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管理理论十篇

时间:2023-04-17 11:37:03

经济学管理理论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1

论文摘要: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通过研究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的背景,内涵和不足提出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及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发展经济学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因此,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它涵盖了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新发展观另辟蹊径,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虽然面面俱到,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2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笔者认为,当展经济学家植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通过系统反思传统发展理论的优点和不足,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及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应主要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西方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从产业合理化入手,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则可能实现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因此,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后果。据统计,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实现GDP却仅占世界的4%,并使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省在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开发上也经历了同样过程,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

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效_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立刻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选择集约化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扩大要素投入,更具有客观现实性。当然,在投入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为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率型转化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7)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们所谓的体质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构造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以发展为纲来研究体制问题,使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如何,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4.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0.

[3]李国.自主创新任重道远[N].经济日报,2005,(4).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2

1.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源头

在新中国到来之前,我国林业经济还没有得到发展,林业经济的研究还只是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且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关注力度,我国有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慢慢关注世界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体系,进而来完善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通过系统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要加大人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管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刚开始不稳定,后来增长缓慢,再接着就是快速发展。随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林业经济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1.2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林业是一项关乎生态建设的产业,同时林业经济也关乎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一项民生事业,林业经济管理学也随之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与进步,国外和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都开始关注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热点。同时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慢慢的走上了国际化路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转型和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上有很大的成果,其中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和研究成果发展的机制规律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需要明确经济管理方向和研究方向,这样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前景。

1.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指导,专业结构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立,人才培养的方案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和问题。但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林业经济的管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好了才能更好的面对和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一大弊端,课程体系涵盖面少,有的时候甚至会少了林业核心课程。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大学为了迎合国家的发展要求都开设了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但是以前没有过开设这一专业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的这个专业都形如虚设,为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需要不断的优化课程的安排。我国大学在专业内容安排上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太少,不足够专业,还有就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模不大,大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很薄弱。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太多而且有很大是没有必要很浪费时间的,这就减少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设置不利于这个专业的发展,教学不够先进,有些理论知识过于陈旧,与现代林业生产已经产生隔阂,这些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最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如何快速壮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2.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林业经济管理学中还有很多的弊端。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是一切专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没有师资就没有发展前景,熟话说好马配好鞍,同样的好的专业也要配备好的专业老师。但是我国大学都有的一大教学弊端就是对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领会到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更多的向工业方面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大,国家非常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入驻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二,专业内容太少涵盖面太窄。教学内容太陈旧,不能跟上时展的步骤,专业内容很是落伍。林业经济管理学缺少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体系。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缺少自己专业学科的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2.2处理林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办法

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就要大学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帮助年轻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者到国外进行深造培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性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会议,促进和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学术专业研讨会,来提高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第二,建立完善的教师制度来约束,进而使得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快速提升。教师队伍要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进步会更快。

3结束语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3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002

1 管理理论的划分

管理理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现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种管理理论的划分方式。

主题划分的标准是指根据管理主题及核心内容来划分管理思想。它把管理思想分为传统学派、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和数量学派。传统学派主要是对生产事务进行系统地观察,得出一些管理的特殊技术。行为学派研究的是激励个人的方法及团队关系等等,主要运用了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管理过程学派则是围绕着管理的过程和原则来建立其管理理论的。数量学派则是把数量统计的方法运用到管理中,以解决管理决策。

时间为标志的分析方法是比较常见的,以不同历史时期为标志,并结合管理的研究内容来划分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管理思想史的书籍也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划分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理出管理发展的脉络。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阶段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管理理论时期。

人性假设的划分方法是以管理理论中的人性问题为主线来划分管理思想,人性问题是管理问题中的核心。这种划分方式把管理思想分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管理哲学的标准则是从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角度来对管理思想进行划分。把管理思想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机关系理论,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管理来提高机器的效率。二是人群关系理论,着重研究人本身,包括个人、组织及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三是人境关系理论,则是将人和环境统一起来,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构成的系统。

最后,以分析方法为标准的划分方法,是根据管理分析的方法和价值观来划分的。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就是用这种方法把管理思想分为了经验法、人际关系法、集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法、管理科学法、随机制宜法、管理任务法和经营法。

2 获奖理论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2.1 从主题维度

2.1.1 传统学派――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一种思维模式,把经济学从原来无摩擦的理想世界带回了有摩擦的现实世界,它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这个理论,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新制度经济学运动,在法学界也出现了经济分析方法,因此他开创了两个学科的两个流派。而且交易费用理论为管理学中传统学派提供了新的思维,为分析企业的成因和企业规模的边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科斯的交易费用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了企业产生的原因。科斯认为市场中的交易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签订契约、履行契约和监督契约执行的成本、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等等,这些科斯把它们定义为“交易费用”。而如果使用企业这种形式进行交易就可以节约大部分的交易费用,如工人之间的固定分工减少了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经理直接对工人的管理代替了讨价还价,企业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签订的长期合同减少了在市场中反复签订合同的费用,等等。因此人们愿意选择企业这种形式。

交易费用理论也为企业边界的限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上文中提到企业这种形式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企业官僚机构的弊端也会日益明显,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就会非线性地增加。科斯指出,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点上。因此,如果当某个生产或流通过程由市场机制调节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将这一生产或流通过程纳入企业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时,那么用企业组织形式代替市场协调机制就是有效率的;反之,则是无效率的。那么企业的有效边界的确定就是衡量这两个交易费的大小。

2.1.2 管理过程学派――作业决策理论

西蒙是至今管理学界唯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西蒙的学术贡献做出这样的评价:“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都基于西蒙的思想。”如此的评价,足以可见西蒙在管理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管理决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前提是“有限理性”原则,这是他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他对经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西蒙的理论对全面的经济分析不如古典利润最大化理论那么优美和适用,但是它们对一些领域的理解和预测提供较大的可能性。它们已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了多方面的活动,如公司内部取得信息能力的分布和决策,对有限竞争作市场调整等等。管理研究的理论大部分是根据西蒙的思想。

2.1.3 数量学派――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资源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其中利用了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为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比如,管理中的委托-问题就利用机制设计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来解决。

委托-关系在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的合作关系,如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委托-,企业与企业合作中的委托-关系等等。因此,它为管理中的这种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从委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存在着约束和激励的问题。

委托中的约束激励问题是委托方想使方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方不能直接观测到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得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方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方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方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得信息来奖惩方,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方最有利的行动。

2.2 从时间维度

科学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和分工作为理论背景,以追求效率作为管理目标的。18世纪末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有很大的贡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说明分工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管理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如何进行分工”的理论:雇主与员工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在分工产生的各道工序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经验的方法,以提高劳动效率。“经济人”假设也是制定用工资激励员工方法的理论基础。

管理理论中的战略思想源于20世纪20年年中期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调节社会资源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市场是失灵的,不能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使用,必须依靠政府才能弥补市场失灵。战略管理首先从干预企业活动的外部力量中来寻求管理的基本规律,要求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来自于政府的全方位的干预,成为那个时期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战略管理又发生了变化,因为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再度复兴,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存在着失灵的状况,主张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这时,战略管理的重点也从外部转向了内部,着重发展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源泉。

21世纪管理理论出现了新的理念,即人本管理,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新理念。这些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的研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舒尔茨以劳动力的异质化假定为突破口,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之谜。之后又发展到把人力资源和新知识作为新增要素内生化,强调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累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

2.3 从人性假设维度

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对人性的假设是管理学整个研究框架的核心。根据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管理学分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类别。而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对人的行为的假定。”在所有涉及到人性问题研究的学科中,管理学和经济学是有极为突出的。

在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它对人性假设的研究基本上回到了现实当中,它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限理性、双重行为目标等都是比较现实的。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显示制度来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是对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的修正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事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因此要从分析人的特性来分析影响效率的原因,从而使交易费用理论得到解释,并趋于成熟。

管理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就是从经济学中引入和继承而来的。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是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主张对人进行严格地管理。管理学中“社会人”的假设与新制度经济学当中的人性假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管理学当中的“社会人”假设是从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与“经济人”假设相比,它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需求,还有尊重、社交等其他社会需求。当然,它在内容上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足,因此,后来又出现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参考文献

[1]邓雪.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比较分析[J].企业活力,2009,(1).

[2]魏亮,代涛.经济学管理学的异质性、同质性及融合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2007,(6):10.

[3]武博,严旭,陈晓文.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2007,(5).

[4][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雷启振.设计有效机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理论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趋势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综述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种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先后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等许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美欧,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类生产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 世纪20 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积极性的影响。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间,它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权变管理理论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质量管理理论则出现在日本,它强调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和再造,从而实现企业的节约型生产。

二、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管理科学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须改变;管理科学理论依然需要,但必须有新理论取代。因为管理科学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海外,都是现代国家的兴国之道。在科技兴盛之世,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各系统都必须全方位管理,必须科学化,同时还将人性化。因为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式样,有序则生气盎然、万事俱兴,无序则无以繁荣、发达。各国企业经营多角化的过度展开或收缩使企业界面临着不同的命运,ibm 与联想的购并、波音与麦道、埃克森与美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美国及德国公司合作等新趋势,不仅强化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也使人们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判断、决策、实施、反馈等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越来越感到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数理方面的科学方法问题,而且也还大量地存在着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问题。我国日前要解决的不仅是具体方法和理论的问题,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各类问题。管理科学的哲学研究,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如果说哲学本身面临着一场革命,那么,管理科学取得哲学的灵魂后也会发生一场革命。这种“双重革命”,将使管理科学变成具有“灵魂趋使”的巨大力量,变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严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管理科学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是以自然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为母体和父体孕生出的子体科学。管理科学是充分运用两大科学体系的现有成果全面地转化为生产竞争力,通过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措施的优化,激励人们的行为优化,从而导致总体生产力的最大化与成本、质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学的现实价值更在于为解决各种社会提供有创新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体知识水平。“五商”素质和创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体商)。知识是寄生在人头脑里的最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绿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中国拥有大量的这种深埋在人力矿山里面的初级原料资源,管理科学就是从开掘人力矿到冶炼、加工、应用、输出高级人才并促其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科学手段。管理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凡是有人群行为的地方,便应有管理科学的介入,以求得组织的科学化、行为适应化、内耗的最小化、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错误与风险的最低化。管理科学是多层面的。

1.管理科学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学的知识有助于大至政府小至企业的决策者们分析决策形势,防止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识别新的机遇,经常能使政府和企业取得政治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 管理科学在适当条件下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擅于运用管理科学的组织较其竞争者更能形成成本优势。

3. 管理科学还是由成百个公司及众多个人组成的行业,他们给工商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管理科学服务。大至国家的科学管理,如政体、法治的演变与设计;研究各级政府、议会、司法、监督机构的设置、制衡、运行、反馈、纠偏、防腐;同时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专家程序决策系统”,“风险评估否决系统”建立起“电子政府”设立政府各级官员、议员、司法执法人员的资格标准与核查办法,候选人先通过公开资格选拔,然后竞选或任命上任,使权力处于相对透明被监督之中。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设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构架运行机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败”。

四、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和实践将在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目标模式、组织模式、效益模式等六个方面发生变革。

1. 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管理理念是领导者在管理科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 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决策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决策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决策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2. 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决策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科学方面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与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任何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运行节拍,求得自身的发展。

3. 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向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球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式。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决策方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用能力和经营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将集成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集成管理是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换大为手段,兼容各种决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连锁互动、共同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决策方式。

4.目标模式: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实现双重目标统一。在工业经济社会初期,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赤裸裸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主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顾客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企业利润几乎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部属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追求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统一,是22 世纪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基本趋势。

5. 组织模式: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根据物流程序设计的。专业分工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基础和程序。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分工越细、越专业化,企业协调监督就越复杂,导致了管理环节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业效益降低,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信息开放性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业决策中凡是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现电脑操作;而非标准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减少,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5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6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1] [2]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7

由于党校的经济管理教学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教学条件也远不如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这种浮于表面的教学不但浪费了党校的教学资源,而且还无法使学员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很难于实现教学目的。从学员的角度来分析,前来党校接受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领域,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有所不同,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的角度会存在着差异。一些学员对于经济管理知识一无所知,经济管理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应用性经济管理知识的讲解是建立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要使这些来自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学员能够将经济管理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于党校教师来讲,实施有效的教学是非常困难的。

2调整党校经济管理教学途径

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党校在经济管理教学中,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以提高党校的管理教学的同时,还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在教学中渗入时代元素,并根据现行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教学不断地调整,以从不同的层面,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方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推进党校对于经济管理教学的认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理性思考。

2.1建立专业化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教师队伍

党校的经济管理教学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要求学员能够深入领悟到知识的深层次涵义,并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经济管理知识基础上的多学科融会贯通,以提高经济管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就有必要建立起党校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结构,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以使学员对于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并在自身的岗位上将决策人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了提高党校教师的知识修养,还应鼓励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党校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入高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以充实知识容量。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通过网络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不但丰富了原理知识,而且还会不断地更新观念。

2.2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党校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使学员进入到党校接受培训成为了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意义实现教育价值。鉴于党校学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并来自于各行各业,可以将经济管理教学与社会活动挂钩,组织各种活动开展实地教学,充分地将党员社会实践作用发挥出来,将经济管理知识原理填充其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国庆节期间,可以组织党校学员观看《开国大典》等类似影片,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将经济管理教学内容渗入其中。将政治、经济与社会学相互贯通,避免了学员僵化地理解知识。为了促进党校学员对于经济管理知识产生认知,可以组织演讲或者征文的形式,督促党校学员自主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以补充在该知识领域中所存在的空白。

2.3加强党校经济管理教师的管理

党校教师兼职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党校工作的性质而言,教师从事多项工作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教师的职责予以明确,以使教师一身兼多职的同时,能够在经济管理教学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党校对于新入党的积极分子要开展有效的启蒙教学,就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实施言传身教。对于中层以上干部的经济管理培训,则要将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融入其中,以达到更高的知识层次。

3总结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8

经济管理教学发展

新的一年党校经管教研室根据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挑战后金融危机对经济管理教学提出的要求,结合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着重从教学内容再提升、教学方法再转换、理论教学再深化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的深层次转变,使经管教学呈现新的局面。

一、教学内容再提升

挑战后金融危机,要求经管教学改革必须突出新意。我们基于理念新突破把教学内容改革置于当前经济热点上,从新破解和再深化的视角中推陈出新,探究出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前沿性教学的新课题。目前充斥经济管理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是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这对于我国经济理论界来说是近期时常争议的事。

二、教学方法再转换

党校传统教学立足点在于对已有知识的课堂面授,重教轻学,忽视了“热议”、“新议”教学方式,满足于“理论灌输”、 “专家补缺”、“样板引路”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路径。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推出了“双主”互动、“双学”互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1、“双主”互动教学方法

构建以教师和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互动机制,首先尊重“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员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互动方式施教,比如老师授课遇到来自实践中的知识困惑由学员帮忙解答,学员在学习中的理论缺失由老师帮助弥补;其次定位老师角色,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互动中,变老师被动为主动,在老师熟悉教学对象、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发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老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平台上释放能量;再次定位学员角色,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互动中,怕困难、不求进取的学员是互动中的弱者,要使学员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者,老师必须以观念交锋、思想碰撞、反思体验,同学员进行思想沟通,优势互补,实现互动共赢。

2、“双学”互动教学方法

党校教师占主导或支配地位的课堂面授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员积极性的发挥。党校教育不应该是以课堂面授为主,而应以自学探究、互动交流、沟通研发为主。学员之间有一个双方或多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排查问题的能力,有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整合互动原则和互动形式提高培训实效的能力。因此,老师授课要体现学员的“双学”互动效应,让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研讨,使他们的综合素质由开放型向创新型转变。

3、“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人为本”,要把方法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使学员专业化、知识化、理论化,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论上,按照“因人而异,打造高端人才”的思路,实现教学方法以学员为中心向以高才学员为本的转变。针对学员的类别、层次、工作性质、培训目标,可开设不同的班次,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不同学制,不同班次教学方法个性化、差异化,从而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齐头并进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使教学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统的“理论灌输”、“专家补缺”、“样板引路”的教学向“以人为本”的高端式转变,做到因才施教,让学员受益。

三、理论教学再深化

党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继续教育,受训对象多数是党的领导干部。由于党政干部忙于事务工作,学习时间少,培训机会少,理论水平缺乏深度和广度,需要在党校学习提高,这就决定了党校理论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深层次性。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理论教学进行了再深化:

1、在内容上突出创新性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也成为指导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党校理论教学深化的动力源。我们要发扬党的理论创新传统,坚持革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以提高理论教学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拓宽理论教学领域,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国家和世界变化新格局,围绕世情、国情、省情、县情变化了的实际,贴紧学员自身理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创新党校理论教学。

2、在方法上突出实效性

加强理论教学方法研究,完善理论教学方法体系,是强化理论教学的高平台。为推动理论教学方法深发展,按照理论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就党的“道路、旗帜、目标”等方面,我们作了深入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创造了“前进道上怎样看路标、红旗底下怎样当旗手、发展目标上怎样去实践” 联系实际的理论教学方法,同时还定位了党校理论教学再深化的方向和途径,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方法布局;围绕党的十精神,深入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微观运行理论教学方法研究,按照不同层次学员对不同层次的理论需求,编写了不同层次的理论教学方法问卷教案,以适宜不同时期、不同班次、不同水平的长短期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9

一、在经济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决策是对未来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多种方案的最优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决策活动主要凭借经验而逐步走向科学化。科学决策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空前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竞争性。面对这种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经济管理领导者决策的科学化。决策正确,能够避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科学协调发展;决策失误,从宏观经济方面讲,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从微观经济方面讲则会造成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巨大经济损失。对党的事业和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实践证明,一次大的宏观决策失误,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完全恢复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我国1958年出现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大折腾”,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

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只能来自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所谓决策的科学性就是决策能真正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不能以良好的愿望代替客观规律,不做三拍领导干部:即一拍头脑上项目(由于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政绩,没有调查研究,盲目上重大重点项目),二拍胸膛表决心,三拍屁股走人(当决策失误时,要求调动单位);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因此,领导者在经济决策时,就要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从全局到局部,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果进行周密的方案论证工作。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事物作出定性的研究,还要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事物作出定量的分析。为了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就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原则,并运用一系列科学的决策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二、领导者在经济管理中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笔者认为,领导者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方法进行。

(一)决策的原则。

1.信息准全原则。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选择、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工制作,才可能作出科学决策。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是与所掌握的各种情报资料的准全性成正比的。情报资料的质量越高、越真实可靠、越全面,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越具有科学性。

2.可行性原则。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都是为其实施的,因而必须是可行的,要从实际出发,慎重论证,周密审定,评估、确定其可行性,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3.对比选优原则。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只有一个方案,就无从对比,无从选优。因此,对于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重大重点项目、巨额的经济投资都应作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优。

4.集团决策原则。所谓集团决策,一方面是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咨询参谋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大经济决策中,经济决策的科学化需要有决策民主化作保证。在缺乏制约机制的集中决策体制下,重大经济决策过程往往受到“长官意识”的严重干扰。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可以避免重大经济决策受少数人的影响,能突破信息量不足的局限,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决断。

(二)科学决策的方法。

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包括淘汰法、排队法和归纳法等具体方法。淘汰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评价标准,对全部备择方案筛选一遍,把达不到标准的方案淘汰掉,从而缩小选择的范围。排队法是经过综合判断把备择方案按优劣顺序排队,权衡比较,从优选择。归纳法是把类似的方案分成几类,先从每类中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进行比较。

2.数量分析法。在多目标、多因素、多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定性分析,依靠经验判断方法很难直接找到最优或满意方案时,必须借助数学方法,电脑辅助等进行定量分析,使决策达到精确化。

3.试验法。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无形因素起重大作用,而不便于用数学方法分析的问题,先选择少数几个典型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以此作为最后决策的依据。

三、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制定

科学决策是科学地制定决策的结果。科学地制定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正确的方法。它是调查研究、精确计算、系统分析论证、审慎抉择、付诸实施的连续完整的运转过程。按其客观进程,经济决策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发现、提出和论证有待决策的经济投资问题,是决策的起点,应该看到发现问题并不容易,确认问题更是十分严肃的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需要运用一切现代化的电脑辅助工具作手段,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对经济活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全面地调查研究。

2.系统分析,确定目标。领导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以后,为了正确地确定经济决策目标,一定要进行系统分析。目标选择不正确,势必导致决策的失误。确定决策目标是经济决策的重要环节。只有确定了正确的决策目标,才能为经济发展明确方向和要求,才能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提出方案,并为方案的选优提供具体标准,才能为最终衡量决策的正确性、效果性提供起码的依据。

3.收集资料,科学预测。信息系统是决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缺少了它必将导致经济决策失误,经济管理混乱。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需要了解国家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国内外的市场动态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一个企业重大经济的科学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状况、设备构成、人员构成等。不但要有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还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主管部门的意图,同类型产品,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状况,以及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在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包装等方面的要求等等。

4.拟定方案,全面评估。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途径和办法,所以应该提出几个方案加以比较和选择。必须坚持节省、创新、精心设计和求实的原则,使提出的每一备选方案切实可行,并有确切的数据,反映其结果,说明其优点、弱点及其在实践中的条件。在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条理化、直观化,以便领导者择优决断。评估方案,就是对可供选择的各个方案进行分析、权衡和论证:一是可行性研究。着重分析每个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其它制约条件下,是否具备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二是协调性分析。经济决策的制定,要看其是否处理好经济系统,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三是效果的综合评价。既要研究备选方案对经济客体性能的影响,又要全面评价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是潜在问题的分析。要估评到每个方案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研究预防措施以及万一发生问题时如何补救等;五是充分估计人的因素在决策执行中的作用。

5.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决策在于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在全面评估、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之后,将各个方案按优劣顺序排序提出取舍意见,交由领导决策。因此,领导者应集中全部精力,善于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具体条件下相对最优的方案。为了追求优化的“满意决策”,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选优标准:①照顾全局;②技术合理;③经济合标;④见效快。对于风险型经济决策,还应该根据其特点确定选择的标准。风险型经济决策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它要面临和处理多种不确定因素。这类经济决策不仅受到决策变量即控制变量的制约,而且受客观状态:即自然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经济决策,应当制定出具有不同决策变量的各种备选方案,列出可能发生的影响决策后果的各种客观状态,估计各种客观状态下的可能结果,按照各种客观状态出现的概率,确定出期望达到的标准。

四、科学决策的实施

决策方案择定后,决策者要有气魄和胆略坚决执行决策。

1.拟定实施计划。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化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制度。作出时间和进度的安排,要有层层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层层保证总目标的落实,尤其要充分注意起点计划的编制。它不仅有马上起指导行动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其它方面的影响。

2.建立组织,落实责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根据方案的要求,认真挑选合适人才,放到重要环节的关键岗位上,并且制定出各级各部门及执行人员的责任制。

3.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要做好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工作,以求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共同执行,实现最终目标。

经济学管理理论篇10

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法

什么是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的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准中国的现实,经济学家要懂得中国的事情。如果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困难:第一,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第二,不易做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懂得中国的事情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懂得中国的事情是不够的。方兴未艾的转轨经济学正是如此来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经济中的新现象。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罗兰(GérardRoland)的新书《转轨与经济学》概括了在这一领域中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经济学正是在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探索中发展的。前面论及的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这样,转轨经济学也是这样。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使我们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问题时能够站在这一参照系的高度来观察貌似纷乱无序的现象。有了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一参照系,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情况在国际范围内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上,以便准确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则,无论是对现实的分析还是对政策的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改革时都会缺乏方向感,丧失大视野。

进一步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这可以分别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第一,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家、经理和政府官员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人一样,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用现代经济学的这一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在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复杂的转轨问题时,对人的行为做出一致的和近合实际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国的改革大趋势是纳入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参照系作为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不仅合适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引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和结论的确能帮助研究人员扩展思路。但是,由于改革是错综复杂的过程,任何比较系统、深入、精细和经得起推敲的研究都必须超越概念的解释和措辞争论的层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而现代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数学模型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而发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经过适当的修改,考虑进中国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是可以被运用来分析中国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