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3 01:58:4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1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1那天是教师节。

上课时候尚老师很亲切的问候所有的同学教师节快乐,我们是未来优秀的音乐教师。第一节课,一改常规的老师讲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事项,我们一起看了这样一部电影。

看完后几天 ,电影里的音乐以及故事一直在心里来回的萦绕, 在孩子们几乎灰色 没有希望,充斥混乱暴躁。校长老师刻板乏味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通过暴力手段想制服学生。然而这些孩子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后的命运改变,是不可想象的。有爱,我们都能感觉到。孩子们开始唱歌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毛孔都张开了。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很久没有听到如此动人的声音了,天籁之音完美的阐释孩子们现在的心境与改变。不再打架、不再搞恶作剧。因为心里有了善,有了感恩,有了爱和希望。马修老师的力量是巨大的,他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到来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子的变化,没有想过升级,只是想从心里最深处来保护,呵护这些孩子。只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当爱的力量遇到音乐时候,这些孩子美妙的歌声从窗户飞出时,传到每位的心底,这些孩子从心底表达的感情,是以前任何时候 没有表达过的。

这张照片中马修憨厚可掬的神态,眼睛里流淌的温情,和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心里那种暖意,不禁忍不住泪流满面,故事的构架和音乐把我们的灵魂抽走,当马修教师被迫离开时后漫天的纸飞机时候i,我回头看了班级的同学,好多都在流眼泪。马修老师最喜欢的小儿子,在最后跟他走时候,我的心理特别的舒坦,就像自己有了孩子,可以去照顾他一样。

电影是一个造梦机器,是我们在现实繁杂的社会中获得某种力量和解放,在前行的道路上得到慰籍。爱永远不会被忘记,而宽容,理解又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必要素质。当我们充满爱的力量躬身前行时,我们会拥有某种力量,在爱中继续着我们的道路,用音乐来净化我们以及孩子的灵魂。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2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皮埃尔后来成了指挥家,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派皮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派皮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派皮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派皮诺带走了。派皮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为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我十分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3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天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目光眺望着远方,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可是事实已是无法改变的了。孩子们的心灵被铁血校长严重扭曲,他们没有四季。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从这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学校代课。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很顽劣,院长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把他拉去关禁闭,可马修老师不喜欢院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他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然而,马修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他,终于,他发现皮埃尔在独唱方面有着极大的天赋,他的歌声简直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于是,马修老师耐心辅导皮埃尔,最终老师的爱还是感化了他顽固的心灵,他感受到了温暖,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看完电影很长时间后,孩子们那纯洁的天籟之音还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就是法国影片的那种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长的味道,使人的心灵受到震动,也受到了洗涤。这部影片形象地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心理,最后在马修老师走的那极为平淡的环境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纸片和从窗户伸出的许多只能看到半个胳膊的小手却让我极为震撼,这就是被感化的心灵。忧郁的小佩皮诺最终也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让人喜悦和感伤。

来自天堂的声音,从这群少年口中传出,这无疑显示出了放牛班的春天——天真纯洁、可爱善良,每一个音符中都带有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感受这春天的气息,这来自天堂的美妙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4很有幸,借着学校组织的教学研修时间,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虽平淡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带着几乎虔诚的心去看完这个电影,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而马修则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纯纯的音乐,很空灵,它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在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5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其中不一样的老师克来蒙马修带给了我深深得震撼。

克来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当时所处的年代,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只好去当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老师。可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这里的学生调皮捣蛋,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聪明的克来蒙马修并没有像校长、其他老师那样利用惩罚来管理学生。因为他深深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于是,他用音乐来管理班上的学生,令班上的学生全都回心转意,露出了自己的本来善良的面貌……

看完了影片,我也情不自禁地被这位老师的行动折服,心中暗想:“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并不使用惩罚和奖励,而是利用音乐去鼓励学生自己做好一切。因此自然是事半功倍。怪不得他的学生们在他临走时都很怀念他。”就这样,这位老师用音乐的力量,让这些“坏孩子”都变成了听话优秀的孩子们。茫茫人海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真是这群孩子的幸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老师。我们班敬爱的孔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她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轻轻一拍,就能够让某个不专心听讲的同学立刻服服帖帖,专心听课。这是因为孔老师对我们十分温柔,她平时都是笑容满面,对每一位学生都十分关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2

——邓菁菁

今天下午,班会课上黎老师同我们全班五十八个人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须要看的一部经典电影。这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电影里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男主角——马修,他也只是一个失业的音乐家,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有无足轻重的小小代课老师,但是,他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用了自已独特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已那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乐和他的善良、宽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遗弃的孩子们的喜爱。他的作为让这些不被老师们认可,调皮淘气甚至还弄过一些夸张的恶作剧的孩子们,得到了尊重,感受到爱的力量,喜欢上了学习。

一开始,马修刚来到了辅助学院里,受到了同学们的恶作剧,被同学们骂成了“光头”,可内心宽容大度的马修,却从来不斤斤计较,而是一再地去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因此,他才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来相处。电影中,马修管的班上有着这么一批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打伤马桑大伯的乐格克,小不点儿贝比诺,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面对这样一群几乎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的学生们,一味胡闹的孩子们,辅助学院的人都采取了体罚,紧闭。但他——马修,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当时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选择了教育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3

   学生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这部影片很感人。

   音乐代课老师马修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一些“很不好的学生”的学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修老师建立了一个合唱团,他倾听着孩子们的歌唱,自己熬夜写乐谱。在马修老师提出要求建立合唱团时,院长要气疯了。可贵客参观时,他立刻先说是他提出建立合唱团的想法。

   在这些问题孩子中,有一个很天真可爱,他的父母在小时候就逝世了,他是个孤儿,老师们都叫他“baby”。无论怎么告诉他,他的爸爸逝世了,可他坚信他的爸爸会在星期六来接他。马修老师却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在分配合唱团的人员时,他说:“我不会唱歌!”马修老师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说:“那你暂做我的合唱团的助理。”

   令我感动的是:在马修老师离开的时候,禁闭室里的孩子伸出小手扔下写满祝福的纸飞机,我感动了,虽然没有留下眼泪,可已经记住了那一瞬间。在马修老师上车的一刹那,“baby”问:“你能带我走吗?”“不能,快回去吧,不然就得呆在禁闭室了。”车开了一会儿,马修老师又下来吧“baby”抱上车,那天,刚好是星期六……

   我很敬佩马修这样的老师,他给予孩子们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

   学生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听名字就很吸引人,描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音乐家去一间学校音乐任代课老师。

   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地”是因为这间学校各个方面都不好,而且同学又调皮又捣乱。校长不仅对同学体罚,还贪婪自己的名誉和金钱;冷漠的老师对同学就像对待动物,但马修仍不用体罚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我觉得最感人的情景是:当马修再也受不了哈珊校长体罚这种教育方式时,和校长争辩自己的看法,结果被校长开除了。当他走到往日跟同学上课的教室时,看见了许多信飘了下来,他翻开一看,原来是从教室的窗户那飘下来的,越飘越多,越飘越多……在这一刻,窗户里伸出了许多手,在空中晃着,代表着他们跟马修老师告别。马修老师笑了,我哭了。

   我觉得电影里面的校长对名誉和金钱看得太重了,本来是马修老师建立的合唱团,可是到公爵夫人问是谁建立合唱团的时候,哈珊校长居然说是自己建立的。马修老师这种不用体罚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样才能保护住孩子脆弱的心灵,假如小孩被打了或是被骂了,就会在心灵里对学习和老师留下了一个黑色的阴影,永远都抹不掉。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和感人,假如你想知道后来马修老师怎么样了,就随我一起进入电影吧!

   学生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今天,两周一次的电影课又来到啦。这次,我们观看的是一部法国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主要讲了很久以前,马修老师到一间学校做代课老师。他教的班级有学生爱搞恶作剧,但马修老师没有生气过,没有处罚过孩子们,因为他不喜欢学校定的制度“犯错—处罚”。他喜欢创作音乐,费了好大的心思组建了合唱团,为每一个同学都安排了位置,他对学生们只有爱、呵护;他也很讨厌哈森校长对学生们的虐待,对校长很反感;他把对学生的期望都放在了合唱团之上,他发现了一个人才,就是皮埃尔,他歌唱得很好,马修决定让他担任合唱团的独唱,他也表现很好。但新同学蒙丹总是让他操心,几次因为被冤枉送进管教所,马修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一次,蒙丹从管教所溜出来,放火烧了学校的校舍,又被校长冤枉,使得马修被解雇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4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影片中的“池塘底”,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机的地方。可马修的到来却仿佛一粒石子投入水中,可那一粒石子,却溅起了层层涟漪,使“池塘”渐渐富有生机。

马修来到了这个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他就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一位学生把在学校工作多年的麦神父弄伤了,马修知道后,却没有说穿,只是让他去照顾麦神父。一天,麦神父病情加重,被送往外面诊治。那时孩子们有多么喜欢他,他是一个多么好的老人。后来,麦神父健康地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

在马修来之前,这个学校一直以严罚而出名。他们总是轮流关禁闭,直到犯错的孩子站出来承认。马修却在这样一个学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成立了一个合唱团,想用自己对音乐的热情来感化同学们,在马修老师的努力下。大家也被这种热情带动了起来,将一切烦恼的事抛在一边,尽情地演唱着。

因为这个合唱团,让原本严厉的校长也开始变得有温情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椅子上永远也飞不高纸飞机的窘相,还有他愉快地回踢了一个踢中了他头的球的快乐。

最后,校长差点就能升迁,但由于学校的一次认为火灾,他的愿望泡汤。他决定辞退了马修泄愤,最残酷的是临行前,校长还不让学生们去送马修。当马修老师走到校门外时,忽然不断有纸飞机从窗口上飞下来,每一个纸飞机上都有孩子们写给马修老师的临别赠言,阳光下还有孩子们从小窗口伸出的整齐地挥舞着的手臂。马修老师已经给池塘底带来了春天。最终小不点比皮诺逃了出来,和马修老师在属于他的礼拜六下午走了。

马修在一片雪地中嘎吱嘎吱地走到池塘底,却在一片阳光明媚的春光中微笑着离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他从简单到很难。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因为努力有时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一名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法国音乐家马修,从一个个“坏孩子”身上,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

法国的一个冬天,马修,曾经的大音乐家,此时正站在“池塘之底”学校的大门前,即将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在这里,马修队校长处罚式的教育极为不满,通过对孩子的观察,马修决定成为一名“布道者”,用音乐救赎孩子。晚上作曲,白天教唱歌,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男孩皮埃尔,一边努力教导,一边与家长沟通。然而,马修也并非一切顺利――蒙丹,一个心理变态、有暴力倾向的男孩,就不止一次的制造麻烦。最后,因孟丹纵火,马修最终丢掉了工作。

这部电影有两个情节引人思索,一是蒙丹被带走的情节。那时蒙丹私自逃学,又恰好学校的经费不翼而飞于是他便认为是作案者。在即将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他转过身来,对着默送他离开的马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笑,然后才一边挣扎,一边被警察带走,马修也喃喃说道:“再见了,男中音……”这一段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或许就是蒙丹的笑容吧,那笑容或许是对马修的肯定,也许是对马修的猜疑,也许是在告诉马修:“我还会回来的。”

最让我深思的是结尾那时马修正欲登车离开,最小的孩子,佩皮诺小跑着叫住了马修,央求着马修带着他一同离开。佩皮诺从小就没有父母,可他总是坚信父亲会在星期六带他离开,马修与他离开的那天,正是星期六。没错,马修并没有儿女,可对于“放牛班”,他就是“放牛班”60个孩子真正的父亲。

曾经,六十个孩子也许是池底的污泥,而马修却如一束阳光,把池塘之底变成最纯洁的流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我们用各种角度欣赏这世界;为了放松、为了娱乐、为了欢笑,走进电影院,沉浸在被黑暗压缩的空间,享受电影的场景、情节,投入布幕上的影像,用心感动。

去年美术课,老师分享了一部好电影给我们──《放牛班的春天》。它扣人心弦的画面,至今依然烙印在我的脑海。一位代课老师──马修,进了一家收养孤儿或不正常孩子的学院,全校只有几班,通通是难以管教的学生;纵使上课时间,打闹、恶作剧、也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一次,一群学生被马修老师逮到改编歌词,在宿舍里乱唱;从此,他发现他们愿意唱,只是不会唱。于是,马修老师训练他们一阵子,组成的合唱团名号便打响全国!但马修却被任性的校长资遣,那一群原本只会闯祸的野孩子,居然从窗口偷偷丢出一架架纸飞机,滑过的弧线,宛如孩子们内心如刀割的伤痕,代表他们忧愁的哀伤。

多么感人的一部片!一位平凡的代课老师,竟能把一群只会为非作歹的小孩,教化成懂得感恩报答的小孩。整部电影我都睁大了双眼观看,深怕遗漏了哪一小段。它说明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凡事没有不可能。老师的那一份细心、苦心,全在学生身上印证出来;每滴眼泪、每份心思、每次口舌,是那么的真挚诚信。大家眼里的小孩,只是尚未被爱的一面;在漫妙天籁的回声中,才能体悟他们真心吐露出的美,以及童年应有的稚气。唯有如此的感动,才能让你我的心,多一个温暖的慰藉。

一场电影,是属于自己的冒险旅程,让自己的心灵感动;一场电影,是回顾以往时光与满足超现实幻想的方法;一场电影,将多为你我的人生,增添丰富的色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我利用暑假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题目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如监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他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看。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热阳中翱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5

今天我带我的学生去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看完后我的心灵又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让我给学生这样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6

1949年1月15日,经历了各种挫折正处于人生最低谷的马修老师走进了“池塘底教养院”,这个学校还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这应该是对这个学校名字的最好翻译吧。在这里有一个严肃、专制、只守规章和原则的校长,在校长脑子里有一条条对学生体罚、关禁闭等等的规章制度。因为在这里有一群不听管教,十分顽皮的学生,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大门紧闭,没有阳光的教养院,在这里充满了学生对老师的恶作剧,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跟随马修走进这所学校,小派皮诺紧抓着大门铁栏孤独地等待着爸爸来接他,双膝跪地的小男孩低着头用力的擦拭着地板,好心的马克森斯大叔在学生的恶作剧下伤了一只眼睛,这仅仅是影片的开始,却如池塘之底冷寂、孤独、黑暗。

面对学生的恶作剧,冷漠的哈森校长的一个不公平的决断,再一次让马修老师看到了这里的弊端,他同情收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反对校长专制下对学生的恶性惩罚,他决定保护自己的学生。

恶作剧似乎已经成了学生抱负老师的一个习惯,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踏入教室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哄闹声,欢迎老师的不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具嘴里叼着点燃的香烟的骨架标本。面对学生的嘲笑声,马修并没有动怒,反而用诙谐的语言回应学生的笑声,他对着这具骨架说道:“教室里禁止吸烟,每个人都一样,甚至你也是,先生。”说完这句话,马修得意的走向讲台,却又被学生戏弄,他被障碍物绊倒,自己的公文包掉落在地上,然而,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扶起老师。公文包被调皮的学生从第一排传扔到最后一排,全然不顾老师苦苦的呼喊:“还给我,还给我……”但是,当哈森校长走进教室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当校长问是谁在捣乱时,马修老师却只说:“我正要求他回答问题呢。”刚才还被学生羞辱的马修,这是却用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学生。当校长走后,学生不再捣乱,直勾勾的看着这位不同寻常的新老师。但是马修的这初次的努力并没有改观所有学生抱负老师的心理。一天趁马修老师不备,几个调皮的学生将他的最心爱的乐谱偷走了,马修在厕所发现了他们,当学校的教员发现他们时,马修再次袒护了自己的学生。在马修看来,这些孩子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犯错就关禁闭、受惩罚等等这样一系列的体罚。

看到马修老师走进新学校却收到如此待遇,我暗自庆幸自己走进了一个多么和谐的校园,在这里没有体罚,更不会有关禁闭,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朋友一样相处融洽。

“池塘之底”也会折射出灿烂的阳光。马修很坚信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他不厌其烦的引导自己的学生感知美好的事物。终于有一天,当他悄悄地走进宿舍时,发现孩子们跟随着一个会吹口琴的孩子的节奏唱起了歌,虽然有些跑掉,但是他发现其中一些孩子的音色还很不错,孩子们喜欢唱歌。马修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终于找到了他们的闪光点,最后,他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重新为孩子们写曲谱,并决定创建一支合唱团。这一想法使得孩子们热情高涨,从选高、中、低音到练习合唱技巧和发音,孩子们都很认真。渐渐的孩子们开始接受马修并认可马修。在合唱团里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哪怕是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给马修老师当团长助理,哪怕是唱歌跑调的学生给老师当谱架,他们也很乐意,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也许这是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第一次认可。孩子们的脸上开始露出灿烂的笑容。认可孩子们,发现孩子们的亮点,赞美孩子们,也许就是这个合唱团之所以能够存在下来的意义,是改变孩子心灵的支点吧。那么,马修老师注重挖掘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善良,从不同的方面认可赞美孩子们,用音乐这样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艺术形式感化孩子们,而不是只用惩罚指骂孩子们,这些行为大概就是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吧。

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一味的教授课本知识,也不只是一味的学习语数外等等这些正规课程,而是要多种艺术的让学生感悟生活。但是也并不是只有音乐课上才能唱歌,美术课上才能画画。在我看来,会唱歌、敢唱歌、会画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都会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所以我就大胆的在自己的课堂上多灌输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背不下来诗词,那么我就想在古代这些诗词都会被一些乐师谱曲唱出来,那么现在这么多好听的旋律,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寻找自己熟悉的旋律,将诗词填入曲调中唱出来呢?现在的孩子们都收到一些娱乐节目的影响,总是会跟随潮流确定自己喜欢唱的歌曲,比如:邓紫棋、EXO组合等等。所以,我就让学生将诗歌唱出来,这节课,很多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站起来大胆的唱出来了,甚至不会唱流行歌德孩子就用最熟悉的《国歌》的曲调去唱。还有一次我讲到《竹影》这节课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竹子,让他们从自己的画笔中感悟中国画的姿态美和神韵美。

但是,我们总说人性化教育,用友善的语言和行为感化学生,可是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应所有的“坏”学生。影片中的“坏”学生孟丹来到教养院,不顾马修老师的善意劝解引导,一再与其作对,甚至公然对抗,使得班里其他的学生也在学生孟丹的这种不良行为。最后当孟丹因为被冤枉偷钱被警察带走的时候,马修也无能为力,这是他也不想去挽回,因为马修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毁掉所有人,所以他放弃了自己原本坚持的原则。电影结尾,这个被暴力校长惹恼的“坏”学生放火烧了学校,也就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坏”学生都可以用人性化的教育改变他们,但是,如果当时马修不放弃他,如果他被找回来校长能查明事实,如果孟丹不被带走,会不会他最后真的就被马修老师的人性化教育所改善呢?毕竟人性本善。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学生们送别马修老师的画面。从高楼上的小窗户中慢慢地飞出一架架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学生对老师的祝福;窗户太高,孩子们只能向老师挥手告别,马修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眷念,感受到了这些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正在释放绚丽的光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7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音乐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1#开学这些天,我们班同学的表现一直都很好,孔老师一高兴,利用下午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讲的是一位新音乐老师名叫马修,他们班的同学调皮捣乱,老师不小心摔了一跤,同学们就开心地拿着他的包传来传去。遇到这样的情况,院长一直是犯规就要惩罚,可马修老师对于这些学生的错误,就不会惩罚,他会告诉学生错误在哪,并让学生去弥补错误。

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啊!在同学们犯了错误,不是惩罚,而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他爱每一位学生,为了他的学生,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写乐曲,自己编歌词,再教给学生们。

其实,我们孔老师也是这样的呀!她平时对我们关怀备至,对每一位同学都那么有爱心。为了让我们学习吟诵,她自己先从电脑上自学,学会了,在认真地一遍遍教会我们。现在,当我们那首诗不会背时,只要把诗吟诵一遍,就会想起忘掉的诗句。

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啊!他自从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唱歌,嗓子都挺好,对自己写的歌词特别感兴趣后,便发誓要成立合唱队,教会同学们唱歌。

我们音乐老师也是这样的好老师。六一儿童节前一个月左右,他决定成立一个合唱队,参加六一的汇报演出。音乐老师从每个年级的各个班里挑出队员,每天利用下午放学后辅导我们唱歌,不图一分钱,不要一点儿回报,心甘情愿地一点点教我们乐理、唱歌技巧。

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啊!正因为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当他因故被院长开除,将要离职时,院长狠心不让学生们与马修老师相见,于是,同学们便叠出纸飞机,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在了飞机上,当老师走过教室楼下,一只又一只的纸飞机从窗口飞落下来,上面写着不同的送别话。同学们在没人指挥的情况下,又一次唱起了马修老师教的歌,挥手与老师告别……

我又想到了我们曾经的英语老师,她教我们英语只教了一个学期,第二个学期只上了几节课,老师就因为家里的原因辞职了,当时,老师有样东西忘在了教室,当已经致辞的老师又回来拿东西时,我们全班同学一下子围住了老师,拉住老师的手,舍不得老师走……

这样的好老师,爱心送给了一大群调皮的学生;这样的好老师,把一位简直无药可救的学生教成了歌唱家;这样的好老师,教出了一群团结友爱的合唱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2#在一部电影中,我收获了坚持,这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主人公叫马修,他是一个校监,那是一所寄宿的男校,这里的孩子特别调皮。有一次马修从孩子的宿舍旁经过,听见他们唱:"秃头,你完蛋了!”他就笑了一下,从房间外面走了进来。那个在唱歌的孩子没有注意马修已经进来了,所有人都安静了,只有他一个人唱,在安静的宿舍楼里声音特别响亮:“秃头,你完蛋了!”他觉得不对头,突然停下来,问:“同志们,你们怎么都安静了呢?”大家不回答,都看向他后面。他回头一看,马修已经走到他身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马修笑着说:“唱的不错,可是跑调了”,然后他就一句一句的教那个孩子。教完后他就走回自己的房间去睡觉了。

但马修并没有睡着,他躺在床上想:“以前我放弃了音乐,今天,他们居然唱歌了,虽然跑调了,但是他们还是唱了!”第二天早上,他醒来发现自己放谱子的柜子被撬开了。他满楼层找,最后到厕所里找到了,几个男孩子正在看他的那些谱子。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是乐谱吗?是书吗?是密码吗?到底是什么?难道他是一个间谍,他来我们学校要干什么?

孩子们的好奇极大了鼓舞了马修。晚上在孩子们睡觉的时候,马修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乐谱。第二天早上,他来到教室里,对孩子们说,他要让班级里的每个人都唱一首歌。每个孩子在他面前唱了一首歌以后,他分配了他们高声部和低声部,就这样开始了音乐教学。在晚上带孩子们睡觉的时候,在孩子们洗澡的时候,在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耍。

与马修喜欢音乐恰恰相反,这个学校的校长却很讨厌音乐,就只顾自己的前途,从来不为这学校里60个男孩着想,从不支持孩子们学习音乐,他很不想听到孩子们唱歌,就下令不允许唱歌。男生们来到校长办公室,请求校长允许他们唱歌,而且邀请校长参加唱歌比赛,也展示体育课上唱的歌,但校长还是很厌听到歌声,他把马修叫到办公室,要求立刻停止唱歌。可是马修不为所动,还是坚持,最后校长忍无可忍,把他开除了。但是这首歌被永久的流传下来,至今流传。

我觉得马修是一个有梦想,而且能够坚持完成梦想的人,虽然校长否定他,孩子们当初也不理解他,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监,但是他仍坚持着,永远都不放弃音乐。据说他有一个学生,后来成为世界非常有名的音乐家。

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有一种永不放弃,永远坚持的精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3#鬓发苍苍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记,重新忆起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黄的纸页上,辅育院森严的铁门……在1949年的冬天。

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

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显而易见的是,导演意图将马修老师与校长进行对比。的确,院长似乎从未相信过孩子们,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尽管他也曾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不相信孟丹,所以为了孟丹子虚乌有的偷盗痛揍他。孟丹似乎也从未被马修老师感化,否则他不会在辅育院放火进行报复。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在远处渐渐弥漫的烟雾旁,一小团香烟的雾同时弥漫开来。少年注视着被烧着的辅育院,眼神复杂。他吹熄了手中的烟,转身背对山坡上燃烧的院落,消逝在镜头里。校长的升迁因为这次事件化为泡影,而60个孩子因为与马修老师一同出游幸免于难。

孟丹一直是个毫无感情的恶人而已吗?

“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说得够清楚吗?”夹杂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胁。孟丹没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睑。

这个镜头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时,他应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加入合唱团时,马修老师说他唱得不错,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练习。他敏感地发问:“你说什么?”马修老师回答,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声音唱歌。由此可见,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终存在着蔑视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经习惯,再遇上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他会始终保持警戒,甚至挥起拳头。那也只不过是他选择的一种保护方式。在他张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烟喝酒,他桀骜不驯,他想掐死院长,他欺负弱小,他在辅育院纵火……但他也有情绪,他的肆意妄为,谎话连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险边缘”的少年,独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愤怒和伤痛。在之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说,粗暴无礼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孟丹。下一个镜头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离开了教室。这样敏感、习惯用刺武装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爱,需要有人关怀。

孟丹显然被忽视了太久。他说:“我才不愿意看到那个老家伙呢。”同时,外界的人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长对他平白无故的冤枉。这也导致了之后纵火案的发生。但我仍然相信,马修对孟丹是有影响的。孟丹回头的一笑,更像是一种肯定。之后的纵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对院长的报复,选择在大家外出后纵火,也证明了他的本质并不坏。

影片中另一个复杂的人物是院长。第一遍看时,不是没有疑惑的。院长明明已经变了,为什么还会赶走马修?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情节需要。对此,有人认为这正是西方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人物并不总有坏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同意这个观点。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长。我看到院长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飞纸飞机,从纸飞机很快跌落到能连着盘旋好几圈;看到院长被球砸到头之后抛下一句“掩护我”,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这或许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镜头。

然而,这份美好并未改变院长追名逐利的心和对孩子们的不信任。有种东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净抹不掉。比如院长“防患于未然”过了头的心态。在他看来某些孩子是邪恶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坏事不是他干的,迟早总会惹祸。不得不提的还有存在他身上对个别孩子浓重的歧视,这种歧视在中国教育中也是广泛存在。尽管那些老师并不是都像院长那样体罚学生,但说起某些老师对待学生的差别,许多学生应该都有体会。对待回答错了问题的贝比诺,院长让他把题目抄一百遍,而对待波尼,他却让他到修女那儿领饼干,在波尼犯下“拿破仑也是受枪决而死”的错误之后,院长却并未斥责只言片语。这真的公平吗?

自然,院长这样的老师仍然存在,但是像马修这类老师也并不少见:为了学生辛勤奉献,为学生的进步感到喜悦。影片中,尽管马修老师最后因为那场火灾被迫离开,同时院长规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窗口中不断挥舞的手,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手捧着学生们满满的祝愿,马修离开了“池塘畔底”辅育院。从一个落魄的、发誓不再创作的音乐家到为学生们写歌、充满创作信心的马修老师,他懂得了“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变得乐观积极。尽管他创作的初衷只是为了用音乐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改变了孩子们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贝比诺的语声中,我们看到那个执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马修老师抱上了公车。日复一日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天是星期六,贝比诺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跟着马修老师离开。

马修老师再没有时间作词作曲。他将教音乐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见了“池塘畔底”,他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了他。

他们曾彼此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心中始终留存着浓浓的暖意。它不会为时间所消磨,无论多久,一旦回忆起来,即使身处黑夜,也能看到不灭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4#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们,他们在生活中碰到了挫折而被放逐,到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在那里,他们遇见了一位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老师——马修。

马修老师是“池塘之底”新来的校监。在别人的眼里,这群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连这所学校的校长拉齐也对孩子们很冷酷。但是,马修老师却不放弃他们,给他们成立了合唱团,用音乐来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同时让他们找回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塑造了一大群个性鲜明的孩子们形象。可怜又可爱的派皮诺在二战中失去了爸爸妈妈,他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沟通,同时也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在合唱团,派皮诺虽然不会唱歌,但善良的马修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将他委派他为合唱团的副指挥。找到了存在感的派皮诺,封闭的心灵逐渐被打开了。在影片末尾,当马修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是派皮诺冲出了学校,央求马修老师把他带走。他的坚持感动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热泪盈眶地抱起派皮诺上了大巴,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在我遇见挫折时,我的身边同样有马修老师这样的人,对我进行着言传身教,提升着我人生的境界。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与上一次比较下滑了很多。于是,除了我的亲人外,还有我的语文课外班刘老师,都在给我鼓劲。当我告诉刘老师这次期末没考好的时候,他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当确认我真的没有骗他时,刘老师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试已经成为过去了,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次考试,老师一定不会放弃你的。最关键的,还是自己不要放弃自己,不可妄自菲薄。”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如沐春风,我也重新找回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影片结尾处,当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当孩子们的纸飞机纷纷落在马修老师的脚边时,当马修老师捡起纸飞机看到孩子们温暖的留言而微微一笑时,当马修老师把派皮诺抱上汽车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那种无尽的爱中所包含的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5#这是一首能够穿越你灵魂深处的歌曲,这是一群在“池塘之底”的问题孩子用他们的全部真情演唱出来的歌曲。这首歌曲让我感受到冲破黑暗的那束光,感受到直面暴风雨的勇气,感受到勇气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充满了力量。

“池塘之底”是一所问题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智力或者品质上的问题,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最严厉最苛刻的管束。学监马修先生是一位音乐创作者。当他来到这个学校后,偶然发现了孩子们内心对音乐的强烈渴望和极好的天赋。于是他成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合唱团,让每个孩子在这里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不分昼夜地为孩子们编写歌曲。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皮埃尔。他出生于单亲家庭,经常违反纪律,还会偷窃,他的行为导致他被公立学校开除了。来到“池塘之底”后,拥有独特嗓音的皮埃尔经常一个人用歌声来释放自己。他性格孤傲自卑,从不肯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马修老师无意中听到他的歌声,这个天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皮埃尔鼓足勇气,在合唱团里一展歌喉。皮埃尔在得知马修老师暗恋自己的母亲后,他把一瓶墨水扔在了马修的头上,换来的是众人对他的冷漠。他本以为马修老师也放弃了他。全班给来访的伯爵夫人表演,皮埃尔看到了马修老师向他投来坚定的眼神,他从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了鼓励和期待,他又一次鼓起勇气,用他的天籁之音震撼了所有的人!其实马修老师一直没有放弃他,只是想让皮埃尔明白,一个人要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皮埃尔,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里昂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了著名的指挥家。

勇气的力量,也让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光。去年的拉丁舞比赛,快轮到我的时候,我紧张极了,站在后台,茫然不知所措。我觉得自己没有勇气走上舞台,我想逃离!舞蹈老师走到我的面前,轻轻地拥抱了我一下:“相信自己,你一定行!你平时付出那么多汗水,此时一定会有最好的回报!”老师的话给我足够的勇气,让我拥有了力量。我昂起头,坚定地走到舞台上,把自己最好的舞姿展示在观众面前,收获了潮水般的掌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遭遇困境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勇气,你一定会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让我们鼓起勇气,成就真正的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总结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5篇范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感悟范文

优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五篇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篇

放牛班的春天个人感想五篇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心得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个人感触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精选感触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8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音乐;艺术价值

一、《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梗概及艺术特色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拯救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法国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被称为是“池塘之底”,里面有大量边缘化的“问题少年”。学校校长是一个严厉冷酷的人,对学生实行着极为残酷的管理方式,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严重的禁锢,整个学校如同一个监狱一般阴森沉重。失意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这所学校担任学监,善良的马修来到这所学校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逐渐照耀孩子们阴暗的心灵。对于孩子的顽皮与搞怪,他采取着跟校长完全不同的态度,他宽容而善待着这些孩子并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孤寂。偶然的机会中马修发现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敏感与兴趣,他说服校长组织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合唱团,马修从最基础的音乐技巧开始培训合唱团并自己谱曲作词为孩子们创作音乐,合唱团在马修的精心培养之下日渐成熟,天籁童声莫杭治的加入使得合唱团更是在艺术性上有了极大的飞跃。在马修与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们在音乐的陶冶中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与提升,他们真正喜欢上了音乐,真正信任着爱着马修老师,不再顽皮搞怪,不再自暴自弃,内心变得如同蓝天一般明净,学校的整体氛围逐渐变得如春风般和煦温暖。合唱团声名远播,吸引了学校赞助人伯爵夫人前来倾听。片中的反面人物之前粗暴对待一个不良少年,少年为了报复而纵火将学校烧掉,马修带领孩子们到山上郊游因而躲过了灾难,但校长却因学校烧毁而失去赞助,一怒之下将马修辞退,马修离开了学校,合唱团中的莫杭治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本片正是从莫杭治的回忆中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娓娓道来。

善良的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来感化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影片中处处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成就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涵,这种无私的爱与道德使得影片具有高尚的艺术情操。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更是将这种爱与拯救的主题阐释得如同春风般感人至深。音乐的魅力无疑是无法言喻的,它所产生的感染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观看过此片的观众无一不对影片的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艺术在其中得到了极为突出的运用,无论是天籁般的童声,还是情感色彩各异的背景音乐,都与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了一个宛如诗一般的美妙境界。

二、《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运用

《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制作是曾三次荣获法国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的著名音乐大师布鲁诺·克莱,交响乐由保加利亚著名交响管弦乐团来演奏,顶级音乐人与顶级乐团的合作促成了本片音乐光彩的极大释放,优美和谐的器乐与天籁纯净的童声结合在一起,共同传达着孩子们温暖真挚的情感,使得本片的音乐一时间成为人们竞相关注的话题。来自影片中的音乐与歌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其中很多曲子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上映之初数周蝉联法国排行榜冠军,之后在美国古典音乐专辑中获得亚军,半年之后仍然驻留在全美古典音乐排行榜的前列,影片中的唱诗班因超高的人气而开展了巡回演唱会。时至今日,影片中的音乐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它为全世界的观众都留下深刻美好的感动,影片中由音乐所传达出的主题更是为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的发扬注入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32段音乐,其中包括22段背景音乐与10段歌曲演唱。22段背景音乐中有1段交响乐,这段音乐出现在对成年后的莫杭治的身份介绍,莫杭治已是一位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在莫杭治陷入回忆之际,影片出现了2段抒情的音乐,缓缓地将人们带入到往事中去。影片中有4段过渡音乐,出现时间短暂,甚至几秒钟,在影片中担任起承转合的作用。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相对应的3段音乐,有12段音乐传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在影片中担任烘托气氛的作用。影片32段音乐中有12段音乐中间穿插着人物的对白,有17段音乐加入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有3段音乐根据情节与氛围而设置,起到描述性的作用,没有任何语言。影片总体上以5首合唱曲目为框架,故事情节在音乐之中慢慢铺展开来,音乐元素巧妙合理应用其中,共同营造着和谐动人的艺术世界。

首先,音乐与画面结合,共同叙事。影片开始时,音乐家莫杭治的母亲去世,他的内心中涌动着巨大的悲伤,此时响起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段交响乐,选自《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此时影片的片名《放牛班的春天》伴随着音乐在画面中逐渐展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段交响乐是3/4的拍子,节奏轻快而流畅,音乐传达出的氛围与莫杭治失去母亲的悲痛声画对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乐与画面在情感上的反差,不但有着让人注目的吸引力,同时更加彰显着本片丰富的内涵,这种痛苦之中的欢快正是本片总体的基调,此时的音乐与画面一起不但有着抒情的作用,更是共同完成着情节的叙事作用。除此之外,影片中马修为孩子们所创作的众多合唱曲目与情节一起共同推动着影片的发展。例如他创作的第一首歌唱曲,名为《眺望你的路途》,曲中的歌词是:“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被遗忘,一道绚丽金光,在小巷尽头闪亮……”歌词的内容与情节如出一撤,孩子们原本阴暗的心灵在合唱团的开办中得到了净化,原本沉闷的环境与绝望的生活在马修的带领之下得到了犹如阳光一般温暖的希望。马修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画面随之配合着相应的画面,例如孩子们生活场景的转换,夜晚灯下马修充满爱心与希望的写作。这首曲子采用d小调的调式,节奏上流畅舒缓,曲子在弦乐的拨奏中展开,以天籁一般的童声四声部合唱为基本形式,伴随着双簧管的伴奏形成了如同两条溪流一般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

其次,音乐与剧情契合,和谐发展。合唱团中包括众多性格迥异、天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孩子在马修老师的带领之下终将步入不同的人生轨迹,就像莫杭治一样,他最终成为著名的指挥家,影片正是以他的视角来回忆整个故事,在影片情节推进的过程中,音乐的创作与展现始终与剧情高度契合,以同一种视角来促进着故事的发展。以莫杭治为例,他在合唱团中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孩子,拥有着天籁般的音色与天赋,由他嗓子中唱出的歌声唯美动听,不但观众们感受到了这份艺术感染力,剧中的马修老师也同样对此惊为天人,马修老师在为合唱团分配演唱任务的时候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音色来划分声部,对于极富天赋的莫杭治,则专门写出适合他的《海面上的清风》,这是一首独唱与伴唱相结合的曲子,音乐开篇之初安静恬淡,继而用圆号与单簧管柔和地奏出旋律主题,莫杭治的领唱让人如沐春风,所有的孩子在3/4的节拍中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声,原本阴霾的生活已逐渐逝去,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再次展现,此时的音乐与剧情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使得音乐不但在戏外能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戏内更是与情节相融合而和谐发展。

此外,音乐与情感交融,结伴生辉。《放牛班的春天》之所以在世界范围赢得了极佳的口碑。除了影片本身在艺术水准的把握,更得益于影片在情节中所传达出来的细腻感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着爱与关怀,不仅涤荡着问题少年们的心灵,更让观影者由衷地产生深刻的感动,这种情感的传达与片中音乐元素的运用密不可分。影片中伯爵夫人来观看合唱团的表演之际,一直担任领唱的莫杭治因为自己对马修老师的一些无礼行为被马修老师取消了领唱资格,一个人孤独落寞地站在角落看其他同伴演唱,此时孩子们演唱的曲目是宁静悠扬的《夜晚》,莫杭治已经被合唱团排除在外,当合唱团的演唱让人们沉浸其中的时候,马修老师暂停表演,向角落的莫杭治伸出手示意他来领唱,此时的莫杭治得到了巨大的鼓励与肯定,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歌声清澈空灵,更加包含感情。这一情节是人们最为动容之处,不受关注的孩子最缺乏的东西便是信任与关爱,马修老师这一举动极大温暖了莫杭治,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道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同样也温暖了观众。而这首《夜晚》庄重静谧,像是徐徐的晚风沁人心脾,唯美的音乐中传达着莫杭治心中的自豪与感激,音乐的力量比任何教育形式更加自然真实,深入人心。类似此类音乐与情感交融的段落在影片中比比皆是,这一艺术手法的实现为电影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使得影片爱与拯救的主题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升华。

三、《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艺术价值

电影音乐是电影中传达情感的直接纽带,《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运用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从影片整体基调还是审美层次上来说都充分展现着影片的深厚内涵,本片是一部呈现出爱与救赎这一主题的“阳光情感电影”,以音乐与情感以及艺术价值来说无疑是音乐电影创造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不同风格的音乐贯穿始终,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将影片丰富的故事内容展现得更为细腻,除了对剧情进行精准的提炼与概括之外,影片中的音乐处处关照着影片的主题,总体呈现出温暖优雅的情调,从音乐的角度奠定了本片的总体格调与节奏。这种与影片主题高度融合的电影音乐使得影片在音乐的烘托之下更加自然和谐。片中多段音乐对于情节的推动与剧情的发展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开始以交响乐作为开端,以音乐指挥家这一人物逐步展开剧情,在影片中间,伴随着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而创作出的众多背景音乐与合唱曲目更是充满着故事性,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影片最后马修被辞退离去的时候,片中响起的音乐代表着善良的马修已经成功地运用音乐将一群顽童感化,引领孩子们开启了充满美好与希望的人生旅途,影片从开头至结尾都切实地展现出了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声音作为影视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影视画面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妙的声画世界。《放牛班的春天》中将人与人的情感通过音乐连接起来,将这一故事讲述得温暖感人,使得这种爱与关怀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影片之中基于音乐而产生叙事空间深远而宏大,不但深化了这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也使得音乐与电影作为艺术形式而更加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徐静.电影基础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魏潇潇.影视音乐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09(2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9

[关键词] 主题;结构;镜头语言

在光影的世界里,除了“死亡”与“爱情”之外,师生情也是经常被创作者涉猎的命题。《青青橡树》、《麻辣教师》、《生命因你而动听》、《心灵捕手》、《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再见孩子》、《摇滚校园》等都是有关师生相处的经典作品。2004年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在法国掀起了“合唱”的狂潮,让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在此以前,彼德・威尔的《死亡诗社》以其动人的情节、激愤的主题在世界影坛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部片子虽相隔数十年,但细细分析起来,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一下的。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音乐家克莱蒙在饱受失败之后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学校中多是些10来岁的“问题少年”,校长哈珊用残酷的方式管理着他们,孩子们表面顺从,内心却一直抗拒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克莱蒙想到了用音乐来温暖这些孩子们,于是便成立了一个童声合唱团。合唱团的诞生改变了整个学校的气氛,孩子们的内心也渐渐明媚起来。正当克莱蒙在孩子们身上实现自己音乐理想的时候,他因触怒校长而被开除了。当一个个写满祝福的纸飞机漫天飞舞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音乐已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在一所原本平静的中学,一个名叫约翰・基廷的英文老师用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反成规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使一批出身富裕、家庭前途已经明确的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巧妙地教给学生们另外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他启发他们,一些勇敢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重建秘密社团“死亡诗社”。他们主要的活动是夜间聚集在一个山洞进行作文学练习,喜剧的笔调一直持续到尼尔在专横的父亲逼迫下自杀,此事激起了学校的盲目镇压,基廷被赶走,然而自由的思想已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蒙所处的是一所有着“池塘之底”之称的寄宿性学校,面对的是一群所谓的问题儿童。在《死亡诗社》中,基廷所在的是一所具有“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等优良传统的百年名校,所面对的是一群如同读书机器一般的缺乏个人思想的学生。无论是问题儿童还是守规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一群迷途的羔羊,等待着上帝的救赎。在“池塘之底”里,校长哈珊攻于心计,不惜以虐待的方式对待学生,动辄便是体罚,不是关禁闭就是做杂役,整个学校在他的控制下如同监狱。在看似纪律严明的背后,是一个个“问题儿童”的问题不断:穆东在捅了一个老师后自杀;乐格克经常制造事端,致使马桑大叔住院;有着天使面庞的皮耶尔却有着一颗魔鬼般的心灵;佩皮诺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皮耶尔失去了父亲靠母亲打零工勉强度日。他们被残酷的社会和生活现实所放逐,社会拒绝了他们,他们也开始拒绝自己,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高压下逐渐扭曲。在基廷所在的中学里,学校严格地控制着学生的思想,“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成为他们的法宝,把一个个本来应有着自由思想的学生训练成读书机器:尼尔本是一个有着自由追求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戏剧,但在“传统”这面大旗下,他不得不遵从父命,压抑自己的个性;安德森是一个安静而害羞的男孩,他有个出色的哥哥,在“荣誉”这面大旗下,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陷于深深的自卑中。在这所学校里,欣赏诗歌要套用方程式,一天要做完20道大题,5天要交一次实验报告,除此之外课外时间基本被各种学习小组所占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学生被当成物品来打磨,一个个失去了自己本应鲜活的一面,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

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险恶,是外人和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他们急需要有人把他们引上救赎和回归之路。此时,“放牛班”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克莱蒙・马修带着他简单的行李慢慢推开了冰封已久的大门;基廷也带着他的野性与激情闯进了守规少年的心。克莱蒙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来到“池塘之底”,然而他并没有把他的落魄带给学生。无论那些孩子多么不敬:喊他“秃头”、抢他的皮包、画他的头像、偷他的乐谱,他均以他的自信、幽默与爱心一一化解。与那个粗暴的校长不同的是他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就连被大家放弃的蒙丹他也是尽力挽救。在他的教育下,一个个问题少年开始回归,躁动的孩子们变得安宁,混乱的秩序转向有条不紊,冷漠的师生之间也开始充溢着温情。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一曲曲柔和又略带惆怅的乐音,如同一首首温暖的诗篇滋润着孩子们僵硬的心田,焕发出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与克莱蒙相比,基廷更像一位教育者,从第一节课开始,他便以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做法告诉学生们,突破教条和禁忌才能获得自由的心灵,才能直面自己。他让学生们把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书本撕掉,他鼓励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于是,他们重组死亡诗社,自由的思想在他们的心里萌发:尼尔勇敢地打破父亲的权威,坚持演完自己喜爱的话剧, 诺克斯勇敢地向喜爱的女孩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就连一向羞怯的安德森也慢慢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那一首首振奋人心的诗篇,如同一声声响亮的乐音激励着学生勇往直前,奔向自由的彼岸。基廷的扮演者罗宾・威廉斯是美国影坛的著名男演员,“他曾主演过《大力水手》、《变节小人物》和《早安,越南》等影片,他那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广受赞誉。他形容这部电影为‘一本年轻人的圣经’”。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莱蒙和基廷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救赎的角色,引领孩子们走上了回归的路。

这两部影片又都显示出了对于现实的悲情似的无奈。克莱蒙和基廷均遭受到现实的冷酷打击,最终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学校,而二人离开的场景却又极其相似。当克莱蒙提着他的皮箱,带着他的乐谱离开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孩子们簇拥而出为他送行,但是专制的校长禁止他与孩子们作最后的告别,门口一个人影也没有。但是当他走到楼下时,他听到了孩子们唱起了他教过的歌,一个个写满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纷纷飞出。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与他告别,漫天飞舞的纸飞机,让他看到了孩子们展翅高飞的心灵。基廷被辞退的当天,他故意去教室收拾东西,在他将要出门的时候,一个个孩子站到了桌子上,冲着他高喊:“船长,我的船长!”他明白他可以成功地离开了,因为他的自由思想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这两部影片虽都以学校为基点,但都不同程度传达出了特定时代的氛围。《放牛班的春天》中表现的救赎、回归正对应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这就是二战结束后。佩皮诺是这帮孩子中让人极为爱怜的一个,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他每周六执著的等待让人更加痛恨战争的非理性。战争毁掉了一代人的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了对权威者过分迷信的荒唐。皮耶尔的音乐天赋在没有被发现以前,他的内心迷茫而彷徨,对一切都充满怀疑,甚至走向了否定一切的道路。他的心路历程也正好切合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传统价值观遭到摧毁,存在主义盛行一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苦闷之后,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重新回归家庭的价值观得以重建,社会重新获得稳定。影片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的故事。《死亡诗社》拍摄于1989年,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则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1987年,美国出现了股市大崩溃,经济萧条,社会上流行一种“及时行乐”的观念,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反应。20世纪50年代横行的麦卡锡主义即将结束,60年代的自由主义即将来临。拍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和被拍摄年代(50年代末)的美国有着及其相似的社会需求:情感的抒发、精神的宣泄。可以说这个故事是将学校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与服从、个体与权威、理想与现实相对抗的寓言。

在这两部影片中,克莱蒙和基廷都选择了艺术之光来点亮学生们的心灵,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用音乐,一个用诗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有曾为《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等创作过音乐的法国著名电影音乐人布鲁诺・古莱担纲创作。影片中大部分音乐都是原创的,力求突破传统。这些孩子们虽身处“池塘之底”,但并非顽固不化,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荣耀之巷》、《托起轻盈的飞鹭》、《驿动的梦》、《黑夜》、《风中飞舞的风筝》等合唱曲构成了整个影片叙事的框架,音乐也见证了孩子们转化的过程。“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一首首乐曲如春天般温暖孩子的心灵,美妙的音乐净化了他们的世界,仁爱、友善、宽容渐渐融入他们的心中。基廷则用一首首诗歌向学生们传达生活的激情,提倡把握今天,借由罗伯特・海瑞克的诗告诉他的学生,“我们都将是蛆虫的食物”,所以 “摘下那些玫瑰花蕾在它们还在盛开的时候,时光在飞逝;这些今日芬芳的花朵,明日就要凋落”。他告诉学生诗歌是无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的,生活的精髓不是医学、法律、经济、工程,而是诗歌、美丽、浪漫和爱情。在他的感召下学生重组“死亡诗社”,开始体验诗歌艺术与自由思想的真正魅力。

法国是电影的诞生地。“从卢米埃尔开始,法国电影就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给电影带来一种朴素的诗意,其后,巴赞、克拉考尔完善电影理论的同时,把电影表现生活的疆界大大扩展了。”在电影历史上,法国人拥有过自己的辉煌。进入21世纪,好莱坞电影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美国大片的进攻下,欧洲的艺术电影陷于困境。然而,用精美的形象语言呈现电影的魅力,仍是法国电影人一脉相承的追求。所以尽管在操作上电影是一种工业,但法国更注重的是导演的个性发挥。法国电影直到如今一直激荡着电影特有的诗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来源于纪实的力量。法国电影创作者大都身跨记录片与故事片两个领域,如《放牛班的春天》的制片雅克・贝汉,对于纪录片的喜爱使他们努力开发题材本身的故事性,而由纪录片向故事片的转向又是他们在导演作品时,坚持一种真实性的原则,为电影这种虚构的艺术带来特有的魅力。所以《放牛班的春天》贴上了法兰西特有的标签,具有法国式的温情。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杯浓浓的酒,那么来自好莱坞的《死亡诗社》就是一簇跳动的火焰,充满着激情。无论是长达两分钟的夜间寻访,还是尼尔喊出的心声都让人为那份激情所感动。当然,影片在情节的设置上加入了年轻人谈情说爱、吟诗论世等场景,相对于《放牛班的春天》更符合商业电影的需求。在视听语言的使用和叙事结构上,虽然相对于《死亡诗社》更为朴实,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后者采用正叙的手法进行讲述,前者则采用倒叙的手法展开,让整部片子的基调一开始就陷入一种温情之中。在光影的使用上,《放牛班的春天》注重前后的对比关系。克莱蒙到“池塘之底”时正是一个冬天,厚厚的积雪、迷蒙的晨雾、冰冷的铁门、城堡一样的校舍,无一不让人感到压抑。影片以灰色为主调,较暗。随着克莱蒙与学生关系的缓和,他渐渐处于中心地位,光影也变得越来越明亮,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也在一片暖色之中。直到影片结束,树木苍翠,一片生机。在镜头运用上,开头两个航拍镜头巧妙地完成了从城市到乡村地点的转换;当孩子们的心灵在音乐的感召下慢慢复苏时,镜头多次仰拍他们在院里嬉戏,在天桥上放飞降落伞和纸飞机,蓝天、白云充斥着画面,蕴涵着希望和生机。另外对于主要人物的出场,影片也采取了不同的镜头语言:哈珊突然冲进镜头,给人以压迫之感;皮耶尔的出场则采用镜头慢慢推进的方式,让观众跟着镜头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而蒙丹的每次出场都是面向镜头横冲直撞,给人一种侵犯之感。这些都恰好与人物的性格相契合,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让人物更加丰满。《死亡诗社》在颜色的运用上也颇费心思,开头的黑色礼服,给人以威严、禁锢之感,随着思想的解放,他们的衣服颜色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在棒球赛胜利的狂欢中,红色T恤尽显生命的激情。

“别小看心灵的力量!”一位法国制片人在看完《放牛班的春天》后如是说。这句话也适用于《死亡诗社》,前者带有法兰西式的温情,后者带有澳大利亚人的激情,两片虽相隔数年,但它们同样令我们感动。

[参考文献]

[1]许颖.《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J].当代电影,1994,(1).

[2]王庆福.2004年法国电影现象[J].电影新作,2005,(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10

关键词:细节;春天;爱;阳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59-02

2004年,整个世界被一个发福秃顶的中年男人和一群寄宿学校的问题少年感动的一塌糊涂,时隔10年,当我再次看到他们的影像时,依旧不能抑制心中的那份感慨与感动。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当我在为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爱所感动的同时,更为导演出色的细节表现所感慨,正是这些出色的细节将这个特殊环境中师生间的情感生动细致而又淋漓尽致地挥洒了出来,不动声色间,却已为“人性”这个宏大的母题表现写下了与众不同的一笔。简单甚至是有点简陋的画面和一群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做表演的孩子并不影响它带给人们关于情感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众多华丽的商业影片激烈竞争的今天,也许正是这难得的清澈才造就了这份观众心中历久弥香、回味无穷的情感大餐,我想这正是一部好的电影最需要具备的、弥足珍贵的一点。每部电影都是剧作者以及导演情感的表现,情节自然就是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细节作为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润泽着整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成本仅仅700万欧元,与欧美那些动辄上亿的超级大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正是这部克里斯・巴哈蒂的导演处女作却在电影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当然,就影片品质而言,《放牛班的春天》未必达到了某种高度,但正如评论家称它为“阳光情感电影”,我想这显然不同于“成长电影”的类型说,而是在于唤起某种电影品质和基调。“情感”是博取观众共鸣的武器、区别于流行大片的“视听轰炸”手段,而“阳光”的又一重修饰,则进一步框定了这种情感的方向:催人向上又必须温暖人心。它不同于一般的运用苦难和不幸煽情的悲情电影,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是让观众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并不在与创新而是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亘古不变的情感力量。下面通过细节表现进一步赏析。

细节一: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在两位老人的共同回忆中开始了“池塘之底”的故事。黑白灰相间的冷黯色调似乎极为适合这样一个看上去有些凄凉落寞的场景:一个满是问题学生、像是被人遗忘了的乡间寄宿学校在寒冷的冬季迎接一个人生屡受挫折、生活失意的中年男子马修,伴随着日记里的画外音“‘池塘之底’这个名字像是专门为我而挑选的似的”。这个开场细节可以看做是影片结构的展示部:勾勒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交待人物情节。好的影片绝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一个动作、一句台词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故事发生的情景与主人公的心境是完全吻合的,厚厚的积雪、轻薄却又迷蒙的晨雾、城堡一样的校舍、冰冷的大铁门及门里边那个盼望星期六会有父亲来看望他的孩子,无一不在暗示着压抑与禁锢。之后马修穿过一道道门的到来似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预示着城堡中孩子们童年的解放和希望。而靠在大门旁边的佩皮诺的出场为影片的温情结尾埋下了伏笔。

细节二:莫杭治有着奇迹般的天籁嗓音,马修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在合唱团中担任领唱的角色。莫杭治在看到自己的母亲与马修关系较为“亲密”后,不明事理的他用孩子特有的方式报复了这个胖子老师,但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合唱中不再有他的独唱部分,这让他在合唱团中建立起来的骄傲与自信消失殆尽。公爵夫人来观摩他们的演出,却惟独他没有了表演的机会,他失望而又略显卑微地站在一旁的角落里…突然,在表演的过程中马修指挥的手向他示意,他在意外和惊喜中开始了他美妙的独唱。日记的画外音中说到“此时,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许多,有自豪,有被谅解后的感激…这是他第一次懂得了尊重”。是啊,对于“问题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行动-反应的的教师工作守则并没有让这些孩子中规中矩,他们在畏惧的同时更多的是充满了对学校和老师的厌恶与憎恨,于是他们的学校生活在犯错误―接受惩罚―再犯错误―再被惩罚的模式下恶性循环,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可是马修的到来、合唱团的歌声抚平了这帮孩子躁动的心,他们可以配合着马修的指挥,专心完成自己声部的演唱。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可,不再是行动―反应的矛头指向者,这不仅是对“池塘之底”中的孩子们身体行动上的松绑,更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释放。这一细节应该算是影片情感表现的第一个高潮点,它伴随着孩子们如天籁般澄澈轻灵的歌声沁入心脾,莫杭治与马修之间那伴随着歌声的眼神与心灵的交汇使得每一位观众都为之动容,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池塘之底”的阳光,看到了爱,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希望。

细节三:马修老师带着孩子们出去野游,碰巧逃过火灾一劫,可是虚伪卑鄙的哈珊校长却以马修利用午休时间私自带孩子们离开校园为由,将他解雇。马修在准备离开学校经过那个严实如堡垒一般的教学楼时,却看见了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向他飞来,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的名字,歌声响起“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天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飞回我身旁…”高高的窗户阻隔,使得孩子们甚至都不能把头探出来看看外面春天的景色,但是窗口那一双双挥舞着的向马修老师道别的稚嫩的小手,却分明是这森严堡垒中的春天,堡垒再厚,窗户再高也挡不住孩子们心中早已放飞的希望和理想。这一细节表现中依旧没有语言交流,画面中轻薄的纸飞机、柔弱的小手与森严如堡垒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情节的情感表现极富张力,也正是纸飞机和小手这两个充满着喻示的意象伴随着极富情感穿透力的童声合唱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高潮,将这群生活在“冬天”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带进了春天,带进了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细节四:马修老师打开大门走了出去,当他回头注视学校的时候,一个同他来时几乎同样的全景镜头中,却出现了一副迥然不同的景色:校门两旁的树绿了,正对校门的小路两旁郁郁葱葱,阳光照射在树上,从树枝的缝隙间流露出来投射在小路上,留下斑驳的树影。整个镜头中一片生机勃勃,而那个一向及时上锁的大门也肆意的敞开着。马修在灰白的冬天走进学校,却把春天留在了这里,春天是会过去的,但是马修为孩子们开拓的一块如春天般充满生机和阳光的心灵圣地却永远都不会消失。雅克・佩兰说过,“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正如片尾孩子们的歌声中唱到的那样“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即逝/一道绚烂金光/在小巷尽头闪亮……”。

整部影片中出彩的细节之处不胜枚举,鲜明的的人物对比、充满象征的符号、导演对于全片情感格调的准确把握和细腻表述着实令人回味,不管是多么知名的评论家评价它为“阳光情感电影”,我们在电影中真切地看到了人性中大爱的阳光,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有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爱,我们在歌声中感受爱,我们的心灵在爱的歌声中同这些“问题学生们”一同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在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时,作为开幕影片被法国文化部长亲自推介到中国,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第77届奥斯卡电影节上一鸣惊人。它只是一部“小”电影,投入小,场面小,导演名气小等,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强大的情感力量撼动我们的心灵。“别小看心灵的力量!”这是一位法国制片人在看完《放牛班的春天》之后说出的话。虽然这部叙事结构、表现手法较为传统的成长电影直白单纯,甚至有些青涩,但它足够真诚,它能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将观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并实实在在地为之感动一把,这一点就是其他很多洋洋自得的“超级大片”所不能及的。法国人用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进行抗争,捍卫着本土文化的尊严,它不光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出色。因“真诚的情感”引发共鸣是它强有力的杀手锏。无论银幕之上还是银幕之外,情感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抵御强势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而中国的电影之路该如何走,中国文化在遭遇强势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该如何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阵地,恐怕从这部“小”电影上应当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名作评析――别小看心灵的力量[M].当代电影,2005.

[2]剧本片段回放与点评[M].当代电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