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前景十篇

时间:2023-07-27 17:00:14

语文教育前景

语文教育前景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语文教育前景篇2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选取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西南部的一个景颇族载瓦支聚居村落的小学--营盘小学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校的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在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实施载汉双语教学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景颇族载瓦支;营盘小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05JJD850139)、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cun985-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营盘小学概况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载瓦是景颇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占景颇族总人口的55%,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营盘村是景颇族载瓦支比较集中的村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遮放坝西南部的西山乡,全村人口共有2973人,其中景颇族载瓦支占95%以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载瓦语,村寨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载瓦传统文化。

全村设有一所完小——营盘小学,地处半山半坝区,距交通主干道约1.5公里,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面多为土路,晴通雨堵,交通较为不便,上山只能通过步行或小型的车辆通过。从1956年建校到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校初期,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环境闭塞,在当年校长—赵发昌的带领下,于1966年搬迁至坝子(半山半坝区)——现在的校址,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建盖了土木结构、瓦顶的两幢教学楼。“文革”期间由于取消了当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政策,学生低学业成就现象严重。直到1978年,民族政策得到恢复落实,学校经重新的整顿,虽然师资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基于载瓦学校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文革”的影响,教育水平与当时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合格率低、升学率低等四低现象严重。营盘小学师生情况如下图:

营盘小学的师生民族成分及西山乡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载瓦语是当地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在教师中出现载瓦语的使用少于德宏方言,原因是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地区调来的汉族教师,所以不使用载瓦语。

二、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闭塞

营盘村地处半山区,地理位置闭塞,境内群众居住村落分散,路面多为土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遇到雨天,路面泥泞难行。现在由于集中办学而撤并校点,离家远的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只能选择寄宿,而学校寄宿的条件并不完备,学生生活没有保障。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累及教育;另一方面,封闭环境下遗留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仍然影响着当地的发展。诸如积累意识的淡漠,“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家庭贫困

地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地教育经费的90%来自县、乡。据笔者访谈了解到,西山乡全乡财政总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支付本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此外,由于直过区在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被后来的人们所忽视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外面的世界距离越拉越大。②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似,营盘小学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诸如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辅助仪器以及乐器、球类等教学用具仍然缺乏,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要求。

此外,营盘村载瓦农户家庭经济贫困,营盘村属少数民族“直过区”,③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群众生活仍是“靠山吃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行难、用电难、喝水难、看电视难仍然是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学校每年都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支付学校的费用而辍学。在访谈中,校长石勒干告诉笔者,他本人也资助了四名学生继续读书,同时他也积极的寻求政府的帮扶,希望能给当地贫困失学的孩子带来希望,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小学毕业。因此可见,西山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和家庭都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人才培养渠道资源有限,导致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三)语言障碍,双语教学名存实亡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山区景颇族载瓦支学生入学前基本不通汉语,笔者认为语言障碍是导致学生成绩不佳的首要因素。目前,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识欠统一。目前,景颇族载瓦支的干部、群众对载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的认识欠统一,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2)管理不完善。目前,德宏州教育部门对载汉双语教学缺乏一套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载汉双语教学模式和管理呈现无序状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教材不适用。载瓦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现实脱节且普遍性不高,与新课改教材的差距更大,缺乏相应的课外辅助读物。(4)经费无保障。近几年来,载汉双语教学的推广使用经费随着有关部门对民族语文工作支持力度的变化,经费来源不稳定。(5)师资不合格。目前载汉双语师资培训薄弱,双语教师待遇较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上述语言障碍问题及目前载汉双语教育的落后成为影响载瓦支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首要因素。

(四)基层地方政府的关注不足,扶持政策一波三折

基层地方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关注,是抑制当地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载汉双语教学的扶持政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期,当时在云南省语委、德宏州教育局、潞西市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载汉双语试验,不仅在资金投入、教师配置等方面取得优势,而且还得到了学生评价政策的支持,比如《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小学毕业生升学考加试民族语文,并以30%计入总分》和《对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在本州招生、招干考试中加试民族语文》,因此载汉双语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基础教育成效可喜;以该校为例,在未实行双语文教学的1987年,毕业考的成绩(平均分)语文是6.9分,数学是11分,实行载汉双语教学的1992年,语文是70.4分,数学是71分,合格率100%,升学率达95.2%,名列全县前茅。④其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衰落期。载瓦支学校教育逐年滑坡。比如:2005年,从西山乡整体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语文平均分不高于51分,及格率低于42%,数学的平均分都不高于40分,及格率20%以下。营盘小学当年春季学期期末毕业班考试成绩(平均分)语文是41.19分,数学是31.3分,⑤由此统计可见,当地基础教育的成效已经严重滞后于普通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再次,2006年后到现在的复兴期。2006下半年,德宏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指出:一是按照新课改标准编译出版“双语双文”教材,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从2006年9月起推行使用新课改“双语双文”教材;二是研究并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双语双文”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将“双语双文”作为德宏师专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经考核合格的学生,由州政府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金奖励,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各地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四是研究制定“双语双文”教学新的评价体系,“双语双文”教学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五是加强对“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师资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之后,州教科所于2010年11月1—4日,在营盘小学举行了2010年全州载汉双语教学“好课”评选活动。并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州双语教师培训会,全州各语种(傣语、景颇语、载瓦语)教师共计290余人参加培训。由此开始,载汉双语教学进入复兴期。

总之,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对实施载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能统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给载瓦支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

(五)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

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景颇族有史以来就具有饮酒的传统,酒文化已经渗透到景颇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嚼烟草也是景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随着境外的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变异”。目前,在营盘村时常可以看到男人精神上颓废,嗜酒成性,吸毒问题严重,社区中蔓延着不思进取、整体无所事事的风气,在村中无论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文化的人,都可能沾染上毒品,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求学意志,导致低学业成就。(2)载瓦村寨有早婚的传统,早婚的直接后果就是早育,载瓦青年在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阶段过早的承担起了成人的责任,不仅不能给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早育易造成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和智力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六)教学科研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教学研究机构是教学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保证。目前,在德宏州有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室和潞西市教育科研中心虽从2006年下半年设专人负责研究景颇族载瓦支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但人数有限,据调查仅为1人,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载瓦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七)师资不足

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中教师“多面手”现象普遍,教学水平低导致当地多年无人考上师范学校,教师来源的形势严峻。(2)师资素质差距巨大。目前“骨干”教师都被抽调在乡中心校任教或者借调到州里参与调研,留下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普遍偏低,且此现象长期存在。(3)教师缺乏培训。由于载瓦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设置长期不足,导致教师培训难以开展。师资不足且总体水平偏低是导致载瓦支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组织双语教师进行培训,一般一个地区(一般以县为单位)一个语种只选派2-3名教师到省里进行培训,数量有限,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课改以来,德宏州本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师培训从2012年9月才开始举办,起步较晚。

(八)市场发育不足,就业困难

目前载瓦传统社区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缺乏商业观念,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私家商业也非常少,就业市场发育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低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但不能满足外界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在社区内部,就业渠道狭窄,造成载瓦学生的就业困难,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低学业成就。

三、结语

笔者认为营盘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载瓦支传统社区,仍然带有浓厚景颇族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区文化生态,具有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的共性。面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到在保留和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扬本民族文化,不仅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达到现代工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而且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能够满足变迁中的传统社区对发展该社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开展载汉双语教学,为减少载瓦学生在入学前的语言障碍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材本土化知识的建设,要有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教育内容,为解决载瓦支群众的生计及发展当地的社区经济服务;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的设置兼具现代科学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促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爱乡情,从而为地方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载汉双语教学是特指以景颇族载瓦支语言文字为主要互通手段的教学方式,即“载汉双语文”教学。

②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③德宏州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德宏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以景颇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对属于半部落、半封建社会的景颇、傈僳、德昂等族和部分阿昌、傣、汉等族居住的约12万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既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长期的工作方针,使其直接的但却是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跨越。

④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⑤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2〕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3〕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2(2):58~63.

〔4〕滕星,杨红.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6(3):2~16.

〔5〕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语文教育前景篇3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英语教学;全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31-02

1 引言

最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继互联网、手机之后,能够改变未来的新技术。目前,在航空航天、医疗、建筑、娱乐游戏等领域都开始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领域,虚拟教室、虚拟实验、虚拟校园、虚拟考场等各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也在VR技术的基础上被广泛研发和试用,VR技术被认为是教育行业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与现实生活环境相似的、逼真的视、听、触等立体化的三维虚拟环境,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实现用户以自然的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和体验[1]。简单地说,利用VR等计算机技术,结合一些感应和传输设备,营造出用户的各个感官都能感知的如同身临其境的三维虚幻环境,环境是模拟出来的,但用户的感受和感觉却很真实。

教育行业从单一枯燥的说教与图文教学,到视听教学,再到后来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及应用,虽然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但都未能突破二维图像的局限。VR技术的特点和所带来的体验,将给教育的方式、思想和方法带来很大的变化,这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将因其优越的一面而在未来教育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2]。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与场景相关性最大的英语教学,显然会开创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某个场景中去体验和学习,而VR全景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和满足英语学习的这一重要环节。

2 VR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学生平时接触和应用英语的时间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0多分钟,并且应用英语的环境和场所都非常有限。一门语言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合适的环境与场所去不断应用和体验,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剩下的只有“填鸭式”的教学方式。VR技术因其自身的体验式场景,能给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身临其境,让学习更有趣 目前的英语教学大部分能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很多课程已经采取电子课件的形式来进行,但大部分仍处于二维时代,学生接触的英语场景多是通过视频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虽然比起“填鸭式”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实现不了“浸润式教学”的目标。

而学生戴上VR眼镜,进入某个课程的虚拟场景的三维环境里,进行人、物、景的多重交互,既可重现历史场景或现实中肉眼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多维展示,又可以自如地进行行为或者语言上的交互。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完成的,实现了英语教学场景式教学最为关键的实景教学的目的。试想一下,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领略动物园里的动物的风采,每种动物的身上都会有英语的动物名称,如果想触摸动物,可以体验到摸触动物的感觉,这样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生动有趣,而且能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

强化课堂互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互动是解决学生疑问和活跃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而言,目前大多数的课堂互动手段仍旧处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手段比^单一。利用VR技术,教师可以创设出多维度结合的视听和动手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只需戴上VR设备,就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与现实一样的情境,在网络平台上就好似老师、同学就在身边,挥手即可触碰到,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进入课程内容的虚拟情境享受真实感学习与立体感皆强的体验,更易激发学生大脑促成主动去学习。

强化学生的知识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本上的知识点毕竟因为是图文的结构,表达形式比较单一、枯燥,即使是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长时间关注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几个知识面,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继而出现分神的情况。VR因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融会贯通,并且可以采用场景的方式充分体现出来,而采用的场景并不一定是课本上的场景,毕竟课本上展示的多是知识点。譬如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经常卡壳,其原因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在场景设计上卡壳了。如果学生戴上VR眼镜,可以根据虚拟出来的场景进行对话交流,并且对于语法可以进行实时纠错,这样会极大地解决英语写作不流畅的问题。

3 VR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长期探索

虽然VR能够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成绩会有很大帮助,但毕竟仍是最近几年刚开始发展的新生事物,仍不可避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技术本身的问题 长时间佩戴VR眼镜,学生会出现眩晕和不适的感觉。因此,无论VR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惊艳体验,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长时间地浸润在虚拟场景中。资料显示,这个问题是由人类的生理结构造成的。另外,VR是由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如计算机仿真、图形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很多技术与VR技术一样,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VR技术本身的问题就成为整个涉及的各个技术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体验感需要加强 VR技术很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和真实感,但局限于技术的发展水平,很多软件产品发展并不完善,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很差。另外,局限于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感、触类的行为几乎很难实现,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利用VR学习英语的兴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融入场景中,需要非常真实的场景,并且需要感、触的行为发生。如在学习“非洲野生动物研究者”一文时,除了要有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外,还要有触摸野生动物的感觉,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才会更强烈,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内容缺乏 教育重视质量和内容,既要求内容的严谨性,也要求教学的质量。目前,很多VR教育产品的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度比较低,大多从事教育的学科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参与不到VR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中,很多VR的教育产品内容由做视频等行业的专家为主导,大大影响了VR内容的开发质量与严谨性,导致有的教育产品内容编排不合理,甚至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懂VR的教师人才缺乏 英语属于文科范畴,因此,对于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教师缺乏相应的技能。目前虽然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制作电子课件等,但对于制作VR内容,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技能。英语教育需要严谨性、专业性的内容,因此,制作英语VR教育内容不仅仅只需要视频技术人员,更需要英语教师的深入参与。

总而言之,VR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新技术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使用好、利用好,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前景篇4

>> 社区国际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 国际化背景下的西部金融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交往 发展教育 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路径 西安城市国际化社区建设的SWOT分析 国际化背景下护理英语教学新探 国际化背景下物流规范发展对策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化进程 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本土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基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危机和出路分析 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初探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城市学概论:257.

③ 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13.

④ 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256.

⑤ 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179-180.

参考文献

[1] [加]夫莱迪瑞卡.宝登,詹妮弗.李瑞,克莱尔.荣宝著.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13.

[2] 黄志云.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79-180.

语文教育前景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9-02

1.前言

语文是基础课程,它不仅是所有科目学习的基础,更是我们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窗口的平台。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基础性,这个基础性就相当于事物的根基,这是“通道”,所有的营养、水分、矿物质都从这个根基上获取;二是扩充性,即利用语文知识的载体,将其他知识进行融合和发展,继而得到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其他学习的阻滞,“通道”不畅通,营养、水分、矿物质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实验研究,很多的学校都在试图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情景教学的方法。小学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童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知识、体验成长的快乐以及获得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会同知识,能强化学生的素质、激励学生成长,最终演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就会有一个目标;也依据这个目标,情景教学的方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如何才能把语文课程和情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学生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2.语文情景教学方法

2.1情景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育的实质是教育人、塑造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授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假如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求将不能很好的完成。情景教学的建立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上开展,不能浅尝辄止;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教授者,也应该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找出学生喜爱的事物、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再融汇学生的语言特质、思维取向,结合语文课本知识加以贯通,在此情况下,学生能注意力集中,心灵沉浸交汇,完全被语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这样很容易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和老师进行流畅的互动,增强学习的效果。

2.2情景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之前的很多情况下,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天天讲学生的主动性,但苦于没有实质的办法;笔者认为学生自发学习精神习惯的开发,并不是“只争朝夕”的事情,更不会“一蹴即就”;首先语文老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无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精神的提高。语文情景教学方法,我们要有一个持续的场景,笔者形容它是一个电视连续剧,之所以这样,笔者认为情景教学不宜切换太快,今天这个场景明天那个场景,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跳跃感而迷失其中;情景要有个主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线条进行联系;在此主线的引领下,学生的精神思维能处在一个连续联系的状态,往往能使得学生对下一个情景的期待,也正是这种期待的心理,让学生“主动出击”的念头得以产生;学生年纪小,有天然探究好奇的心理需求,对未知世界有向往感,由此主动学习的精神就会得到逐步的加强,继而会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2.3情景教学要与自然情感联系在一起

所谓“情景”就是有情有景,语文情景教学要将知识场景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个情感元素是情景教学的一个无形的线,也就是这个线一直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满怀激情的学习。这里无疑还要涉及老师和孩子的关系,老师是教学引领者,孩子是被教育者;老师和学生处于一个思维平台,会使得学生有趋向意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情感依靠;我们有时可以听到学生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这都是学生心理情感的表露;假如我们教师能够触摸到学生情感的脉搏,这种感情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在此情况下,老师掌握了学生的情感动向,并将这种动向化为情景教学中的一根红线,那么情景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2.4情景教学要具有美感

俗话说,人性天生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事实上,语文课程就是一种美的传播,这种美存在于语言文字当中;我们采用情景教学只是放大了语文之美,把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美进行了公开的昭示;在实际设计语文情景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是审美者,从不同角度来挖掘美的素材并制造场景,使教学课件成为“美”的结晶体。由美而产生舒适的心理,大大缓解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的压力,继而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之下学习,不仅能更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2.5情景教学提倡传授“鱼竿”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鱼竿”,以前教育的手段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不足。在语文情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可设置一些工具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进行一定可控范围的创造和制作。学生在制作、组合、使用工具中学会创造,动手动脑;同时,在“情境”中,学生之间学会交往、合作,这非常有益于情景教学的拓展和深入。不仅能在在课堂上兴趣高涨,也能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情景,不失为语文情景教学的一种手段。

3.结语

老师承担有神圣的职责,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肩负责任重大;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情景教学的方法被老师经常采用的,并且富有成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景教学的拓展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而是要长期进行下去。学习无止境,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就没有终止的那一日,小学语文综合能力训练是一项需要学生全程配合的工作,在思想上明确,那么,语文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也会一起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锦霞.探索情景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J]. 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03)

[2]沈海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管见[J]. 吉林教育. 2009(29)

[3]李堂娥.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J]. 经营管理者. 2009(06)

语文教育前景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英语;思考

一、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它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现代教育进程中,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素质和速度,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影响着经济的竞争活力和发展后劲,对促进就业,保障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属于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1991),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不仅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且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第二,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第三,它具有创新的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第四,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第五,它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旅游英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旅游英语的历史地位。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已经入世以后,旅游业必须走向世界。人才是关键,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压力,各高校以及各职业教育机构都纷纷建立了旅游相关专业,开设了旅游英语的课程。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旅游英语是指一个专业,但本文的旅游英语是指旅游相关专业中所开设的英语课程,旅游英语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英语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2.旅游英语的特点。(1)应用性强。旅游英语与普通英语在教学原则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在教学内容上更应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以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施教学。旅游英语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旅游活动中沟通不同国界的旅游者的桥梁和媒介,其覆盖面广,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等部门,贯穿于国外游客在华的整个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的始终。(2)规范性强。旅游英语是一门应用行很强的专业外语,要求语言表达规范,包括发音的纯正、语法的规则等;还要求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3)涉及面广。旅游英语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专业性。旅游英语所涉及的学科是一个离散的、互不关联的、多学科交错的大范畴,它涉及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医药学以及宗教、戏曲、绘画、书法、民族民俗、茶、酒、烹饪、武术气功等近20个门类的英语词句。可见,学习旅游英语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需要慢慢积累,不能一蹴而就。(4)英汉互动要求。旅游英语要求涉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英语,还要精通汉语;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传统,还要熟悉旅游者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懂得如何交流,也要知道如何碰撞。在中外旅游交融的形势下,旅游英语必然会引进异邦休闲文化,也要把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这就要求我们用英语介绍中国,解释外国旅游者在中国所看到的一切。

三、职业教育与旅游英语的辨证关系

1.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需要旅游英语。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培养各种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劳动生产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已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但我国旅游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目前,许多在岗人员或是即将要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不断学习、培训逐渐成为旅游专业人才。而旅游英语,作为涉外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必然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而名列职业教育的课堂中。

2.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需要旅游英语。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部分,不管是初等、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是各类高校,从教育的目标和对象看,都有职业教育的成分,都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其实说得通俗点,就是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才,职业教育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目前,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教育院校,都纷纷设立了旅游英语,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旅游英语的结果。

3.旅游英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并非每一个职业教育机构都设立旅游相关的专业,也并非每个院校都有旅游英语的课程,但从总体上看,旅游英语在职业教育中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旅游业面向世界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旅游英语必然有其生存、发展空间。但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旅游英语的人才都是奇缺的。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涉外旅游饭店,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交通以及各导游员的从业服务水平,旅游英语必然成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这样,旅游英语就纳入了职业教育体系,所以说,旅游英语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旅游英语与职业教育是一种互动关系。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英语与职业教育二者关系日益密切。旅游英语的急剧兴起和发展更加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内容,目前在我国各中、高职业学校,以及很多本科大学,旅游英语都属于为学员即将走向旅游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英语。因此,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从而成为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中还没有出现旅游英语,那么该国及其旅游业肯定会遭到世界经济的打击。可见,旅游英语还是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和世界接轨的保证,也是一国职业教育向世界教育接轨的表现,旅游英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另外,职业教育体系中融入了旅游英语,才使得旅游英语发挥其职业英语的作用,并在国民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实现其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职业教育来支撑,旅游英语也是不完善的。可见,旅游英语和职业教育是一种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四、提高职业教育中旅游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的旅游英语人才。而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英语水平则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举办在职人员进修培训之外,更多的是要把重心放在职业教育的旅游英语教学上。

1.情景教学的运用。情景教育把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的情景里,让学生在听、看、对话、谈话和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英语,使学生在对语言材料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有意识记忆,激活思维,从而加深理解学习材料,获得语感。课堂上具体实施如下:(1)声音创作情景。旅游英语的教材都有配套的录音磁带,教师在备课时配置音响效果,使情景逼真,更有效地渲染气氛,创造外语环境。(2)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跃,达到图、文、声并茂的效果,也使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更正、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增强英语语感。(3)让学生参与情景的创作。学生参加情景创作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把抽象的语言实现形象动态化。课堂上的扮演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扮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扮演。

2.重视把中外文化引入旅游英语的课堂。旅游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还涉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等各方面。因此,必须注意上课时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英语交际的能力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重点放在交往习俗的差异上,包括称呼、介绍、寒暄、访问、宴请、告别、送礼、祝贺、聚会、交友等等。在高级阶段,通过阅读材料、影视录像欣赏、邀请外国友人讲座等方法介绍目的语言,通过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演讲等方法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比如说,在教授如何与外国人交往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交往技巧和用语,还要学会分析东、西方人个性的差异以及在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主题文化的导入。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在量上要有所控制,在主题上要有所选择,要有代表性。主要通过示范、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资料和途径去收集有关的文化信息;旅游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实用性,旅游英语教学必须因材施教,结合当地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以及乡土人情等开展教学。

3.提高旅游英语教育的利用效果。一个提高旅游英语教育投资利用率的有效办法就是明确就业目标,实行地域细分化,即根据教育对象,预先锁定教学所侧重的内容,因材施教,锁定就业目标。例如,一些位于中外驰名的名胜古迹区域范围内的院校,如果能与本地区的景区、饭店等企业合作,在招生时就先确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就是这些旅游单位,其旅游英语课程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目标地根据当地、以及以后的就业单位开设,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旅游英语职业教育投资利用率。另外,如果教育对象确定了就业方向,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英语的教学重点。例如,针对就业意向是饭店业的学生,应该侧重饭店各方面的旅游英语用语教学;就业意向是旅游景区的学生,应该侧重景点景区方面的旅游英语教学。不过,这只是教学的侧重点,甚至只是旅游英语的教学切入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必须要以就业岗位的英语用语为中心,再向其他相关的旅游英语板块扩散。这样,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在短短的两三年中取得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小珂.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敏.情景教学――旅游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3]李红.录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0(12).

[4]王磊,李雪芳.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5).

语文教育前景篇7

关键词:双语教育;隐性课程嵌入;动因;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7-03

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首创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由于其良好的实践效果和可操作性被广泛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该教育模式倡导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的习得并非依靠教师直接教授,而是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和母语来教授学科课程,即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习的工具或媒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两种文化背景的条件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来掌握第二语言,并具备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近年来,理论界对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研究多局限于学科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文本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双语师资的培训等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课程”(Formal Curricula),鲜有涉及双语领域的隐性课程,故作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对双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动因

1.隐性课程的内涵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p.Jackson)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1968)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Hidden Curricula)概念,即一种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结构功能流派。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与价值规范。二是现象诠释流派。它动态地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有意识地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三是社会批判理论派。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

2.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理论溯源

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嵌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由五大假设构成,其中,“习得一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认为,“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个潜意识过程,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而后者是通过正式的课堂教育掌握语言的过程。沉浸式双语教育所倡导的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使其获取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日常交际能力的理念与该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输入假设”(TheInput Hypothesis)认为,当习得者有机会接触大量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能力的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时,习得便会产生。沉浸式双语教育实践表明,规范的显性课程只能为学生提供有限的语言输入,更多的则需要依靠隐性课程所营造的“上下文语境”获得。“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有意识的学得系统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能起到编辑作用。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时有必要运用显性课程予以适度引导与规范。“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语言的习得受情感、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影响。隐性课程在价值教育中的无形力量有助于优化习得者的心智模式,进而逐步形成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而理性的情感过滤。“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认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具有不同语言察赋与气质类型的人对于语言结构的掌握顺序各有差异。“教有法,而无定法”,因而,在沉浸式双语教育中有必要突破显性课程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校情景中差异化的隐性课程使其掌握第二语言。

此外,美国人类学家汉默斯(D.Hymes,1972)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运用习得语言正确而有效地在不同社交场合进行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的主观条件。随着这一观点逐渐被语言学界所接受,“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与情景教学法不同,该方法的核心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语言结构,而是强调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习得语言。该方法的推进需要一个先行条件――语言习得的真实自然情景。这一情景并非意味着通过事先有序的安排来进行人为“创设”的,否则,又回到了为交际而习得的传统思路中。它应是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时,通过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在校园情景中的交往、校际交流等交际过程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总之,学校情景中的人际交往为交际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由于隐性课程本身就涵盖了丰富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在进行沉浸式双语教育时,以第二语言为交流媒介,充分利用组织公民之间关于学科知识的探讨、学术观点的争鸣和个人情感的沟通来获得真实而自然的情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3.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现实驱动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校方意识到了双语教学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限于资源的稀缺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双语教育“虎头蛇尾”,通常是隆重开课、草草收场。实际上,所谓资源的稀缺是相对的,主要是源于施教者过分依赖规范的“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另外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隐性课程,或者对于“课程”的理解仅仅限于文本教学资料所涵盖的内容,对教学过程的定位即为对上述内容的传译与解释,至于如何使学生“沉浸”于第二语言更是无从谈起。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将英文的内容诠释为相应的中文语句。并使学生能顺利接受,便完成了双语教学的职责。这一行为完全忽视了双语是“交际中的双语”,而非“教材中的双语”。诚然,对于大量晦涩的学科术语以及大学生相对固化的母语思维,而又不具备基础教育阶段的“沉浸”现实来说,直接在大学阶段实施双语教育,的确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不妨充分利用大学情景中的隐性课程,诸如物质陈设、制度建设和情感交流等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沉浸”的空间。

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对于其价值形成与人际交往显得较为“苍白”。以秉承文化视野、拓展国际交往为核心要义的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语言习得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背后暗含着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相互认可与尊重的理念。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渗透,“利”“义”之辩跌宕,“拜金主义”“功利思潮”“恶性竞争”等负面产物充斥着年青一代的大脑,其价值判断与道德取向的“偏航”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堪忧。通过双语教育来优化“90后”的心智模式,隐性课程的嵌入显得更为重要。

二、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路径

1.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来营造一个自然的双语“情景”

第一,在“班级”内,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报告式”“礼堂式”的空间陈设布局及教学组织结构。课堂异质理论(Classroom Heterogeneity Theory)认为,由于学生的能力呈自然分布状态,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也就越突出。若教师未及时给予矫正,那么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便会无形中形成学业成绩的“剪刀差”,甚至会助长“极端心理”,极其不利于学生良性竞争心态的培养。因此,在双语教育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校方可在正式实施双语教育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式深度访谈、校园BBS等方式来初步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学习经历与现有的外语水平、语言倾向、气质类型和心智模式等因素,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小规模学习单元”(Small-Sized,Learning Unit),并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组织结构不仅打破了师生之间相对的空间隔离感,有助于师生课内沟通与交流,而且有助于具有类似语言经历、语言倾向和气质类型的学生彼此之间的人格认可与心理接受,他会在潜意识里把学伴视为同一双语交流平台的“知音”。因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善同样会促进精神层面的触动――有助于促成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主动交际;有助于对具有不同基础成员的心理认同,有助于团队协作与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完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单纯的“课堂作业+纸质试卷”的考评模式转变为项目导向式(Project-Ori.ented Evaluation)考评模式。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图片、文本材料与影音材料为载体的考评材料,将学科知识进行跨章节整合,设计为特定项目(或主题单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项目之中,运用外语与母语双重载体,在口头与卷面相结合的交际过程中释放自己既有的能力,展示自己独特的观点。校方可借鉴“360度”考评,即教师并非考评的唯一主体,教师的评判也并非唯一的结果。毕竟教师只是从施教者的视角考查学生的双语实践能力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现实交际中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能力,莫过于交际参与者或交际对象即学生自身最为清楚。所以,可通过交际对象的信息反馈来评价交际参与者的双语能力。

第三,在课堂以外,创设与双语教育相匹配的校园景观建筑与陈设。物质陈设不仅是文化的缩影,而且也是教育意识形态的折射。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群体及其物质陈设所散发出来的力量能从感官上“天然地”影响受众的心理资本。有别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由于大学生的心智相对于中、小学生较为成熟,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所内隐的“场所精神”和“感官效应”对于习得者思想的再启蒙与情感的净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方可有意识地张贴中、英文双语校训、海报、楼宇标志等,使学生在视觉上直接沉浸于双语环境之中。还可开通双语学科课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师生课外交流提供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空间。一方面,鼓励教师以双语的形式及时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等资讯,并解答学生在双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疑惑;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网络平台的资讯反馈自身在语言习得及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在教学网络建设中积极发挥自身能力与作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

第四,积极倡导双语高校社团活动(Activities of Uni-versity Union)的开展。高校社团是一种传递校园文化、推动校际交流的一个特殊组织,也是参与者才能与个性、自觉性与能动性得以彰显的场所。在这一组织的行为过程中,参与者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我们可借助于这种影响力来推动整个校园对双语及双语背后多元文化的认同。

2.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挖掘来构筑双语情感交流平台

第一,“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在开展双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更新自己的观念,为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理性、乐于合作与交际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存在着固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自身对双语教育内涵的把握、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以及课堂言行举止的展示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在教学观念方面,仍有不少老师不可避免地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视为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并人为地给定其界限,认为前者是语言课程的中心内容,侧重于语言结构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运用英语”;而后者侧重于实用英语学科内容,即“运用英语学习”。实际上,沉浸式双语教育的导向即“运用英语学习”而非单纯地“学习运用英语”。若以上述那种不尽科学的划分方法去引领学科双语教育,显然与沉浸式双语教育及“交际法”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简化语言结构等知识的讲述,有意识地传播“二语工具化”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遴选与传递方面,可引入大课程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拓展显性课程固化的思维空间。例如,适度穿插英美文化、民族经典、英雄人物等内容于学科知识的讲述中,也可于课前布置学习团队一定的文献检索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充分的双语讨论来发表团队意见,以促进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与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习得第二语言。

语文教育前景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文化背景教育;措施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成为交流信息的必备工具,英语教育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国内的英语教学和辅导机构不断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尤其是高中英语课堂还存在问题,急需解决。

一、英语课堂中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地理、风俗、习惯、礼仪等相关知识。文学作品及民众日常所用的各种俗语、谚语和寓言故事等,都离不开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所必须要了解的。

1.文化背景和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

英语考试基本上以应试考试为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摸底检查也多以考试的形式,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单词、语法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式多是让学生多读多做,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背景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材选用的是英语国家的各方面材料,如政治、地理、历史、时事政治乃至文学作品等,尤其是《圣经》故事和经典名句,在各种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引用。高中生或许听说过《圣经》,但是对其并不是太了解,在讲解课文时,如果教师不做过多的解释说明,学生就无法学会、学透,也就无法理解课文中引用的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英语中的阅读理解,无论是教材还是考试中使用的片段,都是从欧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或杂志中选取的,是知名作家和评论家的文章,行文规范,极具文采,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些也和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时事政治、历史地理情况、礼仪知识等都会在不同的文章中有所体现。

2.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学好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新潮知识,西方的文化思想对学生影响较大,学生对于英语的需求较以往更大,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欲望也十分旺盛。文化背景知识涉及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讲解。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以及同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时,能够从文化背景知识出发,理解文章和友好沟通。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最终的高考服务。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Φゴ省⒂锓ǖ裙ぞ咝灾识的讲解上,讲解课文的时候,也多是直接将课文内容进行翻译,遇到和地方文化背景有关的知识时,很少甚至不会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翻译成中文后直接略过。在英语写作教学时,也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句子和结构,并没有把国外那些名句的详细出处讲给学生听。

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无法发挥,即使有想要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被教师以考试为重而忽略掉。整体的教育大环境还是注重应试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以知识传递为主要教学途径,忽视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记忆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状况百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和这些国家的人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出错,而且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题型还是无法解决。

三、加强文化背景教育的措施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英语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就是应用能力。纵观现在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文化背景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要在课堂中加强对文化背景的教育,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对比讲解,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高中生虽然处在容易接受新知识的阶段,但是,英语教育不是母语教育,而且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讲解的方法予以传授。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多讲究温文尔雅,而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讲究冒险、自由和平等。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量过大,再加上学生对不同国家的认识并不充分,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西方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如历史、地理、礼仪、风俗习惯等,比较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学生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多陌生感,也更容易记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讲解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中,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是不足的,学生缺乏亲身经历,也只是一知半解,一旦在真实的环境中还是无法运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讲解,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各个国家的背景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学习起来就更为直观。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作业,如读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或者观看视频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补充讲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节目汇演,鼓励学生在更大的平台上用英语表演国外知名剧目,学生在准备表演的同时对国外的礼仪文化以及英语的口语发音有了全面了解,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

3.结合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词汇

词汇的学习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讲解词汇的意思,学生也是死记硬背,至于这个单词的词性如何,教师没有讲解,学生自然无法得知。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些单词也在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蕴含着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讲解单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以及了解其在句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含义。

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流。随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和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在为大学输送人才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的阅读及相关学习密不可分,但是现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存在重考试轻应用的问题,面对此问题,教师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通过与我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进行讲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词汇背景含义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进而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前景篇9

摘要: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是造成华文教育现状主要因素。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华文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华文教师素质的提高。以事物发展的结果来评价事物发展的过程,并由此推想它的发展前景,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如何评价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展望她的前景,自然也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在菲律宾,中学毕业以后还不能开口说华语的学生绝对不在少数,父母子女之间,祖孙之间,坚持用华语交际的人越来越少,华人子孙中连一句闽南语也不能讲的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菲律宾华人社会,谈起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莫不忧心忡忡。《易传1蹇卦》曰:“蹇,难也,险在前也。”①这是我的学员在学习中国文化时用《周易》预测法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前途所卜的卦,虽然不足为凭,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心中深深的隐忧。的确,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人们面临着诸如学生厌学,师资匮乏,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效果不佳等等一系列共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摸清它的来龙去脉,才可以有一个冷静的清醒的认识,最终推动我们为之奋斗的华文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归纳起来,造成华文教育现状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教育制度的问题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九七六年,菲律宾政府对全国各侨校开始正式执行菲化政策,中学学制由过去的六年改为四年,华文课时不能超过两小时,从而使华文教育失去了时间上的保障;其次是考试制度,上大学不必考华文,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华文的基本动力。事实证明,菲律宾的教育制度对华文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极大地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语言环境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的华人已经基本失去或正在失去华语环境,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老一代华人的父辈祖辈由于多处于艰难创业阶段,出于经济的原因而不得不亲自抚养子女。另一方面也由于业务规模较小而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子女相处,从而不自觉营造了一个大菲语环境中的小华语环境。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华人的经济实力也逐渐雄厚,多数华人已少有时间与家人子女团聚交流,小孩由于交给菲人保姆抚养而使菲语成为小孩的第一语言。父母为了迁就子女的语言习惯也被迫使用菲语与子女交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菲语的母语地位,给华文教育带来先天的不足。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大背景条件下,华文教育就产生了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问题。对以何种语言教学的定位牵涉到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这个教育理论到现在也还不能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定位。随之而来的各行其是给华文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惑和阻碍。师资问题也是比较严峻的。菲律宾的华文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老一辈教师国学功底较好,却是年龄偏大。近几年来菲的新侨加入华教队伍,部分缓解了华文师资的紧缺状态,却又多数缺少正规完整的师范教育的熏陶。总体来看,师资队伍可选择性少,青黄不接,学识素养都不很理想。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出路何在?前景如何?这是许多人都迫切关心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教育制度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制度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种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还得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所以,决定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才是华文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黄端铭先生曾经提出:“要把华裔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②这个“中华文化气质”自然就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基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决不是简单的“中华情结”,或是文化上的“反同化”的问题。那么,决定华文教育发展的市场前景如何呢?笔者认为这又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地区或世界经济的走向,也取决于菲律宾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和前景。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最近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务实的目标。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在2020年将达到目前日本的经济发达水平。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一片光明。朱基总理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十国涵盖十七亿人口,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势必带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届时将需要大量的中英文人才。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不是区区一个菲化制度可以限制和阻碍的。随着世界性的学习华文热潮的兴起,菲律宾华文教育也终将走出低迷的谷底,走上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语言环境是社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是朝夕之间用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是我们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守”,即守住现有华语教学课的阵地,利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尽量营造一个纯粹的华语环境,尽量减少英语或是菲语的侵入,尽快丢掉英语或闽南语的“拐杖”,过河要“拆桥”。如果连这块阵地都不能坚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使用英语或菲语回答问题,此消彼长,那就真的是很危殆了。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菲律宾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社会环境以菲语为主导,学校教育则以英语为主导,华语闽南语流行于侨社和部分家庭的交际之中,处于从属地位。把华文教育等同于母语教育,融语言教学、文学熏陶于一炉的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一个连语言交际尚且存在困难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如果把华文教育定位于第二语言教育,完全等同于“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模式,是否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呢?笔者认为,这种定位也并不是完全合乎客观实际的。因为汉语在菲律宾的地位,并不就等同于英语之在中国,或是汉语之在韩国日本。汉语在菲律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由于历史的积淀,菲华社会相对独立的交际场合,华语新闻媒体的长期浸染,加上大量来自中国的新侨民的加入,华语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一定空间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如果简单执行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大量的听说读写之外,完全忽略教材的文学文化色彩,忽略非理性的语感的培养,忽略艺术感染力,是不是也会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从而最终也难以达到“把华裔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的目标呢?

在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之外,还可不可以有一个既非第一也非第二的语言教学模式呢?师资自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师资也主要是取决于市场。目前菲华社会已经为师资格训做了许多工作,包括举办长期教师进修班,选送有志于从事华教工作的中学毕业生到中国长期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会等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不懈的努力,自然总会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依然不是一个“治本”方法。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是要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宁缺勿滥。二是引进人才,中国大陆已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师范教育人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花费不是太大,为什么不可以到内地引进一批这样的人才呢?当然引进也还是取决于市场,菲律宾的教育产业收入并不低于中国,只要有决心,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双管齐下,师资问题不难解决。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能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能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能为天下谷。”③探索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就是要“知”,要深入了解,要准确把握,了解和把握华文教育的优势和弱势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展望华文教育的前景,就是要“守”,守住弱势的地位,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努力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终“万物将自化”,④相信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春天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①《易传1蹇卦》,选于《四书五经》,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4.----1222页

②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编《华文教育》第11卷第11期地2版

语文教育前景篇10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从自然注意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提倡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天性。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否有戕害学生并使学生错过发展某中能力,不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英语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势必造成这样的结局。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从社会需求来看,应该培养有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社会人才,灵活性很强的英语学科,更能体现这些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不能只停留在帮助他们成为大学生。斐斯泰洛齐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首其他的指引,则将使人类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迟缓。"这就以为着英语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新颖教学活动,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本文的观点

作为文科的基础学科,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的旗帜,给予学生文化熏陶。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字、词、句的基本语言知识上,学生就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不出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次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组织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户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指导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中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的SEFC教材给我们提供里大量语篇内容,其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总之,要使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才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给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另外,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助教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素质

缺乏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强、缺少兴趣往往是阻碍学生英语课中实施自主学习的障碍,尤其是缺乏自信和胆怯,这也是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消除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心理障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

2、尽可能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程度学习活动,如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运用。对于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储存量小,语感不强,这阻碍了他们口语的组织,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从而达到了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归纳、整理、重新组合。因此,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提倡自主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挫伤部分学习的积极性。

3、尽量使用评价效应。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就应处理好学生的评价问题。高中学生日趋成熟,希望自己能给周围同学好印象,然而他们还不能应付情绪的波折,易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评价对问题背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暂时不做评价,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结果的过早评价会捏断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心理不适和烦躁,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发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时机,最终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实基础知识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基本过程,英语教学是活动过程。要使学生高效率地进行英语教学活动,就必须使学生不断充实自身的语言知识,有限的语言量将会大大阻碍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最终妨碍语言努力的发展。我们不妨用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中的"适当集中",既语言集中教学,语法集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和条件,激励学生主动把握基础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更高层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知识准备对于促进学生自主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醒我们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深化广义的知识北京,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注意具体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活动创造条件。

(四)注意创设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功能。

1、情景教学使语言内容直观,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同等语言难度的教学目标。如在福尔摩斯探案这一课里,我结合房间的图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况景:Wharcan’youseeinheruncle’sroom?(Pipemilkathinpiexeofropeachestahardchairetc)Whatyouthinkeachofthemisusedfor?故事本身没有揭示故事发生的细节,只出示了这些道具。我用以上问题情景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为后面部分课文的理解打了埋伏。

2、情景教学使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语境激活背景知识,促使学生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学习,使学生更直接、主动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3、设置教学情景更能抓住语言材料的主题范围,避免漫无目的的"群言堂",同时达到避"轻"就"重"的目的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1)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上Satellites这一课时,我在配以卫星绕着地球转的教具的同时,设下了以下问题:Whatdoyouwanttoknowaboutsatellites?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以上问题学生给了我以下的回答:IwanttoknowhoetheywerecarriedupintospaceIwanttoknowwhat’sinsatellitesIwonderwhatsatellitesareusedforIwanttoknowthehistoryofsatellitesintheworldIwonderhowourcountryisgettingalongwithsatellites以上问题我让四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对此超出教材范围而一时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答案。

其次,可设计预测性问题。预测指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插图、看课文标题及课文出处、协作时间、开头与结尾,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课文内容,这容易造成"悬念",从而技法学生的阅读愿望,很快将学生带入情景,以顺利进行课文教学。一般可设计以下问题:Whatisthetitle?Whatcanyouthinkthetextisabout?Whatdoyouexpectthewilltellus?以此来技法学生的想象和对课文的预测,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2)模拟情景。外语教学活动始终是一种模拟交流,其情景也是人为情景,因此,模拟情景成了各种学习方法都用到的伴随性方法。同时模拟情景也是此时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最直接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控、动作表演、野鼠环境的布置及教师环境的利用等。针对题目WeieLostOurDad请学生模拟描述ILostMyMotherorWeLostOurGrandpa等,从而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测,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是:Howdidtheylosetheirdad?技法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五)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帮互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又要促进别人学习,任何人都有进行教学的可能和必要。比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外语课和学校的积极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促进自我学习和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这就是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师作用。所哟,全体同学同时都是教师。

第二、外语课堂是学生进行模拟交流的场所,也是语言操练活动实体。学生互为对手,互为目标,互为手段,互为校正,也互受影响,完全体现了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的效果比教师教的效果还好。因为学生间的操练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操练内容合学生的要求,操练方式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利用无意注意,并因此技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六)对目前高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

从高一到高二经过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目前本人所教两个班课堂教学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局面基本形成。为此,我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学习进行了总结。

1、没有一节课是教师自始至终单纯讲语法,将知识,而学生不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

2、每节课人均参与达到2-3次,包括成绩最不理想的学生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避免过于简单、没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4、学生深层次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约有90%的学生能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性,如自编话进行表演,复述课文,进行时间汇报等。

总是,学生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学习不仅是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3、设置教学情景更能抓住语言材料的主题范围,避免漫无目的的"群言堂",同时达到避"轻"就"重"的目的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1)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上Satellites这一课时,我在配以卫星绕着地球转的教具的同时,设下了以下问题:Whatdoyouwanttoknowaboutsatellites?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以上问题学生给了我以下的回答:IwanttoknowhoetheywerecarriedupintospaceIwanttoknowwhat’sinsatellitesIwonderwhatsatellitesareusedforIwanttoknowthehistoryofsatellitesintheworldIwonderhowourcountryisgettingalongwithsatellites以上问题我让四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对此超出教材范围而一时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答案。

其次,可设计预测性问题。预测指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插图、看课文标题及课文出处、协作时间、开头与结尾,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课文内容,这容易造成"悬念",从而技法学生的阅读愿望,很快将学生带入情景,以顺利进行课文教学。一般可设计以下问题:Whatisthetitle?Whatcanyouthinkthetextisabout?Whatdoyouexpectthewilltellus?以此来技法学生的想象和对课文的预测,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2)模拟情景。外语教学活动始终是一种模拟交流,其情景也是人为情景,因此,模拟情景成了各种学习方法都用到的伴随性方法。同时模拟情景也是此时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最直接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控、动作表演、野鼠环境的布置及教师环境的利用等。针对题目WeieLostOurDad请学生模拟描述ILostMyMotherorWeLostOurGrandpa等,从而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测,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是:Howdidtheylosetheirdad?技法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五)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帮互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又要促进别人学习,任何人都有进行教学的可能和必要。比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外语课和学校的积极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促进自我学习和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这就是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师作用。所哟,全体同学同时都是教师。

第二、外语课堂是学生进行模拟交流的场所,也是语言操练活动实体。学生互为对手,互为目标,互为手段,互为校正,也互受影响,完全体现了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的效果比教师教的效果还好。因为学生间的操练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操练内容合学生的要求,操练方式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利用无意注意,并因此技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六)对目前高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

从高一到高二经过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目前本人所教两个班课堂教学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局面基本形成。为此,我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学习进行了总结。

1、没有一节课是教师自始至终单纯讲语法,将知识,而学生不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

2、每节课人均参与达到2-3次,包括成绩最不理想的学生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避免过于简单、没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4、学生深层次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约有90%的学生能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性,如自编话进行表演,复述课文,进行时间汇报等。

总是,学生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学习不仅是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3、设置教学情景更能抓住语言材料的主题范围,避免漫无目的的"群言堂",同时达到避"轻"就"重"的目的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1)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上Satellites这一课时,我在配以卫星绕着地球转的教具的同时,设下了以下问题:Whatdoyouwanttoknowaboutsatellites?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以上问题学生给了我以下的回答:IwanttoknowhoetheywerecarriedupintospaceIwanttoknowwhat’sinsatellitesIwonderwhatsatellitesareusedforIwanttoknowthehistoryofsatellitesintheworldIwonderhowourcountryisgettingalongwithsatellites以上问题我让四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对此超出教材范围而一时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答案。

其次,可设计预测性问题。预测指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插图、看课文标题及课文出处、协作时间、开头与结尾,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课文内容,这容易造成"悬念",从而技法学生的阅读愿望,很快将学生带入情景,以顺利进行课文教学。一般可设计以下问题:Whatisthetitle?Whatcanyouthinkthetextisabout?Whatdoyouexpectthewilltellus?以此来技法学生的想象和对课文的预测,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2)模拟情景。外语教学活动始终是一种模拟交流,其情景也是人为情景,因此,模拟情景成了各种学习方法都用到的伴随性方法。同时模拟情景也是此时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最直接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控、动作表演、野鼠环境的布置及教师环境的利用等。针对题目WeieLostOurDad请学生模拟描述ILostMyMotherorWeLostOurGrandpa等,从而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测,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是:Howdidtheylosetheirdad?技法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五)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帮互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又要促进别人学习,任何人都有进行教学的可能和必要。比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外语课和学校的积极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促进自我学习和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这就是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师作用。所哟,全体同学同时都是教师。

第二、外语课堂是学生进行模拟交流的场所,也是语言操练活动实体。学生互为对手,互为目标,互为手段,互为校正,也互受影响,完全体现

了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的效果比教师教的效果还好。因为学生间的操练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操练内容合学生的要求,操练方式多样化和具有趣味性,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利用无意注意,并因此技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六)对目前高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

从高一到高二经过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目前本人所教两个班课堂教学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局面基本形成。为此,我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学习进行了总结。

1、没有一节课是教师自始至终单纯讲语法,将知识,而学生不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

2、每节课人均参与达到2-3次,包括成绩最不理想的学生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避免过于简单、没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