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5:28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闽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就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

闽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的,多元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尽管其中尚存不足之处,但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富资源。具体如下:

1.开拓精神。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闽南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之一。古有宋元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出洋贸易;明清海禁时期,闽南人敢于冒禁下海。今有20世纪80年代初期闽南人率先与我国台湾商人进行海上贸易。即使在“”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而闽南的晋江人却敢于冒险犯禁,开设“地下工厂”做生意。如今,闽南商人勇于竞争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仅以鞋业为例,晋江每年生产的运动鞋数量超过50亿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闽南人以其面海的自然优势,甘冒风涛之险,置生死于度外,向海洋发展,锤炼出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2.拼搏精神“爱拼敢赢”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闽南民间自古就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的说法,特别是闽南商人更是崇尚“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而要做“鸡头”就不能随大流,必须独辟蹊径,拼搏进取。因而,“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精神的现实写照;“办企业就要当老板”就成了闽南人的价值取向。自古到今,闽南人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把封闭的边海变为开放的窗口,把闽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的的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创业的福建人超过250万人,其中,仅闽南的泉州一地就达70多万人。

3.开放精神。闽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漫长的移民历史和海外交流史结合在一起。闽南移民可以分为比较集中的两个阶段,一是自西晋开始,久经战乱的中原人“衣冠南渡”大举南迁;二是自明朝以后数百年间,闽南人“过番”南下东南亚。长年闯荡异域,艰难谋生和见多识广,塑造了闽南人胸襟广阔、自强不息的豪放性格。同时,闽南背靠大陆,面向大洋,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和谐共处。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而带有浓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统,塑造了闽南文化兼容、开放的精神。

4.务实理念。闽南地区地瘠民稠,生存空间狭小,再加移民环境,致使闽南人更加崇尚务实的创业理念。这也就是明清以来相当部分闽南人冒险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以谋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培育了闽南人无所畏惧的性格,历史上闽南人就以敢作敢为而著称,缔造了许多奇迹,以致巨贾辈出。若以世界华人富豪榜所列资产1亿美元以上者统计,闽南籍和来自闽南文化圈范围者(台湾、广东潮汕地区)约占2/3。改革开放以来,闽南人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再次得到充分激发,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仅以泉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地区是福建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泉州现在已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约占全省1/4。2010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64.76亿元,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同时2009―2010年泉州人均收入在全国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24位,达12699元。

5.“祖根”意识。闽南文化崇源重本、格守传统。不管是西晋开始的中原人大举南迁,还是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南下东南亚,闽南先民闯荡异域,艰难谋生,思乡念土,塑造出强烈的“祖根”意识。在共同的血缘、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能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义的闽南人凝聚在一起,养成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强烈的“祖根”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维系闽台区域关系的“粘合剂”,是闽南文化向心力的大众心理基础,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闽南文化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地域心态等。它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这一资源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文化资源。所谓物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闽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生产、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例如,闽南大地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即使是处于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也与闽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意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资源。又如,闽南大地拥有大量富涵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各风景区还伴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趣闻,这些都是开展爱国爱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再如,闽南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地区,各种博物馆星罗棋布,而博物馆正是学校教育难得的宝贵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稳定基地。还有,闽南村落建筑是中原士民进人闽南后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基质的社区基层组织基本形态,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稳定性的特点,并代代相传至今,是“祖根”理念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所。

2.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所谓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的生活习惯,如婚葬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地方传统。这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例如,闽南人具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风俗。闽南人90%以上是北方移民,他们既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又受国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侵害。当他们到达新垦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以应付新的环境,稳固自己已经占有的生存空间,拓展本家族、乡族的社会势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风俗促进了早期闽南文明的开发和进步。到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又聚族而居,扎下根来,并将在海外的赢利回报故乡的同时,为故乡带来了南洋文化。所以,闽南人历来爱国爱乡,涌现出许多动人典范,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3.精神文化资源。所谓精神文化资源,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标准,它是闽南人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表现形式为民众价值观经过提炼高度概括出来的口号、歌曲、象征性符号等。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曲,正是闽南人“爱拼敢赢”文化精神的写照。纵观历史,闽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开疆拓土,远渡重洋;横看当今,闽南人正是在这精神鼓舞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开创闽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4.活动文化资源。所谓活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在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具体工作、生活、文娱、学习等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它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生产方式和锻炼方式。闽南活动文化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不仅具有娱乐价值和生产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泉州为例,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享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著名侨乡”、“木偶之乡”、“南音之都”、“多元文化宝库”之美誉。不仅富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态文化,二者完美地形成了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诸多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厚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行为模式

1.完善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具有多重属性,正常情况下,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闽南地方政府应制定当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对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力量进行整体部署。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等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扩大社会各界特别是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更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

其次,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取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支持与合作。通过宣传和沟通,使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部门与学校形成共识,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明确各自的职责,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开发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人才。所谓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闽南地区那些在知识、技能、社会资源、人脉等方面有教育影响力的人士。其构成主要有:党政机关相关人士、闽南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他们身上聚集着各种不同的资源和潜力,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闽南文化素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落到课程执教者身上,所以,教师的闽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针对高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闽南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其闽南文化积淀先天不足,这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闽南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2.探索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实现闽南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子。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诸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郑成功陵园、施琅纪念馆、李贽纪念馆等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让学生去亲身感知和体验闽南文化精神,以获得思想道德升华的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引进来的教学模式。一是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到校为学生作有关闽南文化的专题报告。二是将闽南物质文化资源、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活动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所蕴涵的闽南精神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所含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术探索能力,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特指引导音乐、美术、建筑、创意等相关专业学生,对闽南物质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进行传承、创作和创意的模式。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领悟闽南文化精神的内涵,实现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深受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更直接的效果。但这模式通常只适用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大学生,而且还应得到专业教师的支持。

第四,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指结合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闽南传统风俗文化和活动文化,从中提升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感悟,以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模式。如,引导学生观看高甲戏、梨园戏等。又如,利用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演出和南音欣赏会等,这种实践模式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参与性好、感染力强。但必须得到宣传、艺术、演出等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为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挖掘闽南文化宝贵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研究》[JAI0393S]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庄国土.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东南学术,1999(6)

3.李燕.试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继续教育研究,2008(2)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歌曲;闽南文化;文化传播

一、闽南文化与闽南语歌曲

在当下文化传播中,闽南文化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让闽南语文化经久不衰地传播下去,成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目标。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地区,是如今福建南部地区生活的人经过历史的变迁所共同创造出来并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闽南地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信仰、当地习俗等都是闽南文化的内容。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文化财富。闽南语歌曲反映了闽南地区的特色思想和文化生活习俗,值得探究和欣赏[1]。在闽南文化中,闽南语歌曲是民俗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闽南当地的民俗音乐具有闽南文化的特征,被现在的人称为“活化石”,其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歌词反映闽南文化古老的传承,体现闽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记载着闽南地域上千年历史的变化。闽南文化的传播对东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传统民族音乐中不可取代的部分。

二、闽南语歌曲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上,随着中原地区人口不断朝南方迁徙,闽南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闽南地区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当地的居民为了正常生活,都会迎浪出海捕鱼或者漂洋过海从事贸易工作。这种生活习性孕育出闽南人好拼搏,不惧艰难的价值取向。到了明朝时期,由于闽南地区山多田少,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闽南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闽南原住民利用海峡优势,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开垦和拼搏的过程当中,闽南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相抗衡,即使遇到困境也要一直往前冲。这展现了闽南地区人民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闽南地区这种特殊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融入了歌曲当中。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体力开垦到脑力创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闽南歌曲特有的韵律油然而生[2]。例如《一枝草一点露》这首歌的歌词“认真打拼天袂绝生路,脚踏实地三思每一步,自己路着靠自己铺,不免惊咱无好前途”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艰险的进取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首《爱拼才会赢》引起了当时闽南地区人民的共鸣,这首歌迅速走红。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众多的闽南人继续拼搏,寻找自己的道路。到了21世纪,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闽南语歌曲的主旋律。像翁立友的《坚持》、袁小迪的《打拼》、王识贤的《坚强》都是以拼搏进取为主题的闽南语歌曲。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闽南地区人民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闽南语歌曲仍需要传播这种正能量。

三、福建地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闽南方言的特殊性,歌曲的传播力度仍然不够。尽管现在有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机构,其对各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但是闽南文化的研究依然有所欠缺,且推广力度也比较薄弱。虽然闽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学界也会将福建、闽南文化作为交流研究的典型,但到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时候,某种程度就偏离了民族文化的范围,因此,闽南语歌曲在深入研究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一种文化想要被认同和体现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传播的作用,而这种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宣传,而是要经历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和记载。发展和传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传播学。传播学让人们知道文化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文化交流模式是文化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的流传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发展到今天的,闽南语歌曲中仍传播着古老文化元素的韵律和特殊情怀。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民俗音乐的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为各种音乐传播带来了更广泛的途径。但是,这种传播也为闽南语歌曲带来了挑战,闽南语歌曲特有的古老韵味想得到认同和发展,还需要一个时间节点。

四、如何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

(一)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传播渠道

经过这些年对闽南文化的推广,对闽南语歌曲的推广,可以看出,闽南语歌曲是传承闽南文化重要的途径,对整体研究闽南地区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有着许多特有的方式保护着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如在传统模式下常见的民间歌曲传承人到各地采风,收集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色,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其收效微乎其微,更暴露了许多收集中的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拓宽闽南语歌曲的传播渠道,已经是新型模式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要想扩大闽南语歌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闽南语歌曲通过互联网融到生活当中,提升人们对闽南语歌曲的熟悉度和认可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办各种闽南语栏目,打开思路,拓宽传播道路。例如,在互联网中举办闽南语歌曲线上比赛,明确比赛目的,在比赛中注重挖掘人才,尤其要重点关心年轻群体对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的了解程度。要利用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对节目进行大力打造,从赛程到赛后的包装,歌手的包装,歌曲的包装,创作的包装等都进行专业性设计。要通过比赛的形式使歌手、作品、文化宣传和举办方实现共赢,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闽南本土文化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挖掘更多创作人才,更好地推广闽南语歌曲和文化。只有以强大的文化底蕴为创作的基础,才能让文化更好地流传,才有利于对闽南文化进行推广。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开发新的传播途径,是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适应新的生存模式的必经之路。

(二)在中小学普及推广闽南语歌曲

将闽南语歌曲带到中小学课堂中,成了闽南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进入课堂,可以将闽南语歌曲中的拼搏精神融入孩子的脑中,以这种形式唤醒闽南文化特有的记忆。闽南语歌曲承载着闽南文化传播的希望。通过在中小学推广闽南语歌曲,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带动每一个学生通过传唱记住闽南语歌曲的特色。从长远来看,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当中也不是让师生通过几首歌曲来体会闽南地区文化的特色,而是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对闽南地区文化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潜移默化地促进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和传承。在课堂当中,即使学不会闽南语歌曲特有的韵律唱法,师生也可以感受到闽南语歌曲特有的祥和快乐氛围,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只有亲身体验闽南语歌曲才能感受到独特的魅力,接触了才能知道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闽南语歌曲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中小学教育模式,通过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教学和传唱,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这种淳朴的古老韵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入闽南语歌曲,是闽南语歌曲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闽南方言与文化》这本书受到了厦门市幼儿园和小学的喜爱,将此书融入课堂教学中,家长看到学生在学校传唱闽南语歌曲,可以加深家长对闽南文化的回忆。因此,将闽南语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闽南语歌曲和文化传承下来。在未来闽南语文化推广和发展中,闽南语歌曲承载着传承音乐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行推广

无论是在家乡拼搏还是在外地拼搏的闽南人,相信在广为流传的经典闽南语歌曲中,一首《爱拼才会赢》是他们在拼搏路上唱响的主旋律。闽南语歌曲中许多的旋律都有着浓厚的乡愁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是20世纪80年代末歌手叶启田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即使不会闽南语的人也会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唱得别有一番韵味。这首歌完全展现了闽南人在打拼中不惧艰辛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引起了拼搏在外的所有人的共鸣,征服了所有打拼人的心。同样韵律的闽南语歌曲还有《向前走》《坚持》等,都体现着人们在各行各业中的拼搏状态。随着一代代人的拼搏付出,社会经济也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提高。想要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路径,让闽南语歌曲所蕴含的拼搏精神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扩大闽南语歌曲的影响力,可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将闽南语歌曲的推广融入其中。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促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而音乐作为抒发感情,传播文化的媒介之一,表现了浓浓的当地特色和艺术情感,具备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多种功能。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进行推广,可以让游客在旅游中通过音乐的熏陶获得放松,精神获得愉悦。而当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要根据旅游主题设计歌曲,让歌曲成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符号,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而闽南语歌曲特色的韵律和传统古老小调的传播可以很好地融入闽南当地旅游业推广当中,通过旅游推广,将歌曲中蕴含的拼搏精神传播出去。闽南地区的闽南语歌曲有很多都是描绘闽南特色的词语,代表着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例如《古城泉州》的歌词体现了古城中的各种特色小吃,这种描述与泉州的文化底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也是闽南语歌曲文化底蕴的象征。对于游客来说,可以通过闽南语歌曲构建出闽南地区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了解闽南语歌曲,对闽南语歌曲产生兴趣,对闽南文化产生兴趣。旅游业对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符合闽南文化的形象,音乐的融入同样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游客可以更好地对闽南语歌曲进行感知,对闽南文化进行了解,对闽南特有的拼搏精神产生认同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黄小露.以情养德以美育人——基于海洋文化的闽南语歌谣与歌曲“情·美”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8):70-71.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3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手机游戏 闽南元素 闽南传统文化

一、闽南手机游戏美术的概念

手机游戏美工是指手机游戏画面中的美术组成部分,我们在游戏中所能看到的一切画面都属于游戏美工的工作范畴,其中包括了建筑、地形、人物、动物、植物、动画、特效、界面等等的制作。由于游戏美术的工作量庞大和种类繁多,通常游戏公司会对游戏美术部分再进行细分为:原画设定、场景制作、角色制作、动作制作、特效制作、等不同的工作岗位[1]。游戏画面能否长时间吸引游戏玩家的眼球,让玩家爱不释手,手机游戏美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手机游戏美术是一款游戏在制作前期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过程将提供游戏项目所需要的全部美术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概念类原画设计,制作类原画设计两种,为后期的游戏美术制作提供标准和依据。随着现在游戏行业的发展,画面越来越接近电影级的画面表现效果。在众多的手机游戏玩家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以貌取“戏”的,根据游戏的画面来选择是否进行体验,游戏美术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闽南手机游戏的构思

任何一款手机游戏在开发制作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游戏主题,游戏主题的创新与表达在整个手机游戏设计中占重要的地位。游戏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是围绕游戏的主题展开的,那么手机游戏的设计思路就应该按照所表达的主题来设计[2]。本论文的手机游戏主题思想和设计思路是通过数字绘图软件来绘制经过矢量化的游戏角色、场景、道具在数字无纸中的游戏动作表现,表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手绘游戏动作中的运动表现,同时展示用数字绘图软件制作手机游戏美术的优越性。

游戏主题:从小生活在泉州这个闽南文化古都中,受闽南文化的长时期熏陶,一直想为闽南文化宣传做一点贡献,所以利用自己工作职业之便构思了一款真正具有闽南特色的游戏。此次的闽南手机游戏创想的故事背景与情节刚好可以利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达到对手机游戏创新的一大亮点,让所有的闽南人玩这一款游戏自豪感会由然而生。也可以借助这款手机游戏把闽南特殊的文化传统发杨光大,为闽南文化宣传上出点力。

三、闽南手机游戏创意设计

1.闽南手机游戏焦点:它是一款具有一定故事性、融合了角色扮演元素的类冒险类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闽南特色人物(例:惠安女、拍胸舞者等)做为游戏的角色,在游戏中玩家必需不停的对两边出现的变种基因怪进行攻击,才能获得相应的金币,换不同的武器继续攻击。游戏只有一个关卡,怪物会从游戏界面两端源源不断的出现,怪物等级不同,需要用打怪获得的金币购买不同级别的武器才能消灭不同级别的怪物,直到把所有的怪物消灭了游戏就通关了。而该游戏不一样的探险环境以及里面特有的闽南风土人情,给玩家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体验。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一边玩一边了解与欣赏泉州闽南风俗文化,这样也起到了宣传闽南文化的目的。

2.手机游戏手绘风格:根据本游戏的选材特点以及现有制作技术限制,确定了做单纯的二维动画,平面感强,色彩鲜明易于吸引人。在游戏风格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当然得先做一些准备功课那就是游戏素材收集,特别是对泉州闽南文化特色材料的收集,甚至还对拍胸舞的起源发展,舞蹈动作做专门的研究,绘制了不少关于拍胸舞的草图。

3.闽南手机游戏角色设定:在闽南手机游戏当中,游戏的故事背景与剧情对游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把角色的设计依赖于游戏的剧情,在设计角色形象之前,先考虑角色的背景故事,再根据故事的特点来确定角色的形象风格。剧情驱动的角色设计要求设计者真正地理解角色,然后将他们形象化[3]。这种角色设计方法能够使角色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参照闽南民俗舞蹈拍胸舞作为游戏角色造型的研究基础,可以把闽南手机游戏角色设计成简单的卡通造型,使玩家置身于一个充满闽南风土人情的游戏世界中,这样让玩家在边玩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熟识闽南文化,对于闽南文化的推广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手机游戏的故事情节跟风格已经确定下来,那就可以着手对手机游戏的角色进行设计。

4.游戏场景设定:游戏的场景是指运行在游戏中的主控角色可以到达的场地[4]。在游戏中,主角置身其中的场景、以及场景内一切除游戏元素之外的物品,构成了游戏的场景。游戏的场景制作,根据对游戏故事情节的定位,游戏场景设计应该也是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南有什么特色可以做场景,闽南地带文化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建筑物,所以游戏的场景就先以闽南(泉州)古建筑特为背景绘制。

四、闽南手机游戏相关动画制作

在传统手绘动画中,角色的连贯动作需要使用大量的动画定位纸来进行手工绘制,在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纸张成本投入,绘画工作量巨大与图像的检查和修改的条件限制决定着这样的工作方式的逐渐淘汰。当然依然喜欢传统手绘制作动画方式的动画设计师,还是会使用动画定位纸来绘制动画。而对于接触过电脑的新生代大学生来说,大家更热衷于直接用软件绘制动画,如今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动画制作软件有Flash,闽南手机游戏动画当然也是直接用软件绘制动画。

五、小结

如今手机游戏已经向有故事情节方向发展,游戏大都是来自一个童话故事或者电影电视改编过来的,很少有那种具体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游戏出现。都知道闽南很有特色,也知道一些有关闽南的游戏比如闽南人喜欢,例如也只是在游戏当中添加了闽南语进去。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很多媒体看好这点,都拿这个当点子对各自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制作或宣传闽南文化的环节。把手机游戏制作的故事情节设定在闽南文化特色这个大背景下,再对手机游戏的制作与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具体的手绘案例直观的向读者初步了介绍了闽南手机游戏中文化元素的制作与创意方法,主要是通过游戏美术设定一方面来推广闽南手机游戏产业。当然这个手机游戏创意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实施与创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对闽南手机游戏进行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庞镇.论游戏美术岗位的技术特点――兼论游戏美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2年15期.

[2]豆丁网..游戏策划培训笔记之设定游戏故事[Z]

[3] 宋华燮.游戏角色设计[M].人民邮电出.2011-1-1.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东南亚; 闽南语歌曲; 音乐风格; 独特唱腔

中图分类号 J609.1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东南亚歌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JGY08.

闽南语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歌曲,主要流传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及宝岛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居的地方,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整个东南亚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歌曲中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和鲜明的音乐风格,以及独特的唱腔,让人们在艺术的美境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一、闽南歌曲的根源、演变及音乐风格

一说到闽南语歌曲,这个极具闽南方言韵味和特殊魅力的“乡土”歌曲,很多人都会想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目前舞台上演唱的闽南语民歌也主要来自于台湾。它的产生可追溯到300年前。那时,大批的闽南移民追随郑成功东渡台湾,使闽南人的语言文化、风情习俗在台湾扎根。先民们以闽南方言采用中国古老的五声音阶进行演唱的俗歌俚曲、山歌褒调世代相传,所以说现在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的闽南语歌曲就是在闽南语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歌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题材大多包含亲情、爱情、励志、思乡等。 早在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就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歌曲《安眠曲》,这首花腔歌曲的出现在原本到处都是闽南歌仔的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一个雏形。闽南歌曲用的是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源远流长,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千余年来,闽南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海外移居,人语相随,故在如今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在东南亚地区,闽南语歌曲具有一定代表性。长期以来,闽台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闽南语系地区的闽南同胞都非常喜爱并传唱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可以说是闽南文化精华浓缩的体现,它的不断崛起、发展和演变,无不渗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歌谣启蒙到戏曲音乐,再到风起云涌的各种流行乐风,始终因应着时代的不同需要而生存。

作为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之一乐种闽南语歌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的话语,朗朗上口的语调,通俗易懂,好听好唱,因此受到老白姓的喜欢,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歌。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所以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艺术之花,除了歌曲始终保持自己的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外,还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因素之融合。如闽南的戏曲有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台湾歌仔戏)等。民间音乐有南音、北管以及山歌、茶歌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相关的宗教音乐文化。闽南语歌曲正是产生在这种多元文化积淀的土壤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多元文化的音乐风格。当然语言和音乐并非孤立的文化事项,它们往往是某个民族或民事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自然的文化产物,他们有其自成一格的特殊框架。这些音乐语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歌词内涵的情感强化、深化、使色彩更丰富;变化更细致,展现更富有动态,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再加之它的歌词完全趋于大众化,同时做到贴切生活的通俗性不说,任何一首闽南歌曲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十分形象生动,内容高度统一,结构紧蹙层次分明。闽南歌曲音乐的陈述也是很具特色,其音乐色彩包括旋律美、语言美、韵味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内容、形式体裁的不同,其创作手法大致分为三类:童谣、爱情、婚姻生活。闽南歌曲中的童谣活泼俏皮,其歌词充满着童真童趣。如闽南语童谣《天乌乌》: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其爱情歌曲多半忧伤缠绵,婉约迷离,非常扣人心弦,如《爱人跟人走》把一种痛失爱情,深爱的人却爱上别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闽南歌曲中有关婚姻的歌曲则风趣幽默,充满着幸福与甜美,其取材也贴近着生活,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来歌颂婚姻的美好。如《病仔歌》其唱腔欢快而有趣,而其歌词更展示了闽南方言的丰富多彩。短短的十句换了十种叫法称呼自己的妻子。总之,闽南语民歌最为单纯朴实,闽南方言的根植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风格,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闽南歌曲是独具魅力的歌种,鲜明地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趣。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台文苑中的一个乐种,正是其歌曲音调组合元素来自闽南文化沃土中,源于闽南地区的语言,民间曲艺民间民谣、戏曲、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等人文活动。一直以来,闽南语歌曲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地的闽南乡亲所津津乐道并传唱着,凡是有闽南语系的地区如闽台一带、广东潮汕、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少不了闽南语歌曲,可见其辐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

二、闽南歌曲独特唱腔

闽南歌曲的魅力不仅来自其优美的歌曲旋律,而且来自其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鲜明而起伏跌宕的歌唱性节奏。它们在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动机和思想的同时,也通过演唱者饱含深情演唱的二度创作,赋予了曲调和歌词以全新的生命。

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跟其他流行歌曲一样,都需要有声乐的基本功,但是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与流行歌曲、民歌等演唱的最大区别和特色在于唱腔上,大部分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唱常用哭腔,这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要有一定的声乐技巧,运用充满韵味的哭腔来演唱。使整首歌曲的感彩越加浓厚,使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如现代比较流行的一首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独特的鼻音、丰沛的感情、苦味满满的哭腔令人为之动容,如“啊~~~~雨水我问你,我的感情算什么,不知爱已经爱这么多年。。。。。。”如果和我们平时演唱流行歌曲一样来演绎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韵味,如果再结合哭腔来演唱,歌曲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吸引人,又显现出闽南语独有的味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化,闽南语演唱也渐渐融入流行音乐的要素,有些歌曲出现了没有运用哭腔演唱,但歌曲仍然有自身的特色。

闽南语歌曲在演唱上的另一特色在于尾音的咬字以及演唱的颤音上。闽南语歌曲在演唱时经常用拉长的颤音,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的时要有气息的支持及控制气息的能力,而且在咬字上有别于我们演唱其他歌曲,闽南语歌曲演唱的尾音特别注重押韵,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爱拼才会赢》中“一时失志,不免怨叹”的“叹”,一般是唱成ta.....n,而闽南语歌曲在唱腔上却注重它的押韵,唱成tan n......“一时落魄不免胆寒”的“寒”,“那通失去希望”的“望”等等都注重在押韵上,与流行歌曲在演唱上要求要打开唱有区别,又如歌曲的尾音在演唱时运用颤音来拉长,通过气息上升到鼻腔,感觉是用鼻音再延长,就如我们练声时唱“n”字一样感觉运用到尾音的咬字上,然后再拉长保持尾音的时候装饰了颤音,使歌曲特色突出,韵味十足又与众不同。多数闽南语歌曲婉转优美,转而情绪激昂高亢,再急转直下,唱腔收放自如,出神入化。因此我们要唱好闽南语歌曲就要把握它的风格,了解其曲式结构,歌曲的特点,运用其特殊的演唱方式演绎出饱含韵味的闽南语特色。

闽南语歌曲演唱大多以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其唱腔曲调的特殊均利用人物性格,环境气氛,用音乐强弱和节奏松弛来激发相应的感情,所以更能强化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使听众直接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与共鸣。“声情并茂”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方面的一种追求,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声”与“情”一直作为歌曲艺术的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综上所述,闽南语歌曲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歌种。欣赏者和演唱者应从歌唱的语言、音乐、文化去把握其间相互的关系;体会其交相辉映的美感。闽台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又与闽台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闽南语歌曲正是秉承其特点而发展成为闽台乡土之花的特殊歌种。闽南语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文化,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歌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成跨越国界、疆域的文化使者,它们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化习俗。同时,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所以,对闽南歌曲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东南亚国家的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笔者希望能借助声乐教学中闽南歌曲的教育和教学,使声乐演唱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闽南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大量的他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中国传统民歌与东南亚民歌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演唱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我们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蓝雪霏.台湾“褒歌”的系属及其来源[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2]邓双林.音乐审美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陈伟建.爱拼才会赢──访台湾”闽南语歌王”叶启田[J].台声,2003年06期.

[4]李雅琴,林志党.明末清初“闽南语字典”佐证海峡两岸方言渊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陈艺凤.近现代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杜晨.歌曲在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农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闽南语是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维护闽南语的纯洁性,给予闽南语生存发展足够空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对于闽南语对当地中小学语文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必须提出避免这种影响的措施和办法。

我们知道,思维必须借助语言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语言也必须依赖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闽南农村的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坠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闽南语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龄前儿童花了几年时间学会了闽南语,同时也养成了用闽南语思维的习惯。因为这些孩子闽南语语言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正是其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二者始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用闽南语思维的习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今后学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这种习惯立刻与必须用普通话思维和交际的现实产生了对立和冲突。这场冲突是旷日持久的,从小学持续到中学、甚至大学。也正是如此,当地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都受到一定的遏制;而首当其冲的是语文教育。学生在阅读文章或者听他人讲普通话时,是用闽南语去理解、分析和记忆的;在讲普通话或者写文章时,是先用闽南语想好再“翻译”成普通话表达出来的。总之,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一直处于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对译”状态中,其思维的连贯性、清晰性、严密性受到破坏;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遏制。而语文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制约了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思维能力的欠发达又反过来制约了语文能力的提高,二者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闽南农村语文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城市,方言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够让农村孩子在学前、最迟到小学四五年级前,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当然,前提是不能牺牲闽南语)那么,当地的语文教育水平一定会获得较快的提高。

闽南语除了在思维层面影响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之外,还通过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的干扰直接介入具体的语文活动,产生负面影响。闽南语虽然也是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其内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与现代汉语母系统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具体来看,二者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没有学过普通话的闽南人听不懂普通话,没有学过闽南语的北方人听不懂闽南话就是这个原因。例如,“狼吃人”普通话读作“láng chī rén”,而闽南话却说“long jia lang”,差别很大。语音的差异性给当地学生造成了“听”和“说”的干扰,当地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多听不懂或说不好普通话,就是明证。语汇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普通话语汇以双音词为主,单音词比较少,而闽南语语汇中单音词占的比例要大得多;还有,二者对同一种事物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例如,普通话叫“口杯”、“铁锅”、“抽烟”、“下棋”、“很胖”,闽南话分别叫“杯子”、“铜鼎”、“吃烟”、“走棋”、“真肥”等等。语法方面的差异虽然比较小,但有时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例如,闽南语说“小王无时无刻在读书”这句话是表扬小王的勤奋,而在普通话里面是批评小王读书不努力。闽南话说“我们来去上海玩一次”,普通话要说“我们去上海玩一趟”。语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性会给当地学生造成“读”和“写”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活动时闽南语语汇和语法的窜入。其结果是,学生在阅读时经常误解、曲解文本,在写作时遣词造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闽南语这种全方位、全天候的干扰和介入,造成当地农村多数中小学生交流与表达的障碍,导致语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整个闽南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不过,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注意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不可否认,闽南语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时弥足珍贵的鲜活材料,也是凝聚港澳台乃至海外炎黄子孙的特殊的“亲和剂”。但是,闽南语同时又制约着当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个矛盾如何调和与化解,如何在维护闽南语的纯洁性、保证其有序传承的前提下推广、普及普通话,这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闽南文化 教学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闽南本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奇葩之一,它有绵延不断、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它有琳琅满目、门类繁多的珍品依存,它有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情节的乡音流传,它以其独特的辉煌享誉全球。为了让闽南文化在扎根在幼儿心中,我园在课题研究中,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闽南民俗文化教学,力图将传统本土文化和现代教学融为一体,形成富有闽南特色的园本教材。

一、网络资源,为挖掘闽南民俗文化扩大信息量

(一)信息采集,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闽南民俗文化内容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备课条件。我们根据研究的需要,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下载大量的闽南民俗文化资料。我们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闽南民俗文化内容广泛且博大精深。合理地选择闽南民俗文化的内容作为幼儿教学的蓝本,将使课题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精选,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的内容:闽南民间歌谣、童谣;闽南民间面泥、闽南民间剪纸;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戏曲欣赏、闽南木偶表演;闽南民间玩具,闽南民间游戏;闽南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闽南建筑;闽南民间风味小吃等。 并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小班从初步感知闽南节日、闽南风味小吃入手,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中班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认识闽南民俗文化,培养幼儿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其参与闽南民间艺术、闽南民间游戏、闽南童谣、闽南民俗婚礼等活动,从而让幼儿初步了解闽南文化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大班在获得初步的闽南民间艺术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潜能,让幼儿了解闽南建筑、泉州木偶、欣赏闽南音乐和闽南戏曲,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

(二)信息资源库,提供闽南民俗文化教学的有效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闽南民俗文化教学,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尚属空白,无本可依、无例可循,由此我们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寻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源,建立信息资料库。网络资源丰富而又便捷,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如:闽南娶新娘、年兜跳火群、攻炮城、端午节、舞龙舞狮、火鼎公婆、拍胸舞、木偶戏、闽南童谣等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我们将下载的资料运用计算机分门别类地整理,建立闽南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库。此外,我们还发挥家长、社区、地域的优势,不断增加扩充信息资源库的资源,为开展闽南民俗文化教学提供有效素材,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二、多媒体教学,为开展闽南民俗文化教学增添魅力

(一)渲染学习气氛,激发幼儿学习闽南民俗文化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闽南民俗文化教学中,有的内容不仅复杂、繁琐、难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这将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求闽南民俗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学习闽南民俗欲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和艺术化。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多媒体凭借它的活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将信息再现于幼儿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闽南民俗文化知识,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闽南的红砖文化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但是,红砖文化深奥、复杂、难懂。为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闽南皇宫式大古厝教学时,我们将“闽南古厝传说”制作成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引入,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闽王特许王妃娘家按皇宫式营建房屋。当大屏幕上出现一座皇宫式古民居时,孩子们一片欢呼声,呀!真漂亮呀,真像一座皇宫。形象生动的画面渲染学习气氛,激发幼儿学习闽南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模拟语言环境,营造学习闽南语、闽南童谣的氛围

运用多媒体可以模拟语言环境,多媒体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它能让幼儿听到清晰标准的闽南语发音,它能模拟闽南语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闽南语对话。它把无声的闽南童谣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多媒体语言环境让幼儿如临其境,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象,而且能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听说闽南语的能力。如我们在大班开展闽南语童谣“海龙王要娶某”的活动时,采集大量的闽南婚礼民俗图片、动漫图片,并将闽南童谣中这些拗口、繁琐、难懂的语言,制作成文字、图示、动画、于一体的生动形象的童谣课件。课件生动形象地表现闽南语童谣风趣诙谐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再配上标准的闽南语诵读,让幼儿感受童谣的押韵美,使幼儿进一步理解闽南童谣易于诵唱的特点,当幼儿看到显示屏上出现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的小动物动态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大大增进了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为生成闽南民俗文化课程增加亮色

我们生活的泉州,原本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本土文化往往容易被漠视和忽略。为了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本土文化的种子,让孩子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感受本土文化的精神,增进对民族文化的情感。然而闽南文化的内容浩瀚广阔,包罗万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幼儿,闽南本土文化博大精深,复杂难懂,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也无法让幼儿接受。因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经过一年多来的认真筛选、精心设计、创作课件、实践教学,我们已逐渐形成一套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闽南文化课程。这套课程不仅具有乡土特色,而且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很受孩子们欢迎。这套课程包括五大类:闽南语类:闽南民间童谣、民间传说、故事等;美术工艺类:闽南民间面泥、剪纸、建筑等;音乐艺术类:闽南民间音乐、歌谣、南音等;舞蹈、拍胸舞、火鼎公和火鼎婆、高甲戏、闽南木偶戏等; 民间游艺类:闽南民间玩具,闽南民间游戏;民间民俗类:闽南民间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闽南小吃等。根据内容的不同,活动配有各种形式的课件:有影片、音乐、动画、游戏等。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生成的闽南文化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闽南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幼儿园这块沃土上,焕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创造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幼儿成为一个根植于本土文化,又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根深才会叶茂,才会开出更美的生命之花!让闽南文化之花在幼儿园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何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学前教育研究,2009(1).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8

闽南文化注重“拼搏”“进取”,在历史上来说闽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山多水险,远离古代中国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但闽南地域依山靠海,地理环境独特,这种环境同时造就了闽南人民拼搏进取、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为闽南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以及辉煌的文化成就。该文化传统也为闽南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创业精神的指导,在拼搏进取在精神引导下,诞生了许多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闽南籍的企业家,他们一个个创业并成功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身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激发了闽南新生代年轻人的创业热情。父辈们的事迹点燃了年轻人的激情,也为年轻人创业的想法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帮助。闽南的独特文化对于创业有着很好的现身说法的作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以及制作能力,侧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基本的实用型的操作技巧之外,还应该同时在传统闽南文化家庭教育的熏陶之下,培养以下精神。(一)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一:团结、凝聚在整个中国地域文化上来看,南部地区,例如广东、福建两省,宗族文化在这两个地区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延续,这种基于宗族种姓的大家族体系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一种精神,即团结凝聚,基于直系或者嫡系的血亲关系调和了很多创业之不安定因素,将众多人脉资源整合在一起,家族企业有着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方便整合各种资源拧成一股绳。闽南地区的很多创业者外出创业也是基于宗族,通过宗亲的传帮代,建立良好的企业上下线,将某一创业区域做活、做大、做强。(二)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二:拼搏、进取福建省之简称为“闽”,意为人呆在“门”里面为虫,出去闯荡则为龙。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周边亲族的身教言传鼓励着一代代的闽南人出去闯荡,开拓新的事业,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没有条件养活自身以及家人,不甘于现状的闽南人必须富有闯劲和灵活的思路,才能获取到更好的资源,最终得以光耀门楣,成就一番事业。(三)职业精神的培养之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很多闽南籍的创业者在成就一番事业之后,依然保持着生活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事业是自己一步步博出来的,所获取的资源大都用在扩大创业规模之功用上。现今,在闽南年轻一代的身上,由于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基础良好,在父辈和祖辈已经创业成功的基础上,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已经逐渐消磨殆尽,逐渐开始出现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心态,并且对上一辈的财富也开始坐享其成。纵观创业史,都是从底层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整个行业的上下线的情况之后,才可能将创业做好做大。以上精神其实都是属于意志的训练,生产单位一线工作所需要承受的繁复劳动和艰苦环境其实都是对自身意志力的锻炼,做一线的、底层的工作肯定都不是为了一辈子都去做这同一个工作,而是对自己实践能力、人脉应用和职业精神的磨炼,培养自身对当前所处行业的了解。没有这个精神培养作为支柱,就无法完成对创业工作的精神力需求的原始积累。

二、闽南文化在中职教学中的具体化

闽南浓厚的重商氛围自古就有,许多闽南人所能看到的情景就是父辈或者祖辈外出经商,并且善于在经商的实践活动中取得智慧,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年轻一代所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经商办企业、当老板、赚大钱。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加剧,同时市场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体系,早一辈的创业者也意识到产业需求也是越来越趋向于科学知识性较高、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端化,所需要人才的素质诉求以及科学知识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新时代有新的诉求,所以倾向于让下一代接受系统的基础化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与经济紧密相连,很多成功的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等都和企业高管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关联,从上到下都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应用技巧是将来成功创业和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保证。而在中职教育中,需要将企业化的培养带入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类院校办学理念加快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之间的联系和紧密合作、加快了产学结合的步伐,校企合作有利于让职业院校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逐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稳定的校企合作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培育过程才能显现出效果,中职教育也有着其特殊的属性和特征,需要根据以下几点来挖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在平时的过程中带入闽南文化精神的培养,然后在教学过程设计过程中将闽南文化贯彻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正确引导学生由于闽南文化中的重商传统,学生对成功的欲望来源于直系血亲和嫡系亲属、亲族等亲朋好友等周边社会资源。学生需要加强对财富的理性、全面理解,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点上,教师需要对学生适当地引导,闽南人传统的价值体系更为实际、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崇尚把个人物质财富的获取量作为评价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及人生所获得成就的最重要标准,却很少顾及人的知识层面和素质层面,这在中职院校中变相宣扬了功利主义以及利益本位制。闽南的重商传统主导着学生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经商当老板发财意识在学生的思想中占着主导地位。由于学生还处于初中阶段,思想上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能正确、全面地解读商业文明的精粹以及真正含义,片面地受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在学校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学好职业技能,为之后的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而教学者则应该充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赚钱没错,但要端正态度、纠正思想,全面地认识各种商业行为,学习好职业技能,培养耐心、耐力,充分发挥闽南文化传统思想的优势教导学生,刻苦敢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做到最好”的学习理念。(二)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我校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模式,与部级非遗刻纸大师李尧宝的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凤共建学校大师工作室。中职学校的学生以技能实践能力为主,在传承闽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的意识。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里,开设“非遗进校园”的精品课程,除了能更好地加强闽南文化的传承工作、保护闽南文化之精髓、扩大传承人队伍,还可以加强传统工艺专业的建设,对培养高文化艺术素质的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独特优势。经商之道需要学,但是科学文化技术更需要学,现阶段的科学技术的学习也是跟随着当前知识经济大时代的脚步,这个大时代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有心的学生除了在学习到职业技能的情况下,还能学习到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这种心态一定要遏制。学校阶段的校企合作和实习等都是为了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心态和适应能力,以期在走出校园之后无论是到企业或者是再行深造,都是为了能够快速上岗。培养的是学生的适用能力,一个适用性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三)重点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团队的分工细化,企业的合作精神是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在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合作细化,在学习技能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了解:自己需要高精度地掌握一项专门职业技能,并且要对和专业有关的基础技能的知识有所通识。因为去企业工作之后,从事的工作也肯定是细分类的工作,需要有一项专精的技能以及该技能的熟练操作度,学生才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有立足之地。合作不是争强好胜,而是在互相取长补短的情况下将团队效率提高,从而将效益最大化。

三、闽南文化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闽南文化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化,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完整性和普遍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深深地植入闽南人的血液中。如今的闽南地区,文化教育水平仍然低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闽南文化熏陶下的文化教育强调的是时效性、实用性,学以致用,现当今的高等教育都开始慢慢进行转型,从传统的通识教育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中职教育本质上也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面对的学生年龄层次更低,不仅需要培养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需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良性的引导,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如何发扬和利用闽南文化的独特之优势进行技能和素养的双向培养,让学生从就业到创业,是中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洪华明,黄美凤.舞动闽南特色旋律,建构动感文化氛围:谈校园文化的定位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3(7):5.

[2]刘汝.企业文化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主动导入[J].广西轻工业,2009,3(3):142-143,148.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才有不可替代性,才能永续发展。同样,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性不言而喻。校园又是传承并发扬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阵地,所以,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说到底就是建设特色学校。

朱永新教授曾说:“人无特色不行,校无特色不兴。”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办特色学校是时展的要求。那么特色学校的定位又在哪呢?

特色学校的定位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老先生在回应“何为特色学校?”时,曾提过:“全面发展+特长=特色。”一方面,“全面发展”即为统一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特长”即为学校讲求个性的张扬,它要通盘考虑学校的综合条件,对所处的本土文化环境、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师生素养、课程设置等进行有机改造,挖出特长项目。最终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上特长培养,成就特色教育品牌。

推行闽南特色文化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之花”是离不开“本土文化――闽南特色文化土壤”的滋养的。

校园文化少不了闽南文化,反过来,闽南文化离不开校园文化阵地的传承。

我们身边的年轻教师课余总是用普通话,已说不惯闽南语;我们所培育的孩子普遍存在说不通闽南话,或闽南语与普通话夹在一起的现象;我们也经常说夹生话,闽南语说不出的意境,只好让普通话的词语来替代……所有这些,身为闽南人却说不好闽南母语!这难道不令人担忧、令人汗颜吗?闽南童谣在消失、闽南历史故事已淡忘、闽南建筑已逐渐荒废、闽南南音恐后继无人……所有这些,不都是在敲响警钟:我们特有的闽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逝!

因此,学校开设地方课程,铸就闽南特色学校已是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可既挽救闽南文化,又可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

闽南特色文化氛围的建构

一、营造闽南特色文化氛围

1.再现闽南生活馆

校园是个固定的空间,在这空间里渗透动态的文化气息,可让师生感同身受,陶冶其中。收集闽南地区特有的老器具,如表面粗糙的石磨、猪槽、马槽、石臼等耐用的中大型器具有艺术感地安置于草坪上或过道边;而长龙似的水车、竹编的摇篮、拾柴用的长竹耙、犁具等易坏的家具,则找个闲置的角落归在一起,摆设成古人生活的场景。如此一来,就能身临其境地领略到闽南古人生活的气息。

2.挖掘闽南历史人文精神

石井文化甚多,如众所周知的郑成功文化,还有鲜为人知的杨子山文化等,都是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去探索、领悟。杨子山文化则更为丰富、更为源远流长。

第一、查寻资料,探索山名来历

杨子山(原名:崎髻山)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的西北角,山虽小,内涵却极为丰富。这山脚下却还隐藏着千年书院――杨林书院,坐落在杨子山左侧,位于山涧北边。据史载,该座书院始建于唐代景福二年(893年),距今已有1119年的悠久历史,是泉州最早的书院。唐末五代初时期,南安水头人杨肃因治好了闽王王后及唐皇后的疾病,皇帝大加赏赐,封“崎髻山”为“杨子山”,并勒建佛寺和杨林书院。

第二、实地拍摄,追寻朱熹的踪迹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在杨林书院讲学,引得四方贤豪来访求教。为了纪念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教化恩泽,意在提倡教育树人的思想,人们又重建了杨子山朱文公祠。如今新建的朱文公祠是香烟轻纱般缭绕,对面海滨胜景尽收眼底,潺潺动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深厚的文化氛围立刻把人们带进古人那种子曰诗云的情景,顿觉书卷气四处弥漫着。不愧人们所赞叹的:名副其实的书房。

第三、收集崖刻书法遗迹,领略千年书院古韵

杨林书院虽已颓废,再也看不到莘莘学子们,那种潜心饱读诗书,悠然自得的情景,再也听不到那抑扬顿挫、回味无穷的读书声。但是,千百年来,那山涧里,流经书院门前的泉水,才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还托附她在吟唱着;那山间林荫下,睡卧在书院边的奇岩怪石上,才子们的文书墨刻还承载着,与朱文公祠一道迎接远近慕名而来的游人、墨客。

二、组织闽南文化体验活动

1.闽南文化手抄报的展览与评比

基于学生前面初步的探索与了解,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搜集闽南文化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搜集故事、童谣、歌曲、农业谚语、气象谚语的过程中,去描摹、领会、表达。我们先通过班级初赛,再择优参展,由各班干部来打分评出优胜者。

2.闽南建筑摄影大赛

闽南建筑也具有一大特色,随着旧房改造的加快,一些老建筑正在消失,有的已因失修而荒废,这时的我们只能用影像把它们的样子保存下来,就连那些倒一半的房子也有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老房子的构造,它给我们更广阔的遐想空间。看着它们日渐颓废的身影,犹如看到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正在逝去,仿佛还在回忆他当年的辉煌,那熏黑的土墙曾见证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如今却死气沉沉……直观的表象更会震撼人心!

拍完照,再给每个画面定一个适当的主题,还没比赛,已经让每个小摄影爱好者的心灵充满了感慨。

三、开展闽南文化课题研究

早在2007年9月,文化部已将闽南地区设为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闽南方言文学、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戏曲、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美术、闽南民间手工技艺、闽南民俗、闽南传统体育竞技、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消费习俗等列为十类保护项目。

而我们泉州农村学校关于“闽南文化的实施”还不到位。所以,我们还需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或完善“闽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1.联系镇文化站、村级领导,协力寻找闽南文化民间艺人,借助社会贤达力量,多方筹措资金,聘请他们为学校师生传授技艺,延续文化薪火,培养闽南文化新生力量。

2.成立闽南风土人情专题研究组,通过地方文献考察,民间探访,收集、归类、整理,进一步充实《海西家园》乡土教材的内容。

3.石井地区姓氏多,入主石井地区的朝代不同,迁徙情况复杂,可收集各村各姓的历史简介,系统了解闽南历史的变迁。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篇10

泉州是我国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勤劳善良的泉州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了《灯红歌》、《十步送哥》、《王大姐》(又名《四季歌》)、《病囝歌》等众多“原生态”的闽南民歌,但是这些原汁原味的闽南民歌在福建本土却很少有人演唱,年青一代知之甚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耀华等学者搜集整理研究了泉州部分闽南语民歌,但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主要以记谱为主,较少对音乐区域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本文以泉州民歌做为研究对象,从民歌分类和音乐特点等角度探讨其所具有的地方区域色彩。这些泉州民歌不仅脍炙人口,而且随着移民远播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是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因此这一课题对于闽台文化的研究、加深海峡两岸骨肉之情以及保护民歌的“生态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歌种分类

泉州地区包括泉州市、惠安县、南安县、晋江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晋江市和石狮市等。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海域面积广阔。由于长期海上交通的发展,许多泉州人漂洋过海到异邦谋生或往台湾开拓定居,使泉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达七百多万人;而目前在台湾的二千多万汉族同胞中,祖籍泉州的占44.8%,约有八百多万人①。泉州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孕育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歌种,有渔民号子、过番歌、茶歌、童谣、习俗歌、情歌等。

1.渔民号子:主要分布在晋江、惠安、石狮等地。这是伴随着泉州人民长期“以海为田、以海为生”的渔业生活产生的,这些带有闽南方言韵味的口语化旋律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闽南人特有开拓精神的渔民号子,如惠安的《划桨号子》,崇武的《摇橹号子》,晋江永宁的《渔民号子》、《车网》、《拔帆》、《拉舢舨》,石狮的《船渔号子》等。这些劳动号子反映渔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但是这些旋律音调在现今的渔民生活中已经不再传唱了,在上个世纪还能够听到的曲调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2.茶歌(褒歌):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茶区,在当地也称“褒歌”,是茶乡男女青年在对唱中表达互相爱慕、互相赞扬的一种口头歌谣形式。闽南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号称“中国乌龙茶之乡”,闽南地区的茶歌是茶区人民在采茶、制茶的劳动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编唱,创作出优美动听的闽南茶歌调。如安溪的《采茶歌》、《请茶歌》、《手提茶卡系身腰》、《日头出来红绸绸》,南安的《芹山采茶歌》、《手掼茶篮挽茶叶》、永春的《茶山闹葱葱》等。根据蓝雪霏老师的研究和洪惟仁先生的多媒体光盘《台北褒歌之美》中对台北茶区的调查资料,台湾褒歌的节奏及其旋律基本构架是由闽南安溪一带山地的挽茶相谑歌发展而来,还有台湾歌仔戏也吸收安溪褒歌的曲调使之成为歌仔或歌仔戏的曲牌,如台湾歌仔戏艺人“矮子宝”演唱的“卖药歌”采用的就是安溪褒歌典型的旋律。

3.习俗歌曲: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抒情小曲。泉州习俗歌曲内容丰富,主要有《王大姐》、《灯红歌》、《冬丝娘》、《采莲歌》(又名《唆啰嗹》)、《番客歌》、《打花鼓》、《长年歌》、《哭梧桐》、《病囝歌》等。《灯红歌》表现了闽南地区人民在除夕夜、初五夜及元宵夜通宵点烛台、顶炉烧香的习俗,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表现佳节的祥和与欢乐的气息。

4.过番歌:以反映出国背景、海外劳动生活以及侨眷生活为内容,如《雪梅思君》、《番客歌》、《父母主意嫁番客》等,这些闽南语民歌不仅在闽南侨乡广为传唱,而且在东南亚各国聚居地几乎家喻户晓。传播海内外的《番客歌》就是侨乡歌谣的代表作。

二、外来小调的变异性

泉州传统民歌除了本地特有的闽南旋律曲调以外,还有一些是外来的小调类民歌。这些民歌传入泉州地区后,往往融入了闽南人民所习惯的调式、旋法与音阶等音乐语汇,符合了闽南人民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如江苏小调《孟姜女》、安徽的《凤阳花鼓》和北方的《苏武牧羊》等。“孟姜女调”,又称“春调”、“梳妆台”、“十杯酒”、“尼姑思凡”等,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孟姜女调”传入泉州后,歌名由“孟姜女”改为“五更鼓”或“十步送哥”等。“五更鼓”在结构、调式以及音调等方面与“孟姜女”保持一致,但歌词内容则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下面泉州地区的《五更鼓》谱例,旋律骨干音与江苏《孟姜女》基本相同,各句落音均落在“商”、“徵”、“羽”、“徵”上,依旧采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只在乐句进行中根据闽南唱词唱腔加入变化的因素:

1.歌词内容发生改变。“孟姜女调”一般采用“十二月体”或“四季体”,而流传在泉州地区的五更鼓调,则是以“更点”为顺序分节、分段,完整地咏唱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歌词按闽南方言诵读押韵,唱词从“一更”唱到“五更”,表现了月下一对青年男女私定终生的情景。

2.音阶形式发生改变:从音乐结构、旋律进行动向、骨干音看,显然是由“孟姜女调”变化而来的。在其变化过程中,音阶结构和旋法是起主导作用的,音阶结构变为徵、羽、变宫、宫、商、角、变徵、徵,旋律进行中常会出现闽南民歌特有的“变宫”、“变徵”旋律乐汇的润饰,从而具有了闽南语民歌细腻、柔美、委婉动人的气质和韵味。

三、地域色彩

泉州地区的闽南语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大部分的情歌、生活习俗歌曲纯美质朴、感情真挚、明亮欢快,与台湾日据以来创作的沉郁幽怨的闽南语歌曲有着本质的区别。1.泉州方言的影响:泉州民歌,是在借鉴古代方言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均用具有地方韵味的闽南语唱念。从歌词而言,其口头性和方言性特别强,方言俚语特别多。这些闽南语民歌不用方言念唱很难念出韵脚,在普通话中也很难念出相对应的字眼。泉州民歌曲调与泉州方言声调相互关联,曲调跟着声调走,声调融于曲调中。如泉州童谣《天乌乌》,歌词“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龟吹箫,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其中方言俚语较多,如“某”,闽南语中指代“妻子”、“水鸡”指代“田鸡”,旋律基本与念唱的音韵、声调的平仄走向相稳合。用闽南方言吟诵的音调与语调为旋律发展的基础,用“唱”的方式来“读”闽南方言文学歌谣,其音调基于歌谣诵读,音乐节奏基于歌谣诵读的节奏。

2.音列特征:泉州民歌一般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列为基础,在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变宫(7)或变徵(#4)两个音,偶有出现清角音(4),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上》的选曲谱例②分析中可以看出,清角出现的次数较少,属经过音或装饰音,变宫与变徵这两个变音在旋律中重复出现的次数较多,变声明显占着比较重要的位置。

3.变宫、变徵的旋律结构型态:由于变宫、变徵音加入的普遍性,泉州民歌形成一种在五正声基础上增加变宫、变徵音的旋律结构形态。如加入变宫音的泉州民歌《王大姐》:曲谱中由羽音上行到变宫再到羽音(lasila)是典型的泉州民歌旋律结构型态,这时的变宫扮演着装饰过渡的色彩,乐曲虽然是商调式,但却强调羽音的色彩,隐现羽调式,使旋律乐汇更加细腻,增添了抒情的性格。又如加入变徵音的泉州民歌《灯红歌》:曲谱中由商音或角音上行到变徵后再到角音(re或mi#fami)是另一种典型的泉州民歌旋律结构型态,音乐糅入泉州南音唱腔行腔的旋律色彩,风格上显得更加委婉柔美。

四、闽台戏曲对泉州民歌的吸收

闽台戏曲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吸收闽南民歌(泉州民歌),其是闽台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等戏曲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闽台戏曲常用的一些曲牌来源于闽南民歌(泉州民歌)曲调,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调加以发展创造,而且常根据“生”、“旦”等不同角色的唱腔与故事情节来选择民歌旋律,由此演唱、编曲技术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使民歌的曲调更加规范和成熟。

1.吸收民歌曲调:闽台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曲音乐的唱腔中有相当一部分吸收了泉州民歌的曲调,特别是高甲戏中的丑旦戏中较多运用了民歌的曲调,如高甲戏《桃花搭渡》中采用了泉州民歌《大补缸》、《四季歌》、《灯红歌》、《花鼓调》、《乞食歌》(又名《七字调》)等,《管甫送》中采用了《十八步送歌》、《五更鼓调》,《唐二别妻》中的《病仔歌》、《跪某歌》等曲调。台湾歌仔戏中所运用的《七字子》、《送歌调》、《长工歌》、《五更鼓》、《苏武牧羊》、《跪某歌》等,与泉州民歌基本旋律框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