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的投资价值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2:36

券商的投资价值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1

关键字:券商行业;PEST分析;投资价值;券商股;券商创新大会

一、券商及券商股的概念

“券商”,即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在中国有申银万国,银河,华泰,国信等。它们其实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商。目前我国共有合规的券商106家,其中有16家进入了2011年度的AA级券商行列,此外其余的分别分为B、C等级。

券商股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的券商股,如中信证券、宏源证券等;二是控股券商的个股,如陕国投、爱建股份等;三是参股券商的个股,如辽宁成大、通程控股吉林敖东、亚泰集团、豫园商城和泰达股份等。

二、我国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PEST分析

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因素非常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一般来讲,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资和减资以及资产重组等因素;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券商行业因素及市场因素。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判断我国券商行业的投资价值,本文将用PEST分析方法对我国券商行业进行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

(一)政策环境分析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示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券商行业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推动券商行业的大力发展是我国证监会响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选择。

2.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2011年8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参与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经成型,并上报国务院。

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将加大改革步伐。在市场化建设方面,选择部分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将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建设香港离岸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虽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没有正式出台,但这些重点方向将表明,我国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大力改革和发展金融业,这将带动券商行业的前进,香港离岸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为我国券商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前景。

3.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出台措施为券商“松绑”

2012年5月7日和8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4年,证券行业经历综合治理后,监管层陆续实施了保证金第三方存款、净资本管理、牌照与业务创新的严格审批手段,这些政策有利于我国证券业的规范发展,但也把券商的手脚全部都给捆绑起来,限制了券商的发展空间。而此次券商创新大会的基调就是为券商松绑,最大限度地放松管制。

此次大会上,监管部门还拟定了《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在11个方面出台了措施支持券商行业的发展。这11条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围绕资本市场建设,涉及直接融资结构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以及场外市场建设;二是涉及证券行业的监管放松。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 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券商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券商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算标准、人才激励机制和适当性管理要求等举措。此后,我国将加大券商行业产品创新,扩大投资范围、允许产品分级、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我国还对券商实行业务创新,逐步扩大证券自营投资品种范围,支持证券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放宽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和融资融券业务限制,扩大三项业务的市场覆盖面。另外,营业部组织创新“逆周期调节机制”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券商行业的投资价值。

(二) 经济环境分析

1.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国民经济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以后还将继续发展。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保证了经济平稳发展,近几年GDP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上,显示中国经济复苏稳固。经济的复苏,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金融业虽然不是很发达,但也展现出了强烈的发展势头,金融业各项指标逐渐好转,各项制度逐渐规范。图1显示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图2显示的是我国金融业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

2.市场成交量和股票筹资额的大幅度增长

1992年时,我国的股票成交量只有3795亿股,而2010年成交量已达到4215198亿股,是1992年的1110.72倍。市场成交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券商类及为券商服务相关软件与硬件企业的发展。在成交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筹资额也在飞速增加,从1992年的94.09亿元,到2010年时为11971.93亿元,为1992年的127.24倍。市场成交量和股票筹资额的大幅度增长将为我国券商行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动力。图3为我国股市成交量和和筹资额的变化图。

(三)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2

在众多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中。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39号-金融工具无疑是最引入关注的。尽管该准则在国际准则此次修订之前已经生效,但该准则十分复杂,很难应用。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来说,这是全新的准则,并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而其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在实务中,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应用问题。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持有各类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例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合同、期权等)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盈利亦可能波动频繁。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二)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需要,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这些债券和票据具有流动性好、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同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如政策性商业银行成立后,为解决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发行了大量债券,商业银行成为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1998年,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接受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定向发行了约1400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债券;2004年,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央行发行了专项票据,用以购买两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发行了长期次级债,商业银行也是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

(三)国内商业银行的第二大资产

随着债券投资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仅次于贷款的第二大金融资产,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2004年年报中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0%以上。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2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9,338  47,768  19.55% 农行 4,202 29,766 14.12% 中行 6,927 28,541 24.27% 建行 6,765 30,832  21.94% 合计 27,232  136,906  19.89%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3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0,918   52,791  20.68% 农行 5,763 34,940 16.49% 中行 6,999 31,402 22.29% 建行 7,744 35,543  21.79% 合计 31,424 154,676 20.32%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4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2,354   56,705  21.8% 农行 7,731 40,138 19.3% 中行 9,776 39,799 24.6% 建行 10,912 39,048 27.9% 合计 40,773 175,690 23.2%

注:数字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一2004年年报,中国农业银行的数字中包含了股权投资。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1.无论相对额还是绝对额,债券投资都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如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余额为4.08万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3.2%。

2.总体来看,债券投资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02年~2004年分别为19.89%、20.32%和23.2%。

3.债券投资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2003年和2004年债券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5%和29.7%,分别比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高出2%和13.5%。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交易和管理日渐重视,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部门,并在境内外设立资金交易中心。专门从事以债券投资为主体的资金交易。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投资收益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求对债券投资核算中存在的分类不科学、计量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接轨等问题尽快加以解决。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却明显滞后于债券投资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债券投资的管理要求。

债券投资的核算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主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2001年11月27日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合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二者在债券投资核算方面的规定基本相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规定主要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合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有关规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核算规定的主要差异如下:

(一)债券投资的分类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将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各种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债券;长期债券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的债券。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作为整个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按持有意图被划分为以下四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a financial asset at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金融资产,以及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就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hold—to—maturity investments)。是指具有固定的或可确定金额和固定期限,且企业明确打算并能够持有至到期日的金融资产。不包括:①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③贷款和应收款项。

(3)贷款和应收款项(loans and receivables)。是指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金额。且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投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包括:①打算立即或于近期出售,以及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financial assets)。是指不归属以上三类的金融资产。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分类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列示习惯,将债券投资分为两类,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按照持有意图和债券的自身特点。将债券划分为四类(以下简称“债券四分类”)。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看,更加强调债券的持有意图,以便向报告使用者披露各类债券的风险和收益。

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对债券的分类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避免管理层改变分类操纵利润。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在本会计年度或过去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出售,或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比例较大(通常指超过该类债券出售和重分类前本金总额的5%),则需对整个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组合进行重新分类。

债券四分类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有关规定的核心概念,其关于债券投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定都是围绕债券四分类为基础进行的,这种分类的差别,也就导致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投资核算规定上的根本区别。

(二)债券投资的确认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

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总额中。

在确认环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取得”和“处置”作为债券投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强调的是对合同权利的控制或丧失。通常是以交易日或结算日作为确认的时间。这种确认标准。较为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这一概念。但总体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确认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更多的是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三)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

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金额的过程。

计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计量单位通常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从目前来看,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地位仍很难动摇,因此。会计计量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计量属性通常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等。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券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中:(1)以现金购入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长期债券投资如果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债券投资应以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在初始计量时计入债券投资的成本。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交易价格或其他市场价格确定。如果这些市场价格不能可靠地确定,则公允价值应按所有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的当时市场利率来折现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初始计量来看。国内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者在计量属性上存在根本的差别。具体差别在于:

(1)成本的外延不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交易费用必须作为债券的投资成本,而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长期债券投资的交易费用可以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不作为成本。

(2)成本的内涵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实际上是历史成本,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成本则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进行明确规定。

在以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并无差别。如银行直接从债券市场上购买的国债,其买入价(市场价)即公允价值,即成本等于公允价值。但在非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则存在显著差异。如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如果其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笔债券需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折现率为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因此,该笔债券在入帐时就会产生折价(金额为债券面值与折现值之间的差额),而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以取得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导致两套准则下当期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不同。

(四)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余额,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科目的利息除外。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票面价值与票面利率按期计算、确认利息收入。长期债券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去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未到期债券利息和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相关税费,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券溢价或折价;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摊销。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期末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长期债券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规定,与债券四分类紧密相关,不同债券的后续计量方法不完全相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反映在当期净损益中;(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中。当该债券收回和对外转出时,应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3)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有客观证据显示金融资产出现了减值,且减值数额可以可靠地估计,则应确认减值损失。(1)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直接加以确认;(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发生减值损失时。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相应转出,并在损益表中加以确认。

3.二者的差异比较

(1)关于摊余成本的确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摊余成本(即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可以选择实际利率法或直线法确定。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能采用实际利率法。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做法与其按公允价值计量(在无法取得公允价值时,以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利率折现确定)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

(2)关于期末计价。《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分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同债券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上。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因此,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该投资只能确认损失,不能确认收益。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即可能产生损失(市价低于成本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收益(市价高于成本情况下)。

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可能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也可能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如果是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其在两种制度下的差别同上;如果是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下,按历史成本计价,对债券溢价或折价进行摊销。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即会随着市价或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改变。

(五)不同债券分类之间的转换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债券投资划转为长期债券投资,应按短期债券投资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调整至短期债券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债券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债券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后,不能再转为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也不能再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

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在符合规定条件时可以转换。其转换条件及相关会计处理原则如下:

(1)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使某债券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其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2)因部分出售或转换的金额比例较大,使某债券的剩余部分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剩余部分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剩余部分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地计量,或持有期限超过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某债券仍作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转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帐面价值结转,成为所转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入帐价值。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损益;该债券于转换日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时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损益。如该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在转换后发生减值,则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的余额应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二者的差异比较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允许长期债券投资转为短期债券投资,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确定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仅允许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相互转换,并按公允价值作为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且明确了结转前后债券价值差额的处理方法。由于债券的分类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在债券转换方面的规定存在本质差异。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来看,其强调的是债券投资分类的连续性,因此,对债券的转换作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其意图在于限制管理层对债券分类的随意改变,以扭曲债券初始持有意图。同时,在转换后的债券投资价值确认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多的是从谨慎原则的角度出发,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强调的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与各类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保持一致。也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在思想的统一性。

(六)债券投资的披露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少,仅要求商业银行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为详细一些,如应披露投资损益、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投资的计价方法等。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的披露相当广泛,主要包括:(1)各类债券投资的分类;(2)风险管理政策;(3)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4)各类债券的期末计量基础及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5)对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应说明其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6)对须计提减值准备的债券,应说明表明其发生减值的依据。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披露的有关规定来看,强调对债券投资的完整披露,以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债券投资分类、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暴露及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等全方位的信息。

(七)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债券投资核算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中国会计环境是制约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重要原因。从会计环境角度来看,一方面是要减少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空间。

实行债券四分类,既要考虑到分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又要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操纵利润,二者之间有一个权衡的过程;另一方面,采用债券四分类,需要可靠的公允价值作基础,在债券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可能成为障碍,而采用估算技术又会成为管理层粉饰报表的手段。从国内上市企业的表现来看,会计质量不高的现象一直较为突出,因此,防止管理层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考虑的重要因素。

2.国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债券投资核算的研究相对滞后。1993年以来,国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研究制定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依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会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而对金融企业会计方面的规定,长期以来侧重于贷款,而忽略了债券投资。当然。这种现状与中国会计改革的整体规划密不可分。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相对滞后。

3.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必然会带来对目前准则理论体系的冲击。如在计量属性上采用公允价值、改变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分类的做法等,这些改变都构成对现有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的冲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步伐。

三、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若干建议

从以上差异分析,不难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为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决定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程度。如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在贷款方面,需要披露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贷款的产品、行业、五级分类、抵押状况等多维度信息。而对于债券投资,仅披露长、短期等少量信息,有悖于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第二大金融资产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对充分的会计信息。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来看,其主要优点如下:(1)更好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债券投资交易的对象虽然都是债券,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管理意图却截然不同。如交易类的债券主要是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价差,而持有到期日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一系列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债券四分类,而债券四分类恰恰是按照债券的持有意图进行分类的,因此,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管理意图和风险管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经济业务的实质。此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不同种类的债券转换进行了限制,既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又很好地体现了管理层投资策略的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以长短期划分债券投资。无法完整地反映这种经济业务的实质。(2)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并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化,调整债券投资的价筐和损益,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市场变化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更好地披露经营业绩。这种计量方法,能够及时地反映债券投资风险,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无法及时、动态地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不能充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3)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完整、充分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四分类和相应的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完整地披露了各类债券的信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加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要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是以债券市场的成熟为重要前提的。而国内债券市场的日渐成熟以及商业银行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债券投资的增加,为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提供了可靠动因和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外部环境基本成熟。

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需要从准则及制度制定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即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上,要加快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上,要抓紧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一)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合理成分,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

从准则和制度制定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抓紧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国际化水平。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键是要引入其债券四分类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系列规定,以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有关具体规定,在前述中已做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在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规定时。需要对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进行明确限制,包括提前出售或重分类等情形,以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调节利润。同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在过渡期安排上,对于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可以不进行追溯调整,以减轻商业银行执行新制度所带来的财务压力。

(二)改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

在引入债券四分类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相应改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与一般工商企业相同,采取长、短期分别列示的方法。而债券投资的四分类并不区分长、短期,因此,必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列示习惯的全面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客户存款、客户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等资产负债的性质进行列示,不应按流动性的顺序进行排列。

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按流动性方式列示资产负债表,不仅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也与国际惯例不符。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0号一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中明确提出, “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不分开列报,因为银行大多数的资产和负债都能够在近期内变现或结算”。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可以通过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的偿还期加以解决,对报告使用者来说,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

(三)提前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会计最终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果经济业务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会计改革就缺乏内在的意义。债券投资的核算亦然。采用债券四分类,首先一点商业银行必须切实按照债券四分类要求,对债券帐户进行细分和管理;其次才是从核算上对债券进行如实反映和披露。

按照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债券帐户细分的原则。即根据债券四分类的定义,结合债券的持有意图和自身特点,明确每一类债券的划分标准;(2)对债券投资组合进行细分。即根据债券帐户细分原则。确定每一个债券帐户的归属;(3)建立四类帐户的管理原则。即针对不同债券的性质。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授权管理、交易管理、风险监控手段等,其中在风险监控方面,市值重估应及时进行,并分别确定每类帐户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及其限额;(4)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对交易和核算的自动处理和监控,包括通过系统对摊余成本的自动计算和公允值与成本的自动匹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及时、完整。

目前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因此,从债券细分角度来看,各类债券帐户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细分: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主要是银行以短期交易为目的债券,包括:(1)流动性高、买卖价差小、易于交易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 (2)交易员自营帐户中根据市场判断建仓的债券;(3)满足日常柜台做市报价需要的柜台报价券种等。

2.持有至到期的债券。主要银行以持有到期为目的并具备相应融资能力的债券。包括:(1)以前年度行政摊派的部分低收益、流动性差的柜台交易国债(少量为满足日常柜台交易需要的国债则需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或可供出售的债券);(2)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债券;(3)商业银行发行的收益较高、资信较好的次级债券或普通金融债;(4)通过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以提高收益的企业债(主要是外币企业债);(5)流动性好、有市场报价的可赎回、可回售债券等。

3.贷款和应收款项。主要是缺乏市场报价的债券,包括:(1)市场报价不活跃的政策性金融债;(2)流动性差、市场报价不活跃的可赎回、可回售债券;(3)非流通的特别国债和凭证式国债;(4)缺乏市场报价的超长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其他金融债等。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3

由新财富主办、证券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于2013年8月1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券商研究的新价值。在市场低迷、IPO暂停的宏观大背景下,始于2012年的“证券业寒冬”警报似乎远未解除,国内券商研究业务、卖方分析师一直经受着重重困难与挑战。寻求业务重构与整合,还是“走出去”,以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中国券商已经纷纷开始尝试与摸索。与会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与机构投资者代表一致认为,需要结合经济结构转型、金融改革和券商发展新模式来挖掘与实现券商研究的新价值。

本届论坛集结了中国券商研究界的最强大阵容,共有来自38家券商的59位研究机构和销售交易部负责人,以及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等买方代表参会。

“第八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的嘉宾主持由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总监兼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二届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陈晓升担纲。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券商研究当下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券商研究的新价值在哪里、值得我们前瞻布局的是什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发出真正来自于业内的理性思考与声音。

论坛上,新财富还就“第十一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规则的前期意见征询情况及评选思路,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充分交流。

陈晓升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总监兼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券商研究应提升证券定价和产品设计的能力。其中,证券定价除了传统的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还包括未来投行配售、股票质押回购、财富管理投顾服务。

张岚

广发证券研究所所长

完善研究换佣金模式,拓展新收入来源。证券市场业务和产品创新量化金融工程的应用以及国家政策目前更加注重存量盘活,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收入来源。

庞良永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

在研究对象里增加服务投入,研究者要站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角度,来为企业做规划统筹;在服务对象里增加研究投入,多帮服务对象研究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潘向东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部负责人

未来,我们的服务对象将从投资者转向投资者、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同时服务从场内服务过渡到场内场外都服务。随服务对象扩大实现研究转型。

杨晔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董事总经理

挖掘新价值有六个方向:研究因应大环境和投资行为的变化、合理配置资源、随客户变化、传统行业分析师的价值将体现在发行和并购中的定价能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固定收益的研究。

李春波

中信证券股票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

未来的券商对于客户,除了传统业务之外,还要做流动性提供者、交易对手方,以及风险工具和产品的提供者,这些领域是以往的研究和销售没有覆盖的。研究需在未来价值体系中重新定位。

路颖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调整人员组织架构,发力资产定价功能。从管理者的角度,能把研究员个人的成长、研究所的成长和券商的成长匹配起来,在一个创新向上的环境下,必然能够创造研究的新价值。

侯延琨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证券发行与承销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法》、《公司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发行和承销行为进行监管。

第三条发行人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统称证券),证券公司在境内承销证券以及投资者认购境内发行的证券,适用本办法。

发行人、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参与证券发行,还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证券发行的其他规定,以及证券交易所及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证券公司承销证券,还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保荐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为证券发行出具有关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对其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第二章询价与定价

第五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下称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询价对象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投资者。

第六条询价对象及其管理的证券投资产品(以下称股票配售对象)应当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接受协会的自律管理。

第七条询价对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最近12个月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相关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行政处罚;

(二)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股票投资;

(三)信用良好,拥有独立从事证券投资所必需的机构和人员;

(四)拥有健全的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系统并能够有效执行,风险控制指标符合有关规定。

第八条下列机构投资者作为询价对象除应当符合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证券公司经批准可以经营证券自营或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二)信托投资公司经过相关监管部门重新登记两年以上,注册资本4亿元以上,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三)财务公司成立两年以上,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第九条主承销商应当在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发行人、主承销商和询价对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或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内容。

第十条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由承销商的研究人员独立撰写并署名,承销商不得提供承销团以外的机构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出具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承销商应当建立完善的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制度,撰写人员应当遵守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审慎、客观;

(二)引用的资料真实、准确、权威并须注明来源;

(三)对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评估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二条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对影响发行人投资价值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行人的行业分类、行业政策,发行人与主要竞争者的比较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二)发行人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分析;

(三)发行人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分析;

(四)发行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分析;

(五)发行人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比较;

(六)宏观经济走势、股票市场走势以及其他对发行人投资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业公认的估值方法对发行人股票的合理投资价值区间进行预测。

第十三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和发行公告后向询价对象进行推介和询价,还应当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推介。

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发行价格区间内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第十四条本次发行的股票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

第十五条询价对象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初步询价,主承销商不得拒绝询价对象参与报价。未参与初步询价并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

第十六条初步询价结束后,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50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中止发行。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中止发行后重新启动发行工作的,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十七条询价对象应当根据发行人的内在投资价值和市场状况合理报价。询价对象的报价应当遵循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

第十八条主承销商的自营业务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主承销商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证券投资产品可以参与网上发行,但不得参与询价和网下配售。

与发行人或主承销商存在实际控制关系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可以参与网上发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发行价格区间和发行价格确定后,应当分别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公告。

第二十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推介过程中不得误导投资者;不得干扰询价对象正常的报价和申购;不得披露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推介资料不得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二十一条询价对象应当在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对上年度参与询价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就其是否持续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及是否遵守本办法对询价对象的监管要求进行说明。总结报告应当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可以通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定价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证券发售

第二十三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发行人应当与战略投资者事先签署配售协议,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标准、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总量、占本次发行股票的比例以及持有期限制等。

第二十四条战略投资者不得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并应当承诺持有本次配售的股票不少于12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五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向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当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应当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询价对象应当承诺持有本次网下配售的股票不少于3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本次发行的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发行完成后无持有期限制的股票数量不得低于本次发行股票数量的25%。

第二十六条股票配售对象限于以下类别:

(一)经批准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三)证券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四)经批准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五)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六)信托投资公司已经设立并已履行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程序的集合信托计划;

(七)财务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八)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批准的证券投资账户;

(九)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账户;

(十)在相关监管部门备案的企业年金基金;

(十一)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证券投资产品。

第二十七条询价对象应当为其管理的股票配售对象分别指定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专门用于累计投标询价。指定账户应当在中国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备案。

第二十八条股票配售对象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应当全额缴付认购资金,单一指定证券账户的累计认购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向询价对象配售的股票总量。

第二十九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的,当发行价格以上的有效认购总量大于网下配售数量时,应当对发行价格以上的全部有效申购进行同比例配售。

初步询价后定价发行的,当网下有效申购总量大于网下配售数量时,应当对全部有效申购进行同比例配售。

第三十条主承销商应当对询价对象和股票配售对象的登记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存在下列情形的询价对象不得配售股票:

(一)未参与初步询价;

(二)询价对象或股票配售对象的名称或账户资料与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不一致;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报价或足额划拨申购资金;

(四)有证据表明在询价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网下配售股票,应当与网上发行同时进行。

网上发行时发行价格尚未确定的,参与网上发行的投资者应当按价格区间上限认购,如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低于价格区间上限,差价部分应当退还给投资者。

投资者参与网上发行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达到一定规模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

第三十三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存在尚未提交股东大会表决或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方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的,应当在方案实施后发行。相关方案实施前,主承销商不得承销上市公司发行的证券。

第三十四条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当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配售,且配售比例应当相同。

第三十五条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以下简称增发)或可转换公司债券,主承销商可以对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设定不同的配售比例,对同一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应当按相同的比例进行配售。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明确机构投资者的分类标准。

主承销商未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的,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回拨后两者的获配比例应当一致。

第三十六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全部或部分向原股东优先配售,优先配售比例应在发行公告中披露。

第三十七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对象及其数量的选择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证券承销

第三十八条证券公司实施承销业务前,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与承销方案。

第三十九条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依照《证券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采用包销或代销方式。上市公司配股或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未采用自行销售方式的,应当采用代销方式。

第四十条股票发行采用代销方式的,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发行失败后的处理措施。股票发行失败后,主承销商应当协助发行人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股票认购人。

第四十一条证券发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由承销团承销的,组成承销团的承销商应当签订承销团协议,由主承销商负责组织承销工作。

证券发行由一家以上证券公司联合主承销的,所有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共同承担主承销责任,履行相关义务。承销团由三家以上承销商组成的,可以设副主承销商,协助主承销商组织承销活动。

第四十二条承销团成员应当按照承销团协议及承销协议的规定进行承销活动,不得进行虚假承销。

第四十三条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可以在发行价格确定后签订。

第四十四条主承销商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协调公司投资银行、研究、销售等各部门共同完成信息披露、推介、簿记、定价、配售和资金清算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证券公司在承销过程中,不得以提供透支、回扣或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认购股票。

第四十六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期间相关证券的停复牌安排,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则。

主承销商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划付申购资金冻结利息。

第四十七条投资者认购缴款结束后,主承销商应当聘请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认购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还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向战略投资者、询价对象的询价和配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等进行见证,并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

第四十八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实施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并遵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

第四十九条公开发行证券的,主承销商应当在证券上市后十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备承销总结报告,总结说明发行期间的基本情况及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并提供以下文件:

(一)募集说明书单行本两份;

(二)承销协议及承销团协议;

(三)律师见证意见(限于首次公开发行);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十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完成后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下列文件:

(一)发行情况报告书;

(二)主承销商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报告;

(三)发行人律师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见证意见;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章信息披露

第五十一条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格式,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五十二条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五十三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将发行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其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并置备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场所,供公众查阅。

第五十四条发行人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除不含发行价格、筹资金额以外,其内容与格式应当与招股说明书一致,并与招股说明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十五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招股意向书或招股说明书摘要的同时刊登发行公告,对发行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第五十六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公告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时,每股收益应当按发行前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提供盈利预测的发行人还应当补充披露基于盈利预测的发行市盈率。每股收益按发行当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预测数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发行人还可以同时披露市净率等反映发行人所在行业特点的发行价格指标。

第五十七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结果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名称、认购数量及承诺持有期等情况。

第五十八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后,应当按中国证监会的要求编制并披露发行情况报告书。

第五十九条本次发行的证券上市前,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按证券交易所的要求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并公告。

第六章监管和处罚

第六十条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询价对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其整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监管谈话、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及公布。

第六十一条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询价对象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本办法规定,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中国证监会36个月内不接受其参与证券承销:

(一)承销未经核准的证券;

(二)在承销过程中,进行虚假或误导投资者的广告或其他宣传推介活动,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认购股票;

(三)在承销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六十三条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中国证监会12个月内不接受其参与证券承销:

(一)提前泄漏证券发行信息;

(二)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承销业务;

(三)在承销过程中不按规定披露信息;

(四)在承销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报送中国证监会的发行方案不一致;

(五)违反相关规定撰写或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第六十四条发行人及其承销商违反规定向参与认购的投资者提供财务资助或补偿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警告、罚款。

第六十五条询价对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将其从询价对象名单中去除:

(一)不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

(二)过去12个月内因违反相关监管要求被监管谈话三次以上;

(三)未能按时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询价对象被除名12个月后,可以按规定条件重新申请登记为询价对象。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本办法所称网上发行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进行的证券发行。本办法所称网下配售是指不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由主承销商组织实施的证券发行。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5

关注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投资

不同金融子行业受互联网冲击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其决定因素包括行业准入门槛、专业化壁垒、市场化程度。综合分析,受冲击程度从大到小的是银行>券商>保险。

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有三条投资主线:拥有流量入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企业、转型的金融IT公司。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流量入口价值最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最大核心竞争力在于客户流量,流量创造价值。流量是否能成功变现,关键在于用户体验。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实现长期有效的客户变现;相反,损害客户价值的用户体验不能使变现持久。

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合作需要具备两点优势:体制灵活和自身具备业务优势。前者包括管理效率高、激励机制到位、线下网点较少,掉头容易、股权灵活;后者包括产品优势、项目优势和定价及风险控制优势。

而金融IT的转型则是指从软件商到运营商的转型,它说明在网络时代,平台的价值大于技术的价值,需要优选真正具有转型价值的公司。

证券行业:从券商到投资银行的质变

2014年以来,加杠杆持续使得券商逐渐回归投资银行本质。目前,券商行业杠杆率从已1.3倍提升至2.6倍,杠杆率上限6倍(有望提高至11倍),国外投行均在10倍以上。

随着类贷款规模的提升,衍生产品发展带来做市交易等业务的开展,净资本规则进一步放松,更多融资方式的放开,券商加杠杆过程将会持续。

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额的75%以上。银行总资产为170万亿元,而券商行业总资产不到3万亿元。随着降低市场融资成本的要求,直接融资占比将逐步提升,带动券商大投行业务的发展。由此,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将由渠道向人才转移。

随着营业部设立的放开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券商原来的渠道为王的行业格局被打破;券商的核心竞争优势向人才转移。具有良好激励机制的公司将能吸引更好的管理团队和业务团队。

因此,积极看好证券行业将发生质的变化:1.行业加杠杆持续,从通道提供商向资本服务商转型;2.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移带动大投行业务的发展。

保险行业:确定性最强的子行业

保险行业两大催化剂推动板块上涨,一是政策催化:保险交易所、个税递延养老保险2015年或将启动。递延养老试点在全国推广后,预计将为寿险行业带来两位数的保费增速;二是投资催化:股市近期走强,大盘持续回暖。保险作为唯一能加杠杆投资股票的金融机构,在牛市行情下投资收益弹性大。

在资产端,投资渠道放开后保险公司逐渐将部分股权资产及存款的投资比例转移到债权计划、信托计划等高收益新型固收类资产中,预计未来投资收益率继续稳步提升;同时降息将带来债券价格的上升,股市走强均利好保险公司投资端。

在负债端,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竞争力下滑,且投资收益率提升增加保险产品吸引力,资金回流保险助保费进入上升周期,预计2014年的投资表现将使2015年的保费维持高增速。同时4家上市险企普遍重视个险渠道,预计价值增速也将持续改善。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6

【关键词】 券商特征; IPO定价;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117-03

一、引言

股票市场的异象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Ibbotson(1975)将之总结为“IPOs之谜”,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股短期定价偏低;二是长期表现偏弱;三是热门的发行市场,即“炒新股”。新股短期定价偏低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后的市场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导致了较高的首日超额收益。Ritter(1984)以1960—1982年间美国资本市场上IPO公司为样本,发现1 028家IPO公司的平均首日超额收益为26.5%;Loughran,Ritter and Rydqvist(1994)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IPO首日超额收益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李博和吴世农(2000)对我国1996—1999年的543家IPO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平均首日超额收益为129.8%,远高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一级和二级市场两个角度去尝试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之谜。早期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一级市场抑价角度,基于有效市场理论(EMH)进行解释。认为IPO首日超额收益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之间、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主要的理论包括赢者诅咒理论(Rock,1986)、信号传递理论(Welch,1989)、理论(Loughran and Ritter,2002)等。虽然从一级市场角度可以解释较高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但是却无法解释新股相较于同类可比公司长期走势偏弱的原因,于是学术界试图从二级市场溢价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Ritter and Welch(2002)将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引入用以解释IPO异象,认为在一级市场上IPO的定价是合理的,在市场卖空限制下,噪声交易者使得股价偏离内在价值,造成了溢价。Miller(2000)认为股票价格是由乐观投资者决定的,悲观投资者无法通过卖空表达自己的看空意愿,乐观投资者和悲观投资者的分歧越大,IPO溢价越高。汪宜霞(2005)认为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同时存在导致了较高的首日超额收益,且一级市场抑价占百分之八十,二级市场溢价占百分之二十。学术界关于IPO异象的解释现在还没有定论,国外学者根据国外的市场情况而做的理论研究,直接套用到我国市场上的时候,往往也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国内IPO异象予以解释。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券商特征与IPO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早始于美国。Benveniste and Spindt(1989)认为,券商可以从灵通投资者处获得IPO定价和需求量的信息,IPO抑价是对灵通投资者的补偿。但是,券商不会一味的折价发行,声誉较好的券商出于对自身声誉以及长远利益的考虑,其承销的股票的价格更接近于股票的内在价值。Johnson and Miller(1988)实证研究了券商声誉和IPO公司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然而,Carter(2003)的研究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券商声誉与IPO公司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所削弱。中国的资本市场相较于国外市场还不成熟,其表现为市场的弱有效性和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因此,国外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市场遭到了质疑,国内一些学者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数据进行了验证。靳云汇、杨云(2003)以1996—2000年IPO的公司数据,指出在2000年以前券商声誉对于IPO抑价的解释力不强。刘江会、刘晓亮(2004)选取1994—2003年期间的IPO公司数据为样本,发现券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但是并不显著。可以看出,以上都是研究券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从券商具体的特征入手。本文将选取几个影响IPO定价的券商特征,通过实证检验券商特征对IPO定价的影响。

根据现有的研究,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实证结果却并不显著。券商的资产规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其声誉,资产规模大的券商相较于资产规模小的券商其声誉更好。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券商的资产规模与IPO定价合理性正相关。即券商的资产规模越大,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低,定价越合理;

公众对上市券商的关注度高于非上市的券商,因此上市券商出于对自身声誉和长远利益的考虑,不会一味的抑价发行,其承销的股票定价更合理。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券商上市与IPO定价合理性正相关。即上市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越合理,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低,定价越合理;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券商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然而国有控股的券商通常产权关系模糊,造成“所有者缺位”。国有控股的券商为了降低股票发行失败的风险,往往采取高的发行抑价率策略,因而出现较高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券商国有控股与IPO定价合理性负相关。即国有控股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越不合理,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越高,定价越不合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定义变量

1.因变量。本文因变量为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即AR=(Pi,t-Pi,t-1)/Pi,t-1*100%。其中Pi,t为上市首日的收盘价,Pi,t-1为发行价。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低,则认为IPO定价越合理。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券商资产规模(SIZE)、券商是否上市(List)、券商是否国有控股(SOE)。其中“券商资产规模”为券商上一年度券商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券商是否上市”为哑变量,若已上市则取1,否则取0;“券商是否国有控股”为哑变量,若券商是国有控股则取1,否则取0。

3.控制变量。上市公司及市场的信息对于其首日超额收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参照其他学者文献,本文选取发行流通市值(PROCEED)、每股收益(EPS)、中签率(DOR)三个控制变量。其中发行流通市值和每股收益反映上市公司信息,中签率反映市场信息。

(三)回归模型

根据假设,本文预测“券商资产规模”变量系数?琢1显著为负,即券商资产规模越大IPO公司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小,其定价越合理;“券商是否上市”变量系数?琢2显著为负,即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低,其定价越合理;“券商是否国有控股”变量系数?琢3显著为正,即国有控股的券商承销的股票的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率越大,其定价越不合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经过描述性统计之后发现,在229个样本数据中,上市首日涨幅的最高值为198.89%,均值为32.48%,这明显高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上市的券商只占了较少的一部分,且大部分的券商是国有控股。限于篇幅,本文只给出了将券商进行分类后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将券商资产规模由大到小排列,资产规模排名前50%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与资产规模排名后50%的券商承销的股票并无太大差异;已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明显低于未上市券商承销的股票,因此印证了本文假设,即券商上市有助于提高IPO定价的合理性;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其上市首日涨幅的最大值和均值高于非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因此印证了本文假设,即国有控股券商承销的股票定价合理性较低。

(二)回归分析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12年间我国A股市场IPO公司的券商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实证了券商特征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的结论是:券商规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选择规模较大的券商,有助于提高IPO定价的合理性;券商上市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正相关,但是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券商国有控股与IPO定价合理性之间显著负相关,目前我国券商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这有助于解释我国股票市场上IPO首日超额收益明显大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平均水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券商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加强券商之间的竞争机制。

当然,影响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列举的券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中的其中一部分。后续研究可以继续发掘其他因素对IPO定价合理性的作用和机理。

【参考文献】

[1] 韩立岩,伍燕然.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J]. 管理世界,2007(3).

[2] 靳云汇,杨文.新股折价现象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49-53.

[3] 汪宜霞,夏新平. IPO首日超额收益:基于抑价和溢价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8(4).

[4] 李博,吴世农.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IPOs)的初始收益率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0(5).

[5] 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8).

[6] 汪宜霞,夏新平.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J]. 管理科学,2007(3).

[7] 江洪波. 基于非有效市场的A股IPO价格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7(8).

[8] 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9]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6).

[10] 邱冬阳,孟卫东.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来自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5).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7

业绩波动不仅会影响投资者对券商的现时估值,也同时影响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导致证券公司自身股价的波动。也就是说,券商股股价受股市波动的三重“放大”影响:一是受整体波动与估值水平的影响;二是受券商业绩波动的影响;三是受未来预期的影响。

“靠天吃饭”决定了券商收入波动大

营业收入具有即时性。这是指证券公司收入确认的时间存在刚性,少有应计项,比如快到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可以确认经纪业务收入;自营业务也是如此,当证券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每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营业收入的即时性特点,在资本市场出现牛市或熊市时,都会即时在证券公司业绩上反映出来。

营业收入具有透明性。由于资本市场相关交易数据的透明化特点,根据交易所等定期的会员交易量与市场份额等相关信息,便可以对证券公司的收入进行粗略估算。营业收入的透明性决定了证券公司对自身业绩的管理空间有限,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业绩的稳定性偏好产生矛盾。

不同业务经营杠杆与利润率情况差异较大。根据对上市券商的统计,在四项主要业务中,只有经纪业务利润率较为稳定;自营业务的利润率波动极大。由于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具有不同的营业利润率与经营风险,并且受市场影响的路径也存在差异,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往往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在目前国内大多数券商业务尚未实现多元化的情况下,整体业绩主要决定于这两块业务的表现。中国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类似于美国1970年代和日本1980年代的状况。比较20 07年部分创新试点券商(不含上市券商)和中信证券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一般券商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比重均在80%以上,有的甚至达90%,中信证券两项业务的比重也达到68%。由于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与市场指数高度相关,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和新的盈利渠道,证券公司的业绩大幅波动在所难免,即使在熊市格局中,也难以打破目前的收入结构。

券商股能够领涨或领跌大盘

从国际和国内证券业的发展历史观察,资本市场与证券业的景气周期基本一致。由于证券公司业务和收入来源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证券公司的业绩具有较强的周期波动性,股价与市场指数有很高的相关度,表现的特征是在股指上涨中券商股表现往往超越大盘,而在指数下跌中也容易领跌并且跌幅较深。因此,券商股在牛市行情中能获得更高的溢价,而在熊市中需要承受更多的价值和预期考验。长期投资者根据这种资本市场周期性波动采取逆周期式购入和抛售券商股,会得到更高的投资效率。

通过比较美国XBD券商指数和标普500,可以发现券商指数具有在大盘指数向上突破前先行拉升的特征,涨幅远远超过大盘指数;而在大盘指数下跌时,券商指数急剧下跌,跌幅也超过大盘指数。就个股而言,美国券商的股价也表现出领涨和领跌大盘的特征,并且与业绩波动密切相关。在2006年行业创出业绩新高时,券商股股价也接近、甚至超越了2000年的高点。

在20 0 6上半年A股牛市行情启动以来,中信证券的股价表现出类似的领跌和领涨的特征,上涨和下跌阶段的波动幅度均超过大盘指数。

由于券商股股价具有领涨和领跌大盘的特征,波动幅度也更大,是市场最敏感的风向标,也可作为判断大盘是否转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优质券商业绩表现更稳定

虽然证券公司业绩具有周期波动性,但优质的证券公司也可以通过“内涵式”运作来稳定业绩,具体方式可以根据资本市场情况,在自营业务方面调整证券投资结构,从而减少风险,避免业绩大起大落。以中信证券为例,一方面,在金融资产分类上,逐渐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按投资成本比重来计算,2007年6月末、2008年初与2008年6月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分别是31.93%、21.25%与17.65%,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在自营业务投资品种构成上,随着市场变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是增加债券类投资,减少股票类投资比重。

在证券业的业绩波动中,优质大型券商的业绩相对更加稳定,行业集中度在证券业的成长阶段持续提高,证券公司的业绩分化趋势非常明显,并且这种趋势不因为牛市和熊市而逆转。

中国证券业集中度提升和业绩分化的趋势也不断加速。在经历了2004年的长期熊市和综合治理阶段之后,证券业“第一集团”的席位已重新排列。2008上半年交易排名前十位的券商(不考虑中信系因素)市场份额普遍逆势增长,占全行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36%上升到44%,前二十位券商市场份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51%上升到目前的64%。

近两年将成为中国证券业第三次资本规模扩张期,随着多家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定向增发、IPO计划的实施,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排名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监管机构放松营业网点收购和证券公司兼并的管制,“第一集团”的席位又将重新排列。强者恒强,拥有资本规模和先发优势的优质券商将实现战略性扩张。

如何为券商股估值

对证券公司的估值和盈利预测不同于一般行业,业绩波动明显的券商股不适用于单纯的P/E(市盈率)估值方法,而单纯采用P/B(市净率)方法也将低估优质券商的资本积累速度。虽然证券公司的业绩与市场波动密切相关,牛市阶段只能给予其较低的P/E倍数,而在熊市时候由于盈利能力下降,似乎衡量P/B倍数更合理,但在对国内金融企业使用P/B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国内金融企业,尤其是证券公司存在严重的资本积累不足问题。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8

一、证券经纪业务转型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不足。(1)依靠政策生存,自生能力弱。我国券商目前从事的经纪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买卖通道而进行的低层次的买卖业务,这种通道是政府给予的一种垄断资源,券商借此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一旦这种垄断被打破,券商的生存就成问题,其自生能力较弱。(2)服务项目单一,缺乏竞争力。目前,证券经纪业务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交易通道为基础的场地服务,而投资顾问等属于综合理财服务的多种项目尚未有效开展起来。券商的经纪业务服务模式单一,缺乏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3)粗放式经营,成本高。在过去的高佣金政策和行业壁垒的保护下,券商只要能够开设证券买卖的证券营业部,就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券商增加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手段就是靠广设营业网点。随着营业网点的越来越多,经营成本也水涨船高。(4)消极经营模式,风险大。我国券商的经纪业务主要是通道业务,通道业务与市场的兴衰息息相关,而受市场影响比较小的投资顾问等业务基本没有开展,或其所占份额很小,这样,券商只能被动地受制于市场,其盈利完全取决于市场行情的好坏,经营风险较大。

(二)外部环境变化。(1)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券商逐步褪去垄断色彩,市场准入由配额制向核准制过渡,券商的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浮动佣金政策的正式实施,推进了将证券行业推入社会一般竞争行业的进程,对券商的生存产生了严峻影响。(2)国际化。我国证券行业全球化竞争的序幕随着中国加正式入WTO而拉开,内资券商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成为历史。由于国内券商与外资券商相比还存在着诸多差距,国内券商所承担的来自于国际竞争的压力愈发沉重。(3)微利化。微利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证券行业的暴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证券经纪业务作为我国券商的主要业务及核心收入来源,“微利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券商的经营步履维艰,发展陷入困境。(4)混业经营化趋势不断加强。混业经营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券商对证券经纪业务的独占性和主导权收到挑战。主要表现在银行中间业务对证券经纪业务的渗透,如目前一些兼具银行、证券业务的金融集团旗下的商业银行正在迅速扩张证券业务。(5)客户需求多元化。随着投资者收入的提高、风险意识的增强及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投资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不仅只对证券交易的需求,还有获得咨询服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传统经纪业务的单一通道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

二、证券经纪业务转型背景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开展

(一)投资顾问业务的内涵。投资顾问业务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向客户提供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投资建议,并直接或者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投资建议内容包括投资的品种选择、投资组合以及理财规划建议等。

(二)开展投资顾问业务的意义。(1)有利于券商转变盈利模式。传统经纪业务模式下,我国券商主要依靠向客户提供实现交易所所需的交易通道和硬件设备获得固定的交易手续费收入,随着该种模式自身不足的显现及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券商经纪业务整体陷入困境,券商盈利模式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各家券商都尝试着转型,但由于缺乏提供增值服务的收费依据,转型困难重重。《暂行规定》的出台为券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收取服务费提供了可能,《暂行规定》明确提出证券投资顾问协议应当包括“收费标准和支付方式”,“解除协议前提供的服务,可以向客户收取适当的劳务报酬”。这意味着原本只能通过收取佣金实现价值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将获得独立收费渠道。这从法律上承认了增值服务费。(2)有利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目前,大部分券商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投资提供交易通道,不注重业务创新与服务内容的提升,属于粗放式经营。现在,虽然这种情况有一定改善,但仍然面临服务同质化的窘境,难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于差异化的综合性服务的需求。证券投资顾问的职责即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考虑客户的风险偏好,结合市场情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3)有利于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保护投资者权益。传统证券经纪业务模式下,其用人标准主要是看否能拉到客户,而对服务客户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暂行办法》的出台表明,未来券商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营销队伍的竞争,而是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同时对营销与专业服务有一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这给证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促使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目前,券商提供的仅仅是交易通道,没有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帮助投资者获取最大收益。相比较而言,投资顾问业务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专业性的指导,对投资者的帮助可能更大,此外,《暂行办法》还对证券投资顾问提出了一系列禁止性规定,如不得向他人泄露客户投资决策信息为他人抢先交易提供便利,禁止证券投资顾问个人向客户收取费用等等,所有这些,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发利益。

(三)国内外投资顾问业务的探索与实践。(1)国外。《暂行办法》颁布前,投资顾问普遍被看成是Financial Consultant (FC,即理财顾问),FC 最初由美国美林证券创设。美林FC 的市场定位更多地承担了“市场营销”的角色,其作为“理财顾问”的功能,更多的是依靠美林TGA信息平台来完成,这与《暂行办法》的投资顾问定位有些区别。尽管如此,美林证券FC 制度的成功经验是应该学习的,主要表现在:坚持“客户利益永远至上”的服务理念; FC 主要以服务留住客户;制定系统的制度,不断优化FC 队伍;设立专职研究部门,为FC 的对外服务提供便利;以TGA 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和保障。(2)国内。大鹏证券是国内探索投资顾问业务的最早践行者。为了探索券商经纪业务长期有效盈利模式,大鹏证券曾多次组团到美国美林证券参观考察,并在2000年开始提出赢利模式转型,2001年初步尝试

FC 制,2003年全面推进FC,取得了一定效果。后因市场低迷,公司整体业务特别是资产管理业务决策失误,公司负债累累,

2005年1月,证监会宣布关闭。大鹏证券在具体做法上有重要的教训值得吸取,即过度关注模式本身而忽略了客户对象。

大鹏证券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各家券商如平安证券等都在客户经理和证券经纪人上作了种种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更多的采用证券经纪人的人海战术。随着佣金的一降再降,这些业务也遇到瓶颈,转型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在中期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未来经纪业务的重点工作,是围绕打造“FC” ( 投资顾问) 团队,提升咨询服务质量。国泰君安、东海证券等券商均在加紧建设投资顾问团队。

(四)券商开展投资顾问业务的措施。(1)转变观念,实现经纪业务转型。事实证明,券商传统的通道和硬件设备服务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了,券商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实现经纪业务的战略转型。1)服务模式方面:以交易通道、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为主到以投资顾问等投资咨询增值服务为主;以满足客户实现交易基本需求到满足客户实现资产增值的最终需求;由单一的价格竞争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2)成本模式方面:以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管理;以资金主要投向网点的数量扩张、网点的硬件配置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后来居上到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投向营销、研究、咨询和信息技术。3)收入模式方面:以证券交易佣金收入到证券交易佣金加增值服务费作为收入来源;以资产规模、交易量定价到占用的资源、享受的不同服务内容和实现的投资收益来定价。(2)组建、培养队伍,发展投资顾问业务。打造投资顾问团队已在业界形成共识。但在投资顾问业务兴起的大背景下,巨大的投资顾问缺口已成为券商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障碍。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成熟的投资顾问不到10000 名,组建、培养证券投资顾问已成为券商的当务之急。在组建队伍方面,券商除了采取对外招聘方式外,应主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细化,重新换岗定职,重构经纪业务的绩效激励体系,重新划分不同职位的贡献度,并对每家营业部的客户数量、资产规模限定相应的岗位,进而组建投资顾问队伍。(3) 关注客户需求,分类管理客户。毋容置疑,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是未来券商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券商现在大多推行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主要从客户价值入手,以客户的佣金贡献度、交易活跃度、开户时间长短等一系列指标来对客户进行分级分类,然后通过这些分级分类再给客户配上相应的服务等级,这种思维存在着诸多蔽端,如难以衡量客户终身价值、主观因素太多、与投资者的喜好无法匹配等。因此,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分类管理客户是证券投资顾问的工作重点,除关注客户价值外,更关注客户的需求,实现保持存量、开发增量市场,快速发展新业务、提升佣金量,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个性化营销,实现流失预警、加强客户维挽等效果。(4)重视基础工作,提供资源及平台支持。目前,中国券商的数据来源、咨询报告还主要依赖于第三方公司,在基础工作上尚缺乏研究积累。因此,中国券商需要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为投资顾问业务提供资源支持,主要包括: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和研究成果开发,为投资顾问、客户提供分析库;积累、研究投资案例;建立操作工具和行业模板,提升诊断与咨询服务的效率、准确性等。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9

据知情人士透露,证监会在宣布融资融券试点公司名单后,融资融券可望在10月上线运行。融资融券已剑在弦上,而融资融券究竟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操作?融资融券又将对市场有何影响?

哪些股票可以融资融券

并非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融资融券。8月21日公布的实施细则,限定了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根据沪深证交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规定,融资买入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1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5亿元,融券卖出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2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8亿元。

融资融券的标的股票都必须满足上市交易满三个月;近三个月内日均换手率不低于基准指数日均换手率的20%,日均涨跌幅的平均值与基准指数涨跌幅的平均值的偏离值不超过4个百分点,且波动幅度不超过基准指数波动幅度的500%以上;股票发行公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股票交易未被实行特别处理等条件。(具体见表1)

“按照上述标准,设定沪深上市公司作为融资融券标的家数控制在600家之内,其中沪市300多家,深市200多家。”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

表1: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两市标准

沪市 深市

上市交易满3个月 同左

非ST 同左

已股改 进入股改程序

流通股本不少于2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8亿元 流通市值不低于5亿元

前三个日均换手率不低于基准

指数日均换手率的20% 同左

前三个月日均涨跌幅平均值与基准指数涨跌幅的平均值的偏离值不超过4% 同左

前三日波动幅度不超过基准指数波动幅度的5倍以上 同左

股东人数不少于4000人 在过去3个月内没有出现持有50000股以下的股东人数少于3000人的情形

谁可以融资融券

谁可以进行融资融券?这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事实上,并非所有券商均有权开展融资融券,而在获批开展融资融券的券商中,也并非对所有放开此项业务。

综合各方面传闻,试点券商极有可能在3~5家之间。根据《试点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对试点券商要求较为严苛,其条件要点是:(1)经营经纪业务满3年的创新类券商;(2)近6月净资本在12亿元以上,在同等条件下,净资本水平居前的券商将会优先批准;(3)内控治理健全,近2年内未有高管受行政和刑事处罚;(4)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5)资金管理上办好三方存管且获证监会许可;等等。

按照以上要求排除,目前取得创新类资格的券商共有17家,其中净资本在12亿元以上的为13家。这其中,业内预计按照内控要求,海通证券料难进入首批试点;而根据“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这一项,由于采用资产净值口径计算净资本率后,招商证券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净资本率66.45%,低于70%监管指标的情况,进入首批试点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其余11家公司中,从净资本这根“铁杠杆”角度衡量,中信证券入局板上钉钉;从公司质地考虑,中金公司净资本率长期高于90%,机构客户资源雄厚;而国泰君安在资金管理上的三方存管方式则获得了证监会的推崇。这3家券商成为首批试点的可能性极大。此外,净资本水平居前的光大证券和华泰证券,都是首批试点资格的有力竞争者。

据悉,截止发稿,已有国泰君安、国信证券、招商证券、长江证券、东方证券、广发证券等十数家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该业务的资格申请。此外,沪深两所和中证登公司已先后组织16家创新类券商进行了两次全网测试,同时并将继续开放融资融券交易联网测试环境。

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投资者,必须先通过有关试点券商的征信调查。投资者如不能满足试点券商的征信要求,在该券商网点从事证券交易不足半年,交易结算资金未纳入第三方存管,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有重大违约记录等,都不得参与融资融券业务。

尽管该规则并没有将散户排除在外,但由于管理体制层将选择下放给券商。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券商的计划中,对客户的规定远比此要来格,融资融券业务将首先对机构开放,散户的资金起点要求一般为50万元。

如何进行融资融券

投资者向券商融资融券前,要按规定与券商签订融资融券合同以及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揭示书,并委托券商开立信用证券账户和信用资金账户。投资者只能选定一家券商签订融资融券合同(具体细则见表2),在一个证券市场只能委托券商开立一个信用证券账户。

表2:融资融券具体细则

融资融券期限 不超过6个月

投资者能否申请转指定 不能

充抵保证金的有价证券最高折算率 股票70%,ETF90%,国债95%,其他基金和债券80%

保证金比例 不低于50%

维持担保比例 不低于130%

标的证券范围披露频率 每3个月

风险警示线 单只标的证券融资余额达流通市值的25%;单只证券标的融券量达流通股份的25%

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后,可以通过直接还款或卖券还款的方式偿还融入资金。投资者以直接还款方式偿还融入资金的,按与券商之间的约定办理;以卖券还款偿还融入资金的,投资者通过其信用证券账户委托券商卖出证券,结算时投资者卖出证券所得资金直接划转至券商融资专用账户。投资者卖出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所得资金,须优先偿还其融资欠款。对融券,细则对其价格作出了严格要求。投资者融券卖出的申报价格不得低于该证券的最近成交价;如该证券当天还没有产生成交的,融券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前收盘价。投资者在融券期间卖出通过其所有或控制的证券账户所持有与其融入证券相同证券的,其卖出该证券的价格也应当满足不低于最近成交价的要求,但超出融券数量的部分除外。投资者融券卖出后,可以通过直接还券或买券还券的方式偿还融入证券。投资者以直接还券方式偿还融入证券的,按与券商之间约定,以及交易所指定登记结算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以买券还券偿还融入证券的,投资者通过其信用证券账户委托券商买入证券,结算时登记结算机构直接将投资者买入的证券划转至券商融券专用证券账户。

融资融券导致市场更血腥

融资融券实行后,将引导市场走向何方?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待融券渠道通畅后,融券将对基金重仓股产生较大威胁。过去基金之间相互锁仓,控盘之后盘口的抛盘往往很小。有了融券以后,情况可能就会大不一样,短时间内相当于扩容,股价明显偏高以后,融券筹码的冲击就相当大。但融券也有可能产生助涨的作用,当炒家的资金实力足够强,通吃融券筹码,然后逼迫融券者在高位回补,这样就可能产生补涨效应。而在炒家绝对控盘时,融券的难度将相当大。若炒家此时愿意借出筹码,则很有可能是个陷阱,炒家可能已经筹到了资金来准备逼空。所以,当融券能够通畅实行以后,市场可能更血腥,陷阱更多。

券商的投资价值篇10

“上周打电话找你,你老占线,最近忙啥呢?”大虎问师哥。

“联系转户的事呢,现在有券商的手续费都降到万二了,还不赶紧的?”小林答道:“你们也都打听打听吧,看看各自的券商有什么反应,不给降手续费就转户啊。”

“我开户那家券商没啥动静,我等着看有没有零佣金的呢。”

“你也忒狠了吧,还让不让券商活啊?”倩倩觉得大虎的想法有点儿过分。

“零佣金真没戏,到万二基本上就算是底线了。”师傅老李接过了话头:“券商是要向交易所交纳提成费用的,这笔钱俗称规费,最后落到券商手里的就所剩无几了。”

“券商向交易所交纳多少规费呢?”

“一般在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一点八之间,所以券商开户万二的标准已经相当接近零佣金了,更何况各营业部还有场地租金、水电费、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呢。”

“我总有个担心,这手续费是降下来了,但券商的服务是不是也跟着会缩水呢?”大虎的疑虑带有普遍性。

“哈哈,你好好想想,除了‘入市有风险’和‘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入市依据’这两句朗朗上口的套话之外,它们之前有过什么像样的服务吗?市场的最基本规律是,价格随着价值波动,有价值的东西怎么会随便降价呢?”老李一针见血。

“还真是的,我们来股市都是为了赚钱,可结果却是绝大多数人亏钱或长期深度被套,谁会拉我们一把?谁又该为此负责呢?”大虎想讨个说法。

“永远都是你自己为自己负责啊,交易所和证券公司有各自的职能,但说破大天去它们也没有义务保证投资人一定不赔钱啊。股票上市和交易需要有法定的机构,这就是交易所。打个比方说,交易所是开商厦的,它就好比是拥有一座商厦产权的大业主,它的交易通道便是它不可替代的资源。交易所将交易通道租给各个证券公司(即商厦里的‘商户’、‘小业主’)并收取规费,然后各个券商再开自己的小场子,招揽股民来炒股和打新。证券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用专业术语讲叫经纪业务,就是提供环境撮合投资人自己完成交易。所以无论是开大场子的,还是开小场子的,它们只管抽头就是,才不会管进来玩的投资人是亏是赔呢。”

“它们真是稳赚不赔啊。”

“当然了,人家只要做好经纪业务就成了。换个角度看,你买卖股票的盈亏跟交易所和券商有半毛钱的关系吗?你赚钱了会跟人家分钱么?”老李问道。

“我赚钱干嘛跟它们分啊!”

“对啊,所以你亏损人家也不会担任何责任,这样才叫公平。其实证监会有规定,证券机构不得向投资者做出获利保证,尽管券商的确也有集合理财业务,但那是针对大资金客户的,而且是要盈利分成的。”

“大家一定要学会用简单、合理的逻辑判断去分析问题。贵贱自有其道理,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有资格、有底气收高价,像LV手包、劳力士手表,以及宝马、奔驰这样的奢侈品,贵也有人买。反观券商自降身价挑起佣金大战,只能暗示它很可能会像以往一样不给你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服务,它就是想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交易量以换取交易所给的返佣。”

“唉,低价促销一贯是中国商家的专长,”“教授”摇头叹息道:“不久前两款叫车软件的血拼能够清晰折射出当今企业家的商业智慧是何等的缺乏,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饮鸩止渴做法在国内随处可见。由于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当然就不能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只能靠降价促销。”

“那依您看,投资人转户到手续费更低的券商那里合情合理,是吧?”倩倩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