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小诗歌十篇

时间:2023-03-24 15:56:27

交通安全小诗歌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1

一、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诗歌创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之下,对人或物所产生的心境的体现。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也往往会被深深地烙上时代的痕迹。这为学生学习诗歌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要想读懂古诗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处理。要准确把握好诗歌创作时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独特心情,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做到知人知事,从而为准确鉴赏诗歌打好基础。而完成这一学习环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学习时空。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为学生安排了实践活动,到学校图书室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有关王维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登高”等习俗的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安排每个小组对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堂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拉近了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神秘,为学习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法指导,降低诗歌学习难度

读懂诗句的意思是学生学习古诗最枯燥的任务。如果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生硬的传授模式,学生不但不理解诗歌内容,而且会感到古诗学习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研讨失去兴趣。更让人可怕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教师的讲稿。然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开放封闭的课堂结构,还课堂主体于学生则会大大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采取扩、补、留、换、调等方式解决诗歌语言为学生学习带来的障碍。诗句的今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扩(将单音节词扩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补(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在今译中要补充)、留(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就今译时直接可以保留)、换(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调(古诗中为了保证诗歌韵味或增强表达效果,往往会对一些词语的顺序进行了特殊的安排,我们在今译时要对这些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整)等一些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2.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在古诗意义的了解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让他们在自主形成的学习小组中,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不统一句式,不统一标准,只要学生的理解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诗歌通过物象表达情感,而物象又是记忆的基础。古诗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积累,为了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整合课堂。一方面,教师结合所教学的古诗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展现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在体验诗歌的审美价值的同时,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印象,从而有效地积累古诗。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之中可配一些音乐。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应是较为敏感的,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选取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在学生诵读过程中配合教学,让音乐的旋律与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

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意象又是通过语言进行再现的,这为学习古诗创设了想象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这些时机进行丰富的想象,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不仅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想象寒冷的江面,特别是对柳宗元当时的神态与心理的想象。并组织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将联想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中,较为有效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对在志之士的冷漠与迫害,并全面体验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态,完成了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广,讨论交流的学习高潮迭起。

五、加强朗读指导,体验作者情感

古诗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诵读。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在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必要的方法指导:诵读前,要渲染气氛,激感,以引起共鸣;诵读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要读出诗人的情绪,将诗的感情转化到深情诵读中来。在学生诵读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点评与鼓励。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情感朗读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情感朗读活动,让整个诗歌课堂教学充满感情。如,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让学生听课件范读先把握好节奏,对需要重读的地方做出标记,然后安排一些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后,有意对他们读得比较到位的地方进行点评,肯定了他们的做法,随后安排一些平时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进行朗读,在他们朗读结束后,同样对他们进行鼓励,并安排他们多次诵读,以达到情感朗读的效果。为了提高同学们诵读的热情,我还安排了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的诵读比赛。这些教学环节,不但让学生当堂完成了积累诗歌的学习任务,而且让学生在情感诵读中体会了杜甫为国而欢的爱国情怀。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2

凯瑞安(Kay Ryan,1945- )在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天赋的诗人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的。1983年瑞安在朋友帮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龙的开场和谢幕》(DragonActs to dragon Ends)时几乎不被注意,直到1994年她的诗集《观赏火烈鸟》(Flamingo Watching)的出版,瑞安才获得了一小部分人的关注。在读了她的《观赏火烈鸟》之后,达拉乔伊亚(Dana Gioia)1998年写了《发现凯瑞安》(Discovering Kay Ryan)一文,引起了很多学者对瑞安的关注。在文中他说道,他被瑞安诗歌中非比寻常的紧凑和密度所深深吸引,没有一个新的诗人像瑞安一样,因为她富有想象的天赋和独创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自从2008年瑞安被选为美国第16届桂冠诗人,瑞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力。她那种短小紧凑却充满睿智和幽默的诗歌风格以及她隐士般的生活方式为她赢得了当代狄金森的美誉;她对韵律的强烈偏好、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思考让人联想到罗伯特弗洛斯特;而她非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她细致观察、精确描摹的功力又常常让人将她与玛丽安穆尔和菲利浦拉金相提并论。遗憾的是在国内很少有学者对瑞安和她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也只有3篇相关的期刊论文。因此对瑞安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瑞安的部分代表性诗歌作品的细读,详细梳理了瑞安的日常生活诗学路线,以期对她的诗歌特色和诗学成就做出初步的评价。

一、日常事物作为诗歌题材

日常生活事物是瑞安诗学构建中的重要题材。日常的活动是日复一日的,这是维持生活常态的必要条件。因此日常生活多由重复性实践组成,这最终造成了日常生活思维的惯常性,乃至于自动化。而瑞安从日常生活自身与内部出发,反思微观的日常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的多面性。日常生活虽有其重复性、保守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有无穷的活力与创造能量。瑞安试图通过诗歌展示平庸生活中的美丽。瑞安有意避开当代美国现代派文学专注的大题材、大文学写作,转而关注平凡人、普通动物和日常家庭事物。瑞安倡导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这也契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呼吁。因此瑞安也被称为当代美国诗歌界的局外人。瑞安曾公开表示她对当代的诗歌不感兴趣,她不喜欢听别人读他们的诗歌,有太多的诗歌在这儿了。

瑞安常常在诗歌中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生活现象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惯常性和重复性的描写,瑞安意欲反映日常生活是人人生存和生活的领域,拥有独立的个体生存平面;是一切其他生活的聚集地、纽带和共同基础。人是日常的,离开它人就不存在。在诗歌《蛛网》中,瑞安对蜘蛛的细致刻画足可与穆尔那些最著名的动物诗媲美,而其传达的对他者生存的关切又颇具几分威廉斯的风范:

从其它/角度看/这些纤维似乎/脆弱不堪,但是/那可不是/蜘蛛的观点,时常/拖着粗重的/绳索,把它/套挂在/最佳的场所,/拼尽全力。这是/沉重的工作/随时随地,/防止塌垂,/再紧上一紧。/生存/从来不会/轻松/惬意。

诗人指出,虽然在他人看来,每一根蛛丝都是那么轻飘脆弱,但是在亲力自为的蜘蛛眼里,它们却是沉重的负担。为了把蛛网织在理想的位置,蜘蛛必须拼尽全力拖曳这些粗重的绳索。而且,它的工作不是一时的付出,而是时时的艰辛:编织蛛网固然困难,日常维护也绝不轻松。

二、老调新弹

瑞安显然希望成为唤醒传统的先行者,而她对传统的尊崇,首先体现在她对陈词滥调的某种杜尚式成品创作(readymade)上。她以老调新弹者(rehabilitatorofcliche)自居,频繁地将陈词滥调或习语当作自己诗歌的标题或生发议论的引子。例如,诗歌《水晶鞋》《披着狼皮的羊》《伯利恒的星星》以童话或宗教故事入题,《我们边航行边造船》《闲人无安生》《沧海一粟》以谚语人题,而《假如月亮只圆一次》《一根普通钢针可在纯净水面上漂浮》《黎明之前最黑暗》则源自最平凡、最俗套的生活体验。在接受萨拉费伊(SarahFay)采访时,瑞安坦承自己经常借助陈词滥调来思考,认为它们丰富的隐喻性是启动自己思维的一种方式。

瑞安的诗歌向来以短小紧凑著称,陈词滥调和习语的文化积淀又弥补了因短小而缺乏思想纵深的潜在弊端,同时,陈词滥调和习语广泛的大众基础也无疑为诗歌的接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正如《石灰光》所示,瑞安的诗歌并非是对陈词滥调的单纯释义,而是通过个性化的引申、曲解和演绎向其注入极富时代性和艺术张力的非意义,让它们成为表达她个人诗学理念和哲思的载体。列斐伏尔曾说过:分析日常生活可以在平凡中挖掘出非凡。人们通常并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日常生活是欲望与需求、严肃与浮夸、自然与文化、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汇集点和冲突点 。瑞安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表达了她日常生活的诗学理念。

三、日常语言作为诗歌语言

简朴的语言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也是真实生活的最原始凭证,是表达生活惯常性的真实面貌的工具。相对于华丽的辞藻,质朴自然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恢复人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表达深刻的主题。瑞安认为理想的诗歌应是用素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主题。瑞安批评那些引经据典、朦胧晦涩的诗歌,主张纯洁诗歌用语入诗,倡导用朴实的诗语、简单完整的诗行等写作。瑞安的诗歌以短小,紧凑著称,她的诗歌一般少于20行,每行都少于6个音节。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3

摘 要: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英语诗歌的存在。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英语诗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诗歌 诗歌鉴赏

引言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让诗歌具有别样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诗歌的永恒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诸多文人骚客为之着迷和惊叹。英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的今天,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学英语的时候,竟然忽略了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英语教师大多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务任务,只注重教材上主体课文的分析和讲解,忽略诗歌的存在。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为例,尽管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收录部分经典的诗歌,但大学数英语教师上课的时候几乎很少涉猎这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注重英语技能方面的训练,他们宁愿多花费时间准备和参加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或竞赛,而很少注重个人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无论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英语诗歌这个宝贵的资源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然而英语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还蕴藏着很多其他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告诫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意思是说:“学生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启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使人合群,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1]言下之意,诗歌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修养。英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英语诗歌充满了人生哲理。

生命之河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尤其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英语中那些优美简洁且又充满人生哲理的诗歌会给予学生深刻的人生启迪、思想感悟和正能量,让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例如美国诗人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s)的诗歌《梦想》(“Dreams”):

Dreams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某些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对于学业、情感或未来的迷茫。这首关于梦想的诗歌,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有助于学生走出困境,用一颗勇敢坚强的心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2.英语诗歌可以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美的诗歌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有助于培养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高尚的情操。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构思、意境、选词等各方面也都自成体系。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把对美的感悟传递给读诗的人。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歌《水仙花》(“The Daffodils”)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The Daffodils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英Z诗歌作为人类文华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英语诗歌可以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养育了诗歌,诗歌铭刻着文化”[2]。诗歌中深藏着文化的密码,诗歌不仅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人类全部的文化心理原型。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英语诗歌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例如英国叙事长诗《贝奥武夫》中记叙了民族英雄贝奥武夫屠杀喷火巨龙的英勇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利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贝奥武夫》中英雄与龙的搏斗被认为是善与恶的较量。由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和不同的文化内涵,龙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由此可见,英语诗歌佳作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很好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有效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角色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理念的兴起,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大学英语诗歌教学中。还是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为例,该套教材共有四册,供非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和大二使用。该教材第一册共收录诗歌七首,第二册收录诗歌九首,第三册收录诗歌五首,第四册收录诗歌五首。这二十六首诗歌短小精悍、风格各异,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教师而言,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把任务分配下去。由于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众多,每个人负责一首诗歌,这样可以确保备课的质量。接下来就是查找、整合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和录制微课视频的过程。最后将录制完成的整套视频资料上传至学习空间,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利用课下时间去观看老师上传的视频并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课时有限,老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轮流上讲台做展示。每次课可以预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每一组的代表上讲台做汇报,阐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微课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于英语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英语诗歌学习空间。

除了正常课堂的教学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英文诗歌的学习功效。由于科技的发展,4G网络的普及及智能手机的兴起使网络交流平台成为学生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QQ、微信、微博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填补了他们学习生活之余的时间。据某项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使用QQ和微信的时间大约在1小时―4小时”[3]。面对网络信息化时代促成的新局面,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交工具让网络不仅成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还可以让网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QQ、微信、微博等成为一个移动的学习平台。

大学英语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学习群,在群中定期上传一些优美的英文诗歌。师生可以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畅谈诗歌与人生,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锻炼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美妙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情怀,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泰戈尔的著名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这首诗歌以其精致的文字和动人的主题深受学生喜爱,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dista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优美的诗歌总是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纯净和共鸣。对于处于青春年少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首关于爱情的诗歌走进了他们的心田,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3.大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培养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近年来,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创建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很多高校都举办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配音比赛等。笔者认为,除了以上活动之外,外语学院还可以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含义,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英语诗歌形式各异,魅力无穷。加强英语诗歌的学习既可以给予学生深刻的人生启迪,又可以提升W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将英语诗歌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网络交流平台及英文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课外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英文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孔丘,著. 刘崎,译评.论语[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58.

[2]叶潮 .文化视野中的诗歌[M]. 成都:巴蜀书社,1997:1.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4

关键词:《魔王》;结构特征;音乐形象刻画;钢琴伴奏;诗与乐

艺术歌曲是“一种结构短小、歌词精美,旋律和伴奏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享有“德奥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发展到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旋律优美又充满诗意,同时又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丰富土壤,将诗歌的韵味与音乐的曲调达到完美的结合。

本文所要分析的这首叙事歌曲《魔王》完成于1815年,是舒伯特在18岁时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一首作品。作品的内容源自德国的民间神话,讲述了一位父亲抱着生病的孩子请医生诊治,但孩子没有得救,就在父亲回家的路上,孩子在父亲的怀里停止了呼吸,魔鬼用甜言蜜语诱惑天真无邪的孩子,将他带进了死亡。作品中分别描绘了叙述者、父亲、儿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的形象,“歌德的诗比通常的早期叙事歌紧凑,情节展开速度极快,三个人物形象中孩子的哭叫声每重复一次升高一个音,进行的停顿和宣叙调中最后一行诗句制造了卓绝的戏剧性结局。”这首作品通过人声和钢琴伴奏的紧密结合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境和气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为突出。本文试图从音乐结构中的艺术特征、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完美刻画、钢琴伴奏织体的独特地位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体现出歌曲中诗与乐完美结合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结构中的艺术特征

这是一首通体歌形式的叙事歌曲,即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整首歌曲除前奏以外共有八个段落,共148小节,歌曲在主调g小调的基础上不断频繁地转调,最后又回到g小调上。前奏部分(1―15)共15小节,由g小调进入,连续的三连音从一开始就将歌曲带入了紧张地气氛。歌曲的第一段(16―32)共17小节,由故事的讲述者所演唱。这一段由四个方整乐句构成,之后是四小节的间奏,由钢琴伴奏完成。第二段(37―54)共18小节,是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同样为四个乐句构成。第三段(58―72)音乐的力度为ppp,是魔王对孩子诱惑的声音,情绪十分紧张而神秘,由四个乐句构成,整段都在降B大调上进行。第四段(73―85)又是儿子与父亲的对话,第一句由g小调进入,进而向属关系调的b小调离调,第三句在e小调陈述,最后在结束处转回到其关系大调G大调。第五段(87―96)魔王的声音第二次出现,由C大调进入,在第二句转为属关系调G大调,第三、四句回到C大调上陈述。第六段(98―112)又是孩子对父亲的呼唤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安抚,从a小调进入,第二句转入升c小调,最后转入d小调。第七段(117―131)第一、二乐句都在d小调陈述,第三乐句向降b小调离调,最后又回到g小调。第八段(133―148)又回到故事的讲述者的角色,前两个乐句在g小调进行,第三句转入降A大调,最后由钢琴伴奏使全曲结束在g小调的主和弦上。

曲式结构图如下:

全曲除前奏以外共分为八个乐段。乐曲的前奏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三连音模仿的急促的马蹄声使音乐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地气氛当中。如谱例:

人声以叙述者的口吻从第15小节的弱拍进入,造成了神秘感。第一段为四个乐句,每一个乐句都由4小节构成,为4+4+4+4的方整性乐段结构。第二段也由四个乐句构成,前三句都为4小节的乐句,第四句为3小节,为4+4+4+3的结构。第三段是魔王对孩子诱骗的召唤,结构上与第二段相同,为4+4+4+3。第四段又是孩子与父亲的对话,为4+3+2+3的结构,前两个乐句是孩子对父亲求助的呐喊,后两句为父亲对孩子抚慰性的话语。第五段魔王再次出现,进一步诱惑孩子,为2+4+2+2的结构。第六段孩子的恐惧感加强,声调升高,造成了音乐紧张不安的情绪。这一段为4+3+4+3的结构。第七段魔王和孩子这两个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同一乐段,形成了乐曲的高潮,也是整首歌曲最紧张不安的部分,结构为3+4+4+4的四乐句结构。最后一段又回到叙述者的角色来交代整个故事的结局,为4+4+3+3的结构,最后一句的唱词只有两小节,结束音是由钢琴伴奏来完成的。通过对整首歌曲中乐段和句法的划分,可以看到,除第一段以外,其余乐段均为不方整的乐段结构,这不仅说明音乐与诗词联系的紧密性,同时也造成了音乐的不稳定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艺术歌曲《魔王》在调性上虽然全曲频繁转调,但始终围绕主调g小调进行,并且最后结束在g小调的主和弦上,形成了调性上的统一。歌曲的八个段落都由4个乐句构成,形成了乐段规模的统一。钢琴伴奏织体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造成了从头至尾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音乐情绪上的统一。唱词与钢琴伴奏的紧密结合,形成了音乐的连贯性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统一。歌曲中不断离调和转调,造成了音乐的不稳定感,同时也表现了不同的音乐性格和人物形象。不同的角色采用了不同的力度和音调,如孩子的恐惧性音调,父亲的平稳性音调,魔王的诱惑性音调在旋律和音高以及力度上都形成了差异。乐段中句法的不方整性构成了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

二、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完美刻画

浑厚的男中音首先叙述黑夜疾驰的马蹄声,是父亲带着儿子正要回家。父亲以深沉温暖的声音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害怕惊慌?孩子以微弱的声音回答他,说自己看到了头戴着雉尾皇冠的魔王,接着魔王鬼魅般的声音真的出现,充满诱骗,要孩子随他一起走。孩子变得惊慌失措,他呼喊父亲,父亲极力安慰孩子,告诉他看到的不过是烟雾弥漫,不过是风吹树叶的声音。孩子的恐惧令父亲感到不安,快马飞奔回家,但孩子最终还是没有逃出死神的魔掌。

歌曲的第一段是故事的叙述者的开场白,口语化以及陈述性的朗诵音调将听众带入故事的情景当中。第二段至第七段都是父亲、孩子和魔王三个角色的对话,都由一位演唱者来完成,这就需要演唱者担任不同的角色变化,从而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形象和心理活动。最后一段又交给讲故事的人来叙述故事的结局,尽管父亲竭尽全力赶回家,但怀里的孩子还是死去了,父亲悲痛欲绝,故事以悲剧收场。

作品中歌词与钢琴伴奏结合十分紧密,可以说故事的内容和内涵是由歌词和音乐的钢琴伴奏共同来完成的,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来看,全曲离调和转调十分频繁,但始终围绕主调g小调进行。在第二段孩子对父亲的呼喊以g小调,进入,通过半音进行转到g小调的属关系调c小调上,之后又通过钢琴伴奏过度到降b小调。第四段中孩子的出现仍然在g小调及其下属关系调b小调上进行。第六段孩子的唱段在a小调陈述,到第七段孩子的声音最后一次出现仍然是在小调上陈述。可见,小调性的音色更能体现孩子柔弱的心理,听众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向父亲求助的渴望以及对魔王的恐惧。并且在旋律上,孩子唱词的音域一次比一次升高,力度不断加强,把音乐推向了高潮。但不同的是父亲的角色第四次出现时调性十分不稳定,先是在升c小调,又转到d小调上,体现了父亲紧张地情绪加强,也预示了孩子不断走向死亡的事实。如谱例:

而表现魔王的形象多为抒情甜蜜的的音调,力度上明显减弱,对孩子充满了诱惑,同时也映射了魔王美丽温柔的声音背后所隐藏的虚伪和狡猾。魔王第三次出现的时候与前两次出现了明显不同,声音不再温柔,力度加强,魔王狰狞暴力的真正面目暴露出来。如谱例:

作曲家通过调性的色彩差异将三个角色的人物性格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也是整首歌曲频繁离调转调的原因所在。

三、钢琴伴奏织体的独特地位

钢琴伴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是十分重要的,他的钢琴伴奏与歌曲的旋律同样丰富多样、匠心独运。钢琴音型往往从歌词当中深化出来,例如这一首《魔王》中,贯穿全曲的三连音音型就是模仿了故事中急促的马蹄声,同时也描绘了父亲紧紧抱住受惊的孩子赶路时手足无措的焦急心情,从而形成了整首乐曲的紧张度和神秘感。可见,钢琴伴奏的音型并不是单纯的简单模仿,而是用以渲染歌曲当中故事发展的意境。整体来看钢琴伴奏的音型并不复杂,和声大多在主属关系上进行,但由于整首歌曲频繁离调和转调,因而钢琴伴奏就在乐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演唱者提供转调和弦进行过度,使唱词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钢琴伴奏织体在舒伯特笔下的艺术歌曲中具有与声乐同样重要的地位,它在音乐形象的刻画、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音乐音响效果的意境烘托等方面赋予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谱例:

四、结语

舒伯特一生简短而朴素,歌曲《魔王》是舒伯特早期创作中的作品。当时舒伯特被哥德的抒情诗所启发创作艺术歌曲,曾想与哥德相识,但没有得到回应。从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舒伯特和哥德的遗憾,也是一个时代的遗憾。在舒伯特的音乐中,他渴望自由地表达思想,渴望将内心的悲哀与热情、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失败感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但舒伯特又不是完全的浪漫主义者,他崇拜贝多芬,“而贝多芬有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者,有时又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者,舒伯特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贝多芬的这种双重性。”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利德歌曲在浪漫主义初期达到了真正繁荣的高度的原因。或许舒伯特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艺术歌曲之父”,在舒伯特的时代,利德歌曲并不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但是,舒伯特却将艺术歌曲完全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对待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舒伯特并没有采取浪漫主义的做法将诗歌推崇到绝对的高度,而是将器乐伴奏提高到与诗歌以及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诗与乐之间的一种特有的均衡关系。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并不是像以往作曲家的歌曲创作那样只是配以简单的和声辅助,而是将人声与伴奏巧妙地相结合,真正使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人们常说哥德不喜欢舒伯特为他的诗作配成的歌曲,而喜欢采尔特所配的那些简单得多的旋律,这证明哥德的音乐趣味未免太差了。但是这也很可能是因为哥德感觉到在采尔特的歌曲中他的诗还占着统治地位,而在舒伯特的歌曲里,把他的诗变成了音乐,从而剥夺了他的诗的所有权了呢?”或许这只是当时一些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然而今天已然无须再去争论,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艺术歌曲的确在舒伯特的笔下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并成为几百年后依然不可磨灭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徐兆仁.浅议艺术歌曲的属性与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2]沈蝶.诗与乐的交响――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J].黄河之声.2012(02).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城郊;SWOT分析;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乡村旅游在地域上可以分为城郊型和远郊型,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不仅切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且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城市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1研究区域概况

柳街镇地处都江堰最南端,辐员面积47.2km2,镇域人口4万余人,辖13个村,2个居民社区,228个居民小组。柳街镇距成都市区41km,距都江堰市区27km,南与崇州市观胜镇交界,北与本市石羊镇接壤,西与本市安龙镇相连,东与温江区寿安镇毗邻,是都江堰境内唯一一个进入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乡镇。自成青快速通道开通以来,柳街镇区位优势凸显,成为都江堰市对外连接的南大门。近年来,柳街镇在都江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目标下,依托镇域内资源优势和田园文化本底,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柳街镇接待游客从2016年的16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3万人次,2018年已超过52万人次,带动百姓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2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SWOT分析

2.1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优势(S)

2.1.1丰富的旅游资源。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都江堰坐拥文化、自然、灌溉工程三大世界遗产,市域旅游资源量多质高,发展潜力大,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旅游市场广阔。柳街镇作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川西水乡”、“兰草之乡”、“诗歌之乡”美誉。镇内七里诗乡景区集大地生态景观、川西林盘、乡村绿道、田园诗歌文化、民俗非遗技艺展示于一体,近来成为成都周边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点。柳街镇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2.1.2优越的区位交通。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最南端,西南与崇州接壤,东距成都市中心40km,北离都江堰主城区27km,是都江堰境内唯一直接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乡镇。A24县道、成青快速旅游通道、中崇路、玉沿路、柳安路及四通八达的乡村机耕道水泥路在镇域内纵横交织,驾车距著名川西古镇——街子古镇以及元通古镇不到15km,只需半小时便能到达,交通优越,通达性强。

2.1.3优质的自然环境。柳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集镇内遍种柳树,植被丰富,境内金马河、羊马河、黑石河、沙沟河穿镇而过,给柳街古镇带来了无穷的神韵和灵气,为柳街镇打造“青城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川西林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4良好的政策环境。都江堰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柳街镇紧紧围绕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旅游国际化、精品化的战略取向,结合柳街实际,用好用活“院落治理、诗歌文化、柳街薅秧歌、农业大地景观、田园乡愁、特色民宿”等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2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劣势(W)

2.2.1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缺乏创新。柳街镇近年来承办了一系列活动,诸如农民丰收节、都江堰油菜花节、“2018梦回田园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等,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引得来客人,留不住客人”。游客在此游玩时间多为1~2天,其中当天往返游更是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现有的旅游类型不够丰富,产品缺乏创新性与名气的增长还不相匹配,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使得旅游者在此逗留时间不长。

2.2.2缺乏高质量多规格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近年来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向好,随着游客增多的同时也出现了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现象。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游客对餐饮、休闲服务(茶水、等)、购物、停车等各方面都有诸多不满,存在部分景观绿道损毁未及时修复的情况,以及由于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导致旅游者因看不到标识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败坏了游客的兴致。

2.2.3缺乏高素质的旅游技术人才。目前柳街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大多是农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缺少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他们中大部分人缺乏相关的服务经验,也缺乏管理和经营上的经验。这就造成当地乡村旅游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游客对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的印象有所折扣。2.2.4乡村旅游缺乏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都江堰柳街镇作为诗歌特色小镇,在突出田园诗歌文化的同时,与周边市内盆景艺术小镇——安龙镇、川芎养生小镇——石羊镇等在产品项目和产品线路设计上未有机融合。作为都江堰特色小镇的重要组团,柳街镇有必要在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环线内加强同周边特色小镇的合作,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环线,扩大旅游影响力,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旅游效益。

2.2.5缺乏有效的旅游营销机制。都江堰市的对外城市宣传一直以“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为宣传语,加上都江堰旅游门户网站的信息介绍多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宣传重点,缺少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的介绍,要么是内容简短要么是很久不更新,外地游客难以形成对都江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柳街镇作为一个特色小镇,人口总量和经济基础摆在那里,规模不可能太大,发展动能不足,所以必须深挖定位,做大做强优势——诗歌文化。柳街镇目前宣传促销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宣传方式单调、内容单薄;渠道单一、手段缺乏,不能做到多方参与;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因而旅游营销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想的成果。

2.3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机会(O)

2.3.1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近年来都江堰政府制订出台了《都江堰市旅游产业扶持与奖励办法》、《都江堰市旅游公共设施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涉旅产业扶持政策,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组建了都江堰国际旅行社、都江堰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与推介;成立专门的旅游警察,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和规范经营活动,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2.3.2新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9月19日,成都“三绕”都江堰段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8月31日,为旅而生的专线客运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工程项目正式签约;2018年3月,都江堰市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启动……这些重大交通工程的修建,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交通的一体化,而且有效地将都江堰同周边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此外,柳街镇充分利用政策资金支持结合原有辅道、村道、机耕道,修建乡村田园绿道,为游客及村民绿道骑行、徒步健身等提供了绝佳场所。

2.3.3新定位新规划的落实。2015年《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的,都江堰有了新的定位,发展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以旅游休闲业为主导的卫星城,不久后便出台了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规划针对都江堰市14个乡镇的资源特点,提出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比如诗歌小镇(柳街镇):以柳街镇已经举办的田园诗歌吟诵节为基础,整合农耕文化湿地庄园和水月社区创意民宿,拓展与诗歌相关的文化展示、体验内容,打造独具诗情画意的诗歌小镇。

2.4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威胁(T)

2.4.1旅游建设难度增大。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游客与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有了空前的主动权及参与权。都江堰14个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柳街镇要建设成诗歌小镇,除了根植自身的基础优势,还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随着同省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宣传也会给都江堰的乡村旅游带来冲击,造成游客的分流,削弱柳街镇的旅游竞争力。

2.4.2旅游市场外部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乡村旅游持续高速发展,各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就成都市来看,有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郫都区战旗村、人面鲜花相映红——三圣乡、中法传统风情小镇——白鹿镇、古色古香街子镇等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旅游。但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既是成都周边乡村游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互相竞争的激烈局面,给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考验。

2.5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根据SWOT分析原理,即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减弱和减少内部劣势,化解外部威胁,得出都江堰柳街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战略,包括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多元型战略(ST),防御型战略(WT)。

2.5.1SO战略(增长型战略)。发挥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柳街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优质的自然环境,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极为有利;现在上下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更是助推了柳街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柳街镇应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利好,做好旅游产品的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2.5.2WO战略(扭转型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虽然目前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但柳街镇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配套设施落后、缺乏高素质旅游人才等不可忽视。柳街镇在新定位新规划中,应该加强同周边乡镇的协作,形成乡村旅游环线,着重对柳街镇诗歌文化特色的宣传,提升柳街镇诗歌小镇形象;抓住有利的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变缺陷为优点,寻求更大的发展。

2.5.3ST战略(多元型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对抗外部威胁。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多地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村镇,乡村旅游竞争日益白热化,柳街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优势资源,引进社会资本,不断深挖诗歌文化、川西特色林盘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特色民宿,做大做强优势,打造一批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来此旅游、体验诗歌文化。

2.5.4WT战略(防御型战略)。克服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对于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和威胁,既要充分认识它,也不能害怕止步不前。柳街镇的发展定位是诗歌小镇,除了举办诗歌文化节等活动,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必须着力营造田园诗歌氛围,让诗歌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中,这样一来无论市场竞争多激烈,柳街镇以不变应万变的诗歌文化特色总可以吸引相当大数量的游客。综上分析,都江堰柳街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大于优势,机会大于威胁,应优先考虑扭转型战略,其次为增长型战略,同时结合多元型和防御型战略。

3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3.1农旅结合,凸显以大地景观为本底的生态之旅

做美大地景观,完善基础硬件。依托建成的现代农业项目,引导群众成片种植油菜、水稻等农作物,以“农作物彩化”形成美丽的农业大地景观。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观景道路—观景台—休憩点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将现代农业项目与周边点位、院落有机串联,形成“现代农业项目核心区—青城湾湿地庄园—黄家大院—百益农场”农旅观光线,作为全镇乡村旅游的突破点,带动辐射其他点位、院落经济发展。

3.2文旅融合,锤炼以诗歌文化为承载的人文之旅

一是建设“诗乡”绿道脉络。利用原有乡镇道路,新改建田园绿道,打造以诗歌为特色的文化绿道,通过绿道将田园、景观、林盘、产业融为一体。二是筑牢“诗乡”人才支撑。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协会、民宿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本土能人引领示范作用,引导群众参与景区建设。三是强化“诗乡”品牌推广。依托电商平台,打造七里诗乡品牌,销售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文创产品;制作七里诗乡手绘地图,借助“遇见都江堰”“每日都江堰”“诗意柳街”等新媒体及“成都日报”等传媒做实宣传,探索“线上+线下”的综合营销模式。

3.3做美民宿,打造以田园乡愁为内涵的忆乡之旅

依托“一线、一湖、一特色(一线: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一湖:青城湖;一特色:田园诗歌小镇)”打造特色川西民宿。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接待、礼仪、标识标牌等服务软硬件。针对乡镇相关部门尤其是旅游部门干部、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及卫生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培训。

3.4办活节会,构建以节会系列为载体的体验之旅

一是办好春苔会。春苔会有着最接地气的川西风俗,丰富多彩的天府农耕文化。游客正月十五来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川西林盘、品味川西美食,还可以体验天府文化在这里的独特风味。二是总结柳街过去成功举办的民俗文化节、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活动经验,查漏补缺,增创亮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举办更多更具特色的节会活动,做到“文化有魂、农业有景、民宿有味”,使之更加精品化,不断聚集乡村旅游的名气和人气。

3.5狠抓推介,形成以立体宣传为网络的宣传格局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6

该诗能成为千古名文,得益于其主题深邃,针砭时弊;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赋比兴、铺陈排比、夸张对比等。另外在结构安排上本诗较好地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使文章首尾相牵,前后勾连,较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诗歌主旨。具体分析如下:

一、诗前小序与诗歌正文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诗前小序用寥寥数语概括介绍了故事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府)、人物(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仲卿母),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结局(夫妻结合,恶婆逼迫,双双殉情),最后介绍成诗的经过(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小序清晰完整地交代了叙述要素,简单地勾勒了事件的轮廓。同时,在简洁凝练的叙述中,设置多种矛盾冲突(悬念),引而不发,蕴蓄丰富的情感张力,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诗歌正文围绕序言梗概具体而细致地叙写事件起因――兰芝被遣(被逼休妻);过程发展――夫妻誓别(无奈别妻);情节延续――兰芝抗婚(贤妻再嫁);长诗高潮――双双殉情(夫妻殉情),悲情结尾,告诫后人。通过对诗歌正文的理解,诗前小序中引而未发的矛盾冲突(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诗前小序与诗歌正文一“简”一“繁”,一“张”一“弛”,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二、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诗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以美禽恋偶喻夫妻恩爱,并用兴的手法引起下文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起到统摄全篇,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尾以浪漫主义手法收束,用鸳鸯双飞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呼应了开头。另外,结尾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结尾以双鸟和鸣,呼应开头一鸟独飞,诗意极佳。开头与结尾虽然文字较少,但用三处呼应,使诗歌前后勾连,浑然一体。

三、两条线索相互呼应,缜密紧凑

诗歌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焦刘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主人公双双殉情。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相互呼应,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对人物命运的交代。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7

关键词: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自然主义经验观;诗歌创作

一、杜威与威廉斯的契合点

约翰・杜威在他的代表作《经验与自然》中,反对将主体与客体割裂,认为经验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整体。经验的对象,即客观的自然界事物和经验的方式,包括人的认识、意志、信仰、心理活动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3]在此基础上,杜威从艺术的角度阐释了经验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艺术既代表经验的最高峰,也代表自然界的顶点”。[2]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经验,是工具和结果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杜威认为美是客体化的愉悦,美感中的自我和客体不能截然分开。[4]因此诗歌要想达到自然的力量和运行的完美结合,需给与读者客体化的愉悦。威廉斯与杜威不谋而合,其诗歌正是直接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经过看似简单的提炼与加工,给读者呈现出客体化的愉悦。威廉斯将诗歌创作看为一个能动的经验过程,利用诗歌这一工具,将自己的经验与读者的经验相连结,倡导地方主义,从美国本土寻找诗歌创作的新出路。

二、威廉斯诗歌创作的三部曲

杜威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它连接不同的“地方”经验――作者经验与读者经验。经验在经验者和经验过程,被经验者和经验方式之间的交流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威廉斯忠于此原则,他的诗歌写作正是选材,加工与反馈的三部曲的演绎。

(一)从细微与平凡处入手――选材

威廉斯诗歌素材的典型特征是从平凡处着眼,在细微中彰显不凡。他的代表作《红色手推车》是一个典型例证。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1]

这似乎不能称之为一首诗,而是十五个单词的简单罗列,这十五个单词却来源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农家小院的红色手推车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光芒,车的旁边是几只悠闲自得的白鸡。这是作者看到的画面――作者的经验,要想把作者的经验与读者的经验连接起来,首先考虑的是读者对于经验的了解程度,威廉斯取材于美国本土文化,为他的国内读者提供了便利,“雨水”“手推车”“白鸡”,这是普通民众最熟悉的场景,既没有阶级和知识背景的差别,更冲破了国家的界线,是一首可以为全世界人所领悟的诗。然而仅从普通生活经验中取材是不够的,还需作者的能动的参与过程。杜威把经验看成一种能动的过程,认为美感中的自我和客体不能截然分开,这就要求作者在经验客体的基础上融入自我的参与,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诗人将自我的感情融入诗的字里行间。威廉斯把对美国本土和民众的满腔热爱渗透于生活的每个细节,谱写最自然的诗篇。

(二)看似简单,实则出神入化――加工

威廉斯的诗歌看似平淡无奇,简单易懂,似乎是他随手记下来的生活琐事,但是模仿起来却绝非易事。一般人若模仿他的诗风做诗,其选材相似,意象相当,诗句罗列形式也相差无几,但是读起来反而像是生搬硬套,毫无神韵,这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没有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即没有实现对经验客体理想化的处理,只是把经验客体摆在人们的面前,毫无生命力的经验客体的罗列,是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的。

还是以《红色手推车》为例,该诗首先营造出一种色彩鲜明的画面美,使得“手推车”“雨水”“鸡”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因为鲜艳的红色与纯洁的白色之对比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亮的画卷,经过这一层的处理,该诗的静态美感映入读者的眼帘;其次是在静之中涌动的动态美。“glazed”一词仿佛是该诗的神来之笔,“glaze”一词意味闪闪发光,有了这一动词,让人不禁联想到雨过天晴,太阳出来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金光,红色小推车也享有此项殊荣,它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看一眼它旁边的几只白鸡,本是大自然中的鲜活的生命体,它们仿佛在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诗人给读者呈现的是一种雨过天晴的沁人心脾的喜悦之情,也是硕果累累之后的欢愉之感,这种感觉来自于诗人和读者欣赏静态画面之后的情感升华过程,正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后便是诗人独特的审视角度。威廉斯在这首短短的小诗中折射出的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虽然在诗人只字未提人们如何辛勤劳作,如何获得丰收,大自然如何风调雨顺,造福人类,但是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丰收之后的安静与祥和,这份安静与祥和正是由类似于“手推车”“雨水”“白鸡”这一系列宇宙中最细微渺小的事物散发出来的。因此,威廉斯对经验客体的加工,使他的诗出神入化,富有张力。

(三)对读者的心理预设――反馈

威廉斯的创作符合现代文艺观对读者的要求,他看重观众的接受,试图通过作品与读者的交流来找寻理想的读者。

再次以《红色手推车》为例,读者或许被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动,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诗人早在小诗的开头就对读者的心理做出预设,这体现在诗的开头“so much depends upon”:首先是“so much”,这就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太多”到底指的是什么?太多的希望,太多的重担还是太多的痛苦?或许诗人自己也不清楚,想通过这个问题激起读者内心的涟漪,紧接着“depends upon”,进一步道出了诗人的心声,是什么东西如此需要依靠?这种东西需要依赖什么?依赖到什么程度?这就让读者继续边读边思考,直到读完此诗,再将整首诗与开头四个单词相联系,诗人的意图得到进一步的揣摩。《红色手推车》看似是一首小诗,实则是诗人对读者倾心交流的一句话。要想使诗人与读者的内在交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诗人与读者将心比心的沟通。

三、结语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诗坛开辟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为美国的诗歌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其诗歌创作受当时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从选取素材到加工,到引发读者共鸣中无一不渗透着自然主义经验观,从而建构了作者,诗歌和读者的三位一体的联系。我们可以此为鉴,将文学创作提升到新高度。(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Tomlinson,Charles.William Carlos Williams Selected Poems[M].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2]Dewey,John.Art as Experience.[M].Minton,Balch,1934.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8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和《撞身取暖》,中短篇小说集《去动物园看人》,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等3部。作品曾入选百余种选集(年鉴),并获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2007年被当代汉语诗歌研究中心、《羊城晚报》等媒体评为当代(1986-2006)十大新锐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张执浩的组诗《康区行》中的一首。全诗很短,只有八行。题目是全诗的眼睛,诗中所有的词句都是围绕它组织和安排的。从表面上看,诗中的语词都与“野花”挨不上边。但实际上“高原上的野花”是个置于诗歌正文之外的大隐喻。“高原”,喻指高贵的精神之地。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过去,常有人把美女比作花,可用花来反比美女的不多见。诗人在这里用“如此众多的小美女”来比喻高原上无数的野花,并且“愿意”“生养”,不光为自己,而且“为任何人”,其境界多么开阔高远。“小美女”与诗人其他作品中的“小女孩”、“女儿”一样,都是美丽而真诚、纯洁而甜蜜、善良而芬芳的象征,不再是市井生活中沐浴着世风俗雨、穿着花裙子的那个实体。她们遍布高原,吸纳日月之精华,啜饮天地之灵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祖国”本来是祖先开辟出来留给后代的生存之地,这里喻指诗人的精神家园。诗人追寻着,终于“在这里”找到一块理想之地,“搬迁”一词,表现诗人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愿意/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对世俗社会的憎恶和痛恨,本是一切有正义感的人共同的行为表现,但他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常只能望洋兴叹,无力回天,有时还可能遭到邪恶的陷害和暗算。这里,环境清净,意境辽阔,胸怀博大,一切美好;诗人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但来到理想的境地,他愿意安贫乐道,“永不”憎恨,做幸福平和之人,享受真正的人生。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来历不明”,指身份不详,没有名称,增强了诗的神秘感。就是那样的一条“小溪”,没被污染,沉浸在高贵的精神之地,没有愤世嫉俗,只有畅快流淌。“涕泪横流”,不仅将小溪人格化,而且喻指诗人的诗歌事业——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终日”,有永不枯竭之意,表明诗人持续不断的追求。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诗的最后一句呼应了诗的开头一句,那么多的“小美女”怎能没有“父亲”?诗人“真的愿意”做个父亲来呵护她们。这里,“披头散发的老父亲”既是人世沧桑的一个隐喻,又是高贵练达、风流潇洒、与众不同的精神象征。读者似乎看到了在时光的反复打磨之下,一个愤世嫉俗之人已经历练成一位风流名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远大,行走天下。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9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西峰居士,福建侯官人。他的好朋友黄汝亨在《两君咏》之《曹民部能始学佺》中写到:"彼美南方人,飘飘凌云端。密坐有余盻,缟带结所欢。玄心映冰玉,清姿出衣冠。尘轨纷错轸,高步疏遐观。文言贲千载,智效匪一官。美服集多指,将无惧金丸。渊停有安流,洪涛任漫漫。"1葛一龙《葛震甫诗集o佛客斋集》之《十怀诗》其一《曹能始先生》称赞曹学佺:"仙隐以南暑,宪出亦西淸。性灵发正始,山水胶平生。"2这是对曹学佺的真实写照。他醉心山水,资助贫士,提携布衣诗人,朋友遍布天下;他谈诗论艺,卓然独立,振兴闽中诗风,使闽诗发扬光大;他博闻广见,著述颇丰,且致力于藏书事业,提出了儒、释、道三藏鼎立的言论;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且与国家同存亡,最终殉节而死,实现了"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的遗愿。本文着重探讨曹学佺的诗歌理论。

作为闽中诗坛的领军人物,曹学佺的诗歌理论,带动了闽中诗坛的繁盛。他提出:"夫古今之评文,大抵评己文耳。"的确,曹学佺为很多诗人所作的序言,体现出他的诗歌理论。

朱大复云:"能始天才典赡,研讨精深,轩轾三唐,吐纳汉晋。貌境必似,造语斯真。气峭以洁,而操调极平;意锻以炼,而摛辞若朴。兴会所至,神情独往。"曹学佺如此独特的诗歌魅力,来源于其独特的诗歌理论。曹学佺在《苍霞集序》中明确指出明诗弊端,序云:"我明崇重文教,二百余年间,作者彬彬称盛矣。要而论之,何以不古若也?其弊有四:夫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汉人上封事,必借秦为喻,所从来矣。今谓非左史、两汉不可用,至唐宋胜国,不一寓目焉,一也。且叙事与议论,歧而为两,不能反复交互,二也。好以古人之事传(注:原文为"传",刊刻错误。实应为"傅"。)会今人,使读之难辩,三也。非溢美之言,则多隐讥之语,为谀为诋,四也。前乎二者之弊,北地、毗陵不能免也。后乎二者之弊,济南、弇州不能免也。而况其凡者乎?"3曹学佺在认识到明诗弊端的同时,也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理论。

一、曹学佺"神气"说。曹学佺在很多场合谈到诗歌中禅理的运用,认为诗歌和禅理不是相互排斥的,二者犹如水和盐的关系,禅理就是盐,恰当的运用可以改变水的平淡,进而有韵味。如何恰当运用呢?那就是用神气贯穿其中,弱化盐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曹学佺在《丘文举诗序》中有详细的阐释:"唐诗王摩诘禅理自深,孟浩然有莲花不然之句,稍露其绪耳。今人不通禅理而学王孟,多失之浅弱,是未得其味也。夫神气不存,则其容色立槁矣。刘须溪评’寥寥有趣,是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见之’,严沧浪、高廷礼之所取皆此味。二公皆闽人。闽之祖王孟者,十室而九也。海内言诗有闽派不失正调,但有弱而不振之弊,非诗之罪也,亦非其地与人有限之也,苦其解禅理耳。"3袁中道在《珂雪斋近集》卷九《寄曹大参尊生》称赞曹学佺:"先生诗清灵俊逸,实中心佩服。"曹学佺"神气"主要是指禅理,禅理在则神气存。曹学佺认为,孟浩然向王维一样深谙禅理,所以孟浩然的诗句有"莲花不然之句"5。现在学习王孟诗歌的人,大多数不通禅理,因而多浅弱的毛病。曹学佺认同刘辰翁和严羽的观点,即"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见之",这才是禅理,才会有神气。

曹学佺在《谢耳伯文集初序》中通过谈玄的得失,再次深化了"神气说"。序云:"耳伯明人,而远溯西汉太玄之脉以为文,不亦好奇乎哉?世有尚玄者,未有不好奇者;有好奇者,未有不奇耳伯之者也。然太玄有意以拟易而易理隐,耳伯未尝有意以拟玄而玄理彰,何者?文不可以有意为,而易尤不可以有心拟也。有心以拟易而去之者远,无心以拟玄而去之者近,岂非贤圣之辨哉。"6诗歌中有玄理,是否伤害诗歌的意蕴,关键在于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意谈玄则失其真,无意涉及则玄理彰,谈禅理也要自然而然,这里的诗歌主张又体现了"自然"说。

二、曹学佺"自然"说。中国古典诗歌贵在言志言情,如《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如果诗歌没有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没有灵魂,怎么能不僵硬。明朝诗风多变,《明诗综》云:"明三百年诗凡屡变。洪、永诸家称极盛,征嫌尚沿元羽。迨宣德十子一变而为晚唐,成化诸公再变而为宋,弘、正间三变而为盛唐,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皇甫兄弟五变而为中唐,至七才子已六变矣。久之,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毗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独闽粤风气始终不变,闽自十才子后,惟少谷小变,而高、傅之外,寥寥寡和。若曹能始、谢在杭、徐惟和辈,犹然十才子调也。粤自五先生后,惟兰汀小变,而欧桢伯,黎维敬、己用孺辈,犹是五先生之调也。"7。明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造成一定的弊端。公安三袁以"独抒性灵"说对其进行纠弊。曹学佺和公安三袁有很深的交往,也互相欣赏彼此的诗歌主张。"性灵"说和"自然"说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曹学佺在《折酲草序》中,详细地阐释了"自然"说。序云:"夫诗以自然为宗。自然者,气之所为也。气在人,未有始以前至足矣,行之于八极之表而人不知者,风也。惟夫气有淳漓,故风有高下也焉。风之敝,至令人中心惨怛,生病造热,讵不危哉?达生之士愤风气之日趋于浮薄,往往托之于酒,以补其所不足,故曰’五斗合自然’,又曰’醉者,坠车而不伤,其神全也。’不闻大风乎?清清冷冷,愈病折酲。夫彼故终日醉而未尝醉也,苐有所托,以陶养其气耳。唯浩然之气无害,乃得为大王之风也……"8"诗宗国风,尚矣。国风者,好色而不淫者也。好色何取?曰’风者,涣而无迹之物也,必待色而乃著,色斯情,情斯风矣。’与淫何别?曰:’虚实之谓也。虚者,可以风,可风谓之好色矣,而淫不兴焉。然则国风可得而言乎?曰:二南尚矣。夫士之慕女,亦女之悦与士也。是故有寤寐之求者,而必有卷耳之思也;有怀春之诱者,而必有摽梅之墍也。此之谓至情,匪情则伪物矣。"9诗贵自然。合乎自然者,无疑可以得到天地之精华,诗歌便有了灵气。

在曹学佺眼中,"自然"又是和"神气"相通的。诗歌之所以自然,是因为神气所在;诗歌之所以神气,是因为自然而发。总之,诗歌不能模仿,而要发自肺腑言志言情。这样,诗歌才能有灵魂,有个性。

交通安全小诗歌篇10

一、卡明斯诗歌模式形成原因

(一)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意象派诗歌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开路先锋,其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他们主张摒弃严格的传统诗歌形式的约束,标志着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1912年,首次采用意象派(Imagists)这一名称。在庞德之后,艾米•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她提出诗歌的语言应该贴近生活,诗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事物,表达诗人的感受和体验。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诗歌的表达要具体、简练,避免那些无助于表达、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在韵律方面,用自然的乐句,创造新的节奏,避免片面追求格律,为效果而效果;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20世纪初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破灭,战争的负面影响,经济危机的阴影,贫富悬殊的加大等社会因素促使人们反对以往的浪漫主义诗歌,更强调人的本能和直觉。而意象派诗歌的出现符合时代要求,迎合了人们的诉求。他们主张诗人以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用自由体写作,短小精练。他们反对空发议论及感叹,反对词语的堆砌,要求灵活使用韵律,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语言特征,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洁精练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伤感而空洞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诗风。意象派的诗无论从描绘事物本身,还是诗歌词语段落的组织编排方面都常常显示出其鲜明的视觉性特点。视觉性特点是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卡明斯受意象派诗歌影响,把意象融入于诗歌创作之中。他一方面注重语言的意象性,用语义描绘出奇特的语义视觉,另一方面注重诗行等的排列,在诗歌中直接呈现出表达抒情的意象,用视觉意象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让读者感悟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他的诗反对僵硬的韵式和诗体,语言精练,注重意象和语义的动态结合,通过对文字及诗的结构精心安排和处理,使其诗具有很强的视觉性效果,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感官印象。

(二)达达派和立体派艺术的影响卡明斯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位多产的画家,曾成功地举办多次私人画展。在绘画方面,卡明斯比较崇尚达达派和立体派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其宗旨是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立体派艺术也是同时代产物,主张破碎,解析和重新组合,即打破物体的完整形态,使其成为支离破碎的碎片,再重新拼贴。卡明斯把达达主义和立体派的美学原则和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打破传统模式,重新对语言进行组合和排版,从新的角度对诗的意义进行诠释。与其绘画作品相比,卡明斯的诗歌实质也是一幅画,只是他的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和媒介而不是用线条和颜料表现出来的一幅画。受达达主义和立体派艺术的影响,卡明斯最崇尚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和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而形象的表达具有相似之处。他喜欢使用一种轻描淡写或迂回曲折的手法进行描述,期望读者能参与进去,自行体会其诗中的含意。卡明斯的诗歌被称为字画(wordpicture),也称为诗画(poempicture),其注重语义与图像的动态结合,注重视觉特点,反对抽象陈腐的道德说教及冗长的评论,强调避免过多的传统维多利亚文风的多愁善感。他指出诗歌应当简练,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表达出一个意象,是一个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与景在诗歌里和谐交融,体现出诗歌的视觉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卡明斯的诗画诗在有限的字句里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视觉美感和思考。

二、卡明斯诗歌模式特点解读

由于受时代种种思潮的影响,加上卡明斯本人具有卓越的绘画才能,这使得卡明斯的诗歌无论在诗的排版、词汇拼写及语法使用上,都突破了传统韵律诗的严格束缚,注重诗的视觉性,创造出具有奇特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的诗画形式。

(一)诗中有画的诗歌排版传统的诗行排列是由大写字母开头,若干断行构成一节。卡明斯打破了以往的分行形式,常以小写字母开头,并别出心裁地对诗行进行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种直观可视的视觉诗。卡明斯是诗人兼画家。他曾经在一封写给编辑的信中说:“我最关心的是每一首诗画都要保持原样。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我的诗,少数除外,实质上是画。”他的诗的特点就是诗歌中有画的成分,充分利用图像的可视性,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因此在解读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掘视觉的直观性。例如,其脍炙人口的名作“1(a”这首诗,语言简短干练,就只有四个单词:a,leaf,falls,loneliness(一片,树叶,掉下来,孤独)。但这首诗的排版有些特殊,如下所示,这几个单词的字母是分开来竖着排列,给人以孤独的直观感觉,形象地表达了树叶飘零的过程,把孤独(Loneliness)这个单词分开写,字母L孤零零地排在最上面,让树叶掉下来这几个单词穿插在中间,后面再跟上oneliness,写出了那孤独的漫长和煎熬。卡明斯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特殊排版,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孤独凄凉的树叶慢慢飘零的画面,图像与语义的完美结合,使读者领会到作者对于世界的孤独感受,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同样在他的诗“one(孤独)”中,他将这首诗的这7个单词thissnowflake(alighting)isuponagravestone”(这片雪花,闪闪烁烁,落在一块墓碑上)随意进行了组装排列,把单词也分拆开来,竖着排列,跟“l(a)”的排列类似,也给读者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联想从而感受到一片雪花孤零零地从天空中忽闪着飘落到墓碑上的凄凉而生动的画面。而在“r-p-o-p-h-e-s-s-a-g-r”(蚂蚱)这首诗里,卡明斯也用其特殊的排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蚂蚱的画面[6](P111)(图1)。同样在“BaffaloBill”一诗中,卡明斯巧妙地将诗歌特殊排版后,整首诗歌看上去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卡明斯善于利用与众不同,突破常规的排版,使他的诗歌具有图画的效果。而在另一首诗中,通过把这些单词都连接起来,按照之字形排列:the/sky/was/candylu/minous/edible/spry/pinksshy/lemons/greensCoolchoc/olate/under/alo/co/mo/tireSpout/ing/vi/o/lets,汉译文:天/空/是/糖果/晶莹/秀色可餐/轻盈/粉红的羞涩/柠檬/碧绿/巧克,力/下面/一/辆,火车/冒/着/紫/紫,烟。[7]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表示色彩的词汇如粉红、碧绿、紫罗兰色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色彩丰富的画面:一列冒着紫烟蜿蜒而行的火车正徐徐行驶在五彩斑斓的天空之下。无论是排列的图形还是语义中五彩缤纷的颜色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语义与图形的结合启发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视觉作用于情感及心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词汇拼写的变异卡明斯还善于利用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及字母拼写等语言符号的使用,勾勒出生动的线条。例如,同样是在“r-p-o-p-h-e-s-s-a-g-r”(蚂蚱)这首诗里,卡明斯把蚂蚱grasshopper这个单词的字母打乱顺序写成gRrEaPsPhOs,通过大小写字母一高一低的排列,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蚂蚱正在杂乱的高高低低的草丛中忽高忽低地不停跳跃的画面,巧妙的拼写组合使英语字母拼写出的单词具备了象形文字的表形功能。另外在这首诗里R是个摩擦声,这个字母放的位置如图1所示,是腿和翅膀之间,让人似乎还能听到蚂蚱的腿和翅膀之间摩擦的声音。同样,在上面提到的那首著名的“1(a”这首诗里,单独拼写的字母“s”是个丝擦音,也让人产生联想,似乎让人由此联想到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卡明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重新排版,使得英语语言文字既能表音又能表形,增强了文字表达的张力和感染能力。同样,在卡明斯的另一首诗里,他把thunder(雷声)排列为ThuNdeR,这跟蚂蚱那个单词的排列一样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ThuNdeR这个词大小字母的交错排列造就了一个想象中的交响乐,这个词似乎让人不仅听到了雷鸣声,而且还能看到打雷时的闪电,直观感受到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电闪雷鸣。卡明斯看似静态无声的描述,在正确的解读后,非常生动形象,声色俱全,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描写月亮的一首诗中,卡明斯也违反常规,把单词moon(月亮)中间的两个字母大写,用mOOn来表示,让读者产生一种一轮圆月在天空中高高挂起的意象,在此诗中其他单词的字母“O”开始也都大写,但在诗的结尾部分其他的字母都大写,而字母“O”却小写,写出了月亮在云彩间漂移由大变小、由近而远的动态感,卡明斯利用常规语言符号的变异,造成了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在词汇方面的创新,除了拼写的变异以外,卡明斯还善于合成新词来表达独特的联想,以达到表意的功能,比如在“injust(正是春天)”这首诗里,卡明斯造出了新词eddieandbill和bettyandisbel,第一个词的意思是指两个男孩eddie和bill,第二个词的意思是指两个女孩betty和Isabel,卡明斯通过词汇拼写的变异,造出新词,让人联想到春天里这些小男孩小女孩们手挽着手一起戏耍游玩亲密无间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

(三)打破传统句法的束缚卡明斯颠覆了传统诗歌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有关书写形式、连字符的使用、断行、标点和大小写、词性等方面的严格束缚。他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使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把副词当动词、形容词使用,刻意违背惯用的搭配关系等。卡明斯在写给著名女诗人、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玛丽安•穆尔的一首诗中,打破语法的束缚,巧妙地运用诗的排列次序,把女诗人MarianneMoore的名字的每一个字母都大写单独排在每句诗的第一列初次阅读会让人觉得每行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比较费解,由于不符合传统的句法习惯而似乎不知所云,但细细一想便能豁然开朗。这种打破句法常规的做法使得作者所描述的女诗人的名字一目了然,整体读完后便能映入读者的眼帘,让人联想到一束高傲的、亭亭玉立、引人注目的花朵,从而感知该女诗人出类拔萃的优秀品性。13行诗句中都只用了动词不定式来表述女诗人的特质,每一行都含有一对反义词如cruel(残忍)-mercy(仁慈),treacherous(背叛)-loyal(忠诚)等,通过语义的对比,表达出该女诗人与所处环境的格格不入,凸显其清高孤傲的特性。在诗中的最后一句中把oneself(自我)这一单词中的ONE全部大写,与前面的他自己新造的一个词Un-self(没有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新词unself(没有自我)强调了当时部分迷惘的一代美国人没有自我、失去个性、只顾追求物质享受的工业化时代的背景,赞扬了该女诗人富有个性及与众不同,在“迷惘”之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品质。语义与图象的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品格高尚、个性鲜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杰出女诗人的形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