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人生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0:23:03

享受人生作文

享受人生作文篇1

我常幻想自己归隐于山林,过那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生活。与陶渊明一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李清照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李白同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幻想自己与各代文人骚客共同欣赏着变幻奇异的风景,享受着人生的幸福与乐趣。

因此我一直爱书,爱得痴醉。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从世界名著中抬起疲惫的眼睛,伸个懒腰,略微休息一下,却无意中瞥到床头的闹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竟然是晚上十点五十分了!原来这段时间中,我把一切都置于身后,只是自顾自的,一味的读写去。丝毫没有发现时间的流逝。困意渐渐侵袭了我整个身躯,双眼似乎怎么也睁不开,没办法,只好放下了书,极不情愿的走向卧室。

躺在床上,于安静中,我突然一声清脆的关灯声,楼下爸爸妈妈想必是休息了吧。整个房子一片黑暗,只剩下从窗口照射进的明亮的月光和我这卧室中的小夜灯。透过窗户,我清晰地看到了那皎洁的明月——似银盘一般,散发着淡淡的,优柔的光芒。独显出一番品味,沐浴其中,感觉格外舒适。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对面的屋顶上,衬得夜空格外明亮,深邃。那种美,让人陶醉。

迷迷茫茫地,在明月的光辉中,我似乎看到了书中的主人公那悲惨的命运,那黑暗的社会,那泯灭的人心;好像听到了主人公的哭诉,他在求我帮帮他,解救他。于是,他带着我,奔向了那属于他的世界。

月亮越来越高了,渐渐地,透过窗户的月光照到了我的脸上,我心中那份莫名的期待越来越强烈,那份期待,定然是对书的渴望吧。于是,我揉了揉双眼,使劲甩了甩头,抛开一切的睡意,悄悄下床,挪到书房里,捧起那本似乎千年未见的书,放在胸口,又悄悄的挪到卧室,在月光下,缓缓拂了拂封面,重新打开了灯。

轻轻翻开书,那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捧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我低下头,嗅了一下它的味道,那墨香,是那么清新,隽永,回味无穷,不觉间,我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幸福,闭上眼,品味着,这种味道,这份幸福,真希望时间就在这一刻定格,成为永恒。

闹钟预报了午夜的到来,书的最后一页也被我悄悄地合上。向窗外望去,那皎洁的,银白色的月光,仍旧陪伴着我。它依旧在散发着美丽的荧光,那些光芒围绕着我,我就像是在仙境,成为了天使,感觉是这般的光明,定然是灵魂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而这一切,又定然是书带给我的。

享受人生作文篇2

金钱上的享受,我们应知足而止。随着当今社会越来越进步,经济越来越发达,现代生活的享受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企业、商家、工厂、饮食业等等都为了金钱上的享受,不择手段。前有三鹿三聚氰胺,今有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事件。三鹿原本是中国最出名的婴儿奶粉企业公司,但是领导者为了省本加利,不择手段,在原装奶粉里加入大量三聚氰胺,从而虚拟地提升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还有地沟油。许多饮食业就为了省多点本钱,想一些无牌无名的黑色食油供应商购买大量的廉价地沟油使用。这些非法不正当的行为,不仅伤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正因为得到金钱的享受,失去了自己本有的道德素质。对于金钱享受,我们应知足而止。

权利上的享受,我们应适当获取。“我爸是李刚”这一酒后驾驶案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一大学男孩由于酒后驾车,在校园内当场撞死一女子,而这一男子当时被警察审问是还不愤气,就当面大众高喊:“我爸是李刚!”他借着自己父亲是某省交通局局长的权利,想以此脱罪赎身。这种行为,不仅是当今社会上最愚蠢的行为,更是大众最鄙视的举动,也是他父亲失职丢脸。对于权利上的享受,我们应适当获取,不要用权利取代一切。

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应积极汲取。东晋时期,出名诗人陶渊明被贬后一直隐居,过着田园农村生活,与世隔绝。他不为金钱、不为权利、不为地位而争霸,他一生淡泊名利,对于平凡安定的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追求。这,就是精神上所得到的寄托和享受。

享受人生作文篇3

一、物质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来源于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质享受。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满足并且产生快乐的物质生活才是物质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来源于物质享受,是物质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表现为对物质享受对象爱的情感的产生,比如喜欢吃某种美食,这种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这种享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满足感,满足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美的享受。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种方式,因为这种由环境产生的满足感也能同时让人在审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视野开阔的使用空间,以及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场所及设施,能够让人产生满足感。建筑的式样、材料、风格、颜色等等都能产生各种美感,从建筑外观来看,或宏伟、或秀丽、或怪诞、或鲜艳,显示了气势造型或色彩的美;从室内空间来看,或温馨、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醇厚、或自然清新,这些美在精神上反应为各种感觉、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词语是种种精神状态的形容词,对对象的形容,即是表现出来的对象对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对象的反应。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与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都是根据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二、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明的,关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幸福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幸福感的认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室内设计行业本质是帮助人们来美化空间,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从而让人们能够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内空间。然而在如今物质与精神环境均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局面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要想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笔者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费文化视野下室内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a.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花费越多的室内设计不一定会营造更为幸福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注重物质消费文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园,最后的结果固然是富丽堂皇,但是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室内空间更像是展示给他人炫耀的空间,并不十分适合居住。这种花费较多的室内空间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营造出一种有距离感的空间而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b.尺度与颜色适宜的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居室的幸福感。诚然,在室内空间中光、声、热等环境的条件对室内空间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尺度与颜色却都是从视觉上直接给人以感受的。颜色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更不必多说,不仅仅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与某些特殊功能空间中,有了色彩的辅助都可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三、结语

享受人生作文篇4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文献资源共享  知识产权保护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文献信息网络内,全部的文献资源均可供特定的图书情报机构、特定的用户或网络内成员分享利用。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知识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成果即人们在氏期的实践中,通过脑力劳动创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的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知识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非物质性;②创造性;③一定的表现形式;④永存性;⑤公共性;⑥可保密性。知识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

文献资源共享所涉及到的作品或出版物,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对于图书馆来说主要涉及著作权方面的问题。文献资源共享与著作权法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统一性表现为:①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进行了充分保护,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去生产日益丰富的智力作品,为文献资源共享创造了物质条件;②由于著作权只保护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不承认抄袭、剽窃、假冒作品的著作权客体地位,并对侵权行为依法进行制载,保证了作品的创作性和新颖性,又防止知识生产的重复,从而提高了文献资源的质量,减少了数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③著作权法保护了传播者的利益,保护了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文化生活、获取知识的权利,促进了文献资源共享渠道畅通得以蓬勃开展。

由于文献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各具“共享性”和“排斥性”,两者就产生了对立性,其主要表现在对文献资源的使用上有了前提条件,即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一定报酬,此时无条件的共享已成为历史。作为文献资源共享,当然是前提条件越少越好。因而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如果对著作权过分保护,就会对文献资源共享过度限制,产生消极作用。反之,如果对文献资源共享不加限制,又必然侵害著作权人的权利。所以,要解决“共享性”和“排斥性”的矛盾,必须使文献资源共享行为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执行著作权法,才能促进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更广更深地开展起来。许多国家因此规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的范围,对作者的专有权利加以适当限制,以利于作品的传播和利用,平衡作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影响

图书情报机构文献资源共享的方式很多,如提供借阅、复制、咨询、汇编专题资料、计算机检索服务等。资源共享一方面使信息资源可以迅速方便为广阔空间的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文献资源共享的不利影响发表护理论文

对文献收集的影响。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的颁布与完善,我国先后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还与有关国家签定了有关知识产权协议,这样外国的作品在我国也受到了版权的保护。图书情报部门不能象以往那样,为了节省外汇而直接翻印或影印外国出版物,而必须花费昂贵的外汇来购买原版书刊。许多公共图书馆没有这个能力,就会造成书刊的残缺不全,失去连续性,进而影响资源共享的服务质量。对文献加工的影响。根据读者的需要,图书情报部门经常编印一些二次、三次文献以及情报信息刊物,这些工作的开展必将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限制。如在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时,不能直接从享有著作权的国内外其它书目工具中摘取某一类或某一主题的书目数据作为自己的书目数据,以免造成侵权。另外在编制文摘、索引等文献时,应按照著作权的规定,不能将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作品予以收编;对没有该项声明的作品,如选用了则应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这样做无疑是增加了图书情报部门工作的难度。

对文献复制的影响。复制权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复制不受份数、方式和使用范围的限制,只要你将原作品复制,哪怕是一份也就构成了复制行为;不管你以何种方式或手段复制也构成了复制,无论是向公众传播复制品还是在特定范围内秘密使用复制品,均构成复制行为。这给图书情报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照相翻拍、静电复印、缩微复制、录音、录像、转录等为资源共享而复制文献的作法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果利用缩微技术大量复制,发行享有著作权保护的文献资料,或为用户转录、复制本馆收藏的录音录像制品等均应得到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

对计算机软件的影响。一项软件的开发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工作量大,开发经费多,但要复制一项软件却不费吹灰之力。软件开发者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开发出的一项软件,很容易被别人剽窃,因此国际上与我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予以保护。图书情报部门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动手研制软件,要么向别人购买,如套录一条深圳图书馆书目著录就需交五角钱,要是套录几十万种书刊,那费用就可想而知了。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文献资源共享的促进作用

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知识生产本身需要知识生产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使知识生产者所耗费的投资得到应有的报偿,体现了对智力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知识成果的保护,从而激励知识生产者进行新的智力投资,创造出更优秀的知识作品;而丰富和不断创新的知识作品又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是文献资源共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提高了文献信息的质量。由于版权法只保护独创性的智力成果,为了保证文献资源共享中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就必须严厉打击和制裁假冒、剽窃、抄袭等各种不良行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产品创造者的热情,提高文献信息的质量。

创作权促进了文献传播事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可以解决部分信息采集和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它既保护了文献在传播过程中作者的正当权利,又保护了广大公众获取知识、分享科学与艺术成果的权利,从而促进了文献传播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文献资源共享有效进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际间文献信息交流的保障,由于它保护了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从而推动国际间文献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加入WTO后,一些外文文献资料(如外文原版书刊和电子软件等)的价格及关税都将有所下降,使得图书馆又有财力继续采购,这样就弥补了因外文影印期刊及非正式电子软件的停止订购而使外文期刊失去的连续性又得以恢复,从而促进了文献的收藏和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

二、文献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

要使文献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发表护理论文

1、充分挖掘不受知课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实现共享。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本身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文献资源,如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有关文件等;第二类是指已经过了保护期限的文献资源,这是一个庞大的文献资源群,知识产权对文献的保护都有一定的期限规定,超过这个期限任何文献都进入社会公有领域,他人可以不经过授权而自由利用;第三类是指权利人放弃其知识产权权益的文献,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组织主张实现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通过开放存取、创作共用等形式鼓励知识产权权利人放弃部分权益。权利人放弃其知识产权权益后,社会公众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文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享受人生作文篇5

一、享受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

冰心曾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野花只有长在野地里才能蓬蓬勃勃地茁壮成长,对学生来说这“野地”就是自由成长的空间。语文课堂应该是这块“野地”,充满温馨、充满情趣。我们应该以一个“对话者”的姿态走近学生,真诚地与之交流、讨论,进行精神的互动、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碰撞,乐其所乐,忧其所忧。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榜样。一堂作文课上,学生观察于老师,并给于老师“画像”。学生说于老师的嘴巴有点歪,于老师不但不生气,还表扬这位学生“实话实说”,并强调说明:“确实有点歪,这缘于我年轻时得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的后遗症。”可以说于老师是从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人格,营造的是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依托感。

二、享受语文的美

1.走近人物,体会形象美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番茄太阳”》中美丽可爱、聪明善良、懂得关爱别人的盲童明明……这些形象显示出了高尚的品格,使人获得激荡人心的美感。

2.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感情朗读、音乐辅助、课件展示,让如诗如画般的情境成为美的栖居地。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境,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成了画中人,置身荷花池边,眼前出现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平滑、花瓣的细腻。伴着语言文字的描述,运用移情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成了一朵洁白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体悟到语言文字的“奇妙”。

3.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美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而且要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美。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碧绿的海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海边绿树红花,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坐在小船上,哼着小曲,划起双桨……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洋溢在孩子心中。

4.多元诵读,体验情感美

如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母亲的一句朴素的话语:“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母子亲情。

三、享受语文参与之乐

1.指导预习,激发参与的欲望

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十分注重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交流预习时画出的重点词句,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提出这些疑点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了一种探究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创设教学情境,在参与中享受乐趣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 《第一次抱母亲》《云雀的心愿》时采用此法,公仪休、“我”、云雀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四、享受习作创造之乐

享受人生作文篇6

记得去年52岁生日那天,我在市教科院参加创新教育经验交流会,与会代表刚好是52人(包括我和张泉),这是一次巧合;与蔡凤茶、张国宇两位同行49岁就离开心爱的学生相比,我是幸运的52;今年虚岁54了,工资刚好开始涨到每天54元,这又是一次巧合。与刚刚撒手而去的同龄人朱锋相比,我是幸福的,我活着并工作着,应该说,这就是享受,因此,我把这一学年度述职报告的话题定为——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主管的工作,享受主带的课程,享受兼职的身份。

享受主管的工作

我虽然是一个50多岁的老家伙,但我并不羡慕行政干部的那种退二线的休闲式生活,也许是没有机会体会才说这种话罢,原创:我真的觉得,工作着是幸福的,工作着就是享受。上学年学校计划分工把我的工作定位为“主管教科研和宣传工作。”说实话,工作的效果也不太尽人意,但我还确实在尽力而为地享受着——

一是享受计划的起草;二是享受课题的申报;三是享受会议的热闹。

享受计划的起草。上学年的的计划中列了四大项内容,可惜只完成两项。一是筹备创新教育,从举办讲座到正式会议。因时间关系,讲座也少了一次最精彩的;二是进行新的课题申报,这项工作已报批立项,课题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还有两项研究因普九复查等时间冲突而自然削弱或落空。一是新课程计划削弱了,只停留在几节课的听课上,恐怕连说课、评课都不充分,因此“研究”二字的收效也就可见一斑了;另一项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计算机常用简单操作的培训,全部落空。

享受课题的申报。也许可能有人在喊:让所有人烦心劳累甚至让有些人反感的创新教育快点结题吧!是啊,“创”在哪里,“新”在何处,恐怕至今还有人迷惑不解。

我倒觉得那是“不识创新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外。”我们要的是研究过程,不要急功近利过于期望它的理想结果,当然,这次我校创新教育课题研究面太大了,要求参与的人也太多了,有点牵强。因此对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不要求全员参与,欢迎有热情者,执着者加入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大课题前题下,主攻三个子课题:一是茶文化研究;二是毕升文化研究;三是英山民俗文化研究。希望有志者踊跃投入。

享受会议的热闹。你我都身临其境。全市80多人(教科院就有10人)齐聚在这披红挂彩、包装一新的校园里,看创新节目,听创新课,听创新汇报,参观创新展览,查阅创新资料,评点创新会议概况,好不热闹。为了这场热闹,几乎忙坏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作为这次会议的“统筹”官,仅仅出了些思路而已,迎接会议的思路,展览的思路,资料的思路,节目的思路,汇报的思路,享受的内容可多了,除了硬件外,其余的好象样样都让我享受了。

享受主带的课程

我去年主带了一(七)、一(八)两班地理,只带两个班,才四节课,轻松,太轻松了,是享受呀!今年上学期,减去了一(七)班,加上了三(一)、三(二)、三(八)三个班,共四个班地理,平时每周5节课,还是轻松,双休又安排了3节,多充实呀!加起来,才8节课,还是在轻松中享受,与同科邓老师18节比才是个零头。

先是享受备课。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上,虽然难知天文;下,学校给我机会要让我知地理呀,不然老了想出去转悠。不知东南西北,你看该不方便?莫说,地理课里,还真能学不少知识:地球七兄弟、四姊妹的渊源与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人类的种族与信仰,帕米尔高原比黑龙江要迟几个钟头见到太阳等等,可谓包罗万象。不带地理,怎么知道?再说,下载并应用那些制作得惟妙惟肖的地球课件。也是一种享受呀,地球公转与自转,演示得一目了然。

其次是享受讲课,面对求知的面孔,围绕教学内容,你可以轻言如小溪流水,你也可以神侃如大江泄洪,全在于察言观色,适可而止。

再次是享受学生的收获。去年的两个班,一个第一,一个第五,一平均还可以;今年我还不知道名次,好象冒扣什么分,初三只知道有7人的中考得了满分。我替这些学生高兴。

在校内我还特别享受了“两多”的待遇,一是外出学习比别人多(省2次,市3次,县数次);二是抛头露面比别人多,一开大会,要么就当主持,要么就当主讲,你看,多优越!

享受兼职的身份。

我这个人特能享受,嫌学校身份享受得不够,还经常弄一些兼职活儿来享受。

人家请你写,人家请你吃,人家请你喝,那是别人看得起你,说明你还有点价值呀,何乐而不为呢?话可得说回来,绝不是“吃公饭,拉私屎”呀,因为多数还是官方约请的,并非“私通”,是以学校身份去领受任务的。

举几个举子吧,信不信由你

第一,我享受了全镇教育应急特派的身份

几乎次次是专车,还有领导作陪,女士作陪。路上,是观光旅游;到了,当贵宾伺候,茶,掇在手上;酒,倒在杯里,年轻的领导说:喝一点,肖老师;老同事则说:老肖,不喝也得喝!够意思吧!这样的时候,一学期两次,一次3—5天,惬意不?89年到现在,16年了,教育站换了四任站长,可写集训报告的人一直没有换,沾光吧,中间我去搞城建城管两年,先叫别人写的,后来,还是送我重写,没有办法,人家信任我呀!

第二,我享受了教育局应急特约的身份

大的有:普九复查专题片的撰写。普九验收时,游平大手笔写了《悲天动地普九曲》的专题片,去年年底,人家早已是副局级,怎么好还要他动笔呢,可能有人推荐说,找老肖。于是我磨破大脑几层皮,原创:编了个《继往开来普九情》的专题片,还马虎吧!还有“迎中秋庆国庆”大型歌咏演唱会的设计与撰稿。

小的,名目可就多了。一年来,曾为局长写过去年集训时的讲话初稿;为分管县长写过集训时的小结,替普教科搞过论文评判或会议材料的评审,为校产办写过分管局长在大别山地区联议会上的经验总结,为人事科写过上报全市师德报告团教师个人典型材料,为教研室设计过文艺晚会创意并撰稿,撰写全市创新会议经验材料。

此外,两赴孔坊中学,解剖麻雀;三上草盘中学,敲定七年级语文新课改研讨会,从定方案到听课,再到说课。

第三,我享受了社会人事应急特请的身份

这里的萝卜籽更多:一年来,为政协两位委员写过《人物传记》,为两位竞争正、副局人士撰写过演讲;为县政府确定的讲解员编写过“全省文明新村拉练检查编过解说词,为三对新人提供过服务:为一对——司仪;,为一对——主婚;为一对——写完整的串词。为两位评选省级先进个人撰写典型材料(教育、团委),为本县在全市示范小学经验交流上的材料动过大手术,本校份内的材料自不必说了。不是自夸,你们看看毕升广场的宣传橱窗共六所学校的展览,从文字到图片,我最满意还是我校的。

享受人生作文篇7

1.过度信任的定义。虽然学者们对信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正面的期望和变得脆弱的意愿作为信任的两个关键要素。例如,Rousseau认为,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出于对他人意图或行为的正面期望而愿意将自身置于脆弱的状态。这一定义的潜在含义是,对他人的正面期望有可能带来本人的脆弱性,即信任可能导致风险。这与本文关注过度信任所带来的风险这一研究方向相一致,因此,本文对“过度信任”的定义也主要基于这两个要素进行,具体定义如下:过度信任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意图或行为的期望超出了对方本身具有的水平,从而导致自身的脆弱性超出应有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2.过度信任的维度划分。与信任的定义相似,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学术界对信任的维度也存在多种划分方法。Mayer从被信任者的视角将信任划分为能力(Ability)、善意(Benevolence)和正直(Integrity)三个维度;Farrell进一步的研究则排除了正直这一维度,将之归并为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两种类型,而相当多的后续研究也验证了"善意"和"正直"两个维度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本文对过度信任的维度分类以Farrell的方法为基础,将之划分为过度的能力信任与过度的善意信任两个维度。这一分类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Farrell主要讨论信任与组织成员间信息交换的关系,这一主题与本文的研究方向较为接近,其研究结论更具参考价值;第二、关于知识共享的众多研究均将能力和善意作为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Farrell对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的解释沿袭了Mayer的研究成果。其中,能力型信任着眼于能力,关心被信任者从事特定工作的技能水平;而善意型信任则主要考虑被信任者的意愿,注重被信任者对信任者福利水平的关心程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过度的能力信任指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在特定领域技能水平的估计超过了他应有的水平;而过度的善意信任指信任者过高地估计了被信任者对自身福利的关心程度。

二、知识共享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1.知识共享效果的衡量。尽管已经有部分研究开始关注知识共享的效果,但是,如何对它进行衡量却并未达成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知识共享的效果应当主要体现在知识接受者知识内容的改变,因此衡量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在于衡量接受者知识的变化,例如接受者知识的增量多少,但是隐性知识的模糊性使这一方法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另一些学者则关注知识共享的过程属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Davenport与Prusak将知识共享的速度作为衡量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指标。Syed-lkhsan和Rowland则在过程的基础上添加了对知识实用性的关注。他们认为,仅仅快速的转移知识不足以证明知识共享的效果良好,知识的可信赖程度也是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因素。另一些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则在实用性中引入了情景的因素,认为只有适合于特定情景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有用的知识”。在本文当中,考虑到隐性知识高度的情景依赖将必然导致知识的适用性问题。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共享效果的衡量分为速度、可靠性和适用性三个维度。

2.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的效果受到共享双方,尤其是知识提供者共享意愿的强烈影响。共享者共享知识的意愿越强,他们愿意为知识共享所付出的投入就越多,知识共享的效果也就越好。但是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按照Davenport的观点,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权衡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所得到的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知识共享,员工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更多地是依赖主观判断而非客观事实。影响员工成本收益判断的因素非常多,员工的个人动机、能力、组织的文化与设施以及知识本身的特性等因素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员工对成本和收益的预期,从而影响到知识共享意愿的形成。很明显,员工预期的收益越高,成本越低,他们的知识共享意愿就越是强烈。知识共享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员工的共享意愿,还受到能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发送者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传播能力(DisseminativeCapacity)和接受者充分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都将有助于高效率的知识共享。而环境则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扮演传播中介的角色,环境越是支持,知识共享就越是有富有效率。

三、知识提供方的过度信任对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接受方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能力主要是其吸收知识的能力,而善意则主要是指知识接受方对知识提供方在知识共享中所获利益的关心程度。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知识提供方过度的能力信任是指知识提供方对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的过度信任,即提供方高估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而过度的善意信任则指提供方高估了接受方对自身利益的关心程度。

1.过度的能力信任与共享知识的复杂程度。为了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知识提供方需要选择合适的知识共享内容,因为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知识共享的困难程度,从而影响到提供方的知识共享成本和收益。但是,知识共享是否困难并不仅由知识复杂程度所决定,它也受到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提供方还需要对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进行判断。在相同的知识复杂程度下,提供方判断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越强,他认为自己的知识共享成本也就越低。此时,即使是复杂和隐性程度较高的知识,知识提供方也愿意进行分享。即是说,知识提供方对接受方的能力越是信任,他就越是趋向于共享复杂程度较高的知识。Chowdury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但是,如果知识提供方的信任超过了知识接受方的实际水平,他所提供知识复杂程度就将超过接受方的实际吸收能力。这些复杂的知识不仅本身难以为接受方所吸收,而且会以分散精力的方式干扰接受方吸收其他的知识,增加知识接受方吸收知识的难度,进而影响到知识共享的速度。显然,知识提供方越是高估接受方的水平,他所提供的知识就越是难于吸收,知识共享的速度也就越是缓慢。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命题:命题1:共享知识的复杂程度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调节着知识提供方能力信任的过度水平与知识共享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度的能力信任与对情景的探索。知识提供方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知识共享内容,还需要选择恰当的知识共享模式。隐性知识是深深地嵌入到行动、规则和承诺的知识,与情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因此,选择知识共享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情景因素的影响。Dixon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景相似度下,应当采用不同的知识共享模式。知识提供方可以选择以“复制”或“探索”的模式进行知识共享。复制式分享只需要知识提供方简单地将知识“复制”给接受方,他不必对双方所处的情景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共享过程中不需要双方进行充分的互动和探讨,也不会有新知识的出现和产生;而探索式分享则需要通过高度的互动和参与,在充分理解双方情景差异的情况下,创造出符合接受方需要的新知识。显然,简单的“复制”模式对接受方的吸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提供方对知识共享模式的选择受到他对接受方信任的影响。提供方越是信任接受方的吸收能力,那么他将越是倾向于减少对情景的探索,选择以“复制”的模式进行知识共享。因此,在提供方高估了接受方吸收能力的情况下,他对情景的探索就是不充分的,从而影响到知识共享的适用性。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命题:命题2:知识提供方对知识接受方能力信任的过度水平与共享知识的适用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过度的善意信任与互惠偏好。知识共享从本质上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在社会交换关系中,交换双方行为的善意程度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恒量,而是对可察觉的对方善意行为的一种反应。按照行为经济学的观点,这种基于互惠心理的反应与纯粹的理不同。它并不仅仅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努力通过回报的方式提高对方的利益获得,即使这种回报可能与自身的利益相违背。然而,虽然互惠性偏好普遍存在,它在个体上所表现出的偏好水平却有所差异。这意味着,面对同样的善意行为,不同的个体给予的回报却可能有所不同。互惠偏好对知识共享双方都有重要的心理影响。如果知识提供方高估了知识接受方的善意程度,那么,这一判断将提高他对知识共享回报的预期。出于互惠的心理,他将趋向于提供比正常水平更高的投入程度,增加的投入程度与他的互惠偏好水平呈正相关。同时,被观察到的过度努力将提高接受方对提供方善意程度的评估。同样由于互惠心理的作用,接受方也趋向于提供比正常水平更高的投入程度,从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知识接受方过度的善意信任与互惠偏好的关系与此相似,本文在下一部分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命题如下:命题3a:知识提供方的互惠偏好水平作为一个调节变量,调节着知识提供方善意信任的过度水平与知识共享效果之间的关系;命题3b:知识接受方的互惠偏好水平作为一个调节变量,调节着知识接受方善意信任的过度水平与知识共享效果之间的关系。

四、知识接受方的过度信任对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

不仅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会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效果,知识提供方的知识水平和传播能力对知识共享的效果也至关重要。知识提供方的传播能力包括知识提供方编缉、表达、沟通和教授知识的能力。本部分所讨论的知识接受方过度的能力信任是指接受方对知识提供方的知识水平或传播能力存在高估,而过度的善意信任则指知识接受方高估了提供方对自身利益的关心程度。

1.过度信任与归因。人们常常需要在行动过程中总结过去事情发生的原因,以便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南,这被称之这归因。Dirks和Ferrin,的研究表明,信任会影响到合作伙伴的归因方向。在高水平的信任下,信任者更趋向于对对方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归因,即将成功的行为归结为个人因素(这种个人因素既可能是出色能力也可能是充足的善意),而将失败的行为归结为情景因素。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这种积极的归因意味着接受方趋向于将成功的知识共享行为归功于提供方的能力或善意,而将失败的知识共享行为归罪于情景的不匹配。因此,当接受方对提供方存在过度信任时,无论这种信任是对能力还是对善意的高估,他都将趋向于将本来应当是由提供方个人原因造成的失败评估为情景的影响。这一错误的归因导致的结果是,他在后续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将会选择错误的努力方向。例如,在由于提供方的努力或能力不足,未能清楚表述知识的情况下,接受方应当选择与提供方进一步沟通,以增加对共享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对提供方的盲目信任,使得接受方错误地选择了增加自身的努力程度或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情境因素的对比。显然,这将对知识共享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命题:命题4:知识接受方对提供方行为的归因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调节着知识接受方信任的过度水平和知识共享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度信任与对知识的验证。知识提供方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或者缺乏对接受方利益的关心,可能错误地提供给接受方不适用甚至有害的知识,因此,接受方需要对获取的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由于隐性知识的模糊性和知识水平的差距,接受方在评价知识的可靠性时,通常难以直接对知识本身进行评估,而是转而采用对知识提供方能力和善意进行评估加以代替。接受方越是信任提供方的能力并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则越是信任共享知识的可靠性,从而越是敢于减少对于对所获知识的验证。因此,在接受方对提供方的能力和善意存在过度信任时,他对其收到知识的可靠性也会出现相应的高估,由此他对知识验证所做的努力也就是不充分的,从而也更难以发现所获知识的错误与疏漏。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命题:命题5:知识接受方对提供方信任的过度水平与知识共享的可靠性呈负相关关系。

3.过度的能力信任与知识转化。对于隐性知识,接受方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可靠性,也需要关注知识的适用性,因为隐性知识高度依赖于情景,使得在一处适用的知识在另一处可能成为无用或有害。为了保持知识在情景变化之后的适用性,就需要进行知识转化(KnowledgeConversion)。知识转化的过程不仅需要知识提供方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知识接受方的参与。知识接受方的充分参与不仅能够为知识转化提供必要的情景知识,而且有助于通过与提供方的反馈和互动,提高知识转化的效果。然而,知识接受方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参与度与他对提供方的信任密切相关。高度的信任很容易导致对提供的信息不加置疑地接受,从而减少通过互动和反馈寻求最佳结果的可能。这意味着,提供方的能力越是被高估,接受方就越是容易受到权威的压制,减少对知识共享活动的参与,进而影响到知识转化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命题:命题6:知识接受方对知识提供方能力信任的过度水平与知识共享的适用性呈负相关关系。

享受人生作文篇8

许多现象,一旦细想,还挺有意思的。

记得去年52岁生日那天,我在市教科院参加创新教育经验交流会,与会代表刚好是52人(包括我和张泉),这是一次巧合;与蔡凤茶、张国宇两位同行49岁就离开心爱的学生相比,我是幸运的52;今年虚岁54了,工资刚好开始涨到每天54元,这又是一次巧合。与刚刚撒手而去的同龄人朱锋相比,我是幸福的,我活着并工作着,应该说,这就是享受,因此,我把这一学年度述职报告的话题定为——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主管的工作,享受主带的课程,享受兼职的身份。

享受主管的工作

我虽然是一个50多岁的老家伙,但我并不羡慕行政干部的那种退二线的休闲式生活,也许是没有机会体会才说这种话罢,我真的觉得,工作着是幸福的,工作着就是享受。上学年学校计划分工把我的工作定位为“主管教科研和宣传工作。”说实话,工作的效果也不太尽人意,但我还确实在尽力而为地享受着——

一是享受计划的起草;二是享受课题的申报;三是享受会议的热闹。

享受计划的起草。上学年的的计划中列了四大项内容,可惜只完成两项。一是筹备创新教育,从举办讲座到正式会议。因时间关系,讲座也少了一次最精彩的;二是进行新的课题申报,这项工作已报批立项,课题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还有两项研究因普九复查等时间冲突而自然削弱或落空。一是新课程计划削弱了,只停留在几节课的听课上,恐怕连说课、评课都不充分,因此“研究”二字的收效也就可见一斑了;另一项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计算机常用简单操作的培训,全部落空。

享受课题的申报。也许可能有人在喊:让所有人烦心劳累甚至让有些人反感的创新教育快点结题吧!是啊,“创”在哪里,“新”在何处,恐怕至今还有人迷惑不解。

我倒觉得那是“不识创新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外。”我们要的是研究过程,不要急功近利过于期望它的理想结果,当然,这次我校创新教育课题研究面太大了,要求参与的人也太多了,有点牵强。因此对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不要求全员参与,欢迎有热情者,执着者加入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大课题前题下,主攻三个子课题:一是茶文化研究;二是毕升文化研究;三是英山民俗文化研究。希望有志者踊跃投入。

享受会议的热闹。你我都身临其境。全市80多人(教科院就有10人)齐聚在这披红挂彩、包装一新的校园里,看创新节目,听创新课,听创新汇报,参观创新展览,查阅创新资料,评点创新会议概况,好不热闹。为了这场热闹,几乎忙坏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作为这次会议的“统筹”官,仅仅出了些思路而已,迎接会议的思路,展览的思路,资料的思路,节目的思路,汇报的思路,享受的内容可多了,除了硬件外,其余的好象样样都让我享受了。

享受主带的课程

我去年主带了一(七)、一(八)两班地理,只带两个班,才四节课,轻松,太轻松了,是享受呀!今年上学期,减去了一(七)班,加上了三(一)、三(二)、三(八)三个班,共四个班地理,平时每周5节课,还是轻松,双休又安排了3节,多充实呀!加起来,才8节课,还是在轻松中享受,与同科邓老师18节比才是个零头。

先是享受备课。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上,虽然难知天文;下,学校给我机会要让我知地理呀,不然老了想出去转悠。不知东南西北,你看该不方便?莫说,地理课里,还真能学不少知识:地球七兄弟、四姊妹的渊源与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人类的种族与信仰,帕米尔高原比黑龙江要迟几个钟头见到太阳等等,可谓包罗万象。不带地理,怎么知道?再说,下载并应用那些制作得惟妙惟肖的地球课件。也是一种享受呀,地球公转与自转,演示得一目了然。

其次是享受讲课,面对求知的面孔,围绕教学内容,你可以轻言如小溪流水,你也可以神侃如大江泄洪,全在于察言观色,适可而止。

再次是享受学生的收获。去年的两个班,一个第一,一个第五,一平均还可以;今年我还不知道名次,好象冒扣什么分,初三只知道有7人的中考得了满分。我替这些学生高兴。

在校内我还特别享受了“两多”的待遇,一是外出学习比别人多(省2次,市3次,县数次);二是抛头露面比别人多,一开大会,要么就当主持,要么就当主讲,你看,多优越!

享受兼职的身份。

我这个人特能享受,嫌学校身份享受得不够,还经常弄一些兼职活儿来享受。

人家请你写,人家请你吃,人家请你喝,那是别人看得起你,说明你还有点价值呀,何乐而不为呢?话可得说回来,绝不是“吃公饭,拉私屎”呀,因为多数还是官方约请的,并非“私通”,是以学校身份去领受任务的。

举几个举子吧,信不信由你

第一,我享受了全镇教育应急特派的身份

几乎次次是专车,还有领导作陪,女士作陪。路上,是观光旅游;到了,当贵宾伺候,茶,掇在手上;酒,倒在杯里,年轻的领导说:喝一点,肖老师;老同事则说:老肖,不喝也得喝!够意思吧!这样的时候,一学期两次,一次3—5天,惬意不?89年到现在,16年了,教育站换了四任站长,可写集训报告的人一直没有换,沾光吧,中间我去搞城建城管两年,先叫别人写的,后来,还是送我重写,没有办法,人家信任我呀!

第二,我享受了教育局应急特约的身份

大的有:普九复查专题片的撰写。普九验收时,游平大手笔写了《悲天动地普九曲》的专题片,去年年底,人家早已是副局级,怎么好还要他动笔呢,可能有人推荐说,找老肖。于是我磨破大脑几层皮,编了个《继往开来普九情》的专题片,还马虎吧!还有“迎中秋庆国庆”大型歌咏演唱会的设计与撰稿。

小的,名目可就多了。一年来,曾为局长写过去年集训时的讲话初稿;为分管县长写过集训时的小结,替普教科搞过论文评判或会议材料的评审,为校产办写过分管局长在大别山地区联议会上的经验总结,为人事科写过上报全市师德报告团教师个人典型材料,为教研室设计过文艺晚会创意并撰稿,撰写全市创新会议经验材料。

此外,两赴孔坊中学,解剖麻雀;三上草盘中学,敲定七年级语文新课改研讨会,从定方案到听课,再到说课。

第三,我享受了社会人事应急特请的身份

这里的萝卜籽更多:一年来,为政协两位委员写过《人物传记》,为两位竞争正、副局人士撰写过演讲;为县政府确定的讲解员编写过“全省文明新村拉练检查编过解说词,为三对新人提供过服务:为一对——司仪;,为一对——主婚;为一对——写完整的串词。为两位评选省级先进个人撰写典型材料(教育、团委),为本县在全市示范小学经验交流上的材料动过大手术,本校份内的材料自不必说了。不是自夸,你们看看毕升广场的宣传橱窗共六所学校的展览,从文字到图片,我最满意还是我校的。

享受人生作文篇9

[关键词]知识传递 知识扩散 知识共享 涵义关系

[分类号]C931.2

1 引言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各组织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外理论界对作为知识管理重要环节的知识扩散(knowledge diffusion)与知识共享(knowledgesharing)的涵义、特性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准确和完善。目前,有关文献对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内涵和关系的理解倾向于以下四种:①将知识扩散理解为一种知识传播方式,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扩散。如Kaser和Raymond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学习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创造是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扩散和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董小英认为知识共享就是组织内知识的流量,知识流量越大越能够促进知识的扩散和知识的创造,为组织增强核心竞争力。②认为知识扩散包括知识共享。如Andrew和Adva认为知识扩散是组织内部一种知识流动机制,它的存在保证了相容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的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认同感。孙慧中也认为知识共享只是在特定网络条件下一种共享资源的文化,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扩散活动。③认为知识扩散是一种客观现象,同知识共享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Linda等人指出,知识扩散在组织中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同时存在着知识共享。石智文等则认为知识扩散是属于较为宏观的知识传播层面,相对于较为微观的知识共享,只有在区域和国家层面上讨论知识扩散才有意义。④认为知识扩散即知识共享,就所及文献来看,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Day,enpo~等人认为,知识扩散是知识在个体与组织间传播的过程,是知识转移过程和知识吸收过程的有机统一,并据此提出知识扩散的公式,这同Bartol等人对于知识共享的定义有很大相似之处。李莉、党兴华等人则认为,知识扩散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传播使不同的个体问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的定义直接将知识扩散等同于知识共享。

实际上,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有一定的相同点,相关理论也有较多的相通之处,但同时两者之间也存有相当的区别。混淆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不利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列于知识型组织创新的持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为将知识管理研究推向深入,须完整并系统地审视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的涵义及其关系。为此,本文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地剖析和阐述知识扩散与共享涵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2 知识、扩散和共享的涵义

可以看出,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涉及三个关键词,分别为知识、扩散和共享。为理清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探讨两者最基本和本质的含义。

对于知识的定义,各学者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差异。如Newman认为知识是经证明的正确信仰。Bohn则认为知识是在一定背景下对信息的理解,其正确与否可能是动态的。此外,陈业华等人对于知识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际上对于知识含义理解的不一,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学术背景、视角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由于立足点的差异,对于知识内涵的认识会存有些许局限,从而可能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带来障碍。对此,本文倾向于采用晏双生对于知识分层面的释义,即哲学层面知识属于思想或观念(thought oridea)范畴;社会层面知识是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学术层面知识是真理、观点、事实等以陈述知识(know―what)方式或以流程知识(know-how)方式的存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上述定义不仅从较大的范围内描述了知识的存在特征,还突出了知识的应用特征,从而表明进行知识扩散或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扩散与共享的含义和关系,知识管理理论中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仍可以从其他领域窥得一些端倪。在物理学中,扩散被定义为微粒子在三态之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直到混合均匀的运动现象。在生物学中,扩散被定义为群体因密度效应或因觅食、求偶等原因由源发地向周边转移、分散的过程。在化学中,扩散被定义为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同样对于共享,辞海的定义为将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在信息领域,共享被定义为在网络环境下硬件或软件能够被多用户共同使用的方式和操作。综合上述有关扩散和共享的定义,可以初步得到以下几点:①从状态上看,扩散和共享均是一种行为,但扩散更多地是强调其被动特征,相比之下共享的主动性则要更强;②从传播对象上看,扩散与共享过程中均有原发体和接受体,但扩散的目的性低,接受体不确定性高,且传播方式以星型的散射为主,而共享的接受体则相对明确,其传播方式以点对点的网状交流为主;③从最终结果上看,扩散与共享都是使接受体获得或具有原发体一部分或全部的物质或能力,但对于原发体来说,扩散的结果是稀释其原先的浓度或密度,而共享的结果则是基本维持原态。扩散与共享具体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3 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的涵义及关系

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的涵义是建立在扩散和共享涵义基础之上的。在知识管理领域,由于知识本身的虚拟性、粘滞性等特点,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有较强的交叉重叠和相似性,两者之间远没有上述那样明显差异(如知识扩散并不会造成原发体知识的减少),但也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扩散与共享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不同。

承认知识扩散与共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为随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前文对扩散和共享的比较,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认为知识扩散的基本涵义为在一定环境下,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由原发体传播至接受体的过程和现象。而知识共享则应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知识原发体根据所处环境,利用相应手段将自有知识传递给目标接受体,并使其理解消化所传递知识的过程和行为。可以看出,两者基本涵义隐含了以下四点内容:

知识扩散与共享都是进行知识传播和转移的活动,即虽然两者在内容、方式、动机、目的、结果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同和差异,但本质都是知识在原发体与接受体之间传播、转移和流动的过程。

从知识原发体的角度看,知识共享是知识原发体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促进知识转移的行为。Ryu等人就曾强调,尽管控制并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共享水平有较大的难度,但员工个体对其本人知识共享的

意愿还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相比之下,知识扩散更类似于一种客观的现象,虽然有时知识扩散的发生对知识原发体来说是有意识的,但也有时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自发的行为。比如对于员工个体来说,其工作成果展示、与知识接受者交流能够产生有意识的知识扩散,但工作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流程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知识扩散,而这种知识扩散是在员工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如同李华晶所指出的知识扩散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知识溢出,即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转移过程,知识溢出一般不是主动和自愿的,而是被动、无意识和非自愿的,或表现为技术交换中信息的占有。

从知识接受体的角度看,知识共享要求保证接受体掌握原发体所传递的知识。综合关于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各类知识共享模型(如螺旋模型、四阶段模型等),但他们总体上趋向于将其理解为一个编码、传递、接受、解码的知识传输过程。这要求接受体必须能够接收并理解所传递的知识(即接受和解码),才能够保证知识共享过程的完整,否则无法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共享也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正如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指出的,知识共享不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但对于知识扩散来说,并不要求接受体必须理解所传递的知识,在知识扩散所覆盖范围内的接受体可根据自身的需要任意地选择接收的知识。Rogers利用瘟疫学SIR模型分析了知识扩散的散播现象,罗荣桂、胡汉辉等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假设均是建立在知识扩散这个特性之上,即知识原发体向外界散播其知识,外界接受体以一定的概率选择接收还是忽略所接触的知识。换句活说,知识扩散更多地是对知识原发体的要求,而对于知识接受体的要求则存有一定不确定性。

从知识的传递过程来看,为了促进和提高效率,保证接受体理解所传递的知识,知识共享致力于塑造或维持一种迫使知识进行有序流动的媒介和模式。这里的“有序”既包括双方交流手段的稳定与有效,也包括根据目标和接受体特点而进行共享的知识结构的合理。Marouf研究指出,知识共享的过程是建立在对知识本身准确把握和可控制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非随机的知识转移。杨菊萍通过实证研究的结论也显示,基于正式有组织的交流更有利于接受体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肯定了知识共享的作用,与之相比,由于目的性、可控性的差异,对于知识扩散来说知识的传播会呈现出非有序的特征,即随着环境和扩散双方的改变,知识在扩散过程中是处于一种有序与无序并存的状态。孟晓飞等人利用多智能体模型证实由于“噪声”的存在,知识在扩散过程中可能呈现随机的非有序状态。岳洪江虽未明确给出知识扩散的上述特征,但从其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也是将知识扩散视为一种非有序的、不确定的知识流动来考虑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比知识共享,知识扩散的内涵注重扩散覆盖范围、知识散播强度、接受群体规模等数量指标,而知识共享的内涵则更重视知识传递方向、内容、接受体吸收程度、最终协同效应等质量指标。也就是说,知识共享相对于知识扩散更加精确但局限性较大,知识扩散的精确性较低但具有成本优势、覆盖范围更大。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将知识共享看作知识扩散过程中的一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扩散得到良好的控制,其目的性和有序性显著提高,而知识扩散的其他情况(无意识、无序)则可近似地视为知识溢出。知识扩散和共享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享受人生作文篇10

纵观师者不幸福的原因,无非如下两种:一是耐不住清贫、心不安,二是明不了大道、业不通。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心不安,总是琢磨跳槽、发财,做梦不成,就归咎现实。在此心态下,必定难有定性去研究工作去思考教育,而且这样的人,借口总是一串串:自己的不幸福、自己的不作为,全不是自己的错,都是政府的不重视、家长的不配合、学生的不听话导致的。于是,这些人总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人才,只要尽了本分,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圣人。

这就是所谓的“心不安,理不得”:不接受现状、不理解教育,又不得不从事着这份工作,这是造成众多教师不幸福的最直接原因。

为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全体教师做到这样两点:明职业定位、安心于清贫,明职业大道、幸福于精通,抓住师者幸福的根本,尽情享受为人师的最大幸福。

一、明职业定位,安心于清贫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诠释的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即阳光、向上、向善。不幸的是,太多的人以此为依据,要求物质待遇达到“最光辉”的程度,求之不得,失衡的不幸就出现了。

为此,我们引导教师讨论:教师职业的“光辉”体现在哪儿?我们的职业与相关职业的对比如何?我们选择这一职业的理由是什么?现在不满意的原因又在哪里?

一系列的讨论,让大家明白: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正是这一职业的“光辉”所在―――成全别人、快乐自己,简约纯粹、充满无限的正能量。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清贫,就不应该再做任何发财的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纯粹,选择了做人、育人的本质规律。

明确了定位,还需要强化教师的定性。因为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成功的标准只有财富之多、人才的标准也只有赚钱之能。教师的“光辉”就成了“自赏的孤芳”“和寡的高曲”。

因此,安心工程必须持之以恒,让教师坦然面对物质上的清贫,欣然享受精神上的富足,才是师者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明职业大道,幸福于精通

教师的职业幸福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精通程度:纯熟者,幸福指数必高;拙劣者,必无幸福可言。这一点,其实是所有职业的共通之处。为此,我在帮助教师明育人大道、明教书大道两方面做足了工作,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1.明育人大道,让教师享受智慧工作的幸福

“智慧工作”就是“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自在,就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明智,就是“在规律中生活、在常识中成长”的简约高效。

育人之道在于示范、在于心灵。能够做到模范地示范引领,让孩子“照样儿学样儿”;能够做到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心动灵巧,就是明了了育人大道。

因此,在优化教师心灵、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方面,我从建设和谐团队做起,让教师与伙伴时时享受共创共享共赢的幸福,让校园成为充满正向文化的精神家园。

如,家常高效的随时访谈活动,让一人所得成为大家所有,让主动学习成为常态;九型人格优化系列活动,让教师个人、家庭、团队的成长方式互助成为自然;心灵成长培训,让自我成长成为习惯;孝老敬亲模范评选让传统美德成为教师文化、成为塔小标志;《我爱我家》全家福的发行、《塔小文化一字谈》的征集都让教师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得以强化和提升。

这一切,让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的示范、成为学生的骄傲,让教师们在被学生信任、被学生追求的快乐中,享受着师者为人典范的高尚幸福。

教师工作是天下唯一的一项心对心的工作,教师对心灵关注、对心灵理解的程度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师生共同的幸福指数。

我们组织系列的“读懂孩子”训练,让教师时刻享受着童真童趣的幸福:每天作业本上的晴雨作业,让童心昭然,让“痛着你的痛、乐着你的乐”成为师生心灵相通的纽带;课堂上对孩子参与热情、参与效果的关注,对孩子口语表达中思维、倾听、条理、礼节的解读与引导,让课堂成为心灵交融的活动场;持续近十年的“校园妈妈”活动,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特需生,感受他们的独特心灵,让校园亲子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特色沟通文化”研究,让师生沟通、生生沟通、亲子沟通、家校沟通都成为心与心交流的高层次享受。

这一切,让教师在读懂童心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适时适当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情通理达”成为必然,让教师在与孩子们的心灵对话中,享受着师者全然助人的纯粹幸福。

身正、心通就是明了了育人的大道,道通则慧生,教师智慧工作就成为必然。

2.明教书大道,让教师们享受高效工作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的工作目标95%要在课堂中落实,学生在校时间的80%都在课堂度过,课堂永远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极端一点说:享受课堂的教师,就享受了师者的幸福。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揪住课堂、以点带面,让教师们在高效课堂中享受全面成长的幸福!这也是我们建设真爱课堂的主要目标。“40分钟创造60分钟的成效”,这是我们的课堂追求,目的是解放教师的课余时间,让辅导的工作量少之又少;让教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成长。

教书之道在课堂,课堂之道在自主、在体验,依此,“以真爱为主题的活动化课堂”成为教师文化,课堂中师生的耐心倾听、深刻思维、条理表达成为灵动的符号。

教师研究的课堂之道都积累在《真爱课堂百问百答》里,从风格到口语到学法指导,都被逐一研究、逐一丰满。大家在使用中丰富,在丰富中成长,尽情地享受着高效工作的幸福。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仅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就有六节优质课在省里获奖,让教师时时享受着高效课堂带来的无限幸福。

3.明管理之道,让教师们享受安静工作的幸福

这一点关乎教师能否“乐道”,也就关乎教师的幸福指数。这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

要让教师安静工作,管理者的心灵就要经常回归教师群体,去感受、去理解教师的生命状态,以保证我们提供给教师的帮助是他们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