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0 18:06:12

泰山的诗句

泰山的诗句篇1

2、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元·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3、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4、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元·张养浩《登岳》

5、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6、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7、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

8、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9、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泰山的诗句篇2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

诗人壮游山东,来到泰山脚下。他望着巍峨的泰山,惊叹在整个齐鲁大地都能望见它的雄姿,那一派青翠仿佛没有尽头。大自然似乎把神奇和秀美都聚到了这里,而它那耸入云霄的高峰又好像把山南山北一剖为二:向阳的南面还是早晨,背阴的北面却仿佛已是黄昏了。他望着山中升腾起层层云岚之气,大有心胸受到荡涤的快意;凝视飞还山林极远极小的鸟群,又有了眼眶都快睁裂的感觉。于是,诗人下了决心:一定要攀登上泰山的极顶,那时再看看脚下的群峰,一定都会显得渺小不堪了。

常考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给读者以启发和激励,激励读者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常见问法:

杜甫的《望岳》中,能够给人以启示,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就能够扩大视野,纵观全局,从而获得全面情况和正确认识,高屋建瓴地总揽全局,取得把握事物主动权的句子是哪两句?

总体赏析:

诗人漫游齐鲁一带,远望泰山,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蓬勃朝气,是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中第一句以设问起句,接着描述泰山的范围,从齐国延伸到鲁国,犹然“青未了”,可见占地面积之大、之广。再接着从几个方面渲染山景的神奇秀美和超脱一般,一写山南明而山北暗,是高耸的峰峦把阳光遮住了;二写山中的云雾,层云荡胸;三写远处丛林,归鸟入巢;四写登山的感受,把山、云、鸟集中于感慨之中;山高于云,云高于鸟,而人却高于这一切。那是一种凌驾万物之上“一览众山小”的主宰一切的感觉,作者心中所有的烦恼都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包容万物的博怀和远大抱负。

泰山的诗句篇3

【关键词】课型 流程 案例

“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一个课程要具有生命力必须适切此时此地此情的学生。课程之“古城篇”“灵水篇”“名山篇”,让孩子们在一首首诗里穿梭,并以此领略祖国山川,真是“一座古城一首诗”“一方灵水一首诗”“一座名山一首诗”。要让这个课程的生命力蓬勃,落脚点是课堂。在实践过程中,课程组成员从预设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从反思到归纳,逐步探索出“跟着古诗游中国”课堂教学类型,目前开发的具有普遍概念的课型有“主诗鉴赏”课型、“主题铺陈”课型、“专题探究”课型、“选题游学”课型,并对每种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范例做出了具有普适性的表述。值得提出的是,教有法,但无定法;课有型,但无定型。虽然有一定的教学课型可以参照,但实际教学中却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并无禁锢。有时一堂课可能就集合了几种课型的相关要素,只要适切当下的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因人而异,永远具有灵活性与生命力。

一、“主诗鉴赏”课型

“跟着古诗游中国”每一主题都会选择3~6首古诗作为教学素材,“主诗鉴赏”这种课型指选择与主题最为相关或者最为典型的1~2首古诗进行鉴赏。

1.教学目标

通过对古诗的读与诵,鉴与赏,学习、领悟、运用母语的语言表达艺术,学会表达;学习、领悟、传承中国文化经典,提升素养。

2.教学流程

读诗:读出节奏,感受古诗韵律美―赏词:领悟用词的精妙―鉴诗:领悟典型的表达艺术―吟诵:个性化的表达感悟―仿写:迁移典型表达方式

3.教学案例

《跟着古诗赏西湖》选取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在“主诗鉴赏”课上选取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进行鉴赏。

教学片段:赏“西子”鉴“比喻”

师:这首诗妙就妙在“西子”。(相机介绍西施及四大美女)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古诗,这西湖是一位怎样的西子?

生1:这西湖是一位光彩照人的西子,“水光潋滟晴方好”,阳光照耀,西湖光彩熠熠,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生2:这西湖是一位安静典雅的西子,“水光潋滟”是水波微微荡漾,仿佛是西湖在盈盈微笑,恬静优雅。

生3:这西湖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西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在烟雨下,西湖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好像蒙了一层面纱,很神秘的。

生4:这西湖是一位变化多姿的西子,时而阳光活力,时而半隐半现,时而淡雅,时而艳丽。

……

师:就抓住一个“西子”让我们看到了西湖的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好一个“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将你的感受用你的节奏、方式诵读出来。

(生各有特色地诵读)

师:好一个“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以自己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与西施,通过巧妙的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象,创造出无限遐想的意境。

师:(出示不同季节的西湖图)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用上比喻的方式写一写你心中的西湖。

(师展示学生作品)

冬湖 月夜西湖

雪花飘零下西湖, 夜晚月影窈窕,

彩景之L变一白。 远处山雾缭绕。

千里只现堤一条, 近处湖面似镜,

断桥残雪如相见。 风吹顿起波澜。

西湖

桃红柳绿映苏堤,

婉转曲院吹荷风。

如镜平湖赏秋月,

定情断桥抱残雪。

二、“主题铺陈”课型

“主题铺陈”是从广度上入手,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以这个地点为圆心,以一组古诗为原点,与四面八方的知识进行联结,形成一个学习的“圆”。“主题铺陈”课是在“主诗鉴赏”课之后的课堂教学形式。

1.教学目标

通过对古诗教学资源的再开发,以古诗为媒介,借助古诗对一个地域的地理、天文、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拓展性的了解,打破学科壁垒,打开学生视域,在游历中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2.教学流程

读诗:确定兴趣点―探究: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交流:整理提取信息分享―整合:思维导图演示学习所得―吟诵:学后再对诗的观照

3.教学案例

以“泰山”为例

《跟着古诗游泰山》“泰山文化”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有眼不识泰山。

(3)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二刻拍案惊奇》

(4)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唯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酉阳杂俎・语资》

师:根据学过的课文,或注释理解句子中“泰山”的意思。

生1:第一句是司马迁在狱中说的,“泰山”指死得有价值。

生2:第二句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有,就是那个外国人小看了徐悲鸿,后来向他道歉。“泰山”应该指特别伟大、有名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生3:第四句中“泰山”指老婆的父亲,注释中写到“为女婿升官”。

师:“老婆的父亲”就是指“岳父”。是的,从这个故事后,“泰山”就有了“岳父”一说,直到现在生活中还经常运用。

生4:第三句“泰山”指“靠山”,我暮竺娴摹翱堪”感受出来的。

师: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在中国文人眼里,神圣的泰山不仅仅是一座“高山”,更是一个精神的归属地。孔子有“喟然回顾”,以泰山为精神依托的感喟;司马迁以“重于泰山”意喻人生的价值取向;曹植用泰山寄托“九州安所知”的愿望……是泰山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品格,而他们又丰厚了泰山的文化意义。

三、“专题探究”课型

“专题探究”是从深度上观照,向纵深发展,以古诗为载体,深入了解一种现象。围绕一个点,形成一条线索,形成对诗的丰厚解读。

1.教学目标

通过古诗内容提炼出的学习专题,从丰富背景的学习与理解,形成对学习专题的深厚理解,加深对古诗的厚度解读。

2.教学流程

读诗:确定研究专题―线索:按照线索丰富学习资源―感悟:形成对学习专题的自己认识―诵读:融入自己的理解。

3.教学案例

《跟着古诗游边塞》之“烽火边塞”教学片段(选取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

(出示历代边塞疆域图,了解边塞战争)

师:读读古诗,看看图,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这样的句式:

我读着诗句“ ”,仿佛看到了 (人物),他们

生:学生交流后,读好诗句。

师:这一场场烽火,一个个画面,是否让你心潮涌动,不能平息。将你的感受写一写吧。

生:写自己的感受。

生1:塞外战火连连,战士勇杀敌。为国生,为国战,为国亡!甚勇!甚勇!唯见塞外片片沙,无数战魂守边疆!

生2:塞外黄沙满天飞,战士战方休。夜帐内,遥望天空一轮月,长相守念情思怀。宁死沙场,愿民安。

生3:黄沙飞,尸横野,胡儿杀到关口前,宁死不退一步。深夜只闻羌笛曲,英雄也有泪一场。天下再无战,愿将一腔热血付柔怀。

……

四、“选题游学”课型

“选题游学”课型是从向度上着眼,学生借助假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实地游历,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将古诗与生活相融合,增强实践体验,学会古诗运用。

1.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游历,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家国情怀;学会在旅游中应景吟诗,达成对古诗的积累与运用;在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教学流程

确定地点―设计游程(①旅游景点;②出行方式;③时间安排;④经费预算)―实地游学―写游记。

3.教学案例

校本教材《游苏州》作业设计之一:

泰山的诗句篇4

在还未到达泰山时,远远地看着泰山,不由得想起了谢道韫的诗句“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的确是这样,高高耸立的泰山从远处看就是穿着绿色纱衣,在红日的映衬下闪着光芒,显现出一种安逸的美。

到达山脚时,就能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雄伟了。泰山虽然比不过华山的险,但却比华山要雄伟;泰山虽然比不过黄山之秀丽,却比黄山要壮观;泰山虽然比不上衡山的绿,却要比衡山更为广阔高大。从山下看,泰山是壮丽的美。

爬山时,美妙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我们,两旁不时出现古代名人娟秀的字体与雄壮的诗句,让人应接不暇。身旁还时不时出现挑山工,用汗水书写着一份坚持。从山腰上看,泰山是铿锵的美。

到达了十八盘,看上面,胜利在眼前;看下面,离成功不再遥远。陡峭的楼梯需要你的耐心,需要坚持,需要信念。从十八盘上看,泰山是巍峨的美。

当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徐徐的风向这里刮来,山上的玉皇顶是最后的终点。我们胜利了!我们征服了泰山,将它踩在了脚下!那份喜悦是爬山时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是丰硕的成果。从山顶上往下看,真不愧是五岳独尊,真的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顶上感受到的泰山,是成功的喜悦,看到的,是蒙蒙的薄雾笼罩下的泰山美景,秀丽的风景,雄伟的山脉,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心旷神怡。

从山上下来,虽然已经气喘吁吁,但一种征服的喜悦与登上泰山的骄傲油然而生。泰山,我为你骄傲!我为齐鲁大地骄傲!

泰山的诗句篇5

《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品,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情感:

1.蓬勃向上的激情。《望岳》共有三首,课本中选的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的。当时,杜甫刚二十四五岁,正是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因此,此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岱宗夫如何”开首一问,充满了惊叹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字,形象地表达了他情注大自然的胸怀,一个“割”字有力地突出了泰山的“奇险”;“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鸟儿已经还巢了,却还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它们,可见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意愿,由此也展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其蓬勃向上的青春激情跃然纸上。

2.强烈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悲凉的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移情于物,情不自禁地感时伤世。诗的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悲情:“烽火连三月”,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杳无音信,更觉“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短发稀疏,几不胜簪,感叹自己苍老之快。全诗触景伤怀,深沉含蓄。

3.诚挚的悯民之情。《石壕吏》也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形象地渲染了官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和老妇悲苦诉说的可叹情态;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老妇面对官吏逼问的第一次诉苦,但官吏并不为之动容,毫无同情心;她只得继续第二次、第三次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直到最后不得已,自己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被抓走了,诗人通夜为之悲伤。全诗于叙事中饱含着对苦难百姓的无限同情。

泰山的诗句篇6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精选了许多诗词,所以赏析诗词,品味其艺术魅力也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任务。怎样的赏析最能让学生体验诗词的艺术魅力呢?众所周知,诗词与记叙文等样式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有它的时代性、概括性、跳跃性和含蓄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要让学生在赏析诗词时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境界,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诱发想象,才能让学生从中更好地体验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为此,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想象体验法。

一、情境性想象体验法

古代诗词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笔者紧紧抓住诗词中反映作者心理的诗词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从词的小序入手,让学生明白苏轼写这首词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中秋”“兼怀子由”。然后提出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赏析,感受其间“情怀”:“同学们,在这团圆之时,苏轼怀念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子由,该写一首什么样的词?”“既然是抒情之作,那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又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使学生明白:作者因为政治失意而引起内心激烈的矛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中还可见,作者虽然向往天上宫阙,但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终使他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心中矛盾得以化解。然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再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出疑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心里顿悟: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词人心情由缠绵悱恻到乐观旷达,从中让学生深深体验到了诗词蕴含情感复杂与细腻的艺术魅力。

二、补充性想象体验法

古代诗词语言精炼,有很大的跳跃性和包容性,要学生理解诗词及其意蕴,就必须对诗词内容展开想象,以作必要的补充。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其大意是:一位深深思念着爱人的女子,为了迎接爱人的归来,在清晨梳洗完毕后,便独自在楼上凭栏眺望,仔细地看着从她楼前驶过的许许多多帆船,希望看到那条等待已久的船;夕阳已经西下,可是爱人的船还是没有看到,只看到空空的江水往东流去,思念让她肝肠寸断。然而这样丰富的内容,仅用了五句词来表达,其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因而笔者在教学这一首词时,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词中的空白。如词的第一句“梳洗罢”,这三个字里面体现了该女子做过什么准备?反映了她什么心态?学生想象出这位女子为了相见思念的爱人,早早起来梳洗——反映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心态;还有学生想象,这位女子本想深度化妆,但又害怕错过看望爱人的机会,所以只能匆忙梳洗一下,便去“江楼独倚”,反映了她激动的心情。再如,第二句“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有学生认为是因为她去得太早,也有学生认为说明该女子孤独……通过补充想象,学生发现全词仅有27个字,却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在时间上,从清晨一直到黄昏;在景物上,从楼头、江上的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在人物情感上,从希望到失望最后“肠断”……从中还使学生深深体验到诗词高度概括、凝练的艺术魅力。

三、构图性想象体验法

古代诗词言辞精炼,却含义深刻,有时一首诗词便是一幅图画,甚至是几幅画面。对于这样的诗词,笔者则引导学生从图画的角度来想象体验。

如杜甫的《望岳》,笔者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望岳’,到底‘望’到了些什么?”同时要求学生把想象到的图景用自己的话给描述出来。学生从描述中发现了本诗“绘画”的高超艺术手段: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处处都在写“望”,且同是“望岳”,却因地点的不同,景象也不同:远望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上,烘托泰山之高;近望泰山——将齐鲁大地分“割”成“阴阳”不同的奇特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凝望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学生个个十分惊叹——简短的几句诗句里竟包含着这么多的图画,由此深深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泰山的诗句篇7

据《史记》记载,吕不韦与儒生辑成《吕氏春秋》,全书有一百六十篇文章,分成二十六卷,共二十多万字,在当时称得上是一部巨著。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一字千金”的典故。诗人为了改好作品,哪怕一字半句,也往往为之绞尽脑汁,苦费心机。杜甫诗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他十分重视诗文的修改。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载:陈舍人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减”,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过” 字, 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对自己文稿,“出入观省之,朝夕改”。其名作《醉翁亭记》,初稿开头为“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后来反复琢磨,觉得文章中心应突出醉翁亭,其他方面不必铺垫太多,于是大刀阔斧砍掉大部分,仅存“环滁皆山也”五字。这一改,除了文字洗练外,更显示出欧阳修文风之严谨。直到晚年,欧阳修仍保持这种文风,甚至把原稿改得一字不存。

“唐宋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北宋大文学家坡《和欧叔弼诗》,有句诗原为“渊明为小邑”,是说陶渊明作小县官,后改为“渊明求县令”,把陶渊明因家境贫困,求做小官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同为北宋的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嘲小德》诗,有句诗原作“书窗秋雁斜”,说小孩子在窗上写字,像天上秋雁那样整齐,显然不够真实。后改为“涂窗行暮鸦”,说在窗上乱涂成一团团,黑的像天上飞行的乌鸦一样,真切地描绘孩童学书的情景。

《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日磨。”众多诗人词家修改作品时,十分注重吸取他人的意见。人称诗奴的贾岛吟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后句“敲”字又欲作“推”,一时难以取舍。恰路遇韩愈,经指点选定“敲”字。这就是烩炙人口的“推敲”典故。边塞诗人高适,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于僧房题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发现江潮亦随风而退,只剩半江水。觉得题诗用“一江”水描写月夜江潮,不符实际,归来时特去僧房改诗。不意发现诗已被人改过。僧人告诉他,有一官路过,见诗中“一”字不如“半”字准确,便径直改诗。高适多方打听,得知改诗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泰山的诗句篇8

云中登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么有气魄的诗句啊!从小我就想领略一下五岳独尊的泰山,这个暑假,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仰望巍峨的泰山,山上烟雾缭绕,令我们特别兴奋,哈!上山肯定会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可天公不作美,车至中天门,就吧嗒吧嗒地下起雨来,人们纷纷穿上雨衣,唉!为安全起见,原本步行的登山计划被家长们改成了乘缆车上山,好不扫兴!缆车悬挂在空中,稳稳地向山上滑去,一切都笼罩在了云雾之中。没一会儿就到了南天门站,刚打开车门,阵阵白色的雾气迎面扑来,再加上山上的新鲜空气,造就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哇!置身于这云雾之中,简直太奇妙了!走着走着,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阁楼式的建筑,它碧瓦红墙,气势雄伟!它就是南天门了,我们赶紧冲了过去……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跨过南天门,我们抬头望了望高耸入云的泰山屋脊——玉皇峰,我心里想:“玉皇峰,等着我征服你吧!我要一览众山小!”泰山屋脊“玉皇顶”终于被我们征服了!它海拔1545米,直通云霄,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这时,云雾渐渐散去,从山上俯视,绝崖断壁、利石陡坡、树木环绕、鸟雀飞天,这给云雾中的泰山更添一股雄壮之感。看看山脚,群山矮如土堆,没有谁能与它争锋,这真应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转视蓝天,云雾散去,碧空万里,艳阳高照,顿觉心胸开阔,可包含万物,可度量宇宙,真有“荡胸”之感。杜甫诗中显露出的豪迈雄壮,此时此刻,已经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从玉皇顶盘路往东登,便是“唐摩崖”了,这里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这可谓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在国内外名山中也是无与伦比的!巍巍泰山就像一座中华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我们攀上“唐摩崖”,上面到处题写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句,如影随形,于是我们的照相机里又多了一份敬意与留恋。经过导游的解说,我恍然大悟,原来泰山是佛、道、儒三种文化完美融合的一座圣山,难怪这里有寺庙、玉皇庙和孔庙呢! 乘缆车再度回到骄阳似火、蝉鸣不已的山脚下,一切景色均清晰可见了,小小的我满载着云中登泰山的乐趣返回到了“人间”。

气势磅礴的泰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如今,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我一定会带着泰山的精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地继续我的人生旅途,我一定会带着泰山的豪气一飞冲天!

泰山的诗句篇9

打油诗说起来朗朗上口,为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故又名顺口溜。

到了现代,打油诗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闪现着一

个时代的灵魂,故鄙人叫它做时代歌谣。

山东是齐鲁故地,孔孟家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纷乱无序的历史舞台上,此地曾有两位著名人物异常活跃,各领,那便是前清状元

公王寿彭和民国军务督办张宗昌。张督办拜王状元为师,王状元食张督办俸禄;张追捧王,必恭必敬;而王追随张,亦步亦趋。二人一文一武

,一雅一俗,可谓反差巨大,对比强烈;却互敬互补,配合默契,故而颇值得一书。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人莱州。早年曾在东北为匪。辛亥革命爆发,率百余兵马回到山东,任民军团长;不久投靠北洋军阀

冯国璋,因“功”升任副总统侍从武官长;后又转投奉系军阀,升至军长。1925年,以“军务督办”名义盘踞山东,人送绰号“狗肉将

军”。其间与王寿彭合作,创办山东大学;1928年被迫下台,客寓天津。后被军阀韩复榘派人暗杀。清廷退位,世风大转。文人黯淡,武夫称雄。张宗昌之辈如鱼得水,乘时而兴,高调登上历史舞台。然此人虽一介武夫,却颇喜风雅。由

于历史惯性的作用,民国初年的前清翰林尤其是状元公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宗昌大权在握后,或是出于心灵深处对拜状元公的崇拜

与钦羡,或是想附庸风雅以博取令名,或是兼而有之,便主动拜寿彭为师,经常吟“诗”作“赋”,还出版了诗集《效坤诗抄》。品味其“作

品”,辄让人忍俊不禁。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这是宗昌所作《笑刘邦》。因宗昌总将汉张良引为同宗,所

以才有第三句中“俺家小张良”。张良乃汉代著名谋士,于助刘邦灭项羽功劳最著。宗昌称之为“俺家小张良”,以表明自己是张家老大;后

两句才提到张良功劳,引为本家,是为抬高自己;而刘邦则不足道也,真可谓目空一切。“奶奶的”是山东人嘴边粗话,竟也入诗。

另有一首,题为《改写<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以此抒发回家乡当上土皇帝的自得之情。《大风歌》原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宗昌增加一句,自封英雄,不可一世,首句匪气十足,乃本色语。末句“扶桑”指日本,表明其对日本侵略者满怀憎恨,爱国之心未泯,是此“诗”值得称道之处。

一次,张宗昌游泰山毕,赋诗一首,命名曰《咏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虽粗俗少文,但不乏幽默之感。

一日,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宗昌顿来灵感,欣然命笔,成《天上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镰,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想象奇特,言人之所未言,可见其形象思维十分发达而活跃。

“诗言志”。宗昌上述“作品”,旨在抒发思绪情感,表现自身才华,每首皆与其身份、教养相符,真实自然地表现了一介武夫的内心世

界。只是言辞过于粗鄙直白,简直就是发自心胸之吼叫与呐喊。令人读后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

中国不愧是诗词大国,古往今来,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市井平民;雅至文人学士、大家闺秀,俗至贩夫走卒、乞丐盗匪,皆能吟诗。当然水平参差不齐,品位更当别论。阳春白雪者为诗人;一塌糊涂者成笑料。宗昌无疑属于后者。据说寿彭经常为这位弟子改诗,上述各“诗”是否真经过状元修改润色,恐只有天公晓得。以作品水准考察,即使有状元公指导,然以宗昌之资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神鬼亦无能为力

泰山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安史之乱;诗风;胸怀;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国破家愁;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封建社会由上升阶段进入没落阶段。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黑暗,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文学也必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那么我们就走进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中,看看安史之乱对他的影响。

诗圣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歌忧国忧民,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实,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由于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745年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因此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下面就以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对比,来展现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早期诗歌现存很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结交不少好友,《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但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的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虽然现在没有得志,但诗人相信自己定会终有成就,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例如明代的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一诗中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整首诗全都洋溢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情,是年少时期的杜甫所展现的锋芒。

然而,杜甫毕竟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大时代,很快,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诗歌着力点就转到了江河日下的国家和在水深火热的人民身上,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

《春望》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石之乱爆发之后,各地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杜甫在逃亡过程中被抓住,遣送回长安,一路上见到国破山河的景象,悲愤交加,写下了《春望》。

同样是望,但是此时的杜甫望见的景色与当年已经大有不同。眼中曾经雄壮壮丽的河山还在,满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曾经被层云激荡的胸怀因“感时”而酸楚,连鸟鸣声都引得一阵阵心惊。可以看见,诗人的着眼点已经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壮志转入人民的苦难,只想着这烽火连天,要如何才能与家人互通音讯。登上高峰抱负,一览众山的豪情,终究化作了深深地忧虑郁积在心。社会的动乱,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渐渐变成了老人沉重的叹息,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杜甫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杜甫由早期的雄心壮志,踌躇满志,变得专注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忧思满怀。这是杜甫的描写内容由游历河山所观之景,变成动荡的社会状况,悲苦的人民生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时局,景物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上句写山河虽在,而国家蒙难;下句写浩劫过后,人烟稀少,草木荒芜,满目凄凉,昔日繁华,已成记忆。读此诗应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望到如此景象,无限感慨不禁涌上心头,这便自然引出第三第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是人见花而溅泪;“鸟惊心”,人听见鸟啼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烽火,即战火;连三月,是说战火持续时间之久。这里说的烽火并不一定是诗人真的望到的,很可能是听到了长安以外战火未熄,是想象中的战火。极可能是家人在下句的“家书”中告知的。这两句,上写国难,上说家愁。国难家愁均由战乱而生。

宋代司马光在评论《春望》时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余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最后两句描写诗人的自身形象。杜甫因战乱被俘,到写这首诗时已有七八个月了,因昼夜忧国忧民思亲念家,愁白的头发,已经不停的脱落,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这首诗开头从大处落笔,结尾回到自身。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在这首诗里,由景、物、人、事等组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完整地融为一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自此,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