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2:58

找春天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眼里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

2、出示春天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3、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校园里,让我们跟随课本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看,课本里的小朋友们再也坐不住了,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你能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三个动词吗?

2、圈出“脱”“冲”“奔”这三个字,并理解意思,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急切)

3、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轻快,语速加快,重读关键字。

3、教师:我们兴奋的奔向田野寻找春天,而春天却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课文把春天比喻成什么?

4、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认识“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体会“害羞”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三、品析课文

教师: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里?我们快来把他找出来吧。

1、出示段落。“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2、读春天。

教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学生:朗读。

教师: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

3、找春天,说春天。

教师:是的,春姑娘就藏在小草里,野花里,嫩芽里,叮叮咚咚的小溪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她,我们也找到了春天。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句子吗?

学生:比喻句

教师:这几句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

学生:把小草比作春天的眉毛……

教师:为什么说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

教师出示:四句描写春天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样比喻的理由。

教师: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集体读,分组读,单人读)

出示句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上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我们能模仿上面的句子也说一些比喻句吗?

5、教师:我们还从哪些句子看出了春天?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1、春天是有颜色的,五颜六色,春天是有味道的,香香甜甜的,春天是有声音的,叽叽喳喳,叮叮咚咚,春天是有生命的,生机勃勃,春天在大自然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2、春天还藏在书里,在画里,在我们操场上,在我们花园里。

3、画春天。孩子们我们找到了春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让我们可以用笔把春天画出来吧!

五、课后练习。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春天的眉毛

野花           像       春天的眼睛        美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2

                                      教师:

科目:品德与生活

年级:一年级

科目章节名称

春天的盛会

教学目标

知识

尝试体验春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能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情感

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寻找到的有关春天的照片、自绘有关春天景象的图画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活  动

(一)童话导入,激情激趣。

(教师穿着绿色纱裙,戴上花环,装扮成“春姑娘”入场)

师:小朋友们,我觉得你们今天穿得特别漂亮,一定是收到春姑娘我昨天寄给你们来信了,对吧?哪位小朋友来回忆一下信的内容?

师:那事不宜迟,春姑娘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乘上春风的列车去参加春天的盛会。

(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出发啰!

(课件出示列车图并发出笛鸣声)

1、生:说的就是明天我们要早点起床,穿得漂漂亮亮地来这里参加春天的盛会。

2、学生看课件。

 

二、乘坐春风的列车,观赏春景。

师:小朋友们,请看车外,如画的春光多美丽呀!请你们细心欣赏,待会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课件配乐演示春天的风景。学生跟随画面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阵阵惊叹)

师:谁来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

1、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我看到了蝴蝶和蘑菇。

生:我看见了桃花。

生:我看见了木棉花。

   生:我看到了柳树。

生:我看到了牡丹花。

生:我在路上看见了种子在发芽。

生:我看到了蜜蜂。

三、交流、体验和分享春天带来的快乐。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想说啊!这样吧,我请你们找你的好朋友去说一说。(拿出自己春天的图画)

1、四人小组说说春天的美。

2、个人上台说说。

3、展览优秀作品。

作业

设计

画春天的画

找春天的声音

          春天的盛会

春天的美: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春天的感受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趣味性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但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形式单一陈旧的计算题与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从而使作业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比如,在学完“表内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小朋友们,秋天是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呀!老师决定明天带小朋友们出去郊游。郊游时大家是不是需要吃点心呢?这次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由小朋友们自己买。这里有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3元,面包2元,炸鸡腿6元,汉堡堡5元,果冻1元……大家有50元买本组的点心,请小朋友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划一下怎么买才能使大家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呢?再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将作业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不仅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爱学乐学。

二、蕴游戏于作业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出各种图形,并数数所摆出图形的角的个数。因摆法不同,图形不同,角的个数自然不同,在动手完成作业中,学生既可以摆出三角形,又可以摆出长方形。如学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设计“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小熊打电话邀请小兔去他家做客,门牌号是112号。小兔很高兴地答应了,可等他来到小熊居住的小区,呆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小朋友,你能帮助小兔找到小熊的家吗?这样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改变了计算题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与其他学科巧妙相结合

新课程要求淡化学科理念,而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候,应当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加强数学与语文、绘画、音乐等学科的融合,从而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整合性作业:请大家读这首《春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读完后,你发现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它一共出现几次?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请你也找一首诗,要求: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这样与语文整合的数学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再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与教学,让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配合下,利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数学作业,将枯燥的作业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并加强数学与如语文、绘画、音乐等学科的融合,从而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改变作业设计形式的单一化,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参考文献:

[1]华应龙.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生活 音乐课堂 尝试

音乐课中,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我进行了让生活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的有效尝试。

一、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35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你们,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推出摇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了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孩子们边摇边聆听,边摇边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并认真、用心地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难题,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他们委屈地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就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地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他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三、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比如在三年级教唱《嘀哩嘀哩》的时候,时值初春,春的气息悄然而至,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现了这一主题,学生对春天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春”为主题线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学。在“寻找春天的声音”这一环节中:1.找一找。师:春天的大地不但风景秀美,还有春天里特有的声音呢。你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 生:春天,小鸟儿在歌唱。师:小鸟儿怎么歌唱?能模仿么?生:叽喳喳嘀哩哩……师:春天,小鸟儿可高兴了,他们的叫声特别欢快,我们来学小鸟欢快的叫声。(教师引导下念出:嘀哩哩嘀哩| 嘀哩 哩|……叽喳喳 叽喳|叽喳 喳|……)师:还有什么声音?生:春天,小河在欢快地流淌:哗啦啦,哗啦啦…… 生:还有春雨在歌唱:沙沙沙 沙沙|沙沙沙|……淅沥沥 淅沥| 淅沥 沥|……2.念一念。师:这些春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条新的节奏,老师用小黄鹂的叫声念出这条节奏,大家来学学小黄莺灵活清脆的叫声好么?……(课件出示节奏:×× × ××|×× × 0|×× × ××|×――|)活动:教师指出前十六分音符,先引导用小黄鹂的叫声准确地念出节奏,后让学生模仿其他春天的声音巩固。师:你还想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条节奏? 生:蜜蜂的叫声:嗡嗡嗡,嗡嗡嗡…… 生:小河的流淌声:哗啦啦,哗啦啦……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5

一、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47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孩子们边摇边聆听,边摇边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并认真、用心的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他们控制音量,调整情绪,为摇篮中的小宝宝唱歌。并律动感受:第一段轻轻拍孩子,第二段轻轻抚摸孩子。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看来,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三、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比如在三年级教唱《嘀哩嘀哩》的时候,时值初春,春的气息悄然而至,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现这一主题,学生对春天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念与知识。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春”为主题线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学。(二)寻找春天的声音。1、找一找。师:春天的大地不但风景秀美,还有春天里特有的声音呢。你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生:春天小鸟儿在歌唱。师:小鸟儿怎么歌唱?能模仿么?生:叽喳喳嘀哩哩。师:春天小鸟儿可高兴了,他们的叫声特别欢快,我们来学小鸟欢快的叫声。师:还有什么声音?生:春天小河在欢快地流淌:哗啦啦?哗啦啦……?生:还有春雨在歌唱: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淅沥沥?淅沥|?淅沥?沥|……2、念一念。师:这些春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条新的节奏,老师用小黄鹂的叫声念出这条节奏,大家来学学小黄莺灵活清脆的叫声好么……活动:教师指出前十六分音符,先引导用小黄鹂的叫声准确地念出节奏,后让学生模仿其他春天的声音巩固。师:你还想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条节奏?生:蜜蜂的叫声:嗡嗡嗡?嗡嗡嗡……生:小河的流淌声:哗啦啦?哗啦啦……

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6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春雨》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的开篇之作,是一首令人赏心悦目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与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们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角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0个生字词,认识5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的特征与作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植树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雨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的特征与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二、教法与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预、主动获取。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上不要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老师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设疑激趣,营造美境,引入课题。

通过师生共同模拟春雨声,读好课题,设置疑问,初步感受春雨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街接。

2、存疑自读,初步感知春雨的美。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在本堂课中,老师采用自主朗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自读、再让同桌互相检查读、然后抽生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得准确,在朗读过程中识读生字,初悟春雨的美。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这句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能“自找水喝”。要使学生形成“自找水喝”的能力,我们的小语教学就得一改以往面面俱到、串讲串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的场所,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本堂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基础上,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然后汇报学习。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自己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4、扩展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春雨》这一诗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拓的空间,老师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想一想,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经过认真的的讨论,得出许多精彩答案:“春雨飘落在校园、果园…”教师接着又说:“春雨是喜人的,它降临到哪儿,哪儿就会生机勃勃,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纸和笔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写下来好吗?”(同时播放儿童歌曲《春雨蒙蒙地下??鳌罚┭??浞指兄?河甑拿篮螅?谇崴捎淇斓那榫持邪研哪恐械耐蓟?隼矗?炎约合胨档幕靶戳顺隼矗?嘌?搜??南胂罅Γ??⑴ê竦难?靶巳ぃ?榫吃傧郑?硐盅??钥挝牡亩捞馗惺埽?炕?且洌??徊郊し⒀??劝?禾欤?舶?河甑那楦小?BR>四、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以精点的词语,整齐美观的形式,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飘飘洒洒 轻柔细密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课标;个性化课堂;学情;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环节。尤其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又极其薄弱的学校,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呢?

首先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

其次就是要研究学情,立足学情,展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个性化的课堂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一、领悟课标教材的能力

领会课标精神,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多时候课堂的低效是我们对课标与教材的学习研究不够而造成的,而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掌控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立足学情,提升备课能力

既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备课的重点就应该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重。如果老师课前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实效就无从谈起。

1.承认并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备课,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有层次和梯度的设计,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如,在《找春天》一课,我设计了“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让学生从“读春天”“写春天”“画春天”“唱(咏)春天”环节中自选一项或两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课前完成。上课效果很好,这些孩子身上的不同优势与个性化的体会理解,既使学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又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主,同时也能激发小孩子模仿学习的意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与《课标》提倡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一致的。

2.落实教法和学法。备课应详细设计出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及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从中既要体现学法指导,又要体现教法指导,所提问题必须有价值、有启发性、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找春天》识字内容时,我设计了几种识字交流方法,有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做动作演示猜字“羞、遮、掩、探、触”,谜语、顺口溜猜字“羞”。只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实践是课堂的核心环节,不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学习效率也大为提高。

三、发掘整合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只依靠课本,要学会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课内外活动,地域文化、自然风物、社会生活等,大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重视学科间的合作搭台,加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四、组织和掌控课堂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有时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尴尬场面,因此我们应当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1.留心学生课堂反应,机智应对。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课堂学生反应的不同,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问。既鼓励部分学生优秀拔尖,也要允许暂时有一部分学生落后,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关注课堂教学焦点,恰当切入。我们要分析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从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入手,从学法入手,找到症结,打开缺口,突破重难点,允许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渐渐进步成长。

3.精心创设教学氛围,情感带动。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本文演讲词的特点,让书本内容回归到生活,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读”和“说”把感情表达出来,教学任务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顺利完成。

4.发挥小组学习优势,碰撞思维火花。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成员好中差搭配,性格互补,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安排必须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到位,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创新个性的课堂。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8

一、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过去语文活动的区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精辟阐述,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学生应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查找搜集资料中学习整理运用资料。而这一教育理念的确立显然来之不容易,它是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才获得的,近十年人教版教材对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安排的三次嬗变就是一个佐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依据“大纲”和“课程标准”作了三次大的修订和变动,比较比较就可知道:1992年10月第1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虽意识到了实践的作用,但也只是零碎分散的安排了一些简单语文活动,内容单一,偏重的是课余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显得无足轻重,成为全套书的点缀,未能引起师生的重视。2000年4月第1版修订本《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则大有改观。这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实践活动它变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其次,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可操作性于一体,每个专题单独集中编排在一起,每册书安排6~7个专题,非常醒目,易引起师生的关注。再次,每一次实践活动大都冠一个很富有吸引力的名字,活动目的明确,要求的活动准备详尽,活动的程序、步骤清晰明了,参考资料丰富,趣味盎然,可读性强。最后,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能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2001年6月第1版)与之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吸取了其精华,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主要体现在:一、它融听说读写思做于一体,把口语交际与写作渗透于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其目的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二、它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三、它安排在每一个单元后面,与本单元的课文主旨相吻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四、给学生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有的是两题任选一写、三选一活动、甚至四选一做,考虑了学生各种条件的差异和个人兴趣爱好,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五,每一册都设计了3次大的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内容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六、内容的安排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环境,关注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二、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整合性。在学习内容上,要关注和涉及自然、社会、人生、天文、地理、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比如小组合作、独立探讨、调查研究等。既可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如实验法。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讨,利用校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开展实践活动。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要拘泥干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不断生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多元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能生成许多新的教育价值,比如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

三、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从宏观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方法。

1.先通览完一册书,了解6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及与每一单元的关系,便于从整体上设计与安排教学。

2.每册书3次大的综合性学习,一般是强调对学生某一研究能力的培养,需4~~6课时完成,需提前2周让学生去做充分准备工作。1节布置各项任务做充分准备工作,1~2节课口头交流,2~3节课写作和评议。

3.每册书3次小的综合性学习,一般是突出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提前1周布置各项任务让学生去做充分准备工作。1节课口头交流,2节课写作和评议。

4.交给学生搜集、查找、积累、整理学习资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观察、调查、访问、比较、分析、综合等常用的研究探讨的方法。

5.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合作完成,必要时,教师先做示范。

6.依据学情,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注意开掘,做深做好。

7.教师要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8.应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四、《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案例说明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某一方面的学习资料

2.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观赏、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妙,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二、活动准备

1.3.5雨水~~3.20春分,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某一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动物,了解其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坚持天天写日记,然后编辑成“某某自然日志”,自为题名。

2.搜集、查找与“春天”有关的诗文、歌曲,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歌唱。

4.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可写诗、作文、绘画、摄影、朗诵、弹曲、演唱等。

三、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度过一个寒冬,现在春天已悄然而至了。你是否感受到春天的大驾光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生活的美好吧!

二、布置任务

1.每人都要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某一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动物,了解其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坚持天天写日记,然后编辑成“某某自然日志”,自为题名。

2.分组搜集、查找与“春天”有关的诗文、歌曲,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歌唱。全班分为四大组:第一组查找与“春天”有关的诗词,第二组查找赞美“春天”的美文,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来评说所找的文章美在何处?第三组查找歌颂“春天”的音乐作品,最好学会演唱。第四组查找表现春天的绘画、摄影作品,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来说明每件作品的特点。

3.每一个同学都要选择自己最棒的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可写诗、作文、绘画、摄影、朗诵、弹曲、演唱等。

三、交代学生观察的方法,选好观察对象,采用定点法观察。把学生带到《与风倾诉》(即东环公园),选好某一两个对象,实地观察,注意细看其形状、颜色、嗅其气息味道,随时随地口头交流,作以记录。回家后查找与其有关的资料,并结合观察所得,运用联想和想像写下当天的日记。

第二课时

交流过程

一、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朱自清《春》(配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二、导入活动:刚才大家领略了朱字清先生笔下那绚丽多彩、美妙可爱的春天。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万物是怎样生长的?

三、交流观察所得,展示“自然日志”(8~12人)

四、引入交流表现春天的文学艺术作品~~(15~~20人)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作了观察和记录,这是我们认识自然奥秘、探求科学真理常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掌握它,并经常加以运用。古往今来,赞美歌颂春天的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你打算选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呢?

五.交流查找的诗词和文章,师朗诵自找的散文〈〈听春〉〉参与交流活动。

第三课时

交流过程

1.交流摄影作品。

2.交流绘画书法作品。

3.交流音乐作品。

4.交流自写的诗文。教师朗诵自写的诗歌。

寻觅春天的踪迹

春天从哪儿来的──

春天呀,从天上来

你看那响雷催着淅淅沥沥的雨儿

悄悄的流到江河的胸膛

春天呀,从地下来

你看那嫩嫩的小草

偷偷的钻出泥土吐露着清香

春天呀,从南方来

你看那圆圆的太阳

正漫腾腾地往长城游逛

春天呀,从北方来

你看那天上的雁群

正乐悠悠向长江飞翔

春天呀,从东方来

你看那柔柔的风儿

正挽着阳光播撒着芬芳

春天呀,从西方来

你看那长着一双巧手的霞光

正围着碧玉般的垂柳梳妆

春天呦,从笑容里来

只要你内心贮满知识的宝藏

那她就会永远洋溢在你的脸庞

5.齐唱《春天在哪里》

6.共同欣赏张德兰演唱的《春光美》

第四、第五课时

一、概说“我心目中的春”(5~8人)

同学们通过参加以上几个方面的交流活动,对春天可能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那么,你心目中的春是怎样的呢?请你们用一二句自认为最好的话来表达。

二、师总结并布置作文

以上几个同学都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好多同学想发言,由于时间有限,我想大家最好是用笔,把自己对春天的一腔话语从容不迫、潇洒自如地写出来吧!咱们要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写得又好又快!

三、学生作文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9

目的与要求:1、进行课程整合,把阅读、作文和班队活动、口语交际结合起来。2、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爱春、赞春、惜春的美好情操。3、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时间安排:从“早春三月”到“烟花三月”教学思路:结合教材《燕子》《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引导向课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找“春”,到书本中找“春”。具体做法一、宣传发动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讨论,畅谈:如何开展找“春”活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围绕一个中心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决议,指导学生写建议书,这样又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二、搜集汇编:1、全班发动,个个出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中﹑电脑(网上)搜寻:含“春”的成语,和“春”有联系的好词佳句。谚语名人名句﹑古诗、散文等。(团结协作)(扩大知识面)2、把全班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按小组分类负责整理,再进行汇总、打印、设计封面、写前言、装订成册。三、办报、评报1、指导学生自办以“春”为主题的艺术小报,把对春天喜爱,赞美之情融入报中。2、在小组中评选(2-3)份优秀手抄报,到全班交流、参评、介绍自己的办报意图及内容构思、独特之处。然后在让同学评选最佳手抄报,并说明理由。(学会有条理地说话,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并描述其特点,还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字词句中。)3、写作文《夸夸我的手抄报》或者《我最喜欢的一张手抄报》。四.举行主题会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汇报、展示找“春”的成果,对找“春”活动进行总结。1、用获奖的手抄报布置教室,营造“春”的氛围。2、开头唱:“春天在那里”。3、演出以《春之韵》小集子的内容编排的节目:“春”字成语猜谜,巧填空;限时背古诗竞赛,根据意思说成语;小组轮流对诗句;抢背谚语和名人名句;集体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展示优秀作文等。4、结尾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写找“春”活动的体验日记,写作文:记一次XXX主题会,突出场面描写)活动后记: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加深了对“春”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不仅从自然界,从书本中感受到了春的魅力,而且认识到春光可贵,认识到他们就是祖国的春天,决心用实际行动珍惜春光,多学科学知识,长大了要为祖国更好的春天增光添彩。

找春天教学设计篇10

一、利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宏观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微观上提供了人类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小学语文课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地球的形状,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而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展示出来。这篇课文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只是凭空想象会感到很茫然。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地球确实很渺小。如果毫无节制地使用地球的资源,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是地球人的责任。

二、理解教材,加强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联想。如教师可以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星罗棋布的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九寨沟慷慨地把这一切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学生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唤起了学生心中保护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广阔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挖掘教材,落实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因为它们渗透着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起来。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形成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意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补充了关于西沙群岛现状的资料供学生阅读。通过对比,学生思考并讨论:西沙群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变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人类与地球上的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重组教材,开展环境教育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课程计划的严格实施者,在教材处理上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改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重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教材中有不少歌咏春天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结合春天这一时节,围绕“颂春”的主题设计一堂“重组教材,整合教学”的语文综合课——“春天的赞歌”。 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文章,背诵其中的优美片段,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春天,采集树叶、花草。课堂上,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导入,和学生一起品读《春晓》《找春天》《春的消息》等课文和诗词。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的活动,或者收集废纸,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周围的环境。

五、拓展教材,践行环境教育

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如学校新建了花圃,植了草坪,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植物、建筑,发动学生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一学生写道: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多么富有人性的标语啊!为了锻炼学生的口才,教师可以举办环保故事大赛,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