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内容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00

教研活动内容

教研活动内容篇1

立足幼儿生活,生成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生成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更能体现幼儿个性化的需求。要立足于幼儿生活,针对不同幼儿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和引发幼儿去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现,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我们要做有心人,经常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自然,用真实情感去寻找、体验美。此外,还应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观察自然。比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到郊外去走一走,找找“长头发的柳树姐姐”、像“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还有忙着采蜜的蜜蜂哥哥、花丛中跳舞的蝴蝶姐姐、忙着抬豆豆的小蚂蚁……这些都会激起幼儿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活动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主动去与幼儿交流,发现教育的契机,这样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就自然地生成出来。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饶在兴趣地观察着树上的叶子和掉在地上的叶子,有的摘下树上叶子,有的拾起地上的叶子,拿在手上、放在地上,观看着、比较着、摆放着……看见孩子们这么有兴趣,立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活动由此展开,我和孩子们,一起找那些,形态好看的、奇特的、色彩鲜艳的……叶子,孩子们一边找还一边欣喜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和小伙伴。接着又引导,怎样将这些有趣的树叶留存呢?可以用这些树叶拼贴出些什么有趣的画面来呢?……

有学前教育研究者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可让孩子们运用一些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以我们还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重视营造出生活化的美术氛围,力求随时随地给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比如:将环境布置成大自然或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展示一些造型优美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图片、名家名作、色彩鲜艳的装饰画等。这样,幼儿在接触和亲近这些生活环境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有趣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来。

依托主题背景,预设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审美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打破逼真反映自然的法则,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再创造。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自然风光等都存在着美。我们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美,不但要引导幼儿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更要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只有当幼儿的经验丰富了,其感受才会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更强烈,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在预设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美术教育要适合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考虑:幼儿可能需要什么,幼儿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幼儿的爱好是什么。因此,预设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能引发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注重内容的适度新奇,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现有经验有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熟悉和感受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觉自愿地进入到预设的美术活动中来。

例:在“三八”节主题背景下预设美术活动“漂亮妈妈”。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的时候,收集妈妈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的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首饰,穿上华丽的服饰等。从孩子的画中,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

挖掘家庭资源,拓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为了让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地实现生活化,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努力探索指导家庭开展美术活动的对策。

“挖掘家庭资源”,是指家长在正确教育观指引下,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成员、环境等资源开展美术活动,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及个性品质培养,补充完善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

例一:以幼儿近阶段主题活动的探索热点为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准备与延伸。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经验基础上的,内容往往来自幼儿的生活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每个主题活动必须在收集信息、获得经验、表达表现之间循环进行,而这些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的配合才更完善。下面就主题活动“我的妈妈”来说明。

活动前的准备。在开始阶段,为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要求他们观察妈妈,收集妈妈穿、吃、做等的喜好,为妈妈画画像等,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联系并升华,铺垫最终的创作。

活动后的延伸。为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整学习行为,以便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着探索、发现和完善。在“打扮妈妈”过程中,幼儿热衷于在家对着妈妈一边观察一边绘画,表现实实在在的妈妈;在园凭着对妈妈的印象一边回忆一边创造,表现脑海中的妈妈,思维在家园间不停地切换,创作内容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打破了家园界线。

例二:以幼儿兴趣为内容挖掘,如动画片或童话故事等。

教研活动内容篇2

关键词:

一、目前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需要更新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

    一些乡镇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上还很肤浅,将教研活动仅仅看做是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但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幼教质量不一定会跟着提升。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我们应该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重新进行定位。

 2、优秀的指导人才流失,教研活动减少

     由于新的教改下,改革了人事制度,造成了乡镇优秀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某幼儿园一个学期的流失率甚至达到40%,那些原有的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基本上向各个小学流入。而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事乡镇幼儿教学的科研骨干,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极大的促进了乡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在他们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而这些人才的流失,势必会使部分幼儿园教育科研、优质课、观摩课、由于缺乏人才,而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时间,也降低了教研质量。

3、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目前乡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还仅限于上课活动、观摩教学、布置环境、画简笔画、组织教师学习幼儿舞蹈、幼儿音乐等,尽管这些活动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但这种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远远跟不上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无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适应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某些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在形式上过于单一,而且内容陈旧没有新意,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一些教师将教研活动的时间看做是聊天聚会、消磨时间,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实际的价值。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教研能力的策略

    1、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重新定位

由于经济知识的全球化需要,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单单要具备弹、唱、跳、画等基本机能,还必须拥有角色才能、心理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具备丰富的教研能力,同时对开展的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应该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进行确定,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进行定位,使教研活动成为提高心理素质、转变角色、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如: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通过教研活动,和孩子沟通,与家长交往。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手段,取得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些都是乡镇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

    2、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1)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活动中,尽快的成长起来,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我们不妨采取“请进去、走出来”等等方法,派园内的教师多到其他的县内外幼儿园参加专题讲座,进行学习和观摩,以开阔眼界、扩宽视野。及时把学到的东西吸收和消化,转为自己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广东地方区域特色,传授给自己的教师。同时还要定期举行讲座,邀请县内外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或教师来幼儿园讲座。同时把把遥远的专家“请进幼儿园”,播放一些专家的讲座,让园内的教师接受新鲜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

(2)搭建平台,为教师争取和创造一切科研活动的机会。积极争取县内的教研活动在园内开展,多给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和评课活动,让教师的能力在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中,得到逐步的提升。乡镇幼儿园的的园领导应该发挥骨干教师的原动力,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帮助他们尽快的成长,迅速成为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3)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要结合人事改革制度和和学期考核,创设激励机制。对那些在教研活动中努力进取、成绩突出、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取得成绩,也要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并在期末考试中加分。这样培养了幼儿教师工作的责任心,调动了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在某一乡镇幼儿园,为了更好的开展教研活动,采取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行教学课件比赛,开展教学案例的分析活动,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职称的评定时,都将这些科研项目作为重要的指标参考。

   3、通过组织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研活动内容篇3

依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我园圆满完成了学期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以往相比搞出了特色,获得了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在计划的制定上我们采取了“逆向性”原则,即:计划的制定由下而上,从基层中搜集、挖掘问题。学期初保教室便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然后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学期计划,该计划具有从群众中来、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粗线条定目标的特点,而且能通过让教师参与计划的制定,达到人人支持教研、人人明确方向的目的。而在每次教研内容的确定上,保教室更是精益求精,结合学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教学实际和教师、幼儿所需等灵活性地安排教研内容,所以每次教研教师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 、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学期初,保教室在原先“教研活动记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研备课记录”和“教研活动语录”,当确定出每次教研活动内容后,提前将通知发放给各班,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而教研活动主持人就要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备课,对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要做好估计与准备;教研过程中,由记录员详细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参与者的发言,以便过后分析同时也能积累下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自从本学期幼儿园将周六上午做为半日工作日以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在原先基础上,又进行了两种教研形式的大胆尝试。“一节课两次观摩三面评”,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教师观察、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案例式教研”由于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教师们极容易找到共鸣点,又因为彼此间的切磋比较、交流反思,往往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而这一答案便是我们下一步实践的依据。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再次,教研的组织上有集体教研、分组教研还有随时随地的个别教研,教研的成员是流动性的,教研的主持者也是轮流担任的,如今我们的教研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做好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如何选择与设计主题中的活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周六兴趣班开办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3、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储备了相当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对此的整理与对外交流。

六、下学期教研活动的初步打算

1、在目标的设定与上学期基本一致。

2、内容的重点侧重于课程的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和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上。

3、初步尝试教师轮流担当教研主持。

4、进一步调动教研热情,使教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color=red]下面是我在论坛中发表的有关教研活动的帖子,敬请交流与指教!

../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248539

教研活动内容篇4

教研协会:统领片区学校教研的中枢

近年来,随着教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内涵式、区域化的教研模式深受青睐,区域内教育科研的协作与交流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初,在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武都区两水中学作为责任校组织武都区西路片区6所学校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性校际教研组织――教育教学科研协会,并通过了各项活动实施方案。一项在组织形式上颇具特色的联片教研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保证联片教研工作高效、有序和规范地开展,教研协会组建了片区教研工作网络,成立了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教研业务指导组、教研工作组三个小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两水中学校长马健介绍说,“就拿联片教研业务指导小组来说,它是由武都区教研室相关教研员、各校主管教研的副校长、教研主任或教务主任组成。”

业务指导组在职责上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制定具体的联片教研计划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制定活动主题,根据片区内活动安排,组织片区内学校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及专题讲座和比赛等教研活动,做好资料的收集、归档、报道、上报等相关工作。

说起教研协会的性质和组织方式,马健这样解释:武都区西路片区教研协会是由发起学校组织,以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专题调研、课件制作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研组织,联动区域内各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也就是这些成员学校选派教师根据活动安排,轮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联片教研是教研协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教研协会也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教研需求制定阶段性、专题性主题活动。在教研协会的组织下,片区内的教研内容一般是一个阶段一项活动,有主题、有内容。比如某个课题在开展了一段时期后,能结题时,就搞个小小的总结,商定开展下一个活动内容,在每次活动开展时,各个成员学校相关人员都得参加,在区域内各成员校轮流进行。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课堂教学展示是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最体现教研效果的活动了。2010年5月,在两水中学辛成辉等老师的优质课展示中,联片教研拉开了序幕。

联片教研:年年有主题,校校有特色

按照联片教研“一年一个主题,一校一个特色”的思路,2010年,教研协会研讨和推广主题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马健介绍说,“教研协会首先选择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教师‘教’的有效和学生‘学’的有效的完美结合。”参与这一教学模式的一位老师说,教师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先学”,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于积极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在学生的“先学”中了解到他们学习的难点,从而准确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更加有效。“当堂训练”则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这些都保障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成为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

在优质课展示中,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研究教法,总结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降低了难度,从而使课本知识更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马健说,教研交流对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协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加强了校际之间的集体备课和同课研究,打造了校际间教研平台,让基层教师有了成就感,而且还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意识,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得到了提高。

活动内容:基于课堂,用于课堂

教研协会进行的联片教研有哪些内容呢?

“主要内容有三点。”马健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课程分享,也就是优质课展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研协会要求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的各个学校推荐1~2节优质课,将授课教师组成讲课团队,轮流在各校开展优质课堂展示。在课后还组织研讨交流会,认真分析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广泛地交流。

一年以来,教研协会共评选出优质课66节,优秀说课22节,优质课件45件,评选出首届校级名师16名,教学骨干32名,青年教学能手105人。

这些活动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区域内教育教学科研的发展,为武都区实施“科研兴教,教研强校”注入了活力,引起了强烈反响。

联片教研的另一个活动是集体备课,这是片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各校同学科教师中选出备课组长,组织、协调和指导备课组各项工作;然后同科教师在本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所备教案质量;最后6所学校的教师将其所备教案以网络或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探讨。

课题研究是联片教研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教研协会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措施―实践验证―反思总结”的思路。先由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的各个学校提出具有研讨价值的课题,主要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如教学中学生实验的有效开展,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等。然后将这些课题进行汇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分发给各学校教研人员进行初步研究。最后在研讨会上集中进行课题分析和问题解决,并请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试用、探索、反馈,由教研人员进行总结。

活动开展以来,该协会成员学校先后有312人次参加了活动,写出了3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306篇论文,其中100多篇在国家、省、市、区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这些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各成员学校的教研氛围,使联片教研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有效提高了片区内各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活动反思:总结经验,均衡发展

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业务指导组说,开始时一些老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把教学研究当成额外的负担。

个别教师抱怨教研活动耽误了正常教学,有些教师认为搞教研是教育专家的事,自己只要把课教好就行;有些教师只是为了教研而教研,在教学研究中作秀,热衷于搞大课题等等,有形式化倾向。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研与教分离”。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部分老师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钻研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问题,出现教研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致使前期的一些研究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

为了克服和根除这些问题,教研协会从2011年起,从更细更深的层面加强了联片教研活动的规范和要求。

教研协会认为,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同时要让教师关注教学中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让组内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就是“问题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所以必须与课堂接轨,必须实实在在融入教学工作中。

教研活动内容篇5

一 、成果提出与内容界定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3.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现状。

教研活动内容篇6

故事是人生的第一套教科书。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幼儿。我们思考以“幼儿故事教育”为抓手,以讲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敢于表达、善于合作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素养与理念,让幼儿和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获得“双赢性”发展。

三年中,上海市高科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围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特色项目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把握基础课程与特色项目课程之间的关系

基础课程以新教材为蓝本,占总课程85%,特色项目课程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为特色项目课程活动,故事教育特色课程活动每班每两周一次,占总课程的15%左右,引导教师在实践基础课程的同时,教师根据比例选择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特色项目课程活动。

二、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初步形成特色研究项目课程

自2007年3月,“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被批为区级课题以来,我们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着相应的科学研究,努力寻找着幼儿故事教育的规律。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着手,深入实践与探索,使得幼儿故事教育渐显特色。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

(1)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特点。为营造故事教育的氛围,幼儿园整体上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进行设计。从门厅、从走廊通道、从故事专用活动室到各班活动室,教师可以设计或选择、制作具有故事教育特色的环境布置,使幼儿及家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故事教育的氛围,产生认知、探索、表达的欲望。

听觉、视觉多感官刺激的综合。幼儿园的故事教育环境对幼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尝试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施以故事教育影响。如: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通过展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图片、图书,引起幼儿视觉关注,引导幼儿自觉关注它、欣赏它、评价它;每周一次的“精灵小广播”,幼儿园通过播放故事、大班幼儿讲故事让幼儿欣赏和表达;在故事教育专用活动室中,提供丰富多样、可操作的皮影活动材料与工具,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尝试、表达。

科学性与童趣性。幼儿园的欣赏环境能被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在设计故事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增加其童趣性,才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的经验。走廊通道及班级环境的故事形象都以儿童化为主,如:“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老鼠、“东郭先生”中的东郭先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人物形象等,尽可能采用艺术化、童趣化的娃娃体形式。

情景化与生活化。在故事教育中,创设富有生活化、情景化的幼儿园、班级环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美工室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我们根据幼儿所熟悉的――张江特有的环境资源挖掘,鼓励老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材料的收集,创设了张江鞋坊、张江墙纸、张江家园不同区域,幼儿可以在其中创建张江的居住环境、墙纸加工厂,生活化、情景化的场景也能给孩子无限灵感,幼儿在边玩边画、边想边讲过程中激起兴趣与动力,又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2)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

走廊通道。幼儿园利用走廊展示各类故事图书,如:三只小猪、猴子捞月、东郭先生等故事。幼儿自己绘制的“童画林”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世界中,幼儿可以进一步感知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故事的认知、欣赏、表达的敏感性;还利用楼层走廊创设“幼儿故事长廊”,让幼儿在餐后散步、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时间能自主的欣赏、回忆故事情节及内容,不时唤起幼儿参加故事特色活动的兴趣。

故事专用活动室。为了促进幼儿故事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幼儿园创设了故事专用活动室:图书室、美工室、皮影吧,引导幼儿充分欣赏、感受故事作品,并大胆的想象创造。

班级环境。各班级可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故事教育特色活动区域。如:小班侧重生活故事;中班侧重童话故事;大班侧重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在区域中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表演等,尝试用故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引导幼儿更加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故事特色活动。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幼儿故事教育活动是将幼儿故事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从“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为着眼点尝试研究。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故事教育总目标:通过创设丰富的故事教育环境,选择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开展多样的故事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感受、体验和启迪,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达、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

根据故事教育总目标我们又制定了相配套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挖掘、筛选适宜的幼儿故事教育内容是实施幼儿故事教育的关键。我园在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时,以《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内外资源状况等,筛选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是有意收容的,而不是随意收容的。如:与主题整合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经典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故事教育内容。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途径。在实践中,我园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分为两类,即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故事教育活动。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背景下的特色教学活动、多种形式的故事活动,渗透性的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活动渗透、区角渗透、环境渗透。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主要是立足于教师的困惑,立足于园本自培、研究、实践、反思,帮助教师转化理念,落实行为,促进专业化成长。

(1)课题引领与培训相辅相成――使课题研究更有保障,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请进来”――针对“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邀请浦东新区教科所专家开展培训。如:如何撰写故事教育活动案例、故事教育活动经验总结的撰写。

“走出去”――输送教师外出参加浦东新区教科研培训。通过培训,申报了区级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开展了“幼儿故事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提升了教师的课题开展、实施能力。

“扶一程”――新教师(专业、非专业)、青年教师的培训,新教师、青年教师的续编故事、创编故事、讲故事活动,提高了她们自身开展故事教育活动的技巧及素质。

(2)教研与科研并驾齐驱――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根据科研促教研的理念,我们成立了由行政及全园教师加入的课题组,将“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园内统领性的主课题,并以此作为主线,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并开展相关应用性的故事教育专题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更具计划性、方向更明确。在此过程中,把握教研与科研的价值取向,促进教科研融合渗透,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

(3)个体与群体交融共振――使个体研究浸润群体互助,使群体研究凸显个体价值。在园内课题的统领下,采用大小教研组与教师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各教研组根据计划以年级组、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选择专题进行研讨,注重教育内容、方法策略有机渗透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尝试,将自己的体会与反思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互动。

同时倡导组际间有更多的交融,研讨中团队力量与智慧的集结凸显,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共同讨论、选择内容、实践反思、改进提高。相互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4)研讨、反思与调整结合――使实践成为主体,使研究更有实效。活动中,以“教师的即时反思”、“活动后反思”、“课题组集体反思”对一个个故事进行最深入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从关注教育结果到关注教育过程,从关注即时效果到关注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在这样的研究实践中,教师面对理论与教育行为间的矛盾时,能尝试用生动的案例来“解剖”、“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对幼儿个体关注中也形成了新的感悟,幼儿喜欢故事活动,但不同个体又都有不同,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认知与情感需要让教师对故事活动选材、设计、实施有了新感悟和理解。

三、故事教育的实践成效与思考

教研活动内容篇7

一、分层教研的特点

(一)分层教研的定义

分层教研作为一种教研模式,是指把同一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按照专业水平、个人特长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研目标、教研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育教学研究,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每位教师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二)分层教研的多元化和分层化

1.目标多元化。根据不同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再是教研活动目标的唯一指向。多元智能理论向人们揭示了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职能优势组合,为使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目标需要多元化。

2.目标分层化。在分层教研的目标下,将目标细化、分层。关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将远期的目标化为近期目标,使教师目标明确,做事方向性强。而传统的教研,目标太大,有些教师离目标的差距大,容易丧失工作的自信心及积极性;有些教师目标不明确,就缺乏自我规范意识,往往做到哪算哪。

(三)分层教研的内容

1.从重“学”到重“需求”。传统教研内容的重心在于研究教师的“教学”,分层教研内容重心在于从教师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切实遇到的困惑,更具实践意义。当教研内容选取从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那这些问题一定是真问题,是教师工作中的困惑,是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当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无法解决时,必定会影响到自身的专业成长。教研内容只有从教师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从重“全体”到重“差异”。教研内容分层,尊重差异。传统的大教研内容往往泛泛而谈,无法深入,造成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专业发展需求无法满足,造成有的教师吃不饱,而有的教师吃不了等现象,忽略了教师发展的需求差异。从难度来说,教研内容分层后,每个教研组内容相对的难度系数是不同的。幼儿教师愿意根据自己专业水平、经验,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自主选择,这就大大激发了教师自主性。从兴趣来说,教研内容的分层,充分考虑到教师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这就同样大大激发了教师内在发展积极性。从需求来说,最终幼儿园的发展,要考虑教师发展的需求。教研内容的分层,对教研管理确实提出了新的挑战,真正体现幼儿园需求和教师需求的统一,分层教研更侧重于教师的需求。

(四)分层教研的形式

1.缩小范围,提高实效。分层教研每次参研的人数比起传统大教研要减少许多。当人减少了,教研活动中个人的参与率、发言率、展示率就会提高。分层教研缩小了教研对象范围,教师锻炼机会明显增加,从而专业水平提升也快。

2.优化形式,提高实效。分层教研内容具有针对性、明确性,而每一个内容的开展需要借助一种或多种形式,恰当的形式会让整个教研活动效果事半功倍。传统教研受到参与人数的限制,主要以专题讲座为主、教师的互动参与为辅,一些参与性、自主性强的形式,如沙龙、现场诊断等教研形式便流于形式,参与率不高、获益的人更少。而分层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可以更为灵活多样。比如,专题讲座、现场诊断、沙龙教研、网络教研、园级教研、自主探究等等。

(五)分层教研的评价方式

评比展示平台增多。分层教研中,每个教研组都为不同层面的教师创设了评比、展示的机会。而相比开展传统教研的幼儿园,教师参与评比展示的机会明显要多。评比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公平角度。每个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拥有了评比展示的机会,让教师感到评比展示不再是骨干优秀教师的专利,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公开角度。每一次评比展示的机会都是在公开的背景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准备、参与。教师的主动性在过程中就会被大大激发起来。幼儿园分层教研最终要成为一个体系,服务每一位老师,尝试进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幼儿园统筹设计分层评价表”“幼儿园进行团队式管理”等评价方式。

二、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学习、反省、质疑、判断、选择、组织、实践、决策以及评价的能力等。教师只有提高自主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自。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权威的人。

(一)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站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还应该对自己这几十分钟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和认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二)教师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自我反思的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生活经验,能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主动探究。

此外,教能提炼构建并解决课堂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对引入课堂中的假设和价值有着清楚的认识并能加以质疑,对教学所赖以进行的组织和文化背景十分敏感,参与课程建设和幼儿园的改革运动,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负责。

三、分层教研与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的关系

分层教研是提升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贯彻《指南》、创建幼儿园特色的有效策略。分层教研能立足园本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积极为各类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提供有层次、有梯度、有质量的教师教研框架,量体裁衣地设计分层教研内容。为人人参与教研提供最大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相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分层教研下教师的反思和自我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

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发展能使不同层面教师在分层教研活动中,获得专业自信,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分层教研与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分层教研能为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增速。教师自主教学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分层教研的实施水平,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四、分层教研为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发展定航

(一)确定目标分层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寻求相应的教育理念

首先,统一对“分层”的认识。分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理念――解读教师、了解需求、给予支持,让分层教研成为尊重、满足不同层面教师需求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分层的标准落实到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上,通过访谈及半日活动个案分析等,对教师进行分析了解,继而形成适应期、定型期、突破期三个时期。适应期――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但知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缺乏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定型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技巧。但已不满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希望在团队中进一步拓展,体现自己在团队中更大的价值。突破期――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已形成自己的价值、风格和特点,但事实上有可能出现一种“瓶颈”,如果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就很难实现更大的超越和突破。

其次,拟定教师专业发展分层目标。适应期教师,补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能胜任1―2个领域课堂教学;定型期教师,锤炼教育教学技能技巧,丰富教学经验,能胜任各领域课堂教学,在教研团队中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突破期教师,主攻1―2个教学领域,形成较鲜明的教学风格,成为幼儿园的学科带头人、市区骨干教师,发挥区域辐射作用。

第三,理念为先,因材施教。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改革,以理念上的改变为先。通过分层教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大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常常提出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其实对教师的培养也应遵循此原则。对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更能突显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分层,能细化教研目标与内容,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是一个怎样的教师?真正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使同层面、同水平的共性问题得到针对性挖掘与解决。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位教师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以问题分层为导向,确立过程模式

1.保留以主题为核心的混合式教研形态,确定问题分层为指向的教研方案。

问题分层将研究主题分解为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的研究问题,教师按各自的程度和需要选择研究问题并组成新的研究小组。首先,以多种小组的形式召开教师提问题会,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自下而上筛选中,许多问题已经逐步地消化,每一层的讨论、每一种的讨论组合都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反思、合作、引领的平台。接下来,对教师进行深入调查,看活动、读观察记录、听摆谈等,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达到研究问题源于教师需求的目的。形成教研组、教师双向一致的中心教研内容。如如何根据幼儿真实的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幼儿自评互评时教师的组织策略,如何有效地听课与评课。问题分层教研开启于我园音乐节奏教学设计专题研讨。针对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中存在的教学设计问题,确定两个层面教师的分层教研方案。第一层为适应阶段教师的培训――完整的节奏教学设计;第二层为定型阶段教师的培训――真实的节奏教学设计。

2.以真实的教学设计案例为载体,注重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提升。

首先,模型建立。建立创意节奏特色研训活动模型。为了提升单位时间内教研活动的质量,让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专业提高和主动、能动、快乐、高效、最大限度的成长,建立以节奏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模型。

其次,课例磨砺。以教师的课例为载体,开展磨课、同课异构等实践活动,使教师的自主教学能力得以磨砺提升。磨课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以适应期教师为主体,是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同课异构是以具有“同一性”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文本理解方式和儿童学习方式,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儿童,根据和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及时发现教师间的差异,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反映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新要求。分层教研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亦是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取向,同课异构的出发点是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为教师实践知识的有效习得奠定基础。

在分层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中,针对适应期教师的“完整的教学设计”,从设计上,了解学科领域特点,掌握分析教材的方法,根据教材设计活动目标,找准重难点,紧扣目标设计活动环节;从组织上,通过实作找寻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自我诊断问题;从经验的提升上,带着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向突破阶段教师观摩学习,在同一领域不同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克服上次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定型期教师的“真实的教学设计”,从设计上,了解幼儿真实发展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能根据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制定活动目标和主要环节。掌握设计关键提问的方法。探索设计有关键步骤和提问、能突破重难点、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其次从组织上,能在自我实践和互相观摩中,检验查找教学设计设计中的不足,并修改。此外,从经验的提升上,能在上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克服上次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查找不足,再次修改。

第三,自培自练。开展“节奏恰恰”“音乐知道”和器乐培训的自培自练。“节奏恰恰”即每次研究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玩一个音乐游戏,其目的是热身、提升教师音乐素养和感受研究学习的快乐。“音乐知道”即每次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一是名曲欣赏,如《天鹅湖》《胡桃夹子》《梁祝》《二泉映月》等;二是关于音乐知识的判断题、选择题或填空题的问答。器乐练习内容包括:直笛、木琴、铁琴、钢琴、打击乐器等。

经过系列教学设计,分层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效果为:设计周密,目的性强,重过程,有实效,整个系列活动计划及不同层面的每一次教研活动计划都与教学活动计划一样,有“主题目标”、有单次活动目标、有重难点、有关键性提问,是一个由浅到深、有序推进的过程,有理论学习、有讨论交流、有实践探索、有反思调整,使不同层面教师“教学设计”这一基本功得以有效提升。分层教研是教研组针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而给予的支持,其本质是让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理解、尊重和展示,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实际操作中,既使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成长,又使这种成长不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调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

五、建构有效的分层教研策略,让教师成为专业教学发展的主人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主和自律。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建对话环境、搭建教研平台、倡导内化理论来唤醒这一意识,激起教师主动深入开展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健全制度,分层教研有“法”可依

为确保分层教研的有效落实,我们制定了《分层教研之教研组长策划组织制度》《分层教研之教研设计组织竞标制度》《分层教研预告制度》和《教师分层指导培训制度》等系列分层教研制度。在《分层教研之教研组长策划组织制度》中规定:“根据研究主题内容,确定分层标准,了解各层教师的真实需要和对研究内容的认识、发展程度等。”“在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后,主动与设计组织教师一同收集资料、梳理问题、研讨设计环节、论证可行性,充当‘智囊团’。”“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既可以是教研组长,也可以是具有某方面特长或需要的教师,活动都由教研组长负责指导。”在《分层教研之教研设计组织竞标制度》中规定:“由高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担任低一级发展阶段教师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活动安排,思考自身特长和需要,主动向教研组提出教研活动设计申请。”

系列分层教研制度将分层教研的内容确定、人员安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研组长与教师各自的职责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有了制度的保障,我们的分层教研就有“法”可依了。

(二)搭建教研平台,教师感受“教研设计我能行”

在参加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验后,我们改变了一学期都由组长设计每周计划的固有模式,我们采取了自荐、推选、邀请的方式由教师担任临时教研组长,由高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根据教研计划自行选择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组织低一级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体现出不同教研方式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带来发展机会,获得了教师们的好评和认可,形成“教研设计我能行”的大胆参与风气。

(三)倡导理论内化,教师能“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在教研内容的确立上,首先由教师与自己对话,选择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罗列问题菜单,然后以“提问题会”的形式开展各层、各小组对话,选择大家最需解决的问题,找出最关键的原因,使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时能准确把握“当务之急”和“对症下药”,更体现教师是园本教研活动主体的核心意义。我们改变教研活动思考题过于理论化的做法以避免教师照搬专家理论,变教研前布置的思考题为案例式、感想式,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发言不再是简单重复专家的理论, 而“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是内化理论,这对于适应期、定型期的教师尤为必要。

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I化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尝试着由过去“我(教研组长)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单向指导方式,向“你说我听”“我置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问”“我建议你选择”的双向对话方式转变。

教研活动内容篇8

论文关键词: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课堂教学

一、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重要意义

以往,人们一直将大学视为教授高等专业知识的学府,因此,把要求大学教师要围绕课堂授课、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认真备课,如博览群书、查阅资料等一系列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视为教师的课业(功课),将此活动看作是教师的“主业”。同时,对表面上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如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等科研活动视为“副业”,认为可有可无而不予重视和提倡,认为那是研究所的功课,是担心“副业”会影响“主业”。

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地——教师可以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对于理工科而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对课堂教学和知识的运用起着促进和活化作用,更可打破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局面——教师可以带领课题组和学生将大学高墙里的理论知识经过课题攻关,转化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进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以接受应用于社会的检验,这才是将知识放飞、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人文学科领域也不例外,天地转,光阴迫,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视角和思想内涵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事物,对其认识也会与时俱进,产生不同的观点,而对人文社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对于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新思想、更新时代所要求的精神领域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单纯的备课、讲课的过程难以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视角,难以培养处处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搞课题研究、不撰写论文的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思想性等方面也难以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流于将老套的知识在课堂上一届届机械往复地重复传播,课堂效果和教学内容难以具有丰富、鲜活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性、多样性、深度性、广度性。

其次,课题研究又是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的活化剂——教师把自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即新时代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融于教学中,那么教师首先自身要创新,只有具备了科研能力才能拥有创新精神,才能拥有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所以,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对课堂教学起着丰富、鲜活的作用。

再次,教学活动是将原有理论专业知识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的传承活动,教师在身兼科研课题、撰写研究论文的教学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或者对所进行的课题研究有启迪作用。可见,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这种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会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亢奋、激活的状态,带领学生进入汲取知识的佳境。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的传承,更肩负着要以高深的学识站在高起点上,教师只有在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方能探索并发现本领域的新问题,引领本领域的前沿(发展),时刻具有解决时代摆在人们面前的各种高层面问题的思想意识,才能将自身的这种思想和素质渗透于教学之中——引领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如果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不进行课题研究,不发表研究成果,不撰写研究论文,就难以处处发现问题,就是把自己局限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就难以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其存在的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本文从高校教师为了讲课而进行的备课活动和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储备、完善、整合、提升后,对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所产生的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出发,阐述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对课堂教学的丰富、鲜活的促进作用。

二、为了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备课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控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处于从属接受的被动地位,教师备课的质量——广度和深度全由教师主导(当然,现在推广的多媒体教学力图使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投入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去,教学活动不再是“一言堂”,但是,无论学生是被动听课,还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的“指挥棒”仍由教师“心随我动”)。备课10小时能把一堂课讲下来,备课20小时也讲一堂课,就是说备课的空间无限,那么其产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不同。从人的基本属性讲,人在无压力、安逸的条件下,其潜能、创造力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的情况难免有“闲庭信步”的悠闲在里面。

三、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效果的丰富、鲜活作用

人在有压力、有动力、受检验、受评判的高压条件下产生的爆发力、情感力产生的潜能、创造力和效果力如高压水泵,喷薄而出,无限而巨大。在压力和紧迫意识作用下,对知识的汲取力如干枯之土,会迅捷变成自己的学识,从而会在授课中厚积薄发,教学质量及效果必定生动而鲜活。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正是属于这种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进行课题研究——对某一事物持有疑问,并以此为研究课题,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撰写论文,就是把从事的研究活动进行文字化的记录(文章化)。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撰写论文都要接受专家学者的审查评判,在这种压力下产生的研究动力、研究视角及其一系列连带的能动力是巨大而惊人的。曹雪芹在穷困潦倒的窘况下写出《红楼梦》,司马迁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写出《史记》,足以说明安逸的环境下难以产生惊世之作,“四面楚歌”的紧迫感下人方能有所作为。所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充电、推陈出新、整合及创造力发挥的高压调动,对教师现有知识的“血液”更新、“血液”循环起到了活化、打压的抽取更换的作用,这是外部的作用。 同时,课题研究是针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独到见解进行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查阅书籍、资料的过程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单纯的备课对教学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具体、丰富和鲜活,这是内在的自我鞭策、奋发向上的“觉悟”。可见,来自外部的紧迫感和内在的鞭策力会使得教师时刻处于知识的不断汲取和更新的紧迫状态,并以其敏锐独到的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这个过程使得机体在新鲜的血液流动下排出陈液,机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书育人的要求而不被新知识淘汰。只有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推陈出新才可以丰富、鲜活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

1.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内容

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即对某一现象或事物有疑问,以此作为课题,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论证和解决。论文就是把这种研究活动以文章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单纯写论文,即对某一现象或事物有独到见解和体会,然后通过大量的博览群书、查阅敏感尖锐问题和在先行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撰写论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与教师的专业有关的内容。

(2)与所教课程有关的内容。但即使所从事的课题研究从表面上看与所授课程内容无关,也不能一概认为该研究活动独立成章,因为各种知识有相通之处,更何况在同一领域涉及的不同内容更有相互渗透、承接、启迪的特点。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课题。

可见,以上三种情况与教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问题,由实践到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不是空穴而来、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来自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撰写论文又是对课堂效果和当时教师感受的文字性记录。

2.教学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是一种相互结合的互动活动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包含、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关系。

3.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1)发现问题点——敏锐的思考力和独到的见解力,锻炼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开拓新领域、新视角的能力。课题研究中必须提出问题(点)。为此,教师必须广泛阅读书籍和相关论文,对日常碰到的疑难现象有深入探究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解惑的先决前提便首先是阅读书籍、文章及自身具备的思考力。在读书的过程中,为了解释事物的现象以及解开难解之谜蕴藏的潜规则,要以怀疑的眼光去读,以怀疑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所以,在时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驱使下的博览群书,丰富、更新了教师的知识量,避免了同样课程周而复始的机械讲解,随时充实并丰富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对问题的敏锐思考力,自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设定等方面起到了丰富、鲜活的作用。

(2)梳理先行研究和问题点,确定研究课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会时刻渗透于教学之中。此时,尚未研究的新课题和新发现另当别论,大多数的研究课题都是多多少少以各种形式承前的同时展开后续的各种研究。重要的是,发现与先行研究不同的观点,或者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芸芸众生的观点中另辟新径,打破常规,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点,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师的教学“机体”充满生命和活力的“活化剂”,会“鲜活”课堂的教学内容。

(3)独特的分析和新数据——严谨的逻辑论证能力锻炼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思辨能力。课题研究及论文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如果没有新视点和新发现,论文就没有价值。新论证、新数据是支撑独特分析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在论证的过程中,严谨的逻辑思维力会锻炼教师的课堂讲解环环相扣、深入浅出。

教研活动内容篇9

一、发挥新课程内涵的最大效益

本学期我们实践了新教材《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在主题背景下,剖析相关的各年龄段主题活动,通过幼儿环境与材料创设,努力提升教师实践、思考、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从而加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各班小主题研究与年级组大主题研究相结合。教师们积极参与群体学习和探讨,注重了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小班的主题活动内容有“糖果王国”、“我喜欢”、“图形王国”等;中班主题活动内容有“红彤彤的年”、“小动物过冬”、“热闹的街道”、“数学墙”等;大班主题活动内容有“了解茶文化”等。

2、教育经验的交流与互通。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邀请了教材出版的编著老师为我们做了“幼儿的生活就是课程”讲座,使教师们认识到新教材更深层次教育意义。此外康乐幼儿园名师李磊还为我们做了“关于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和思考”的讲座,探索型主题活动对教师的角色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环境创设体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互动分享。根据教师已有成效,在大教研中,我们进一步提出环境创设需要“多补充”、“常变化”的要求。即:根据主题发展和变换,教室环境也应时时追随变换。首先,汲取新的信息。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其他园所的环境、观看资料片;其次,畅谈个人创想。环境观摩后人人发言谈体会;再次,自我观摩互相欣赏。各班展示创设成果,讲述多样化的区角活动环境与材料。学期末,班班环境都有明显的变换和补充,体现着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互动分享与交流,并且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细节的培养。

二、关注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

我园的园本教研内容为“各领域基本教学模式的探索”,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学习。园本教研要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的同时进行研究,研究就意味着学习,形成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园本教研机制,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保障。

首先,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理论。学习《纲要》中对数学的解读“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意义”;学习赵寄石主编的《幼儿数学教育》,了解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内容以及概念性的问题,关注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慎思慎虑,体现数学的三个特点:抽象性、精确性以及应用广泛性。

其次,分析比较数学课例。通过比较两个数学课例“认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和“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从比较中体会数学教育的新价值,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2、开展数学赛讲活动。11月初,我们开展了数学赛讲活动。选出赛讲中8个比较成熟的活动作为样板示范,进一步完善后录制存留,资源共享。在赛讲中有许多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例如:代数合计学习使用钱币(吴晓莹)、代数合计测量身高(裴瑾)、项目记录(王之云)、估分(吴锦)、角的探索发现(刘润珍)等等。关注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是这次赛讲的最大特点。

3、环境创设与数学活动紧密结合。“小鱼开饭了”、“图形拼变”、“来客人啦”、“奇妙的图形”等墙面,呈现出具体的操作构建、实物的观察理解、符号的记忆解释,体现了教师培养幼儿数学心智能力的教育机制,启迪幼儿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4、我们做为山西省示范、窗口幼儿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毫不保留自己的所获,努力将值得借鉴、思考的活动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学习、共同提高。本学期就我们研究的数学活动课程承担的观摩教学活动有:忻州和平幼儿园园长及教师、支教下乡到松庄幼儿园、送教下乡到草坪机关幼儿园、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活动、杏花岭园长例会、山西大学大三大四学生等等。

 三、双语

1、增加英语教研活动时间。教育新理念的获得、实践活动的观摩、教学活动或实践活动后的即时研讨与反思等,在英语专题教研活动中汇总交流,教师们梳理自己的认知经验,或以案例形式阐述自己的思考或以几个观点方式展开自己的经验,教师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多种样式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

四、发挥示范园作用形成共同成长集体

1、公开教育教学活动

下乡支教、讲座、公开教育教学共19人次,其中有山西大学学生见习观摩(2次)、美国士立大学judy教授来访、杏花岭园长例会、忻州观摩、支教下乡、教科研中心教研活动等。做课求精,无愧示范窗口称号。

2、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国家“十五双语研究”课题先进个人:张晓红、闫双玲、张建英;山西省模范教师:张建英;山西省“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工作者:高华;山西省“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员:王丽娜;太原市骨干教师:杨开芸、贾岚、李炜;杏花岭优秀教师:刘娇梅、韩希、贾岚、刘润珍。

3、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国家“十五双语研究”课题:论文二等奖(雷虹、李炜)、课例二等奖(刘润珍)、课例三等奖(张蕾);山西省教育协会论文奖:一等奖闫双玲、张晓琦;二等奖张晓红、王丽娜、曾海霞、裴瑾、向晖、张琴、岳彦华、吴哓莹、杨丽慧、赵隽、高华;三等奖徐海燕、刘娇梅、王美玲、郑强、王宠。 

以上是本学期幼儿园保教工作总结,在保教研究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主题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拓展幼儿的经验?如何使每一个环节更丰富和有效?2、如何在大教研活动中多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研究能力提高,采取有效途径帮助教师在学习借鉴中获得提升一些新的经验等。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保教研究中寻求有效方法与策略加以改进与提升。

教研活动内容篇10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 1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