托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合同约定,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规定在协会章程之中。二、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但音乐著作权人在其著作权受到侵害而音乐著作权协会未提讼或者权利人认为有必要等情况下,依法仍有权提讼。三、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因违反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有权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这一函件还难以完全确立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因为,委托人还可以对侵害其著作权的人。在真正盼信托中,委托人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并且,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问的关系仅仅是有信托性质。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综合该条例第2条、第20条、第2l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可以认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管理。但是,值得注意,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关系中,著作权人并没有将著作权转让给集体管理组织,而是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独占权。并且,著作权人可以随时取消委托。委托的取消不影响第三人的利益。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管理组织的利益,防止管理组织的道德风险,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限受到限制,不能与利用人订立独占许可合同,合同期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些规定又是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变得不太确定。

信托在商标利用中的表现见于广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与香港TMT贸易有限公司商标权属纠纷上诉案。该案中,原告与被告系贸易伙伴,原告设计的TMT商标并交给被告使用,被告以自己名义将TMT商标在中国商标局注册,注册人为被告。在双方断绝贸易合作后,原告要求被告归还商标遭到拒绝,被告禁止原告使用TMT商标。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判决商标应该归还原告,但原告应当补偿被告50万元。此50万系受托人因办理委托事务应该得到的报酬。最高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判决商标归于原告;原告补偿被告250万元。此款项亦为办理信托事宜的报酬。最高法院的判决理由在于:第一,由于原告最早提出将TMT用于商品并且提议进行商标注册。并且受到被告误导,原告错误认为当时香港公司不能在内地注册商标,故与被告商定,由被告轻工业品公司在国内办理商标注册。第二,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故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商标权财产信托法律关系。第三,原告与被告双方的这一法律关系不仅由商标设计、交付使用与要求注册的事实来证明,还可以由双方定牌贸易合同的约定及只有东明公司(后来是TMT公司)进行商品销售及商品与商标的广告宣传,逐步形成争议商标的知名度和资产增值的事实来证明。据此,最高法院认定,被告是相关商标的名义上的权利人,原告是相关商标的实质上的权利人。原告以委托人的身份请求将TMT商标归还该公司,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该案发生在《信托法》生效之前,最高法院根据信托的法理认定双方存在信托关系,实为一大创造。然而,这一判决受到学界的质疑。法院判决中的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属于何种类型的信托?一般认为,意定信托分为明示信托和默示信托,默示信托是指不是由于当事人明示意图的结果,而是法院推论当事人具有这种意图。是根据委托人的默示行为推定其具有信托的意图而成立的信托。在实践中,财产出让人将财产转移给财产受让人时,可能未有明确的信托意思但可以推定得知其有信托之意,或者虽既无此种申明也无此种意思,但为了公平起见需要通过拟制信托关系来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利益,法院均应当推定在两者之间存在信托关系。默示信托又可以分为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

结果信托是根据对财产出让人虽未明确表示,但却可因推定而得知的意图而产生的信托。这种推定必须基于一定事由,能够导致这种推定发生的事实由法律规定。法律对有关事实的限定,导致因这种推定而产生的信托,其运行往往以信托利益归复于该项信托财产的出让人为结果。推定信托是指由法律强制设立,无明示或者默示意图。这种信托特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并出于公平正义或者为防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而推定成立的信托,是衡平法为了正义和良心而由法院判决强制设立的信托。据此,该案中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应为默示信托。根据法官的判决这种信托又属于结果信托。因为,法院根据“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这一事实推定存在信托关系。但是,这种认定是否恰当还可以探讨。对该案的法律关系,一审法院认定为委托,二审改正为信托,都认定双方有委任的意思。但此意思为何,却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双方的此种关系归属为推定信托为佳。双方的合作无矛盾时一切不论。为何有了矛盾?被告占据该商标并禁止原告使用该商标,欲侵占商标的企图明显,从商标的产生看,是由原告设计并提供给被告的。先占产生权利。那么,不论注册与否,商标归属于原告。如果根据注册公示原则,将商标归于被告有违公平吗?法院的内在推理是肯定的。因此,最高法院根据自己断定的公平观念判决TMT商标属于原告。此种信托应该属于推定信托。即根据公平观念设定的信托。如此,我们判断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就在于最高法院的公平观念是否恰当。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将商标归于原告就公平吗?一个商标毫无价值,关键是商标代表的商誉和市场。此商誉和市场是谁创造的?根据本案,难以认定是原告创造的。相反,倒有可能是被告创造的。如果果真如此,法院的判决基础就动摇了。否则,法院的判决就完全恰当。

信托在专利权中的实践未见诸诉讼。实践中,有很多中介公司从事专利权的掮客交易。他们先看中一项专利,并花钱买下,之后,再寻找买家。这种掮客商人的风险很大。如果找不到下家,这些掮客的投资将血本无归。如果,采用信托模式,掮客成为受托人,无需购买专利,这将减少成本。但采用制,受托人的费用将由委托人承担,不论专利是否卖出,专利权人都要付出费。如果受托人出现道德风险,专利权人将会被诈骗。在引入信托后,将会对专利转化中介产生大的影响。

二、信托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

从以上介绍的信托在我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看,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信托能否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信托能否成为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工具呢?质言之,信托能否扩展到知识产权利用领域从而成立知识产权信托业呢?回答这些问题,首要的,必须回答知识产权利用是否需要信托这一工具。

知识产权利用的专业性需要信托。信托的功能之一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就是信托的财产管理功能。在我国,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和专利权,其权利人多属于科研人员或者文化界人士,他们多数不善于市场运作,而寻找合适的经纪人并非易事。况且,经纪人的佣金过高影响这些权利人的积极性。如采用信托模式,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由这些机构和知识产权人订立信托合同,将专利权或者著作权转让给这些受托人,知识产权人无需先期支付报酬给受托人,待知识产权有了收益后,根据事前约定,在收益中划分一定比例作为受托人的报酬。这种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交易费用,委托人事前无需付费(如是,则是要事前付费的),受托人亦无需事前付费(如果是掮客交易,受托人则要事前付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受托人的积极管理义务。这又优于集体管理模式,现在实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之下,集体管理组织实行会员制,在形式属于非营利社团即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法人,由于非营利性,管理组织实际上成为一个消极地保护著作权的组织,(f畏本谈不上积极的实现财产增值这一功能。因此,按照现在的集体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目的。但采用信托模式,则可以实现之。

三、知识产权信托能扩展信托领域

鉴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限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意图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人可饶开该条例,直接设立信托公司从事著作权信托业务。这种信托公司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猎头公司,发现有价值的作品加以市场化运作,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也能使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变化为现实的权利。这个市场的巨大可以从“榕树下”等文学作品网站上看到前景。如此,将会形成一个著作权信托业。这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信托;知识产权;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的形式多表现为转让和出租。作为财产管理工具的信托却很少被人注意。中国信托企业也很少涉足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著作权的利用上设计有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属于信托存在歧见。而商标权和专利权是否得以信托方式加以管理,存在疑问。本文的通过考察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中实践状况,发现信托能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信托将是信托业发展的新领域。

一、信托在中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

信托法颁布于2001年,此前的信托实践多存在于金融领域。信托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规制信托业,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信托实践以金融信托业为主力,其他信托业务较少。令人费解的是,知识产权信托居然成为信托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观察的法律适用实践中,信托主要存在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利用中。199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时,信托很快成为著作权利用的形式。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有认为是者,有认为是信托者。最高法院在一件复函中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关系为信托关系。有人据此认为最高法院认可了集体管理的性质为信托。在该函件中,最高法院民庭称,“一、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会员)根据法律规定可就音乐作品的某些权利的管理通过合同方式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带有信托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合同约定,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规定在协会章程之中。二、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但音乐著作权人在其著作权受到侵害而音乐著作权协会未提讼或者权利人认为有必要等情况下,依法仍有权提讼。三、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因违反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有权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这一函件还难以完全确立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因为,委托人还可以对侵害其著作权的人。在真正盼信托中,委托人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并且,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问的关系仅仅是有信托性质。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综合该条例第2条、第20条、第2l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可以认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管理。但是,值得注意,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关系中,著作权人并没有将著作权转让给集体管理组织,而是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独占权。并且,著作权人可以随时取消委托。委托的取消不影响第三人的利益。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管理组织的利益,防止管理组织的道德风险,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限受到限制,不能与利用人订立独占许可合同,合同期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些规定又是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变得不太确定。

信托在商标利用中的表现见于广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与香港TMT贸易有限公司商标权属纠纷上诉案。该案中,原告与被告系贸易伙伴,原告设计的TMT商标并交给被告使用,被告以自己名义将TMT商标在中国商标局注册,注册人为被告。在双方断绝贸易合作后,原告要求被告归还商标遭到拒绝,被告禁止原告使用TMT商标。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判决商标应该归还原告,但原告应当补偿被告50万元。此50万系受托人因办理委托事务应该得到的报酬。最高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判决商标归于原告;原告补偿被告250万元。此款项亦为办理信托事宜的报酬。最高法院的判决理由在于:第一,由于原告最早提出将TMT用于商品并且提议进行商标注册。并且受到被告误导,原告错误认为当时香港公司不能在内地注册商标,故与被告商定,由被告轻工业品公司在国内办理商标注册。第二,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故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商标权财产信托法律关系。第三,原告与被告双方的这一法律关系不仅由商标设计、交付使用与要求注册的事实来证明,还可以由双方定牌贸易合同的约定及只有东明公司(后来是TMT公司)进行商品销售及商品与商标的广告宣传,逐步形成争议商标的知名度和资产增值的事实来证明。据此,最高法院认定,被告是相关商标的名义上的权利人,原告是相关商标的实质上的权利人。原告以委托人的身份请求将TMT商标归还该公司,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该案发生在《信托法》生效之前,最高法院根据信托的法理认定双方存在信托关系,实为一大创造。然而,这一判决受到学界的质疑。法院判决中的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属于何种类型的信托?一般认为,意定信托分为明示信托和默示信托,默示信托是指不是由于当事人明示意图的结果,而是法院推论当事人具有这种意图。是根据委托人的默示行为推定其具有信托的意图而成立的信托。在实践中,财产出让人将财产转移给财产受让人时,可能未有明确的信托意思但可以推定得知其有信托之意,或者虽既无此种申明也无此种意思,但为了公平起见需要通过拟制信托关系来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利益,法院均应当推定在两者之间存在信托关系。默示信托又可以分为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

结果信托是根据对财产出让人虽未明确表示,但却可因推定而得知的意图而产生的信托。这种推定必须基于一定事由,能够导致这种推定发生的事实由法律规定。法律对有关事实的限定,导致因这种推定而产生的信托,其运行往往以信托利益归复于该项信托财产的出让人为结果。推定信托是指由法律强制设立,无明示或者默示意图。这种信托特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并出于公平正义或者为防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而推定成立的信托,是衡平法为了正义和良心而由法院判决强制设立的信托。据此,该案中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应为默示信托。根据法官的判决这种信托又属于结果信托。因为,法院根据“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这一事实推定存在信托关系。但是,这种认定是否恰当还可以探讨。对该案的法律关系,一审法院认定为委托,二审改正为信托,都认定双方有委任的意思。但此意思为何,却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双方的此种关系归属为推定信托为佳。双方的合作无矛盾时一切不论。为何有了矛盾?被告占据该商标并禁止原告使用该商标,欲侵占商标的企图明显,从商标的产生看,是由原告设计并提供给被告的。先占产生权利。那么,不论注册与否,商标归属于原告。如果根据注册公示原则,将商标归于被告有违公平吗?法院的内在推理是肯定的。因此,最高法院根据自己断定的公平观念判决TMT商标属于原告。此种信托应该属于推定信托。即根据公平观念设定的信托。如此,我们判断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就在于最高法院的公平观念是否恰当。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将商标归于原告就公平吗?一个商标毫无价值,关键是商标代表的商誉和市场。此商誉和市场是谁创造的?根据本案,难以认定是原告创造的。相反,倒有可能是被告创造的。如果果真如此,法院的判决基础就动摇了。否则,法院的判决就完全恰当。

信托在专利权中的实践未见诸诉讼。实践中,有很多中介公司从事专利权的掮客交易。他们先看中一项专利,并花钱买下,之后,再寻找买家。这种掮客商人的风险很大。如果找不到下家,这些掮客的投资将血本无归。如果,采用信托模式,掮客成为受托人,无需购买专利,这将减少成本。但采用制,受托人的费用将由委托人承担,不论专利是否卖出,专利权人都要付出费。如果受托人出现道德风险,专利权人将会被诈骗。在引入信托后,将会对专利转化中介产生大的影响。

二、信托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

从以上介绍的信托在我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看,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信托能否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信托能否成为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工具呢?质言之,信托能否扩展到知识产权利用领域从而成立知识产权信托业呢?回答这些问题,首要的,必须回答知识产权利用是否需要信托这一工具。

知识产权利用的专业性需要信托。信托的功能之一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就是信托的财产管理功能。在我国,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和专利权,其权利人多属于科研人员或者文化界人士,他们多数不善于市场运作,而寻找合适的经纪人并非易事。况且,经纪人的佣金过高影响这些权利人的积极性。如采用信托模式,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由这些机构和知识产权人订立信托合同,将专利权或者著作权转让给这些受托人,知识产权人无需先期支付报酬给受托人,待知识产权有了收益后,根据事前约定,在收益中划分一定比例作为受托人的报酬。这种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交易费用,委托人事前无需付费(如是,则是要事前付费的),受托人亦无需事前付费(如果是掮客交易,受托人则要事前付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受托人的积极管理义务。这又优于集体管理模式,现在实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之下,集体管理组织实行会员制,在形式属于非营利社团即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法人,由于非营利性,管理组织实际上成为一个消极地保护著作权的组织,(f畏本谈不上积极的实现财产增值这一功能。因此,按照现在的集体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目的。但采用信托模式,则可以实现之。

三、知识产权信托能扩展信托领域

鉴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限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意图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人可饶开该条例,直接设立信托公司从事著作权信托业务。这种信托公司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猎头公司,发现有价值的作品加以市场化运作,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也能使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变化为现实的权利。这个市场的巨大可以从“榕树下”等文学作品网站上看到前景。如此,将会形成一个著作权信托业。这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篇10

一、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企图扼杀中国企业

所谓“337调查”,源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中第337条款,旨在限制在对美进行产品倾销和垄断贸易等“不公平竞争行为”。现行美国《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明确授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若美国公司提起请求,可对进口中的贸易行为进行调查和裁处。一旦被判定违反337条款,ITC有权下达排除令或禁止令,即普遍排除侵权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及其下游产品进入美国,或直接命令被控者立即停止所有“不公平”贸易行为。

英国秦莱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泰莱三氯蔗糖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制糖企业,而全球最大的三氯蔗糖消费市场又在美国,为了控制美国90%的市场份额,秦莱公司向ITC递交申请,要求针对中国三家同行(不包括捷康)和22家中外进出口公司生产的三氯蔗糖及其下游产品侵犯5项专利进行337调查,并申请了普遍排除令。虽然被告名单中没有捷康公司,但一旦被告的中国企业有任何一家被判定侵权,中国所有制糖企业将普遍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即使中国企业全部胜诉,市场将优先选择胜诉的企业,而且三家被告企业的生产工艺与捷康不完全相同,不能代表捷康进行辩护,捷康公司还存在被的风险。不利形势逼迫捷康公司高层决策:主动加入ITC-337调查,即在诉讼期间以不侵权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进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奠定了证据基础

337调查打的是证据战,而企业平时积累的知识产权档案成了应诉举证的关键。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成立,企业从建立之初就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改造,不断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在短短的几年内,申请了7项中国专利、4项美国专利,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企业重视将工艺实验、生产试制和技术发明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文件材料、技术资料,包括电子文件等都作为档案,认真收集、严密保存,产生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档案。企业将这些档案,特别是专利档案,提供给全美知识产权领域最知名的专利律师事务所资源律师,与美国泰莱公司的5项专利进行仔细比对,最终得出对主动应诉有利的结论。

在证据递交过程中,捷康公司将存档的相关材料,包括电脑存盘的技术资料,都如实提交给美国调查机构法官和原告律师。由于档案资料完整、充分,证据确凿,当然也包括证人证言、封样产品化验结论及专家认定等综合因素,美国ITC法官做出裁决:捷康公司的生产工艺不侵犯泰莱公司的5项专利。今年5月,原告方美国泰莱公司主动申请撤诉。6月,ITC裁决正式生效,捷康公司应诉国际知识产权官司取得彻底胜利。这是中国涉外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中取得的标志性胜利,其直接效果就是为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扫清了障碍,而市场机会则是一笔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巨大财富。

三、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现状堪忧

能够像捷康公司这样,重视知识产权的档案管理,利用知识产权档案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仅仅是少数。总的来看,知识产权档案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还不相适应。有不少企业管理者缺乏档案意识,将企业档案管理当作负担而不是财富;对知识产权档案更是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在制订企业管理规划和制度时,不能将档案管理同时纳入其中;在知识产权活动中,对档案收集、归档保存没有具体规定,也没纳入考核检查体系,造成大量的知识产权档案资料散落,甚至流失。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问题往往使涉外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在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遇到知识产权诉讼越来越多,近几年连续成为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因档案证据缺失等诸多问题,中国企业在调查中极少胜诉,而因官司败诉受到普遍排除令牵连,导致全行业倒闭或产业链断塌的现象却经常出现。

四、企业必须重视并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

捷康的案例启示我们: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今年3月,国家档案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意见》,对知识产权档案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是推动全国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对知识产权档案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