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4:00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1

随着苍山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投资市场的不断兴盛,仅有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客观上决定了对资金需求的增大,而现有的金融机构显然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信用担保和投资典当公司应运而生,似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

     一、我县担保公司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7月底,全县从事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担保公司3家,注册总资本超过2亿元。从注册资本规模看:苍山县今日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500万美元,***鼎力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均为5000万元,鑫万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3家担保机构共吸纳就业人员100多人。除开展融资担保外,还开展工程担保,合同履约担保及财产保全担保等各项业务,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县的龙头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我县担保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担保机构在促进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该行业整体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各项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跟进不及时,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规模小、实力弱,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需求。调查表明:我县担保公司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总体看,担保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偏弱,担保能力有限,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借款担保需求。

    (二)担保公司盈利空间有限,单纯的商业性担保经营难以发展。金融机构、担保公司、民营企业大多认为担保行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利润空间非常小,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从经营情况看,纯粹的担保业务净利润率仅能达到3%。利润空间较小,股东回报率低。

    (三)银行与担保公司的认识存在差异,关系不理顺。我县担保公司在和银行的合作中承担了全部的信贷风险,银行与担保公司根本就没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将风险全部转移给担保公司,多赢局面难以实现。

    (四)扶持政策不落实,风险补偿机制未建立。为促进担保业发展,国家、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按照财政出资资本的5%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财政控股担保机构办理业务减免相关费用;金融机构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财政控股担保机构承担的优质项目,可按人民银行规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并根据风险控制能力放大担保倍数等等,这些政策在我县没有落实。

    (五)设立、变更、终止时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自2010年3月8日公布之日起施行,我县担保行业监管部门机构、人员少,职责不明,监管体系不完善,个别担保机构存在违法经营,注册资本不实,抽逃资本金等问题,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不能及时有效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实施有效监管。

     三、对促进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

担保公司在苍山县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后续发展潜力,其发展、规范、壮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其弥补金融机构的作用。针对苍山县现在的担保公司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力度。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行政力量来规范典当担保行业的发展。并且应当联合涉及到的政府内部金融领导机构、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等各个单位、部门,制定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齐全的制度规则,加大规范和引导力度,切实做到各尽其责,促进这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为苍山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行业自身发展。担保行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成立行业协会,团结行业现有的力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企业自律,达到规范发展、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和品牌意识,努力改善服务,为客户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抓住机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这一行业灵活、方便、快捷的特长,大力拓展业务品种,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学习培训、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这是确保信用担保和典当投资行业健康经营的重点内容和有力保障。

    (三)、规范行业经营活动。要加强对这类公司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规范化管理,防止这些公司非法集资和非法投资为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对于正在从事正常金融活动的企业加强规范经营管理,积极引导其健康良性发展;对于从事超越法律法规违法办理融资业务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并限期整改。

    (四)、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合规经营,是促进担保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充分认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将担保行业置于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特别要将政府中各个具有监督金融机构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对典当担保行业进行日常监管,既要对担保投资公司主体行为进行监管,也要对这些公司的经营行为、日常业务加强监管,监管的对象包括注册资本实收情况、资金来源情况、放款情况、票据使用情况、企业负责人工作情况等。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对辖区内担保投资公司进行不定期检查。把服务寓于监管之中,随时了解掌握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防止欺诈、非法融资等容易引起社会问题的不良行为,规范金融秩序和市场秩序,积极引导和促进这一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2

以下为报告介绍部分:

1.1调查背景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网购”、“网赚”等词汇在互联网上炙手可热。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一些传销组织开始以“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网络广告”、“网赚”、“网上购物”、“淘宝网店”、“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网络”、“网络加盟”、“网上学习培训”、“网上基金投资”等名义拉人头发展下线,致使大量网民受害者深陷泥潭。

为此,我国最早创办、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研究与传播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为己任的第三方研究机构——(China e-Business Research Center),通过联手中国反传销协会、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启动了“2010中国网络传销不完全调查”(b2b.toocle.com/zt/wlcx/),利用行业监测、问卷调查、用户反馈、专家座谈、案例研究等多种途径,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网络传销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最终撰写了这份报告。

1.2调查内容

本报告主要针对以“电子商务”名义进行非法网络传销的企业展开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传销现状与特征、网络传销组织运作模式、目前网络传销企业的发展现状等方面。

1.3调查目的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传销的概念、网络传销运作模式、网络传销用户群体、网络传销的现状、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警醒广大网友,避免被迷惑;也希望能够为工商执法部分提供参考资料,协助他们及时查处网络传销组织。另外,呼吁:全国广大网民与广大受骗者,及时揭露身边的网络传销组织,促进电子商务与合法直销的健康发展。

1.4调查对象

本报告主要针对打着“电子商务”旗帜的网络传销组织。传销分子将传统传销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利用网络发展下线。

目前,据政府通报、媒体曝光与本报告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已被查处或涉嫌网络传销的组织较为典型的主要有:“世联发商贸网”、“来吧团购网”、“南通E网商务”、“蝴蝶夫人”、“中国IPC异业联盟网”、“艺路通网”、“广西新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陕西西经发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安购科技有限公司(安贝特商场)”、“北京金亿盟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智培训网”、“梦幻庄园”、“创想网络”、“流动的财富(Q8)”、“安格电子”、“富迪健康科技”、“全国兴村富民互助社”、“成都麦酷电子商务”,深圳遛遛网以及境外的“香港世界通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香港月朗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百盛电子商务国际股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美亚国际MDG电子商务”“香港MESUN(麦森)电子商务公司”、“香港MDG(麦酷”软件)”、“美国全球教育网”、“华盛机票预订中心网”、“、“英国TVI旅游快车”、“澳洲AD网络媒体广告公司”等。

1.5调查方法

作为国内唯一的第三方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作风,通过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长期致力于打击传销的草根研究员,深入了解传销内幕;通过对话身受其害的群众,深入分析网络传销成员模式。

此外还通过自身调研掌握相关数据与信息。整个过程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

1.6报告时间

2010年8月—2010年11月(调查监测阶段)

2010年12月初—2010年12月底(研究成文阶段)

2011年3月初(公开阶段)

1.7报告执行

《报告》由目前国内唯一第三方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与中国反传销协会、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联合编撰,历经数月抽样调查、运行监测、数据统计与研究分析所得。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3

 

   [提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土壤。研究会计理论,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当前会计学术界应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市场经济和财务报告的规范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第二部分从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行为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归纳了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一些启迪。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Harry I.Wolk,Michael G.Tearney,(1997).ACCOUNTING THEOTY,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an ITP Company

    7.吴联生.(2000).《美英日法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体系一般模式》.《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4

一、公司法和专门法是政府企业治理的基础

《公司法》是任何公营和私营部门公司须遵循的基础法律,规定了公司设立、组织机构、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内容,除皇冠实体外的所有政府企业都应按照公司法注册或组成公司。专门法是对特定领域政府企业的所有权、治理和社会责任安排的特别规定,如《国有企业法》、《皇冠研究机构法》、《教育法》等。政府企业法规概要如图1所示。

图1

新西兰的政府企业法规概要

资料来源:CCMAU,“BriefingtotheIncomingMinisterforState-ownedEnterprises”,NewZealand,26July2002.

政府企业的股东须按照公司法行使股东权利。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有:采用或变更公司章程;严格限制公司债务责任;授权董事编制年度报告;任命和撤换董事;批准重大交易;批准公司合并;推动公司进入清算程序;询问、讨论和批评公司经营并通过公司经营解决方案;审查公司信息;其它强制权力等。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拥有管理公司业务和事务、以及指导和监控公司管理层的所有权力,并承担企业管理责任。董事的基本职责是忠于公司并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承担不勤勉和不适当地履行职责所导致的个人责任。

公司法采用了“默认董事(DeemedDirectors)”规则来约束股东按照法规来行使权力。根据公司法,没有被任命为董事但是实质上对公司行使控制权的人,可以被默认为公司的董事。被默认的董事对行使公司法规定的董事职责负有责任,并且可以对其行为所招致的公司后果承担个人责任,同时稀释或免除董事会管理公司的责任。根据默认董事规则,政府企业的股东(持股部长)及其顾问必须足够谨慎,以避免可能被认为是默认董事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必须的或应要求的做出的,也应该以完全透明的方式来行使。

二、所有权行使机构的功能、权力、责任及股权战略

新西兰政府建立了可称为“双所有权行使机构(或称国家股东)”的机制。即,每个政府企业有两个国家股东:财政部和有关部委,各持有50%的政府股权,有关部委的部长是持股部长中的“负责部长”,对所持有股份的政府企业起着主导股东的作用,并承担主要责任;财政部长一般是较次要的持股部长。

持股部长作为政府企业的股东,得到议会的充分授权。持股部长就本人在持股企业中的功能、权力和责任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或议会特别委员会的质询。持股部长是内阁成员,同时也是议会成员,由总督向行政院(ExecutiveCouncil)任命。

负责部长对政府企业组合实施日常监管,包括任命董事会成员,仅在关键问题上向财政部长咨询,并且按照惯例有在重大问题上向内阁咨询的义务。持股部长的权力是由公司法和各领域的专门法来界定的,行使这种权力的程序被设计成保证权力在透明和磋商的基础上行使。负责部长与政府企业的正式沟通对象是董事会,不是管理层。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财政部会介入维护股东权益。新西兰政府企业股权管理的层级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新西兰政府股权管理层级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新西兰CCMAU的RonHamilton先生来信阐述与讨论整理。

政府股权战略制定中考虑的因素有(CCMAU, “Briefing to the Incoming Minister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w Zealand, 26 July 2002):政府对拥有股权的企业组合整体的主要目标;持有某一公司的目的(或谋求商业投资回报,或保证产出和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或混合目标);在政府股东目标下,现有的政府企业形态是否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最

好架构;各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是否能产生高于投资于其它领域的机会成本的回报率;政府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自1989年以来,政府较大规模地出售了一些政府资产,总出售额达到191亿美元。但后来考虑到资产出售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高于持有,所以近3年内没有再出售资产。

本届政府实行了“不出售资产”的政策,即长期持股战略。这是基于1999年政府在选举中提出的“不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的承诺。政府要求政府企业董事会通过配置资产来提高赢利和效率。

政府的部分持股战略体现在持有3家机场公司的部分股权和新西兰航空的大部分股权。前者是80年代出售政府股权形成的结果。后者则是政府于2002年收购的公司,当时该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一些人认为政府是在实施紧急财政援助。引自新西兰CCMAU的Ron Hamilton先生来信阐述与讨论)。

三、政府企业的目标、报告、审查和治理

新西兰政府在改革中逐渐探索出一套“皇冠公司模式”,将其应用于对绝大多数政府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中,大幅度地提高了政府企业的绩效(政府企业的绩效提高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取代了以前亏损巨大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局面,现在政府企业的投资赢得大量利润,并向政府支付税收和红利;二是出现了意义重大的基于公司自有资金的再投资,显著地提高了公司效率,并创造了政府可持续持有的公司组合;三是效率和产出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物质利益和政府财政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产品的价格下降而服务更接近消费者需求;四是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的财政负债,而是有生存能力的企业,是有价值资产而不是债务。参见CCMAU, “Briefing to the IncomingMinister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w Zealand, 26 July 2002)。皇冠公司模式是政府监督、控制和激励政府企业的一个框架,借鉴了有关商业公司目标、治理结构和责任体制的国际经验,强调价值创造和绩效提高。皇冠公司模式的基本框架是:政府企业董事会负有管理企业事务和业务的全部责任,向持股部长负责;持股部长对政府企业业务规划程序施加战略影响;要求董事会充分和全面的报告;CCMAU对持股部长提供建议并协助监控;其它适用于政府企业的一系列公共审查机制。

(一)公司目标

新西兰政府特别强调企业目标清晰。政府企业一般都有商业和社会的双重目标。国有企业的商业目标十分突出,社会目标则不太明显;而皇冠研究机构、皇家所有公司和皇冠实体的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一般是并重的。各专门法对相关领域的政府企业的基本目标和运作原则都有规定,如表1所示。表1

国有企业和皇冠研究机构的法定目标类别财务目标非财务目标设定法律

资料来源:新西兰CCMAU网站,www.ccmau.govt.nz.

政府企业须在每年的《企业目标报告》中阐述企业的经营目标。例如对国有企业,该报告应该阐明的内容有(《企业目标报告》所应包括的内容由1986年的国有企业法规定,1992作了部分修改。根据新西兰CCMAU的Ron Hamilton先生来信阐述与讨论整理):企业目的;采取行动的性质和范围;股本对总资产的比率及其说明;会计政策;后3年的绩效目标和判断是否达成目标的绩效评估方法;累计利润和资本储备中准备分配给政府股东的总量和比例的估计;在后3年将向持股部长提交信息种类(包括半年报中信息);企业任何一名成员接受馈赠、购买或者其他途径获取公司或其他组织股份之前的必经程序;董事会向政府寻求薪酬的任何活动(无论政府是否已同意提供这种薪酬);董事会对政府在本企业中的投资价值的估计以及再评估的时间和方式;被持股部长和董事会批准的类似事务。

(二)业务规划、报告和监控

持股部长积极参与政府企业的业务规划,向企业董事会转达政府股东的意愿(一般都是粗线条的或战略性的),并指导企业调整业务规划。政府企业董事会须向持股部长提交业务规划草案,持股部长收到草案后可委托CCMAU和财政部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批准草案或提出调整意见。调整意见可由CCMAU代替持股部长向企业转达,董事会必须考虑部长的意见。当出现董事会与持股部长意见相左的情况时,董事会一般会尽量调和分歧,但不必完全配合部长,因为董事会被赋予的首要职责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在分歧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业务规划和目标报告将按照持股部长的意见调整。但是如果董事认为部长阻碍了自己的职责履行,董事就可能辞职,一些人的确如此。

按照法律,政府企业只需向股东报告财务绩效。但近年来,非财务绩效和组织状况也成为报告的必要内容,如皇冠研究机构须报告雇员结构和科研成果指标。此外,报告的要求也大大超过了公司法的规定,如年度报告必须包括附加信息;再如法律要求国有企业和皇冠研究机构提供半年度报告,但现在惯例要求也向持股部长提供季度报告。图3所示是政府企业年度报告和监控流程。

公司法对企业年度报告的最低规定是:须由两位董事签名确认,包含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当期书面报告。年度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有(CCMAU, “Briefing to the Incoming Minister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w Zealand, 26 July 2002):公司业务性质变更;公司股权登记薄纪录;超过10万美元的雇员报酬;公司的捐赠;董事变更;所支付的审计费和其它服务费。对于非国有企业的政府公司,公共财务法还要求年度报告包括:年度财务报表的一系列详细要求;年度财务报表须附加由董事长或首席执行长(ChiefExecutive)签署的责任说明。

图3

新西兰的政府企业年度监控流程

资料来源:CCMAU,“BriefingtotheIncomingMinisterforState-ownedEnterprises”,NewZealand,26July2002.

根据专门法规定,国有企业和皇冠研究机构须在公司财政年度前半年结束后两个月内向持股部长提交半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的内容涉及公司在半年中的运营情况和公司目标报告要求提供的信息。季度报告是每个公司须提供的,必须在季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内容包括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绩效说明、财务统计概要,也可以包括非财务的绩效信息。表2列出了政府企业监控措施及其适用对象。

表2

政府企业监控措施一览

资料来源:RonHamilton,“MonitoringGovernmentCompanies”,“国有企业中国家股权的管理:十六大以后的改革议程”研讨会资料。

(三)审查

除了上述报告和监控程序,还有对政府企业的其它“审查”机制。主要有:

议会审查制度。议会财政和支出委员会向一些特别委员会(包括自己)分派执行财务审查的责任,特别委员会须对每一个政府企业进行关于财务绩效和运营的财务审

查,并向议会反馈相应报告。特别委员会所执行的财务审查,范围可以包括从简要查看公司责任文件一直到详细深入的审查,甚至包括传唤并公开质询政府企业的董事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部长也可能被传唤问及政府企业事务。

政府企业须向议会提交讨论的文件包括:每个国有企业和皇冠研究机构的规则(如章程)及其修改;每个企业的《企业目标报告》及修改;每个企业的年报和半年报,包括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持股部长指导政府企业修改其《目标报告》的任何告示的副本,或公司董事会向持股部长提交的修改《目标报告》说明的副本;持股部长决定国有企业或皇冠研究机构分红规模告示的副本。

总审计长(Auditor-General)承担政府企业的审计,并接受邀请对任何政府企业或董事展开关于资金使用的调查。总审计署是由议会根据2001年公共审计法建立的法定机构,隶属于议会。总审计长由总督根据议会推荐任命,独立于政府,向议会报告,任期7年。根据国有企业法、皇冠研究机构法和公共财务法,总审计长承担政府企业的审计。但总审计长可以同意企业聘用其它审计机构。此外根据2001年的公共审计法,总审计长可接受邀请对任何政府企业或董事展开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例如最近3年持股部长已两次邀请总审计长进行这类调查(分别是航空公司和ESR公司)。

公务信息法和政府监察官员法。1982年的公务信息法要求政府企业及关联公司、持股部长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规定了范围有限的保留信息(如商业机密信息)。1975年的政府监察官员法规定,监察官有权调查企业管理层的履行管理职责时的决策、建议、行为或失职。

(四)治理和董事会任命

所有政府企业的治理结构都是相同的,即负责部长任命董事会成员来监督企业管理层。这是按照公司法、专门法和每个公司章程的规定来实行的。

董事会的主要责任是代表股东监督公司,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和财务健康。对按照1993年公司法设立的政府企业,董事被要求承担与私营部门公司董事同样的责任(CCMAU, “Protecting & Enhancing Shareholder Value”, self-presentation document):任命、管理和监控首席执行长;指导公司建立远景目标,以增加股东价值并保证公司长期的健康发展;制定和监督公司战略;风险管理;批准重要投资和收益分配;保证公司经营符合法规要求;指导公司处理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股东商议《企业目标报告》;制定业务规划;促使管理层达到目标报告和业务规划中的绩效指标要求;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承担与公司法所规定的私营部门董事相同的职责、义务和责任。

内阁1999年10月批准了政府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任命程序,要求负责部长按照内阁批准的任命程序,任命技能最好的候选人,并保证任命中没有棘手的利益冲突。如图4所示。该程序的主要特点是(CCMAU, “Protecting & Enhancing Shareholder Value”, self-presentation document):(1)CCMAU评估和筛选有意者和被推荐人员,建立潜在董事数据库;(2)CCMAU与公司董事长和负责部长正式评估技能要求和职位空缺;(3)董事任期一般为3年,董事任期满的时间主要是3、6、9月份;(4)CCMAU检查其数据库并向其他政府部委(如妇女事务部、太平洋岛屿事务部等)寻求提名,负责部长则向政府核心决策小组寻求合适候选人的提名;(5)潜在候选人的能力和技术须与要求相符,优先的候选人由部长识别,并在考虑任命之前给予完成约定勤勉程序的机会;(6)约定勤勉程序(DueDiligence),在任命提名之前,候选人有机会了解公司的运营、董事会考虑的潜在问题、与其他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层的工作关系,可能的利益冲突会被提出并被认真考虑;(7)负责部长做出任命决定,被任命者收到授权书。

董事会绩效评估在持股部长对董事和董事长的继任、更换和薪酬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董事会绩效衡量标准包括(CCMAU, “Protecting & Enhancing Shareholder Value”, self-presentation document):企业目标报告中的目标是否完成,符合财务和非财务目标;使业务规划与部长期望相一致;良好的社区关系;与买方机构的良好关系;为特定资本项目开发业务等。图4

新西兰政府企业董事任命程序

资料来源:CCMAU,“Protecting&EnhancingShareholderValue”,self-presentationdocument.

董事的薪酬基线(即支付方法和年增长比率)由内阁决定或批准(增长比率一般很小,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批准的),持股部长每年批准董事的薪酬总额,董事会在部长批准的薪酬总额范围内有进行分配的自。

四、中间机构的作用

新西兰的皇冠公司监控建议机构(简称CCMAU)在政府企业的治理和监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CCMAU根据内阁指示于1993年建立,基本功能是向国家股东提供高质、及时、准确的企业运营报告和保护股东利益的建议。CCMAU由财政部所有,与财政部有行政隶属关系,如财政部任命CCMAU的执行长,并监督财政部在CCMAU中的股权利益,但CCMAU在运营上是独立的,与财政部无关。CCMAU由议会拨款资助(类似于政府部门),但也从提供建议中获取收入。CCMAU分别与国有企业持股部长和皇冠研究机构持股部长签订了顾问合同,向持股部长提供独立的建议(CCMAU目前监控了38家政府企业。合计净资产98亿美元,总资产179亿美元。2001年这些政府企业的总收入达到77亿美元)。CCMAU的利益相关者和运作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CCMAU的利益相关者和运作模式

注:CRI———皇冠研究机构

资料来源:CCMAU,“BriefingtotheIncomingMinisterforState-ownedEnterprises”,NewZealand,26July2002.

CCMAU认为“成功企业”意味着企业至少要维持价值(与风险贴水后的投资资本成本相抵),并在适当情况下提高价值(回报超过风险贴水后的投资资本成本)。在此原则指导下,CCMAU的许多活动侧重于使其监控的政府企业在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同时,创造公司价值。CCMAU在监控政府企业中的主要作用是(CCMAU, “Briefing to the Incoming Minister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w Zealand, 26 July 2002):(一)提出监控建议。与财政部共同审阅政府企业的《企业目标报告》和业务规划草案,向持股部长提出意见;协助持股部长设立考核基准或绩效测定目标;协助持股部长监控政府企业的绩效。

(二)所有权行使建议。在政府企业的战略目标、重大事务、投资、核心业务界定、资本结构和红利政策、经营活动商业评估、多元化、重组和政策影响方面向持股部长提供建议。

(三)国家股权部门服务。应相关人员和议会的要求,处理并回答问题;公务信息法的其它要求;政策和立法建议。

(四)公司治理建议。监控董事会的绩效、构成和承担的责任;引入最佳治理实践;参与政府企业董事的任命程序,包括提出董事应具备技能、监测董事会职位空缺、寻求董事人选、筛选并提出候选人名单、准备任命文件和董事培训的一系列过程。CCMAU在过去10年中一直处于为政府提供企业监控服务的最前沿,已经使得一定范围内的政府企业明显提高了股权价值,并开发和完善了被认为是“最佳实践(BestPractice)”的模式。2000年内阁认可了CCMAU在国有部门的股权监控、董事任命和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卓越中心(CenterofExcellence)”作用。2002年CCMAU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向部长、政府企业和其它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RBF核函数;线性核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通常基于两类目的,一是为实现融资目的而调节利润,包括隐瞒亏损或者为取得配股增发资格;二是通过隐瞒关联方占款、关联方担保等行为,以实现大股东的特定利益,其结果将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据笔者对2004―2009年间受到证监会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统计来看,第一类以调节利润为目的的舞弊行为占所处罚公司的55.13%,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舞弊行为。在本文中,以第一类舞弊公司(本文称其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为研究对象,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中的Lib-SVM算法,构建有效的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为有关各方加强监管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1.舞弊样本的选取标准

本文以2004―2009年间因年度财务报告舞弊而受到证监会查处的公司作为舞弊公司,并选取其中以损益调整方式实施舞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且仅包括因2001年以来的年报舞弊而被处罚的公司,不包括2001年之前的年报中舞弊的公司,也不包括半年报中舞弊的公司及非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整理后得到56家年度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56个观测值。

2.控制样本的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控制样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舞弊公司同行业、同一上市地点;与舞弊公司资产规模相当(选取规模最接近的公司)。整理后同样得到56家非舞弊公司的56个观测值。

3.数据来源

舞弊公司的确定来源于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经逐个整理得到。舞弊公司及控制样本财务数据和治理机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研究数据库(CSMAR)。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财务报告舞弊(FFS, Fraudulent Financial Statement),该变量为二元变量,某公司在某年度实施了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虚增主营业务收入、隐瞒主营业务成本、隐瞒期间费用、少提减值准备等方式虚增利润,而这些舞弊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结构、利润结构和现金流量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第一类解释变量包括以下14个财务特征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

另外,财务报告舞弊的顺利实施通常与薄弱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关。而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两方面。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高层管理团队和内部审计师;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当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机制失效时,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由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第二类解释变量包括以下14个公司治理特征指标,具体内容如表2。

(三)模型的选取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即判断某一公司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其本质上是一个分类问题。根据分类模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以其较强的模型泛化能力和较高的识别效果,已经成为常用的分类模型之一。目前,支持向量机算法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已得到初步运用。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效果优于Probit判别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

因此,本文引入Lib-SVM支持向量机技术,将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按照舞弊年限分为两组,一组用来构建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另一组用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以预测精度的高低作为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的依据,判断模型在后续年限中的适用性和泛化能力。

同时,由于Lib-SVM算法的核函数形式包括RBF核函数、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指数基核函数等多种形式,其中,RBF核函数稳定性较强,而在某些情况下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也会高于RBF核函数,因而,本文选择RBF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分别构建识别模型,并采用一种基于交叉验证的网格搜寻的方法来确定RBF核函数的两个关键参数C和γ的取值;采用逐步搜寻的方法确定线性核函数的关键参数C的取值。

三、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Lib-SVM识别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一)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前述的研究设计,本文以2004―2009年间因调节利润舞弊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56个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按一定标准选取了56个非舞弊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并选取了14个财务特征指标和14个公司治理特征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为保证模型的识别效率,本文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28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并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确定的28个解释变量中,共有13个指标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中,财务特征指标5个,具体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原值占总资产的比例、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和总资产周转率;治理机制特征指标为8个,包括审计意见、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股东大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

(二)Lib-SVM识别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选出的具备显著性的13个指标,运用Lib-SVM算法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为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将2001―2006年的所有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分为两组,其中,2001―2003年的公司作为训练样本,2004―2006年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运用前三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构建模型,模型对2004―2006年的分类情况预测精度越高,表明模型的泛化能力越强,在后续年度运用的效果越好。

1.Lib-SVM算法RBF核函数识别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首先将全部样本经过归一化处理,然后将2001―2003年的公司数据输入Lib-SVM程序,经过交叉验证的网格搜寻确定RBF核函数的C和γ取值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将2001―2003年调节利润舞弊公司作为训练样本,确定的Lib-SVM算法RBF核函数参数为C =2048,γ=0.00048828125。

运用参数为C=2048,γ=0.00048828125的RBF核函数和2001―2003年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数据构建识别模型,再运用所建模型对2004―2006年的公司进行预测,预测精度为86.667%。具体如表4、表5、表6所示。

2.Lib-SVM算法线性核函数识别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同理,采用Lib-SVM算法线性核函数根据2001―2003年的数据构建模型,并对2004―2006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确定的线性核函数参数C=750,预测精度为83.333%。具体结果如表7、表8、表9所示。

由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以2001―2003年的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作为训练样本集,构建模型后,以2004―2006年的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作为测试样本集,结果表明RBF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为86.667%,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为83.333%,两者的预测精度都较高,说明识别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强,可用于后续年度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比较而言,在构建调节利润舞弊识别模型时,RBF核函数的预测精度相比线性核函数更加稳定。

从模型的总体正确率来看,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模型,无论是采用RBF核函数还是线性核函数,Ⅰ类误判率均在10%左右,总体正确率均高于85%。说明模型结果对于识别损益调整类舞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1.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显著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从财务特征方面来看,舞弊公司的资产构成和资产运作效率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从治理机制特征方面来看,舞弊公司有8个指标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包括审计意见、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股东大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

2. Lib-SVM舞弊识别模型的效果。在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的构建方面,本文分别运用Lib-SVM算法的RBF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构建了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001―2003年的数据构建出的识别模型,对2004―2006年的数据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RBF核函数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6.667%,总体正确率达到了87%;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3.333%,总体正确率达到了86.607%,说明运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可以为有关各方识别后续年度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提供参考。

(二)研究局限性

本文在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时,未考虑财务特征中的动态指标,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待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Uzun H,Samuel H Szewczyk,Raj Varma.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raud[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4,(5/6):33-43.

[2] Jensen. M.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3,48(3):831-880.

[3] Jensen, M. Meckling, W. 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4):305-360.

[4] 朱学义,孙自愿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权激励及管理层收购方案设计总结报告[R]. 江苏省财政厅科研项目,2003.

[5] 王泽霞.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预警信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72-88.

[6] 袁树民,杨召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关联方交易[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37-40.

[7] 薛祖云,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5-89.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6

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成长,与公募基金这一买方重要成员息息相关。因为服务这一群体,卖方机构获得佣金收入,卖方分析师的研究能力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十年来,买方对卖方的看法有了哪些变化,他们如何评价卖方当前的研究服务水平?从不尽信任到决策依据

卖方分析师职业自在中国出现以来,共经历了三重变化。1996年以前,国内证券研究主力是被称为股评家的群体,其分析方法主要是看图说话、技术分析。由于忽悠客户的事件层出不穷,其整体口碑不好,甚至有部分股评家牵涉进内幕交易等丑闻。1996-2000年间任职的分析师大多数是科班出身,且工科背景较多,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整体素质和专业程度大幅提高,但财务和会计知识相对薄弱。

2000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率先完成了从对内服务到对外服务的转型,券商研究机构开始转向通过研究服务分享佣金收入的卖方研究模式。此后入行的分析师,普遍是MBA、商科出身,接受过完善的系统培训,其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变为基于宏观和行业前景的基本面分析,以及公司估值评估为主的内在价值研究。其工作性质更符合华尔街对卖方分析师的定义,即受雇于证券公司,报告通过销售员、经纪人或投资银行项目人员提供给投资者用于投资决策,以帮助证券公司获取经纪佣金或者推销发行股票。

伴随分析师群体来源、背景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投资机构对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新财富》2003年的调查,当时57%的基金经理认为,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对其投资决策有较大的帮助。在基金公司的内部报告和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两者之间,56%的基金经理认为,内部研究报告对其投资决策作用更大,只有24%的基金经理认同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此时买方对卖方分析师报告“不够信任”?如同部分基金经理所言,“卖方报告可能有个立场问题,他们很可能会去推荐其公司库存的股票”;其次,“卖方分析师不需要对基金的价值负责,而基金内部研究员的薪酬直接与基金的表现挂钩,他们更加认真,因此公司原则上不直接采用卖方的研究报告”。

经过10年发展,卖方分析师研究报告的质量与可读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在2012年《新财富》对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中,高达90%的受访者表示,在做投资决策时会参考卖方研究成果。在影响买方投资判断的各项因素中,卖方研究报告所占权重达16%。

尽管目前市场上对卖方分析师有诸多指责,但无疑他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话语权。一个例证是,2012年的第十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首次推出了“投票人网络征集系统”,不到1个月时间,就征集到来自437家海内外投资机构的1000余人的自荐信息。机构投资者网上申请投票权的火爆情景,生动地说明了分析师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伴随机构投资者的范围由公募基金扩张到保险公司、QFII、银行、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部、自营部、信托公司、财务公司、QDII、海外投资机构等多个类别,分析师的影响力也更为彰显。期许分析师提高独立性与研究水平

过去10年,卖方研究机构实力迅速提升,特别是在2005年到2007年底期间,借助牛市的威猛,一些资深卖方分析师撰写的看多报告一出台,立即能得到买方机构的追捧,被看好的上市公司可能连续几天涨停,而卖方分析师的个人待遇在彼时也水涨船高,进入“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的分析师,不少人年薪过百万。然而,这种风光随着熊市的到来开始反转,卖方分析师的光环一步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质疑之声,其中甚至不乏来自买方机构的质疑。

其实,买方机构的日子同样难熬。据Wind统计,截至2012年11月27日,2012年前成立的公募基金中,有625只产品的投资收益皆为负数。牛市下买卖双方一片和谐的景象,在牛熊转变之后被打破。2012年初,有基金经理对券商研究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进行另类解读:研究报告中的“股价回归理性”、“价值优势凸显”,意味着“跌得只剩一条裤衩”、“连裤衩也跌没了”。这种娱乐化的调侃,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买方对卖方分析师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有更高要求。根据《新财富》今年的调查,买方认为,未来卖方研究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观点的独立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方法创新(图1)。

事实上,卖方分析师的独立性缺失,与买方也不无关系。有分析师坦言,在给上市公司评级时,如果它是某家合作基金的重仓股,就不得不考虑该机构的态度。负面评价不能轻易说出口,直白的献媚谎言则有损招牌,纠结之下,一些分析师只能从两者中寻求平衡,在研究报告中添加模棱两可的表述。不过未来,伴随A股做空机制的继续完善和机构更多的做空尝试,分析师不愿给出“卖出”评级的情形可望得到改善。频繁拜访不如踏实研究

2003年,各券商研究所还侧重于内部服务,卖方分析师也偏向于埋头苦干做研究,许多买方机构苦于无法得到券商研究所的及时服务。如今时过境迁,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卖方机构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数量已达到4.7万份。作为买方代表人物的基金经理,面临着每天被大量同质化报告疲劳轰炸的烦恼,如何在海量报告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啻是一种考验。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Internet)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电子数据收集、分析与检查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一)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二)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三)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一)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Delletal,1998)、英国92%(Lymer,1997),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NianihBrennan,1998)。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可能网址有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二)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或简介)、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三)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多为原报载摘要文字部分的拷贝);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四)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五)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六)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此项暂未列入本次调查)。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1)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2)提供及时的信息。(3)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4)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5)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6)规定醒目的标志(路标)和网站图。(7)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8)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9)具有反馈机制。(10)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11)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2)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13)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üチ岣卟莆裥畔⑾喙匦缘呐Φ龋庑┚橹档梦颐茄啊O啾戎拢颐堑耐媳ǜ嬖谂都际鹾捅ǜ婺谌莸确矫娑蓟褂写慕?br>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8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版权所有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No.14和SFASNo.131的差异在于,SFAS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No.14和SFAS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9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XBRL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它通过标准化的财务指标和增强的分析工具,避免了人工数据采集的风险,降低了数据采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数据的灵活性,为财务数据提供了更广泛的可比性,更加便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

一、引言

XBRL以前称为可扩展财务报告语言(eXtensibleFinancialReportingMarkupLanguage,XFRML),是一种可免费获取的用于财务报告的电子语言标准。它是XML语言关于企业报告的一个子集,为财务机构准备、公布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可随意抽取及自动交换公开发行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其他信息提供标准化方法。XBRL(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是参照美国(GAAP)与其它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财务报表内容符合的规范性和国际间信息互通性的考虑制定的,针对企业财务报告而发展的标记语言,通过采用XML格式储存资料而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报表与分析资料等的最新网络传输格式标准。

XBRL最早是由美国华盛顿州的会计师CharlesHoffman于1998年4月提出的,并在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资助下于1998年12月31日创建了以XML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框架标准。1999年10月13日成立了,以负责研发及国际推动事宜。在AICPA的牵头下,随后成立了由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和Microsoft等12家计算机公司参加的XBRL指导委员会,2000年7月XBRL国际组织成立。目前,XBRL国际组织已有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组织参加,2003年11月,第8届XBRL国际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标志着XBRL已经从研究走向应用。

就国内应用而言,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证所”)在2003年上市公司年报摘要报送过程中,选择了沪市50家上市公司进行XBRL标准的应用试点,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2004年一季度报告报送时开始采用这一标准和技术。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于2005年1月了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新版1.0”,深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利用该系统制作2004年年度报告,并直接生成XBRL实例文件。同年2月,深交所“XBRL应用示范”,使得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等相关的信息加工者与使用者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取深市39家成分股指数上市公司最近5年的财务数据和实例文件。

二、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显示,信息科技的投资或采用将对市场上有正向反应(Hayesetal.,2000;Hayesetal.,2001;Imetal.,2001;SubramaniandWalden,2001),但DosSantosetal.(1993)却发现关于IT投资与市场回应有不确定性。XBRL采用的是一项财务投资,是财务报表中资产的取得,市场会预期这些费用是短暂的,而不影响未来现金流量。因此,XBRL的引入将不会显著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如果市场提供这些额外信息,将会引起投资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关注。这些信息可使投资人了解导入成本是持续性的,并使其了解引入成功后会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Lang&Warfield(1997)指出非财务及具有前瞻性(forward-looking)的信息不但可以改变财务报表模式,而且会潜在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DosSantosetal.(1993)在1981~1988年间针对97家公司的IT信息宣布进行了研究,发现事件窗口内没有显著异常报酬率,但其中宣布有标示“创新性信息科技投资”(即第一次采用信息科技技术)的公司则有正的异常报酬率,说明投资者将这些IT信息的宣布视为竞争性策略,并很有可能在将来产生正向现金流量。Imetal.(2001)利用股票报酬率及交易量在宣告日及前一天来测试投资人对于信息科技投资或采用宣告的反应,除了发现股价与交易量无显著正向的变动外,交易量更有负向的情形。

Hayesetal.(2000)检验信息系统外包(informationsystemoutsourcing)信息公布对于市场的反应,评价外包信息系统是否能创造公司价值。Hayes(2001)从Lexis-Nexis资料库中收集91家宣告采用ERP的样本,在3天(t=-1~t=1)的事件窗口中,发现标准化累计异常报酬率显著大于零。Subramani&Walden(2001)发现电子商务在线投资市场日益重要,于是以事件研究法调查投资者对于251家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宣告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影响,发现这个消息对于市场有正向反应。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企业对于资本市场公开宣布采用XBRL等非财务性信息,投资者会迅速得到消息并做出反应。若投资者认为XBRL的应用会使企业未来经营业绩有所改善,则投资者可能会调整之前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提前在企业宣告应用XBRL事件时做出反应,从而反应在股价中,产生股票异常报酬。国外对于信息科技投资的市场反应所做的实证检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笔者将测试我国上市公司在宣告采用XBRL事件消息时,资本市场是否会产生股票异常报酬率。

三、研究假设及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分析,假说建立如下:公司宣告采用XBRL事件时,会产生股价异常报酬。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标准的事件研究法,以公司宣告采用XBRL这一消息的累计异常报酬率(CAR)来测试市场对此宣告是否具有正向反应。

报酬率的计算一般都使用连续复利报酬率,关于预期报酬率的计算目前事件研究法中常常使用平均调整法(Mean-adjustedReturnsModel)、市场指数调整法(Market-adjustedReturnsModel)和风险调整法(Risk-AdjustedReturnsModel)。其中最常用的是风险调整法下的市场模式(MarketModel)。本文中异常报酬率的计算所使用的预期报酬也采用市场模式。市场模式采用的是估计期的数据资料,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LeastSquare,OLS)来算出以下回归模型中的参数:

Rit=αi+βiRmt+εitt=t1,t2,t3…tni=1,2,3…N

i:代表公司;N:公司数;t:代表估计期;n:估计期天数

Rmt:在t期的市场报酬率,Rit:i公司在第t期的报酬率;

αi和βi:为估计参数;

εit:为误差项,一般假设为εit~N(0,σ2)(即iid)

各观察值异常报酬率的计算是以事件日的实际报酬率减去未受事件影响的预期报酬率,如下所示:

ARiE=RiE-E(RiE),E∈W=(Ta,Tb)

其中:W=(Ta,Tb)是事件期的长度,Ta代表事件日前欲观察的天数,Tb代表事件日后欲观察的天数,即W=Tb-Ta+1

E:为事件期W中的某一期;

ARiE:为i公司在事件期E期的异常报酬率;

RiE:为i公司在事件期E期的实际报酬;

E(RiE):为i公司在事件期E期的预期报酬率。

各公司将计算出的异常报酬率在事件窗口内加总即可得到累计异常报酬率(CAR)。笔者在估计期选择方面,由于估计期间的设定太短,可能会使得预测模式的预测能力降低,但如果设定期间过长,又极有可能使得期间内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产生模式不稳定(instability)的现象。所以,笔者研究估计期的设定,分别使用事件期前200个交易日(即事件期前202天至前3天),另外并测试不同事件窗口(100天、300天),同样发现CAR不显著。

至于事件期的设定方面,则应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较长事件期的设定虽然能够获得较好事件对于股价的影响,却也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事件期窗口中干扰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科技方面,也有以较短窗口来测试主题的研究(DosSantosetal.,1993;Imetal.,2001;Subremani&Walden,2001;Hayesetal.,2000;Hayesetal.,2001)。因此笔者遵循短窗口做法,取事件日前、后各2天(t=-2~t=2),即使用5天作为事件窗口,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投资人对于该项消息的反映程度,关于研究事件日的确定,本研究依据上证所的宣告日来确定。

2.样本选取

本研究将选取上证所49家上市公司2003年2月25日~2004年11月22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见附表),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CSMAR)、北京色诺芬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数据库以及中国证监会、上证所及深交所的网站的相关资料。

四、实证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Wilcoxon检验发现,在选取的49个样本数据中,24个CAR为正数,25个显示为负数,两者基本持平,结果是不显著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一)所选取事件日期的影响

1.2003年12月30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期,而事件研究中事件日的选取对于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2.由于笔者所选取的各上市公司只是上证所宣布的试点单位,各个公司未在相关的报纸或网站予以宣告,因此宣告日的选取采用的是上证所的试点开始时间,这使得事件日的确定存在一些问题。

(二)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作为一种新兴的工具,一方面国内上市公司对于XBRL没有过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选取时间窗期较短,我国制定的XBRL规范及标准等还未被上市公司完全接受采用,不能被业绩全面反映,从而使得市场反应较为滞后。

(三)部分企业未采用的原因

国外学者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成本阻碍了财务报告的网上披露:

1.信息生产成本。Elliott&Jacobson(1994)认为企业为了披露信息,必然发生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成本,如果信息需要查核,还要付出查核成本。

2.诉讼成本。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1976)认为潜在诉讼成本是信息披露的无形成本。Elliott&Jacobson(1994)认为信息披露不足和披露意图误导他人是导致诉讼成本的原因。

3.竞争优势丧失。Watts和Zimmerman(1986)、Healy和Palepu(1993)认为,披露信息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Elliott&Jacobson(1994)也认为信息披露易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披露的时间、信息的详细程度、信息接收对象是企业是否因披露信息而丧失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4.依从成本和游说成本。Watts和Zimmerman(1986)认为,企业为了符合有关部门制定的强制性披露规定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依从成本。另外,为了说服有关部门某些信息是否应该披露,还可能产生游说成本。

公司业务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公司绩效 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重述 非标准审计意见

一、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公司经营管理层若能够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意见,并且获得监事会或独立董事的正面意见,或者取得了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应当较高(张国清,2009)。鉴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正面度量比较困难,因而大多数学者才开始转向以内部控制缺陷来反面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但目前国内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文献较少,尤其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事实来作为信息识别与认定方面。故本文拟通过针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信息识别,从反面去考察内部控制,进而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毕竟是管理层自己评估并披露的,带有其主观动机,所以本文采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如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诉讼等分别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以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且需要经过外部审计审核,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从法案实施之后的经济后果。Bowman and Haire(1975)采用ROE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财务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Lang and Lundholm(1993)通过对1985年至1989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分发现,当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绩效越不好的公司,其信息披露的评分等级就越低。Prqwitt et.al(2009)用内部控制综合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绩效。DeFond et al.(200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与公司的绩效负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一项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与公司的盈利能力负相关。Rahman (2002)认为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信息披露构成一个完整公司治理结构的联结框架,公司内部治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大都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就国内而言,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且视角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通过财务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等作为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因素方面。周洋(2007)研究证明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报告重述时,公司很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钟玮、刘洋(2011),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模型,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梁松、史本山(2010),利用来自中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测度,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且积极的影响。蔡吉甫(2005)以2003 年1251家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财务报告质量高、企业业绩好、财务状况正常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反之,披露的动力明显不足。

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浅显,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等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的研究还尚未展开,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欠妥。同时,从信息识别方面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尚缺乏一定的经验证据。鉴于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分别通过三种迹象认定,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现代企业是以契约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委托——关系的集合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可以根据委托关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因为股东的大众化使得股东放弃了经营权,而以委托的方式将资产托付于高层管理者经营,在此二者之间形成了第一层委托关系,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从而产生第一层次的控制关系,即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包括管理者本身实时监控的控制体系。其次,由于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高层管理者不得不再次通过授权将自身的委托责任分解给各部门负责人,由其完成。而各部门负责人又将接受委托的责任进一步分解到各班组员工,从而形成第二层、第三层委托关系,即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的第二层,即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两个层次,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方式与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梁丽,2009)。基于上述分析,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安排,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从内部控制的本质而言,内部控制就是制衡与监督相互耦合的控制机制。如果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公司的各个方面可以合理合规的规避风险,提高管理和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而反之,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重要或重大缺陷,其就不能合理的保证资产的安全,进而触发企业的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公司经营活动的损失,经营业绩的下降。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公司绩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通过传递的信号可将低质量或者有不利消息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消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预期会下降,而那些没有内部控制缺陷迹象的公司则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或有利好消息,其股价会上升。由于迹象本身会向外界传递一定的信息,外界就可以据此推断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上市公司以获取利润作为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公司有效运营的措施,与公司的目标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其经营越有效率,盈利能力越高,从而公司绩效就越好,而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绩效相对不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公司绩效。目前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一直是实证研究的难点。理论文献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或会计利润等指标。国外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杰弗里等)关于公司绩效的度量,一般选择经济增加值EVA、市值与面值比以及托宾Q值等指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国内部分学者(向朝进、谢明、陆庆平等)认为绩效测评用企业价值度量。然而基于价值的绩效测评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Biddle(1996)证明EVA并没有显示出比剩余收益、盈余和营业现金流量三个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Dodd和Shimin Chen(1996)认为EVA 对股价多少有些预测作用,而ROA比EVA 的预测性要好得多。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4)认为,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还不够成熟,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有待规范,若用基于价值的指标来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研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王化成等(2004)认为EVA在信息和增量信息含量方面没有显示出显著的优于净利润指标的特性。因此,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公司绩效的衡量采用会计利润指标,陈晓、江东(2000)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对净资产收益率;陈小悦、徐晓东(2001)采用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徐莉萍等(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的经营绩效指数;陈芸、彭春丽(2011)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度量指标,并在稳健性测试中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予以度量。

(2)财务报告重述。内部控制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 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以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COSO-ERM,2005)。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阻止或发现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公司无论自愿还是被强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都意味着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意味着公司存在未被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即财务重述是内部控制缺陷迹象之一。Hogan和Wilkins(2008)、Krishnan et al.(2008)认为,低效的内部控制加大了财务报告(有意或无意)错报的可能性,即有财务重述报告的公司很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Doyle et al.(2007)等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务重述、企业重组或其他的坏消息。杨有红、陈凌云(2009)利用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证明存在重大会计差错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2010)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中,将重大会计差错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本文将财务报告重述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3)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财务报告重述,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也是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预期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工作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阚冠卿(2009)通过分析200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淮无保留意见的年报,发现这些年报反映出许多与内部控制缺陷有关的问题。陈丽蓉、周曙光(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李红(2012)以我国2009 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与缺陷和非标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可见,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财务风险或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会更高。面对一个存在高财务风险的审计对象,为了规避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鉴于此,本文将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4)控制变量。公司治理特征和盈利性等财务特征也是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对影响公司绩效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根据Dan(1999)、Dow and Raposo(2005)、Ge and S. McVay(2005)等学者的研究,选择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薪酬(EP)、高管持股比例(EOS)、股东结构(CR10)、成长性(GROW)、行业哑变量(Industry)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检验分析

五、结论

本文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在衡量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中加入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拓展出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存在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违规三种迹象之一的公司,即认定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公司绩效较低;其中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高管薪酬(EP),即其公司绩效的好坏正相关,即说明公司规模、高管薪酬以及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公司负债程度(LEV)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其余公司绩效的程度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持股比例(EOS)和股东结构(CR10)与公司绩效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的结论,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即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现阶段的特点,如公司规模、财务特征、治理特征等,建立与自身相符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这样既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又能提高公司绩效。然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较多,本文并未完全考虑等,对于这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再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2]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4]周洋:《市场反应、价值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管理科学》2010年第13期。

[6]钟玮、刘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与优化——以公司效率为分析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7]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8]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9]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10]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1年第5期。

[1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2]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13]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4]Pr awitt, D. F, Smith. J. L, and Wood, D.A,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

[15]W.Ge and S.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