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十篇

时间:2023-06-08 17:45:30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1

空巢老人一般情况下包含以下三种情况:其一是没有儿女的老人们晚年间相依为命,称为真空巢;其二是老人和其子女由于各类原因不能够居住在一起的,称为形式空巢;其三是老人和子女虽然在一起居住,但子女由于忙碌或者双方存在隔阂,导致缺少交流,这称为无形空巢。而当今社会,处于形式空巢状态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占绝大多数,所以笔者着重对这些空巢老人进行需求评估以及探讨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截止到2014年2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个亿,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4.9%。与此同时,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由于自身或者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空巢老人的很多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空巢老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并采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满足自身需求,将会大大提升他们的晚年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

二、空巢老人需求评估

(一)基本生活需求。一些年迈或者身体条件不便的空巢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项,比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给他们带去了很大的麻烦,需要得到别人的悉心照顾。

(二)健康需求。健康是老年人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对于空巢老人来讲,由于身边缺乏人照顾,他们对自己健康质量的看待更是十分重视,并且需要有人为他们身体保持健康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健康讲座,健康检查等等。

(三)人际交往需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显得很孤单,他们需要加强与街坊邻居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减少生活中的孤单寂寞。但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性格原因或者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在这方面需要得到别人的指导与帮助。

(四)兴趣爱好需求。和其他老人一样,空巢老人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下棋、书法、剪纸等等,兴趣爱好的养成与保持,和人际交往一样,能够帮助空巢老人增添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能够让晚年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空巢老人需要有人为他们积极创造能够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环境。

三、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一)个案工作。专业的个案服务更适合解决空巢老人的个性问题,比如有些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内心产生失落,进而导致一些心理疾病;有些空巢老人可能由于特殊原因不愿意与人交往,而心里却感到十分孤独等等。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其问题时,需要正确且完备地对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进行评估,同时,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各种专业工作方法综合运用,并持续关注服务对象需求满足的状况以及其产生的变化。

(二)小组工作。针对空巢老人所具有的共性需求以及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采用小组工作方法显得很有效率与效果。比如为具有人际交往需求的空巢老人开展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不仅让空巢老人们在小组内广交朋友,同时能够让他们在互动中学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建立相应的主题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相互切磋,让空巢老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小组活动中,共性是基础,主题是重点,互动是关键。

(三)社区工作。相比个案及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规模相对较大。工作者需要针对空巢老人的需求,有效地对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进行链接,开展各类空巢老人集体的社区活动,为空巢老人服务。比如针对空巢老人最自己健康问题的迫切关注,可以为他们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教授给他们一些保健知识,或者为老人提供一些义诊服务等;同时,要积极鼓励并促进社区居民与空巢老人、以及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为空巢老人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源以及援助系统,更好地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四)志愿服务。在为空巢老人提供个案服务、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各类服务时,社会工作者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事必躬亲。此时,建立一支具备优良素质的志愿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对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上,志愿者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帮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张贴海报等多种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招募,并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用社工专业知识技巧武装他们。之后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到空巢老人家中照顾空巢老人的生活起居并与之谈心等等。这会更好地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大大提升对空巢老人服务的效率以及效果。志愿者队伍的建立,是除社会工作三大经典方法之外服务居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2

最近市老龄办对合肥城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分9大项、60余小项,在7个城区36个街道200多个社居委和村委会进行。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统计显示:合肥市区现有“空巢老人”36357人,“空巢老人”户23223户,老人家庭户81607户,“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1.4%,占老人家庭户的24.2%。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是:(1)“空巢老人”以夫妻同居为主,占空巢老人的55%(2)“空巢老人”趋于低龄化,69岁以下占50.4%.;(3)“空巢老人” 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占44.8%.;(4)“ 空巢老人” 子女以本市居多,占95.3%,子女居住国外仅占0.5%(5)“空巢老人”高龄患病多,占“空巢老人”的17.2%;(6)“空巢老人”服务需求不等,需要提供各类服务的占“空巢老人”的43%。 

调查报告分析“ 空巢老人”增多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活条件改善, 经济独立,使“ 空巢老人”增多;二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人才流动使“ 空巢老人”增多;三是计划生育国策实施,“ 空巢老人” 向低龄化延伸;四是避免家庭矛盾老人选择独居;五是居住拥挤、子女再就业离开父母,造成父母“ 空巢”。 

    调查结果还显示“空巢老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1)部分“空巢老人”是城市“三无”人员,生活困难。他们依靠政府低保金生活,不能保证就医、购物,而且住房条件差;(2)高龄“空巢老人”惧怕生病瘫痪,怕生不治之症,子女顾不到,经济跟不上;(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老人需求。一是老人经济条件不允许,有需求欲望,无经济能力;二是社区服务体系未形成,难以满足老人需求;三是“空巢老人”大都精神空虚、生活单调,子女在外不能常守尽孝,老人孤独与社会交流贫乏,过着“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生活;四是“空巢老人”活动空间缺乏。 

    调查报告认为,诸多原因造成了空巢老人的困境和窘迫。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空巢老人,帮扶空巢老人,共同为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 一部“关爱”手机,同时也是监护、大爱的手机。关爱方案图如下:

 

 

 

 

 

 

 

 

 

 

 

 

 

 

 

 

 

 

 

二、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重点:1.生活照料。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和帮助做饭、清扫、购物以及陪同就医等服务;对生活可以自理的空巢老人,坚持一天一次电话问候,三天一次上门服务,急事随叫随到;对不能自理且收入较低的空巢老人,倡导组织慈善援助和社会捐助。------“关爱”手机傻瓜式的按键,免提通话及全语音播报适合老人使用;

2.心理抚慰。为精神寂寞或有心理障碍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或非专业的心理关怀服务,如电话问候、上门慰问、陪伴读书或聊天,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关爱”手机远程牵挂(在远程能听到本机周边10米范围内的声音)了解老人的身心环境,以便更好的关爱;

3.应急救助。根据空巢老人分布情况、人数规模、平常应急救助情况等提供应急救助志愿服务。------“关爱”手机的远程GPS全球定位(可自动发短信到监护人手机内将位置描述到街道与街道点及标志性建筑),在发生迷路、生病等状况时的救助提供指引。等

三、一部“关爱”手机的费用:1,手机出厂价:565元/台,索时益公司直接以出厂价销售给希望工程办公室;

                           2,神州行大众卡09版z-8new电话卡,初始话费:100元/张,全国接听免费,月租21元。由中国移动公司收取,索时益公司可代办理入网;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3

一、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信息库,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信息库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关键。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有效整合财政、扶贫、教育、卫计、公安、人社、老龄等部门资源,全面、精准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监护人情况、父母动态、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基本信息,以及空巢老人人数、姓名、赡养人情况、年均收入、生活状况等信息。要建立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市民政局将根据上半年排查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数据库,各地要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尽快将一手信息录入信息库,及时汇总建档,并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使数据库信息与实际情况准确无误,时时跟上动态变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真正实行动态管理。

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综合保障,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和公益慈善方面的作用,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纳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人员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凡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一律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包括重病重残、事实无人抚养、父母服刑、戒毒人员子女等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社会保护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补贴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范围,协调公益慈善力量提供关爱帮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加大对农村幸福院等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和运营保障,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要开展邻里关照互助活动,建立农村留守家庭互助小组,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各地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联系帮扶制度,指导村(社区)具体落实联系帮扶制度,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监护和空巢老人关爱等情况。要建立镇村(社区)干部、党员和学校教师联系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制度,"一对一"与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在排查登记表上填报帮扶责任人,落实联系帮扶责任,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帮扶对象思想状态、生活状况、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帮助解决帮扶对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倡导邻里互助,认真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组建关爱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关心照料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寂寞感。要积极发动社会组织、社工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工作,及时为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

四、积极推进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精准施策

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担负起牵头部门职责,联合教育、财政、扶贫、卫计、公安、人社、妇女、共青团、老龄、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推动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成好各自的任务,又要步调一致、通力协作,打好组合拳,合力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落实,共同推进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慈善关爱、教育管理、儿童福利等综合性救助措施和整体功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抓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立救助管理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创造条件推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快社会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解决不同层次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每个县、区(市)都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切实保障不同层级空巢老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业,建设一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老年公寓、护养院、托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空巢老人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五、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是一个民心工程,各级民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工作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空巢老人安享晚年。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民政部门在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要积极协助同级群工办,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领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检查指导和协调督办。二要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与教育、财政、扶贫、卫计、公安、人社、妇女、共青团、老龄、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络,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尤其是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各部门资源,抓好排查和动态管理工作,落实相关项目、资金,健全完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依托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宣传媒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树立和强化法律意识,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关爱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4

一、活动内容

组织我镇全体镇村干部学习雷锋精神,大力开展学雷锋行动,保护环境,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使全体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活动时间:2016年3月至11月

三、活动主题

传承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

四、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学雷锋活动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学习活动的各项任务,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奎杰同志为组长,镇长赵杰同志、镇党委副书记唐良茂副同志为副组长,副镇长王宏亮同志、文化站站长刘鹏、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业务员罗阳为成员的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罗阳同志负责具体日常业务办理。

六、活动安排

1.营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氛围(3月1日—3月30日)。文化综合站负责学雷锋活动的宣传报道,制定学雷锋活动的新闻宣传方案,形成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宣传报道机制。通过言论评论、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着力办好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专栏,加大思想道德建设正面宣传力度,营造抑恶扬善的舆论环境。

2.保护环境,美化xx(4月1日—11月30日)。由王宏亮带队,每周一、四定期对xx集镇环境进行治理、督查,重点治理对象为河道、街道,通过采取全体干部拾捡垃圾、规范集镇排污行为、改建垃圾池和垃圾定点堆放场等措施,保证河道无垃圾,街道整洁卫生,经营有序不占道,彻底改善集镇脏乱差现象。

3.关爱女童、献爱心、送温暖、扶弱助残营造和谐温馨xx(4月1日—11月30日)。一是摸底造册,分别建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特别档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他们的动态。二是组成帮扶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与镇村干部成为“手拉手”的亲人,架设起爱的桥梁。时常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亲情的关怀与温暖;为空巢老人送去慰问品,为他们做饭,帮他们打扫卫生,与他们聊天、谈心,让空巢老人“巢空心不空”。

4、总结交流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各村要认真总结本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并将年度活动总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报镇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镇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评选先进村及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奖励。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全体镇村干部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参与,广泛动员。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 空巢老人 服务机制 社会和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单列了一章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十七大的显著特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十七大的郑重承诺。

本文结合“关爱空巢老人,维护社会稳定”,就“浙江破解空巢难题的机制创建和国际示范”的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杭州空巢独居现状

1.杭州空巢独居现象背后的两个“最早”

浙江省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14%,预计到2040年,将突破1/3。杭州是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

目前,上城、下城、江干、拱墅四区均超过16%,上城区超过20%。杭州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杭州的老龄化将达到35%。

2.2015年杭城老人空巢独居现象高达90%

空巢独居现象正在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住房条件改善,老人可以独居;计划生育见效,减少了家庭人口;城市工作流动,子女经常外出。

现在,全国空巢独居家庭数量高达36%,杭州湖滨等街道这一比例已高达65%。到2015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杭州空巢独居家庭将成为市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高达90%。

3.杭州两成老人面临困难,养老床位只有2%

老人身边无子女,如果得不到服务保障,就成为困难老人。这些困难老人在社会上相对弱势,容易被人忽视,比常人承受着更大的疾病,挫折及经济困难等压力。以天水街道为例,居民人口近4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8719人,占20%以上。独居、高龄、残疾等需要别人照顾的困难老人871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然而,杭州现有社区养老院能接纳老人的床位数不到老人人口的百分之二,杯水车薪。

二、解决空巢三个对策

1.政府专项支持,社区就近安排,帮扶居家养老

老人的空巢独居服务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帮扶介入,身心疾患的心理干预和紧急情况的应急援助等专业技术和资源整合,只有得到政府专款支持,由社区牵头协调,才能安排好就近的以居家为主帮扶服务。

2.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场地行事

首先,要建设好街道、社区和楼道工作联络员三级工作网络,形成了服务的格局,同时汇集社区的才智充实社区的志愿者服务。

其次,要“有章理事”,要求街道、社区组织均建立组织领导、宣传信息、联系走访、联谊服务四项基本制度,记录好组织网络、档案信息、主要活动、文件制度等4本工作台帐。同时,要“有钱办事”,要确实保证开展养老服务所需费用,社区每年要将所需经费列入年初预算,街道财政要给予积极的支持。最后,要“有场地行事”,每个社区都要设置聊天室和活动室。

3.加强基层建设,接轨志愿服务,全天候、全方位组织建设要深入社区

课题组在示范街道的7个社区都建立了基层组织,配好社区指导员、楼群工作员、楼道联络员,构筑24小时常规帮扶和应急救助“无忧网”,即每天见面,每天记录,每天上门,每天服务等。要接轨社会公益活动。示范区域仅在仓桥一个社区就动员到2000多名居民志愿者和社区人才,还组织成立了心理辅导大队,实施系列的心理干预活动。社区所在区域的商业、事业单位还结对提供定向服务。

三、空巢研究三点启发

1.推出“八个一”,服务空巢独居老人大有作为

两年来,杭州市侨联以“八个一”服务为主线,在天水街道等区域探讨了“破解空巢难题的机制创建和国际示范”,获得成功。

“八个一”是指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的载体。具体包括:一份档案表,有据可查。充分调查摸底,建立服务对象的基本档案表。一张监护网,有事必知。充分发挥楼道党支部的作用,服务责任到每个党员。一条求助线,有求必应。设立求助热线,专人值班并及时给予答复。一名调处员,有诺必兑。每天收集汇总需求,给出承诺,必须及时协调处理。一支服务队,有难必帮。充分开发辖区资源,建立具有医疗保健、心理咨询、设施维修、家政陪护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志愿者服务队。一台呼叫器,有险必救。体弱多病的服务对象,出现紧急状况时,可用该呼叫系统传递救助信息。一间聊天室,有忧必慰。请心理学专家提供精神抚慰。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均提供服务。一间活动室,有需必供。根据需要设立活动场所,丰富文化生活。

2.填补介入、干预、急援等三大空白,群众满意

浙江破解空巢难题的机制填补了我国老龄化城市在日常事务的帮扶介入,身心疾患的心理干预和紧急情况的应急援助等养老空白。目前,日常事务的帮扶介入主要是针对社区独居、空巢老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全面的服务。

而对身心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是由心理辅导团队来承担的。辅导员上门为老人提供精神抚慰和心理辅导,开通免费的“心理氧吧”网上咨询服务。还推出了倾听故事的“我听你说”节目,结队沟通的“守望相助”节目,朋辈辅导的“不怕孤独”节目。

紧急情况的应急援助能够根据情况启动应急措施,提供有效救助。重大救助的“绿色通道工程”,包括钥匙寄存社区以便应急援助的“金钥匙工程”和“急救零门槛”等。

3.创建杭州模式,居家养老和社区发展相得益彰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加强了破解空巢难题的机制创建和国际示范的定位:即在政府支持下充分开发社区服务功能,辐射到社区各老人家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浙江破解空巢难题的服务保障机制”已经打造出了“女儿家老年食堂”,“鲍大妈聊天室”,“金侨俱乐部”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了浙江社会和谐的亮丽景观。

课题组应邀支持“国际养老合作论坛”。“浙江破解空巢难题的机制”示范点已经成为杭州民生的亮丽风景。来自欧美高福利国家的专家学者参观“八个一”时多次表态:西方文化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使得老年人对他人的求助被歧视和误解,甚至与无能和贬值划上等号,而“八个一”做到了“空巢不缺关爱、独居总有陪伴”,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本位和社区服务成功结合的杭州模式。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社工介入;空巢老人;孤独困境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

在我国空巢老人一般是是指60岁以上且不与儿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造成“空巢”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子女离家出去求学或者直接在外地工作,因此老人独居在家中;二是可能是孤身的老人,一直没有子女,因此缺少照顾;三则是可能早年丧子,子女已经去世,导致老人到了晚年没有了子女成为了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还可以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老夫妇两人一起居住,彼此照顾,另一种则是只剩下一位老人独居。

二、城镇社区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主要特点

(一)面临孤独困境的老人数量上呈现普遍化大众化倾向

通过对黑龙江省某社区进行调研,在873名老人中,目前472位老人长期独居,约占整个老人群体60%以上。即便是在城镇,老人们虽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可儿女长期不在身边,或者一年探望一次双亲的情况,使得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伦之乐是老人们最为看重的,许多老人表示,都希望自己在晚年时候能儿女满堂,其乐融融的围在他身边,这是从伦理上,老人一生的价值追求,这和西方相比是有不同的。

(二)少子老龄化加重空巢化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介绍说,我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吴玉韶说,伴随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大幅增加。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国已开始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据介绍,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在黑龙江省等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滞后,家庭中儿女离家去外地的情况更为普遍,这种情况也更加严重。

(三)身体多病加重感情孤独化

身体疾病的出现会在老人身上转为心理疾病。老年人到了晚年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身体状况下滑是正常现象,如果老年人在身体机能不好的状况下能得到儿女们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会比其他的老年人更为健康。空巢老人孤独症状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再加之身体多病,老人顾影自怜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心态失衡等。疾病的加重使得本身就有的空巢老人孤独症雪上加霜,危机值得我们重视,所以,在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给老人身体状况方面的关注也是同时进行的,好的身体状况无疑会有利于老人心里问题的解决。

(四)错误观念引导下解决难度加大

对老人不利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影响到老人的观念使得空巢老人的解决难度不断升级。当前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沿海城镇,部分老人们一到老年,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年轻时发生巨大反差,从而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老人无用,老人是累赘,老年人没有可以利用和交换的价值,外界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和不尊重也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负担,本来已经很难解决的空巢孤独问题雪上加霜。

(五)孤独困境出现的反复化和顽固化

孤独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病灶,就会在人脑中形成应激反应,一旦进入孤独前兆,就会反复发作,习惯性心理出现问题,这在心理医学中是一个常见的难题。轻则会情绪消沉,烦躁不安,严重的话会使人陷入抑郁症,心理病变。

三、社工介入视角下有效环境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策略与方法

(一)社工介入的角色定位

面对空巢老人的孤独困境,社工介入者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工作者和老人儿女的角色,之间应该是互相转换的,就要对老人既投入耐心真诚和感情,又辅以科学的方法,看似简单,却也是最考验工作者职业素养的一环。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是以利他主义为原则,以科学的方法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角色方面可以是直接角色和间接角色、在对空巢老人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多的就是直接角色和间接角色。直接服务于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在老人生活照料方面,是直接的照顾者。在医疗保健方面,是直接的关爱者和间接的照顾者。给他们提供医疗保健常识、健康指导、紧急救援监护等。在精神健康方面,是直接间接的支持角色。能给空巢老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给与支持,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帮助老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心理状态,遇到老人因为个人、社会、家庭等原因而心理产生压抑失落孤僻等心理问题时候,能及时给与帮助调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介入站在优势视角和危机视角的角度,利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给与帮助和疏导,社会工作者在解决老人孤独困境的过程中,角色应该是根据老人的困境和需求而不断改变的,不是固定不变,在老人居家养老有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城镇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其实不是主要问题,而即使经济条件可观,老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孤独困境却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富足可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孤独的境况,但却不能根本改变,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帮助和调节引导,那么孤独的困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不是我们研究者所想看到的。角色的定位要适时而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助人自助的本质。

(二)社工介入的策略与方法

1.做好对老人孤独困境状况的研判与评估。

要通过表象来观察判断老人的孤独状况,还应通过其他的方面去仔细判别,或者发现老人潜在的孤独因素,从而及时纠正。一旦发生孤独的状况,便不易解决。老人由于和社工在年龄和生理各方面差异较大,不易透露出真实想法,那么孤独是需要看出来的吗,事实上,孤独需要透过眼神,观察家庭,及其个人生活状态,听其谈话等多种手段了解到的,在平时就要善于总结观察,再及时发现他们的困境的时候,就要合理开展工作了,对待已经各方面都符合的严重孤独者,就要重点工作,对于具有潜在因子的孤独者,应及时给予支持,化解掉。

2.掌握疏导老人情绪的技巧。

处于孤独困境中的空巢老人的情绪是十分不稳定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躁、冷漠、孤僻等不良情绪。面对老人们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疏导。首先是要稳定情绪,继而控制,先抚平这些情绪的出现,一旦情绪恶劣,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极端现象出现,因此合理得处理危机能够及时缓解案主非常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危机的恶化并造成二次伤害。平息情绪,是有技巧的,转移注意力,就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技巧,

其次应该及时做思想工作。逐步把握谈话技巧,使得他能够认同社工在为他好,并且让他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先稳定住再说下一步,这就要社会工作者能经验丰富的,及时发现不稳定情绪的出现,继而在情绪发生的初期,就使得熄灭在萌芽状态中,避免情绪恶化,造成的难以挽救的结果。社工应当及时得对危机事件进行合理的解决,如果没有及时为空巢老人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而采取非理智的应对措施,就会引发许多后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3.要坚持个别化对待原则。

每个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对其他老人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另外老人不一定适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情况不同,在基本的科学规律的引导下,就要利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和实事求是是一个可以协调的工作原则,这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个别化对待的过程中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遵守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上,选择更为实际的方式进行工作对待。

4.运用优势视角等社工专业理论指导社工介入实践。

在社会工作理论方面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优势视角理论,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的重要理论,普及面和应用面是无比广泛的。优势也就是老人们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不但指代自身的优势,也包括周围身边的优势。优势视角的应用面广是有原因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即便是处在困境中的老人,由于他们深陷困境当中,遮挡了他们的视线,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把所有精力都注意到了困境上面,放大了困难,也就往往发现不到自己的优势资源,从而稍有别人的否定就极度否定自己,或者陷入痛苦的泥潭中。那么优势视角下的工作者其实就是要发现案主老人的优点,和优势条件,帮助他全面认清自己,帮助案主自己能够勇敢站起来,走出困境。该视角强调了一个人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和可以改变现状的潜力,其开发案主的潜能,这潜能也是未被案主发现的,从而提高其抗逆力,提升困境者的潜能,激发能力,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利用专业老年人理论的时候,要根据这些成熟的理论贯穿到服务中去,例如社会交换论和社会连续理论在老年人服务中的运用,社会交换论强调要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有值得交换的价值满足其精神需求。在社会连续理论中,最好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其年轻时候的爱好和社会角色,保持角色的连续性,避免突然脱离其原有角色而产生的不适应性。那么在以下的对几位空巢老人案例中这些理论都有运用到,因为之所以社会工作能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所决定的。

空巢老人社工介入是在空巢老人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服务方法应用于那些特殊状态的老人身上。具体而言,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与技术于空巢老人,协助解决个人经济或精神的、家庭的等种种困扰,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系,使其身心健康,生活稳定,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晚年生活,加快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进展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留下的后遗症,缓和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应逐步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的并逐步完善工作方法和技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模式,从而更好得处理和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困境事件,为老年人安度健康快乐的晚年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永祥,张明锁.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空巢老人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3-01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0年城镇老年人居住安排中,8.6%为独居老人,45.4%为仅夫妻居住;而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中,10.6%为独居老人,35.0%为仅夫妻居住。截至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已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1.经济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地区的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两部分: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他们的经济较为独立,养老的经济问题并不明显。但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则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农耕收入或水平较低的农保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在这方面,社会大众应更多的关注广大的农村空巢老人。

2.精神问题

对于独居的空巢老人,子女给予的往往只是物质方面的弥补而忽略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实际上,空巢老人更多的是需要子女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慰藉。子女们的“常回家看看”成为了老年人的最大的奢侈品。然而长期的独居生活造成老年人精神空虚,内心充满了孤独。如果长期生活在寂寞、沮丧的情绪里,不但容易引绪障碍、抑郁症等,也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3.生活问题

空巢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独居老人相较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更需要专业的生活服务。然而目前,我国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二、中国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复杂,笔者从家庭、个人、社会方面入手分析:

(一)家庭因素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了。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成年后组成新的家庭,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婚后都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造成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逐渐瓦解,现代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个子女或最多两个,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这一代独生子女倍感压力,他们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造成与老人聚少离多。

还有一些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造成老人与子女之间发生冲突,使得老年人选择独自生活,避免代沟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一些经济能够独立且身体状况好的老人会主动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且部分年轻人定居到新的城市。他们的父母由于对新城市居住环境的陌生以及对现居住环境的留恋,也促使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到城镇去打工,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更多的机会到发达城市或出国留学,这些都造成空巢老人的数量在不断攀升。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当前我国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经济上的供养,还需要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和社会公共政策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助人科学,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对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可发挥重大的作用,他在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有其特有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小组以及社区工作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主要针对独居老人以及高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个案介入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诉求,认真倾听,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时刻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以专业的方法为其提供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帮助。

(二)小组工作介入

针对沟通能力较强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者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找出问题较为相似的空巢老人,将其集中起来形成小的团体,通过小组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物质、精神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领导者的身份,使老年人在团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成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三)社区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者与空巢老人所在社区机构合作,调动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向社会保障部门呼吁加强社区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对老年人的照顾体制,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关爱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莉娅.个案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 年年度人口数据[R].2014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WHO统计显示,心理疾病在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排序中居第三位,另外,它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龄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706.83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31.21%。[1]空巢老人一直处在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的困境与矛盾中,尤其需要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针对城市社区空巢问题,国内学者目前只是从社会问题和人口学的角度对空巢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且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通过专业的助人方法以达到在老年工作事业上一个新的开端。因此,此研究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同时能为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空巢老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同样有其生命周期,遵循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美国学者P.C.格里克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根据P.C.格里克的划分,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里的必经环节之一。但有人认为空巢家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因求学、工作或者结婚等原因离开父母,留下一位或两位老人独自居住。广义的空巢家庭还包括无子女家庭和丧子家庭。根据配偶情况,还可将空巢家庭划分为:有配偶空巢家庭和无配偶空巢家庭(独居空巢)。空巢老人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空巢老人是指未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案主提供专业的服务。[2]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城市中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后,在身体各种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的同时,其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如果在观念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人们不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就会导致其悲观失落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加之社会上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存在,最终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无用,长此以往,老人就会走向自我评价过低失去价值感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

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有着较强表达能力并善于与人沟通的老人,往往极易与子女或社区邻里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互动及和睦的邻里关系能促使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心理发展健全。与之相反,有些老人因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能积极融入社区生活之中,甚至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备受打击,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一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城市老人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3]。

(三)社区因素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少、环境差、设施简单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急需改善;二是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层面上的照料服务,而精神层面的服务却很少,尤其是缺乏老人的临终关怀;三是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大多数老人认为机构养老不是他们的最佳养老选择[4]。基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现状,城市空巢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大,宁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孤独寂寞无处排解。

(四)社会因素

中国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上老人[5]。中国传统文化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人学习做事,做官有为,都不过是为了光耀祖宗,孝敬父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老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人而言,这种观念更是普遍。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人口、家庭、就业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大多离开父母,独留老人独自生活,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接受子女不在身边的事实,就会导致其深深的失落感。

三、社会工作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介入

通过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进行介入: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6]。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的身份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感同身受的理解支持老人,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老人排解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面谈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治疗等方法促使空巢老人相信自己,进而帮助其重建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体系,增加他们对自身心理和外部环境的控制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感。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帮助下,老人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角色,根据自身基本情况,调整自我期望值,放低姿态,主动适应老年生活,克服空巢心理。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然后与老人的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为双方的沟通交流构架桥梁,促使双方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如:子女是为了学习或工作才致使老人独居在家的,老人的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对于缓解老人心里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动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相帮助有困难的空巢老人,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使空巢老人能从社区中得到帮助,而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加强与社区机构的合作,多举行老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加强沟通,这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

四、结论

鉴于社会工作在救难、解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具体落实服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社区都设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分配专职的社工,能为本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严重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

[3] 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

[4]孙露.空巢老人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30-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子女远在他乡,与老人聚少离多,老人们独守空房,他们无人照料,常年处于孤单、寂寞与无奈中。一方面是老人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子女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如此困境,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如何高效对老年人进行精神照顾,是我们每个人都急求的答案。文章即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进行剖析,借助理论视角找出满足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的可行途径。

二、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学研究里,空巢老人主流的释义为“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女子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得数据,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正迅速增长,如以至少有一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的家庭户为分母基数,那么我国老年空巢家庭已占比达31.77%,这意味着在我国至少31.77%有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属空巢家庭。而如若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的家庭户为分母基数,空巢老人家庭比重将更加令人担忧,且这一比例还在迅速增长着。

对老年人的赡养可以分为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物质赡养是指子女、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给予老年人帮助和支持,以保障他们正常生活的赡养形式。而精神赡养有着不同于物质赡养的内容和特征,通行的观点认为精神赡养就是关注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并且尽量使他们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文章中,精神赡养是指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及社会成员主动去关心和了解老年人,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的去满足老年人的各项精神需求,从而使老年人获得心理与精神的最佳状态。

三、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看老人精神赡养问题

(一)家庭支持的强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也仍是目前最广泛的养老方式。因此老人精神赡养最主要的支持来源还是家庭,这就需要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去为此献力。

首先,老年夫妻之间要互相关心。配偶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上的作用是其他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无法替补的。因此,老年夫妻之间应彼此相互关心,不但要从生活上给对方细致入微的照顾,更要在精神上互相安慰,互相体贴,互相倾诉,互相理解。其次,子女应时常给以关心、理解与尊重。子女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作为子女不能仅仅将对老人的关心转化为物质上的供养,而是需要从心理上给予真正的关怀和理解。无论工作多繁忙,子女都应常常去探望父母,而且探望的频率不能过低,应当注重和老人心灵上的交流,帮助老年人排忧解困。另外子女应尊重、理解和支持老人所做出的合理决定。子女应尊重老年人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老年人有自主做出决定的权利,有参与进家庭内部重大决策的权利,子女应给予尊重和认可。作为儿女需要知道,真正地关怀是一种顺从,顺从老年人合理的需求,做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与鼓励者。

(二)健全社区组织,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

首先,社区应建立健全各社区组织。社区首先应当设立好专门的老年人服务组织,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的组织、组织社区老人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等等。其次,除了建立健各项服务组织之外,社区还必须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应该包括:健身场所、娱乐场所、医疗卫生药品和各项器械等等。再次,应当培训或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提供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对提供服务者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者既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心。因此,可以聘用一定比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带领和指导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最后,社区应着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供给他们学习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精神赡养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支持

孝敬父母,尊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应营造出尊老的氛围,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家庭发挥好它的基本职能,呼吁社会大众参与进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体做法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宣传此种文化,也可以利用社区这个纽带,借助居委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在社区进行宣传,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其次,国家应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老年人精神赡养是全社会的问题,国家和政府责无旁贷。国家可以从政策上鼓励,也可以在资金上支持。比如,可以参照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从居住环境和条件方面入手,政府通过对两代就近居住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购房优惠或者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补贴,从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就近居住,这样就为老年人照顾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了一系列的服务政策与福利制度,家庭、社区、社会才有奉献力量的平台。从资金上,政府应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只有增加对老年人服务事业的资金支持,我国各项老年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完善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是单个人或单个家庭内部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老年人精神赡养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微观层面,家庭内部的精神赡养;宏观层面,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中观层面,连结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社区精神赡养。只有三个层面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篇10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为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社区立即成立了组织机构,建立了由书记、主任孙新国同志任组长,社区户籍龚道平任副组长的结对帮扶领导小组,文明创建专干柳莹思任秘书长,具体负责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情况收集、信息反馈、内外联络等一些具体工作。

二、加大宣传,创造氛围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区建立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后,立即召开了结对帮扶工作动员大会,对志愿者进行宣传动员,使志愿者充分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鼓励社区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三、深入调研,科学规划

为使社区“空巢老人”“一对一”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志愿者多次上门入户开展调研摸底,了解空巢老人的的基本情况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进行了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志愿者针对每位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他们每个人的帮扶计划,为下一步帮扶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真情帮扶,真心相助

帮扶工作中,我社区注重领导的示范作用和典型的激励作用,以此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结对帮扶工作整体推进。书记、主任孙新国多次到结对的王怀宋老人家中进行走反,送钱送物,帮助他解决具体的困难。志愿者每周都会到结对的老人家三到四次,了解他们的需求,帮老人买菜、做饭、做家务、陪老人聊天散步、为老人读书读报等,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志愿者会到老人的家中探望,陪老人过节,让老人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儿女般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