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3-07-28 17:50:55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1

一、审计目标

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

1、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4、xx同志任xx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5、xx同志任xx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

(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

(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五、审计组织和要求

(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

1、xx同志任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4、xx同志任xx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5、xx同志任xx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xxxxxxxx。

(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06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2

1.“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状况普遍,审任脱节,难以达到应有的审计成效和目的。现实工作中“先离任,后审计”、“先任命,后审计”的常规做法有背于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审计成果对领导干部的任用作用不大,且审计容易走形式。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全部建立,监督合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的地方、单位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纪检、组织及审计监督的合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现有审计队伍现状和人员素质、水平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部分部门和单位没有建立专职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专业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责任及风险意识不强,存在“怕得罪人”和“走形式”的思想意识,不能胜任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4.审计广度、深度不够,审计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是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及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审计程序和审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该审的单位和部门没有审到位,该查清的问题没有查深查透,有的甚至对查出的问题隐瞒不报;经济责任落实不够,审计评价、定性不准确甚至自相矛盾;经济责任审计单一等。

5.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风险大。主要是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过多侧重于“查错纠弊”,缺乏从宏观角度对查出问题进行深入和综合分析;对重大违法违纪、经济案件和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审计查处力度不够。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审计风险预计不足、控制不力,风险较大。

二、解决深化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开展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促进廉洁自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建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办”规定,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和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机制,切实将“先审计,后离任”的干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审任脱节”。

2.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受托审计的性质以及审计项目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解决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分别成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建立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参加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重要问题、审计报告等都应通过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和通过。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运用到领导干部监督、考核、调整、任用等领域,加快审计成果的转化,督促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进一步扩大审计。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员素质。由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尤为重要。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努力组建、培养一支专业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队伍。要充分考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专业特点,配备精通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财务、税收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审计组中,并特别重视审计组长的选配。二是加快知识更新、改善知识结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除应掌握必备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宏观思维、、判断能力。要通过多层次的业务和培训,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综合生产经营管理知识、财会税收法规、决策知识等。要注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严明审计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要制定并严格遵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纪律,坚决避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人情审计、形式主义、隐瞒不报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3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利益结合为一体,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特点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着手,阐述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 

(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任何审计的灵魂所在,没有独立性,审计监督也就无从说起,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 应用

一.前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按照这一要求,企业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评价、结果运用、问责和整改等制度,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严格依法行政。2009年1月至11月,全国完成了对2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后。全国查出由于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106.9亿元,67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164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企业要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企业实际,不断总结和完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决策比较随意:有的地方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尚未建立起清晰明确的问责制度。同时,有些企业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既无成本费用控制办法。又无用款审批权限规定。

三.如何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的应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的应用。

(1)健全轮审制度,消除审计盲点。

将企业各部门按照资金流动量大小,转移支付量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实施审计:一层次是将资金流动量大,转移支付量大的单位实行每年必审。二层次是将资金流动量大,转移支付资金较大的单位实行三年一轮审。三层次是将资金流动量较大,有一定转移支付资金的实行五年一轮审。四层次是将资金流动量小,无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实行离任审计。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审计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该局根据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要求,按照轻重缓急,分布实施的原则,予以确定。重点将换届的领导干部、掌管资金分配权和资金量大的重点单位以及群众反映问题多的部门和单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先审计项目

(3)应注重“三个围绕”深入开展审计调查。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被审计单位组织形式多样、层次结构复杂,仅从单位账面资料审计很难实现审计目标。应注重“三个围绕”深入开展审计调查。一是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划清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界限,按追责对象分为领导责任和经管责任,按追责程度分为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按追责内容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按追责方式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党纪责任等。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区分被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是否应承担经济责任及应负经济责任的程度或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对不应承担经济责任或者全面履行经济责任者应当解除其任期经济责任。二是围绕经济案件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廉政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账面审计难以发现或者难以查清的案件线索,或者群众检举、控告的案件线索,都应进行审计调查。调查经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调查经济案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经手人、知情人、审批人、检举人;调查经济案件涉案人员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反映作案过程的全部载体。三是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重点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针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为各级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正确任用干部提供直接的依据。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5

一、审计目标和重点

以促进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政策落实政令畅通为目标,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财政财务管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一)审计对象

任中审计:

(二)审计范围

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由其兼任法定代表人和由其分管的所属二级单位为必审单位,其他单位可根据与本单位经济往来情况和重要程度抽审。审计时限应为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已进行过任中审计的,原则上不再重复审计。所需审计时限较长的,可重点审计后三年或最后一届任期,重大问题追溯到以前年度,重要事项延伸至审计日。

三、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为重点,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履职特点和审计资源等因素,按照新规定相关要求依规依法确定审计内容。

(一)部门审计的内容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

2.本部门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3.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

5.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6.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审计的内容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

2.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3.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民生保障和改善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

5.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6.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四、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的原则,在审计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中个人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时,应当把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局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职责分工,综合考虑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和领导干部实际所起的作用等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或者领导责任。

五、审计实施步骤

(一)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任务下达后,各审计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情况,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前期资料编制资料清单,根据资料清单在进点前确定任务清单,根据任务清单按新规定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要突出任务清单所列基本审计事项,确定审计重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严格控制审计质量。

(二)送达通知书

审计组于审计实施3日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自查工作,写出书面自查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要写出任职期间的履职报告。

(三)审计组进点

审计组进点召开由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进点座谈会,审计组组长讲明审计目的和审计内容,听取自查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

(四)现场实施审计

审计组根据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分工,各成员应该明确责任,按照任务清单认真开展工作,梳理出疑点清单;审计组长根据疑点清单统筹安排本组人员实地逐项核实,做好现场取证(取证单),记录好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各成员工作底稿,形成问题清单。

审计项目主审根据问题清单编写审计小组报告,审计组长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认真复核(填制复核意见书)把关。审计小组报告形成后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做到重点问题查清、查实;资产情况摸清、摸透;审计范围和内容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无误。审计报告应该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意见。

(五)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

六、审计组织与分工

审计项目由县审计局统一组织,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各审计组要按照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实际,搞好审前调查,本着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这次经审工作自方案下发之日起组织实施,于11月30日结束。要求每个审计组与经责办及时衔接,上报审计信息、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反馈等,具体分工如下:

七、工作要求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责任

按照全局“审计业务质量和队伍素质双提升行动”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政治站位、树立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创新审计理念和组织方式、规范审计行为,促进审计质量控制各环节责任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聚焦经济责任。

(二)严格按照审计新规定,依规依法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定位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方面,依规依法审计,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本部门(单位)权利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并严格按照此规定要求依法依规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的事件的屡屡频发,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以规范领导人廉洁行政,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审计结果应用也不到位,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本文通过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最后阐述了经济成果应用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改革与应用。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出台的通过审计机关规范企业或部门领导人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标准,对企业领导人的财产状况及有利于企业领导人依法行事,规范其自身行为,减少企业或部门的经济财产损失。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尚不明确,经济责任划分尚不明晰,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规范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可见,分析现阶段经济责任风险现状并进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

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1.审计内容界定不清晰

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查时,经常会遇见一些难以界定的经济责任。面对经济责任存在的风险性,不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界定不同,包括审计内容、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及成果利用均因人而异,当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评判,难以使责任人信服,也为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对更好地推进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2.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体系可谓是评价领导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计评价指标发挥作用及效果不同,对领导人的引导作用不同。目前,审计部门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遇到一些较难界定或处理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隐藏或包庇了一些腐败案件。因此,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定流程进行审计,才能更好地更快地解决问题,减少失误。

3.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在前期审计的顺利完成之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审计成果,包括建立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档案。其中重要一点是,确保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杜绝任期内责任划分不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交叠,不利于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审计结果对于后期领导人的升迁及历史责任的追究都有重要意义,利于更好地约束领导人依法行事,廉洁行政。

4.审计实施缺乏计划性

由于审计部门属于受托企业对领导人或部门进行审计,往往没有计划性,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难以界定及查清,不利于企业规避审计风险。由于缺乏计划性,往往无法适时监督企业领导人的财务及资产状况,这就不利于保障审计部门的审计质量。同时,由于审计部门缺乏计划性,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耽误了时机,给后续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对于企业来讲,虽前期比较省事,但容易包庇问题,也是得不偿失。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1.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

由于审计面临的往往是一段较长时间的跨度,整个期间内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市场状况及人员安排状况不断变化,尤其随着领导人的更换,加大了审计部门界定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难度。因此要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区别,从新领导上任以前发生并遗留到现在的问题界定为历史责任,保护新任领导人的合法利益,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

2.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要区分主管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区别,有些非人力所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属于客观责任,不在纠察当事人责任的范围内,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样一些在当事人任期内由于国家宏观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利益或损失都属于客观范畴,不在当事人政绩或责任追究之内。做好主观能动意识与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的经济责任区别,以公正地区分责任与利益。

3.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属于集体责任范畴,不应强加在领导人身上。在整个项目遇到损失时,若在集体范畴内,不应将责任平摊到每个人头上面,而应该由主要领导人应负首要责任,其他人承担少量责任。其次由于个人武断违反正常办事流程,造成的经济项目的损失,应该有个人承担。在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时,应做到公平公正,杜绝徇私枉法,以保证公众利益。

4.做到实事求是与公平客观

由于审计工作关系到干部的升迁及履历等,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审计部门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客观,才能赢得人心,也为审计部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策略,每一项审计内容根据它符合的条件,确定满足审计要求的条件即证据,确定审计的评价指标,在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一定要谨记行业准则,公平公正地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及决策标准,科学规范地履行自身的责任。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应用

1.建立干部档案制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实现,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秀的审计责任成果,建立干部档案审计管理制度,通过将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的业绩及经济责任记录在案,一方面约束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另一方便,便于为干部升迁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及标准。通过这套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杜绝干部间的徇私枉法,互相包庇,利于为企业培养干实事、抓发展的优秀领导人。同时可以将审计工作纳入党政当中,把任职期间内的领导能力及决策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及决策力标准,激励干部敬业务实推进企业或部门发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7

(一)任期也济责任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更加侧重风险评价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也存在着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审计评价风险这四种风险,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这四种风险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要高一些。首先,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管理。正是因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非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考核、任免、奖惩的相关性,它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比较低,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其次,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负贞人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可能比较短,有些情况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几个责任者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就迫使内部审计师必须找到一种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母的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恰能胜任这种需要。

(二)现代风险导同审计模式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控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任期经济走任审计主要是对人的审计,它要求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也不能将范围扩展到所有领域,审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能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时间的紧迫性使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目的,就是将整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传统审计一样,也需要经过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四个阶段的应用,就是需要将对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的分析评估贯穿于这四个阶段的始终。

(一)审计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需要考虑内部审计所在整个组织的经营环境。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个组织所处地厌的行业管理变化的信息。二是整个组织整体的发展战略以及对下属单位管理的变化信息。三是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四是通过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整个组织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性,这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决策者,以便组织人事部门在委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充分考虑这些信息。内部审计机构在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的安排、组织入学部门的委托,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情况等,合理确定年度任期经济贞任审计项目计划。

(二)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需要进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排序,这需要利用以前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将风险大的项目优先安排审计,在确定好具体审计项目后就进入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实施阶段关注以下几个步骤:1、组建审计组。根据审计项日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的情况,合理分配审计组成员。在确定审计组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有时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适当吸收具有工程、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2、进行审前调查。审计组成立后,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市前调查。在调查时主要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人履行任期经济贡任等情况进行开展。审前调查可以采用昕取汇报、座谈了解、调阅资料等形式,目的是为了制定详细的审计项口实施方案。3、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组在审前调查后,根据调查的情况,以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的结果,指定专人编制审计项日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应在明确审计日标的基础上确定在实施阶段重点审计的范用,以及内部审计师所能接受的检查风险。4、开展现场实质性审计。审计组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充分调动内部审计资源,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看其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师开展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检查。目的是获取真实、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证明材料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在这个阶段中要将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技巧贯穿于实质性测试工作的始终,随时进行复核分析。如果认为取得的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恃审计结论,就需要扩大审计范闹,如果认为审计目标没有完成,也要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总之,争取在实质性检查阶段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三)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组在编写审计报告之前,需要有专人对审计组成员取得的审计证据和编写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在这个过程中,审计组长需要对审计目标以及审计风险进行最终的评估,看审计目标能否实现,最终的检查风险是否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如果达不到则要要求审计组成员补充审计程序。最后审计组根据审计情况,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撰写审计报告,在报告中应详细的写明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风险问题,并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在审计组成员讨论通过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根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反馈的意见,看是否需要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的审计报告。

三、结束语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8

一、我国审计现状

(一)方案过于形式

审计人员为了使自身能够在现场的审计工作更具指导性,往往会提前制定出审计实施方案,不仅能够为现场的审计实施提供基础,也是制作审计记录和项目复核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方案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审计准则,尤其是方案制定过于程序化和形式化,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并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和调查清楚行业特征、情况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其实现有的审计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审计前的调查不够充分,只能在原有的审计方案之上进行修改,而这样的审计方案有审计内容和目标却并没有审计的具体方法和要求。而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规模和所需金额都在不断的扩大,经济关系、管理和财务环境等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不够具体的审计方案、实践性不强和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工作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审计方案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二)证据不够充分

足够充分且有效的审计证据决定着审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整合相关证据,并分析其中的内容最终得出审计结果。审计证据的获取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够主观的臆测和判断。如果证据和审计的关系不够紧密或者是取证没有遵守相应的法规政策,那么依据所获得的审计证据而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在这过程中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在进行审计证据取证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筛选不准,即部分证据并没有经过筛选就进行复印取证,甚至证据内容可能和审计内容并没有关联性;证件不齐,即在进行取证时并没有依据执法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签字;甚至还存在着代签,以及没有遵守客观性原则等问题。

(三)记录不够完整

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底稿编制时应当遵循真实、完整和及时的原则,并通过分析记录下来的实施审计过程最终取得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审计方案的各个事项的过程中应当编制相应的工作底稿。总而言之,审计记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项目实施力度不足,使得审计工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国家审计准则》,但是依旧存在着未执行的情况;审计过程记录不规范或根本没有,让其他人并不能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看出审计人员进行了哪些内容;没有审计结果,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并没有围绕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来获得结果,因此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

(四)报告不够严谨

审计机关通常会依据相关的规范并依据审计通知书,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状况是否真实、合法以及有效相关的书面意见文书,即审计报告。因为审计报告不仅能够表现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表现出审计机关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我国在审计报告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然而目前我国的审计报告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于审查目标的描述不清,尤其是一些涉嫌违规的问题常常只是浅显的进行描述;审计依据的引用不规范,某县违规问题明明已经失效,依旧被审计人员引用到了报告中,甚至还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审计评价不完善,并没有依据相关的审计底稿进行,内容超出了财政收支的范围,甚至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五)潜在风险较大

目前,我国还实行着典型的双重领导行政的审计体制,因此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不仅要受上级部门的限制,还受到了同级政府的领导,因此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为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加上行政干预和经费限制等问题,也使得审计监督的质量受到了较大限制。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为了保护自身而利用权利向财政人员施压;财务人员对于审计结果的不自信而编制出不真实的材料,让领导只看到良好的一面。诸多原因都使得审计才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二、优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党和国家所赋予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干部监督的重要权利,而权利的使用又代表着责任的重大,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审计人员必须坚定对中国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并坚定不移的维护党的威信,才能够正确科学地履行审计的监督功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公正性、客观性和风险性的审计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具备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

(二)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功能

规章制度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审计结果的质量取决于制度的完善性,只有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而要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其一必须谨慎而周密地考虑到审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出现漏洞,审计内容应当包含审计的全部重要环节和过程,因为审计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因此一个环节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审计过程的失败;其二必须适用于考核,因为制度只是规定了相关的行动和执行方式与标准,审计工作的质量最终还需要看审计人员的执行情况和结果,所以必须不断改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提高不合格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其三必须坚决执行制定出的审计制度和规章,坚决追究违反规章的部门或个人,相关规章内容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得到约束和管理。

(三)控制审计方案的质量问题

在编制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和落实各环节的责任,如审计部门的分管领导承担着明确审计目标是否恰当的责任,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则承担着明确审计范围的责任,审计组的组长则承担着确定审计内容的步骤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的职责,而审计组的每个人有着完成审计调查并进行相关记录的责任。如果编制的审计方案不恰当,甚至有重大违规问题并没有被检查出来时,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审计结果的监督管理

无论是什么审计,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用审计的结果。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本质就是将审计的结果运用于考核任用干部中去,将审计结果纳入管理使用干部决策方面,是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将审计和使用相结合融入经济审计的制度中去,不仅是一种对于党的事业的负责,也是对审计领导干部自身的一种负责。因此检查和监督审计结果的利用状况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组织部门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都需要依据审计的结论来判断不同政绩的人是否能够担任自身的职位,对于违纪的人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惩戒。在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确保监督和检查的结果能够落实到实处。

(五)建立干部谈话的诫勉制度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存在违纪违规却无法给予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因此可以采取与本人进行谈话并诫勉通知书的方式,指明当事人的问题并让他进行改正,还可以让组织部门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涉事人员进行提拔或降职、免职、平调等调整。对于发现问题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依法依规出具审计意见报告,并定期回放,确保审计结果和改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组还可以对改进不足的审计目标采取亲自跟踪监督、全面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措施,让责任目标能够清晰的指导审计领导干部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加快改进问题的速度。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委直接管理的各乡镇、党政机关各部门、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第三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权责一致、审用统一的原则;

4、违纪违法必究、教育管理并重的原则;

5、奖罚分明,普遍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依据材料,是审计部门依法审计后出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专题报告和案件线索移送材料。

第五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除《审计法》有明确规定外,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县委批准执行。

第六条县纪检、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别运用好审计结果。对审计中发现一般性的违规违纪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纠正。对模范遵守财经法规且经济责任履行好的,要通报表彰。

第七条组织人事部门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领导干部任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审计结果作为考察考核、评价任用和教育管理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凡是经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组织部在考察时,应把审计情况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在向县委汇报干部情况时,应把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凡被审计者违反财经法规,或造成一定损失浪费,经经济责任审计认定需负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的,由县委组织部视情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并要求限期纠正,视情提出降职、责令辞职、免职等组织处理意见,报县委批准后实施。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及时归档,存入被审计者的干部档案和干部监督机构的廉政档案。

第八条被审计者和被审计单位有违反财政财务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需要依据财政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处罚的,由县审计局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或向有关单位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被审计者严重违反财经法规,或造成重大损失,经经济责任审计认定需负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或者被审计者严重违反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县纪委、监察局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立案查处。

第十条对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审计机关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抄报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

第十一条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由县审计局向被审计者和领导班子进行反馈,必要时县委组织部派员参加。需要领导班子整改的,该单位应在收到审计结果材料后30日内写出书面整改意见(方案)。整改意见(方案)必须经班子集体研究通过,以党委(党组)的名义报送县委组织部和县审计局。

第十二条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对党委(党组)年度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十三条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定期召开,对本年度实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两次。对审计中查出的一些反复出现、普遍性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分析,深入查找原因,努力从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第十四条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运用典型案例教育干部,加大警示教育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的力度。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10

[关键词]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经济责任;股权处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16

1引言

A上市公司和C房地产公司均为XY集团的下属控股公司,并且XY集团和A公司分别持有C房地产公司60%和40%的股权。201.1年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由此A公司策划对C公司进行资产剥离,以5.5000万元的价格出售C公司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

201.2年6月,A公司在履行了所有必要法定程序后与购买方签订了转让合同,并由购买方支付转让款后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A公司201.2年度经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201.3年5月XY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认为该股权处置方案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浪费。

为什么针对同一交易事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却出具了不同的审计意见?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概述

外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审计,文章案例涉及的外部审计为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172.1年查尔斯・斯内尔出具了审计报告书指明南海公司存在舞弊行为,由此拉开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文硕 1990)。[ZW(]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ZW)]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对资金规模的需求日益扩大,集资能力较强的股份制公司再度蓬勃发展。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人们对独立外部监督控制的需求和要求逐渐增加,专业的会计师审计由此得以蓬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就A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公允真实的财务信息。

内部审计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古代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大中型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资本输出,公司管理层级增多、经济责任变重,依靠外部审计进行监督的高度依赖性无疑增加了公司的开销和压力,由此管理者将目光转移到公司内部,从内部职工中挑选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经常性监督(文硕 1990)。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自成立以来就已六次修改过“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也由最初的财务审计逐渐演变成业务审计、管理审计,旨在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改善营运效果。[ZW(]刘峰,刘海燕理论与内部审计及其外部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18-20.[ZW)]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确保受托经营承包责任得以履行为目的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开展起来;随着从单纯经营承包到经营管理的发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畴扩大到了经营管理责任,旨在监督、评价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落实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为促进企业发展及经营管理效率提出建议。[ZW(]侯风萍,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之友,2009(1):49-5.1.[ZW)]XY集团对下属控股公司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审查A公司领导干部是否履行管理职责、所做决策是否经济有效并落实管理层所负责任等,以集团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内部经常性的监督,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意见建议,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内容、目标等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审查真实合法性,更要关注经营管理的效率性、管理层责任的履行状况以划分经济责任,将内部审计与部门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结合,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下面我们将结合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3案例分析

XY集团公司下属控股A上市公司、B公司、C房地产公司(2002年成立,XY集团60%,B公司40%,注册资本15000万元)等。2005年1月1日,A上市公司以1.2000万元(溢价7200万元)向B公司购买C房地产公司40%的股权,C公司账面净资产为1.2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0万元。

201.1年1.1月,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A公司因此策划对C房地产公司进行资产剥离,拟出售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C房地产公司账面净资产为6亿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4.5000万元。经具有证券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采用收益法评估,C房地产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评估价值2.5亿元,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5.5亿元。下面笔者将对该股权处置业务的可能方案进行比对分析。

3.1直接处置

A公司原方案即以5.5000万元的价格直接出售C房地产公司2.2%的股权,根据国税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因此在该方案中,A公司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仅包括为购买该股权所实际支付的金额。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0%×2.2%=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6600)×2.5%=1.2.1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1.2.100=2.5740(万元)。

3.2先分配后处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为免税收入。倘若C房地产公司将4.50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分配现金股利,而该笔现金的流出势必会影响C公司未来的预期收益。由此我们假设:分派现金股利后C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评估价值相应减少为20亿元,则2.2%的股权价值为4.4000万元(200000×2.2%),预计收益如下所示: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1.3.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3.200/40%×2.2%=72.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保持不变,仍为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4.4000-6600)×2.5%=93.50(万元);

税后收益:4.4000-72.60-93.50=2.7390(万元)。

3.3先分配、增资后处置

在该案例中,显然C房地产公司进行高派现并非出于现金充裕,且XY集团和A公司在获得高额现金股利后再融资显然不太合理。我们假设A公司和XY集团在收到现金股利后又将其全数投入C房地产公司,一方面使C公司得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利于A公司进行再融资。增资后C公司股权结构未发生改变,且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仍为5.50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5000×40%)/40%×2.2%=165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16500)×2.5%=962.5(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962.5=2.82.15(万元)。

不同处置方案对比单位:万元

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2.2%股权出售价格[]5.5000[]4.4000[]5.5000

2.2%股权的账面价值[]17160[]72.60[]17160

应交所得税[]1.2.100[]93.50[]962.5

税后收益[]2.5740[]2.7390[]2.82.15[BG)F][HT]

通过上表发现:显然原先直接进行股权处置的决策是不科学的,倘若按照方案二先分派股利再进行股权处置,A公司将节省2.750万元的所得税,税后收益将增加1650万元,但同时可能面临A公司再融资受阻、C公司资金运转困难的局面;采用方案三先分派现金股利,增资后再进行股权处置的方法,与方案二比较,虽然所得税费用增加了2.75万元,但税后收益将增加82.5万元,同时利于A公司再融资、C公司正常运转,因此,方案三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再结合本案例涉及的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对于财务报表审计,A公司依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合理计算该处置业务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依法缴纳所得税,财务报表得以真实公允反映,由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显然,评判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法定内容。对于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对A公司就该股权处置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更要对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A公司原先直接处置股权的方案给公司和集团造成了潜在损失浪费,该决策是不经济的,A公司高管应就此承担责任。

4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现存主要问题

就本案例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出具了经营管理决策不经济的审计报告,对应的后续处理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所谓作为即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不作为则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仅停留在监督和评价层面,而并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或者意见建议并未得以践行。

我们假设A公司高管明知集团公司会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但仍然得到经营管理决策不科学的审计意见,可能原因有二:一是A公司高管能力的确有限以及其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A公司高管经济利益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查证后发现:A公司高管均为资深管理人才且当年无重大事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因而能力不足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的可能性较低;其次,A公司高管实行年薪制,工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效益年薪组成,基本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制定并进行限高,效益年薪虽与公司效益挂钩但占比极低。由此可以看出:A公司高管薪酬高低主要由基本工资决定,对公司效益以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敏感度不高。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近乎固定的薪酬极大可能抑制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导致高管的不作为。对A公司高管来说,只要顺利剥离了C房地产公司的股权就已实现其目标,而能否从中获利以及获利多少显然均不在其优先考虑范围内,决策是否经济科学对其利益影响也不大。虽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揭露了A公司高管决策不经济的问题,但由于审计结果并未纳入责任人绩效考核体系,集团公司也未对薪酬设计加以改善,因此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只是“花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笔者设定主题词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搜索结果共有388条,其中,201.1年到201.4年间,发表文献数量就超过了其总量的4.7%;增加主题词“问题”或“不足”再次搜索,出现结果162条,也即是在中国知网有关“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中,将近4.2%都在研究其不足之处;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日益密切,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如下:①审计任务繁重,仅依靠专业知识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高效完成工作;②缺失相关法律依据、评价标准、操作指南,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规范性;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及其独立性受到挑战;④内外审存在较多重复性工作,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等。

通过查询2007年至2010年的《中国审计年鉴》,笔者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虽然审计经济责任人数和审计单位个数均减少了2.3%左右,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却呈现上升趋势,三项问题金额在三年间分别增加了48%、65%、38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质量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经济责任问题被发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改善空间大;而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结论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为了监督受托者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应运而生;我国国企的内部审计起初虽然是为了弥补国家审计人员和配置不足而生,但伴随着所有制改革、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委托者对受托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诚实守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查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决策的经济合理性,落实管理层所负责任,并利用审计结果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但目前不论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本身还是人们对其应用现状均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合理选拔并培养具备管理才能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为企业提供真切有效的意见建议;合理设计部门架构、经费制度等有利于提高内审部门及其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强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契合度、及时跟进审计结果的后续处理情况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此外合理将内部审计外包或内外审相互借鉴使用有利于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现有研究成果也表明了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利于降低外部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