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十篇

时间:2023-07-11 17:50:19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因材施教 分层策略

班级授课制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被全世界普遍采用,另一方面不断受到怀疑和批判。这表明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其合理性,也有改革的必要性。尽管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存在心理、生理上的共性,但每个学生又有独特的个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无法适应学生的差异,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了不使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吃不饱”,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到“吃不到”,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知、情、意的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这里的“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材的内容、深度及要求。教学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的基础、智力、情意状况。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英语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强调个性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南京大学作素质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办法,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将来不管他做什么事情,不管朝哪个学科去发展,素质教育都将是十分有意义的。”素质教育的确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但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学来落实。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中学英语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贡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英语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②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充分重视对英语学科科学方法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这其中包括引导学生学会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新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

素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为教育对象,并提出各自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因材施教”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最优化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包括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技巧及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情感态度及乐于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他们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在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之上,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最终实现最优化发展。

二、“因材施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策略

1.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之间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尽一致,因此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在教学中,可以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大致分为A、B、C三种类型,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有区别的方法。A层次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优异,思路敏捷,占班里少数部分。B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有一定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作业布置照顾的主要照顾面,占班里的大部分。C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思维水平较低,占班里少数部分。总之,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实现不同目标。

2.备课时目标设置分层。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学生,按照同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备出不同层次的课。讲课时,要由易到难,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不同层次地掌握学习内容。由于A层学生能力强,思维敏捷,在很短时间内便可提前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可继续做由教师提出的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内容,或增设开放性分组话题讨论,在现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稍加改进便可进行拓展。B层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C层学生降低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教学中的知识梳理及知识的归纳总结由教师直接给出,还可以重复做错题。

3.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分层。

在教学目标统一的基础上,对各层学生提出不同目标,因而在英语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体现。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以实现基础目标为主,识记归纳为重点。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设置较高的目标,让他们经过思维探索,“跳一跳”后有更多收获。对优等层的少数学生,设置更高目标,以运用创新为重点,让他们觉得还有东西要学。

例如在对话课中,我采用了分层次教学中的合讲分练法。以Fun with English 7A Unit1 “This is me”中的Speak up为例,在给学生讲解了怎样描述某人外貌时的一些要求(合讲)后,我要求A层学生能仿照对话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身高、体型、头发、爱好等多方位地描述;B层学生能就班上的同学进行身高、体型、头发进行描述即可;而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熟读对话(分练)。然后请C层一组学生读对话;B层一组学生表演对话;A层一组学生演示自编对话。这样难易有别、层次分明,各层次学生都有压力,但又有积极性。

4.作业布置的分层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作业类型应该层次化、多样化,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作业要分层设计,根据题目的容量、难度和训练价值分层,把练习型作业分成I、II、III三个层次。I层次为基础型题目,容量和难度要求低,思维量较小,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较容易解决,为学习较困难的C类学生打好基础,树立信心。II层次为提高型题目,容量和难度要求相对较高,通过训练,使B类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技能,全面地发展能力。III层次为综合型题目,综合性强,思维量大,对学生基础和能力要求高,为学有余力的A类同学提供平台,拓宽视野,更上一层楼。如针对课堂作业的要求,我设计出:C层次学生以抄写、朗读、记忆为主;B层次学生通过造句、填空、复述课文等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A层次学生通过写作、阅读理解训练巩固所学语言。

5.学习成绩检测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所有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尽可能达到新的水平。所以,学习检测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使每类学生都能较公正全面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努力进取的竞争意识。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不仅要看他们做检测试题得分多少,还要看他们前后两次相比进步多少。也就是说,不仅要横向比(同学之间比较),还要纵向比(自己前后比)。这样一来,C类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A、B类学生也不至于面对高分沾沾自喜,他们能够在进步的快慢中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三、因材施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想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必须做到:

1.进行因材施教前,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情况,然后对学生分层划类。

2.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学生的分层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分层等方面。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经常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作用。

3.教师要积极学习,了解信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经常补充教案,更新例题练习题、检测题,完善方法,强化分层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全体性和个性发展的理念,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对大面积提高英语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高职数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15-0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不断扩大,在校人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都已经面向全国。生源来源渠道多,入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通过对入校新生高考数学成绩摸底调查,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加上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时一再减少、相邻两次上课时间间隔长, 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方法不科学,往往容易遗忘前面学习的知识,导致后期学习衔接不上,学习吃力,学起来毫无兴趣,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采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差别的扩大而日益显著。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专业不同”、“习惯不同”、“喜好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率不同”、“学习效果不同”等方面。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必须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树立

五个手指各有长短,缺一不可。高职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习惯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应具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力所能及的发展”这样的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不同的学生其发展区域也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

2.进行专业调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对学院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商贸旅游系、财税金融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六个系的专业教师进行走访和交流,采取按专业需求、就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通用模块:一元微积分、专业应用模块一:线性分析基础、专业应用模块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实验拓展模块:数学实验一:matlab软件入门及其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数学实验二:线性代数、线性规划问题的matlab求解;数学实验三:利用matlab求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和进行统计推断。其中基础通用模块和数学实验一针对除外语专业外的所有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一和数学实验二面向商贸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和信息工程系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二和数学实验三的授课对象为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和财税金融系大一学生。

3.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3.1学习要求因人而异

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弱,学习兴趣低,成绩差;②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③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当然,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学生层次的变化,及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优秀学生提醒他们不能满足于课堂学到的知识,推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挑战难题、拓宽知识面,参加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等学生鼓励他们保持现有的数学水平,争取更大进步;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练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争取达到平均水平;鼓励好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给予奖励机制。

3.2教师授课精讲多练

高职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授中要做到多练、勤练。当然,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师讲课一定要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要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易懂。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才能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通过教学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作业布置体现因材施教

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习题、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①组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基础练习;②组学生在做完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要求选做部分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③组学生全做,要求将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的解题过程详细写出。通过作业分层设计,要求各组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完成本组练习后,再做下一组练习。对完成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尤其是①组学生,即使做对一题,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3.4课堂提问讲究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除注意科学性及艺术性外,还必须使所提问题与被问对象相匹配。①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鼓励他们主动提问;③组学生的悟性好,解题能力强,可多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必要时教师还需给予适当提示。给出问题时,一般应先易后难,逐步提高,①组排在前,②组次之,③组排在最后。对基础题目设问,应提问①组学生;对提高性题目的设问,可以问②组学生,也可问①组较好的学生,若回答得对,应给予表扬鼓励;对于综合性强的拓展题,同样可以提问②组中较好的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再由③组学生来回答。通过提问,应使②、③组学生的答问对①组学生有所启发帮助,③组学生的答问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

3.5考核评价多元化,考核要求因人而异

为了全面考核和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笔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采取了多元考核方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密度和权重。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期中测验、作业成绩和数学论文等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其中,在考勤、纪律方面对三组学生考核要求一样,但在答题、测验和作业等方面的考核则因人而异。以考核作业完成质量为例,教师每次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保证质量,独立按时完成。在质、量、时三方面进行考核。要求①组学生完成基本题,②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和中等题,③组学生全部完成,重点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外题和数学论文,论文内容为所学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经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新颖想法和独特思路在考核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及时订正做错的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多元考核方案注重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兼顾学习过程考核,学期总评成绩按公式“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计算。

四、结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爱屋及乌,就会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高职学生在中学很少受到数学老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重新恢复对数学的信心,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然,骈俊生,程向阳,马敏.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莉莉.浅谈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3

A园隶属哈尔滨某开发公司领导,是一所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变迁的企办园。该园实行园长负责的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办园机制,现有教职工63人,全园共设13个教学班共有幼儿500多人。在现有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9人。据幼儿园相关文件材料记载,A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设上。该园于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承担省级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本园内的“亲子园开发与创设”等多项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A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层面中,幼儿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教材选择、活动目标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择

由于我国幼儿园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应的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幼儿园对教材的选择一般包括地方教材、幼儿园自编教材及其它教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园长一级的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其中一线教师是教材主要的实施者,而且最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教材选择中关键的决定者。从访谈中得知,幼儿教师自身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自由选择教材”持认同态度,但对于目前教师不能自已选择教材的现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教师一方面觉得比较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示理解。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太忙”“没有时间”或类似这样的字眼,当问及“都忙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大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教师注定要每日忙碌在一些琐事当中,对于选择教材这样的“大事”,教师们也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使用不好这样的权力。A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来决定的,教师并不具备选择教材的权力,只是在教材的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调适权力。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态度不一,大部分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而且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园领导认为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如果不为其规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话,教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应付”了事。教师们则认为对教材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应该拥有的权力,因为只有本班教师最了解自己班的孩子,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

2、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课程目标也是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领域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幼儿园层面的主要是学期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是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者,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参与这两级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在A园学期目标一般是在开学初制定完成,主要是在集体(园长、教学主任、班组长)备课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总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目标再次细化,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课程准备工作。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也发现,普通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参与学期目标的制定,即使是活动目标也是园长一级制定好的,幼儿教师很难根据其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改动。由于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之前由少数人研究制定的目标之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目标制定,所以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引起目标制定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精力有限,希望通过集体决定来减轻老师的压力,事实上,不能积极参与到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中反而容易降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选择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主要有三种取向: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儿童经验取向。其中教材取向关注的是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活动取向关注的是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儿童经验取向则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既应依据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更应该注重幼儿生活性和兴趣性知识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幼儿教师们对于给幼儿的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持认同态度,认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就应该体现出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舍弃分科观念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家长的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教材进行的,可以自由设计的权限非常小。其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联系幼儿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当中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幼儿教师们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也努力的通过“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或“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课程实施的分析

课程实施层面课程权力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策略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和幼儿学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

根据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课程角色的界定,本文将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分为支持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引导性策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因此本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引导性策略的运用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上。由于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拥有的权力非常有限,所以,负责任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相当用心地斟酌课程内容,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内容做最合理的演绎,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2、师幼互动中幼儿学的策略

幼儿学的策略即幼儿将外在经验内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复述和练习的方式学习,也通过质疑、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明确幼儿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关注策略运用困难的幼儿,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了教师较宽松的权力实现空间,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并关注到幼儿学习策略和教师教的策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课程实施阶段是个“多面手”,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后,教师的每一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策略的运用都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策略需要,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这种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由于受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并不是在每一位幼儿教师身上都能很好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的分析

幼儿教师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具体包括: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由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所决定。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幼儿教师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本文从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运行状态两方面,着重从评价方式角度,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状况进行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评价等等,幼儿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目的是与家长进行交流,常采用口头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评价上拥有较宽松的权限范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评价”上了,而且能积极运用档案袋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这也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比较进步的评价方式。

2、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包括前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和后评价等,其中前评价和活动中评价本文在课程研究层面将加以讨论,幼儿教师针对课程运行状态的后评价主要是通过反思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运行状态后评价即课程反思角度来考察课程权力的实现状况。从反思日记中发现,教师们认为活动反思是自己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反思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反思资料的整理发现,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幼儿的表现,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则关注较少,这也是教师反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研究的分析

对研究层面教师课程权力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反思并深入研究课程问题的权力。包括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研究在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设计研究和课程实施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课程研究层面的幼儿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状况。

1、课程设计研究

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实现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共享,集体教研应该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作用,实现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话语权。对于“集体教研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教师们反应不一,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很有帮助;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往往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的,所以意义不大。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拿到教研时候来讨论,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却往往得不到重视,也就是这种讨论似乎是“为了谈论而讨论”,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集体教研本身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有利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但是在A园,集体教研的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笔者认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组织者,集体教研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同研讨,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想通过集体教研深入挖掘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力图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的话,一方面在于教研的内容要是那些教师关心的和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空泛的讨论某一个“理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每个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集体教研价值。

2、课程实施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部分。幼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应该以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比如,课程实施中材料投放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权力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的影响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研究权,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研究容易操作难”和研究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权力在实现遇到了瓶颈。

三、研究结论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4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能力,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就能发现自己潜在的学好这门学科的能力和信心。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英语教学中,实物教学、简笔画教学、电教手段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相关的实物,如:苹果、香蕉、桔子、尺子、手表、钢笔等。通过这些实物,让学生产生想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欲望,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边设疑边讲解,同时出示实物教授单词。学生由此学到的知识就能记得牢固。实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能带到现场的,如一些自然现象、河流、山脉、日、月、星、辰等,这时就适宜用简笔画教法。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这些东西,也可提前制成图片,并配上适合图画的文字加以说明。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把图片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活化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极佳。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又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高密度、条理性及层次性。教师要真心理解“寓教于乐”的内涵。“教”不仅仅指教学内容,还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二、深入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英语语音知识,如: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还要进行交际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师和学生,现行的英语教材比较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它在语法上采用“循环式”编排,在词汇要求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功能项目上注重各阶段紧密结合。各年级的教材均以“单元式”编排,每个单元的编写以一个内容为中心,配一两个或三个语言或语法项目,并将这些语言形式两者并重的原则,这种教材的编写模式彻底改变了旧教材那种以语法为纲、以课文演绎语法并为语法服务的现象,体现了以内容为中心、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教学原则和目的。每单元包括对话、阅读、操练、巩固等不同课型,教师和学生均能很快适应。教师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熟悉教材,并根据各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与其次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学习行为,指导学生运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减少学习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

情感策略:主要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例如,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等。

管理评价策略:主要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例如: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感动经验、反思学习效果等。

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及思维方法。例如:善于做笔记、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借助语境学习词汇、注意观察、分析和归纳、使用工具书等。

交际策略:主要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实际机会,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例如:善于创造机会使用外语,借助手势、表情、语调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注意遵守交际习俗等。

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也都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各自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动机、情感毅力及学习环境、条件都不一样,因而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这种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又被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并尊重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清楚学生兴趣的多样性、阵发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可以激发并操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良好的仪表、谈吐、发音及丰富的知识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即熟练掌握会应用―掌握会用―掌握。另外,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5

新课改创新主体作用师生关系一、转变观念、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重建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从过去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认识上,教师从关注学生唯一的运动能力的表现,变为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发展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在学习进度方面,由过去教师统一制定的进度,转变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教学进度。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从规定的几个项目,转变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体育运动进行学习。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习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分层”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现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其一,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时间有效性。同时,由于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

2.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对于课堂学习很重要。教师们大多认为施加强硬控制的老师是好老师,而家长和社会期望老师教会学习自我控制,学生期望老师施加控制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目前的课堂管理主要是应对式管理,即教师在学生做出违规或捣乱行为之后的应对,往往勿略了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紧密关系,“有效”的课堂首先应防止、控制问题的产生。在具有积极气氛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到安全、舒适、受尊重,能够负责任。教师应有一系列用于应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

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关注学习策略教学

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法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认识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结构。

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习和实践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尝试运用新的理念,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把握好学生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教学过程,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学生的特长,发扬学生的个性,才能达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在教学论的层面上,教学策略注重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来阐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现象。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于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循的教学行为程序。

本文就笔者多年化学教学实际,浅谈有效化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认知的源泉,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趣味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要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还有自行开发的一些趣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原电池之时,除了通过演示教材中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原电池原理之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水果原电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2.分组竞争法。在教学中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认知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化学计算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列式和计算比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知识讲座,化学课外小发明,化学竞赛,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将生活中的化学带入化学课堂,用生活中的化学生动地诠释教材中的化学理论,为化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物质,我们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时,将生活中二者的用途、鉴别方法引入课堂,会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

2.化学教学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课余走进生活,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网络信息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其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甚至可以是学生,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革新课堂观,适应新课改要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体会规律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可以将前人探索化学反应规律的过程进行简化或是理想化处理,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魅力,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记忆。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形成的记忆一般比较深刻。

3.在实验中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进行实验室直取乙烯的实验时,教师不妨在验证乙烯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实验探究,分析乙烯气体中所含的杂质实验。通常测定出的主要杂质有CO2、SO2、乙醚,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杂质的原因,这样学生会对此实验记忆深刻。

4.成立化学课外探究小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立化学课外探究小组,并设立研究课题,不仅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还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种要素。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具体的教学方式、措施等优化组合,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策略条件。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 性别差异 因性施教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Need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x in High School

KAN Yun

(Academy of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33000)

Abstract Facing on the differences in boys and girls, this paper studie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x in high school, including forming a correct ideology, science teaching strategies,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fter school and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

Key words different sex;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x; teaching strategies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维度都能健康成长;所谓的“面向全体”指的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为了做到“两个全面”,应该针对男生女生这两大群体进行“因性施教”。

1 因性施教的理论基础

1.1 因性施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从根本上说“因性施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孔子所提出并践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只不过“性”比“材”更加具体和明确。在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琐碎的现实生活中,两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差异,就说明了“因性施教”并不是在故弄玄虚,它就是“因材施教”在新时期的延伸,同样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将“材”这个对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的界定,具体落实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上来。

1.2 因性施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纲领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性施教,关注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有针对的进行差别教育,促进男女生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也是以人为本得以实现的具体途径。

1.3 因性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要做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进行因性施教。因为只有平等的对待男生和女生,科学的评价男生和女生,让男女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才真正能够做到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2 “因性施教”的教育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在学校教育中,“因性施教”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教师不正确的性别观念,不仅仅影响着对女生的教育,同样也不利于对男生的教育。如果说教师的性别偏见挫伤了女生的自信心,使她们逐渐产生了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那么教师的性别偏见也会损伤了男生的自知力,使他们逐渐滋长了自以为是、好高鹜远的自满心理。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2.2 消除编制教材中的性别偏见

现行版教材,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材,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要施行因性施教,就要消除编制教材中的性别偏见。要重新审视教材中是否存在性别失衡和性别偏见现象,勇于挑战教材文化中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注意从不同的视角对教材做出积极的、新的诠释。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体会到男女性别各有利弊,男女共同创造了社会。

2.3 针对性别差异制定教学策略

(1)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促使优势发展和劣势弥补。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男女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使他们各自优势的发展和各自劣势的弥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针对差异,文理科制定不同教学策略。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存在着思维、想象方面的差异。女性偏向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更喜欢语文、外语等形象性较强的学科;男性偏向于抽象的逻辑思维,条理而系统,则更喜欢数理化等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男生的发展;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女生的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加强对男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力度,对于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大力的鼓励。要在课堂不断地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男生思考的兴趣,吸引男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男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布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基础知识,从而达到基础知识的巩固性训练。还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男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发展女生的理解记忆,有意识培养女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习惯的能力。要努力培养女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女生思维的能动性和深刻性。要培养女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运用教学策略,增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例如,可以创设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情景,培养女生思维的广泛性和创造性,增强女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还应不断强化女生的内部动机信念。

2.4 针对差异,课外的师生沟通疏导

教师应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本着一种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宗旨,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女生的沟通更应该侧重于感情沟通,要注意学习生活的点滴细节去关心女生、感染女生、鼓励女生,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和男生沟通,更应该侧重理性沟通,但要注意不可以只是空洞说理,要将远大的理想目标帮助他们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帮助他们去努力实现。和男生的沟通可以是宏观上的调控,放手让他们去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给予帮助和鼓励。和女生沟通要多鼓励,有做得不妥的地方,方法上可以更委婉一些;而和男生沟通,方法上可以直接一些,甚至有的时候可以采用激将法,激起男生隐藏起来的斗志。

2.5 与家长合作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向

优秀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的产物,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让教育产生最佳效果。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彻底摒弃“生女不如男”的思想,要让女生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信乐观的性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给孩子做良好的楷模,用自己优秀的性格、品格去影响孩子。家长应该全方位的关爱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心,父母双方的教育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组成。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有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学段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有效的备课策略

(一)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计划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二、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也就是教学目标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学科的价值应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多重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如:实验导学的实施步骤:设疑质疑一一实验探索一一分析归纳一一巩固开拓;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一一确认概念一一强化练习一一发展思维技巧;行为练习策略的实施步骤: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一一呈现新信息一一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一一个别指导一一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问题的提出一一信息搜集一一问题处理一一法则性的发现,等等。

(二)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是选择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依据。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同样是概念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为概念有不同的属性。如高中化学中“摩尔”这一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去验证的,此时宜采用以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按如下几个步骤完成:引进“摩尔”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给出“摩尔”的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总结归纳使用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再比如“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的,此时可采用以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其步骤为:计算1摩尔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计算标准状况下1摩尔几种气体的体积――讨论给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要素――分析得出1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2.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9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拥护,在中职院校中,学生多数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很多是迫于家庭的压力,在无奈的情况下来到中职卫校学习,学生上课时经常在课堂上乱动、讲话、玩手机等,扰乱课堂秩序,使课堂效率下降。在有机化学课堂上更是无心听讲,缺乏兴趣,睡觉、玩手机、聊天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依然有很多追求上进的学生,希望努力掌握更多课堂知识。因此迫切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新形象,中职卫校对于教育改革给予积极的响应,面对有机化学课程在中职卫校的开设,中职卫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因循守旧,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有机化学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而部分教师虽然拿着新式的有机化学教材,却依然用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缺少对所教课程的反思及认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引导作用,面对新教材和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准备,掌握新的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课程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学生整体发展水平。“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主张以教学过程中的效率和收益作为关键,即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主张对学生自身发展进行引导。现如今,中职卫校的有机化学课程积极应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例如,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解并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帮助渴望知识的同学更好地掌握知识。“在有机化学课程中,针对学生对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掌握不清楚或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学校为避免学生对医学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督促老师掌握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学校引进先进的医学设备,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为其提供医疗实验的器材进行有机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医学方面的有机化学反应,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引导和帮助,在自身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对学生答疑解惑,提升课程实验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有效教学”策略在中职卫校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有效教学策略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初始阶段实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受中职卫校教学现状的影响,学生上课秩序差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所以,改革过程存在很多不足,但大部分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在中职卫校实行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器材的支持,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素质。

1.“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教学策略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学习,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更大地挑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授课缺少学生的配合,因此课堂较为枯燥无味,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在中职卫校的教学改革中,逐步改变了这一教学被动的现状。例如,在中职卫校的有机化学课程中,以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有机化学课程中要求的有机化学的性质与结构、生物药剂、药剂的化学反应等进行充分了解,在课堂上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以课本知识为基础,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并且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书本知识的接受程度,对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进行授课,进一步提示教学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教学策略追求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率。有效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的误差、知识的遗忘、专业技能不扎实,那么即便学校付出再多的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辛苦也是没有用的,只要学生学习出了问题,便是没有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中职卫校面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学生要进行的课程实验有药物的化学反应、对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有机化学实验中要求进行正确的蒸馏、升华、以及熔点的测定,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生意外事故,威胁到学生生命安全.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还原化学实验的真实场景,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课程知识,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而这便要求指导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因材施教:1.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条件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行分层教学,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有较为深刻理解时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并在旁边进行专业指导,以实践促学习,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2.针对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缺乏理解的现象,教师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教学策略在中职卫校有机化学课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水平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度,使中职卫校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三、总结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效率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新标准要求下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美术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高中生的美术兴趣。目前,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有多种类型,例如技法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鉴赏型课程。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考虑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设计最适合高中美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

我国高中学生需要面对高考,通常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美术专业的学生会习惯性地逃避公共课程的学习。而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天然具有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其他课程的兴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即设计适合新标准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讲述教学策略设计过程。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能指导、规范课堂教学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的改革目标。过去的教学理念过于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学实践和体验,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设计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在科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才更具规范性和适应性。

2.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

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应以教材的整体内容为基础,系统地串联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大纲结构,建立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学生、教师和教学设备等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灵活性。

3.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

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正确地实施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对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能力、兴趣喜好等,建立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措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能力不足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差异,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效果是策略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策略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

1.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设计及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研究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好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更有助于课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创造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情况,真诚地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其次,课堂上要增加尽可能多的互动环节,在互动的过程中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最后,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思维,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学习自主的能动性

如今的社会,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而且大多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学习,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科学教学策略的实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方法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习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合理分配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策略的实施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策略的实施还要从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美术艺术的追求,以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建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美术教学.都市家教,2011.

[2]辛素喜.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措施.现代阅读,2011.

[3]李宛澄.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