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环境问题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3:14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形势下,应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农业的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现阶段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农作物秸秆没有进行科学处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于农作物秸秆处置的管理,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但还是有很多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每年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有的地方将大部分秸秆丢弃在河沟里或直接露天焚烧,这对于水和空气都是巨大的污染,大量氮元素被白白损耗掉。在夏季和秋季情况最为恶劣,很多的秸秆由于潮湿没有完全燃烧,大量的烟雾粉尘聚集在空气中无法消散,导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污染了环境。这样对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1.2 畜禽养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近年来,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有关调查显示,每年我国的畜禽养殖粪水以及排出的粪便就有十七亿吨之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污染的面积十分广,为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处理上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的养殖户只是将污染物随意扔掉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农业水污染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畜禽和农田污染物,对于水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1.3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人口数量也不嘣龆啵城市的污染也不断增多。而城市污染在逐渐向农村转移,主要有三种,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旅游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城市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经营,这些企业向农村或郊区转移。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绿化环保工作在不断加强,城市中的垃圾很多都被存放在了郊区或农村。这些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使耕地受到了影响,很多都无法使用。近年来旅游业持续火爆,城市的旅游也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了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有的人文景观过度开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坏,这就是旅游污染。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要想使农业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此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以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依托,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土地。采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最大化地保证耕地面积。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力度,并对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将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助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2 治理环境污染。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联动和通力配合,对化工品、饲料添加剂以及农药等进行治理。为农民群众讲解关于农药的知识,使农药的使用更为科学合理,对于那些高残留的农药要逐渐摒弃。按照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提高施肥结构,最终落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2.3保护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耕地,农业生产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必须要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拥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要制定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并坚决执行到位,进而保障耕地面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4 治理水污染。我国本就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使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工作,这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是加强对水污染质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找到污染源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开有效治理。也就是转变思想,针对现阶段的问题,制定新的治理措施,从源头出发,纵观整个污染过程,将治理和防治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1引言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实际发展的联系越发紧密,并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品质,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学生是我国日后发展的关键主力,其本身只有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其本身教学内容较为宽泛,融入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2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来说,环境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方向,并且涉及了较多的专业范围和相关问题。现阶段环境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形成科学的发展,并且了解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相关技术和对策。一般来说,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分为对环境中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相关环保基础知识等几部分的内容。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进行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未来环保教育工作中仍旧需不断的落实和开展。

3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3.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水平,并且对于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现阶段,地球生态环境的形势较为严峻,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居住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也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探索改善环境的有效对策,更好的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完成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对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出了对学生价值观、思想跟和道德观的培养需求。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通过推广环境保护的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主动的承担起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责任,真正的培养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人才。

3.2教师要加强进修

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引导者,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环境教育水平,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由于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环境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分析,进而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参与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活动,获得更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之间也要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互动,通过良好的交流,相互促进提高,真正的将环境教育的工作进行落实,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效整合。

3.3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并且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利用和把握,并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沉浸在环境教育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真正的启发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实例分析教学法,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参与到讨论与学习当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更好的掌握环境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专门的讲解,并且邀请相关环境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报告演讲,有意识、有计划的为学生讲解环境问题,巩固课堂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另外,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良好的开放性。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并且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并且通过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3.4在课外教育中整合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应用,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可参与性,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发挥。教师还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自动手和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联系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将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行巩固。课外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而达到对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地理教师本身也可以自发的组织成环保宣传活动对,定期的制定出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的提高环境教育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合理、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环境的需求,基于课堂,不局限于课堂的开展教学工作,不断的挖掘和研究环境教学,有效的对环境意识进行渗透和培养,充分将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发挥。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11(06)

[2]段景春.地理教学中的环境观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3

【关键词】 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处置的产品寿命全过程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的信息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达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和谐统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一般采取的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即末端治理模式;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宣传和营销,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在企业的总环境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给企业带来沉重的额外负担,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合理控制好环境成本就是要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环境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阶段环境成本之间潜在的联系,提出控制每个阶段环境成本的合理化建议。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成本的分解

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可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设计开发阶段、材料采购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和废弃物处置阶段,而废弃物处置阶段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可循环利用和不可循环利用。产品从设计开发阶段开始到废弃物处置阶段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成本如表1所示。

(二)模型的假设条件

1.自变量与因变量。各阶段环境成本ci为自变量,产品总成本tc为因变量,由于环境成本总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所以相应的因变量tc就随着ci的变动而随之变动。

2.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3.基于以上假设条件,回归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

(三)多元回归线性方程的建立

令ti(总成本)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观测值,tc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计值。基于以上假设提出产品生命周期下的环境成本分析模型,即目标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规范方程。

符号说明:a为截距;bi为偏回归系数简称回归系数,即环境成本回归系数,它表示自变量ci对因变量tc的影响程度;n为观测次数(n>5,n大于因变量的个数)。

ti和ci都可通过计算得到。把观测值ti、ci代入多元回归规范方程中可以得到环境成本回归系数bi,把a、bi、ci代入目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tc。

样本所建立的目标回归方程是否线性相关,估计的有效程度如何,是应用该模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回归方程之后,要对它进行显著性检验和评价。

回归方程的检验就是判断tc与ci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

第一步:对回归方程进行总体显著性检验。需要检验特殊变量回归系数bi是否同时为0,即回归方程是否具有相关性,用f检验可得到。

第二步:对每个回归系数bi进行t检验。看它是否与0有显著的差异,与0有显著差异的bi所对应的自变量才对回归方程有贡献,贡献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即贡献大的bi所对应的那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对总体成本的影响要大。

第三步:利用可决系数(r2)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是测定多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它也是反映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观察点在回归直线附近越密集。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它是一个非负统计量,随着抽样的不同而不同,即随样本而变动的统计量。它反映了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能够通过回归关系被自变量解释的比例。r2介于0与1之间,r2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为了表明总成本tc随每一项环境成本ci变化的相关程度,需要对该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反映相关强弱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r),反映了tc与ci的相关程度。因为这里tc与ci是正相关的,所以r介于0与1之间,r越大相关性越强。

(四)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对于单一产品,在环境总成本tc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比较bi的大小,可以直接分析出各个阶段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bi越大说明ci对总成本tc影响越大,找出对总成本tc影响较大的几个ci之后,进而可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降低环境总成本tc,以达到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目的。

2.对于有替代品的产品,应先计算出替代品产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和总成本tc,按单一产品的方法分析出替代品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ci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然后将两种产品的总成本tc和回归系数bi进行比较,选择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品投入生产。假如产品a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产品a的替代品b的总成本为tc',废弃物处置阶段环境成本c5'对总成本tc'的影响程度为b5',且tc>tc',b5>b5',则说明产品a的总成本高于产品b的总成本,产品a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比重亦高于产品b,基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控制模式,选择产品b进行生产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一)设计开发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设计开发阶段是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来看,虽然在这个阶段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成本,但是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生产产品所使用材料的类型及数量、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销售过程是否使用环保包装、排放的废弃物等都决定了其对环境成本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多元回归线性模型赋值计算及实证检验得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大部分是由设计开发阶段所决定的,约占80%左右,因此设计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与经济代价。由图1可见,设计开发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

所以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设计方法之中,按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因素有:优先选择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尽量采取再循环、可拆卸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程度。

(二)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原材料是否符合产品生产的需要,价格是否合理等属于采购人员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采购人员却忽视了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这样不能平衡考虑采购活动对其他价值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因此要把“绿色采购”的概念融入取得材料阶段。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绿色采购。

1.选取环保原材料。环保原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用环保的材料和零部件来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辐射性的材料,降低三废排放以及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安全风险;二是尽可能采用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或者可再生、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

2.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及运输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绿色采购。

3.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选择,形成长期稳定的环境战略伙伴关系,并实现采购过程绿色化。

(三)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生产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品的生产环节。清洁生产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其对现代成本控制模式的要求是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以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生产前、中、后的节能、降耗、减污,寻求资源、能源的废物的最少化。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以求开发全新工艺流程,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原料再循环利用,搞好末端治理,努力将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料到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于生产过程排放废弃物之前减少废物的数量。

(四)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在传统的产品环境成本控制中,销售阶段是一个被忽略的环节,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往往只注重销售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当前利润,而容易忽视企业的外部绿色形象,但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考虑,销售这一环节控制的重点是降低销售过程所造成的污染,从而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为了控制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营销,采用环保包装物,回收产品包装物,并且对分销和促销环节进行绿色管理,进而降低环境负荷。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三种途径进行环境营销:1.生态包装;2.使用绿色通道;3.企业如果无法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也应该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

(五)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

产品的最终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会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形成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中。这一阶段环境成本难以计量,因而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控制:

1.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开发、生产阶段的绿色管理,如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模式,来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2.对于已经废弃的产品,企业可以对其实施再循环与回收利用策略,从而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控制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社会、生态、企业才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丹璐,符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07(10).

[2] 王乃茜,范荔,郁利燕,徐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探究—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2):100-101.

[3] 孔莉萍,赵银德.基于清洁生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企业管理,2005(8): 109-110.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4

关键词:战略环境;中国共产党;认识;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14-04

战略环境,即战略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战略环境是动态的,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们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认识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判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和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党的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在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致时间。从1955年3月到1956年9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大国,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毕竟还很肤浅,也由于三大改造目标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巨大成功,和党中央在“凯歌行进”中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开始出现偏差。从50年代末开始,在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党实施了“化”运动和“超英赶美战略”,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60年代初,我党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反思,不得不放弃“超英赶美战略”。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呼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年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这样的认识。经过全党的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然而恰在此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的大论战,国内的阶级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导致和党的其他一些主要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错误判断,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普遍化。正是由于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所以,力图通过“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来解决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在这种错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经济上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处于严重的内乱之中,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正是对战略环境的错误判断,导致了错误的发展理论与战略。

“”以后,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我们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战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关于国际战略环境,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错误判断,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国内战略环境,邓小复强调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十年“”的严重教训证明,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正确判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几次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由此出发,党调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新世纪之初,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的正确概括。

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邓小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我国发展又面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具备各种有利于实现重要战略目标的条件的时期。也就是说,我国在这一时期有可能获得较长时间的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较为充分的内外发展条件,从而实现国力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当然,重要战略机遇期中也有诸多的挑战因素,需要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在这一时期,我们正面临“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

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个“前所未有”和四个“深刻”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概括,是我们党对当前战略环境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才突出了社会和谐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任务。

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出发,突出强调了我国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即:在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内,主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是对我国所处战略环境的最新概括,也是党中央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它使我们对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战略环境有了更加全面、清晰、深刻的认识,成为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

认识的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战略环境与发展战略,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指导的关系。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发展战略则是人们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制定的宏观指导方针,因此,战略环境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任何国家的发展战略,无不受一定战略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战略主体只有了解并熟悉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并且正确认识其中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有可能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否则,就一定会犯大的战略性错误。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看做是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的过程。对战略环境认识和分析得越客观、越准确,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也就越符合实际,越有成功的把握。

其次,必须依据战略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战略环境有两类:有利的战略环境和不利的战略环境。所谓有利的战略环境,是指战略环境为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某些机遇和积极的条件。能否及时地抓住战略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时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在对待战略机遇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能够主动顺应时展的步伐,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这是“主动型”战略或“前趋型”战略;另一种是对战略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或做出错误的判断,待别人占有主动、发起挑战时,才被迫仓促应对,这是“被动型”战略或“后补型”战略。从中国共产党人对战略环境认识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看,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战略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及时地制定出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才能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有利的战略环境,要充分利用以加快自身的发展;对于不利的战略环境,也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尽可能消解其不利影响。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5

关键词:工程项目 建筑设计 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是一种包括若干阶段的思维分析过程,遵守反映客观规律的规范的工程建设决策程序,将环境因素融入到这些思维分析过程中,是控制环境影响的基本思路。

一、决策阶段过程的分析与简化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思维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依据规划项目建设的需要,对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构成决策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确定决策的目标。(3)建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表示轻重缓急程度的权重系数以及实现决策目标的资源、时间、资金。(4)拟制方案。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拟定多种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以供评价和选择。(5)分析评价。对拟定的每个方案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评价,以评出最优方案。(6)仿真模拟。对方案进行实施前的仿真模拟看是否与方案分析评价的结果相一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方案。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把决策的思维步骤转化为如图1的决策过程。其中,项目评价是包括从建立评价体系到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最优方案的步骤。

图1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这四个思维的子过程是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和依据,后一过程是前面的具体化和落实。子过程1是提出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子过程2便要根据子过程1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财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子过程3)是实现决策目标(子过程2)的具体手段。因而,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决策阶段,关键是从子过程2开始考虑,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考虑因素之中,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根据决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阶段控制环境的问题便可简化,对确定决策目标和项目评价两个子过程进行修正。

二、决策目标模型的修正

决策目标是对决策问题最本质的概括与抽象,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同其他决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来达到某种效益目标,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目前大多数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模型可简单地用下式表示:

(1)

(2)

其中,式(1)表示的是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函数是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MI、SO分别是两者的简称,ξ和η表示不同目标的权数,取值均在0和1之间,且两者权数之和为1。式(2)表示的是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约束条件,ST、IN、TE、TI等为各约束条件变量的简略表示。MI受到约束条件f1、f2、f3的制约,而SO受到约束条件、和的制约。

工程建设项目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在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环境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即在决策模型的约束变量中,应该考虑环境系统(EV),另一方面要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目标(EV)纳入目标函数之中,因此,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决策模型应表示为:

(3)

(4)

三、项目评价体系的扩展

项目评价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增加了环境因素的新决策目标模型的要求下,项目评价过程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约束的条件,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手段就是在项目评价体系中增加环境影响评价。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6

【关键词】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模拟教学;模仿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53-05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以能力为重,主张“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可谓突出强调了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能力,它不是从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日起开始形成的,而是源于教师在职前求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因此,如何让学生――职前幼儿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各类教学实践情况,并通过观察、体验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初积累,这应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在高师院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旨在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双模教学――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实践性的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学习的核心是参与真实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与现实场域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与情境的真实互动,完成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联结,最终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拟教学”是情境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创设近似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某一角色(教师、幼儿或其他角色),完成指定给该角色的学或教的任务,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有具体情境支撑的实践性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既可以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进行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类普遍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习者避免重蹈因偏差行为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在观察学习中,榜样是观察学习的核心,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可以使学习者不仅习得新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习得新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社会态度等。〔3〕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仿教学”是观察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经典视频课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实地的模仿教学,并通过外援团队的反馈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经典视频课例背后有关教学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判断标准等,从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模拟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反思学习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一章重点介绍了引发音乐活动教学障碍的诸多因素和化解障碍的相关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极富情境性和实践性。为了帮助学生习得各种教学障碍消解的策略,理解各策略使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笔者采用“四阶段模拟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病例性模拟教学

因为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所以教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教学障碍发生的场景。这种病例性模拟教学是一个由高校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的过程,“教师”在模拟教室中再现“有问题”的教学环节,“幼儿”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适感。

第二阶段,改良性模拟教学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的成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这一切还需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开展实践检验。由此,课堂教学进入了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

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又可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原因分析。这一环节采取小组讨论方式,也即鼓励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掌握的实践知识,尝试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第二环节,呈现结果。在这个环节,各组呈现讨论结果,并针对仍有疑虑之处展开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或集体讨论,最后在相互的观点碰撞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案。

第三环节,模拟教学。在这个环节,一位学生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按改进后的新方案组织“幼儿”开展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此时,全班就新方案的有效性再展开讨论,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如若大家认为教学问题已得到解决,则本阶段教学任务完成。若“幼儿”的不适感依然存在,则需重新启动新一轮的改良性模拟教学。

第三阶段,示范性模拟教学

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际教学经验支持和教学策略储备,在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许多学生有时仍很难发现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也大多凭直觉,加之由学生扮演的“幼儿”的学习能力普遍虚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常会被看似流畅的教与学的过程所遮蔽。为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模拟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示范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示范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示范性集体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环节,比较分析。比较“示范性模拟教学”与“病例性模拟教学”“改良性模拟教学”在教学流程、教学指导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尝试分析“示范性模拟教学”中支持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总结提升“示范性模拟教学”背后所隐含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规律,同时提炼出基于情境的、适应性较强的障碍消解策略。

第四阶段,应用性模拟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了解了各种障碍消解的策略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学会将策略迁移到相似的教学情境中,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的效力,在观念上认同这些策略。如此,方能在以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第四阶段的应用性模拟教学事实上还承担着对病例性、改良性和示范性模拟教学成效的评估和检测功能。

应用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语言描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策略,口头讲述并具体解释该策略使用的一般性步骤和使用条件,以加强学生对这一策略的理解。

第二环节,障碍呈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呈现与原型同质的幼儿园病例性集体音乐教学视频片段,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学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障碍的消解策略。由于此处呈现的视频片段和原型相似,因此学生很容易感知、辨识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容易通过迁移的方式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三环节,策略应用。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位学生扮演“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针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运用障碍消解策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则巡回观察“教师”策略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有效性,并给予及时指导。

至此,模拟教学经历了四个阶段。期间,学生经历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习得榜样行为,发现教学规律尝试迁移教学规律,解决熟悉的教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长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了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开展模仿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学习篇”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歌唱、律动、奏乐、欣赏等四种不同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与组织指导方法。为了帮助学生从替代性经验,即榜样行为中获得设计、组织各类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感,笔者采用“六阶段模仿教学法”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榜样观察

在模仿教学中,所谓的“榜样”是供学生观察学习的材料。因此,确定榜样内容是开展模仿教学的前提,观察学习由此揭开序幕。

榜样观察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榜样推荐,即向学生推荐若干个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经典的视频课例,即榜样课例。

第二环节,榜样确定。学生按6人一组编组,抽签决定本组使用的榜样课例。

第三环节,观察学习。学生根据榜样课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观察清单,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观察学习,形成对榜样课例的初步印象。

第二阶段,文字转录

文字转录的过程是对榜样课例加以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幼儿园教师来说,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具体做法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视频课例中教师的行为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述,形成教学实录,并作相关补充,确保其详尽、全面、细致。文字转录工作需在反复观察榜样课例的基础上完成,故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

第三阶段,小组沙龙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对榜样行为进行思考,并在专业研讨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澄清榜样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

小组沙龙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问题贡献。在这一环节,个人需向小组成员呈现观察学习和文字转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的、技能的、理论的等。

第二环节,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小组成员就焦点问题展开分析与研讨。必要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片段。与此同时,教师巡回参与各小组的交流活动,和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专业判断。

第三环节,方案设计。在澄清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全组成员依据教学实录,将之还原成教学方案。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四阶段,教学演习

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将内化在头脑中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映像转化为外显化的操作技能,才算真正习得了榜样的行为。在实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学演习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本阶段的教学同样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个别操练。教师将榜样课例按教学流程分成若干片段,让学生以分段模仿的形式进行个别操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教学细节的指导,如眼神、体态、空间站位及语气、语调、语速等。

第二环节,模拟教学。小组成员以抽签方式决定执教教师、配班教师和录像员,其余成员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完整的模拟教学活动,录像员全程录像。

第三环节,视频回放。通过视频回放,让学生结合榜样课例视频,对比分析扮演者的行为和榜样行为的差异,自我察觉错误所在,相互纠偏,调整优化,从而尽可能将教学行为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及教学原则揭示出来。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可以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学习和课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阶段,教学实践

前文已提及,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的能力。因此,学生只有投身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情境中体味、感悟,其先前通过观察习得的经验才能真正被强化和内化,教学实践能力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教学实践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将教学实践计划交给实习基地园,并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玩具;提前赴实习班熟悉幼儿,熟悉教学环境;提前邀请大学课任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届时前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参与教学活动的研讨、反馈、指导和评估工作。

第二环节,教学实践。学生一般以团队合作方式,协作完成教学实践工作:团队成员可依次执教组织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其他成员协助完成配班、记录、观察和摄像等工作,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反思、交流、分享收集事实依据。

第六阶段,反馈评价

执教者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后,通常都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他们期望外援团队能帮助其找到不足,期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由此,模仿教学进入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我反思。由于模仿教学和榜样课例中的教学情境并不完全一致,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和前期经验各不相同,模仿教师和榜样教师对教学的现场调控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加之职前幼儿园教师在模仿教学中通常关注的是对榜样课例的拷贝复制,很多时候还“想不到”,或者“不敢”也“不会”去对教学活动做太多调整,因此当遇到“超出预料的问题”时,常常会自乱阵脚。自我反思环节便是要求执教者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寻求团队的支持。

第二环节,反馈指导。在模仿教学中,外界的反馈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此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执教者的困惑和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执教者的具体问题提出适切的建议,同时帮助执教者分析自己的行为、幼儿的反应与特定教育情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或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执教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帮助执教者找到进步的空间。

第三环节,调整方案。执教者按照指导者和团队其他成员集体讨论给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修改教学方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第二轮模仿教学。

至此,模仿教学经历了六个阶段。期间,学生从机械模仿渐渐开始能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思考,从刻板复制到能“由外而内”地理解每个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从非理性的直觉教学状态慢慢步入有意识的理性状态。这里,每一个阶段都直接指向模仿教学的核心,“真正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实践表明,本研究探索形成的模拟与模仿教学法,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愿意学,容易学,学得轻松,充满快乐”成为学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致好评。因此可以说,模拟与模仿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7

一、主题初期阶段――收集资料、自由布置,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的主题活动多是由幼儿兴趣或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确定的,当教师发现幼儿某一个问题、事件感兴趣的时候,不妨给幼儿一个能体现环境主人场地,让幼儿主动地通过观察环境布置,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兴趣和关注,给他们自由的表现空间。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观察幼儿在环境中的参与,寻找孩子的需要。另外,在主题没有确定的时候,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环境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捕捉幼儿主题兴趣点的极好时机。如:中班幼儿的“自由墙”上,发现很多男孩子非常喜欢带汽车卡片、绘画的科幻汽车图画,贴在上边,有的孩子还带来了许多战斗性极强的汽车,老师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后,一方面随幼儿需要调整环境的场地,提供幼儿需要的材料、用具,为幼儿主动利用环境、与环境形成互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学会寻找所需资料的途径,如:网上下载、图书馆查询、报纸、广告宣传资料等。在幼儿自由表现的同时,教师可以做幼儿的支持者,帮助幼儿将他们所关注的话题、问题,用文字表现出来,办成问题板,供幼儿、家长、教师共同观看,共同寻找答案,然后将答案继续布置在环境中,让环境与幼儿形成互动。如,有的幼儿问:“猫头鹰为什么怕火……”有的家长把自己知道的问题写在纸上带到幼儿园,由教师将答案念给幼儿听,或公布在展板上。有的幼儿经常聚集在“小问号”周围回答问题。教师从此放下架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孩子们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二、主题中期阶段――确定主题方向,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主题活动,交流经验

在主题游戏活动的第二阶段,“小问号”的问题,会随着幼儿需要,继续将问题公布在“小问号展板”及“家长园地”,以便幼儿、家长共同寻找答案;师生共同布置教室环境。同时,主题中期,又是幼儿从间接经验转变的过程。因此,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探讨等提高了学习能力。角色游戏是同伴和教师交往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集体中,既是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交往的客体。幼儿既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又同时能体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待方式,从而通过人际反馈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在游戏中孩子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在主题游戏中期阶段,开展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主题角色游戏。孩子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如“陆地上的动物”这个主题活动中,有的当动物资料馆的“馆长”“讲解员”,有的当动物食品加工场的“工人”,还有的当搭建动物园的“建筑工人”。在“动物玩具公司”工作的设计师,正在设计动物拼图,准备出售。在动物园照相馆里,摄影师正在为“动物们”精心地画像。在每一个角色游戏区域孩子们因为扮演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非常投入。此刻的教师也参与到游戏中。一会儿扮演“玩具公司”的“经理”,一会儿又是“推销员”。有时候还扮演“学生”,来到动物资料馆,请教问题。在游戏中没有了教师与幼儿之分。角色游戏的建交及环境的创设,为幼儿间交往、语言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提供了条件。角色游戏区的建立,为主题中期阶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主题的中期环境需要教师与幼儿互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记得,大班时有次我将有关动物的问题及答案用画框装饰起来,吊在教室内,内容是动手的自下而上环境照片。孩子们发现了规律后提议:画一张动物的“食物链”,看看世界上各种动物们都吃什么?教师与幼儿共同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经验,在班级的墙饰上,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陆地上的动物食物链》精美的图画。有的幼儿将自己收集、整理的“陆地上的动物之最”装饰在班级墙上。孩子们由此尝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喜悦,纷纷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幼儿在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有益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了很多学习经验。

三、主题末期阶段――展示幼儿的创造成果,帮助幼儿巩固认识,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8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2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3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4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9

【关键词】 生命周期分析;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确认

对 企业 而言,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同样重要。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生产类型的企业,并且大多将核算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成本的不真实。本文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如何运用该种思想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与确认。

一、环境成本和生命周期分析概述

(一)环境成本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当数联合国国际 会计 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2月11—13日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所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解释,是一种狭义的内部环境成本。

实际上,环境成本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环境成本作用的对象角度去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发生环境成本的主体角度去论证。在此不一一赘述。但不可置疑的一点是,企业界定和管理环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产品从诞生到最后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可能不完全一样,但通常都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五个阶段。

生命周期分析是一种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用于评价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技术和方法。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生命周期分析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输入、输出及潜在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就是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估该产品的环境形象。

将生命周期分析应用到环境成本管理,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通过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借助于生命周期分析,可以阐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的大小,从而发现和确定预防污染的机会。由于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能够增加产品有利于环境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

二、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进行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意义

(一)加强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 经济 发展 形势下,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企业,势必要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必须对事实上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加强分析与管理,而环境成本的界定与确认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有助于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清洁生产看成是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成为全球 工业 发展的国际新潮流,企业需要以主动的态度处理环境问题,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危机。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与其他成本一样,环境成本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合理界定与确认环境成本,将会为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 科学 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有助于完善 现代 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社会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有助于加强环境成本的分析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更好地遵守环保法规,降低环境风险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的环境法规都在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现行的、可预见到的、潜在的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对本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近期和远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的违规成本和环境风险。

(二)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进行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的优点

运用生命周期思想分析环境成本,不仅将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纳入分析范围,还包括了产品设计开发、使用和报废阶段的成本;不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待问题,还综合考虑了使用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因素,因此将其引入环境成本界定与确认过程中,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有助于企业全面掌握产品的成本构成,合理定价

多数情况下,企业产品的定价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影响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行为,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自身的营销策略。传统的产品定价通常是在成本基础上进行利润加成,但是,传统的成本通常不包括环境成本,是不完整的成本,由此制定出来的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全面涵盖企业的成本。因此,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把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明确的界定、确认,在定价时加以综合考虑,并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对于正确 计算 产品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强调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将企业对成本的理解扩大到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有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保持企业活力和优势社会地位,优化其生存环境。虽然从短期看,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支出意味着当期利润的减少,但从长期战略上考虑,其为企业带来的未来效益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运用生命周期分析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和确认,可以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帮助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环境成本的界定

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会有所不同,对于某一特定产品来讲,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界定环境成本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本文 参考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按照生命周期阶段将环境成本重新界定。

(一)产品规划及设计开发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环保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品的概念应运而生。虽然到目前为止,绿色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严格准确的行业标准,但从消费市场来看,目前得到公认的绿色标准通常包括:在生产中少用资源或者能源,不污染环境;在使用中能耗低,不产生环境污染物;在使用后可以回收或者安全废置。

企业 要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产品,必须从产品的源头,即产品的规划与设计开发阶段抓起,充分考虑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的环保要求。这一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设计人员进行绿色设计的培训费、绿色设计过程中的运营费等。

(二)产品制造与生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该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这一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环保设施投资成本(如过滤装置、废水处理装置的投资、运营、管理等相关成本)、资源循环成本(如水循环使用、能源余热二次利用等所发生的成本)、采用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材料等的工艺调整及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出、提高产品耐久性及再生处理易解体程度的成本、环境负荷的监测和计量成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所发生的成本等。此外,环境标志认证成本大多也发生在这个阶段。环境标志认证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我国从1993年开始认证,认证费用主要包括认证申请费、检查费和产品检验费、审定与注册费(含证书费)、年金(含标志使用费)等。

(三)产品销售与使用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产品流通中的环保包装支出、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处理成本等。

(四)产品废弃阶段

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或者残余物通常以废水、废气、废渣、废品等形式出现,要达到环保标准,必须要对产品的废弃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排放,或者进行回收利用。因此,这个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再生循环项目投资成本和运营费用、不可利用废物的处理费用、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罚款支出等。此外,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而对环境造成损害所发生的成本也可以包含在这个阶段。主要有对土地污染、 自然 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和罚金,各种排污费、环保案件的诉讼费和罚款等方面。

可见,企业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活动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只有深入到产品各阶段,才能发现产品成本发生的不合理之处,以便寻求改进方法,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环境成本的确认

联合国国际 会计 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所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确认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一是确认时间:应当在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二是确认方式: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然后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环境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主要依据是这项成本的发生是否能够使企业未来 经济 利益增加,如果不能,则应予以费用化。据此,对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可以考虑做如下确认:

(一)产品规划及设计开发阶段

此阶段所发生的成本虽然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成本的发生是为了减少或者防止产品生命周期后续阶段潜在的污染以保护未来环境,所以,这一阶段的成本适合进行资本化确认。

(二)产品制造与生产阶段

1.环保设施投资成本、采用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材料等的工艺调整及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出、提高产品耐久性及再生处理易解体程度的成本,由于可以提高资产效率和预防环境污染,应于设备达到可使用状态时或者成本发生时,予以资本化。

2.资源循环成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所发生的成本,属于与当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环境负荷的监测和计量成本属于当期的环境审计成本。它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说与未来经济利益的发生没有足够密切的关联,因此应将其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环境标志认证成本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金额不大,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也可以将其费用化,计入认证当期损益。

(三)产品销售与使用阶段

产品流通中的环保包装支出,如果包装物可循环使用,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话,可将其进行资本化处理,否则应予以费用化。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成本,通常只与使用当期相关,可于成本发生时进行费用化处理。

(四)产品废弃阶段

再生循环项目投资成本、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投资支出由于可以提高资产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故而应于成本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再生循环项目日常的维护运营成本、不可利用废物的处理费用、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和罚金、各种排污费、环保案件的诉讼费和罚款等通常进行费用化处理。

本文对环境成本的界定和确认,是以企业的产品为中心,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进行的。但环保问题是全社会的大事,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微弱的。因此,所有企业,尤其是同一价值链上的各类企业应该发挥协作优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运用 科学 的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与确认,建立解决环境问题的共享机制和有效的逆向回收体系,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 发展 。

现阶段环境问题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问题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将环境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浓度与特定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一定的评估结果,从而使人们深入了解所生存的环境的污染程度。可见,环境监测是我国提升环保事业的主要检测手段,通过这一检测方式,可以很好地辅助后续的环保措施的实施。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有了一些发展,但还是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就主要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更快地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为国家的环保事业提供更可靠的检测基础。

1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分析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是经过一系列的变革才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从起始到现在是经过不同的制度改革发展到现在这一阶段的,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所经历的阶段,彻底了解了之后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下面主要介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具体发展历程:

1.1起始阶段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是在1973年8月份的时候,我国第一部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法规在首次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上被制定,它就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之后,在11月份,《工业三废排放标准》也被颁布。一直到1979年,我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除了以上介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外,在我国的发达城市也有设定相应的具体环境监测工作站,也就是环境监测站,通过这一工作站的设定,就可以对周围的环境展开相应的检测工作,不光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检测,还能够为周围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规划,真正地实现检测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的目标,更好地为周围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检测保障。同时,通过设定环境监测站,可以更好地落实之前指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1.2加强阶段

我国在加强环境监测工作阶段也做出了很多提升质变水平的工作。我国在此阶段第一次召开了全国环境监测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制订了初步的监测网络,这是在1980年的改变,还开展了常规监测工作,真正实现了“四位一体”。4年以后,我国又相继开展了全国环境监测会议,在会议上对环境监测的规划甚至质量的控制所涉及到的内容做了明确说明,为日后的环境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88年3月我国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式步入正轨。

1.3深化阶段

在1991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暂行管理规定》中,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操作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有相关的明文规定,在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方面都做出来明确的规定给予充分强调。5年之后,又在国务院的监督下实施了两项制度,主要是用于防止环境污染工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制约和规范的作用。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从发展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方面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2.1环境监测结果不具代表性

第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监测的相关项目的针对性太弱,对于污染程度轻的项目却比毒害污染的项目的监测次数要多很多,甚至有一些毒害污染的项目却没有被规划到监测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严重污染的项目的监测针对性不足而影响整个环境保护的进程。第二就是环境监测频率太低,由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会导致监测的频次严重不足。第三是我国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针对的范围太过于局限。我国主要的监测对象主要集中于大气和水体,而对于废弃物和土壤等物质却缺乏监测,这就导致整个监测结果出现偏重而无法全面认识环境总体质量。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环境的评价上很难做到理性客观。在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评估时,要保证公正客观,但是在与标准的指标进行比对时,通常采用的是超标与未超标对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2环境监测手段不具科学性

其一,主要的分析方式为实验室手动分析,对于现场分析与连续自动分析,没有与之充分结合仪器。对于极易受到损害或污染的样品,如果使用单一的实验室手动分析,便很容易使样品遭遇损害,进而致使分析效率普遍较低。另外,手动分析工作量非常大,要大批监测人员,在监测人员水平不足的情况下,便极易造成监测失准等不良情况。其二,在以单一的点式采样为主的情况下,匮乏线上与面上采样分析[3]。一些极易流动的污染物,若使用单一的点式采样,则对环境影响的考察极为不利。其三,对于环境样品,主要的监测方式为ppm级的常量监测,没有较为科学的微量或痕量样品监测。其四,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相适应,对于一些突发环境事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除此之外,现状下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系统还不具完善性,缺少标准的监测方法,并且有些配套的监测方法与现场快速与动态测定不能相适应。

3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所存在的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针对问题的存在制定有效的改善及强化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希望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实施科学监测机制,以不同地域的污染特征差异为依据,进而选取不同的环境监测项目;努力提升自动化连续监测水平;使各种监测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如物理性监测、生物性检测与化学性监测等;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数理及评估能力进行强化。又如:强化快速监测水平,落实监测工作之前准备好应急监测标准及方法,并配套相关设备及工具等。对于自动化与快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进行强化,使所研发的设备具备简便性、高效性与自动化等工作,进而使其与环境应急监测需求充分符合。

参考文献

[1]祁春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科技,2013,Z1:150-151.

[2]张震南.试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