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概念十篇

时间:2023-06-06 17:55:58

财务风险概念

财务风险概念篇1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医院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从投资上看,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

从资金的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

从资金回收上看,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帐烂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30%的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痛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的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涵巨大的财务风险。

资金的收入上来看,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病人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预算控制

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以此保障资金支出有预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资。但也要避免过繁过细。如果医院预算对极琐碎的支出也作细微的规定,就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要一方面要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要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切实发挥成本核算在奖金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权、责、效、利统一的、真正具有激励机制的奖金分配方案,结合医院的实际和各科室的特点,在统一的成本核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科室的特殊情况作局部的调整,某些核算因素应做到因科而异。

(三)业务收入管理

根据卫生部《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医院要在严格界定各项业务收入性质基础上,分别将各项业务收入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医疗服务和药品经销的各项直接费用,要分别列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的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禁乱摊费用、扩大成本。各临床科室要坚持不多收、不漏收的收费原则,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医疗财务制度》及《医疗会计制度》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各类收费票据要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经各收费处审核款、据相符无误后,将收据存根、收款日报表及缴款单一并上交财务部门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核销。以此增加收费管理的透明度,杜绝不开票或不入账的做法。(四)医疗欠费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和欠费预警制度。可以在一个地区建立患者失信记录,将患者欠、逃费情况和病情建立档案,在区域内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对多次恶意欠、逃费者将其列入黑名单,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证据。当其在医院就诊时,如非紧急情况,必须交足住院押金。病人医疗费用的担保应坚持担保负责原则。患者应先交钱后人院,预交款不足时应提前及时催交。若因病情危重、急救或无主等特殊情况,也应由医务处主任或分管业务的副院长书面通知收费处,方可限时开通欠费的绿色通道。但财务处应负责催缴因此所形成的欠费。此外,医疗费用也应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做到科学施医、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增长,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以此来避免客观医疗欠费。

(五)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指标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这些财务指标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目前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七个指标,其中指标1至3属于财产效益状况,而4至7属于资金运营情况。

1、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医院来说,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应低于医疗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若实际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将会导致医院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危机的连锁反应,所以一般认为该指标不应高于50%。

2、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是从所有者角度考察医院盈利水平高低;而总资产收益率则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医院的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收益越高。

3、资产负债率。从财务角度看,举债太多,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则医院将很难再借到钱;但举债太少,则表明医院比较保守,也表明经营者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举债决策时,充分估计预期利润以及举债风险以做出最优决策。

4、流动比率。从一般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债能力,因此流动比率指标是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最通用的财务指标,通常这个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为150%左右。这个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的机会越大,安全性越大。

5、资金安全边际率。资金安全率>0,而安全边际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尚好,但营运效率欠佳;安全边际率>0,而资金安全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已有危机,应加大账款回收力度;而若2个比率同时<0,医院财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6、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加药品进销差价,可以以此评估医院偿还短期负债能力。

7、应收款周转率。应收款周转率反映医院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应收款周转快,说明医院资产流动性强。

财务风险概念篇2

关键词: 财务管理概念; 资本成本; 财务风险; 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 F2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102- 06

收稿日期: 2007- 01- 16

作者简介: 徐春立,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 管理学( 会计学)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 都是以严谨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的。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 严谨科学的概念界定是不可或缺的。准确的界定概念, 明确事物的性质,区别不同事物的属性及其功能, 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也是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 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功能不能够准确定义, 必然混淆科学研究对象的构成内容, 损害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 要么是出于对基本理财概念认识上的欠缺, 要么是出于急于“创新”的功利主义色彩, 抑或出于恶性炒作, 导致对部分财务管理基本概念的曲解和误导, 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伪概念的出现, 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尴尬。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 势必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拟针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流传甚广的错误概念或伪概念进行辨析或批判, 以期为建立规范的、学术研究中公认的财务管理概念体系, 促进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而抛砖引玉。

一、资本成本概念辨析

资本成本是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我国理财界在认识上普遍误解的概念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财务管理的著述中, 均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企业向投资者支付的资金使用费用( 股利、利息等) 和筹资费用( 为筹集资金而支付的交易费用) ”。这种概念的错误定义流行甚广, 甚至出现在部级的考试教材之中, 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上述错误概念的出现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引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企业是企业组织的绝对形式,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即企业所创造的收益全部上缴国家,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统一供给。在这种背景下, 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并实行计划经营, 通过计划在企业之间进行配置。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 这种经济资源的分配机制所形成的重大弊端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非市场化的配置, 不存在经济资源的市场交易,不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生产完全是国家计划安排, 产品是国家计划调拨, 实际上不存在企业自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利润, 因此, 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投资者,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不会形成投资者根据市场无风险利率和承担的风险要求基本报酬的资金公平交易价格。因此,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际上是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的。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逐步的改革。最初的改革除利润留成、建立企业基金等分配制度的变革外, 在企业资金的供应上先后推行了企业上交国家资金占用费、国家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供应等制度, 使得企业由无偿使用资金转向需要承担一部分资金的使用费用, 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使用费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的出现, 造成了理财界认识上的直观感觉是企业为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即成本, 延续到市场经济机制下, 这种直观的感觉就抽象为“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错误的概念被直观的现象所印证, 流传甚广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 资本成本概念的出现源于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是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个概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就不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只有在商品经济时代, 当出现了资金的剩余者和资金的不足者后,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需要凭借一个公平的交易价格进行资金的交易活动。公平交易价格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者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相关, 对于投资者而言, 投资者可以按照资金等风险的投资机会预期的报酬率作为投资的基本报酬率, 也可以按照投资时承担的风险要求与之相对等的报酬。在不存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机会的差异性等因素相关。在资本市场出现后, 市场利率就是投资者与筹资者进行资金交易的一个基本的交易价格的参照标准。20 世纪初,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Irving Fisher) 根据存在和不存在资本市场两种情况, 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效应: 资本市场通过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使拥有剩余财富的经济人( 储蓄人) 和拥有投资机会但超出自身财力的人( 借款方) 实现其目标,市场的主要效用在于节约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储蓄人通过将资金借给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 借款人比自行寻找储蓄人由于搜寻费用的节约,从而从市场上得到低息的借款。由于市场效率, 促使储蓄投资额的增长, 同样也会提高借款人的经济效率。[1]费雪分离定理表明, 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单一的利率,借贷双方在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时, 均以此为依据,致使投资与筹资的决策相分离。对于投资人而言, 只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市场利率时, 就可以从资本市场借入资金, 而无需考虑个别投资者的具体偏好。对于储蓄人而言, 无需考虑借款人的具体偏好, 只要投资的收益能够达到或高于市场利率, 就可以将资金予以贷出。因此, 对于债券而言, 实际上资金交易双方是依据于市场利率进行交易的, 市场利率就是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一个基本的资本买入价格。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按照市场利率对投资人支付报酬, 才能够获取资本的使用权。因此, 债券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和风险决定的债权人投资的必要报酬率。

由于债务市场的高度有效性, 即债券的价格反映了债券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又由于债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是事先约定形成的固定的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

大部分债务的资本成本是与市场利率相关的, 容易确定。而股票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确定作为风险函数的股权资本的成本就比较困难。股权资本的交易不是像债券那样有确定的未来交易价格,对股东支付的报酬是企业运营后的后续行为, 因此,实际上股权资本的交易是投资者卖出资本在先, 企业买入资本在后。即企业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股利与资本报酬来作为股权资本的买价。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根据风险程度要求的报酬率, 即企业使用股东的资本必须要付出的成本是客观的, 而企业是否满足股东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支付的股利和资本报酬能否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则是企业是否公平进行了股票交易的衡量标志。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股权资本的交易价格支付买价, 即未能够使股东达到相当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基本报酬水平, 企业就会丧失持续融资的能力, 从而引发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现代财务研究结果表明, 股票的资本成本应是股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的一个函数, 亦即投资者按照投资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的基本报酬率。“公司的股权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 相当于公司的投资者预期从同等风险水平的其他投资中获得的总收益”。[2]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 股权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与投资者承担的市场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之和。费雪分离定理表明,股东根据承担的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与股东个人的偏好无关, 风险的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

综上所述,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投资时按照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的投资报酬率或承担的风险程度所要求的基本报酬率。那么, 投资者为什么不按照投资未来有可能产生的报酬率( 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报酬率) 来作为基本的报酬水平呢? 或者说为什么投资者个人对资本使用产生报酬的预期与企业使用资本报酬的预期不相一致呢? 原因在于市场效率即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的约束。债券市场的效率水平相对较高, 交易双方依据市场利率作为交易价格, 因此大部分债券的交易难以产生正的净现值。而股票市场的效率较低或者企业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较低, 难以反映企业投资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投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 投资者只能够按照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报酬水平, 而不能够按照投资预计的实际报酬水平要求报酬。

将资本成本视为企业使用与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其定义本质的错误在于: 第一, 歪曲了资本成本的属性, 资本成本不是企业使用投资者资本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或发生的资本筹集的交易费用,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根据投资的风险程度或根据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报酬的水平对投资要求的基本报酬率, 其性质是属于机会成本; 第二, 未反映决定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因素, 资本成本应是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函数,是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第三, 定义的角度错误,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行为所导致的投资者出让资本必须要达到的一个资本的基本售价,由于企业使用的股权资本所产生的剩余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企业是否达到企业出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即买价是否公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资本交易的公平性, 只能够根据企业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与资本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因此, 即使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定义, 也不能够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实际上, 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 资本成本应该表述为, 筹资企业为持续保持资本的融资能力所必需对投资者支付的基本报酬率。可能有的学者会问, 既然资本成本需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定义, 那为什么在财务管理的教材上在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时所使用的股利折现模型, 是按照筹资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现金流量来计算呢?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财务管理教材没有讲清模型产生的背景,股利现金折现模型应用的条件是市场的高度有效, 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所以可以按照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报酬和资本的净买价( 买价扣除融资费用) 计算资本成本。

错误的资本成本概念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现实中, 很多企业将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看作是企业的资本成本,由于在法律上, 没有关于使用股东资本强制分红的规定, 对股东可以支付, 也可以不支付股利, 很多经理人员错误地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比债务资本成本低, 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性较之债务要低, 这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国有股权资本非流通性与公众资本流通性的分置, 绝大部分国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由政府委派, 经理人员贪图舒适, 造成了我国股份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报酬偏低, 未能够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 导致了前一时期我国股市的灾难。甚至个别学者在解释上市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偏好的原因时, 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这种将公司实际给予股东的报酬作为资本成本的谬论, 对我国企业经理人员的理财理念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理念上的错误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偏差。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参照标准。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是建立适合企业承受能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 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够达到最低, 企业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努力降低企业的风险,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本成本, 是筹资决策的主要目的; 在投资上, 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发展所必须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的收益水平, 是企业使用投资者的资本而承担的基本责任, 因此, 只有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报酬率达到或超过资本成本, 企业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需要, 才能够保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必须指出, 依据MM定理, [3]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是相互分离的,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必须遵循这一定理。也就是说,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 不能够以项目具体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价的标准, 而应该将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混合决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项目的评价尺度。

资本成本是财务估价的基本依据。财务估价是确定企业资产, 包括投资项目、无形资产、企业、并购等公允价值。进行企业资产估价的主要方法是现金折现模型。资本成本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折现率。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计量并依据风险水平确定投资者的风险必要报酬率, 是正确进行资产估价的前提, 也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由于资本成本的属性表现为机会成本, 在进行企业资产评估时, 不能依据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来确定折现率, 而必须依据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投资的风险程度等机会成本的标准来确定折现率。

资本成本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债权人与股东必要报酬率按照企业资本结构计算的加权平均值, 是企业进行经营应

该创造的一个基本报酬率, 评价企业是损毁价值还是创造价值, 其标准是企业实际的总投资报酬率是否大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MM资本结构的定理表明,一项投资可行的标准是该项投资必须创造正的净现值,即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内涵报酬率) 必须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净现值实际上是企业预期收益与资本成本差额的价值, 正的净现值是企业价值的增量。衡量一项长期决策的有效性的标准是观察这项决策是否创造了正的净现值。净现值在每一个经营年度表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 EVA) 是企业创造的息前税后净利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获取经济利润, 意味着企业为股东创造了剩余财富, 是企业价值增加的源泉。当EVA 出现后, 很快就成为大型企业考核经理人员绩效的标准。

二、财务风险概念辨析

在理财学的基本原理中, 企业全部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或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表现为企业筹资风险。经营风险亦称为投资风险或商业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企业基本经营收益(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规范的、严格的、西方学术研究中沿用至今的学术概念, 却在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中被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篡改为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外汇风险等, 财务风险的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被无限度的夸大, 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风险。自从这种所谓广义概念出笼后, 在杂志上见到的财务理论研究文章中有之, 硕士与博士论文有之, 教材有之, 专著有之。似乎“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大有占据学术研究主流之势, 造成了理论上极大的混乱。实际上, 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只不过是反学术规范的伪概念。

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之一是, 必须遵循规范的学术概念。这不是教条, 而是在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使学术研究成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科学规范的概念的标志是这种概念的思维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破坏了规范的学术概念, 必然造成事物之间区分的困难, 无法界定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不能够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的错误在于, 不恰当地扩大了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该种概念出笼的逻辑是, 企业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财务风险就应该包括资金运动的全部风险, 财务风险等同于财务管理的风险。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定义逻辑, 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解释汉语中的“坐井观天”一语, 就很可能被解释为蛤蟆坐在井里看着天。实际上, 英文中的财务含有筹资的含义, 财务风险特指的是筹资风险。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学术著作中, 几乎均将财务风险视为筹资风险, 它是具有负债筹资的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而经营风险是所有公司共性的风险。在规范的理财学术研究中, 企业资本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就是在防范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和利用负债的杠杆等正向作用的权衡中进行的, 如果我们使用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 将投资风险等均包括在内, 就会造成研究上的混乱, 因为在财务上投资和筹资是分离的, 资本结构属于筹资领域, 而投资风险属于投资领域, 将属于投资领域的风险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 事物性质的混淆必然带来思维逻辑的混乱,就会破坏资本结构中关于负债效用的研究。

科学概念的标志是概念的外延上能够涵盖同类事物的特征。按照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包括了投资风险, 而在这类研究的文献中, 往往又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视为并列的两个概念, 承认企业的风险是由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所构成。这就造成了概念定义外延上的混乱: 按照广义定义的逻辑, 既然财务风险包含投资风险与资金运营风险, 而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规范的定义就是企业经营风险, 怎么又出来一个与财务风险并列的经营风险呢? 其概念外延定义的逻辑是多么混乱!

创新是保证学术发展的必要前提。财务理论研究上的创新, 应该是在前人的劳动成果已经被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财务理论。创新绝对不是标新立异, 对概念的篡改不是创新, 是伪学术的范畴, 后果是导致规范的理论体系被曲解, 导致规范的学术概念被破坏,也就必然造成研究思维上的混乱, 造成正确的理论不能够被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学术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 应该有不同的理论流派, 但是在规范概念的定义上应该保持尊重和接受的态度, 不允许胡乱定义。广义财务风险概念不是中国学者特有的创新, 而是学术浮躁、急于求成的恶果。它破坏了财务风险的规范概念, 站在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角度上看, 造成了财务理论体系的曲解, 是应该被学术研究摒弃的一个伪概念。

在财务理论中, 企业的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一种企业不使用债务资本的情况下, 资产运行产生的基本报酬( EBIT) 的不确定性, 蕴涵在企业未来总资产报酬率(rate 0f return onaseta,ROA)的变动中。财务风险是属于普通股东所承担的一种企业举债融资形成的特有风险, 蕴涵在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变动中。在未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总资产的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相等的,但在企业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由于债务的财务杠杆作用, 会造成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如果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的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会高于总资产报酬率, 如果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的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比如, 某企业当年创造的EBIT 为20 万元,资产总额为100 万元, 所得税率为40%。如果企业未使用债务, 则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也为12%。假设企业使用50%的债务, 债务利率为10%,则总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为18%。当然,如果企业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使用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指标来衡量。

三、资本运营概念批判

20 世纪90 年代, 是我国企业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里程碑。资本市场的出现, 使得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改建为股份上市公司,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 筹集企业经营需要的资本, 进行企业的战略投资。“资本运营”或“资本经营”的概念应运而生, 曾经一度被大加炒作。仿佛是轰炸效应,使效率低下的我国部分企业看到了资本增值的希望,仿佛只有资本运营才是企业资本迅速增值的法宝。在这种伪学术概念的引导下, 不少上市公司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 在资本市场上, 弄虚作假。对资本市场公布虚假的、人为操作的经营业绩报告的层出不穷,玩弄虚假的资产重组、并购、股权重组, 骗取股价增值或套取股东现金的有之。一时间, “资本运营”的

口号响遍天下, 企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和实践“资本运营”活动。直至今天, “资本运营”也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学术性的研究杂志上。“ 资本运营”真的那么神奇吗?

其实, 拨开“资本运营”概念的神秘面纱, 就不难发现, 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违背财务原理的伪学术概念。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首先表现为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杂乱性。翻看有关资本运营的书籍可以发现,资本运营概念的版本诸多。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 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包括企业并购等扩张型运营和剥离、分立、股票回购、分拆等紧缩型运营;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以资本增值为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 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有效运营的方式; 有的将其定义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可见, 即使是资本运营概念的使用者本身, 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其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上是混乱的。更谈不上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公认性。一个内涵和外延高度混乱的概念, 其本身就不具备任何科学性, 更不能够界定同类事物的属性, 不能够发挥概念在学术研究上引领事物研究方向的作用, 因为, 我们不知道, 到底什么是资本运营,到底涵盖企业的哪些行为, 定义该概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何在。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对企业经营的误导性。按照资本运营概念的说法,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实业资本运营而提出的概念,是企业以金融资本、产权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买卖,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资本经营概念的炒作者看来,实业资本经营属于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 其资本增值的效率低于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的效率, 这是对企业经营的严重误导。MM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无公司税模型的定理表明,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在未来所创造的经营收益的资本化价值, 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尽管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财务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 但MM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 任何企业的价值关键取决于企业既定投资规模下的生产经营效率。[3]事实上, 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本, 在企业经营上如果不能够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经营效率的话, 企业就不会实现价值的增长。同样, 企业扩充与重组, 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只要这种投资行为或产权变更行为, 没有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企业就不会增值。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表明, 在资本市场高度有效的情况下, 金融资产的投资与筹资,并不能够获取正的净现值, 因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于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 信息的对称程度高, 故获取正的净现值的途径是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试想, 如果经营金融资本与经营产权资本的效率高于实物资本的话, 那大概就没有人进行工商产业的投资了, 闲置资本的拥有者, 都去资本运营吧。在各种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 都去搞产权重组、企业并购吧, 那样的话,可能一个社会离喝西北风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是对严格的财务理论体系的肢解。解析上述有关资本运营的定义, 我们可以发现, 资本运营的定义几乎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范畴, 如并购、资产重组、剥离与分立是财务管理投资扩充与财务重组的内容, 而所谓的金融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 而在内涵的定义中, 资本增值是盗用了当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创造价值, 将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篡改为资本运营的概念, 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肢解, 如果沿用资本运营的概念, 必将在理论上引起极大的混乱, 在实践上产生严重的误导, 削弱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财务理论体系中,所谓资本运营的外延涵盖的问题如扩充、重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对财务理念和财务方法的正确运用,离不开财务原理的支撑。而翻开资本运营的有关书籍,我们难以找到有关所谓资本运营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从这点意义上观察, 资本运营只不过是拼凑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是一个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的伪学术概念。

准确的定义财务概念, 是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前提。作为财务管理的学者, 笔者呼吁在研究上放弃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的做法, 以学者严谨的、规范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虽然没有立足于创新, 只是对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错误的概念进行了斧正, 但通过我们的呼吁以期建立和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的概念, 使严谨的财务理论体系能够得以维护。应该指出, 在财务管理领域中, 被扭曲的和误解的概念决不止作者所剖析的几个重要概念,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20 年左右的中国, 是对财务管理领域中的若干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规范、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以促使理论研究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刘明辉.主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G.Bennett Stewart,Ⅲ.探寻价值[M].康雁.等译.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M]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 49

责任编校: 朱星文

On the Distor tion and Cor r ection of some Concept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XU Chun- li

( Tianjing Institute of Fiancé $Economics Tianjing 300222)

财务风险概念篇3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职业谨慎; 职业怀疑态度; 审计责任

所谓审计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指有理性的审计人员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秉着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实施合理的审核检查,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得出不偏不倚结论时所应具有的职业关注。因此,又称审计应有的关注或职业怀疑。莫茨教授和夏拉夫博士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对相关概念作了经典论述:“所谓应有的审计关注,指的是谨慎的实务家在计划和实施审计业务时,必须保持的关注”,这一经典论述至今仍被人们所引用。不可否认,随着审计行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背景下,或许是实务家们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原则,抑或是该定义已不再适应审计实务的发展,这一表述在接连发生的会计丑闻面前,愈加显得单薄无力。正如两位学者所坦言:“在这里提出的有关谨慎实务家的若干特征在目前只不过是试探性的”,“我们也许永远得不到一个完美的概念”。但无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考虑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背景后,考查对这一概念进行阶段性界定所应考虑的因素,将会有所裨益。

一、风险导向审计背景介绍

审计在经历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的账项基础审计、20世纪40―70年代的制度基础审计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了风险基础审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审计风险上升。制度基础审计固有的缺陷(如它缺乏全面风险的视角,过度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对高层串通舞弊无可奈何等)愈加突出。审计职业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开发出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企业环境及评价内部控制对前两者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以该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通常被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面对日益增长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态度逐渐引起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必然会转化为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注册会计师逐渐认识到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风险控制措施,才能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另外,从审计技术的可操作性来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在实践中很难作出区分。因此,不断有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与国际趋同,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如下特点①: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区别是审计理念不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被定义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据此可以看出,新定义的审计风险更注重结果而非程序,强调风险控制到位而非程序执行到位,其导向是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2.责任前移,重心前移。现代公司的治理缺陷以及管理层舞弊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这使得以固有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错报风险在短时间内成为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

3.风险评估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果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财务信息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扩展到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职业谨慎的重要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审计职业谨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其理由如下: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职业谨慎

1.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无论是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风险还是在源头上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都需要审计人员进行主观性较强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抱以高度谨慎的态度对有关信息作出职业判断。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使得了解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并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和核心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是一个不断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无论是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及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还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都要求审计人员持有高度的职业谨慎,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分析工具多样化,在利用这些分析工具时必然会要求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在此过程中高度的职业谨慎必不可少。

4.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其审计程序都相同。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这使得审计人员有了更多临场发挥的空间,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谨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独立审计准则》可能滞后于审计实务的发展

在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如果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来开展审计业务,就可以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现行的审计准则往往滞后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发展,就会导致在审计实践中出现以下现象:审计人员可能由于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作出错误判断,进而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无法根据审计准则为自己辩护。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格外关注职业谨慎。

(三)其他因素对职业谨慎的诉求

现代会计环境直接影响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履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的广泛运用,增加了现代会计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对会计判断进行再判断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应当更加谨慎。

1.衍生金融工具和无形资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特殊,高风险性是其主要特征,其潜在损失足以引起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价值确认、折旧或摊销等问题都使得会计人员的判断变得更加具有主观性,从而对审计人员的谨慎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本着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审计风险提高警惕,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

2.电子商务环境的复杂性。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大了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公司向软件开发公司定制财务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审计人员在对这些公司的审计过程中,也只能做到对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而不能对其程序的正确性进行核查。这样,便会出现公司利用信息系统软件作弊的可能性。这便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适当水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必要时应该请求专家协助。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多次提到“职业怀疑”这一概念,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可见,保持职业谨慎的态度也是遵守审计准则的需要。

三、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界定职业谨慎的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谨慎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从审计责任的角度看,它将会促使审计市场更加规范;从审计期望的角度看,促使审计人员以积极的心态缩小审计期望差,在减少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

1.站在审计责任的角度。一般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欺诈责任――后两者易于辨别,而过失责任的判定则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审计失败案发生后,当发生过失或存在欺诈行为的审计人员与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对簿公堂”时,审计人员为减轻经济责任总会将审计准则中模糊的职业谨慎概念作为“挡箭牌”。但很多时候法庭的判决并没有将“天平”倾向于审计人员一方。由此看来,一个明确的职业谨慎概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会使审计人员的不公正行为减少、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率降低、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总之,一个明确的职业谨慎概念会使审计市场更加规范。

2.站在审计期望差的角度。审计期望差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社会公众和法律界对审计的谨慎要求与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谨慎态度之间的差距。一个能被各方面接受的职业谨慎概念应该能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审计人员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从事审计工作(比如估计重要性水平时坚持宁低勿高的原则),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缩小审计期望差,既可以减少审计风险,又能够提高审计质量。

四、界定审计职业谨慎应考虑的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审计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这种变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又存在着相对的静止,这使得在当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对职业谨慎的概念作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成为可能。

1.一个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的职业谨慎的概念应以特定的术语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保证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也要为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保护。它一方面约束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向社会各界昭示审计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谨慎和疏忽从原则上说区别是明显的,但在实务中,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的实务中,很难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审计人员在实务过程中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定性或定量问题,而是一系列涉及诸多职业和非职业判断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职业谨慎性的概念中是否应包括审计人员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可能会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如何对专家工作的谨慎性进行规定,以及如何保证它得到实际执行也就成为了摆在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在对职业谨慎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可见要对职业谨慎概念进行一个客观、有效的界定(所谓客观是指概念能够反映职业谨慎在审计中的作用和地位;所谓有效是指这一概念能够成为审计人员的行为指导,能够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就不能把这一概念独立出来讨论,而应当同时考虑到与其相关的各项因素的运行情况以及它所处的审计系统大环境。因此,职业谨慎概念的界定一定要结合审计责任、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独立性等概念和审计外部环境因素(如公众、政府、投资者以及法律界对审计人员应达到的职业谨慎程度的期望)进行分析。

如前所述,要对一个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的审计职业谨慎概念作出界定,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之间以及二者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可能这一概念不能做到“尽如人意”,但一定要做到“无愧于心”,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坚持最高程度的职业谨慎。这需要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以及审计人员与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各界做好沟通,冲破狭隘的个体利益观念的束缚,以达成谅解和共识。

【参考文献】

[1] 唐建华.新审计准则体系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2).

[2] 张志恒,任富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2(1).

[3] 徐颖.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1(17).

[4] 吴群.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研究[J].财会通讯,2010(21).

[5] 于波,韩佳美.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5).

[6] 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

[7] 史爱中,陈征.民间审计职业谨慎概念及其运用[J].现代财经,1996(1).

[8] 霍志彬.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职业判断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 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 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1]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文硕,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12]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S].2007.

财务风险概念篇4

一、 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金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二、 两种不同观点的比较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财务风险概念,应当说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风险的描述是一致的。风险在经济学中与不确定性有相似之处,即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如果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念不可以推算时,则认为是不确定。风险具有两面性,它可能带来意外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意外的收益,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注重风险的不利性方面,认为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均包括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第一种观点把筹资风险做财务风险其中之一。而第二种观点则把财务风险集中表述为筹资风险。

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 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内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财务概念理解的不同。第一种观点从财务本质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财务的本质指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生产经营中体现的资金运动这一财务现象;一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生产关系这一财务本质。从财务现象观察,它体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从财务本质观察,在这些资金运动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关系。那么,财务风险应是涵盖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第二种观点理解的财务是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他们认为财务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筹帷幄,同时认为财务的起点、终点均是货币资金。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可以使企业的资金运动比较顺利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状,即当某些企业破产或倒闭时,它的资产拥有额上亿元,利润额上千万,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盘活货币资金。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周转不当。

第二, 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外延不同。第一种观点表述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受损失的可能。显然,财务风险的外延宽广,包括了所有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第二种观点则仅是指由于货币资金不能到期偿还债务而带来的风险,来自于企业负债融资。由于外延的不同,导致两种观点阐述的财务风险不同,前者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风险。后者仅指筹资风险。

第三, 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第一种观点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1)筹资活动(与前相同)。(2)投资活动。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长期投资中,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另一部分来自于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定不恰当、市场供求状况、价格变动等影响而发生的风险。(3)资金回收。主要来自于销售环节,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中,是否及时、足额的回收货币资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把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一律推向市场,公平竞争,信用工具作为搞活流通、繁荣市场的润滑剂,已为企业广泛使用。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业务开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4)利润分配活动。在企业效益有保证,资金周转正常,调度适当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收益,会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企业今后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利润分配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企业资金紧缺时,以过多的货币资金对外分配,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而如果企业不给投资者一定的现金分配,单独采用配股方式,以股票作股利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5)来自于其他方面。在第二种观点中,资金无非来自于投资人或债权人。如果资金全部来自于投资人,则没有财务风险。例如有4位投资者合资成立一家公司。各出资25%,股本全部自有,此公司拥有相当高的经营风险,且每位投资者均须承担这种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但如果公司资本50%来自于两位投资者提供的负债资金,这时,公司的经营风险事实上只有两位提供权益资本的投资者承担,从而使股东(投资者)的风险较未使用负债之前要高出一倍,这种公司采用负债融资后所有者所担负的风险就是财务风险,即财务风险来自于负债融资。

三、 作者的看法

(一) 正确理解财务要领,界定财务风险定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剔除两种观点的相同部分,不同部分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财务如何理解。关于财务的科学定义,经历了一个演化进步的过程,从早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运动即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财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事务及关系论,即财务就是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增值,并引起财产物资变化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各利益主体的财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运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还有财务职能论,把财务定义为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活动的总称。从财务定义的发展不难看出,对于财务,都趋同于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因为这一定义抓住了财务的本质特征。一是表明财务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二是财务与资本运动密切相关;三是财务与现代企业制度密切相关。而第二种观点所述的财务显然不恰当,它只阐明了财务本质的一部分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讲,财务风险第一种观点比第二种观点要科学、恰当。

(二) 界定财务风险的概念不能只站在某一学科角度。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最早见于财务管理课程中。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一是财务风险。这里面的财务风险仅指由于财务杠杆增加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这种风险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增大。与此同时,企业的预期报酬相应提高。这种观点与前述第二种观点颇相似。笔者认为,这种财务风险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本身就不科学。这使笔者联想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财务管理应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组织和控制及协调。由此,可界定财务风险应是由于企业资金运动中(体现了经济关系)不确定的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者企业在理财事务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解释。它是一个大范围有着广泛外延的一个概念,而不仅是筹资风险。基于这样的解释,财务风险应涵盖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也即是说,理财事务中一切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与实际发生偏离可能或损失。

财务风险概念篇5

摘 要: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是财务领域一个新兴课题,业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概念、内容、作用进行梳理,旨在对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达成共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概念

1 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概念

1.1 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

(1)财务管理工作的概念。

“财务管理”一词,在我国业界及学术界一般指代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配置的过程,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和运营资本的管理,目的是最优化配置企业财务资源。国外文献习惯表达为“公司理财”(Corporation Finance);二是指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强调的是职能管理,内容有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很多企业的财务科,其全称本应为财务管理科,也是对“财务管理”后一种理解的表现。严格意义上来讲,两种指代,含义差别很大,本应各自有更准确的定义,不过习惯上大都根据实际工作对象理解其内涵,对此本文不展开进一步讨论,本文所指财务管理工作,是指对财务活动的日常业务管理,为避免理解歧义,定义其为“财务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

财务管理工作,是强调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即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当企业发生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时,正确核算与处理财务工作的相关管理活动,均属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范畴。从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包括部门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三个部分;从涉及部门来看,只要有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发生,则该业务部门应纳入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范围。

实务中,业务部门(非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被忽视。在企业里,如果出现报销不畅、货款回笼不及时、采购价格偏高、成本消耗居高不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往往会被认为是财务部门工作没有做好,没有控制好,这是错误的概念。正因为存在这样的错误概念,使得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改善。

1.2 标准化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标准化有不同角度的定义,本文主要引用了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标准化”的界定。在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被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鉴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特点,其标准化过程应该包括管理工作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两个部分。

1.3 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

基于标准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研究现状及习惯,本文认为,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指以优化财务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为管理目标,以行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准绳,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财务工作标准的有组织的活动。在符合会计规范的前提下,对企业各部门涉及财务活动的部门管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形成标准化的财务工作管理系统。使各级领导及员工能够清晰地了解本部门的经营业务活动与财务流程,准确把握本部门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手续透明,职责明确,权利适当。关于该概念,我们可以明确理解以下要点:

(1)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活动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系统过程,是对财务工作的结果规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2)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文件的产生应与相关方协商―致,对标淮涉及的实质问题,各相关方基本同意,没有坚持反对意见,经过征求、考虑所有相关方的意见并协调任何关键异议的过程;另外,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必须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管理者批准签发;

(3)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是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内部环境的变动而向更深层次和广度变化发展。标准本身没有最终成果,动态特征是标准化的自然属性。

2 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2.1 部门管理

部门管理主要描述职能范围、应负责任、拥有的职权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涉及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就财务部门而言,主要围绕财务内部的工作流程设计,包括岗位职责、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业务规范、绩效管理等,专业特点更为明显;而非财务部门,涉及财务活动的制度规范可能只是其工作职责的一个部分,但是如前文所述,非财务部门的业务内容直接影响到财务结果,如定价、收款、税票、退货、采购、报销、返利、付款等。所以,各部门的财务事项产生,同样属于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对象。企业在部门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财务部门。对于财务部门内部业务中涉及的所有岗位应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行为规范;(2)非财务部门,明确资金活动发生时,即纳入财务活动规范范围;(3)制定规范时,财务部门要切实的参与到非财务部门的制度设计中去,如此,才能实现非财务部门财务活动制度上的规范性及整体的协调性。

2.2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业务管理标准的制定强调同一业务发生时不同人员、不同岗位都应采用同一的业务行为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要求高。不同部门业务的发生,都应该规范处理动作,防范风险发生,符合效率要求。比如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本身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但是,目前多数企业主要采取固定预算,即以预算期某一固定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预算,这样往往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更可能导致上下级对抗。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各部门业务特点的预算编制方法;又如应收账款管理,在调查信用资料环节,可以规范调查途径须为通过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获取评估报告,或者通过查阅银行对赊购企业的信用评价资料等,以此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业务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强调确定业务处理动作及内容,包括业务响应时间,处理动作,单据规范,披露规范等内容,需要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共同参与、结合具体岗位及业务内容进行设计。

2.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关乎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是财务部门负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习惯上,财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财务风险的管控,即“偿还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实际上,非财务部门的业务发生可能产生风险的频率更高,更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比如销售价格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企业边际利润,需要财务部门及时反映变动信息的影响结果以辅助决策;同时,财务部门也可以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业务工作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的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处理风险的管控。

(1)非财务部门的业务处理风险。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在梳理业务处理风险时,可以此为参照。非财务部门的业务处理风险,是指业务发生时的处理动作不当导致的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赊销政策的制定,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保证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企业的账期主要由营销部门根据市场供求、客户资金状况确定,财务部门没有充分参与。短期看,似乎客户得到稳定,但是在较长的经营期,如果再有其他宏观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没有充分的现金流保证物料供应,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计划和产品按时交付,进而丢失客户和市场,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2)财务部门的业务风险。包括财务审批风险、错账风险、税务风险、授权风险等。财务部门的业务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财务手续的合法合理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和税务政策执行的准确性。财务内部业务流程也需要仔细梳理评价,如履约保函,很多企业事前控制做得很好,履约保函审核较细,但是收到履约保函后管理制度就没有跟上。一般情况下,履约保函由出纳管理,而出纳对履约保函事项又不了解,一旦出现保函事项过期或者超过保证金额的情况,风险无从控制。

梳理业务风险,评价风险程度,制定切实有效的内控措施,同样是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财务部门要充分参与到非财务部门的业务梳理和风险评估中去,建立业务风险影响模型,从而及时把握企业财务状况,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转。另外,在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过程中,以上三个部分并不严格区分,其表现形式可能是相互交叉融合。如业务动作的规范,需要考虑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并且会体现在部门管理的规章制度中。

3 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作用

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

(1)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为获得最大利益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企业必须把各种资源要素,尤其是以货币表现的经营要素加以系统、科学的管理,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其次,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

(2)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联系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纽带。

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个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按照级别高低组成塔式的结构,即所谓的“层级制”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对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业务流程进行人为的、强制的分割,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导致各部门以自我为中心,部门间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交流受阻。表现在财务部门与非财务部门之间,轻者是彼此业务规范不清,导致会计核算不准确,如固定资产管理;重者会导致重要经营信息被遗漏。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首先强调体系建设的主体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合作参与,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彼此业务不清带来的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

(3)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不高,风险管理漏洞较多,处理方法各行其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标准化处理。只有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水平搞上去,企业的各种业务处理,各类人员才能有标准可循,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很快的提高,从而从传统的管理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务风险概念篇6

关键词:冷链物流;经营风险;因素识别;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2507

冷链物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产业,是保证冷藏冷冻品在生产、贮藏、运输各个环节中产品质量,减少损耗的系统工程。专业分工细化和低温产品的逐渐普及与成熟,冷链物流迅速发展。但是,基于冷链物流的成

本高、协调难及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使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冷链物流业迅速发展与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进行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识别及其关系模型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一、文献回顾

冷藏链(Cold Chain)最早是由美国人Albert Barrier (1894)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冷链开始迅速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己经具备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其中有些国家的生鲜、易腐产品冷链流通量已经占到总销售量的50%以上,并且仍在继续增长。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根据国际通行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制定了食品安全督促计划(FSEP),该规划实施以来,已经有600多个食品企业(共2003个)提出了认证申请,其中已有327个得到了HACCP认证。此外,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冷集箱与冷藏车的配套使用,实现了“门对门”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的质量。G W.Guis[1]从供应链协同发展角度指出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要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冷链物流技术及管理;G;Marrocco,A.Fonte,F.Bardati[2]、Harald Vogt[3]将FRID技术运用于冷链物流运输及运营管理中,对冷链物流的发展其到了很大的促 进作用。

我国的冷链产生于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相对于国外相对成熟的冷链物流,国内对冷链物流的研究相对滞后,是在专业化的市场细分背景环境下产生的。2005年我国首次建成“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使我国冷链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10-2011年是我国冷链物流取得迅猛发展时期,2011年中国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我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标委)秘书长刘卫战,在《冷链委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展望》会议上,说冷链物流已上升为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冷链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很多风险,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现已逐步得到国家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刘北林(2004)[4]认为冷链(cold chain)是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邓汝春(2010)[5]提出利用EPC实现对托盘、集装箱内货物等整个冷链上的货物物流跟踪和冷链的自动化管理,增加冷链管理的透明化程度;姜军(2008)将六西格玛管理思想引入到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将冷藏链与质量链进行了整合。

查阅文献可知,很多相关研究重点集中在物流市场风险以及业务外包风险上,对于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的研究较少。刘建,李莉,等(2010)[6]在确定物流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模型;陈志刚,陈祥锋(2006)[7]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Fuzzy-AHP综合评价方法,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盛艳,周爱莲,等(2013)[8]搭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谢莹(2009)[9]将冷链物流管理从设施管理、软件管理、技术创新以及协调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冷链物流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黄向荣,谢如鹤(2009)[10]采用熵权法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构建了一个基于熵权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提高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精度;周燕(2009)[11]构建了冷链物流的质量控制系统,对冷链物流企业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预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缪小红(2012)[12]针对冷链物流的特点,提出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的相关对策,同时于2010年构建了成本函数,对冷链物流企业成本风险预警预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上文献所述,目前,国内外对物流企业风险评价及预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研究还不多,针对具体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辨识及因素间的关系路径的研究还没有。目前,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根据《2011-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冷链物流由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向中西部地区迅速拓展;另一方面,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研究处于启蒙阶段,对于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识别,因素间的影响关系把握还不准确。现今是风险管理的时代,冷链物流企业必须认知风险,识别风险,正确把握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价与防控。基于此,本文着重对冷链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模型进行研究,此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冷链物理论研究领域,对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识别

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是指影响与冷链物流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风险因素,是与冷链物流企业运营及财务有关的风险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追踪、领域专家访谈和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进行探讨。针对我国几大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的部分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为冷链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行业市场、企业资源、发展能力、组织管理、安全保障、财务能力七个方面,确定了56个指标作为本文的研究解释变量。其中包括外部环境风险因素:宏观经济、环保政策、行业规制等;行业市场风险因素:参与各方合作、产业集中度、竞争者行为、市场价格变化等风险;企业资源风险因素:人力、物力、冷链技术和资金等风险因素;发展能力风险因素:领导者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组织管理风险因素:组织结构风险、组织运营风险、组织文化风险等;安全保障风险因素: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安全设备等风险;财务能力风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现金状况、成长能力等。

由于指标较多,指标中有一些冗余数据,本文采用粗糙集知识对属性进行约简,消除冗余属性,提炼出重要属性。在此基础上,请8位物流领域的管理人员和16位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对属性约简后的风险按照其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统计、打分和归类。根据约简和打分结果,最终提炼整理出七大类共28项风险因素,确定为冷链物流企业经营中主要风险因素,其分类及风险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RS简约后的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及风险描述

风险分类风险因素风险描述

外部环境风险宏观经济,环保政策,行业规制 宏观经济的波动,经济政策的变动,冷链环保政策的变化,冷链行业规制的变化与调整,冷链科技的更新等

行业市场风险参与各方合作,产业集中度,竞争者行为,价格变化 冷链行业市场集中水平,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冷链行业竞争这之间的博弈、市场价的变化与调整等

企业资源风险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冷链技术资源,资金资源 冷链专业人力资源的短缺,冷链技术落后,冷链设备不完善,低温控制设备陈旧,设备维修不及时,冷链物流安检规程不完善等

发展能力风险领导者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管理人员工龄短、资历较浅、管理经验不足,管资源调配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低下,安全投入兑现率不高,安全责任制执行率低,缺乏学习创新能力等

组织管理风险组织结构,组织运营,组织文化,组织行为 冷链物流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清晰,安全决策水平低,组织运行效率低,管理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安全计划执行效果差,安全组织文化缺乏,组织行为失误率高等

安全保障风险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安全设备 安全管理计划制定不完善,安全培训及教育效果差,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安全规程标准化水平低,缺乏有效的安全信息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监控人员业务水平低,校正及维修不及时,安检产品防爆联检率低,售后服务质量差等

财务能力风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现金状况,成长能力 销售毛利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增长率等

三、研究假设

(一)假设依据

冷链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物流企业所具有的风险以外,又增加了安全高效及低温控制的要求。外部环境和行业市场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绩效会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对财务能力产生作用,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组织管理对冷链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的运用起重要影响作用。同时,组织管理也对安全制度和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管理欠缺会使企业处于不安全状态[13];财务能力中,组织管理的影响也很大,组织管理水平不足可能导致安全事故,进而增加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加大风险损失程度。安全保障是确保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的有力措施,安全保障不到位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财务能力则是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发生及导致风险损失的直接原因。

(二)假设及概念模型构建

由上述分析,本文探索性的提出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的路径关系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因素概念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所构建的概念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及其子假设:

H1:外部环境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财务能力、企业资源及风险后果均有直接的促动作用。

H1-1:外部环境风险因素会增加冷链物流企业财务能力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1-2: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H1-3: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导致风险后果。

H2:行业市场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财务能力、发展能力及风险后果均会产生直接的作用。

H2-1:行业市场风险因素会增加冷链物流企业财务方面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风险损失。

H2-2:行业市场风险因素会影响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能力。

H2-3:行业市场风险因素对风险后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H3:组织管理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能力、企业资源、财务能力和安全保障均有影响。

H3-1:组织管理风险会增加企业资源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3-2:组织管理风险会增加发展能力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3-3:组织管理风险会增加安全保障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3-4:组织管理风险会增加财务能力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4:企业资源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能力、安全保障和财务能力有显著影响。

H4-1:企业资源风险对发展能力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有直接促动作用。

H4-2:企业资源风险对安全保障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有直接促动作用。

H4-3:企业资源风险因素对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有直接促动作用。

H5:发展能力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安全保障和财务方面的风险因素有明显影响。

H5-1:发展能力风险因素对安全保障风险发生的概率,导致风险后果。

H5-2:核心能力方面的风险因素对财务能力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后果有直接促动作用。

H6:安全保障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有明显影响。

H7:财务能力风险因素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后果有直接作用。

四、研究过程

(一)设计变量

为了达到研究预期目标,本文参照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同时设计了相关问卷,以调研访谈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调研访谈对象主要为冷链物流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样本特征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为61%。为了验证风险因素分类的正确性及风险因素关系概念模型构建的合理性,本文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风险因素关系假设模型进行研究,探明各因素间的内在作用路径,此表中的潜变量及显变量为上文中所识别的关键风险因素(如

(二)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的信度检验方法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法,检验各量表之间的一致性。本文选取0.7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可以接受的阈值。分析结果如

由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子量表的Cronbach’Alpha值都在0.7以上,表明各变量的信度可靠,各变量之间内部一致性较高。

(三)效度检验

进行效度检验时,应选择参照比较的标准值,本文运用CFA模型对拟合效果进行检验,相应拟合指数及评价标准见表4,本文模型中各测量项的拟合效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测量各项的值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在绝对拟合指数中,x2/df小于3,符合要求;各测量项GFI、AGFI均大于0.9;RMR、RMSEA均小于0.05的标准值。在各项相对拟合指数中,CFI、NFI等都大于0.9。据此,各变量及量表总体有较好的拟合效[16]。

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根据AMOS6.0软件修改指标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改,基于对模型的进一步考虑,认为发展能力对企业资源和组织管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发展能力欠缺会引发企业资源流失,同时会导致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增加两条子假设:

H5-3:发展能力风险因素对企业资源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有很大的促动作用。

H5-4:发展能力风险因素对组织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有很大的促动作用。相应地增加两条关系路径:发展能力-企业资源,发展能力-组织管理,进行拟合检验,并计算个路径系数,拟合后的结构模型及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图2 修正后的风险因素结构模型及路径系数

五、结果分析

各变量间有直接、间接和总影响三种效应关系:直接影响效应路径系数很直观,间接效应通过中间变量影响其他因变量,两个路径系数之积即为其影响系数,总影响效应为直接影响效应与间接影响效应之和。由图2路径分析可知,外部环境-财务能力的路径系数标准化估值为0.222,在0.05上显著,意味着外部环境-财务能力之间的路径关系是存在的,其风险因素对财务能力的风险概率及风险后果具有一定促动作用,H1-1是成立的[13]。运用同样方法分析可知H1-2成立,由H1-1、H1-2成立,可得出H1成立。

以此类推:H2-1不成立,H2-2成立,由H2-1不成立、H2-2成立,可得H2部分成立;H3-1成立,H3-2成立,H3-3成立,H3-4成立,可知H3成立;H4-1不成立,H4-2成立,H4-3成立,同理可知H4部分成立;H5-1成立,H5-2成立,H5-3成立,H5-4成立,同样得到H5成立;H6成立;H7成立。

企业资源-财务能力-风险后果,发展能力-财务能力-风险后果两条路径影响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后果,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502和0.085;组织管理可通过8条路径对风险后果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安全保障主要通过财务能力这条路径对风险后果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外部环境通过直接路径影响风险后果;财务能力、外部环境和行

市场对风险后果均有直接影响作用,其值为0.810、0.201、0.301。

从总体影响效应来看,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后果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组织管理,其值为1.104;发展能力、财务能力和企业资源次之,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894、0.810、0.682;安全保障、外部环境和行业市场对风险后果影响作用较小。在冷链物流企业的7个核心风险因素中,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影响顺序为:组织管理>发展能力>财务能力>企业资源>安全保障>外部环境>行业市场。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都会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具有直接影响,各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一种风险因素会对另一种风险因素产生影响并改变风险损失的大小。此研究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经营风险防范的依据,冷链物流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根据冷链物流企业经营中各风险因素对风险后果的路径关系,制定全面的风险防控措施。参考文献:

[1] G. W.Guis.Collaboration Planning Round a Fresh Fruit Terminal.Intelligent Logistics Concepts-Improving your supply chain with collaboration and ICT(Thierry Verduijn,Babiche Vande Loo,Edit)[M].Delft:Eburon Publishers,2003:77-1 01.

[2] G.Morocco A,Fonte F.Bardati.Evolutionary design of miniaturized meander-line antennas for RFID applications[J].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IEEE,2002(2):63-68.

[3] Harald Vogt.Multiple object identification with Passive RFID Tags[J].Zurich,Switzerland,2003(6):220-226.

[4] 刘北林.我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4(11):66-69.

[5] 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21世纪行业物流发展理论与实务系列[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6] 宋焱,李伟杰.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J].南方金融,2009(12):41-46.

[7] 刘萍萍,裴葆春.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0(3):171- 173.

[8] 刘永幸.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初探 [J]. 中州煤炭,2005(6):71- 72.

[9] 王卫友,曾传华.物流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51- 53.

[10] 刘永胜,唐波,杨嫘.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流,2010(2):74- 76.

[11] 刘建,李莉,关宇航,等.物流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0(2):59-62.

[12] 陈志刚,陈祥锋.基于Fuzzy-AHP的物流企业经营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06(7):113-115.

[13] 盛艳,周爱莲,李锦霞.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讨―基于物联网[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6-59.

[14] 谢莹.冷链物流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9(20):97-99.

[15] 黄向荣,谢如鹤.基于熵权灰色关联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7-69.

[16] 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财务风险概念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度量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depth research,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financi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in the light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characteristics, point ou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识别的概念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预测、识别、推断和归纳,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

2、财务风险度量的概念

财务风险度量是指对已经识别的财务风险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度量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财务风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程度。

二、 财务风险识别的理论研究

1、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它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搜索、寻找和辨别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可靠性强以及符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思维和工作习惯等特点。

(2)指标分析法。它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如企业信息情报部门收集的、通过市场调查获得的、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可与报表分析法一同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3)专家意见法。它也叫定性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它是指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所进行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的方法。

(4)其他财务风险识别法。比如分组分析法、背景查对法、相关联系法、风险调查表和业务流程法等等。

2、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1)外汇风险进一步增加。加入WTO后,国家对企业的外贸进出口权进一步放开,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企业跨国财务活动中将涉及多币种的、大量的外汇结算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和折算风险。同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放开,也会使外汇交易和折算风险进一步加大。

(2)筹资成本与风险增大。由于制度的规范和条款的限制,无疑会增大企业筹资成本,尤其是对一些受到国家和地方保护的国企来说更是如此。筹资成本的加大必然导致筹资风险的提高。

(3)投资与再投资风险增加。入世之后,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放开,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迸一步接轨,使得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对企业来说其投资的经济风险都会加大。

(4)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加大。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的同时又要防止被反并购,大大增加了资本营运的风险。

3、我国企业筹资风险的识别

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两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所有者投资的筹资风险一方面表现在资本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无法达到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另一方面自有资本的筹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往往利用负债来降低筹资成本。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净利润的更快下降会给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传达一种负面信息,使企业丧失可能的投资者。借入资金的风险首先表现在企业能否及时还本付息。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从而使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财务危机之中。

4、我国企业投资风险的识别

投资是指以资金增值为目的而发生的资金支出。投资风险是资金循环过程中所有风险的主导,它制约着财务风险的其它类型风险的发生及其程度。投资风险一部分来自长期投资,一部分来自短期投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投资风险,即由于一个长期投资项目不能实现预期收益,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受到影响的可能性。

5、我国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的识别

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普通、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它属于支付风险。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渠道来获取现金,但是企业的主要现金来源仍旧是商业活动。从长期来看,企业为了生存,从商业活动、贷款和投资中收到的现金必须超过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

1、企业财务风险度量方法

(1)概率分析法,即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度量。概率分析法的优点是它把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于理财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可信度强,容易理解,是其他方法的依据和基础。

(2)杠杆分析法,即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DOL)、财务杠杆系数(DFL)和总杠杆系数(DTL)的分析,来衡量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总风险的大小及杠杆利益水平的高低。该方法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理是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大,反之亦然。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最重要的论述风险和报酬率之间关系的模型,该模型第一次使人们可以量化市场的风险程度,并且能够对风险进行具体定价。该模型一般用于度量企业的投资风险。

(4)VaR法,即风险价值度量法,指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限内,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损失的最高期望值。和CAPM法一样,VaR法不仅适用于金融资本投资,也可以指导企业分析度量财务风险。

四、对策

1、企业在财务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认识到财务风险度量方法选择的重要性。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

(2)要认识到不同的风险度量方法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用范围。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方法,它们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3)要认识到运用任何一种财务风险度量方法所得到的度量结果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估计。

2、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

参考文献

[1] 朱荣.《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M].东北财经法学,2009.

[2] 陈仲秋.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 [J].载《统计与决策》,2005.

财务风险概念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平衡计分卡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从财务风险的角度描述并规划公司战略,通过对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有效地进行管理并达成公司战略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提出“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之后,基于简单的理念――所谓“员工将对被检查的内容而不是期望的内容作出反应”,最初平衡计分卡很快作为一种标准管理实践被纷纷引入公司管理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远不止业绩计量方面,通过其简明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罗列出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现状及未来目标,于是将其作为一种持续管理工具在战略管理等领域加以广泛运用。

针对所在公司的实践,笔者就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分析、总结和探讨。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从公司战略到运营、从财务指标到非财务指标、从点到面、从表象到实质,全面地建立财务预警及监控指标体系,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定义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依此,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给企业财务目标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按照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风险管理的目标的划分,财务风险管理也包括以下4个层次的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营的高层次目标,应与组织使命方向一致,并支持使命;

运营目标:有效且高效地使用资源;

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

合规目标: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二、财务风险管理中嵌入“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意义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是以“公司愿景与战略”为核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的绩效表现来分析和衡量战略,组织将在业绩的先导指标与后滞指标间、财务与非财务风险因素间达到平衡。这种多维度的组合,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战略目标及战略执行步骤有更全面的理解。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战略目标、业绩计量、执行目标和战略行动。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公司的愿景与战略”,即公司组织内部追求的长期目标。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定义、分类,使执行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营目标看,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衡量公司在财务、顾客、业务流程以及创新责任等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绩效表现;通过衡量在各个维度公司运营目标,可以更好地均衡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期望。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报告目标看,平衡计分卡中对非财务指标的量化与定性描述,有助于跳离财务指标的窠臼,透过表象看到实质,更好地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合规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采用定性表述或非财务指标来描述难以用财务指标来量化的合规目标,让财务风险管理“有章可循”。

三、平衡计分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此以本公司为例,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以简表形式列示如表1:

从表1可看出,指标包括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但其在各个维度的表现,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财务指标比如利润率等又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影响非财务指标如产品上市数量与速度等。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建立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比如,对产品(存货)管理,可以建立以下指标体系来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见表2:

在建立预警指标之后,对风险事项严格进行监控,并及时跟踪反馈,选择适当的防范、回避或转嫁财务风险的措施,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在信息汇总、整理、分析、运用的环节,可以财务量化指标为核心,建立严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提供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会产生财务风险,但可能其是顺势而变,比如研发投入过多,企业可能不堪重负,但新产品上市获得销售额的增长将增加企业效益,因此,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足以概括财务风险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引入“平衡计分卡”后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更全面更综合地考量与管理财务风险。

(三)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应强调事项

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指标较其他风险指标而言,量化指标比较多,毕竟财务更多的是以数据说话,因此,在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概念的实务过程中,还是应当注重定量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另外,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是期望财务风险管理并不仅是纯粹的数据分析,而是利用其他管理工具,使我们能站在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高度,更好地实现财务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财务风险概念篇9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

(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参与,在互相持股等资金关联基础上构建的,其成员企业具有统一的领导架构,并在资金、人力、技术、产销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统一企业联合体。从财务角度分析集团企业特征,有如下几方面:(1)财务活动主体相对独立。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虽然有资金交流和利益关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独立运营;(2)多层次的财务结构增加财务管控难度。集团企业的财务结构包括母公司的财务体系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体系,同时各公司之间互相融资、互相持股、共同承担风险和分配利润,就这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层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3)集团产业形式多元化,风险收益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集团公司通常都是跨产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其内部盈利方式也是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再结合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涉及层面更广。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 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 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 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 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 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财务风险概念篇10

邹志英zV:内控不光是帮企业控制风险,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价值的有利武器!!!

——腾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CFO苏杰V:对于高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来说,人力投入几乎是所有成本的动因。相对于其他行业,人力不单是成本概念,更是资本概念,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均应围绕人力资本展开,在财务管理中,建立、开展时间作业成本管理很重要。

——绿维创景投资公司财务总监

#CFO微分享#

【财务经理在绩效管理中的九个错误】

①概念不清晰,绩效管理≠绩效考核;②定位不明确,目标重点不突出;③观念难更新;④太追求完美,太全面没重点;⑤过分民主;⑥指标难定;⑦标准太高或太低;⑧太过迷信量化;⑨不重视绩效沟通。

【财务经理不能有的习惯】

①不要停留在心灵的舒适区域;②不要把好像、大概、或者之类的话放在嘴边;③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④不要让别人等你;⑤不要认为细节不重要;⑥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培训上;⑦不要推卸责任;⑧搞不定的事不要随便答应。

VCFO微话题

【史上最强“地方债审计风暴”】

7月28日,审计署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一场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审计风暴”全面展开,此次审计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张茉楠V:风险并不完全在于中国债务的规模,最大问题是其背后的结构性风险。在任何一个时点,是否存在偿债风险不光取决于净资产是否为正,还取决于资产的可变现能力和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性。相比显性债务,隐性债务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中长期风险。

洪灏V:审计是要摸底,而不是要在现存风险上雪上加霜。臆测债务危机将全面爆发是这次审计的根本原因似乎有点儿草率。低迷的市场指数已反映大部分坏消息,而且估值极端便宜。因此我们仍然会逢低买入。

传媒陈志龙V:相当一批项目无效益、无现金流覆盖,债务透明度差,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不实,注入资产普遍以土地为主,大量存在高估作价问题,而在经营上,“红顶商人”充斥其间,政企不分、低效浪费,政府任期特点决定了其还款意愿不足,潜在风险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