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4:34:13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1

“外星球真的有外星人吗?”这是每一个孩子天真又带着万分好奇的问题,不过这个简单的问题可真有难度,连大人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罢了!到了现代,这个问题可不能罢了,就应该让我们去探索、了解。

25世纪,科技的发达是毋庸置疑。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早已普遍,天空中建立了空中火车,地底下建立豪华商场,电影院等,而且,这些设施都保证安全。太空现在也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太空上的设施可多了:别野、宾馆、电影院、高级饭店,据说,月球上的房子是挂在月球上的。高科技时代的月球多么令人神往!

开往月球的列车启动了,比起21世纪的火箭,可了不起得多,1个小时准时到达。

在一个银白色的星球上达到,旅客纷纷从列车下来,月球上也有人来接待游人,她们是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机器人导游。她们身着蓝色短裙,和深蓝色的太空很是相称。我曾细细地打量过太空,它类似大海,无穷无尽,但是又比大海广阔。银河如镶着钻石的白丝带,黑洞如一口无底的古井。地球、月球,相对来说只算一颗小球。

机器人导游“婉”领着我走进月球集市的中心,这里灯火通明,我想这下月球不用太阳光反射,也能发亮了吧!这里有与地球类似的地方,也有比地球先进的地方。月球上的街道、房屋,都是按照各国古代的建筑所建造。日本的木屋、中国的客家围屋、古埃及建筑等,无不让人感到文化的气息。

婉邀请我进入了一间客家围屋,我本以为可以尝一尝家乡菜,可是一进去发现,原来这是一间西餐厅,真是“屋不可貌相”!这时,服务员端上了一碟月球上特有的菜:太空沙拉,据婉介绍,这道菜的原料都是从地球上带上来的食物种子,变异成的有营养的太空食物。

填饱了肚子,跟着婉去观看太空舞蹈。他们穿着舞衣,像鸟儿般在空中飞舞。然后,我们去了月球画展。它们和地球上的不一样,花儿比地球上的大多了,而且还有特别的气味还有特别的作用。不如说这朵喇叭花,和市场上的喇叭一样大,它的味道特别丑,但是能让紧张的心理放松,要是我有一朵,肯定带去考试!哇,这味道真香!是一朵百合,香的气味带有毒,闻了它会让你发呆一个小时,很夸张吧!这都离不开婉的领导。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2

我走到一个无人的地方,看着天上的月亮的,好皎洁啊!我呆呆地望着悬挂在天空的月亮,不禁陷入了沉思:月亮跟地球一样美吗?跟地球一样热闹吗?……

想着想着,我竟飘上了天空,接着我坐上了宇宙飞船,飞船自动起飞了,我想:这是要去哪呀?飞船行驶的速度非常快,不一会飞船就降落了。

我一下飞船,一排排淡黄色的桂花树映入眼帘,一只兔子在树与树之间穿梭跳跃。莫非这是月球?咦,树桩上怎么有一个面包?说起来,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我拿起来准备要吃,刚放到嘴边,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月球上怎么会有面包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背后传来了一个声音:“你是谁?”我转身一看,一男一女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倒了,总不能说我是飞上月球来的吧!忽然,我灵机一动,说:“我是从地球来拜访月球的人,你们必定是传说中的嫦娥与吴刚吧!”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好像很欢迎我的样子。“对,我们就是,远方来的使者,快请进吧。”嫦娥温文儒雅地说道。吴刚向我们告辞,去干他那辛苦的活了。走在弯弯曲曲的园廊上,嫦娥姐姐对我说:“你们地球环境怎么样?”说到这儿,我皱了皱眉头,“一点也不好,虽然月球没有地球热闹,但这儿绝对比地球好上千万倍----如今地球面临的危难不止一个,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全球沙漠化,还缺少水资源。”说着,我们就来到广寒宫门口了,嫦娥姐姐无奈地说:“这真是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遭糕----哎,不说这个了,进去看看吧。”

我跑了进去,因为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进去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儿太美了:冰雕的宫殿,精美的家具,好像置身于童话故事中,哇,这还有古代织衣服的纺纱机。我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织衣服用的吗?”“没错,我除了是天上的神仙,还是一个收藏家呢!”嫦娥说起来,可真是胸有成竹啊。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3

我穿着银白色的宇航服,乘着宇宙飞船,飞向月球。遥遥望去,月球在茫茫太空之中,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周围被一圈淡蓝色的光圈所包围着,浑身散发着银白色的光辉,多么的诱人!我不禁加快了宇宙飞船的速度,驶向月球。

我登上了月球,只见四周群山凸起,连绵不断,向远处延伸,有的像奔马,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无比。忽然,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银白色的光点朝我这边飞来,光点越来越大,很快,它降落到我的面前,渐渐变成了飞碟状。只见飞碟底部打开一个口子,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外星人。他全身淡蓝,小小的头颅上,长着两只硕大无比的眼睛,耳朵像雷达一般,转来转去,挂在头的两边。头顶上还有两根像电线一般的触角,四肢纤细的如同稻草一般,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走到我的面前,伸出纤细的小手,同我握了握手,闪动着他的大眼睛,将一个精美的盒子送给了我,并对我说:“我是S星球的使者,将本国最精美的东西送给了地球,希望从此两国之间能够友谊长存!”我听了,激动地点点头,收下了他的礼物。随后,我又将自己随身佩戴的一块精美的淡蓝色手表送给了这位外星人。外星人走进了飞碟之中,不一会儿,飞碟徐徐上升,又变成了圆锥形,越飞越远,最终如同一颗耀眼的金星,消失在太空中。

我目送着飞碟远去,忽然想起了神话中的嫦娥姐姐。对了,何不去看看她呢?于是,我加快脚步,穿过了座座群山,来到了嫦娥的住处——广寒宫。只见广寒宫全部用水晶雕刻,宫殿由许多根粗壮的冰柱支撑着,周围的阵阵寒气使我不自觉地将身上那厚厚的宇航服裹了又裹,但仍觉得寒意阵阵。在这冰雕的宫殿中,我看见了嫦娥。她好美丽呀!身材窈窕,穿着一身缟素,洁白如冰雪。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高贵雅致、清丽脱俗的气息。红颊樱唇,宛如被月棠梨,沐露玫瑰,清艳绝伦。她亲切地对我说:“朋友,你从地球而来,路程遥远,尝尝我宫中的‘桂花酒’吧!”我接过那小巧的酒杯,一饮而尽,只觉嘴中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直入心田,浑身上下有着说不出的舒服之感。我与嫦娥面对面的坐着,谈古论今,共同品味着大好人生……

“喂,喂,喂!快起来了,懒虫!”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月球、宫殿、嫦娥、酒杯都烟消云散。原来。这一切都只是南柯一梦!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4

记者:我国探月工程分为几个阶段,嫦娥三号充当着什么角色?

欧阳自远:我国探月工程长远规划为三个阶段:无人探月阶段、载人登月阶段和在月球短期居住并开发利用阶段。无人探月阶段在十年前就已经规划完毕,包括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采样返回等任务。无人探月阶段的第一步是发射绕月极轨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第二步是落月探测,派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月球并对某区域进行精准详细探测;第三步是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月面,铲取和打钻取样并带回月球岩石土壤样本返回地球,在地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嫦娥三号探测器所完成的任务属于无人探月第二步,实现中国的探测器在地外天体上首次着陆,主要解决软着陆的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科学探测与研究工作,同时也要为之后的嫦娥系列探月器的改进设计发现技术难点并开拓关键技术、攻关新思路。

记者:嫦娥二号现已离开月球轨道,飞离地球6500万千米。嫦娥二号为嫦娥三号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经过了地球调相轨道、奔月轨道,最后被月球俘获,总计14天抵达月球,而嫦娥二号发射时改进了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直接进入奔月轨道,仅用了四天半就被月球俘获并进入月球轨道。因此在嫦娥三号上我们可以直接套用嫦娥二号的飞行轨道。

嫦娥二号在距离月球表面100千米的高度,绘制了全月球7米分辨率影像图,实现了全月球影像的“无缝”镶嵌,全月球影像图做出纸质图版来要比足球场还大,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全月球数字影像图。嫦娥二号月球卫星在近月点15千米高度对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地区拍摄1米分辨率的高清图像,提供降落区精确的地形地貌。

随后嫦娥二号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拉格朗日2点(L2),监测太阳的活动,积累了大量太阳活动的探测数据。之后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国际编号4179的战神号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最近距离870米,证明了中国测控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为嫦娥三号的成功实施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落月

记者:我们在新闻上总能看到卫星“入轨成功”和“圆满成功”等描述说法,这些阶段性成功指的是什么?嫦娥三号到了什么时候才能称为任务圆满成功?

欧阳自远: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星”“箭”成功分离,谓之“发射成功”。发射成功后,嫦娥一号和二号卫星使用携带的多个发动机,修正轨道飞向月球,当卫星被月球捕获,变成环绕月球飞行的卫星,再逐渐调整轨道与姿态进入绕月工作轨道,所有探测仪器和设备正常工作,并取得标志性科学探测成果,这时就可以宣布嫦娥一号及嫦娥二号取得圆满成功。

但是对于三号,做到这些还不够,嫦娥三号进入奔月轨道后,展开太阳能帆板,获得电源。在嫦娥三号被月球俘获后,进入100千米×100千米的极轨圆轨道,再调整轨道为15千米×100千米的椭圆轨道,然后在15千米高的近月点向着陆点逐渐降低高度,着陆器底部有一台7500N的发动机,反向推进器可减缓嫦娥三号的降落速度。当着陆器降到离月球表面100米高度时,推进器将控制着陆器悬停,让着陆器下面的照相机自动拍摄下方地形地貌,寻找合适的降落地点。由于在距离月表这么近的距离,我们从地球上无法观测着陆地点的具体情况,必须要靠嫦娥三号的着陆器自主判断,如果着陆地点不合适,它会自动平飞到其他合适的位置降落。着陆器(特指着陆器的质心位置)缓慢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为避免月球表面的尘土飞扬,会关闭着陆器下方的发动机,作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着陆器的4条支架安装有减震装置,当着陆器稳定插入月表的土层里,这时称为基本成功。美国一些“航天科学家”担心嫦娥三号着陆时的推进剂会对月球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影响美国绕月卫星对月球表面进行观测。实际上月球表面积相当于四个中国版图,一台着陆器扬起的灰尘微乎其微,连玉兔自身都不会影响到,更不用说美国的绕月卫星了。

之后着陆器检查携带的各类设备,进入工作状态。着陆器给月球车充电,铺设月球车离开着陆器的舷梯,月球车解锁后进入工作状态,离开着陆器,实现两器分离。着陆器和月球车互拍国旗,当国旗照片传回地球,嫦娥三号的落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期的任务仍然繁重,基地安排着陆器与月球车的科学探测日程,让着陆器与月球车开展探测工作,分别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地面中心接收科学数据进行科学研究。

记者:着陆器与月球车会帮助科学家进行什么探测呢?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都配备了很多科学仪器,这也是本次落月探测最具特色的一点:首次着陆器和巡视器联合工作。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5

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将迈开矫健的步伐向月球挺进。

人类探月的脚步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月球给人类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为了深入地了解月球,人类经过了千百年漫长的岁月。

人类大规模的探月壮举,始于现代航天技术诞生的20世纪50年代。

1959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一~三号探测器。“月球二号”在月球表面硬着陆,成为人类到达月球的第一个探测器。“月球”二号、三号在距月球数千公里飞过,发回了首批月球表面图像,使我们逐步了解了这颗相距38万公里以外的地球天然卫星。

前苏联的这些举动大大刺激了美国人。白宫那张椭圆形办公桌前,美国总统肯尼迪再也坐不住了。1961年的一天早晨,打开收音机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件让他们振奋的信息。他们的总统宣布:将于1970年以前把一批宇航员送上月球,并把他们再带回地球。于是,一项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正式启动了。在该工程高峰时期,动员了200多所大学、2万家企业、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为实现登月壮举,美国陆续启动了“徘徊者号”、“月球轨道环行器”、“勘测者号”等一系列月球探测计划。3个系列探测器各有各的用途,充当了人类登月的开路先锋。“徘徊者号”探测器发射时间早、数量多,其任务是在月面硬着陆之前,拍摄月球照片。1961年8月到1965年3月共发射9个,其中“徘徊者”一~六号因故障失败,“徘徊者”七号、八号、九号获得成功。它们向地面传送了大量的月球电视图像和清晰的照片。在“徘徊者号”探测器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又发射了“月球轨道环行器”。该系列探测器是研究月球环境和表面构造的人造月球卫星,用于拍摄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详细地形照片,绘制月面图,为“阿波罗号”飞船选择着陆点。1966年8月到1967年8月,共发射5个,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上述探测器均为远距离探测月球,而“勘测者号”探测器则是对月球实地考察。其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软着陆,探测月球并为“阿波罗号”飞船选择在月球的着陆点。1966年5月到1968年1月共发射7个。除了二号和四号毁于月面外,其余的都成功地在月面软着陆。“勘测者一号”是美国第一个在月面软着陆成功的探测器。

几乎在同一时期,“阿波罗号”飞船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1968年到1969年,“阿波罗”七、八、九号飞船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1969年5月发射的“阿波罗十号”飞船的宇航员,驾驶着飞船围绕月球进行了登月演练,反复查看地形,以便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两名宇航员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面约15公里的高度,并对月球表面环境做了进一步考察。

1969年7月20日,令人骄傲的时刻来到了。由巨型“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的“阿波罗十一号”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跨出登月舱,踏上月球的陆地,他们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拜访另一个星球的使者。

宇航员的这次月球之行,不仅在月球留下了人类的脚印,同时,在月面8个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勘察,通过对月球物质进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在“阿波罗”登月活动中,共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6次成功,不仅掌握了第一手月球资料,还从月球带回了约440公斤的月球土壤和月球岩石样品。

美国的登月活动如火如荼,前苏联也频繁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从1959年1月到1976年8月,共发射了24个“月球号”探测器。它们通过逼近和绕月飞行、硬着陆和软着陆、取回样品等,实施月球考察。1970年9月发射的“月球十六号”,第一次实现了不载人探测器自动挖取月球岩石样品并自动送回地球。可见,前苏联对月球的探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前苏联用于载人登月的运载火箭接连受挫,致使登月计划功亏一篑,于是便转为发展载人空间站。1971年,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此后在载人空间站领域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而美国又在此领域与苏联展开了拼杀。于是,在1972年美国完成了最后一次“阿波罗号”飞船登月飞行后,便停止了登月活动,月宫受到了冷落。

人类缘何对月宫一往情深?

无论是无人探测器还是人类亲自到月宫探测,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人类为什么不惜耗费巨资探测月球呢?

显示综合国力,展示航天技术。毫无疑问,月球探测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需要航天高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也就是说有钱没技术和有技术没钱都不行。可以说,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象征,与载人航天一样,是提升国家地位的载体。同时,航天技术是由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方面组成的,只有在月球探测上有所作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大国,才能在分享空间权益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促进多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理想平台。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含有能够追溯到数十亿前被彗星和小行星碰撞的记载,在地球上这种记载被大气层所掩盖。而通过月球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的某些本来面目研究地球,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搞清楚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特性的认识,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同时,对月球的探测活动,还可以大大带动人工智能机器人、高超音速飞行、光学通信、耐高温材料等一大批相关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月球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具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据探测,月球约有60种矿藏。在月球岩土中,具有丰富的氧、铁、镁、钙、硅、钛、钠、锰等物质。月球表面平均有10厘米厚的沙土,共含有80000亿吨铁。研究认为,如果不把碳氢化合物计算在内,月球上的物质能为人类制造出90%的所需物资。

月球表面的月壤中富含有由太阳风粒子积累所形成的气体,如氢、氦、氖、氮等气体。这些气体在加热到摄氏700度时,就可以全部释放出来。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在月壤中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到500万吨。30吨氦3经热核反应产生的能源,相当于美国一年生产能源的总和。如果每年从月球上开采1500吨氦3,就能满足世界范围内能源的需要。利用氦3进行热核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最低,具有经济和安全两大优点。另据计算,从月球中每提炼出一吨氦3,就可以获得6300吨氢气、700吨氮气和1600吨含碳气体。这对于人类找到新的能源和维持长久性基地十分重要。

用月球作基地,进行深空探测活动。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航天器从月球上起飞可以大大节省能源。月岩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产推进剂和作为受控生态环境和生命系统的氧气来源;硅占20%,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太阳能电池阵;其他金属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各种部件设备;还可以用月球作中继站,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

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理想场所。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寂静的月球环境是进行空间天文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场所。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地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长的黑夜,黑夜温度极低。月球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月球架设望远镜可以进行全波段的天文观测,获取地面观测系统无法得到的信息。总之,月球是对太阳系、银河系中的其他天体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风水宝地”,是进行天文物理学、生物科学和高能物理学等观测和实验的理想场所。

同时,利用月球具有的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可以生产特殊强度和塑性等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

留在月宫的“文物古迹”

完成了登月壮举的人类平安离去,却将大量的“文物古迹”留在了月宫。据《中国航天报》报道,月球最醒目的“文物古迹”是人类一大批高科技的结晶,主要包括月球探测器、“阿波罗号”飞船的登月舱和特别的月球车。

1966年2月3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九号”,在月球的风暴洋西部地区,实现了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美国的“勘测一号”比它迟到4个月,着陆地点与之相距几百公里。

在这些历史文物中,最为壮观的要数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遗留下来的6个登月舱基座。

第一个名为“鹰”的登月舱高达7米,重14.7吨,外形如同童话中的大蜘蛛。其外壳镶着一块不诱钢标志牌,上面刻有一行大字:“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踏上月球,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

月球上著名的“文物古迹”还有月球车。这些月球车中有无人驾驶的,也有有人驾驶的。最早到月球的月球车是前苏联的“月球十七号”探测器送去的“月球一号”无人驾驶月球车。它有8个车轮,自重756公斤,可以越过30度的陡坡。在地面人员的指挥下,它在月面上运行了10.5公里,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该月球车到第2年10月4日因能量耗尽而停止了工作。后来的“月球车二号”行驶了37公里,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第一辆有人驾驶的月球车是“阿波罗十五号”飞船带去的。这种月球车长只有前苏联月球车的三分之一。它的4个车轮各有独立的马达,运行最高时速可达18公里,可以越过高25厘米以下的障碍或0.5米宽的沟坑。后来的“阿波罗十六号”和“阿波罗十七号”飞船也将月球车带到了月球。上述3艘飞船的宇航员分别驾驶着各自的月球车行驶了27.9公里、27公里和35公里,并利用月球上的电视摄像机和传输设备向地球实时发回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的情景,还拍摄了宇航员离开月球返回月球轨道时登月舱上升级发动机喷气的景象。

此外,留在月球的“文物古迹”还有一些仪器和器械。它们包括12位登月者为减轻返回地球时的负荷而遗留的各种物品,其中有性能极好的照相机、崭新的靴子、背包、仪器包装盒和钢笔等物品。值得一提的是,6个登月舱旁边都竖立着星条旗。这些星条旗镶有许多钢丝,尽管月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它们还是永远张开着。

由于美国航空航天局特别许可每位登月宇航员可以在月面留下重量不超过0.249公斤的私人纪念品,因此,一贯极富浪漫色彩的美国宇航员留下的东西丰富多彩,充满想像力。例如,奥尔德林献给“月神”的见面礼是一只精巧的“圣杯”,里面盛着优质的美酒。谢泼德是个高尔夫球迷,他在月面上挥动了几下球杆后,取下球杆上的金属头,让它与那两个飞得远远的高尔夫球永远留在了月球上。

还有一些文物已是残破不全。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二号”探测器,撞在了月球阿基米德环形山附近。尽管“月球二号”变成了碎铁,但它的研制者相信,探测器内一大两小3块正五边型的特制金属标牌,因为有牢固的保护装置,应当安然无恙地留在月面上。大的金属标牌直径15厘米,上面铸有苏联国徽和“СССР”字样;两块直径9厘米的金属标牌刻有俄文,其意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9年9月”。

在未来人类到月球做客和生活的日子里,将会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寻找这些“文物古迹”,一定会为月球的开拓者们而骄傲。

重返月球,21世纪航天活动的热点

“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后,由于其巨额投资没有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再加上科学以及政治上的原因,月球探测一度受到冷落。

由于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科学家并没有忘记其在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挺进太空的特殊地位。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又一次想起了月球,开发月球的兴趣与日俱增。

1989年7月20日,在纪念“阿波罗”载人登月20周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并以此促进对火星的空间探测。这一设想提出后,美、俄、欧洲和日本都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相继制定了各自的计划。美国为此进行了“生物圈一号”和“生物圈二号”密闭生态系统试验。

1993年4月,美国、欧洲和日本的200多位科学家汇集法国,围绕人类是否有必要重返月球,是否需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会议传出的消息鼓舞人心:21世纪人类将再次送宇航员到月球,在2020年前后建立月球基地,月球上的太阳能电站将向地球送电,经过改造后的月球将成为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又一个星球。

1994年1月25日,美国成功发射的“克莱门汀一号”探测器,奏响了美国重返月球的序曲。在环绕月球为期两个月的飞行中,它拍摄了200万幅月球图像,获得了月球铁和钛的分布图和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月球数字地形图。该探测器还用激光对40处月球盆地进行了测绘, 发现了深达12公里、目前太阳系中已发现的最大、最深的环形山口。这一山口已被命名为“艾特金盆地”。“克莱门汀一号”加深了对月球结构的了解。

1998年1月7日,时隔25年后,美国“勘测者号”系列月球探测器中的最新“成员”,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设备精良、配备有5种先进科研仪器的该探测器,取得了丰厚成果。其中最大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了月球上有水。水是将来建立月球基地、发展月球农业和工业的命脉,它还可以为在月球上发射的火箭提供燃料。因此,这一发现对月球探测及其资源开发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有关资料称,重返月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面向21世纪的第三重点项目。1995年,美国提出了“新盛世”计划。美国计划在对月球进行全方位探测的基础上,实施宇航员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前哨站,进行初步科学试验并建立第一个月球基地,从事科学研究、采矿和材料加工。

21世纪,人类将迎来第二个月球探测高潮。除美国以外,其他航天国家或组织都纷纷提出了月球计划。

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1世纪初到2020年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第一阶段是发射数颗月球卫星,勘测月球资源,并将一个带有月球车的登月舱送上月球,考察月球南极的地形、地貌和环境,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积累数据资料。第二阶段是发射月球遥控机器人,进行月球物质的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探测。第三阶段是就地取材进行月球上的材料生产。第四阶段是完成月球基地建设,宇航员进驻永久性月球基地。目前,正在进行月球轨道观测站等项研究,2002年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6

――最早的航天人

嫦娥奔月的传统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这则浸染上古时代原始风格的神话几乎无人不知,日后还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探月工程的名称。

1926年,苦闷的鲁迅先生选择向上古传说“嫦娥奔月”下手,用怪诞、幽默却伤感的风格新编其故事。在鲁迅的《奔月》中,没有讲嫦娥和羿缠绵悱恻,而是讲英雄迟暮并遭遇势利被迫与妻子离别的故事。

小说中讲到嫦娥的丈夫羿,因为射箭本领超群,娶得了貌美如花的嫦娥,一时间成为“土豪”。不过,没几年,这个射箭精准、本领强大的羿,便将周围50里的飞禽走兽,全部射杀干净了……这是一个生态灾难,羿没讲究可持续发展,终于让自己和嫦娥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致他最后只能给美丽的嫦娥做“乌鸦肉做的炸酱面”吃。

羿牌“乌鸦肉炸酱面”,又酸又苦,天天这么吃,嫦娥难以下咽,再加上夫妻俩居住的尧都,生活压力很大,嫦娥渐生离意。羿只能到50里外的地方去打猎,常常要两三天才能回家一次。不过,羿即便是跑这么远,运气仍然不太好。鸟兽们都知道要离羿远点。羿再也打不回来他当年能猎到的狳、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等大型动物……

于是,有一天傍晚,嫦娥独吞了羿托关系得来的两颗神药,身体变轻,一路小跑朝月亮飞去……

这便是《奔月》中向我们展示的怪诞故事。加上羿此前的射日传说,不严肃地追溯起来,夫妻俩几乎是中国最早的航天人――一个针对月球进行了载人飞行,一个对太阳进行了最直接的挑战。

卢奇安的月球幻想

――登月科幻小说的开创者

受希腊罗马神话影响,古罗马的讽刺作家卢奇安(Lucian)在一部叫作《真实的故事》的小说中描绘了一系列冒险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月球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讲到,一艘航行于大西洋的船,被台风刮到天上,一直在天上航行了八天,才看到一片悬在空中的陆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下船,然后发现那里还有居民,有耕种的土地。到了夜晚,他们又看到很多颜色如火的岛屿,有城市和山脉,很像地球。

随后,他们被三头巨鸟抓去,去见这片土地的国王。国王告诉他们,这里是月球,不过不要紧张,因为国王说他也是地球人,是在睡觉时被拐到这里并当上国王的。

国王说,他们正在同阿波罗神的儿子、著名的“官二代”法厄同领导的太阳国打仗,战事胶着。另外,国王还告诉他们,他还把最穷的月球人,送往金星,在那里寻找新生活。国王说完之后,邀请地球人加入军队,并且给每人配了一只鹰。

最后,各方缔结条约,地球、月球、金星恢复和平。整个故事不仅有原始登月故事,还与现代版的《星球大战》有点神似。

总之,卢奇安的登月故事对后来西方的科幻小说作家甚至科学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甚至被看作是科幻小说的开创者。后来的开普勒、歌德温、切拉诺・德・贝尔热拉、拉伯雷、伏尔泰、斯威夫特等人,都受到卢奇安的直接影响,创作了更多影响更大的有关航天飞行的科幻作品。

文艺复兴后的登月新梦

――越发饱满的登月幻想

文艺复兴后,科学得到快速发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不仅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还在业余时间写出了近代第一部太空飞行科幻小说――《梦想》。

《梦想》讲到,在五万德里之上的天空,有一个叫“勒瓦尼亚”(即月球)的岛,从这儿去那里的路很少打开,把人送上去很困难,有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不能带一些过于肥胖的人去,只有那些经常航海的人才是合适的……这段路,要耗费4个小时,只能在月食时才能去,满月时不行,去的机会稍纵即逝……

小说的这个描述很像我们今天往月球发射航天器,很像后来美国的“阿波罗”登月。

首先,宇航员不能太胖,因为飞船空间有限;

其次,发射登月飞船,是有发射窗口的,这个时间必须掌握得很准确,稍纵即逝。

与开普勒同时期的科幻小说还有英国主教、历史学家歌德温(F.Godwin)的《月中人》。小说描述了英雄多明戈・冈萨雷斯像圣诞老人一样,由25只训练有素的野天鹅将他带上了月球。他在那里见到了很多奇异的月球人,最后以同样的方式返回地球。不过,由于导航出现偏差,降落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进入17世纪,出现了更多和月球有关的幻想小说。这其中最有趣、最夸张的当属切拉诺・德・贝尔热拉(Cyrano de Bergerac)创作的《月球之旅》。

在《月球之旅》中,他以有趣和貌似科学的构想,幻想了种种太空飞行的办法。例如:他曾幻想用磁铁的吸引力,实现升空。具体办法是脚上绑上磁铁,然后用手将另一块大磁铁扔上天空。受天上磁铁的吸引,整个人就被吸上去了。之后,再将大磁铁,拿下来,再扔上天空,再被吸上去……如此重复,他认为就可以一直飞上月球。

他还设想,周身绑上很多小瓶子,小瓶子中装满露水。在太阳的暴晒下,露水迅速蒸发,形成厚厚的云,进而把整个人浮起来。他甚至还想到如果装露水的瓶子太多,他飞得太高,他只好打碎一些瓶子……

可以看出,人类前往月球的方式,已经从靠仙药、靠台风、靠天鹅,变为了依靠“科技”,只是依旧显得不靠谱。

凡尔纳靠谱的登月小说

――小说界的科学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积累,进入19世纪后,登月幻想作品出现了比较靠谱的描述。其中以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从地球到月球》影响最大。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凡尔纳研究并向学者们请教了许多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他在小说中提及的宇宙飞船和发射装置,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计算。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完全是站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大胆预测未来。

故事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阿尔当和尼切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乘这颗叫作“哥伦比亚”的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约合4500千米)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部小说出版后,风行世界。许多人出于担心小说中宇航员的安危,要求凡尔纳另作继篇。1870年凡尔纳发表了续集《环绕月球》,描述了三位宇航员,最后回到地球,溅落在太平洋里,三位宇航员乘坐的密封舱被美国海军捞起,故事结局皆大欢喜。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7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力求写规范;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提到的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前准备〗

课件: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等;乐曲《春江花月夜》;学生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及有关月球奥秘的资料;描红字帖。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猜谜

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老师讲述:“谜”字的笔画顺序。根据学生预习的字词,出示课件:本课词语。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指名读、齐读、排火车读。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老师:找出不熟悉的字,怎样记住它,学生相互探讨。老师板书“幕、慕”,并加以区分。“临、奥”两字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二 整体感知

出示多媒体课件:清幽图片。(教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教师提问:说说课下你预习的词语。(锻炼学生预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用夜幕降临造句,悬挂换词,遐想同义词,由皎洁联想到什么。指导朗读。学生联想。板书:遐想。(如:嫦娥姐姐在华丽的宫殿里翩翩起舞;嫦娥姐姐在和她的小白兔相互追逐……)

多媒体出示第一段。指导并齐读。有感情朗读。

教师:月球上有哪些谜呢?让我们到课文中看一看吧!(大声朗读课文,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 继续探索

教师: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他们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用一个词举例说一说。老师板书:奇异。教师指导:“登”的书写;“奇异、荒漠、任何”的意思;用“没有……没有……”造句。指导朗读。把月球上的奇异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吧。(齐读这一部分。)

四 全班交流

我们原来以为月球上有嫦娥、月宫、玉兔,其实,月球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课件:月球的表面场景。默读3~6自然段,你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画出来。小组讨论。

老师板书:继续探索,解开奥秘。

教师:(指生答。适时出示课件):月球是从哪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早?

教师: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对月球的疑问,你认为月球还有哪些奥秘呢?(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学生阅读。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五 月亮名句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亮的名句,并把诗句齐读出来。使用课件出示月亮名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学生齐读出示的诗句。

六 实践拓展

课件出示:小练笔。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很多年以后,你成了一位科学家,驾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星空的奥秘,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星球……

〖板书设计〗

22 月球之谜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8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地球上的万物早已习惯了在夜晚与月亮相伴的日子。然而对于月球是如何起源的,人们至今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几百年前的天文学家就意识到,月球不可能是地球捕获的过路天体。因为月球的直径超过了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就算远古有一颗月球这么大的天体从地球身边掠过,地球也没有足够大的引力把这么大的天体束缚住。

于是在1879年,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也就是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提出了一个关于月球起源的“地球旋转”假说:早期地球旋转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有一大块岩石被甩到了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个假说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20世纪早期,人们发现这个假说并不符合行星动力学的规律。那时的天文学家知道,一个特定的天体系统,比如地球和月球组成的系统,其角动量应该是守恒的,不变的,除非有外力介入了这个系统。如果月球原本是地球身体的一部分,后来两者分开了,那么今天地球和月球的角动量之和,应该等于它们没有分离前的年轻地球的角动量。

经过角动量反推计算,年轻地球要有这么多的角动量,当年它的自转周期将是4小时。一天只有4个小时,听上去地球已经旋转得够快了吧?但实际上,要让年轻地球把自己撕裂,甩出月球那么大一团物质,地球的自转周期应该再快一倍,必须达到2小时才行。但实际地球早期自转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因此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角动量,这样一来“地球旋转”假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月球来自地球吗?

围绕月球起源,接下来出炉的是“巨大撞击”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当年有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年轻地球,这个天体灰飞烟灭了,却把地球的一部分物质撞了出去,物质碎块最后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这个假说与天文学家对于太阳系行星起源的解释有相通之处。在太阳系早期,许多小的岩石碎块和尘埃彼此相撞、熔合,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各大行星。所以在太阳系早期,应该存在着一些较大的星体,因此年轻地球遭受火星那么大的天体撞击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月球是在巨大撞击中产生的,那么月球岩石里就应该含有一些与地球岩石不同的物质,因为掺杂了那颗肇事天体的物质,有些同位素的含量应该与地球不一样。要证实这个假说,天文学家只要分析一下月球岩石成分,并与地球岩石成分对比就可以了。

2012年,美国科学家完成了对月球岩石成分的最全面的分析。他们发现,地球和月球所含有的氧、铬、钾、硅同位素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天文学家开始对“巨大撞击”假说产生了怀疑。2013年,另一个美国科学家在月球岩石样品中发现了水。如果月球是在巨大的撞击中产生的,从地球上飞溅出去的物质应该温度相当高,熔融的岩石里应该不再含有水的成分,月球形成后也不会含有水。

“巨大撞击”假说也面临危机,它还无法解释月球的起源。

核爆炸催生月球

最近,一位荷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关于月球起源的新假说――“核爆炸假说”。他认为,45亿年前年轻地球的内部曾经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核爆炸,把一部分地球物质炸上了天,形成了月球。这个天方夜谭般的假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荷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证据。

首先是地球热量收支情况异常。地球向外辐射的热量远远高于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大量的能量让地球表层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地球磁场的产生也与地球内部的高能量有关系。实际上,这些多余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大量衰变产生的能量。

荷兰天文学家认为,在早期地球环境中,那些重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铀、钍、钚,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就沉入地下深处,在地球的外核和地幔之间的边界附近累积,形成了核材料富集的区域。这些核材料会发生衰变,释放出快速运动的中子。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平缓的,但是如果中子击中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比如铀-238,中子被吸收的同时,铀-238会变成钚-239,它本身是一种核裂变材料。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子被吸收,核裂变材料就会越来越多,最终核材料富集区域进入了所谓的超临界状态,裂变不可逆转地爆发,于是核爆炸发生了。

是否有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地球内部有核反应发生呢?日本和意大利的科学仪器探测到了地球内部存在大量的中微子,这些幽灵般的粒子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反应,而且它们是核反应的产物。这就说明至少在今天,地球内部还有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甚至有天然核反应堆在工作,释放出中微子。

荷兰科学家提出的第二个证据正是关于地球天然核反应堆的。在1972年,法国科学家曾经在西非加蓬的奥克洛地区开采铀矿,结果发现这个铀矿的铀同位素U-235含量非常低,说明那里曾经有核反应堆工作,消耗了铀同位素。进一步探测发现,那里一共有16个天然形成的核反应堆,直径在1.5米到10米之间。每个反应堆释放能量的功率大约有100千瓦,它们时开时关,有时可以几十万年连续工作,如此这般,维持了大约20亿年的时间,直到它们耗尽了自己的铀同位素资源。

自然核反应堆在地球上是存在的,而在年轻地球的内部,积累的核材料之多,足以形成更为巨大的核反应堆,并制造一起爆炸案,把地球的一部分炸上天。

如何检验月球起源的核爆炸假说呢?某些同位素的含量会告诉我们答案。

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一些陨石,它们几乎是与地球同时诞生的,而且此后的几十亿年,它们所含的物质基本保持不变。而一种叫做氙136元素只形成于强烈的物理环境中,比如在核爆炸中产生出来。因此,如果年轻的地球曾经发生了核爆炸,就会制造出一些氙元素,这部分氙元素会进入地球岩石和新生的月球岩石里,这样一来,地球岩石和月球岩石里所含的氙元素含量就会比没有受到核爆炸“污染”的太阳系陨石里的氙元素含量高。

因此,如果我们分析月球的岩石,发现氙含量比太阳系陨石里的氙含量高,就可以确定,月球形成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核爆炸。

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结果还不得而知。

太阳系多次发生核爆炸

如果月球这么大的卫星是行星核爆炸的产物,那么放眼整个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是否还有类似的核爆炸发生呢?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那里有大量的小行星,却没有聚合成一颗大的行星。许多天文学家都试图解释这个位置为何没有形成大的行星。从月球核爆炸假说的角度看,也许今天小行星带的位置曾经有一颗行星,这颗行星与年轻地球一样,也在内部积聚了太多的核材料,然后在一次巨大的核爆炸中,这颗行星彻底被炸碎了,残余的碎块变成了小行星。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9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月相变化的知识也是高中 地理(发达地区版)中最突出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内容,又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我设计了以 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预作准备,指导学生学好相关选学课文

    由于课文中出现了黎明、黄昏月相图,由于教材中月相成因图是从地月系范围以外进行观察的结果,所以 仅用教材中关于地月系的内容,学生就很难理解:1.为什么课文中表示月相的图是左东右西的?2.为什么 要画两圈围绕地球公转的月球?而且对应的两个月球亮面形状还不一样。3.其中内圈的月球亮面怎么没有圆 缺变化?

    如果预先学习了关于“天球”和“九月星空”等内容,这些疑问就容易解决了。比如在月相成因图中,外 圈是表示月球公转到不同位置的月相变化过程,内圈则表示月球公转到对应的轨道位置;外圈显示的月球亮面 是观察者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月球公转而不断变化,所以观察到的月球 亮面形状也随之变化。内圈则是从北天球上观察到的月球公转现象,因为观察时日、月和观察者的位置分别位 于一个三角形的顶端,相对位置不因月球的公转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观察到的月球亮面始终是半圆的(月球 亮面总是朝向位于另一端的太阳)。

    二、制作幻灯复合片,化繁为简、层层深入

    教材中的月相成因图内容比较复杂,既揭示了月相变化原因,又展现了月相变化的现象和规律,但是学生 乍一看难得要领。运用复合投影片能依次显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和所对应的 月相,有助于学生建立思维线索,在头脑中塑造出月相变化和成因的表象。最后再添画出凸月和蛾眉月,就能 形成月相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了化繁为简、先局部后全局地系统掌握的目的。

    三、比较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掌握各月相的识别特征,进而把月相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是本节教材难点 最集中的一个结点。为化解这个难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识别月相:

    1.根据月亮亮面凸出(最饱满)部分的朝向来识别月相 上弦月(包括上蛾眉月、上凸月)的凸出部分 总是朝向西方,这是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其亮面总是朝向太阳,而此时的太阳正在西方地平线附近;同 样的道理,下弦月(下凸月、下蛾眉月)的凸出部分总是朝向东方的,因为此时的太阳正在东方的地平线附近 。

    2.依据月亮上中天的时刻来确定月相 由于各月相的日、月、地位置相对固定,新月时月球位于日、地 之间,在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时,都分别比新月时多公转了90度、180度和270度,所以新月、上弦 月、满月、下弦月时,月亮上中天的时刻分别是12时、18时、24时和6时,这样根据月亮上中天的时刻 就可以判断出相应的月相了。

    3.从月亮东升的时刻来判断月相 判断依据同上述2.的原理相同。可由学生来推断,得出新月的东升 时刻与太阳相同,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东升时刻分别比太阳晚6小时、与太阳相反和比太阳早6小时的结 论。其它月相也可以依次类推。

    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月相,既能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地观察、认识地理事物, 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授导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全过程

    有关月相的知识涉及日、月、地相对位置的变化、亮面形状、农历日期、称谓等许多内容。这么多内容要 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理解,会运用,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更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基础。为 此,我边讲解、边让学生讨论、边板书出一个关于月相知识的系统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月相变化规律表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月球位置 日、月、地 在日以东 日、地、月 在日以西

    排列 90度 排列 90度 出现日期 农历初一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三 亮面状况 全黑 半圆 全圆 半圆 称谓 朔 一 望 一 亮面朝向 无 向西 无 向东 上中天时刻 与日相同 黄昏 与日相反 清晨 东升时刻 与日相同 比日晚6小时 与日相反 比日早6小时

    这个表格中诸如亮面(凸出部分)朝向、东升时刻、上中天时刻等内容不宜以讲授为主。讲授应仅限于提 出问题、阐明原理和对其中某个月相作示范性解答,其余月相的结论还是引导学生经过思维、讨论由他们自己 得出为好。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学用结合,迅速掌握月相变化的全过程。

    五、学以致用,及时组织兴趣高潮

    仅仅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这并不是地理教学的全部目的。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地理知识,主动 地学习地理知识,这才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地理素质提高的表现。因此,在巩固教学成果时可以 利用投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位山村教师利用暑假走村穿户,动员乡亲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常常一直工作 到深夜才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编辑为了给这篇表扬稿增加点气氛,特地配了一幅插图:(用投影片打出画面 )图中半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星空正中,亮面凸出部分向右,一位乡村教师正披星戴月,走在崎岖的回家路上 。然后组织讨论:图中的情景与表扬稿中的内容是否吻合?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图中表现的是傍晚情 景,并不是深夜,所以图、文内容是不相符合的!因为,图是星空图,半圆的月亮是弦月,亮面凸出部分向右 即是向西,所以是上弦月。上弦月上中天的时刻是18时,所以并非是深夜。并着重指出:由于那位编辑在月 相知识方面存在缺陷,结果不但弄巧成拙闹了笑话,而且影响了宣传工作的效果。同时提醒学生:学好地理不 仅能增长科学知识,并且对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使他们明白:掌握 地理知识,确实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组织讨论:应该怎样 修改插图使之图、文意义相符呢?

在月球上的一天作文篇10

1

月球

在很长时间里,天文学家都认为月球是一颗没有大气、异常干燥的无水星球。2009年9月,印度“月球飞船1”号探测器项目的科学家发表研究报告,公布了有关月球南北两极的土壤中存在水的证据。

2

同年,美国的月球陨石坑观测和感应卫星(简称LCROSS),在10月9日“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90秒后从撞击地上空掠过,用分光计扫描其成分,对撞击造成的月球尘羽流进行了检测,将所得信息传回地球。4分钟后,完成任务的LCROSS也撞向月球南极。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月球勘测轨道探测器和地面天文设施负责分析LCROSS撞击所溅起的物质。11月14日,LCROSS探测项目科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安东尼·科拉普雷特说:“我们真是欣喜若狂!LCROSS和‘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后的高角度蒸气羽流和喷出物幕流中都存在水。这表明月球南极凯布斯陨石坑中存在水冰。”

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之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月球勘察轨道探测器通过微型射频技术雷达对月球南极的沙克勒顿陨石坑探测了三次,在陨石坑阴影区检测到了水或者冰的信号。微型射频技术雷达可穿透一两米的深度,发现隐藏在地表之下的水或者冰物质。

科学家最后确认,沙克勒顿陨石坑表面的水冰物质占到总量的5%至10%。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表明月球南北两极土壤中天的水冰含量相当可观。

找到水对人类未来的探月计划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不仅可以用作饮用水的来源,也能用作燃料。而且,既然在月球这样干旱的星球都发现了水,其他星球存在水或其他合适液体的希望更大了。

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加拿大太空局正在开发一款新型月球探测车,希望能在10年内发射到月球上去。这个项目名为“风化层和环境科学以及氧气和月面挥发提取”。最近,这款月球车正在夏威夷的火山岩床进行测试。它可以在月球表面钻个洞,然后加热里面的物质,在水份被蒸发出来后测量水的含量。

土卫六

3

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直径是月球的1.5倍,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地表。它还是太阳系唯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大气层富含碳,与原始地球相似。

“卡西尼”飞船的观测发现,土卫六的北极和南极地区存在若干充满液态物质的湖泊。到目前为止,除地球之外,人类探测器只在土卫六表面发现有湖泊存在。2009年7月8日,“卡西尼”号探测器的可见光与红外成像分光仪拍摄到来自土卫六的光斑,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已确认光斑来自一个名为“克拉肯·马雷”的湖泊。这个湖泊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比地球上最大的湖泊里海还要大,位于土卫六北纬71°、西经337°。

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鲍勃·帕帕拉多说:“这张照片透露了有关土卫六的很多信息,比如它有厚厚的大气层、表面有湖泊,就像一个光怪陆离的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它既有令人熟悉的地方,也有令人完全陌生的感觉。”

土卫六湖泊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液态甲烷,估计是由甲烷雨降落形成的。“卡西尼”号探测器还发现,土卫六可能也像地球一样,存在活跃的“水文循环”,只不过这个循环的主角是碳氢化合物。

科学家还在土卫六云量密集的天然电场发现了电流活跃的迹象,类似于地球的闪电辐射能量,这说明在土卫六冰壳以下可能是由水和氨组成的海洋。闪电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这一特征暗示了土卫六具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天王星及其卫星

4

天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5倍,是类木行星中质量最小的,密度是1.29克/立方厘米,只比土星高一点。直径虽然与海王星相似(大约是地球的4倍),但质量较低。这些数示,它主要由各种各样的挥发性物质,例如水、氨和甲烷组成。天王星内部冰的总含量还无法确切知道(根据模型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果),粗略估计,是地球质量的9.3倍至13.5倍。

天王星的标准模型结构包括三个层面:中心是岩石构成的核,中间是冰构成的幔,最外面是氢和氦组成的外壳。这里的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冰,而是由水、氨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热且稠密的流体。这些流体有高导电性。

对天王星大气层的光谱研究显示,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包含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结成的“冰”,以及可以探测到的碳氢化合物。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复杂的云层结构,水在最低的云层内,而甲烷组成最高处的云层。

目前已知天王星有27颗天然卫星,都由冰和岩石组成,大约是50%的冰和50%的岩石。在这些卫星中,天卫一有着最年轻的表面,上面只有少许的陨石坑,天卫二看起来是最老的。天卫五拥有深达20千米的断层峡谷、梯田状的层次和混乱的变化,形成令人混淆的表面年龄和特征。天卫五过去的地质活动被认为源于在其轨道比目前更偏心的某个时候,受到了潮汐加热的影响。偏心的原因大概与天卫二轨道共振有关。与地幔上涌相关的外部运动,很可能是天卫五赛道般“运河”的起源。海王星及其卫星

海王星是介于地球和巨行星之间的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地球的17倍,是木星质量的1/18。因为它的质量较典型类木行星小,而且密度、组成成分、内部结构也与类木行星有显著差别,常和天王星一起被归为类木行星的一个子类:冰巨星。

海王星的内部结构和天王星相似,行星核是一个质量不超过地球的、由岩石和冰构成的混合体。海王星地幔的总质量相当于10个至15个地球质量,富含水、氨、甲烷和其他成分。作为行星学惯例,这种混合物被称为冰,虽然其实是高度压缩的过热流体。甲烷、氨和水的含量越靠近地表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