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怎么写十篇

时间:2023-03-18 17:49:50

征文怎么写

征文怎么写篇1

1、首先,开篇第一段,用150-200字赞美中国梦提出的伟大和独到之处。

2、接着再用150-200字,提出你的中国梦是什么。一般肯定都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想从事职业的期待,等等,你尽管写,描述的越美好,就越OK。

3、然后用350-400字,写你的梦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在不会写的,可以多原文引用领导人的发言,这样保证你的内容看上去不空洞,也不会走题。

也可以多写近代中国的苦难历程,然后笔锋一转,写中国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未来更有盼头,更坚定了中国梦,这些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正反对比,一会会儿就能写一堆文字了。

4、结尾基本上可以唱高调了,再一次用150-200字,写出对你的梦和中国梦的肯定,期待,盼望,憧憬,希冀,并暗暗下定决心,会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奋斗!

5、总而言之,这类征文都是不难写的,想要文笔更优美的,可以在网上多参考其他人的范文,吸取更多优秀经验。

范文一:我的中国梦征文

中国梦本该如此,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

孔子被后人称为大贤至圣,然而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者。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战火纷飞,天下无道。孔子却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为恢复“礼治”而四方奔走。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讽而不坠,坐尽冷板凳而不悔。楚狂接舆的讽谏,长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挤,都不曾使他动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就是这样,明知世道艰难,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仍要四处游说,试图力挽逛澜于既倒。虽在当时累累如丧家之狗,却如日月,照耀历史。

春秋战国,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梦,不仅是他的,也是我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精神,激励着我为理想而奋斗不懈,即使失败又有何悲,又有何悔?在失败中前行,一样能走向光明!

中国梦本该如此,成,有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超然脱俗。

莫言,80年代30几岁就已志得意满,他的作品《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无数奖项。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边的人物,去记录身边的故事。一年年的积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并在201*年一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以后,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成功了而不是忘乎所以,成功了而不是傲视天下,那是莫言做到的,那也是我的梦想。登上高峰以后,不是春风得意马蹄轻,而是谦虚而踏实;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扬鞭策马,一路长驱,永无止境。

中国梦本该如此,宠辱不惊,熟视岁月如流,有雪底苍松的不屈,有僻地兰草的淡泊,只为青山不放松。怀揣我的中国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携长风,浩荡而去,昂首挺胸风沙渡!

范文二:我的中国梦征文

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有着梦想,就这样朝着前方迈进,向着梦想走去,我经历了许多的酸甜苦辣,走进了现在的生活。而现在,深深扎在我内心的梦,便是成为一个建造师。

不说是多么伟大,只说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也能十分快乐的建造师。

没有梦想的人成不了大器;没有梦想的国成不了大国。我的梦想就是能够成为一个建造师,一个著名的建筑师。现在中国的许多发达的城市中,有着许多高楼大厦屹立着,十分气派。但是,有许多的建筑物都是外国的建造师来到中国设计的,甚至世博园里的很多著名、有趣的建筑,也都是国外来宾帮忙设计的。我的梦想就是能够不经过外国的帮助设计、建造出属于中国的著名建造,也在中国的一些贫困的地方建造出高楼大厦。我还要在美国,瑞典,德国等各种发达城市中找到属于我的建筑的立足之处!尽管我没有过人的天赋,但是我会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梦想,我坚信,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只有懒惰的人。只有经过地狱的历练,才能创建美好的天堂;只有沁出鲜血的双手,才能奏出天籁的音符;只有经过努力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中国正在一步步朝着发达国家前进着。若中国是一棵树,我则是一片树叶,但是,我还是希望为中国献上一份力量,毕竟只有千千万万个人梦想的实现,才是中国梦想的实现。在前进的路途中,地震来了,中国不怕,人们互帮互助,使中国又一次挺起了胸膛,继续向前走去;山洪来了,中国不惧,人们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国建造一双山一般的臂膀,挡住了汹涌的洪水;冰雹、酸雨来了,中国不恐,我愿为中国建造出一把伞,再由人们一起撑起,就像一片天空隔开了宇宙。

征文怎么写篇2

考场上不但要保持自己稳定的心态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合理的方法、规范的格式。那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两种模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基础内容一、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三、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征文怎么写篇3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征文怎么写篇4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有知。

问:(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段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1)治学的方法应当把阅读与会谈、笔记相结合。

(2)这篇文章的语言洗练精当,多蒸警句格言。

2、分析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史鉴使人明知,诗歌使人巧慧,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

问:(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它与治学方法有何关系?

(2)这段话采用了哪种认证方法?

(3)这段文字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1)学问变化气质。他说明要把治学与弥补自己的精神缺陷相结合。

(2)归纳法。

(3)排比。

3、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於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问:(1)概括共叔的性格特征和野心?

(2)郑庄公隐藏着怎样的用心?

(3)概括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4)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手法是什么?

答:(1)这段文字提示了共叔段贪得无厌、愚蠢狂妄的性格特征。其野心是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与郑庄公分庭抗礼,以至篡夺王位。

(2)从本段可看出郑庄公是个工于心计、胸有城府的人。其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其最终走上叛逆,然后一举除之,永绝后患。

(3)工于心计、胸有城府、阴险狠毒是郑庄公的性格特点。

(4)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刻画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一是采用对话的方式,二是采用烘托的手法。通过郑庄公的几句话:“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就提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姑息养奸,狠毒阴险。共叔段的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衬托了庄公的胸有城府、险恶狠毒。而子封的急躁耿直、为国事忧虑则烘托出郑庄公的老奸巨猾。

4、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问:(1)本段在全篇的情节结构上属于哪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本段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提示了郑庄公怎样的性格?

(3)颍考叔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答:(1)属于“尾声”部分。本段是对该事件的一种补充,其作用是:一是使故事更加完整;二是揭露了郑庄公的虚伪;三是宣扬了孝道,这也是作者所要宣扬的道德观念。

(2)本段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郑庄公形象。作者通过答颍考叔“食舍肉”的细节描写,写尽了颍考叔的“纯孝”,这样就反衬郑庄公的不孝。又通过郑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的细节描写,写出了郑庄公的虚伪。

(3)颍考叔的性格特征是机敏聪慧,循循善诱。作者主要通过他“食舍肉”这一细节加以表现。

5、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问:(1)冯谖弹铗而歌,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这段文字对冯谖采用哪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征文怎么写篇5

边塞征战诗是时代的产物,它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和作者情感。鉴赏边塞征战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解读标题

标题是诗的眼睛。依据标题可以解读出诗的内容,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边塞征战诗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解读作者要知人论世,作者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其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鉴赏时,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具体时间,了解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结合人物心理,推断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捕捉意象

捕捉边塞征战诗中常见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体察诗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边塞诗中常有烽烟、长城、金鼓、旌旗、长云、秋月、黄草、冰雪、孤城、飞雁、走马等意象。作者往往借助大漠、黄沙、长河、落日等描绘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象,借助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激烈的边关战事,借助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边将士的悲凉愁苦。这些意象形成画面,构成雄伟、奇丽、荒凉、壮阔、旷远、广阔的意境。

三、品味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的离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描绘塞上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还有慷慨从戎与戍边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的矛盾心情等。需要注意的是,鉴赏时我们要区别每首诗思想内容上的差异和各自的思想情感特点。即使是同一作者,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

【阅读训练】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庐州城下

赵秉文

月晕晓围城,风高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寒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如何描写战争场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尾联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吊万人冢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州慢 己酉秋,吴兴舟中作①

张元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②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③,泣孤臣吴越。

[注]①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狼狈南逃。②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③龙沙:泛指沙塞,这里借指宋徽宗、钦宗被囚禁的地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一句中作者“心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

蔡 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上阕中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中“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文怎么写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4-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数学课堂有条不紊,重点突出。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提问在发展数学思维方面的策略。

一、以旧引新,通过问题正向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存在着许多共同因素,只要找到相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旧知出发引出新知,可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如何才能链接新旧知识呢?笔者认为,提问是引导以旧循新的较好方式。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使用割补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根据这些旧知,笔者设计了如下提问:

师:请大家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分别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生动手操作并观察)

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生动手测量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又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中,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已经熟悉并能够运用,根据学生的旧知,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师:将圆柱形木材削成圆锥形,能削成怎样的圆锥形?两者有何关系?(生观察实验)

师:削出来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那么请大家猜测一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通过有效的提问环节,笔者梳理了旧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为知识的正向迁移奠定基础。

二、正反比较,分析思辨,拓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抱有游移不定的态度时,教师要采用正反比较的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其思辨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学生从操作入手,动手折纸,折痕可以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师:请你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怎么分?

(生动手折纸,如图1、图2)

师:大家比较一下看看,图1和图2两类分法,都是怎么分的?哪一个是平均分的?

生:图1是平均分的。

师:怎么才是平均分?

生:完全重合,两部分图形大小、形状都一样。

当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后,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正反比对,领悟了平均分的本质,加深了平均概念的认识。

三、转换角度,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直接进行提问,往往浪费时间,也缺乏启发性,收效甚微。采取“迁回战术”――转换提问的角度,使学生容易找到突破口,才会激发兴趣,找到解决思路。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若直接进行教学,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为此笔者将课题改为《能被9,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先复习分别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引导提问:南京小学师生要把捐款852039元平均分赠给9所希望小学,852039能被9整除吗?(能。因为852039的个位数是9,所以能够整除)那怎么验证呢?学生验证。

师:现在又有人捐款859302元分给9所希望小学,859302能被9整除吗?为什么?(生思考)

显然,学生受到负迁移影响,认为9或3的倍数的特征与2或5倍数的特征一样。为了尽快突破这个负迁移的影响,笔者通过有效提问,直接打破了之前的惯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建立印象:9或3的倍数的特征和2或5倍数特征截然不同,那么9或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师:在数位顺序表上,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一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个数位上都是0,看它能否被9整除?(40÷9余4,700÷9余7。不能整除)

师:写两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位都是0)组成的多位数,看看有何变化?(740÷9余数就是(7十4)÷9的余数)]

师:能被9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征?任意写几个多位数举例验证。(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在这次课堂提问中,笔者迂回包抄,有效提问,先打乱学生的假设,使假设不成立,而后建立学生的思维诉求目标,通过围攻和突破,最终使学生超越了原来的思维误区,从原来的负性迁移影响中走出来。3是9的约数,且9的倍数特征比较明显,通过正向迁移,将9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使得学生获得有效的表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

征文怎么写篇7

[关键词]习作教学;倾吐;表达方法;文体特征;习惯;互助赏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86-0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习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熏陶,竭力寻求突破,寻找到一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激发倾吐欲望的需要

学生在习作时常常愁眉不展,主要是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无情可抒而陷入困境。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深究,主要是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过高、要求太多、方法不当引起。习作指导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教学要求出发,从我们教师自身出发,提出这样那样的框框,死死地捆住学生,却忽视了学生这个习作的根本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心灵需求。我们盲目地以习作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机械枯燥的原地转圈圈,习作教学只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毫无质量可言。习作指导必须从主体出发,从主体的心理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真正破解习作这个难题,让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习作是什么?是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交流和表达中才不断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断地提高表达水平。那么,要表达什么呢?也就是学生要表达什么内容呢?要知道,我们教师强制性的规定、人为的要求只能害苦学生。这些规定、要求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岂不知,它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根本就没有。如此的强人所难,这样的表达和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他告诉我们,学生的言说欲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源。可见,习作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入手。那么,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呢?

这必须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着力于言说能力的培养。具体要做到:第一,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第二,基于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快乐地表达;第三,基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创意地表达。

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本领。首先,本领就来自于学生个体真实的生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本领,而且各不相同。那么,怎样让学生成功地发现并介绍“真正的”“与众不同”的本领,则是我们指导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我们不妨让学生经历“自我发现――发现他人――合作提升”的过程,在反复言说、发现和探讨中提炼“本领”,具化“本领”,欣赏“本领”,只有经历这样充分言说的过程,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打开思路、恰当选材,写起作文来才能文思如泉,得心应手。

二、感知表达方法的需要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学生写出来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有的文章具体生动,有的文章简单明了,有的文章粗糙干瘪……除了学生自身感知事物的方式有差异外,最主要的是学生并不懂得怎样去叙事,不知道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心中没有方法,写起作文来当然会无从下手,不知所云。

小学阶段,主要练习记叙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由此可见。“具体”是最重要的教学要求。那么,怎样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呢?首先,怎样才算是具体呢?我们必须借助实例来解剖和表现,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悟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景物描写等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具象化的语言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样的一系列详细描述就叫具体。其次,什么时候必须具体?除了借助大量的习作范文,我们还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再次,为什么要具体?这要引领学生通过审题,通过写作目的等来感知。

“在写中才能学会写。”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具体”这一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地练写、修改、评价和完善,他们就能懂得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并渐渐地习得表达的规律性。

三、掌握文体特征的需要

文章体式将文章系统有效地进行归类,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文章的基本特征,便于习作时“对号入座”,能促进学生习作的规范化。每一类文体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已有所渗透,学生也能粗略地感知。可是,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文字、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文体就困难了,学生实践起来也容易糊涂。例如,记叙文和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应用文中的书信体和请假条、通知等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文体是文章内在的规范性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习作实践才能让学生体悟和准确地运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类练习,然后有针对性地比较文题、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最后再鉴别、整理和总结,以形成整体“块状”的习作知识。对于实用性的应用文,如小学阶段重点要求掌握的书信,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习作中各种知识性的要求,只有深入透彻,学生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也就避免了死记硬背、机械枯燥,达到了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例如,书信开头的称呼要顶格写,为什么?结尾一定要有祝词,为什么?怎样的祝词才恰当,才能符合对方的心理?最后为什么要署名,而且要先署名再写日期?弄懂了这些之后,学生才会明白:这些外在的格式要求,实际上是内在表达的需要。有了这个基础,习作中进一步练习、强化,学生才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达到格式要求,而且终生都不会出错。

四、养成良好习惯的需要

好习惯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成就一个人的人生。习作教学尤其要注重培B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1)认真审题,据题选材的习惯;(2)想好再说,先说后写的习惯;(3)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写自己最能写好的事的习惯;(4)想通再写,一气呵成的习惯;(5)独立表达,自我表达的习惯;(6)静心修改,完善自我的习惯;(7)阅读互动,欣赏合作的习惯;(8)及时反思,提升自我的习惯。这些都必须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就能逐步提高。

五、启动互助赏评的需要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也是修改、欣赏和评价的主体。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比较、互助探究、欣赏评价,在交流分享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习作鉴赏力,这是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评价方式。

我们也可这样分步教学:自读自赏,明确得失――互读互赏,比较激励――优作品赏,提升自我。习作教学经历了合作互动、探究比较、欣赏评价的过程,学生在自由阅读、自主体会、自如评价欣赏中就能愉悦地汲取经验,吸纳方法,明确目标,产生动力,从而实现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

征文怎么写篇8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我们又该怎么写好说明文呢?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说明文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而枯燥乏味、条理不清的文章,怎么能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呢?所以,写说明文除基本要求如准确、简明外,还要讲究生动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少同学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写说明文应该不带任何感彩。其实不然,如果你能把说明对象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去对待,你介绍它,就犹如介绍你的一个朋友一样,你说,这样去写文章,你还会感到困难吗?

所以,我们要写好说明文,必须首先从感情上入手。对说明对象赋予自己强烈的情感,这样,读者读来就会感觉亲切,仿佛是在听一位陌生朋友的自我介绍。其次,就是要把自己拟物化,即自己在写说明文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常规的“人”,而要把自己当作被说明的对象的“物”,并以物为角色,体会一下它们的特征有些什么优势,体会一下它们假设要自我介绍该如何找到突破口。最后,我们还需要讲究说明的“艺术”,如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等。在教材中,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不少说明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说明的语言上进行挖掘,比如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记叙、描写和抒情,其实也可以用在写说明文上。当然,说明中的生动形象与记叙、抒情中的生动形象是有原则区别的,记叙文的生动形象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文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浅显、更容易懂。我们要在文章中体现我们的思想感情,但表达思想感情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得更明白,更爱看。

初学说明文写作的同学往往比较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说明目的不明确,缺乏对事物需要说明的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思考。具体表现是,对事物的某方面进行说明的时候,文章没有紧紧围绕该方面的特征来写,致使这方面的特征不清晰,不突出。二是对事物的特征说明不清楚,主要体现在说明顺序不清晰,说明方法不恰当。有的同学在说明事物特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会不讲究说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或者事物的一个方面还没说清楚又去说另一个方面,结果使得哪一个方面也没有说清楚。想要写好说明文,同学们要牢记五点:第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第二,要选好说明角度;第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第四,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第五,运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

征文怎么写篇9

古人吟诗喜欢炼字,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事佳句。从欧阳修“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的执着到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动;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铮铮誓言到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真实写照;由“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由 “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无不体现了古诗词炼字的作用与妙处。

何谓炼字?炼字就是使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感与哲理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因而高考炼字的考查受到了出题者的青睐。而对这种常见的题型,学生虽然记住了答题模式,但不是泛泛而谈就是遗漏要点,不能准确地赏析出从炼字到炼意的妙处,写不出满意的答案。怎样才能答好炼字题呢? 我把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为:四步攻克炼字题。

第一步:找。“找”就是找对象,即找出所炼之字的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主语和宾语 。在找对象之前,一定要先准确判断该字的词性。如果是动词一定要找出动作发出的对象(即主语),还要找出它所涉及的对象(即宾语),如果是副词一定要找出它所修饰的对象,即中心词及中心词所涉及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走好炼字的第一步。

第二步:析。“析”即析客观情理特征。它包含两部分:一是解释该字的含义,二是分析该字涉及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特征。在析的时候一定要将该字还原于原句,联系诗句,合理想象,再现画面来分析所涉及对象客观存在的特征。联系诗句客观分析情理特征,这是走好第二步的关键。

第三步:思。“思”即思主观情理。即是思考该字给人的主观情感怎么样,或给人怎样的感觉。一定要从客观角度出发侧重主观角度分析,这样才能走好炼字题的最容易漏写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答。“答”就是整合答案、规范答题。炼字题的答题格式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释义(可答可不答),如果用了修辞,一定要点出修辞。二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合理描述景象画面。三是写出这个字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上四步中,第一步是基础,可有效防止学生答题时偏题或答不到点上。第二步是准确表述的关键,第三步是学生最容易漏掉的一步,第四步是让学生规范答题。下面就具体诗句讲解分析操作的具体步骤。

例一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请赏析“铺”的表达效果。

[析]“铺”发出的对象是太阳,涉及的宾语是江面。(找对象)太阳的特点是残,江面的特点是平而阔。不说残阳照在江面上而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用“铺”字写出了残阳像纱缦一样贴着地面照射在江面上的情景,写出了残阳的照射特征是慢、柔和(析客观情理特征)。给人一种安然亲切的感觉(思主观情理)。

[答]太阳本应照射在江面上,而作者却用一个“铺”字,说明太阳是贴着地平线照在宽阔的江面上的,“铺”字写出了秋天夕阳的平缓、柔和与静美,既形象又贴切。一种亲切安然的感觉扑面而来。

例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请结合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横”和“绕”的理解。

[析]此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清澈的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斑斓。斑马犹长鸣,人又何以堪?整首诗形象鲜活,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横”的对象是青山,“绕”的对象是白水。(找对象)“横”写出了山的静姿,“绕”写出了水的动姿。(析客观情理)一动一静,营造了寥廓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图画美与送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思主观情理)分析二字不仅要点出分别之地,更应联系送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旨意,才能看出二字的情感内涵。

[答]作者写出了送别之地是廓外青山,水绕城之地。用一“横”字形象地勾勒青山的静姿,作一“绕”字使白水的动态之美尽显纸上,一“绕”字又有缠绵之意。此二字一动一静,于视觉上形成一幅青山绿水的优美的图画,又在心理上引出了情意。写出了作者送友人时的那种缠绵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二例属于炼实词。

例三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是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不知”写出了征人迷惘之情,而“尽”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有何妙处?

[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尽”字修饰的是望乡,而望乡的主人是征人。(找对象)“尽”是“全”与“都”的意思,体现了征人无一例外的望乡之情。(析客观特征)“尽”又有“完”的意思,用“尽”来写出征人的思乡情之无尽。(思主观情理)

[答]一个“尽”将诗情画意的音乐美与战士的思乡之情融于一炉,写出了所有的战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但征人的思乡之情却如春蔓一样没完没了。这样一尽字就达到了征人无一例外之“尽”与战士思乡情之“不尽”的妙合,使征人的思乡之情更显幽深绵长。

此例是炼虚词。

例四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作者从泷洲被贬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

写诗有诗眼,请问“岭外音书断,今冬复历春”这两句诗的诗眼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析]诗眼是“断”与“复”。“断”的对象是“音书”,(找对象)写出了作者在被贬后音讯全无、与世隔绝的境况(析客观情理)表达了作者在逃亡时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痛苦无助(思主观情理).“复”的对象是时间, (找对象)写出了作者逃亡时间之长,(析客观情理)表达了作者当时度日如年的痛苦。(思主观情理)

征文怎么写篇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是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写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适当强化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8年级上册的教材安排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兼顾,事理说明文学生写作有一定难度,事物说明文尤其是写一个建筑群学生易于掌握。基于此,设计了仿《故宫博物院》学写校园这一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写说明文,首先得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亦如过河所摸的石头,虽沉于水底却让走路的人可以找到航向。其次有了航向就可以摸索着走路,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要求。阅读说明文时首先得明确该文的说明对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理清作者成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作时也一样需要掌握这些要领,这是写好说明文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已渐渐淡化了说明文这一文体,平时学生的训练几乎都是围着中考的指挥棒,记叙文、议论文训练有素,游刃有余,可说明文却很陌生,不知如何下笔。为此,让学生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出说明文自然就成了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仔细观察校园尤其是花园一角及本班教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说明文这种文体,懂得了要把一个事物说得清晰、明白,就要抓住特征,恰当安排说明顺序及正确使用说明方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说明文?(温故)

(投: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

思考: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代表性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投:《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知新)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好说明文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起跑线上】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则《寻人启事》。

(投:男,个子中等偏高,剪短发。穿印有“……学校”字样校服,着运动鞋,背一书包。)(找学生读一读)

这样的《寻人启事》能找到人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没抓住特征)

如果这样写呢?(投:男,身高1米63左右,体形稍胖。脸大而圆,布满青春痘,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时声音浑厚洪亮,中气十足,语言模仿力极强。背一挂有“海宝”挂件的蓝色书包。)(生:能)为什么?(生:抓住了特征)

师:看来抓住特征寻人是首要。写说明文也一样。

2.怎样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呢?

(1)观察三幅猫图,找出三只猫的瞳孔不同之处,并说明哪是早晨,哪个是中午,哪个是晚上?

(猫眼瞳孔可以自动放大与缩小。中午光线强烈,为减少强光进入会眯成一条缝,晚上捕鼠,增强视觉能力,瞳孔变得又圆又大,活像两盏小灯泡。而早晨瞳孔是椭圆形的。)

这一观察说明什么?(多角度仔细观察是抓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

(2)观察三幅图,辨别嘴的不同之处。

(鹰嘴勾曲锐利 鸭嘴扁阔 鹤嘴细而长)

这一观察又说明什么?(作比较是抓特征的又一方法)

(二)【精彩十分】

欣赏本校图片,概括特征。

1.(10张)解释:因条件限制未拍全,请仔细观察,说说校园相同类型的还有哪些?特征?(设备齐全)

2.(11张)特征?(环境优美)

3.(11张)特征?(育人摇篮)

总结:学写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写好说明文之二――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动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表示路线的词。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登景山(看故宫全景)《故宫博物院》

表示路线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在两边、在中间

总结:作者的立足点不断变化――“动点观察”。

虽然作者不断在移动立足点,但始终沿着一条线,这条线是中轴线(展示故宫博物院图片)。

2.【精彩十分】

我校也有一条“中轴线”――图片(林荫大道――振宁路)。

结合方位词:往左看――操场;往前走;往右看(学生自述,再结合图片解说);1号教学楼(行政区域及教学场所);1-3号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小花园后面是连接1-3号楼的2号楼(实验室);3号楼与图书馆、校史室、学生宿舍(2楼)阶梯教室、食堂、报告厅(1楼)中间是羽毛球场,其西边紧靠大道的地方是主席台(升旗之地)。

(二)定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朱漆方台”一段方位词。

找立足点:朱漆方台、雕金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