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8:47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1

一、当前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对林业增加值核算的重视比较晚,对林业增加值核算概念的研究也比较晚,落后于国外研究水平。但是,随着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林业产值核算的必要性,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关于林业增加值核算,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应的指标和核算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加深林业增加值核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对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由于经营方向和运行机制的变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统计工作的难度,也对林业增加值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一)缺乏科学的林业增加值核算体系作为保障

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中需要科学的体系的作为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国内总值核算体系中缺乏科学的林业增加值核算体系,在林业增加值核算中过于重视理论性研究、原则性研究,忽视了对林业增加值的核算实际应用,使得林业增加值核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难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利于简化核算过程,对林业增加值核算增加了很大程度的难度,对林业管理过程中开展林业增加值核算工作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林业增加值核算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林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并没有对林业可以对社会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我国林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判定中,并未形成一个准确的标准,无法准确的计算出林业可以产生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我国林业发展管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改进策略会形成阻碍,缺乏科学、有效的核算方法,对我国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案例分析及有效方法

(一)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案例分析

例如某林区卖出一定数量的成型木材,有关部门在核算木材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木材的栽种时产生的成本,然后再将卖掉的价格减去成本,即为利润,并将这部分利润计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林业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改进策略的时候,也会将其当做主要参考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利润计算结果不准确,即对林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核算不准确,这个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性,这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建设都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为了确保林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核算的准确性。应该全面分析影响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所有因素。如对于这一批木材,在核算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木材幼苗购进的成本、木材形成的时间所产生的时间价值、木材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绿肥等维护管理成本,只有将所有的因素纳入到核算过程中,才能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的有效方法

目前,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普遍采用的是生产法、中间投入核算法以及增加指标核算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在林业经济活动单位增加值核算过程中采用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生产法主要是利用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中间消耗可能把握不准,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会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可以适当的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利用中间投入法计算出林业发展过程中投入的所有资金成本,然后对于部分模糊指标,可以增加与之相应的指标进行分析,最大限度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将中间投入成本和增加相应指标都放到生产法相应公式中进行计算,利用总产值减去所有成本,将最后所得结果作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并纳入到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和统计中,为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确保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符合实际发展程度,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实现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目标。结束语综上所述,林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对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准确的核算,可以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结果与实际发展程度相符,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薄清文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宗碧,唐晓梅.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及其价值[J].生态经济,2012,(11):136-140.

[2]飞.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兼谈经济活动、社会规约与自然灾害之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7(3):49-58.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2

将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行业分类等多方面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目前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将与首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相衔接。新方案的制定目标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GDP核算的透明度。

2006年之后的年度GDP核算将采用94个行业分类,这个分类,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核算的行业分类相同,基本上是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2006年之后的季度GDP核算将采用19个行业,这是现行国民经济分类中的门类,是一个新的情况。我们现在正在制定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季度GDP核算方案。并将着手制定非经济普查年度的年度GDP核算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将与首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相衔接。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了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全国GDP的初步结果,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年GDP比利用常规统计资料计算的GDP增大2.3万亿元,提高了16.8%,这一结果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焦点。其实,这一数据差异,原因在于GDP核算各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说,与常规年度GDP核算相比,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包括资料来源的变化、计算方法的变化、核算范围的变化、分类的变化、某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等等。其中,资料来源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它对GDP数据影响最大,占GDP总量变化的90%左右。

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中的2006年后的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将采用经济普查年度的这些新核算内容。

具体说,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有五大新变化。

资料来源的变化

第一个是企业财务统计资料。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企业财务统计资料,比如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就是所有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比较好的财务统计资料。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有比较好的财务统计资料。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标准不同,一般都是根据销售额、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的情况确定的。这些财务统计资料与这次经济普查资料差别不是很大。差别大的一个是限额以下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常规性统计不包括这些企业的财务统计资料,这些企业的增加值主要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进行推算,这导致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增加的比例比较大;还有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常规性统计也不包括财务统计资料,这部分增加值主要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安工程投资额进行推算;再就是大量的其他类型服务业企业,比如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租赁服务、信息传输服务、居民服务等等,特别是其中的私营企业部分,财务统计资料很少,其经营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往往是利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营业税来推算的。

第二个是个体经营户资料。这次经济普查设置了一张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调查表。利用这张表对14个行业的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平时,这部分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主要是利用工商管理资料推算的。问题是一些个体经营户没有经过工商登记,因而被遗漏了。这次经济普查对个体经营户,包括没有经过工商管理登记的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调查,为相应经济活动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据。

第三个是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资料。比如说工业企业可能包括一些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常规性统计就这类活动所提供的资料非常有限,它们所创造的增加值往往被遗漏。这次经济普查针对产业活动单位设置了调查表,为相应经济活动的增加值核算提供了依据。

计算方法的变化

计算方法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资料来源的变化引起的计算方法的变化。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针对经济普查就上述企业、个体经营户和附属产业活动单位提供的财务统计资料,设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改变了利用相关资料推算的办法。第二个方面,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同时采用了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能够同时提供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数据。常规年度GDP核算虽然也采用了这三种方法,但并不是就每一个行业都同时计算出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生产法,其他行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收入法,因此并不能同时提供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数据。

核算范围的变化

这方面的变化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以前由于缺少资料而被忽略的某些经济活动,利用经济普查资料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例如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另一方面是利用经济普查以外的资料来源把以前没有纳入GDP核算范围的某些经济活动纳入了GDP的核算范围。例如,居民自有住房出租服务,过去没有计入GDP,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利用住户调查资料把这部分活动计入GDP了。再如家政服务,包括家教、保姆服务,也利用住户调查资料计入GDP了。

某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常规年度的GDP核算中,某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过去我们也想修订这些处理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方法。但是方法的改变往往影响到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在不能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的情况下,改变方法就很困难。比如,某些处理方法的变化要影响到一些行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以金融业为例。过去有的学者问我,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不低,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计算口径与国际标准不同,导致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多年前,我们就想改变这种口径,采用国际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是一旦改变口径,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就会下降一大块,不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就不好解释,不容易为有关部门和社会所接受。而历史数据的修订,得有适当的机会,否则,大家不认可。尤其在中国,历史数据修订过于频繁话,会招致众多的批评,甚至怀疑或猜测。

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将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所以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就不成问题了。因此,我们决定利用经济普查的机会,对常规年度GDP核算所采用的一些与国际标准不同的特殊的处理方法进行修订。比如说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的计算,在常规年度GDP核算中,居民自有住房是按照历史成本价格估价的,这次是按照居民自有住房的当期市场价格进行估价,然后再计算折旧。还有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关于计算机软件处理方法的变化。1993年SNA规定把计算机软件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而1968年SNA规定把计算机软件支出作为中间投入处理。作为资本形成处理和作为中间投入处理差异是比较大的。因为作为资本形成处理的话,中间投入就减少,增加值就增加了。困难在于我们其实是拿不到各个单位关于计算机软件支出的资料,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能够取得计算机软件企业收入的资料,用收入代替支出来计算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

分类的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第五个方面的变化是分类的变化,包括GDP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的变化和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项目分类的变化。常规年度GDP生产核算把产业部门划分为26个类别,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把产业部门细化为94个类别,基本上采用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GDP使用核算的支出项目分类的变化主要是利用居民住户调查中的消费支出项目细化居民消费分类,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料细化货物和服务进口和出口分类。

正是由于上述核算五大新变化,才使得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年GDP总量增加了2.3万亿元,提高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GDP总量增加的92.6%。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结构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原来是31.9%,现在是40.7%。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3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4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应用

一、价值管理的理念

(一)价值管理的概念

价值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投资和做出包含价值创造在内的,通过企业的目标、战略、业绩评价、管理过程以及决策构成的连续过程。企业的价值,客观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中,主要包括股东价值、员工价值和客户价值。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认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是价值管理中最基本的特征。

(二)价值管理的方法

价值管理是从不同的识别视角、评估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型评价体系。

目前,在企业运用中的有四种:

1.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2.平衡计分卡;

3.经济增加值;

4.价值评估方法。

文章主要围绕着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方法开展论述。

二、经济增加值在价值管理中的应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定义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其核心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EVA是一种全面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经济增加值提升了业务过程增值的理念

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目标,必须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充分调动各个业务单元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不断通过查找业务过程的价值增值点和增值模式,促进价值创造、制定价值增加的企业内在发展目标。

(三)经济增加值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增加值是由美国传入中国的一套新型的价值管理体系,国务院国资委于2009年12月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将经济增加值作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对于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相关的项目,更适合用于评核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X50%)×(1-25%)

通过以上指标计算公式的内容,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相比较更能充分的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增加值在价值管理中实现股东最大化

在经济增加值的评价系统中,考虑了资本成本。企业在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中,任何资本的取得都是需要成本的。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过程中就考虑了资本成本,当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创造价值财富,实现股东最大化理想。反之,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方法可以避免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

企业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是以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进行分析计算的。在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下,企业对研发投入的费用处理分为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如果是属于研究阶段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所产生的研发支出是全部作为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当期利润。在此核算的基础下,企业研发的投入将会影响管理层的当期业绩。管理层由此原因将会减少研究开发,直接造成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但是,国资委在经济增加值的调整项目中,对研究开发费用作为调整项目,对企业所产生的研发费用调整增加税后净营业利润,视同利润计算考核得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管理层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研发活动,使企业更具有价值。

3.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制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管理层为了实现利润的增长,通过变卖优质的主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只能列作为“非经常性收益”的50%从净利润中扣减。通过国资委这项调整项目,避免了管理层为了利润的增长,做出短期行为,损害了企业长远的发展。体现了国资委鼓励企业将主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让企业取得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增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管理体系

在经济增加值为枢纽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以价值最大化为根本,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经济增加值促使企业建立一套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在经济增加值体系下,将业绩评价指标与全面财务管理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实施价值管理。经济增加值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提供了发展思路、方法和措施,促使企业树立以长期发展为本的经营战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价值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

参考文献: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5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的税后经营净利润(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NOPAT)减去全部资本成本(Capital Charge,CC)后的剩余收益。全部资本成本,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eight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与调整后的占用资本总额(Total Capital,TC)的乘积。EVA是由美国思腾斯?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m Stewart & Co.)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公司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其避免了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忽略对股权资本成本确认和计量的缺点。如今,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EVA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史,对其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了企业评价业绩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较晚,使EVA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其研究深度以及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几年来,EVA企业评价业绩方法发展较快,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经济增加值进行业绩评价的优势

经济增加值(EVA),是近年来逐步实施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其主要的优点在于,考虑了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更准确地评价了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更好地反映出了企业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实施业绩评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EVA业绩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的净利润为基础。在计算企业的成本时,只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及债权资本发生的利息成本,而没有计算股权资本成本。致使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的增加,忽视利润的质量,以及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的“价值”。EVA促使企业经营者考虑所得与所费之间、利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经营者盲目地投入资本、追求利润,可以使企业经营真正地创造价值。

(二)EVA业绩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传统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从EVA的计算公式上来看,在计算EVA数值时,需要对资产减值准备以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调整。对这些项目的调整,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使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到主业以及能为其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上来,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EVA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越高,经济增加值(EVA)越低,反之亦然。每个企业都会根据占用资本的成本,决定本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测算EVA,企业会考虑现有的资本结构的是否合理,一般来说,都会更愿意使用内部留存收益,从而降低企业占用资本的成本,使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比较倾向于低负债。在债务风险可以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财务杠杆,维持较低的资本成本率,可以使企业达到较优的资本结构。

(四)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投资者的财富保值增值

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具有价值指导意义的激励指标,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促使企业经营者考虑所得与所费之间、利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经营者盲目投入资本、追求利润,可以使企业经营真正为其创造价值,使企业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一致,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联系在一起,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实现价值越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也就越多,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尽己所能地追求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业绩评价中经济增加值相关事项的调整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占用资本*加权资本成本率,即:EVA=NO

PAT-CC=NOPAT-WACC* TC。

EVA的计算,涉及多项会计科目的调整,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会计科目的调整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坚持的原则和总的思想是相同的。传统的剩余收益法体现了创造企业价值与保持投资者投入资本增值目标的一致,比较传统的剩余收益法有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剔出了人为增加或减少会计利润的因素,二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率,其采用的是税后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一)会计科目调整

企业要实现经营利润转化为合理的经济增加值,就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一,未来形成资本价值支出:企业开发市场资源、科学技术研究、提升员工素质等,对企业来说,其发生的费用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如果当作期间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就忽略了该项支出在企业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利于企业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在计算EVA时,这类费用应该从当期利润中扣除,同时,也应将此类费用加回到当年的占用资本中。为了获得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战略资源,在前期筹备阶段发生的评估、测量、检验等方面所需费用较大的企业,经国资委审查认定后,其相关费用,可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按比例加回。第二,备抵项目:预计负债、坏账准备、存货减值等项目,其根据是稳健性原则,容易导致会计处理过于保守,实际占用的资本的总额会低于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数据。所以,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等应全部予以恢复。第三,没有支出现金的项目:所有不涉及现金的项目,应该增加到企业的利润中。第四,经营租赁:租赁双方签订了租赁合同,在合同期内,企业要支付合同规定的租金,除合同期末不能把被经营租赁的资产作为自有资产外。经营租赁也是一种融资行为,所以企业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该对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调整。

(二)税后经营业利润的调整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25%)

第一,企业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对运营资本风险的控制,需要向投资者定期披露企业的不良资产(坏账准备)和利润的真实情况。通常会提出较高的坏账准备,但从价值转移以及现金流的情况来看,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实际实现的营业利润,还会成为经营者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在计算EVA时,要在税后净利润上加上贷款呆账、坏账准备以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变化数。第二,营业外收支。它是与主业日常收益无关,以及非经常性收益调整,包括处置企业资产收益、与企业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日常生产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由于营业外收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EVA指标核算的过程中,不应考虑营业外收支对投入资本的影响。第三,利息支出属于资本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处理时列入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科目下,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作为净营业利润的增加项。

(三)资本总额的调整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四)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资本成本率(WACC)是指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它的确定,对于EVA测算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的我国企业自身的特殊性,采用的是加权资本成本率。加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债权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的比例。其中,股权资本成本率是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债权资本成本率是指税后资本成本率。

按照经济增加值的理论,不同的行业应该有不同的资本成本率,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无法按照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资本成本率――(1)国资委规定,我国央企的资本成本率原则上是5.5%。(2)需要承担国家支持性产业,如电力行业或企业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为4.1%。(3)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可适当上浮。(4)企业资本成本率一旦确定,在一定期间内保持不变。

经济增加值(EVA)方法的运用,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相比,可以真实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能根据EVA核算项目的调整原则,以及企业自身的特殊性的要求,对其会计科目进行调整

四、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举例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下,我国某些企业盈利状况以及经营业绩极好,却并未考虑资本成本对业绩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EVA(经济附加值)业绩评价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能够使企业的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符合现代企业追求创造价值的要求,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并未考虑股权资本成本,无法体现出企业真正创造出的价值。采用EVA业绩评价方法,可有效地克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能从本质上分析企业所创造的真实价值。它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真实的数据,使其在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的同时,还可以确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是某中央企业2011至2015年间,净利润和经济增加值的对照表。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经济增加值都呈现了正值,从而说明该企业实现了价值创造。但各年度的经济增加值均低于净利润,尤其在2013年、2014年,其净利润与经济增加值差别巨大,也反映出了以净利润指标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2013年、2014年虽有巨额利润,但经济增加值却没有同步增长,说明企业不一定有同等的价值创造,股东财富也不能保证同步增长。在该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经济增加值,则可以反映企业是否真正实现了价值创造或创造了多少价值。

首先,EVA为正值,表明公司的经营确实为企业增加了“价值”,并且总体上来看都是好的价值,真正为股东增加了财富。此外,总体来说,公司的EVA数值小于公司的净利润。一般来说,企业的EVA数值会小于净利润(经济增加值EVA=经营利润-权益资本成本),即扣除了权益资本成本后,企业经营真实增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EVA)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而不是像净利润那样虚增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某企业某年计提的呆账、坏账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份,调整后的经营利润要加上计提呆账、坏账以及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则会低于其他企业。因此,该企业经济附加值会大于净利润。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的是自身风险偏好的程度,也有隐瞒企业真实利润的情况。如果采取经济增加值,经过相关会计科目的调整,会减少企业经营者操纵利润的空间,能更加真实地反应各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价值创造能力。

五、经济增加值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成本的设计上存在误差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采用了多个资本成本率来进行计算,对不同的资产和负债,赋予不同的资本成本率,从而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不同的业务创造的收益和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完善,各企业的风险溢价水平以及β系数都采用估计的数值。所以西方国家所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企业资本成本计算的实际情况。

(二)不利于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

EVA业绩评价只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结果的评价,不能地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增加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出企业经营业绩的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能力,但无法系统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倡创新发展,加大科技费用的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企业战略管理,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通过EVA看不出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投入、企业服务等整体战略上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三)容易造成非财务指标的不重视

采用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评价方法,容易造成非财务指标的不重视。EVA指标属于财务指标中的一种,在一年年末才可以得到各种经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数据,所以造成了它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滞后性。现代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决策应是前瞻性的,决定着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未来在的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因素、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依据的是滞后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次,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个人能力成长平台以及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该指标并不能适用于对企业非财务业绩进行的评价。

六、完善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的对策措施

(一)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不仅要考虑企业实现利润的能力,还要考核是否实际增加了企业价值,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在我国企业内,要加强对经济增加值运用的宣传,进一步完善EVA业绩评价指标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在该指标的基础上对公司战略规划、企业预算管理、员工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使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理念成为企业管理者指导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方法。

(二)在企业管理中要树立资本成本的观念

从经济增加值(EVA)的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经营利润-资本占用成本)中可以看出,资本成本属于扣除项目,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成本越低,企业为其自身创造的价值越大,企业的业绩评价表现越好。所以,在我国企业中,要加强资本成本观念的宣传,使我国企业管理层意识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股东的要求,也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及经济附加值的要求。

(三)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高其资产利用水平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速度 技术贡献率 技术敏感度

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选取1995-2008年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数据,以实证的方式分析了河北省技术进步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

目前我国测算技术进步水平的方法大致有两类归纳起来可分分为两类:一类是总量测算法,该类方法主要有增长速度方程及“余值法”、增长因素分析法、CES生产函数法。另一类是指标体系方法。本文为了比较技术进步水平与三产业经济增长中的关系,采用“余值法”对技术进步水平进行测算。“余值法”也是目前我国计算科技进步速度时主要采取的办法。

1.建立模型

由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Y=A+αK+βL我们可以得到A=Y-αK-βL,其中Y、K、L分别代表经济、资本投入及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Y=((yt/y0) 1/t-1)×100%,

K=((kt/k0) 1/t-1)×100%,

L=((lt/l0) 1/t-1)×100%,

其中yt、kt、lt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的期末水平,y0、k0、l0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的基期水平,t为时间间隔。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技术进步速度A,用G(A)表示技术贡献率,它表示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的份额,G(A)=(A/Y) ×100%。用d表示技术敏感度,它表示党技术进步1%时,产值增长d%,计算公式为d=Y/A。用G(K+L)表示要素贡献率,G(K+L)= [(αK +βL)/Y] ×100%。

2.数据处理

Y 代表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对Y进行计算时,数据y选取不变价格计算的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一般说来,用固定资产投资加上流动资产进行计算,但是由于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为了方便三次产业的对比,三次产业的资本投入k均只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计算。劳动的投入l,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劳动投入的质量,即劳动力的知识文化程度、劳动熟练程度等,一方面指劳动力投入的数量,由于劳动力文化程度等质的方面的指标计算较为繁琐,数据难以收集,这里为了比较方面,仅仅采用就业人数作为数据指标。即数据选择为y—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格)、k—固定资产投资额、l—就业人数。数据分别如下:

河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计科技[1992]2525号文)中指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α为0.35。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产出结构情况复杂,为更接近实际情况,按照《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给出的公式对弹性系数α、β进行修正,资本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αh=αln{e-1+[1/n×(khi/lhi)]÷[1/n×(kti/lti)]}

其中,αh 为河北省的资金产出弹性,khi、lhi分别为河北省第i年的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kti、lti分别为全国第i年的资金、劳动投入,n为测算的时间隔。α为全国资金产出弹性,即0.35。由上式以及表二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河北省的资金产出弹性为0.3584。又由于不同的部门,部门装备率不同,弹性系数也会不同,所以对弹性系数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修正公式如下:

αj=αhln{e-1+[1/n×(kji/lji)]÷[1/n×(khi/lhi)]}

其中αj第j产业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kji、lji为第j产业部门第i年的资金、劳动投入,khi、lhi为河北省第i年的资金、劳动的投入。由此我们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得到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22、0.43、0.45。由劳动产出弹性公式:β=1-α,可以得到河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产出弹性为:0.78、0.57、0.55。

3.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二、计算结果分析

1.关于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通过分别计算三次产业技术敏感度,得出第一、二、三产业的技术敏感度为1.73、4.01、11.38。该组数据说明,第三产业的技术敏感度是最大的。即如果技术水平速度相同,则第一产业的产出速度最小,第三产业产出速度最大,第三产业对于技术水平的增长最为敏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三产业中,提高技术水平1%,那么第三产业产值增长是最大的。然后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分别增长1.73%、4.01%、11.38%。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目标就是由“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向“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调整。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2.劳动投入变化情况

通过对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L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产业中,就业人数是在减少的,从1995年到2008年,年平均减少速度为1.10%,而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第一、二、三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57.78%、24.96%、8.79%。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大,而第三产业科技进步率最小。

3.第二、三产业增长中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要素贡献率的计算,可以得出,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中,要素投入引起的增长分别占75.04%、91.21%。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中,大部分是由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带动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值增长微乎其微,这说明在我省目前经济增长中,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带来的经济发展要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以说目前河北省属于外延型增长,这并不是一种长期有效地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外延增长对于长期发展经济是非常不利的。

4.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为17.94%,高于第一、三产业,而第二产业也是三次产业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这一方面说明对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增长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过多的依靠技术推动增长,而是靠投资拉动的。

三、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1995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技术水平对于河北省由目前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化具有推动作用。提高技术水平最有利于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第三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支持。河北省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目前第二、三产业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技术的进步还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靠要素的投入拉动的。在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引起的,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着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 峰: 推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J] .财贸经济. 2005. 10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吕 超 孙立梅: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技术经济.2004.2

[4] 周 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3.02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7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起到创造社会财富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它还有着以各种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负面效应”。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仅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对其“负面效应”加以考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GDP正是全面考虑了这一因素,在GDP中扣除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核算的核心难题是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当前,学术界计算绿色GDP的方法主要有净租金法、Serafy法、现值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经济学视角,只能计算具有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如林木、石油等,而对具有非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如阳光、风等,由于它们提供的服务尚无可计量的货币价值,并未纳入核算指标。能值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论,通过尽可能全面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定量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度量区域“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及货币流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难题。天津滨海新区是新世纪服务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是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地,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本文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对滨海新区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为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天津市中心区东部,渤海湾顶端,天津港坐落其间。东临渤海,西与天津东丽区接壤,北与天津宁河县、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邻,距北京市14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8°40′至39°00′,东经117°20′至118°00′。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万人。滨海新区气候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季风盛行,年平均风速4米/秒,风能平均密度155~170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898.8小时,太阳能平均辐射量为5389兆焦耳/平方米。自2006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天津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8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215.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89.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52.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5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71.31亿美元,利用内资额352.2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586.71亿美元,其中出口232.6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0121.10亿元,支柱产业及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信息、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加工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5.5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5.3%。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趋势。

三、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绿色

GDP核算方法根据能值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列出滨海新区各主要能量输入和输出项目,并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然后以能值理论为基础,根据各类资源相应的能值转化率,将各种度量单位,包括焦耳、克、美元等等统一转换为能值单位太阳能焦耳(sej)。根据实际情况,以天津滨海新区2010年生态经济系统中能值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基础,选取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反馈输入能值、输出能值、排放能值五方面的统计数据,计算编制完成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表(见表1)。各种生产要素及产品的能量计算方法主要参考奥德姆、蓝盛芳等人的研究成果,能值计算方法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基准。绿色GDP是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劳动、外界输入系统的货币流以及恒定性自然资源创造的财富。运用能值分析法进行区域绿色GDP核算,就是将区域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能值通过能值货币比率转化为相应货币价值,然后在传统GDP中扣除这一价值后的区域GDP。具体核算方法如下:绿色GDP=GDP-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环境损失的能值货币价值。

四、结果与分析

1.生态经济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由可更新资源能值、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反馈输入能值、输出能值和排放能值五个部分组成。系统总能值为5.74×1023太阳能焦耳,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为5.53×1020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0.096%;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为2.76×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48.08%;反馈输入能值为1.02×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17.77%;输出能值为1.41×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24.56%;排放能值为5.49×1022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9.56%。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含太阳能、风能、雨水势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循环能,其中雨水化学能能值最高,为1.04×1020太阳能焦耳。不可更新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其中电力消耗能值最高,为1.99×1023太阳能焦耳。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GDP值为7.96×1010美元,由此计算得出2010年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货币比率为7.21×1012太阳能焦耳/美元。2.资源消耗。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雨水化学能、雨水势能、地球旋转能和农业生产等,这些资源的消耗生态经济系统可自然回复,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滨海新区的经济生产中消耗的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为5.53×1020太阳能焦耳,其能值货币价值为7.67×107美元。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不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等,这些资源的能值分别为3.30×1022、2.60×1022、1.82×1022、1.99×1023太阳能焦耳,由此计算出其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4.58×109、3.61×109、2.52×109、2.76×1010美元。滨海新区2010年的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所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总和为3.83×1010美元。3.环境损失。从表1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2010年主要污染排放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三部分,分别为2400亿立方米、1.12亿吨、712万吨,转换为太阳能值分别为3.53×1020、4.82×1020、5.41×1022太阳能焦耳,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4.90×107、6.69×107、7.50×109美元,总消耗能值货币价值为7.61×109美元。可以看出,当年滨海新区环境污染中废渣污染带来的环境损耗最大,其次是废水。滨海新区主导产业中的石油石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都是大的废渣排放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很大。4.绿色GDP计算。根据基于能值分析的绿色GDP核算方法,在表2中列出了2010年滨海新区绿色GDP相关的各项数据。在当年滨海新区经济生态系统中,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为7.67×107美元,占GDP的0.096%,不可更新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3.83×1010美元,占GDP的48.12%;环境污染损失的能值货币价值7.61×109美元,占GDP的9.56%。当年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短期内系统不能自我恢复,消耗就意味着系统中相应资源的减少。因此,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应对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进行补偿,绿色GDP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对资源损耗的补偿正是题中之意。当年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生产中产生了一定量的排放废弃物,这些排放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污染,而对污染进行修复需要额外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这就说明排放废弃物的能值应是国民经济生产的成本想,核算绿色GDP应从传统GDP中剔除排放废弃物的能值货币价值。在2010年滨海新区传统GDP中扣除不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能源消耗能值货币价值3.83×1010美元,环境损失能值货币价值7.61×109美元后,即为滨海新区绿色GDP值。当年滨海新区的传统GDP为7.96×1010美元,剔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后,所得绿色GDP值为3.36×1010美元。可进一步计算得出:2010年滨海新区GDP中约有48.12%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约有9.56%是以对环境损耗为代价的。滨海新区2010年GDP大于绿色GDP,绿色GDP占GDP总量的42.21%。5.讨论。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天津滨海新区传统GDP增长迅速,但绿色GDP增长相对较缓,经济增长中还有较大部分是以生态环境消耗为代价的。这是由于滨海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工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对外贸易中滨海新区主要以能值输出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区内外资源利用的不断增强,同时,内部资源开发相对不足,对外资源依赖度高,经济风险日渐增大。总体而言,滨海新区绿色GDP比例较低,经济增长还主要资源消耗。针对这一现状,滨海新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以低碳化、智能化为抓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技术带动经济库开素增长。二是以高新、高质、高能为理念加快推进低碳循环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为重点优化产业就诶构,结合第二产业优势强的特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与优势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提升服务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8

[关键词] 旅游收入 增加值 旅游收入乘数

一、旅游乘数的研究回顾

1882年,经济学家巴奇霍特(Bagehot)分析了紧缩产业对经济中其他产业引起的负面影响后,不少经济学家便开始对乘数理论展开了研究。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首次把乘数概念引入经济理论,他的乘数计量的是总就业量的增量和与之相关的投资品行业的初级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1936年,凯恩斯(Keynes)对其进行补充,形成了乘数模型。之后现代乘数理论大多沿着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发展。1982年马西森(Mathieson)和沃尔(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即“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

1998年,张凌云在《南开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旅游业乘数效应的几个问题》是我国旅游业乘数研究的早期成果。西方学者弗莱彻(Fletcher)和斯尼(Snee)鉴定了六种旅游乘数,包括产出乘数、销售乘数、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和进口乘数。左冰(2002)、石培华(2003)、吴国新(2003)在各自的论文中研究了我国的产出乘数和就业乘数。但是,更多的学者偏向研究乘数作用对区域旅游的影响,李志清(2001)对上海、李兴绪(2004)对云南、谭佩琴(2006)对澳门、王瑜(2006)对福建、张小利(2007)对西部等。乘数计算方面,我国学者田里(2002)、李天元(2002)、罗明义(2004)等研究旅游乘数的时候,在各自出版的旅游经济学书籍里面均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公式。匡林(1996)着重介绍了旅游业乘数的类型和计算,同时介绍了经济分析模型。对于旅游收入以李江帆(1999)为先,认为计算增加值代替总收入有其合理性,其后有魏小安(2000)、宋子千(2001)对此继续深入讨论。智瑞芝(2003)、邹炜(2008)在其论文中分别对黑龙江和云南旅游产业进行了增加值的计算研究。

二、旅游收入乘数的测算

1.增加值法的引入

由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看,增加值是生产单位从总产出的价值中间除去其中所含货物、服务消耗的价值之后的余额,它代表的是该生产单位会及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高敏雪,2006)。众所周知,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核算就是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在宏观上,增加值算法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加总结果可以表现整个经济生产的真实成果。旅游收入是旅游经营者从旅客们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服务、货物来满足他们旅行中的游览、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获得的货币收入。但是旅游总收入中旅游产品所消耗的中间产品,并不是旅游业所生产的,而是与旅游相关的其他部门生产的。因此,严格上来说,若直接用旅游收入计算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话,可能会扭曲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所以,应该从旅游总收入中扣除实物产品和中间消耗的价值,来得到旅游增加值。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统计的难度和问题,我国并没有相关单独的统计数据。旅游活动发生在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用食、娱乐活动之中,数据上很难区分是属于日常生活还是旅游,这样由旅游产生的经济价值被统计作为相关的交通、商业、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价值中。难以独立统计,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难度,不过,运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方法,可以将相关产业中属于旅游创造的价值提取出来。

按照李江帆(1999)对旅游增加值的界定,认为旅游主要涉及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五个第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费,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出,计入旅游增加值中。这些含有游客消费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增加值中旅游者消费部分所占比重称为该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利用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分别计算出各个行业的旅游增加值,然后将这些加总就得到该年的旅游总收入。计算步骤如图1所示。在计算的时候基于了两个假设,第一,假定行业内部的增值率相同,也就是比如在餐饮消费中不论是花在旅游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带来的销售额增长都相同。第二,假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该假设一方面由于统计局限,旅游收入中的行业构成无法得到各年的数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简计算。这样我们可以认为交通、邮电、商业销售、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五个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为24.8%、7.2%、3.0%、19.5%和54.1%。再根据统计年鉴上每年相关数据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乘上剥离系数,得到各个行业的旅游增加值,最后加总获得该年旅游总收入,即:∑(i行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i行业增加值)=某年全国旅游增加值。具体计算结果在下表2中。

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根据何佳梅(2005)关于旅游收入乘数测定的方法,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a・Lβ来构造关于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GDP=A・Ia,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为增加值算法下的旅游收入,A为方程的常系数,而a则实际上表示的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

由经济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指的就是旅游收入I的变化引起GDP产出的变化,即:

那么对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GDP=A・Ia,根据微积分可知,a表示的就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即:Ei=a

给旅游收入生产函数GDP=A・Ia两边取自然对数则可得到:

Ln(GDP)=Ln(A)+a*Ln(I)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就可以估计出a的值,也就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在估算的时候,首先,不直接取GDP的值,而将其指数化,以便保证数据的可比性。G是以1978年为基年计算的GDP指数,替代GDP进行估算。第二,在公式的右边加入时间趋势变量t,用来剔除时间趋势。最后估算公式调整为:

Ln(G)=Ln(A)+a*Ln(I)+b*t

Ln(G)=c+a*Ln(I)+b*t

利用Eviews5.0软件,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

Ln(G)=6.92-0.095*Ln(I)+0.10*t

(17.61)(-1.82)(15.60)

R2=0.9966,调整R2=0.9958,F-statistic=1320.488,Prob(F-statistic)=0.000

旅游收入产出弹性为负,这与经济事实不相符合,因而怀疑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根据Klein判别法进行分析,给出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其中一个简单相关系数大于R2,说明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Frish法进行修正得到:

由对比可见,修正后旅游收入产出弹性都得到了比修正前更好的拟合

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3.测算结果小结

从模型测算出来乘数的结果上来看,呈现自1996年逐年下降,但是2003年突然增加,再到2004年下降后到2007年逐步上升的走势。自1998年我国出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愿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后,各省市把旅游业列入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名单中。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旅游收入增长率在随后几年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造成乘数的逐渐变小。但是2003年我国遇上非典的非常时期,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打击,总收入相较于上年锐减了20%左右,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却仍然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平,这样计算出的乘数自然会突增。到2004年旅游业基本恢复到2003年以前的水平,2004年开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高增长,这也就造成了旅游收入乘数的回升。

三、对旅游收入乘数的认识

测算乘数可以从宏观上反映某行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体现各部门相互联系,任何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个经济中产出、收入、就业等变动,即现代经济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乘数较大的行业可以选择着重或优先发展,因为其可较大程度的拉动整体经济,另一方面要看清乘数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如旅游业是个产值贡献大、关联性强,俗称“兴一业,旺百业”的行业,其发挥联动增长作用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有一定数量可利用的闲置资源、存货、非充分就业等,这样才可以保证有扩张的后劲。对于乘数具体数量上的看待同样要带有理性的眼光,不论多精密的模型所讨论的总是基于若干假设,简化不可量化或者很难度量的条件,可能造成与实际上的偏差。如闫敏(1999)在验证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文章中,就涉及到了23各部门,这种复杂的产业交织的关系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要完全的从相关产业中剥离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几乎不可能。再如2003年的旅游收入乘数,数值上均比前后两年的大,但我们不可以直接得出当年旅游业发展突出的好的结论,还要看当年的具体宏观背景以及相应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件。

参考文献:

[1]叶秀霜: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2]朱沁夫:旅游经济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55

[3]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辩证[J].旅游学刊,2007,(10):30~33

[4]匡 林:关于旅游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1

[5]李江帆 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算法[J].旅游学刊,1999,(5):16~19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9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农业总产值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总产值

科技进步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之后,人们继续对“创新”作出种种不同解释,并最终把它归结为“科技进步”这一概念。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是在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增长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要准确地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将科技进步因素从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单独分离出来,然后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此方法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该函数反映了劳动与资本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函数形式:Y=AK?琢L?茁,其中,Y为产出量,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A为一定的科技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认为科技水平A应该是时间的函数,可表示为:At=A0ert,其中A0为常数,表示基期的科技水平,r为科技进步系数。则原式可化为:

Y=A0ertK?琢L?茁 (1)

lnY=lnA0+rt+?琢lnK+?茁lnL+?滋 (2)

由于假定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则将?琢+?茁=1代入上式, 可得回归模型:

ln(Y/L)=lnA0+rt+?琢ln(K/L)+?滋 (3)

本文即根据公式(3)对资本产出弹性?琢和劳动产出弹性?茁进行估计,以进一步测算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2、索洛余值法

对上述公式(3)两边取微分:

Y/Y=rt+?琢(K/K)+?茁(L/L) (4)

假设时间增量t=1,记Y/Y为K/K,L/L为y,k,l,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则公式(4)可化为:y=r+?琢k+?茁l (5)

公式(5)即为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方程两边同除以y:

r/y+?琢k/y+?茁l/y=1 (6)

记EA=r/y,Ek=?琢k/y,EL=?茁l/y,则可得到科技进步贡献率公式为:

EA+Ek+EL=1,EA=1-Ek-EL (7)

EA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K为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L为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测算指标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在经济分析模型建立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理论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经济指标。农业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描述的是一个经济过程,一段时期的经济现象,所需要的各项指标数据都应是时期数据。各时点指标或得以推算的时点指标,如固定资产、劳动力数、土地面积等,使用时要做好时点到时期的调整转换。

1、测算指标的确定

(1)农业总产值Y的确定

这里的农业总产值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及其它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为了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采用基年的价格水平,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用货币计量的总产出指标必须利用价格指数调整为按同一价格计算的指标。本文根据中名义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总产值价格指数来确定农业缩减总产值。

(2)资本投入量K的确定

农业资本投入要素指标,严格说是度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量,包括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流动资金的投入两大部分。固定资产投入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来度量,用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来度量农业生产的流动资金投入,通过农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推算得到,推算公式为:农业中间消耗=农业总产值一农业增加值,为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固定资产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中间消耗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缩减。

(3)劳动投入L的确定

对于劳动投入量的确定,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际测算过程中,往往选择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

2、模型参数?琢、?茁的确定

参数?琢、?茁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根据C-D生产函数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要先估计出?琢和 ?茁的值,两者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测算结果的不同。在实践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多种估计方法。本文采用回归法,即根据上述公式(3),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来估计?琢、?茁的值。

四、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1、参数的估计

ln(Y/L)=lnA0+rt+?琢ln(K/L)+?滋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后的形式,即公式(3)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2000―2012年的经济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LnA0=

t统计量值:(-0.466409)(1.619998)(3.079055)

2、2000-2012年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公式(6)为了计算各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先算出产出Y、资本K和劳动L的增长率,即y,k,l。然后将?琢=0.6684、?茁=0.3316代入公式(6),即可得到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具体计算值如表下表所示

EA=a/y?鄢100% EL=βl/y?鄢100% EK=αk/y?鄢100%

五、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状况分析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篇10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方面信息大多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转贴于

3.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只有具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才可能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会计和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不断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信息。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从宏观核算的要求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统一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研究对象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整,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平台。会计、统计、计算机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相关报表中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可以为统计核算提供直接资料。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张丽宏.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研究[J].中等职业,2007,(26).

[3]黄妍.谈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与协作[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