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的责任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3:14

财务经理的责任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责任制;财务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的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建筑行业集中度愈发明显,迅速成长出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建筑企业面临着营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差、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随时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做大做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内部经营责任制的推行,绩效考核指标的落实,财务管理精细化等措施,降低各项责任成本费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施工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1.流动性突出

建筑施工企业涵盖面非常广泛,其工程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分支机构分布省内外,甚至世界各地,施工项目的流动性十分突出。施工机构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坐落位置变化而整个转移生产地点。同时,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经理部也是变动的,即非常设的。一个项目结束时项目经理部随即解散,新项目开始时,新组建的项目经理部也即组成并工作。人员的变动,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变动是经常的。

2.建筑工程生产周期长,施工成本控制难度大

施工项目周期通常超过一年,有些隧道、桥梁、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期甚至长达三至五年,整个工程全周期成本与期初成本预算相比会存在较大变动。建筑材料价格在项目周期内也会可能存在较大波动。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施工,涉及的行业、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同,人工成本和施工要求也不同。这些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变数,难以完全仅依靠期初预算控制,对成本过程控制有较高的要求。

3.会计核算管理的特殊性

建筑业一般按单项工程为对象核算和控制成本,但是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归集责任成本却是一个难点。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项目间主辅材混用、施工机械设备折旧分摊、施工人员交叉作业等特点,属于开放式生产经营,导致人财物等责任成本难以准确归集,给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商务合约的签订、施工进度的达成率和工程质量的管理,认为抓好运营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属于后勤部门,主要工作限于付款、报销、发工资之类的文案工作。对财务管理观念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财务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在经营分析、资金运用以及经营风险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多数企业未给予足够重视。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职能弱

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要么内容过于简单,往往侧重于成本费用支出类及审批流程等制度规定,要么不够科学完整,对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工作没有充分落实。有的施工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往往是公司领导一支笔制度,无法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3.项目成本控制难度大,责任成本难以落实

成本核算对象的划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材料混用、施工人员混合作业,项目成本间难以准确精细的核算。成本核算对象周期长,责任成本难以落实到人。很多施工企业对成本预算的制定和实施流于形式,普遍存在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两张皮的现象,而由于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和工期的变化,导致材料价差、设计变更、签证变更、施工纠纷等方面与初期工程预算差异较大,难以做好动态成本控制,最终可能造成亏损。

4.资金管理不顺畅,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大

施工企业的特点是施工地点不固定,造成资金分散,影响了资金的调配和使用效率。一边是下属单位资金闲置,沉淀严重;另一边是新开工项目为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筹集资金,增加融资成本。

另外由于工程款项往往数额巨大,结算纠纷较多,以及对甲方的资金实力缺乏及时监控,容易造成较大资金回笼风险。一些企业对工程款催收不及时,未建立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资金回笼奖惩机制,造成资金占用和呆坏账的发生,易产生严重的经营风险,影响企业运营。

三、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

在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下,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作为管理者的出纳角色,而是要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工作的出发点,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将企业的运营纳入财务管理的内容,积极参与经营决策,将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在管理层和横向部门会议上,在项目资金安排、成本控制、审批授权、内部控制流程上起主导作用,及时针对财务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2.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

对于内部经营责任制,目的是明确企业、管理层、员工三者的责权利关系,达到三方共享经营成果。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要结合经营责任制中的各项考核指标,尤其是财务指标,如年度营业收入、经营利润率,资金占用成本、费用控制率等指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核算规范。财务核算是实现经营责任制的基础工作,在核算科目的设立,核算成本项目、成本要素的设置都要考虑责任成本的要求,及时准确实现财务数据的动态获取。财务核算的设置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业务部门沟通配合,使之能够提供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要建立项目责任成本动态控制、责任成本精细化核算、资金监控、监督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措施。在制度建立上,要涵盖企业经济活动方方面面,从人员委派、薪酬制度、物资采购、招投标等方面要加以规范。此外,建立制度是为了企业运行有法可依,但最终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才是制度的最终目的。为此,企业高层尤其是主管领导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和文化,率先成为制度遵循者,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保证各项财务制度的有效落实。

3.实现责任成本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

责任成本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按照经营责任制方案的要求,在核算上要求各部门在申请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前,必须分清其成本所属核算对象和责任归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避免成本相互混用造成成本核算不清的情况,所有工程项目都必须纳入责任成本管理范畴,不能存在考核和不考核项目同时并存的情况。在各项成本要素核算时,责任成本管理要分解到位,保证人工、材料、机械设备、周转材、项目管理等成本要素都能独立核算到经营承包单元,避免出现项目间成本项交叉混淆,财务主观分摊的情况发生。同时要求现场管理人员主动做好人、财、机的需求计划,避免物资相互借用和人员交叉混合作业发生,充分调动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

4.建立信息平台,做好财务经营分析

经营责任制下,建筑企业责任项目多,承包人员对财务数据准确度和及时性要求高,这对财务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除了指导业务人员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基础资料和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外,还要建立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以保证各项经营责任制下的财务基础数据,能够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记录完成,并形成实时动态财务数据报表。这样可以保证经营责任的各项数据能够按月及时与经营责任人核对沟通,对数据差错得以及时发现和修正,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形成财务分析汇报机制,定期将动态经营财务数据完成情况向管理层汇报,找出偏差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动态指标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应收款回收制度

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之一是资金运营,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资金闲置,提高资金的流动性,转部分外部融资为内源性融资,减少了融资规模,降低了资金成本,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同时还实现了企业对资金的有效监控。

同时,要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企业要树立“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以现金流来作为经营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现金流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工程款资金回笼绝对额和时间设置专项考核,作为经营责任制中财务指标考核中必要的重要节点,按月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并汇报管理层,对可能发生的呆坏账要及时汇报,并能落实责任人。对于材料、人工和分包工程支出,按重要性和金额大小建立分级授权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将现金流管理贯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6.加强财务内控工作,建立持续监督机制

施工企业要加强财务内控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同时要对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尤其是在经营责任制下,各项考核指标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更需要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独立审核。施工企业点多面广,持续监督必不可少,要把内部审计和财务监察相结合,在财务管理上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防护网。这样对经营责任制下的建筑企业,兼经营管理的积极灵活性和财务监督管理为一体。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责任成本核算规范,及时准确的财务分析,高效的资金运用水平,有效的财务内控监控体系。在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下,加强财务管理能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胜利: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9(09).

[2]肖芳林 仇俊林: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7).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管理;变革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管理对其社会责任的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财务管理的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以及伦理责任等。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对其财务管理变革进行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变革。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管理变革的影响

1.经济责任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践行经济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为传统和最为基本的责任之一。基于社会责任下的财务管理变革能够使得企业不仅重视眼前的利益,还必须要充分重视长远的经济利益,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变革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性。

2.法律责任

企业必须要按照既定的相应法律法规,承担政府规定的税收及其他责任和义务,并能够随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和监督,杜绝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对内部员工的教育、福利和安全等方面承担必要的义务,保证消费者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遵循相应的承诺,这些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基础上实施财务管理变革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3.生态责任

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要承担并治理由于企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相关费用,将其视为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来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同时,企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使得企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有效地践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此提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践行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应该承担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相关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价值,使得社会大众能够从企业的发展中获益,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这都得益于企业完善的财务管理变革,因此在社会责任下,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变革显得十分重要。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管理变革的对策建议

1.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

理念的变革是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首要前提,一直以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过于重视其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经济责任。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到财务管理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完善的财务管理精神,创新财务管理体系,有效协调各方财务管理关系,并对其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企业能够充分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在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

2.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中希望实现的重要结果,是财务管理决策的重要方向,是对其财务管理活动合理性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企业要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要以“社会责任最优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实现股东资本增值最大化、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经济绩效最大化、员工福利最大化等,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统一,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3.财务管理战略的变革

社会责任的践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一方面,企业要将无形资产视为与有形资产同等重要的经济资源,将其视为战略资本进行培育,在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基础上,改善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实现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将企业的资本经营纳入到财务管理中,通过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以及产权重组等增值企业的活化资本,实现有效经营。同时,要完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体系,探讨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4.财务管理政策的变革

财务管理决策是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采取的财务行动和实施准则,企业在重视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其社会责任,比如在实施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在对股东有利的项目进行投资的同时,也要对有益于环境保护、员工工作福利、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慈善事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在利润分配方面,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在融资决策方面,要充分考虑融资成本风险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通过财务管理政策的变革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为实现利润收入最大化,企业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资金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对人文、环境、社会等因素愈发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国内的各个企业开始重新考虑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弊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重视起来。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争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应履行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综合经营的指标。企业的经济、法律、环境、企业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责任都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外即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涵盖企业的经济任务、依法纳税、保护生态、促进公益文化等各个方面,也是其宏观职责;对内则指企业内部的运转规则、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各项管理目标的制定、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也是其微观责任的体现。(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企业通过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财务管理目标中其企业总产值、企业价值、股票收益、股东财富等方面的最大优化是其主要内容表现。然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只有对企业的各项利益科学地定性、定量分析,将企业为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3)二者相关性分析。社会责任理论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首先,从对立方面来看,企业要兼顾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社会利益而制定财政管理目标,就必须加大对社会责任相关方面的经济投入。这些财政支出都必将增加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额外负担,使得企业短期内收益减小。其次,从二者的统一性看,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价值指向都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因此,纳入社会责任理论的财政管理目标尽管在短期内收效甚微,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构建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建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整个社会,深入分析社会对企业自身需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目标,在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上,要做到科学分配,合理运用财务手段,实现投资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企业对国家公益事业投入、投资者回报投入、消费者回馈投入、环保投入、销售服务的投入等都应制定合理的财务目标。(2)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法律、道德、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之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充满人性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资金投入上,合理加大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员工利益上的投入,通过这种投入得到企业更长久的利益和更深远的发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只有建构起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4

【关键词】 社会责任;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是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与企业相关的重要事项等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连接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通常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对于这两种目标定位至今还在不断地被争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中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统一。目前,委托人(股东)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还仅限于财务指标,而单一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实际努力程度。企业可能为了最大化股东财富,而不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甚至于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个不道德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使股东的利益受损。因此,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维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与能否实现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为了能真实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从而更有效地对其监督和激励,本文认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目标;而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只有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真正有助于其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因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一)受托责任观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理论的诞生,以股东为代表的委托人如何正确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成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受托人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承担有效地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以及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由于当前会计环境不理想,采用利润率或企业财务指标单一模式已经不能够正确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同时,如果仅凭借利润率或财务比率去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很有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出现投机行为和不理,可能会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使企业的名誉和形象受损;反过来导致企业经营业绩的不佳,最终危及到股东的利益。这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就不能被真实的评价。管理当局是谁的受托人,引发了早期的“贝利――多德论战”①。尽管早期不同的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但针对社会问题的突出和矛盾的凸显,显然管理当局不仅要为股东谋利,而且更应该超越这一责任,去关注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扮演好双重角色,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经理人。在受托责任观下,本文认为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有利于委托人正确评价其受托责任,对其更好地监督和激励。

(二)决策有用观

企业是由人力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以管理当局为代表)和财务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代表)缔结的一系列契约,因此,受托责任观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由于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与股权的分散,众多小股东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愿意对企业的管理当局进行监督,从而逐渐模糊了明确的委托关系,中小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来对待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业绩不好的公司。决策有用观便成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SFAC 1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 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有助于资本提供者作出决策②。受FASB及“决策有用观”的影响,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明确提出对外财务报告的通用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因此,决策有用观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投资者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即提供企业绩效信息与市场估计的绩效进行比较,以决定其投资行为。而企业管理当局是否能够提供可靠的、相关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直接关系到投资者能否有效地估量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企业的真实价值。为了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会越来越具有决策价值。规范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价值。嵌入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能传递给投资者更真实的有助于评估企业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用“Responsibility”而不用“Duty”来形容“社会责任”,本身就说明其含义的广泛性,因此,至今对社会责任的诠释仍未统一。Brummer(1991)把企业责任划分为四种: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199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卢代富(2001)在考察和述评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纵观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境况来看,本文认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最大化股东利润(即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应该承担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企业决策与行为以及受企业决策与行为影响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除股东外的其他各利益群体,具体包括企业的雇员,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体。总体来说,企业承担的责任应包括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类。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受托责任观

公司的管理当局是谁的受托人以及怎样如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财务报告受托责任这一目标。

图1 展示了受托责任观的扩展图。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不仅仅是股东的受托人,更应该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即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的人。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对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评价不能够仅仅以财务指标来单一地衡量。虽然财务指标是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如果作为唯一指标势必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图2构建了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指标,从而能够相对全面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

由图2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不应局限在反映股东利益的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而应该扩展到全面反映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供应商利益的各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上。笔者结合暨南大学沈洪涛副教授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建立起了一个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评价标准来构建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财务指标。用每股收益作为评价管理当局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标准;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评价管理当局代表债权人的利益;用工资福利率来反映管理当局为员工带来的收益;用税收的增长率来反映管理当局对政府财政税收作出的贡献;用销售增长率来评价管理当局是否能够不断地为消费者提品,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用应付账款的周转率来评价管理当局是否能够维护供应商的利益。当然,仅仅从财务指标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因为管理当局的许多行为不能够用财务数据反映,而且管理当局一般倾向于报告利好消息。因此,管理当局受托责任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也应该纳入到受托责任评价体系内。因此,管理当局受托责任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框架内(如图3 所示)。

结合图1、图2、图3,笔者认为对于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评价,要建立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基础上的全面评价体系上。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指引下,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评价体系应该以经济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框架,规范其信息披露,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受托责任观的目标,才能更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决策有用观

鉴于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目标仅局限于受托责任观,因此,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与决策有用观的关系,这里所指代的对象仅限于上市公司。能否真实有效地实现企业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的目标,笔者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决策有用观目标的实现。鉴于当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市场反应等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沈洪涛、杨熠(2008)以1999年到2004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业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观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力在2002年出现了转折,从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发展为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社会责任信息影响企业的价值,那么对于一个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能够为其带来正效益。因此,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则更具有投资价值;反之,无视社会责任或肆意践踏公众利益的企业必将使其价值受损,被投资者遗弃,从而,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来决定是否投资该企业。投资者只有结合全方位的信息才能够有助于其作出最优决策,企业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才能真实有效地实现(如图4所示)。

从短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其经济效益可能呈现负相关、没有关系或正相关的关系。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不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价值相比国外而言不高。宋献中、龚明晓(2006)曾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研究发现,决策有用性方面,社会责任信息被专业人士认为可能没有价值或完全没有价值;社会责任信息对决策的价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负面的量化信息、经审计的信息、量化信息与定性信息结合的信息、单独的量化信息、表述全面的定性信息、简单的定性信息;且强制性披露信息的决策价值较高;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信息,都可能有显著的增值效应。但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环境的恶化,理性投资者定会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因而,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决策价值会不断地增加。总的来说,只有结合社会责任信息才能真正地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为股东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积极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满足多方利益群体的多层次需要。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目标,本文认为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告才能更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且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越来越具有投资决策的参考价值,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越来越具有信息含量。由此,企业想要吸引投资者投资或者基于募集资金的需要,更应该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由于社会责任信息能够有助于真实地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且能够传递给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其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两大目标,规范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就变得十分迫切。鉴于此,笔者认为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做好以下三点:1.政府应加快制定有关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做到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2.要进一步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的构建;3.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或鉴证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参考文献】

[1] 卢代富.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 现代法学. 2001, 23 (3): 143-144.

[2] William R. Scott . 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三版)[M].陈汉文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5.

[3] 葛家澍,张金若. 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J].会计研究,2007(2):3-10.

[4] 李正.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77-83.

[5] 沈洪涛,杨熠.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3):103-107.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社会责任 相关者利益

2012年1月,河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在郑州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促进企业科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专职机构。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各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从之前的“法定义务”转变为当前的“战略需要”。例如南方电网设立“社会责任日”,中石化开辟“公众开放日”等都是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举措,这有利于企业在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时兼顾相关者利益,做到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SR)简单的来说是企业在其商业运作里对其利害关系人应付的责任,这些利害关系人不仅包含母公司或附属公司、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也包含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团体等。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经营过程中定会与利益相关者产生摩擦和冲突,为了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作为博弈强势一方的企业必须要做出让步,为博弈弱势一方的相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也就是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2.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FMO)又称企业理财目标,它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管理上的集中和概括,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完善,企业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几种不同的形态。企业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通常会顺应总的战略目标以及各个相关者的利益。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立与统一

1.对立面。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要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顾客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员工权益维护、扶持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和教育机会等诸多因素,这势必会消耗掉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这与企业创建的初衷——最大化创造财富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如果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超出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会使企业蒙受较大的经营风险,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可能性。企业一旦破产倒闭,受到损失较大的当属于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企业一味履行社会责任而自身生成发展受到威胁,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2.统一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企业社会责任的是建立在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很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因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可以向社会树立一个长期为社会、为公众创造价值的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信誉和价值。相关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排名和经营管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呈正比,即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排名靠前的企业,其经营状况也相对更好。因此,不难发现,社会责任和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并非对立面,恰恰相反,企业如果想长期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基础。

三、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辩证关系来看,企业需要在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合理的调整自身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单纯的把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而是要更多的关注相关者利益,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和谐与共赢。

第一,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兼顾各方利益。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涵盖的主体来看,它满足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对利益的要求,同时兼顾到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在社会责任背景下,企业要做到真正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做到“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以为例,在制定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后,反映在09-11年的经营业绩为大幅度增长,同时为其他相关者创造利益的社会贡献率分别达到20.7%、21.1%和25.2%。企业债权人、管理者、股东利益在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客户、合作伙伴、职工、特殊群体以及环境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第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要求企业切实履行责任。2012年全国共社会责任报告1708份,比2011年增长了63.76%。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实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推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企业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源于社会。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努力,企业想要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必须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四、结语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的财富和价值都源于社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它是企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保障相关者的利益的重要性,做到“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淑华.社会责任观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8年34期.

[2]高娟.基于社会责任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析[J].商业时代,2010年9期.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6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其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的特点,而对外又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迫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使会计控制的职能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适时反馈作用充分发挥。这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责任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主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建立各级责任中心、目标管理、差异分析、责任转账、编制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等方法,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耗费、占用和成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它通过集中管理,反映、核算、控制和考核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的价值运动,并且与班组经济核算相结合,与各级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挂钩,使企业内部做到责、权、利结合,真正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目标优化的目的。企业经济责任制和责任会计密不可分,经济责任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责任会计基础上,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巩固和不断完善有赖于责任会计的进一步参与,没有责任会计,就不会有真正的企业经济责任制。通过责任会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结合,对企业内部各层次、多层次责任管理,建立不同种类的责任中心并对各级责任资金、责任成本、责任效益进行核算、控制、分析,使会计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去,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向纵深化、科学化发展。实践证明,在现代企业中,将责任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会计学科,从管理会计中独立出来,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化。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7

中国国家审计起源于古代西周,当时在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种位于下大夫的“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很明显这里的“考其出入”是查实财务收支,而“定刑赏”就是评定责任,到秦汉两代采用“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务收支有无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之政绩,这更是明显的指出了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的重要关系检查财务收支是评价经济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二、从审计的含义、职能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接受审计监督的财政收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接受审计监督的财务收支,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各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把审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三项,即: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从定义和职能不难看出,审查财政、财务收支与评价经济责任是审计两项重要任务,两者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审计的内容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目的是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是前提,评价经济责任是目的,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从1986年起在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的规定中提出来进行实行实施的。1999年,中办、国办下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两个“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所指“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企业)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不言而喻,这个含义的前半部分就是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后半部分就是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内的经济责任,从而更充分的证明财务收支审计寓于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三、从审计诸多方面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

1.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其他审计形式(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涉及面广,时效性强的矛盾,要全面、深入地查清问题,困难很大,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及时、连续监督,确保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经常性审计,届中审计的主要形式就是财务收支审计,届中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对被审计者及其单位逐步摸清情况,积累资料,取得经验,可以使经济责任审计变被动为主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届中财务收支审计向结合的审计形式将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向。

2.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上,突出“五查五看”。即:一查资产家底,看国有资产的增减状况;二查财政、财务收支,看其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三查管理制度,看其有无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四查债权债务,看其有无虚列漏记问题;五查清理移交情况,看其有无转移、隐匿等问题。

而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损益进行审查。

两者看似关系不大,但究其根本,对资产中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审查就是“一查资产家底”;对损益科目中各项收支和期间费用等的审查就是“二查财政、财务收支”;对资产中应收及预付款项、负债中长短期负债的审计就是“三查债权债务”;对所有者权益进行审查,才能“四查清理移交情况”,从而确定其产权归属。

3.从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长远看其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目的,而财务收支审计的许多程序、方法都与财务收支审计相同,因此,财务收支审计程序是否完善、方法是否有效,换句话说就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发展,都会影响或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四、从审计诸多方面,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审计种类,它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确定或解除责任人经济责任的一项审计监督制度。它的对象是以“审事”入手,以“评人”而终,归根到底是如何给被审计人一个公正、准确、合理的评价,所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有两项:“审事”即审查被审查单位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评人”即评价被审计单位责任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且偏重于“评人”。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一般只涉及到“审事”,不需对责任人作出评价。

2.审计内容: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事”来“评人”的,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所以它的审计内容除了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如:(1)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履行完成情况;(2)重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3)遵守财经法纪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4)委托机关认为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等等。

3.审计参与部门:财务收支审计的参与部门一般只有作为主体的审计机关和作为客体的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参与部门则更广泛,除了上述两者外,主要还包括被审计单位责任人,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部门,只有协调好这些参与部门的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有可能出色的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4.其他方面:从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看,财务收支审计一般是审计机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党委、政府交办或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委托的交办、委托项目。

从要求被审查单位提供的资料看,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较财务收支审计更广泛,所以除了要求提供有关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资料外,还需提供:(1)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及任期内年度工作总结;(2)任期内各年度经济工作计划及执行结果资料;(3)重大经济决策的相关材料及会议纪要;(4)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际财经法规及廉政规定情况;(5)任职前后有关经济遗留问题,或有事项的专门材料等等。

从对审计时间、审计质量、审计人员素质要求和审计风险控制要求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有时间限制,而且审计机关和人员直接面对的是素质较高的领导干部个人,并直接关系到这些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不再光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评价,特别是经济责任外延广泛,内容丰富,经济责任评价难度很大,所以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对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要求高的特点。

五、在做好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责任审计

首先应确定“一个基础”,立足“两个依据”。目前许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的突出问题是不真实,假账、假凭证等或多或少存在,只有确定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这个基础,才能解决合法性、效益性问题,才能正确判断领导者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对其经济行为进行评价。另外,还需立足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被审单位提供包括财务收支资料在内的一切审计资料。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应完成“三项任务”,划清“九种界限”。

完成三项任务:(一)是要查清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等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情况;(二)是对领导干部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就必须划清“九种界限”:(一)划清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界限;(二)划清前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三)划清主观能动效益与客观被动效益的界限;(四)划清一般性违规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五)划清直接责任与间接(领导)责任的界限;(六)划清一般领导责任与重要领导责任的界限;(七)划清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八)划清集体与个人责任的界限;(九)划清近期效益、前期效益、社会效益的界限。

再次,在审计评价时要避免“两个绝对”,严格“两项制度”。

避免两个绝对:(一)是要避免对领导干部“无个人经济问题的绝对定论”;(二)是要避免对被审计单位“无重大经济问题、违纪违规问题”的绝对定论。

严格两项制度:(一)是要严格全面客观的评价制度,即要在划清“九种界限”的基础上作出对领导干部个人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二)是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即写明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或行政处分意见。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8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9

内容摘要:为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本文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升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和谐面临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企业没有充分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贾生华、郑海东,2007)。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受到欧美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欧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等重要组织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近年来,诸如环境污染、职工工作条件恶化和生活无保障、恶意逃避债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偷税漏税等不负责任的经济行为频频发生,造成了巨额的社会成本。企业应当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和谐、有效地运行。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说,本文在此采用张兆国教授的观点:企业责任可以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并且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是相对应的(张兆国、刘晓霞、张庆,2009)。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所要求的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所有权的安排,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把企业所有权集中地分配给股东;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外,还包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如制定公共制度、提供信息指导和维护生态环境等)以及社区和公众提供的经营环境;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而不仅仅是依赖于股东。

因此,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简单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抉择。企业要从股东之外的债权人、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公众和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各种专用性资产和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要求。相反,假如企业仅仅实行“股东至上”的理念,纯粹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必将直接或间接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做出不利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财务决策(黄辉,2009)。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对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财务成本,离不开财务支持,更因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行为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长期以来企业财务管理所过多关注的都是企业的经济责任,随着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我们有必要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一)相关财务管理目标评述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简单地评述如下:其一,“利润最大化”观点。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更多的研究者从利润最大化指标的不足出发,对利润最大化指标进行了修正和改善,提出以现金流最大化为约束的利润最大化。其二,“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近些年不断受到学者们的抨击与非议,一是因为其仅仅考虑股东利益,二是股东财富以股价来衡量也存在股价操纵等弊端。其三,“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涵盖了债权人等的投资价值,是目前认同度比较高的财务管理目标。其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点。有些学者结合企业公司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了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也是本文要论述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五,“无法确定某一个固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目前也有一些学者从委托理论和企业治理结构出发,认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特征、治理结构等条件进行相机决策。本文认为,虽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环境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可以设立财务管理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来分别探讨。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应该是一个复合式的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规避缺陷、突出优点(张俊民,200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可将财务管理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第二个层次是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包括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两个层面。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各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来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总的来讲,整个目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1.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对其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定位。一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二是广义分配理论的对象从股东扩大到公司资源的提供者或利益相关者,根据利益相关者各自提供的资源份额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进行合理分配,使利益相关者各得其所,才能达到和谐的均衡点,公司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其社会责任,而利益相关者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 还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四是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开放,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然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依存度也越来越紧密,这些变化都需要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确定。

因此,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既适应了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又能够调动企业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赢的局面。

2.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易于理解,但过于抽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目标,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要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满足相关利益方的要求,必须把“蛋糕”做大。从市场角度而言,这个“蛋糕”是企业的价值;从会计角度而言,“蛋糕”是指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的价值或利润减少了,无论如何对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是一种损失;相反,如果企业的价值或利润增加了,相关利益各方才有分配的基础,他们的利益才可能实现最大化。即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管理的市场操作性目标是以“公司股价最大化”为衡量依据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一般企业而言,只能采用财务管理的会计操作性目标,即以“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依据,因为“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对一般企业来说很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简单衡量的。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或者要求,面面俱到,必然会损伤效率,影响到企业价值增加的速度,并最终损伤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借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必然先使一部分富起来,然后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思想,可以认为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首先要考虑主导方的利益,实现“主导方利益最大化”,即先具备做“蛋糕”的能力,然后再把“蛋糕”做大,将“主导方利益最大化”作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此时的“企业价值”就包括了“企业财富价值”和“企业社会价值”。

同时,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行为纳入其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员工价值、客户价值等的关注,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就业问题。如果在当前的“平衡记分卡”中纳入有关环保和就业的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得到具体、系统、数量化的评价。

总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从企业的控制权来看,优先考虑企业关键性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实现“主导方利益最大化”),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进一步实现 “企业价值最大化”;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现实背景来看,需要“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来共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具体实施指标上看,应以“企业增加值率最大化”和“社会贡献率最大化”作为实施手段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实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当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最终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

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要以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前提。企业在这个多边利益关系的综合体中,只有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充分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才能更好地把自己发展壮大。所以,选择恰当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并构建了与此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希望对企业制定和实施其财务管理目标有所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2007(3)

2.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

3.黄辉.警惕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下的次优决策[J].财会月刊,2009(4)

4.张俊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01(7)

财务经理的责任篇10

关键词 企业集团 集团公司 内部控制 监督 财务总监

1 前言

按《公司法》组建的企业集团,主要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而聚合,决策经营结构为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经营班子---二级单位经理---经营班子---,因而,尽管管理的层次多、幅度大,但内部的治理机制是比较明晰的。

我国在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前,已开始在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及电子行业进行企业集团试点,但真正推行还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后,而且从推行效果来看,处于沿海发达省市要好于内部省市,一些新兴行业、规模中小的企业集团要普遍好于上述行业中成立较早的企业集团。这主要是那些较早成立的以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而改组的企业企业集团一开始就有非经济因素的行业垄断性,存在浓重的行政色彩和产权不清原因,这说明,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按照《公司法》,企业集团是一非法人机构,其依托一般是一个或几个集团公司的联合,在我国,绝大部分是一个集团公司,而且这种集团公司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滚爬壮大,形成一种以产权为纽带,以母公司为核心,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这种组织体系,在避免行政捏合的同时,形成富有特色的决策经营系统和比较明晰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系指组织规划和管理而采用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二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作为按《公司法》组建的企业集团,其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又可按系统的层次性划分为对母公司和对子公司,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实际上以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表现出来。

集团公司如何开展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从目前的企业集团运营实践看,方式有所不一,如财务总监派出、财务主管派出和轮岗、成立内部审计、稽查部门等等,可以说,

模式多种多样。其中财务总监派出的管理机制更是有待探索。

适值《会计法》正式实施之际,集团公司要推行在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制度,具体需要构筑一个怎么样的财务总监管理体制?增加财务总监后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体制做何改变,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必须首先对目前集团公司一般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体制进行分析。

2

一般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体制模式

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的组织体系,集团公司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即如下模式:

集团公司是以母子公司型式存在的,下面多个子公司的财务各自独立设帐核算和管理,一般来说,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担子更重,除负责母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对所有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监控。 集团公司负责人

(总经理)

总会计师

财务部经理

(财务主管)

内部审计经理

(财务审计块)

图1:集团公司一般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体系

目前,作为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工作主要落在财务部负责人(财务主管)这一层,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一层次上,现分析如下:

2.1单位负责人(总经理)的责任如何得到落实、保障

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会计法》,与85年版和93年修改版相比,在八个方面作了更大的修改,其中之一,便是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一是明确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负责;二是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四是对各单位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具体体现在第1章总则和第6章法律责任中。可见《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规定是明确的,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约束。因为,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由于单位负责人并不负责具体的会计工作,他的这部分责任只能通过内部委托授权关系,和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和落实,正因为这样,单位负责人必须强化这种责任下放的委托授权的接受对象。

2.2 总会计师并不承担具体的会计监督工作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设置总会计师,新《会计法》第36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可见委托授权对象,对于设置了总会计师的企业,可以把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的权利和责任委托授权给总会计师,对于没有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这种委托对象只能是下一层次的财务部门或相应机构了。

但总会计师也不从事具体的财务控制、会计监督工作,《总会计师条例》(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中,第5条规定:“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可见,作为总会计师,所承担的是更加重要的参谋职能,是单位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且这方面的工作也主要是起组织和领导的职能作用,总会计师的职责在《总会计师条例》第7、8、9条作了明确的规定,第7条中明确规定:“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本单位的下列工作:

(1)

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本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2)

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

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4)

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8条规定:“总会计师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第9条规定:“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主要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总体的任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现在,大多数的集团公司都制定有《总会计师领导责任规定》或《总会计师工作规定》等,是按照上述条例细化制定的,从对总会计师职责的规定来看,具体的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工作不是由总会计师承担,而是由有其组织领导财务部门开展。所以,如果单位负责人把这一权利责任委托给总会计师,总会计师仍要向下委托。

2.3

财务部门对财务控制、会计监督职责的承担。

财务部门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财务控制、会计监督这一职责,新《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根据《会计法》的要求,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章会计监督部分中,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财务控制,会计监督职能、依据,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可见财务控制、会计监督是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能,理所当然。然而,问题是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管理部门,又不仅仅是从事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这一项工作,而且,即使是监督工作也存在监督别人和自我内部监督双重内容,况且,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以执行会计核算任务为主,且权力也有限,这往往会导致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再加上,财务部门的财务控制、会计监督工作质量如何保障,如何衡量,谁去衡量呢?等等,新《会计法》的制订,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因为从大量出现的财务管理案件来看,正是因为财务部门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所导致,因而新《会计法》对加强财务监督制度、法律责任的明确上,作了重大修改和调整。

转贴于

2.4 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另一条线,象集团公司这类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3条规定:“下列单位,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三)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第4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并依据《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具体集团公司本身系统的实际情况,会制定相应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规定》。从内部审计的职责来看,主要着眼整个集团公司的管理,其依据是集团公司的制度体系,比单纯的财务审计范围宽得多,但财务审计仍是其重点内容,内部审计部门也具有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赋予的,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新《会计法》中第4 章“会计监督”条款得以具体实施的一个保障。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得财务部门的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工作受到控制和监督。然而,前面讲过,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并不仅仅是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所以,如果要加强内审部这条线里这方面的职能,必须加强内审相应的人力资源的建设。这就是对应的财务总监派出管理出台的原因。

3 新的财务监控机制设想

根据上面的分析,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机制可调整如下:

(1) 各级财务部门首先必须作好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工作,这项职能工作的权力,由新《会计法》这一法律赋予,具体职能的开展由《会计法》及统一的会计制度、集团公司相应的财务具体规定明确。《会计法》明确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承担好这一职能,如果真的这一道防线能守好,那就十分完美,但现实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无法得到保障。

(2)增加独立工作机构,即由内部审计部承担独立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职能,具体职能的开展由《会计法》及统一的会计制度、《审计法》、集团公司相应的相应的财务、审计规定明确。对财务部门的这一工作职能的履行以及由此引伸的企业财务运作进行控制和监督。

(3)总会计师作为总经理的助手发挥参谋作用,提供专业建议和业务指导,同时行使总经理(直线主管)在财务管理方面授予的直线权力,组织领导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核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也即财务部门的业务受总会计师组织、领导,同样,内部审计部中有关财务控制及会计监督这方面的业务也受总会计师组织、领导。

(4)总经理把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的权利责任(属于财务管理范围)分别授权委托给总会计师和内审部经理,由总会计师组织领导财务部实施,内审部经理组织相应岗位实施。

(5)为强化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由集团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编制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岗位。

(6)财务总监组织行政管理属内审部,业务管理同时属内审部和总会计师,以总会计师为主,内审部协助。

(7)财务总监依据新《会计法》统一的会计制度、《审计法》、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工作,接受总会计师及内审部赋予的职权,同时对对应的职责负责。

(8)财务总监日常工作汇报归口为总会计师和内审部,重大问题有直接向集团公司总经理汇报的权利。

根据上面的分析,一般的模式要改变,新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体系如下图新模式。

4 财务总监派出制度

从上面分析可知,如果是财务总监与财务管理二条线并行,就需要在加强原有会计部门的控制与监督工作之外,还需要加强第二条线,这就必然导致财务总监的派出,在上面的组织体系下,财务总监与各层次的关系如何呢?分析如下:

4.1 财务总监与总经理:

财务总监对总经理负责的形式以对总会计师和内审部经理负责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后二者的职权直接来自总经理的授予。由于财务总监独立开展工作,重大问题有直接对集团公司总经理负责和汇报的权利和义务,集团公司总经理根据特殊情况需要,可直接过问财务总监的工作,从这点讲下派的财务总监也是总经理的助手,但除非特殊情况,根据分层管理原则,财务总监日常工作由总会计师和内审部经理组织、领导。

4.2 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

小企业情况下,总经理直接管理财务工作,但在大中型规模的情况下,总经理精力有限,遵照分权管理原则,总经理把财务管理的一部直线权力分权委托给总会计师,总会计师作为助 单位负责人

(总经理)

总会计师

内部审计经理

(财务审计块)

本部财务主管

子公司财务主管

财务总监

母公司财务部

子公司财务部

现有的职权责任关系

增加的职权责任关系

重大问题职权责任关系

图2:改进的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体系

子公司经营班子

(经营管理)

手,负全部财务工作参谋职能,并负直线权力下的相应职能;对于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权,总会计师拥有直线权力,即组织领导和指挥权,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总监将接受来自总会计师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职权,同时对总会计师负职能责任,这实际上是对集团公司总经理负责。

4.3 财务总监与内审部经理:

从新《会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的规定来看,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既是会计工作的范畴,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这样规定,也许跟中国的国情有关,即内部审计仍以财务审计为主。

可见,财务总监有双重身份,既是会计工作者,也是内审工作者,或者说是从内部审计的角度从事会计工作,这与财会部门岗位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是有根本区别的。正因为如此,财务总监的工作不受财务部门的干扰,其编制属于内部审计部,组织行政上接受内审部经理领导,其职能除从总会计师那里接受外,还要从内审部经理那里接受内部审计的职能。

4.4 财务总监与子公司的财务主管

为加强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现在的集团公司往往采取财务主管下管一级和财务总监制度,这种制度在沿海特区中的大中型国企及三资企业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和有效。如,深圳市9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企业投资与财务的内部审计及监督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财务监控方面的11条指导意见,就对财务主管下管一级与财务总监派出制度作了规定,这对目前集团公司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所谓财务主管下管一级,即指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经理进行直接管理,负责其选拔、委派、考核以及奖惩等方面事务,以保证集团公司财务监控的有效性。那么,下管一级的财务主管工作职能是什么呢?与财务总监的职能怎样区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一般会制订有《财务主管轮岗管理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财务主管依据集团公司的财务制度开展所在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这就很明确地规范了财务主管的工作职能。我们再看看特区一些企业集团的做法,深圳免税集团95年颁布的《财务主管人员下管一级暂行规定》中主要内容是:

(1)下属二级全资子公司的财务部长由集团公司委派,并实行定期轮换制;

(2)各全资子公司财务部长行政上受集团公司计财部领导,由集团公司委派,其他财务人员行政上受所在单位领导,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计财部领导、监督;

(3)下派的财务部长负责所在单位的全面财务工作,组织和领导财务部严格执行国家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财务制度,如实反映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监督各项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集团公司每年对派出的财务部长考核一次,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不称职的给予降职或免职;

(5)全资子公司的财务部长实行定期报告制度,由财务总监、集团公司人事部门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定期听取其财务执行情况(每季一次),同时提交书面财务报告。

可见通过财务主管下管一级,在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方面得到一定的强化和组织保证,但是财务部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职能上还要接受子公司生产经营班子领导,完全靠财务主管去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在客观上是一定困难的,原因是:

(1) 财务部长要双向负责,一身二役不可得兼,既然身为二级企业经理的助手和参谋,那么地位上决定了不可能充当“监军”角色,难以向集团公司负责,维护公司利益。

(2) 财务部长虽然也是属于总公司派出人员,但毕竟是二级企业的中层干部,从组织的结构与管理的角色来说,总公司很难对其进行过多的控制。

(3) 虽然有的集团公司对财务部长的任免不必与所在的企业领导协商,完全可以直接委派、更换,但双向负责违背命令统一原则。集团公司与二级公司在利益分配,资源占用上毕竟时有矛盾,财务部长有可能处于要么坚持原则,与企业领导产生摩擦,要么丧失立场,做假报表、隐瞒亏损或利润,费用开支超标准入帐,乃至重大资金流动失控或资产流失的境地。

因而,集团公司在对二级企业的财务监控上既要为企业选派财务经理,更要向企业派驻“监军”,这就是财务总监管理制度。

可见,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是两条线,由于财务总监的主要工作职能是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因而所在企业的财务主管所负责的工作自然也就在财务总监的监察范围内。财务总监有权了解财务主管主持的所有财务活动,而且后者还要定期向前者汇报。

4.5 财务总监与子公司总经理:

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尽管属下派,但仍是子公司总经理(代表经营领导班子)的助手和参谋,从权力责任结构层级上讲是中层领导,负责职能部门的运作。是子公司运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负责人。但财务总监则不然,他不是子公司总经理的助手和参谋,而是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助手和参谋,履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的岗位工作职能,从管理层次上讲,相当于子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公司的部门经理级别。正因为如此,工作有更大的超脱性,财务总监有权了解、审核子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活动,子公司总经理(代表经营班子)有责任支持、配合财务总监职能工作的开展

5 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管理的内容

基于上面认识,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探讨如下:

先看看法律法规依据:

(1) 新《会计法》以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等机关法律法规。新《会计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会计核算、第四章会计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已明确指出了财务控制与会计监督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