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十篇

时间:2023-03-17 18:51:24

雪鲁迅

雪鲁迅篇1

一、教材分析

《雪》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设计意图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突出教学的几个重点

1、注重基本功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仍然把训练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放为重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内容,学会去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含。当然,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的学习方式易于同学们集体智慧的开发。由于学生阅历的因素,鲁迅的语言让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整体上还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习对比手法

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本人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柔美的,北国的雪“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是壮美的。我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以物衬物和比喻的方法,写江南雪的美丽轻柔,令人喜爱,雪中“血红的山茶”“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这丰富的色彩衬托了雪的美丽,“处子的皮肤”(解释“处子”:少女)又恰到好处的比喻了江南雪的轻柔,正因为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点春意,所以作者说“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喜爱。由几位同学再分别朗诵这段文字,相互比较,谁读出了江南雪的轻柔美丽。

“作者写北国的雪就不同了”(过渡),由学生朗诵写北国雪的段落,点划写雪的关键词句:如粉如沙蓬勃的奋飞,灿灿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然后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明确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用激情的笔调描写北国雪的猛烈狂放,振奋着人的精神。如果说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对江南雪“美艳之至”的喜欢,那么写北国的雪,就是对北国雪“旋转而且升腾”之雄伟姿态的赞美了。

3、拓展析疑,揭示文章主旨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有人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教师应该有乐观的人性观,善意的看待和评价学生的天性和行为,对每一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和“鼓励”,需要一座架在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桥梁。

泰戈尔曾在他的《飞鸟集》里让瀑布自己说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但我却很愉快地给予了我全部的水。”这就是瀑布的精神:爱――慷慨、热烈、忘我!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教育,给学生以爱心、耐心、诚心,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祖国下一代的无私的爱。它不是做给学生看的,更不是做给领导看的。做教师应该真心实意地为孩子的成长着想,要深入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难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3、微笑比发怒更有效

有些老师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总喜欢严厉地批评,结果学生不高兴,自己心里更难受。微笑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发怒、责备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抵抗的心理。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老师带着真诚的微笑去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的信任感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听课便觉得轻松愉快,师生配合默契,从而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微笑的老师,不仅是指教师面带微笑,更多的是指教师由从心底对学生的爱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宽容……而学生,在教师的爱的滋润下勃勃生长,自信、大胆、永远微笑……

微笑能以柔克刚,起到“滴水穿石”的功效。对一些有意惹是生非的学生,老师不要急于找他们“磨嘴皮”,也不要急于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更不要“请”出各路“诸侯”来助战,而是要冷静地观察,耐心地等待,当发现这类学生有“闪光点”时,就恰到好处地表扬他,恰如其分向他提出希望,并始终以亲切的微笑关注他,在这种微笑力量的感召下,“问题学生”粗野的“刚性”将被“柔化”。

雪鲁迅篇2

陈赓在汇报时谈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反对围攻中仗打得怎样的激烈和艰苦,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场的同志都很感动。大家对鄂豫皖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表示深切的敬意,都觉得,能有一位作家把它写成作品才好。

陈赓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我们红军所表现的忠诚和勇敢,真是超乎人们所能想象的,比起现有的那些描写战争的作品里所表现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了。我们很希望人民能知道革命群众和红军所经受过的这一切艰难和困苦,即使革命胜利了,也永远不要忘记它。”

陈赓所谈的红四方面军作战情况和战斗故事,党中央宣传部的朱镜我根据记录加以整理,油印出来了。党组织经过研究认为,外国的记者或作家,如史沫特莱,根据从我们这里获得的材料写成文艺性的报道,成为很受欢迎的作品,如果请鲁迅先生以此为素材和线索,再补充些生活,写成作品,无疑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在政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于是,党组织就叫宣传部的冯雪峰把这个油印的谈话记录送给鲁迅。

鲁迅在白色恐怖十分残酷的环境里看了这些材料,非常兴奋。他听说陈赓还在上海治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红军的战斗情况,便冒着反动派正在到处追捕革命者的风险,请冯雪峰邀陈赓到家里来做客。

陈赓一向喜爱鲁迅的著作,在去鄂豫皖红区之前,他就读过鲁迅的许多作品。那些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使他异常感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红区以后,戎马倥偬,由于反动派的封锁,他跟白区的左翼文艺战线的同志隔绝了。如今,陈赓听到鲁迅打算为红军写书,约自己去谈话,心里高兴极了。他是多么希望鲁迅能够将红区的斗争描绘出来,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让人民认清革命形势呵!

1932年秋的一天,陈赓由冯雪峰和朱镜我陪同,来到上海北四川路底川北公寓――鲁迅的家里。鲁迅的兴致很高,特地请夫人许广平预备了许多酒菜。陈赓同鲁迅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直到夜深才离开。他从反击敌人第四次围攻的战斗谈起,谈了红军在战斗中英勇奋战的情形,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罪行,还谈到了红区人民的生活、土地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情况。鲁迅说话很少,非常专心地听陈赓谈,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大概是由于非常熟悉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鲁迅对红区农民的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他听到过去那些受压迫、受侮辱最深重的人们,都挺直腰杆起来战斗,非常高兴。又问了问在红区地主是怎样进行反抗的以及农民如何支援红军等一些情况。陈赓一一作了介绍,在谈到乡亲们亲自送子弟参军和组织召开欢送大会的盛况时,鲁迅感到特别新鲜。尤其当陈赓讲到红区农村有些房子在四面都开了窗子的时候,引起鲁迅的极大兴趣。鲁迅说,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了。四面都开了窗子,空气一定很流通,这是一个进步。这次交谈之后,鲁迅对这件事的关注,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鲁迅先生又约陈赓见面。

陈赓由朱镜我陪同,来到北四川路公益坊已经停业的水沫书店楼上。在那里等候的楼适夷先生事先接到冯雪峰的通知,说鲁迅先生约了一位从苏区来沪养病的负责同志谈苏区红军的情况,由他陪同从这里前往鲁迅家里。所以楼适夷见朱镜我领了一个陌生同志到来,并不感到奇怪。他瞅了瞅那位陌生的同志:脸色红润,略有风霜之色,个子较高,穿一件灰色绒呢单袍,像一位从农村来的知识分子。这位同志是谁?按照党的秘密工作纪律,上级既然不把名字告诉他,他也就不必询问,仅仅作了个自我介绍。朱镜我把陈赓交给了楼适夷,稍后他便陪陈赓到鲁迅家里去了。

鲁迅见到他们,打了个招呼,便把他们引进一间既是书房,又是会客室,同时也是卧室的屋子里,招呼他俩坐下。陈赓坐在鲁迅书桌边的环臂椅上,鲁迅自己坐在书桌横头的藤躺椅上,楼适夷略远一点,坐在面向他俩的椅子上。

谈话开始了,陈赓开门见山地谈起红军作战的情况、红区人民的生活和军民关系,他谈得很平静,有许多生动的叙述,鲁迅先生不时地一两句问话。

陈赓谈到红军以劣势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时候,学着红军战士大声呐喊的模样,形容红军奋勇杀敌的情景,谈的人和听的人都兴奋起来。鲁迅高兴得笑了,问道:“是这样的么?”然后点了点头,说:“先声夺人嘛!”

接着,陈赓又谈了一位老大娘掩护伤员的故事,谈了红军司令员坐在田头和农民一起抽着黄烟谈家常的情景,都引起了鲁迅很大的兴趣。

那天是一个阴天,屋子里光线不怎么好。鲁迅听陈赓谈到鄂豫皖军事形势的时候,请他在书桌上绘了一张草图。陈赓整整谈了一个下午,鲁迅一直坐在躺椅上,连身子也没有躺下过一次,始终很有兴致地听着、问着,默默地点着头。

傍晚,许广平走进来,邀请客人到厨房边的一间小屋里去吃饭。鲁迅亲自打开一瓶珍藏已久的三星斧头白兰地,大家喝了几杯,饭后又闲谈了一阵,然后由楼适夷送陈赓下楼出门。陈赓离开鲁迅家后雇了一辆车,和楼适夷告别后便独自回去了。

那时楼适夷在“左联”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不常到鲁迅家去,有事大半在内山书店和鲁迅见面,或是通过冯雪峰联系,直接登门的次数寥寥可数,因此,这次去鲁迅家,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他一直不知道这次陪的就是陈赓。

后来,在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品中,楼适夷见到那张鄂豫皖形势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由他陪着去见鲁迅的就是陈赓。因为那张草图正是他亲眼见陈赓在鲁迅书桌上绘制的。

陈赓走后,鲁迅对于写一部反映苏区红军战争题材的小说,大概在心里也酝酿过一段时间,因为他几次同冯雪峰谈起,都像要马上写似的。

冯雪峰还记得,鲁迅同他说过:“写是可以写的。”“写一个中篇,可以。”“要写,只能像《铁流》似的写,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

但后来鲁迅没有动笔。对此,冯雪峰分析,那时鲁迅并不是没有创作欲望,大家对他的热烈希望以及红军那些英勇顽强的战斗也确实鼓舞了他。但是,由于他不熟悉红军及其战斗的实际情况,这很难给他以创作所需要的真实感,因为这是现实题材,而他又不想像说故事那样写……所以他没有写,这说明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

雪鲁迅篇3

摘 要:在精心描摹的色彩中寄寓某种精神意象是鲁迅文本的一种重要艺术方式,其中花的色彩描绘就彰显了这点。鲁迅不仅描绘了令人难忘的花的色彩世界,还在其中灌注了作家个体生命精神,使其具有了精神指涉、心理暗示和反讽意味,令阅读大含深意、余味绕梁。

鲁迅是一位具有高超视觉思维能力和卓越绘画审美修养的作家,在作品中,他善于使用色彩表达自己的精神感受。鲁迅常以精心描摹的色彩寄寓或暗示某种精神意象,花的色彩描绘就彰显了这点。鲁迅不仅描绘了令人难忘的花的色彩世界,还在其中灌注了作家个体生命精神,使其具有了精神指涉、心理暗示和反讽意味,令阅读大含深意、余味绕梁: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彷徨·在酒楼上》)

这处难忘的景色描写与《在酒楼上》通篇苍白、萧瑟的黯淡色调形成突兀的对比,恰似于灰暗的文本布景上点燃了一炳生命的烛光。白雪、红梅、绿叶、明花渲染了一幅色彩强烈、富含生气、绚烂热烈的图画,由冬雪虚无的“白”和花朵饱和的“红”拓展开的深远意味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与感喟。

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中,“老梅斗雪”的色彩营设已经凝结成崇高的精神之美——它象征着刚坚执著的强韧意志和不畏暴虐的高洁志士,是主体客体化的精神写照。在鲁迅喜爱并收藏的一幅国画《冬花天竹》中题有:“雪海探骊珠错落,冰天吐火艳参差”,正似《在酒楼上》鲁迅以文绘花的深意:“冰天”世界凄寒遍布——“五四”思想启蒙落潮、社会现实黑暗、先觉者彷徨孤寂,而这“吐火”的明艳默默表达了启蒙志士对黑暗的睥睨和心中隐现的希望。结合文本整体的荒寂、阴霾,这花的色彩意象正是文本中的先觉者消沉和迷茫/奋起和向往这种矛盾心理的复杂暗示,也是鲁迅对于前路的绝望/希望在精神求索上的曲折传达。这样,鲁迅通过特定而深厚的花的色彩内涵,在沉闷、感伤的《在酒楼上》为人为己添上一缕心香、一倾深情,迸发了心底的爱与希望。这种笔法曾屡屡出现,令读者备尝动人的美好: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野草·雪》)

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彷徨·在酒楼上》)

在“铅色”的天空下,“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在雪色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张力和情感激荡,突出了作品的环境世界,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在鲁迅高明度、单纯色的重彩渲染下,这些冬花虽颜色不多,花叶不繁,却娇艳傲雪、尽放如曦、热烈睥睨、气质卓拔,因此更显得脱俗雅洁,引人钦敬,令人对理想精神境界充满希冀。这些色彩既是写实、生活中可视的,又是萦绕在鲁迅灵魂深处的独特的精神意象,是对生命的挚爱、对美好的渴望。正如“绘画中的色彩总是受画家主观情绪支配的,所以它就必然是心理活动的视觉符号”①,它表达的正是鲁迅内心常常被压抑而又不时跃动的生命理想的光辉。

除了表达精神世界的美好情感,有时鲁迅笔下的色彩设置意味蕴藉,它成为具有心理暗示、精神象征和文本叙事功能的精神意象,这时的色彩表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与闲笔:

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圆,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呐喊·药》)

在启蒙者殉难的土坟上,那“一圈红白的花”在“一块一块的黄土”中若隐若现,在绝无热烈的模糊性色彩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于民众思想启蒙作用抱有的“我之必无”的态度,与这个深深怀疑相伴的则是鲁迅心中一个萌发已久的“自有我的确信”——中国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是“毫无边际的荒原”,而其中奔驰的勇士却只有自食“自以为苦的寂寞”②。因此花的出现与存在,其实乃是虚妄与希望同在——为了给别人以微末的欢欣,不打搅他人(对前路满怀希望的启蒙者)的“好梦”,也“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配合以助阵的“呐喊”声,鲁迅才许诺世人以“光明”,于是有意“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③;而面对内心真实中的“寂寞的悲哀”和对“铁屋子思想”的确信,鲁迅又只能将这“光明”复又通过色彩无奈地表现为隐隐若有。“混浊的色彩不利于表达明晰的感情”④,这土坟上暧昧的色彩“曲笔”暗示读者不应无条件地相信文本的叙述,以为花环即为光明,即使这光明不够明朗、热烈,这个色彩意象其实正是鲁迅自我与其在启蒙中扮演角色(为启蒙猛士呐喊者)的疏离感和内心深处彷徨感的表现。鲁迅曾说:“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⑤因此当“五四”浪潮终于将迟疑、失望的鲁迅卷入其中后,在鲁迅严厉、深刻的“呐喊”声中,我们感到的却是历经失败、苦楚的鲁迅在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反抗这绝望的挣扎,而这种反抗在鲁迅看来也不是因为希望,只不过是要和黑暗较劲。因此,鲁迅没有按照《在酒楼上》花的色彩设置,在寒鸦、秃树、枯草、荒坟整体萧索的背景中推出一个明朗的花的色彩意象,除了文本悲剧效果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鲁迅内心里“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七个月后,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再次以一种“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淡雅暖色营造了“夜”色中的一点动人感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野草·秋夜》)

在《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中,透过飘荡的青烟,那些萌生的曼陀罗花也是“极细小,惨白可怜”的。这些花或在荒芜的废墟世界里挣扎着存活或在寒冷中瑟缩着,无论是粉红还是洁白,“惨”是它们共同的色彩特征,这是一种使颜色失去活力的状态,具有生命即将结束的虚无性。鲁迅甚至将《野草》中的大半作品比作“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⑥,他以小花象征一种美的存在,这种美“给人以追求生存价值和生命自由的渴望”⑦,然而健壮生命力的缺失使它的美和希望在“惨红”、“惨白”的颜色意象中又无可奈何地逝去了。鲁迅为赞颂西方优秀文化资源,曾描写过一株健壮、光明的百合花,“又白又光明,像才下的雪”(《集外集·他们的花园》)。但拿回家后“苍蝇绕花飞鸣”染上了“蝇矢”,便被人诽谤为“不干净花”,鲁迅以此嘲讽中国的染缸文化和国人的愚顽,“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⑧,这也反证了他笔下花的色彩超越了其自然属性,成为一种精神意象。

鲁迅还运用花的色彩描写展开叙事、达到思想反讽,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能指意味:

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故事新编·采薇》)

和谐、美好的清新春色带来舒适、愉悦的精神感受,主人公多么希望在这片祥和乐土上建立起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家园。动人的色彩意象令人踌躇满志、欢喜非常,然而随着文本情节的展开,崇高的理想即将在这般春色如许中彻底破灭掉。温馨、宁谧的美景与村民的尖刻、冷酷,多姿的色彩与物质的困顿构成了深刻反讽,伯夷和叔齐一心要寻找的实现“不食周粟”的精神乐土终于令他们绝食而亡。再看: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清朝留学生的可笑之态在上野绯红的樱花映衬下产生了一种怪诞的效果,令人于美好佳景前如鲠在喉。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留辫子本无不妥,但在腐败、衰败的清末时代,它已经成为保守、愚顽、不思变革的象征。鲁迅对于清朝留学生中弥漫的乌烟瘴气非常不满,于是才转而去往没有中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学。留学日本时,鲁迅曾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辫之人,然而回国不久就给鲁迅带来了极深的切肤之痛:“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我想,如果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在街上走,他还未必至于这么受苦”⑨。正是受了太多的苦楚和恶名,鲁迅才在开篇就以樱花的色彩美对辫子形象进行了深刻反讽。

以花的色彩描写点染文本、揭示思想、增加艺术感染力源于鲁迅的个人爱好。鲁迅从小就喜爱植物和花草,常到爱种花木的远房叔祖家赏玩稀见的植物;幼年时爱看陈?B子的《花镜》;荒废的“百草园”是他流连忘返的童年天堂;留学日本时,在居所“伍舍”发动大家种花草;在北京病重时,怀念的是一枚斑斓如花的“腊叶”;南下广州时,鲁迅以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来慰藉落拓的心情,因此鲁迅以深情笃意看待每一株小花的生命颜色就可以使人了然了。同时,“鲁迅对绘画的爱好或者修养其实也是反映鲁迅的本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对‘美’的特殊的敏感,对美的沉湎,美的沉醉,美的趣味,美的鉴赏力。”⑩鲁迅不仅成功运用花的色彩描写增强文本的艺术美,还将其深化为精神意象,令作品涵义隽永,况味无穷。

①{4} 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第71页。

②③⑧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第419页,第330页。

⑤ 《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⑥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6页。

⑦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雪鲁迅篇4

其实,要是单讲雪,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困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有什么用意?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明,脉络就不清晰。遗憾的是,教材后面的“探究·练习”虽然有所涉及却又似乎有意回避而未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解答,一般的参考资料或者有意回避,或者牵强附会,或者自相矛盾。

首先,“暖国的雨”中的“暖国”指哪里?

按照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理解:暖国似乎就是江南!理由有三。1.从教材提供的“感悟·品味·欣赏”中对文本的辅诠释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一切对雪景的渲染都是对‘暖国’和‘江南’局部生活经验的描述与回忆,是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淡淡的哀愁中的回忆,是对‘暖国’‘江南’的雪的依恋和回味。”这两句话编者分别放在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边上。2.教材第220页文下的注释:“鲁迅在本文中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3.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九年级下册》在该文的“重、难点集释”中也特别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南国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在文中到底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从这三处不难看出,在编者看来“暖国”即“江南”,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只提到“江南的雪”(也可以叫“南国的雪”)与“朔方的雪”两个对象,表现的也就是两种情感。

“暖国”真的就是“南国”,就是“江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暖国”这个词条。按照百度中的解释:“暖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把“暖国”就看作是“江南”也未尝不可!遗憾的是百度为这个词语所提供的词语出处就是鲁迅的《雪》,这么说来,这个解释不具有说服力!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扣住作者自己的语言、扣住文本本身来分析。既然“暖国”即“江南”,“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作者为什么要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并列分提?更何况中间的关联词“可是”更显示二者是有所区别的两个不同的对象;而且“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中的“向来”一词也表明“暖国的雨”就是“雨”而不是“雪”!

由此可见:“暖国的雨”中的“暖国”并不就是江南!“暖国的雨”更不能和“江南的雪”画等号!

在笔者看来,正如“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是两个不同对象一样,“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也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如果硬要区分三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别,那么,毋庸置疑,朔方,就是鲁迅写作本文时所处的北平这样的北方大地;江南,自然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江浙一带地区;而暖国,应该是比江南更南的地区。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暖国的雨”?它和结尾“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之间是什么关系?

《鲁迅日记》,1924年12月30日记着:“雨雪,……下午霁,夜复雪。”次日又记:“晴,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散文诗的契机。正如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中开头想象的一般,上个世纪20年代的这个雪夜,“透过带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雪花”,先生的目光应该能“越过千里万里冰封的世界,穿过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隧道,回到童年的故乡”,想到雪的前世今生。鲁迅先生超越时空,任心灵自由驰骋,以其独特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发掘出“雪”与“雨”相通的内在意蕴。

所以,是眼前的雪引发了先生的文思,但先生还是在开头以淡淡一笔写到:“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的确,相比于眼前如粉如沙、冰冷而坚硬的“朔方的雪”,暖国的雨温暖、柔和而不够灿烂,“博识”的人们可能会觉得它单调,但是,“博识者的话浅”,那毕竟是别人的看法,它自己是不是觉得“不幸”,不得而知!所以,先生用了一个未置可否的问句。如果说“江南的雪”寄托着鲁迅对童年故乡生活的回忆,“朔方的雪”象征着先生凛然难犯、顽强奋战的抗争精神,那么,“暖国的雨”可不可以理解为平静世界中的一种平淡生活?

是的,和“江南的雪”相比,它少了一份“滋润美艳”;和“朔方的雪”相比,它又不能“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它“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它也许如水一般温和、柔顺、平静,它也许就是这种如水般平淡、宁静生活的折射,但是谁能说这种平淡、宁静的生活不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所喜欢而向往的生活?尤其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

眼前冰冷纷飞的“朔方的雪”,让先生思绪万千。如果说花雪相映、蜜蜂嗡闹、孩子和大人童心荡漾的江南雪景是一部乐曲中悠扬、舒缓而略有忧伤的部分,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气势磅礴、声威浩大的朔方雪景是这部乐曲中粗犷急促、高亢激越的高潮;那么,开头“暖国的雨”水一般温和、柔顺、平静则恰如这部乐曲的前奏。由平静到舒缓再到激越的安排既符合一般乐曲和文章的思路,也符合鲁迅先生写作本文时那个雪夜的心路历程——平静世界的平淡生活无所谓“幸否”,童年时期的温馨固然美好却稍纵即逝让人难免惆怅,而眼前面对的寒冷和风雪则只有抗争才能改变!这样的话,结尾那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好理解了——当外界的寒冷和风雪打破平淡生活中的一切的时候,那些死掉的雨,是会化作精魂,即便孤独也会无所畏惧、永不妥协地抗争!

雪鲁迅篇5

主要院系: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摄影、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传播与管理等。

知名校友:李浴、朱鸣冈、孙恩同、张德才、张宁、马文启、高秀兰、刘德民、朱欣华、张玉礼、杨美应、陈尊三、陈海涛、俞永康、全显光、刘世华、王绪阳、庞乃轩、陈雪岩等。

来鲁迅美术学院已经有一年多了,每当我站在美丽的校园中时,总能望见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塑像,他在静默美好而又漫长的光阴里始终望向远方。这里来来往往的学子或挥动着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世界的美,或站在高台上用刀和泥塑造新的生命,我们对艺术痴迷,对生活充满热情。

我喜欢这里的春意盎然,那一刻我只想变成一只彩蝶在它的身边撒娇;我喜欢这里的夏风轻吹,风里有学子们糖果味的青春气息;我喜欢这里的秋意浓浓,犹如一双温暖的手轻抚我的脸;我喜欢这里的大雪纷飞,朵朵洁白的“雪莲花”开满整个校园。我留恋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没有离开鲁美,我就已经开始怀念它了。

时光雕琢的鲁美印记

记得去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刘晓华说:“考入鲁美,成为它的一员,这意味着你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你们将开启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将承担起鲁美人的历史责任。”没错,从我们收到鲁美录取通知书,满怀激动与期待地走进鲁美校园的那一刻起,四年的大学时光等待我们悉心雕刻,也是从那天起,鲁美的精神和艺术的梦想便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有人问我鲁美有什么,我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鲁美这个“小金库”拥有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鲁美有很多为人熟知的艺术家,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艺术前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鲁美有数不胜数的名作,它们出自在校师生以及校友之手,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里都能看得到;鲁美有举世瞩目的设计师,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繁华的都市中,也出现在琐碎的生活里……

在鲁美,学子们四载寒窗,千日磨砺。在这里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生第一次让我们成长了许多:第一次独自在工作室熬夜完成画作感受到青春才有的热血沸腾、第一次在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第一次在举杯笙歌中憧憬未来的美好……尽管我们也有迷茫,但是正当青春的我们不惧风雨,拥有令人艳羡的青春,便拥有了一切。在此方圆之地,穿梭于林荫中,漫步在雪夜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我们在这里筑梦、圆梦,一步一步靠近真善美的境界。食堂的早餐、寝室的密友、操场上的足球……时光一点一点在我们的身上和脑海里雕刻着带有鲁美印记的年轮。

艺以载道,继承鲁艺传统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于陕西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学院迁校至东北,并于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该学院是我国美院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现在鲁美有沈阳和大连两大校区,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在著名的高新产业街――三好街;大连校区地处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金石滩。

沈阳校区现有工业设计学院、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综合绘画系、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物画工作室),大连校区现有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工艺美术教学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部、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基础教学部和鲁美・文化国际服装学院(中日合办)。学院现有十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的传统长线型专业,摄影专业是我国最早培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绘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雕塑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团队,动画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重点支持专业。学院的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我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部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摄影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画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继承鲁艺传统,坚持开拓创新是鲁迅美术学院的立校之本。在教学上,学院坚持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同步,坚持强化基本功训练,构建严谨的教学体系,即创作教学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革为主体,鼓励学生对当代艺术思潮的研究与实验,提倡富于个性和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表达。

学院还拥有较为开放、自由、活泼的校园生活氛围,诸多学生社团以及创业实习工作室等组织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其中,人气较高的有芦熙霖创建的静水DV坊影视社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的野草文学社团、中国画系的书法社团、油画系的油画创作社团、校就业办的大学生创业协会等。

寒枝绽雪时,在静谧中与温暖相拥

长辈们总问我在鲁美收获了什么,我的回答是在为梦想而努力的美好时光里,我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我们在图书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运动场上奋力挥洒汗水与激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并为之拼搏。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时此刻,落雪,又一冬,被秋叶层层打扮过的校园如今白纱拂面,神态清冷,一草一木皆有竹兰之韵。寒枝绽雪,盘虬的老树节节生根,一端挽住古老的黑土,一端编织着与鲁美的深深羁绊。脚下,除了有足迹斑驳的雪径,还有光影相戏,同窗逐年。在鲁迅先生的塑像前,我捧一捧洁白的雪花,指尖上随风飘起的是严冬最难得的优雅,沉浸在雪色中的鲁美浪漫、沉静、无暇。远赴异乡求学的我们找到了另一个温暖的家,没错,鲁美就是我们的新家。

那一树的芳华、阶前的落花、拂面的清风、遍地的融雪,四季轮转,美如歌吟。话说鲁美人习惯用摄影和绘画的方式展现眼中的校园和心中的悸动,进而追忆历史、传承精神、继往开来、启迪后人。若干年后,当我们离开这片热土,这些老照片和绘画作品将成为指引我们回家的路标。

雪鲁迅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58-001

前日,有幸听一天赛课,集中了江苏省的精英们,他们各显神通,载歌载舞,声情并茂,也运用了各种现代化技术以及非现代化技术,发送礼品等激励措施,学生不亦乐乎,老师亦兴奋不已。可是在生动、有趣的背后,课文本身的价值高不高?我们看到老师对文本的把握都很肤浅,而学生问的问题也都可有可无,反都在夸夸其谈,似乎仅仅是热闹而已。

下午,一节《雪》让我及所有老师顿觉耳目一新,授课老师首先将所有现代化的设备收起,然后和学生一番简短的沟通,紧接着开始逐句逐节的老老实实讲课文,关注学生的状态、思考问题的方法,朗读的规范。一个漂亮的总结,结束本堂课。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作业。更给听课老师上了一堂思考课,面对如此缤纷世界,语文老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阵地!

一、是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现代媒体教学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公开课,大课小课都要用到多媒体,似乎人家都用如果我不用那就是无能无知了。当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课程教学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可是是不是真的没有多媒体便无法上成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呢?桂林秀、庐山俊、泰山尊、黄山贵,当学生还在透过文字想象的时候,画面出现了,学生还有没有想象的空间?还会不会去品味字呢?我看到一位名家说“祖先创造汉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的。汉语文字最简洁(有字为证),文化最优美(有词为证),文明最深厚(有历史为证)。“这么完美的汉字以及汉字组成的精神、意境,又怎是几个或是几十几百个课件能代替呢!笔者无意于争执,只是想说语文老师的天职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涵。我想,更多的老师应该尝试没有拐杖的课堂,一支粉笔游走于课堂,留给学生更多启迪、思考、想像的空间。

二、是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跳跃式教学

先抓中心句,然后一系列的问题,有舍有弃,显示出老师的高水准,高素质,然而我还是认为串讲是最朴实、最简单、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文先朗读一遍,然后按着顺序一句一句的讲。这是私塾年代就沿用下来“传道、授业、解惑”最基本的方式。可现在被冷落了,看谁的花样多,看谁的课堂热闹,成了上课评课的标准。

《精神的雕像》一书中写到:闻一多先生一个学期40多节大课,只讲了一首屈原的《天问》!一字一句,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独到的见解,旁征博引,对屈原这首有关天、地、人、神的宏大诗篇进行一次新的诠释,没有花架,亦没有花招,可是他的课门庭若市,更无学生认为他在浪费时间!

相较而言,这位老师老老实实,从第一节讲到最后一节,每讲一节,就连老师们都对鲁迅更了解了一层,自认为读了鲁迅很多书,但真正接近鲁迅还是听了这堂课,“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陈独秀这样评价鲁迅也被老师引用在课堂。这种旁征博引恰如其分的让学生了解鲁迅。

在讲孤独的雪时,怎么突破难点?她引导学生读“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让学生理解屋上、地上、枯草上的雪,为什么只有屋上的早已消化?什么地方的雪还在艰难的抗争?总结:越是寒冷的、孤独的、艰难的环境中的雪,越是勇敢的战斗,这时穿插鲁迅先生的经历以及背景介绍,更让学生了解了鲁迅的孤独、勇敢的战士情结。

一字一句,字字传神,字字都在解读《雪》的内涵。

三、范读的意义是什么

讲到朔方的雪,这是文章重点、难点。老师找一个学生朗读,简单的一句“请坐“立刻开始了范读,读的学生热血澎湃,一阵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老师问为什么给老师鼓掌,然后学生开始回答老师把朔方的雪的顽强、勇敢给读出来了。就这样一下就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然后学生练读。我想,情非得已,老师不能代替学生,但是这一读,却让我们了解《雪》,也了解这位老师。

最后一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朗读,她让学生比较平淡和高亢的两种朗读,来总结朗读的至高境界是没有技巧的,随性而发,随情而动。

四、作业可行性有多少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对于作业必须科学地布置和批改,要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分析有原因,对症下药。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听到老师布置读什么书,写什么字,做什么题,看似素质教育,但这些作业有多少可行性、可操作性?由谁来检查?能不能检查?

雪鲁迅篇7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选自鲁迅的《雪》

雪在平常人的眼里就是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鲁迅先生却给我们展示了不同地方不同雪的特征,读了之后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先看鲁迅写江南的雪。江南田野充满青春的活力,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突显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令人击节叹赏。“处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处子的皮肤”喻雪,白皙光滑、柔嫩细腻不必说,还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则给人以明确的哲理启示: 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再看“朔方雪景图”。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质和形状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灿地生光”。面对着漫天飞腾的朔方的雪造就的“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者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描绘,以突出飞腾着的朔方的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朔方的雪的宏伟壮观中,禁不住感情汹涌,思绪驰骋。他凝视着“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雪花,联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雪鲁迅篇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回忆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读书游玩的种种故事。

读了这篇散文,使我忽然觉得我们的童年还不如鲁迅先生小时候有趣。我们在家中只能靠看电视、玩电脑来消磨时光,打发时间;而鲁迅却在园中拔何首乌,冬天在雪地中捕鸟;我们下了课除了追就是跑,根本没有其它东西好玩,而鲁迅在三味书屋时一下课就和同学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折腊梅花,找蝉蜕,有时还捉苍蝇来喂蚂蚁。哎,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为什么鲁迅的童年会如此绚丽多彩呢?而现在我们就是想拔何首乌,把墙翻个遍都没有,可现在珍贵的何首乌哪里去了?我们要去找蝉蜕,可是却连个蝉影也没有;我们要在雪地上捕鸟,那也是谈何容易,那时闰土的爸爸小半天能捕几十年鸟,而现在等一整天也不一定会有一只鸟出现。这都是为什么呢—一切都是因为污染环境、滥捕滥杀惹的祸,污染环境使植物稀少,滥捕滥杀毁坏了生态平衡,使得鸟雀及某些动植物变得非常的稀少,使我们无法享受到鲁迅时代的童趣、快乐。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还我们一个充满生气的快乐童年。

雪鲁迅篇9

济公与无锡肉骨头

提起南宋名僧济公,在江南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相传,闻名海内外的“无锡肉骨头”,与济公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南宋时,无锡城里来了一位身穿袈裟,手持破蒲扇的游方和尚。他走到了一家熟肉庄门口,向老板讨钱。老板说:“刚开店门没有钱,给你一块肉吧!”于是,便拿了一块熟肉递给这个和尚。原来,这和尚就是济公。吃完手中的肉后,济公又向老板要,老板又给了一块,济公吃了后又要,老板不高兴了,说:“肉都给你吃完了,我明天卖什么呀!”济公接过话题答道:“卖肉骨头嘛!”说着,就从破蒲扇上拉下几根蒲茎,交给老板:“把这几根蒲茎放在肉骨头锅里一起炖,我吃的肉,日后会加倍还给你的。”老板闻言,半信半疑。翌日,老板如法炮制,锅中肉骨头果然异香扑鼻,整个无锡古城都能闻到香气。因此,这家肉庄便开始经营起肉骨头生意来。后来,此法传至民间,便形成了无锡著名特产――肉骨头。

朱元璋与徽州毛豆腐

如果你到黄山旅游,不妨品尝一下“徽州毛豆腐”,因为它不仅味道鲜美 ,而且与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关连。据说,朱元璋幼年在一家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还要和长工们一起为财主推磨做豆腐。后来被财主辞退,过着沿街乞讨的生活,食不果腹。那些长工们十分同情朱元璋,每天偷了饭菜和鲜豆腐藏在草垛里,朱元璋悄悄取食。一次,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几日未归,回来后,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但饥饿难耐,只好煎了就食,不料清香扑鼻,可口异常。朱元璋做了反元起义军统帅后,一次率10万大军途经徽州,令炊厨取当地溪水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从此,油煎毛豆腐很快在徽州流传,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佳肴。

乾隆与永丰五味香干

一块巴掌大的香干,可切出薄如蝉翼的片块,又可搓成卷筒,还能折叠如纸,这就是驰名南国的永丰五味香干。永丰五味香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了永丰镇,兴致勃勃地入永丰酒店进膳。店主受宠若惊,搬出了他的拿手好菜,谁知乾隆吃惯了山珍海味,对这些鸡、鱼、肉不屑一顾。这下店主慌了手脚,侍臣忙问店主有什么土货可吃?店主这才想起了五味香干,赶忙拿了出来献给皇上。乾隆用筷子夹了一块薄如蝉翼的香干送到嘴里,咸、辣、香、甜、鲜五味俱全。乾隆连嚼数片后,赞不绝口地说:“妙!妙!妙!”并嘱咐要带回京城去。自此以后,“永丰五味香干”不仅成了平民百姓家的桌上佳肴和馈赠珍品,还成了贡品。

胡雪岩与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何以出名?其功应归属胡庆余堂老板胡雪岩。事情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胡雪岩受封“红顶商人”后,消息很快传到东阳上蒋村火腿业主蒋雪舫耳中。

他为了扩大自家火腿业的声誉,有心想找胡雪岩做靠山。

这年寒冬,蒋雪舫精心腌制了8只优质火腿,大年初二亲赴杭城送到胡府。凑巧这日胡雪岩宴请杭州抚台,蒋雪舫送的火腿正赶上机会。胡雪岩当即吩咐家厨蒸腿下酒。那火腿是精工细作的,味道格外醇香,深得胡雪岩和抚台的赞赏。至此,东阳上蒋村的火腿便在杭城有了名气。

一次,胡雪岩要上京城办事,特吩咐蒋雪舫备上等火腿200只,带到京城馈赠官吏。京城的官吏与胡雪岩关系甚好,一收下便忙着煮食,吃后一致赞其味美。

自那以后,东阳上蒋村出产的金华火腿很快名扬京城,并通过众官吏之口,传入了皇帝耳中。一道圣旨,从此,“金华火腿”便名声日盛。

郑板桥与潍坊朝天锅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为官7载,不仅政绩赫然,而且对潍坊的饮食文化也做出了贡献。据传,潍坊名吃朝天锅就与他有关。郑板桥治潍县时,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某年腊月,他赶集了解民情,见市集的百姓有的在寒风中啃冷窝窝头,有的在墙角吃冷煎饼。于是,立即命手下的人在集上支锅煮肉卖汤,解决赶集的穷汉吃冷饭的问题。因是露天摆摊,锅顶无遮盖,人们就叫它“朝天锅”。

朝天锅后来成了潍坊名吃,锅里一般放有整鸡和猪肠、猪肚等。鸡只煮汤不出售,吃时顾客围锅而坐,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末和酱油等佐料,顾客既可以喝汤吃自带的干粮,也可买饼吃锅里的汤肉,花钱不多,吃得热乎,深受群众欢迎。今天的“朝天锅”已不再是大集风沙中的那种吃法,而是成为宾馆饭店里的高档“朝天锅宴”。

鲁迅与绍兴霉干菜

鲁迅先生很爱吃家乡的霉干菜。霉干菜,常称干菜,相传最早产于古代越州(绍兴),故称绍兴霉干菜。

当年鲁迅先生生活在外地时,他那生活在故乡的慈母,常远寄家乡的土产给鲁迅先生和孩子们。1935年3月15日,鲁迅先生自上海寄给他母亲的信中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与老三(指周建人――笔者注)。

雪鲁迅篇10

单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一文语言寓于文采,善用什么句式(B)

A、铺陈B、排比C、对偶D、散句

2、鲁迅接受进化论思想的时间是(A)

A、南京求学时期B、日本求学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3、《灯下漫笔》一文的写作时间是(C)

A、1918 B、1919 C、1925 D、1930

4、《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是(C)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D、社会主义新时代

5、“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一句的修辞手法是(B)

A、拟人B、排比C、象征D、反复

6、试指出下面哪一组是鲁迅的小说集(B)

A、《呐喊》《彷徨》《野草》B、《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C、《呐喊》《彷徨》《朝花夕拾》D、《呐喊》《野草》《故事新编》

7、鲁迅写作《灯下漫笔》时,当时中国正处在(A)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革命低潮时代

C、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D、革命高潮时代

8、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厨房比喻(D)

A、刑场B、黑暗的旧中国C、阶级压迫D、国家统治机构

9、《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分两次发表在《莽原》周刊上,后收入杂文集(C)

A、《三闲集》B、《华盖集》C、《坟》D、《二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