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20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1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更应该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其言行要透出真、善、美,要时时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更得发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当然,也要以思想进步、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严于律己等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关注第一个生命个体,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敬业尽职,专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名副其实的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也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尽心尽力的作好本职工作,发扬春蚕吐丝,蜡烛燃烧的奉献精神,维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声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依法执教;高校教师

1引言

依法执教,就是鼓励教师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上,大胆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但是归根究底地讲,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在工作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从教热情,不仅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更需要敦实的道德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基础。

2“职业道德”是安身之本

在我国,“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名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中,都包括“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公民遵守公民道德的客观体现。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高校教师安身立业之本。

2.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职责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早就已经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认字识数,而是变成了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2011年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明确定义和严谨规范。结合《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道德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说,就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二十四个字。

2.2“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道德”发挥着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说,高校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自主学习的原则下,学生们更多地承担起组织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教师变成了学生履行自我管理意愿效果的“监督者”。我国政府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工作热情。这就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3“依法执教”是立业之根

“依法执教”是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领域当中的客观体现,是在根本上明确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明确“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当中的合法地位的思想基础。“依法执教”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文化。

3.1“依法执教”的法理依据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教师应当遵照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组织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现阶段,可以被高校教师用来当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主要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其中,《教育法》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教师法》在其第八条第一款当中明确了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要履行的基本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位置。

3.2“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讲,“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依法治国”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将法制化的观念植根在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让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以法制化的观念和视角去正视自己的工作,并在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的同时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

4高校教师执教工作遇到的现实困境

甘肃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6所,普通高等学校31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25所。其中,既有兰州大学这样的985工程高校,也有普通高校。从高校教师的执教工作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在执教工作中遇到了非常多现实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给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也让“依法执教”成为一种必然。

4.1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

甘肃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加之甘肃省内高水平的高校数量不多,省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和简单。从甘肃省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登陆互联网成为在校大学生度过业余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在长期接触互联网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崇尚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的影响,正在呈现出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思想状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课上的思想状态常常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秩序失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控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化自己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却不是“岗位责任”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能力强弱。

4.2工作要求水涨船高

杜媛(2008)等人很早就关注起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已经对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梁江岳(2013)展开的调查中发现,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普遍发现,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的规划自较小、教师在无法得到更多进修机会的情况下反而还要承受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的客观压力是触发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尽管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客观存在,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解决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也就意味着触动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始终存在。换句话说,甘肃省高校教师始终无法摆脱必须长期面对工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工作要求不断水涨船高的工作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要求的水涨船高是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当然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但这又是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究竟能不能抓住解决职业倦怠这把锁的钥匙,关键还是看教师自己。

4.3师生矛盾日益尖锐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项基本的权利。高校教师不会武断地侵犯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他们也需要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有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业”不够重视,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为了解决自己不愿意上课却不得不因为教师的“点名”活动而亲自到学校上课的问题,花钱雇佣其他没有课程安排的学生到自己的班里做自己的“替身”,以20元的价格让别人代替自己上课。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所有涉事的学生受到校方严惩。可严惩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无疑将会受到这种事件的影响越发尖锐。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解决学生远离课堂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在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上对于这一些内容并没有强制的规定和要求。换句话说,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仍然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的。

5“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

从甘肃上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来看,造成相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无疑在提升教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出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越高,他在“依法执教”的前提下处理自己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办法就越多,处理问题的结果就越好。结合这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说,这种客观存在的促进作用可以被描述为以下三点:

5.1有道德才能尊重法制

法律制度对于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充分尊重的。但是法律制度绝不会姑息一个教师犯下的错误。违反制度就是一种错误,而在冰冷的制度面前,任何人情都不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所有的法律和制度,承担起自己的应尽义务,才能相应地享受到制度赋予的权利。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职业,正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最基本内容。

5.2有道德才可按图索骥

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了。不仅是学生,包括很多教师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能够唤醒教师的记忆,让他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找回自己,找到正确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真正做到“依法执教”。

5.3有道德才有自律他律

从甘肃省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的问题来看,“点名”成了有的教师和学生一天中唯一的直接对话的机会,考试成了有的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这才使得学校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可事实上,思想才是引导行动的核心,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让教师自觉自愿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自律和他律,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应有的师德师风。

6结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承担着传承文明香火,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责任。然而教师这个职业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所不同,在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中,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工作风格是完全一致的。易言之,因为每一名高校教师都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每一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展开的思考都与别人不同。在“依法执教”的框架下,用职业道德去引导教师的工作,让同样的教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这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媛.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梁江岳.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3

顾名思义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在工作中也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能很好地执行。所以我认为要把依法执教纳入教师评价之中去。第一,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职业活动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公共利益,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职责,教师的违法违纪和犯罪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损害人民教师的形象,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混乱及损失,甚至会滋生更严重的教育腐败。如果把依法执教也纳入教师评价之中去,便可以起到增强教师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法规意识,警钟长鸣防止教育腐败,还人民教育一片净土。第二,现行的教育体制很多地方仍按传统的奖惩评价方法来评价教师,仍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应试教育中学生成绩排名这个狭窄的指标来决定教师的工作成绩,是极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难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促使一些教师不择手段去迎合,去钻空子。比如有关部门统计的在教师违法违纪和犯罪事件的性质中违反考试纪律的占6.09%,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评价优先的目的自己作弊或者传授学生作弊,互相勾结泄漏试题、窃取试题,有的教师利用造假手段虚报、瞒报、漏报学生人数、用这种手段来提高考试成绩,有的教师直接趁机涂改学生成绩用强盗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很多学校都是视而不见,甚至参与,这样对那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刚正不阿的教师是极大的伤害。如果不依法执教就会更加助长歪风邪气,克隆出一批又一批不合格的次品学生。第三,大部分的学校的管理制度只集中在学生管理上,对教师教学成绩以外的事情缺乏应有的制约。教师在学校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受到处理,严重违法乱纪的则由公检法机关处理。而往往教师违法违纪执教现象却不能得到重视,甚至放任自由,许多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有意无意地采取违法违纪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比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常见的违法违纪行为包括:

(一)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动辄对学生发火,采用高压政策命令学生罚跑步、罚站、罚扫地、罚捡纸、罚抄书、罚劳动等行为都习以为常,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更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

(二)有的教师侵犯学生的名誉权,表现在讽刺、挖苦、谩骂、给先学生取外号,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被伤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或者反抗。

(三)学生的财产权容易受到教师的侵犯,有的老师随心所欲地没收学生物品、有些老师甚至没收学生的课本、有的班主任和学校对违纪的学生乱罚款、乱收费、有的老师在经济潮流的影响下为了增加赢利目的私自向学生推广各种资料收受回扣、或者找借口收取费用、把生意做到课堂中去、也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接受有偿补课、也有的老师则把学生当成发泄对象随便破坏学生私人物品。

(四)有的教师还限制学生人身自由,把学生扣留在课室里或者办公室里,不闻不问不让学生回家,耽误学生吃饭等。

(五)有的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出于某种目的隐匿、销毁、私拆学生私人信件,透露学生信息给其他外界无关人员。

(六)、非法搜查,本来教师是无权检查学生私人物品和身体的,但在学校或者班级出现偷盗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存在强行搜查学生的物品和身体,这种行动不知不觉就触犯了《刑法》,但这样的事件从未引起重视,学生也无法申诉。

(七)发生在校园的害也非常普遍,有的极个别教师利用自己特定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性犯罪或者猥亵等行为。

(八)不作为或过失的乱作为,有的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对学生的危险行为不管不问、不告诫、不制止,有时当目睹学生受到外界侵害时也不尽自己的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学生受到伤害,其实这样的教师也是难辞其咎的,有的教师平时疏忽大意、缺乏应有的预见性或者过于自信,有些事情总是想当然以致发生学生受到危害的严重后果,这些都会损坏学校和教师的形象和信誉;(九)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好管理、怕负责任也总是想方设法阻止“学困生”报名注册,把学生拒之校门外,有的班主任为了“文明班”和多领补助也逼迫违纪学生进行所谓的“家教”,也不管是否是留守学生,科任教师有时为了课堂安静也把淘气的学生赶出课室外,这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

(十)教师队伍中还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抄袭侵权、也有的在学生面前或在社会上传播不健康的东西和言论、甚至不文明的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违法违纪执教的行为很多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按传统习惯去理解还以为是“正常可行的、积极的”。造成这些看似正常但却违法违纪执教的行为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有的学校管理观念仍然错位,有的学校在上述事件发生时为了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声誉,总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想方设法把不光彩的事件掩盖起来;还有就是学校教学制度也存在疏漏,仍然沿袭应试教育、以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轨迹;除此之外发生在各个地方对教师评价的不公允都是滋生教师违法违纪执教的乐土。

因此要把依法执教纳入教师评价之中去,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爱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建立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育者理当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才能教育好学生、为人师表才能影响好学生,使他们知法、守法,将来做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也期盼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入手,不要再单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来简单评价教师。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学校执行力;执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靠强大的硬件设备,以数量求质量规模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依靠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战略也只能是“各领一二年”。因为硬件可以在短期内配备,理念与战略可以很快复制。唯有教职员工的执行力,学校的执行文化无法克隆。执行力是学校进入内涵发展时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学校早在1982年就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开始了本土化实践创新的探索。学校现在是江苏省备战国赛选手集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基地,是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学校执行力建设概述

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实施校系二级扁平化管理,理顺管理关系,为提升学校执行力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以建立全员、全过程的执行质量监控体系为抓手,通过系部负责人解读年度工作计划,到学期末中期工作汇报,再到年终工作完成情况考核,每个环节都有对系部工作完成情况的跟进监控;以考评办考评为主体,结合督导室教学考评,德育工作委员会的系部德育工作考评等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考评体系。通过以上的种种举措,系部的执行效率、执行力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具体举措

1.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06年,针对学校升格后原有教务处管专业科,学生工作大一统的现状已经不适应高职化的要求,学校正式启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系二级扁平化行政组织,成立了校务工作部、教学科研部、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培训部、后勤服务部五个职能部,基础教学部一个文化课教学部,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环境艺术工程、计算机管理四系。由职能部协助四系开展教学、德育、后勤管理等工作,十个系部负责人直接对校长室负责,这样理顺了管理关系,增强了部门归属感,便于执行力考核。

2.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在南京建设教育名城,倡导以“管理的精度谋求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大力倡导实施符合教育实际、具有学校特点、适应师生发展需要的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2012年7月,学校率先在职业学校中正式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校委会宣传了学校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民主治校的进程,提高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

3.形成一体化的考评体系

学校拥有立体化的系统考评网络。一是对于个人,各系部都有述职考核,个人在部门总结会上述职,由全体部门成员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考评;二是对于部门领导,校考评办结合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对每个系部年度目标进行具体细化和分解,对不同目标设不同分值和要求,在年终时,依照考核办法,通过“部门自评”、“系部互评”、“领导评价”、“完成实绩”等方面综合打分,依照分数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作为系部领导和系部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三是对于校级领导,学校一年一度的述职述廉大会,是校长、书记及分管校领导面向全校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由教代会代表依据“德”、“勤”、“绩”、“能”、“廉”给予打分,作为校领导评优的重要指标。

学校还有评议的良好机制。在教学执行力督查方面,学校设有专门的督导室,要求每学期要对所有任课教师(包括聘用制)随即听课,根据课堂规范、教学效果、教案配备、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作业布置等方面,给出“优、良、中、差”四档,作为教学评优、职称晋级的重要参数。在德育工作执行力考核方面,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四系学工负责领导牵头实施,对班主任工作实施量化考核。校考评办公室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系部工作考核条例》的指导下,分“学生评教”、“教师评行政”、“行政互评”等多种渠道开展对行政部门工作执行力评价。

4.建设学习型组织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渠道。学校历来就拥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传统,从每周一次的行政办公会,两周一次的党委中心组学习到“向党员教师推荐一本好书”活动,从不定期的全校教工大会、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与理念到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专题建设,都体现了学校建设团队执行力方面的努力。学校还各有侧重的开展各类学习练兵活动:强调“终身学习”,在行政部门开展技能大练兵;强调“全员学习”,在全体教师中开展PPT制作、信息化教学大赛;强调“团队学习”,启动优秀教学团队评选。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打造团队精神,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注重团队协作与配合,提升团队执行力。

5.责、权、利同步

权力下放是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执行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在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系二级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学校赋予了系部尤其是四系诸多权力,系有独立的人事聘用、业务管理和一定的财务处置权力。与此对等,系部负责人较以往也有了更为重大的责任,系部主任作为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年初与校领导签署党风廉政、安全管理“一岗双责”责任书,对本部门的事务全权负责。同时,学校也积极推行“公开竞聘、择优聘任、严格管理、能上能下”的干部考核原则,对于因渎职或不作为的领导,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在这种“责权利”统一的用人制度下,增强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执行效率也得以进一步加强。

6.建设执行文化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一直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坚持“三重一大”集体议事制度,坚持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决策由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师生是学校建设的主体,深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了“师生都来关心学校发展,学校发展师生得益”的良好风气。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依法执教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教师“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教师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是教育有序化、规范化发展所必需,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须。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是办学者的重要任务,而依法执教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教师依法执教问题意义重大。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违法执教的主要表现

教师,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正如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夸耀的那样:“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样职业高尚的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了教育教学领域,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泛起,一些教师行为方向偏离,职业道德滑坡,时常发生教师侵犯学生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有:

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要求国家作一定行为的权利,即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我国宪法和现行教育法对中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均有明文规定:宪法第46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事实上教师违法执教,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现象却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情况有:(1)因高职学生课堂上违反纪律,被老师赶出教室等;(2)随意占有学生的上课时间,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等;(3)随意开除学生。

2.侵害学生人格尊严

《教师法》明文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从法律上的规定,不难看出,国家法律禁止任何人对学生进行体罚、打骂。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高职学生纪律性、自觉性和文化基础相对来差一些,职校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仍较普遍,主要表现在:(1)当面讽刺、挖苦学生;(2)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将学生家庭隐私和学生成绩及行为表现随意公开;(3)给学生取一些歧视性或侮辱性的绰号;(4)不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权和自我辩护权 (5)有些教师以歧视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的家庭、性别、性格、民族、长相、侮辱或讽刺学生及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

3.侵害学生享受公平的权利

受利益的驱动,有些教师接收学生的送礼或者吃请,作为回报,这些教师在考试成绩上、在评奖学金时、在班干部竞选时、在评选党员时替这些学生大开方便之门,严重损害了其他学生利益,侵害了其他学生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

二、高职院校教师违法执教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违法执教现象屡有发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受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较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带有较强的等级色彩,充满了等级、上下、尊卑等概念。(2)学生及家长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充分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生在学校中是否被教师尊重,人们并没予以过多关注,尊敬师长的观念却根深蒂固。常有家长对教师说:“要是孩子不听话,不学好,您就打他”。这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非常差。(3)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尊重长者,尊重上级,尊重英雄,尊重尊贵者,这些在生活中已经变的自然而然了,但是对平等的人予以尊重,对环境不利的人予以尊重,目前人们似乎还没有这个习惯,尊重往往是对上的,不是对下的,这也是不平等的。

三、高职院校教师依法执教对策分析

1.教师应树立教育服务的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教育服务观念,坚持依法执教,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的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绝对是不平等的。“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完全从自己的意念出发去管束学生,而少有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当然谈不上教师为学生服务了,发生违法执教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服务观念,将直接导致教师能否依法执教。

2.教师应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轻视法制的国家,当代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还想不到用法律来维护和保护自己。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专门劳动者,在教育日益走向法制化的今天,教师自然被赋予了依法执教的责任。更好地担负起这种责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中国教育在适应改革开放,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还在束缚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甚至使教育的有些改革走向变形,难以进行。克服这些不仅需要社会依法治教,也需要教师依法执教。因为教师是实现教育法制化的主体力量,没有依法执教意识,就难以实现教育的法制化,也不能做好教育工作。

3.完善教育立法,健全教育规章制度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工作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教育工作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社会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至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务院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及教育的行政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及行政机关也制定了一大批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可以说,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已基本结束。但是也应看到,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要建立完备的有关教育的行政处罚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教育申诉制度及教育执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救济制度。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队伍,教育行政执法队伍,教育督导队伍,教育司法队伍以及教育法律服务队伍,真正使依法执教落到实处。

4.加强教育法制监督

我国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法制,不仅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还应包括法律监督。没有必要的、有效的法律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也是没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法制监督对于解决我国立法与执法、守法之间的脱节现象,可以起到它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连宁,孙葆森.教育法制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2]戴忠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省、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具体规划"和"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扎实推进"两城六片十八镇?两核三区十五园"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行政依法机制建立和执行的情况。

(一)制度建立情况

今年重新修订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新制定的《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制度》、《诫勉谈话制度》都对全局的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已逐步推动制度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相关科室对外承担的执法法定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工作人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严格依法执法、依法行政。

(二)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2. 围绕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全力推进全区干部法制教育,通过开展禁赌等专项学法活动、村(居)委会主任主体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全区干部学法、用法水平和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

3. 借助专业团体开展法制宣传。20xx年牛场司法所、麦架司法所分别与贵阳同心律师服务团成员单位—贵州准据律师事务所、贵州典正律师事务签订合作框架,结成对子。形成 "所所结对子",借助律师所法律专家的优势开展法律宣传等活动,服务于我区经济建设及辖区群众。

4. 认真开展对青少年人群的普法教育。一是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制定了《XX区司法局关于开展法律宣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与区关工委、区综治办等部门联合深入学校开展青少年大型法制教育课堂5次;充分发挥各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局属7名法制副校长每人每学期至少开展了一次法制进校园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二是为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区司法局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等特点,及时征订了中小学生专用的漫画版《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1000 余册,制作了青少年法制宣传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的乐趣。

三、依照律师法、公证法、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开展和做好依法行政各项工作。

2.加强律师、公证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水平培训。全年共组织律师、公证员学习相关精神和法律法规6次。使律师、公证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依法组织和管理司法行政工作,做遵宪守法的表率。

3.加大对律师、公证员行政执法的检查力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保障《律师法》、《公证法》等的贯彻落实。认真开展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执法执纪年度检查。通过开展律师、公证质量监督及执法执纪的检查,有效清理和打击法律服务市场中的非法执业、非法从业、非法谋利等现象,促进我区律师、公证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工作者的依法行政管理

2. 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按照省厅、市局的要求,4月23日,对全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警示教育和业务培训。4月24日,组织全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4人参加了20xx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培训。

五、依法行政工作档案管理情况。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档案和案卷评查、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责任追究制度,在依法行政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将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

六、依法行政能力学习、培训情况。

1. 重点开展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题学习,明确纳入个人学习计划,要求有日程安排、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采取了领导带头、科室牵头的组织形式,以上率下、层层抓好落实。

2. 以"聚焦‘四风’"、"三实三同"、群众路线活动指定书目为主要内容,落实了学习计划,撰写了学习体会,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职工精神上补了"钙"、思想上充了"电"、作风上提了"神".

3. 着力加强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意识。经常举办专题学习座谈,重点学习了《律师法》、《公证法》、《调解法》等;加强了社区矫正执法队伍的集中培训,学习内容为:省政法委"五个严禁"、《关于落实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加强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罪犯社区矫正的若干规定(试行)》;安排全体司法所长参加了市局组织的专项业务培训,司法所的骨干一方面充分掌握了规范化办理司法行政业务的流程,另一方面,增强了依法治理、依法办案的责任意识,有效促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4. 加强警示教育,先后学习了《关于公开曝光纪检监察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行为的通知》、《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违法减刑系列案件》、《关于贯彻落实十一届省纪委常委会20xx年第11次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明察暗访等视频。许多同志的内心深受震动,承诺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自警、自省、自律。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7

摘要:中小学教师管理在新形势下,出现了相关法律不完善,执法不规范,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需要加强法治观念普及,加强教育法规的立法建设、执法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教育法规 中小学教师 管理

中小学教师是教师中的重要群体,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中,教育法规是各种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的依据,为理清教师和学校之间以及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的关系打好了基础。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的发展,中小学教育法规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教育立法不完善

在教育领域,“重人治、轻法治”的不合理情况仍然在教育领域存在。虽然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法规内部结构体系上看,法律分布极不平衡,还没有形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律体系。[1]

一方面,教育法规省级政府层面立法不足。教育立法不仅仅是全国人大出台法规,而是需要各个省各级具体情况制定相关保障法规实施的具体地方性法规,从而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施法体系,各个省教育情况差别较大,也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法规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法规规定不详细,法律体制不完善。教育法规对是规定原则性的问题,但是怎么操作就很困难了,因此,造成法律实施困难。教育包含了很多领域,而在其他关键领域缺乏教育立法,使得管理缺乏法律依据,管理十分困难。如《教育经费法》的缺失会使在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中缺乏法律依据,进而影响教育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教育执法不规范

在教育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教育管理者在管理中执法不规范,存在、重人情等不良现象,这为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助长了不正之风,不利于教师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发展。比如,《教师法》实施以来,部分地区仍然拖欠教师工资,拖欠学校拨款,给学校建设、教职工的教学、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

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出现很多法律难以操作的情况,法律对相关监督的内容规定过于抽象,具体规定不详细,原则性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导致监督实施比较困难,缺乏参考细则,导致监管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此外,教育法律对相关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在教育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各自为政,责任不明,尤其是牵涉到多个执法部门的时候,更是九龙治水,遇到好的一起管,而坏的事情互相推诿,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二、中小学教师管理中法律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一)法律责任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教师和管理者教育法制观念淡薄,相应法律知识欠缺,许多人热衷于追求个人荣誉、名誉,不是走人情关系,就是搞幕后交易。甚至不少法律监督管理者还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导致“依法治教”行为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得到良好的实施。

(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监督机构不协调,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系统是导致教育法规不能得到良好实施的重要原因,我国各级人大的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便设立,也形同虚设,导致监督工作复杂零碎,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执行人员能力较差

法律法规的执行人员大都是从教师队伍中转岗或直接选取的,但是这与法律的专业化人才需求是矛盾的。由于法律基础较差,执法人员不能够学习新的教育法律法规,导致执法人员法律水平不高,遇到现实的法律问题往往不知所措,降低了监督的效率。

三、推动教育法规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法制观念

教育法制观念就是要在公民和教师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尊法、用法的氛围,把法律的观念贯穿到教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让教师管理者知法、守法,并依法行事。

要大力进行发展宣传和教育学习,按照普法的规划有目标,有组织的展开普法教育,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办事都要依法进行,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教师,要进行法律知识的定期考试和检查,并使得普法学法形成固定的制度,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切实提高法律普及力度,为在教育领域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中小学教育立法、执法

根据现实情况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对在实践中出现的好的监督管理方法,先以规定的方式形成制度,然后再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下来,注重法律的程序化规定,使法律能够有更加合理的实用性,促进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根据教育的发展,修改现存的法律,对不利于市场化、竞争化的法律予以补充和完善,促进中小学无论民办还是国办的都处于同一个发展的平台上,注重法律的适用性。

同时,要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多好的法律,如果执行不到位也是一纸空文,这个就需要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切实履行各种责任,坚决依法办事,制止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利。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政府的相关规定,以提高法制水平和管理为基础,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配备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教师管理岗位,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以及相关的培训、考核制度,提高执法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培训。法律是随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需要执法管理人员多学习,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管理者,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基础较差,更应该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为实施好法律奠定人才基础。

小结:

中小学教师管理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完善教育法规,施行依法管理需要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了解,才能使得教育法规的建设跟上实践的需要。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8

200×年,我科全体人员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本局的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中心,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在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和兄弟科室、基层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全科同志进一步发扬严谨、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顺利地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和上级组织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结合人事工作的性质、任务、会议,加强党的“十五大”文件、“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深刻领会党对教育人事工作的指导意义,增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和切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对新形势下教育战略地位进一步认识,增强搞好我区教育人事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学习人事干部的有关人事纪律、工作规范、办事程序等知识。二、严格执行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与人事调配工作。1、为搞好人事调配工作,我科对每所学校进行师资状况调研,搞好教师需求预测,及时做好人事统计工作和计划编报工作。2、贯彻省市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毕业生安置工作。由于调配工作抓紧抓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及程序,版权所有顺利安置了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4人,专科毕业生34人,中专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技能科毕业生18人;34名同教育局鉴定就业协议的2000届中专普师毕业生,也均符合协议条件顺利安排上岗。另有7名师范类普师、特教专业无法安排,经给予分析就业形势及省、市毕业生就业政策,充分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后,愿意另择职业。三、稳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继续深化毕业生实行试用期聘任制。对2001年分配的80名毕业生试用期满后根据业绩情况择优录用,对2002年分配的100名毕业生继续鉴定聘用合同书。2、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合市教育局人事科草拟的《泉州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初步制定我区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在马甲中学、罗溪中学、河市学区、万安学区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为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全员聘用制,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轨道创造试点经验。3、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一是做好首批在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区共有800人申请,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体检和“两学”培训等项目审查后,剩692人通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并做好了人员信息录入和系统管理工作以及发证工作;二是做好了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及一些在职教师的资格认定的前期工作,前后开展2期普通话培训,进行2次普通话测试,目前已有1200多人过了二级乙等级别,占了全区教师教职工的67%,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为将来的资格认定工作作了铺垫。四、加快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省、市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意见和有关规定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1、广泛发动和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到目前为止有65%的中学专任教师教师参加了“专升本”自考和本科函授学习,80%的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大专自考和电大大专班等形势的学习,本科毕业的初中专任教师占15%,大专毕业的小学教师占13%。。2、全面贯彻执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完成“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开展校长培训工作,选拔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各1名参加骨干校长培训,组织3名中学校长和一些小学校长参加校长提高班培训,把一些区管的后备干部和新任中小学校长分别报送参加泉州师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校长岗位培训,同时选派社会力量办学的校长参加校长岗位培训。3、组织举办中小学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和见习期培训班,100名中小学新教师在任职学校受常规培训的同时,分别参加了泉州市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4、切实抓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测试工作,在培训初期,各乡镇设立培训班,聘请计算机教师讲课,并在马甲中学设立考点和罗溪中学设立考点,共培训人员1100名,有800人参加了测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同时也选送一批人员参加省、市级计算机和英特尔电脑培训;大规模培训后,在马甲、罗溪设立两个培训点,常年培训初、中、高级信息技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5、扎实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和市级选拔和培训工作,其中中学选拔30名骨干教师、小学选拔35名骨干教师分赴省市级培训。我委“四五”普法工作紧紧围绕自查、整改、提高的工作思路,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努力创新宣传形式,高起点、全方位地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社会效果。现将我委对“四五”普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行政执法制度按照市法制办公室及市治法治市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委重新调整了本单位依法治市、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孙靖任组长,副主任张阳生任副组长,委属各单位、机关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另外,根据城乡建设工作性质,我们还建立健全了以副主任张阳生任组长的市建委系统依法治理监督检查小组,负责局系统依法治市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由委办公室指定一名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同时我们将依法治市工作列入全局目标管理,明确了职责权限,依法治理工作制度落到了实处。其次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行政执法制度。一是结合我委实际,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实行了对违法决策造成严重后果者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做到了持证上岗、定期轮岗、严格执法,建立了执法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三是全面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复议制度和对不履行执法职责或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的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二、认真做好立法与建章立制工作继续实行立法工作责任制,做到了主管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协助,人员、经费、责任落实。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我委及时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法规和规章再次进行了清理、修订和废止,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杜绝了拖延、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出台配套文件制度。此外我们还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工作服务细则和岗位职责。通过政务公开栏和《办事指南》等将我市建设系统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等向办事群众公开,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依法行政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其它执法行为一样,建设行政执法同样具有十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严格的执法程序。因此,我们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作为全面提高建设法制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在执法人员的确定上,我们通过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选择品质好、懂业务、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执法活动,并按规定颁发行政执法证。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从规范每一起行政执法行为做起,在受理、审查、决定、送达、告知诉权等各个环节上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杜绝超越授权范围或不按执法程序操作,自行其事、知法违法等现象的发生。我们还以讲座、会议等形式,对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进行了培训,培训率和培训合格率均达100%。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委行政执法人员弄清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有效地防止了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的发生。四、扎实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我委按照版权所有市政府办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相关配套制度,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二是整合职能,明确职责;三是实行政务公开、优化办事流程;四是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为;五是完善了行政监督与绩效考核,形成激励机制。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的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有了进一步地改善,受到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五、“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全面展开今年是“四五”普法的第五年,根据“四五”普法规划和市依法治市办的要求,我委继续深化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教育活动,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4次,参加人数28人,逐步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不断把学法活动引向深入。同时我委还对机关工作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培训,进一步加强四五普法宣传教育,以宣传宪法、行政许可法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在学好法的同时,我委还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教育法的遵守 问题 策略

一、教育法的遵守之涵义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在该法适用范围内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教育法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正确享有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育法的遵守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一是守法主体。守法主体不仅包含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还包括一切法人、公民和有关的国家机关;二是守法内容。只要是符合教育法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都被视为教育法的遵守,即被看作是应当遵守的。

教育法的遵守从类型上看从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从守法形式上看:不论是行使教育法规定的合法权利或是积极履行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还是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令都属于教育法的遵守。从守法的实施过程与方式来考察,包括“消极守法”和“积极守法”①。

在特征上教育法遵守主要表现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教育法遵守不同于教育法的适用。教育法适用的主体是专门的、特定的主体。教育法遵守是守法主体做法律要求或许可的行为,不为法律不许可和禁止的行为,即主体要准确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二、教育法的遵守之意义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日益走向成熟的今天,重视和研究教育法遵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法的遵守是国家对全社会主体的普遍要求。国家立法的直接意图便是通过大众守法而有效地实现对社会教育关系和教育秩序的控制。任何违法行为包括国家机关自身违法都在客观上削弱国家的权威。因此,遵守教育法是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设定的义务,是法的权威性和法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体现的必要环节。

其次,教育法的遵守是守法者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教育法的实施要求人们遵循教育法律规范设定的行为模式,并将各种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使权利得到享受,义务得到履行,禁令得到遵守。其意义在于鼓励合法行为,制裁和矫正违法行为,使各种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任何国家制定教育法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最终使法的价值和目的得以实现。守法也是主体谋求正当教育权利的最佳途径,守法程度越高,实现权利的范围就越大。

再次,教育法的遵守是形成社会正常教育秩序的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有序才能安定,才能发展。良好的教育秩序要通过教育法加以调整来实现。在现代社会,教育法是使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最重要的手段和调节机制。教育法通过它特有的手段和方式,调整社会主体的行为,为社会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模式,解决教育纠纷,分配教育资源。因此,社会主体遵守教育法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最后,遵守教育法是教育法律实现的最基本的形式。教育法实现包括三个途径:其一是教育法的执行;其二是教育法的适用;其三是教育法的遵守。遵守教育法是教育法实施中最广泛的一种方式,是教育法实现的逻辑起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法律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的习惯。”可见,守法主体对教育法的遵守和政府对教育法的执行、司法同等重要,是实现教育法治的基础环节。

三、教育法的遵守之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自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学位条例》公布至今已有几十年。在此期间,各类教育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教育领域基本上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然而,教育司法的进程仍然让人担忧,教育领域虽然已有法可依,但有法不依的个别状况仍然特别严重,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甚至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法律的现象多有发生,公民在其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往往不肯轻易采取司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守法主体的法律观念淡薄,守法精神的欠缺使教育领域内有法不依的现象层出不穷,形成教育守法的一个最大盲点。

在社会上,一些父母无视《义务教育法》,不让适龄的子女上学,或把已经在校学习的子女拉回家做帮工,一些雇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工的廉价,置《教育法》规定于不顾,大量雇用童工劳动。在学校内,既有学生在学校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也有学校举办的校办产业与社会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纠纷;既有学校行政人员,,大胆妄为,藐视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有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侮辱殴打学校师生的事件等等。与此同时,不仅公民个人有违法行为,就连执法部门本身也存在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且长期得不到纠正。如《教育法》第55条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然而,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将教育经费单独列出,尤其是教育权下放到乡镇一级后,乡、镇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仅没有依法保证“三个增长”,而且还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挤占学校房舍场地、克扣、教师工资等违法行为也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制裁。又如《教师法》规定,对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但有些地方政府长期拖欠教师工资,也没有被迫究法律责任,有法犹如无法。

教育守法缺失的现象有目共睹,却长期得不到改变,原因何在? 对教育法“有法不依”现象的归因分析大致如下:

1.教育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人治、以政代法、以言代法”等级特权等旧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的消极影响,行政命令取代了法律约束,人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守法观念淡薄,不仅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尊重、运用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而且政府部门知法犯法、执法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知法违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教育法规不完备。我国教育法规不完备主要表现在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等。从内容结构上看,现行法规中属于政策性、行政措施性的通知、决定等规范性文件多,而规范化的条例、规定等正式法规较少;低层次的单项、具体规定较多,而高层次、综合性的、可作为下位法立法依据的骨干法较少。从调整法律关系的角度看,调整教育内部的法规较多,调整教育外部关系的法规很少。从教育法的作用的角度看,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法规较多,而保障教育事业、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权益的法规较少。从法律规范的对象看,规范被管理对象的法规多,而规范管理者、政府机构、公职人员的法规少。

3.教育法律能否得到遵守,还在于法律是否有实效性。法律只有严密、完备,具有可操作性,才会体现出它的法律效力。如义务教育法作为一部法律,只能就大政方针作出决定,具体的实施尚需配套的实施法规,否则就难以体现义务教育法的实效性和权威性。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实施法规迟至6年以后才制定出来,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该法律的贯彻落实。

4.教育执法不严。对不执行或违反教育法律的行为,教育法规显得软弱无力。一方面,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出现责任空白,使违法者逍遥法外;另一方面,对已明确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有法不依的现象强化了一些人藐视法律的心态,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危及到教育法的权威性。教育法律某些条款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也影响到人们的教育守法意识。如《义务教育法》第16条对拒不入学接受义务育者,招用学龄儿童、少年就业者作出了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第17条对侵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侵占、破坏学校场地、房屋和设备者,对侮辱、殴打教师者、体罚学生者以及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者作出了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应由哪个机关、以什么手段、按什么程序来追究均无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在实践中难以执行、落实,形同虚设。还有些法规对应予追究的行为在法律责任条文中没有规定,以致出现责任空白,使违法者逍遥法外。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人们守法意识的形成。

(二)对策

我国虽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并没有全面落实。现行教育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短期内,教育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难以完全消除。鉴于我国现行教育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大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力度。按照教育法遵守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办事。

1.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在立法上,要加强全国人大的教育立法,适当减少行政立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国务院也有权制定教育法规。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当中,“人大”立法少,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法规较多。但是,国务院属于行政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执法而不是立法,地方各级也是如此,执法者自己立的法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情况,而自己监督自己是很难有成效的。因此制定教育法规的责任应主要由“人大”来承担。同时,要加强各地地方立法工作。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难以用一个模式来规范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省、市一级,建立基础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责任也在省、市一级。这就要求各地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普及义务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保障的法律体系。

2.加强教育执法、司法力度。建立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基础在立法,关键在执法。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执法主体资格,切实担负起执法的责任,逐步建立起法制工作机构,并做好专、兼职执法人员的培训、聘任和管理工作。学校是教育法执法的一个主要对象。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指导学校依法制定办学章程,按章程对学校进行管理和监督。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积极主动争取地方人大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有必要成立类似于城市执法局这样的机构。在各级人民法院内部普遍设立教育法庭,已及时的对各种教育法律违法现象司法。

教育法立法和教育法执法工作固然重要,但面对复杂的教育违法行为和教育权利纠纷,加强教育司法的力度是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教育纠纷案件日益增多的现象,教育司法应完善学校教育司法制度,组建教育法庭,依法审理教育案件,加强教育律师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当事人获得教育法律上的服务和教育司法救济。

3.推进教育法的普及工作。要加强法制宣传,向所有公民普及教育法律知识,帮助了解教育法,理解教育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律规定,履行教育义务,维护正当的教育权益。普及教育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教育法贯彻落实的效果,影响人们对教育法的认识与评价,因而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奉公守法的观念和品质首先要从他们抓起,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执法、守法氛围。

4.培养教育守法精神或意识。教育守法行为除依靠强制力的外部保障外,更需要产生于个体的教育法守法精神。只有将遵守教育法的外在力量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机制,才能使人们积极地、自觉自愿地守法,也才真正符合守法的本质要求。守法精神的培养强调通过个体自我法律修养,提高主体的守法选择能力和守法践行能力。“守法精神”是守法者的守法认识、守法情感、守法意志、守法信念和守法习惯的集合体,其中守法意志是关键,守法信念是核心。守法精神的形成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法律本性。它要求个体结合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觉地在法律素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在学习、内省、慎独、实践等方面自我改造,解决个人欲望与法律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营造遵守教育法的环境。要造就个体的守法精神意识,营造理想的守法境界还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遵守教育法的良好环境。自觉遵守教育法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不过,主体守法的自觉程度往往受文化环境的制约。没有相应的文化条件,普遍守法的观念和现实都不可能出现。而遵守教育法对文化环境的需求,首先是物质文化的基础,其次是精神文化的保障和促进。

人对外在的规范常有本能的排斥心理。因此,教育守法的文化环境应努力形成一种新的“集体无意识”遵守教育法不只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而是神圣崇高的权利―,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守法主体对守法的向往与渴求。另一方面,国家应自觉树立教育法的权威。政府不应做出任何有损教育法律尊严的决策和举动;司法机关不能违背“严格、平等、公正”的原则,以保持公众对其廉洁公正的信任;社会道德观念则不应与教育法律相冲突,更不应容忍各种违反教育法的行为,而应当形成对所有违反教育法的行为的强大的舆论压力;国家教育行政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应带头严格遵守教育法,社会舆论与司法环节应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守法要求。

[注释]

①“消极守法”指守法主体对法律规范(主要是义务性法律规范)的被动服从以及对合法权利的正当放弃。“积极守法”则指守法主体对法律规范的主动适用以及对社会不法行为或意向的合法抑制或反对。

[参考文献]

[1]陈鹏,祁占勇著,《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洪生,周卫勇主编,《教育法学导论》,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潘世倾等主编,《教育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米桂山,龚友明主编,《教育法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5]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司组编,《教育法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教师依法执教心得体会篇10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法治实践活动心得感想作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1我院积极组织全院同志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人响应院里号召,认真学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2020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2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_老师。

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_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案例:某学校的学生,利用网络传播犯罪方法,从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一个未成年人,却犯了罪。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犯罪的呢?_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诲,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以至于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吸毒、贩毒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美好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青少年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心灵教诲,为我们青少年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应牢记其中的道理,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让自己的生命之船在正确的航线上行驶。

2020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上好法制教育第一课,学校将开学第一周定为法制教育活动周,进行开学法制教育第一课活动,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使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深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一、领导重视,组织及时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督导工作,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在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组建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为主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确保全校法制教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

二、形式多样,落实到位

1、进行法制教育报告会

报告会结合具体案例,从学生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了宪法、刑法、民法等方面的法制教育,效果良好。

2、积极开展普法教育课

第一周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节专门的普法教育课,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进行了入班检查,12班级12节普法教育课开展正常。

3、组织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表演法制教育小节目

学校要求各班主任积极准备,在第一周进行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要求穿插表演一些法制教育小节目。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对各班情况检查统计,12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成功,表演小节目12个。

4、广泛宣传,深入教育

各班级主办了一期法制教育主题板报。

三、加强要求,强化效果

1、学校要求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注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课时、落实指导教师。

把法制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2、加强对行为有劣迹学生的教育。

抓好思想品德有缺陷学生的转化工作。特别对父母离异的单亲学生、校外借宿生和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要格外给予关怀和温暖,对不良行为学生从心理障碍上进行分析,给予耐心的疏导。

总之,秋季开学法制教育第一课活动的开展很成功。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这项工作,把普法教育坚持下去。

2020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4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在就六五普法学习内容,体会如下:

一、学以致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此次普法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学习了《教师法》、《食品安全法》《道路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后,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分内工作;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认识,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本领,加强和同事间的协调沟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规矩做人,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

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

三、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

对学生的普法知识我们应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应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学生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四、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校宣传法律知识的主要力量,教师学法非常关键,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学校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以及让教师自学的形式完成普法学习,使教师们及时了解国家的立法动态,增强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并运用到依法执教的实践中,收到明显成效。

总之,这次普法学习不仅使我学到了法律的相关知识,还让我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因此,只有学好法律,才能更加明确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保证我们享有的权利。

2020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5我院积极组织全院同志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人响应院里号召,认真学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