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4-23 11:56:22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新生儿;麻疹;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表现。我国自1965年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目前已成功控制该病的大流行,但在近两年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麻疹在发病季节病例数明显上升,年龄一般在6个月~成人,2009年3月收治1例24 d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为使大家做好麻疹的早期预防,防止大流行,并做好麻疹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介绍:患儿,男,24 d,以“发热咳嗽2 d,出皮疹1 d”之代诉入院,系1胎1产,足月顺产。医院新法接生,生后无窒息,哭声大,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前18 d母乳喂养,18 d后因母患“麻疹”改为配方奶粉人工喂养,患儿其母生产后10 d出现高热、皮疹、确诊麻疹后经治疗回家。患儿于生后24 d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左右,伴咳嗽、喉中有痰、呛奶、频繁吐奶,7~8次/d,非喷射状,呕吐物为内容物,哭声大,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较密集针尖大小的红丘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眼角膜稍充血,口唇干燥,口腔黏膜粗糙,麻疹黏膜斑(+),咽稍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鸣,经诊断后确诊为麻疹合并新生儿肺炎收住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4.0×109/L,GR 27.2%,LY 66.4%,HGB 122 g/L尿常规示:(-)粪常规示:黄色糊状便,脂肪球(+),胸部拍片:肺纹理增重示:肺炎。入院后给予呼吸道隔离,静脉滴注10%葡萄糖100 ml加10%浓氯化钠2 ml静脉推注西力欣0.2 g,2次/d,10%葡萄糖5 ml加沐舒坦15 mg静脉推注,2次/d,每次注射时间不少于5 min,促进痰液排除等对症治疗4 d,痊愈出院[1]。

2 护理

2.1  高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散包降温或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必要时遵医嘱用少量退热剂,如甜倩、扑热息痛等药物,用药后半小时测温1次,观察病情,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忌用淳浴,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2  眼睛护理(合并眼结膜炎):经调查认为麻疹的发生和Vit A缺乏有重要联系,在麻疹患儿血清中Vit A含量低于0.35微克分子,就有很高的使角膜发生溃疡的危险性,发生角膜干燥症,应注意居室要安静,通风,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由于眼部分泌物多,以致结痂,使眼不能睁开,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清洗,3~4次/d,然后外涂金霉素眼膏或抗生素眼液。

2.3  肺炎护理(合并症):患儿出现咳嗽明显加重、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嗜睡、吐泡沫等症状,是并发肺炎表现。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免受凉。要经常变换体位,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由于吃奶时加重气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应用小勺喂,喂后将患儿竖起于肩部,轻拍背部,以防溢奶。注意观察鼻腔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已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遵医嘱给吸氧或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应注意臀部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如疹透不畅,可用香菜煎水后服,并用此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为预防口腔炎,每天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d,以防口腔继发感染。

3 预防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初次接种年龄为8个月,7岁时应复种1次。目前原有的免疫程序已有所调整,即对育龄妇女增加1次麻疹疫苗接种,以减少新生儿麻疹发病率。近年来在儿童时期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亲到妊娠期,体内抗体已明显下降或消失,孩子就不能从母体获得对麻疹的先天性免疫力。所以在6个月以内仍有感染麻疹病毒的可能,一旦患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提醒保健单位及社区医疗机构,对准母亲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及有麻疹的产妇提早隔离,防止患病后的母子传染及医院内的交叉传染。对接触过麻疹的健康儿童,可做麻疹疫苗的接种及遵医嘱给予免疫制剂的使用。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2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但由于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工作薄弱的乡(镇)、村,且流动人口及计划外生育人口等特殊人群接种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麻疹控制工作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年上半年我县部分乡村发生了散发的麻疹病例,与年麻疹发病率实现1/100万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消除麻疹已成为当前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为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根据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年市消除麻诊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字〔〕41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县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100%,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98%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完善县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全县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

1、在全县所有接生单位和乡级接种门诊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新模式规范运行率100%。

2、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4、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6、加快“星级门诊”建设工作进度,全县50%以上的乡级接种门诊达到A级。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95%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高中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

2、在全县范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对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可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所有乡级预防接种门诊要执行日接种制度,以严格落实“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为主要措施和手段,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县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县中小学、托幼机构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和《县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根据麻疹流行特点,在发病率较高的乡村或者发病风险较高的单位,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落实《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高中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县范围8月龄—14岁儿童、在校高中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完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县卫生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情发生时的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居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县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县卫生、发改、教育、财政、食药监等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免疫规划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县财政局要落实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县教育局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负责做好在校学生疫苗接种的现场组织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县卫生局要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

儿童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预防相应传染病的一种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接种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 ,MV)是消除麻疹的最基本措施,而MV的及时接种是其根本的质量保证,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也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1]。我院于2011年1月开始对预防接种的儿童实施多举措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月我院实施多举措护理干预前出生建证儿童4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儿童225例,女性儿童211例,本地儿童321例,流动儿童115例;在2012年1月我院实施多举措护理干预后出生建证儿童48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儿童261例,女性儿童227例,本地儿童339例,流动儿童149例。

1.2 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给予儿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接种前通过多种形式如上墙资料、展架、小册子及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等进行有关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一对一宣传,对儿童接种前告知所接种疫苗的品种、免疫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预检及接种证的查验等。接种中创建温馨、整洁、舒适的环境,做好心理护理,严格执行三查(接种证、健康问诊、疫苗状况)七对(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程序,接种剂量、疫苗效期、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做好消毒工作,疫苗的冷链管理。接种后告知家长应观察30 分钟后再离开,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预约下次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时间;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后的护理要点(多饮水、多休息、接种部位保持清洁等)、可能出现疫苗反应的应对措施[2,3]。每月通过《全国儿童免疫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MV初免应种未种的儿童家长发放手机短信通知。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儿童实施多举措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第一,1月龄儿童来接种门诊建证时为家长发放 “家长学堂”听课证,“家长学堂”每月开设一次,如听课人员多增加开设次数,一般安排在周日上午的9时至11时,重点向儿童家长讲解预防接种方面的政策、疫苗的知识、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及接种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第二,在儿童每次接种后都给家长发放下次接种的预约通知单,并同时发放下次接种疫苗的接种告知单,要求家长回家后仔细进行阅读并签字,在下次接种时上交备案;第三,在接种时采取预防接种智能叫号系统,并增加留观30分钟后刷卡离开的模块,确保所有接种儿童能留观到30分钟;第四,对所有[8月龄+7天]MV初免应种未种儿童家长按时进行电话联系,了解MV未接种原因,讲解麻疹疫苗接种重要性,温馨提醒家长及时来接种门诊接种。

1.3 判断标准 MV初免在8月龄开始,≤9月龄完成,判断为及时接种。

1.4 统计学分析 从《全国儿童免疫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分别导出我院儿童预防接种门诊2010年1月及2012年1月出生儿童的MV接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 结果

2.1 多举措护理干预前后MV初免及时接种情况为观察组接种及时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1.79% 见表1

表1多举措护理干预前后MV初免及时接种情况

2.2 观察组[8月龄+7天]儿童MV未种情况及护理干预后的接种情况

[8月龄+7天]儿童MV应种未种共有239人,通过电话联系了解:正在生病79人,忘记40人,刚接种疫苗未到预约时间34人,联系不到30人,回老家23人,暂住外地15人,没空9人,已在外地接种7人,禁忌症2人。

通过一对一护理干预, 重点讲解麻疹疫苗接种重要性以及早接种早保护的简单道理,温馨提醒家长及时来接种门诊接种。[8月龄+7天]儿童MV应种未种的239人中有151人(包括在外地接种的7人)在≤9月龄完成MV的接种。

3 讨论

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难以控制初免前人群的发病,但MV初免及时接种,可以有效保护8—11月龄儿童免受麻疹侵袭[4],因此,提高MV初免及时接种率,是消除麻疹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本研究观察组MV初免及时率81.97%,低于耿晓冬但高于胡昱等的同类研究[5,6]。

从对[8月龄+7天]儿童MV未种原因分析,家长对MV接种态度还是积极的,以生病及未到预约时间(7月龄以后接种疫苗需间隔4周)为主113人占47.28%,不积极或消极(忘记、没空)49人占20.50%,但有30人占12.55%的儿童联系不到,以流动儿童为主,主要原因为停机。通过对[8月龄+7天]MV应种未种儿童的电话通知并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239人中有151人能在9月龄内完成接种,合计接种及时率为81.97%。

我院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是本市中心城区唯一的接种门诊,管辖人口29.3万余人,年建证儿童5000人—6000人,年接种10余万针次,现有专职人员14人,其中护士11人,实行一周七天接种日,每次接种后均有下次的预约并有详细的预约告知单,因此接种门诊日开放对MV初免及时接种不构成影响[7],应种未种或不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接种儿童本身及接种人员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预防接种质量的关键[8]。我院自2011年开展多举措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预防接种过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通过采取“家长学堂”、 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等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让家长对接种疫苗有了正确认知,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主动性,既保障了儿童的权利,也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每天按时对[8月龄+7天]MV应种未种儿童进行电话联系的方式温馨提醒,通过与家长的信息互通,了解未种原因,及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说明接种MV对儿童免受麻疹侵袭的重要性,并尽早安排补种,由于干预及时和信息互通,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弥补了原来我们采取的每月一次集中对MV应种未种儿童家长发送手机短信通知,由于时效性不强且与家长没有信息互通,效果不理想的缺陷。

综上所述,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多举措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麻疹疫苗初免接种及时率,同时也因健康教育扎实,各项护理措施到位,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了儿童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军,张璟,宋烨,等.济宁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疾病控制,2010,14(3):247.

[2] 孙叶芸,刘美兰,昌文玲.麻疹疫苗接种全程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18.

[3] 何艳.儿童预防接种的系统性护理干预体会[J].医学信息,2012,25(7):193.

[4] 黄秀敏,刘丽琳,陈佩,等.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6(10):817.

[5] 耿晓冬.舟山市定海区儿童国家免疫规划五种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2):169—172.

[6] 胡昱,戚小华,陈雅萍,等.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及时率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7—10.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4

一、指导思想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二、目标

2012年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0万以下。

三、工作指标

(一)¬以镇为单位,15岁以下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及时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

(二)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后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以市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0/100万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和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

四、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1.切实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严格执行我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8月龄儿童全部使用麻风联合疫苗,18月龄儿童2012年5月1日后全部使用麻腮风联合疫苗,6岁儿童全部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1.5-5岁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6岁及以上儿童3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各针次疫苗要按照接种程序及时接种,适龄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当月接种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要每月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免疫空白。各市区要把常规免疫接种率作为消除麻疹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

2.适时开展高质量的补充免疫活动。2012年,各市区应结合自身麻疹发病强度、流行特征及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并充分考虑学龄儿童、流动人口及计划外出生儿童等人群麻疹防控工作需要,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及时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应急免疫或强化免疫,切实有效地控制麻疹疫情。同时,将根据省级预防接种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2012年秋季,在全市范围对高中或大中专学生(含民办职业学校等)、流动人口等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各市区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3.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与疫苗补种工作。各市区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做好每年9月集中开展的“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月”活动,切实保证在儿童中建立高水平免疫屏障。

4.加强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做好疫情控制工作。我市麻疹发病特点是以外来人员传入和成人为主,防控的重点要放到城乡结合部居住儿童、流动儿童和大中专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等麻疹发病的薄弱环节上来,加强成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避免因外来麻疹病例的输入波及本地易感人群。

(二)加强麻疹监测,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要严格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12年版)》及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等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及时做好麻疹疫情网络直报、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确保各项监测指标保持在高水平;同时,自2012年6月起,各市区要对单例麻疹病例严格按照麻疹暴发疫情规范开展相应调查、处置工作。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不仅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同时还要评估病例周围人群免疫状况,分析、确定可能发生暴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暴发原因,并对疫情向周边区域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三)加强麻疹疫情分析及疫情应急处置。各市区要定期分析麻疹疫情,根据疫情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县为单位,疫情平稳的,要实行每月分析疫情制度;发病率超过前三年同期平均水平或近期疫情有增多趋势,要实行疫情日报告、周分析制度。要提高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快速做出以应急免疫为主的处置措施,将麻疹暴发规模控制在最小范围。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干预力度。

(四)控制医院感染,消除传播隐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同时对麻疹病例要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并加强陪护人员的防护和管理。各级疾控机构要会同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以及现场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早排查并消除隐患。

(五)强化宣传教育,化解风险。各市区要以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消除麻疹相关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消除麻疹工作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同时要开展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负面信息,及时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五、保障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麻疹;婴儿;症状和体征;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冬春季多见,多见于婴幼儿,且婴儿发病率较高, 8个月内婴儿由于受到来自母体胎盘抗体获得保护而很少发病[1]。近年来,麻疹发病数明显增加,8个月内婴儿发病率在部分地区占儿童麻疹发病数的36.4%[2]。婴儿免疫力低下,感染麻疹后易并发肺炎,病情凶险,变化快,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8月龄内婴儿麻疹62例,经过及时确诊,有效治疗,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8个月内婴儿麻疹62例,男33例,女29例。发病季节:1~3月份41例,4~6月份18例,7~12月份3例;62例均未接种麻疹疫苗。

1.2 临床表现 (1)前驱期: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热程5~12 d,随着皮疹消退,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并伴有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等症状。(2)出疹期: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在病程的第3~7天开始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24 h内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上肢,第5天延至下肢及足部。皮疹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在发疹前24~48 h出现口腔麻疹黏膜斑,80%患儿累及整个黏颊膜并蔓延至唇黏膜,于出疹后1~2 d迅速消失。(3)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情况好转。合并支气管肺炎31例,喉炎16例,心肌损伤15例,无合并脑炎病例。

1.3 结果 62例患儿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和精心护理,5~14 d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临床护理措施 目前尚无麻疹的特殊治疗方法,所以护理尤为重要,良好的护理有助于康复,减少合并症。

2.2 隔离与病情的密切观察 对患者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合并症者延至疹后10 d。密切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 d。麻疹合并症较多且严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如皮疹未出透、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频繁加剧、呼吸急促、发绀、肺部湿啰音增多,为合并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功能不全。患儿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为合并喉炎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合并症时,可使患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改变,及早的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救治重症患儿的重要环节之一。

2.3 防止高热和惊厥 麻疹有“热3 d,出3 d,退3 d”之说。在前驱期,即出疹前3~4 d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而在出疹期体温可上升到40~40.5℃。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不能形成对流),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衣物不可穿的太多,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感冒。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对于麻疹患儿,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因为过早降温会影响皮疹的出透,可体温过高,患儿又易出现惊厥症状。体温在39.5℃以下时做一般处理,超过39.5℃,可以遵医嘱使用少量退烧药或行温水擦浴,但切忌冷敷或酒精擦浴,以免毛孔闭合,毛细血管收缩,影响透疹,导致合并症。而且降温过快,也可导致大汗淋漓,甚至虚脱。所以,降温后的一般维持体温在38~38.5℃即可。

2.4 全身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当呼吸道症状及体温达高峰时患儿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首发于耳后、发际等处,为2~4 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而后迅速到颈部、胸背、四肢及全身,并陆续增多融合成片。皮疹由淡红散开,逐渐密集呈鲜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2~3 d后当鼻尖、手心、脚底均见皮疹时即为出齐,一般第5天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第7天消退。在出疹期间,必须保持被褥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出汗后及时更换床单,皮疹骚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可涂擦炉甘石洗剂;若皮疹退后,皮肤干燥,可涂液体石蜡润滑皮肤,嘱家长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如疹未出透,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之出透。在保温情况下,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d,腹泻婴儿注意臀部清洁。

2.5 眼鼻分泌物的处理 麻疹病毒可引起结膜炎,使患儿流泪、怕光,眼内分泌物增多。此时,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用0.9%氯化钠溶液或温开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晚期可涂抗生素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鼻中有鼻痂的,应用温开水软化再用棉签蘸水清洗以及时清除,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饮食护理 高热可消耗大量体能,而食欲下降、呕吐又使营养素的摄入量减少。所以注意营养和水分的供给。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蒸蛋等;经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注意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喂奶、水时应将婴儿抱起,斜卧于喂食者怀中少量频喂,防止呛咳,同时注意温度适宜,喂食后轻拍小儿后背,促使空气排出。腹泻患儿可食用米汤和脱脂奶粉,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补充大量水分,禁食含纤维多的食物。

本组均为8个月以内的婴儿,且患儿全身遍布斑丘疹,输液时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业务技术,实际操作时必须有爱心、耐心和信心,谨慎穿刺,注意保护静脉血管,我们对51位患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达98%,减少了反复穿刺为患儿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利于输注药物和紧急抢救。使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做皮肤试验时,结果观察要谨慎,因为小儿皮肤比较娇嫩,受到某种刺激后,正常皮肤上会出现皮疹造成假阳性结果,这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不要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2.7 健康指导

2.7.1 管理好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本病惟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立隔离病室,对接触者隔离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宜暂停接送,并不接受易感儿入托,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便能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治疗。

2.7.2 切断传播途径:如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0.5 h,医务人员需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间隔至少20 min后再接触易感者。

2.7.3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达90%,接种对象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在接触麻疹后,应于5 d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但效力仅能维持8周,超过6 d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仅用免疫血清球蛋白者,其临床表现可变为不典型,仍有潜在传染性。

【参考文献】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麻疹;暴发;流行病学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1-1727-03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探讨我市现阶段麻疹流行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疹,现将我市2006年1~6月麻疹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2006年麻疹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由雷州市疾控中心提供,人口资料来自雷州市统计局公布资料。

1.2 调查方法:用统一制定的麻疹病例调查表对所有病例个案逐户细查发病情况、接种史、麻疹既往史以及人口资料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捉法检测病人的麻疹和风疹IgM抗体。

1.3 麻疹诊断标准:根据GB159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规定的诊断标准,免疫史判定以接种卡、接种证或儿童监护人提供为准。

1.4 爆发定义:以村、居委会、集体机构等为单位,21 d内发生≥3例麻疹病人。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2006年1~6月共报告发病117例,其中临床诊断84例,实验室诊断33例。发病率为7.80/10万,死亡1例。其呈散发与暴发同时流行。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雷州市24个乡镇除北和、东里、流沙、覃斗镇外,其它镇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雷城镇发病最高24例,罹患率20.51%;附城镇13例次之,罹患率11.11%;第三是杨家镇和英利镇均为11例,罹患率9.40%。见表1。

2.2.2 时间分布:每月均有病例报告,3~6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共发病108例,占92.31%。1月和 2月的病例数均在5例以下,3月突增到20例, 5月达到发病最高峰(33例),占28.21%,见表2。

2.2.3 人群分布:(1)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33岁。发病最多为0~5岁组,共65例,占55.56%;其次为5~10组35例,占29.91%;第三为10~15岁组12例,占10.26%。其中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不同年龄组麻疹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3。(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47例占40.17%,托幼儿童和学生各33例,各占28.21%,其它4例占3.41%。见表4。(3)户籍分布:对117例病例分析结果显示:均为本地人口117例,占100%。

2.3 免疫接种史情况:所有的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基础免疫接种记录(接种证或接种卡)可查者32例,占27.35%;无或免疫史不详者85例,占72.65%;麻疹加强免疫无或不详者103例,占88.03%,见表1。

2.4 疫情暴况

2.4.1 暴况:麻疹流行期间发生局部暴发疫情有5起,发病23例,占报告总数的19.66%。时间分布为:1月份1起、3月份1起、5月份2起、6月份1起。麻疹暴发疫情的乡镇为:附城4例、调风5例、纪家3例、英利6例、松竹5例。暴发疫情持续时间最短5天,最长16天。

2.4.2 临床表现:23例暴发病人均有发热,体温>38.5 ℃的高热率86.96%,平均发热4.72天,从耳后、面部至躯干四肢顺序先后出疹者占86.96%,退疹后65.22%留有色素沉着斑。其中,咳嗽95.65%,结膜炎82.61%,流泪、鼻塞、流涕等其他症状56.52%,口腔出现Koplik斑39.13%,2例合并肺炎占8.70%,无死亡病例。23例病人均有到当地卫生服务站诊治,其中9例转诊到市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对比有无基础免疫接种史,两组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是由于部分基础免疫不详者接种了麻诊疫苗而未保存好接种记录。见表5。

2.5 血清学检测结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17例,采集麻疹病人出疹后1~6天血清标本58例,进行麻疹IgM抗体测定。结果33例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6.90%。

2.6 麻疹监测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所有的报告病例中,发病7天内报告107例,占91.45%;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88例,占75.21%;采集标本58例,占49.57%。

3 讨论

3.1 疫情上升原因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雷州市2006年上半年麻疹疫情有所回升,散发或暴发并存,但上升幅度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整体控制效果相对满意。造成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1)麻疹疫苗接种率低,这是最重要原因。①对117例麻疹个案调查表明,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只占14.53%,而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则占85.47%,以上数据提示本市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免疫不能落实,小年龄组的病例多未完成麻疹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是否有接种证也是影响接种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报告的一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幼儿园麻疹爆发,就是由于幼儿入园前未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未免疫的儿童失去补种疫苗的机会,引起麻疹爆发[1]。②近几年来,部分卫生院防保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由计免门诊替代常规运转,造致部分适龄儿童得不到免疫,不能形成足够有效的免疫屏障。③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人员接种技术不规范导致无效接种。客观上造成麻疹疫苗接种率降低,使易感人群累积增多引起麻疹流行。(2)虽然法定报告传染病实施网络直报,但大部分卫生院领导对防疫工作不够重视,防保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差,疫情监测体系不健全,疫情发现晚,针对性措施采取不够及时。(3)群众保健意识较差,认为“出疹子”无需到医院治疗,病人得不到有效隔离,造成疫情扩散蔓延。

3.2 预防控制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加强疫情管理和麻疹监测工作,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疫情的及时性和病例监测敏感度,提高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1)加强对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密切注意各辖区内麻疹疫情报告情况,发现麻疹病例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杜绝暴发现象[2]。(2)各预防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儿童入册、登记、发放接种证,坚持严格要求持证预防接种工作。(3)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加强基层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接种疫苗的质量和处理疫情能力,确保免疫成功率。(4)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从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控制麻疹经验及我国已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的部分省份实施效果来看,实施强化免疫在接种率抗体保护水平及流行病学控制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5)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8月龄~14周岁儿童未按国家免疫程序完成麻疹疫苗接种者,应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或补种。(6)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 三,余永清,何琼芬,等.湛江市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5,31(01):23.

[2] 林伟生,许锐恒,邵晓萍,等.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17.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7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摘 要】为了探讨丘疹型荨麻疹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采取一年内所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包括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方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比较。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分别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有37 例痊愈,14 例效果显著,7 例效果良好,总体97% 的患者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有10 例痊愈,7 例效果显著,16 例效果良好,总体55% 的患者效果显著;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者康复的进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治疗的效果,减低病症的复发和加重,应当加大力度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丘疹型;荨麻疹;护理体会

丘疹型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经常在儿童和青少年间传播,有时也会见于成人。由于该病的变异性十分强,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本文为了准确的探究能够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对120 例患有丘疹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一年内经过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对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的解析,而且必须保证这些患者都患有丘疹型荨麻疹,且所有患者不患有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的药物过敏史等。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随机所分的对照组中有男人35 例,女人25 例,年龄均在20 ~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 岁;观察组中男人40 例,女人20 例,年龄均在18 ~ 68 岁,平均年龄为36.1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每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本文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给患者注射或者服用一些消炎类的药品;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具体采取的方法有:

(1)心理护理。患有丘疹型荨麻疹的患者通常情况下皮肤都十分的瘙痒,这种症状通常就会使得病人的情绪变得十分暴躁和烦恼,而且一旦患者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就会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士应该经常与病人进行科学的谈话,能够与病人用心交流,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开导病人,让病人真正的放宽心,积极的去面对现状并积极的配合进行科学的治疗,缓解病人经常出现的暴躁急躁现象。

(2)饮食护理。首先就应该尽量不吃鱼和肉,不能吃对身体刺激性大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尤其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病情,还能够对瘙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皮肤护理。临床上丘疹型荨麻疹这种病病情十分的复杂,反复性很强,很多的病人都不能够忍受那种锥心的瘙痒,会使得自己的正常作息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时刻提醒病人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要让病人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要去抓破皮肤,要经常洗手,不要使伤口受到进一步的感染。患者还要遵循医生的安排按时用药,一旦出现感染要做紧急的处理。

(4)作息护理。为了能够使得病人有良好的睡眠,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服用某些止痒的药物。而且病人的病房应当时刻保持通风和清洁,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作息环境,使得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5)环境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还应该时刻保证病人的病房干净卫生,要使病人的病房处于一个通风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要对病人的被褥等床上用品做定期的清洗,天气好的情况下还应当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来进行表示,用X2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用t 检验。

2 结果

经过定期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病人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37 例、14 例、7 例,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10 例、7 例、16 例,总有效率为55%,观察组中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丘疹型荨麻疹的病情十分复杂,对这种病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现在针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其主要的方法还是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过多的护理干预,这就会使得病人的病情复发或者感染,对病人的全面康复十分不利。因此现在在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过程中必须对病人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的护理干预,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全面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55% 的总有效率,可以看出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干预护理后在治疗结果上有较好的效果,不但能够加强病人的治疗效果,还能够降低病人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应当在今后的在临床实践上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8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以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麻疹流行区选取的1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之前均未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及其它麻疹预防干预史;排除标准:皮肤丘疹患者;呼吸感染患者及其它并发症患者。将上述患者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1.2)岁;观察组:男27,女23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4±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性别及年龄构成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预防方法:对照组施行传统预防法。主要措施包含: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药物剂量按照患者体重进行选择,常规剂量为每人0.2—0.5ml。根据说明书注入适量灭菌注射用水,摇匀,待药物完全溶解后遵从肌注规范于儿童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进针,完成注射。与麻疹患者有过接触的儿童给予被动免疫。肌注10%丙种球蛋白(剂量标准为0.2ml/kg),再行0.5—1.02ml/kg胎盘球蛋白肌注,同时输入 20—30ml成人血浆。3周后再行疫苗注射。综合预防。在麻疹高发期间嘱咐患儿家属尽量减少其外出活动次数,对于已经确诊为麻疹疾病的患者予以隔离,并严格监测其临床生命体征、症状。

观察组在对照组预防基础上采取现代预防手段。主要措施包含:免疫力提高预防措施。嘱咐儿童家属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加强儿童日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对于免疫能力低下的儿童适当给予免疫蛋白注射。中药方剂预防措施:将双花、紫草和茜草予以水煎口服,每日3剂;取陈皮12g,甘草、桔梗及牙皂各9g,半夏、苍耳子、朱砂、白芷、苍术、辛夷各6g,藿香、防风、雄黄、贯众、枯矾及薄荷各3g,麝香0.5g,研磨成粉加入适量凡士林制成软膏,每间隔5天于鼻前内庭处涂抹1次,共计5次。同期间,饮服板蓝根颗粒。心理预防措施:向儿童及其家属说明该病症的普遍性,告知其现今的治愈率,消除其心理恐惧。

3.观察指标:预防疗效:观察两组儿童麻疹的发病情况,预防干预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进展速度,并以此作为评价两组预防手段预防疗效的主要依据;预防满意度:以儿童家属为调查对象,分发自制调査问卷给予填写,满意程度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检验方法采用t/X2检验。对比以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预防疗效:观察组麻瘆发病2例(4.0%),对照组麻疹发病6例(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观察组预防阶段出现不良反应5例(10.0%),对照组预防阶段出现不良反应10例(20.0%),对应进行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比较麻疹进展速度,观察组显然缓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5)。详见表1。

2.预防干预满意度:观察组家长对于预防干预的总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两者预防干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5)。详见表2。

讨论  麻疹俗称出疹儿,为儿童群体极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病症,近些年来,大龄人群中该病症的发生率也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症属于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类为其唯一自然宿主,在人群之间极易扩散。既往研究数据表明,易感者在接触病原后发病率可高达92%以上,因此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大规模爆发,且时间持久,约长达两至三年。虽然麻疹传染性强,但是一旦治愈或获取抗体,则免疫力持久,属于终身免疫类疾病。因此,目前医学临床针对此症主要采取儿童阶段免疫接种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预防方法,主要内容包含接种免疫、被动免疫及综合预防。观察组采用现代免疫手段,是一种在传统免疫措施施行的基础上辅以免疫力提高、中药预防和心理预防措施的预防手段。较之于传统预防方法,现代预防手段加入了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以增强儿童抗病能力,通过口服中药和涂抹中药以提高疾病预防效果,同时缓解儿童心理压力来强化其疾病预防能力。既往研究表明,人体机能提升可以提高疾病预防效果;而中药也的确具有提高预防麻疹病发的临床疗效;至于心理调节的应用机制,以往资料显示,心理压力纾解可以提髙患者医护的依从性,患者会更愿与听从医生和护士的指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现代预防手段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采取传统预防方法的对照组(P<0.5),且前者麻疹进展速度显著缓于后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5)。与一般研究结果相同。提示说明现代预防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麻疹预防效果,而一旦麻疹病症发生,也可延缓病情进展,为后期针对性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时间条件。比较两组家长满意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5)0由此可见,麻疹预防中现代预防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儿童家属的满意度,这意味着该种预防手段的群众接受度更高。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9

资料与方法

1996~2008年儿科收治麻疹患者258例,男142例,女116例,年龄1个月~3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1]。年龄1~4个月8例;4~8个月15例;8个月~5岁138例,5~14岁65例,14岁以上32例。季节1~3月112例,4~6月43例,7~9月16例,9~12月87例。

免疫接种史8个月以上、符合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接种条件的患者中,59例曾接种麻疹疫苗(25.1%),114例未接种(74.9%)。

258例患者中,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者82例,其中家族性发病者16例,可疑麻疹患者接触史者56例。43例确诊前曾多次到医院就诊和接受治疗,其中35例系1996年麻疹流行时最初到医院诊治者。其余77例无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及医院就诊史。

126例患者为典型单纯麻疹,余132例为非典型重型麻疹,其中合并肺炎89例,心肌炎32例,肝功能异常14例,喉炎9例,脑炎4例。

治疗方法: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室内保持通风安静,加强口、鼻、眼部清洁护理等。此外,根据病情选用中、西药抗病毒治疗;高热者酌情降温;合并肺炎时使用抗生素,配合祛痰止咳、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等措施;合并心肌炎患儿给予营养心肌、纠正心衰等治疗;有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脑炎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给予脱水、脑保护治疗。重症患者早期运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

结果

本组258例患者,247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5.7%;死亡11例,死亡率4.3%。死亡原因:重症肺炎合并心衰6例,心肌炎3例,喉炎窒息1例,脑炎1例。

讨论

本组258例患者中,有正规麻疹疫苗接种史者比例远低于未接种者,说明麻疹疫苗对高原藏区预防麻疹发病亦有效。但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易感人群的年龄发生明显变化[2,3]。本组除1996年有1次爆发流行,其余常年均有散发和局部流行。发病人群中8个月以下及成人发病47例(18.2%),小月龄及成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国内文献相似[1,4]。1次麻疹疫苗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5],故小月龄儿亦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免疫力。以上是造成这两部分人群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原因。

牧区藏族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淡薄,大部分病例到医院就诊前曾在家中盲目乱用藏药或在私人诊所接受诊治,拖延至病程后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牧村基层医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对麻疹缺乏警惕性,对非典型表现认识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高原藏区今后的麻疹防治应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根据地区、民族、宗教、生产生活方式等,制定适宜的宣传方式,加强对高原藏区牧民传染病预防和麻疹防控宣传,提高防病和儿童免疫接种的主动意识;②加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管理,针对不同牧场,采取集中和入户相结合的方式。还应注意保证冷链的正常运转,提高参与接种人员的接种技术、质量,严格接种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免疫效果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检测措施,及时发现“无效免疫”现象而采取补充免疫,强化成人免疫;③牧区基层医疗机构在麻疹高发季节、重点地区要做好预检分诊、隔离治疗工作,提高对麻疹尤其是非典型重型麻疹的诊治能力。一旦出现麻疹流行,对周围人群迅速开展应急接种,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61.

2常虹,唐岩.沈河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53-54.

3都康平.消灭麻疹的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传染病分册,1983,10(2):56.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0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麻疹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为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危害尤为重要。我院传染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麻疹病人81例,现将我们发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麻疹患者。81例麻疹,成人组47例,小儿组34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2:1,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的为73岁,外来人口麻疹49例,占62%。

1.2临床表现

81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畏光、眼结膜充血、乏力、纳差、皮疹。

1.3并发症

成人47例中合并肺炎2例,有不同程度肝损占80%,以往只达42%[2],引起腹泻的有58%,以往可高达82%,而粪常规均正常。小儿并发大多表现为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合并肺炎3例,合并喉炎1例,无脑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成人组平均住院(7.5±1.5)天,小儿组(6.5±1.5)天。

2护理

由于大多数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特别出疹高峰期,需要做好高热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得当的护理会使患者早日痊愈,当患者发生并发症时,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2.1并发症护理

2.1.1支气管炎、肺炎

支气管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发展为支气管肺炎。除按一般护理外,应注意痰的性状、颜色,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必要时吸氧或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2.1.2肝损害

多见于成人患者,在护理中注意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的颜色及消化道症状,及时检测肝功能,遵医嘱给予保肝,降酶治疗。

2.1.3喉炎

多见于小儿患者,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及早用镇静剂,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颈部保暖,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1.4腹泻

当患者出现频繁腹泻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大便性状、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

2.1.5心功能不全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心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防止心衰的发生。

3讨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为病人实施完善的护理极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病人的各项护理,在患者发生并发症时,积极做好并发症的护理,促使患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 叶小玲、叶翠玲、刘慧芳:成人型麻疹32例治疗与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537-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