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造句十篇

时间:2023-03-19 20:10:01

因为造句

因为造句篇1

1、明天的野炊改天,是因为昨天天气预报说明天下大暴雨。

2、小明没有去睡觉,是因为他还不困。

3、生活有坎坷,是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看到彩虹。

4、他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他,同学讨厌他,都是因为他太调皮了。

5、他有今天的成就,让大家都羡慕,父母也骄傲,全都是因为他努力的奋斗过。

6、美国会强烈倡导反对恐怖主义,是因为事件让美国深受其害。

7、他总是生病是因为他年纪大了。

8、电脑受我们喜爱,就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的大字典。

9、海南让我如此沉醉,是因为海南的野。

10、我们要努力学习是因为知识是一切之本。

11、小明会被老师批评,会被同学看不起,父母也不理他,都是因为他连续三天上课都迟到。

12、我现在这么郁闷,是因为我的Flash现在还没破土动工……

13、春天的花会显得如此娇艳欲滴,是因为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小草的衬托。

14、花的美丽树的挺拔是因为花经历了严寒的考验树的目标是向往蓝天。

15、我今天没去学校,是因为星期天。

16、我错怪了你,是因为我不知道事情的起因。

17、我回家晚了,是因为被老师留下写黑板报了。

18、悲伤不在我的生活里,就因为我敞开心胸,每天快快乐乐的!

19、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努力的奋斗过。

20、雄鹰翱翔于天空,是因为有了天空的鼓励。

21、小明不来下课不来玩,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需要反省。

22、他没来上课是因为他生病了。

23、伟人们有这种优异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勤奋努力。

24、好学生聪明,就因为他们学习刻苦,上课听讲。

25、她流泪,是因为惧怕打雷,是因为害怕孤单,是因为无人陪伴。

26、小敏这次期末测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因为她最近学习非常的努力

27、梦想美好,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创造。

28、我们礼貌,就因为我们是个乖小孩啊!()

29、中国能够有延续千年的文化史因为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

30、人生痛苦,不是得到的太少,是因为要求的太多。

因为造句篇2

1、小明因为生病的缘故,所以退学了。

2、因为我早上肚子痛,所以早上的课没听明白,今晚班主任特地来我家给我补课。

3、例如因为他平时努力学习,所以考出了好成绩。

4、因为快要放假了,所以同学们都心不在焉。

5、哥哥因为要上班非常的忙,所以每天回家都很晚。

6、因为外面正在下大雨,所以我不能出去玩。

7、因为爸爸妈妈是我的亲人,所以他们特别的爱我。

8、因为升学要考试,所以同学们不得不好好学习。

9、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所以老师们都喜欢她。

10、因为父母们学习不好,所以就想让我们认真读书。

11、因为他经常上课捣蛋,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12、因为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3、因为语文是我的弱项,所以才要每天多加时间去学习语文。

14、因为他学习认真刻苦,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15、因为昨天天气特别的不好,所以我们全家取消了出门旅行的计划。

因为造句篇3

2、梅花之所以在寒冬盛开,是因为她喜欢春天。

3、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努力的,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

4、地球上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上面的人口很多。

5、果肉之所以很松软,是因为它的水分多吧。

6、一走进小区,我越发感到家的温馨,是因为我仿佛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因为仿佛听到了动听的锅碗瓢盆的合奏曲,是因为仿佛闻到了阵阵诱人的饭菜香味 !

7、腊梅之所以叫腊梅,是因为它在腊月的时候开花。

8、我喜欢冬天,是因为它像一阵阵寒风,吹落了满地的黄叶;是因为它像一片片雪花,绘出了粉妆玉砌的图景;是因为它像一条条凝冰的小溪,写满了对春的企盼。

9、与妈妈吵架是因为妈妈误解了他。这个很简单吧?还有很多的

10、布鲁斯之所以,是因为他下去了。

11、乌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寿命很长。

12、是因为毕竟自己的路是要自己走下去的,是为了以后有个好的未来,因此我一定要更加努力。

13、我之所以喜欢钓鱼,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

14、我之所以这么爱读书,是因为这件事。

15、雄鹰之所以翱翔于天空,是因为有了天空的……

16、春天的花会显得如此娇艳欲滴,是因为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小草的衬托,是为了奉献美丽给人们。

17、鲨鱼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人类的贪婪。

18、不在我的生活里,是因为我敞开心胸,是为了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

19、我使用手机,是因为回家的路比较远,是为了方便和家人联系。

20、旅行鸽之所以灭绝,是因为人类的欲望。

21、你之所以如此真诚,是因为你有美丽的心灵。

22、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23、我要吃药是因为我生病了,是为了让病好起来。

24、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活在爱的世界里。

25、爸爸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是因为我考了一百分,是为了我不断地进步。

26、我们之所以那么健康,是因为有了父母的养育。

27、现在努力读书,是因为成功需要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将来。

28、我之所以要说是棒棒糖呢,是因为它甜的特别。

29、树之所以长的那么茂盛,是因为有了根基的帮助。

因为造句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88-01

遣词造句是写好作文的起点,造句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组织句子的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训练方式。但是,从学生的造句情况来看,结果却不甚理想,不少学生缺乏造句兴趣,瞎编乱造严重,缺乏真实性;句子内容不够生动、形象、丰富;句子结构单一,大多以陈述句为主,呆板无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在落实语用的同时,让学生造出灵性、有张力,更加丰富多彩的句子呢?

一、深入语境,迁移对比,在语境中理解

学生造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造句训练与文本语境脱节,致使学生在造句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为了使造句训练真正有效,让学生造出好句子,教师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把造句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引领学生悉心揣摩。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变色龙》一课时,教师要求用“名副其实”造句。由于学生对“名副其实”这个词语的理解还不到位,无法准确地造句。为了降低造句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训练。

师:自由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变色龙名副其实的句子,并想一想我们常用“名副其实”来形容什么?(生边读边画)

师出示句子:①朋加莎抓起变色龙,先……接着……我们亲眼看到……再把……又从棕色变回浅灰色。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②变色龙,会变色,名副其实。

师:比较上面这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好,为什么?

生:第一个句子好,因为这个句子把变色龙“名副其实”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使人一目了然。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仿照这样的句式用“名副其实”造一个句子吗?(学生反馈交流。)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不能人为地把词语训练和文本教学分割开来。对于这一课中的“名副其实”“绘声绘色”等词语,教师应从词语的本意出发,还原文本语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想词语的引申义,再通过对比迁移、仿写句式,顺利实现由理解到运用的质的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敏感度。

二、创设情境,拓展溯源,在情境中运用

在造句训练中,学生造出的句子平淡无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造句时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造出的句子更加生动、鲜活,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造句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嘱咐”一词造句。由于这个词的语义比较抽象,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学词的弊端,笔者采用了创设语言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师:有感情地朗读“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这句话,句子中有“嘱咐”一词,谁能说说自己对“嘱咐”一词的理解?

生1:嘱咐就是再三叮嘱,生怕别人忘记了。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生活中,有人这样嘱咐过你吗?

生2:星期天我出去玩时,妈妈总是嘱咐我“要看车,要注意安全,要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

生3:我去接开水喝,爸爸嘱咐我“小心,别烫着”。

生4:考试之前,老师严肃地嘱咐我们“答题一定要认真”。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用上“嘱咐”一词进行说话练习。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造出来的句子更加鲜活、灵动,富有新意。

三、变式重组,一词多句,在训练中提升

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比如变换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改变常用的句式等让学生灵活造句。教学只有不断变换形式,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造出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句子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中,要求用“祝贺”一词造句。由于这个词语学生比较好理解,笔者就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以达到在运用中提升学生造句能力的目的。

师:“干得漂亮,祝贺你!”多么简短有力的话语,又是多么的鼓舞人心,你能用“祝贺”一词说一句话吗?

生1:张明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值得我们祝贺。

生2:今天是小华的生日,同学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

师:刚才大家在用“祝贺”造句的时候大都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尾,你能把它换个位置吗?

生3:今天是华龙商场开业的日子,前来祝贺的人很多。

师:非常好,那么你能不能结合感叹或是疑问的语气用上“祝贺”一词说一句话呢?

生4:“画得真好,祝贺你!”

生5:这件事值得祝贺吗?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单一形式,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句训练,丰富了句子的形式,落实了语用训练的目标。

因为造句篇5

造句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训练不但是训练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已对巩固所学词语,培养思维和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当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同语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指导造句时更要多下一番功夫。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词语教学,理解词的意思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应首先把同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否则,造句时很容易出毛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采用直观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对那些很难下确切定义,词典上的注释比同语本身还难理解的词语,应采取多听、多看的方法。见多了,听多了,凭着语感就能理解它,运用它。再说,有些同语的使用、搭配,纯属习惯,也只有多听多看、多运用,才会逐步明了。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反复地变换句式和内容,使用学生新学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同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彩和使用范围。学生经过“耳儒”,用它来造句,不但不感到困难,而且能造出内容丰富、句式多样的句子。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应该扩大阅读量,号召学生多读书报。

二、造句训练能培养多种能力

1、造句训练能发展认识能力

造句不能只看句子通不通顺,还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词语的意思,是不是对句型有了正确的认识。

要纠正下列几种偏句:

其一,内容空洞。如“我很愉快”,从结构上看,句子是完整的。但为什么愉快呢?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改为“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愉快。”这就不仅用上“愉快”,而且学习了从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

其二,别解词义。理解是运用的前提。教学造句,首先要重视词义的教学。教师要把词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使学生明白词义。否则,学生造句里就难免会毛病,甚至闹出笑话。例如:“冬天,我给王大爷雪中送炭”,句子也通顺,但是把“雪中送炭”当成事实来叙述,就曲解了它的比喻义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加深对词语比喻义的认识。

其三,另组词语。有的学生没有弄清造句的要求,勿用多义词,改变了词性,甚至另组词语造句。教师用“着、了、过”三个时态助词让学生造句,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1)他的铅笔盒丢失了,心里十分着急。(2)我站在山顶上了然大海,心里十分舒畅。(3)他有勇于改过的精神,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弄清造句的要求,加深对多义词的认识。

其四,重文轻道。造句不但有符号、语法逻辑的要求,而且要注意思想健康。在训练学生造句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真、善、美的人、事、物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造出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句子来,千万不能重文轻道。如用“不然”、“大概”造句,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爸爸就要打我。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造句训练能训练思维能力

第一,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低年级学生思维定势很明显。用“爱”口头造句,第一个造“我爱爸爸”,第二个便 “我爱妈妈”,接着是“我爱爷爷”等。这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好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求“新”求“异”,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二,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造句训练中,引发学生求异思维,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词语的意思,扩大词语的功能。如用“顽强”造句,一般取它为褒义,也可作贬义用。

第三,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小学生不讲语法,从意思上来体会句子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进行推理的逻辑训练。

三、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造句

1、指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别造句

在我们的说、写中,因为要表达的内容、情景、思想不同,就应指导学生分别运用基本义、引申义。

2、指导学生从内容着眼,把句子造的丰富多彩

指导学生造句,要引导学生多找新鲜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一个词不要制造一句,而要多造几句,使造出的句子内容宽阔、新颖。

3、指导学生从句型考虑,把句子造的多样活泼

指导学生运用词语造句子时,使他们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造出不同句型的句子。还可以从复句的“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上考虑造句。

4、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上考虑,把句子造得具体、生动、形象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但希望人家听(读)明白,还希望人家听(读)后印象深刻,就要讲究修辞。因此指导学生造句,也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还可以从句子长短、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四、让造句训练植根于学生生活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

因为造句篇6

1.单句罗列

单句罗列的现象是缺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而将一个个英语单句按汉语方式顺次排列在一起的汉化现象。

例句①:My mother never had a rest,sh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我的妈妈从来不休息,她的身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单薄。)

例句②:The wind was so fierce,they could not continue to play.(风刮得太猛烈,他们无法继续玩。)

以上两个例句是典型的缺乏关联词的汉化英语表述。正确的应该写成:“My mother never had a rest,so that sh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和“The wind was so fierce that they could not continue to play.”

原因分析:这种不注重句与句之间的关联与结构,忽视或随意省略关联词的现象,汉语表述以实意词连接为主,追求精炼,而不求句式结构的完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在外国人看来很不可理解。

2.主谓不一致

英语句式有严格的主谓一致要求,英语中的主谓一致包括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就近一致。由于汉语中没有主谓一致要求,同时由于英语中的主谓一致现象涉及的规则比较繁杂,因此,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述时,往往忽略和随意运用谓语,从而造成主谓不一致的汉化错误。

例句③:It take me twenty minutes to get home from school.(从学校到家里花了我二十分钟。)

该句是典型的“语法不一致”现象。本句中是it作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动词不定式短语,因此,谓语部分用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谓语动词,正确表述应该:It takes me twenty minutes to get home from school.

例句④:The family is early risers.(这家人都起得早。)

该句是典型的“意义不一致”现象。学生把主语“The family”当成单数,英语中有些指“整体”时是作单数,而指其中的“成员”时作复数(不变词形),本句用了“is”作谓语,从而造成主谓不一致。正确的表述应为:The family are early risers.

例句⑤:Neither he nor I are wrong.(他和我都没错。)

该句违反了“就近一致”原则。英语中用“neither…or”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应与靠近的名词、代词(有时不一定是主语)一致。正确表述为:Neither he nor I am wrong.

原因分析:从以上违反“主谓一致”的三类错误例句中可以看出,造成这一汉化现象的原因是学生随意运用谓语,忽视英语中的“主谓一致”要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中不存在主谓一致要求使学生长期形成的一种惯性作用。

3.主谓语缺失

“主语+谓语”是英语句子最基本的结构,缺一不可。在学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缺少主语或谓语的现象,或者出现假想的、误用的主谓语。

例句⑥:Xiaolin didn’t know where could find his keys.(小林不知道哪儿能找到他的钥匙。)

该句属于主从复合句。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导致忽略了宾语从句,缺少主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Xiaolin didn’t know where he could find his keys.

例句⑦:We all from different families.(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

该句中缺少系动词,造成谓语缺失。学生把介词“from”(来自……)误作谓语,忘记了英语中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要与系动词一起使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故正确表述为:We are all come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原因分析:在学生作文中,遗漏或者误用谓语动词的现象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依据汉语习惯,主语或谓语有时可以省略,或者缺乏对谓语词性的斟酌,将母语句子直接翻译过来,造成缺少主谓语的现象。

4.词类误用

在学生写作中,由于英语句式要求完整,涉及的句子成分相对要比汉语复杂得多,加之学生对词性及其变化掌握不全面,常常造成学生在作文时顾此失彼,大量出现词类误用。

例句⑧:Many people hadn’t heard Tongwei before they came here.(很多人在来之前没听说过通渭这个地方。)

该句是及物动词误用。英语中及物动可以直接跟宾语,但若要表达不同的意思时,需要在动词后面加上某个介词,比如“heard”单独使用时表示“听见、听到”,后面加上“of”就为:“听说”,即正确表述为:Many people hadn’t heard of Tongwei before they came here.

例句⑨:Although he is old but healthy.(他虽然很老,但很健康。)

该句是典型的连词误用。在英语中,“although/though”和“because”是从属连词,而“but”和“so”是并列连词,两者不能一起连用。该句的正确表述应为:Although he is old yet healthy.

例句⑩:You are not a student,are you? No,I am.(你不是学生,对吗?不对,我是学生。)

该句是否定词误用。由于汉语的作答是针对其含义而不是形式,学生按汉语习惯就很容易回答:“No,I am.”但是英语的回答却是针对其形式而非含义,因此,该句的回答应该是:Yes,I am.

原因分析:英语写作中的词类误用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词的词性和英语用法造成的,也有的是因为按汉语习惯直译造成的。

5.语序混乱

“主+谓+宾”是英汉句式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大区别,状语和定语位置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按汉语顺序表述,造成语序混乱现象。

例句{11}:We every morning read English on the campus.(我们每天早上都在校园内读英语。)

该句就是典型的状语语序混乱。英语中多个状语连用时,正确顺序应为: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而汉语的顺序恰好与之相反。所以,正确的英文表达应为:We read English every morning on the campus.

例句{12}:There the people are very friendly.(那里的人们非常友好。)

因为造句篇7

“又是造句,我最讨厌造句了!”

“就是,每次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写得不好,老师还批评这不够五年级的水平……”

这是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对造句作业的抱怨,令我震惊的是这些话竟出自两个优秀学生之口。造句真那么难吗?为什么简短的句子练习在学生眼里那么高不可攀?不过,回忆起学生每次做的造句练习,结果确实都不太令人满意。以前总怪学生思路不开阔,不会留意生活中的经历,但优等生也有这样的困惑,问题是不是在教师身上呢?回想自己平常总是先给学生一个词语,或给一句例句便让学生写句子。批改时,我只要看到该词语被用到了句子中,而且语句通顺,就算是通过了,而对于借助词语提示学生留心生活,经常观察和思考生活,点拨学生不断发现生活的情趣,确实做得很少。现在看来,学生造句有困难,不全是他们的缘故。

【我的尝试】

一、加一点动态

又一次造句练习:用“念叨”写一句话。

这次我尝试着出题:念叨着――

学生一看题,先愣了一下,而后嘴里不住地重复着“念叨着……念叨着”,接着会心一笑,刷刷动笔……作业交上来,精彩纷呈:

生1:姑姑生病需要动手术,奶奶每天早上都点香,一边拜一边不住地念叨着:“菩萨保佑……”

生2:又一次,因为小轩同学上课表现好,所以,徐老师给他发了一张表扬卡。我的同桌很不服气,便小声地念叨着:“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张表扬卡吗?”

生3:校首届书法节开幕了,许高明是主持。只见他坐立不安,一会儿摸摸头,一会儿又拍拍胸口,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千万别出错,一定要记住台词……”

生4:老师最近记性好像差了很多,经常在上课时找东西。这不,又在找他的红笔了。只见他一边翻,一边念叨着:“怎么会不见了呢?明明拿来的!”很多同学也在下面小声念叨着:“老师一定得了健忘症了,嘻嘻……”

因为多了一个“着”,却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意图与发现]

“念叨着”,为什么要加一个“着”呢?因为所有的词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都是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被抽象成符号的。加一个“着”字,就初步还原了“念叨”这个词语的具体动作形象,给学生联想具体的生活场景搭设了台阶,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就有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另外,如果不加“着”字,学生还很有可能将“念叨”作为名词来用,出现在句子的末尾。

事实也证明,这个“着”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不仅造句内容新鲜活泼,还反映了真实有趣的学习和生活。

二、加一些情景

即用来自课文句子中的一些典型的短语所携带的情景意象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再现生活学习的经历,引导学生的表达。

原题:埋藏――

我的出题:

埋藏在心底――

埋藏了很久――

学生作业:

1.新来的同学是个腼腆的小男生,整天不声不响,喜欢把什么都埋藏在心底。我们叫他,他总是笑笑,不多说一句话。

2.李老师对我们一向很严格,我们有一小点做得不对,李老师便会严厉地要求我们改正缺点。虽然她是好心,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对我们稍微放松一点,但是谁也不敢提出来,就只能把这个愿望埋藏在心底。

[意图与发现]

运用短语造句,意在为学生呈现一个话语情景,能够自然开启学生头脑中丰富但沉睡着的表象资源,让学生迅速围绕相似语境的主题进行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就很容易了。另外,这样的改变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并根据不同的含义写句子。这其实也是习作训练的雏形,这样聚沙成塔,可以为将来的作文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换一张面孔

造句,实际是一种微型的习作练习。如何让一次造句发挥多重功效,调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得到更全面的训练呢?我尝试变换句式,以“一词带多词”进行拓展性训练。

原题:焦急――

我的出题:

朗读下面的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眼看……不免……――

[意图与发现]

我本来可以直接用“焦急”这个词来让学生造句,他们一样可以写出许多有关“焦急”的事情,还会说出不少体现“焦急”的场景。但是,我发现用“眼看……不免……”来写句子,学生不仅可以写出以“焦急”为内容的事例,还可以写出诸如以“惭愧”“开心”“骄傲”“伤心”“兴奋”等为内容的更多的事例来,更有价值的是这样的句式,学生能把焦急的情景写出来,就是一次微型的习作训练。而且借助这样的句式,降低了造句的难度,对中等生、后进生来说也不再是负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因为造句篇8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用多义词造句时,可指导学生分别根据词的不同意思来造句。如“锐利”一词有两个意见:(1)尖而快,指刀刃锋利等。(2)尖锐(多指目光、言论、文笔等)。据此可造出:(1)这把宝刀很锐利,能铁如泥。(2)翠鸟长着一对锐利的眼睛。这样一词造多句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词语,发展他们的语言,还能培养学生活着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换境造句

有的词语尽管意思单一,却可运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如《大海的歌》(六年制第五册)中的“朦朦胧胧”是说因雾气阻隔,远看石油钻探船模模糊糊,看不分明。但它也可在下列这些语言环境中使用:(1)在黎明、黄昏等光线暗淡的情况下。如:黄昏时分,我朦朦胧胧地看见远处那片枫树林像晚霞一样灿烂。(2)在下雨、下雪、尘土飞扬等情况下。如:初春,细雨如烟,远远望去,村庄、树林都那样朦朦胧胧。(3)某种想法还不成熟时。如:一个朦朦胧胧的念头在他的脑际盘旋着。总之,在看到的或想到的东西模模糊糊、不太分明的情况下,都可以运用这个词语。经常性地进行换境造句,既可让学生全面了解词语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三、换位造句

有的词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或者说能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用这类词语造句时,可采用换位造句的形式。如“勤劳”,便可运用这种方法造句:(1)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2)我的母亲非常善良,也非常勤劳。(3)勤劳的林县人民修建了红旗渠。(4)将来,他们一定会有出息,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可爱的家乡。这样造句,既避免了千句一律。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

四、换式造句

因为造句篇9

【关键词】造句;问题;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理念上是有不同的,它更注重的是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交际的需要。那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句子作为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更应该着重训练了。当然,“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仍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根本。所以,在遭遇了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后,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和改正。

一、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让学生明白词义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很多学生理解词义多是靠词典的解释,似懂非懂,所以才会闹出笑话。因此,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除了查字典理解生词,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最好能写上两三个意思相近的词或一个句子。只要在课堂上一提问,学生有没有认真去完成一目了然,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词义,让他说一个句子出来,他一下子也会无从下手,还是需要老在一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例如讲到《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个别反应快的就说:“我全神贯注的听课。”我表示太简单了。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再请两名学生演一演,然后让学生再造句。“张老师上的课很精彩,我全神贯注的听着,外面下雨了也不知道。”“妈妈在全神贯注的研究新买来的手机,菜烧焦了也不知道。”“我在全神贯注的看新买来的书,妈妈喊我吃饭我也没听见。”……我再问:“与‘全神贯注’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我调侃:“那你们还会造出‘我聚精会神的发呆’这样的句子吗?”全班哄堂。

只有对词语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造出好的句子来。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学生在造句时,只考虑词语本身,而不太注意句子的逻辑性,显得不合事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个“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句子。我让学生仿照说一句,有学生说“在家里,我时而吃饭,时而睡觉,时而写作业,时而看玩游戏,结果被妈妈骂。”我说:“你这个句子很特别!你能现场给我们大家示范一下吗?”这学生才演了一半就不好意思的停下了,显然也觉得不太合理。

怎样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认为可以多用关联词语去造句。在讲授课文时,只要文本中出现了关联词,我都会让学生模仿练说句子。如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我先完成前半部分,让学生补充。“因为他不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补充“所以成绩下降了”,有的补充“所以老师批评了他”,还有的补充“所以他的爸妈很生气”。

三、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要使学生造出的句子有活力,有新意,表现出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记,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更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在造句教学时我不断强调:

1.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尽量一词造多个句子,避免雷同。我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其他同学已造过的句子我不造,我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造过的句子。对于与众不同的句子,我高调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那些内容雷同或抄袭的句子则要求重造。

2.在感彩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有些词既可以作褒义词,又可以做贬义词,对于这类词,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从感彩上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骄傲”这个词,学生更熟练运用它的贬义,对它的褒义,似乎反应不过来。于是我举例:“中国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我们是不是感到很……?”学生马上领悟过来,纷纷发言,“经过我的努力,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98分,妈妈夸我真棒,还说我是她的骄傲。”“今天我为自己是永一小学的学生骄傲,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我骄傲。”嗬,广告词都用上了。

3.在句式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同一个词,可以造陈述句,也可以造反问句;可以造比喻句,也可以造拟人句,甚至夸张句。

因为造句篇10

(一) 句式杂糅

【典型例题】有些工厂本着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为原则,调整了生产计划。

【例题解析】本句将“本着……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种表达的形式夹杂在一句话中。可将“本着“”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题型归纳】句式杂糅是结构混乱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子杂糅在一起,使得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确。

【辨析指导】拆分法

检测句式杂糅的基本方法就是看该句可否分为两种表达形式。常见杂糅结构有:

受……所喜爱(“被……”、“受……”或“为……所”);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是为了……为目的的(以……为目的的; 是为了……);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是因为……的原因(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等等。

例如:

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析:被动结构的常见形式为 “被……”、“受……”或“为……所”

所以这句话应该表达为“深受群众喜爱”或 “深为群众所喜爱”。

(二) 前后牵连

【典型例题】你不在观察上多下功夫,就贸然写作,请想想那将发生怎样的恶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例题解析】这里把“请想想……恶果”和“那将……是不言而喻的了”凑在一块儿,前后牵连造成结构混乱,应该只选用一个。

【题型归纳】前后牵连,指把本来应该分开的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一句。

【辨析指导】去尾法

检测前后牵连的基本方法是去掉该句的后面一部分文字,看是否已是一个非常完整、顺畅的句子,如果是的话,那么后面一部分文字则纯粹是画蛇添足。因此,这种句子我们采用“去尾”法,便能轻松找出并解决语病。例如:

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析:去掉句末“是颇难形容的”后就是一句表意完整清楚的话,此外所以该句存在前后牵连的毛病。

(三) 暗换主语

【典型例题】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例题解析】“观摩”“庭审”的主语无疑是“我们”(省略),但接下来的“对我们……”的主语显然不是“我们”,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的混乱,应删去“对”。

【题型归纳】暗换主语,又称中途易辙,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又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辨析指导】找主干法

这种类型与句子的主语有关,因此我们只要把句子的纷繁芜杂的“枝叶”主干找出来,就能很快发现问题。例如: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析:紧缩句子后的主干为:人民,革命改了样子。“中国人民……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显然中途易主。

再如: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2001春招)

析:去掉枝叶后主干为:巨著离开了我们。

很明显,句子语意不通,再回到原句中,我们会发现,这里看似只有一个主语,实际是省略了后面一个主语(他),从本质上还是前后主语的变化。

(四) 反客为主

【典型例题】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2004湖南卷)

【例题解析】析:“为配制……主要原料”后本应接上“也是……都离开不了的”,“都离不开它”的主语应当为“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与前面的主语(柠檬醛)不一样,造成结构混乱。

【题型归纳】反客为主,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例如:

【辨析指导】找主干法

例如:

当匪徒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消灭了无数匪徒。

析:压缩主干我们会发现“被游击队反包围”前省略了主语 “匪徒们” 消灭了无数匪徒。所以句子主干为:匪徒们被包围了,歼灭了匪徒。显然前面句中的“游击队”应该成为“消灭了无数匪徒”前省略了的主语,反客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