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8 00:13:19

丝路心得体会

丝路心得体会篇1

主持人: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副总编兼采编中心主任

编者按:

古丝绸之路,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开启了盛世汉唐之雄风,这条路不仅是通商之路,更是文化的传播交融之路。这条路所孕育的精神,就是开拓、包容、合作、共赢的大商精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丝路商业精神,这条通道就是“大商道”。

宁怀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创新战略策划家,从事战略策划三十多年,为区县经济和企业发展铸魂定位,成果丰硕。如今,带着浓郁的家乡情怀回归故里,站在长安看世界,站在未来谋今天,提出了“大商道”理念,将“大道至简,德足怀远”这一核心所承载的修身、治企、兴业、报国、济天下的使命融会贯通,并融入应运而生、相时而动的发展思维。这是宁怀远回归家乡后,从策划之术进入策划之道的涅。

今天,在新常态下,如何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何重塑商业精神体系、如何重塑信仰体系,如何重塑价值观体系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时代责任和使命感。

宁怀远先生是“丝路商业精神”的提出与倡导者,是大商道理念的创始人,今天丝路大讲堂栏目特邀宁老师,为大家讲述和分享“丝路商业精神”的形成过程与背景,阐述“大商道”理念,并对国家、区县、企业的如何运用作出精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用。

问题一:

何谓丝路商业精神

主持人语:

古丝绸之路是汉唐盛世开辟的一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商业大道,历史意义重大。站在中华文明千年历史看今天,以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宁怀远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的创新战略策划家,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并倡导“丝绸之路商业精神”,这一观点的提出,填补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商业空白。那么,什么是“丝绸之路商业精神”?他昭示着什么样的精神实质?

宁怀远:丝绸之路商业精神的核心是开拓、包容、合作、共赢。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这种开拓、包容、合作、共赢的丝路商业精神,才使得我们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东西的交融和贯通,才有了盛世汉唐的雄风和万国来朝的气象。这八个字是丝路之魂,也是长安精神的体现。

为什么会这样提炼?

首先说开拓精神。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商道,而这个商道的贯通需要开拓的勇气和精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正是这种开拓精神的体现,经历艰难万险、重重考验才得以成功。如果没有这种开拓的精神,他的出使使命就难以完成,也就难以实现欧亚的贯通。张骞经过几十年的长途跋涉,完成了这一使命,这就反映了开拓精神的重要,而这一开拓精神正是丝路商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次说包容精神。何谓包容精神,简单说就是宽容和容纳,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为何千年以前会有盛世汉唐的雄风和万国来朝的气象?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包容精神。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如果东西方的商业和文化得不到交融和贯通,没有这种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去容纳,就不会出现汉唐盛世。从法门寺出土的24方琉璃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产物,也是这种包容精神的体现。所以说,包容精神是丝路商业精神的核心,是长安精神的核心,更是汉唐气象的核心。

最后说合作、共赢精神。丝绸之路的融会贯通,实现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基础就是合作,站在包容的位置上去合作,合作所要实现的就是双方或多方的共赢,只有让这种合作与共赢精神紧密相连,迁绵延续,才能开拓丝绸之路,才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才能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宏图。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把丝路商业精神概括为开拓、包容、合作、共赢八个字,而丝路商业精神不仅提炼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而且将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继续激励着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全球第二,而我们的软实力才排到第七位,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匹配,整个文化系统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觉醒和文化信仰。所以,我提炼这八个字的商业精神,就是为了填补文化软实力商业精神这一空白。

这一丝路商业精神所昭示的精神实质就是“大商精神”,也是开拓,包容、合作、共赢这八个字的浓缩。这种“大商精神”凝结在“大商道”这个体系之中,从而使丝路商业精神更加的有了格局、载体和方向,这种格局、载体和方向统称为“大商道”,也是丝路商业精神的统称。

为何叫大商道?因为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大商道,而且背后孕育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大商精神。想一下,奸商损人不利己,小商利己不损人,大商不为私利利己利人,刚好丝绸之路上这些大商们,不为私利,利己利人,有事业感,有使命感,才遵从了开拓、包容、合作、共赢之“法则”,才贯通了丝绸之路。

用“大”字,说的是大商的概念,“大”代表格局,“商”代表载体,承上启下,“道”是方向是规矩。所以,把开拓、包容、合作、共赢的丝路商业精神,浓缩为大商精神,也叫大商道,刚好符合丝绸之路的大商道,但背后孕育的商业信仰体系、商业文明体系、商业标准体系、商业价值观体系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重塑。

问题二:

丝路商业精神的提出背景

主持人语:

丝路商业精神的核心是开拓、包容、合作、共赢,其实质就是“大商精神”,理论系统是“大商道”。从八字提炼到“大商”再到“大商道”,不仅提炼出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与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维契合。而作为丝路商业的提出和倡导者,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去研究这种商业精神?

宁怀远:提出并倡导丝路商业精神,是基于那种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使命感而驱使自己去研究,去为我们的国家从民间角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古丝绸之路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汉代的时候贯通了东西。在新的时代下,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个战略里,无论从国家区域性还是从宏观、微观角度,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的大商,秉承着开拓、包容、合作,共赢的这条“大商道”,走出了一条不唯私利,利己利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通商大道,让这种丝路商业精神贯通丝绸之路。

时至今日,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是用和平的手段重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次伟大尝试。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贫富差距等各种矛盾凸显,的局势,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们中国形成一种围追堵截之势,怎么样破这个局?所以“一带一路”对外是对美国战略的反作用,对内是使我们国内生产的产品更多地走出去,这应该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世纪大战略。而且平衡了东西的区域发展,过去东部发展比较快,西部相对滞后,“一带一路”战略显然对我们东西部均衡的发展,对我们国家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实现中国梦,应该说是一个可持续的有效方法。

这是在提出丝路商业精神之时具有的历史感。

那么,今天的情况如何?在今天的商业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商业道德的缺乏,商业信仰的混乱,如何重铸商魂?如何重新净化商业环境?如何重新制定商业规则,替国家从民间找到支点?这是我在提出丝路商业精神时,具有的浓浓时代感。

我认为要有“三个重塑”,一是要重塑秩序,就是要高压反腐,全面推进改革,冲破既得利益者的算盘,这个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二是重塑信仰体系,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说明了重整信仰体系的重要性,也是我研究丝路商业精神的体系范畴。这也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三是重塑生态,这包括环境、政治等各个方面。总之一句话,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大重塑,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而信仰体系的建设,这就是丝路商业精神所研究的内容。因为商业、商界与国家、社会、老百姓的联系太紧密,商界是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如果商界没有标杆,没有底线,没有价值观,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坑蒙拐骗、没有诚信那是很可怕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

这就是时代感的召唤,让我觉得提出丝路商业精神,有他的历史和时代价值。

如何发挥丝路商业精神?这也就是而今我们的使命感。

研究丝路商业精神所要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怎么样重新塑造商业的信仰。我们对商人的界定有三种:一是奸商,损人不利己,方方面面严格制约;二是小商,利己不利人,这种商人是做不大;三是大商,利己也利人,不唯私利者,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种使命感,让我们在研究丝路商业精神的基础上,倡导天下的华人华商要修身、治企、兴业、报国、济天下。要站在未来谋划今天,厚积千年而勃发今朝。

这种使命告诫我们,不要唯利是图,要相时而动,应运而生,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国运、符合大势,符合时代,更要符合自己的良知。

这就是使命感,是必须重塑信仰系统建设的使命。

任何事情的发展,没有历史感是没有灵魂和血液的,缺乏时代感是苍白无力的,少了使命感是空谈误己误人的。要结合现在的形势,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等国家战略,激发思维,填补丝路商业精神这个空白。

问题三:

丝路商业精神

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语:

丝路商业精神的形成,是基于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使命感而为之,三者缺一不可。站在未来谋划今天,厚积千年勃发今朝,这是历史的使然,时代的召唤,使命的涌动。

今天,倡导丝路商业精神,推崇大商道,在这其中都有哪些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

宁怀远:从提出的“中国梦”来看,古丝绸之路本身就是对文明的复兴,也是对传统的发扬,今天再次提出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厚积了千年的汉唐盛世文化,勃发在今朝的新魅力。

从历史上来说,厚积千年的汉唐资源,勃发今朝的中华魅力。在汉代时,丝绸之路繁荣兴起,而到了盛唐之时,城内百万人口,城外百万人口,现在的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也比不上当时汉唐长安的诗情画意。丝路商业精神所展现的文化本质就是一种中国梦,而中国梦在汉唐之时已经实现,现在我们是要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从现代来说,丝路商业精神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他的能量在于现实的环境,这要求我们重塑信仰体系,让文化信仰、文化觉醒唤醒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认同感,凝聚力。这种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是摈弃离心力,增强向心力的关键意义。而“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等战略的提出,也就是一种重整信仰系统的正能量,其核心是要回归于传统文化。

展望明天,随着“中国梦”的实现,我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在古老的四大文明中,仅中华文明传承和延续了下来,这种传统的文化和文明内涵,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之后,再用中华文化去影响世界,这是对等交流的一个“核弹”,比有形的东西影响力要大得多。

历史不能复原,文化可以还魂。文化就是追求美好的东西,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的张扬,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相当重大。

所以丝路商业精神的文化内涵,是从历史感到现代的使命感到未来的一种前瞻感的精神内涵。纵向横向的意义重大。

其价值体现在,我们用丝路商业精神重塑价值观,就是希望天下商者在赚更多钱的同时,做更多的好事,弘扬更多的正能量。我们号召企业家有大商精神,就是希望能像当年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一样,不唯私利,用那种开拓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共赢的精神,与历史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拓宽我们自己的商道,得民心而更显凝聚力。

基于这个思考,我将丝路商业精神的八字应用核心分享给大家,这八字核心就是“大道至简,德足怀远”,一个“道”一个“德”,这个“道”就是方向,就是大商道,“大”是格局,“商”是载体。

“大道至简”,也就是说丝绸之路这么远,张骞出使西域贯通,而现在我们“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国家战略。在这“大道至简”就是复杂的问题重复做,重复的问题简单做,简单的问题用心做,符合方向,符合规律。“德足怀远”,意思是商道就是人道,商道和人道紧密相连,人做好了,商才能做更好,不唯私利,既利人又利己。

所以说,在这种丝路商业精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大道至简,德足怀远”,一道一德,体现经商就是做人的简单道理。二是“站在未来谋划今天,厚积千年勃发今朝”,这就是思维,“中国梦”的提出,顶层设计的提出,新常态的提出正是寄予未来而产生的思维。我们只有站在未来看今天,透过本质看现象、统领全局观局部,才可能在“中国梦”、“一带一路”、新常态这个顶层设计中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三是修身、治企、兴业、报国、济天下的商人使命。

谈到这,我就目前我国评选的一些经济人物情况简要说下。现在评选什么十大人物,都是以金钱来衡量,这是错误的。应该是以商业信仰体系、商业文明体系、商业标准体系、商业价值观体系和本人的综合实力来评判为标准,每一个人物都要有足够的正能量。

问题四:

新常态下,

丝路商业精神如何应用

主持人语:

丝路商业精神,他所形成的文化内涵是从过去的历史感到现代的使命感再到未来前瞻感而形成的精神内涵。有着“大道至简,德足怀远”的经商做人理念,有着站在未来谋划今天的战略思维,更有着修身、治企、兴业、报国、济天下的做人使命,有着纵向的和横向的重大意义。

而如今,面对新常态,这种丝路商业精神所形成的文化价值如何应用?依据这种商业精神,又如何重塑理念和品牌?

宁怀远:总的来讲,丝路商业精神的应用层面比较广泛,大商道本身也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大到国家战略,中到县域经济,小到企业发展,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的一面旗帜,也是正本清源的正能量,在理念的重塑和品牌的建设上亦是如此。

对于国家而言,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个叠加期,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换挡期、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前期投资的消化期,三期叠加使得我们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常态化发展,这就意味着前面我提到的“三个重塑”要进行彻底。重塑秩序,老虎苍蝇一块打,高压反腐,全面推进综合治理与改革开放;重塑信仰道德体系,心灵没有绿地,思想没有内存,充满了病毒是没有希望的,对我们传统文化要有自信感、自豪感,高度认同,这就是文化自信。重建信仰,重建道德,要有刹车系统,心灵要有约束力;重塑生态,就是要绿水蓝天,让人民享受公平正义。

所以,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由快到慢的关系、粗放发展和集约化发展的关系、法和权的关系、政和商的关系、城和乡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等等都将得到改变。这就说明,创新驱动没有完全立起来,在大的转型期,必然要经历转型之痛,我们要保持平常心打造盛世辉煌。

比如,亚投行的成立,诸多国家纷纷加入,就表明了中华文化的这种感召力和和平手段的开拓、包容、合作、共赢的大商精神,得民心,更显凝聚力。同时能把我国过去的外汇储备缩水的情况化解在丝绸之路沿线上,把我们的产能过剩消耗在丝路沿线上,这样走出去就把这一盘棋下活了。

这也正是体现相时而动、应运而生的丝路商业精神内涵,也是宏观战略中国家品牌塑造的根本。

就县域经济而言,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都应明白,体验经济休闲时代已经到来,用产业集群、产业创意的策略作为支点,把一个村变成镇,把一个镇变为城的时代也已到来。

在新常态下,在应用丝路商业精神的过程中,先应做好谋划;谋划好后再做职业策划,也就是铸魂,精准定位,发挥独特性、个性化;注入灵魂后再到规划,做出设计图;规划好后才是计划。四化要一步步实施,这样才可避免重复建设。

目前,在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没有遵循科学规律,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先谋划、再策划、到规划、最后到计划,缺一不可,不能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条腿,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从一个城市规划项目来说,首先是地段,这是刚性的;第二是定位,这是核心,定位就叫铸魂;第三是布局;第四是推广。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所有项目都应遵循的规律,而这四个方面容易出问题的都在定位上,定位一旦出了问题,后面的就无法进行。

就企业而言,企业的项目策划也离不开谋划、策划、规划、计划四步骤,也离不开段位、定位、布局、推广四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战略问题,方向问题,也就是策划的问题,所有的策划都要承载一定的使命感。

新常态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企业要换“芯片”,如果你的思维没转型,就是等死,要转型必须换“芯片”,要跟上国家大势和政策走向,经营企业要像养闺女一样精心细致,发挥匠人精神才能生存下去,先生存后发展是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同时,也是谋划战略和方向问题的关键之一。

就重塑理念和品牌来讲,品牌主要讲的是公信力,含金量和口碑,讲的是创新。丝路商业精神倡导的就是强大的公信力,这个公信力就是根基。

丝路心得体会篇2

《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中的一节活动内容,是家庭电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熔丝熔断的原因;二是熔丝的特性;三是熔丝的选择.教师如果仅用语言对这些概念、原理阐释,必将索然无味.若用探究的思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发展、完善、应用的过程,学生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探索心,创新心,方能情趣盎然,乐在其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得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通过问题串设计营造情境,用问题推动课程向前发展.以问题的生成、解决、深化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探究步步深入.

1课堂实录

1.1以境激趣

课前先制作示教板,如图1,电路中有电源、闸刀开关、熔断器、“220 V 60 W”灯泡两只、插座一只)

师:(边讲边演示)上课前,先给大家说说老师家前天出现的一件事.下班回到家,我先打开了客厅灯L1(闭合开关S1),然后到厨房准备晚饭,打开厨房灯L2(闭合开关S2),待菜洗净后,准备用电磁炉炒菜,但当我把微波炉的插头插座的一瞬间,断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2以趣导学

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

师:电路哪部分出现了故障?应该怎样检修?

生1:断开总开关S和所有支路开关,然后再闭合总开关,按支路一条一条地检查.

【演示】教师在示教板上按学生所提方案操作,发现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师:找到电路故障了吗?

众生:熔断器出问题了.

【演示】教师将熔断器(插入式)取下让学生观察,熔丝烧断了!

师:熔丝为什么会断?

生2:估计是使用的用电器太多.

生3:可能是使用了较大功率的电磁炉.

师:能否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电路,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同桌之间先相互讨论,确定探究方案后,再动手操作.

【提供器材】学生电源(6 V)、开关四个、“6.3 V 0.3 A”小灯泡三只、一小段电热丝、电流表一只、安装有熔丝(额定电流为1 A)的底座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操作】学生设计方案为:将所有用电器并联,熔丝和电流表串联在干路中,依次闭合各支路开关,当闭合电热丝所在支路开关时,熔丝熔断.

师:这个实验探究,能证实之前的猜想吗?

生4:当工作的用电器增多时,干路中电流增大,引起熔丝熔断.

师:根据学过的知识,干路中电流增大,说明电路总功率如何变化呢?

众生:用电器总功率增大.

师:除此之外,是否还可能有其它因素也会引起电流过大?

生5:(边说边演示)用一根导线将其中一小灯短路.同时为保护电表的安全,将电流表拆去.当闭合短路支路的开关时,熔丝立即熔断了,说明短路也会引起电流过大.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不仅有思想,还很有安全意识,真棒!

【实验操作】其余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师:当电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也称之为“过载”)或发生短路时,熔丝会自动熔断,切断电路,避免火灾,故俗称保险丝.家庭电路中安装保险装置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出示图片】

了解熔丝的特性

师:通过熔丝的电流过大会使熔丝熔断,那么制作熔丝的材料,又该具备哪些特性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在每个小组桌上摆放着横截面积相同的铜丝、铁丝、熔丝各一根、酒精灯一个、火柴一盒.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然后将这三根金属丝放到外焰处加热,看看结果如何?

【实验操作】熔丝迅速熔断,铜丝、铁丝则完好.

师:通过这个对比实验,有什么启发?

生6:熔丝的熔点低.

师:除具备较低的熔点外,还需具备其他特性吗?同学们可分组讨论一下.

(同学们感觉理解难度较大,毫无头绪)

师:感觉问题困难的小组,可阅读书本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众生:熔丝还应具有较大的电阻率.

师:我们实际生活中,常选用铅锑合金(或锌)材料,是因它们具有电阻率大且熔点低的特性.熔丝熔断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7:电流的热效应.

1.3学以致用

熔丝的选择与安装

师:为使电路既能在正常状态下顺利工作,又不会在电流过大时把电源、电能表烧毁或使导线过热而引起火灾,必须在电路中接入规格合适的保险丝.到底如何选择合适的规格呢?

师:保险丝的选择要受到电源、电路元件及导线的限制.在已经装好的电路中,设计时允许通过的电流是固定的,靠更换大容量保险丝来保持电路中过多的电器工作是很危险的,尤其在许多老房子内,这种做法常易引起电线着火.因此,应根据电路设计所允许的电流选择保险丝.熔丝的规格通常用额定电流来表示,它指熔丝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熔丝直径越大,额定电流就越大.我们选择熔丝的额定电流应等于或略大于电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才适合.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给家庭用电示教板安装新的熔丝(插入式熔断器),哪组先安装好就先上来试装.

【实验操作】动手将熔丝接入熔丝盒,然后校验电路是否恢复正常.

师:在我们城市生活中,目前使用的电路保险装置,有许多不再是插入式熔断器了,现代家庭中使用较多的是空气开关,起过载保护和过热保护作用,当电路出现故障时会主动“掉闸”,原理与熔丝不同.当电路中电流远大于正常负载电流时,短路电流导致脱扣器脱扣,动触头在弹簧作用下与静触头分开,使得电路断开.容量大的空气开关还带有过负荷保护,一般采用双金属片,当电路过负荷达到一定时间时,热量会使双金属片变形导致脱扣器脱扣从而断开电路.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多来关心家庭电路中安全用电问题,能和家长一起定期检查家庭用电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

2教学思考

课的开始,教师直接列举生活事例,问题的起点建立在形象、具体、可感的生活基础上,让学生直面电路故障这个问题,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待学生查找出故障原因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熔丝熔断的原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丝路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 G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1-0092-09

2 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原则、框架、重点、机制和方向。为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2016 年文化部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指明了行动方向。自主席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但也应该看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诸如民族问题、恐怖主义、国外政治社会变动等系统性、长远性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上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应推进民心相通,而要推进民心相通其根本之道在于利用好、发展好自古丝绸之路以来就存在的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

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大部分国家都给予了积极回应,这说明了丝绸之路这个蕴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符号和中国表现出来的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与欢迎。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虽处于初期,但已暴露出和“走出去”过程中新出现的类似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显现出了国内国外联动的特征。对于这些有全局性、长远性影响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必须谨慎应对。

(一)民族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欧亚非大陆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在中国长达2.2 万公里的陆疆上,分布着多个少数民族。在《愿景与行动》中提到的18 个省区市中,新疆、宁夏、西藏、广西、内蒙古五个自治区,青海、云南、甘肃三个多民族省份均包括其中,而且新疆还被确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这些区域将成为中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前沿,因此存在于这些区域的民族问题显然值得重点关注。依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新疆主要民族三次产业的人口分布情况如表1,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会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在表1 中可以看到,在2000 年至2010 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劳动力三次产业分布总体上呈逆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情况变动。比如,新疆发生的逆向劳动力产业转移,就显现出了不断加剧的“族群分层”现象,为新疆地区的不安定、不和谐现象埋下了伏笔[2]。这也为我们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挑战。

(二)恐怖主义

近10 年来,国际恐怖组织迅速壮大,恐怖袭击的数量和死亡人数也呈增长态势。如图1 所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传统的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几乎被恐怖主义所笼罩[3]。中国国内的恐怖活动与境外恐怖组织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不断向西连接,便捷的联系使中东与南亚的恐怖活动向中国国内传导成为可能。如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一方面使得喀什到瓜达尔港更为便利,货物、人员往来更为频繁,使中国得到便利的战略通道;但另一方面,因为该区域本来就存在着严重的恐怖活动,就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中巴经济走廊的运行,且恐怖活动也可能乘势通过该经济走廊传入南疆地区,并且向国内其他地区扩散。因此,“一带一路”西向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如何应对可能增加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直接面临的挑战。

(三)个别国家的政治局势不稳定

“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均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中有很多都建立了政党政治,但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相当多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并不稳定,体现在它们的外交政策上,常常缺乏连续性[4]。中国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所展开的项目基本上是以基础设施、能源化工等长期性项目为主。比如在缅甸的莱比塘矿场项目、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中吉乌铁路计划,都因涉及当地政治原因被停止或暂停。这类因为个别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而造成的中方项目受损的情况,在未来中国更多的人员、技术、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中可能会频繁出现,无疑这也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四)领土争端

在海上,南海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然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均宣称对南海的一部分岛屿或海域具有主权,并实际上长期非法侵占了其中诸多岛屿。中国虽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办法,同时理所当然在主权和海洋权益等问题上必然拥有立场。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别有用心地参与到南海争端之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陆地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这引起了印度的不满;而且中印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领土争端。因此中国如何处理好这些领土争端,并能够与这些国家展开合作,对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也十分重要。

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中国自古以来就积极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宗教、科学技术、器物等都通过这条自然形成的纽带进行相互流通与传播。回顾历史,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流历程依然对当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张骞于公元前138 年首次出使西域,最终开辟了一条起于长安,途径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北非的交通通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这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通道为“丝绸之路”,当今这个概念已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且通过考古发现,丝绸之路上早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在距今5 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有里程碑意义的勒瓦娄哇技术就已由此方向传入中国北方[5]。新石器时代,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彩陶工艺开始逐渐向西方传播,形成了“史前彩陶之路”[6]。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起源于西方的青铜冶制技术和铁器冶铸技术传入中国,尤其是史前“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与小麦种植等技术的传入,重构了当时的中原文明体系,成为了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7]。可见,无论是陶器技术的西传还是青铜技术的传入,对于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技术的用途与表现形式都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如青铜在西方主要作为工具来使用,但是传入中国后,则增加了不少宗教和政治用途。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交流往来的通道,虽受政治形势的变化时断时续,但始终没有废弛,这也为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8]。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开始经营西域,公元前60 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因此也变得更加频繁。一方面东西方的农产品、生活用品相互传入,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也更为紧密,并在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宗教方面,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伴随着宗教传播的还有艺术,融合有古希腊和印度艺术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美术、历法、文字、生活习俗及相关器物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华文明则同样从各个方面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还包括医学、文学、工艺等各个领域,可以说中华文化当时“照亮了丝绸之路”,也“照亮了欧亚大陆”[9]。西域则成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等各国文明的交汇之地。月氏、粟特、匈奴、突厥等民族则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其中粟特人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最主要的商旅,他们并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只是以大大小小城市或聚落或分散在丝绸之路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印度、波斯等国的文化、宗教被他们吸收和改造后,也逐渐传入中国。如粟特人的素画艺术和乐舞艺术,首先传入西域并为当地所吸收、融合,在当地创造出了于阗、龟兹等绘画和乐舞风格,然后一并在中国内地广为传播。后来,随着宋明尤其是明代中国造船技术的提升和海洋经济的需求,海上丝绸之路便成为了新的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汉代就有相关记载。《后汉书·大秦传》:“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当时安息(伊朗)垄断了陆路丝绸贸易,使得大秦(罗马)不得不寻求海上的贸易通道,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展开。公元399 年,东晋高僧法显从陆上丝绸之路去往印度取经,再转由海上丝绸之路回国。到了唐代,高僧义净、鉴真则都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国。唐代中叶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原来通过陆路与唐朝进行交流的阿拉伯商人不得不转由海路。到了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已居诸外商之首,中阿文化交流也愈发繁盛,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技术也是藉由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和非洲,伊斯兰教也在中国东南沿海产生了广泛影响[10]。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商和不少农民,为了在海外谋生,不断冲破海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亡到日韩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中华文化也随之传播,这也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一部分。

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程可以看出,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繁荣与发展,而且也使中国文化、科学技术传播于沿线地区,造福于世界。可见,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格局下,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展开文化交流,发挥沿线国家人民在文化交往上的积极性,构建人文交往的纽带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

没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精神联系,那么物质上的联系就难以深入并长久,因此《愿景与行动》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只有民心相通了,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才能真正相通,才能具有可靠保障。《愿景与行动》提出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社会领域、政府政党、民间组织七大方面的交流来促进民心相通,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民心相通的根本在于文化交融,而文化的落脚点在于人。古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整条丝绸之路的控制者。丝绸之路从来都是由来自众多文明、众多种族、众多信仰的人民共同建设的,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创造的典范,发扬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而民族则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拥有广阔的地域,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及其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民族融合经验,如2015 年7 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产”,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具体运用的代表。在中国的陆疆上,有约30 多个少数民族是跨界民族。他们与相邻国家的相关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构成了中国推行周边外交,展开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各民族之间的繁荣共生,推进民族事业发展也就间接地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辐射作用。比如中国有2000 多万穆斯林,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会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影响,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禀赋与纽带[11]。建设“一带一路”离不开这些不同语言、文化、信仰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古丝绸之路上就是中国和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文化交流的载体,也在这些文化交流之中融合、创造,最终丰富了中华文化,如今他们仍应当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民心相通的桥梁。

沿海则是近现代中国与海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思想理念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追溯历史,海上丝绸之路拥有更为广阔的连接范围,从亚洲、非洲到欧洲、美洲。相对于从16 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给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人民带来的痛苦经历,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去的是茶叶、瓷器和丝绸等改善生活的日常用品。尤其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古代中国是以“伦理”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实行的是“以不治治之”的民族自治政策,交流往来是以“礼”为中心。近现代主导世界秩序的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依据西方国际法“领其地,理其政,征其税”的实效管辖领有论[12]。这种西方文化主导的秩序,不仅给近代中国海外华侨带来巨大痛苦[13],而且还使得自古以来处于和平的南海成为了未来可能爆发冲突的前沿。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也必然要重振,通过文化连通民心,以此来补充甚至改变西方文化构建的国际秩序,依托丝绸之路传统的创新来解决领土争端,最终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因此,以文化为纽带来连接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才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诸多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二)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共荣

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产出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改善群体价值观、行为准则、经济和社会目标来间接影响经济产出[14],再说,文化自身就能直接构建经济联系、产生经济效益。

首先,文化可以直接构建供给和需求联系。如宁夏自治区利用其与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构建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举办中阿博览会(原“中阿经贸合作论坛”),自2010 年以来,先后签订各类项目协议636 个,合同投资累计达到3558 亿元。宁夏还着力推进中阿在金融合作、工业园区乃至自由贸易区方面的建设。2014 年9 月,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通过国家审批,成为了全国首家清真食品认定机构。这样宁夏的清真食品就拥有了“通行证”,在实现与国际认证对接后,为宁夏清真食品行业打开了一个拥有57 个国家,人口超过16 亿的伊斯兰市场。类似平台还有中国—欧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等,这都为中国与相关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同理,中国具有多元文化的禀赋,其他民族地区在民族产品和宗教产品的供求上也还拥有巨大的空间,因此,文化也是利用外部因素来解决国内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次,文化自身就能生成相关产业。“丝绸之路”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关于丝绸之路的项目,直至2014 年6 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成功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审批,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和中亚地区首次成功实现跨国申遗,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上实现多国合作,为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产业联合乃至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西部到“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不能等到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文化,而是应当积极利用沿线丰富的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文物遗产、自然景观优势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15],共同建设一条“绿色丝绸之路”。而且可以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文化上的联系,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展开合作。不仅中国国内需要培养出一批能与伊斯兰国家、独联体国家进行各方面交流的人才,而且也要为这些国家培养一批能与中国进行沟通交往的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往来增多,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相比于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文化方面的合作则显得更“柔和”,而文化产业除了对经济的拉动之外,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人民在价值观上形成认同,所以应将文化产业上的推进与民心相通结合在一起,以共同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的经济共荣。

四、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是长期性的工作,有赖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紧密合作。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许多全局性、系统性问题与挑战,虽然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但通过经济手段、文化联接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何况在丝绸之路漫长的交流史上,经济与文化两者从来都是并驾齐驱的。借鉴历史经验,当前展开中国与相关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合作,需要中国以多元文化来联接各国,以真正达成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覆盖地区最终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便利。具体来说:首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即对外利用和深化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相关国际论坛、展会,尤其是与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国际组织和相关成员国之间建立的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机制。其次,对内要有“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将文化功能融入“一带一路”的推进机构当中,开发、保护、传播好中国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共通的民族、语言、宗教资源,发挥跨境民族、海外侨胞和留学生的跨文化媒介作用,建立覆盖“一带一路”核心地区的国际传媒集团,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最后,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沿线国家展开文化产业合作,激发企业合理地将相关文化资源市场化的积极性,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总之,应将文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与“五通”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3]张可云.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分析[J]. 理论研究,2015,(2).

[4]刘海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 太平洋学报,2015,(2).

[5]陈宥成,曲彤丽“. 勒瓦娄哇技术”源流管窥[J].考古,2015,(2).

[6]刘学堂.史前彩陶之路:“中国文化西来说”之终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21.

[7]刘学堂.夏文明研究的困局与突破[J].中原文物,2015,(3).

丝路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民生科技;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06

1 构建“新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的意义

通过解读十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在未来将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为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各领域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极”,使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推进陕西省全面开放、加快建设“三个陕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陕西应该也必须在这条经济带上有所作为。陕西应抓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陕西民生科技增进“民心相通”的比较优势,重视不同文明与民生理念的相通,为各领域经济合作提供民意支持,以期增进“新丝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打造经济升级版。

没有稳定的安全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错综复杂的内外安全形势,挑战着“新丝路”的建设。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涵盖欧亚大陆3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接近30亿,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地缘政治敏感,经常受中亚地区动荡的安全环境、严峻的政治形势及大国博弈等因素的困扰,中国必须处理好这一区域民族主义情感和复杂的历史关系。本文提出构建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民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和结果,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提供依据,以期为丝路沿线各国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提供民意支持,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陕西是新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中心和文化交流融合中心。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力开展丝路沿线国家“民生科技交流合作”,带动整个西北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发展,对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和长久繁荣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古代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历史传统

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久远,早在21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等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中国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会的桥梁,是亚欧大陆的经济交通动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9月,出访中亚四国时,发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演讲,提出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民心相通”是国家交好的最终体现,是共建“新丝路经济带”的民意基础,更是落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前四通的前提和基础。演讲的核心是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外交原则和国际关系理念。从1840―1949年期间,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频频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使得中国人从内心期盼和平,和平发展的愿望比任何国家都强烈。中国人更加坚定和平发展的理念不可动摇。

历史上,世界几大强国的崛起都有侵略、欺侮、奴役、掠夺他国的恶劣记录。而中国没有扩张称霸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几千年的以“仁”、“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有的是友谊、文明、朋友般的“古代民生科技合作交流”的真诚交往传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比如瓷器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缫丝技术、冶炼技术、坎儿井技术,马镫和马具制作等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向西方传播中国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佛教、雕刻艺术等西域文化成果,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现今的中国,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已成为基本国策。国强必霸,中国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称霸,既有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文明的大国。“丝绸之路民生科技交流”体现和传达了中国外交理念的一个重要观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丝绸之路发展史,是一部我国与印度、东南亚、中亚等国“合作共赢”的历史,经过这条横贯欧亚的大通道,华夏文明传播域外、辐射深远直至今日。而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诸多中华悠久文明的标志符号。陕西见证了古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的历史,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随着产业技术、医疗卫生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无疑将进一步扩大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中华文明,重振陕西汉唐雄风。

3 构建“新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的举措

贯彻落实好提出的共建“新丝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关键是全省上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超前谋划、积极行动,抓住关键、勇于创新,主动作为、早见成效。

3.1 打好民生科技合作交融牌,增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民生科技须走在前列。民生科技追求自然-科技-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减轻科技自身带来的风险,能使人获得多重意义上的解放和自由,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相对于社会价值取向极为复杂的军事科技来讲,民生科技是“为民”科技,是直接惠民、利民的科技,蕴含“以人为本、惠民共富”的价值取向,要求科技事业牢牢把握“为民”这条主线。无疑,研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民生科技”良好互动和交流融合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提供依据。以人为本,民心向背是关键。中亚各国由于地理位置居于丝绸之路中间经济发展凹陷带,能源虽然储备丰富,美国、日本、伊朗等国均有自己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但这些国家看中的是中亚各国的能源,重视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并不关注中亚各国的民生建设。陕西既拥有底蕴深厚的古代丝绸之路民生科技交流的历史遗产,也拥有全国领先的现代民生科学技术。政府应加强社会宣传工作,增强为民服务理念,加强陕西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民生科技合作交流,增强陕西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搭建民生科技交融、民心相通的大舞台,促进各领域合作向深层次、永续化发展。

3.2 人才培养合作交流

人才是“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陕西参与“新丝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亚文化、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人才。陕西全省共有高等院校130多所,科研院所1000多个,科技人员100多万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目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科教资源优势,在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人才交流合作培养等方面还需加强深度合作。因此,要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优势,统筹科技资源,共同搭建民生科技研发共建共享平台,构建面向中亚的区域民生科技创新体系。“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忠诚合作,需要将分散于不同单位的从事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集中攻关的拳头优势,为“新丝路经济带”建设输送沟通能力良好、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陕西拥有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要在向西开放战略中有更大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更要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引导工作,引导各类科教文化机构取长补短,汇聚资源,主动出击,各展所能,协同配合,相互呼应,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好人才储备和科学研究工作。

3.3 积极推动达成保障生态安全的国际共识

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但是从总体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城市环境、大气质量、防风固沙、水源保护等依旧是目前面临的重点环保问题。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合作,建立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积极推动建立保障生态安全的国际共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陕西应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结合陕西实际,围绕经济带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开发,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新丝路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注重丝绸之路生态环境质量,也是建设“三个陕西”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取向,营造建设“新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

丝路心得体会篇5

十年磨一剑:由弱到强的转变

丝绸之路集团成立于2002年,丝绸之路集团创业不过十年,十年间,先是把一个弱势群体做成了一个强势企业,接着又把一个落后行业做成了一个先进行业。

凌兰芳从17岁开始进入丝绸行业,到现在已经有41 年了。他兴趣广泛,是数学和文学的爱好者。但是丝绸一直是他的至爱。他说,桑蚕吃进去的是桑叶,仅用二十几天就吐出丝成茧,这样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他愿意像桑蚕一样为丝绸行业奉献一生。

2002年,湖州丝绸整个行业经济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凌兰芳所在的丝绸工厂也面临改制下岗,凌兰芳33年的工龄被2.85万元买断,他下岗了,和他同时下岗的还有2989名工人。凌兰芳贷款买下了这个破产的企业,当时整个厂里甚至没有一个技术员和采购员,只有3000名车间工人和几百台生锈了的旧设备。就是这样的企业状况,凌兰芳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把这支由下岗工人组成的队伍做成了强势企业。2006年,丝绸之路集团被评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示范单位。现在他们拥有了最好的装备和最强的设计团队。

2007年开始,丝绸之路集团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凭着凌兰芳卓越的领导力和经营能力,丝绸之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产品主要以长丝和坯绸为主,而且是和几十年前一样的产品品种,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经营模式主要是外销,为国外的品牌提供面料。凌兰芳认为,“这是为别人做嫁衣,为别人的品牌出苦力”,这种模式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没有定价权,利润空间不大。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口的订单数目减少,产品单价下降,同时各种减排和材料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有时候接到一个订单,为了留住客户,即使订货商把价格压到成本价也要硬着头皮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丝绸之路集团和中国许多纺织企业一样,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凌兰芳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现状。于是2008年,丝绸之路集团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升级之路艰难而漫长,他们首先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设备,改进先进工艺,培育开发新市场,实行人才战略、营销战略和品牌战略,彻底改变传统丝绸行业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的局面。三年多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引进了40多台组(套)国际最先进的织造设备,同时与浙江大学联手研发了领先的丝绸数码织造技术,迅速使企业走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复兴路。在CHIC的展厅里,凌兰芳指着一套精美的家纺产品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个产品就是用数码织造技术生产的,传统的丝绸织造工艺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大幅宽的丝绸面料。经过三四年的技术改造,我们的产品是高难度和高精度的,这些产品别人要想模仿比较困难。

升级目标:向品牌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纺织历史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是纺织穷国。当时国家纺织品的出口就是靠丝绸,用丝绸的出口换取外汇,再用外汇去换来进口化纤产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纺织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纺织大国,也是国家的出口创汇大户。我国的牛仔、领带、短裤、针织产品等都出口至世界各国,棉纺产品出口量是世界上50%以上,羊绒和丝绸分别是60%和80%以上,麻和化纤的总量都不低,但是总价值不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因此,创品牌是我们走向纺织强国的唯一途径。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表现。凌兰芳认为创品牌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尤其对于竞争激烈的纺织企业来说,做品牌最后的斗争。在他看来,企业要持续发展下去,要么自己做品牌;要么加入品牌的行列,为品牌服务。做品牌需要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因此,大量的企业还是加入为品牌服务的行列。

“有一次乘飞机出国,在飞机上要送给某媒体主持人一条真丝围巾,被婉言谢绝了。”说到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凌兰芳跟记者讲起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后来凌兰芳得知,在回国之前,该媒体主持人花了将近3000元买了一条大小只有他送的围巾三分之一的某国际品牌的丝巾。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中国这样一个丝绸大国应该有丝绸的品牌。由此,他下定决心将丝绸之路做成大品牌。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向品牌前进,2009年丝绸之路开始做自己的品牌产品,2010年开始品牌的。此次服装博览会他带来了丝绸家纺和丝绸服装两类产品,成为本届服博会上唯一的丝绸服装家纺大品牌企业。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这是凌兰芳反复跟记者强调的一句话。凌兰芳忆起2008年以前,丝绸之路集团成立的前几年,企业的质量意识不高,产品由于质量问题导致退货是常有的事。当时考虑到企业的员工都是下岗工人,由于感情的因素,对大家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对于每次出质量问题的员工都只是批评教育一下,或者做简单的罚款处理而不再深究。在2008年作出品牌战略的计划后,企业的质量意识大大提高,也制定了详细的质量制度。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坚持当天解决,当晚分析出质量问题的根源,找到相关工序的负责人进行处理。因此质量问题明显改善,没再收到质量方面的投诉。由于近年来对质量的重视,产品质量过硬,丝绸之路的蚕丝被一度被中央台作为榜样宣传,也受到浙江省纤检部门的表扬。

2010年11月27日的CCTV2的《消费主张》节目中播出了蚕丝被打假的节目,节目中采访了行业内优秀企业,还邀请了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对当前蚕丝被市场的杂乱现象作了点评。此节目播出后不久,丝绸之路集团位于杭州大厦销售柜台迎来了浙江省纤检局执法队的检查,执法队员赶到柜台后立即将丝绸之路欢莎家纺产品的蚕丝被封存了两套样品,其中一套样品被取走检测。几天后,作为集团董事长的凌兰芳知道了这件事,本着对自己产品质量充满信心的想法,他也没放在心上。这时有人提醒他,是不是因为在蚕丝被打假的节目中的采访发言得罪了一些企业,所以遭到报复?听了这话,凌兰芳稍感不安,因为一直以来丝绸之路集团的产品都是由苏州市纤检所检验的,这次检查来得有点突然。

尽管心里不安,但是出于对自己产品质量的信任,便耐心地等待检测结果。15天后,凌兰芳意外地收到浙江省纤检局寄来的信函,信中的内容是邀请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参加浙江省纤检局组织召开的浙江省纺织品专项检查专题汇报会,并在会上作为唯一的生产厂家介绍经验。同时,这封信中也包含了上次抽查的蚕丝被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抽查样品的各项指标均合格,并且超出了国家标准的规定。这时候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打心眼里感谢纤检机构的抽查,他认为这样的检查报告是对丝绸之路产品质量的最大褒奖。同时,通过这件事更加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价值,这次抽查事件要是放在前几年企业起步阶段也许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凌兰芳说,我们的员工都是跟我一起下岗的兄弟姐妹,我跟他们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在质量上我绝对不会手软。企业生产在质量控制上要注重许多细节,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质量把关,产品在出厂前要进行严格检验,对于各环节不合格品,一律剪掉。另外,在加工工艺上也提出严格的要求。以缝制一件上衣为例,在领子和袖子的缝合过程中,如果出现两次偏差导致装不好,这件衣服就废掉了。此外,集团设立了专门的奖金用来奖励质量控制人员,如果一年内没有收到客户真实的质量投诉,就会得到这笔奖金。

思想重视质量才会做好质量。丝绸之路集团还对质量管理采取了一种特殊制度,那就是谁放过一件不合格产品,就让他以市场价买下这件产品。质量把关要做到“宁可重新申请待检,也不能放过任何疑似有缺陷的产品”。经过严格的制度规范,产品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两年来没有收到质量投诉和退货。凌兰芳说,这样的质量制度也带来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样的产品要比其他工厂生产周期长。为了抓质量必须要牺牲速度,同时也可能牺牲部分利润。我们蚕丝被内填充的材料,都是将蚕丝进行彻底脱胶,这样做其实在分量上是吃亏的。但是为了长远考虑,为了做好丝绸之路的品牌,这些眼前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我相信。从长远看,我们一定是最大的赢家。此外,蚕丝被在进行重量标注时,如果将被套的重量计算在内总重量就会多出几百克,而我们丝绸之路的蚕丝被标注的重量都是填充物的净重,这样算下来,市场上相同售价的蚕丝被我们的原料成本要高不少,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很可能不会注意这一点。所以,社会的信息公开以及质量部门的执法严密是保证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希望纤检系统对蚕丝被的执法打假工作更严格,这实际上是对我们品牌企业的支持。

道路曲折,前途辉煌

凌兰芳41年的丝绸行业从业经验使他对丝绸的研究痴迷。他向记者介绍了丝绸在高科技方面的应用,由于丝绸是蛋白纤维,与人体皮肤的融合性非常好,可用于制作面膜、防过敏的女士卫生巾、儿童尿布等,还有一些是丝绸之路正在和高校合作搞的科研项目,比如:丝绸对烧伤皮肤的替代治疗方面,此外,丝绸用于开发防弹服上的研究项目也在展开,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中国丝绸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辉煌。”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使中国在“十二五”期末和“十三五”期间变为纺织强国。作为丝绸之乡,我国必然要做强丝绸行业。我们清楚,当前传统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纺织行业缺少人才和资金。由于当前纺织行业工作环境差,利润低,待遇差,所以很难吸引人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走产业升级的道路,必须吸引人才。

丝路心得体会篇6

投资192亿美元

2007年11月8日至9日,在西安隆重召开的“2007欧亚经济论坛”,无疑是欧亚国家共聚一堂、开怀畅论未来发展的一次盛会。而且,最令欧亚人寄望的 “现代丝绸之路建设计划”已经提上建设日程,备受与会代表的关注和热议。

记者与会获悉,中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阿富汗、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7国达成协议,2008年将投资192亿美元,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建设一条“现代丝绸之路”。预计2018年竣工,1/3投资用于中国境内建设。

实际上,这一协议早在2007年4月的马尼拉高层会议上,我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等7国达成共识。并且该建设计划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的一致支持。

新丝绸之路有多长

据了解,即将打造的这条“现代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是一个庞大的区域概念,192亿美元的投资主要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路线也并不是完全按照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来修建,而是由一系列的大小道路组成。这些国家希望开发6条走廊,其中包括有中国至欧洲、俄罗斯至南亚,以及中东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体系等,在欧洲方面,这些走廊将南至土耳其,北达俄罗斯,有关方面已邀请俄罗斯参与建设规划。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侯伟泰,在本届欧亚经济论坛演讲中说:“‘丝绸之路’是一个古老的项目,它像一条大河引领着无数小河,使无数小河融入其中,这条大河把我们的欧亚之路连接了起来。”他认为,“丝绸之路”并不只是将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并不只是点与点的连接,而是整个地区之间的连接。今天我们就是要以丝路大家庭的精神,把沿线大小城市都整合起来,而并不是忽视那些小的城市。尽管丝路沿线的众多国家各有不同之处,比如文化、语言等,但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语言,能很好地促进各国的贸易,促进各国之间不断的繁荣、发展。

一条“黄金”之路

建设“现代丝绸之路”,毋庸置疑,会给中国和中亚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像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欧亚经济论坛总协调人钟长鸣在论坛上所讲,中亚各国领导人非常看好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亚国家越来越把中国看成理想的合作伙伴,希望改变目前区域合作滞后的状况。

新“丝绸之路”价值几何?11月24日,《西部大开发》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法教授、丝绸之路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易显河。易教授从世界经济格局到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谈了自己的见解。

他说,“丝绸之路”沿线虽然大部分地处内陆,交通落后。但地区幅员广袤,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产品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口众多,仅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就占欧亚大陆面积的3/5,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的一个必争之地。在全球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亚欧国家要复兴这条“经济脉络”,联手建设这条路,这不仅仅能增进欧亚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世界各国的安定团结。

易显河认为,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东南亚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机制,东北亚区域有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但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仍是一片空白。欧亚经济论坛正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打造“丝绸之路”正是一条促进欧亚国家共同发展的“金桥”。“丝绸之路”沿线发展领域大,带动性强。它独特的优势将为“丝路”沿线各种资源的开发提供最好的展示机会,而要有效展示这些资源,“丝绸之路”的复兴就是最有效的手段。

同时,他希望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未来规划建设中,能考虑建立一个法律方面的协调框架,以便在解决某些领域的一些问题上,其基本原则达到趋同,以便促进复兴“丝绸之路”建设效率的提高,以利于解决实际争端问题。他还建议,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应该加快设定国际航班,使“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强有力的分支。

世界级旅游品牌

随着全球旅游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和提升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当务之急,而“现代丝绸之路”,同时也成为论坛代表们心中未来世界最伟大的旅游品牌。

世界旅游组织发展援助部主任哈什・瓦玛在11月8日的论坛上说,“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象征,是传承过去、展望未来的象征,它已经根植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中去了。

香港旅游出版商马努特・巴来特认为,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丝绸之路”的品牌代言人。但是“丝绸之路”不应该止于西安,它应该到罗马,到西班牙,甚至到葡萄牙。“‘丝绸之路’是全球最好的产品,它能够展示出人类的团结和共同的愿望!”

中华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会长王平说,100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的破坏,让人们有了更加亲近大自然的理由,现在世界上最原汁原味的旅游点只有非洲和“丝绸之路”,从现在开始的100年,“丝绸之路”将站在世界旅游业的最前端。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一级专家乌马拉利耶娃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的材料预计,2020年,“丝绸之路”将会成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路线,它将接纳全世界1/3的旅游者,这是从亚洲到欧洲最为尖端的线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在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的“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展情况良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眼下在指定一定数量的新丝绸之路标志性城市,帮助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振兴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业。这些城市不仅仅局限于老“丝路”的沿线城市,还有些新“丝路”城市。他们希望借助“丝路”的象征和良好精神,让更多“丝路”上的城市积极参与到“丝路”建设项目上。

这项“丝绸之路”城市的选举活动,由联合国的旅游组织发起。欧亚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城市也积极地加入到这次竞选中,如日照、连云港、乌鲁木齐等城市。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旅游局为深度整合“丝绸之路”沿途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和营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在2006年4月启动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规划期从2008年到2020年,规划的范围包括“丝绸之路”所经过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地区。

我国已初步确定48处景点作为联合申遗的候选地,这些景点包括著名的白马寺、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以及交河故城等。相关各国将于2008年9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初步申报文本,2009年1月递交正式申报文本,并于当年9月接受有关方面的考察。

建立“丝绸之路签证”

为了使“丝绸之路”得以更好更快的复兴,论坛代表们认为沿线的相关国家必须建立大旅游观念。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丝绸之路”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有障碍和局限。主要表现为,每个国家在做自己的产品,没有统一起来推广营销,整个“丝绸之路”没有被当做一个整体来营销推广。

另外,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约,制定一个类似欧盟国家《申根协定》一样的“丝绸之路的统一签证”,以更加有力地支持复兴“丝绸之路”。如果一个游客想要访问丝绸之路沿线几个国家的话,就不得不花费一个星期或者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办好一个国家的签证,如果要得到所有的签证,还必须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对于游客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不方便的事情。

对此,世界旅游组织发展援助部主任哈什・瓦玛裕在论坛上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沿线各国采取更多鼓励跨境旅游的便利化措施。目前,他们正在努力促进这个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事情。那么,到时候,游客就能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城市自由自在地观光游玩了。

西安应成为中心“驿站”

如今,西安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工业基础、商贸设施、金融机构、科技力量、人才资源、国际知名度等综合实力,在“丝绸之路”上应该是最强的。陕西关中又是丝绸之路上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可以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人才、装备等多种服务。

陕西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裴成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激情地说:“西安,面对建设‘现代丝绸之路’这一千载良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商贸中心实力,扩大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提升陕西和西安的形象,确定西安在中西部的战略地位。

据裴成荣介绍,“丝绸之路”是我国走向中亚、西亚、东欧、西欧的最佳捷径。从西北至欧洲,走“丝绸之路”比走海路要节约一半时间和一半费用;从连云港到鹿特丹,走“丝绸之路”则比走海路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节约一个多月,运费节省约1/4。同时,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除了睦邻及经贸互利因素外,也有助于取代马六甲海峡,中国进口石油路线可以直接由中亚通往中国,以减轻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现状。

由此,裴成荣认为,重建丝路将会给陕西带来很多商机,论坛的选址本身就是一个招商引资的过程,对西安东北部地区的开发、带动人气、提升品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陕西企业应借“丝绸之路”重建抓住商机,实施“东联西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边境贸易,甚至可以到周边国家的中心城市投资设立批发市场,辐射整个中亚商贸市场。

诚然,“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前景是美好的,必将大大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前进步伐,但一路也会布满荆棘。

对此,易显河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他认为,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通过大量的经济活动,吸引外资,就会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起到水涨船高的效应。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在未来的“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西部各省份就应该提早做好全方位配套建设规划,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同时,在大兴土木、大搞建设的时候,每一个西部人都应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经济增长不能以量化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否则,就会引来相应的副作用。

丝路心得体会篇7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50024)

摘 要:2013年9月,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哈萨克斯坦位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新疆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中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1992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连续21年成为新疆最大的外贸伙伴.2013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占新疆进出总额的44.4%.“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双方的外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哈萨克斯坦;外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29-03

1 引言

2013年9月,总书记出访中亚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4年10月10日中国首部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正式问世.该书收录的相关报告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分为历时35年的三步走战略,在2049年可初步建成”的构想.中亚位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新疆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新疆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达190.4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同期新疆外贸总额的69.1%,其中哈萨克斯坦为新疆最大的外贸伙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到9月新疆外贸进出口商品产销国别中哈萨克斯坦以443.5亿人民币位居首位.由此可见新疆在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与哈萨克斯坦的外经贸合作将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外经贸合作

2.1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外经贸合作现状

2.1.1 新哈双方外经贸合作条件

首先,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有1700公里的边界线,7个边境口岸,同时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了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其次,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具体来讲,双方在农业领域的节水灌溉、果蔬栽培,能源领域的石油、天然气开采运输,服务业领域的交通、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目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在农业节水滴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第三,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这为双方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第四,2013年9月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时提出提高中哈双方合作的规模及质量,确保2015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哈国副外长萨雷拜表示哈萨克斯坦准备参加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并全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为双方长期、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2.1.2 新哈双方贸易额及贸易结构

1992年以来,哈萨克斯坦连续21年成为新疆最大的外贸伙伴,且双向投资逐步扩大,贸易额持续增长.表1数据显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贸易结构方面,哈萨克斯坦主要向新疆出口石油原油、矿产品等,自新疆进口的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据乌鲁木齐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到9月份,新疆自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商品主要为原油、铜矿等,而哈萨克斯坦从新疆进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农产品等.此外,从中哈贸易整体来看,据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2014年1-3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1-3月进口额为5.9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2.9%,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矿产品,1-3月出口额为26.5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5.1%.

2.2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外经贸合作

2.2.1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给双方外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得益于地缘、人文、互为市场、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其外贸合作迅速发展.新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给双方外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首先,2013年9月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时先后与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此外,习主席访问期间共签署了多项涉及领域广、数额大、时间跨度长的政府和企业间协议.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订将有力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其次,主席提出的“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战略”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为双方的外经贸合作提供多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同时,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可以预见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将得到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的政策支持.第三,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哈国将致力于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以恢复丝绸之路”.2014年6月纳扎尔巴耶夫荣获“丝绸之路和平奖”.由此可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符合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利益,这无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双方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而言是一次跨越式发展机遇.新形势下自治区政府的“千百亿工程”“300亿的交通建设投入”等举措以及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来疆发展,以新疆为跳板进入中亚市场.这将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第四届新疆工程机械及矿业博览会(2014年7月)吸引了来自山东、湖南等多省的企业参加,为新疆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客户推介新产品、新技术.

2.2.2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外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地带.从欧亚大陆发展的总体来看,中亚处于中间地带,较为不发达.但中亚各国由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注的焦点.某些国家担心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大国利益的体现,在该战略下一些不发达国家将成为大国掠夺资源之地,逐渐被边缘化.同时,俄罗斯试图保持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力,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存在戒心.如何打消相关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负面观念,是当下双方合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俄白哈关税同盟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大阻碍.俄白哈关税同盟是俄罗斯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盟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同时对第三国采取统一关税.俄白哈关税同盟为新疆的外经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新疆出口商品进入哈萨克斯坦后,由于三国相互取消关税,其商品可以顺利进入俄罗斯、白俄罗斯.但据统计,关税同盟实施后哈萨克斯坦提高了5044种商品的关税,平均关税从6.2%提高到10.6%,一部分原来从新疆进口的哈萨克斯坦企业转而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口,这对新疆出口哈萨克斯坦的企业带来冲击.同时,在出口方面新疆商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海关检测指标.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来讲,俄白哈关税同盟下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形成“抱团”发展的局势,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的是“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构想.由此可见,如何破解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负面影响将成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进一步发展外经贸合作的一大挑战.

3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进一步加深外经贸合作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

第一,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排头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长期以来,新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新形势下,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1993年以来中国同中亚贸易的80%都是通过新疆来完成的.因此应当把西部大开发战略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对新疆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财政等各方面支持.此外,将乌鲁木齐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城市明珠,将其建设成为物流集散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以城市带建设推动新疆对外发展.第二,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目前在中亚地区形成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白哈关税同盟).一直以来,上合组织在地区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新形势下上合组织的职能应该从安全保障逐渐向促进区域贸易发展职能倾斜,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拟订和实施地方性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方案,倡导建立自由贸易区,逐步减轻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白哈关税同盟)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负面影响.第三,加大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新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设施和口岸建设方面,使得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受阻.基础设施状况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经济合作中至关重要.因而要大力度改善本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落实并完善区域间运输合作的各项法律机制.第四,建立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企业战略联盟、哈萨克斯坦市场经贸信息中心、在疆哈萨克斯坦企业服务中心.在新疆建立面向哈萨克斯坦的企业联盟,该企业联盟的作用是通过制定一致的企业战略目标,形成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新疆企业联盟,共同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同时,由于新疆许多企业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状况及实时商贸信息的了解较少,使得企业的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政府牵头在乌鲁木齐建立哈萨克斯坦信息中心,通过网络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向企业宣传哈萨克斯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为新疆企业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提供服务.此外还可以建立在疆哈萨克斯坦企业服务中心,为在疆哈萨克斯坦企业提供服务.

3.2 企业层面

第一,充分利用援疆政策优势,加强新疆企业与中国东中部企业的联合,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新疆很多企业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新疆应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政府的援疆政策支持,依托东部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共同开拓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市场.第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新疆商品出口哈萨克斯坦应密切关注哈萨克斯坦市场动向,了解市场需求,严把商品质量关,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商品竞争力.第三、企业要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秀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2013-10.

〔2〕李中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与挑战——立足新疆的视角[J].新疆大学学报,2013(11).

丝路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唐乐舞;敦煌舞蹈:《丝路花雨》;艺术范式

[中图分类号]J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52-03

一、敦煌舞蹈复活的脉络框架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创作了《丝路花雨》。该舞剧的创作团队多次深入研究敦煌壁画的舞姿造型、舞姿所特有的s形曲线运动规律。舞剧的编舞者以特色的舞蹈语言叙述了敦煌石窟老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悲喜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编舞者复原了初唐112窟《东方药师经变》画中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姿造型,并加以创新和丰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体系,以特有的舞蹈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丝路花雨》的强大影响,《飞天》、《千手观音》等敦煌舞剧都接受了来自《丝路花雨》的灵感和启发。这一切都来自于人们对敦煌舞蹈的热爱,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挖掘、整理、分析、整合和创新,造就了敦煌舞蹈强大的生命力。

(一)脉络厘清:从敦煌壁画到敦煌舞蹈的关系整理

敦煌舞蹈的动作具有极强的运动审美,从大的方面来看,敦煌舞蹈所表达的s形曲线动作和二道湾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弯曲、圆润、优雅、端庄的感觉,舞蹈少女的身材之美得到充分体现,舞者本身所具有的优美肢体与丰富在多彩的舞姿表达中得到展现,生命之美、生命之强也得到深刻表达。另外,如果从舞剧的总体来分析这些动作表达的话,那就很容易发现剧情和舞剧本身是合为一体的,并且在这样的统一体系中通过舞蹈动作体现了更强烈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大唐的盛世景象和人们幸福都在优美和柔美的乐舞中得到表现。具体来分析,可以发现,敦煌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特别的动作审美角度,比如,肋、胯、膝结合而成的s形三道弯就能很好地表现舞者的身体造型之美、动作节奏感和韵律美;手姿和手拉通过反复多变的动作体现了手所能集成的丰富舞蹈动作语言所蕴含的功能;脚位通过独特的动作变换,足的弓形的优美质感在观众面前得到充分的展现;腰部动作的功能主要是表现舞者的身体灵动之美,跳跃和旋转可以把腰部的灵动性提高到新的表现层次;作为一种全新的舞蹈动作,飞天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腾云驾雾的玄幻之美,有仙子美女出尘之美;绸舞富有韵律和节奏而又不显得繁复;反弹琵琶的动作别出新意,与众不同,体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审美创造的高度,浓缩了舞蹈的精华所在。

因为美是多元的,所以对敦煌舞蹈的动作之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说,敦煌舞蹈是美的,这是它的共性。敦煌舞蹈是优美的,但美得别具一格,这在《丝路花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通过《丝路花雨》的集中展现,石窟上的唐乐舞得到了复活,并且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作为敦煌舞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舞蹈动作本身也是服务于敦煌舞蹈体系的。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敦煌舞蹈动作是分,敦煌舞蹈是总,前者构成了后者,后者统领了前者,是章目和纲领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敦煌乐舞”和“敦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主要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客观存在于敦煌壁画之中的,是敦煌壁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天乐和俗乐构成的,主要围绕佛教故事而拓展,但同时又兼顾了世俗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后者主要是再现和复原了壁画中的舞蹈内容,是在尊重壁画舞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生活的再升华,是艺术在现实中的展现。所以说,前者是历史的“静”,后者是现实的“动”,前者是历史魂宝的客观积淀,后者是艺术创作的现实流动和创新,而敦煌舞蹈动作就恰到好处地集合了二者的优势。

(二)继承与发扬:《丝路花雨》对唐乐舞的跨时空复活

虽然《丝路花雨》从敦煌壁画中吸收了很多的创造素养,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照搬过来,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因为敦煌壁画上的舞姿,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动作,而要把它复活起来,搬到舞台上让它动起来,这就是一个充满艺术创作的过程。《丝路花雨》把那些静止的舞姿转化为无数的图像,并且让它们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创作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想法、语言、理念和技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丝路花雨》也在进一步的更新中。在2008~2009年之间,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甘肃省歌舞剧院对《丝路花雨》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一方面吸收了很多的创新元素,同时结合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传统和现代、传承和创新都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在传承传统方面,《丝路花雨》保留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灵感和艺术特色,保留了老版本的舞台语言及其剧情方面的神韵,保留了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及其舞蹈动作,那些能深刻体现西域风情的舞蹈语言都很好地保留并且传承;而在创新方面,《丝路花雨》更多地吸收了现代舞蹈的语言,对现代舞蹈中的动感和韵律进行了充分的创新。在舞蹈语言、舞蹈结构上,诸如单人舞、双人舞等的编排上都非常注重向着细腻、特别的方向发展,并且突出了集体舞的华丽及其变动的特征。在某些比较大型的舞蹈桥段的设计上,也突出了干练和简约风格,从而使得整个舞蹈的编排更加体系化和突出重点,强大的表现力得到了再现,群众的接受性和观赏性水平也提高了。

综上,《丝路花雨》在传统继承和现代创新方面的全面统一发展是很好的,唐乐舞一直都安静地存在于敦煌壁画中,但是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创新过程中,它从静态的壁画历史艺术向着动态的、生活的舞蹈存在方式转变,而《丝路花雨》高效地完成了此项使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唐乐舞艺术在《丝路花雨》中得到了形象的艺术性复活。

二、《丝路花雨》对唐乐舞的艺术性复活

作为敦煌舞剧的杰出代表,《丝路花雨》当然首先是从敦煌壁画中吸取了珍贵的艺术精髓。下文从舞蹈表情、舞蹈形象、舞蹈语言、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丝路花雨》对敦煌壁画中唐乐舞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一)外在与内在:舞蹈表情与形象思维

舞蹈表情是《丝路花雨》舞剧的重要艺术组成,而这个艺术部分主要由舞蹈语言来构成。舞蹈编剧人员从敦煌壁画这一静态的艺术客观存在状态中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活动,从而在现代时空下鲜活地再现了唐乐舞的舞蹈表情。《丝路花雨》站在敦煌壁画的历史基础上,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将静止的历史艺术复活,再现其历史化的舞蹈表情,这是对敦煌壁画历史艺术的忠诚;但又根据舞剧的艺术主旨需求,通过舞蹈编排、人物角色安排、艺术装扮等再现了唐乐舞在现代时空的复活。这种从历史艺术中脱胎而来的历史再创造,是对唐乐舞的历史舞蹈表情的最好重现,《丝路花雨》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重任。

所以,《丝路花雨》不仅仅能重现了唐乐舞的舞蹈表情,同时也从民族化的角度再现了唐乐舞的形象思维。作为优秀的敦煌舞剧,《丝路花雨》是对唐乐舞的流动性表达和复活,集可听的音乐和可视的诗歌为一体,是一种视觉性的形象艺术的表达,超出了抽象思维的艺术演绎和推论。所以,它的思维既是内化的,又是外化的,是艺术的普遍性、音乐性、民族性、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从唐乐舞的形象思维来说,《丝路花雨》的舞剧形象是完整的,是序幕、帷幕,情节完整曲折,故事动人;剧本结构系统,层次明晰。这种艺术形象的表达,是非常符合国人对历史舞剧的欣赏习惯的。另外,从艺术思维的表达来看,《丝路花雨》的艺术思路是流动性表达和开放性发展的,它内外兼修,内外通达,辩证地吸收了异域风情和本土特色,做到艺术语言的共融共生。这种艺术思维在《丝路花雨》中的体现就是异域的艺术语言,比如胡乐、波斯舞、胡舞、印度舞等在其中得到灵活再现,并且本土的舞蹈语言也得到深刻表达。所以,《丝路花雨》的艺术思维是世界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总体来说,《丝路花雨》以形象的舞蹈表情、深刻的形象思维,很好地融合了本土文化的那种善良、大气、纯真、正义、宽厚,巧妙地利用了异域文化中的那种热情、开放和自然,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多元文化相互对话的文化盛宴。

(二)个性与大众:融合性的艺术叙事表达

由于是一种比较融合性的民族历史舞剧,《丝路花雨》需要处理多种的历史隋境和历史事实,需要具有高超的艺术叙事表达方法。所以,《丝路花雨》需要表达历史化的舞蹈表情,同时还需要具有民族性的形象思维,更需要走向大众和个性,做到辩证统一。

首先,在艺术的个性表达方式上,《丝路花雨》的舞剧情节并没走传统历史舞剧的套路,不是从大家都知道的佛教故事中来吸收舞剧的情节要素,而是从《女奴多宝卖身契》的壁画上汲取灵感,创作了以画工神笔张以及其女儿英娘为中心的以及其他许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想见的艺术形象,展现其故事和多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取材,既击中了艺术家的兴奋点,也契合了大众的普遍性艺术欣赏,使得《丝路花雨》在作为一个特别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个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

其次,在舞剧的情节表达上,也进行了重度的特别安排。《丝路花雨》特别设置了引入入神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探究心理。在延续敦煌壁画的乐舞精神方面,《丝路花雨》既含有历史化的舞蹈表情,又具有民族化的形象思维,以及大众化的艺术个性,在此层面上,可以说,《丝路花雨》是对唐乐舞现象艺术之美的复活。《丝路花雨》在情节设置上处处别出心裁,适当的伏笔和特色显示,这是人们的艺术欣赏的关键所在。在情节主题上,《丝路花雨》歌颂了人类的善良、纯朴、和平、宽厚等,而批判了贪欲、自私、丑恶等负面的人类情感能量,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友爱、和平、安定、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丝路花雨》是通过个性化的艺术叙事方式表达了大众化的、普世性的人类基本价值观。

再次,通过使用象征性的景物穿插对比方法,这种艺术性的叙事方式立体性地表达了舞剧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态变动。如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伎乐天”在神笔张睹物思人的情节中出现,又在和节度使进香的场景中出现,两者虽是同景,但是却表达了不同的场次和人物问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老画工对于女儿流亡他乡、生死不明的内心忧挂,一个是节度使对于艺术的惊叹和欣赏。同样,不同的场次也表现在英娘在波斯观看“反弹琵琶伎乐天”的图画造型和向波斯人民辞行时,以及在波斯宫殿里对波斯的男男女女展现“反弹琵琶伎乐天”的图画造型时,在这两个舞蹈场景中,前者表现了英娘对于父亲和故乡的思念,后者表现了英娘对于即将回到祖国时的激动心情。这些艺术表达,不是从敦煌壁画中直接拷贝过来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掘和艺术再创造才捕捉到的。因为在静态的历史文物中,这些敦煌壁画是无法体现出年代如此久远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情节的,并且只有在历史民族舞剧的创造过程中,才会有这样的艺术进步。

由此观之,艺术的个性和大众的生活在《丝路花雨》民族舞剧中的融合性艺术叙事方式中得到了很好的共生性表达。它巧妙地融合了舞蹈和舞剧的艺术语言,将叙事性和性情高度糅合,以友情为主线,以对比的场次凸显人物命运和价值、审美导向。通过语言个性化的舞蹈语言和设置新的舞蹈结构,《丝路花雨》可以称得上中国民族舞剧的优秀范本,在这个优秀的民族舞剧中,唐乐舞历史性地、生动性地展现于人们的面前,激发人们的思考,提升人们的思维,融合艺术和生活的主题,打破历史和现实的二元对立边界,从静止的敦煌壁画舞蹈走向生动的艺术舞台,活生生地复活了唐乐舞的历史艺术形象和艺术经典。

(三)舞与剧:舞蹈结构与剧情表达的集合

《丝路花雨》从来没有把舞蹈语言和剧情表达隔离开来,而是集合性地融合了结构语汇,并且通过这种集合表达,使唐乐舞的艺术形象得到了深刻的复活。正如前文所论,《丝路花雨》具备了传承与创新的特质,这些特质主要表现在《丝路花雨》对唐乐舞精神和艺术风格的传承上,也体现在它充分吸收了来自艺术世界的精华,从而构建了一套不同于其他敦煌舞蹈舞剧的新结构、新语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唐乐舞在《丝路花雨》中得到真正的复活。

《丝路花雨》很好地从历史艺术作品中吸收了艺术精华,并且用新的艺术思路进行了全新舞蹈语言的创新,它灵活地吸收和整合了传统敦煌舞蹈的艺术素养、新时代的舞蹈新艺术、新舞蹈精神、新舞蹈理念和新的舞蹈剧情。所以,《丝路花雨》很好地平衡了舞蹈和剧情的关系,将舞剧本身的剧情性与叙事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及舞剧所特有的友情主线、对比场次都充分体现出了新结构、新语汇。

另外,《丝路花雨》也非常巧妙地设置了舞蹈剧情来展现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冲突,为体现盛唐开放的民族、文化政策,在舞剧中的大唐二十七国交谊会一场中,编者特地选取了印度舞、中亚舞、非洲舞、唐代宫廷舞等诸多舞种;在续纷璀操的舞蹈中,英娘以面遮黑纱的造型屈膝于托盘之上,震撼性地上演了一幕盘上舞,将英娘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随后而出的伊努斯、市曹、节度使等人之间的戏剧纠葛随剧情逐步展开,使观者既观剧,又赏舞,剧舞有效结合,共同展现,美美与共。总之,《丝路花雨》既不因舞废剧,也不因剧废舞,做到了舞与剧的很好的结合,使得《丝路花雨》本身虽脱胎于敦煌壁画,却又不同于敦煌壁画,自成―体,形成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让《丝路花雨》不依靠某方面的创新而获得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而是通过良好的整合与艺术创作手法,它系统地整合了舞蹈和剧情的关键点,让唐乐舞能在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中得到充分的复活。

丝路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形成联系紧密、互联互通的经济合作区域的过程中,其中有很多要素受其影响并促进其发展,首当其冲便是交通物流的基础保障。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其中政策沟通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保证,设施联通主要指的就是中国与中亚国家间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要素的互联互通。完善的物流体系有利于商品、信息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吸引企业入驻以加速形成产业生态链。

现在我国物流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向网络化、系统化、信息化发展,这样才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提供高水平的现代化物流的支撑。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北五省纷纷确立了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并且推出了相应的政策: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此陕西省大力支持交通物流体系建设,陕西省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基础是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道路相通”可以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重要支撑,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陕西利用“母子公司资金协同、金融产品创新突破”的综合融资模式已经累计向陕西公路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1,486亿元,期望打造自己成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进程中提出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人文等优势建设包括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等内容“五个中心”,其中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更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另外,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步伐中,青海省利用正式运营的首家“国际保税仓库”,期望打造自己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口岸”;甘肃省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道路互联互通。期望充分发挥甘肃省向西开放的区位和通道优势,把甘肃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宁夏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提出包括交通物流体系在内的五大战略措施。据此可以看出,建设交通物流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物流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制约各省物流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运用对应分析找出西北五省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物流发展水平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

以上学者均运用不同的方法测算了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但学者们都没有在分析物流的各因素的基础上对区域间的物流差异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首先构建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对应分析分析影响西北五省物流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西部地区各省物流发展水平的建议。 三、实证分析

(二)对应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研究经济发展水平时,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但是以上分析方法将对指标的分析和对样品的分析分开,以致不能反映属性变量各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对应分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对应分析,也称相应分析,它是在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已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它通过对数据表中行和列的处理以寻求低维图形表示数据表中行和列的关系,利用对应分析可以在一张二维表上同时画出属相变量不同取值的情况,以简洁的形式描述属性变量各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属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丝路心得体会篇10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非常关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考察活动。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加快了丝绸之路研究、考察的步伐。2003~2004年,又组织两个专家考察团,分别对中国段丝绸之路进行申遗调研,并形成了考察报告,为近年实质性推进中国和中亚国家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联合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时任省长徐守盛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了安排部署,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并将之列入甘肃省2007年重点工作。

由此,甘肃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拉开序幕。

2007年

1月,省文物局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

8月,国家文物局委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水帘洞石窟群、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锁阳城遗址、骆驼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果园―新城墓群、张掖大佛寺11处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9月,省政府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省长咸辉任组长。

10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丝绸之路甘肃段申遗工作总体方案。

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通知》(甘政办发〔2007〕168号)。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省文物局承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在兰州召开。

2008年

3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协调会,听取相关市州和文博单位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4月,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丝绸之路甘肃段11处申遗备选点申报文本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

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办法》和《榆林窟保护管理办法》。

11 月,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印发《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管理办法》。

12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张掖大佛寺保护管理办法》、《马蹄寺石窟群保护管理办法》和《骆驼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2009年

2月,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要求加大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确保申遗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酒泉市人民政府印发《果园墓群保护管理办法》、《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4月,张掖市人民政府第 29 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8月,高台县人民政府召开骆驼城遗址申遗工作推进会议。

11 月,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10年

4 月,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保护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11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在兰州签署《关于合作加强甘肃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双方提出重点合作加强丝绸之路甘肃段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丝绸之路申遗。

2011年

7 月,炳灵寺石窟第 171 窟大佛维修工程开工。

12月,国家文物局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商会,确定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名称先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

2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推进会,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申遗首批名单,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张掖大佛寺六处入选。

3 月,省文物局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议,传达国家文物局相关会议精神,分析各申遗备选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甘肃星宇测绘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实施各申遗备选点测绘工作。

8月,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切实加强我省各申遗备选点的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10月,国家文物局对甘肃省六处申遗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

2013年

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我国22处首批丝绸之路申遗名单,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入选。省政府办公厅公布《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和《炳灵寺石窟管理规划》,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锁阳城遗址管理规划》、《玉门关遗址管理规划》和《悬泉置遗址管理规划》。

3月,国家文物局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在兰州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

5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对甘肃省申遗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就申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副省长张广智带队专题调研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申遗工作。

2014年

1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