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1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的一个贵族家庭,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他和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高斯(Carl FriedrichGauss,1777~1855)被誉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刚满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去学习,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积淀为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阿基米德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他从小就善于思考,喜欢辩论,早年游历过古埃及,曾在亚历山大城学习,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在数学方面,有《论球和圆柱》《抛物线的求积》《圆的度量》《论劈锥曲面体和球体》等论文和10余种著作流传于世,多为希腊文手稿,在《论螺线》一文中,他研究的等速螺线现称为阿基米德螺线,据说他就此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在物理学方面,他还发现了杠杆定律和关于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古罗马人进犯叙拉古,阿基米德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使来犯之敌闻风丧胆,这也使阿基米德有“数学之神”的美誉,但最终城被攻破,阿基米德被古罗马士兵杀害,终年75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二、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真伪的故事

叙拉古(属古希腊管辖,古希腊的国王是托勒玫)的希罗王对阿基米德说:“阿基米德,我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

“好,陛下,我能给您什么帮助吗?”

“有件事令我不满意,”国王详细地说,“我告诉了您,您可不要告诉任何人!”

“当然可以,请您相信我,”

“我的问题就在这里,丢奥森内斯为我造了个新王冠,用丝绒包着的,”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2

关键词:居鲁士;希罗多德;母题;口述历史

古昔流传至今的很多历史记载,今人看来有如传奇小说,大多荒诞离奇、不足为信。有些尚可钩沉辨析,更多则无从稽考,只能以讹传讹地流传下去。某些历史名人,帝国创建者和征服者,生前辉煌,死后却鲜有可靠史料存世,变成半传说半历史的人物。例如,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一位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人物,对其业绩虽略知梗概,但细节多存疑,且其身世朦胧,尤其是出生、发迹和死亡,所存记载多有争论,且真伪难辨,相关故事皆小说家笔法,实难采信。本文中,笔者拟将研究重点放在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上,尤其是他出生、成长和创建波斯基业的故事,分析各种故事的版本来源、流传加工方式、形成原因等,并对口述历史的特征做出初步探讨。

一、古希腊流传的居鲁士传奇

有关居鲁士大帝的史料,同代巴比伦铭文档案1仅存一鳞半爪,且十分简略,不足以勾勒其基本轮廓。所存史料,除犹太《圣经》的相关记载,2就是希腊史家保留的传奇故事了。这些故事主要来源有三:其一为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历史》(Histories)第1卷,其中有相当篇幅涉及居鲁士生平战事;其二为公元前5世纪末、前4世纪初担任波斯宫廷医生的“克尼多斯的克特西亚斯”所著《波斯史》(Persica),其中述及居鲁士生平,借后期史家转载得知其梗概;3其三是同

代稍晚的希腊史家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1笔者的关注焦点为居鲁士的家世及其早年生涯。让我们首先看看希罗多德笔下的居鲁士:

按希罗多德的说法(1. 107-122):米底末代君主阿斯杜阿该斯无子嗣,膝下仅一女,名叫芒达妮。国王夜梦其女撒尿,尿泛滥成洪水淹没整个亚洲,预感此梦不祥,遂请祭司释梦。在获知梦的意义后,担心未来外孙成为亚洲之主,威胁自身权位,就故意将公主外嫁波斯人冈比西斯,当时波斯人臣属米底,其地位比中等米底人还低。就在公主出嫁之年,国王复得一梦,梦见公主生出葡萄藤覆盖整个亚洲。国王愈发担心,下决心根除后患,遂将临盆在即的公主从波斯接回,待其分娩后,将所生婴孩交给亲信大臣哈尔帕格斯,嘱他处死婴孩并将其掩埋。哈尔帕格斯担心未来遭公主报复,不愿行此杀人勾当,就把国王的牧人米特拉达特斯唤来,令他将婴孩弃于山间牧场喂野兽。牧人抱婴孩回家,途中获悉婴孩真实身份,又逢妻子分娩死婴,经不住妻子的苦苦哀求,只得把小王子交给她抚养,而将死婴弃于荒野。第三天,牧人又请哈尔帕格斯派亲信卫兵去山野核查婴孩残骸,并将其掩埋。小王子则在牧人夫妇精心培育下长大,他就是未来叱咤风云的居鲁士大帝。

居鲁士年方10岁,与群童相戏,被众童拥戴为王,发号施令,任命百官。孩童中有位米底权贵之子,羞于服从居鲁士命令,因而受其鞭笞。米底贵族见儿子被牧人之子欺辱,就在国王面前诉苦。国王遂召牧人父子受审。小居鲁士从容应对,气度不凡。国王凭直觉判定这是自己的外孙,遂拷问牧人。牧人在严刑下供出全部真相,求王宽恕。国王并未计较牧人,而是追问哈尔帕格斯。后者知事泄,遂据实交代事情原委。国王深恨其不忠,欲图报复,但不露声色,反要哈尔帕格斯将自己的独子送入宫中陪伴他失而复得的外孙,并准备设宴庆祝祖孙团圆。哈尔帕格斯欣然送独子入宫,怎料国王却将其子杀死并肢解,烹成肉羹,将其头与手足置于篮中。哈尔帕格斯与众宾客前往宫中赴宴,竟不知所食之肉乃亲子之肉。国王问他是否吃得满意,并让他掀开篮子一看究竟。哈尔帕格斯看到亲子的头与手足,始知儿子遇害,但他仍表现得从容克制,表示对国王任何行为都感到满意,还把剩余的亲子之肉带走。至于对居鲁士的处置,国王征询释梦祭司的意见。祭司回答说:孩子已在游戏中称王,梦已应验,就不必再有担心,但建议国王放居鲁士回波斯与其生父母团聚。阿斯杜阿该斯遂将外孙送回波斯。居鲁士与生身父母团聚后,常提到养母慈爱。因养母名“斯帕克”(Spako),波斯语原意为“母狗”,对应的希腊语为“库诺”(kynō)。他的亲生父母为让波斯人相信,他们的儿子获神明特别庇护,就说他被弃后被母狗养大,此说在波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母狗哺育居鲁士的故事依然见于罗马帝国晚期史家查士丁的著作中。查士丁曾为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史家庞培·特罗古斯(Pompeius Trogus)已散佚的通史著作《腓力史》(Historiae Philippicae)撰写过一部《摘要》(Epitome),其中包括居鲁士传记。《摘要》中的居鲁士故事基本等同于希罗多德版本,只添加了被希罗多德抛弃的“母狗育婴”情节。按查士丁记载,哈尔帕格斯派国王的牧人将婴孩居鲁士弃于山林中。牧人之妻获悉小王子被弃,就恳求丈夫捡回弃婴由自己抚养。牧人禁不住妻子再三恳求,就返回森林,发现一只母狗正哺育小王子,保护他免遭野兽禽鸟之害。牧人见状,顿生恻隐之心,遂将婴孩抱回。当牧人妻将婴孩抱于怀中时,小王子对她微笑,如见亲人。牧人之妻被婴孩打动,遂要求用自己刚分娩的亲生婴孩替换小王子。牧人允诺。此后故事雷同于希罗多德版本。2

成人后的居鲁士在波斯颇有威望。哈尔帕格斯为报国王杀子之仇,就给居鲁士送密信,怂恿其造反,自己与心怀不满的米底贵族们愿里应外合策应他。居鲁士遂召集波斯各部落集会,号召他们造反,米底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得到广泛响应。阿斯杜阿该斯获悉波斯人叛乱,竟忘记当初对哈尔帕格斯的暴行,反而任命他担任讨伐军统帅。两军相遇,哈尔帕格斯前徒倒戈,米底人或降或作鸟兽散。阿斯杜阿该斯死守都城,终被擒获。波斯人从此摆脱米底人桎梏,并继承了米底帝国在亚洲的疆土。居鲁士对外祖父始终善待,让他在宫中颐养天年(1. 123-130)。此后,他相继征服吕底亚和巴比伦尼亚,成为真正的亚洲之主。年迈时在同中亚游牧民族马萨革泰人作战时不幸阵亡。

克特西亚斯曾供职于波斯宫廷,担任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希腊籍医生,著《波斯史》23卷、《印度史》51卷等,今只存摘要和残篇,其史料价值普遍被古今学者低估。按9世纪拜占庭学者弗提乌斯(Photius)记载,居鲁士故事保留在《波斯史》第7—11卷中。原文已散佚,但希腊化后期的“大马士革的尼克劳斯”(Nicolaus of Damascus)所著《通史》有大量残片存世,包括较完整的克特西亚斯版本的居鲁士早年故事,与希罗多德版本迥然不同:

按克特西亚斯的说法,1居鲁士的出身与波斯和米底王族全无关联,而是波斯马尔狄亚部落(Mardians)的一位年轻人。其父阿特拉达特斯(Atradates)因贫穷沦为盗贼,其母阿尔格斯特

(Argoste)是牧羊女。按米底风俗,穷人为求衣食可投靠富人,卖身为奴。居鲁士因生活贫困而投靠一位皇家侍从,成为一名花匠。因不堪主管苛待,转投一位掌灯具官员,得到青睐。因表现突出,被酒正阿尔特姆巴雷斯(Artembares)看中,成为“司酒者”(cup-bearer),为国王同桌餐友斟酒,其优雅举止引起国王阿斯杜阿该斯的注意和好感。后来,年迈的酒正因病向国王请假,推荐居鲁士代行其职,为国王斟酒,并收居鲁士为义子。不久,酒正病逝,居鲁士遂名正言顺地取代其职,成为国王近侍,颇得恩宠,并继承其义父全部财产。很快,居鲁士成为宫廷显贵,深得国王器重,他也因而将父母接到身边居住。母亲见儿子发迹,回想当年身怀居鲁士时曾得一梦,梦见自己的尿泛滥成大河,覆盖整个亚洲并流入海中。居鲁士于是请一位巴比伦术士占梦。梦被占为大吉,预示居鲁士将统治全亚洲,但术士叮嘱居鲁士,切勿将此梦泄露给米底王,以免惹祸上身。居鲁士于是游说国王,让其父成为波斯总督,其母成为波斯最尊贵妇女。此后,居鲁士又觅得一位得力助手,名叫奥伊巴拉斯(Oebaras)。居鲁士向他透露了起事计划,获后者大力支持。奥伊巴拉斯甚至不择手段地害死那位巴比伦术士,以免泄密。居鲁士按奥伊巴拉斯建议,派人给其父送密信,让他招兵买马,武装年轻人,以备日后起事;又两次向国王请假回波斯省亲,照顾生病父亲。国王最终准其5个月假期,将他放虎归山。

曾为居鲁士占梦的巴比伦术士死后,其妻另嫁术士的兄弟。当她获悉居鲁士返回波斯后,就将前夫所释之梦泄露给新夫,后者立即向国王告发。国王即派三百骑兵赴波斯召居鲁士还朝,不从则斩。居鲁士设宴稳住米底骑兵,将其灌醉,转逃至许尔巴城,与其父招募的波斯武装会合,击溃追赶来的米底骑兵,米底王遂发大军征讨。经过一场恶战,居鲁士退守城池,随后率领波斯人突围,退入帕萨加代山要塞,其父率老弱残兵守城,城破受伤被俘,旋即死去,被米底王厚葬之。阿斯杜阿该斯继而追击至帕萨加代山并将其围困,但居鲁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率波斯人向山下俯冲,最终击败米底人。

另据弗提乌斯《摘要》,2米底王败逃至厄克巴塔那,被其女阿米提斯(Amytis)和女婿斯皮塔马斯(Spitamas)藏于某古堡中。居鲁士抵达后,严刑审问阿米提斯及其夫。阿斯杜阿该斯为保护女儿,主动投降。居鲁士很快将其释放,待之如父。对阿米提斯,居鲁士也待以母礼。后居鲁士以隐藏岳父罪名处死斯皮塔马斯,将阿米提斯纳为妻室。此后,居鲁士通过数次征服战争终成亚洲之主,但在同德尔比克人(Derbices)作战时坠马受伤,不久过世。

与克特西亚斯同代稍晚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0年)曾用小说家笔法撰写一部居鲁士传,名曰《居鲁士的教育》。这部传记把居鲁士描绘成美德化身、理想君主的典范,虚构成份浓厚,常常罔顾史实,可视为文学作品,内容大致如下:

居鲁士为米底王阿斯杜阿该斯外孙,波斯王冈比西斯之子。波斯式教育(实为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了他的高贵品质和完善人格。少年留居米底,在战争中崭露头角。返回波斯后成为军事统帅,并作为诸侯,与米底联合抗击亚述(实为巴比伦帝国),先后降服亚美尼亚等亚述盟友,征服吕底亚,最终攻陷巴比伦城。最后,阿斯杜阿该斯之子,居鲁士的舅舅,米底王居亚克勒斯献国于居鲁士,并将女儿嫁给他。色诺芬版本很多方面迥异希罗多德:阿斯杜阿该斯并非无子;居鲁士也并非靠武力征服米底,而是靠后者主动馈赠,暴动主题变成和平禅让主题。居鲁士也非战死沙场,而是和平终其天年。

二、居鲁士传奇中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

在古代传说中,英雄人物都有不平凡的出生经历,其中被家长抛弃的母题具有世界性,尤其盛行于希腊世界,曾被民俗学者汤普逊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归入S301“弃子”母题。1居鲁士出生后被外祖父抛弃正符合该母题。“弃子”母题的最古记述当属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的传奇,至少在公元前两千年代前期就在两河流域地区开始流行。此外,亚述女王塞米拉米斯(Semiramis)、犹太先知摩西(Moses)、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迦尔纳(Karna)、中国的周始祖弃等。在希腊神话中,此类英雄更不胜枚举,如赫拉克勒斯(Heracles)、珀尔修斯(Perseus)、俄狄浦斯(Oedipus)、帕里斯(Paris)、伊翁(Ion)、特勒福斯(Telephus)、安菲翁与仄托斯(Amphion and Zethus)、珀利阿斯与涅琉斯(Pelias and Neleus)、罗马神话中的罗慕路斯与雷姆斯(Romulus and Rhemus),甚至包括公元前7世纪的科林斯僭主库普赛洛斯(Cypselus)。希腊神明也有被抛弃的故事,如匠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森林之神潘(Pan)、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等(Asclepius)。此类故事中,婴孩抛弃者通常是其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婴孩则被认为是危险不祥之物,威胁到亲人的生命和利益,或是被母亲抛弃的私生子。这种威胁常通过神谕或梦的方式告知其亲人,如拉伊俄斯从神谕中获悉儿子将杀父娶母,就将俄狄浦斯抛弃了;特洛伊王后赫卡柏因梦见生下火炬焚毁了特洛伊城,就将儿子帕里斯抛弃了。在居鲁士的故事中,主人公是被外祖父抛弃的,因为居鲁士威胁了外祖父的权位。类似故事在古典神话中也很流行,如珀尔修斯、特勒福斯、罗慕路斯等,外祖父充当了迫害者角色,因外孙危害到他的权力和生命,而这种威胁来自神谕的预言。这很符合汤普逊《索引》的M311.1母题,即“国王毁于其孙辈的预言”,以及M343. 2母题,即“被孙辈谋害的预言”。2例如珀尔修斯的故事:外祖父阿克里西乌斯从神谕获悉自己将死于外孙之手,因而将女儿达那厄(Danae)关入青铜墓室,试图阻止与异往,但宙斯化作金雨与之交媾,使之怀孕生下珀尔修斯。阿克里西乌斯只得将女儿和外孙钉在木箱中抛入大海。这些故事结局雷同:无论迫害者怎样处心积虑地防范,总是事与愿违。弃儿英雄终将获救并长大成人,可怕预言成真,主观意志毕竟无法改变命运,迫害者也终将自食其果。这就是《索引》中的M371母题,即“抛弃婴孩避免预言实现。”3

阿斯杜阿该斯也是受到命运捉弄,力图改变却徒劳无功的人。他通过两个梦获悉了危险的预警。这两个梦使用的象征符号不同,但传递的信息却相同,即女儿的后代将成为亚洲主宰。按照佩灵的分析,1尿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复杂多重含义,可象征“治愈”(healing)和“生殖”(fertility),也有某种巫术致厄功能。作为污秽物,尿或有除垢功效,可带来疗效和益处,也有污损之意,可带来疾病和灾祸。具体在希罗多德故事中,尿显然是芒达妮公主后代象征,这同亚述人的《释梦书》相吻合。该书指出,如果撒尿时尿液散开,而撒尿者顺其自然,就预示生子,并将成为王者。然而,尿的生殖意义在希腊人观念中却很少见。至于尿成洪水之势,其直接象征意义就是芒达妮之子将统治全亚洲,与第二个梦的葡萄藤意义雷同。枝蔓伸展的树预示未来的支配权,此种象征亦见于希腊文学作品中,如索福克勒斯悲剧《厄勒克特拉》(419-423):克吕泰姆涅斯特拉梦见阿伽门农的王杖长出茂盛枝条覆盖了迈锡尼王国全境。希罗多德《历史》(7. 19. 1)也曾提到波斯王薛西斯在出征希腊前梦见自己头上的橄榄冠嫩枝蔓延覆盖了整个大地,被占梦祭司解释成征服全世界。此外,葡萄藤也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族象征。佩灵认为这种象征尤其适合东方的梦,《旧约·圣经》中有很多类似比喻。汤普逊《索引》提到一类母亲做的梦,预示其尚未出生的婴孩未来将成为伟人,其中M312.0.4.1母题为“梦见一颗枝繁叶茂的树,表示一位英雄(圣人)的诞生”。2如将母亲换成外祖父,就同阿斯杜阿该斯第二个梦的意境十分契合了。

被希罗多德放弃的见载于查士丁《摘要》的母狗喂养居鲁士的故事,属于世界性故事母题,也是古典神话最流行的母题。在汤普逊《索引》中,B类故事皆与动物有关,其中很多故事涉及“友善的动物”或“助人的动物”(B300-B599)。动物的助人方式(B500-B599)各异,其中一类为“动物哺育人”的故事,其中B535母题,即“动物保姆,动物哺育弃婴”的母题同居鲁士的故事最吻合。3在希腊神话中,动物哺育弃婴故事很多:帕里斯曾被母熊哺育,特勒福斯被母鹿哺育,阿斯克勒皮俄斯被母山羊哺育。被母狗或母狼抚养的故事就更多了,如珀利阿斯和涅琉斯,波塞冬与梯罗的双生子,被母遗弃后,分别受到母马和母狗的哺育。罗马建城者罗慕路斯和雷姆斯兄弟被其叔祖弃于第伯河畔,也曾获得母狼哺育和保护。此类故事在《索引》中亦可归入母题M535.0.4,“母狗充当孩童保姆”;B535.0.9,“母狼充当孩童保姆”;B535.0.11,“母狼照看被弃于森林中的婴孩”等。4

居鲁士童年时代“扮演国王”(playing king)故事其实也是一个东方母题。类似故事见载于古印度月护王旃荼罗笈多的传说:据说旃荼罗笈多本是无父孤儿,被母弃于牛栏,被牧牛人抚养,后转卖猎人,被分派看管牲口,为牧牛少年。旃荼罗笈多自幼显示出王者气质,与村童游戏,自扮国王,任命百官,惩办罪人。婆罗门考底利耶(Kautilya or Chanakya)途经此村,见牧童气质不凡,即付重金从猎人手中将其买下,带至呾叉始罗(Taxila)接受良好教育,终成大器。5中国古籍亦有蜀先主刘备相关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6

居鲁士被外祖父认出属于识别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屡见不鲜。识别手段多种多样,通通被汤普逊归入《索引》H0-199母题中。希罗多德未使用过于程式化的母题,如靠身体标记、器物等识别,而是靠祖孙外貌相似、外孙气度非凡和年龄相符等判据。其中前两者亦属民间故事的识别母题,即H20,“靠相像识别”和H41,“靠王族品性特质识别”。7随着真相大白,阿斯杜阿该斯对不忠的亲信实施骇人听闻的残忍报复。这种报复方式被英国古典学者维斯特命名为“提厄斯特斯母题”(Thyestes motif),认为是印欧传说中流行的母题,列举了希腊、北欧(Nordic)和高加索地区的类似故事。1瑞士古典学者伯克特也对希腊神话中的同类故事及其所反映的宗教仪式与社会风俗展开详细分析。2提厄斯特斯是英雄珀罗普斯之子,与其兄阿特柔斯争夺迈锡尼王权,互相倾轧,被逐出国门。阿特柔斯获悉妻子阿厄洛佩与其兄弟有,遂将其妻溺死,并想出阴毒手段报复其兄弟。按阿波罗多洛斯《神话摘要》(2. 13):阿特柔斯假意摆出和解姿态,邀请流放中的兄弟重返故国,设宴款待,但暗中派人抓捕提厄斯特斯三子,将其杀死,吩咐厨师肢解身体,烹调成美味的肉,献给提厄斯特斯。当后者津津有味地享用过亲子之肉后,阿特柔斯才把婴孩们的头脚展示给他看,并再次将其逐出国门。按伯克特说法:“希罗多德在米底波斯传说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与提厄斯特斯的宴饮相对应的故事。”3这就是阿斯杜阿该斯报复哈尔帕格斯的故事。

三、资料的来源、整合及其真实性

希罗多德怎样获取信息资料,其资料来源和可靠性如何,怎样利用这些资料去编写和加工故事,怎样甄别史料,他的事实真相标准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限于篇幅,本文只局限于探讨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早年传奇,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从上节分析看,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故事充满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具有明显的口头传说特点,而非依据可靠的书面档案文献和历史记载写就的。这些故事母题很多具有国际性,有些在东方较流行,有些则盛行于古典世界,因而,希罗多德收集的史料既有东方成分,也有希腊成分,毋宁是两者的混合体。

按希罗多德自己的说法(1. 95),他所讲述的居鲁士故事是某些波斯人如实陈述的“真实的故事”(ton eonta logon),没有夸张渲染(semnoun)。此外,他还知道居鲁士的其他三种故事。换言之,希罗多德的故事是从波斯人或米底人那里获悉的,据他所知共有四种,他选择其中自认为平实不夸张的故事讲给希腊读者。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他的信息源于波斯或米底,而且不止一种信息。他提到一种他不相信的故事,即弃儿居鲁士被母狗哺育的故事。通常看法是,希罗多德采用的居鲁士故事是这个看似古朴的故事的合理化版本(rationalized version),故事中的狗被替换成人,变成了居鲁士的养母斯帕克。然而,德国学者费林认为,即便这个古朴版本也不是原汁原味的波斯故事,居鲁士之所以被母狗哺育,只是源于“居鲁士”(Kyros)与希腊文“母狗”的词源联系。换言之,母狗哺育居鲁士也是希腊人编造的,是希腊人的文字游戏,希罗多德将此故事合理化后,借用了一个表示“母狗”的波斯词汇加上希腊文词尾作为居鲁士养母的名字。也就是说,希罗多德的故事其实是编造的,不是从波斯人那里获悉的。4然而,将此故事完全视为希腊人或希罗多德的编造似有欠公允。笔者毋宁相信,该故事的真正源头来自波斯或米底,但被擅长文字游戏的希腊人改造了,添加了希腊人熟悉的“母狗育婴”母题,希罗多德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化加工。希罗多德觉得“母狗育婴”故事(借居鲁士生身父母所言)夸大了神助之力(1. 122),因而不可信,而经他合理化的版本则更合乎常理。为取信于读者,就伪托这个新故事是诚实的波斯人所讲的。

尽管希罗多德的故事中可能引用某些波斯语词汇,但他似乎并不通晓波斯语。他曾把波斯的密特拉神当作女神(1. 131);他认为所有波斯人的名字都是以Σ结尾的,说明他知道的都是希腊化的波斯人名字。1因而,他采集的东方故事显然不是原始波斯资料,而是经过希腊人加工的二手资料:

他承认……他完全依靠业已存在的波斯传说作为自己的故事(logos)来源。因为希罗多德本人

明显不讲波斯语,他对波斯传说的了解必定是二手的,其基础是大卫·阿舍利所描述的“源于米底

或波斯的经以前希腊人加工和合理化的”故事。换言之,东方传说借助希腊媒介传递给希腊听众包

含了一个过滤过程,以希腊听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重塑这些外国故事。希罗多德本人出于自身的历

史和审美目的加工这些故事就是这种吸收过程的延续。2

希罗多德的东方故事,除了旅行中采集的口传故事,也会吸收一些“史话家”(logioi)的书面资

料。3他撰写埃及史时就曾提到“米利都的赫卡提俄斯”(2. 143),这是他唯一提及的前辈史话家。他可能还从同代或稍早的爱奥尼亚史话家们那里汲取过有关东方国家和民族的资料,如赫兰尼科斯的《波斯史》(Persica)等,但这仅仅是推测。虽然这些资料是书面著述,但内容大多是口传故事。

有一种推测,希罗多德的居鲁士传奇可能源自米底贵族哈尔帕格斯的家族传说,因为故事的主角,除了居鲁士和阿斯杜阿该斯,便是这位始终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米底贵族了。此外,这位哈尔帕格斯还曾追随居鲁士攻打吕底亚首都撒尔迪斯并献策(1. 80),担任征服爱奥尼亚的波斯军统帅(1. 162, 164, 168-169),继而征服卡里亚和吕西亚,最终攻陷吕西亚首府克桑托斯(1. 171, 174-177)。考古学家曾在吕西亚首府克桑托斯发现铭文。铭文记载波斯征服后当地王朝的五至六位君主的名字,其创建者的吕西亚文名字是“Arppakuh”,其希腊化名字就是哈尔帕格斯。学界因而推测,铭文上的哈尔帕格斯就是居鲁士麾下的那位米底将军,其后裔成为吕西亚当地的世系统治者,即所谓的“哈尔帕格斯王朝”(Harpagid Dynasty)。希罗多德的米底故事和居鲁士早年传奇或许就源自这个米底家族。4

似乎很清晰的是,希罗多德在这个故事里(居鲁士早年故事)掌握了米底的原始资料;而且,

事实上,在居鲁士的故事里,这位背叛者,米底人哈尔帕格斯,无论在本故事中还是在攻陷撒尔迪斯、

爱奥尼亚和吕西亚的记述中,都被赋予了突出地位,这就让某些学者们假设,希罗多德可能熟悉他

在小亚的家族。5

如果说,居鲁士的早年传奇有其米底和波斯的资料背景,那么,居鲁士故事的源头则可能更加久远。德鲁斯推测,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代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萨尔贡的故事属于“出身卑微国王的类型”。故事主人公并非王室父母所生,婴孩时被弃于幼发拉底河,侥幸获救存活,后达到权力和荣誉顶峰。“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喜欢这种故事……无论是真实的,如亚伯拉罕林肯从小木屋到白宫的传说,还是虚构的,如灰姑娘的故事,还是真实与幻想的混合,如迪克·惠廷顿的故事,这类故事几乎在民间记忆中是根深蒂固的。在两河流域有大量此类的故事。除了萨尔贡的故事,我们发现,在公元前一千年代,还有赛米拉米斯的故事。”6德鲁斯将萨尔贡与居鲁士的故事加以比较,发现两者有不少共通处:1、两者都是弃儿。希罗多德的版本“更接近于萨尔贡的传说”,但克特西亚斯将居鲁士的父母说成是卑微之人,也归因于萨尔

贡传说。2、两者都是花匠。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曾负责美化皇家庄园,非常敬业,因而获主人赏赐提升,得以转入室内,接近国王。德鲁斯进而举出其他例证,说明“从花匠擢升到国王是两河流域讲故事的人热衷的主题”。3、两者都是国王的“司酒者”。德鲁斯推测,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他在巴比伦侍奉波斯王室时获悉的,他的故事“必定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晚期巴比伦的一个真正传说,即居鲁士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成为王室庄园花匠,后成为‘司酒者’,继而成为国王”。1这种故事被巴比伦民间喜闻乐道,但故事主角萨尔贡已被淡忘,被替换成居鲁士,尽管有关萨尔贡的书面记载仍被马尔都克神庙祭司们保存着。

如果德鲁斯的分析成立,那么克特西亚斯的居鲁士故事可能代表了一种民间流行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新王朝的创建者居鲁士被塑造成平民英雄。他同王室无任何血缘联系,却靠自身才能和冥冥中神明护佑,开创了自己辉煌的事业。然而,即便这个民间版本,却依然有可能源自波斯王族,确切地说,源自阿黑门尼德家族另一支系大流士家族。马洛温认为,克特西亚斯把居鲁士说成平民“仅仅是为了损害居鲁士世系的声誉同时证明大流士夺取王位的正当性”。2因为居鲁士和大流士分属阿黑门尼德家族两个不同支系。居鲁士的波斯王族血统本来毋庸置疑,其父为波斯东部的安鄯王。帕萨加代出土的一个宫殿门柱上有头戴王冠有翼男子形象,其下铭文是:“我,国王居鲁士,阿黑门尼德家族成员。”然而,靠上台的大流士却嫉妒居鲁士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支系的功业。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既不回顾居鲁士业绩,也不将居鲁士列入其8位祖先中,只将他作为冈比西斯的父亲勉强提到。克特西亚斯侍奉的阿塔薛西斯二世属于大流士支系,自然乐于这种贬损居鲁士出身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不过,笔者并不相信,克特西亚斯有意编造这种故事来讨好雇主。他讲的故事可能源于嫉妒居鲁士的大流士支系。这种故事被散布,并在民间流传,却被波斯统治者容忍,恰恰说明这种支派间的斗争。

与克特西亚斯的故事相比,希罗多德和色诺芬都承认居鲁士的王族血统。色诺芬声称居鲁士不仅是米底王外孙,还是波斯王之子,其目的无非是突出居鲁士的高贵身份。希罗多德只承认居鲁士是米底王外孙,却把其父冈比西斯说成是普通的波斯人,一方面是出于故事结构安排,因为阿斯杜阿该斯从第一个梦中获悉自己被外孙威胁,出于防范才让女儿嫁给比米底人身份更低的波斯平民。如果把冈比西斯说成波斯王族,阿斯杜阿该斯的嫁女之举岂不愚蠢至极、自取其祸吗?另外他也会觉得,将居鲁士出身说得如此高贵显系夸张,不宜采用。

希罗多德的居鲁士出生故事也吸收了萨尔贡传奇精髓,即“弃子”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罗多德的版本“更接近于萨尔贡的传说”。在希罗多德故事中,居鲁士依然保持王子身份。或许,当萨尔贡故事演变成居鲁士故事后,可能流传着至少两种版本,一种是克特西亚斯版本,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另一个是希罗多德版本,一个贵族英雄的故事。前者忽视了弃子情节,只演绎了一位从平民到国王的引人入胜的奋斗故事,更合乎平民趣味;后者则演绎了一位小王子非凡出生,历经磨难而终成大器的故事。此种故事可能都源自波斯和米底的贵族圈子,但一个故事更受平民欢迎,在民间流传加工;另一个更符合贵族趣味,在贵族圈子中流传。希罗多德采纳的是贵族版本,这个版本很适合希腊人欣赏习惯,因为希腊神话的贵族味道很浓,神话中的弃儿都是贵族出身,神的后裔。然而,希罗多德出于故事情节需要,把居鲁士的父亲说成波斯平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故事的贵族味,却把坚持原汁原味的版本,如色诺芬的说法,说成夸大不实的故事而弃之不选。

牛津古典学者墨里认为,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构成世界历史的高阶政治和事件(high politics and events)相关联”,且与“这些事件的官方皇家版本”有着密切联系。“希罗多德所接触的并非波斯历史的官方皇家版本,而是其各种变体,这些变体流行于高等贵族阶层中:近乎悖论的是,对希腊人而言,接触波斯帝国中的这些统治阶层比接触帝国官僚机构总是更容易些。”这些贵族集团提供的不是历史叙述,不是连续完整的叙述或传记,而是彼此孤立但内容详尽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口述特征,使用传统技巧,即民间故事的母题来讲故事。这体现了古代贵族的特点,尽管文字已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却依旧勇武少文,目不识丁。1他们讲述的“历史”更像宫廷小说,残忍的惩罚和复仇,宰相的忠诚和背叛,后宫阴谋和椒房秘事等,都是宫廷贵族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内容在希罗多德的波斯故事中屡见不鲜,在希腊故事中却并不多见。

故事的本源或许在东方,但在细节上却是希腊人熟悉的神话母题和情节。正如伯克特所观察的那样,哈尔帕格斯的可怕遭遇与希腊的提厄斯特斯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雷同:受害者都在为自己特备的桌子上用餐;婴孩部分煮熟,部分烤熟;头和脚(希罗多德故事里还包括手)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以便让孩子的父亲辨认出来。伯克特认为,希罗多德的故事细节很可能源自提厄斯特斯宴会的故事。2

换言之,希罗多德把源自米底的东方故事按希腊流行的母题加以改造,披上了一层希腊人熟悉的外衣。

希罗多德显然深受古典时代雅典悲剧的影响,他讲故事时套用了很多悲剧表现手法。例如,悲剧中的“识别”(anagnōrisis)是亚里士多德着重强调的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靠标志识别最缺乏艺术性,平庸诗人最爱用这种俗套,而根据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识别出来最好,其次是靠推理。3

阿斯杜阿该斯识别外孙居鲁士就没有使用民间故事惯用的那些俗套。识别看上去很自然,也合乎情理。阿斯杜阿该斯先从孩子的外貌和气质上判断他不像是出身低贱的孩子,又根据年龄推断,此男孩儿与自己遗失的外孙同龄,因而隐约认定这个男孩就是自己的外孙,随后顺理成章地拷问牧人,逼他说出真相。对牧人的审问与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对忒拜牧羊人的审问颇类似。齐泽克曾以居鲁士大帝传奇为例,说明历史是怎样被文学化的。希罗多德、克特西亚斯和色诺芬笔下的居鲁士故事分别代表古希腊的三种文学传统:希罗多德的居鲁士故事是按照埃斯库罗斯所代表的古典悲剧精神展现的;克特西亚斯的故事则代表了悲剧衰落期蹩脚模仿的情节剧的那种过分夸张渲染的浪漫特征;色诺芬笔下的居鲁士则被描绘成苏格拉底类型角色,使之成为伦理、哲学和政治的楷模。4

墨里的观点很重要,他让我们认识到波斯的史料状况。波斯宫廷或许有其记录帝王起居和编年史之类的档案资料,但希腊史家所能接触的史料不是那些藏在深宫中的官方书面资料,而是宫廷内外贵族家族口耳相授,世代相传,甚至流向街头坊间的,按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加工过的宫廷小说、逸闻趣事,充其量是一种口述历史。当希腊史家们把这些外国口述故事带回希腊,用希腊人熟悉的故事套路加以重塑,再讲给希腊听众时,就愈加离奇古怪,有如小说家之言,令人质疑其真实性。因而,处处追求真相的希罗多德被有学问的同胞们称作谎言之父。而那位供职波斯宫廷的希腊医生克特西亚斯写成的《波斯史》,自称其原始资料来自波斯宫廷,自古就备受质疑和诟病。今天已有学者开始给克特西亚斯翻案了。5他讲述的故事“其实就是真正的波斯史,这不是一位希腊医生的编造,而是波斯贵族所目睹的波斯宫廷生活的写照。一部波斯史的匮乏毕竟是波斯人的失败,而非希腊人的失败。”6无论克特西亚斯还是希罗多德,他们所用史料均属口述史料,他们的史书所传达

的不是书面历史档案,而是口述历史。他们都曾被指责为谎言家,其实他们没有撒谎,而是口述史的传承者。希罗多德不仅记录和叙述这些口述史,还进行甄别批判,孜孜以求历史的“真相”。

然而,希罗多德孜孜以求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希罗多德的“真实”概念与我们大不相同,他并不能准确区分神话与真正的历史。当代史家希望通过对史料甄别、分析与批判,对新史料的发掘、搜集和占有,对相关学科(如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专业知识的应用,来复原历史本貌,但希罗多德缺乏这种能力。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获得的资料进行理性甄别,把他认为合理的故事挑选出来,把不合理的内容改造成看似合理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这种经过合理化的看似有说服力的故事就是他所追求的真实。这实际上延续了他的前辈史家赫卡泰俄斯引入的基于理性判断和研究之上的历史真实概念,即真实的历史是经得起仔细核实的“logoi”。当然,希罗多德的合理化改造也伴随着东方故事的希腊化,即用希腊人熟悉的讲故事技巧和母题来改造他的外国故事。正如恰森所云,希罗多德常把“合理性”(plausibility)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他把所收集的外国故事与希腊传统故事模式相互融合,让希腊听众更易理解,并从中发现意义,从而加强故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最终强化了所述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从而提高其史著的权威性。1

另外,希罗多德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历史真相,不如说通过他的历史故事说明更高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真理。他从不照搬东方故事,而是根据自己的哲学、伦理和宗教信念重塑故事人物。他把居鲁士的一生描绘成“一个确定的程式化传记的表现个人一生经历olbos、koros、hybris和ate的轮回的范例”。早年居鲁士堪称成功典范。他从善如流,睿智理性,节制而不过度,敬畏神明,因而处处得神眷顾,事业顺达,逐渐歼灭群雄,达到事业顶峰。然而,不断的成功让晚年居鲁士冲昏头脑。他不再敬畏神明,也不再顾及行事后果,变得傲慢而冲动,欲壑难填,终于在同马萨革泰人战争中身陷险境而亡身,结局令人嗟叹。其实,居鲁士战死是希罗多德故意安排给他的命运。“遗憾的是,希罗多德利用居鲁士的东方战争详尽地给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的道德教训要求居鲁士死于那场战役,因而其编年史价值减少了。”2这个故事的逻辑反映了希罗多德的德尔斐宗教信念,即神明是嫉妒的。神明可以成就凡人功业,也嫉妒凡人功业,狂妄傲慢(hybris)只能导致诸神疏离和个人毁灭。希罗多德不仅这样塑造居鲁士,也塑造了其他类似的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这个框架下被反复重朔,他的宗教道德信念也被一再证明是真理。这就是希罗多德塑造的“真实”,比历史细节更真实的历史。这有点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历史的看法,历史只能反映细节真实,而悲剧却能反映普遍的真实,从这一点讲,悲剧比历史更真实。

四、口述的历史

在本节,笔者将从居鲁士故事的研究转向历史学的重要领域——“口述历史”的讨论。自古以来,希罗多德就享有两个看似矛盾的称号,一个是“历史之父”,一个是“谎言之父”,这两个称号都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送给他的。3希罗多德作为“历史之父”的地位是得到公认的,这里毋庸赘言,但因他讲了很多荒诞离奇的故事(tall tales),与他的继任者修昔底德形成鲜明对比,因而也被认为是谎言家。这种看法显然是对原始时代口述历史缺乏了解的缘故。

人类文化传统远远早于文字的历史。史前文盲时代文化传统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世代口头流传的文化传统就是所谓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以诗歌、歌谣、格言、散文故事等形式传承,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风俗制度的阐释、不成文法律等诸多内容。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是其中重要部分。以口述形式传承的历史,传承者的记忆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古希腊曾经历漫长的文盲时代。史前青铜时代的中晚期,即所谓的“克里特迈锡尼时代”,希腊虽然出现了象形文、线文A和线文B,却没有书面历史和文学传世,因而那个时代依然是口述历史和口述文学的时代。希腊神话的雏形可能就是在那个时期蕴育而成的。在随后的黑暗时代,文字完全消失,希腊社会是纯粹的文盲时代,也是口传史诗和神话传说大行其道的时期。随后的古风时代,虽然文字系统已从腓尼基引入希腊,但应用范围很有限。因而,古风时代依然是口述传统盛行的时代,该时期的历史依然属于口述历史范畴,也是希罗多德所考察的主要内容。即便到了希罗多德生活的公元前5世纪,即古典时代前期,口述之风虽有衰落迹象,但依然很有市场。

由于史料匮乏,古风时代的希腊历史是怎样被记录和传承的,传承者是谁,希罗多德是怎样获取和整理这些口述历史的?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古典学的相关研究。然而,近现代对原始文盲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陆续出版的对前殖民时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社会口述传统的研究,提供了可资类比的重要证据。不仅有助于澄清希腊古风时代的很多谜团,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希罗多德的学术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前殖民时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社会的文化传统就是靠口述传承的。口述的传统分成两类,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国家通常是王国或酋长国,通常设有官方的传统保存者。例如卢旺达(Rwanda)王国就设有四类保存传统的官员:谱系家(genealogists)负责记忆国王和太后的名单(王表);回忆录作者(memorialists)负责记忆历任君主的重大事件;吟诵者(rhapsodists)负责记忆歌颂君主的颂词;还有一类名叫“abiiru”的官员,负责记忆王朝秘辛。这些官方传统的保存者已有朦胧的年代意识,他们记录的王表,其统治者是按年代先后排序的,有些还记录国王在位年数。在西非的乡村和城镇也有这种专职的口述史家,负责记住乡镇的传统。私人传统是由单个群体,如家族、氏族等传承的,其记忆通常不如官方长久,其功利性也逊于官方。

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正是希腊史学从口述历史向书面历史过渡的时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希腊各城邦也设有这种保存地方传统的官员,如“hieromnemones”(神圣记忆者)、“epistatai”(档案保管员)、“mnemones”(记忆者)等。1有的负责宗教传统的记录,有的负责世俗传统的记录。克里特岛出土的铭文还记录了一位“记忆者”的名字。他们是依附于城邦或神庙的职业记忆者,凭记忆保存城邦和宗教传统,但当文字出现后,他们也会借助文字辅助记忆。除了官方背景的传统,更多的则是氏族、家族保存的传统,包括“谱系、轶事、有关家族成员的私人记忆,围绕家族神祠和坟墓的故事,以及有关名祖英雄的神话。”2与非洲文盲社会不同的是,古风时代的“希腊不是官方传统生根的肥沃土壤,历史资料的传承不是高度组织化的。”

另外,希腊古风时代还有很多故事搜集者和研究者,被称作“logioi”,意为“通晓故事的人”,口述传统的搜集、保存、整理和讲述者。公元前5世纪后期,他们开始被称作“logographoi”,意为“编年史家”,表明这些“通晓故事的人”开始写书了,把他们掌握的历史按一定编年体系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文字受局限的时代,这些人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博闻强记的人。他们不仅搜集各种故事,还受雇于城邦或家族,为其整理口述历史,并在公共场合向听众朗诵他们的故事。希罗多德同他们类似,也曾亲往奥林匹克赛会向听众宣讲故事。3他要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成果凭记忆朗诵给听众,或从书写

文本中读出来。这些人很关注自己的名气,如果名气大,他们就会得到雇主聘用和赞助,为其整理和传述历史,因而修昔底德嘲讽他们只关注吸引听众而轻视事实真相的发掘。1

希罗多德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开场白),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是古代的田野工作者,辛勤而敬业,四处寻访他的信息提供者,听他们讲故事,向他们提问题,去听那些职业故事讲授者的公共表演。他的故事大多是听来的,引用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地方性(epichoric)口述历史,引用时总是加上“雅典人说”、“迦太基人说”、“我告诉你们利比亚人是怎么讲的”、“据说”、“故事是这样的”等,表明他的故事都是“听”而非“读”来的,只有四处提到信息提供者的名字,包括那位著名的前辈“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但总的来看,他的地方传说来自匿名的信息提供者。希罗多德把自己展现为公正无私的研究者,其动机是追求知识和真相。他从各种地方群体中收集和比较证据,信息来源非常驳杂,但每个群体似乎都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传说。收集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传说后,他通过交叉核实,系统地整理和讲述这些故事。2

由于希罗多德的历史研究对象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他对东方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也非常感兴趣。他本人来自波斯统治下的小亚城邦哈利卡尔那索斯,很多同代和更早的爱奥尼亚史话家都曾是东方故事的收集者。然而,从上文居鲁士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所收集的东方资料并不是波斯官方的书面档案,而是其变体,流传在波斯和米底贵族中的各种故事,充斥着神话和民间故事母题。“在他处理非希腊世界的资料时,希罗多德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外域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用希腊人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3因而,我们看到的希罗多德的波斯历史不是那种编年体式的书面历史,而是生动有趣的充满口传文学特征和生命力的故事,而且被明显希腊化了。

默里曾注意到,希罗多德《历史》对往昔的回忆至多二百年。“希罗多德的合乎理性的信息从公元前450年追溯到7世纪中期……公元前650年前的时期实际上是他不了解的。”4其实,这反映了口述历史的记忆特征。万西纳于20世纪中期在刚果的调查表明,当地可信的传统只能追溯到1800或1750年前,更早的可靠信息非常罕见,且只限于国家传统。5这说明,口述历史至多可以回溯150年或200年。这同希罗多德较清晰的历史记忆完全吻合。希罗多德对距他生活年代不远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包括一个世纪前的居鲁士,浪漫传奇成份常常多于历史事实成份,这说明希罗多德掌握的相关史料都是口述历史,不是文献档案历史。

对上古时代口述历史的探讨依然是我国史学研究的薄弱点,这使我们对早期传说历史的认识常常朦胧不清,也因而不能公允地评价希罗多德的历史功绩。本文通过对居鲁士早年传奇故事的分析,不仅要说明古代传说历史的特点,还口述史家以公允的地位,也呼吁古代史学界重视运用人类学和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把跨学科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史学研究中。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3

他的聪明、机智、理想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前212)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诞生于地中海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今意大利锡拉库萨)。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城失陷,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害。

阿基米德的主要科学贡献是:系统总结并严格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确定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和物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创立“穷竭法”等。他既极为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注意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亲自设计制造过多种机械装置和建筑物,开创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学风。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才智与机警的一生,直到今日,他的故事还广为流传。

阿基米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传说,古罗马大将马塞拉斯率兵攻打叙拉古,阿基米德和叙拉古人民一起英勇抗击入侵者。他把科学应用于战争,搞出了许多军事上的发明。他设计制造了大型抛石机,敌人到达城下,一按动机关,石块自动抛出,砸向敌人;他让人各拿一面镜子,组成大凹面镜,把炽热的太阳光集中到迎面而来的敌船上,烧得敌军鬼哭狼嚎。罗马军队对阿基米德害怕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马塞拉斯也惊叫说:“这个‘几何学妖怪’使我们出尽了洋相。他神奇莫测的法术,简直比神话传奇中的百手巨人的威力还要高超很多倍。”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突破城防,打进了叙拉古。75岁的阿基米德仍在潜心研究数学,证明他的几何题。罗马士兵声嘶力竭的吆喝惊动了他。“喂,你们踩坏了我的图,赶快走开!”阿基米德愤怒地说。凶神恶煞的士兵毫不理会,并把刀剑指向了他的脑袋。阿基米德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坦然自若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然而,无知而又残暴的罗马士兵,一刀砍掉了阿基米德的头颅。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4

新教师在刚接触工作时,由于经验不足会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状况把握不准确,教师在课堂突发临时状况时会产生紧张感。新教师在教材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处理上普遍没有老教师成熟。而情境创设已经被教师广泛采用,情境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新教师在没有完全熟悉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情境教学有时会顾此失彼,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不是越多越好。新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对情境创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把情境创设当成课堂效果的亮点,并力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使用,部分环节使用的情境创设甚至堆砌,重复,与教学内容脱离,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一名教师在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个结论之前,进行了四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一个是将两张白纸竖直放置,向中间吹气,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第二个是书上的硬币跳高实验。第三个实验是将漏斗比较宽的口朝下放置,将乒乓球漏斗里,在上面吹漏斗时,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放在又播放了一个视频,两艘用纸模拟的小船平行放在水中,用手使两个船中间的水流加速,两个小船会向中间靠拢。通过这三个实验情境的设置,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师在设计实验情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在气体和液体的情况下实验的分配问题,在气体时设置了三个现实验,而液体中只是放了一个视频。盲目的追求实验的数量以及可操作性,给学生带来的惊奇的效果,但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任何的情境创设都不会离开教学内容本身。我们强调情景创设的必要性,但并不是越多的情境创设越好。情境创设应该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每一个情境都应为了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来进行设计,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将情境创设作为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学习,就会是一种本末倒置。

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衡量情境创设好坏的标准。学生学习需要在外部因素的引发下才能有效地发生。新教师往往会忽视情境与内部知识的联系,把情境作为一种形式,先看到情境的使用,而不是基于内容需要创设情境,尤其在以故事形式作为情境时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故事本身如果不和知识联系起来,这个故事的选取是失败的。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阿基米德的故事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需要讲解的,但是阿基米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家发明创造精神的体现,更不是单纯的因为阿基米德原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正是学生在前一节浮力中探究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学生在亲自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而阿基米德正是在洗澡时发现了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液体排开水的体积,这个物理量的转换,才是我们讲解阿基米德故事的关键。只有明确了这个物理量的转换,学生才能继续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有效的情境创设应该是基于研究问题来进行的,如果出现的信息与所学习的内容无关,反而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造成故事讲完之后,学生的思路被打断了,学生把焦点放在了故事上,画面上。情境创设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情境的内容只有与所学的知识之间产生影响,才会使学生学会的目的。情境不止是体现在一种形式上。情境创设的设置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熟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情境。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5

科学家故事100个读书笔记

这本书十分好看,一个个故事令我知道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勤奋,令我十分感动。其中我最难忘的人物,还是阿基米德和徐霞客了。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一位着名的学者,也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视,一旦开始思索边难以自拔,以至于罗马士兵把刀架再阿基米德鼻尖时,他才发现了罗马士兵,这位爱科学胜过爱生命的科学家竟然说:“等一下杀我头,让我把这道几何定律证明完毕。”但罗马士兵不由分说便砍下了他的头,这是一个天才的遗憾,如果罗马士兵没有杀死他,他一定能给后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阿基米德虽然早已牺牲了,但他的勤奋却被后人代代传颂。

徐霞客是明朝的一位地理学家,他从22岁开始便开始四处考察、旅行。他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在旅途中,他遇到高山,便一定要登上顶峰,遇见山洞,也一定要钻进去考察一番。而且他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最能体现他不畏艰辛的还是他51岁时候的遭遇,当时约了三个同伴一起前行,可是没走多久,这三个同伴,一个吃不了苦回家了,一个途中不幸病死了,还有一个,竟然偷了他的钱财逃走了,但是,徐霞客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考察,无所畏惧。他那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向科学顶峰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快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令你受益多多!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6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其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其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以及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揭示主人公由童年、少年到中年的变化,进一步解读阿米尔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历程。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成长;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57-03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2005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书连续蝉联亚马逊排行榜达130多周,全球销售达到600万册。小说讲述了生活在1978年的阿富汗喀布尔的普通男孩阿米尔,由于自身的胆怯背叛了对自己忠心不二的玩伴和兄弟哈桑,长大后阿米尔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最终以行动进行了弥补,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故事。从本书的成书体制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成长小说。所谓“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类型,最初源于德国。这类小说主要讲述第一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在领悟和转变之后达到最终的圆满。其实,《追风筝的人》作为一部成长小说,也是作者卡勒德的一部自传体作品。通读原著就会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很相似,这更加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真谛。

本文将按照其成文脉络,将《追风筝的人》看作是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分别从纯真童年、胆怯少年、悔恨中年这三个时期来解读阿米尔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过程,从被动地逃避和主动地弥补这两个方面来深刻阐发主人公为此所采取的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父与子、种族、社会等关系。

一、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历程

小说《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主线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灵成长之路。生活在阿富汗富人区的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是无话不谈的玩伴,可以说12岁之前的阿米尔在父爱引沐浴下走过了纯真的童年。1975年之后,阿米尔在怯懦性格的影响下对挚友哈桑有过背叛、诬陷、欺编和嫉妒的经历,直至中年才最终弥补了童年犯下的原罪,使心灵得到原谅和释怀。作者将民族感情、种族歧视和战争、友情、亲情融为一体,将社会背后的人的心灵的悸动展现给世人,由此演绎出了一场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之歌。

(一)父爱沐浴的纯真童年

故事始于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童年时光,小说以第一人称、以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向我们展开了一幅1963年的阿富汗的画卷。阿米尔家境殷实,父亲是普什图人,一名法官的儿子,成功的地毯商人。优越的家庭条件不仅让阿米尔衣食无忧,还让他收获了童年最好的玩伴,最纯真的友谊——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阿米尔和哈桑是最出色的“风筝斗士”和“追风筝的人”,这在热爱风筝比赛的阿富汗人看来是了不起的成就。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生活中,父亲在其成长中始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位有着一天割断过14只风筝的纪录的善良爽朗的男人显然对与懦弱的阿米尔性格相反的勇敢正直的哈桑更为喜爱。阿米尔期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他并未受到重视,于是他渐渐地意识到或许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中获得胜利,才能在父亲的心里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夺回父亲的关注和喜爱。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父亲是阿米尔童年时期的引路人,他伟岸豪爽且正直善良,充满着正义感,面对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懦弱的儿子阿米尔,他表现出了难以掩饰的失望,这一切都使得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懦弱胆小的他学会了自卑和妒忌。在阿米尔的童年里,父亲扮演了一个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对怯懦的儿子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他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关心。他说:“我的门永远为你开着,亲爱的阿米尔。我愿意倾听你诉说的任何故事。”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一颗满满的爱心包容和教导着儿子,影响和改变着儿子。高大勇敢的父亲正是用这种方式引领着阿米尔度过了一个纯真的童年。

(二)玩伴离去的胆怯少年

少年时期是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实作者在小说开篇即埋下了伏笔:“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这段阿米尔内心独白式的忏悔,永久地定格在主人公12岁那年。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中,“风筝斗士”阿米尔与“追风筝的人”哈桑完美合作,获得了大赛的冠军。但是在冠军背后是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回断线的风筝而不幸被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性侵,哈桑的不屈服都被赶来阿米尔看到了,然而软弱却没能让他走近一步。少年时代的阿米尔已经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羞耻和惭愧让他无法面对哈桑,只能借诬陷哈桑偷了手表让其与父亲阿里永远离开了自己家,两个朋友再也没能见上一面。这与童年时期父亲的关爱形成了一个对比。父亲作为家庭里最威严的一个角色,用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的观点来说,他永远是儿子潜意识中的“敌人”。主人公阿米尔出于对父亲对仆人儿子关爱有加的嫉妒,利用各种手段来诬陷仆人一家,最终使得他们流离失所。这难道不是他对父亲的一种变相反抗?虽然童年时期的他看似沉浸在父爱的关怀中,但是这种与仆人儿子类似的关怀,在年幼的阿米尔心里种下了“恨”和“妒忌”的种子,这也是他怯懦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描述哈桑为阿米尔追一只切断的漂亮风筝时,小说这样展开了他们的对话:“阿米尔追随着他却没看到风筝掉落,怀疑地问哈桑:‘你怎么知道呢?’哈桑回答:‘我就是知道。我从没对你撒谎吧。’阿米尔:‘我怎么知道。’哈桑:‘如果有,我宁愿吃泥巴。’阿米尔:‘你真会那么做?’哈桑:‘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但是你真会让我这么做么?’阿米尔:‘你疯了吗?你知道我不会的。’哈桑:‘我知道。’”忠诚如哈桑,幸运如阿米尔,这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在柿子树下做梦、读书的男孩子,这个为自己追蓝风筝的男孩子,这个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所有诬陷的男孩子,被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们很难设想哈桑被阿里带走时的心情,也许有愤怒,也许有不甘,但更多的应该是委屈和不理解吧。对于阿米尔来说,这只是一个软弱的孩子为了得到父亲的欣赏而犯下的可怜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将要踏上成长之旅的必然考验。然而即使没有发生这件事情,再碰上下一次,再下一次同样的“追风筝”,也许他还会这么做,因为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尽管心存愧疚,阿米尔仍旧企图通过自我辩解来救赎自己。

(三)弥补原罪的悔恨中年

离开阿富汗,定居美国之后的阿米尔并没有忘记哈桑,忘记自己的背叛,那一套自我消解的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救赎,愧疚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轻。面对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当阿米尔偶然间从阿富汗家的守门人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这时不仅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成为一个矛盾共同体,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的年少无知和浅薄的嫉妒伤害的竟是与他血脉相亲的兄弟。阿米尔再也不能无视心底那个弥补原罪的声音了,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被唤醒,与好朋友、好玩伴、好兄弟哈桑的一幕幕记忆在眼前轮流叠换出现,正直豪爽的父亲至死都没有迈出的那一步,自己在哈桑被杀之前都没有迈出的那一步该迈出去了,阿米尔和父亲都欠喀布尔的哈桑一个回答和解释,最终阿米尔回国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26年前,少年阿米尔选择了逃避;26年后,中年阿米尔选择勇敢面对,这个男人已经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小说的最后,美国的绿草地上,阿米尔掌握线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扯线,风筝越飞越高。阿米尔朝索拉博喊道:“为了你,千千万万遍我也愿意!就像哈桑当年对他说的那样。”这既是阿米尔对索拉博的宣誓,实际上也是阿米尔对自己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二、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从童年、少年到中年以后的心灵成长过程可以说也是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过程。怯懦的少年小阿米尔面对玩伴毫无私心的付出感受到的只是恐惧和屈辱,他只能选择被动的逃离,用谎言让朋友离开自己的世界。而时过境迁的中年以后,长久以来的心灵折磨又不得不让阿米尔最终承担起多年前的罪过并在行动上主动弥补,以求得心灵的救赎。小说中阿米尔灵魂救赎的历程注定是十分艰难的。也正因为历程的举步维艰,才使得他的精神救赎更加透彻,更加扣人心扉。

(一)被动逃避

在重新赢得父爱并受到重视时,他亲眼目睹了阿塞夫对哈桑的暴行,眼看着哈桑为了对他的承诺而做出的牺牲,阿米尔迟疑了,挂在房子中的用哈桑的牺牲换来的漂亮的风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羞辱和愧疚,让胆小的阿米尔惊慌不已。他不仅没有勇气挺身而出,反而懦夫般地逃避,为了掩盖自己懦夫设下陷阱嫁祸于人,从而逼走了哈桑父子。被动逃避、毫无预兆的背叛都使阿米尔在剩下的日子里淹没在无尽的自责中,可怜的哈桑至此一别就再也没有和阿米尔有缘相见26年里,阿米尔始终欠哈桑一个解释,一时的逃避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无穷的悔恨。

霍米·巴巴将“离家的忧伤”当作“后殖民境况的典范”。流浪首先意味着越界。越界让流亡者失去了归属感,使他们像断了线的风筝,成了无家可归的精神浪子,从而产生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这也是小说标题中“风筝”意象另一层意蕴。如果说使父亲带着阿米尔离开祖国开始流亡生活是大环境使然的话,那么,对于阿米尔个人而言,流亡是为了逃避罪责,寻求精神的安宁。离家之前,阿米尔相信,只要离开就能够摆脱精神上的重负,能够与过去完全割裂。然而,空间的位移、时间的变迁并没有消弭他内心的隐痛。虽然在他看来:“美国是河流,奔腾前进,往事无人提起。我可以趟进这条大川,让自己的罪恶沉在最深处,让流水把我带到远方,带到没有鬼魂,没有往事,没有罪恶的地方。”然而,当听到哈桑的名字,他感到“我的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

(二)主动弥补

在阿米尔移民美国的20余年里,他全权占有了父爱,有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作家梦,小阿米尔已经长大了。但是萦绕在他心灵上的愧疚和悔恨却折磨着他,一提到哈桑的名字,“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加之得知哈桑实其同父异母的兄弟的消息后,这种愧疚之情就更加沉重了,回国赎罪仿佛变得顺理成章。这种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即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可以说是性格懦弱的阿米尔跨出的惊人的一步。在经过与阿塞夫的残酷的斗争后,阿米尔最终解救出了索拉博。阿米尔满以为可以实现自身的魂救赎了,可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得知真索拉博伤心绝望,最终产生了轻生心理,阿米尔的灵魂又一次受到了冲击。他害怕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得到上帝的惩罚,所以他把父亲和自己犯下的罪过全部弥补在侄子哈桑的身上。他说:“自1975年冬天一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痊。终于痊愈了,我大笑。”阿米尔最终从一个懦弱胆小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身心得以解脱的真正男人。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的深度解读,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概括为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以及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父与子的关系,种族和社会关系等,借由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的心灵和成长做了较为详细的阐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追风筝的人》在救赎主题中还存在一条引线,这就是小说中的“我”与“男性权力”存在关系的流变。救赎过程中的“逃避—承担—弥补”与对父亲的“男权崇拜—摈弃男权崇拜—反抗男权”[9]这两条线路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甚至可以说,阿米尔的救赎就是其自身对男性权威的认识过程。

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他的理论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把文艺创作的关联因子分为“作者、作品、世界和读者”。从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本人的角度来看《追风筝的人》,他自己是个身负伊斯兰文化身份和背景的“流亡作家”。在流亡过程中,他用文字还原了真实的阿富汗,改变西方世界对阿富汗单向度的了解,进而寻找与美国社会的契合点,为世界人民揭示出“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的一个个灵魂”。这是小说成长主题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灵魂救赎的归旨和深化。其实,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你不知道它将会飘向何方,但是只要你能诚实地面对它,为它付出真心,它就一定会在你所追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2〕周玲.《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3〕韩玉群.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林芊芊.《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心理解读——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20).

〔5〕李翠娟.论《追风筝的人》中的“人性原罪救赎”[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2).

〔6〕董秀娜.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尚必武,刘爱萍.托起“灿烂千阳”的“追风筝的人”——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7,(5).

〔8〕徐曼.契合与超越——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J].当代小说(下),2010,(3).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7

小组的其他成员非常不同意伊姆兰・阿米德的观点。伊姆兰・阿米德当时的感受是“我好像成了众矢之的。”伊姆兰・阿米德当时31岁,刚刚离开麦肯锡公司成为LVMH集团的一名独立顾问。其他人的回应是,“这是奢侈品行业,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后来,当时的主持人、奢侈品专家米尔顿・佩德拉萨私下对伊姆兰・阿米德说了句鼓励的话:“我感觉你将来会干成些什么。”

六年过去了,伊姆兰・阿米德的预言已经多次被证实:巴宝莉和迪奥为了争夺Facebook的“喜欢”费尽头脑;通过iPhone可以买价值1.2万美元华伦天奴礼服;用手机翻阅Givenchy设计师Riccardo Tisci的个人快照非常方便。大部分奢侈品品牌在为“关注”它们的人用心,时尚博主被邀请坐在前排看秀。通过社交媒体,奢侈品正在向大众靠近。

伊姆兰・阿米德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长大,他的父母是从东非移民到加拿大的印度移民,后移居伦敦。“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变化正在发生,而参与其中将会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

伊姆兰・阿米德现在就是这个趋势的一部分。他早期关于电子科技创新将在很大程度影响时尚界的看法,让他和他的博客倍受重视。现在他的博客已经升级成为网站,名为“The Business of Fashion”。他对网站的描述是“一个博客,一份B2B行业日志,一种杂志”。网站创建于2007年1月,地点是他家的沙发上。

过去的几年中,他成为奢侈品大企业像Richemont(经营卡地亚、克洛伊),LVMH(经营迪奥、纪梵希和赛琳等)以及Kering(经营古驰、圣罗兰和斯特拉・麦卡特尼)等举办的高管研讨会上的座上宾,帮助企业了解网络和电子科技的力量。一年多前,谷歌还邀请他与公司的高层和奢侈品广告商对话。

2013年2月,伊姆兰・阿米德的网站获得了210万美元的投资。投资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由LVMH和风险投资公司Index Ventures共同投资的。Index Ventures是较早参与到网络经营的时尚公司,参与投资过Nasty Gal和Asos的早期经营。拿到投资后,伊姆兰・阿米德聘请了10名工作人员,并搬进了一间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室。

此前,网站一直不是他的工作重心。现在,伊姆兰・阿米德前所未有地忙碌着,不仅承担了网站主编的工作,还要飞到世界各地参加时尚活动,打包行李成了家常便饭。

拿到投资只能证明伊姆兰・阿米德被投资者认可了,在很多地方,他并不被认可。伊姆兰・阿米德在哈佛的名声并不好,哈佛的留言版上对他恶言相向的人不在少数。哈佛之外的时尚界,他也没有得到太好的待遇。他批评香奈儿不懂得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可能是为了反驳他,香奈儿立刻做了一个No.5香水的视频,就绑定在香奈儿官网上,概不外传。他说巴宝莉是“第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奢侈品牌”,在现场节目上就被喝了倒彩。阻力成了动力,他更加专注于奢侈品牌与数字科技的关联。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报道行业新闻,而是要分析新闻产生的原因和预测后续发展。

“伊姆兰・阿米德确实看到了市场上的一个利基点,并认识到时尚不只关乎外表美与丑,而是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产业,而且,如果你从这个角度走近时尚,就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网站主编Dirk Standen说。“他做得相当不错的一件事是得到了时尚界高管们的关注。”

其实,除了Dirk Standen之外,伊姆兰・阿米德在时尚界的商务领域也有不少志同道合之人,包括Only The Brave Foundation基金会的Renzo Rosso、Kering的老板Fran ois-Henri Pinault和Oscar de la Renta的Alexander Bolen等等。这些人都与伊姆兰・阿米德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我喜欢任何能让我简单地利用媒体的方法”,“它让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快速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 Alexander Bolen毫不避讳地承认,他在早上遛狗的时候会读一读Business of Fashion网站上的新闻。

雇佣伊姆兰・阿米德作顾问的LVMH集团的高管Pierre Yves Roussel评价,他有一种把商业思维和创意思维联系到一起的能力。商务人士的逻辑思维通常是循规蹈矩的,而创意人士的思维天马行空,伊姆兰・阿米德就能在很难融合的两者中建立一座桥梁。Proenza Schouler品牌的设计师双人组Jack McCollough和Lazaro Hernandez对伊姆兰・阿米德的这种能力也予以过肯定:“Business of Fashion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深入讨论时尚行业的公开媒体之一。”

“网站在成熟,但依然维持着编辑自由”,这是Proenza Schouler设计师对伊姆兰・阿米德的另一个肯定。坚持编辑自由是一家媒体的良心。特别是在如今不少媒体都被利益驱使不说真话或者少说真话的时候,这一点更难能可贵。伊姆兰・阿米德曾在网站上公开了与某个企图左右他的公关团队的交锋历程,对于品牌和人名皆一字不差地披露出来,并且最后总结道,这个团队显然没有理解在当今世界一个伟大品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Dirk Standen评价道,他的批评从不是嘲笑或讽刺,总是有理有据的。

在Business of Fashion之前,已经有例如奢侈品购物网站和时尚网站等与时尚相关的网站。伊姆兰・阿米德说,“如果没有在2000年成立的、和,Business of Fashion可能不会存在。先行者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们在此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受众。同样地,这反过来又迫使平面时尚媒体更全面地重新评估他们的作用。”

Business of Fashion网站的相当一部分受众并不是业内人士,而是热爱时尚和喜欢看网站论点的一群人。伊姆兰・阿米德认为他的百万粉丝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他给予的信息,而是与他共处于一个对话之中。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8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U型结构;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是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来自阿富汗作家出版的英文小说。小说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回忆其童年的往事以及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小说中的情节与诺斯洛普·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中提出的“U型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弗莱认为,整部圣经都是遵循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个模式来进行叙事的,他认为整个圣经都包含在这个大U型结构中,其中还包含了无数的小U型结构。而《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儿时乐园—少年犯罪和受难—中年忏悔和得救。

一、儿时的乐园

阿米尔和哈桑既是主仆关系,也是儿时的玩伴。像所有儿时的玩伴一样,他们会一起爬白杨树,在那高高的枝桠上,他们相对而坐,没穿鞋子的脚丫晃来荡去,裤兜里满是桑椹干和胡桃。阿米尔还经常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放学后,阿米尔会和哈桑碰面,来到荒废已久的墓园旁边的石榴树下,边吃石榴,边念书给不识字的哈桑听。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他。

文中第四章虽有提到“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但我们是一起蹒跚学步的孩子,这点也没有任何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能改变得了。”主人公阿米尔在12岁之前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哈桑一起度过的。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父亲也是主仆关系并且有着四十多年的友谊,这也是他们儿时无忧无虑、跨种族和宗教的友谊的基础。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的冬日传统,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一名助手帮忙追风筝,阿米尔的助手就是哈桑。“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追逐十分激烈。”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个中能手,他有与生俱来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方向感,他总能带着阿米尔追到风筝。他们却从未想到,这次追风筝大赛也是二人命运转变的开始。

二、少年时犯罪和受难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的玩伴关系并不是对等的。哈桑待人诚恳、憨厚老实,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深受阿米尔父亲的喜爱;而阿米尔从出生来说就是不受他父亲欢迎的。阿米尔母亲由于难产而离世,父亲深爱着他的母亲,再加上,父亲认为他胆小懦弱、不像男孩子,对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此,阿米尔嫉妒哈桑,想独自占有父亲的喜爱,这也成为阿米尔“犯罪”的原因之一。

在追风筝那次比赛中,阿米尔突破重围,他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在欢呼声中,哈桑去追风筝。不幸的是当哈桑去追寻属于胜利的风筝的时候,碰到了之前有过冲突的坏男孩阿塞夫,他和他的狐朋狗友了哈桑。而此时,正在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到了此场景,但由于他的胆小懦弱,或是因为自私而故意为之,他只是躲在暗处,没有声张。“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阿米尔已经背叛了他们的友谊,为了夺得第一名,为了赢得父亲的喜爱,他不敢挺身而出。

反观哈桑,他用自己的尊严和鲜血维护了阿米尔的风筝。当他受到欺负和猥亵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在此时发生之后,哈桑对此事缄默其口,没有像任何人提起他受到的。面对主人公阿米尔由于内心的自责和内疚不理他时,哈桑却问“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阿米尔的罪恶感已经无法和哈桑生活在一起,他甚至污蔑哈桑偷窃。知晓真相的哈桑父子只好选择了隐忍和离开。

三、中年的忏悔和救赎

在还没有来得及挽回自己错误之前,俄国入侵了阿富汗,战争爆发了。喀布尔被俄军占领后,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逃到了美国。在美国,他和父亲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赢得了父亲独有的爱、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和美丽的索拉雅结婚了。但是心中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内疚和自责感。26年过去了,一通来自阿富汗的电话,使他重新返回故土,“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辗转回到饱经战火摧残的阿富汗之后,与当年管家拉辛汗重逢。当拉辛汗再次提到哈桑时,“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剌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当得知哈桑为了捍卫父亲的庄园而死在的枪口下时,像洪水决堤一样,这种久违的内疚感再次汹涌而来。而在拉辛汗娓娓道来时,一个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谎言让阿米尔几乎崩溃。哈桑实际上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也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至此,他才明白拉辛汗所指的“成为好人的路”是替自己和父亲赎罪。而此时,哈桑已经在守护老房子时被的杀害,他所能做的就是找回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

在费劲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此时,他已经落在阿塞夫手中。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可怕的对手,救不一样的人。这一次,阿米尔没有袖手旁观,没有选择退缩和逃跑,他选择了自己的救赎方式。他勇敢的与已经投靠阿塞夫的分子对抗,忍受着阿塞夫残忍的拳打脚踢,在残暴的踢打过程中,阿米尔却发自内心的笑了。他以对身体上的摧残换得心灵上的安慰和救赎。对阿米尔来说,这种身体上的疼痛更是一种解脱,把积压在心中二十多年的内疚和自责释放出来。在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带着侄子索拉博离开了满目苍夷、充满罪恶的阿富汗,也圆满的完成了自我救赎之旅。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圣经模式的“U型叙事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的模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过儿时乐园、少年犯罪、中年顿悟的成长过程的主人公。每个人都可能或者曾经是阿米尔,在一生跌跌撞撞中,或多或少的难免会经历“犯罪、受难”的时候。在小说中,上帝也许是公平的,阿米尔的妻子一生不能生孩子、父亲早年死于癌症也许是对这种错误的惩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呢?只有我们满怀忏悔弥补过错、真诚对待身边的人,我们才能紧紧抓牢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并随着它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韩玉群.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9

一、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和本质的把握

所谓知识,人们一般定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学校学习知识大部分认识的是间接知识,而间接知识或多或少经过了一定的抽取和提炼。

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书本知识,最核心的是人类的认知成果、被前人证明了的“真理”――一种规律性的知识,即从生动丰富、多采多姿的现象世界中选择出来的、抽象概括了的东西,这是书本知识的重要属性。但是,有选择就有舍弃,有抽象就有丢失。书本知识所舍弃和丢失的是什么呢?正是现象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当学生在书本世界跋涉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个关于“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领域,这是一个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浓缩”了的、离开了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因此,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就像是一颗离开了植物的种子,因此学生得到了这颗种子也不一定能让这颗种子重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主要是学生在得到这颗种子时可能连它是什么植物的种子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这种植物生长在怎样的土壤里。从这层意义上说,科学史就能为科学知识这颗种子提供它的母体――植株和土壤。例如苏教版“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教材就是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本课利用科学史的线索进行编排,一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认识到了各时期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方式方法,三感受到了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使学生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之感。

二、科学史教育能建立间接知识经验与学生认识的矛盾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教学生学习“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顺便吟诵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想不到学生说:“一点也不辛苦,还没有我读书辛苦呢。您没看电视上说,现在都用什么现代化机械耕种土地了,几个人都能管一个大农场,人也不出汗了,不滴禾下土了,机器也不会出汗,还能收好多好多粮食。”他们又说:“我们到乡下姥姥那里去,好多人在那里坐着玩,打扑克下棋说话。听姥姥说,还有好多人都不种田了,出去打什么工了。”他们还说:“他六点钟就起床,晚上还要做作业,而在乡下时,姥姥早上八点钟还没起床,晚上八点就睡觉了,哪有他读书辛苦,一个字要练习十多遍,手都写痛了,那才是‘字字皆辛苦’呢。”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时代变了,有些观念也应该改变。过去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现在不一定是真理了,或者说不一定那么真理了。于是,我便和学生谈起了农具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在过去那个缺乏农耕机械的年代,农民个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粒粮食都要经过双手才能有收获,这怎么能说不辛苦呢?同时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第一是生产力”的道理。

三、科学史能让学生的科学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10

尼扎木丁・艾利希尔・纳瓦依(1441~1501年)是一个维吾尔文化的践行者和创造者,他创造性的把维吾尔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不仅对维吾尔族,也对其他突厥语民族以及中亚非突厥语民族的语言艺术发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纳瓦依已经超越了民族而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他生于帖穆儿王朝的首府赫拉特(今阿富汗境内)维吾尔裔贵族尼扎木丁・巴合西家。纳瓦依在赫拉特结识了波斯古典文学最后一位代表、著名的塔吉克族文学家和纳合西班底派苏非主义思想家阿不都热合曼・贾米之后并他学习并从他那里接受了纳合西班底派苏非主义思想。纳瓦依一生留下了《精义宝库》《五卷诗集》等30卷文学和学术巨著,在中亚和世界文化史上有显著的地位。现在,研究纳瓦依的文学和学术遗产已成为专门的学科,称为“纳瓦依学”。

20世纪进入了学纳瓦依的时期,造就了具有特色的纳瓦依学诞生。纳瓦依学者们对纳瓦依作品进行了研究。俄罗斯东方学家V・巴尔托雷德(1869-1930),E・贝尔特里斯(1890-1957),A・博罗阔夫(此人曾研究过《两种语言的辩论》)等人对纳瓦依学的劳动成果也非常瞩目。1926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版了《纳瓦依》文章集。1928年在列宁格勒出版了《米尔・艾利希尔》论文集。乌兹别克斯坦学者菲提热艾(Fitrat)教授对纳瓦依作品,诗歌,波斯诗集中获得了研究结果。为了庆祝纳瓦依诞生500年,1941年纳瓦依作品,诗集,《五卷诗》,简缩版出版。《四卷诗》,《两种语言的辩论》,《心中独钟》等作品出版。开始翻译成其他语言。1938年乌兹别克学者夏尔菲定诺夫(Sharofiddinov)《纳瓦依》学术性作品出版。1940年出版了《纳瓦依作品集》。学者夏依合扎德(Shayxzoda)的《灿烂的诗人》作品出版阿布都拉尤夫(V・Аbdullaev)写了论文《纳瓦依撒麻尔坎的活动》。比尔特利斯(Bertels)写了《纳瓦依》传记。苏联战争时期阿依别克(Оybek)写了《纳瓦依》长篇小说。关于纳瓦依题目的长诗,小说,话剧不断的创造。霍加耶夫(О・Хojayev)在舞台上,艾米拉尤夫(R・Hamroev)在影片上扮了纳瓦依的角色.

1957年2月9开始庆祝纳瓦依的诞生。纳瓦依的生平与创作,研究纳瓦依作品的原文,苏力坦(I・Sulton),研究纳瓦依的诗歌风格,夏依合扎德(Shayxzoda),研究纳瓦依的传记,克尤木夫(А・Qayumov)研究纳瓦依的长诗,他的创作等问题 那依米托夫(А・Hayimetov),研究纳瓦依的《五卷诗》加利里夫(T・Jalolov),艾山诺夫(S・Hasanov),艾扎罗夫(M・Аfzalov),艾尼尤夫(S・haniyeva),等人研究纳瓦依的诗歌语言,茹斯坦莫夫(А・Rustamov),研究纳瓦依的诗学理论,伊莎库夫(Yo・Ishoqov)等学者进行过文学研究。乌滋别克纳瓦依学者有玛拉耶夫(N・Mallayev),阿布都吾甫茹夫(А・Аbduhafurov),阿肯诺夫(S・Erkinov),外利霍加尤夫(B・Valixojayev),瓦赫多夫(R・Vohidov),卡米罗(N・Komilov),那卡罗夫(I・Haqqulov),阿里木(S・Оlim),居玛霍加(N・Jumaxja)等人。

1968年在前苏联举办了纪念纳瓦依诞辰525周年活动,世界和平组织也对该活动派发贺电,表示了对艾利希尔・纳瓦依的高度评价。1991年庆祝纳瓦依诞辰550周年活动的关系,在该国把这一年指定为纳瓦依年。纪念纳瓦依诞辰550周年活动委员会中有伊斯拉木・克里莫夫,阿迪力・亚库泊夫,青格斯・阿依特莫夫,热苏力・海米扎托夫等一大批著名作家。1952年在阿根廷出版了西班牙语书籍《艾利希尔・纳瓦依》。

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举办了各种纳瓦依诞辰550周年庆祝活动。例如,在法国为纪念这一年出版了纳瓦依作品选《抒情诗与其他诗篇》,该书是用原始手稿的影印版和法语译文合订而成的。

纳瓦依的出生地――古城赫拉特属于目前的阿富汗区域,所以我们也有必要谈论该国的纳瓦依学进展。根据我们所知的有限资料来看,1945年在阿富汗出版的期刊《阿丽亚娜》中曾出版过献给纳瓦依的创作与生涯的专题文章。1946年保加利亚东方学家D・普洛斯克耶夫的论文《伟大的古代诗人艾利希尔・纳瓦依》的译文,1961年阿不都肉苏里・热依木的论文《纳瓦依――呼罗珊的突厥血统儿子》也在《阿丽亚娜》期刊中刊登。美籍匈牙利人雅奴什・艾克曼(Janos Eckmann)的《察合台时期语言文学》对德国的许多突厥学专家认识纳瓦依发生了重要影响。1964年,德国威斯巴登出版了《突厥语言文学基础读本》本书的第四部分中就有雅奴什・艾克曼的《察合台时期的语言文学》,在他《察合台时期的语言文学》中,纳瓦依始终是他描述察合台时期语言文学的主线。1967年,在文学家穆合买提・亚合甫・瓦伊德的领导下,阿富汗研究人员关于纳瓦依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后,做成书籍出版。1972年俄国东方学家巴尔塔洛伊德的作品《米尔・艾利希尔・纳瓦依以及他的政治生涯》翻译成达瑞语出版。之后,相续出版了哈菲兹的《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学者、政治家、社会人士――艾利希尔・纳瓦依》,帕尔文・斯纳的《伟大人物》,买买提・依明・麦丁的《美妙的诗篇》,买买提・阿塞夫・菲克拉提的《艾利希尔・纳瓦依的简况》等作品。1981年在《埃尼斯》报刊中刊登了夏木西丁・再立夫・斯蒂克的大篇文章《艾利希尔・纳瓦依在人文学中的地位》。1990年阿富汗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艾利希尔・纳瓦依的《五卷诗集》和《艾利希尔・纳瓦依形象》书籍。1991年2月9日至10日在阿富汗喀布尔市举行了纪念纳瓦依诞辰550周年活动,在这次国际会中上也邀请了外国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当时阿富汗高级法院副主席《第二导师阿布・纳斯尔・法拉比》等作品的作者,阿富汗作家协会设立的“纳瓦依奖”获得者著名诗人阿布都艾克木・希尔依・居孜江的作品《新阿拉伯流派的奠基人――艾利希尔・纳瓦依》后,引起了轰动。

2001年,柏林自由大学突厥学研究所举行了“纪念艾里希尔・ 纳瓦依诞辰560周年和逝世500周年学术研讨会”,芭芭拉和斯格黎德将会议论文整理成《艾里希尔・纳瓦依研究文集》于2003年出版,集中展示了德国、奥地利、英国、土耳其等国的突厥学学者对纳瓦依的最新研究成果。柏林自由大学的芭芭拉・凯勒- 海茵柯勒教授、《艾里希尔・纳瓦依――历史关联性》,把纳瓦依放在帖木儿帝国的政治历史中加以研究,她更多地是从当时较为险恶的政治环境分析入手,对纳瓦依随居高位依然保持谦逊朴素的心态和生活大加赞赏。

莱比锡大学的艾芮卡・陶伯(Erika・Taube)博士,通过中亚民间流传的有关纳瓦依的传说、故事,来阐释纳瓦依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的论文题目是《流传在中亚有关艾里希尔・纳瓦依的民间故事》。作者在列举了许多有关纳瓦依的故事和传说之后总结说,纳瓦依笔下许多人物的命运被人们津津乐道,不仅将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真人真事与纳瓦依塑造的人物进行对接,而且把纳瓦依融进民间故事之中,让纳瓦依成为智慧、善良、公正、忠贞、简朴和能言善辩的化身,被重新包装后的新故事,仿佛成为纳瓦依精神与生命的延续。

维也纳大学东方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察合台语和奥斯曼语的克劳迪娅・瑞莫尔(Claudia・Roemer)博士,以自己研究的16世纪编纂的《察合台-奥斯曼语词典》(Abusqa 16.Jh.)为基础,阐述了16世纪察合台语的应用情况,以及这种语言的艺术性特点。

柏林自由大学的斯葛黎特・柯莱恩米歇尔博士,她的论文《无法停止吟唱的纳瓦依》纳瓦依诗歌对人生的思考。

法兰克福梅茵兹大学的马克・克瑞赫尼尔(Mark・Krichner )博士对纳瓦依的爱情长诗《莱丽与麦吉农》喜爱有加,并尝试将其转写成德文,他的报告《纳瓦依的――2059―2110行的转写与注释》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努力。

柏林的约阿海姆・格尔里斯(JoacheimGierlichs)博士在他的《纳瓦依时代的建筑艺术》的报告中,试图通过对帖木儿汗国时期赫拉特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凸显纳瓦依所起的推动作用与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