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05 17:24:42

秋天的诗歌

秋天的诗歌篇1

文/黄瑞槐

秋天从遥远地方,偷偷地访问我家阳台上花盆——

花盆里绿叶轻轻地躺在阳台中间,打滚

秋风温柔地抚摸花盆里每片叶子,多情

叶子从此梦境连连,思绪翩翩,梦多

秋天从遥远地方,偷偷地访问我家房子——

房子温度慢慢地退出夏天火热,减温

夏日热情想向地球说声再见,离别

地球从此轻轻地退烧,安宁

秋天从遥远地方,偷偷地访问我们地球——

地球从此轻轻地退烧,冷静

秋天的诗歌篇2

by Ellen Robena Field

Golden and red trees

Nod to the soft breeze,

As it whispers, "Winter is near;"

And the brown nuts fall

At the wind's loud call,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Good-by, sweet flowers!

Through bright Summer hours

You have filled our hearts with cheer

We shall miss you so,

And yet you must go,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Now the days grow cold,

As the year grows old,

And the meadows are brown and sere;

Brave robin redbreast

Has gone from his nest,

For this is the Fall of the year.

I do softly pray

At the close of day,

That the little children, so dear,

May as purely grow

秋天的诗歌篇3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秋天的诗歌篇4

流程之一:变构重组,感知意象

诗是一门“吟咏性情”的个人化的艺术,闻一多曾形象地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诗歌的语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语言、句式恰恰是诗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诗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诗中,非常态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变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的诗句,《感叹》中“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他们常态的表述应该是:“我日夜萦系的郁郁的梦魂?谁的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怜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样青青蔓延的呼唤,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如何让学生从这种反常态的表达中领悟到诗意,走进诗人的诗意情怀?

笔者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解读诗歌的策略,也就是对原诗的句子进行变构重组。笔者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原诗进行变构重组: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中的农民、渔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请仿照例句说说他们对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农民说: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渔夫说: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牧羊女说: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的草野

然后笔者出示学生变构重组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秋天

农民说:

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是飘出幽谷的伐木声。

秋天是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是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是栖息的农家。

渔夫说: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秋天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秋天是芦蓬上满载着的白霜,

秋天是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是游戏的渔船。

牧羊女说:

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牛背上的笛声,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满留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梦寐的眼神。

该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感知了诗中的意象之美,又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再创作的快乐。这种再创作的过程就是变构重组的过程。这过程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会被学生删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词语的顺序会被重新调整,学生尚不知在重构中诗的经脉俱损,诗的情趣已索然无味了。

流程之二:变构重组后句子对照,感悟意境

王荣生教授非常强调让诗歌阅读回归到“诗性阅读”,他认为“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他道破了解读诗歌的玄机,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构成要素当成是解读诗歌的解剖刀。而诗歌语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态化的变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特质。抓住这一特质,笔者让学生把诗变构重组前后句子进行对照,感悟诗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们删去了的看似可有可无的字词: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篓来装、因枯涸见石。显然诗句“震落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删去的,联系上下文得知这里的震动来自空谷间伐木声强有力的回响,“震落”二字在这里有以动写静之妙,写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来时静谧的氛围。“丁丁”二字与“震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来衬无声,写出秋天“空山不见人,但闻伐木声”的宁静。再看“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句中“用背篓来装”这组词语,他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看到“用背篓来装”脑海里会浮现喜庆的丰收场景,富有动感。他写出了收获之盛,收获之喜悦,收获之满足,也写出了收获之忙碌。还有“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见石”字面上是说水少,其实以水之少来衬托周边的宁静,连溪水也停止了吟唱。总之这些词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充溢着喜悦、静谧、幽远之美。

接着来感受那些变构重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与改句“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进行比较。孤立静态地看这两个句子,这两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给人一种烟笼雾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脱离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说的能力。结合诗的语境,我们发现两句话中的叙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农民,与下面文脉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雾。而且前者农民视线中的景富有动态的变化之美,轻摇小桨的渔夫迎着一江的寂静和冷雾,把网抛撒了出去,那网如花般绽放在水气氤氲、朦胧的江面上,接着慢慢地消失在轻波微澜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网里没有鱼儿,有的是游戏的心情。这样的劳作是闲适的,充满诗意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传情达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改成了“何处去了牛背上的笛声”,显然前一句“何处去了”放句末,语气弱化了,是一种充满思念深情的、源自心灵深处的寻问,而后者“何处去了”放句首,语气语调强化的变成了一种充满敌意的盘问,显然和诗中这位有着梦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静、甜蜜的。

流程三:变构重组后结构对照,体会诗性

诗乐是同质的。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有一唱三叹绕梁之美,音乐也有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之美。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她有传情达意的效果。这首诗歌变构重组后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组了以后每节诗下面都少了一句类似的话: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种叠式的复沓歌咏结构很显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调换的。这三句话类似音乐中一唱三叹,而且前两次的咏叹是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来,让她在一片恬静、闲适和欣悦中悄然而至,静静地追忆那一段笛声相伴的日子。这首诗其实言说的就是诗人20岁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经历了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为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从心灵里静静地流出来的。他在《梦中的路》中说这是“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朱光潜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何其芳让瞬间的情感成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诗。这种连续反复的句法结构在为我们演奏着一曲脉脉深情的歌。这种诗歌结构其实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他有很强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强化抒情效果。

秋天的诗歌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文篇目编选中加大了诗歌的比重。如何指导学生欣赏并创作诗歌,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

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是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喜欢诗歌,进而以诗歌为媒介热爱自然,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找准重难点。重难点设计为: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计

针对初一学生对诗歌的新鲜感,利用本诗容量不大的特点,设想在课堂上适当加大学生创新尝试的时间比例,从而达到由课内到课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导入。用李清照的吟秋词导入以形成感情上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2.朗读感悟。朗读感悟主要是采用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读中悟。再设计问题以读带讲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

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研读赏析。这是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的

重要环节。

(1)让学生描绘几幅画面的内容。以学生口头描绘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赏析优美的语言。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最后教师点拨。

第一幅图景是“农家丰收图”。前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触觉、视觉、听觉入手,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而后两句“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肥硕的瓜果”又可见丰收之景,尤以“饱食”“肥硕”最为传神和有韵味。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收且画龙点睛,画外之人欣喜、愉悦之情油然可见。

第二幅图景是“霜晨归渔图”。着力渲染一种诗意,一种氛围。这氛围既清新又朦胧,既柔美又快乐。看:“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芦篷上满载着白霜”的“白霜”,对季节的暗示,对朦胧意境的烘托有多妙;看动词“撒”“收”“载”,还有“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的“摇”对心情的描述有多么贴切。最后一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游戏”一词写秋天的快乐、写人的快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有多美。

第三幅是“少女思恋图”。借对秋天特有景致的描述使画面更有诗情画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尤以结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梦寐”二字更见情致,少女思春脉脉含情,秋天原野上婀娜多姿的身影,纯洁无瑕的自然之美,与景契合,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4.创新尝试。创新尝试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小小空间不可能锁住所有的精神世界”(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诗歌感染的精神世界里放飞。于是,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感悟、探究《秋天》的意蕴,并且作了课堂延伸和比较学习之后,开始让学生进行描绘“秋天”的诗歌创新写作尝试。

(1)从细节做起,从诗句做起,用意象描绘“秋天”。提问以后,学生说出来的“秋”之特有意象:风、雨、枯叶、衰草、瓜果、高粱等,再用通感或比喻、拟人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秋”之景物的特征。比如:

秋,是钻进林间枝杈顽皮的风

是一只只飞舞嬉戏的黄蝴蝶

是悄然落下化作沃土的枯叶

这些诗句虽显粗陋,却也能表现出“秋”之特征,抒发了学生稚嫩的情感,也自有其可取之处。况且,这还只是学生尝试诗歌创作的初始阶段呢。

(2)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实践往往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生练习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模仿何先生《秋天》的诗作——《校园的秋天》,当堂诵读。

校园的秋天

惊散了漫天轻柔的晨雾

读书声悠扬地飘出窗外

婆娑的树影覆盖着大地

落叶的味道使幼稚走向成熟

秋天幻想在中学生的遐思里

教鞭举起求知的路标

课堂上林立桅杆样的手

诗歌和神话从这里流过

高举的手臂将长成未来的风景林

秋天跳跃在老师的眼瞳里

夕阳向校园撒下金色的网

欢笑声荡漾在宽阔的操场

满身的汗水哪去了

那飞溅着智慧和理想的汗水

秋天躲藏在孩子们的笑靥里

(3)学生试笔。富有创意的贴近生活的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这般,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对诗有了粗浅的认识,不免产生了创作冲动。随后,他们放飞自己的思想,跳出“秋”之课堂,创作了关于“蜡烛”“粉笔”“风筝”“鹅卵石”等哲理小诗当堂诵读,其中不乏稚嫩智慧的闪光。

四、对本节课的感悟

秋天的诗歌篇6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点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近几年各地的语文试卷都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从识记默写到理解性默写到赏析品味,走过了一条从简单的注重记忆默写到提升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的道路。

以盐城卷诗歌题为例,我们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在比较中提高审美情趣

《秋词》和《天净沙・秋思》都是写秋天的诗作。命题者把它们放到了一起,让我们去比较这两首诗的内容、意象、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心境。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两首诗才能够做到成竹在胸、稳操胜券。我们平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内容、题材、意境、情感等方面相关的诗歌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有机网络。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应试能力,更真真切切地提升了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比如边塞诗我们可以比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范仲淹的《渔家傲》。李贺通过想象战士浴血杀敌的场景,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平息社会动荡的愿望;范仲淹表达的则是壮志未酬的慨然和思乡念亲的幽情。我们可以把作者简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名句赏析、情感态度等内容列成表格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诗歌鉴赏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在阅读中感悟诗歌意境美

盐城卷诗歌题仅设置了两题6分,但涉及考点众多,有对诗歌描写内容的考查,如选择的A、B选项;有对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考查,如选择的C、D选项;有对诗歌情感的比较,如第9题“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因此诗歌的阅读要多角度地进行比较阅读,要拓宽阅读比较的广度和深度,要把思维进行延伸,让想象在阅读比较中腾飞。诗歌是想象的翅膀,失去了想象,诗歌就像折断了双翼的天鹅,就像没有了鱼儿的海洋,就像斩尽了根须的树木。盐城卷的诗歌题给我们指明了诗歌复习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诗歌,如何鉴赏诗歌。

举一反三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 (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 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 泉而茗者(煮茶喝)

10 (2分)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 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 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 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1 (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12 (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酸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3 (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秋天的诗歌篇7

    论文摘要: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历来看法不一。王士稹诗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和统治需要,但自身也存在不足。赵执信对王士稹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赵执信针对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缺真的现象,非常重视对诗歌本质——“真”的认识,指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子;针对当时王士稹诗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诗坛形式主义、宗派主义风气的产生,又重视诗歌的表现形式,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在诗史上以对王士稹的批评而著名,对此,历来看法不一:有为赵执信申辩的:“相传(赵执信)所著《谈龙录》痛诋阮亭,余索观之,亦无甚抵牾。”il有批评赵执信的:“(赵执信)生平与阮亭不睦,至作《谈龙录》以诮之。然集矢阮亭,而于海虞二冯服膺推崇,竟欲铸金以事,癖同嗜痂,令人莫解。岂以二冯持论偏刻,巧于苛议前哲,轻于诋訾时流,天性相近,故易于契合耶!”“(赵执信)以此才訾警当代人物,直谓‘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3有调停二者的:“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剿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流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f4】】。对于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应该从二者产生的诗史契机,及二者诗论的本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而不应从个人喜好出发,以偏赅全,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神韵”说的出现有其诗史契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中有一段话很值得重视:平心而论,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即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披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41

    该段关于清初诗风的评论未必尽符诗史。如遗民诗人就有感于亡国之痛,以诗歌来抒发一己之悲,情感真挚,非为“有韵之语录”,“对句之小词”也。当然,论者也看到了清初诗坛矫枉过正之弊。但是,该段论述提供了一条线索:即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有其自觉的艺术追求。王士稹是非常清楚诗歌因变中的得与失的,因此提出了新的诗歌审美标准,以期为纷乱的诗坛树立一个新的模范。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确有别于七子的“肤廓”、竟陵的“纤仄”,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克服了审美疲劳,深得大众拥护,王士稹遂成诗坛盟主:“诗格风流,吐辞修洁,倡为神韵之说,声气复足以张之,遂至名盛一时。洎乎晚岁,篇章愈富,名位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其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fsj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既是诗歌艺术上的一次自觉拨正,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与政治的契合,至康熙中后期,易代之际的残酷斗争渐趋消竭,清统治者正在加强“文治”,文化上的怀柔政策是消解汉族知识分子“夷夏之防”的一把利剑,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王士稹之“神韵”说的出现确有其必要性。对此,陈维崧《迦陵文集》卷一《王阮亭诗集序》中的话颇中肯綮:

    五六十年以来,先民之比兴尽矣!幻渺者调既杂于商角,而亢戾者声直中夫捭铎,淫哇噍杀,弹之而不成声……新城王阮亭先生,性情柔淡,披服典茂。其为诗歌也,温而能丽,娴雅而多则。览其义者,冲融懿美,如在成周极盛之时焉……阮亭先生既振兴诗教于上,而变风变雅之音渐以不作。读是集也,为我告采风者日:劳苦诸父老,天下且太平。诗其先告我矣。[61

    清初的五六十年内,天下渐趋太平,遗民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先民之比兴尽矣”也是必然的。阮亭“性情柔淡”的个性,“温而能丽”的诗歌确实能符合清统治者的要求,而且其终的效果也使“变风变雅之音不作”。因此,可以说,王士稹及其“神韵”说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与特定的政治要求相契合产生的,有其特定的诗史契机!

    虽然“神韵”说轰动一时,但是每个人具体的身世、个性又在努力抵抗着“神韵”说的一统天下,因此出现与“神韵”说不和谐的现象是诗史的必然,也是诗歌取得长足进步的动力!正如“神韵”说取代前人而崛起一样,“神韵”说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必有其他之说进行矫正!诗歌就在这种因变中获得长足的进步,这是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可以这样说,赵执信及其诗论的出现也有其诗史契机的,是对渔洋诗论的一种全面反思,而且由于赵执信的淹蹇官场,因而其诗论相较渔洋诗论减少了政治的影响。赵执信对王士稹诗论最大的补弊是在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上。

    论者多认为王士稹诗多重形式,缺乏性情。对这个问题,需谨慎对待。沈德潜有言,日:“或谓渔洋獭祭之工太多,性灵反为书卷所掩,故尔雅有余,而莽苍之气,道折之力,往往不及古人。老杜之悲壮沉郁,每在乱头粗服中也。应之日:‘是则然矣。’然独不日:‘欢娱难工,愁苦易好。安能使处太平之盛者,强作无病呻吟乎?”,’】6沈德潜于他人对王士稹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渔洋的诗作不是无病呻吟,相反是太平盛世之音,沈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置可否,渔洋的诗作是符合盛世要求的,而且其也有性情之作。然渔洋为了标榜“神韵”说,尤用力于谴词造句,以求营构神思缥缈、无迹可求的境界,但同时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刻意所造的诗境难免掩盖了诗人的性情,给读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秋谷抓住这一点进行了批评:

    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告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叉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许?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sl

    此时的王士稹正是仕途酣畅之际却强作“谪宦迁客”之语,诗歌意境虽然很有神韵的味道,却失去了真性情,是为矫情之作,秋谷的“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可谓一针见血!

    围 绕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失真的现象,秋谷对诗歌的本质——“真”极为重视。首先,秋谷非常注重诗之“道”。他在《田文端公遗诗序》中日:“盖有德者之言,诚立而后辞修,固非剽窃声貌者比……余谓诗之道至宋而衰,至明而日以澌灭。凡由词臣而入殿阁者,人有一集,篇章杂糅,以百千计,其传者百不一二。”(《饴山文集》卷二)[91粥诗必须“诚立而后辞修”,无真性情而“剽窃声貌者”皆为伪作,诗之“道”即为诗人的真性情。进而秋谷以真性情出发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进行了重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礼义”观的发挥;二是对“诗言志”的发挥。秋谷有言:“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sl’且看:喜不为悲,悲不为笑,富不语陋,贫不侈大,此之皆为“礼义”,亦即人之真性情。又日:“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尤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sl“诗以言志”,此中之志当指“自为者”之真性情。由此,秋谷从诗之“道”出发,借“诗教”来批评今日“风流相尚”不道真性情的风气,可谓掷地有声:

    “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日:‘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日:‘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矣夫。”[8]

    其次,从诗之“道”——真性情出发,秋谷正面提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中须有人在,这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发展。秋谷日:“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8l诗中惟有表现诗人的真性情和时代特点才不是“言与心违”,其“人”当指诗人的真性情,其锋芒直指失“真”无“人”的文饰之作,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二,诗外尚有事在也。王士稹力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在其营构的缥缈诗境中诗人的真性情淹没无遗,秋谷特拈出“诗外尚有事在也”以对抗。秋谷在《谈龙录》第十五则中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日:‘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8lm此“诗外尚有事在”应指诗应有思想内容及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王士稹不喜少陵诗,不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能说明王士稹的诗歌与现实生活、个人性情的距离有多么的大!第三,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这是借《金史·文艺传》中周昂的话来引述自己的观点。赵执信说:“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日:‘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岂文之正哉!”【。l秋谷认为诗歌首先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语言只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反役其主”,那么只能是伪饰之作。为此,他在《七夕雨饮松皋舍人分韵得九佳》中批评了形式主义风气:“词场近来盛稂莠,虽有条蔓亡根蓑。楚相衣冠惑左右,狡黠终是输优俳。”

    秋谷在提倡诗歌的本质——诗之“真”的前提下,也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人所谓的“诗品奔放有余,不取蕴酿”门】2的评价失之偏颇。秋谷有日:“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可见,秋谷非常注重神与形的统一,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在《谈龙录》第七则中引申吴修龄的话日:“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至哉言乎!”{8l诗人非常认同诗“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认为诗需讲究含蓄形象,曲折生动,这表明秋谷对诗歌的艺术表现规律是深有体会的。

    同时,秋谷又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他的诗并非一昧为“思路刘刻”{41之作,也有含蓄蕴藉之作。他自己也认为:“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以尽而尤刺刺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8il秋谷也主张“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之境,不也是有几分神韵的特色吗?他不满于王士稹将“神韵”说推向极至的做法:“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诗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8l¨以渔洋所推重的沧浪之语来纠渔洋之失,堪称一绝。风格的单一只能造成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宗派主义之风的盛行,因此,秋谷极力批评渔洋的做法:“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狎视海鸟翔。赏拔题品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题大木所寄<晴川集)后》)

秋天的诗歌篇8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秋天的诗歌篇9

论文摘要: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历来看法不一。王士稹诗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和统治需要,但自身也存在不足。赵执信对王士稹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赵执信针对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缺真的现象,非常重视对诗歌本质——“真”的认识,指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子;针对当时王士稹诗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诗坛形式主义、宗派主义风气的产生,又重视诗歌的表现形式,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在诗史上以对王士稹的批评而著名,对此,历来看法不一:有为赵执信申辩的:“相传(赵执信)所著《谈龙录》痛诋阮亭,余索观之,亦无甚抵牾。”Il有批评赵执信的:“(赵执信)生平与阮亭不睦,至作《谈龙录》以诮之。然集矢阮亭,而于海虞二冯服膺推崇,竟欲铸金以事,癖同嗜痂,令人莫解。岂以二冯持论偏刻,巧于苛议前哲,轻于诋訾时流,天性相近,故易于契合耶!”“(赵执信)以此才訾警当代人物,直谓‘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3有调停二者的:“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剿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流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f4】】。对于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应该从二者产生的诗史契机,及二者诗论的本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而不应从个人喜好出发,以偏赅全,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神韵”说的出现有其诗史契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中有一段话很值得重视:平心而论,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即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披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41

该段关于清初诗风的评论未必尽符诗史。如遗民诗人就有感于亡国之痛,以诗歌来抒发一己之悲,情感真挚,非为“有韵之语录”,“对句之小词”也。当然,论者也看到了清初诗坛矫枉过正之弊。但是,该段论述提供了一条线索:即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有其自觉的艺术追求。王士稹是非常清楚诗歌因变中的得与失的,因此提出了新的诗歌审美标准,以期为纷乱的诗坛树立一个新的模范。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确有别于七子的“肤廓”、竟陵的“纤仄”,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克服了审美疲劳,深得大众拥护,王士稹遂成诗坛盟主:“诗格风流,吐辞修洁,倡为神韵之说,声气复足以张之,遂至名盛一时。洎乎晚岁,篇章愈富,名位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其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fsj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既是诗歌艺术上的一次自觉拨正,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与政治的契合,至康熙中后期,易代之际的残酷斗争渐趋消竭,清统治者正在加强“文治”,文化上的怀柔政策是消解汉族知识分子“夷夏之防”的一把利剑,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王士稹之“神韵”说的出现确有其必要性。对此,陈维崧《迦陵文集》卷一《王阮亭诗集序》中的话颇中肯綮:

五六十年以来,先民之比兴尽矣!幻渺者调既杂于商角,而亢戾者声直中夫捭铎,淫哇噍杀,弹之而不成声……新城王阮亭先生,性情柔淡,披服典茂。其为诗歌也,温而能丽,娴雅而多则。览其义者,冲融懿美,如在成周极盛之时焉……阮亭先生既振兴诗教于上,而变风变雅之音渐以不作。读是集也,为我告采风者日:劳苦诸父老,天下且太平。诗其先告我矣。[61

清初的五六十年内,天下渐趋太平,遗民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先民之比兴尽矣”也是必然的。阮亭“性情柔淡”的个性,“温而能丽”的诗歌确实能符合清统治者的要求,而且其终的效果也使“变风变雅之音不作”。因此,可以说,王士稹及其“神韵”说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与特定的政治要求相契合产生的,有其特定的诗史契机!

虽然“神韵”说轰动一时,但是每个人具体的身世、个性又在努力抵抗着“神韵”说的一统天下,因此出现与“神韵”说不和谐的现象是诗史的必然,也是诗歌取得长足进步的动力!正如“神韵”说取代前人而崛起一样,“神韵”说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必有其他之说进行矫正!诗歌就在这种因变中获得长足的进步,这是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可以这样说,赵执信及其诗论的出现也有其诗史契机的,是对渔洋诗论的一种全面反思,而且由于赵执信的淹蹇官场,因而其诗论相较渔洋诗论减少了政治的影响。赵执信对王士稹诗论最大的补弊是在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上。

论者多认为王士稹诗多重形式,缺乏性情。对这个问题,需谨慎对待。沈德潜有言,日:“或谓渔洋獭祭之工太多,性灵反为书卷所掩,故尔雅有余,而莽苍之气,道折之力,往往不及古人。老杜之悲壮沉郁,每在乱头粗服中也。应之日:‘是则然矣。’然独不日:‘欢娱难工,愁苦易好。安能使处太平之盛者,强作无病呻吟乎?”,’】6沈德潜于他人对王士稹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渔洋的诗作不是无病呻吟,相反是太平盛世之音,沈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置可否,渔洋的诗作是符合盛世要求的,而且其也有性情之作。然渔洋为了标榜“神韵”说,尤用力于谴词造句,以求营构神思缥缈、无迹可求的境界,但同时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刻意所造的诗境难免掩盖了诗人的性情,给读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秋谷抓住这一点进行了批评:

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告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叉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许?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Sl

此时的王士稹正是仕途酣畅之际却强作“谪宦迁客”之语,诗歌意境虽然很有神韵的味道,却失去了真性情,是为矫情之作,秋谷的“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可谓一针见血!

围 绕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失真的现象,秋谷对诗歌的本质——“真”极为重视。首先,秋谷非常注重诗之“道”。他在《田文端公遗诗序》中日:“盖有德者之言,诚立而后辞修,固非剽窃声貌者比……余谓诗之道至宋而衰,至明而日以澌灭。凡由词臣而入殿阁者,人有一集,篇章杂糅,以百千计,其传者百不一二。”(《饴山文集》卷二)[91粥诗必须“诚立而后辞修”,无真性情而“剽窃声貌者”皆为伪作,诗之“道”即为诗人的真性情。进而秋谷以真性情出发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进行了重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礼义”观的发挥;二是对“诗言志”的发挥。秋谷有言:“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Sl’且看:喜不为悲,悲不为笑,富不语陋,贫不侈大,此之皆为“礼义”,亦即人之真性情。又日:“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尤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Sl“诗以言志”,此中之志当指“自为者”之真性情。由此,秋谷从诗之“道”出发,借“诗教”来批评今日“风流相尚”不道真性情的风气,可谓掷地有声:

“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日:‘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日:‘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矣夫。”[8]

其次,从诗之“道”——真性情出发,秋谷正面提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中须有人在,这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发展。秋谷日:“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8l诗中惟有表现诗人的真性情和时代特点才不是“言与心违”,其“人”当指诗人的真性情,其锋芒直指失“真”无“人”的文饰之作,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二,诗外尚有事在也。王士稹力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在其营构的缥缈诗境中诗人的真性情淹没无遗,秋谷特拈出“诗外尚有事在也”以对抗。秋谷在《谈龙录》第十五则中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日:‘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8lm此“诗外尚有事在”应指诗应有思想内容及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王士稹不喜少陵诗,不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能说明王士稹的诗歌与现实生活、个人性情的距离有多么的大!第三,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这是借《金史·文艺传》中周昂的话来引述自己的观点。赵执信说:“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日:‘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岂文之正哉!”【。l秋谷认为诗歌首先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语言只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反役其主”,那么只能是伪饰之作。为此,他在《七夕雨饮松皋舍人分韵得九佳》中批评了形式主义风气:“词场近来盛稂莠,虽有条蔓亡根蓑。楚相衣冠惑左右,狡黠终是输优俳。”

秋谷在提倡诗歌的本质——诗之“真”的前提下,也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人所谓的“诗品奔放有余,不取蕴酿”门】2的评价失之偏颇。秋谷有日:“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可见,秋谷非常注重神与形的统一,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在《谈龙录》第七则中引申吴修龄的话日:“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至哉言乎!”{8l诗人非常认同诗“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认为诗需讲究含蓄形象,曲折生动,这表明秋谷对诗歌的艺术表现规律是深有体会的。

同时,秋谷又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他的诗并非一昧为“思路刘刻”{41之作,也有含蓄蕴藉之作。他自己也认为:“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以尽而尤刺刺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8Il秋谷也主张“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之境,不也是有几分神韵的特色吗?他不满于王士稹将“神韵”说推向极至的做法:“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诗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8l¨以渔洋所推重的沧浪之语来纠渔洋之失,堪称一绝。风格的单一只能造成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宗派主义之风的盛行,因此,秋谷极力批评渔洋的做法:“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狎视海鸟翔。赏拔题品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题大木所寄

秋天的诗歌篇10

主持人:秋天,我们拥有了蔚蓝色的梦想,秋天,我们感受着生命博大的力量。我们在秋天里畅想,我们在秋天里放歌,我们在秋天里感受丰收的喜悦。朋友们好!这里是艺苑剧场,这里是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园。

《艺苑剧场秋之韵咏唱晚会》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艺苑剧场的室主孺子给我们讲话,有请孺子

第一部分 如画美景(要求主持音乐轻柔、舒缓、明朗)

节目一:A:咏秋古诗三首 朗诵 大漠孤烟 歌曲 《好美的一个秋》 演唱 阿洁

主持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偏爱在静美的秋意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今晚,让我们拾起这一片片枫叶,走进这如画美景的秋风、秋韵,感受秋天的迷人色彩。

请欣赏咏秋古诗三首 朗诵者:大漠孤烟 (直接递麦) 阿洁

节目二A:《秋天的和弦》 作者:成晓峰 朗诵:微雨红尘 歌曲 《晚秋》演唱:乡下人

主持人:在这月缺月圆之时,多少离情,多少别绪,多少喜悦,多少伤悲。弹者无声,诠释落叶的漂泊。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来去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番婉转呢?是的,走进秋天,让我们在秋季的天籁之音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请欣赏朗诵:《秋天的和弦》 朗诵者:微雨红尘 (直接递麦) 乡下人

节目三 《野菊 女子》 作者 逸野 朗诵者:冰听儿 歌曲 《菊花吟》演唱:秀子

主持人:秋雨冷了,秋夜长了,野菊就在这时节明亮了。女子轻柔地从山野走过,不经意间就让野菊美丽了脸庞。女子拾觅了满满一筐诗情,她把一些寄给白云,一些珍藏在心中。

请欣赏朗诵:《野菊 女子》 朗诵者:冰听儿 (直接递麦)------秀子

节目四:《丹桂飘香》 作者 松间明月 朗诵者:羽洁 歌曲 《秋天的诺言》 演唱 子音

主持人:杭州,西湖岸边,秋景正美,秋意正浓,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杭州,品一品桂花酒的浓香,尝一尝桂花糖的甜蜜,让桂花茶的清新直沁心扉,让思绪在一场桂花雨中上下飘飞……好的,让我们来一齐感受丹桂飘香。

请欣赏朗诵:《丹桂飘香》 朗诵者:羽洁 (直接递麦)------子音

第二部分 秋日思绪(要求主持音乐温馨、缠绵)

节目五:《秋日私语》 作者:红狐 朗诵者:雨季 歌曲 《秋诗篇篇》 演唱 楚天

主持人:雁去又雁归,这往来的迁徙,鸿雁完成了一生的相聚与别离。秋日的温情说走就走,不作任何解释,秋风再起的时候,你也许能再回头;冬日的寒冷说来就来,没有任何 的预告,而当秋枫飘染的时候,我在等待你的足音。

请欣赏朗诵:《秋日私语》 朗诵者:雨季~~ (直接递麦)-------- 楚天

节目六:A:《秋思情结白洋淀》 作者 采唐韵 朗诵 梅之梦 歌曲 《秋水伊人》 演唱 夜莺

主持人:水雾烟波 萍荷飘动 摇曳芦苇 北国江南,烟波日暮 渔家晚归 烟村灯火白洋秋 ..放眼千顷苇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便从诗经里向你走来

请欣赏朗诵:《秋思情结白洋淀》 作者 采唐韵----- 朗诵 梅之梦 (直接递麦) 夜莺

节目七: A:《今夜,美在那汪月亮》 作者:楼兰 歌曲 《月满西楼》 演唱:一帘幽梦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虫啁啾,优雅的树在夜风中独自起舞。魁斗七星,演绎天体的阵法;星光流淌,演奏舒缓的乐章。今夜,与月亮对视,今夜,因思念而美丽,今夜的美,更美在那汪圆圆的月亮。

请欣赏朗诵:《今夜,美在那汪月亮》 作者:楼兰--朗诵者:楼兰 (直接递麦) 一帘幽梦

节目八:A:《穿越秋天》 作者:潘登 朗诵者:白云 歌曲 《秋天的诉说》 演唱: 地球妹

主持人:这个秋天,我在海滩散步,眼前有云轻轻飘过,头顶有雁正自南飞,海风拂过我长长的思念,将一个“痛”字,铭刻在心扉。咸味的海风中,那一片片回忆便随飞而舞,旋转、旋转……

请欣赏朗诵:《穿越秋天》 作者:潘登 朗诵者:白云 (直接递麦)地球妹

节目九:A:《记住这个秋天》 作者 歌吟有梦-- 朗诵者:风度 歌曲《爱在深秋》 演唱者:乡下人

主持人:林花谢了春红,匆匆,太匆匆。岁月无声地发生着更易,一些东西,被岁月匆匆掩埋,如清风而过,无影无痕,令人发出万般的感概。然而,总有一些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充实了记忆,那些或美丽、或忧伤的情愫,在最合适的时候,撞击着灵魂。

请欣赏朗诵:《记住这个秋天》 作者 歌吟有梦 朗诵者:风度 (直接递麦)乡下人

第三部分 丰收喜悦 (要求主持音乐喜庆、欢快)

节目十:A:《秋色赋 》作者 峻青 朗诵 沉默的山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演唱: 名鸽

主持人:秋天来了,那一片片金黄,那一串串硕果,着实让人振奋。比起欧阳修的《秋声赋》中 肃杀凄凉的秋天,峻青的《秋色赋》,“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

请欣赏朗诵:《秋色赋 》作者 峻青 朗诵 沉默的山 (直接递麦)名鸽

节目十一:A:《黄土地上的诗》 作者:听诗醉雪 朗诵 苦咖啡 歌曲:《在中国大地上》 演唱:莺歌

主持人:对黄土的情怀,我找不到任何的语言来描述,在黄土地上写诗,我渴望麦子和诗在如诉如泣中成熟。 我有一个愿望,将来让化作一把黄灿灿如金一般的黄土,与石同生,

与海共存。

请欣赏朗诵:《黄土地上的诗》 作者:听诗醉雪 朗诵者 苦咖啡 (直接递麦)莺歌

结束词: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歌悦耳,秋天的一幕幕美景令我们陶醉,晚会就要结束了,可我们的心情却依然沉浸在激动之中。我们在朗诵者精湛的演绎中,领悟了吟诵的魅力;我们在歌唱者深情的演唱中,体味着生命的激情。

主持人:朋友们,我们由衷地感谢,感谢室主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感谢在线朋友们静静的聆听;感谢全体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大家!朋友们,让我们由衷地祝愿,祝愿艺苑剧场这方网络大舞台会聚更多的艺术精英,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