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30

耶稣的故事

耶稣的故事篇1

12月25日不是耶稣诞生日

耶稣当然不是在12月25日降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圣经》和历史文献对没有清楚记载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不过,我们通过《圣经》中的一些环境和事件描写,完全可以推出这个结论。

其一,按事实来讲,耶稣不可能在12月25日降生在伯利恒。伯利恒地处北纬31度42分,东经35度12分,12月25日的时候,伯利恒正处于冬季,气候寒冷多雨,这个时间,牧羊人一般会把羊群放在圈中,直到冬季过后,即次年3月底,才会在旷野牧放羊群,那个时间伯利恒的气温温暖、天气晴朗。而《路加福音》的记载却是,耶稣降生的那个夜晚,伯利恒之野地里却有牧养的人看守羊群。显然,耶稣降生那晚不可能是在冬季,也不可能是12月24日或25日。

其二,从推测来讲,耶稣也不应该出生在12月25日。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养父约瑟本是加利利拿撒勒人,在伯利恒无亲无故,去那里还需要绕开犹太人不喜欢的撒玛利亚地区。事实上,他们去伯利恒是被迫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犹太地是罗马人的殖民地,罗马皇帝要求他所管理的人都报名上册。按道理讲,那个年代的冬天是不适合长途跋涉的,罗马皇帝没必要强迫犹太人报名上册的同时,又逼着他们必须在冬天做这件事情,故意激发这个本来就对他不满的民族更大的仇恨。

因此,不论从事实来看,还是从推测来讲,耶稣基督都不会出生在12月25日。但是,今天的我们恰恰选择这个不可能是耶稣降生的日子,来庆祝耶稣的降生,又有着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其实,不仅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我们不知道,甚至连耶稣降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得而知。今天全球普遍使用的历法,就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开始的,我们将耶稣降生前的年代称为公元前,把耶稣降生后的年代称为公元后,比如今天是20xx年,其含义就是今年是耶稣降生后的第两千零一十四个年头。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以前的人们算错了,耶稣不是在公元元年出生的,他出生的日子应该在公元前5或6年。此外,耶稣复活的那一天,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日子,以至于我们今天若想知道每年的复活节是哪天,需要通过一个冗长的公式去计算——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也是基督教的一个特别之处:那些非常重要的节日,或者没有具体而固定的日期,或者就是压根“文不对题”,选了一个不可能发生某件事情的日子来纪念那件事情。

为什么仍要过圣诞节?

耶稣的故事篇2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

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住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耶稣的故事篇3

1.1言成肉身

在传统的意义上,言成肉身主要指上帝作为圣言生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即耶稣的灵生事件,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言成肉身还应包括耶稣对爱道的宣告、他的受死以及从死里复活的历史事件。作为肉身的耶稣,假如没有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的宣道、没有为人类的罪而受死在十字架上、没有在死后复活为信仰的基督,他的灵生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上帝成为肉身,使我们能够接近他,以此表明他并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一个我们能够触摸、能够同在的同在者。他爱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着的人类,所以,他的圣言要降下生成为肉身的耶酥。“所以,爱不仅是上帝的行为动机,而且是上帝的存在动机。上帝行于爱。上帝行于爱,以助死者、被否定者、被诅咒者,使死者不惧死,被否定者不惧否定,被诅咒者不惧诅咒。上帝以爱分担死的痛苦,以将生与死引入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从死中复活。不表明这种关系,人们就无权引用早期教会关于上帝成人的说法。上帝成人包含着上帝与人分担死的不幸。”(云格尔)死作为有限之人的命运,上帝成人,就必须死。成为人子的耶酥,“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言成肉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是以耶稣的灵生开始的。上帝之言生成为肉身的耶稣,他需要一个有限的肉体生命,一个同每个个体血肉相关联的有限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还需要表达上帝之言,分享、承担着上帝之灵。上帝通过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子,既呈现出耶稣与上帝的内在相关性,因为圣灵本是上帝之灵;又呈现出耶稣与人类的内在相关性,因为马利亚不过是有限之人类的代表。在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的意义上,他是神子,在耶稣从马利亚而生的意义上,他是人子。

通过耶稣这位中保,人类同上帝相互关联起来。

从灵生的耶稣身上,我们已看到上帝的三位一体本性。上帝爱人,所以赐下他的独生子。而耶稣的灵生,于是成为对上帝之爱的表达。对此,人的理性不仅无法证明马利亚如何受圣灵感孕生子,而且也不可能证伪该事件。人作为受造物的有限性再次被显明出来。就这样,耶稣的灵生只有为人的信仰所接受。人只能采取信仰的态度来对待灵生的耶稣。

耶稣的灵生,内合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他既和个人的生命相关又和上帝的本性相关。“上帝所差来的,就说上帝的话”.(约翰福音)耶稣是为人类而来的,他也必须说有关人的话。这种话的表达,即耶稣关于爱道的宣告。耶稣同人类与上帝最本质的相关,是他与上帝的一体性同在,和与人类的永恒同在。。耶稣将全部《旧约》的诫命,总结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已。“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要这样行,而且自己就是这样行的。”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上帝爱人,他成为人的肉身的样式,又为人舍命在十字架上。尽管们《旧约》已经有了两条诫命,但其意义只是在耶稣基督来到世间后才赋有了质量上的更新。耶稣的灵生与受死,是用行动和诚实表达两条最大诫命的内容。

他要求他的门徒用”彼此相爱的心“(约翰福音)来显明他们的身份。耶稣在世上广行赦免,为背叛他的门徒犹大洗脚,恰好构成了他所宣讲的爱道的最好注释。

人要爱人如己并要爱上帝,仅仅是对上帝之爱性的回应。上帝之爱,对象化在他的灵生与受死里。耶稣既是因着圣灵感孕而生的,那么,他由于马利亚的肉身而来的肉身之死,就必不只是肉身的结束,而是不死之圣灵为着人的罪的受死,也是耶稣本人为罪身的人类而死。耶稣灵生的某种独特性,规定着他的死的独特性。他因为上帝为着人的救赎而死。“从耶稣之生为背景来理解他的死,必须是神学的理解,必须把他为之生为之传言的上帝考虑进去。……耶稣是作为一个公共的人,以他与他的上帝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为了将要来临的上帝之国的缘故而生的。他生得辉煌,死得可怖,这只有从他赖以生、为之生的上帝为背景才能理解。”(莫尔特曼)换言之,耶稣是替上帝而死的。这正是他与苏格拉底、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殉道者之死的差别所在。

耶稣受死的另-重涵义,是他为人类的罪而死,做了人的挽回祭。如果说“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稣的生来自死,”(云格尔)这是所有人之生与耶稣之生的差别,那么,耶稣的死也来自于他的生的独特性,他为人的得救而生便只有为人而受死。因此,对言成肉身的信仰,或者说“对上帝成人的信仰不仅产生于耶稣的死之后,而且在耶稣的死之中获得证明,只是事后才与耶稣的诞生联系起来。”(云格尔)上帝在耶稣之死中临近人。“如果上帝在死中也不放弃与我们相关,如果上帝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以通过这位十字架受难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仁慈,那么,正是从死之无关系中产生了上帝与人的新关系。……当上帝为了所有人与这个死去的人--来自拿撤勒的耶稣认同之时,他就表明自已是对有限之人怀有无限之爱的一种本质。因为当一切关系失去之时,只有爱创造新的关系。”(云格尔)在耶稣之死中,上帝对于人之爱的相关性被达成了。通过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经历了基督再临之前的个体生命必须经历又无法得胜的死亡,正因为上帝能够经历这种死亡,我们作为不死者才能临近耶稣基督的上帝。在耶酥里,我们和上帝分享了共同的受难经历,我们将自己的罪交给耶稣以免遭上帝惩罚,而上帝惩罚耶稣以免除我们的罪。“上帝受难,上帝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且的确被钉上了十字架,藉此完成了他那充满希望的无条件的爱。”(莫尔特曼)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耶酥灵生的事件、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每一方面都是围绕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展开的,且彼此相关联地共同启示着肉身之言的那一位上帝。上帝的内在性,在其言成肉身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行动。耶稣的上帝,内在于人而存在,他有肉身的在场方式,他有对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更为人舍己。人之所以能够企及上帝,就是因为上帝在耶稣里首先成为人子,成为人类中的一员。“在他儿子的十字架里,上帝把死担在自己身上,不仅为了使人能够带着慰藉去死,确信即便死也不能把他们与上帝分开,而且为了使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为人的新创生的根据,在这种新创生中,死亡本身将被生命的胜利吞没。”(莫尔特曼)具体地说,上帝让历史的肉身的耶稣从死里复活为信仰的肉身变现的基督。

1.2肉身成言四部福音书并没有在耶稣受死的地方结束其文字的叙述,而且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历史的耶稣死后发生的事件,这便是传言者耶稣复活为被传言的基督。“耶稣的复活是一切信仰他的人对复活所寄于的希望的依据。”(汉斯昆)它改变了人们对耶稣死亡的绝望态度,将这种绝望的态度转化为对上帝存在的真实希望。复活意味着,上帝在耶稣惨死后,没有断绝与他的关系而是继续与他同在。“上帝在死去的耶稣身上显示了自己的荣耀。临近的上帝之国——尘世的耶稣以它为生,他至死呼唤着它--在死去的耶稣身上证明自己直接在场。这就是复活信仰的真相,它告诉人们:传言者及其传言的对象在死亡中认同,传言者本人终于成为被传言者。上帝已经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这就是对耶稣的信仰之根据,也是信仰本身之前提。”(云格尔)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若基督没有复活,他传的是枉然,基督徒信的也是枉然,他们还会在罪中。如果没有耶稣死里复活即他的肉身成言事件,作为死亡的毒钩之罪显然主宰着那投奔他的事业的人。

耶稣死里复活,让他因担当人的罪而与上帝中断的关系得以重新和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有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实见证,而且有他的门徒包括今天的基督徒的生命被改变的见证。它赋予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动以替代性的涵义。他替上帝的救赎与人的得救而死,因此,他的受死应当永远与人和上帝绝对相关联。“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复活的基督,同上帝与人的永恒关联,同时也显明为一个历史过程,贯穿在耶稣的产生中、贯穿在他的言成肉身的行动中。无论他的灵生还是爱道,无论他的受死还是复活,都内含着人与上帝的双重意义指向。肉身成言的基督,以复活为开端,并伴有升天、再来、审判的践行。上帝之言在成为肉身的耶稣时,他选择-条下降的内在性的道路,耶稣的肉身在生成为基督之言时,他却是一条上升的超越性的道路。上帝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因着耶稣基督而被完全整合为一体。这里,“基督复活的信念不仅是基督信仰的超越性基础,也是基督信仰的内在性基础,因为,它所见到的超越的上帝内在于耶稣身上,反过来讲,它所见到的内在的耶稣又在上帝身上超越。”(莫尔特曼)耶稣的肉身成言(他的死里复活),是对他的灵生、爱道、受死的独特性的回应。他作为不死的灵之生,必然要求他在死后复活,否则便否定了他的言成肉身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换言之,没有肉身成言之言的基督,就不可能有言成肉身之言的根源。为了企及言成肉身之言,耶稣基督复活后还得升天。人如果要借着基督回到父那里去,那么,基督本人首先应回到父的怀中。耶稣要说明自己是来自于上帝的最好的方法,便是他回到上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耶稣的升天,不仅表明他是来自于上帝,同时显明了人如何上升得救的道路,这即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开启。耶稣升天后向父神祈求,赐下一位保惠师、指教信徒真理的圣灵。

他的升天的见证,充当着肉身成言的一环,还将上帝启示为三个不同的位格。

耶稣的升天,对于那些亲眼目睹的人,构成了一种力量的盼望源泉。它激励着以打渔为生的彼得等门徒,去完成主的托咐。但对于末在场的人而言,升天的确实性便受到质疑,不过,这呼唤人用信心来认同。耶稣明白人心的愚梗,他向那些跟随他的人承诺他必再来,又向他们及那些远离他的人告诫他必审判。他的再来的应许,是为了让活着的跟随者充满盼望,更是他的慈爱在将来的完成。肉身成言、死里复活的基督,不但对时间之维中的现在、而且对未来也有治权,因而对上帝创造的万有享受治权。“因为耶稣是那将要来的。真正与他相遇的每个人都是在未来与他相通的,都把他当作那将要来的生命,那将要来的世界之主。……只有作为将要来的,他才可能是那曾经来过的。只有作为那把新的未来揭示给罪人的将要来的,他才可能莅临现在。”(H.J.Iwand)耶稣的升天,表明他的确来自于天上的圣父,他的再来的应许,回应着他升天的目的,他离开信徒,为他们在天上预备地方。他再来完成的审判,将公义的上帝彰显在世人面前。“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当然,耶稣的审判还意味着上帝的大能与人类的结局。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圣经》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于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表明即宣告、即开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成为历史的耶稣,这正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耶稣之肉身成为言、成为信仰的基督,这正是从人而来的信仰之所指。上帝的人性与神性、神子的耶稣与人子的基督,围绕十字架上的受难事件和十字架下的复活事件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也是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的合一。“基督徒的基督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人性的、历史的人:基督徒的基督只能是拿撤勒的耶稣。从这一意义看,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基督信仰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信仰。”(汉斯昆)耶稣的历史性,体现在他的灵生、他的爱道以及他的受死的行动中,并贯穿于他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的实践中。因此,基督信仰,即是信仰基督,信仰上帝之言成为了肉身的耶稣和耶稣的肉身成为了被传言的基督。

2、基督教艺术的象征所指

既然我们已明白了何为基督信仰,那么,基督教艺术便是对基督信仰的象征性视觉呈现。当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向着基督信仰的彼岸而去,借助物质性的媒材将他由此获得的生命情感的先验性感觉表现为象征性的视觉图式,基督教艺术就产生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象征做出清晰的界定。

根据蒂利希的提示与H·奥托的说明,被象征者的真实存在力量从象征中透射出来,这包含三层含义:“(1)象征中有被象征者的某些真实在场;(2)这种在场完全通过象征变得可说;(3)在场的被象征的真实绝不以下列方式与象征叠合,即象征能够‘数字地’--作为符号——表达‘本来(在被象征的真实方面)是特定事件的东西’.”(奥托)如果借用符号语言学关于一个符号具有的能罗(音响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的区分,-个象征实际上也拥有能指(视觉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但其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已有别于符号中的关系。在象征语言中,能指与所指不是对应的或感应的关系,而是根据感觉的引导能指介入所指。象征语言的能指,分享所指的存在,把所指的存在替代于现时语言中,替代于可见的视觉图式中。“象征参与被象征的真实,就是说,具有自己特性的各个象征参与通过它言语的不可说的真实的特性。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象征参与作为上帝的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说的真实,耶稣复活节之晨的象征参与从死中复活的不可说的真实。”(奥托)在此,奥托只是从神学角度阐明象征(能指-视觉图式)与被象征之物的关系。假如将这种阐明对象化于艺术中,它意味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象征,参与、分享着上帝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见的真实。

2.1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

基督教艺术的命名本身,便是从艺术的主题关怀而来的。在艺术史上,人们往往按照艺术关怀的主题差异,确定艺术的因式差异。至于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只是限于单一艺术形态内部为着言述的便利做出的,面对个别的艺术作品,其主题关怀(所指概念)与图式关怀(视觉形象)是等同的关系,因为艺术作为艺术家个体生命情感彼岸化的象征性形式,其能指与所指原是一体的。

从主题关怀看,基督教艺术指以基督信仰的宣示为主题的艺术。其作品包括直接的圣经题材、间接的教会题材(如圣徒殉难、福音传播之类历史事件)。由于基督信仰就是信仰基督,由于信仰基督还包括对派遣他来到世界的那一位父神上帝的信仰,以及那位从天上来接替基督升天后在尘世工作的圣灵的信仰,所以,基督教艺术的主题,自然关涉到上帝论与圣灵论。上帝如何言成世界,他的公义、救恩怎样惠及以色列入并由此拓展到全人类,他怎样让圣灵来延续耶稣的工作、他的天国的预定、他对末世的预显、他使耶稣基督为中保让自己与万物复和,这实质上构成《旧约》、《新约》的主题,也属于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另一方面,在局部的意义上,圣灵论同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引导基督徒跟随基督的历程相关,关系到信徒的悔改、受洗、传言、感恩、祈祷、盼望、被提到的生活。它也与教会的历史有部分的叠合。凡是以上述内容为主题的艺术,都可归入基督教艺术的范畴。不过,对这些主题关怀的内容,艺术家必须进行个体生命情感的感觉性的、象征性的转换。基督教艺术,是见证基督信仰及信仰基督的图式。围绕耶稣的灵生主题,出现了不少关于《无原罪的孕身》(姆利约1678年)《岩洞中的童贞女》(达。芬奇约1482年)、《天使的报喜》(冯。

代尔。威顿约1445年)、《牧场的圣母》(拉斐尔约1506年)、《诞生》(布歇1610年)之类作品,耶稣的爱道,从他《托咐彼得》(尤尔达斯1616——1617年)、他让《拉撒路复活》(派纳斯1615年)、他医治《耶利哥城的瞎子》(普桑1650年)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耶稣的《十字架受难》(曼特纳1456-1459年)、《基督复活》(克吕内瓦尔德1510-1515年)、《升天》(科普利1775年)这些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展开了基督信仰的内核。犹太画家夏加尔1961年创作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将俄罗斯民间故事以及犹太箴言中的意象融入梦幻般的、织网状的迷人场景;德拉克罗瓦的《雅各与天使摔跤》(1861年),借助对比的灰色和流动的结构,传达出雅各与天使之间的搏斗。除了像《好撒马利亚人》(吉奥尔达诺约1685年)之类取材于圣经叙事性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外,还有《关于三位一体的议论》(塞鲁特1517一1518年)、《爱德修道女之死》(皮尔斯1850年)涉及教义、教会发展史的艺术杰作,都是基督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杯

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怀表现为对光和十字架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把凡是运用光和十字架的作品,都纳入基管教艺术的域界内,除非其主题关怀是指向基督信仰的。另外,也不能认定所有的基督教艺术必须同光、十字架两种艺术符号相关。

例如,艺术家籍里科出生于希腊,他的《基督与风暴》(1914年)里面,既看不见十字符号,又无光的自觉彰显,而是利用色彩的粗狂笔触、剧烈变化的透视、模特般的人物与造型,创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耶稣的安祥与使徒们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反差。

光是圣洁、智慧、神秘的象征。-般表现《圣经》中以光为主题内容的作品,自然伴随对光的应用。《圣保罗的皈依》<卡拉瓦乔,1601年=的画面上,人物的次要处理与马的主导因素,使和保罗同行的人的眼睛聚焦在保罗脸上发出的内在的启示之光上。这便是保罗自述的来于主的荣耀之光。

光作为圣洁的象征,往往出现在修士修女们的灵性生活中,如皮尔斯的《爱德修道女之死》(1850年)中修女脸部发出的慈祥之光。

在耶稣之前,在罗马人那里十字架本是一种处决罪犯的酷刑工具,但由于他的十字架受难,世人耻辱的十字架被转换为荣耀的十字架。十字架是-切艺术家创造原初形式的源泉。“在象征的意义上,通过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所成就的十字架,恰好向艺术爱者展示出本真原初形式的所指。耶稣的十字架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内含艺术对象的生命情感性、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艺术使命的形式性。艺术接受者从十字架最能感觉到的是它的形式。这种形式构成一切形式性物品的象征,因为从形式上呈现出的是历史上的耶稣对上帝和对世人的爱,即超越个别生命情感的绝对之爱。

十字架留住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生命情感。”面对十字架,一个在从前(基督之前)被人寻找的上帝,成为寻求人的上帝。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向每个人发出吁请。凡是愿意接纳基督之名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圣洁国度的子民;凡是拒绝认信上帝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一切的人,都将在世界上无家可归地生活。所以,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道路、生命、真理。他是道路,通向上帝的唯一之路;他是生命,他把圣灵赐与人作为食粮,他是真理,他的复活升天显明耶稣本人的确是上帝派遣来拯救人脱离罪的那一位。十字架因着耶酥基督的受难,意味着上帝的拯救的莅临和人的得胜的未来。

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不少艺术家从图式关怀的角度挪用十字架符号,以表达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生态(如实验水墨)的苦难与希望的辩证处境。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选择用红、白、黑三色的十字架为图式主体,其代表作有《十字架的拼贴》(1947年)、《红十字架画》(1954年)《两个黑十字架》(1973年)、《大腿与红十字架》(1983年)。这些作品,从不同维面呈现十字架的救赎意识:白十字架是人的肉身有限得救的象征,红十字架是人的肉身当下得救的象征,黑色十字架的意义源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因而成为人的苦难与希望的符码。正是在人的苦难与希望的辩证图式的呈现中,我们可以把那些借用十字架符号的作品,广义地纳入基督教艺术的范畴。

为了给出基督教艺术的准确边界,我们将言成肉身与肉身成言这两个基督论的教义规定性,对象化在艺术书写中,即一件艺术作品,只要它的艺术图式语言承受着基督信仰之言(如《圣经》传言或教会见证),或者,只要此种图式语言能够象征信仰基督之言,这样的作品便属于基督教艺术。

内容提要

本文从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的七个方面,即历史上的耶稣的灵生、爱道、受死与信仰的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言述基督教的内涵,进而阐明了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的特征。前者以《圣经》的传言、教会的见证为象征性因式的所指,后者以光、十字架两种符号为象征性图式的能指。这种所指与能指,共同构成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耶稣的故事篇4

圣诞树的故事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善良的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救助了一个饥寒交迫的穷孩子,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临走时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枝,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上面挂满了礼物,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

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 圣诞树上总是挂满琳琅满目的饰品和礼物,其实背后 都具有它们的意义:

圣诞树的原型是冬青树。由于树形呈三角状,首先被16世纪信徒们当作“三位一体”的象征。也因为它在冬天不会死亡,所以象征着长存的生命;

圣诞树顶端的那颗星,象征着伯利恒之星,它启示着耶稣降生的位置,指引东方三博士找到耶稣。象征着耶稣的救赎,基督的荣光,人类永远的盼望;

香柏树代表耶稣王的身份;

欧洲冬青那带刺的叶片,象征了耶稣受难时头顶所带的“荆棘冠”,而红色的果实,代表了耶稣所流出的鲜血;

银/白色彩带表示耶稣基督的圣洁,金色彩带表示荣耀;

圣诞彩球的原型是苹果,象征着人间天堂伊甸园富足的供应;

铃铛的原型是牧羊人手中的铃铛,牧羊人摇动它能让迷失的羊儿寻着声音回到牧人身边 , 寓意迷失的人们寻声找到上帝这位好牧人;

手杖原型是旷野中牧羊人的手杖,牧羊人用它来将跌入陷阱的羊羔重新拉上来。而倒转的拐杖与耶稣Jesus”的首字母“J”相似,因此也寓意耶稣;

蜡烛是平安夜星光的象征,也代表了我们对伯利恒之星的感谢;

蝴蝶结象征着我们应该被神永恒的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圆形的圣诞花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象征着神对我们的爱无始无终;

在圣诞树下放礼物,源自三博士向婴儿耶稣献礼,象征着人们应该向基督献上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当你把圣诞灯饰亮起时,请记得是耶稣把光和神带进了黑暗的生命中。

圣诞袜

耶稣的故事篇5

【关键词】《圣经》 《古兰经》 耶稣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的重要两支。作为世界级的宗教,在全球范围内信仰这两种宗教的人数众多。据《国际宣教研究学报》(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2001年的统计数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按这一统计两大宗教的信徒总数达32.3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53%,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为“一神教”,在比较宗教学中也被为“亚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以及地理位置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别作为两个宗教经典的《圣经》和《古兰经》记载着许多相同的历史人物和同一历史事件,但在记载中又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其中关于耶稣的记载就是一个典型。

1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稣的记载

基督教关于耶稣的记载主要见于《圣经》中的《新约》部分,具体而言就是四部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并且叙述较为完整仔细。

1.1 耶稣的世系

在基督教中耶稣的世系可以分为两种,即:神学中的世系和世俗中的世系。在基督教神学中,耶稣就被认为是上帝的儿子,是圣母马利亚从圣灵处怀的孕,是在没有与任何男子接触过的情况下产生的。世俗的世系主要体现在《马太福音》开篇和《路加福音》第三章中。在《马太福音》中,耶稣被认为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在《路加福音》中,耶稣被认为是神的子孙。这两者的描述虽有不同,但并不存在矛盾,因为亚伯拉罕追根溯源还是神的子孙。这一切都说明,耶稣的血统是纯正的,他是亚伯拉罕次子以撒的子孙,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认为这样的人是有资格作先知的,至于后来犹太教不承认耶稣的先知地位那是另有原因的。

1.2 耶稣的生平

在四部福音书中,都有对耶稣生平的详尽描述,大体而言耶稣的生平可以归纳为降生、传道、受难和复活四个部分。

1.2.1 降生

《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都记载了耶稣的降生过程,其中《路加福音》的记载最为详细,只不过在前两部福音书中,记载的降生过程较人性化,基本上就是人的降生过程。

1.2.2传道

从四部福音书看,耶稣在受到约翰的洗礼到33岁被钉到十字架之前,他的中心工作就是传道。包括在加利利的传道、在犹太传道和在比利亚传道等。在传道过程中,耶稣宣传基督教的一些早期思想,说明耶稣是有大德的人,有博爱的心,同时也启示人们他就是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1.2.3受难

这是耶稣生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他经历了三年的传教生活之后,开始了他的救赎工程。耶稣的受难过程包括耶稣被捕、耶稣受审、耶稣被判死刑、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几个部分,这些在四部福音书中记载的都很明确。

1.2.4复活

这是耶稣神性的典型体现,在耶稣死后的第三天发生了复活和升天的事件。这一点在四部福音书中也都有详细的记载。“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豫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辊开了。他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他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路24:1——6)

1.3基督教对耶稣的认识

虽然到后来基督教逐渐分化为三大派别,但无论是天主教、新教还是东正教都以《圣经》作为自己的经典,都对耶稣有着共同的信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1、耶稣是上帝的化身。

2、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即圣父、圣子和圣灵中的圣子。

3、耶稣把自己的神性和人性都献给了“十字架”,给人们赎罪。这是和基督教中的“原罪”理论紧密相联的。

2 伊斯兰教《古兰经》中关于耶稣的记载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也就是在耶稣诞生六百多年之后。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也有关于耶稣的记述,只不过相对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将耶稣称为“尔撒”,这其实是拼写方式和发音上的不同。同时,《古兰经》关于耶稣的记载也不像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那么详细、连贯,而是分散在一些章节中。比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九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四十三张、第五十七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六章等。

在《古兰经》众多的关于耶稣的分散记载中,为了方便比较,我们也可以将有关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耶稣的出生和世系

这在《古兰经》第三章和第十九章有相对比较详细、集中的记述。第三章从33节开始,讲述耶稣的血脉从何而来。耶稣的母亲在《古兰经》中称作“麦尔彦”,她是伊姆兰的女儿,与阿丹、易卜拉欣的后裔是“一贯的血统”。麦尔彦在宰凯里雅抚育下成长。宰凯里雅每次进内殿去看她,都发现她面前有给养,“是从我的主那里降下的。”神挑选麦尔彦使她纯洁,使她超越全世界的妇女。天神说:“麦尔彦啊!真主的确把从他发出的一句话向你报喜。他的名字是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在今世和后世都是有面子的,是真主所亲近的。他在摇篮里在壮年时都要对人说话,他将来是一个善人。”(3:45、46)虽然麦尔彦没有和任何人有过肉体的接触,但神要给她一个儿子。

第十九章记述了耶稣出生时的一些细节,当时麦尔彦“离开了家属而到东边一个地方。她用一个帷幕遮蔽着,不让人们看见她。”(19:16、17)阵痛迫使她来到一棵椰枣树旁,她说:‘啊!但愿我以前死了,而且已变成被人遗忘的东西。’椰枣树下有声音喊叫她说:‘你不要忧愁,你的主已在你的下面造化了一条溪水。你向着你的方向摇撼椰枣树,就有新鲜的、成熟的椰枣纷纷落在你的面前。你吃吧,你喝吧,你愉快吧!如果你见人来,你可以说:‘我确已向至仁主发愿斋戒,所以今天我绝不对任何人说话’’。她抱着婴儿来见她的族人,他们说:‘麦尔彦啊!你确已做了一件奇事。’”(19:23——27)

这段记述与福音书中对耶稣诞生的记述在一些关键之处非常相同,既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由处女所生。但妇女以帷幕遮盖自己,并栖与椰枣树下,这些则是不同的。

2.2 耶稣的奇迹

和基督教四大福音书中记载的一致的是,耶稣确实具有一些超乎常人的禀赋。《古兰经》中共有三处提到耶稣行的奇迹。

第一处是耶稣在婴儿时期便能开口讲话,并向众人宣扬神的诫命。当麦尔彦带着孩子回去后,受到族人的质疑和诽谤,这时,“那婴儿说:‘我确是真主的仆人,他要把经典赏赐我,要使我做先知,要使我无论在那里都是有福的,并且嘱咐我,只要活着就要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孝敬我的母亲,他没有使我做霸道的、薄命的人。我在出生日、死亡日、复活日,都享受和平。’”(19:30、31、32、33);第二处出现在《古兰经》第三章,“他要教他书法和智慧,《讨拉特》和《引支勒》,他要使他去教化以色列的后裔。(尔撒说):‘我确已把你们的主所降示的一种迹象,带来给你们了。我必定为你们用泥做一个像鸟样的东西,我吹口气在里面,它就奉真主的命令而飞动。我奉真主的命令,能医治天然盲、大麻疯,又能使死者复活,又能把你们所吃的和你们储藏在家里的食物告诉你们。对于你们,此中确有一种迹象,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我奉命来)证实在我之前降示的《讨拉特》,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我已昭示你们从真主发出的一种迹象,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服从我。’”(3:48、49、50)。第三处以回顾的口吻提及,出现在第五章,基本是对第三章的复述。在对耶稣所行奇迹的记述中,医治盲人、治疗麻风病,并且使死人复活,这些确实与福音书中的记载一致。

2.3 耶稣的死和耶稣的复临

相对于福音书中对耶稣之死的细节性叙述,以及耶稣之死在基督教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兰经》中的记述就显得相当简约,而且与之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四十三章

概括而言,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对耶稣的记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耶稣由处女所生。耶稣没有父亲,母亲马利亚是处女,但却诞生出耶稣,这说明了圣女的纯洁性。天使把灵魂吹入圣母体内,于是耶稣诞生了。耶稣的本质是真主的一句话。

(2)耶稣的奇迹。耶稣显示了很多奇迹,如上所说的生而能言、天上降下宴席(这两点是《圣经》中没有记载的)、治愈盲人、麻风病、起死回生、用泥捏成飞鸟状吹口气即成活鸟、不进屋就知道屋里发生的事情等。

(3)耶稣没有被钉到十字架。真主让耶稣升了天,在世界陷入黑暗,正邪不分时他会重新降临人间,即福临。来拯救人类,用正义、光明和伊斯兰教领导世界,降生后自称伊斯兰教徒。

(4)耶稣不是神的化身,也不是神的儿子。神不会有儿子,因他不需要妻子,无父而生不是神的证据,因为亚当(阿丹)也好似无父而生,但不是神。耶稣是一位大圣人,他现在就活在第二重天上,就像其他圣人也活在天上一样。

3《圣经》和《古兰经》中耶稣的形象的差异比较

除了一些诸如降生的环境、行奇迹的种类等这样的细微差别之外,从理论上看较大的差别主要有两个。

3.1 耶稣的宗教地位的差异

这里涉及到“三位一体”理论。

在基督教中耶稣是个非常神圣的人物,甚至我们都不能将其称之为“人物”。他是神的儿子,是道成肉身,是上帝的化身,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中的圣子。他的使命就是来到世间,以他的博大胸怀,通过被钉到十字架的方式替人们赎罪,使人们获得解救。

伊斯兰教是非常严格的一神教,耶稣只是众多先知中的一位,不具有任何神性,也不是神的儿子。伊斯兰教明确否定“三位一体”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对伊斯兰教一神信仰的背离,是“以物配主” 应受到严厉的谴责。“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这是伊斯兰信仰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兰经》中的耶稣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他不是神,而是真主派遣的,起于亚当止于穆罕默德的,众先知中的普通一位。他处于一个先知的序列之中,在这个先知的序列中,他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他只是先知序列中的普通一个,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3.2 耶稣的受难和复活的差异

这里涉及到“原罪”和“赎罪”理论。

《圣经》中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与耶稣的出生一样,记载的很详细,而且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了耶稣出生的意义。耶稣的受难,导致了后来赎罪说的出现,而赎罪说则根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因为当初亚当和夏娃偷食智慧树的果实,所以才被神惩罚降临到人间。耶稣则以自己的博爱、仁慈,通过自己被钉到十字架的方式替人类赎罪。这就是原罪说和赎罪说。同时与伊斯兰教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钉在十字上的那个人就是耶稣本人,是耶稣以他的神性和人性为代价替人类的赎罪,并且坚信,耶稣确实死了,是三天后又重新复活了的。

《古兰经》中强调的则是耶稣的生,而不是他的死。对耶稣出生,《古兰经》中有着相对细节性的描述,但是对于他的死,却只强调一点,那就是耶稣没有被任何人杀死,也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于是在这里,也就不存在了基督教中所说的“耶稣复活”的事件。《古兰经》认为耶稣上升到了天堂,重新回到众先知的序列之中,正如《古兰经》所说,“真主已把他擢升到自己那里。”(4:158),并且在《圣训》中明确记载了耶稣就在七层天中的第二层。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斯兰教之所以认为“耶稣没有被任何人杀死,也没有被定在十字架上”是与伊斯兰教没有原罪说的教义相一致的。按照《古兰经》的叙述,阿丹(亚当)由于食用禁果而犯下过错,但他悔悟了,很快重新得到神的恩宠,成为真主的人,是先知传系中的第一位先知。因为没有原罪之说,所以也没有赎罪的观念。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重要的两大宗教,耶稣又是两教中都很重要的人物,对耶稣形象进行比较,可以深化我们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思想的认识、基本哲学思想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发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差异,体会其各自存在的价值,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新标准修订版.

[2] 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3]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一版.

[4] 欧内斯特·勒内(法)著.朱旭文译.耶稣的故事[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版.

[5] 艾米尔·路德维希(德)著.张新颖译.人之子——耶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6] 杨启辰.古兰经哲学思想[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第一版.

耶稣的故事篇6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在这熹微的晨光中,我们又迎来了繁忙而又充实的一周。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没有,经过同学们的认真扫除,那整洁的教室、清洁的路面、素洁的花圃无不给人以舒心惬意之感。可是没过两节课,校园内、走廊上又会出现零星的废纸垃圾。这是为什么呢?都是那些随手乱丢废纸废物的同学惹的祸!说到这里。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问大家:“如果地上有一片纸屑,你会主动弯腰捡起来吗?”别忙着回答,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次,耶稣带着徒弟彼得出远门,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因为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那块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一些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了一段茫茫荒野的跋涉之后,耶稣看见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丢出一颗,彼得一见,也顾不得这么多,赶紧捡起来吃。就这样,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最后,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了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做,将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弯弯腰捡起垃圾纸屑,这个不起眼的小事、不经意的动作体现的却是高尚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当你弯下腰捡起垃圾时,你会发现一种未曾体验的喜悦,会赢得同学们的尊敬和赞赏,更会感染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中来。只有当我们都愿意弯下腰捡起散落的垃圾纸屑时,校园才会体现出一份真正的美——一份不只是环境上的,更是大家心里的美。

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她的容貌需要我们共同来打扮。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求大家都记住一个简单的动作是:弯下腰,捡起脚下的废纸废物。

谢谢大家!

耶稣的故事篇7

内容提要:本文从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的七个方面,即历史上的耶稣的灵生、爱道、受死与信仰的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言述基督教的内涵,进而阐明了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的特征。前者以《圣经》的传言、教会的见证为象征性因式的所指,后者以光、十字架两种符号为象征性图式的能指。这种所指与能指,共同构成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关键词:七方同启论言成肉身肉身成言象征主题关怀图式关怀

为了阐明基督教艺术的边界,我们必须沉思“基督教艺术是什么?”为了说明“基督教艺术是什么?”我们需要回答“基督教是什么?”即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之言的规定性内含什么?

1、基督信仰的神学规定性

十字架神学的代表人物莫尔特曼,在论及基督教神学的任务时,指出:基督教神学“必须说明‘耶稣就是基督’这样的认信究竟指的是什么。”(莫尔特曼)“因此,基督论的第一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在耶稣及其历史中的起源。第二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对于现时和未来的意义。”(莫尔特曼)其实,简单地说,基督信仰的核心教义,正是信仰基督,信仰历史上的耶稣。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之言,同其它宗教的差别,正在于它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信仰,而且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死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认信,是对复活的基督的宣告。在此意义上,基督教不是一个教义理论体系,因为任何教义理论体系,在学理上并不必然同它的创立者存在逻辑的关联;教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本人,也未必能够承诺他所阐明的理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相反,基督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则完全取决于它的创立者耶稣本人。没有耶稣,就不可能有基督;没有基督,也就没有基督信仰、没有基督教。同样,基督教也不是一套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既然是纯客观的,即同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存与存在的世界没有关联,那么,个人是否认信它,或者说个人能否认信它,便成为一个必须要回答而没有肯定性答案的问题。再次,基督教也不是信仰一个神秘的灵。信仰差别于迷信,信仰发生在人的理性思考到不可思考的地方,迷信却发生在入的理性末加思考的地方;信仰是人的理性对所仰望之物沉思后的认信与仰望,迷信是人的理性对所仰望之物拒绝沉思的执迷与无觉。神秘的灵的神秘性,否定了理性人思的可能,其所信之物在言说上的流定性,往往使信者难以清楚地把握。而基督信仰,不仅有关于信仰基督的明晰的言说,而且有历史上的耶稣本人的言说,即拿撒勒人耶稣对于自己的来历、自己的宣告、自己的结局、自己的将来、自己的所夫、自己的应许以及自己的使命的言说。正因为基督信仰的言说,已经包含在耶稣的言说里,所以,基督论的真正任务在于准确地传言。这或许是神学的谦卑性的品质的基督论根源。

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言述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基督教神学,至少应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教会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基督耶稣的身份或同一性的规定性。这种同一性的规定性,将把基督信仰同其它一切宗教在神学上区别开来。本文将传讲的,仅仅关涉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方面,一般用基督论来指称它,我用“七方同启论”来概括它。耶稣基督本人,一开始便清楚理性与信仰的差别,他拒绝按照理性的方式向祭司长、文士、长老证明他的权柄的根源,他只向门徒发出呼召、需要他们用生命意志而非生命理智来做出回应。耶稣从七个方面,把上帝的存在启示出来。这七个方面,包括耶稣的灵生、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以及成为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其中每个方面,都关涉到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难与复活事件,构成了这七个方面彼此相关联的转折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七方同启论的基督论,称为十字架神学。

1.1言成肉身

在传统的意义上,言成肉身主要指上帝作为圣言生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即耶稣的灵生事件,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言成肉身还应包括耶稣对爱道的宣告、他的受死以及从死里复活的历史事件。作为肉身的耶稣,假如没有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的宣道、没有为人类的罪而受死在十字架上、没有在死后复活为信仰的基督,他的灵生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上帝成为肉身,使我们能够接近他,以此表明他并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一个我们能够触摸、能够同在的同在者。他爱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着的人类,所以,他的圣言要降下生成为肉身的耶酥。“所以,爱不仅是上帝的行为动机,而且是上帝的存在动机。上帝行于爱。上帝行于爱,以助死者、被否定者、被诅咒者,使死者不惧死,被否定者不惧否定,被诅咒者不惧诅咒。上帝以爱分担死的痛苦,以将生与死引入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从死中复活。不表明这种关系,人们就无权引用早期教会关于上帝成人的说法。上帝成人包含着上帝与人分担死的不幸。”(云格尔)死作为有限之人的命运,上帝成人,就必须死。成为人子的耶酥,“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言成肉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是以耶稣的灵生开始的。上帝之言生成为肉身的耶稣,他需要一个有限的肉体生命,一个同每个个体血肉相关联的有限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还需要表达上帝之言,分享、承担着上帝之灵。上帝通过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子,既呈现出耶稣与上帝的内在相关性,因为圣灵本是上帝之灵;又呈现出耶稣与人类的内在相关性,因为马利亚不过是有限之人类的代表。在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的意义上,他是神子,在耶稣从马利亚而生的意义上,他是人子。

通过耶稣这位中保,人类同上帝相互关联起来。

从灵生的耶稣身上,我们已看到上帝的三位一体本性。上帝爱人,所以赐下他的独生子。而耶稣的灵生,于是成为对上帝之爱的表达。对此,人的理性不仅无法证明马利亚如何受圣灵感孕生子,而且也不可能证伪该事件。人作为受造物的有限性再次被显明出来。就这样,耶稣的灵生只有为人的信仰所接受。人只能采取信仰的态度来对待灵生的耶稣。

耶稣的灵生,内合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他既和个人的生命相关又和上帝的本性相关。“上帝所差来的,就说上帝的话”.(约翰福音)耶稣是为人类而来的,他也必须说有关人的话。这种话的表达,即耶稣关于爱道的宣告。耶稣同人类与上帝最本质的相关,是他与上帝的一体性同在,和与人类的永恒同在。。耶稣将全部《旧约》的诫命,总结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已。“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要这样行,而且自己就是这样行的。”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上帝爱人,他成为人的肉身的样式,又为人舍命在十字架上。尽管们《旧约》已经有了两条诫命,但其意义只是在耶稣基督来到世间后才赋有了质量上的更新。耶稣的灵生与受死,是用行动和诚实表达两条最大诫命的内容。

他要求他的门徒用”彼此相爱的心“(约翰福音)来显明他们的身份。耶稣在世上广行赦免,为背叛他的门徒犹大洗脚,恰好构成了他所宣讲的爱道的最好注释。

人要爱人如己并要爱上帝,仅仅是对上帝之爱性的回应。上帝之爱,对象化在他的灵生与受死里。耶稣既是因着圣灵感孕而生的,那么,他由于马利亚的肉身而来的肉身之死,就必不只是肉身的结束,而是不死之圣灵为着人的罪的受死,也是耶稣本人为罪身的人类而死。耶稣灵生的某种独特性,规定着他的死的独特性。他因为上帝为着人的救赎而死。“从耶稣之生为背景来理解他的死,必须是神学的理解,必须把他为之生为之传言的上帝考虑进去。……耶稣是作为一个公共的人,以他与他的上帝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为了将要来临的上帝之国的缘故而生的。他生得辉煌,死得可怖,这只有从他赖以生、为之生的上帝为背景才能理解。”(莫尔特曼)换言之,耶稣是替上帝而死的。这正是他与苏格拉底、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殉道者之死的差别所在。

耶稣受死的另-重涵义,是他为人类的罪而死,做了人的挽回祭。如果说“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稣的生来自死,”(云格尔)这是所有人之生与耶稣之生的差别,那么,耶稣的死也来自于他的生的独特性,他为人的得救而生便只有为人而受死。因此,对言成肉身的信仰,或者说“对上帝成人的信仰不仅产生于耶稣的死之后,而且在耶稣的死之中获得证明,只是事后才与耶稣的诞生联系起来。”(云格尔)上帝在耶稣之死中临近人。“如果上帝在死中也不放弃与我们相关,如果上帝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以通过这位十字架受难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仁慈,那么,正是从死之无关系中产生了上帝与人的新关系。……当上帝为了所有人与这个死去的人--来自拿撤勒的耶稣认同之时,他就表明自已是对有限之人怀有无限之爱的一种本质。因为当一切关系失去之时,只有爱创造新的关系。”(云格尔)在耶稣之死中,上帝对于人之爱的相关性被达成了。通过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经历了基督再临之前的个体生命必须经历又无法得胜的死亡,正因为上帝能够经历这种死亡,我们作为不死者才能临近耶稣基督的上帝。在耶酥里,我们和上帝分享了共同的受难经历,我们将自己的罪交给耶稣以免遭上帝惩罚,而上帝惩罚耶稣以免除我们的罪。“上帝受难,上帝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且的确被钉上了十字架,藉此完成了他那充满希望的无条件的爱。”(莫尔特曼)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耶酥灵生的事件、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每一方面都是围绕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展开的,且彼此相关联地共同启示着肉身之言的那一位上帝。上帝的内在性,在其言成肉身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行动。耶稣的上帝,内在于人而存在,他有肉身的在场方式,他有对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更为人舍己。人之所以能够企及上帝,就是因为上帝在耶稣里首先成为人子,成为人类中的一员。“在他儿子的十字架里,上帝把死担在自己身上,不仅为了使人能够带着慰藉去死,确信即便死也不能把他们与上帝分开,而且为了使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为人的新创生的根据,在这种新创生中,死亡本身将被生命的胜利吞没。”(莫尔特曼)具体地说,上帝让历史的肉身的耶稣从死里复活为信仰的肉身变现的基督。

1.2肉身成言四部福音书并没有在耶稣受死的地方结束其文字的叙述,而且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历史的耶稣死后发生的事件,这便是传言者耶稣复活为被传言的基督。“耶稣的复活是一切信仰他的人对复活所寄于的希望的依据。”(汉斯昆)它改变了人们对耶稣死亡的绝望态度,将这种绝望的态度转化为对上帝存在的真实希望。复活意味着,上帝在耶稣惨死后,没有断绝与他的关系而是继续与他同在。“上帝在死去的耶稣身上显示了自己的荣耀。临近的上帝之国——尘世的耶稣以它为生,他至死呼唤着它--在死去的耶稣身上证明自己直接在场。这就是复活信仰的真相,它告诉人们:传言者及其传言的对象在死亡中认同,传言者本人终于成为被传言者。上帝已经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这就是对耶稣的信仰之根据,也是信仰本身之前提。”(云格尔)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若基督没有复活,他传的是枉然,基督徒信的也是枉然,他们还会在罪中。如果没有耶稣死里复活即他的肉身……成言事件,作为死亡的毒钩之罪显然主宰着那投奔他的事业的人。

耶稣死里复活,让他因担当人的罪而与上帝中断的关系得以重新和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有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实见证,而且有他的门徒包括今天的基督徒的生命被改变的见证。它赋予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动以替代性的涵义。他替上帝的救赎与人的得救而死,因此,他的受死应当永远与人和上帝绝对相关联。“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复活的基督,同上帝与人的永恒关联,同时也显明为一个历史过程,贯穿在耶稣的产生中、贯穿在他的言成肉身的行动中。无论他的灵生还是爱道,无论他的受死还是复活,都内含着人与上帝的双重意义指向。肉身成言的基督,以复活为开端,并伴有升天、再来、审判的践行。上帝之言在成为肉身的耶稣时,他选择-条下降的内在性的道路,耶稣的肉身在生成为基督之言时,他却是一条上升的超越性的道路。上帝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因着耶稣基督而被完全整合为一体。这里,“基督复活的信念不仅是基督信仰的超越性基础,也是基督信仰的内在性基础,因为,它所见到的超越的上帝内在于耶稣身上,反过来讲,它所见到的内在的耶稣又在上帝身上超越。”(莫尔特曼)耶稣的肉身成言(他的死里复活),是对他的灵生、爱道、受死的独特性的回应。他作为不死的灵之生,必然要求他在死后复活,否则便否定了他的言成肉身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换言之,没有肉身成言之言的基督,就不可能有言成肉身之言的根源。为了企及言成肉身之言,耶稣基督复活后还得升天。人如果要借着基督回到父那里去,那么,基督本人首先应回到父的怀中。耶稣要说明自己是来自于上帝的最好的方法,便是他回到上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耶稣的升天,不仅表明他是来自于上帝,同时显明了人如何上升得救的道路,这即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开启。耶稣升天后向父神祈求,赐下一位保惠师、指教信徒真理的圣灵。

他的升天的见证,充当着肉身成言的一环,还将上帝启示为三个不同的位格。

耶稣的升天,对于那些亲眼目睹的人,构成了一种力量的盼望源泉。它激励着以打渔为生的彼得等门徒,去完成主的托咐。但对于末在场的人而言,升天的确实性便受到质疑,不过,这呼唤人用信心来认同。耶稣明白人心的愚梗,他向那些跟随他的人承诺他必再来,又向他们及那些远离他的人告诫他必审判。他的再来的应许,是为了让活着的跟随者充满盼望,更是他的慈爱在将来的完成。肉身成言、死里复活的基督,不但对时间之维中的现在、而且对未来也有治权,因而对上帝创造的万有享受治权。“因为耶稣是那将要来的。真正与他相遇的每个人都是在未来与他相通的,都把他当作那将要来的生命,那将要来的世界之主。……只有作为将要来的,他才可能是那曾经来过的。只有作为那把新的未来揭示给罪人的将要来的,他才可能莅临现在。”(H.J.Iwand)耶稣的升天,表明他的确来自于天上的圣父,他的再来的应许,回应着他升天的目的,他离开信徒,为他们在天上预备地方。他再来完成的审判,将公义的上帝彰显在世人面前。“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当然,耶稣的审判还意味着上帝的大能与人类的结局。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圣经》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于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表明即宣告、即开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成为历史的耶稣,这正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耶稣之肉身成为言、成为信仰的基督,这正是从人而来的信仰之所指。上帝的人性与神性、神子的耶稣与人子的基督,围绕十字架上的受难事件和十字架下的复活事件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也是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的合一。“基督徒的基督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人性的、历史的人:基督徒的基督只能是拿撤勒的耶稣。从这一意义看,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基督信仰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信仰。”(汉斯昆)耶稣的历史性,体现在他的灵生、他的爱道以及他的受死的行动中,并贯穿于他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的实践中。因此,基督信仰,即是信仰基督,信仰上帝之言成为了肉身的耶稣和耶稣的肉身成为了被传言的基督。

2、基督教艺术的象征所指

既然我们已明白了何为基督信仰,那么,基督教艺术便是对基督信仰的象征性视觉呈现。当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向着基督信仰的彼岸而去,借助物质性的媒材将他由此获得的生命情感的先验性感觉表现为象征性的视觉图式,基督教艺术就产生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象征做出清晰的界定。

根据蒂利希的提示与H·奥托的说明,被象征者的真实存在力量从象征中透射出来,这包含三层含义:“(1)象征中有被象征者的某些真实在场;(2)这种在场完全通过象征变得可说;(3)在场的被象征的真实绝不以下列方式与象征叠合,即象征能够‘数字地’--作为符号——表达‘本来(在被象征的真实方面)是特定事件的东西’.”(奥托)如果借用符号语言学关于一个符号具有的能罗(音响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的区分,-个象征实际上也拥有能指(视觉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但其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已有别于符号中的关系。在象征语言中,能指与所指不是对应的或感应的关系,而是根据感觉的引导能指介入所指。象征语言的能指,分享所指的存在,把所指的存在替代于现时语言中,替代于可见的视觉图式中。“象征参与被象征的真实,就是说,具有自己特性的各个象征参与通过它言语的不可说的真实的特性。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象征参与作为上帝的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说的真实,耶稣复活节之晨的象征参与从死中复活的不可说的真实。”(奥托)在此,奥托只是从神学角度阐明象征(能指-视觉图式)与被象征之物的关系。假如将这种阐明对象化于艺术中,它意味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象征,参与、分享着上帝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见的真实。

2.1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

基督教艺术的命名本身,便是从艺术的主题关怀而来的。在艺术史上,人们往往按照艺术关怀的主题差异,确定艺术的因式差异。至于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只是限于单一艺术形态内部为着言述的便利做出的,面对个别的艺术作品,其主题关怀(所指概念)与图式关怀(视觉形象)是等同的关系,因为艺术作为艺术家个体生命情感彼岸化的象征性形式,其能指与所指原是一体的。

从主题关怀看,基督教艺术指以基督信仰的宣示为主题的艺术。其作品包括直接的圣经题材、间接的教会题材(如圣徒殉难、福音传播之类历史事件)。由于基督信仰就是信仰基督,由于信仰基督还包括对派遣他来到世界的那一位父神上帝的信仰,以及那位从天上来接替基督升天后在尘世工作的圣灵的信仰,所以,基督教艺术的主题,自然关涉到上帝论与圣灵论。上帝如何言成世界,他的公义、救恩怎样惠及以色列入并由此拓展到全人类,他怎样让圣灵来延续耶稣的工作、他的天国的预定、他对末世的预显、他使耶稣基督为中保让自己与万物复和,这实质上构成《旧约》、《新约》的主题,也属于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另一方面,在局部的意义上,圣灵论同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引导基督徒跟随基督的历程相关,关系到信徒的悔改、受洗、传言、感恩、祈祷、盼望、被提到的生活。它也与教会的历史有部分的叠合。凡是以上述内容为主题的艺术,都可归入基督教艺术的范畴。不过,对这些主题关怀的内容,艺术家必须进行个体生命情感的感觉性的、象征性的转换。基督教艺术,是见证基督信仰及信仰基督的图式。围绕耶稣的灵生主题,出现了不少关于《无原罪的孕身》(姆利约1678年)《岩洞中的童贞女》(达。芬奇约1482年)、《天使的报喜》(冯。

代尔。威顿约1445年)、《牧场的圣母》(拉斐尔约1506年)、《诞生》(布歇1610年)之类作品,耶稣的爱道,从他《托咐彼得》(尤尔达斯1616——1617年)、他让《拉撒路复活》(派纳斯1615年)、他医治《耶利哥城的瞎子》(普桑1650年)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耶稣的《十字架受难》(曼特纳1456-1459年)、《基督复活》(克吕内瓦尔德1510-1515年)、《升天》(科普利1775年)这些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展开了基督信仰的内核。犹太画家夏加尔1961年创作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将俄罗斯民间故事以及犹太箴言中的意象融入梦幻般的、织网状的迷人场景;德拉克罗瓦的《雅各与天使摔跤》(1861年),借助对比的灰色和流动的结构,传达出雅各与天使之间的搏斗。除了像《好撒马利亚人》(吉奥尔达诺约1685年)之类取材于圣经叙事性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外,还有《关于三位一体的议论》(塞鲁特1517一1518年)、《爱德修道女之死》(皮尔斯1850年)涉及教义、教会发展史的艺术杰作,都是基督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杯

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怀表现为对光和十字架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把凡是运用光和十字架的作品,都纳入基管教艺术的域界内,除非其主题关怀是指向基督信仰的。另外,也不能认定所有的基督教艺术必须同光、十字架两种艺术符号相关。

例如,艺术家籍里科出生于希腊,他的《基督与风暴》(1914年)里面,既看不见十字符号,又无光的自觉彰显,而是利用色彩的粗狂笔触、剧烈变化的透视、模特般的人物与造型,创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耶稣的安祥与使徒们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反差。

光是圣洁、智慧、神秘的象征。-般表现《圣经》中以光为主题内容的作品,自然伴随对光的应用。《圣保罗的皈依》<卡拉瓦乔,1601年=的画面上,人物的次要处理与马的主导因素,使和保罗同行的人的眼睛聚焦在保罗脸上发出的内在的启示之光上。这便是保罗自述的来于主的荣耀之光。

光作为圣洁的象征,往往出现在修士修女们的灵性生活中,如皮尔斯的《爱德修道女之死》(1850年)中修女脸部发出的慈祥之光。

在耶稣之前,在罗马人那里十字架本是一种处决罪犯的酷刑工具,但由于他的十字架受难,世人耻辱的十字架被转换为荣耀的十字架。十字架是-切艺术家创造原初形式的源泉。“在象征的意义上,通过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所成就的十字架,恰好向艺术爱者展示出本真原初形式的所指。耶稣的十字架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内含艺术对象的生命情感性、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艺术使命的形式性。艺术接受者从十字架最能感觉到的是它的形式。这种形式构成一切形式性物品的象征,因为从形式上呈现出的是历史上的耶稣对上帝和对世人的爱,即超越个别生命情感的绝对之爱。

十字架留住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生命情感。”面对十字架,一个在从前(基督之前)被人寻找的上帝,成为寻求人的上帝。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向每个人发出吁请。凡是愿意接纳基督之名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圣洁国度的子民;凡是拒绝认信上帝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一切的人,都将在世界上无家可归地生活。所以,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道路、生命、真理。他是道路,通向上帝的唯一之路;他是生命,他把圣灵赐与人作为食粮,他是真理,他的复活升天显明耶稣本人的确是上帝派遣来拯救人脱离罪的那一位。十字架因着耶酥基督的受难,意味着上帝的拯救的莅临和人的得胜的未来。

耶稣的故事篇8

本文从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的七个方面,即历史上的耶稣的灵生、爱道、受死与信仰的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言述基督教的内涵,进而阐明了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的特征。前者以《圣经》的传言、教会的见证为象征性因式的所指,后者以光、十字架两种符号为象征性图式的能指。这种所指与能指,共同构成基督教艺术的边界。

关键词:七方同启论 言成肉身 肉身成言 象征 主题关怀 图式关怀

为了阐明基督教艺术的边界,我们必须沉思“基督教艺术是什么?”为了说明“基督教艺术是什么?”我们需要回答“基督教是什么?”即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之言的规定性内含什么?

1 、基督信仰的神学规定性

十字架神学的代表人物莫尔特曼,在论及基督教神学的任务时,指出:基督教神学“必须说明‘耶稣就是基督’这样的认信究竟指的是什么。”(莫尔特曼)“因此,基督论的第一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在耶稣及其历史中的起源。第二个任务是批判地证实基督信仰对于现时和未来的意义。” (莫尔特曼)其实,简单地说,基督信仰的核心教义,正是信仰基督,信仰历史上的耶稣。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之言,同其它宗教的差别,正在于它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信仰,而且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死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认信,是对复活的基督的宣告。在此意义上,基督教不是一个教义理论体系,因为任何教义理论体系,在学理上并不必然同它的创立者存在逻辑的关联;教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本人,也未必能够承诺他所阐明的理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相反,基督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则完全取决于它的创立者耶稣本人。没有耶稣,就不可能有基督;没有基督,也就没有基督信仰、没有基督教。同样,基督教也不是一套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纯粹客观的真理体系,既然是纯客观的,即同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存与存在的世界没有关联,那么,个人是否认信它,或者说个人能否认信它,便成为一个必须要回答而没有肯定性答案的问题。再次,基督教也不是信仰一个神秘的灵。信仰差别于迷信,信仰发生在人的理性思考到不可思考的地方,迷信却发生在入的理性末加思考的地方;信仰是人的理性对所仰望之物沉思后的认信与仰望,迷信是人的理性对所仰望之物拒绝沉思的执迷与无觉。神秘的灵的神秘性,否定了理性人思的可能,其所信之物在言说上的流定性,往往使信者难以清楚地把握。而基督信仰,不仅有关于信仰基督的明晰的言说,而且有历史上的耶稣本人的言说,即拿撒勒人耶稣对于自己的来历、自己的宣告、自己的结局、自己的将来、自己的所夫、自己的应许以及自己的使命的言说。正因为基督信仰的言说,已经包含在耶稣的言说里,所以,基督论的真正任务在于准确地传言。这或许是神学的谦卑性的品质的基督论根源。

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言述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基督教神学,至少应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教会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基督耶稣的身份或同一性的规定性。这种同一性的规定性,将把基督信仰同其它一切宗教在神学上区别开来。本文将传讲的,仅仅关涉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方面,一般用基督论来指称它,我用“七方同启论”来概括它。耶稣基督本人,一开始便清楚理性与信仰的差别,他拒绝按照理性的方式向祭司长、文士、长老证明他的权柄的根源,他只向门徒发出呼召、需要他们用生命意志而非生命理智来做出回应。耶稣从七个方面,把上帝的存在启示出来。这七个方面,包括耶稣的灵生、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以及成为基督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其中每个方面,都关涉到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难与复活事件,构成了这七个方面彼此相关联的转折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七方同启论的基督论,称为十字架神学。

1.1 言成肉身

在传统的意义上,言成肉身主要指上帝作为圣言生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即耶稣的灵生事件,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言成肉身还应包括耶稣对爱道的宣告、他的受死以及从死里复活的历史事件。作为肉身的耶稣,假如没有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的宣道、没有为人类的罪而受死在十字架上、没有在死后复活为信仰的基督,他的灵生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上帝成为肉身,使我们能够接近他,以此表明他并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一个我们能够触摸、能够同在的同在者。他爱以肉体生命生存延续着的人类,所以,他的圣言要降下生成为肉身的耶酥。“所以,爱不仅是上帝的行为动机,而且是上帝的存在动机。上帝行于爱。上帝行于爱,以助死者、被否定者、被诅咒者,使死者不惧死,被否定者不惧否定,被诅咒者不惧诅咒。上帝以爱分担死的痛苦,以将生与死引入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从死中复活。不表明这种关系,人们就无权引用早期教会关于上帝成人的说法。上帝成人包含着上帝与人分担死的不幸。”(云格尔)死作为有限之人的命运,上帝成人,就必须死。成为人子的耶酥,“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言成肉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是以耶稣的灵生开始的。上帝之言生成为肉身的耶稣,他需要一个有限的肉体生命,一个同每个个体血肉相关联的有限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还需要表达上帝之言,分享、承担着上帝之灵。上帝通过马利亚受圣灵感孕生子,既呈现出耶稣与上帝的内在相关性,因为圣灵本是上帝之灵;又呈现出耶稣与人类的内在相关性,因为马利亚不过是有限之人类的代表。在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的意义上,他是神子,在耶稣从马利亚而生的意义上,他是人子。

通过耶稣这位中保,人类同上帝相互关联起来。

从灵生的耶稣身上,我们已看到上帝的三位一体本性。上帝爱人,所以赐下他的独生子。而耶稣的灵生,于是成为对上帝之爱的表达。对此,人的理性不仅无法证明马利亚如何受圣灵感孕生子,而且也不可能证伪该事件。人作为受造物的有限性再次被显明出来。就这样,耶稣的灵生只有为人的信仰所接受。人只能采取信仰的态度来对待灵生的耶稣。

耶稣的灵生,内合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他既和个人的生命相关又和上帝的本性相关。“上帝所差来的,就说上帝的话”. (约翰福音)耶稣是为人类而来的,他也必须说有关人的话。这种话的表达,即耶稣关于爱道的宣告。耶稣同人类与上帝最本质的相关,是他与上帝的一体性同在,和与人类的永恒同在。。耶稣将全部《旧约》的诫命,总结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已。“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要这样行,而且自己就是这样行的。”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上帝爱人,他成为人的肉身的样式,又为人舍命在十字架上。尽管们《旧约》已经有了两条诫命,但其意义只是在耶稣基督来到世间后才赋有了质量上的更新。耶稣的灵生与受死,是用行动和诚实表达两条最大诫命的内容。

他要求他的门徒用”彼此相爱的心“ (约翰福音)来显明他们的身份。耶稣在世上广行赦免,为背叛他的门徒犹大洗脚,恰好构成了他所宣讲的爱道的最好注释。

人要爱人如己并要爱上帝,仅仅是对上帝之爱性的回应。上帝之爱,对象化在他的灵生与受死里。耶稣既是因着圣灵感孕而生的,那么,他由于马利亚的肉身而来的肉身之死,就必不只是肉身的结束,而是不死之圣灵为着人的罪的受死,也是耶稣本人为罪身的人类而死。耶稣灵生的某种独特性,规定着他的死的独特性。他因为上帝为着人的救赎而死。“从耶稣之生为背景来理解他的死,必须是神学的理解,必须把他为之生为之传言的上帝考虑进去。……耶稣是作为一个公共的人,以他与他的上帝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为了将要来临的上帝之国的缘故而生的。他生得辉煌,死得可怖,这只有从他赖以生、为之生的上帝为背景才能理解。”(莫尔特曼)换言之,耶稣是替上帝而死的。这正是他与苏格拉底、斯多亚派和基督教殉道者之死的差别所在。

耶稣受死的另- 重涵义,是他为人类的罪而死,做了人的挽回祭。如果说“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稣的生来自死,”(云格尔)这是所有人之生与耶稣之生的差别,那么,耶稣的死也来自于他的生的独特性,他为人的得救而生便只有为人而受死。因此,对言成肉身的信仰,或者说“对上帝成人的信仰不仅产生于耶稣的死之后,而且在耶稣的死之中获得证明,只是事后才与耶稣的诞生联系起来。”(云格尔)上帝在耶稣之死中临近人。“如果上帝在死中也不放弃与我们相关,如果上帝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以通过这位十字架受难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仁慈,那么,正是从死之无关系中产生了上帝与人的新关系。……当上帝为了所有人与这个死去的人- -来自拿撤勒的耶稣认同之时,他就表明自已是对有限之人怀有无限之爱的一种本质。因为当一切关系失去之时,只有爱创造新的关系。” (云格尔)在耶稣之死中,上帝对于人之爱的相关性被达成了。通过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经历了基督再临之前的个体生命必须经历又无法得胜的死亡,正因为上帝能够经历这种死亡,我们作为不死者才能临近耶稣基督的上帝。在耶酥里,我们和上帝分享了共同的受难经历,我们将自己的罪交给耶稣以免遭上帝惩罚,而上帝惩罚耶稣以免除我们的罪。“上帝受难,上帝让自己被钉上十字架,且的确被钉上了十字架,藉此完成了他那充满希望的无条件的爱。”(莫尔特曼)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耶酥灵生的事件、爱道的宣告、受死的践行,每一方面都是围绕着人与上帝的相关性展开的,且彼此相关联地共同启示着肉身之言的那一位上帝。上帝的内在性,在其言成肉身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行动。耶稣的上帝,内在于人而存在,他有肉身的在场方式,他有对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更为人舍己。人之所以能够企及上帝,就是因为上帝在耶稣里首先成为人子,成为人类中的一员。“在他儿子的十字架里,上帝把死担在自己身上,不仅为了使人能够带着慰藉去死,确信即便死也不能把他们与上帝分开,而且为了使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为人的新创生的根据,在这种新创生中,死亡本身将被生命的胜利吞没。”(莫尔特曼)具体地说,上帝让历史的肉身的耶稣从死里复活为信仰的肉身变现的基督。

1.2 肉身成言四部福音书并没有在耶稣受死的地方结束其文字的叙述,而且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历史的耶稣死后发生的事件,这便是传言者耶稣复活为被传言的基督。“耶稣的复活是一切信仰他的人对复活所寄于的希望的依据。”(汉斯昆)它改变了人们对耶稣死亡的绝望态度,将这种绝望的态度转化为对上帝存在的真实希望。复活意味着,上帝在耶稣惨死后,没有断绝与他的关系而是继续与他同在。“上帝在死去的耶稣身上显示了自己的荣耀。临近的上帝之国——尘世的耶稣以它为生,他至死呼唤着它- -在死去的耶稣身上证明自己直接在场。这就是复活信仰的真相,它告诉人们:传言者及其传言的对象在死亡中认同,传言者本人终于成为被传言者。上帝已经使自己与死去的耶稣认同,这就是对耶稣的信仰之根据,也是信仰本身之前提。”(云格尔)所以,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若基督没有复活,他传的是枉然,基督徒信的也是枉然,他们还会在罪中。如果没有耶稣死里复活即他的肉身成言事件,作为死亡的毒钩之罪显然主宰着那投奔他的事业的人。

耶稣死里复活,让他因担当人的罪而与上帝中断的关系得以重新和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有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实见证,而且有他的门徒包括今天的基督徒的生命被改变的见证。它赋予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动以替代性的涵义。他替上帝的救赎与人的得救而死,因此,他的受死应当永远与人和上帝绝对相关联。“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复活的基督,同上帝与人的永恒关联,同时也显明为一个历史过程,贯穿在耶稣的产生中、贯穿在他的言成肉身的行动中。无论他的灵生还是爱道,无论他的受死还是复活,都内含着人与上帝的双重意义指向。肉身成言的基督,以复活为开端,并伴有升天、再来、审判的践行。上帝之言在成为肉身的耶稣时,他选择- 条下降的内在性的道路,耶稣的肉身在生成为基督之言时,他却是一条上升的超越性的道路。上帝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因着耶稣基督而被完全整合为一体。这里,“基督复活的信念不仅是基督信仰的超越性基础,也是基督信仰的内在性基础,因为,它所见到的超越的上帝内在于耶稣身上,反过来讲,它所见到的内在的耶稣又在上帝身上超越。”(莫尔特曼)耶稣的肉身成言(他的死里复活),是对他的灵生、爱道、受死的独特性的回应。他作为不死的灵之生,必然要求他在死后复活,否则便否定了他的言成肉身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换言之,没有肉身成言之言的基督,就不可能有言成肉身之言的根源。为了企及言成肉身之言,耶稣基督复活后还得升天。人如果要借着基督回到父那里去,那么,基督本人首先应回到父的怀中。耶稣要说明自己是来自于上帝的最好的方法,便是他回到上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耶稣的升天,不仅表明他是来自于上帝,同时显明了人如何上升得救的道路,这即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开启。耶稣升天后向父神祈求,赐下一位保惠师、指教信徒真理的圣灵。

他的升天的见证,充当着肉身成言的一环,还将上帝启示为三个不同的位格。

耶稣的升天,对于那些亲眼目睹的人,构成了一种力量的盼望源泉。它激励着以打渔为生的彼得等门徒,去完成主的托咐。但对于末在场的人而言,升天的确实性便受到质疑,不过,这呼唤人用信心来认同。耶稣明白人心的愚梗,他向那些跟随他的人承诺他必再来,又向他们及那些远离他的人告诫他必审判。他的再来的应许,是为了让活着的跟随者充满盼望,更是他的慈爱在将来的完成。肉身成言、死里复活的基督,不但对时间之维中的现在、而且对未来也有治权,因而对上帝创造的万有享受治权。“因为耶稣是那将要来的。真正与他相遇的每个人都是在未来与他相通的,都把他当作那将要来的生命,那将要来的世界之主。……只有作为将要来的,他才可能是那曾经来过的。只有作为那把新的未来揭示给罪人的将要来的,他才可能莅临现在。”(H.J.Iwand )耶稣的升天,表明他的确来自于天上的圣父,他的再来的应许,回应着他升天的目的,他离开信徒,为他们在天上预备地方。他再来完成的审判,将公义的上帝彰显在世人面前。“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当然,耶稣的审判还意味着上帝的大能与人类的结局。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圣经》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于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表明即宣告、即开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成为历史的耶稣,这正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耶稣之肉身成为言、成为信仰的基督,这正是从人而来的信仰之所指。上帝的人性与神性、神子的耶稣与人子的基督,围绕十字架上的受难事件和十字架下的复活事件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也是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的合一。“基督徒的基督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人性的、历史的人:基督徒的基督只能是拿撤勒的耶稣。从这一意义看,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基督信仰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信仰。”(汉斯昆)耶稣的历史性,体现在他的灵生、他的爱道以及他的受死的行动中,并贯穿于他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的实践中。因此,基督信仰,即是信仰基督,信仰上帝之言成为了肉身的耶稣和耶稣的肉身成为了被传言的基督。

2 、基督教艺术的象征所指

既然我们已明白了何为基督信仰,那么,基督教艺术便是对基督信仰的象征性视觉呈现。当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向着基督信仰的彼岸而去,借助物质性的媒材将他由此获得的生命情感的先验性感觉表现为象征性的视觉图式,基督教艺术就产生了。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象征做出清晰的界定。

根据蒂利希的提示与H ·奥托的说明,被象征者的真实存在力量从象征中透射出来,这包含三层含义:“(1 )象征中有被象征者的某些真实在场;(2 )这种在场完全通过象征变得可说;(3)在场的被象征的真实绝不以下列方式与象征叠合,即象征能够‘数字地’--作为符号——表达‘本来(在被象征的真实方面)是特定事件的东西’. ”(奥托)如果借用符号语言学关于一个符号具有的能罗(音响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的区分,- 个象征实际上也拥有能指(视觉形象)与所指(概念意义)。但其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已有别于符号中的关系。在象征语言中,能指与所指不是对应的或感应的关系,而是根据感觉的引导能指介入所指。象征语言的能指,分享所指的存在,把所指的存在替代于现时语言中,替代于可见的视觉图式中。“象征参与被象征的真实,就是说,具有自己特性的各个象征参与通过它言语的不可说的真实的特性。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象征参与作为上帝的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说的真实,耶稣复活节之晨的象征参与从死中复活的不可说的真实。”(奥托)在此,奥托只是从神学角度阐明象征(能指- 视觉图式)与被象征之物的关系。假如将这种阐明对象化于艺术中,它意味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象征,参与、分享着上帝救恩行为的十字架的不可见的真实。

2.1 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关怀

基督教艺术的命名本身,便是从艺术的主题关怀而来的。在艺术史上,人们往往按照艺术关怀的主题差异,确定艺术的因式差异。至于主题关怀与图式关怀,只是限于单一艺术形态内部为着言述的便利做出的,面对个别的艺术作品,其主题关怀(所指概念)与图式关怀(视觉形象)是等同的关系,因为艺术作为艺术家个体生命情感彼岸化的象征性形式,其能指与所指原是一体的。

从主题关怀看,基督教艺术指以基督信仰的宣示为主题的艺术。其作品包括直接的圣经题材、间接的教会题材(如圣徒殉难、福音传播之类历史事件)。由于基督信仰就是信仰基督,由于信仰基督还包括对派遣他来到世界的那一位父神上帝的信仰,以及那位从天上来接替基督升天后在尘世工作的圣灵的信仰,所以,基督教艺术的主题,自然关涉到上帝论与圣灵论。上帝如何言成世界,他的公义、救恩怎样惠及以色列入并由此拓展到全人类,他怎样让圣灵来延续耶稣的工作、他的天国的预定、他对末世的预显、他使耶稣基督为中保让自己与万物复和,这实质上构成《旧约》、《新约》的主题,也属于基督教艺术的主题。另一方面,在局部的意义上,圣灵论同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引导基督徒跟随基督的历程相关,关系到信徒的悔改、受洗、传言、感恩、祈祷、盼望、被提到的生活。它也与教会的历史有部分的叠合。凡是以上述内容为主题的艺术,都可归入基督教艺术的范畴。不过,对这些主题关怀的内容,艺术家必须进行个体生命情感的感觉性的、象征性的转换。基督教艺术,是见证基督信仰及信仰基督的图式。围绕耶稣的灵生主题,出现了不少关于《无原罪的孕身》(姆利约1678年)《岩洞中的童贞女》(达。芬奇约1482年)、《天使的报喜》(冯。

代尔。威顿约1445年)、《牧场的圣母》(拉斐尔约1506年)、《诞生》(布歇1610年)之类作品,耶稣的爱道,从他《托咐彼得》(尤尔达斯1616——1617年)、他让《拉撒路复活》(派纳斯1615年)、他医治《耶利哥城的瞎子》(普桑1650年)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耶稣的《十字架受难》(曼特纳1456-1459 年)、《基督复活》(克吕内瓦尔德1510-1515 年)、《升天》(科普利1775年)这些作品,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展开了基督信仰的内核。犹太画家夏加尔1961年创作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将俄罗斯民间故事以及犹太箴言中的意象融入梦幻般的、织网状的迷人场景;德拉克罗瓦的《雅各与天使摔跤》(1861年),借助对比的灰色和流动的结构,传达出雅各与天使之间的搏斗。除了像《好撒马利亚人》(吉奥尔达诺约1685年)之类取材于圣经叙事性的题材创作的作品外,还有《关于三位一体的议论》(塞鲁特1517一1518年)、《爱德修道女之死》(皮尔斯1850年)涉及教义、教会发展史的艺术杰作,都是基督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杯

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基督教艺术的图式关怀表现为对光和十字架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把凡是运用光和十字架的作品,都纳入基管教艺术的域界内,除非其主题关怀是指向基督信仰的。另外,也不能认定所有的基督教艺术必须同光、十字架两种艺术符号相关。

例如,艺术家籍里科出生于希腊,他的《基督与风暴》(1914年)里面,既看不见十字符号,又无光的自觉彰显,而是利用色彩的粗狂笔触、剧烈变化的透视、模特般的人物与造型,创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气氛,耶稣的安祥与使徒们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反差。

光是圣洁、智慧、神秘的象征。- 般表现《圣经》中以光为主题内容的作品,自然伴随对光的应用。《圣保罗的皈依》<卡拉瓦乔,1601年=的画面上,人物的次要处理与马的主导因素,使和保罗同行的人的眼睛聚焦在保罗脸上发出的内在的启示之光上。这便是保罗自述的来于主的荣耀之光。

光作为圣洁的象征,往往出现在修士修女们的灵性生活中,如皮尔斯的《爱德修道女之死》(1850年)中修女脸部发出的慈祥之光。

在耶稣之前,在罗马人那里十字架本是一种处决罪犯的酷刑工具,但由于他的十字架受难,世人耻辱的十字架被转换为荣耀的十字架。十字架是- 切艺术家创造原初形式的源泉。“在象征的意义上,通过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所成就的十字架,恰好向艺术爱者展示出本真原初形式的所指。耶稣的十字架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内含艺术对象的生命情感性、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艺术使命的形式性。艺术接受者从十字架最能感觉到的是它的形式。这种形式构成一切形式性物品的象征,因为从形式上呈现出的是历史上的耶稣对上帝和对世人的爱,即超越个别生命情感的绝对之爱。

十字架留住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生命情感。”面对十字架,一个在从前(基督之前)被人寻找的上帝,成为寻求人的上帝。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向每个人发出吁请。凡是愿意接纳基督之名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圣洁国度的子民;凡是拒绝认信上帝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一切的人,都将在世界上无家可归地生活。所以,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道路、生命、真理。他是道路,通向上帝的唯一之路;他是生命,他把圣灵赐与人作为食粮,他是真理,他的复活升天显明耶稣本人的确是上帝派遣来拯救人脱离罪的那一位。十字架因着耶酥基督的受难,意味着上帝的拯救的莅临和人的得胜的未来。

耶稣的故事篇9

关键词:图像学;梅朗;《圣像手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7-01

图像学是今天研究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目的是为了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文化发展的联系,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最有影响的研究者当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层次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第三层次是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克劳德・梅朗是17世纪法国宫廷画家,《圣像手帕》(图1)是在他五十二岁时创作的最著名的版画作品。

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中,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层次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一样多。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也就是说,画面中所见到的就是你心中所得到的。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名为维罗尼卡的妇女在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各各地的途中跌倒时,她给了耶稣一块布让他擦拭脸上的血迹和汗水,之后,她发现她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图像”即耶稣的面容神奇地印在了手帕上的传说。根据故事,《圣像手帕》表现的就是当时耶稣受难的形象。这幅作品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在近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稣脸上的血迹与泥灰,头上荆冠的利刺扎进额上的皮肤然后渗出血来,凌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都如在场的证据,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对于艺术的认识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我们将从仅仅识别主题的第一个层面进入到剖析图像精意的第二个层面。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第二个层面中,最重要的即是所谓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是由一些特征、代码或符号构成的。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辨认出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能破译神话和宗教绘画中的代码。那些标志并不是场景中随意的部分,而是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圣像手帕》是法国十七世纪时期的一幅杰出的铜雕版画作品,它所描述的《圣像手帕》这一宗教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被不同的艺术家表现过。与其他作品相比,梅朗在处理故事场面时,很明显地舍弃了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的描写,如舍弃了背景和圣维罗妮卡的形象,只是采用照相式的特写来表现出一个头戴荆冠,满脸伤痕,充满哀伤的基督形象。梅朗利用特殊的呈现方式让耶稣的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使他离开了神的世界,就像凡人一样在观者面前。

另外,梅朗的作品中还包含了画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仔细观察作品,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画面中的耶稣形象是由一条从耶稣鼻尖开始的连续不断向外扩散的螺旋线来呈现的(图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美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采用了完美的同心圆螺旋线的形式来解释了这种美学观念。

最后进入图像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即“本质”意义或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它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艺术家或许并没有打算把这么多文化的观点和设想压缩到他的绘画中,但那不等于它们不存在。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典主义艺术气息非常浓厚。梅朗是当时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宫廷御用雕版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也是宫廷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从这幅画作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异常冷静的理性意味,没有任何可见的个人的绘画笔触,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我们看到《圣像手帕》中耶稣头像是通过一条同心圆螺旋线呈现的,也就是说这幅画仅仅只用了一条线就完成了。这是一条不相交的等距的螺旋线,完全靠控制线条的粗细和深浅来表现画面的阴影与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必须在刻制之前对素描原稿进行精确的计算,以及对刻制完成的结果做出严格和理性的判断,并在刻制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失误的发生。

通过用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一幅作品,让我们不仅欣赏了画面的表象,而且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作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人理解了其象征意义,进而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影响,让观赏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

耶稣的故事篇10

《金色的耶路撒冷》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曲,汽车翻越耶路撒冷犹大山的时候,CD中播放的正是这首听起来令人心酸落泪、旋律却十分优美的曲子。犹太圣经《塔木德》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也许正因为集美太多,耶路撒冷,特别是圣殿山才成为纷争不断的场所。

登上橄榄山

一天中最美好的夕阳时刻,我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耶路撒冷,在寒冷的晚风中登上橄榄山,面对古城沧桑的轮廓长久伫立。这是一个历经37次征服、8次被毁的地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分别统治了500、400和1200多年,留下各种宗教遗迹200多处,相互重叠、难分彼此,所以结怨深远、难以化解。时隔很久,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像我这样的无神论者,面对期盼已久的圣殿山,心情会激动无比,愣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在我近30年的摄影生涯中,从来没有面对一座城市景观如此激动过),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当时的感觉不是我所掌握的词汇能够表述清楚的。当激动的心情稍微平静后,我才把相机架好,除了偶尔按动一下快门外,更多的时间是面对圣殿山思考和发呆。天色早已暗淡下来,饥寒交迫的朋友们催促我早点离开,我站在原地迟迟未动,任凭狂风吹打着我的面颊,因为我心里明白,此世今生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次站到此处。

在耶路撒冷的第一个夜晚我失眠了,躺在酒店舒适的大床上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只得披衣起床,随手翻看着有关耶路撒冷的介绍,仔细研究古城的地图,踱步到阳台上眺望古城,夜幕下的耶路撒冷有一种别样的凄美,这是一个离神很近的地方,一个随时能够与神倾诉的地方。此时,我已经打定主意,明天一定要完成既定的耶路撒冷苦路行的计划。

翌日清晨,我们再一次来到橄榄山,与古城共同迎接初升的太阳。橄榄山面向圣殿山最好的位置不是豪宅别墅,而是数不尽的阴宅墓穴,这种活人、死人同城共眠的现象,东方人难以理解,也无法接受。我的以色列朋友告诉我,他的父母就葬在橄榄山,那块巴掌大小的墓地,是他的家族在三十多年前花巨资买下来的,对于犹太人来讲,死后能够葬在橄榄山就是最好的归宿。

>>>《圣经》中的橄榄山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东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满山的油橄榄树。在山脚有客西马尼园,根据传说,那里是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住处。《圣经》上许多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橄榄山。在《撒迦利亚书》中,说到橄榄山将是末日耶和华降临的地点。因此,犹太人总是希望埋葬在橄榄山,从圣经时代直到今天,橄榄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计有15万个墓穴,其中埋葬的包括撒迦利亚(在此说预言的先知)、押沙龙,以及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许多犹太教拉比。

在《新约圣经》中,从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经过该山,耶稣曾站在橄榄山上度过了很多时间,教导他的门徒并且说预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榄山住宿,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耶路撒冷苦路行

从锡安门进入古城后我即脱离了团队,开始我的耶路撒冷苦路行。老城方圆1平方公里左右,围着城墙转一圈也不会超过5公里,这样的距离,对于行者来讲是最适合不过的。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像耶路撒冷这样有着浓烈宗教色彩,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圣地于一身的地方,要想在一次旅行中有限的时间内看到更多的内容,徒步游览是最佳选择。

我没有为自己确定目标,也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放任自己在迷宫般的街巷中随意漫步,因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宗教圣地都集中在古城方寸之间。犹太教的西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这些著名的景点不需要刻意寻找,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总能抵达。倒是那些生活在隐秘街巷中,拥有不同信仰的人们,才是我最感兴趣的目标。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4个宗教和种族聚集区,如果仅从建筑风格看没有明显的界限,古城中所有建筑的取材都是耶路撒冷石,这种采自耶路撒冷山上的石材质地坚硬,隔热效果奇佳,在酷热的夏季,用这种石材建造的房子室内温度凉爽宜人,完全不用装空调。不过,事物往往有利就有弊,到了冬季,住这样的房子感觉就不舒服了,在缺少阳光的日子,走在背阴的街巷中难免会感到寒气逼人。

在街巷中经常会遇到沿耶稣苦路一路祈祷的信徒,据说在安息日时,虔诚的教徒们会背上沉重的十字架,重复当年耶稣受难的过程。我虽然没有机会感受圣人精神上的痛苦,却无意间感受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每一位来到哭墙广场的游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在这里除了神圣和膜拜,见得最多的就是触碰、亲吻哭墙和流不尽的泪水,这是一个数千年遗留下来的愁苦,这种愁苦岂是眼泪可以解脱的。为了和平,免于战乱,犹太人只能选择哭泣这种可以释怀的简单方式。

>>>苦路十四站

从安东尼堡到各各他山之间曲折攀坡的石板路上,耶稣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弓着弯曲的身躯,被和鞭挞着走过这条路,最后被钉上十字架而殉难。今天耶路撒冷老城北,在密匝匝的阿拉伯人云集的商业街中,这条耶稣受苦殉难之路隐匿在叫卖和喧噪中,由安东尼亚城堡内的鞭打堂(又称荆冕堂)开始,终止于耶稣在世生命尽头的墓地——“圣墓教堂”。这条路被称之为“苦路”。

苦路十四站,分别为:耶稣被判死刑、耶稣背十字架、耶稣第一次跌倒、耶稣遇见母亲玛利亚、西满辅助耶稣、韦洛尼加帮助耶稣、耶稣第二次跌倒、耶稣安慰妇女、耶稣第三次跌倒、耶稣被剥掉衣服、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耶稣死亡、耶稣被卸下、耶稣被埋葬。

哭墙,载不动许多乐与愁

关于哭墙,余秋雨先生有过精辟的描述:“这堵墙曾经是犹太王国第二圣殿围墙的一部分,罗马人在毁城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胜利证据,故意留下。以后千年流落的犹太人一想到这堵墙,就悲愤难言,直到现代战争中,犹太士兵抵达这堵墙时仍然是嚎啕一片。”

我在广场上徘徊的时候也曾看到另外的景象,一群欢乐的人簇拥着一名年满13岁、身披传统犹太披肩的少年,围拢成圆圈又唱又跳,不断向空中抛洒糖果,最后在哭墙下打开神圣的犹太教宝典,在父母及亲友的见证下,庄严地宣告自己从此长大成人。

哭声、歌声、欢呼声、叹息声汇聚在哭墙脚下,弥漫在广场上空,犹太民族以独特的方式倾诉着千年的压抑。

在哭墙祷告堂里,我看到年迈的老者为懵懂的少年们讲述着《圣经》中的传奇故事。

>>>叹息的墙壁

哭墙由大石砌成,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在岁月中化解仇视

在哭墙外一个僻静的角落,我看到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对哭墙,以红酒碰杯,海誓山盟。

在小巷深处,我还看到拥有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同一个棋盘上对弈,楚汉之争毕竟是历史的演绎,和棋才是寻常百姓追求的美好愿望。

在古城门下,我更看到全副武装在岗位上执勤的士兵悠闲地品着咖啡,用手机发着短信,轻松的神态远比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看到的哨兵潇洒得多,在这里,你可以要求和任何一个身背AK47步枪的年轻人合影留念,欢愉的场面会在瞬间令紧张的游客释然。

走在耶路撒冷街头,人们经常会与头戴黑色礼帽,身着一袭黑衣,行色匆匆,看上去有点神秘的犹太神职人员擦肩而过,尽管他们十分注意规避外人好奇的关注,却决不会出言不逊,甚至还会主动帮你解答疑难。我就曾经在圣墓教堂附近迷失了方向,经神职人员指点再次漫游苦路。

我曾经在老城拍到过一个画面《耶路撒冷老城中匆匆走过的犹太教徒》,朋友说:“看了这张图片,让人联想到挪威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在1892年完成的著名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我孤陋寡闻,没有拜读过画家的名作,实在是一个遗憾。但是,作为摄影师,凭着我的感觉,或者说是直觉,我在现实中发现了题材,找到了灵感,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

精明的、善良的、可爱的犹太人

我在古城西北偶曾发现了一家亚美尼亚艺术家经营的陶瓷商店,店内销售的陶瓷饰品都是主人亲手彩绘的,每一样作品看上去都是美轮美奂的,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最具以色列特色的是各种尺码的手形挂件“哈姆萨”。主人告诉我:“这是上帝之手,是我们犹太教的圣物,它可以保佑你免遭厄运!”考虑到携带不便,我和主人约定,晚上再来他的商店购买,或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他,掌灯时分,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返回小店,精心挑选礼品时,店主人主动提出给我让利15%,这对于精明的犹太人来讲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