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文言文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3:37

南辕北辙文言文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1

(季梁对魏王说)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在大道上看见一个人,让他的马车正对着北面,对我说:“我想去楚国。”我说:“您去楚国,怎么要朝北边走?”(他)说:“我的马是良马。”我说:“马虽然是良马,(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准备)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很善于驾御。”

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2、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2

《南辕北辙》读后感

刘璐宽

自从读了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感受。

文中讲得是一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他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一次又一次,他却用借口一次又一次地把朋友说服。

在这则寓言里,我体会到了,别人提醒你,你要听别人的劝告,否则,你到最后会后悔的。这则寓言里告诉我们:行动与目的不一致,那会是徒劳无功的。

指导教师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3

口是心非: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不一致。

头重脚轻: 形容因酒醉或犯病等原因而感到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也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均称,失去平衡。

前倨后恭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了。

南辕北辙: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积少成多: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会由少变成多。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4

这所学校的校长延圭胜来自韩国,他通过翻译向记者介绍,学校现有67名学生,全部来自韩国,设有初一到高二5个班。所开设的课程,除包括韩国本土基本课程以外,还聘请了几名中国教师,教授汉语、中国书法等课程。

韩国学生对来访的我们,态度十分热情。韩国学生七嘴八舌地向我们说:在这里学习生活得很开心,与国内相比,感觉稍稍有些差别,但正是这些差别,使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和高兴。

小班特色的韩国教学形式

中国女教师陈小辉,是该学校的汉语任课老师。她被聘请到这所学校之前,在青县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

她说,刚来这里时感到有一些不适应,不单学生与学生很随便,学生与教师也很随便,有时就挎着膀子挽着胳膊在校园里走,她甚至在韩国的学生宿舍发现,有时韩国同学之间,可以彼此共用牙刷,这让她大吃一惊。女生之间彼此牵着手走路不用说,男生之间有时也是手挽着手走路。作为老师,陈小辉后来慢慢习惯了。

她的学生说:在韩国,警察、军人通常是两人一组去执行任务,街头也可以看到警察彼此手挽手的情景。不要以为他们是同性恋,那是彼此关系亲近的韩国人之间的一种很正常的行为。这种亲近关系,韩国人是用体肤接触来感觉和确认,他们认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安全感。

陈小辉说,韩国学生在课下习惯三一群五一伙,可能与韩式教育实行的是源远流长的小班教学有很大关系。这种小班教学,更使得每个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亲近、融洽。比如陈小辉所教的班级一共有6名学生,相互十分熟悉,甚至是须臾不离。这种形式,从客观上造成了韩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在结果上有很大不同。正因为班上人数少,韩式教育可以更多地注意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因而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

以小班为特色的韩国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成长,有很大好处。它使每个学生的头脑都转起来,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问题,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可以简单地概括说“每个学生能够真正把老师的传授搞清楚,不留死角给自己”。如果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了如指掌,反馈及时,学生的焦虑就能够得到排解,他们的交流渴望也能及时得到满足,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对中国老师很尊敬

在韩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提问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较多。再比如,韩国人有一种现实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延圭胜校长说,相比较而言,中国老师比较客观,很少打骂孩子,总是讲道理,耐心去教育,所以韩国学生在内心里对中国老师是非常尊敬的。

不必讳言,因韩式教育多是小班几个人,韩国老师有时“恨铁不成钢”,容易感情行事,自有其严厉的一面。在韩国,老师可以体罚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有时会被罚跑步、做俯卧撑,有时犯了严重的错误,不论男女生,就会被校长或老师用木棍或鞭子打。不过,韩国的学生也习惯和接受了这种方式;学生挨了打,也不会记恨老师。比如,有一个学生的屁股被打肿了,走不好路,家长得知,就会找到学校,向学校道谢,因为学校严格要求了他的孩子。

6个学生6种声音

韩国人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很活跃。在韩国人学校的课堂上,被老师启发和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是学生,老师常常是配角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儿。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所处的位置不同,尽量以学生为主角儿,正是中韩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所在。

让陈小辉深有感触的是,在给中国学生讲课时,常常会出现50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问题;而给韩国学生讲课,6个学生常常是6种声音、6种看法。

陈小辉给记者讲了两个在韩国人学校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一个是讲“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她讲其中的意思时说,“南辕北辙是指完全错误的方式”。一个学生听后,没有按盘接受,而是从自己预想的角度反驳:“老师,我看‘南辕北辙’也是可行的,因为地球是圆的,一直走下去,也会到达预定的目标。”陈小辉不禁心里感叹韩国学生思路宽广、反应敏锐。在讲到“滥竽充数”的时候,陈小辉说,这是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有一位韩国学生却迂回绕到故事背后,对老师这样讲:“讽刺南郭先生是不够的,应该受到讽刺的还有齐宣王,他如果不醒悟,还会再次出现这样、那样的南郭先生。首先,齐宣王招聘人的时候不严格;再者,南郭先生在他手下能够混好几年,说明他乐队管理中有大问题,迟早要暴露出来,可他却不能自察。”

这个韩国学生颇有现代企业管理学意义上的说法,令人惊叹。作为老师,陈小辉时常表扬韩国学生的机智回答。但韩国学生并不因此沾沾自喜,还是能够坚持理性地学习,有时会不留情面地指出老师出现的错误,比如一次陈小辉把“尴尬”的偏旁写成了“尤”,学生们马上就指出来,陈小辉笑着回答她的学生:“同学们,老师现在的感觉就很‘尴尬’。”

韩国家长的远见

在中国学生的家长眼里,孩子如果不会学习或不守纪律,就很成问题。记者在采访韩国人学校中了解到,在韩国父母眼里,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和没有上进心,他们会从心里感到着急。许多韩国学生对记者说,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到这里,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更多地了解中国,将来能够适应在中国的工作,甚至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实现经济上的长足发展。某些韩国学生,真诚希望自己中学毕业后,能够考取像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名牌大学。

中国加入WTO,经济上越来越融入世界,将来既懂经济又熟悉中国国情的人才会非常抢手,所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来学习。不少韩国家长,从心里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来,因为拿到中国的大学文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多了一种发展的可能。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5

很多人说汉字迎来了它的危机。在讨论危机的破局之道时,很多人不免要走上那复古主义的道路,以至于要师法先王、缅怀三代。但须知时代的大潮是滚滚向前的,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是定要在动态的发展中解决的。汉字危机之解决,不在退守的过去,而在进取的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绝不因科技的进步被湮灭,而会因之发掘出更多的潜能,焕发更璀璨的光彩。正如下文所说:“只要我们个体有意愿去沟通灵智,文化就不会危机”。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而且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体,以及和网络亲密接触的青年一代,“提笔忘字”的感受就越为深刻。当虚拟空间给予人们太多的写作自由和效率时,中国人对祖先留下的方块字越来越陌生了。和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方块字不仅仅是语言的抽象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的符号。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汉字特有的艺术审美也会丧失殆尽。

几乎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年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学生进行的一项测试也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发现:66.2%的人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人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存在问题”(27.8%)“语法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等。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符号,分为“看得懂”、“表达通顺”和“给人以美的享受”三个层次。归总概括网民们的各种忧思,“汉字危机”大致涉及两方面:汉字作为工具的危机以及汉字作为文化的危机,借用中国早期阐述文化的晋代典籍《补亡诗·由仪》的一句话:“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原意指武力与文化的关系)——汉语作为工具像是武功技术,而语言文字归根结蒂还是文化。

?笏 武功外悠——汉字作为工具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类似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伴随现象,同时更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裹挟于现代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汉字手写渐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也是必然结果。

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68.8%的人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收到过别人的手写稿。“提笔忘字”当非偶然。但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便捷: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就是这样的活灵活现。相形之下,感觉词穷、词不达意便更为棘心。我以为,在科技发展早已超越人类想象的今日,从技术端缓解“汉语应用危机”应是信手拈来。例如:拓展汉字输入法,将近义词、反义词、成语俚语等植入输入法的字、词库;国家汉办在向海外推广汉语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国人汉语水平,将各种典籍搬上互联网,让使用者在网上方便地获取系统且权威的出处、应用、规范等;类似语法问题,通过电脑中文系统的优化也可改善。

总之,随着电脑等普及而至的应用危机,同样通过电脑技术处理是可获改善的。因此,汉字作为工具可视为武功技术,是可控的。全球超过15%的人在使用汉语;汉字的应用技术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着力实施。

?笏 文化内辑——汉语作为文化

中国曾经是个诗国,皇帝的诏令、臣子的奏章、喜庆贺词、哀丧挽联,都引用诗体,法官的判断,医师的处方,巫觋的神谕,无不出之以诗句,名妓个个是女诗人,武将酒酣兴起即席口占,驿站庙宇的白垩墙上题满了行役和游客的诗。西方人善舞蹈,中国人精书法,中国的书法之道,是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中,最彰显天才和功力的一种灵智行为。中国的古典文学更是达到了不能增减一字的高度完美,而古哲学家又都是一流的文体家,你仓促难明其玄谛,却不能不为文学魅力所陶醉倾倒,甚至像卡夫卡那样的大文豪都要在老子面前俯首称臣。庞德、梵乐希凭直觉捉摸中国,克洛岱尔、博尔赫斯依感官眷恋中国,达摩为何不去别处而要到中国来,这是禅宗的第一公案。中国的历史是和人文交织浸润的长卷大幅,西方的智者乘船过长江三峡,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包涵人文精神而惊叹不止。在此援引木心美文:能用中国古文化给予我的双眼去看世界是快乐的,因为一只是辩士的眼,另一只是情郎的眼——艺术到底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而有关钢笔、手写、书法、汉语用法等等诸多萎顿现象背后,实属危机的是“文化危机”。汉字危机仅是文化危机的一个向度。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文字用以表达人的自我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也是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对话、观察的方式。数据显示:当下中国大多数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能用母语妥洽表境达意。此即其心灵意识与感知的混沌,是自向对话能力的凋衰。

这一危机源于现代化吗?在世界范围内,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对其他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无可争议的是,组成所谓“现代化”概念的技术、社会模式中的大部分,都发展自西方世界。

但这些技术和社会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质部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权威答案。许多人根据实证科学,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价值”问题,必须在其价值系统中(如哲学、宗教、政治理论)才能找到答案。日本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日本的电脑普及率很高,但每年仍会举办“写字节”。一到这天,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就聚集在一起写大字,场面十分壮观。以书法宗祖的中国比对,恐不只是汗颜了。因此,汉字危机和现代电脑网络应用无必然联系。

这一危机源于全球化吗?毋庸赘言,文化作为互相关系的整体而呈现一体化趋势。但纵观历史,中国每每被攘,结果均为汉文化吞噬入侵者文化——中华文化内在极富王道,也是其传承几千年不曾断裂的根源。众多文化名流前辈,不仅不曾因为精通西文而荒疏母语,反而由文化上的融通与精进为我们呈现无数美文谛理。全球超过15%的人口以汉语作为母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因此,汉字危机和钻研英语并无必然关联。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得有“人”才有文化——“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客观地说文化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它偏内在,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因此,文化是人内在的精神维度。汉字危机是中国现代人缺乏或丧失精神愿景的体现,所谓跑得太快把灵魂丢落在后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网上可查的数据显示:自1991年来,中国GDP二十年来保持10%左右年均递增(世界范围内都鲜有)。如将此速度还原到百姓生活的时间上,是否可以描述成“太忙了”不再可能有和自己灵魂对话的时间?如将此数字还原到百姓生活的物质上,是否可以描述成“太累了”须不低于平均增长地多挣钱?二十个不停歇的10%,至少是一个线索。文化,理应是迷离惝恍的,在追思中才开始水清见底,那“底”既有我们个人,也超越了个人性,像碎镜子中的纷纭世界,一片一世界,加起来就叫为“时代”。

那么,该怎么办呢?文化确属植物性的上层建筑,站在动物性的政治经济等制高点上,自我清洁洗练的能力正是文化的功能。每一个个体,走过时代后,终会跳离力不从心、心不从力的伪饰繁华回归至“文化共识”。文化是作为个体的点与群体的圈的互成。端详近年传统文化的渐劲,便可窥一斑。正所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云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海日楼札丛》妙语曰: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此处此时以书法比拟文化,恰好。

在汉字危机热议中,常见对于“写一手好字”“语文教学改革”“网络语言”等等的讨论。除教育改革属政府鸿篇巨制外(也关联施教者个人文化),书写和流行语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层面问题:当文字语言是自我灵魂对话的载体时,其一定是漂亮而得体的。

最后,谈汉字与中国文化,定是要遇见书法的。

钱泳的一段文字,可见书法的递延:隶书生于篆书,而实是篆之不孝之子,何也?篆书一画一直、一钩一点,皆有义理,所谓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是也,故谓之六书。隶即变圆为方,改弦易辙,全违父法,是六书之道,由隶而绝。至隶复生真、行,真行又生草书,其不肖,更甚于乃祖乃父,遂至破体杂出各立支派,不特不知其身之所自来,而祖宗一点血脉,亦忘之矣。

由此可见,今人的中国书法、文化也是在古人否定中演进而来的。因此,汉字也罢文化也好必是行进在变化中,非一切变化都是萧条靡软。

只要我们个体有意愿去沟通灵智,文化就不会危机;只要我们母语是汉语,汉字汉语也就不会危机。语言作为文化的需求,定将统领政府政治政策去向不断改革淬炼。此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搁笔之时,不由自叹:明明通篇文字都是键盘敲入,怎么能叫“搁笔”哪?不叫搁笔,可“会意”的汉语又该叫什么哪?可见汉语的昌明,更需要电脑达人去开发,而不得一味强调笔书。

我那只二十年前的家把式“英雄”钢笔,此刻正等着我周末带他去广义修笔店哪。他一直在随身的笔袋里,已晋级为“文化”,躺在心的最里面。

链接

为什么南是腔北是调

易中天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想来大约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别又性质有异之故。南方方言种类多而北方方言种类少。汉语七大方言(也有说的),吴、湘、赣、客、粤、闽(或闽南、闽北)都是南方方言,属于北方的只有一种,也没法拿省份来命名,干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种虽然单一,覆盖面却大得吓人。北方方言四大块(即四大次方言区),曰华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简直就是铺天盖地。除广西、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统天下,大约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就连海南岛,也有一小块北方方言区。说汉语的人当中,也有七成是说北方方言的,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这样广阔的领域,如此众多的人口,说起话来,原本应该南腔北调的,然而实际上内部分歧却相当之小。从满洲里到昆明,空中直线距离三千五百公里,从南京到酒泉,也有两千公里,相互通话却没什么困难。因为北方方言虽说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门,但语法结构差别很小,词汇方面比较一致,语音分歧也不很大。比方说,都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没有b、d、g、m四个辅音韵尾等等。也就是说,腔都差不多,就是调门不大一样。区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调就行了(方言学家李荣就用入声字的归并来区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区)。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话”么!官家不比民间,说话可以随便。官家要统一意志,怎么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么能言语不通?所以官话趋同。

南方那边呢?就复杂多了,南北方言都有。云、贵、川、鄂都属北方方言区,吴、湘、赣、粤、闽则是南方方言区,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客家方言岛”(也是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岛到处都是,除广东的东部北部外,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广东一省,就至少有三种方言:属于粤语的“白话”(广州话)、属于闽语的潮汕话和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其实中国南方说是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号称“八闽互不交通”。这不就八种了?这还是往大里说,往小里算,还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为什么要列出这么多品种呢?因为它们不但调不同,连腔都不一样。比如吃饭的“吃”,北方人说起来,怎么听也是“吃”,也就是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南方人呢?说什么的都有,七、恰、夹、塞、噎、携,反正不是“吃”。腔相同,事情就好办一些。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或北方方言区内人说话,虽说也会有不清楚的时候,但好歹大致能听懂。因为哪怕是东北话和云南话,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语音不同(粤方言与北方方言语音上的差别则多达百分之七十)。当然,听不明白的时候也有,但那多半是弄不清那些“专用名词”的意思。比如一个天津人告诉你,某某人“干活崴泥,说话离奚,背后念三音”,你也会一头的雾水。因为你实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离奚”就是不着谱,“念三音”就是讲怪话,可“崴泥”、“离奚”、“念三音”这几个字你还是听得懂。对方再一解释,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听南方人讲话,麻烦就大了。首先是用词五花八门,比如第三人称,北方方言区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吴语、闽语),有叫“渠”的(赣语、粤语、客家话),还有叫“伲”、“其”的(吴语)。你,至少也有“侬”(吴语)和“汝”(闽语)两种;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娘娘”(温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妈仔”(厦门)的,有叫“阿嬷”(广州)的,有叫“依嬷”(福州)的,有叫“细爹”(岳阳)的,甚至还有叫“娭毑”(长沙)的,你弄得清?最可笑的,是广州人管父亲叫“老豆”。老爸如果是老豆,那咱们是什么?豆芽菜呀?写成“老窦”也不对,老爸是大窟窿,咱们是小窟窿?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6

关于南和马的成语 :

马放南山、南船北马

马放南山

拼音是 mǎ fàng nán shān

解释: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出处:《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

用法:作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拼音代码】: mfns

【近义词】:马入华山

【反义词】:兵荒马乱

南船北马

[nán chuán běi mǎ]

基本释义

1、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指各人均有所长。2、指南北交汇之地,南人北上改骑马,北人南下改乘船。

出 处

唐·孟郊《送从最校书简南归》:“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近义词

舍舟登岸 辕楫交替

关于南的成语

南冠楚囚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南面称孤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南山之寿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南征北伐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不竞南风

不竞:指乐音微弱;南风:南方的音乐。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北去南来

有的从北往南,有的从南往北。也泛指来来往往。

北辙南辕

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斗南一人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留犊淮南

原指寿春令时苗离开淮南时,将来时带来的黄牛所生的一牛犊留在淮南。后比喻为官清廉。

荆南杞梓

荆:荆山,在今湖北省;杞梓:杞树和梓树,都是优质木材。荆南地方的杞树和梓树。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

梦里南柯

南柯:指槐树的南枝。比喻一场美梦。

南风不竞

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南货斋果

南货:指闽粤一带产的食品;斋果:上供的果品。南方产的食品和上供用的供品。借指食物。

南来北往

有的从南往北,有的从北往南。也泛指来来往往。

南面百城

南面:面朝南坐着,指居尊位;百城:上百座城。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南面称王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南山可移

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关于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徵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裏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7

关键词: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曲词音乐性教学 基本内涵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历来重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对于诗人思想情感与文本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掌握,自然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分析的技巧、基于普通话的朗读艺术和现代多媒体教学。但是毋庸讳言,古典诗词教学大多存在文体特征不够鲜明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普适性的拷贝化教学。这种教学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于文体的深层认知相当缺乏。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除了具备词牌的概念化认知之外,对曲子词(即曲词)几乎一无所知。学生喜欢词的理由大多是基于朴素的意境认知与优美文辞,而对词能成为宋代主要文学样式的文体原因概无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忽视或有意规避作为曲词根本性特征的音乐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是造成曲词音乐性教学后天不足的重要原因。加深对曲词音乐性教学内涵的理解,是开展曲词文体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研究选调以明确曲词声情的规定特性

关于词的创作,张炎《词源》卷下曾云:“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所谓“先择曲名”,就是指词人必须首先考虑词牌所表达的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否适应,这就是填词家所谓选调问题。选调是创作曲词的首要工作。选择词牌首先意味着选定某种宫调,规定性的声情特色自然成为根本指向。关于选调之重要性,沈括《梦溪笔谈・乐律》有云:“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故而,对于创作者而言,理解宫调(乐律)与词调(乐谱)有助于理解不同词牌的不同音乐表现力;对于词作解读者而言,从研究音律腔调着眼有利于正确把握相应词牌的音乐旋律。

譬如,《菩萨蛮》词牌隶属中吕宫,其声情特色是“高下闪赚”。这个规定明确了《菩萨蛮》的调式相当于西方音乐所谓降E大调,明朗、有力、昂扬。但不完全相同,有点说唱艺术的味道。在宫调与词牌的共同约束下,全词的情绪节奏应当表现为紧促向低沉的过渡,仿佛一股哀伤次第开放,终而弥散开来,伴随的是心潮起伏。明白这种声情特色的规定性,就不会将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理解为完全的感伤与沉闷,也不至于出现一味徐缓而低沉的诵读。证诸文本内容,该词先是引述评价,继而描画赞美,终是哀痛断肠,故而全词情调由欢快而转低沉,符合中吕宫声情特色之规定性。对于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部分作品而言,像这样借助声情特色的规定性去理解文本,是追求教学科学性与遵循效率原则的重要路径。

结合中学语文课程中之入选篇目而言,如《虞美人》属于南吕宫,声情特色是惆怅哀伤,诵读要求是繁促而转悠长;《沁园春》属于般涉调,声情特色是拾掇坑堑,诵读要求是如坠云巅激宕难平,如此等等。从词牌看,《六州歌头》、《满江红》、《念奴娇》、《水龙吟》、《贺新郎》、《桂枝香》、《破阵子》等,适合于表达豪放激壮的情感;《满庭芳》、《蝶恋花》、《青玉案》、《醉花阴》、《声声慢》等,适合于表达婉约柔和、低回掩抑的思想情感;而如《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浪淘沙》等,音节都是相当谐婉的,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别只在韵部的适当选用。

总之,只有正确掌握词牌所属之宫调,方能理解其声情特色之规定性,对于文本音乐美感的品鉴,方不致南辕北辙或凭空臆断。

二、研究用韵以理解曲词声韵的表情功能

同音相应谓之韵。理解词韵有助于完善对于词作声情与文情的把握。韵脚的使用有助于形成词作声腔回环往复中的和谐乐感。相对于近体诗基本用平声押韵且一韵到底的格式而言,词的用韵格式要远为复杂,但正是这种复杂变化给阅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词牌用韵的具体情形又往往各不相同。这种复杂多变的格式,给情感表达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选择。

一般说来,平声韵宜于表达和婉、缠绵的感情,入声韵宜于表达激越悲慨、凄断哽咽的感情,上声韵宜于表达抑塞磊落、低回凄恻的感情,平仄韵转换适合于表达起伏动荡的情绪。若从合辙押韵角度研究,我们尤其要注意辙口音色与感彩两方面。从辙口阴阳上讲,阳辙带有鼻音,音色响亮,包括中东、发花、怀来、江洋、言前等辙。阴辙不带鼻音,音色沉闷,包括乜斜、姑苏、衣期、油求、灰堆、人辰等辙口。从辙韵的感彩上看,各道辙口的功能又有所不同。譬如江洋、中东、言前、人辰、发花等辙口的表情多属热烈、火爆、雄壮、激昂型;摇条、怀来、梭波、油求等辙口的表情多属平和、从容、温柔、婉约型;衣期、乜斜、姑苏、灰堆等辙口的表情多属严肃、抑郁、悲凉、凄苦型;而两道小辙的表情则多属风趣、幽默、诙谐、俏皮型。用韵必须适宜于词调与宫调,这是选韵的基本原则。

譬如,的《沁园春・长沙》选用尤侯韵,也就是十三辙中的油求辙部,情调上属于平和、从容之韵,显然不够激越悲慨,反而有几分婉约之意。相比而言,苏轼《沁园春・孤馆青灯》、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诸篇,分别选用中东辙、言前辙、怀来辙等韵部,声情中则更多一种壮阔与豪迈。但是毛词文本中在青春岁月意气飞扬的豪迈背后,隐藏着词人因彼时“被远离”政治核心层而生出的柔软的感伤之意。将这两种情怀通过选调与选韵的艺术处理达成和谐,从而实现了音乐美与情感性的矛盾统一。这种艺术处理殊非独家,李煜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亦是此中经典。后主以声容激壮之词牌而选用柔软、婉约之梭波辙韵部,在激越声情之中表现的是悲慨之文情,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相比更多吟哦的哀痛。

曲词音乐性之用韵研究,不能被简化为韵脚研究,从而庸俗理解诗词音乐性。通过选韵原则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曲词声韵的表情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曲词音乐性及其美感。

三、研究布局以掌握曲词平仄的拗谐矛盾

曲词音乐性之布局,主要指平仄四声的安排。字调有刚柔、长短、轻重之分。把每个不同性质的单字连缀成为一个句子,用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而恰如其分,便能使听者发生美感而引起共鸣,这便是平仄四声在“倚声填词”方面的主要作用。诗词中的两平两仄双字相间,奇偶相生,轻重相权,不管它的内容怎样,吟诵起来都会发生高低抑扬的节奏美。曲词虽是长短参差的句子,韵位的疏密也不一致,但在每个句子的平仄安排上,同样以和谐为原则。譬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系平韵小令,它的情调比较迫促而带有感伤气氛,即是由于用韵绵密的缘故。而每个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仍然是十分和谐的。

如果应当运用平仄对称的位置没有使用平仄交互,就会构成拗怒的音节。这对表达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凡是适宜表达激昂豪壮的思想感情的曲词,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统一。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音节;而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这就构成了拗怒的音节。前者情调舒缓,后者情调激越,这就与它所表达的激壮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气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具有豪放清壮之美,给人以刚柔相济之感,原因也正在此。而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长调词作,除两三处句脚为平声之外,大都是以仄声音节为句脚,自然形成拗怒而适宜表达激壮感情。

至于抒写缠绵哀婉的思想感情,就应该选用和谐或低抑的曲调。所有相连的句子,在相当的地位都应该平仄互换,尤其是句脚应注意前仄后平,这样的曲调适宜于表达舒徐和缓或温柔缠绵的思想情感。譬如,《沁园春》词牌上片前三句的平仄布局就颇有讲究。作为宜于表现豪放风格的词牌,此三句采用了“仄仄平平”的前振后抑的布局,给人以意欲振起而不能,暂归于低抑萦回的声情感受,与此后音乐旋律的抗坠铿锵色彩形成鲜明对照。音乐旋律低抑与振起之间的起伏,有利于表现豪放情感之下的细腻变化,可蕴藏读者不易觉察的感伤情感。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利用了该布局特征,取得了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在音节谐婉的调子里,如果句子中用的平声字过多,或者句脚接连用两三个平声字,它的音调就会趋向低沉,只合表达哀伤悱恻的情感。譬如姜夔的中吕宫《扬州慢・淮左名都》,音调上就是和谐中见低沉。

词牌对于词谱内部平仄四声的要求,使得音乐表现与文字表达呈现万千气象。中学曲词教学若能从规律出发反推演绎,不仅有助于理解词牌内部的音乐律动,而且有助于理解词人抒感的音乐机制。事实证明,从平仄四声出发的布局研究与教学,有助于进行切实有效的文本细读。

曲词音乐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上述三点不过例说而已,并非全部。但借此粗陋分析,旨在明确若要重视曲词音乐特性的教学,就要重视曲词的形式特征,就要重视文体规定性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就要重视学生对曲词艺术样式的重新认知与获得。教师若能够重视曲词音乐性教学,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对曲词形成正确感知,从而强化因学习兴趣而生的传承古典文化的内驱力。否则,不仅学生难以获得真知,而且连教师都会慢慢失却对于词之音乐性的敏感,甚至对文本产生种种误读。

参考文献:

[1]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

[2]王力.汉语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3.2.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8

江大海与严善錞以中国自身的形式传统与文艺美学作为底蕴,参酌西方现代的技法,回应中国自身的艺术发展与审美思维,意图从传统中走出全新的表现可能。

受邀的江大海(1946年生)和严善錞(1957年生)两位艺术家,年龄虽有差距,学习与发展创作的历程各自不同,形式的表现与技法也南辕北辙,然而,他们藉由绘画所欲呈现或追求的美学,却不无异曲同工之妙。明显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重访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在转化对自然的审美为个人的抽象艺术语言时,他们加入了现代的技法,不但融入中国山水审美的意境,也拟造大气氛围的仿佛感。因此,尽管他们的风格抽象,却给人似曾相识的视觉联想。如果用巴尔对抽象的分野来看,江、严二位的「抽象并不属于纯粹抽象,而是类似或近似抽象。具体而言,他们都有自然景物作参考,譬如江大海的「云和严善錞的「西湖;在抽象化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维持原来的取景或物象,作为画作的名称,或是据此引申为更富诗意与想像的命名。

江大海旅居法国长达二十年,其作品以云为题材,呈现的绵密色彩点染及铺叠,给观者迷离的氤氲或水气的错觉,而画中的云烟名副其实地是以抽象的点彩缀染铺织而成,点彩中充满着不规则的柔软及偶然的趣味性。在现实世界当中,江大海的作品与当代人类情境的反映较无关联。对熟悉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观者而言,他所表现的景致与氛围,不无历史性的怀乡感,而且颇有五代至南北宋时期的潇湘山水之趣。江大海,1946年生于南京,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而后赴法留学。曾于中国美术馆机构举办多次个展,近年参与的国际展览有2011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术馆举办的「施与授-中国艺术家交流展以及2008年德国科隆路德维希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展。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9

关键词:幼儿读经;特色教育;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6-03

当前一股传统的文化热潮正在我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到《于丹心得》;从孔子学院到国学课堂;从私塾重现到幼儿读经……这一切都在表明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回归我们的主流文化。当然这股热潮也席卷到了幼儿园,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设了国学班、蒙学课堂。一时之间,对于幼儿读经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应该将其加入幼儿园课程中,社会各界人士对其众说纷纭,彼此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一、幼儿读经

幼儿读经最早是由台湾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率先提出的,旨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运用自创的“填牛说”、“记忆说”为教学方法让幼儿读经,并将他的方法概括为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读”[1]。幼儿读经也在王财贵教授的身体力行的宣传下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随着“读经班”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已从台湾扩展至中国大陆,并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幼儿读经利弊之争

在幼儿读经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这次的读经运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幼儿读经的各各方面都争议不断。

1.赞成读经的理由。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人高举支持幼儿读经大旗,其中以郭家奇和任继愈为主要代表。例如任继愈曾在《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中提出“如果说语、数、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这个病症的话,经典教育就应该是‘维生素’,缺少了维生素,机体就会出问题。服药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学习了这些知识科目,人就会变‘无知’为‘有知’;而维生素却潜移默化、点滴渗入每个细胞,以保障机体的健康。”[2]详细地阐述了幼儿读经对于当代幼儿的重要性。

2.反对读经的理由。与此相对,还有许多学者认为幼儿读经是“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这其中以刘晓东教授为代表。他曾在他的《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一文中写道“我们不应把成人需要的东西、成人看重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制地灌给儿童,美其名曰‘填牛’。无论是儿童读经还是超前识字,无论是‘填鸭’还是‘填牛’,都是南辕北辙”。[3]强烈的反对幼儿读经。

其实,幼儿读经之所以被人们批判,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读经的方法过于刻板,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幼儿被迫死记硬背一些根本不知所云的经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更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经典产生了厌恶的感觉。但是幼儿读经的方法并不仅仅是王财贵教授的所提倡“填牛式、记忆说”。尤其是当幼儿读经引入幼儿园中,广大的幼儿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改良。例如与音乐活动、故事活动、表演游戏相结合等,让幼儿更容易接受经典,理解经典的含义。

三、幼儿读经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读经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幼儿高尚的品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而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代国学大师,所以幼儿读经的教材要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教材的选择就应该更加严格、正规。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可读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些说教意味特别强,愚忠君臣思想要避免选择。

《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幼儿的品格教育可以从诗歌、童谣开始,因为诗歌、童谣的语言,音韵和谐,押韵,念起来给人以乐感。浅显优美的诗歌,虽然幼儿不一定懂得它的含义,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感觉到读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了爱好语言的情感。最终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

2.教师的素养成为幼儿读经的重要因素。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老师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他甚至还说:“我认为老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4]可见,杜威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多高。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幼儿的世界和幼儿的生活,充分地认识人类的文化财富,尤其是充分地认识这几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的实施教育。

其实一门课程想要成功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中国,拥有深厚国学素养的人本身就少,而这少数的一部分人基本都在大学中从事研究工作,所以真正配备到幼儿园中教幼儿是不可能的。这就使得幼儿园随意配备教师,而在这些教师的职业经验中可能从未接触过读经,更别提教学了,这就可能再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对经典的理解偏差,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且这种错误的理解很可能会伴随幼儿一辈子。所以要想使幼儿读经开展下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例如,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聘请学习与国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老师,但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幼儿的需求,教学方法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或者将园中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泛的文化阅读兴趣的教师送到国学班进行学习后,让其具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再教学。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教师因素成为幼儿读经的障碍物,但是这个过程依然是不易的,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

3.传统文化与特色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可否认的是,让幼儿按照传统的背诵方法读经,有可能会造成复古教育的不良后果。基于对幼儿读经的重新理解,教学方法更应该创新,与现代新颖的文化进行整合。曾看到过一位幼儿教师讲的大班社会活动——孝顺的小黄香。虽然这位教师并没有将它贴上国学的标签,但是这位教师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教育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这个活动大致过程是:①请小朋友观看成语故事动画片——黄香温席,提问黄香为父亲做了什么事情?②而小朋友们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呢?③我们要学习黄香的什么品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把传统的文化故事与现代伦理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幼儿把握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活动中没有一味的进行说教,而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处理后变成适合现代幼儿的课程,使传统文化焕发出不同的光彩,这种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幼儿教师也可以采取游戏、唱歌、编排话剧、观看图片、电影等形式,来增加读经的趣味性,进而实现读经的最大值。

4.课程评价形式应灵活多变。幼儿读经应该依照幼儿的兴趣而定,不应该强制,兴趣不大的幼儿可以鼓励但切不可强迫。这时幼儿园中可以把幼儿读经作为特色选修课程,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

而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就应该有一定的考评形式以保证其实施的效果。但是还不能采取考试这种硬性的方式,所以有一些开展读经课程的幼儿园就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考评方式。例如:有的老师制作了“真棒”、“还行”、“加油”、“别泄气”四个档次的卡通评价贴纸,由本人、老师、同学及家长根据学生读经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应的卡通评价贴纸贴在有关的表格内。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进行评价。[5] 还比如幼儿园组织开展朗诵,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给朗诵优秀的幼儿颁发证书,以此来增加幼儿读经的兴趣,这些都是很值得肯定的方法。

幼儿读经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中的一种,正在一线的幼儿园中火热开展,但是情况依然很不乐观,由于在读经内容的选择,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幼儿教育爱好者共同努力,将幼儿读经的优势发挥出来,打造出适合当代幼儿的“幼儿读经”活动。

参考文献:

[1]陶继新.王财贵关于读经的大胆说法[N].中国教育报,2005,(5).

[2]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3]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3).

南辕北辙文言文篇10

一、在字斟句酌当中感受语言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它能独立运用,表达着一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词入手,指导学生咀嚼品味词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彩。如《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边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痕”好在哪里,我先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哪些量词呢?然后与“痕”相比较,用哪个更恰当?为什么?学生很快对电线在高处、远处等因素进行了通盘考虑,找到了原因所在,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再比如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文中写到“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我们可以抓住“像利剑一样”来体会文本的语言,结合多媒体课件:夏天的小兴安岭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森林里的光线是幽暗的,强烈的阳光透出细细的叶缝投射下来,一道道是那么笔直明亮,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宝剑。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学生形象地感悟到了作都用语的精妙。

二、在宽松和谐中活化语言

课堂是学生练习语言文字的主阵地,言语能力是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为顺畅、流利,思维更加活跃,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

《争吵》选自亚米契斯的经典著作《爱的教育》。课文围绕安利柯和克莱谛的争吵展开,重点讲了安利柯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深入感悟文体,体会课文语言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真诚的悔恨,矛盾的挣扎,在克莱谛的努力下,最终两个小伙伴重归于好。学到这,我们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联系人物言行细节,想想你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我认为克莱谛是最可爱的人,因为是克莱谛的宽容才使得两个小伙伴重归于好。

师:是的,看来你已经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生:我认为安利柯也很可爱。他知道自己错了,很后悔,还不时回想起你亲的话,说明他是个很听话的孩子。

师:你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自己的想法。

生:但安利柯没有主动承认错误,还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我觉得克莱谛是最可爱的人。他主动与安利柯和好。

师: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不同的意见能大胆提出。

生:安利柯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虽然安得柯的方式不对,但从中可以看出安利柯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我觉得安利柯很可爱。

师:哦,思想独到,懂得能从字词句中寻找蛛丝马迹。

生:克莱谛面对“我”的报复,不斤斤计较,主动与我和好,说明他是个心胸开阔的人。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都很可爱,因为他们在乎友谊,不想因为一次小小的争吵失去朋友。

师:同学们,学了课文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而且能精彩地表达出来,真让我佩服!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教师要正确引领,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表达。在教学中要适时抓住触动孩子的那个点,才能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神采飞扬,才能看到孩子们个性飞扬的精彩。

三、在民主开放中创设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