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德育观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7:33

教师的德育观

教师的德育观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育德树人;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和人生行动的规范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作者:赵生山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

教师的德育观篇2

关键词:德能教育;师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00年印发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名副其实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广东黄埔卫校”)从2007年起就开始开展德能教育,九年来广东黄埔卫校的德能教育已经成为了知名品牌。德能教育不仅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时对广东黄埔卫校教师师德的培养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广东黄埔卫校为例,从中职教师师德的观念正确、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德能教育对师德的培养作用。

一、德能教育的观念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观念正确

思想观念正确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思想观念正确要求中职教师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思想观念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为人处世道理、教给知识和技能、解答疑难问题。

德能教育的观念教育指出了观念的重要性,观念决定一切,观念一错,一切皆错。只有观念正确,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德能教育非常注重对教师观念的教育。广东黄埔卫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观念的教育,如通过开展关于“德能与观念”的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错误的观念,作为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教师首先就要修正原来错误观念。舍去自己原来错误观念、知见和不良习气的同时,修证到正确的观念。

因此,在不断接受这些正确的观念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师不断地修正错误观念,从而修证到正确的观念。修证观念后,就有一个正确和坚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确保教师在执教方向的正确性。

二、德能教育的舍得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要求中职教师忠诚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肩负着对人才的培养,对社会负责的重任,应该热爱教师这个岗位。

德能教育的舍得教育有助于培B教师的爱岗敬业。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有得(德),不舍不得(德);小舍小得(德),大舍大得(德),即舍即得。爱岗敬业就需要教师无私地“舍给”。广东黄埔卫校教师通过舍得教育,明白了舍得的意义,在工作中表现出爱岗敬业。他们无私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舍给教师这个职业,下班后或周末时常在校园都可以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真正地把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家,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为之努力奋斗。

可见,只有真正明白舍得才能真正舍给,作为广东黄埔卫校的教师正因为深刻地明白到这一点,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爱岗敬业的师德。

三、德能教育的仁爱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着不同程度的中职生,更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下茁壮地成长。

德能教育的仁爱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关爱学生。要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教师首先就要有仁爱精神。该校德能教育的开展是以《弟子规》为抓手。《弟子规》讲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这就要求教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关爱。该校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可以说是做到“爱生如子”。很多老师在平时交流中都把自己班上的学生称为“我班那群孩子如何如何”,“孩子,你怎样了?”等等,满满的都是关切。

可见,师德的核心是爱,教师只有仁爱之心,才能去关爱每个学生,广东黄埔卫校教师不断在践行德能教育中仁爱教育的同时,也具备了关爱学生的良好师德。

四、德能教育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内在要求。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事事做出表率。

广东黄埔卫校德能教育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为人师表。以礼仪为外化是该校开展德能教育的方式之一,该校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礼仪教育,表现在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关于礼仪的理论讲座,不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礼仪实践培训,要求统一穿符合教师形象的工作服等等。前来该校参观的老师每次看到该校教师整齐划一的服装和大方得体的礼仪姿态,都不由得赞叹:“在你们学校教师的身上就可以看到了教师的正能量,你们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啊!”

可见,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该校教师正是深刻地明白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都非常注重为人师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业务水平,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能教育是做人做事观念和能力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道理,不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师德重在“修”与“养”,德能教育有助于提升师德的“修”与“养”。

[参考文献]

教师的德育观篇3

调查并了解现状

学校对教师的师德观念、师德评价、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重要。

分析并找出问题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是真正的教师。”可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师德素养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校师德状况虽然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第一,育人意识淡薄,新课程理念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少。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因此只注重灌输知识,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部分班主任只要成绩,无育人意识。

第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等,也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冲击。教育事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失衡。

第三,渴望学生成才心理迫切,导致教师观念落后陈旧。如:一些教师动辄得咎于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地灌输,造成了学生心智的僵化;一些教师将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搬进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考并加强认识

教师的主要教育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段的人群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易变,人生观、道德观等还未形成。而教师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能坚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起来。但任何课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实施,所以如何更新教师绝对权威观念,呈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弘扬“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观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同时学生的成长恰恰是靠教师的成长所给予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当做终身学习者和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所以为了培养出时代的“新人”,适应时代需求,教师也应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观念,建立尊重学生的新师德观。

实施并改进方法

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师德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务和任务,自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第二,“依法治校”,从德施教。在我国,师德建设已上升到法律层面。《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法律对师德内容的规定,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有益参考。

第三,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民主和学校气氛的民主化,形成一种平等相处、共同合作、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崭新的师生关系。

第四,加强修身修德观念。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应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所以加大师德建设力度,必修从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学习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把师德作为教师的终身修养,长期培养及教育。

教师的德育观篇4

 

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好教育、办好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应该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当稳定的教师队伍。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的人才成长打好基础。教师会教,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增强德育的效果。

 

思想品德素质,既包括心理因素又包括伦理因素、一个人的品德,既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还包括道德品质,是这三个方面品质的综合。所谓德育,就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同智育、美育、体育并列。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也可以简称为思想品德素质或者品德素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应该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三个基本内容。

 

一、思想素质

 

政治教师的思想素质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所谓科学的世界观就要求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学生,并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谓积极的人生观就是指教师应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由此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树立积极地无产阶级人生观,从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需求。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汲取和吸收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使自己具备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点。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努力学习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和创新意识。

 

二、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就是坚定的政治信仰,要坚决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决断力,要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和言论,为培养出一代政治素养高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而努力。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国家、政党的基本观点、信念和态度。政治素质,在我们国家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高中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会偏离轨道,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那么教师应该如火热保证教育的政治方向呢?首先,政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坚持为人们服务的自觉性。其次,教师还要向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党的基本路线,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基本路线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使学生拥护党中央制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改革,使教育始终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三、道德素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担者教书育人的任务,特别是政治教师还承担着德育任务,因此政治教师更应该在教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政治教师本人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做学生生活的榜样。政治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个人格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亦称为师德,师德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政治教师的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教师应该热爱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敬业精神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应该算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治学科的教师承担者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使得政治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承担者比其他学科还要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奉献精神,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家所交付的德育任务。因此,政治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其次,敬业是对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政治教师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教育工作,对德育工作也提不起热情和兴趣,那么无论他的才能有多高,也不会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忠于自己的岗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点滴的努力使自身的德育工作发光发热,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感到光荣。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光明的前景,才能不辜负社会对政治教师的期盼和国家的信赖。

 

(二)政治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位学生,要有“教育爱”

 

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教师成功的基础。因此,热爱学生是政治教师教育工作的基础。所谓“教育爱”也就是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

 

热爱学生是做一名教师不可缺少的情感和品格,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政治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政治教师的教育工作并不是把教师头脑里的知识、思想搬到学生头脑中去的简单机械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师生情感和思想的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在应该适当表现出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通过这些情感的流露,学生自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并与教师积极互动,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尤其是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真正的爱,学生便会觉得教师只会讲大道理,只会说空话大话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轻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政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师们就更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身体力行的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德育观篇5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

传统教育的弊端导致学校对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是为什么近年来以前青少年为主体的犯罪案件增多的原因。真正重视起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到位,学生的价值观念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公民。

1重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思想品德教育并未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对学生中考成绩的影响不够大,在学校被看做一门副科。所以大部分学校对初中德育教育的投入远不如学校的主科。课时安排少,目标不明确,任课教师专业水平有限,这些都是传统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将会进一步影响甚至制约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尤为必要。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思想品德也很重要。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眼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初中学校要善于把握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把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资质、水平,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观念概况、预期达到的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课时安排和重点培养的德育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学校整体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德育教育的脉搏和节奏,避免德育教育落差太大。

2对提高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合理建议

2.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们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只停在嘴上,还要落实到手脚言行上。老师们要从自身做起,注意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道德观念,体现出师德师风,以身作则的为学生们做出示范,让学生们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之中的表现获得熏陶感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师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学校的相关通知需要经过教师传达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需要通过教师反应给学校。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大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通向未来的“引领者”。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要发挥道德榜样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先锋。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既需要教师的认真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要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完整的规划,并提出明确目标,必要时对教师提出硬性要求。要为我们的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比如,定期组织教师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工作管理经验,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开展相关工作。

2.2以学生为出发点:要想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得到真正的提高,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者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初中生年纪大多在13到15岁之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对是非对错也没有建立成熟的的判断标准。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纵倔强,对父母对老师存在严重的反抗心理。如果对这些孩子采取硬性的教学措施,教学质量不仅不会得到提高,反而会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学生信任教师,才会把心里的问题说给教师听,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才会得到解决,他们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班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心里其实渴望教师以及父母的肯定。青少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受到肯定和表扬,会更有热情和信心。因此对学生做的好的行为,教师要适当进行表扬,对学生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要及时的指出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不同的学生性格、处事方式、爱好不同。因此,教师应当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才会对学生的品德做出正确且合适的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3完善监督机制: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这既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认真负责,学校提供学习条件也需要来自各方的监督。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到学校视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近况。其次,学校定期在校网上公示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以方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和建议。再者,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家长应当与经常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家长也应该及时反应给教师。

3结束语

教师的德育观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的最主要途径,它自身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德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思想品德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广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渗透德育,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达到净化心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渗透德育呢?笔者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渗透德育。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为学生的德育树立学习的榜样。

初中生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理和生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很大的矛盾,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上,而要将德育渗透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专业素养来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来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德育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里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和学者精心筛选的,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都蕴含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里所蕴含的丰富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熏陶,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从而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另外,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德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这样将德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个人消费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念。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使学生自觉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三、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和事迹,对学生进行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道德模范和光辉事迹,在这些事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人物和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人物事迹,对人物和事迹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人物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怀,从而使学生在故事中接受德育,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教师可以抓住孔繁森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将孔繁森服务社会的细节讲个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孔繁森所具有的“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怀,让学生在这些先进人物事迹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自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在实践中给学生渗透德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的德育观篇7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科学发展观 内涵建设

一、新时期下的师德内涵

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内涵[1]。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1.师品,德高为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师德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其他规范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师知,学高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知识。面对现代化的高频率的知识更新和修正,前沿知识不断扩充,教师应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终身型学习体制,同时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师能,技高为师。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教书育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

4.师表,身正为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并坦诚接受学生、社会与自我的监督和评价,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比较利益机制的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刻不容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述师德内涵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赋予教师不一样的神圣使命,老师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阐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

1.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中应充分把“人”作为考虑的对象。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教育就是以“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开端。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建立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上的理解和期待,包括爱护、信赖、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最后,要肯定学生。尊重学生是理念上的支持,那么肯定学生就是教师行为上的表现,肯定学生的人格与自尊是每个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让学生在肯定中激励、发展。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方向是让个体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性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为其不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观是真正地调动个体主动性,激发其蕴藏的身心力量,增强并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永不干涸的持续后劲[3]。师德是教师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

3.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和谐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协调是完善发展的前提。教师职业的群体协调性很强,它需要教师自身内部水平的和谐,更包括教师能否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建立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道德品质,实现教育内部中构的良性互动。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其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也受到在社会发展的促进与监督下和谐发展。

三、师德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1.注重自律——自我塑造。首先,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学习。铸造良好师德,就必须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修养。最后,要求教师身体力行。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处处时时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人范。

2.以人为本——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境界。新时期在师德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也是时代赋予师德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体现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学生的进步为本,以老师的发展为本,从而让人们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本质特征和职业特征,反映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3.加强他律——管理和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基础在教师,制度是关键,领导是重点。实行学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由领导、教师、社会参加的师德巡视机构,发动学生及家长、社会成员和新闻媒体等参与监督活动,发挥监督对师德行为的约束、警戒作用,不断督促教师自加压力、严格自律,符合师德规范要求。

4.建立师德建设的基本保障系统。要提倡全民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之真正成为一种高尚的、令人向往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实践化的道德,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首先就要营造现实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看到职业道德水准提升的真实所在,从而更加坚定信念,树立人格,恪守道德。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夯实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从各方面提升自我,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教师的德育观篇8

【关键词】师德师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当前,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各类社会思潮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教师为了增加课时津贴,疲于应付教学,忽视了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不利于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越来越浓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物质金钱产生过多追求,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不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当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类现象,致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迫于学术和专业技术评聘的压力,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部分教师存在抄袭学生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到学生中间,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上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部分教师缺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意识,课堂上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严以律己,但生活中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语粗俗、举止不雅,甚至违反社会公德,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力解决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也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疑问。但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问题,认为上好课就是好教师,把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片面的从教学中分离开来,或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跟任课老师无关。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错误管观念,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要善于树立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典型人物,达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教育大学生的目的。通过师德标兵的评比、“三育人”等评选先进典型活动,激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整个师德师风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在鼓励教师们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思想品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3.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在实施师德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放入教师岗位考核指标中,将师德师风与聘任、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挂钩。

4.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提高明辨道德善恶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学校应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近况,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可定期在教师中开展思想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总之,在建设好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涛[1] 江洪军[2]浅析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 2009.03 106页

教师的德育观篇9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基本可以分为学习、沟通、研究、实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外部需求。教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价值观和品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工作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四个平台中的接纳融合程度和四个平台自身之间的衔接稳定程度。学习阶段,需要教师对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沟通阶段,需要教师对各种困惑耐心细心地解答;研究阶段,需要教师不遗余力地配合学生分析、钻研;实践阶段,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辅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教师的工作贯穿于四个阶段之中,现实中每个学生群体都是这四种阶段的不同组合,且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长期性、重复性的巨大工作,教师的师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学生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教师师德建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都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在开展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建设和道德品质教育,纠正教师和学生价值观偏差,引导他们建立共享价值观。共享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方向取得一致性,形成公共意识,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共享价值观的建设途径有:(1)定期安排和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注重实效,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重点是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2)具体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具体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促进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亲和力,组织青年教师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友谊,培育师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相互的责任感。

第二,优化师德评价机制,保障师德建设的开展。师德评价是通过外部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师起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以达到强化师德建设的一种形式。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首先就是师德评价体系的优化。“师德评价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能比较全面地、科学地反映师德的内容,同时在现实中也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的目标是要正确反映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学校利益相关者对教师的评价。因此,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把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严格分开来,能够自主、公平地反映客观事实。”[1]其次就是“加大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并针对意见进行详细的调查,让教师意识到学生的重要性,促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重更加关心学生,真正热爱每一位学生。”[2]最后,还要硬化教师师德评价结果,做到结果透明、奖惩公开。对于不称职的教师予以严厉的惩处,对于表现卓越的教师要大力嘉奖,通过树立正反面的典型规约教师的行为,提高广大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推动教师现代化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强调着教师的现代化。要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成功,德育教师心理的重新建构非常重要。学者蔡怡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1)包括德育管理在内的整个中国教育面临着重新设计;(2)德育管理者的传统心理特质现代化的转型,成为现代化的障碍;(3)德育管理的现代化呼唤着现代化的教师。同时,她通过分析,还给出了重构现代化德育教师心理的八大要素,即迫切的求变心、冷静的理智感、个人的效能感、知识的价值观、现代的信息观、全新的时间观、明确的制度观、开放的民主观[3]。通过对德育教师心理的现代化重构,克服其不关心公共事务、思维陈旧、恐惧创新、忽视实践的孤立的自利的传统人格特征,发扬其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目光长远、思路开阔、尊重知识、关心学生、富于责任感的开放的公益的现代人格特征,从而发挥德育教师在“四个平台”教育模式中的精神导向作用,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总体而言,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意识,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师德建设的切实到位,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是促进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方法合理,师生关系和谐,才能稳步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

教师的德育观篇10

关键词 师德师风 塑造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推进学风建设,规范教学科研行为,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可见,师德师风的塑造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服务者。塑造师风师德不仅能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繁荣学术阵地的重要环节。本文从高职院校和教师两个维度,通过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素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分析塑造师德师风的路径。其中高职院校在塑造师德师风发挥主体作用的要素是管理制度,教师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要素是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认同两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为塑造师德师风的基础和前提。

1 明确的管理制度是塑造师德师风的现实基础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师德师风塑造过程中,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制度。(1)完善师德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要围绕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规划,实行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并建立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实施师德培训在线网站建设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为师德师风的塑造创造条件。(2)建立表彰计划和奖励机制。师德的建设应从物质和精神奖励两方面激励并帮助教师完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定期召开总结大会,奖勤罚懒,树立先进典型,建立择优资助计划,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3)建立监督机制。学校应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并结合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形成覆盖面广、效果明显的师德师风监督网,并将从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其纠正自身行为。还要注重从源头上进行监控和管理,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监督态度,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此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4)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强调科学民主,从学生、院系主管部门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实现评价机制的动态性,切实完善师风、师德的评价机制。

2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塑造师德师风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职业意识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的判断标准是能否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否不断提高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发挥职业道德素养的灵魂作用以高尚的师德示范学校、辐射社会。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2)职业技能素养是指从业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是高校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应从高职的社会定位和其功能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职业文化素养是指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持续的职业培训增加教师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并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4)职业意识素养是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在社会转型期间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觉发现问题、跟踪热点问题、清晰阐释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思政教师更应该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目的是修德正己、教书育人,同时有助于师德师风意识的培养。

3 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及遵守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伦理道德基础

塔尔科特·帕森斯指出“价值观可视作一常规象征体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当一准绳,人们根据它而在一定情况可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针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而此处的共同价值观是指高职教师和社会在文化层面上,对教师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遵守,以及教师对自身在社会良性期望中的价值定位,从而形成师德师风共同价值观的伦理道德基础。(1)教师对高等教育目标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首先,它是“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其次是职业教育,这与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不同,要从高职教育的“正面”描述和“负面”描述来界定教育目标,找准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2)大学是研究与创新的学术文化组织,服务社会是其深层次的本质内涵,共同价值的根本在于教师对大学的精神实质和创新理念的认同和遵守。高职教师应改变“一次性教育”主导下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建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改变学生发展能力不足而“导致好用不经用”的现象。(3)高职教师应从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和功能角度出发,把社会的期待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相结合并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师德师风修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科研生活中。

师德师风的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高校的前进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更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推进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3] 李国庆,孙二军.学校教师管理中的价值认同[J].教育科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