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济分析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49

公司经济分析

公司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信息;会计;现代公司

一、公司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指以公司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等为依据,分析使用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以财务报表为起点,将大量的公司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公司利益集团改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是个过程,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财务分析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公司的经营能力。

财务分析同时也是认识过程,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公司的状况。财务分析是检查手段,如同医疗上的检测设备和程序,能检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不能治病。财务分析能检查公司偿债、获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容易对症治疗。但诊断不能代替治疗。财务分析不能提供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能指明详细调查和研究的项目。

二、公司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现状

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并没有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区分,所做的仍然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也就是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相对于现代财务管理及其财务分析方法而言,财务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首先,现阶段财务分析只停留于对公司经济管理相关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的层面,没有对相关财务核算结果的有用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不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财务分析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分析作为现代经济管理重要手段所应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现阶段财务分析缺乏相应合理和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中所包含的比率分析、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现代公司的结构日益复杂,通过财务分析,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实现正确经营决策和预测显得愈加重要。最后,财务分析存在局限性。因为财务分析的依据是会计报表,而会计核算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因此使用公司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公司的全部实际情况。另外。分析所需报表是否真实、对同一会计事项的不同账务处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企业使用的比较标准的不同等问题也是影响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当说,只有根据真实的财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在比较分析时,必须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公司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包括本公司历史数据、同业数据以及计划预算数据。

由于现阶段财务分析存在上述缺陷,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司经济管理的要求,因此,现代财务分析必须在公司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多少来判定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过程中,全面考核。掌握表外因素。遵循一定的理论方法,在以报表数据为基础的有效财务分析下,不但可以了解公司实现利润和偿债能力的高低,而且可以发现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和公司资金结构的优劣,使经营者在公司运营的诸多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利润。

三、公司经济管理中应用财务分析的状况

公司经济分析篇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利益相关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影响重大。本文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失真、不及时问题,并从根本、直接、间接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理对策,希望有助于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经济学分析;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上市公司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真实、客观反映,它对利益相关者———企业所有者、政府、投资者等作出的经济决策影响重大。会计信息是否真实以及信息披露是否及时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分析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范和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涵义及基本原则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根据会计主体发生的一切经济事项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会计记录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则是传递有用的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他们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向证监会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同时给予社会各界通知公告。在我国,有着规定严格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该按照要求定期财务报告等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安排。由于会计信息对股东、投资者等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必须以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为基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地披露信息。为了保持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披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记录,如实反映各项会计信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二是明晰性原则。它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白、易于理解,方便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作出明智的判断。三是充分披露原则。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不得故意掩盖对于上市公司不利的事实。四是及时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必须对会计报告等财务信息进行严格规范披露,不得提前或延后。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1、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对称理论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也是信息经济学重点研究的方面。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拥有的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即个体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不均匀的现象。在现实经济中,信息是有价值的,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信息不对称在会计信息方面有主观、客观之分,主观原因是指不同经济个体之间存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的差异;客观原因是指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占据主导因素,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致使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获取信息的差异不断扩大,社会成员获取的信息分布也越来越不对称。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这使得会计信息披露只满足了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利益相关者各方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利益驱动也明显不同,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博弈双方。

2、会计信息披露的供求关系理论(1)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因素。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安排、广泛的利益方以及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为实现利益的均衡在信息需求与供给质量之间进行多次博弈的过程,最终使得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质量双向逼近。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判断投资决策,企业股东需要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众多,比如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销商和企业员工等。债权人需要上市公司有关偿债能力的信息,以便做出信贷决策;政府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以便做出合理的宏观调控;税务部门需要相关信息监督上市公司的纳税情况;供销商需要了解有关上市公司信誉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决定未来的合作关系;企业员工需要公司的发展规划、盈利等方面的信息来决定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2)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是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一般情况下,公司经理人基于两个动机来披露会计信息:一是在经理人市场上,为了避免业绩差的经理人带来外部效应,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激励才会使业绩好的经理人得到企业认可,从而避免经理人市场的“柠檬问题”。而且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是利益冲突方,其中投资者作为监督方,为了避免监督成本给经理人带来利益损失,也会对经理人产生影响。二是声誉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声誉可以使公司在社会上获得优质的资源。比如,公司可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公司可以凭借规模经济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原材料;公司能有效地推广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在资金筹集方面,依据资本结构理论可知,较高的公司债权比例会导致较高的公司风险,进而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越大,资本成本也相应地被抬高。上市公司是否对外公布良好的财务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筹资的数量和资本成本。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失真严重虚假陈述是指不以企业所发生经济活动的相关事实为依据进行会计记录,而是歪曲事实和捏造事实。歪曲事实是指放大或缩小客观事实,改变真实信息;捏造事实是指随意编造无中生有虚假的经济活动。虚假陈述严重违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原则,社会危害性大,这也是近年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具有以下几种现象:有的上市公司为其自身的利益解救被套牢的“庄家”,提供虚假的运营业绩,肆意散布虚假消息,影响广大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有的上市公司恶意操纵财务报告达到筹集巨额资金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利用虚假的审计报告抬高股票的价值。

2、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比如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财务报告等。但是仍然存在上市公司故意拖延披露财务报告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内幕交易的发生。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我国企业制改革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可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是潜在的产权关系人。产权不明晰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产权归属不明确。它使得会计监督失去效用,造成经理人内部化的问题,这又会导致经理人忽视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扭曲会计信息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产权界定不明确。它使部分产权划分于公共范畴,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经理人为追求利益会选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不同主体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不同,但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发生各方面的冲突。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理人只愿意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会计信息,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需求更多有关财务的信息。因此,经理人会与其他主体发生利益冲突,从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的现象。此外,信息不对称使经理人有机会提供虚假信息创造良好运营现象。

3、不及时披露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间接原因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如果上市公司人为推迟披露会计信息,使内部人员更早地获得信息,从中获取额外收益,甚至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推迟会计信息的披露来避免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失真,这也违反了证监会的规定。

五、基于经济学视角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理人利益不一致导致产权不明晰问题严重。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会计机构,将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开,划分不同职能,归属不同领导,避免管理人员。其次,上市公司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日常会计业务进行审计,并由监事会进行监督。最后,要给予财务人员明确的会计信息供给主体,避免“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此外,还应当有完善的公司奖罚评估制度,对提供真实会计信息以及及时披露会计报表等财务信息的人员予以奖励,否则予以重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从根本上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

2、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解决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或者法律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立法应该通过立新法、修旧法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严格执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同时,应当有一系列科学、配套的法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比如在民事诉讼提起之前取消前置的行政审查程序,受害者可用集团诉讼的名义获得法律援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的侵权行为,并且也可以减少受害者的诉讼成本。此外,还应尽快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明确规定违规责任的承担者,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加强监管力度,防止会计信息披露延后证监会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最权威的监管者,证监会应严格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准则,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的上市公司加大惩罚力度。加强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尽量杜绝延后的会计信息披露导致的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失真、不及时等问题,有损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证券市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能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2]徐绪松、曾凡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经济学分析[J].学术,2008(10).

[3]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4]崔超: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孙瑞娟:我国上市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

[6]王进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界,2008(10).

[7]齐绍琼: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1).

[8]李小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5(9).

[9]李立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2007(1).

[10]齐俊英:刍议会计制度变化对信息披露后果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20).

[11]许道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4).

[12]曾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0(234).

[13]张冰:浅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J].现代经济,2009(2).

[14]张建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闭[J].中国商界,2009(5).

公司经济分析篇3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公司“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公司在分析会后,针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首先,制订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为观音岩水电站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制定劳动合同管理办法、解除违章违纪员工劳动合同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原则、工作时间、休假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相关工作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设立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程建设和安全生产有序推进,公司的科学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将重点放在“规定动作”和“回头看”工作上。

三、与文明施工和先进模范工地找差距,以检查促建设,深入持续推进文明施工工作

公司以近段时间国家发改委、两省发改委、国家环保部、两省环保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次检查和巡视以及分公司的交叉检查为契机,认真总结了项目前段时间的工作,着手对公司的“三通一平”前期筹建工作是否依法、依规推进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向施工单位提出了严格的文明施工要求,一如既往的巩固提高由检查带来的文明施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争创样板工地。

四、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维稳工作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公司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内非法组织对当前大好经济形势的破坏,尤其是坚决杜绝破坏稳定事件在公司及施工区域内发生,下大力气狠抓维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公司把维稳工作与职工队伍建设、施工区移民搬迁、施工单位人员稳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在职工队伍中始终以同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向,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条件,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企业职工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强搬迁移民问题的工作力度,不断改善移民安置点的生活条件,落实移民安置点供水、供电实施方案,合理满足移民对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三是继续加强公司对施工单位人员的管理,敦促施工单位按时发放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

五、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继续积极推进项目核准

通过此次集团公司、云南分公司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公司领导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未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使公司的项目核准工作走在了金沙江中游八个水电站的前列,明年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核准。

六、竭尽全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投资计划

上半年,公司共完成投资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4%,其中建筑工程费4.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58%,这是三年来,公司投资完成情况最好的半年;完成合同项目签订56个,总金额4.31亿元;完成年度管理费预算的46.64%,有效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持续蔓延和环保风暴带来的金沙江中游水电站项目开发的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保持住上半年取得的投资成果,攻坚克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狠抓合同落实工作。力争下半年完成投资3.48亿元,最终完成全年8.78亿元的投资任务。

七、针对上半年施工区管理的不足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实行施工区封闭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观音岩水电工程施工区域的管理,营造安全、有序的工程建设环境,确保观音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相继制定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并且制作车辆通行证,为即将展开的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创造条件。

八、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集中整治危险区域

公司领导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以及分公司交叉检查为契机,集中力量整治在现场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隐患区域、危险区域。

九、针对上半年水保、环保工作存在的不足,下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施工区域绿化工作

随着水电站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的不断推进,施工区域不断扩大,在雨季到来之际,制订了观音岩施工区域内的一系列绿化方案。对河道两岸边坡、道路边坡、导流明渠等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加快鱼类增殖站方案的确定,尽快启动鱼类增殖工作的展开。加大水保、环保工作力度,提升施工区域形象面貌建设,展示大唐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在10月底前,落实完成排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启用工作。

十、稳步推进枢纽建设区、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工作

为稳步推进移民安置实施工作,首先要抓好与四川省移民办签订的协议中相关工作内容的落实,下半年全面完成枢纽建设区金台子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0年初完成金台子临时安置点干坪子移民的永久房屋建设工作;其次是抓紧与丽江市移民开发局、楚雄州移民开发局签订移民安置工作协议,争取在底完成库区移民安置点的土地流转、新址征地工作和居民点的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移民综合监理、移民设代的关系,充分发挥移民综合监理和移民设代的作用,使移民工作依法依规的有序开展。下半年计划完成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投资2亿元。:

十一、加快业主营地建设,实现在10月底入住的目标

公司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总部经济;区域经济;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20-02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成长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由于特有区域内特有资源的吸引,众多跨地域经营的企业将其决策机构和经济指挥系统(区域首脑系统)在特有地区内聚集,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相匹配,减少了企业战略资源和常规资源因空间分离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因此特有区域内的人力、财力、决策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了重新整合,加速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值,这种经济活动和现象的体系表现,就是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

总部经济是以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为基础,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实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通过企业的集聚,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部是资金、技术、各种生产要素密集交换的枢纽。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作支撑,总部经济很难发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有了区域经济的支撑,总部经济会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的成长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完善和提升。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第二个转型期。转型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总部经济正迎合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总部经济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和区域总部经济带。一些西部城市也争相扛起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大旗。无疑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扩大及其对中国战略地位的调整提升,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上海有上市公司总部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0余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165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44家;北京聚集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153家,形成了中心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总部机构聚集区;天津滨海新区已具备跨国公司总部基地的发展条件,许多国际金融保险业机构总部已在天津抢滩设点,如日本爱和谊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部等。

为了进一步管理这些生产链、控制更大的市场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资源以进行本土化创新,这些跨国公司又不断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性公司小事处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总部环节向中国转移。成立地区总部、集中经营管理已经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扩_大在华事业的必然要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以其国际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等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也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不断入驻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中,世界500强企业占56家,占总数的近1/3。并且,有16家被商务部认定为部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分别占在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部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的一半。

加入WTO以来,上海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崛起,外资正在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腹地:2006年,在进入上海的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7年上海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产业合同外资占比分别为64.47%、35.28%和0.25%。现代服务业的扩张规模和质量提升令世人瞩目。2001年,上海外资商业零售企业不到100家,目前已经超过1600家。先期进入的外资也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新业态外资也后来居上,例如位于青浦的品牌折扣店――上海奥特莱斯开业半年就引进国际品牌和专卖店205个,销售超过3亿元。融资租赁、资产管理、人才中介、医院、教育、旅游等产业都向外资敞开了大门。

可见,上海在吸引外资数量创新高的同时,更注重外资质量的提升。表现在上海吸引外资的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上海在开放的格局中凝聚更多的经济集成向心力,并积极拓展产业集聚和市场配置功能,吸引众多国际大资本集团,使他们在上海建立具有辐射和管理调控功能的跨国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大脑型”的总部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引进外资的亮点。百事、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最近将地区总部陆续落户上海市中心的都市总部大楼;而英特尔、本田、思科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分别落户上海紫竹科技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2007年,在上海新批的79家外资总部经济项目中,研发中34家,投资性公司15家地区总部30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

三、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1.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总部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即首先创造条件,吸引、集聚经济资源,然后通过集聚的经济资源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其中运作,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心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又使周边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能源、普通劳动力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常规资源,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正是在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寻求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区域之间合理的产业和功能分工。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约束问题,有利于壮大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2.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总部经济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通过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一批总部特别是制造业总部的聚集,能够极大地扩展产业选择范围和延伸产业链,既可将一大批关联配套企业吸引在自己周围,形成产业集群,还可带动物流、信息、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3.加快区域经济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产物,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生产布局模式,总部经济将资源有效整合为完整的产业链,开创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具有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三方的利益。同时企业总部如果在一个地方积聚,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总部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发展必然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单个国家和地区的狭隘界限,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深化了区域内的分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部是一种中间层组织,是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按照总部经济进行资源再配置,不仅可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可使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以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的指导和政府的合理规划引导作用。总部经济的运行要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而市场的消费导向、产品需求、生产能力都左右着总部经济的发展意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功能、规章政策等都是总部经济的影响因素。总部经济更加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高效完善的服务设施、优惠的政策扶持等以规避风险,提高效率。总部经济应该做到与市场匹配,与政府合作,才能良好地达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骏.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重点和模式与对策[J],区域经济,2009,(2):61-66.

[2]何骏.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投资,2007,(5):12-16.

[3]陈惟.上海引资更重效率与效益[N].文汇报,2006-12-13.

公司经济分析篇5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

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活动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行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后的十多年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2005年已经达到750余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其在华研发的战略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投资规模、区位特征、组织特征和功能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投资规模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刚开始的资本投资规模都较小(从科研人员的数量看),研究人员一般只有十几到几十人,但最近几年规模增长较快。比如,摩托罗拉在华科研人员已超过2000人、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一期招聘科研人员500人、西门子(南京)公司2005年扩招200名研发人员。另外,母国来源不同,研发机构的规模不同。从主要几个母国来源地看,欧美公司的研发机构规模较大,日本、韩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规模次之,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公司的研发机构较小。比如,2003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名的公司中,除日本丰田公司排第五外,其他都是欧美的公司。

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公司经济分析篇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陆续分化出一批经营困难、业绩很差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因其保有上市资格,被誉为“壳”公司。在 目前“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制度安排下,“壳”公司因其拥有上市资格而成为其他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利用的对象,成为证券市场中一种稀缺的资源,“壳”资源问题由此而生。

“壳”资源的形成

一般说来,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资源是有益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力量。资源本身是一种财富,其价值取决于其效用与稀缺程度。

“壳”公司的出现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伴随物,任何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存在“壳”公司。除了因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经营不善等一般性原因外,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还会有自身的特殊原因,比如制度背景等。但是“壳”公司并不一定是一种资源,只有当“壳”公司满足资源的一般特性——收益性和稀缺性时,“壳”公司才成为一种资源,这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前提的。离开特定的制度安排,“壳”资源便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这里的制度是以习惯和规则为内涵,以财产权或所有权(产权)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为外延的集体行动的规范体系。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会给证券市场进入者带来高昂的寻租成本,使欲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愿意用“壳”,从而对“壳”产生市场需求,那么“壳”公司的资源特性便会显现出来。

为何我国的“壳”公司是一种资源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种过渡类型的经济体系使“壳”资源的产生具备了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壳”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便是本文所研究的“壳”资源。

一、我国“壳公司”的特殊成因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与实现形式并存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完全确定,资源配置上的行政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决策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出现是鉴于资金融通的考虑。正如1987年3月28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指出的那样:“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已发行的并经过批准的除外),当前发行股票……主要限于少数经过批准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80年代中期至1992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建时期,由于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发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机制不规范,产权不明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壳”公司形成的重要阶段。

1992年以后,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管理严重滞后,为“壳”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制度条件。因此,在我国,“壳”公司并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的产物。政府作为公有产权的主要代表直接参与证券市场管理和市场资源的分配,为“壳”公司的形成创造了行政条件,主要表现在额度管理制、两级审批制。这种制度有利于规范证券市场,但在政府主导证券市场的制度条件下,非完全市场竞争行为直接导致了“壳”公司产生。

1.为了用足额度,有的地方政府在没有合适的上市公司时搞“拉郎配”,在分配时将额度“蛋糕”切小,使许多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跻身股票发行公司行列,而业绩较好的企业难以进入,有时候还出现企业弄虚作假的市场欺诈行为。

2.在控制方式上的额度管理和数量控制,使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同样经营业绩的企业得不到同等的上市机会,出现了上市的不公平性和非市场竞争,“壳”公司应运而生。

3.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企业上市较易摘牌难,造成上市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终身待遇,隐性亏损扩大,从而最终形成“空壳”。

简而言之,政府行政干预证券市场是“壳”公司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 我国“壳”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制度背景

如前所述,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实行了严格的准入限制,证券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即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时,不仅要以真实状况的充分公开为条件,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证券管理机关规定的必备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行申请。另外,我国为控制上市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并且进行额度分配,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相当困难。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又具有政府授权的许多特权,比如低成本地筹集资本金、税收优惠、产品广告优势等。由于我国股份制的特殊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而且我国企业破产困难,上市公司的资格几乎是“终身制”。上述种种垄断利益,使得企业产生寻租行为,采用各种手段打通各级主管部门,其成本相当高昂,远远高于公司正常发行股票的费用,有的甚至违法争取发行股票并上市。多数企业在寻租无望或者觉得寻租成本过于高昂时,便转向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对它们进行兼并收购以实现借壳上市,从而对“壳”公司产生了市场需求;作为“壳”公司来说,它们希望优势企业注入以改变自身的劣势,从而使“壳”交易得以可能发生。

三、 上市公司“壳”资源存在的客观性与长期性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下,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这是由我国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所决定的。在资源配置上,市场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仍保留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公共产品的处置权。事实上,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仍然拥有对公共产品、公共资源的优先配置权。与此相联系,在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宏观决策权就有了某些集权的倾向 ,加上制度、法律的约束弱化和低效,政府行政干预的某些非理性偏好,特别是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事实上不可能达到信息的对称和全面),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这样,政府行为选择存在着两难:一方面为使市场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冲击,必须强化市场控制,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和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于是规范和数量控制方式便会出台,对同样性质的市场竞争主体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趋向又要求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主体要求减少政府非理性的行政干预,由此产生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博弈过程,“壳”资源存在便有了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制度基础。

其次,资产收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资产的收益性也会发生变化,出现了同样存量或增量的资产收益的差异性,产生了资产流动的要求,而“壳”资源正好能满足这种流动性的某些需要。而且,不同的资产在不同的壳中流动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而“壳”资源的存在能减少资产流动的某些制度成本、风险费用和财务成本,因此,“壳”资源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随着《证券法》的实施,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规范,我国的“壳”公司的供求数量也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证券法》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股票发行由审批制改为审核制,取消了额度管理的限制,这是向完全的注册制转化的过渡措施。这样公司发行股票的难度将会变小,对壳的需求将相对减少。但借壳上市的动机是多元的,只要直接上市的成本高于借壳上市而收益低于借壳上市,则对壳的需求依然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对企业的业绩、抗风险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样会使部分“壳”公司脱“壳”而出,从而又减少了“壳”公司的数量。因此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我国“壳”资源依然是稀缺的。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者认为,若股票发行制度改为完全注册制,“壳”公司便不复存在。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壳”公司在实行注册制的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依然存在,只是供求不同,对“壳公司”的利用有所差异。如美国依然存在处于夕阳行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壳”公司,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投资银行常常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将其包装出售,赚取高额价差收益。进入80年代以来,这在美国相当流行。《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的作者——雷蒙德·戈德史密斯便是杠杆收购的专家。但是,如果市场有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不同类型的“壳”公司命运各不相同,“实壳”和“空壳”公司部分会破产退出市场,部分会向净壳公司转化。“净壳”公司因没有不良负债,多半会被从事资本运作的企业重新包装利用。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壳”公司已不再是一种资源,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换句话说,“壳”资源是证券市场在特定制度和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壳”资源的特性

一、“壳”资源的物质载体

从“壳”资源的产生可知,它是以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为物质载体的,“壳”公司是对经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的一种形象比喻。是壳则无肉,上市公司被誉为壳,则意味着其经营业绩不佳,经营出现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壳”公司是指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而言业务规模小或停止、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或停牌终止交易、股价低或趋于零的上市公司,被称为“Shell Company”,通常分为“实壳”公司、“空壳”公司和“净壳”公司三种。

1.“实壳”公司

指保持上市资格、业务规模小、业绩一般或不佳、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实壳”公司产生的原因较为普通,任何证券市场上总会存在业务规模小、业绩平淡或不佳、股票流通量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在长期低迷的股市中更易见到这类公司。

2.“空壳”公司

指业务有显著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害、公司业务严重萎缩或停业、业务无发展前景、重整无望、股票尚在流通但交易量和股价持续下跌至很低,或股票已经停牌终止交易的上市公司。“空壳”公司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是“实壳”公司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比如公司产品周期处于衰退晚期且无法换代;公司产业属于夕阳产业又无法转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导向严重失误,经营失败;公司生产成本太高,竞争无力;资源开采型公司因资源枯竭或矿藏品质下降,开采成本上升,失去开采价值,公司停止营业,从而转变为“空壳”公司。

3.“净壳”公司

指无负债、无法律纠纷、无违反上市交易规则、无遗留资产的“空壳”公司。“净壳”公司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空壳”公司大股东在公司重整无望的情况下,解散员工、出售资产、清理债务、解决法律纠纷,进行一系列清理工作,最终只维持“空壳”公司上市资格,以备自己发展或合并新业务时使用;或待价而沽,售给意欲“买壳”上市”的买主及投资银行或相关专业投资顾问机构。二是一些擅长经营“买壳上市”业务的投资银行或专业投资顾问机构专门搜寻“空壳公司”,通过详尽调查,避开有债务和法律纠纷等不利因素的“空壳”公司,与分散各处符合要求的“空壳”公司的主要股东洽谈购并,完成买壳业务后对“空壳”公司进行净壳处理。

二、“壳”资源的一般特性——收益性与稀缺性

在我国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存在准入制度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成为政府授予的垄断权利,拥有这种资格可获得垄断收益。而且,能够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各地优秀企业的代表,而且上市公司是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十分宝贵的。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没落成为“壳”公司,它被重新利用后能够为利用者带来巨大的收益,表现在:1.可以继续利用证券市场筹资优势。这是非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2.广告效应。公司挂牌上市可大大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3.资产变现能力强。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其标准化、可分性、流动性为资产变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资本放大效应。上市公司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支配和控制较大的社会资本。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由于股市处于发展期,国家对上市公司采取鼓励政策,各地政府对本地的上市公司无不给予政策扶植,为其提供税收等优惠。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垄断收益,因此,上市公司都会尽量保住其上市资格,只有当企业经营困难无法为继时,才会考虑出让其上市资格。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上市公司还为数较少,“壳”公司则更少了,我国的上市公司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不到美国证券市场的十分之一。1995年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为70.44%,而我国为23.4%。我国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并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借“壳”上市是多数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不得已的选择。而国家从政策上是鼓励企业资产重组的,尤其是对“壳”公司的重组。可见,市场对“壳”公司的需求是巨大的,“壳资源”具有稀缺性。

三、“壳”资源的特殊性——虚拟性与再生性

“壳”资源的虚拟性是指“壳”公司因拥有上市资格而产生的价值,它并不与现实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相对应,它与特定的制度相关。如果市场没有进入和退出壁垒,“壳”公司也就不成为资源。“壳”资源的虚拟性是相对于实物资源而言的。一般的资源有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但“壳”资源并不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一种虚拟资产,只有在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严格的准入限制下,才具有稀缺性和收益性。

“壳”资源的再生性在于,一般资源的使用,通常是被消耗掉,发生价值转移,而“壳”资源在利用中却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将无“肉”的“壳”公司变为有“肉”的优质公司。这正如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一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增值。如果对“壳”资源利用不当,可能使之继续为“壳”,或再次沦为“壳”。

“壳”资源的价值

对上市公司中“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我国证券市场长盛不衰的热点,而如何对“壳”资源进行定价则是各类“壳”交易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我国目前的“壳”交易一般是以“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为基础来确定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些片面,而且不尽合理。那么“壳”资源的理论价值如何确定呢?

“壳”资源的价值应依据其对使用者产生的效用而定。多数情况下,“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对买“壳”方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买“壳”方并非看重“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而是看重其拥有的上市资格所能带来的效用或价值。

根据1997年7月国家国资局和体改委联合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第十七条的规定,“转让的价格必须依据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实际投资价值(投资回报率)、近期市场价格以及合理的市盈率等因素来确定,但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可见,每股净资产是国有股转让的政策底价,而法人股的转让则没有这个限制,转让价格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壳”公司的价值构成:

一、“壳”所代表的资产价值。这是由“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决定的,它主要是指其清算价值,壳的这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 “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既然企业被喻为“壳”,说明其经营业绩不佳,可能亏损甚至资不抵债,其资产质量一般也不高。因此,“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一般与“壳”公司的股票价格相差甚远。这部分价值对于相关行业的公司也许有用,对于不相关行业的公司来说,通常需要进行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以使上市公司轻装上阵,重新获得发展机会。

二、“壳”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这主要是指在不同购并目标下的相关收益,比如“壳”公司已有的市场份额、“壳”公司的广告效应、税收优惠、“壳”公司产品的商标价值等。这部分价值通常也可以通过资产评估确定。

三、“壳”公司所体现的虚拟价值。这纯粹是由于“壳”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是超越净资产价值的虚拟价值。这种价值是由于企业的上市流通股因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代表着上市流通的权利,纯粹是由市场行为决定的,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不同而不同,二级市场价格越高,其增资配股能力越强,壳价值也越大,其数额等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假设该公司未上市时的市场价值的差额。这种虚拟性价值与“物以稀为贵”有同样的解释,取决于“壳”公司对购买方产生的效用。这种价值对买“壳”方来说是一种寻租价值,企业为获得垄断收益,便会进行寻租活动,从而产生寻租成本。当寻租成本与利用“壳”资源取得垄断收益的成本一致时,这时的寻租成本与直接发行股票的固定成本之和便可视为“壳”资源的虚拟性价值。

在我国目前的“壳”交易中,“壳”公司的价格一般是以其净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通常未考虑其虚拟价值。“壳”公司的虚拟价值是买“壳”方所真正看重的,但它却未能在“壳”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我们认为这不尽合理。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国“壳”交易行为中行政干预过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没有评估“壳”资源虚拟价值的具体方法有关。

结论与启示

“壳”资源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出现,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稀缺性和收益性的虚拟资源形式。“壳”资源以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为载体,但“壳”公司成为资源是以特定的制度背景为基础的。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对 “壳”资源进行利用时,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

公司经济分析篇7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集团公司上半年经济活动情况。

一、公司系统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克服困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上半年集团公司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电力生产和基建安全形势总体良好。

上半年,未发生电力生产、基建人身死亡事故和群伤事故,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未发生责任性重大设备事故,未发生垮坝和水淹厂故,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发电生产人身重伤事故次,同比增加次;发生一般设备事故次,同比减少次;发生设备一类障碍次,原创同比减少次;发生非计划停运次,同比减少次。

(二)在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下,充分挖掘现有机组潜力,克服煤炭供需矛盾突出和南方来水偏枯等不利因素影响,发电量和售电量保持稳步增长。

上半年,集团公司发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完成全年计划的。其中:火电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水电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

从区域来看,华北地区的发电量占集团公司总发电量的,同比增长;东北地区占,同比增长;华东地区占,同比增长;华中地区占,同比降低;西北地区占,同比增长。

火电机组利用小时进一步提高。上半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小时,同比增加小时。比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高出小时。

水电来水呈现“北丰南枯”态势。福建、江西、湖南由于降水量少,来水相对偏枯,发电量均有所下降。福建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江西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湖南减少亿千瓦时,同比降低。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来水较好,发电量增加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新投产机组对发电量增长贡献较大。新投产机组发电量亿千瓦时,占发电量增量的,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发电量稳步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半年,售电量增长速度高于发电量增长。集团公司售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其中:火电亿千瓦时,水电亿千瓦时。

(三)供电煤耗和综合厂用电率均有下降,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

上半年,集团公司综合厂用电率,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水电,同比下降个百分点。

上半年,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克千瓦时,同比下降克千瓦时。

(四)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电量增长。售电量的增加和火电售电单价的提高推动了电力收入的增长。

上半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与预算执行进度基本同步。其中:电力销售收入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热力销售收入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

电力收入中,火电亿元,占电力收入的,同比增长;水电亿元,占电力收入的,同比增长。电力收入增加中,七成来自于电量增长,三成来自于电价提高。

上半年,平均售电价格元千千瓦时,同比提高元千千瓦时。其中:火电受厘钱调价和电价矛盾疏导作用影响,售电均价同比提高元千千瓦时。水电因价格相对较低的黄河上游电量比例升高,售电均价同比下降元千千瓦时。

上半年,全资、控股公司电力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内部核算电厂收入增长。全资、控股公司电力收入同比增长,内部核算电厂电力收入同比增长。

(五)固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但因电煤价格不断攀升,总成本未能控制在预算执行进度之内,成本增长远高于收入增长。

上半年,集团公司销售总成本亿元,为年度预算的,同比上升,高于收入增长个百分点。其中:电力产品销售成本亿元,占销售总成本的,同比上升;热力产品销售成本亿元,占销售总成本的,同比上升。

电力成本中,火电成本亿元,占电力成本的,同比上升;水电亿元,占电力成本的,同比上升。

从电力成本构成来看,燃料成本占电力成本,同比上升个百分点;水费及固定成本占电力成本比例相应下降。燃料成本预算执行进度,其他成本项目均控制在以内。

燃料成本增加是推动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上半年,电力燃料成本同比增加亿元,上升;其中:因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燃料成本亿元。火电售电单位燃料成本同比上升元千千瓦时。电价政策性调整难以平衡煤价的上涨。

从单位看,内部核算电厂成本控制总体好于独立发电公司。上半年,内部核算电厂成本同比上升,全资、控股公司成本同比上升。

(六)在电力利润下降、热力增亏的情况下,由于财务费用大幅下降、营业外支出减少,保持了利润的基本稳定。

上半年,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减少亿元,下降,其中:电力产品利润同比下降;热力亏损亿元,同比增亏。

从利润形成结构来看,财务费用大幅降低和营业外支出减少是保持上半年利润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财务费用同比减少亿元。营业外支出同比减少亿元。

从各单位利润完成情况来看,上半年内部核算电厂实现利润总体略有增长,全资及控股公司实现利润同比下降。累计亏损单位家,减少家。亏损单位的亏损额由上年同期的亿元,下降到亿元,减亏亿元。

上半年财务状况保持稳定。合并资产总额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亿元,同比增长。资产负债率,同比升高个百分点。

(七)固定资产投资按计划实施,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前期项目规模初步满足集团公司持续发展需要。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年计划的。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其中:资本金亿元,银行贷款亿元,企业债券亿元,利用外资亿元,其它资金亿元。

上年结转建设规模万千瓦。原创:上半年新开工大连泰山等两个热电项目共万千瓦。投产碗米坡#和#水电机组、白鹤二期#机组、通辽六期#和#供热机组,共万千瓦。到月底,在建规模共万千瓦,其中:水电占,火电占;大中型基本建设规模占,“以大代小”技改规模占。

目前,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共项万千瓦。其中:已上报开工报告万千瓦,已批可研报告万千瓦,已批项目建议书万千瓦,已上报可研报告待批万千瓦,已上报项目建议书待批万千瓦,正在开展初可和规划的万千瓦。

从布局和结构上看,分布范围由组建初的个省份发展到目前的个省份。其中:黄河上游和沅水等流域上的水电项目个共万千瓦,辽宁核电和山东海阳等个核电项目,蒙东等煤电基地的煤电项目、其它新建和扩建煤电项目个共万千瓦,天然气发电项目个共万千瓦。

(八)生产规模扩大,现价工业总产值增加,职工人数减少,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截止月末,集团公司系统职工期末人数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人,比××××年末减少人。

以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上半年集团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同比提高。其中:火电企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同比提高;水电企业万元人,同比提高。

同志们,我们在面临诸多非常尖锐和复杂的矛盾面前,能够形成经济运行的良好局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比较而言,我们是在老小旧机组比较多、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煤质下降、新机组投产压力大的情况下,保持了生产、基建的安全稳定局面;我们是在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新增生产能力相对不多、市场结构发生新的不利变化、南方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了发电量的稳定增长;我们是在电煤价格飞涨、电价调整不能弥补燃料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经济效益基本稳定,亏损面没有扩大,亏损额大幅下降;我们是在成立之初发展项目严重不足、电源前期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初步为合理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进行了规划储备;我们是在着力消除旧的体制、机制的变革探索实践过程中,认真贯彻年初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增收节支,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坚持以业绩评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是公司系统全体干部员工齐心协力、坚强拼搏的结果。

二、经营形势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内部管理仍有薄弱环节,完成全年任务还很艰巨,要把握主要矛盾,趋利避害,巩固和发展上半年良好势头

综观当前和今后的经营工作:

第一,外部市场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是电煤供应紧张、煤质下降、价格大幅上扬,严重危及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稳定和提高。上半年,集团公司供煤量低于耗煤量,截止月底,实际库存煤同比下降万吨,下降幅度达。阜新、娘子关、平圩、姚孟等大部分电厂库存煤经常处于警戒线以下,造成部分机组降负荷运行,甚至被迫停机检修。入厂煤平均低位热值同比下降,造成设备磨损严重,锅炉效率降低,辅机耗电增加,助燃用油上升。上半年,因电煤价格上涨,集团公司增加燃料成本高达近亿元,已有的电价政策难以平衡。进入七月份后,第三轮煤价上涨又起,河南、山西、东北等地区煤炭企业纷纷要求涨价,有的煤炭企业要求计划内价格增长幅度高达,几乎影响到所有火电企业,给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严峻挑战。二是电力市场不规范和市场结构变化存在不利影响。在国家多次规范电价管理的情况下,上半年,批准的基数电量安排不到位、自行组织竞价和计划外电量、压低或变相降低电价的现象,在相当多的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区域因市场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市场份额下降。如上半年,上海地区区外来电的增加和新机组投产,使集团公司电厂的发电量同比大幅降低。原创:上海用电量同比增长,上海当地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集团公司电厂发电量同比下降。受水情不好影响,有些电厂有价无量,争取到的电价政策不能发挥作用,下半年难以出现恢复性增长。三是银根适度紧缩,银行实际执行利率上浮空间扩大,实际利率上升,将加大资金成本,也增加了电热费回收难度。

第二,迎峰度夏、防洪度汛面临严峻考验。一是设备可靠性要求提高。一方面今年以来电煤质量下降直接影响设备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夏季用电要求调峰能力提高。二是防洪度汛压力加大。目前正值主汛期,沅水上的三板溪已进入施工高峰期,在建项目较多的黄河来水好于去年,公伯峡又是今年计划投产的关键项目。

第三,企业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一些企业违规违纪问题仍然存在。上半年审计检查、财务整顿和业绩评估工作中,发现一些单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违规经营的现象并未杜绝,与集团公司反复强调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有的单位私设“小金库”、账外帐,编制虚假工程,人为调整消耗指标,截留收入利润,乱挤乱摊成本,关联交易很不规范等。有的违纪金额较大,问题性质还很严重。二是部分单位计划和预算指标完成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是前期规划形成的布局和结构,要加快推进,尽快形成电力生产力,形成规模和结构优势。二是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坚持不懈为之实践的,符合集团公司特点和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在继承旧体制的历史遗产同时开辟未来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要进一步实践并完善,破中求立,立中完备。三是在稳步向电力相关产业延伸发展的多元化和成员单位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格局中,实现条条块块的紧密结合。四是做到任何内部资源,都不会成为公司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同时,我们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用电需求也会继续呈现旺盛的局面。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逐步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将得到缓解。同时,集团公司的辽宁和海阳核电项目、黄河水电基地、蒙东等煤电基地已经纳入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新的产业政策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改革逐步深入。电力市场监管力度正在加大,“三公”的市场环境将逐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主辅分离的配套措施已经或正在到位。内部改革全面展开,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正在增强。曾经困绕集团公司的黄河公司资产债务重组、价格税收问题等突出困难和矛盾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

第三,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体制格局初步形成。工程分公司、运行分公司、资金结算管理中心、新型燃料管理体制的作用已经显现。比较而言,集团公司成本利润率居于较高水平,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视变化为机遇,善于变中求胜。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在追求变革的同时,敢于引领变革。要树立信心和勇气,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把握主要矛盾,积极主动地趋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之利,避妨碍经济效益提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之害,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

三、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完善措施,狠抓落实,继续坚持以增收节支、业绩评估、改革创新推动重点工作开展,确保全年任务完成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发电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集团公司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动摇。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安全政策声明,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理念,践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认真吸取川东特大井喷等事故的沉痛教训,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做细致、做扎实、做深入。

确保迎峰度夏和防洪度汛安全。当前,正值迎峰度夏、防洪度汛的关键时期,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完善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保持与电网调度部门的紧密联系,密切关注汛情的变化,认真做好应急预案。水电厂和有水电工程建设的单位,要保持与防洪部门的密切接触,认真做好主汛期防汛检查,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确保体制改革过程中安全生产局面的稳定。做好运行、检修和辅业分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务必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监督到位。

加强设备运行和检修管理。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在设备检修、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设备可靠性,经得起高负荷下安全稳定运行的考验。针对当前煤质下降的实际,要做好运行分析和燃烧调整,提高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计划停运。

做好新机投运准备工作。下半年,公伯峡#、#机组,碗米坡#机组,景德镇扩建机组和洪泽热电机组都将陆续按计划投产,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保证新投产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二)以市场为导向,有重点地推进市场营销。

加强燃料管理。密切跟踪煤炭市场变化,加强与煤炭、运输、电网和其它发电企业的协调,发挥区域燃料公司的作用,全面加强煤炭量、质、价的管理,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燃料供应预警和价格协调制度,确保发电用煤的连续稳定供应和合理库存,努力抑制煤价进一步上升。东北地区的电厂要继续做好霍林河煤炭掺烧工作。

努力开拓市场。江西、东北、河南地区的电厂,要充分发挥现有发电能力,尽快扭转发电量增长低于市场用电量增长的局面。上海地区的电厂要加强与电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年度发电量计划完成。各水电厂要密切关注水情变化,合理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

全面落实电价政策。已经出台的电价政策要确保执行到位。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组织开展的全国电力价格专项检查,确保电价“三统一”政策的落实,防止压低或变相降低上网电价,纠正对发电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促进电力市场的规范运作。

完善区域市场竞价的各项准备。在区域电力市场模拟运行基础上,掌握规则,熟悉模式,适应监管,研究市场,了解同行,完善策略,原创:实现增供扩销、增产增收。

加大电热费回收力度。随着内部电厂价格独立和资金市场变化,预计电热费回收难度将会加大。此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不要把矛盾积累到年底,确保正常的资金周转。

(三)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巩固和扩大经营成果。

严格控制成本。按照增收节支条要求,继续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发展成本和改革成本,抓住每项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把成本控制落到实处。要把燃料成本的管理放到突出位置,防止固定成本“前低后高”。

继续疏导电煤价格矛盾。积极争取新的价格政策,努力实现燃料成本的收支平衡,缓解生产经营的严峻局面。各供热单位要立足于热力价格在当地突破,扭转热力连年亏损局面。

狠抓扭亏增盈。集团公司决定全部亏损企业在两年内都要彻底实现扭亏为盈。扭亏增盈是开展“增收节支年”活动的重要内容。要不因当前遇到的特殊困难而气馁,扭亏决心不变,扭亏目标不变。从加快老厂发展、深化内部改革、挖掘管理潜力、用好国家政策四个方面,推进扭亏增盈。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资金结算管理中心应该成为集团公司的“司库”,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巩固银行帐户清理成果,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加强资金监管,继续发展好内部资金市场,加强资金运作,满足生产经营和发展资金需求,为下一步财务公司的运作奠定基础。巩固上半年财务费用大幅降低的成果,确保对利润的贡献不滑坡。

完成清产核资。在上半年财务清理、资产清查基础上,完成下一步损益认定、资金核实等工作,认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努力完成厂网分开改革的资产财务接收工作。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发挥“标杆电价”机制对工程成本的约束作用,按社会平均成本衡量工程建设成本,塑造成本竞争优势。坚持从严格审查初步设计、落实执行概算、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入手,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加强监督检查成果的运用。切实抓好审计监督、效能监察、财务整顿、业绩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真实核算收入和生产、工程成本,杜绝人为调整指标的行为。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四)加快前期工作,确保开工投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确保计划投产项目按期投产。公伯峡、景德镇和碗米坡项目能否按期投产,是完成全年基本建设目标的关键。要重点推动,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新增万千瓦装机目标的全面实现。

确保前期工作及时推进。计划开工的个项目,大部分进入开工报批准备阶段,任务很重,不能有丝毫松懈。平圩项目一定要保证按期开工,贵溪、分宜、漕泾项目要尽快落实开工的九项条件,新乡、平东、永济项目要加紧催批可研报告,同时做好其他开工条件的落实工作。争取开工的个项目,要加快前期报批和施工准备,力争尽早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核电、煤电基地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步伐。

确保建设资金的需要。要安排好资本金的平衡,优化融资方案,兼顾满足资金需求和降低资金成本。加快项目公司组建,为落实融资创造条件。

(五)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扩张经济规模和提高盈利能力。

在上半年完成吴泾六期资产并购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资产扩张、较高经济回报、市场份额拓展和资源整合,下半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完成与霍煤集团的资产重组,结合解决黄河公司不合理的资产债务结构,推动黄河上游的重组。二是继续推进中电国际海外上市。三是完成财务公司购并。四是完成鲤鱼江的重组和开封发电股权的收购。同时,研究出售淘汰不具备控制力的发电股权,努力推进“一厂多制”问题的逐步解决。

(六)落实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促进深化内部改革。

要解决集团公司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完善形成符合市场要求和集团公司特点的管理模式,破除旧体制的弊端,必须走深化改革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之路。

落实好各项配套措施。一是建立新体制下发电、检修和辅业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新体制下的劳动分配关系、财务关系、结算关系,促进新机制的形成。三是建立和完善与燃料、工程、运行、检修、物资等专业化、集约化管理相适应的、与改革目标相统一协调的财务经济关系。

落实委托管理责任。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集团公司调整了三级管理构架,三项责任制考核相应调整。二级单位要切实承担起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建设上的委托管理责任,各项工作尽快到位。

实践以“一元化”管理“多元化”。通过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坚持统一的战略布局、统一的企业文化、统一的规范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财务审计控制、统一的考核评价、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统一共享的信息资源,以及“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精神,实现以“一元化”管理“多元化”。

(七)加大监督力度,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

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审计监督、派出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纪检监察和法律监督各自履行职责、并相互协作配合的监督管理体系,构筑防范经营风险的防线。

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建立专业审计队伍与特聘审计队伍相结合,内部审计力量与借助外部中介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它监督相结合,以自上而下的审计为主并与各单位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集团公司决定:在当前深化内部改革过程中,各单位必须保持一支必需的专业审计力量。到明年底,完成对系统内各单位的第一轮审计。对不具备上岗资格要求的审计人员,限期调离审计工作岗位,也不能从事财务岗位的工作。

继续开展财务整顿。财务整顿工作延续到年底,整顿重点不变。要以对组织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不走过场,务求收到实效。衡量各单位财务整顿工作成效的手段是内外部审计、检查。

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治理。集团公司决定:各单位成立的完全依赖主业的力量、承搅主业咨询业务、皮包公司性质的科协、原创:技协等单位,一律限期撤消;车间、班组在银行设立的帐户一律限期清理撤消;对审计发现的难以在规范管理的条件下经营的以职工持股等形式进行的增容改造项目,限期由各单位主业自有资金安排收购。各单位都要结合审计意见和财务整顿结果,研究从源头上治理,彻底解决问题。

公司经济分析篇8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两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们两个集团今年上半年的改革和经营形势稳定向好。

为了全面激发已具有的“蓄势而上”的潜力,使发展势头进一步纳入良性轨道,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和今后的任务,今天,两个集团户企业的领导们济济一堂,来共同召开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已见成效的大势下,企业面临新的考验的关键时期,而召开的一次集团企业经济分析活动的重要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要共同进行集团企业经济分析,共同探讨改革发展的形势,共同切磋搞活企业的新招,共同表达完成目标任务的信心。两个集团的企业能够象亲兄弟坐到一起,这是“两委”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省国防科工委直属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所以,我们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负责的态度来开好这次会议。

按照会议的安排,本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上我讲的题目是:抓落实,争取更大突破;谋长远,打造联合舰队。其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三、存在问题;四、打造联合舰队,壮大集团实力。

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生产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加了万元,增长达;累计完成销售收入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加了万元,增长达;累计亏损为万元,比上年同期亏损万元,减少亏损万元,减幅达;累计回收货款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加了万元,增长达;新产品产值率也大幅增长。

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减少了万元,减幅;累计亏损万元,比上年同期亏损万元,减少亏损万元,减幅达。原创:

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生产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同比大幅度增长,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流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也开始提高,运行状况良好,效益有所好转。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即:一快、一强、一大、一高、一好。

一快:工业总产值增长快。生产企业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户企业中,户增幅在位数以上,户增幅在位数以上。

一强:盈利能力增强。生产企业上半年累计亏损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亏损万元,减幅达。户工业企业中,户盈利,户减亏。

流通企业上半年累计亏损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亏损万元,减亏幅度达。企业亏损户数进一步减少,其中户企业由亏转盈。

一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生产企业上半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万元户企业中,户增幅在位数以上。

一高:产品产销率大幅提高。主要产品产销两旺,上半年生产企业产销率平均达,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大大的盘活了存量资产。

一好:货款回收趋好。上半年生产企业回收货款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增加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集团企业经济活动中,能够出现“五个一”,是集团和所属企业在省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干出来的。大家可以回首想一想,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姿态干得的呢?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小视、非常引人关切的问题是“过热”与“制冷”交替而至,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给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了很大影响,有些企业已经到了买不起、用不起、开工不如停产的地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集团所属企业,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刻地认识市场、贴近市场、把握市场,合理地培植和充分使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内部运行充分体现责、权、利高度统一,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才有“五个一”,才能够具有了上半年快速增长的工业总产值,较强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大的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产品产销率,趋势向好的货款回收。我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集团企业是好样的,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是好样的,我们的职工队伍是好样的。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一个主要方面。

第二,一个重要方面是“两委”的正确领导和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两委”关于整合两个集团的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集团的作用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有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省委国防工委、省国防科工委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给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对领导班子形成合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说得很贴切,道出了我们所有企业的真实感受。现在,我们所属企业领导班子普遍发展思路清晰、决心大、信心足、干劲大,高昂起了斗志,这是了不起的重大转变。

第三,得益于改革改制。改革改制力度加大并向深层次、多领域进展,是我们取得成绩的源动力。第四,各企业拓展市场有了新招。

第五,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这两年集团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下了大功夫,有了新水平。

第六,各企业领导非常重视年初签订的经济考核目标责任书。分别根据不同情况,在确定责任主体、责任人的基础上,层层分解指标,落实措施,落实责任,普遍反映收效明显,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第七,开发新产品已显功效。

第八,政策扶持的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经济活动情况,积极的方面很多,但以上八个方面已经说明上半年集团企业之所以呈现“五个一”的良好态势,其根有源,这些都是深化改革、拓展经营的有利因素,也是我们总结、坚持、发扬,再创辉煌的成功经验。当然,我们历来坚持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找出不足和发现问题。如何看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集团企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些问题在高速增长时存在,在低速增长时同样存在,只是在变速后某些问题改变了表现形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因为是老问题就认为顽症不可理喻,可以放任自流了,这是要不得的。现在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产品经营存在“三个一”的问题,即:

一是产品品种太多,目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品种多达上百种,给我们做大产品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外协合作、成本核算等等方面的预期成本和收益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第二个一是,主要产品销售规模偏小,在产品上还没有一个单项过亿元的品种,市场覆盖和占有率远没有达到能够主导市场导向的比例。第三个一是,主要产品更新换代慢,老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高,企业后劲不足。

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已进入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企业在重点做好产品销售的同时,已注重做好做大产品品牌;管理上的工作已向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上发展。我们大部分企业还都没有做到这一步。流通企业存在机制不活,责、权、利不到位的状况,有的改制后的企业运行不够规范,改革不到位。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匮乏。由于大多数企业处于三线偏远地区,多年来一直不能吸引大学毕业生,留不住优秀人才,形成了人才引不进、进了留不住,留住了发挥不了作用的怪圈。

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亏损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可支配资金难以解决历史欠帐,各种资产不能很好发挥作用,闲置物资等存量资产过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资金沉淀较为严重,应收帐款过大,有的企业高达的应收帐款可能形成呆坏帐,影响资金的周转效果,一些急需投入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难于实施。

离我们提出并一直强调的“三个依托”的要求,各企业重视程度有别,一些方面上力度不够。

四、打造联合舰队,壮大集团实力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要求经济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照顾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如何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国防科工委对我们两个集团工作的要求,搞好我们两个集团的工作,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两个集团所属企业经济总量单个并不是很大,但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资源。这些企业如果单独去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闯荡,风险极大,形单影只,形成不了力量,甚至可能覆灭。如果我们这些企业以联合舰队的形式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弋,将会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集团各企业均是独立自主的法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功能,各自皆能独立运作,但单兵作战往往形孤影单,抗击风险的能力十分单薄,需要有一个共同联系、相互沟通的平台,需要一个舰队的阵势,实行品牌战略,打出市场招牌,利用资源优势,争取政策扶植。我们可以形成以旗舰、主力舰等各种力量组成的功能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联合舰队,可以为舰队成员起保护、协调、挡风作用,又可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原创:相互照应,统一协调,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和具有一定抗御风险的能力。集团公司提出的基本想法是:联合舰队要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坚持改革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在加强信息化管理,创建崭新企业文化,联合大军工,做响品牌、做大市场上下功夫;要坚持创新,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市场化原则配置资源,分配资源;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把军工集团及所属企业建成“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企业集团。

联合舰队要大打军工品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覆盖各个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形成上下左右联动的态势,提高知名度和实力,使企业受益。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集团企业发展特点,我们应当利用和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大势和给集团企业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认真应对,将集团企业引导到相对最为有利的方向上来。总的原则应该是:第一,坚持明确的方向;第二,坚持规范运作;第三,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上下联动,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落实”: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

从省国防科工委传来好消息,我们企业原享受的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退税政策,有望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在原享受政策的部分企业中实行。集团准备从今年下半年起,在省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继续积极的争取进入笼子的落实工作。这项工作如能落实,“十一五”集团一定能给企业持续发展输入动力,企业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要研究通过组建联合舰队的形式,进一步将国家给予企业的各项政策用足、用够、用活。今年集团内将有更多的企业面临缴纳所得税的问题,一定要注意用政策的力量,支持和扩充企业的实力。

流通企业如何用足、用够、用活政策,也要认真加以思考。总之,要抓住两个集团整合的机遇,认真学习政策、研究政策、理解政策,用集团的资源平台,将政策落实到所属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求真务实,积极抓好深化改革改制工作和管理思路的落实。

前面已经讲到,我们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是我们各项工作中坚持不断改革的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今年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也要有得力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上半年,各厂针对企业实际,在改革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方案,有的企业走在了前头,有的企业要在下半年工作中进一步落实。集团总的要求是,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度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但思想要活跃、态度要积极。下半年各企业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改革改制上做一、两件实事,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求各企业内部要继续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加强成本控制、科学预算,以带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内部模拟市场运行的管理机制。内部单位也要建立两个市场的理念,即厂外市场的开发和厂内市场的服务,充分盘活现有的资源。这是管理上总的思路要求。

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的基本精神、管理的行为哲学,对企业夯实管理根基、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它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关注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倾向性问题,统一员工的价值取向,规范员工的行为习惯,支撑并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着力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把安全工作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之中,通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营造充满亲情的企业氛围,做到员工人格有人敬、成绩有人颂、困难有人帮、疾苦有人疼,以凝聚员工队伍。

干当前想长远,努力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和产品定位的落实。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集团的组织下,已编制出纲要。此项工作有的企业搞的很好,有的企业重视不够。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工作,我们企业总体形势发展不错,应该说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要求每个企业都要据此势头编制自己企业下一步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此指导企业的全面工作。集团也将在适当时间,组织召开企业发展规划研讨会,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商企业发展、集团发展大计。

各企业都要积极向大军工靠拢,加强与大军工的联动。对出现的问题,集团可以整体协调。要积极推动与大军工的合作,形成类似于胜利机器公司这一类的合作新机制,以解决我们自身科研水平低、产品老化、生产任务不饱满的实际问题。各企业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用联合舰队的平台,去开发新的市场。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可以使用军工集团的无形资产以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确定目标方案,争取集团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落实。

这些年来,我们发展深受人才匮乏、技术缺乏、信息不畅的困扰,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人才引不进,进来了留不住,留住了发挥不了作用的怪圈。各企业虽已想尽千方百计,制定多项措施,但杯水车薪,效果几乎为零,使目前的企业人才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建立集团的技术中心,以发挥集团所在中心城市的作用,切实解决企业需求人才、技术、信息的难题。这个中心应该起到:储存人才的作用,人才为各企业所用,工作在外地;与大军工接口形成平台的作用,以进一步吸引大军工的人才和技术为我所用;与企业建立可靠的项目合作关系的作用,按市场的原则进行交换,企业不增加负担;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的作用,与技术管理部门、院校形成牢固联系,推广品牌,进一步推进产品的销售;根据企业要求开发产品和完善工艺流程的作用;为集团及所属企业充电的作用;开发新产品,产生新机制的作用;制定集团技术、产品、项目的规划和发展,为企业诊病的作用。

主动争取,努力搞好政策性破产工作进度的落实。

政策性破产工作,前一段在省国防科工委、集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半年,我们要把政策性破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完成省国防科工委给我们的工作要求。企业要坚持以政策性破产为契机,抓住破产的历史机遇,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户,争取户企业通过总行和银监会的审查,力争进入本年度政策性破产计划。为此,下半年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总行和银监会的审查,争取一次通过,原创:并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力争进入笼子。

已通过省行审查的户企业,要将工作的注意力转向破产预案的细化和可操作性上。在搞好破产的具体工作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订防范突发性事件的预案,注意听取职工的意见,化解各种矛盾,讲清政策性破产的意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政策性破产工作和生产发展两不误,抓破产促发展。

集团公司将按照省国防科工委领导的要求,考虑拟制对完成政策性破产后的企业领导人实行年薪制考核的方案,以带动和促进企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公司经济分析篇9

【关键词】 商誉; 合并商誉; 经济后果

一、引言:全球经济动荡中会计的角色

2008年是全球经济极端不平静的一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经济动荡。仅以股市为例,截至2008年底,全球股市累计下跌42%,30万亿美元的财富化为泡影。美国、中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等股市均有40%—70%的下跌幅度,中国股市的跌幅更超过65%,24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化为乌有①。各国政府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救股市、救楼市、救经济。比如,美国出台了7 500亿美元的经济救援计划、英国出台了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更是以40 000亿人民币来撬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何原因导致?有人认为,都是会计“惹的祸”!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在短期内奏效?会计上又有哪些作为?人们拭目以待!

就会计而言,会计其实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亨德里克森,1982)。在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会计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经济的表现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状况都可以通过会计客观地反映出来。近年来,会计改革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二是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化;三是收益确认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全面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会计计量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时确认商誉(负商誉确认为当期损益)等②。

随着我国企业合并事项的日益增多,合并商誉的金额日趋增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与日俱增,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日趋凸显,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会计上确认商誉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影响?到底有何明显的经济后果?迄今为止,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对此予以准确回答。因此,本文以2007年年报的实际数据为基础,探讨会计上确认商誉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目的在于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会计上为什么要确认商誉,确认商誉后对股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二、商誉的性质与我国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

何谓商誉③?英国学者卡多佐(Cardozo)在1859年首次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P.D.Leake,1914),简称“一切有利条件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所掀起的五次企业合并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既为商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又激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誉问题大论战。但到底什么是商誉以及企业到底是否存在商誉等问题,则一直为人们所争论。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一书中,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种理论,亦称“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遵循了“总计价账户观”理论,即商誉是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使实践上有据可依,也使我国企业从2007年起会计报表中首次出现了“商誉”项目,并以资产予以确认,但准则的并未平息理论上的纷争。因为,采用“总计价账户观”进行商誉的会计处理,可以说是理论上存在缺陷,实践中过于简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以美国在线(AOL)合并时代华纳(Time Warner)为例,2000年1月美国在线以1 470亿美元并购了时代华纳,曾产生了1 250亿美元的商誉,时隔26个月的2002年第一季度就计提了542.03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占其第一季度亏损额的99.99%④。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在1 331家上市公司中,有506家公司确认了商誉,其总价值约为354亿元人民币,且有上升的趋势⑤,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日趋增多,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多元化的运营格局正在形成;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去冷静思考:无论商誉的本质如何表述,它都是一种虚拟资产,是人们的共识,即现行会计上确认的商誉实际上就是一种“合并价差”。这种“合并价差”数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合并对价的大小;二是被并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高低;三是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质量(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不仅如此,会计上一旦确认商誉后,就只是进行减值测试,而不计提摊销。其结果是会计报表中存在巨额的虚拟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实际价值。如果某个会计年度企业发生严重亏损,到底是经营存在困境?还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不妥?可以说是不能简单给予回答的。

三、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准则”)后,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试行,准则的与实施使得多年来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理论研究变成了现实,虽然一年的数据很难说明所有问题,但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经济后果已经开始凸显。为此,本文以2007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分析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

(一)数据来源与商誉总体概况说明

在我国,由于商誉是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才要求确认与报告的,故在过去的会计报表中并无商誉,且过去会计报表中的“合并价差”包括的内容远不止商誉一个事项。有鉴于此,本文的样本时间窗口限于2007年度⑥。此外,商誉通常是作为合并报表的项目出现在合并报表中,所以本文采用的财务数据都是来自于合并报表(对于出现在个别报表中的商誉,本文并未考虑)。

本文采集了沪、深两市A股市场(删除了中小企业板)1 331家上市公司的全部数据,确认商誉的公司为506家,时间窗口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所有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参考了巨灵金融终端数据库和巨潮资讯。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17完成。在已确认商誉的506家上市公司中,其商誉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企业确认合并商誉有增大的趋势,由年初的272亿元、第一季度末的252亿元、第二季度末的326亿元、第三季度末的354亿元到年底的354亿元,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幅近30%。可以预见的是,由于2007年我国总体金融政策是适度偏紧,先后六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有鉴于此,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会有明显下降。有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4月16日,沪、深两市有1 083家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率为84.94%,比2006年的86.02%和2005年的86.98%分别下降1.08和2.04个百分点⑦。虽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确认商誉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样本上市公司确认商誉的分布与会计处理结果描述

本文将1 331家样本上市公司分为从未确认商誉和确认过商誉两组。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无论在年报中,还是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都始终没有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当然,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分出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曾经在年报或者中期财务报告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从交易所的分布来看,沪市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达323家,而深市只有183家。在2007年度,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分布甚广,囊括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行业,但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确认商誉所占比重最高(占50.79%);其次是商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占8.1%);再次是综合类上市公司(占7.31%),超过6%的还有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占6.52%),其余的行业都在6%以下。上述确认商誉的分布至少可以说明三大问题:

一是我国正在进入并购时代,企业并购持续升温,制造业担当主角。普华永道会计公司的数据表明,仅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并购的交易数量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0%,从2006年同期的674宗增至808宗,交易金额达到276亿美元⑧。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集中度低,尽管当前某些行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在扩大,但是规模小、竞争力低的企业仍然是主体。

二是我国商品流通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流通效率低、效益差仍然是目前国内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同时地区差异化最为显著的市场之一。按照商务部《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力争在5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2007年,应有1-2家内贸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要求单个企业至少要突破1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⑨。商品流通业近年来竞争的日趋加剧,必然导致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比如苏宁电器的扩张就是典型的并购扩张案例。

三是综合类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日趋明显。从数据中显示,75家综合类上市公司中,有37家确认了商誉,占到了49.3%,是所有行业中确认商誉所占比例第三高的(社会服务业最高,建筑业其次),说明多元化经营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追求之一。事实上,多元化经营,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两种:分散经营风险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前者是要降低业务集中在一个领域内所造成的个别风险,或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后者主要是由于原来的行业不景气,或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无法在本行业内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企业决定把资本移向新的、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领域,这往往也是弱势企业为争取生存空间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从主观愿望上看,这两者都无可厚非,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从客观现实看,馅饼和陷阱往往是同在一处的——馅饼下面就是陷阱。再从国际视野上看,国际大企业正在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重归主业。比如美国通用(G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将200多个子公司重组为13个,以回归主业的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兼并活动的高峰期,并在1967-1968年间达到顶峰,与前三次明显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次有83%的兼并属于跨行业兼并,其中更有23%属于原先毫无干系的跨行业兼并。然而,从1970—1995年的26年间,则又出现了连续两轮大规模的“剥离”浪潮。1975年,“剥离”创记录地占到了所有购并活动的54%,1971-1995年的25年中该比例都维持在30%以上,平均高达41%。⑩

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未经审计,其确认商誉的价值是否合理,以及其会计处理是否具有一致性,尚不得而知。故本文再将上述506家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确认过商誉组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两组。年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或者期末确认过商誉,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和期末均未确认商誉。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了解上市公司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以及发现是否有商誉的减值问题。(同样,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别出来)。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有87家上市公司(占17.19%)在年报中未确认商誉,但有资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里曾经确认过商誉,而在年报中商誉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其间是何道理?上述87家上市公司曾经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商誉数额如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知,上述87家上市公司在年度内确认过商誉,且数额达18亿元、15亿元和16亿元,而年初、年末的商誉价值为零。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三种:一是上述公司在2007年度内发生了企业合并而产生了新的商誉;二是在年末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三是原会计记录存在差错,在年报前进行了差错更正。至于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结果,还需进一步分析。

再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看,除非上市公司在2007年有新的企业合并出现,且产生了新的商誉,否则,商誉的数额应该是逐季减少或者不变⑾。即,年初商誉数额应大于或等于第一季度的商誉数额,大于等于半年报、第三季度和年末的商誉数额。也就是说,假定未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的商誉数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末≥年末。

有鉴于此,以上述基本逻辑关系来将表3剩余的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再分为符合逻辑关系与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寻商誉价值变化的规律及其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发现,上述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中仅有45家(占10.74%)符合上述基本的逻辑关系,其余374家(占89.26%)都不符合其逻辑关系。从相关比例上看,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9%(18/216)、综合类只有8%(2/26)、商品流通类15%(6/39)、信息技术类19%(5/26)符合其相应的逻辑关系。难道这374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都有新的合并行为产生?显然,2007年我国企业合并市场并没有这样活跃。也就是说,上述公司在报表中确认的商誉数额都发生过不合理的变动。笔者目前尚不得而知发生这种不合理变动的原因。

由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相对比较复杂,上市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运用现行会计准则,本文假设2007年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上市公司学习现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但2007年年报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公允性和可靠性。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包括了年初数和年末数,假定2007年里没有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商誉数额≥年末。为此,本文再次将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与年报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进行深入分析。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有189家(占45.11%)上市公司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前述的基本逻辑关系。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暂时不得而知,本文也未深入调查和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即2007年里产生了新的合并商誉。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推断上述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有造假的嫌疑⑿,只能推断上市公司对相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同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运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进行一次完整的实地调研,以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三)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下面,本文将基于上述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的230家(剔除金融企业一家后,还剩229家,见表6)上市公司来进一步分析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1.确认商誉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典型数据说明

前述229家上市公司中,在2007年期初,商誉数额最高的公司金额达6亿元,占其总资产的3.51%。商誉数额最低的公司金额仅为1元,原因是该上市公司在初始确认合并商誉时就几乎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此外,有一家属于制造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占其总资产的35.91%;另一家属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也占到其总资产的35.77%。

前已述及,商誉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资产,这种资产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但其数额大小的确定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规范可遵循?其减值的测度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用?对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是否是可信的改变?其资产负债率的下降是否真正增大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确认商誉减值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用数据说话

上文简要分析了确认商誉对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再进一步分析2007年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本文将上述229家上市公司分为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与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两组来说明这一问题。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2007年,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有74家(占32.31%)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其中还有25家(占10.92%)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其余155家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也就是说,2007年期末还有204家上市公司拥有商誉。

2007年年报数据显示,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20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净利润小于零,其中14家为制造业,2家为交通运输、仓储业,2家为信息技术业,2家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在2007年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但有4家上市公司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1家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大于零,且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2007年期末商誉数额最高的金额为8 340万元,占其总资产的2.73%。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确对公司盈利具有重大影响。暂且不论全额计提减值损失、部分计提减值损失的74家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还有155家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了商誉,却未计提减值损失,其盈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商誉价值的确认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这些职业判断的准确度如何,需要再做深入的考察。

3.对商誉本质的再考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管对商誉本质该如何表述,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商誉是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示。既然商誉是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那么拥有商誉的企业应该具有比不拥有商誉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而且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应该具有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或者说拥有商誉的企业与不拥有商誉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与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也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将采用均数比较法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商誉的本质,即上述假设是否成立。

在样本选择上,选取了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806个样本(不包括金融、保险业的19家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组有74个样本,未计提商誉减值组有155个样本。

本文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报酬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并分别采用这两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其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

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合计期末余额+资产合计期初余额)/2

对2007年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其本质的界定,笔者采用方差检验的结果如表8、表9、表10所示。

表8列示了这三组上市公司2007年度上述两个指标的统计量。其中,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缺失样本都是由于CSMAR数据库缺失相关的数据,在计算相应的统计量时以及后面的方差分析中,笔者已经将其删除。

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我们先探讨方差分析对商誉本质分析的适用性。方差分析一般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是正态性,笔者通过P-P正态概率图,发现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未计提商誉减值组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太符合正态分布,但实际上方差分析对正态性的要求是稳健的,即正态性得不到满足时,方差分析不会受太大影响;其二是方差齐性,表8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方差齐性检验,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双测检验概率分别为0.542与0.116,所以不能拒绝方差齐性的假设;其三是独立性,显然这个条件是满足的。所以,方差分析在此处是适用的。

表9还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F检验概率分别为0.899和0.162,这表明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表9可知,虽然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本文还是进一步采用了均值多重比较以进一步分析这三组上市公司之间获利能力的差异,均值多重比较的结果见表10。由于各组上市公司的数量不等,本文选用了Scheffe法,对所有的组合进行同步进入的配对比较。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采用了Dunnett法,指定未计提商誉减值组为对照组,然后将其逐个与其它组进行两两比较,并选择了双尾检验。

从表10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都大于0.9;当以资产报酬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最小也大于0.1。很显然,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未确认过商誉组与其它两组之间的获利能力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可能是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上市公司拥有未予确认的自创商誉。关于这一点,由于现行会计处理方法限制了自创商誉的确认,从而缺乏相关的数据,本文也无法作进一步探讨。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商誉本质属性进一步探讨和界定的基础上,以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合并商誉的确认情况及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其主要研究结论是:

公司经济分析篇10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融资选择 现金池

一、对于现金池的释义

现金池(CashPooling)也称现金总库。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管理模式,以统一调拨集团的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对于一家控制众多成员公司的跨国公司来说,某个成员公司拥有大笔的外汇资金盈利与另一个成员公司存在大笔的外汇缺口的情况总是在发生着。母公司需要成员公司相互调剂外汇余缺,合理调配跨国公司内部的资金,来避免公司体系内部分成员有闲置资金,而另一部分成员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状况。

目前的外汇现金池制度就是跨国公司为了达到上述需求,基于外汇委托贷款框架设计的。由于我国法律限制企业间的借贷行为,参与现金池运作的公司尽管属于同一个母公司,但仍然需要维持法律和税务上的相互分离。因此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主要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实现实体现金池管理。委托贷款简单说就是一方向另一方贷款,委托第三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商业银行不承担贷款损失风险,只负责按照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或投向、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定妥的条件(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具体来讲,现金池的运作通常需要借助外部银行系统的支持来完成,在这种制度体系中,外部的合作银行担当贷款人角色,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成员公司分别作为委托人贷款人和贷款人,三者通过一系列法律协议,逐步将内部资金的调配变成委托贷款业务。

现金池根据是否存在实际资金的转移,分可为实体现金池(Physical Pool)和名义现金池(Notional Pool)。前者是账户零余额集合,即若干成员公司的现金以现金集中或现金清零的形式管理,成员公司通过零余额子账户来完成业务分离。名义现金池的运作机制是:每个参与现金池的公司保留归于现金池的货币所在账户,然后银行综合所有参与账户,综合结出一个净额以反映现金头寸,并没有实际资金转移。

二、跨国企业建立现金池的动因分析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为获取巨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拥有科学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它通过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在各个国家与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优势,获取丰厚利润。

现金池是降低跨国公司融资成本的关键。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除了规模经济,跨国公司还可能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如果联合生产几种产出的支出比分别生产它们的支出要少,那么就称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跨国公司的生产过程所需的生产要素不外乎土地、劳动、资金、企业家才能这四类,资金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不断地在众多子公司中调剂余缺,无疑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产生了近乎于成员公司之间联合生产,所达到的范围经济的效果。

跨国公司构建现金池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利用公司自有资金减少外部的融资成本。众所周知,市场交易存在交易成本,企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企业可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货币(资本)市场上交易的是资金,利率即资金的价格,由于跨国公司所在的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限制,母公司与成员公司,以及成员公司之间不能直接划拨资金,那么跨国公司借助银行等其他第三方来获得资金也具有了外部融资的特点。其实不然,在外汇资金池这一制度下,合作银行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心,近乎于跨国公司内部部门,为跨国公司提供着专业的长期的服务,为跨国公司规避成员公司资金划拨提供技术支持,实质将企业的外部融资变为了内部融资。合作银行所扮演的角色与日常吸取存款,发放贷款业务有很大不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成员公司既是资金的提供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合作银行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与贷款对象,可以节约大量资信调查成本与营销费用,加之跨国公司经济实力雄厚,企业形象良好,合作银行愿意也能够在名义上提供资金(仅按照协议收取一定佣金),如此条件下,跨国公司就具有在资本(货币)市场进行外部融资时,不具备的议价能力,从而实现了内部融资与资金成本的降低。

现金池是加强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还可以用借贷资金来扩大总资产规模,但是在发挥这种财务杠杆作用的同时,高负债率也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增加,由于负债经营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为前提,如果公司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的话,公司必将陷入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公司资金面紧张,甚至还可能因为资产变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遭受破产清算之灾。因此,跨国公司必须在相关账户保留一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从而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一般地情况下,公司往往会事先估计一段时间内需要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然后以此为基础,适当放大帐户现金余额数目,建立一个财务安全边际。当然,资金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存在着机会成本,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帐户中究竟该保留多少现金更多地是一个权衡收益性与安全性的问题。在现金池制度下,跨国公司的成员公司只需保留少量现金,就可以实现安全性目标,原因很简单,成员公司帐户上零散的资金统一划归资金池,就实现了资金的化零为整,由于不是每个成员公司每日都存在到期债务的支付,资金池的容量只需满足所有成员公司一天内偿还到期债务总和即可,那些帐户余额不足的成员公司,可以在授信额度内,向现金池拆借资金,而当现金池入不敷出时,现金池又可以凭借跨国企业良好的信誉与雄厚的财力,按照与合作银行的协议,以优惠利率向银行借入资金。由此可见,现金池极大地降低了不确定性的大额债务支付给单个成员企业造成的财务压力,跨国公司的成员公司依托合作银行先进的通讯与快速的资金汇划工具,可以迅速摆脱财务危机,避免破产厄运,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司形象的负面影响。

现金池也是跨国公司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跨国公司成员公司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那么对跨国公司的成员公司来讲,东道国的法币即是外币。跨国公司以本币或其他硬通货投资东道国,根据市场形成的外汇汇率,将东道国货币计量的利润折算成本币或其它硬通货表示的利润,来衡量投资的回报率。外汇汇率取决于通货膨胀率,利率,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市场供需状况,甚至短期的外汇投机行为也会对外汇汇率产生巨大影响,跨国公司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决定的外汇汇率,承担持有东道国货币所产生的外汇风险。固然,跨国公司可以采用套期保值,远期合约,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且由于基差风险的存在,金融衍生工具也很难完全规避风险,巨大的杠杆效应也使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了双刃剑的特点。在现金池制度下,跨国公司一方面利用现金池的资金融通机制,减少持有的东道国(外币)现金头寸,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外汇风险;另一方面,合作银行拥有充足的外汇市场操作经验,能够专业地预测外汇走势,为跨国企业掌握合理有利的资金头寸提供建议。

三、现金池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与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启示

对跨国公司而言,在中国建立本地化的,用委托贷款的方式建立的现金池在支持跨国公司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之间推行资金集中管理,以便更好管理其在华投资已经不再是梦想。无论是人民币或是外币现金池,委托贷款关系引入后使得原来可能存在的法律或政策问题迎刃而解。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地区商业银行的IT支持系统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建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现金池结构的要求;招商银行更是在实践上展现了专业现金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如招商银行与GE、爱立信、松下等大型跨国集团的现金池业务合作,都是业界成功的典型案例。

现金池运作实例

现金池在国际国内有广泛的应用,国际上最为著名的就是GE公司“现金池”,而国内开展较为成功的是中石油和广东交通集团。假设一个中石油公司ABC,由A公司、B公司和C公司构成,A公司日均盈余400万元人民币;B公司日均透支300万元人民币;C公司日均透支200万元人民币。三家公司的银行为所有的贷方余额支付一年期4.14%的利率,对所有的借方余额收取一年期7.47%的利率,即存贷息差为3.33%,面建立一个现金池来说明如何使中石油集团受益:

根据假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石油利用现金池节约了64%的利息费用,但考虑到中石油每年几千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高达3.33%的存贷息差,现金池的效用更是惊人。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部分中央企业和国有大型集团公司也建立了类似现金池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收支两条线、结算中心、建立集团财务公司等,但以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两种方式居多。结算中心通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设立的,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是一个资金运作的职能部门。而财务公司是集团公司下属的、由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作为集团企业的子公司设立。无论是结算中心还是财务公司,尽管都需要借助于外部合作银行才能履行其职责,但合作银行并没有成为集团实现各成员单位资金集中运作和集团内部资金共享的管理主体,而仅仅是资金管控的“配角”。

第一,财务公司、结算中心作为母公司的成员公司或者部门,无疑加大了组织架构的冗繁程度,以及管理的层级,管理与运行成本也是相当惊人,不符合当今管理层级偏平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因素瞬息万变,利率汇率波动平凡,财务公司、结算中心不具备合作银行在利率汇率走势分析上的专业优势;第三,况且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不少实力公司已经初具跨国公司雏形,对外投资势头有增无减,大量的外币收支与跨国分支机构的设立,合作银行通过国外分行或行可以满足本土公司快速、安全的资金融通需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国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开放,以及跨国公司对在中国,本土企业对在外国如何建立现金池认识的加深,现金池将成为跨国公司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Economics 17th edtion》,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ress

[2]谷秀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9项改革在浦东试点.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