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空巢老人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8:49:37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1

周大爷是社区的一名资深志愿者,今年已经60岁的他见到每个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周大爷在社区的号召下,大家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成为社区与居民之间桥梁和纽带,以无偿奉献的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挖掘壮大服务的潜能。

周大爷有着古道热肠,退休下来的老人,往往会是空巢老人,身边的子女常常不在身边,周大爷总是会起到核心凝聚作用,他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细心地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兴趣和爱好,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全身心服务,不仅锻炼了大家的身体,还放松了心情,达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让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的乒乓球联赛是本社区内的一个特色活动,每到活动日,社区内喜气洋洋,欢笑声此起彼伏。老太太、老大爷齐齐上阵,一展风采。

此外,周大爷的手机几乎从不关机,在夜里如果接到居民的紧急求助电话,如夫妻打仗、邻里纠纷等,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帮忙解决问题。周大爷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辖区居民们的信赖,每遇麻烦事,大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好人,缺少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好人。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2

一、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信息库,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信息库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关键。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有效整合财政、扶贫、教育、卫计、公安、人社、老龄等部门资源,全面、精准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监护人情况、父母动态、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基本信息,以及空巢老人人数、姓名、赡养人情况、年均收入、生活状况等信息。要建立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市民政局将根据上半年排查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数据库,各地要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尽快将一手信息录入信息库,及时汇总建档,并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使数据库信息与实际情况准确无误,时时跟上动态变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真正实行动态管理。

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综合保障,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和公益慈善方面的作用,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纳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人员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凡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一律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包括重病重残、事实无人抚养、父母服刑、戒毒人员子女等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社会保护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补贴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范围,协调公益慈善力量提供关爱帮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加大对农村幸福院等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和运营保障,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要开展邻里关照互助活动,建立农村留守家庭互助小组,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各地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联系帮扶制度,指导村(社区)具体落实联系帮扶制度,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监护和空巢老人关爱等情况。要建立镇村(社区)干部、党员和学校教师联系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制度,"一对一"与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在排查登记表上填报帮扶责任人,落实联系帮扶责任,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帮扶对象思想状态、生活状况、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帮助解决帮扶对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倡导邻里互助,认真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组建关爱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关心照料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寂寞感。要积极发动社会组织、社工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工作,及时为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

四、积极推进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精准施策

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担负起牵头部门职责,联合教育、财政、扶贫、卫计、公安、人社、妇女、共青团、老龄、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推动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成好各自的任务,又要步调一致、通力协作,打好组合拳,合力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落实,共同推进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慈善关爱、教育管理、儿童福利等综合性救助措施和整体功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抓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立救助管理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创造条件推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快社会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解决不同层次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每个县、区(市)都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切实保障不同层级空巢老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业,建设一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老年公寓、护养院、托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空巢老人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五、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是一个民心工程,各级民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工作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空巢老人安享晚年。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民政部门在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要积极协助同级群工办,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领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检查指导和协调督办。二要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与教育、财政、扶贫、卫计、公安、人社、妇女、共青团、老龄、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络,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尤其是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各部门资源,抓好排查和动态管理工作,落实相关项目、资金,健全完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依托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宣传媒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树立和强化法律意识,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关爱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3

一、xx县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病缠身,治病较难。空巢老人在70岁以上的95%都患 有上述各种疾病,因居住偏僻,行走不便,无人联系,加之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使得治病艰难;再者村级卫生站名存实亡,缺乏有效监管,全县611个村, 仅有近十分之一的村卫生站符合标准,其余的设备简陋,或摆在家中当副业,还有的乡村医生常住场镇开诊所,有的长期在外挣钱,离岗离职不尽责,有的年老多病,根本无法行医;有的村上不管,放任自流,报酬照领等。医生因患得患失,不在岗位履职,使治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生活孤独,死活无人知晓。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有的村社院落只有两三户人家,三四个空巢老人居住,平时很少往来,生疮害病无人知晓。如金山乡三村九社74岁老人张泽举,因突发脑溢血病,一天晚上几次从床上晕倒在地,后被小孙子发现后求助邻居送往医院才得救。近年来,双凤、义兴等地先后发生过痴呆老人出走后下落不明者有之;槐树、多扶等地还发生过老人病死家中腐烂发臭后才被发现有之;古楼、晋新等地发生老人因病未及时施救而亡者有之。这些悲景惨事,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三是生活无助,寂寞无奈。因年老多病体弱,有钱也难买回生活品,致使生活枯燥无保障;未实施人饮工程的地方,因挑不起水,老人吃水都困难;因居住分散且偏僻,老人十天半月无人说话,只好与猫狗作伴;还因有的地方电视信号不好,广播不通,老人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寂寞冷清、无助无奈。

四是子孙不孝,生活凄凉。空巢老人中有的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外出打工长期不与老人联系;有的因打工效益不好,也不给钱给物,撒手不管;有的甚至消息全无,杳无音信。这类虽为数不多,但情况极差,生活艰辛凄凉,仅靠低保、农保过日子,若生了病,只好等死。

五是空巢老人苦中熬,个个期盼受关爱。一盼加大尊老爱老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良好风气;二盼建立关爱窝巢老人服务组织,实现有病有难有人帮;三盼建立乡村卫生医疗组织机构和服务监管机制,用活政策实现就近就医;四盼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填补情感空白,改善孤独冷清;五盼农村社保扩面提标,减轻政府及家庭负担;六盼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业主建立养老服务场所;七盼改善村社人行通道,实现路畅车行人走快捷方便;八盼搞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看,填补精神空虚,无言无语;九盼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电话问候一声也可;十盼村社党员干部多关心,上门询问,讲些政策,送点爱心。

二、全县关爱空巢老人取得的明显成效

县委高度重视人大相关调研报告,政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xx县关爱空巢老人的工作进入了组织领导有力、各项机制建立、关爱职责明确、工作健康有序的良好轨道。

(一)健康档案建立齐备

全县5.1万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主要以乡镇为主体,村(居)党组织具体实施,其内容包括姓名、健康状况、年龄、病史、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将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一般、较差、失能四个类别,及时更新登记,档安一式三份,由乡镇党委备案、村(居)党组织留存,乡村医生使用。

(二)乡村医生随叫随到

凤鸣镇双龙桥村空巢老人何致芬来到村委会旁的卫生室看病时说:我得了小感冒,来看病开药,只用了三分钟不到,不仅方便,而且药价便宜,平时有个急事,村医生也一喊就到。全县乡村医生有统一制发的巡诊签到簿,空巢老人现场签字确认乡村医生巡诊情况,乡村联动考核小组,结合巡诊签到情况,每季度对乡村医生集中考核,以各季度平均分作为年终考核得分。对考核分值低于80分的扣除奖励资金,对不驻村行医、不履行职责的,由村委会提出书面解除意见,报县卫生局依法注销行医资格;县卫生局和老龄办组建督查小组,对各乡镇村医巡诊情况进行明察暗访,督查督办。

(三)紧急情况一键呼救

鉴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一,县委政府为全县有智障、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购了600多部爱心卡片机,由联络员负责教会使用,如若紧急情况,老人只需一键拨号,就可呼叫村干部、乡村医生、爱心联络员等上门服务。

(四)老年活动有声有色。xx多数乡镇均设立了空巢老人服务中心,以村(居)为单位设立了服务站,建立了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等。太平、仁和等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老年协会作用,积极丰富老年活动内容,帮且解决空巢老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仁和镇大湾头村老年协会活动丰富多彩,农历每月十九日定期相聚,打牌下棋、看书读报、喝茶聊天非常热闹,有平时自愿主动去的,也有三五成群相约而去的,空巢老人结对互助,空巢不空,老人不孤。有些老人去逝,协会还免费敲锣打鼓送上山,很受子女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有的子女向协会捐款捐物,支持该村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开展。

(五)人大参与爱心彰显

三、关爱空巢老人的几点建议

空巢老人量大面广,关爱活动涉及单位和部门较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县人大常委会把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作为一项解决服务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事项,反复研究讨论,主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有效推进空巢老人关爱活动,提出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增强认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解决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社会道德课题,也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也是让外出创业乡友安心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破解老年人问题、弘扬社会新风的重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紧密结合。党政应高度重视,各级应列入议事日程,层层狠抓落实。要坚持爱心覆盖、孝字为先、社会关注、邻里照看、政策配套、整合资源的思路,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困难有人帮、生产有人管、外出有人知、有话有处说等主要问题。要以老年人子女为主体、政府社会及各界辅助,形成齐抓共管,孝敬互助的新风尚、新格局,努力破解养老难题。

(二)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孝儿孝媳评选

县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开展一次评选孝儿孝媳活动,并利用重阳节一并表彰奖励,以此作为载体,弘扬全社会孝敬之风,使爱心覆盖全社会;以《xx时报》等宣传媒体,重点宣传赵凤林先进事迹及评选孝儿孝媳典型事迹,以乡友联谊会为平台,向旅外乡友发起关爱空巢老人倡议书,同时对不孝儿媳 的典型人事进行抨击,切实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三)建立村规民约,明确赡养主体责任

各乡镇、村、社应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利用节假日作好宣传,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和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教育中,唤起儿女们感恩父母,孝字当先的传统美德,切实承担起养老敬老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关爱机构,制定工作职能职责

县上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各乡镇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负责对村的指导和监督;各村(居)要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小组,各社应确定关爱联络员,形成以村(居)社干部、县乡人民代表、村老协、村卫生站四位一体村级服务小组,统揽并具体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小组成员每人要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或一个院子,组上的联络员要做好结对帮扶、信息反馈、对外联络等工作,形成一竿插到底,层层狠抓,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职责上应明确。一是统筹关爱工作、建立老人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任务对象到人;二是各联络员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总结;三是及时处理本村(居)空巢老人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四是让村医生定时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五是支持老协会引导、沟通、处理和教育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六是向社会募集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改善老年活动室的环境条件。

(五)配套政策,整合资源

一要用活政策。民政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低保、养老金及农合等相关政策向空巢老人倾斜,县农合办应切实降低农合救助门槛,国土局要做好红层找水工程,教体科局要切实解决老协健身器具缺乏等问题,形成部门齐肩配合的关爱格局;二要整合资源。要充分利用养老院资源,让全丧失能力的空巢老人在征得子女同意后,驻进养老院,按政策不能享受五保户经费的缺口部分,由子女补贴到位;三要紧密配合。村(居)老协与服务小组要配合作业,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和服务项目,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和生活枯躁问题;四要建立救助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档案、老人网、爱心呼叫救助站、联系卡,方便老人生病求医和困难求助;五要加大招引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政府应从政策倾斜、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审批立项、办证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捷。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4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增加、高龄化趋势加快、“空巢”家庭的增多,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提供社会服务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比例在逐步上升。我县“空巢村”家庭中有的是子女在外打工,身边无人照顾;有的是子女虽在身边,但由于工作忙,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子女不愿意照顾;有的是膝下无后无人照顾,空巢老人在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本人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既有家庭的原因,也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关注程度有关。要化解排遣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症,必须从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使他们心情愉快,晚年幸福。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要继续!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进一步拓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要适当提高政府补助的比例,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制定并完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养老保险措施,促进农村家庭孝心养老向制度养老的转变。

二强化宣传,创新方式,培树文明养老的新风尚。一方面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呼吁成立基层老年协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子女所在单位和组织要严肃批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要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孝亲敬老模范”、“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的评选表彰活动。

三履行维权职责,创新维权服务手段,依法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各级妇女组织应积极助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老年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各级妇女组织组织巾帼志愿者、党员代表,针对空巢老人积极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目前,社区妇联组织开展帮扶服务活动达300人次,其中受理服务120人次,上门服务100多人次,有200多位老人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5

关键词 空巢 老人 心理健康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必然会引起了社会对于空巢家庭老人的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1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的亲疏关系密切。中度以上抑郁的空巢老人占43%,中度以上焦虑的空巢老人占28.28%。可见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2配偶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比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水平高。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同住夫妻的心理状况好坏与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让子女多回家看看,给予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

1.3子女的关心对空巢老人心里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与子女关系的好坏是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当代的老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金钱、精力,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作贡献,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在身旁”。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儿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和照顾父母,尤其重视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空巢老人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过分依赖子女,要增强自我养老的观念。

1.4经济状况也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经济状况好与坏的空巢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经济状况的好坏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明显,甚至有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差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满足时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需求,但由于空巢、社会支持弱等原因使他们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经济状况差的空巢老人生活条件差,有病没钱看等问题使他们产生自卑、无助、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对策

2.1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或邻居的帮助与照顾。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教育干预系统。近年来随着家庭养老的削弱,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障体制,老人们退休以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完全陷入困境。此外,社区公共服务与教育干预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分散建立在各个社区、居委会,及时向空巢老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供健康服务,进行心理干预。

2.2子女多给予老年人一些关怀

子女作为老人的心理慰藉及精神支柱,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支持,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人近老年往往都希望儿孙满堂,环绕膝下,即使有更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精神的需求,所以,子女在为父母养老的同时不要忘了父母真正的需求。

2.3老年人要改变自我的认知概念

老人们要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保持积极的心态,改变观念,靠自己创造幸福晚年。再者,多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这样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应对生活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

关爱空巢老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姜娜.岳阳地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6

【关键词】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工作;社会关爱;扶助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寿命也随之延长,老龄化问题逐渐呈现在公众眼前,同时伴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和核心家庭的增长,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在现代社会急剧转型中,源于身体机能的逐渐衰弱,抗病能力不断减弱,部分空巢老人收入相对贫瘠,空巢老人属于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年社会工作应该被整个社会所重视,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也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当今的老年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待遇和服务水平,转变到以挖掘培养老年人潜能、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帮助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为主的道路上来。本文针对城市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社会支持分析,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定义

一般来说,年满60岁的人被称作老人,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也是以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7%)作为其指标的。[1]

空巢老人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老年人和空巢家庭。[2]按照国际惯例,老年人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是出于老年期的个体的统称。空巢家庭,大部分认为是老年人没有子女,或者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因各种原因离开老人,仅剩下老年人自己生活的家庭。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着重研究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将所研究的城市空巢老人分为两类:其一,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或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能是夫妻分居;其二,指老龄夫妇家庭,这类老人或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

三、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

1、疾病与医疗问题

身体方面的问题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机能也会随之下降,关爱老人、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许多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健康照顾。对于城市空巢老人来说,这更是他们所需面对的巨大困难。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机能的变化,大多喜欢安静、自然的环境,喜欢与邻里亲友密切交往,而城市生活的纷繁吵杂、环境的恶劣以及城市居住的单元化和楼宇化,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不利于他们的养老生活,这对他们的健康生活产生了病态影响。[3]

2、家庭照顾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子女探望老人的次数逐渐缩减。空巢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其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紧密相关,通常来说,选择空巢独居的老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基本能够照料自己、一个人生活。但是,空巢老人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得不到亲人的日常照顾,如果他们突发疾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夫妇同住的空巢老人,他们彼此还能相互照顾,即使突发疾病,也能及时与外界联系;如果是独居空巢老人,这种情况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3、经济压力问题

从我国的退休制度来看,空巢老人的年龄已不允许他们继续劳动,加之其劳动能力的逐渐衰弱,他们已失去工作机会。但并非所有空巢老人都有退休工资的保障,一些空巢老人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未能在退休后有按月发放的工资。如果他们在年轻时没有存储到足够的养老积蓄,子女工资微薄,不能支援老人生活,或者有子女但没有尽到赡养义务,这就为城市空巢老人的正常生活带来经济压力。虽然绝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仍然有空巢老人经济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子女和老人的收入是有限的,应该提倡以政策支持为基础的政府支持。

四、以社会工作方式扶助城市空巢老人的对策

1、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助力城市空巢老人战胜疾病

在城市社区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必不可少,而老年人又恰好是最得益于此的群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如果生病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子女又不在身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扮演着重要角色,必要的时候可以安排医疗服务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此外,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便民医疗政策相继出台,一些小病在社区医院即可治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社区看病,这就在无形中解决了空巢老人看病行动不方便的问题。

2、强化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家庭照顾

政府应督促社区建立和完善对老年人的服务,为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独自居住、生活需要照顾的单身城市空巢老人,帮助他们请保姆、钟点工,负责照顾空巢老人日常起居等。社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综合社区可利用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社区支持帮助。此外,在现行制度下,更多的社区选择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不仅能更好地协调人员,还能从专业的角度去解决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空巢老人的子女应多回家看望老人,及时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近些年来,青年人婚后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观念发生变化,只要条件允许,也不愿与子女同住,撇开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不谈,这种现象越来越使现代家庭难以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4]

3、妥善解决经济问题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应当以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首要目标,在我国现有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改善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此外,政府对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也需重视起来。例如,政府可以适当根据现代城市生活水平,对老年人的离退休工资适当增量发放,在节假日多发放福利津贴,针对那些有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可对他们进行专项补贴。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4]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7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调查;差异分析;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55-03

前言

来自苏州市老龄委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苏州有56%的老人仅与配偶居住,或独自一人生活,子女不在身边,处于“空巢”状态。相比较物质上的需求而言,80%的老人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空巢老人相比较普通的老年群体,因儿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在生理功能减退、社交活动减少之时,常年处在“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孤独情境,儿孙绕膝的理想生活模式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剧烈的冲击,家庭温情、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得空巢老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负性情感,导致孤独感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据此,本文以苏州市A社区为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手段,探讨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成因,以期能够对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有所助益,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一、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现象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调查集中选择在苏州市A社区进行,A社区作为苏州市的老社区,目前共有人口5 981人,老年人口数量为3 221人,其中空巢老人人口数量1 058人,占比为32.85%,具有可供调查的数量基数。

(二)调查工具的选择

1.UCLA孤独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0个条目,其中包括11个“孤独”的正序条目和9个“孤独”的反序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得分范围为20~80分,分级在40分以下是轻度体验,属于正常值,对人的心理健康没有损害,40~60分属于对于孤独有较强体验的,往往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疾病,如强迫、焦虑等,得分越高,表明孤独症状越严重。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136份,其中男性62人,女性74人,有中度以上孤独体验的空巢老人有94名,占比69.12%。

2.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I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二、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本调查主要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变量着手,分析几个差异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影响情况,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

(一)性别维度

在孤独感的体验上,女性总体略高于男性性,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性别没有太大关系,但可能由于女性空巢老人社会活动范围较小、人际关系网络狭窄、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孤独感的体验上略高于男性空巢老人。

(二)年龄维度

年龄在70岁以上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程度显著高于70岁以下的(P

(三)文化程度维度

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的空巢老人的孤独程度要明显高于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包括高中)的空巢老人(P

(四)婚姻状况维度

离异、丧偶或未婚的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体验显著强于有伴侣的空巢老人(P

三、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下降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主要包括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是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质层面,是衡量老人生活水平高低与否最为关键的因素。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老年人最为关注也是最为重要的需求。现如今,我国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和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作为生活来源,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劳动年龄人口,并且除了经济因素外,空巢老人还存在“饮食凑活,缺乏营养”的情况。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老年期本就是一个身体各个器官不断衰弱的时期,身体疾病随之出现,活动范围也自然缩小,对外界感知觉也随之减弱,与人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减弱,此时儿女不在身边无法照料,基本的生活需要又得不到满足,这种“被留守”的状态使得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二)城市空巢老人安全感的缺乏

老年人的安全需要主要是指“消费有保障”和“生病有钱治”,从时间上来分可以分为“现在的安全需要”(即要求现在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有所保证)和“未来的安全需要”(即要求未来生活的各方面得到保障)。由于目前我国老年人享有的退休金有限,同时有病难医、有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缺乏照料的空巢老人来说,偏高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危险更增加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加之担心会独自遭受各种应激事件,空巢老人相比有子女陪伴在侧的老人,更容易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安全感的缺失更为严重。对于长期缺乏安全感的空巢老人,其生活的不确定性更大,使他们常年在担忧中度过,长此以往会形成被抛弃、自卑自怜的不良情绪,倍感孤独,甚至出现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三)城市空巢老人情感支持的减弱

即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细化来说,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和忠诚友谊,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被别人爱;每个人都希望参加一个群体,并成为群体的一员,从而不再孤独。在老年人的情感世界里,存在老伴、子女、亲戚的亲情,还有邻里、同事的友情。老年人害怕寂寞、孤独,希望有朋友进行沟通交流,有长期稳定的感情寄托。但是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其没有工作寄托、不和子女同住,在这一层次上的缺失体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1.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有“三圈”,最外圈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对个人情感起不到太多作用;中间圈是工作的同事,最内圈则是直系家属。老人退休后最主要失去中间圈,这时需要家人圈来弥补,可是现在子女对处于空巢状态的老人缺乏关心、平时鲜少问候、团聚机会少等原因,使得空巢老人的交流、倾诉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情感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和宣泄,即使难得和子女团聚,也会因为代际障碍造成“说不上话”的局面。对于想找“老来伴”的丧偶、离异空巢老人来说,黄昏恋又横遭家人和社会多方面的不理解,因为太久缺乏亲人的温暖,归属与爱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加重了内心的孤独情感,并且这将会影响老人的健康长寿、精力和创造力,容易使他们陷入需求缺失引起的情绪低落、消沉之中。

2.社交网络。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配偶、子女、朋友和邻居等。在退休前,老人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各种朋友群体、工作群体之中,人际交往能提供给他们归属感。空巢老人因为远离子女,朋友群体又正是其社交网络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然而退休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群体,朋友群体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加之现代社交场所浓重的商业因素,因为老人活动中心利润微薄,钱财流通速度不够快,许多地区都缺乏必要的老人社交场所,即使存在,广大的老人也因为缺乏进入渠道而被拒之门外,使得空巢老人的交友渠道更为狭窄。对于老年丧偶的空巢老人来说,失去配偶的同时往往失去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者,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城市空巢老人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城市中的空巢老人需要面临社会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不适应感。在工作时期,家庭不但是生活单位,而且还是生产单位,老人由于控制了家庭物质和信息资源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家庭中的位置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尊重。然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这种变化反映在:

1.经济来源方面。空巢老人从物质资料的馈赠者转变为接受者,在分享社会成果时无形被边缘化。

2.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空巢老人从照顾他人的角色变成需要照顾、无人照顾的角色。

3.社会关系方面。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子女和亲属流动状况,空巢老人与子女和亲属联系的频率和范围相对缩小,空巢老人的社会关系正逐渐流失。

这些变化使得空巢老人面对家庭地位的丧失,加之联想到早年自己的辛苦付出如今却被留守,逢年过节更可能出现别家热闹自家冷清的反差局面,使得空巢老人感觉自己被忽视、被冷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加深了寂寞感,更把他们推到了孤独的边缘。

(五)城市空巢老人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自我价值感主要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许多老年人自我感觉精力充沛,以中年人自居,然而,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大,这个年龄的人不管多么要强,大多数不得不退休,归于社会边缘。于空巢老人来说,更想找份工作,以证明自己是有用之人,或者趁退休有时间,想实现一些未完成的心愿,以完善自我。可是社会和家庭成员对于他们的不认可使他们缺乏相应的支持和渠道,打击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终日活在无奉献价值和与社会完全脱节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无望感和无用感,负面情绪的增加更引发了孤独的情绪状态。

结语

随着我国加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问题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养老现状,许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作为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由于子女不和老人同居,使得城市空巢老人的情感纽带极为薄弱,许多空巢老人都常年处于没人说话聊天,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的“三无”生活,亲情和社交的双重缺失严重阻碍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他们推向了孤独、无助的边缘。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老年服务体系的完善,努力让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的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瞿宏,胡康.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1-114.

[2] 孙春艳.中国遭遇未富先老危机[J].中国新闻周刊,2010,(2):65-67.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 孤寂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2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孤寂感。因为孤单,他们生活无人照料,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综合症”现象越来越普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俨然成为“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孤寂感给“空巢”老人带来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寂感,然而在这种孤寂感里又多了思念、自怜以及无助等等复杂的情感。有“空巢感”的老人绝大多数心情抑郁,惆怅孤寂,从而形成孤独的心理感受。孤独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征,并且是长期的、稳定的,它不是一时的消极体验。他们因情感脆弱而孤独,而孤独又加剧了他们情感脆弱的程度。

(二)生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项机能发生变化,普遍遭受疾病的困扰。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更加严重,如睡眠问题、心血管问题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等。除此之外,“空巢综合症”的出现还引起了另一种现象――“孤寂感引起的疼痛泛化”:老年人本身的一些慢性疾病虽然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但是在“空巢综合症”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疼痛的循环过程。病人看病,检查、治疗、恢复,如果疼痛稍有复发,就会影响到心理,加剧这种疼痛,再回来看病,从而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二、“空巢”老人孤寂感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无法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无法把生活的中心进行转移。二是对子女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子女离开家后,无法把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人或事上,再加之子女对其的关心不够及时,导致其孤独寂寞感产生。三是一些老人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加上身体上疾病的困扰,心境抑郁,对生活兴趣索然。

(二)子女的原因。当代社会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联姻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赡养父母压力。为了事业的发展或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他们的居住地点常常以满足工作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而跨地域迁徙,因此很多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难以实现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顾、养老的宿愿。而子女们把关注点大部分落在了父母的物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久而久之,老人孤独寂寞感产生,并无法消除。

(三)社会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缺乏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和经验。我国目前专门针对“空巢”老人孤寂感的保障体系还相对落后和不完善,很多“空巢”老人产生孤寂感和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减少“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子女的精神赡养责任,让浓浓的亲情赶走孤独的阴影。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财,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慰藉,是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正是缺乏精神上的慰藉,“空巢”老人才会出现所谓的“空巢综合症”。作为老人的子女应该努力承担自己应尽的精神赡养责任。即使工作忙、身居外地,也要争取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与老人聊聊天,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增加探视和陪同老人的时间和次数。大量资料表明,子女对于满足父母的感情交流与精神需要的作用远大于非家庭成员,是非家庭成员所不可替代的。

(二)引导社会力量关爱“空巢”老人孤寂问题,让社会的力量温暖他们的心。“空巢”老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动力。首先,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倡导社会各企业单位对“空巢”老人进行资金上的援助。比如:兴建一些免费供他们活动、娱乐的场所和设施等。其次,倡导志愿者服务,由专门机构向社会招募,以社区为依托,长期、合理地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服务,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形成社工与“空巢”老人(或“空巢”老人之间或邻里之间)的结对模式,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能及时对结对老人自身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决,让这种温暖不再是形式化、流程化。

(三)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首先,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其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把注意力从儿女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缓解孤独感。再次,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社区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对其进行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庞小燕.“空巢”老人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武汉市六个社区的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3期)2009(5).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9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2-02

据多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增长的速度很快。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1117.90万户,占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69.79%。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相比城市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一、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身体的健康状态。农村空巢老人自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从事各项重体力劳动,当他们上了年纪就容易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空巢老人的患病率为81.71%,其中56.41%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且多为慢性疾病。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下,多数不识字,不熟悉一系列医疗机构的看病流程,就造成了他们“小病挨,大病拖”的想法。国内也多次报道过老人病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例子。

2.物质生活的来源。农村空巢老人的个人收入主要来自种田、打零工、储蓄投资等,其他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孙子女的供给,亲戚朋友的资助,社会的救助,例如社会低保金、社会保险等制度性政策性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养老体系脆弱,老人获得政府救助、集体救助和其他补贴的机会较少。

3.情感生活的空缺。子女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人要长期忍受孤独、寂寞。这种孤独感会使得老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会使老人的生活目标模糊,人情世故的淡漠,生活意义弱化,继而出现精神空虚、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就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变得更加容易受伤,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二、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决定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经济支持,经济状况不佳,常常难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成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越少。例如存在以下问题,子女养老一直是我国的养老模式,这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子女的负担。空巢老人有的日常劳动量也很大,加之身体不好,高强度的劳动往往带来一系列疾病。与周围环境沟通少,情感上的孤独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与社会支持相关。社会支持通过沟通关怀、养老医疗等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解决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从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其他方面。空巢老人的可以让他们精神有所寄托,转移注意,减少抑郁。空巢老人的教育水平和养老方式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尽管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对自己长久居住的家仍旧有特殊的情感依恋,居家养老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性别与婚姻状况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绝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女性空巢老人同男性空巢老人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欠佳。

三、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思考

1.物质上的满足。没有物质的享受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享受,子女家人给予空巢老人物质上的满足也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匮乏,经济有保障,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2.精神上的慰藉。物质经济上的改善很难代替精神上的慰藉需求,特别是当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出现困难需要别人帮忙却无人可找时,他们会更感到孤单、无助。在空巢这一阶段,精神慰藉需求是空巢老人的重要需求之一。虽然,人到老年,外显的物质需求逐渐减少,然而在他们内心对情感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一方面,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他们所爱的人身上,这些人是老人们全部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老人为家庭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这时候的他们希望他人能够用同等的爱去关怀他们,特别害怕寂寞、孤单的生活。拥儿孙绕膝承欢,携老伴相濡以沫的生活就是绝大多数老人心心念念的“理想国”。为此,农村空巢老人具有更强烈的精神慰藉需求,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3.社会支持。①加强邻里、朋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农村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当子女不在身边,邻居、朋友就是老人遇到困难时候最好的求助对象。俗话说的好,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朋友是离老人生活圈子最近的人,也是老人发生意外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援助的人,提高邻里、朋友对老人的生活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应急的生活需求。②积极开展乡村养老支持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年人的日常料理与生活服务己经从家庭慢慢走向社会,且主要依靠有组织的乡村养老支持模式来解决,就目前状况而言,城镇的社区养老模式已经日见雏形,而农村在这部分仍旧比较落后。若解决乡村养老支持模式在实践中的难题,将一方面有利于减缓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经济、生活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③提升村干部对空巢老年人的支持力度。空巢老人对村干部的认可与否,关键在村干部如何运用国家的政策,来支持空巢老人。④相关制度、政策的保障。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出台政策,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上,政府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主动担负起发展农村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引导、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及舆论倡导、伦理道德的发扬与重建等一系列非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职能。鼓励外流青壮年人口回乡工作,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同时能促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有所依靠。完备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提升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依然严峻,社会支持质量不高、经济、情感、生活照顾匮乏导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途径措施,通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支持、政策保障提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同时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提升措施上有待进一步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静珊.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篇10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1、身体状况不佳,面临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在家中的空巢老人或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能随子女外出,或因为能力有限比如不会使用燃气灶没办法在农村以外的地方生活,或因为乡土观念坚守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年事较高,并且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无人照料,身体状况不佳。此外,由于种种原因,老人很容易发生摔倒、烫伤等意外,突发疾病时子女不在身边,甚至无人知晓。倘若他们得了比较难治愈或是需要大量医药费的病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没有医疗保障,尽管心有不甘,但大部分人依然会选择听之任之、放弃治疗。健康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直接的养老困境。

2、经济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生活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节俭了一辈子,省吃俭用也必须产生一定的日常开支;另外有不少老人需要照顾孙辈,抚养孙辈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亲戚姊妹之间的红白喜事、老伴突然身体不适等突发状况也需要一定的花费,这使得经济来源单一基本靠种地的农村空巢老人经济较为拮据。虽然外出务工子女有时会寄些钱回家,但是他们在外多从事的是低收入的工作,能够留给老人的资金有限;有的甚至不愿给,认为父母开支很小且尚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仅靠老人们自己一点点种地收入勉强过活。经济压力大,缺乏相应的生活保障是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困境。

3、得到的关心关爱不足,精神压力得不到释放,家庭养老难以实现

儿孙绕膝、几世同堂是我国老年人的共同愿景,可是在农村,青壮年们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家庭养老成为了一种奢望,空巢家庭成为了农村地区老年家庭的主要生活模式。空巢老人们不得不面临种种压力和难过局面:家人、儿女外出务工一年难回,家里空空荡荡,见不到家人产生的思念和挂念,使空巢老人们倍感孤独;愿或不愿都不得不为子女们抚养孙辈,承担代际抚育的功能,减轻子女负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使空巢老人们感到疲惫;遇到突发状况无能为力、面临选择做决策无人商量使他们感到无助绝望;青壮年纷纷外出,整个村庄留下的全是老妇病残幼,担心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人财物受到损失的不安全感使他们不能释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们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消除路径

1、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将空巢老人都纳入医保范围

老年人由于节俭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眼前利益看得较重,对于参保的热情并不大,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得不到补偿,让原本拮据的日子雪上加霜。政府应做好摸底筛查工作,将“独居空巢老人”、“重度贫困空巢老人”、“残疾空巢老人”等纳入重点关注对象,给予他们特殊的帮助,保障基本生活。要加大宣传力度,耐心细致地向老人们讲解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作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身边条件差的特点,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投入,适度提高报销水平,扩大报销范围,尽可能多地将老人常见病、易发病都纳入医保范围,使他们从心底接受、认同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积极参保。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将青壮年“留”在农村

随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要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尴尬,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经济的思路,提高村民的收入。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发展老年人也能够从事的相关产业比如手工业,利用农村老人的特长发展花卉种植业,增加老人们除了种地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特色农业等,吸引青壮年们返乡就业,并结合“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业”引导青壮年们自主创业,获得可观收入。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亲子周末游等,吸引客源,让客人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人气,还带走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等,让农村经济活起来,让青壮年们留下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空巢家庭。

3、倡导居家养老,并适当引入社会养老机构

向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子女们发出倡议,孝顺的子女不仅给父母足够的金钱,也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号召子女们尽量常回家看看,陪伴老人,减轻老人们的思念牵挂;每周坚持给老人打一个电话,不仅仅关心老人身体是否康健,也多多听听老人们的心里话。虽然从全中国来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向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转变,但是在农村,老人们仍然希望自己可以在熟悉的家中度过老年时光。有条件的人家尽量陪在老人的身边,用亲情和陪伴给他们温暖,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政府也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养老机构参与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体系中来。社会养老机构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专业的养老服务、健全的养老设施、先进的人文理念,作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可以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高品质的养老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4、开展空巢老人关心关爱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