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0:28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篇1

林则徐其人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号竣村。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蒲阳会馆就是林则徐的故居

菜市口,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跟老辈儿人打听这地界儿的历史,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当年杀人砍头的刑场,往深了还能跟您念叨念叨在这儿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但是一说到这位留名青史的缉毒大队长――林则徐,就全都一问三不知了。其实在来之前,我已经查阅过资料,贾家胡同31号院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从骡马市大街中段的果子巷一直向南,大约走200多米,有一个叉路口,从东边那个岔路口拐进去就是贾家胡同,沿途很多建筑都在拆迁。贾家胡同在明朝时,称为贾哥胡同,清时称贾家胡同。贾家胡同是典型的宣南胡同代表,里面各式的门楼基本上都有。胡同里比较安静,寻常朴素的色调充满了所有的空间。

贾家胡同31号坐落在胡同中部西侧,很简陋极普通的院门,没有任何装饰,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门口刚好有几位七八十岁的大爷坐在路边晒太阳,我走上去问他们这里是不是林则徐故居,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里原来是蒲阳会馆,林则徐来北京时在此住过,所以后人把此地视为林则徐故居了。我见院门没关,推门走了进去。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四合院,东西长,南北窄,四面有房,西房四间,南北都是一明两暗的房子对称着,院子里可以看出有不少后搭出来的房子,过道很狭窄。小院不大,静中带幽,当年应该是比较清静的。

小院北房夫妇俩很健谈,他们告诉我这里已拆了一部分,现在停止拆了,可能能保留下来吧。他们指着自家的房子说:“我们住的这是北房,当年林则徐一家人就是住在这所房里的。”话语间听得出他们的自豪。

在探访名人故居过程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会馆”这个词,那什么是“会馆”呢?“会馆”,其实说白了就是省市的驻京办事处。绍兴会馆就因为鲁迅曾经居住过,所以又被认为是鲁迅故居,浏阳会馆又叫谭嗣同故居,林则徐则是在蒲阳会馆居住过。有资料记载,林则徐1811年春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就住在福建老乡建的这座蒲阳会馆里;1813年他当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偕妻郑淑卿到京师就任,一家人就住在这里。

功与过交织在林则徐身上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毒英雄林则徐就是揭开近代史的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

据说林则徐第一次进宫的时候,风尘仆仆,结果正事没谈成,道光皇帝就让林则徐回家休息去了。接下来的几天里,道光挺心疼这位未来的缉毒大队长,准许他骑马进宫,没想到,林则徐不会骑马,得,您就坐轿子吧。从此之后,他成了第一个坐轿子出入皇宫的大臣。

几天之后,林则徐就肩负着缉毒重任奔赴广东,这才有了我们所熟悉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当英军进犯天津海口时,投降派乘机诬陷林则徐,道光帝于1840年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5月初,又令林则徐以四品卿衔去浙江随营效力,但不久,道光帝以广东方面的军事失败归罪于林则徐,将他革职查办,发配伊犁。

官场本就是瞬息万变,林则徐的功过咱们暂且不谈,在他负责广州大举禁烟之时,也发生了一些故事。

林则徐请客

道光皇帝派五十三岁的林则徐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甜点,是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很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点。”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点!”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受的了,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做一个清官很容易只要正直就够了,但如果要做一个有政绩的好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林则徐告诉我们,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必要的“潜规则”还是要遵守的。这里有一段有关林则徐的轶事,关于真假已很难考证,但可以提供给大家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林则徐。

林则徐也要遵守“潜规则”

一场“虎门销烟”令林则徐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缉毒英雄,但您可能有所不知,这位清朝劳模竟然也受贿。不要惊讶,这是林则徐的部下一个名叫张集馨的人写在日记里的。

当时林则徐的职位是陕西巡抚,张集馨在陕西负责征收军粮,张集馨在他的日记《道咸宦海见闻录》里写道:“道光二十六年,由于灾荒,停征军粮,而督抚将军陋习如常支送。”意思就是说:道光二十六年,因为自然灾害,朝廷给百姓减负,停止征收军粮了,但是给领导上供的钱还得照常给。这其中督抚的抚指的就是陕西巡抚林则徐。按照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每个季度张集馨就会给林则徐上供1300两银子,还有逢年过节孝敬的,不完全统计,林则徐从张集馨这里一年“潜规则”来的银子超过了一万两。如果按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80元来计算,一万两就是80多万人民币呢!

这事儿是真是假很难考证,但清朝末年的官场上,贪污受贿很普遍。不过林则徐既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就说明林则徐确实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或许他是因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才暂时的伪装自己打入了敌人内部;也可能林则徐得罪了同事,被栽赃陷害。总之,一滴清水不足以荡涤一池泥潭,如何在污浊的环境中有所作为,至今都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

林则徐死因之谜

林则配新疆伊犁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已经65岁的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为钦差大臣,他带着儿子林聪彝和亲信幕僚直奔广西。途中林则徐突然发病,不省人事。

林聪彝急忙请名医连夜为林则徐切脉诊病。3天后,林则徐的病情有了起色,这天一早醒来,他感觉腹中饥饿,林聪彝遂叫人到厨房传饭。

片刻功夫,新来的厨子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丝小米粥,林则徐斜倚在榻上养神,无意中睁眼扫了一眼那躬身退下的厨子。不由心中一惊:“好面熟啊”!一边想着,一边拨开碗中银匙呷了几口,觉得粥味有点异样,惊诧之际,他猛然想了起来:那不是我在广州查办鸦片时,行辕内雇用的厨子郑发吗?自从自己获罪充军伊犁,他不是为洋人做饭去了,今天怎会到此?

待林则徐省悟过来,命人传唤郑发时,厨子早已不知去向。当夜,林则徐腹泻不止,竟又卧床不起了,到第4天,林则徐奄奄一息。这天傍晚,他躺在病榻上,突然直起身子,指着前方大叫:“新豆栏,新……”话未说完就“咚”地一声倒了下来……

林则徐的故事篇2

被告人:林德茂。

1995年10月29日12时许,被告人林德茂驾驶牌号为(苏)H—AC12374幸福250D型二轮摩托车在上钢一厂三号门处接客,从三号门进上海第一钢铁厂厂区,沿钢三路送被害人徐佳玮去其单位上海凇南石灰厂打来回,在按原路由北向南返回至钢三路l0号铁道口时,被告林德茂明知道口横杆已放下,禁止通行,但仍从横杆中间的空隙中强行驾车穿越铁道口,被正经过该处的l021号内燃机车撞倒,致使后座乘客徐佳玮左腿轧断、右腿骨折。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徐佳玮损伤度属重伤二级伤残。案发后,上海第一钢铁厂公安处对该事故责任作出了认定,确认被告人林德茂负事故全部责任。

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林德茂驾驶机动车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44条第l款规定,致使一人重伤,且情节恶劣,其行为显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l13条之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请求依法惩处。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徐佳玮要求被告人赔偿其因交通肇事一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医疗费64426.50元、误工费2483.33元、残疾生活补助费84041.28元、护理费735元、住院伙食费1472元、交通费276元、残疾用具费28800元。合计人民币182234.11元。

被告人辩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被害人中途跳车所致。

辩护人辩称:被告人系过失犯罪,可从轻处罚。

林则徐的故事篇3

满18岁时,林则徐与河南郑知县的女儿郑淑卿结为伉俪。

习惯北方生活的郑淑卿,开始有些过不惯贫寒生活,也不会做家务,可她手脚勤快,过不了多长时间便熟练自如。她温柔贤慧,几十年来夫妻情深意笃,形影不离。她不但分担了许多家庭事务,还在林则徐遇到挫折时为他排解、安慰他。

正因为夫妻情深,林则徐任高官数十年,从未沾染拥妻纳妾之俗,这在封建王朝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一英国名人为他俩造型塑像,称他为杰出的中华儿女。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十三,当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流放伊犁”的谕旨传到镇海时,郑夫人正患风湿症,行走不便。但她惦记丈夫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这次打击,如果孤身一人赴戍,适应不了新疆的气候、水土不服,又与家人相隔几千里,不通音信,怕他的身体挫垮,于是率儿子、女儿和媳妇陪同林则徐西行。到西安后,他们在西安巡抚的帮助下寄居下来,让二儿子、三儿子跟随丈夫出关进入新疆。

郑夫人每次都要趁驿递之便,捎上家信和各地好友寄来的书信,以及她自己的诗与丈夫唱和。

林则徐不顾自身维艰,与妻子话别时,写下那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有此贤妻作后盾,身陷逆境的林则徐仍能谈笑自若。

林则徐到伊犁后,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心情郁闷,以前的“疝气”加重,又患了鼻衄,身体精神状况日渐下降,多亏郑夫人及亲朋好友劝慰,心情才渐渐开朗起来,在罢官后仍做出了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林则徐历官40年,行迹遍及14省,统兵40万,位列封疆,仍俭朴廉洁。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日记,这里选载他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湘鄂的一则,以窥一斑。

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二十四日,己巳。卯刻行,十里鹅栗坳,岭小路窄。又五里何木山,又五里高水桥,又五里医家铺,饭,张令具膳。又十里塘下,又五里和树坳,又五里黄泥井,又五里烂木桥,又十里烂草田,在关帝庙住,张令仍具膳,湘境溆浦县令(麟)来迎。未刻微雨,申刻秋分。晡时雷雨颇大,二鼓始歇,半夜又雨。

林则徐还曾给子孙亲手留下一题楹联曰:“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的故居,为明末时的南方木厝建筑格局,灰墙黑瓦,正堂中贴有林则徐的画像,无巍峨壮观的官宅气势。又因1948年榕城水祸,房屋部分墙垣倒塌,破砖碎瓦,更显古旧苍凉。

据街坊闲谈,林家后人在每年除夕时,总要在林则徐的遗像前供奉一碗林大人爱食的炒豆腐,点燃一盏两根灯草的菜油灯,以示不忘先祖清廉自守的优良家风。

林则徐的故事篇4

在持续两年多的鸦片战事中,清廷中“剿”“抚”两条路线一直在争斗。“剿”派以林则徐为代表,奋战沙场的关天培、裕谦、海龄等都视他为领袖,可以看作外交策略上的“鹰派”;而“抚”派的“始作俑者”是琦善,他的“羁縻”政策为以后的谈判大臣伊里布、耆英等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外交策略上的“鸽派”。“鹰派”据理力争,对外态度强硬,勇气和热血却阻挡不了英军的枪炮;“鸽派”看到了中英军事力量的差距,主张让步妥协,以为可以平息战事,却将中国推入了更可怕的深渊。

一、禁烟: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

一日不回

1836年,北京的朝堂上开始了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是否禁烟、如何禁烟的大辩论。最终,道光帝采纳了禁烟派的意见。时年54岁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凭借其卓越的人品政绩,被道光帝于各省督抚大员中选出,进京觐见,被命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负责禁烟事宜。

林则徐(1785―1850年),出生于福州一普通汉人家庭,自幼聪颖好学,通过科举考试依次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从而踏上仕途。他做事严谨扎实,为官清廉,很快得到道光帝的器重,官运扶摇直上,历任湖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如果没有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林则徐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也许只是一个为官清廉,兢兢业业的传统士大夫的形象。但由他领导的这场掀起了中英之间的战端,并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禁烟运动,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者。崇敬者有之,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批判者亦有之,认为以往对林则徐的评价过誉,作为传统士大夫的他,同样无法承担起使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去掉史学家加在他身上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忠君爱国爱民的信条下成长的林则徐。正是出于这一点,当他看到了英国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给中国民众、也给清朝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危害时,他毅然站在了严禁派的一边。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慷慨陈词:“若(鸦片)犹泄泄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并主动请缨,担当起禁烟之重任。

在广州的禁烟活动如果没有激起以后的战事的话,可以说是成功的。林则徐一方面严厉打击中国的鸦片贩子,并广寻医师,配置戒烟的药方;另一方面,为了断绝以后鸦片的来源,深思熟虑的他把目光投向英国商人,对他们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逼迫其缴出所有鸦片,并写出保证书,声明以后永远不带鸦片来华,一经查出,货即没收,人即正法。在林则徐封锁商馆的威胁下,英国商人交出了所有鸦片,在虎门海滩上将所有缴获的鸦片销毁一空的林则徐,虽然预料到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而增修了虎门的炮台,加强了防备,严阵以待英军的到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英军的实力远远在清朝军队的实力之上。

二、谈判:片言片纸,远胜十万雄师

英国舰队终于来了,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广州,而是要震慑京师。十几艘英舰集结天津大沽口后果然引起了道光帝的惊慌失措,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奉旨与英人交涉。

琦善(1790―1854年),出生于一个世袭一等侯爵的满族贵族家庭。16岁就开始在刑部出入,18岁时正式补官,从此飞黄腾达,历任河南巡抚、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擢文渊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琦善的官运亨通,祖荫是一方面;他本身长期身处官场,练就一套处事圆滑世故的好本领也是另一重要方面。

琦善接收了英国人的投书,将它转呈给皇帝。亲眼看到英国舰队实力的他觉得中国简陋的船炮根本不能与之抗衡,便打定了“抚夷”的主意。这得到了本来就不想花钱打仗的道光帝的同意。于是,琦善担当起了谈判大权。

接到道光主抚的谕旨后,琦善马上给英军送去了20头牛和200只羊作犒劳之用,然后邀请他们前往大沽海边的帐篷里会谈。琦善把一切责任都推到林则徐身上,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英国人答应撤离舰队回到广州继续谈判。

琦善凭着他在官场上练就的翻云覆雨的嘴皮子功夫,成功哄骗了义律回到广州,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认为他不费一兵一卒就退却了“英夷”,被封为新一任钦差大臣赴广州谈判。与之对照的是,林则徐禁烟不成,反招来祸端,被道光帝下令革职,传讯到北京受审。

三、广州交锋

原本收拾好行装,准备进京听候审理的林则徐又接到了谕令,要他留在广东等候新的钦差大臣来查问原委。1840年11月,第二位派往广东查办事件的钦差大臣琦善,带着两项任务来到了广州:一是与英国人谈判,退敌立功;二是搜集林则徐筹办夷务不力的罪证。在广州数月的琦善,采取了与前任钦差大臣林则徐截然相反的措施:林则徐招募乡勇,训练海防兵丁,在珠江水底安置暗桩,加强广州海防;琦善则下令解散了林则徐苦心招募训练的数千乡勇,撤去了海防兵丁,拔除了用于阻止英舰进攻的暗桩。林则徐对英国人恩威并施,采取强硬立场;琦善则不停地向英军送去牛羊米水,同时与义律称兄道弟,一心致力于增进中英亲善。

琦善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与英国人的谈判,建功立业。戴罪之身的林则徐看在眼里,却大不以为然。他向琦善建议造船铸炮,加强防守,防备英军进攻。但已经确信英军坚船利炮力量的琦善没有采纳林则徐的建议,在英军的炮火威胁下,他口头承诺了包括赔款和割让香港岛的《穿鼻草约》,并希望能先对条约保密,等他向皇帝奏报后再签字。

但琦善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纸是包不住火的,林则徐很快得知了此事,并找到了广东巡抚怡良,劝说他密奏揭发琦善私许香港的行为。接到怡良密奏的道光帝果然大怒,斥责琦善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琦善被革职锁拿,押解回京。

四、继续在宦海中沉浮

琦善锒铛入狱,1841年8月被定为斩监候,秋后问斩。但到了秋天,道光帝又改变主意将其释放,以苦役代之。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琦善重新得到起用,先后任热河都统、驻藏办事大臣、四川总督,1849年调任陕甘总督,终于官复原职。道光帝死后,太平军兴起,琦善奉旨主掌江北大营,1854年卒于军中。他因为鸦片战争而遭遇人生的最大变故,从一等一的高官沦为死囚,但从复出到病故这十几年中,他的经历几乎看不出任何战争带来的痕迹。

林则徐继续留守广州,等来了老将杨芳、靖逆将军奕经,但都无法扭转大败的战局。不久,林则徐被命前往浙江镇海军营协办海防,未过几个月,广州战事的败局传到京师,追究前任责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发往新疆伊犁戍边。战争的后半段,林则徐都在前往新疆伊犁的漫漫长路上度过。林则徐在新疆3年,仍然尽职尽责,亲赴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3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战争结束后,林则徐也重新得到启用,前后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但他始终未能再进京面见道光帝。道光帝死后,太平军兴起,1850年10月,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抱病启程前往广西,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林则徐的故事篇5

嵩岱千岑,登麓基于初步。沧瀛万叠,鼓樨始于轻澜。鹤羽舞翩跹,漫指南山松柏。虬车游漭浃,争夸北海楼台。揭箕斗以挹浆玉门馐枣,掇枸拽而献祝琼岛贻瓜。戊辰书于京寓,寄祝智钟二兄先生六十荣寿。

省压弟王鼎

此幅作品师颜鲁公而以欹侧取势,用笔圆厚内敛,沉实稳健。

诗的开头便勾画了凌泰山而观沧海的宏大气象,表现了王黯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接着作者又以鹤舞、南山松柏、虬车、北海楼台、玉门馐枣、琼岛贻瓜等寄托着中国人美好祝愿的仙物、极品,献于智钟先生,充分表达了对智钟先生的良好祝愿。戊辰为1808年,时年王鼎41岁。智钟其人今不可考,但根据“于京寓寄祝智钟二兄先生”来看,智钟先生不在京城,且长王鼎19岁。省匡是王鼎的字。该诗既能反映两人深厚的友谊,也能让我们感到王鼎当时怡然自得、意气风发的心境。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匿,陕西蒲城人。少时家贫,然能发奋读书。嘉庆元年(1796年)中二甲第三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被指定参加乾隆朝编年《高宗实录》。后历任吏、户、礼、刑、工部侍郎、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左都御使、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要职,在当时“力持朝纲”,是道光皇帝“赞襄依赖”的重臣名相。且工书画。

道光朝,国家危机已现,王鼎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革新派人物为稳定局势,促进生产,改善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为了发展义学,王鼎还经常捐资助学,给贫寒子弟以扶持。道光七年(1827年),新疆张格尔叛乱,在朝廷平息叛乱期间,王鼎积极出谋划策,从军需和财政补给方面积极支持了这场平叛战争。

王鼎是林则徐的良师挚友,林则徐常以师礼待之。1811年,27岁的林则徐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年,43岁的王鼎已住翰林院供职多年,任侍读学士,二人开始相识。1816年,林则徐被钦点为江西乡试副主考,恰王鼎时任江西学政。同时,王鼎的族弟谦还是林则徐的故交,谦曾在林则徐的家乡福建侯官县任知县,当时与在籍守制的林则徐多有诗作唱和。1837年,王鼎七十人寿时,林则徐敬献一首题为“蒲城于定九协揆匕十寿》的贺诗,誉王鼎为“四十年来中外望,济时真作巨川舟”。1838年,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可以说,林则徐能够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而赴广东禁烟,这与作为军机大臣的王鼎的保荐是分不开的。鸦片战争前,王鼎与林则徐均力主禁烟,战争爆发后,他们又都反列向英国妥协,力主抗战。王鼎、林则徐与邓廷帧等人与弛禁派、主和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战事失利,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以四品衔赴浙江军营。同年6月,林则徐又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强烈不满也影响到了王鼎。1841年7月,开封黄河决口,淹没附近6府10余县,道光帝命王鼎前往河南督办河工。当时王鼎已经74岁高龄,背上还生着疖疮,显然这是对王鼎的警告,因为王鼎一直在道光帝面前保荐林则徐。即使这样,他还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向道光帝力请将已在造成途中的林则徐留住东河襄办河工。王鼎举荐林则徐治河,不仅因林则徐有冶河经验,可以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希望给林则徐创造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让道光帝改变对林州徐的看法,重新启用林则徐。按常规,大工竣成之后,朝廷一定要论功行赏,所以王鼎对代林则徐乞恩“赎罪”比较乐观。黄河决口合龙后,王鼎向道光上奏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恳请让他将功补过,免戊伊犁,但未获准。对此王鼎心中甚为愤懑。王鼎哭送林则徐西戍伊犁,林则徐则呈诗二首以慰。

王鼎回京后,得知《南京条约》签订,他在朝上当着道光皇帝的面大骂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斥之为秦栓、严嵩,穆默然不与辩,上笑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监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仲其说”。王鼎绝望了,遂闭户自缢,遗疏日:“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林则徐在西戍途中得知王鼎辞世后,声泪俱下,作诗《哭故相王文恪公》。1842年底,林则徐到达伊犁。

由于王鼎是嘉庆、道光两朝元老,又与道光帝有师生之谊,王鼎的尸谏对道光帝肯定产生了一定的震动和影响,这为以后道光帝重新启用林则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到道光帝谕旨,调其回京。1846年1月,在返京途中又接到道光帝的谕旨,命他不必来京,以三品顶带先行署理陕甘总督,直到新任陕甘总督布彦泰上任为止。林则徐遂抵达凉州,接署陕甘总督。4月,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陕西巡抚,但须暂留甘肃,协助布彦泰处理青海“番务”。8月,林则徐在西安接任陕西巡抚。12月,林则徐将巡抚印信交新任布政使杨以增护理,请假疗疾。此后两个多月中,他主要住在陕西蒲城县,一面治病,一面为王鼎服心丧。服心丧是古代对老师逝世后的一种悼念方式,即不着丧服守丧。林则徐到蒲城后,首先瞻仰王鼎故居“棚国府”及王鼎祠宇,拜望了王鼎的夫人孟太夫人,并到位于城西忽家村的王鼎墓去祭奠。

林则徐的故事篇6

天涯是一片存留内心和足迹的土地。因为遥远,一个人耗费了太多的脚印,踏过太多长长短短的旅途,才能抵达一片山水。因为贴近,一个人始终把那些山水存放于内心深处,伴随着血液的流淌,在此起彼伏的呼吸中进进出出,从而沾染了一个人的体温。对于一个四海为家的人来说,一生之中,太多的异乡陌路,构成了他的世界,在风雨雪霜里呈现,在山高水长中铺展,在悲欢离合里纠缠,在喜怒哀乐里延伸。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人,却往往会发现,在众多被称之为天涯的地方,他到达、他留守,他离开,却并非一个过客,天涯,往往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天涯也成就了这个人生前身后的毁与誉。比如林则徐,当他在他的故乡,福建一个叫做侯官的地方,生长成为一个青年,功名与抱负让他逐渐走出故乡,开始了对天涯数十年的游走,并且深深地体味到了天涯五味俱全的意义。

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代。在林则徐三十而立之年,他似乎并没有立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作为一介书生,他做过许多并不起眼的官,在京城与各地往返漂泊,其间娶妻生子,食俸获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不影响他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朝廷命官的日常生活。诗文、书卷、案牍、考试、案件、治河、赈灾,这些俗世里的寻常琐事,充斥了林则徐中年之前的庸常时光。林则徐这样的状态,其实跟当时的满清王朝一样,平静,安宁,却又隐藏着巨变的潜流。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我们根本不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叫作林则徐的福建人,曾经在那一段时光里出现过,甚至于,我们会忘记他在这个时期里曾经与魏源一道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到眼光。但是,历史的大潮不可能总是以潜隐的方式存在。滔天巨浪汹涌而来的时候,潮水把这个叫做林则徐的书生冲到了浪尖上,让我们看到了他,并且记住了他。1838年底,终于得到道光皇帝重用的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随之掀开了一场举世闻名的禁烟运动。在虎门,鸦片、石灰、海水产生化学反应,大英帝国用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望与鸦片一起灰飞烟灭,随后便引来了坚船利炮。中国封建社会久闭的大门就这样被洋枪洋炮强行打开了,一个王朝,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它的覆灭。

历史从来都不缺乏替罪羊,林则徐便是满清王朝的替罪羊。

林则起了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引发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导致了割地赔款。按照这个逻辑,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就是林则徐。于是,1841年6月,一道圣旨从天而降:林则徐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这一年,他56岁,在他那个时代,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老人了。新疆,对于林则徐这样的一个老人来说,漫漫长路意味着天之尽头。从大海边出发,一路向西,林则徐经历了多少旅途上的凄风苦雨,我们不得而知。从风光得意的钦差大臣瞬间变成灰头土脸的戴罪者,林则徐内心里是否有过失落与愤懑,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在他途经陕西,在十六朝古都西安与老妻旧友道别的时候,写下了“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的诗句。一百多年以来的今天,这句诗成为无数人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由此,我们便可想而知,彼时的林则徐,虽然刚刚从庙堂之高猝然跌落,在一种去国离乡的悲凉气氛里,正在走向一个比江湖之远还要遥远的天涯。但是,他胸中依然怀着一种心忧天下的大爱,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向,踏着张骞走出去的路,踏着鸠摩罗什走进来的路,一路前行西出阳关,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到达伊犁,到达他最终的流放地。回首来时路,林则徐也许没有去仔细考量过,他的足迹从广东出发,一路走过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他到底走了多远?他只知道,从启程到抵达,他走了四个月零三天――当他的双脚行走在伊犁的城廓城郭里抬眼四望的时候,已经是满天飞雪的冬季了。天涯,终于映入眼帘,成为可闻可触的现实。

在林则徐眼里,新疆绝非异邦他乡。

边塞西域的天空、河流、雪山、草原、沟壑向林则徐展现出一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这个江南才子,也许一直做着他修齐治平的文人梦。经国济世的理想,让他把商鞅、贾宜、魏征、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当作他为官做人的榜样。西域、伊犁,也许他只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诗句里想象过。当他终于置身于西域的最西边,成为伊犁城里的一个流放者,西域、边塞的雪花与冰凌,并没有让他胸中熊熊燃烧的报国烈焰熄灭。也正是这一团烈焰,让他在新疆开始了一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念的实践。到了伊犁之后,林则徐旋即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尊敬和重视,对他委以掌管粮饷的重任,林则徐的足迹不断向着四周的原野走去,新疆成为他施展抱负的又一个全新的舞台。其实,鸦片战争掀开了西方列强鲸吞蚕食中国的序幕,十九世纪中叶的整个中国都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经过彼得一世的励精图治,迅速强大起来的沙俄开始向东扩张,林则徐来到新疆之前,沙俄军队已越过巴尔喀什湖,向中国境内推进;与此同时,中亚浩罕国甚至出兵伊犁西部地区,在新疆内部还有和卓后裔作乱。面对新疆地区内忧外患的现状,身在天涯而处江湖之远的林则徐,以他敏锐的视角,及时发现沙俄对中国西北部尤其是新疆的野心,多次提醒满清王朝和新疆地方官员,要及早准备应对沙俄的侵略。在送伊犁将军领队大臣开明阿的诗中,明确指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可以绥中原,动可以御外辱”,即平时护卫内地,战时抵御外侮。

强大军事力量的充分发挥,需要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

在新疆,林则徐做的是最为基础却又是最为长远的工作。在天山南北,林则徐开始了大规模屯垦。从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屯垦,在晚清时期因为战乱曾经一度衰落。林则徐这个从大海边漂泊而来的戴罪之臣,如今就像一匹奔马,奋蹄奔走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奔走在新疆各个民族陌生的语言里、亲切的目光中。也许,对于绝大部分的来说,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喀喇沙尔、托克逊、塔尔纳沁等这些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充满了异域色彩的地名,都是非常陌生的。这时候的林则徐,却用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去。当他抵达每一个地方,那里的山脉、河谷、旷野、树木、荒原、沟渠、植被,都被他一一铭记在心里。在他的理想中,这些地方,在不久的将来,都应该开垦出平整的田畴,播下金色的种子,生长出绿色的叶子,摇曳着沉重的果实。就这样,一路走去,林则徐用半年时间勘察了新疆近百万亩土地。随后,在新疆的蓝天白云之下,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行走着数以万计的劳者的影子,吹过新疆大地的微风里,开始弥漫着金黄色的收获的气息。

水是成就所有梦想的命根子。对于内陆地区新疆来说,屯垦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流向土地里,去催生一切渴望生长的植物。林则徐自然深知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道理。在新疆,他对这里特有的坎儿井视为珍宝。在他的屯垦大业中,他对坎儿井稍作改进以后,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以久以后,在新疆的许多地方,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坎儿井网络。水,来自那些圣洁的雪山上的水,在地底下潺潺流淌。就这样,因为水与土的完美结合,因为林则徐对新疆这片辽阔大地的踏访,粮食、瓜果、棉麻,一年比一年丰富地呈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场院里,让新疆那些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更加悠扬,舞姿更加迷人。心如明镜的新疆人,在慢慢过上安康日子的时候,把那些沟渠深情地称为“林公井”、“林公渠”,林则徐用他的脚印,把他对遥远在天涯的大爱,写在了新疆的大地上,写进了新疆人的内心深处。在乌鲁木齐旁边的古牧地,也就是如今的米东,林则徐曾经写下一首诗,记录了当年屯垦的美景:“鳞鳞小屋似蜂衙,都是新屯遣户家。斜照衔山门早掩,晚风时袅一枝花”。林则徐在新疆实施屯垦,为新疆各族人民送上了最初的富足与安康。对于很多人来说,古牧地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林则徐当年在新疆屯垦之前,这里就曾经是古老的丝贯之路必经之地,因为水丰草茂,这里也是千百年来众多的民族迁徙、交流、栖居、放牧的地方,塞种、大月氏、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部落在这里游牧、歌唱、安睡、老去,一岁一枯荣的草叶,见证了那些早已消失的人们在这里层层叠叠的恩爱情仇。如今,这个地方换了一个叫做米东的名字,如今的米东已经成为乌鲁木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新疆首府历史文化神韵最为传神的符号与象征。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往往是金子。一百多年过去了,悄无声息的流淌的渠水,随风披拂的庄稼,似乎还在诉说着林则徐当年在这里行走与眺望时的情形。

林则徐与新疆两相厮守的时间并不长。短短三年之后,一道圣旨从紫禁城里在一骑烟尘中来到正在哈密实施屯垦的林则徐手中,天涯处,新疆的草木向他挥别,新疆的土地向他挥别,新疆的人民向他挥别。返回的路,从天涯收拢,向着北京聚集。漫漫长路,他可曾回首,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林则徐对新疆是非常牵挂的。他在新疆所做的一切,在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还是一个更加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让新疆有足够的实力应对沙俄军队时时准备入侵的狼子野心。

林则徐是一个习惯了漂泊天涯的人。

从新疆回到北京,随后他又到了云南担任云贵总督――这又是一个被人们看作天涯的地方。自古以来,许多官员获罪,其下场往往是发配流放到永昌。这里所说的永昌,便是滇缅边境处的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云南,林则徐竭尽心力稳定社会,平缓民族关系,整顿云南矿政,改善民生,让云南在那个多事之秋出现了短暂的发展。但是,忧国忧民的林则徐始终对新疆念念不忘。列强虎视,国运衰败,让他始终无法对祖国西北安危念念不忘。在云南,在福建,在他最后的漂泊之地广西,他一直惦记着新疆,他在临终时曾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忧国良臣当有后续者,事实上,他在新疆的呕心沥血没有白费――数年以后,又有两个人踏着他的足迹进入了新疆,一个是左宗棠,晚清时代的国之栋梁;一个是曾纪泽,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儿子。两个人可谓是一文一武。他们沿用林则徐的战略,在新疆纵横沙场,用涌流的热血抗击沙俄,在满清政府丧失了大片领土的同时,他们坚守住了新疆的大片领土。

林则徐的故事篇7

这个学期,梁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鸦片战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段令中国人没齿难忘的中国屈辱史。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鸦片战争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鸦片战争观后心得1今天,我观看了《鸦片战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销毁鸦片的那一刻,当时,人们把许多害人的鸦片倒进水里,老百姓叫啊、跳啊、唱啊,十分的高兴!

1837年的中国,鸦片已成为危机中国民生的严重弊害,许多人因为吸鸦片而做出些十分怪的动作,有的还面临死亡,商家也因为没有钱而破产。林则徐提出了六条禁烟方案。1839年在广州收缴英国船上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20天共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254斤。这是多么大的数字呀!虽然现在已经没有鸦片了,但我们一定要记住鸦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鸦片战争观后心得2在清光年间,英商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达一千八百吨,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银三千万两,而当年财政收入仅四千万两,受到致命威胁的道光皇帝被迫下诏,在全国大臣中展开一场严禁鸦片的大论战!

林则徐为了不让中国家破人亡,于是在接到皇帝让他禁烟的命令时,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用了一年的时间想尽了办法,终于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林则徐把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硝烟。最后,英国人又来入侵中国,林则徐却被免职了,在这擦很难过战争中,中国人不知死了多少人,最后还是把香港给了英国!

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好好像林则徐学习的!

鸦片战争观后心得3周末,我在家上网看了电影 《鸦片战争》,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欺侮,西方列强为了侵略中国,引进了大量的鸦片来腐蚀民众。

鸦片就是一种毒品,人吸了以后就会上瘾,变的面黄肌瘦,产生幻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死亡。林则徐当时正任湖广总督,发现了鸦片的巨大危害,主张禁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销烟运动。在林则徐的代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对抗外国侵略者,销毁了大量的鸦片,狠狠地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希望所有的青少年们都能远离毒品,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学习林则徐那英勇无比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鸦片战争观后心得4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9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件震惊中外的历史故事。

英国人为了侵略中国,所以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当时中国很落后思想很愚昧不知道英国人真正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

鸦片是一种慢性毒药,人吸食后浑身无力,而且容易上隐,更别提打仗了,皇帝看到英国人的真正目的之后,就派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利用自己智慧和当地人的团结一心把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跑,这一胜仗体现了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

《鸦片战争》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为什么洋鬼子不往别的国家输送鸦片呢?那是因为当时中国很落后,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学习,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鸦片战争观后心得5我们的课文就要讲到《虎门销烟》这一课了,为了更深得了解当时的历史,我在网上观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

林则徐的故事篇8

20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本被称为“确立新传记的典范”的《林则徐传》,作者是林则徐玄孙林崇墉。他概括林则徐成长过程中的家风特点和林公本身的性格时用了两个字:“恬淡”。乍一看,这两个字与林则徐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多少有些反差,但细想却透着极深的哲理。诸葛亮曾有一句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林公之“志”,林公精神境界之“远”,何尝不是从“淡泊宁静”中求之。

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于对“书香”的执着。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固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漂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这一辈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林宾日没有因贫丧志,他坚持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他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廪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一直到4l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被迫放弃举业,从此致力“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有人质疑这样做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他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的打骂,连大声呵斥他都绝少有。

林则徐曾这样评价父亲:“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这是说,他的父亲执教学校二十年,从不乱做一件事,也不随意收取一文钱。当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保送,有个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保送他,林宾日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林宾日当家庭教师,林宾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了他。这些都能反映出林宾日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

林宾日之所以能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还欠有许多债务,但陈氏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对他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可见,林则徐的母亲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

林宾日、陈帙夫妇的高洁志向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但父母总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的美意,曾短期小住,但仍坚持“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Q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

乐观融洽的仁爱之家

林家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家庭气氛却极其融洽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林则徐母亲陈氏的维持。陈氏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但她从未抱怨过日子艰难,为了支持丈夫专心举业,她常常暗地里自己饿肚子,还做出吃饱、轻松的样子。林宾日考取秀才后,他们的生活才有些改善,但随着子女的增添,日子很快又艰难如故。陈氏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教育子女互谦互让,面对困窘,一家人过得和和气气,保持了健康的心态,家中绝无争执,也无悲戚情调。

笔者曾听林则徐五世孙女林子东讲述,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东西: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那是林家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的物证。据说,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也依赖唯一的一盏油灯,平时一向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过年的喜庆气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来。后来,林则徐显达,林家过年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那盏油灯和一盘素炒豆腐,一直被作为林家年夜饭的保留节目,以纪念往日的艰辛和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在油灯下吃着素炒豆腐,林家人总要谈论起先祖林文忠公(林则徐的谥号)的种种德行,重复他老人家的遗训,教育后辈把林文忠公的精神代代传续下去。

和睦家风需要爱心的滋润,子女成才更需要爱心的浇灌。林宾日夫妇极富爱心,为人厚道,他们的爱心不但施之于子女,而且推及宗亲、乡里和学生。林宾日所教学生,有的因家贫无法赴考,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薪酬,予以资助。他“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而三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空也”,甚至出门在外,“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己转匮乏,略不介意”。为了周济别人,宁愿自己匮乏,这种大度的爱心是林氏家风的又一过人之处。

林母也同样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可见林家助人为乐的品格是非常突出的。

林则徐之品行受之于家风者尤多,李元度在《林文忠公事略》中写道:“公……自奉俭,而资助族戚,岁必数千金,尤爱士,所至必择其秀异者,召入官署,勖以学行。”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也说:“千里之外,旧交故吏,虽历久,辄询其处境之枯菀,有不待请而拯掖者,有当困厄而远为湔雪者,皆喜过望,感之次骨……周旋朋旧,睦敦戚党,必诚必信。于细民之情伪困敝,赈灾诸事,深思曲体,凡所设施,即其人自谋,亦不及此。”这些都反映出林则徐沿袭自家风的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品德。

奋发进取的勤勉之家

林家人安贫乐道,绝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事实上,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变现状的努力。奋发进取、昂扬向上,是林家家风家教的又一突出特点。

林宾日因家贫,从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幼年就学着帮父母干活,到13岁才得以入学。他拍着胸脯发愿:“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焉?”刚入学时,他文理不通,被同学取笑,但他并不气馁,发奋努力,不到一个月就超过了所有的同学,连塾师对他都刮目相看,可见他是个非常要强和勤奋的人。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他“数年之中,心力交瘁”,但“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以至用眼过度,得了眼疾,后来遭遇科场挫折,他不得不以教塾为业。塾师收入少,林家人口多,加上常接济别人,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养其廉耻”“养其天真”的教学理念和“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的教学方法,极受学生欢迎,请他执教的私塾很多。他投身教育事业40余年,直到年近70岁才退休,其所教学生,考上举人或进士的多达数十人,乡人对他的敬业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林宾日勤勤恳恳的执业精神,给全家人树立了榜样。为了谋生,林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体面生活的梦想。林家生计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林则徐母亲的女工手艺。距林家不远的三坊七巷,有一条南后街,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品的集市街,商业极为繁华。林母把用布剪制的彩花放在商店里代销,销路居然不错,于是,她便发动女儿们一起做手工。林则徐有8个姐妹,个个得母亲手艺真传,大家坐在一起批量剪裁、制作,俨然一个家庭手工作坊。该项营生每年可为林家带来不小的收入,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对于林家来说,已是一项极其可观的收入。林家上下十几口人,若无此项收入,仅凭林宾日教书的微薄收入,是远远不够家用的。

手工利润很低,为了增加收入,林母和她的女儿们必须日夜不停地制作,有时为了赶出货,甚至通宵达旦。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反复提到当时全家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这些描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生活在这样的勤劳之家,林则徐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他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母亲为了让他专心读书,不让他插手家务粗活,但他只要一有闲暇,就主动帮母亲做事。他每天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姐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拿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林则徐在书院读书期间,如果写出了好文章,会得到书院的灯油奖励,于是他便加倍用功,经常获得奖励,以贴补家用。在林则徐一生中,勤奋是贯穿始终的突出品格之一。他曾经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家中:“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他希望勤奋、自立的家风,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林则徐承前启后的家教家训

淡泊、仁爱、勤奋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从幼年到20岁,林则徐从未离开过父亲。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处事为学的基本风格。林崇墉先生曾这样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作风:“文忠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衷,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这一精辟的概括包含了对林家家风的肯定。

“任事而不牟利。”林则徐做事勇于负责,勤奋扎实,有“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之誉,是当时清朝最能干的大员之一。道光朝中,几乎是哪里出了棘手问题,便派林则徐到哪里处置。他所担任的都是要职,位高权重,但他从来没有借此牟过私利。林家至今珍藏一份林公亲书的《析产书》,他分给三个儿子的家产,没有现银,只有三份田屋产业,每份“各值银壹万两有零”。他曾想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但因无力购置房a而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老房子里。可见,他将父亲“不妄取一文”的身教奉行终生。

“尽瘁而不热衷。”林则徐精力过人,勤政无人能比,“在官无日不治事,无日不见客,亦无日不亲笔墨”,经常“昧爽视事,夜过半方息”。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终身无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工作狂,但他从不热衷为了显政绩搞花架势,处事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在他担任江苏巡抚时,朝廷财政依赖江苏赋税,曾严旨催征,但他没有一味迎合上意,遇到灾荒歉收之年,他甚至敢于单衔上书,犯颜力谏,要求缓征,以苏民力。这种勤政爱民的品格也体现了林家的勤奋传统和仁爱之德。

“临难而不退避。”林则徐一生,多次临危受命,但他从未退缩过。受命到广东禁烟时,因禁烟牵涉极广,京中师友都为他的此项使命担忧,但他凛然表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勇气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见义总是忘我向前,急人所难,这种性格在林则徐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造就了他沉毅厚道、正而不谲的品性。只要义之当往,他从不推托。

“受屈而不怨尤。”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被昏庸懦弱的朝廷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革职、发配。蒙此奇冤,林则徐没有怨天尤人,在“待罪”和发配期间,一如既往地关注口岸防务和边疆的开发。许多人为他“窃为不平”,他却能“谈笑自如”,在任何位置上,都能闪亮发光,做出突出的成绩。这既反映出他以国家、民生为念,不计个人荣辱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他坦荡、恬淡性格的体现。

林则徐所受他父亲的教导和影响,在他位高权重的时候仍在延续。比如,林则徐出任考官时,林父便谆谆教导他说:“寒士读书极为不易,衡量试卷要慎之又慎。”当林则徐表示想多些时间留在父母身边尽孝时,父亲便会催他速出报效国家。母亲去世,林则徐在乡守孝,遇江南高堰决口,朝廷命林则徐夺情前往筑堤,林则徐犹豫不决。父亲便对他说:“国家有急切劳苦之事,责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职有利禄之可图,此而不往,则是畏难诡避,不得为忠,即安得为孝?”听罢,林则徐便戴孝赴任去了。

1823年,林则徐刚刚升任江苏按察使就遇到大水灾,松江一带的饥民聚众闹事,这对他这个新任司法长官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江苏巡抚韩文绮准备派兵镇压,林则徐不以为然,这时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嘱咐他说:“饥民生事,非平时之比,因不可废法,尤不可穷治。”他的父亲主张以安抚代替镇压,还提出救荒七策:“今之救荒第一策,在招致客米,米多则价自平,不可强抑也;次则劝平粜,禁囤积;次则清查贫户,按图贴榜,使不得隐匿更改;次则官赈之外,分劝各图赈其邻里;次则漂流尸棺、暴露饿殍宜速殓埋;次则收蓄牛只,以备来岁春耕;次则捐设医局,以防灾后大疫。”这些建议,句句体现出林宾日的仁慈心肠和政治远见。林则徐遵循父亲的意见处理善后,江苏灾民无不感念他的恩德。

林则徐自身也同样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从他留下的家书可见一斑。林则徐家书写得都比较长,几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写他在署地的闻和处理政务、与人交往的情况。这多少有点奇怪,按常理,这些事情似乎不必对家人细说,但细品之,便可体味他的良苦用心――他在效法父亲“身体力行”的身教,用自己待人处事接物的思想和态度,影响下一代。

林则徐最关心的是儿女的学业。儿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点评,林则徐无论多忙,总会抽空予以具体指导。比如,他在一封家书中曾这样表扬三儿子拱枢:“枢官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赘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同时,他也细心地察觉出林拱枢的文章系别人誊写,便批评他说:“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书香传家,一要戒懒,二要淡泊,三要热心服务,这些要点在林则徐的家训家教中屡屡出现。林则徐还在书房亲书一副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他还特别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意思是,你们要记住韩愈说过的话,辛劳勤俭才挣下这份家产,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以此教导子孙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林则徐的故事篇9

关键词:徐州;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32-04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积留下的旧河滩。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总长度234 km,涉及4县(市)、6区、30个镇,区域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总人口136.94万人。故道沿线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多年来,经过沿线各地的共同努力和综合开发,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沿线滩涂、水域、坡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还不高,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民生活仍比较贫困,同时人文、历史等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事关徐州发展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是一项造福沿线百万民众、惠及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也是徐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1 黄河故道的基本情况

1.1 历史成因

公元1128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堤,河道南支侵泗夺淮;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北支入梁山泊,南支夺泗夺淮入海;1851年黄河北堤在河南(今安徽)砀山县蟠龙集溃决,洪流冲泄形成一条沙质“地上河”泛道(今大沙河);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自此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以下河段不再承担分洪任务,只用于排泄自身来水。原来的“废黄河”即成为目前的“黄河故道”。

1.2 区域范围

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市区和睢宁,继续东流入黄海,徐州市范围内全长173 km,其中丰县境内26.50 km,铜山区境内56.30 km,市区20.70 km,睢宁县境内69.50 km;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 km,其中丰县境内28 km,沛县境内33 km。黄河故道在本市总长度累计为234 km,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度738 km的31.7 %,占苏北总长度553 km的42.3 %。共涉及四县(市)、六区,30个镇、9个办事处、2个果园。其中丰县6个镇,沛县6个镇,铜山区8个镇2个果园,睢宁县5个镇,邳州4个镇,开发区1个镇,泉山区4个办事处,云龙区4个办事处,鼓楼区1个办事处,共425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36.94万人。

1.3 自然气候

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比较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00 h,年平均气温为14 ℃,每年无霜期为209 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0 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且雨热同期,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的生长。

1.4 地形地貌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属黄泛冲积平原,以故道为分水线,向两侧缓降的高亢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故道滩地、背河洼地平原、决口扇形平原、前缘微倾平原。据调查,故道滩地分布于丰县、铜山、睢宁、邳州及市区;背河洼地分布于铜山、睢宁两地;决口扇形平原分布于丰县、沛县、睢宁三县;前缘微倾平原分布于丰县、睢宁两县。

1.5 土地资源

据调查,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共有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其中故道滩地面积15.32万hm2,占56.7 %;在故道滩地面积中,高滩地4.09万hm2,占滩地面积的26.7 %;坡地5.98万hm2,占39.1 %;低滩地4.18万hm2,占27.3 %;中泓水面1.06万hm2,占6.9 %。

2 黄河故道开发利用现状

自90年代国家将黄河故道治理纳入黄淮海开发的总盘子,特别是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列入了省级专项扶持以来,通过治水、改土、建路、造林等综合配套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沿线各地还积极挖掘和整合故道资源,发展了一些农业综合开发景观、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发,黄河故道地区水利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开挖疏浚中泓,配套建设提水工程。目前已治理中泓长度68.07 km,占本市境内中泓总长度的29.1 %。已建提水站224个,通过古邳、王山、郑集等翻水站基本解决了引水入境的问题。二是增辟排洪河道,兴建节制闸。故黄河徐州段开挖了三条分洪道,大沙河段全线开挖中泓;徐州以东兴建了周庄等七个节制闸,徐州以西兴建了夹河等三个节制闸,中沟以上节制涵闸157座,提高了泄洪和蓄水能力。三是修建防渗渠,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已建防渗渠107.50 km,建设灌溉面积2.41万hm2,提高了沿线农田的排灌能力。

2.2 土地利用

本区区域总面积27.03万hm2,规划土地总面积16.80万hm2,耕地面积10.6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6 %,耕地以旱作为主。其中粮食面积8.92万hm2,蔬菜面积2.34万hm2,林果面积1.90万hm2,养殖水面0.83万hm2。林果及养殖水面主要分布在故道滩地及两侧,故道内尚有中低产耕地8.15万hm2,林地0.87万hm2,果园1.22万hm2,草地0.12万hm2,水面0.36万hm2,待开发的荒地半荒地1.92万hm2,荒水半荒水0.36万hm2。

2.3 农业发展

多年的开发治理使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据统计,该区现有包括蔬菜、果品、粮食、棉花、畜禽、水产、木材等各类加工企业28家,配套各类生产基地面积2.28万hm2。

2.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区共有现代农业、湿地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各种类型的景区31处,其中丰县宋楼百年梨园、大沙河镇果品自摘园区、铜山吕梁风景区、邳州距山景区、睢宁古邳圯桥张良殿景区、泉山九里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人气,成为徐州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新热点;尚有丰县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沛县昭阳湖生态湿地、安国镇张双楼湿地等一批景区资源有待深度开发利用。

3 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重要功能

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

3.1 行水蓄水功能

故黄河为地上悬河,部分河段虽然实施了中泓疏浚开挖并相应修建了一些闸坝、水库,但由于缺乏引水、输水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加之故道分段治理造成的“肠梗阻”,黄河故道行水能力日渐削弱,形成“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的被动局面。实施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应按照流域防洪标准50年一遇的要求,从整体上、全流域疏浚中泓,并与流域周边的河系、水系沟通互连,全面恢复黄河故道的行水功能,提高区域沿线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区域防洪保安水平。同时利用好黄河故道这个宝贵资源,把其作为徐州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湖泊来规划建设,围绕拓宽和深挖中泓,因地制宜建设水库、湿地,在黄河故道沿线形成“一河百湖”景观。

3.2 农业功能

经过长期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综合开发、兴修水利等,黄河故道沿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交通、水利、科技水平等限制,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条件仍不具备。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标准,增加有效投入,重点实施流域土地整治和区域交通路网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区域沿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

3.3 生态功能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左右大堤内间距平均5 km,外间距平均8 km,背河洼地可向外延伸平均10 km。在这个区域内,目前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和直接的生活污染,27.03万hm2(2 703 km2)流域内生态环境较好。这是徐州建设生态市的宝贵资源。通过扩大蓄水、控制污染,扩建生态绿化林木面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等综合手段,黄河故道作为徐州市的母亲河,将呈现一河百湖碧水、两岸千里绿树、周边万顷良田、现代村居掩映的美丽景观,成为徐州市1万 km2土地上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重要生态“绿肺”。

3.4 文化功能

黄河故道是徐州人民的母亲河,沿线文化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开发条件好、潜力大。通过在黄河故道沿线建设一批文物保护景区、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黄河故道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物产器用文化、名人古迹、民间文艺等展示、交流园区、景点,保护区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建设黄河故道文化走廊,能够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

3.5 旅游功能

在疏浚中泓、畅通故道沿线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建设沿线历史文化景点、自然河湖景点和观光农业景点等方式,完善黄河故道旅游功能要素,大力发展黄河风光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采摘垂钓餐饮等农业观光度假旅游,打造黄河故道主题旅游品牌。

4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黄河故道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这一区域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4.1 水利条件较差

虽然通过多方治理,故道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部分水库淤塞严重,蓄水能力已不到原库容量的60 %,有的甚至已到了报废的边缘;与河网配套的节制建筑物数量不足,泵站装机容量小、灌排能力弱,配套不到60 %,部分区段中泓淤积严重,防洪排涝标准较低,有的不足5年一遇;工程配套不足,桥、涵等建筑物配套不到应配套的70 %,农田三沟缺级25 %以上。

4.2 交通条件较差

故道沿线缺少贯通东西的主干道,故道区内县镇、镇村道路状况相对较差,乡村道路、生产路硬化率不足20 %,交通运输车辆难以通行。

4.3 土壤条件较差

故道区域土壤类型为黄潮土和盐湖土,含盐碱量较高,易板结,肥力低,改造难度较大。土壤质地多为沙土和飞泡沙土,汛期易造成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差。故道历史上是“旱、涝、风、沙、碱”等灾害的集中区。

4.4 财政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中央和省对作为灾区、老区和农区的黄河故道投资较少,加之沿线市、县(市、区)财力整体不强,用于专项的投资较少。由于投资力度不够,带来投资标准不高。比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国家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19 800元∕hm2,而省级立项的条件更差的黄河故道项目仅为9 900元∕hm2,仅占一半。财政投资的不足,使得黄河故道这块“洼地”变得更“洼”。

4.5 综合开发利用较差

从开发占比看,实心田、低产田仍占故道面积的近50 %;荒滩、荒水、荒地面积占故道面积的8 %,部分田块年均亩产不足千斤,一遇自然灾害,欠收绝收现象时有发生。从产业发展上看,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结构不尽合理,区间分布不均。种植业、养殖业科技含量偏低,尚未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从基础设施上看,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不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制约了沿线区域的发展。

4.6 农民生活较为贫困

故道沿线是徐州发展中的洼地,沿线是低收入人群的集中地,农民人均收入比周边地区低25 %。江苏省8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散落在故道沿线,徐州丰县、睢宁县2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均在这一区域内。

5 全力推进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坚强载体,潜力巨大、意义重大。徐州市委、市政府今年已将其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全市上下应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全力开发,把黄河故道建成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真正使黄河故道造福沿线百万群众。

5.1 科学制订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故道主要侧重于防洪减灾的“治理”上,而到新的发展阶段,则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统领。由于黄河故道多处于行政区域的边界地带,国家没有治理黄河故道的整体规划,省级故道开发规划则主要散布于各部门规划之中。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涉及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电力、扶贫开发、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更深的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来统领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对徐州来说,应在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许可条件下,紧紧围绕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搞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要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区须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范围内。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有序推动水利、交通、旅游、文化、生态、土地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资源开发等多个分项规划编制。要坚持综合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结合,始终把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根据土地性质和区域特点,在确保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方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游则游。要把综合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开发,提高沿线群众农业生产条件和非农就业水平,改善沿线区域交通、用水、用电、通信等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5.2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交通和水利两大建设,打通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脉络”。要以构建区域通中心路网为目标,规划建设黄河故道中泓两岸沿线的高等级公路,发挥其对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的支撑作用。要大兴黄河故道沿线水利建设,重点实施中泓拓宽疏浚工程,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闸、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排体系。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强河流治理和河道疏浚整治,推广“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3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的要求,着力在故黄河沿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步伐,形成林果、蔬菜、稻麦、肉禽和食用菌五大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三品”基地占耕地的比重。

5.4 共同开发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沿线观光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山水休闲、旅游度假、湿地生态、宗教文化、民俗体验等主题旅游产品,根据沿线地区特色规划建设一批重点观光旅游项目。精心包装设计故黄河生态旅游线路,将大沙河风光带、九里湖、云龙山水、大龙湖、吕梁山风景区、下邳古城、岠山风景区、土山古镇等旅游要素有机结合,使之融入区域大旅游体系中去。

5.5 加快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按照“林相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要求,加快黄河故道沿线“百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选用常绿苗木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增加黄河故道两岸生态林的林相树种,提高种树造林面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域特色,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景观。对重点河段绿化造林工程,广泛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经全国知名专家评审,打造绿化造林示范工程。

林则徐的故事篇10

摘 要:林则徐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出身于封建贫寒知识分子家庭的林则徐,早年荣登进士榜、入职翰林院直至官拜封疆大吏,政绩显赫、彪炳千古,这都与他诚笃侍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终其一生,贤妻郑淑卿、张师诚以及佛教界人士构成了林则徐学佛的三大因素。正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林则徐得以诚笃侍佛,至死不渝。

关键词:林则徐 佛门弟子 学佛 因素

林则徐(1785—1850)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贫寒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他于嘉庆十六年即27岁在京参加会试,赐进士出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官场。从此在宦海中沉浮近40年,曾担任江苏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功勋卓著,彪炳千古。同时,他又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鸦片战争时的著名抵抗派领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林则徐晚年自刻印章语)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

对于林则徐的学佛因缘,以及他信佛的源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贤淑学佛之妻的耳濡目染

郑淑卿(1789—1847)出身官宦家庭,其父为福建侯官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郑淑卿是家里的长女。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深得家人疼爱。同时,这位名门闺秀也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其持斋诵经、笃信佛法的行为,对林则徐的影响非常大。

林则徐二十岁迎娶郑淑卿为妻子,她嫁到林家后换上布衣,躬亲操作,侍候公婆,相夫教子,与林则徐感情和睦,互为知己。林则徐庙堂政事有什么措施作为,在家书上常会给郑夫人娓娓道来。例如怎样和鸦片贩子周旋,英商缴了多少箱鸦片,两万多箱的鸦片用什么方法进行销毁等等,均巨细靡遗地告知郑夫人,仿佛是和一位知己朋友谈事情。当林则徐被遣戍伊犁时,郑夫人为了便于与夫时常通讯,率同女儿、媳妇暂时在西安居住。并且时常作诗寄到伊犁,同夫唱和,使他安心居于关外,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效力。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适逢郑夫人诞辰,而这时也正是中英两国为鸦片而交战的紧要关头,林则徐被调往浙江整修海防,他有感而发,遂作《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其中有云:

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

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①

在这首诗中,适逢郑夫人生日,林则徐遥想此刻的夫人,一定是手持佛珠专心诵念《金刚经》。每天学佛念佛的习惯,让二人心灵相通,夫妇俩虽两地相隔,却为着共同的愿望而努力。林则徐遂以念诵佛经来为其夫人祝寿。

林则徐六十四岁那年,郑夫人逝世,林公在心情极度悲痛之下,写了一副《挽室人》的联对: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②

林则徐伉俪情深,四十四年的同甘共苦,培育了三男三女,郑夫人一直期待林则徐早日致仕回乡,躬耕于野,共度晚年,但如今都已落空。学佛日课不断的林则徐,也以学佛念佛的心得和郑夫人分享,导引夫人以念佛求生净土为目标。

二、早年受张师诚的影响

张师诚(1762—1830),字心友,号兰渚,晚号一西居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职。1807年调任福建巡抚,成功镇压了蔡牵、朱濆等东南沿海的海上反清势力。因其在江苏巡抚任上,没有经过申请批准,擅自离职,回家探望病父,从而被清廷严议褫职。此后,又经历几任官职后,以病乞归,于1830年卒于家中。

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二十余岁时,经人推荐在福建巡抚衙门幕府工作(相似秘书工作)。时任福建巡抚的张师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他著有《径中径又径》一书,其中选录了不少净宗精辟论述,劝策人们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③

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4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深受张的教导和影响。二人在忙于政事之余,时常畅谈国家大计,而学佛修净土也是二人经常触及的话题。当林则徐进入张师诚幕府的那一年,就时常为张师诚的太夫人书写佛经。张师诚“平昔双修儒佛”④,林则徐便虔诚地为他抄写《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往生咒》5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⑤八个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

这些经本只有四寸多长、三寸多宽,每面六行,每行十二个字,便于随身携带。他书写的经本字迹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足见其对佛教的虔诚和恭敬。正所谓“至诚心念,从心持、口出声、耳听明、摄还归心,这样便念念是佛……心净澄寂”⑥。这里可以看出林则徐虽公务繁忙,然对其所书经书必坚持课诵,行持诚笃,从不怠慢,真正达到了“净土资粮,为信、愿、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⑦的修佛境界。

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则徐手书经咒日课》一书,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于1933年6月所书跋语,讲述了林则徐学佛的渊源,其中有云:“先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中丞,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按张公平生奉佛甚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文公忠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之时。”⑧由此可见,林则徐青年时期便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从而奠定了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

道光十年(1830年)张师诚因病离世,林则徐捶胸顿足,伤心不已,遂作《挽张兰渚侍郎师诚》,其中有云“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⑨。张师诚外儒内佛的处世为官,以及学佛的恭敬诚笃,与林则徐是薪火相传,前后辉映,也成就了近代现宰官身修净土的一段佳话。

三、与佛教界人士的直接交往

林则徐为官期间,勤政爱民,与人友善,佛教界人士也不例外。在与林则徐交往的佛教界人士中既有在寺出家的诗僧,也有在家修行的民间居士。林则徐能够在万马倥偬中修持佛法,佛教界人士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一)与佛教高僧的交往

在佛门诗僧中,根据林则徐日记和诗词可以肯定的有两位高僧,一位是道光二年林则徐初识并赞誉其“诗亦清隽”的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还有一位是林则徐任职云贵期间的昆明西山华亭寺方丈岩栖。

1.两次会见高僧巨超

巨超,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写得一手好诗,是佛教界著名的诗僧。道光三年(1823年)十月,林则徐在江苏按察使任上回京述职。途经镇江,偕友同游焦山期间,会见了巨超方丈。两人一见如故,巨超曾示杨忠愍手迹与林则徐共赏之。⑩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因公赴镇(镇江)办理漕运总督朱为弼提船一事。到镇后,登船游玩了自然庵、海西庵、水晶庵等景,同时又与退院高僧巨超相遇,惊喜之余两人吟诗作对,林则徐因此而赞其“诗亦清隽”。B11

2.以诗会岩栖

岩栖,时任云南省昆明华亭寺方丈,是著名的得道高僧。林则徐与岩栖趣味相投,过从甚密,林则徐曾为其题诗四首,皆为七言绝句,见《岩栖上人以诗求题,率成与之》,其中有云:

为助营斋诵法华,潮音散作曼陀花(近为先室讽经,始识上人)。何期合十参禅后,更擅吟坛手八叉。

半偈修持静掩关,六时钟磐彩云间(上人居彩云阁)。个中悟彻诗三昧,砚洗平泉绮语删。

闻道吴刚缔旧缘,曾修月斧广寒天(诗中多吴和甫学使评语)。吾衰退尽生花笔,惭负退敲贾浪仙。

前宵吟侣集衙斋,四韵分题各写怀。最是寒斋清梵梦,枕边诗味得来佳(昨课五华诸生,以《寒钟》等题分咏,上人见而有作,余赏其“诗味枕边回”之句。)B12

林则徐亲笔题书的这四首诗被后人刻于一块大理石屏上,显示了岩栖方丈与林则徐这对诗友的一见如故,岩栖圆寂后即嵌于其舍利塔内,以当塔铭。今塔已毁,诗屏犹存。近年华亭寺已将该屏嵌于新建藏经楼左侧墙壁上,以供观赏。B13

林则徐与僧人的频繁交往,“尤其强化了他以佛理补益其经世之学的意识”B14,从而成为经世致用思潮的践行者,并将佛家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实于爱国爱民的具体施政中,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

(二)与在家居士的交往

林则徐日课“三经二咒”,以净土为依归,除了张师诚的启发,另有同行善友为依。龚自珍、魏源二人正是林则徐在菩提道上的挚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龚自珍也是一位著名的佛门居士,他推崇天台宗,批判禅宗。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提倡净土。

龚自珍小林则徐七岁,魏源小林则徐九岁,三人曾一度齐集北京,与“宣南诗社”成员过往甚密。诗社成员多是有志之士,在“消寒、赏菊、忆梅、试茶、观摩古董……”等休闲活动之余,也对时局有所评议。三人怀抱共同的理想,并互相砥砺。在禁烟立场、学佛修佛的态度上,三人更是如出一辙。

结语

一生为国为民谋福祉的林则徐,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纪念的。但他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卓越的政治作为背后,却有着坚定的佛家信仰在支撑。林公能够在菩提路上觅得真理,并日夜诵课,与其妻郑夫人、张师诚以及佛教界人士有着莫大的渊源。正是因为他们的指引和诱导,才使得林公在佛法的熏陶下,做出了后人赞誉的骄人业绩。

综观林则徐的一生,以佛法造就人生理想,努力使佛法发挥普度救世的现实作用。正如印光大师对林则徐的评论,其“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绝非虚语。(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 慧禅主编:《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名人与佛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4] 弘学编著:《净土探微》,巴蜀书社,1999年9月第一版。

[5]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 张一鸣:《林则徐与佛教》,《法音》1995年第5期。

注解:

①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0页。

②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42页。

③ 慧禅主编:《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名人与佛教》(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59页。

④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19页。

⑤ 慧禅主编:《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名人与佛教》(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59页。

⑥ 弘学编著:《净土探微》,巴蜀书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156页。

⑦ 弘学编著:《净土探微》,巴蜀书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142页。

⑧ 张一鸣:《林则徐与佛教》,《法音》1995年第5期。

⑨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19页。

⑩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31页。

B11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15页。

B12 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