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08 17:40:46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1

 

一、前言

 

水利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是促进我国社会良好发展的有效保障。水利相关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在对人们水电需求进行充分满足的要求之上,尽可能地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获取到最大化的产量。对经济分析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最大化的利用,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水利建设项目利用的经济特点

 

(一)具有多项综合利用效率

 

在大部分的水利建设项目中,其自身的综合利用效益都具有全面整体性。防洪、发电、供水等建设项目其综合效益都较为完整化,相应的建设要求也较高。综合利用效益其实就是指主要效益。曾有人对水利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利项目经济效益与其发电方面的效益相比翻了2到3倍,而综合式的利用效益每年的数值都存在着差异,且较为明显,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的时间也间隔较长。如防洪类水利项目其设计效益的达成通常在大坝建设完成后,而发电类项目的效益通常在大坝及厂房的建设完成后开始发挥,经过5~10年的时间可完全达成。灌溉类项目的效益达成时长则较长。

 

(二)工程项目投资为专项及共用项目投资

 

提到经济分析就不得不提到项目资金的投入。水利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指能够为经济部门进行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及能够为综合利用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的共用项目资金投入。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水利项目中,有大约80%左右的资金投入为共用项目的投入。大坝、通航建筑及电站等水利项目的资金投入通常需在水库进行正式蓄水前完成。而机电类的水利项目投入则在进行发电项目后逐步进行投入。

 

各项水利工程的资金报酬及利率存在差异。防洪类的工程其资金的回报率为范围为6%~7%;而发电、供水类工程的回报率范围为8%~10%,水利项目的贷款率为2.4%。

 

在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应对水利项目自身存在的经济类特征进行充分的考量分析,将其作为依据,进行科学经济分析方式的制定。

 

三、经济分析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要所在

 

(一)设计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1.对经济及技术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在水利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经济分析,能够促使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对经济与技术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单从经济角度进行考量,水利项目的造价应尽可能地降低。但如果只考虑到经济因素,整个项目的使用功能极易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项目实用性较低,无法对相关的需求进行充分满足。而如果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对各个项目的设计要求都较多,技术水准也较高,则会造成建设项目造价过高,经济效益偏低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对设计阶段经济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科学的处理,需着重关注工程经济分析,在对项目使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的同时,对资金投入实行科学控制,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如果建设资金较为固定化,则应积极利用有限的资金去获得最佳的使用功能。

 

2.对近期及远期的使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在水利项目的设计阶段还需对近期及远期的使用目标进行充分满足。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其作用及效益的发挥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设计中,仅对近期目标的达成进行考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使用功能会逐步减弱无法满足运用需求,不得不进行重新施工,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如果在设计中将重点放置在远期目标之上,那么水利项目在建成后极易出现因功能水平较高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经济分析,将近期及远期目标兼顾,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规划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水利项目在其规划阶段需着重关注可行性研究的相关问题。所谓可行性研究主要是指运用整体全面化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各部分项目建设的科学可行性进行考量明确。与此同时,制定出一个科学优良的方案,为之后的资金投入提供最大化的帮助,避免出现资金及资源浪费的状况,获取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则需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了解,并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水利项目进行科学评价。而工程经济分析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经济效益评价方式。

 

(三)施工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且关键,而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便是施工组织设计[1]。对于整个工程施工而言,组织设计会对其产生巨大的直接性影响。而组织设计的成功率则会对工程经济管理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可谓是牵涉众多。工程经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科学性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到最佳的施工方案,对各资源进行科学节约。

 

四、增强水利项目经济效益的科学经济分析策略

 

(一)健全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

 

首先应做的是,对国家相关法律规范进行严格遵循并将其落实于项目建设的各项环节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水利项目的管理科学性。如对水利项目的造价、资源所需费用及水产类费用实行科学正确的管理,促使其能够对经济效益的获取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第二,对水利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项目的建设中,所关注的重点不应仅仅放在主要项目之上,还需对相关的配套设施进一步的完善。对配套设施的建设计划进行科学的制定,促使其将辅助性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将主要项目与相关配套项目进行结合化管理则能够将水利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最大化的发挥。最后,对项目投入后的管理工作也应着重关注。在水利项目的建设实施中,应依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对招标实行管理,确保其具有极强的公开性,以此有效避免出现大打人情牌的违规情况,为项目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在对管理方式进行设计时,还需对所处地域的经济及环境状况进行充分考量,再进行科学正确的设计,从而使得项目在完工过后能够对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在水利项目建设之前的承包工作,应对其严谨对待,严禁出现转包情况,从而在对工程造价实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的同时避免出现不合法的行为,为整个工程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持。最后还应注意的便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督,从而实现对工程经济的科学分析,确保项目工程集技术性与经济性于一身。

 

(二)将项目自身的负面效应进行科学控制

 

通常在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所处地域的环境及经济均会带来直接性的影响,而此影响既包括有利的一面又包括不利的一面。为了将项目施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科学控制,进一步降低,应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达成将负面效应进一步减少的目的。

 

(三)运用项目便利,发展相关产业

 

水利项目在其建设中,会对所处地域的经济带来直接性的影响,促进其良好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此种状况,工程项目所处地域的人民及相关政府部门就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会,为地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与推动力。如在当地适宜的区域进行养殖产业的发展,对水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靠水吃水。另外还可进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利项目其实也是一种建筑类的景观。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完成各个旅游景点的设置工作,能够推动项目所处地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还可对项目工程周边存在的大部分空置地域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发展。如此一来,项目工程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发展,而环境的发展也未受到阻碍及不利影响,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五、结语

 

科学的经济分析对于水利项目的实施而言,其意义及作为极为重要且关键。在项目建设各环节的落实实施过程中,均离不来经济分析。科学的经济分析方式能够帮助工程项目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建设;重要性

社会政治与经济在本世纪初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保持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尽管我国基础建设方面的政策已经有相当的前瞻性,但是在能源、运输和大型通信等基建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持续性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工程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工程经济分析的特性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和重要板块之一就是工程的修建与发展。由于工程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为了保障整体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反响,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对所投入资金可能带来的效益进行提前核算,以达到工程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工程经济分析有如下特性“

1、不确定性和立体性

工程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交叉融合之后,在它们的交界处又延伸出一种新的应用学科,这就是工程经济分析。实际操作中的工程经济分析,要在考虑到工程技术特点的同时,综合类似经济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其中还要尤其注意人为因素的影响。从工程的投资决策和设计,到建设期间的管理运营,再到完工后的验收,这一个完整的链条,都是工程经济分析所涉猎的重要范畴。工程经济分析是一个立体学科,因为它要在工程的各个时段上通过技术分析评选出最好的方案,从而达成技术工作最高收益的预期目标。

2、有效性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工作有时会遇到一些经济问题,而工程经济就是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工程经济中科学理论出自日常操作,反过来又能给日常操作出谋划策,因此工程经济分析的有效性不容置疑。

3、实证性

由于经济分析的核心需求是衡量一个工程建设和生产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优劣,并提出清晰的数据观念,因此,工程经济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只能作为补充。所有技术解决方案的优点和缺点都应由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决定,这些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计算指标来获得,而对于那些无法计算的经济要素要结合定性描述来说明。

4、对比性

工程经济研究不探究经济原理,也不关心如何改善一项技术。它是利用现有的经济原理,并依托成熟的技术手段,将工程建设各个时段各个方案进行对比,以筛选出技术可以办到而经济又最合适的好方案。

5、前瞻性

工程经济分析通常用在工程上马之前,前瞻性较强,它利用许多科学手法对工程上马之后的活动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努力做到与最终结果相差无几。因此,要注意寻找工程项目中的危险因子和敏感因子,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变化区域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经济分析结果的变动,以期牢牢掌控实际状况。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和一般工程项目不一样,首先它不容易进行定量计算,因为效益分布不集中,另外,工程项目评判中的收益和投入计算也存在阻碍,原因是长时间的使用让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产生较大改变。所以,如何系统分析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过程,并建立一致的评价模型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建设工程中经济分析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意识到经济分析重要性

在工程建设中,领导者经常对经济管理和成本核算不够重视。领导者对施工资金如何使用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只强调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没有资金了就继续投入,实际上这会降低工程的综合效益。领导通常认为他没有义务节省施工经费,因为这些钱都是上级拨付,和他个人无关,只要工程质量好,干得快就行。这种想法对投资方来说没有尽到义务,对工程经济管理的效能也是一种浪费。

2、预算和计划投资进度不一

从市场经济环境角度出发,工程资金收集和运用步调不一。有些工程中计划做得很好,预算资金也下来了,但在资金使用上没有配合好施工速度,导致工期延误或者是增添了无谓的费用支出。而另一些工程中,施工规划、设计、预算与组织建设脱节,结果让决算成了预算,资金运用撵不上施工速度,让工程的经济管理无所适从,也搞不好财务监督和经济分析的关系。

3、成本计算有缺失

计算工程的成本,要从组成整个工程的一个一个的单体工程或施工环节入手,逐一计算真实成本,而非计算整体工程的施工收费。但在现实中,有的工程没有规范化的成本计算体系,经济预算和实际上的施工支出较大出入,导致从核算材料上不能推断真实工程量,从而造成无法有效分摊施工资金。胡乱列挤成本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拉升了开支标准,放宽了开支途径,这都是没有按照经济分析原则来办事的表现。

三、工程经济分析重要性

对工程建设以及社会反响来说,经济分析的指导方作用非常重要。在当前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完美的调配资金,增加收集建设资金途径和资金使用方式。第二,可以很好的掌握资源配置,用有限的资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让投资变得最有效率。第三,提升工程质量,无论是通过经济方式还是技术方式,都能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相应的帮助。第四,可以让建设中的多种技术政策、举措和方案变得更好。工程经济分析对工程建设有如下实际意义:①从许多融资方案中,确定从哪里弄到资金最好或寻找最合适的资金方案。②准确调度有限的经济资源,让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最大化。③通过综合协调技术方案与经济方案,形成最合理的实施方案,来完成工程目标。④站在国民经济的高度上,剖析和判断一个建设项目能否在整个国民经济大潮中掀起浪花。

当下我国正通过提升投资和加大建设规模,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也是我国建设出现的新变化。对于那些事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福利等领域,同时本身也是大投资、高回报和高科技含量的建设项目来说,最需要进行谨慎的经济分析,以保证其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错的项目能够获得有限的资源。这样一来,投资者也能减少冒险,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结束语

对于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进行了细致地阐述,并了解到在中国国情下,什么样的工程建设经济剖析方法和体系才是最合适的。 目前,国内工程经济效果分析大多只看重国民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主旋律,所以,我国判断工程的经济效果时,要向发达国家看齐,提高对工程经济分析的重视程度,多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冯黎娜,王建伟.浅谈工程经济分析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河南建材,2011,(03).

[2]周枫钧,刘静.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3]卢君勇.强化项目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营管理者,2013,(02).

[4]翁丹丹.工程经济分析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5]魏霞.关于如何做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机械设备 设备经济管理

1 设备费占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比重大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来说,就是能使企业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一项工程的设计费用占总工程费用比例约为5~10%,设备工程费用一般占工程项目投资的40%~50%左右,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一般要占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60%~70%左右,在固定资产中设备固定资产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在流动资金中,与设备有关的(如备品备件、二类机电等)大约要占25%~30%,在冶金系统要占到40%左右。所以与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设备的购置费、维修费等)的使用情况如何,对全部生产资金的利用程度关系极大。

2 设备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及投资。作为设备管理中的设备经济管理应从设备设计、制造、采购、维修及更新、报废等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预测。设备经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一生各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设备投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投资的最佳方案;对设备的折旧,按照各类设备的经济寿命提出合理的折旧年限;对设备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根据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按照经济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和大修费用的界限;做好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同各项工作。

3 设备经济管理的目的

设备经济管理是设备有关各项费用的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都是同等重要的。技术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物质运动规律,其成果是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运行。设备经济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价值运动规律,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归结到三点就是两高一低,一高是产品成本高,另一高是投资费用高;一低是资金利用率低。这三种情况都与设备管理水平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与不重视设备经济管理有关。长期以来只重视设备技术管理,而忽视了设备的经济管理。就目前情况来说,对这个方面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根本的原因在于看不到设备管理方面的经济潜力,缺乏先进的经营观念,缺乏竞争意识。

4 设备投资方案决策

设备投资是企业把某种资金固定化(购置各类机器设备),以期获得更大的盈利,由于投资又是一个长短期结合的决策,从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角度来说,短期投资方案,要衡量投资经济性的好与否,设备的投资选择和评价应利用盈利额、盈利率、终值、互斥方案等进行衡量。长期投资方案,是一年以上的投资,评价设备投资方案的优劣虽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经济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把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和收益组成资金流量表,或从净流量开始分析,因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是用货币额这个共同的尺度来测定投资效果波及整个时期资本的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大体上投资方案有单一方案即独立投资方案,多方案包括互斥型投资方案、混合型投资方案,可以利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终值法、投资利润率、差额流量、投资回收期法比较设备投资的优劣,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相同的方案也可以利用上述几个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设备的优劣。

5 机械设备的选型、配套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层出不穷,满足了施工企业的需求。由于机械设备生产厂家的不同,其适用于各类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价格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前,都要对其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即优化配置。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5.1 经济性原则 配置机械设备时,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要确定需要哪些机械,每种机械设备需要的数量、进场时间,同时还要考虑本单位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费用的高低,本公司人员的维修水平。新购设备的价格等等,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机械配置,既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同时产生的责任成本又低。

5.2 实际操作可行、合理性原则 选择机械设备,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场地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在现有施工场地安放的机械类型。配置机械设备的数量时,要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因配置过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也不能因配置过少而致使制约了施工生产的进度。

5.3 进场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确认、维护 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对工程施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使用一台故障较多的机械,不仅会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增加机械设备的成本费用。进场后的设备在对其技术状况确认后,应在开工前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以保证开工后能正常使用。配件的库存量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多少来核定,同一种设备配件的库存宜以一台设备的库存量来定,且库存配件应为易损件,非易损件的库存应根据机况进行确定。配件的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但配件管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配件的基本价格,以保证所购配件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6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6.1 提高固定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固定资金的利用效率或者说,要改善固定资金的使用情况,设备的经济管理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可以解决设备投资的决策问题,即用同样的投资额,通过多方案的经济分析,选用经济性好的最佳方案使设备投产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对现的的机器设备如何经济合理的使用,提供各种决策方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固定资金利用效率,使企业在不增加固定资金的条件下增产增收。

6.2 提高维修费用效率 设备维修必须要讲修理的经济性,维修费用无限制,且实报实销,修理次数不限制,能修则修。这样,造成了很多设备过剩修理,维修费用不断增加,肯定造成生产高成本。设备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设备维修费用效率。按照经济原则,决定设备的维修决策,使现有设备修得其所,改得合理。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

6.3 按照经济寿命决定设备使用年限 设备使用年限大多取决于设备的物质寿命,即用到不能用,或修到不能修为止。这个办法貌似节约,实则浪费。机器设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人,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消耗原材料)而且役龄越长,生产率越低,维修费用越大。这如同人一样年龄越大,毛病越多。人有“黄金时代”,机器设备有经济寿命。机器设备“年轻化”能提高经济效益,设备的经济管理可以为确定设备的经济寿命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我国中小企业 道德建设 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包括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及由此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 如何“积极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道德建设因其内在的重要意义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修炼内功、壮大自我”的必然途径。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的缺失

就中国当下的社会境况而言,中小企业的道德缺失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企业社会责任认证(SA8000)在资本利润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中小企业道德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盲目追求利润,侵犯员工的权利和利益。比如恶意克扣员工工资、忽视员工的发展等现象。

第二,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中小企业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推销产品,取得较之于大企业的宣传优势,会通过有意夸大甚至欺骗的手段进行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

第三,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从抄袭他人的广告创意到无视他人专利权制售假冒他人商品、包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甚至在广告宣传中故意歪曲诋毁竞争者。

第四,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官商结合,、商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在进行公开投标的工程中内定中标人等。

第五,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小企业为了尽量降低成本,对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不进行环保处理,不去关心这一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去衡量企业利益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二、道德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1.道德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效率的基础。只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才有有效的保证。中小企业管理必须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倡导以德育人,建立以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人际关系,创造愉快轻松的工作气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道德建设是中小企业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许多事实证明,坚持诚信原则的中小企业定能蓬勃发展,而不能做到以德赢商的中小企业是不会长久的。在中小企业中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德赢商表现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表现在对产品的负责程度、服务态度等,更表现在客商的信赖上。

2.道德建设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层次。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于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希望企业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对员工、竞争对手、所在社区负责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自身层次,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团的企业价值为经营的根本,把自觉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标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向我们展示了道德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要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则需要以企业制度来对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企业制度以其强制性、严格性对人的心理产生震慑作用,影响员工行为。但如果仅以制度进行约束,势必造成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僵化,使企业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而企业道德具有柔性,能调节不同成员在企业活动中的非正式关系,影响员工的行为。所以,道德建设能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竞争力,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企业核心技术、内部管理、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这些都是企业外在竞争力。而支撑这些外在竞争力的是企业的道德。一个没有道德的企业,它的外在竞争力也不会持久。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竞争最终是对消费者的竞争。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那些诚实经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加强道德建设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在充满信任、责任感和抱负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最富创造性的成果,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诚实、信赖、公平、尊重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开发企业的潜能,增强企业对社会的供给能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的竞争就是道德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胡利琴: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曾昭斌:经济化全球背景下中国企业的道德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8)

[3]冯嘉:对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5

(一)工程经济含义

工程经济的主要内容就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既包括了工程预算、投入资金,也包括了工程项目中的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工程经济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工程项目中争取用最小化的投资来获取最大化的回报,因此,工程建筑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对工程经济给予高重视程度,对项目建设成本进行高效的控制。工程经济主要涉及到了现金流量和资金的等值计算、工程项目确定经济效果评价、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评估、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现代化设备的维护以及技术经济的预测和决策等工作。

(二)工程经济分析的特点

一是立体性与实用性。工程经济是集管理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三者为一体的一项较为系统化的工作,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经济因素,还需要对其中的社会因素进行探究,其经济分析一直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且,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还可以通过对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工程建设实践的指导,因而具有立体性和实用性。二是定量性与比选性。进行工程经济分析主要采用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手段,对工程项目的生产和建设的全过程中存在的一切经济行为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估,并用相关的指标进行表示;同时,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还可以保证工程施工建设方案设计和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三是预测性。工程经济分析一般都是在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进行之前所开展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特点。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经济分析会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风险性较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会引发的结果进行预测,使得预测的结果和实际发生的现象能够十分的接近或相同,实现对工程项目更好的把握。

(三)工程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工程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其已经逐渐呈现出建设数量多、规模扩大等特点,其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式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工程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工程经济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通过对方案的合理设计和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了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为施工技术经济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对从城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三是通过对融资方案之间的对比分析,选择了最为科学合理的资金来源;四是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工程经济分析,对于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因此,工程经济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提高其实际的投资收益,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Engineeringpracticalproblemsexistingintheeconomicmanagement)

在我国工程建筑领域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工程经济分析的重要性,在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使得无法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进行合理的管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经济管理意识的淡薄,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工程经济分析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或者是对工程经济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够,都会使得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无法实现对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的后果。

(二)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但是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经济分析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后期的管理工作没有相关的约束,会给项目建设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经济管理人员出现的行为,很可能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大幅外流。

(三)忽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而言,工程经济和施工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或是对工程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完全忽视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虽然使得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但是其建设质量却远远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导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安全事故。

(四)对工程工期成本的不重视

工期成本实际上就是工程项目施工中所花费的所有支出的总和,工期成本是工程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随意变更工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工期成本的混乱,再加之管理人员对工期成本的不重视,也会对工程经济产生影响。

三、工程经济对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分析(Engineeringeconomicanalysisontheimportanceoftheproject)

工程经济对工程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发挥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工程投资决策、施工方案设计等多个环节当中,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下面对其重要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对投资决策阶段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阶段实际上就是选择并确定投资方案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最终选择的过程,其结果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高低和投资效果的好坏,而工程经济分析就是实现投资决策的前提基础。工程经济分析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断,通过比较不同方案中的经济合理性,来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

(二)对项目设计阶段的重要性

工程经济对工程项目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而言,其方案的设计与选择要求必须对工程项目的综合因素进行全方面的把握,通过在施工技术、结构设计和功能完善等方面进行考虑。而工程经济在项目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则主要变现在对技术和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面,也就是在满足工程项目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经济合理的条件在尽量选择较为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方式;工程经济不仅对工程项目的当下进行管控,还要求其设计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工程项目的未来发展,实现已有基础之上的再优化。

(三)对投标报价阶段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其工程项目的经济报价和项目招标也不断的在进行完善,并且逐渐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其招标报价已经逐渐摒弃了传统的“量价合一”的定额核算的模式,通常采用的是“量价分离”的清单计价模式,并且向着合理低价的中标法则发展。工程经济要求工程项目在投标阶段不可以选择报价过高的企业,也不可以选择报价过低的企业,防止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亏本的风险,同是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技术难度、施工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标报价,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准确估算。

(四)对工程施工阶段的重要性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质量,也对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的获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工程经济在施工阶段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实际上就是在施工工艺的选择、工程设备设施的使用、施工材料的购买等方面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现象,在其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取。

(五)对项目运营阶段的重要性

工程经济对工程项目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项目的运营阶段当中,其工程项目实际经济效益的实现与后期的运营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据相关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后,由于对项目进行后期的维修等,通常也会使用到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又加大了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因此,工程经济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后期建设阶段进行合理的分析,特别是在设备更新、设施维修、项目维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使用,在工程项目的运营阶段对成本的投入进行合理的管控,以实现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四、提高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的途径(Forimprovementoftheprojectintheprojecteconomicmanagement)

工程经济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高度重视工程经济,找出科学有效的提高途径,实现工程项目的科学投资。

(一)加强科学化的成本管理

提高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并且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通过建立并完善工程经济的管理制度体系,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管控;同时,在进行项目投资管理阶段,要保证其控制目标要经过法人代表的审查和批准,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控,以实现建设成本的最低化。

(二)有效协调工程工期成本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工程经济管理,有效的协调工程项目的成本和工期之间的统一,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进行合理的经济分析,以免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程内部的返工和停工;另一方面,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内部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例如施工设备的定量外使用和维护成本,以避免由其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管理人员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工期越短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建设成本越低。

(三)合理利用工程成本核算

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是工程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其经济管理人员在对其建设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的同时,还需要对其建设的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掌握,在每一天施工结束之前,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进行当天的核算,并将核算的结果储存在计算机系统当中,还需要向上一级主管进行报告和汇总,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控提供可靠的参考。

(四)强化对成本造价的全过程控制

提高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在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强化对成本造价的控制。首先,要在项目施工之前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并对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当问题发生时争取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其次,要将工程项目施工中所产生的损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包括由于返工和设备维修等而带来的额外资金的投入;然后,在工程项目施工结束之后,还要加强对建设费用的清点和核算。

结束语: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审计功能防护性建设性

1简介

审计的防护性就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为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所有者权益,对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活动进行查错揭弊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建设性就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为了帮助经营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审计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审计的防护性而忽视建设性。我认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要重视审计的防护性,更要重视审计的建设性。

传统审计非常重视审计的防护性是非常必要的,而对审计的建设性重视不够是值得注意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审计中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从西周的“宰夫制”到春秋的“上计制”,从秦朝的“御史大夫制”到宋朝的“审计院”,从元朝的“户部制”到清朝的“独立审计院”,民国的“审计部组织法”。对主管经济的各级官员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把审计的防护性作为审计的唯一目的。一九九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人大常委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的目的、组织建设、职责范围和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但对审计范围的具体规范中也缺乏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就是对审计的建设性问题未作出具体的规定。

2审计建设性的重要性

对审计的建设性问题重视不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其一是缩小了审计范围。现代审计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效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如果只重视审计的防护性,就等于只完成了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大大缩小了审计范围,弱化了审计功能。如我国过去在经济管理中和经济监督中未严格重视单位法人和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一个企业的厂长把一个厂搞垮了可以不负任何经济责任而调到另一个厂当厂长的怪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审计的建设性,没有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审计建设性这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环节。其二是把审计目标单一化。审计本质决定审计目标。现代审计的本质是十分明显的“双重性”:即“经济监督”之防护性和帮助改善管理、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性。因此审计是有两个基本目标:客观地记实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充分运用建设促进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实现。当前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查账,看被审单位是否遵守了财经法规,看被审对象是否客观真实,这样审计工作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审计实务中如果不重视审计的建设性,不为被审单位出谋策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设,不完成审计建设性的目标是对审计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三是忽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审计的防护性一般重视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查对、核对、鉴证,审查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即人们所说的“查漏补缺”。这样作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查错揭弊,但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审计的建设性则要求事前管理、事后监督,要求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审计监督控制之下,随时得到审计人员的帮助和指点,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如某高校的一项基建项目,工程预算为900万元,竣工后进行审计,其审减金额为200万元。以防护性看审计出如此巨大的差额是审计工作的成绩。但是从建设性上来分析,基建预算中存在的虚假现象和工程造价的不真实是使人吃惊的。如果审计人员从工程预算、招标、投标等整个施工过程都参与审计监督就绝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额。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审计功能防护性建设性

1简介

审计的防护性就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为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所有者权益,对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活动进行查错揭弊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建设性就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为了帮助经营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审计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审计的防护性而忽视建设性。我认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要重视审计的防护性,更要重视审计的建设性。

传统审计非常重视审计的防护性是非常必要的,而对审计的建设性重视不够是值得注意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审计中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从西周的“宰夫制”到春秋的“上计制”,从秦朝的“御史大夫制”到宋朝的“审计院”,从元朝的“户部制”到清朝的“独立审计院”,民国的“审计部组织法”。对主管经济的各级官员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把审计的防护性作为审计的唯一目的。一九九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人大常委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的目的、组织建设、职责范围和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但对审计范围的具体规范中也缺乏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就是对审计的建设性问题未作出具体的规定。

2审计建设性的重要性

对审计的建设性问题重视不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其一是缩小了审计范围。现代审计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效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如果只重视审计的防护性,就等于只完成了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大大缩小了审计范围,弱化了审计功能。如我国过去在经济管理中和经济监督中未严格重视单位法人和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一个企业的厂长把一个厂搞垮了可以不负任何经济责任而调到另一个厂当厂长的怪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审计的建设性,没有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审计建设性这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环节。其二是把审计目标单一化。审计本质决定审计目标。现代审计的本质是十分明显的“双重性”:即“经济监督”之防护性和帮助改善管理、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性。因此审计是有两个基本目标:客观地记实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充分运用建设促进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实现。当前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查账,看被审单位是否遵守了财经法规,看被审对象是否客观真实,这样审计工作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审计实务中如果不重视审计的建设性,不为被审单位出谋策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设,不完成审计建设性的目标是对审计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三是忽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审计的防护性一般重视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查对、核对、鉴证,审查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即人们所说的“查漏补缺”。这样作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查错揭弊,但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审计的建设性则要求事前管理、事后监督,要求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审计监督控制之下,随时得到审计人员的帮助和指点,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如某高校的一项基建项目,工程预算为900万元,竣工后进行审计,其审减金额为200万元。以防护性看审计出如此巨大的差额是审计工作的成绩。但是从建设性上来分析,基建预算中存在的虚假现象和工程造价的不真实是使人吃惊的。如果审计人员从工程预算、招标、投标等整个施工过程都参与审计监督就绝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额。Www.21miSHu.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公路建设,适应性,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是跨越式的,1980全国有200公里的一级专用公路,二级公路也为数不多,只有12600公里。至2013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35.62万公里,公路密度为4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等级公路里程375.56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52.4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2.0%。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国道17.68万公里、省道31.79万公里、县道54.68万公里、乡道109.05万公里、专用公路7.68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0.44万公里。全国公路桥梁达73.53万座、3977.80万米。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次数增加,频率加快,公路网由于其覆盖面广、机动、灵活等特点,导致客运量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中短途客运输已成为联系广大城市、乡镇、农村之间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在货运方面,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产品的运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公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特别能满足一些散装、小批量、短途、期限急迫的运输需求,公路货运量也日益增长。

从平均运距来看,近20年,我国公路客货运输的平均运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公路运输不再局限于中短途运输,公路长途客货运输发展前景良好。这也是导致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其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1 公路客货运量表

年份 客运量 客运周转量 货运量

(亿人) (亿人公里) (亿吨)

2000 135 6657 104

2005 170 9292 134

2010 305 15021 245

2011 329 16760 282

2012 356 18468 319

2013 185 11251 308

表1.2 公路客货平均运距表

年份 1990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客运 40 59 65 67 69 171 175 177 182 187

货运 46 49 54.7 54 56 47 49 49 51 51.9

2、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2.1影响区域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

在我国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公路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把握和利用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时机,是有效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考虑各地区资源、产业结构对公路运输的依赖性及公路建设政策偏好外,区域公路网建设主要受人口密度、人均GDP两大因素控制,并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这是因为人口密度越大就越需要密集的公路网络以便人们在地域空间流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也越需要发达的公路网络以适应商品货物在国内的运输交换;随着社会进步,公路网也应随之发展。以适应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

2.2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用性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中某一行业部门的发展变化都与其他行业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各个行业部门的发展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宏观社会经济的整体趋势又发过来影响各个行业部门的发展。公路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必然要与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最终使整个系统获得平衡,达到最优。

公路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荐器,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强力支撑,公路的建设最终也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公路建设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要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反过来,公路建设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具有间接性和转移性的特点,公路建设可以通过对其它产业的支持而间接取得经济效益,这是间接性的表现。其次,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很大部分是无形效益,如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带来运输费用降低、客货在途时间节约、交通事故减少等,这部分效益虽然存在,但却很难直接估量,这是无形性和不可估量性的表现。

由于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公路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公路网的发展速度应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公路建设的发展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公路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公路建设的发展要适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不造成社会财富的很大浪费。要做到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公路建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公路网内部的结构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公路网各等级道路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当前要做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相适应:公路建设资金使用要合理,要保证有效地支持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与交通区位、资源相适应:交通区位实质上是一种“交通资源”,就好像建设一个矿区,其位置、规模、性质必须和矿源的情况相适应一样,一个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必须符合该区域交通区位线的等级及其分布,还必须符合该区域的资源分布状况。

(3)与人口规模及结构、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还必须与该区域的人口分布、城镇、农副业产业基地和大型厂矿的布局、经济带的趋向相适应。

(4)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公路的功能相适应。

(5)与区域的综合运输状况相适应:一个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必须与该区域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及其发展程度很好地配合和衔接。

3、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

公路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反应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及适应程度,对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进行恰当的评价。本次提出以下几个评价指标:公路网总里程、干线公路比重、公路网连接度、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1.公路网总里程:区域公路通车里程的总和,它反应了该区域公路网的发展规模,也可用路网密度这一指标来表示。

2.干线公路比重:区域干线公路通车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路网的行政等级结构。

3.公路网连接度:构成公路网的边数与节点数目的比重。

式中:――公路里程

A――区域面积

N――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目;――区域公路网的变形系数。

4.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国外发达国家公路发展的里程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公路的发展应该快于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引入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这一反应公路建设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比率的指标,旨在从发展速度方面反应公路网的发展水平。

5.公路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公路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其投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平衡发展。

4、应用实例

4.1广西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桂江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下辖有14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地级市代管),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是中国南部沿海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份。陆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比例:2.5%,在全国各省区市国土总面积中排名第9位。

广西区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近几年人口总量增长趋势变缓。2012年人口出生率14.20‰,死亡率6.31‰,人口自然增长率7.89‰,比上年增加0.22个千分点。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682万人,人口密度为197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乡村人口2644万人,比上年减少59万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43.5%。

4.2广西区社会发展概况

2013年,广西信息社会发展指数(ISI)为0.3891,排全国第27位,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中排第8位,同比增长19%,增幅居全国第1位,信息社会稳步发展,总体势头良好,处在信息社会准备阶段的转型期。从近两年来的变化情况来看,广西ISI处在0.3-0.4之间,呈较快增长趋势。各项指标数据表明,广西信息社会已稳步进入转型期的加速发展黄金期。2013年广西区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占全国的比重结构如下表4.1所示。

表4.1 2013年广西区综合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指标 单位 全国 广西 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568845 14378 2.53%

人均生产总值 元 41804 30588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436528 11907 2.7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4380 5083 2.17%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2100 186 0.85%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1175 7 0.60%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的国民经济综合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很大,在201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7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比上年增长了10.2%。

4.3 广西区公路建设发展概况

2010年末广西公路总里程1017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74公里、一级公路876公里、二级公路864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11.88%。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分别排第21位和15位,在西部地区中分别排第9位和第4位。

4.4 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计算

根据广西区今年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各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整理出广西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值,如下表:

表4.2 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公路系统指标体系

指标 区域 广西区 指标 区域 广西区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101782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2.12%

干线公路比重 11.88%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0.18

公路网连通度 2.12

4.5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建立判断矩阵

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评价模型分析公路建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下表4.3所示.

表4.3 公路建设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公路网总里程 干线公路比重 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公路网总里程 1 3 2 1.5 1.2

干线公路比重 0.2 1 0.3 1.2 1.3

公路网连通度 0.18 1.5 1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0.3 0.32 0.18 1 1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0.52 0.32 0.21 1 1

4.6 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用性测度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输入输出模型测算出公路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度=0.86,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度,公路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度,经济子系统对公路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度。

4.7 数据分析

从模型所分析的数据是2010年广西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数据,从上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路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内的协同发展效度都比较高,但是距1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经过广西区今年来的大力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对较完善,而且社会经济各系统也正以持续协调的状态发展。根据公路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度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度相对较高,但是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5、结论与建议

公路交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设与经济的协调与适应与否至关重要,它是实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分析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2.建立了由公路系统和经济系统指标构成的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3.应用DEA模型对广西区进行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属于复杂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诸多因素错综复杂,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由于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具有动态性,因此需要研究适应性评价的动态指标体系,建立特定经济发展水平适应评价标准。

2.协同发展效度用来对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做定量分析,但是在适应性综合分析中,如何选取公路和经济子系统的指标体系,适应性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从实际操作的方面来说,需要进一步建立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动态数据库及区域适应性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编辑计算机程序,从而使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可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杨兆升.经济运输与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1995,4(1):12-15.

[2]裴玉龙.公路网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3.

[3]杨东援.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5-67.

[4]董千里.公路建设与区域发展[J].长安大学,1999,21.25

[5]山东省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研究报告[M].1999,11.23

[6]青海省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M].2003,l.45.

[7]王炜,邓卫,杨琪.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M].京:科学出版社.2001.34.

[8]吴海燕.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同济大学道路交通系,1994,(1) :42-43.

[9]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Toward a Sustainable Future:Address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otor Vehicle Transportation Climateandecology[J].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q,gton.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6-02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然而该区域交通便利性不够,自然生态环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同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为促进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可以采用创新发展的经济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研究背景

日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这份宏伟建设蓝图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推进甘肃省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甘肃省自然地理位置独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丝绸之路和谐安全、保障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推动丝路经济发展、深化各领域合作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有望成为建设繁荣丝路、人文丝路、绿色丝路、和谐丝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为切实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蓝图的顺利实施,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甘肃省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平台建设。同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企业赴国外开展商务活动审批,简化出入境人员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二、发挥地方性银行独特优势,助力丝路甘肃黄金段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应当立足甘肃省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引导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建设与发展,这将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金融合力发展。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支持所需的地缘优势、资金优势及科技优势;反之,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有利于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抢抓发展机遇。同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为契机,实现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战略。

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小微实体经济,帮助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型经济农业,加大信贷资金的产业带动与产业升级调整力度,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三农经济和实体经济建设,努力践行服务地方、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兰州银行积极参与三农经济建设,在为农户提供三农信贷资金的同时,帮助相关涉农企业完善三农产业链,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改善三农经济发展现状。2014年兰州银行联合甘肃省电子商务协会搭建了甘肃首家三农电商购物平台。“三维商城”的成功上线运行,极大地帮助了广大农产品企业改变销售模式和销售理念,开启了甘肃省三农产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发展模式,兰州银行有效地将“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及“普惠金融践行者”的金融理念,转化为强有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鼓励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相关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部分特色旅游景区加快基础设施硬件改造进度,促进旅游服务功能升级转型。2014年兰州银行率先创新合作,先后与甘肃省文化产业关联企业(集团)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2014年6月,随着甘肃省5处丝绸之路历史遗址的成功申遗,极大地激活了甘肃省特色丝路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甘肃已累计拥有7处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丰富的丝路历史遗产财富,对于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提升丝路文化影响力,必将产生历史性的决定作用,必将成为甘肃旅游大发展的新名片。

三、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全力打造兰州金融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是打造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良好机遇。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而形成的,金融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创建,其依托的应当是兰州核心经济区而非行政区。兰州金融中心将建设成为西部多功能复合型的金融中心,成为跨省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兰州在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不足,将影响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也会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将使区域金融需求规模增大,金融结构不断优化,并促使金融供给不断增加,有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还是黄河上游西宁―兰州―银川城镇带中最大的中心城市,通往新疆、青海、等省区的“中转站”,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经济组织功能。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具有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目前,兰州市已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各级金融机构,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入,金融业的产业影响不断扩大,集聚力和辐射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形成,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四、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开放发展水平

发挥银行业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提高吸引资金落地能力,力求在做大金融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加快金融开放合作步伐,加快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加快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能力,力求在完善金融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重点,拓展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力求在推进金融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一)加大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成立丝绸之路金融服务中心,研究不同类型的涉外企业信贷需求特征,针对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

(二)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

甘肃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战略转型,调整过分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积极推进跨区域、跨市场、跨机构金融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合力,为企业与社会资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机构资金提供媒介平台,盘活信贷存量,扩大银行信用,满足涉外企业正常资金需求。

(三)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跨境使用和计价结算

不断完善人民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网络,进一步简化人民币使用流程,推动大宗商品和现货期货使用人民币结算,建立多渠道回流机制,丰富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推动外贸结算手续与流程便利化,创造企业和个人利用离岸市场人民币利率低的有利条件,有效配置资源,降低投融资成本。

(四)加强金融业专业人才培养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金融专业人才到西部来,实现金融产业和金融人才的协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西部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充分认识金融支持重要性,深刻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央以金融为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布局,实现这一构想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地区各国的发展稳定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间经济竞争的核心正表现为金融的竞争。金融已成为各国之间国际政治经济较量的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十四项战略要点,其中涉及金融的有: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金融、投资等领域合作将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其前景广阔,发展机遇良好,经济价值无限。甘肃与中亚国家经济贸易日益增多,有着良好的交流经验与合作基础,甘肃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区域带动与金融支持的双重作用。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为西部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将助力西部地区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西部大开发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机遇,甘肃也将迈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周新生.关于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点建议[J].长安银行,2014(5).

[2] 徐 栋.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4(6).

[3] 朱苏荣.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构想 [J].新疆日报,2013(12).

[4] 郭新明.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与创新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赢发展[J].金融时报,2014(4).

[5] 李若谷.金融合作5举措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Z].中国经济网,2014(5).

[6] 罗 哲.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将兰州打造成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N].兰州日报,2013(10).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国防;经济建设;创新策略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和新阶段,加强国防经济建设,通过准确制定战略视野上的发展规划,突破以往发展上的模式桎梏和定位模糊化,不断建立起新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的良性与可持续,为国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事相互深化结合而成的,其以军事和经济为基础,是国家在建设国防体系当中必然会形成的国防与经济要素的矛盾关系,包括国防经济内部部门间的矛盾关系[1]。国防经济既牵涉军事领域的矛盾,又联系着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完成国防力量体系搭建当中牵涉的各种经济关系群。随着国家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也成为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

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防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对于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机械和信息设备等有着高资金消耗的特点,在不断强化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国防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才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增多以及国防建设拨款的增多。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进一步实现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现代化的国防对于纯军事性技术的要求相对没有以往那么高,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在不断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为技术研发创造了相对开放和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条件,让技术的实践应用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在技术上对于经济建设的依赖性将较以往更加突出。

(三)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国防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就更加突出。除了军队建设之外,国防体系支持力量的形成也需要更加多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不是仅依靠政府政策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民经济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才能在国民教育和国防支持力量打造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国民教育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经济基础足够稳固,相应的教育水平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也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实现国防建设,就必须首先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繁荣,而要想推动经济建设,就必须以国防建设作为基础补充。在关注国防经济建设创新发展道路时,就应当充分肯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一方面,应当注重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协调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建设能够以国防建设为支持,也能够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反哺国防建设。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既在经济基础上更加稳固,又在国防水平突破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

国防经济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果上取得创新,就应当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在以往多通过直接的制度创新得以实现,这往往只停留在制度表层,并不能实现制度本身的根本性改变,改革效果不佳,对于国防经济制度以后的创新突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2]。而实现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能够不断为国防经济制度的创新提供结构优化的巨大可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技术创新能够给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和途径上也更加多元和有效,是有着深远的良性带动作用的。

(三)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

人才队伍是国防经济建设的一大基础之一,要想实现国防经济建设上的创新突破,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军队培养和国民教育培养并行的良好模式,培养出多元化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发展模式和用人机制,依据市场经济和实际战斗力标准为要求,实现人才队伍的优胜劣汰,打造强化的国防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同时,加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国防经济法学研究,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建设目标与规划[3];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制建设经验,使得国防经济建设更加规范、秩序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国防经济建设拥有配套的法规体系防护。

结语

国防经济建设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就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以避免进入发展瓶颈甚至发展误区,导致国防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方面,应当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使得国防经济建设整体更为融洽和协调;另一方面,要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为国防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队伍以及完善的法规体系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在平时和战时对于安全和稳定的巨大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超民,韩景倜.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变因素与特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80-87.

[2]姬文波.对中国国防费的多视角分析———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J].理论界,2010,(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