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9 07:41:47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篇1

三(2)班 何品锋

读完《彼得潘》这本书,我觉得棒极了!

故事讲述的是:一天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迪家,教会了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在空中飞行,并把他们带到永无乡。他们来到岛上,历险就连连不断,他们遇到了印第安人、美人鱼、海盗等等。

海盗船长胡克作恶多端、凶恶无比。因为一次作战,彼得砍掉他的右胳膊,所以他装上了锋利的铁钩来为非作歹。小说写道:一次,一个笨手笨脚的海盗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只听一声撕裂,一声惨叫,那个海盗的尸体就被踢到了一边。从这里我深刻地体会到胡克的残酷,没有人性。

战争不断地爆发,海盗已无宁静之日。虽然不幸事件接踵而至,但彼得却总是化险为夷,想出巧计搭救伙伴们。

彼得潘读后感篇2

彼得·潘,一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有着会飞的本领,还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叮叮铃。

叮叮铃的身上精致地裹着一片干树叶,领口裁成方的,她稍稍有些发胖,不过她的身材在衣服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好看。彼得具有所有小男孩的心思和特点:害怕上学,不想长大,喜欢冒险,纯洁无暇。在一天夜里,他飞进达林家三个孩子的卧室,想找回自己的影子。他又把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了“永无国”。“永无国”里居住着孩子们心中的所有有趣、刺激、神秘的人物:印第安人、美人鱼、海盗、鳄鱼……温迪他们在“永无国”过着无忧无虑而又冒险刺激的生活。彼得·潘和胡克船长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有一天,温迪、约翰、迈克尔还有其他的孩子被胡克船长抓走了,他让孩子们走跳板淹死,彼得装成鳄鱼,救了温迪他们。

回到家的温迪、约翰、迈克尔渐渐长大了,对所发生的一切都逐渐淡忘了,他们甚至不再相信这是真的了。不过这一切似乎并没有结束。许多年以后,温迪也成为了一个母亲,一个春天的夜晚,那个长着一口乳牙的小男孩回来了。温迪答应过彼得做彼得的母亲,并不会长大,但是温迪改变不了事实,她还是长大了,成了大人,彼得虽然很伤心,但玛格丽特可以做他的母亲,温迪的女儿玛格丽特长大后,又会有一个女儿,她又成了彼得的母亲,事情就这样周而复返,不断的延迟下去。

五年级:刘相彤

彼得潘读后感篇3

《小飞侠彼得潘》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来自梦幻岛的孩子彼得潘,来到达林夫妇的家里,带着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去了永远也不会让孩子长大的梦幻岛。那么要怎样写关于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文章呢?小编精选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请您阅读: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

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1我在课余时间里,经常会看一些有趣的课外书。这些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小飞侠彼得。潘》。

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一位叫彼得。潘的小男孩和叮呤小玲儿闯到了温迪、麦克、约翰的家里,把他们三个带到了梦幻岛,在岛上还认识了四个小猎人。他们一起救出了被海盗斯米、莱恩绑架了的印第安公主卷丹花。

卷丹花非常感激。但那群强盗实在太厉害了,又设计用哭声骗来了彼得。潘等人,要把他们抓住了,并扔到海里喂鳄鱼。最后,彼得。潘、叮呤小玲儿、温迪、麦克、约翰团结一致,和海盗们斗智斗勇,把海盗们全部抓住,扔到水里喂了鳄鱼。读完这篇故事,我觉得受益匪浅。我真喜欢彼得。

潘这个调皮又富有正义的小男孩,他在历经许多旅途的风险过程中,不断地用智慧一次次战胜了邪恶。还有,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那么强大!

同时,相互关心帮助是那么重要,你帮助了别人,也会赢来别人的帮助。我以后要多多阅读这样的故事文章!

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2这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聪明勇敢的小男孩。他天真活泼、嫉恶如仇。温迪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美丽可爱、和彼得一样不希望长大、爱冒险的小女孩。

温迪在家里排行老大,她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天真调皮的她带着两个弟弟——约翰和迈克尔找到彼得,让他教自己和弟弟们学习飞翔,彼得吹了一些仙尘给他们,他们就飞了起来。后来,彼得带着他们来到了永无岛,温迪给那些从婴儿车里掉出来、没有被保姆发现的孩子当妈妈,彼得当爸爸。后来彼得带领男孩们战胜了海盗,来到达林先生家,达林先生夫妇俩收留了男孩们,他们在达林先生、达林太太的呵护下长大了。

后来,温迪长大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简,简成了彼得的新妈妈。简又有了女儿后,她的女儿也将成为彼得的新妈妈,于是故事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

其实结局是怎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那些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的、快乐的,就足够了。

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3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小飞侠彼得潘》。

这本书上讲了一个叫达林先生的人和一个叫达林太太的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温迪、约翰、迈克尔。这三个孩子在梦里常常会梦见一个叫彼得潘的人,还会梦见一个叫梦幻岛的地方。

有一天,达林太太到孩子们的房间讲故事,发现一个男孩的身影从窗户飞过,她很惊讶地叫了起来,这时,他们的小狗保姆娜娜跳了起来,一口咬住那男孩的影子,把影子咬了下来,又把影子放在了一个抽屉里。

第二天,那个男孩又来了,他就是彼得潘,他是拿回他的影子的。到了晚上,达林先生和达林太太出去了,孩子们也已经睡了,他就进了达林先生的家。彼得潘找到了影子,可却粘不上去,于是他哭了。温迪就帮他缝了起来。后来,温迪知道了他就是彼得潘,就叫醒了约翰和迈克尔。彼得潘带着他们来到了梦幻岛,过着有趣的生活……

对于他们的经历,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比我们的生活要艰难,因为海盗随时都会来骚扰他们。有时候,他们还会被海盗抓去用鞭子打一顿。而我们生活得无忧无虑,一点儿都不用担心。我一定要学习他们那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

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4在赤日炎炎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小飞侠彼得潘》的一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天晚上,小飞侠来到了温迪的家里面,把温迪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带走了,和他们一起去冒险,可是,他们不会飞,小飞侠在他们的身上撒了一些精灵粉,他们不知不觉的飞了起来,飞过高山、田野、教堂、溪流和森林。到了永无岛,他们听见了各种野兽和人类的声音,我们到地下世界去玩了一会儿,为了不被敌人海盗胡克发现,上面盖了一个大蘑菇。小飞侠彼得要向海盗船船长胡克挑战,最终小飞侠彼得把海盗船船长胡克打败了。彼得以勇气和智慧打败了敌人。

这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困难,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新的奇迹,还让我懂得了温迪为什么不想长大,因为他想拥有一颗纯洁的心,不想被别人污染他的心灵。所以温迪不想长大。

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心得四年级范文5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一个例外——他就是英国的詹母斯·巴里笔下的小男孩彼得潘。

彼得潘是个顽皮、淘气、会飞翔、勇敢、有绅士风度、又有些傲气的小男孩,他住在一个叫做“梦幻岛”这样的可爱小岛上。据说要是小孩子死了,他陪着他们走一段路,小孩子就不会害怕了。

有一天,彼得潘的影子被温迪家的“狗保姆”娜娜叼回家中。晚上,彼得潘来找自己的影子,找到影子后他想方设法地把影子粘上,就哭了起来。哭声把温迪吵醒了,彼得潘告诉温迪原因后,温迪细心的把他的影子缝了上去。

后来彼得潘、小仙女可铃铛、温迪、还有她的两个弟弟约翰和迈克尔飞向梦幻岛后,开始了冒险的旅途。他们看见了美丽可爱的美人鱼小姐,阴险毒辣的海盗船上的船长霍克……在梦幻岛上彼得潘和朋友们一起和霍克船长展开了殊死决斗,最终彼得潘赢得了胜利。

彼得潘读后感篇4

――从《彼得・潘》到《重返梦幻岛》

一个世纪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带着他的《小飞侠彼得・潘》以童话剧的表演方式与世人见面。巴里先生那生花之笔把彼得・潘在“梦幻岛”上演的一连串冒险故事描述得活灵活现,博得当时伦敦乃至欧洲一片好评。但是,在光环背后,巴里先生却有着更加感人的举动。他把《小飞侠彼得・潘》的版权无偿转让给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从那以后,一切诸如纪念册、画报、邮票等有关彼得・潘的产品全权由医院负责,得到的收入全部投入院方的福利事业中去。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一百年间,《小飞侠彼得・潘》曾多次被翻拍为动画、电影,但是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续集以飨读者,一直到《重返梦幻岛》出版,彼得・潘回来了!这次,杰拉尔德・麦考林夫人的《重返梦幻岛》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续集。为了找到那个真正的彼得・潘,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汇集全球3000名著名作家高文典册,麦考林夫人从他们中脱颖而出。当它躺在我们手中,看到封面上小飞侠身着虎克船长的外套,背景是鲜红色的梦幻岛,大家不免有一种犹豫,这本续集会不会写成一部无聊的幻想小说,把前人留下的美名玷污?

美丽的文章总是通过美丽的“颜色”让人过目不忘。与前作相比,在背景上,前作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梦幻岛,有美人鱼的歌唱,有印第安人的盛宴,也有迷失男孩们的快乐生活。可是续作的背景一下转入了以红色为主,金色、紫色并存的三维画卷。麦考林夫人在描写过程中,运用浓重的色彩来渲染景物。某种程度上,与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极为相似。巴洛克风格主张追求形式与色彩,语言雕琢浮夸。“当他们飞过梦幻林时,无边无际的大片金色、橘黄色、红色树木从他们下方飞驰而过,不时露出一地秋天的枯叶。所经之处一片死寂,印第安图腾东倒西歪。树顶上一球一球的植物就像美丽的灯笼。”(第二章)从孩子们重返梦幻岛看到的景象来看,整个岛屿以红色为主,金色、橘红色、橘黄色交杂,给人一种神秘而且不安的感觉。相反,在前作的描写中,巴里先生则有意无意地显示了自然界冲和清淡的色彩及作者悠远的心境,景物描写则更为安宁、舒适,有孩子们在云端飞翔的场面,有俯冲到湖面的刺激,也有阳光普照的雨后森林。同时,彼得・潘的绿叶造型在与虎克船长的战斗中迎来了一场又一场大捷。两种色彩都是为了烘托气氛,达到对读者心理的一种提前预警的作用。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红”与“绿”的不同。“红”带我们体验了背叛、贪图与报仇;“绿”让我们体验到轻松、愉悦与胜利。

相比前作来说,《重返梦幻岛》更多地增加了对人性的探析。最让我们吃惊的是,彼得・潘刚出场时那粗鲁的表现和语言。他对迷失的孩子们破口大骂,简直就是虎克船长的翻版。接下来,彼得・潘在探险中同样表现出一个自私自利、独断专权的“反面”形象。但是到了最后,彼得・潘的灵魂得到了救赎,他也看清了朋友之情甚于手足。而大家之所以喜欢前作中的彼得・潘,多半是因为彼得・潘的英勇无敌、敢想敢干,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比较起来,前作更像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大片,对付虎克船长和海盗的快刀斩乱麻让人津津乐道;续写更像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艺片,片中充满了犯罪赎罪的轮回。从这点上看,续写对原作的精神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结局都是彼得・潘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王”。

所以说,《重返梦幻岛》绝不仅仅是一部童话,它还是一本蕴含哲学寓意的成人读物。作为一本续集,能按照巴里先生的思想延续下去,并且加入了众多的现代元素,真是难能可贵。

彼得潘读后感篇5

关键词:任溶溶 儿童文学 翻译批评

一、 引言

任溶溶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者,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堪称泰斗。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无论在题材上或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 儿童文学的发展

人们对于到底什么是儿童文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儿童文学到底是孩子写的书,为孩子写的书,孩子选择的读物还是为孩子选择的读物。但最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十八世纪中叶,儿童文学终于开始发展起来,世界上一般公认丹麦文学巨匠安徒生为儿童文学的创始人。

“”结束时,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仍然是一片荒芜。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必然来临,这时出现了一批能和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围绕人的谨慎解放,有的解释社会弊端,有点直指以往儿童文学所难以涉及的。如刘建平写于1982年的《我要我的雕刻刀》和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他们无疑都具有直接面对现实的艺术性和思想性。[1]他们是儿童文学的开拓者、领路人,用激情打破儿童文学在题材、观念、思想深度、话语姿态、情感力度的障碍,建立了新的可能。

到了80年代,大批的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外国儿童文学的译者加入了这个队伍,比如任溶溶、郑渊洁、徐鲁等。这些成功的翻译家始终能幸运的飞翔在五彩缤纷的童心世界里,无论是自己创作还是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都能满足儿童对于儿童读物的需求。

三、 大胆创新 锤炼新形象

像其他文学一样,儿童文学的作品的语言也需要具有艺术性,与生活中真实的意象联系紧密,需要运用各种语法和词语的选择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比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更简洁、准确、生动和有音乐性。

在众多翻译家中任溶溶不愧为杰出代表之一。他既是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者,又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他的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彼得・潘》等,创作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除翻译作品外,任溶溶还对翻译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既继承了我国传统译论的精髓,同时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2](杨志敏)因此,了解任溶溶的译学成就和主张便有了认识这一儿童文学翻译大家,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的双重意义。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初期受影响,从“五四”时代开始,就成了“伦理至上”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创作还是译作,都局限于此。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在叮嘱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乐于助人…。[3]当然这一类优秀的作品也不少,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一观念,无论是读者、译者还是创作者都容易觉得偏狭。所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儿童文学就开始酝酿着变化。此时任溶溶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勇气翻译了女作家阿?林格伦的现代童话名著《长袜子皮皮》,为中国儿童送来了一个新朋友。在文中,“皮皮”是一个爱顽皮捣乱,喜欢拿传统观念开玩笑的孩子。“这一童话形象的引进对于习惯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好孩子’、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小英雄’形象的中国童话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4](蒋风 2007:139)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是多么惊人的一项创举啊!那时十年“”刚刚结束,许多文人对于新的理论和形象还都心有余悸,明哲保身的人比比皆是。任溶溶的这一译作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蒋。[4]

四、《彼得・潘》译文分析

任溶溶十分注意在译作的文字上下功夫。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在儿童诗的翻译方面,更有造诣,十分传神,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内容、结构、意境,而且力求切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和理解水平,读之上口,为小读者所乐于接受。

虽然任溶溶的译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见解,但是在其译作中也有一些地方还值得细细推敲一番后再做定论。

(一)对原著的理解不深入

《彼得・潘》是英国作家巴里的代表作,问世百年,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全世界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梁实秋先生是本书在我国最早的译者,杨静远先生的译本在1991年问世,任溶溶的译本在2001年出版。由于任溶溶是儿童文学界的老前辈,他的名气声望吸引力了不少读者。可盛名之下,有一些地方还值得推敲。

翻译,做到字面上的对等并不难,难的是让译入语的读者能够产生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感受,这就要对原作的内涵及深层意义有精准的理解。

《彼得・潘》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半人半仙的小男孩。他讨厌生活中无形的压力,拒绝长大,为了逃避约束,在出生那天就离家出走,最后逃到了一个叫“Neverland”的地方。“Neverland”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也是本书的精髓之处,所以“Neverland”的汉译名对整书都是至关重要的,精确又合理的汉译词不仅要求对汉语要有精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该书的精神实质。“Neverland”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地方,又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世外桃源。孩子们翱翔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地方虽好,却不存在,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的虚构出来的地方,正如柏拉图的笔下的“理想国”。梁实秋在其译本中将此词首译为“永无乡”,[5]杨静远在他的著作中也沿用了这个译法。[6]笔者认为“永无乡”不仅切合原意,又准确的表达出了文章赋予“Neverland”的精髓。任溶溶的译作中却把该词译为“奇幻岛”,因为他觉得“永无乡”对于儿童读者来说会文绉绉的,不易接受。

从任溶溶的翻译可以看出,他认为《彼得・潘》是儿童文学,阅读的对象都是儿童,考虑到儿童的阅读水平,一切当从平易、简单、有趣入手,且不说低估了儿童的阅读和欣赏水平,还将成人读者排除在外。《彼得・潘》之所以能成为流行经典,就在于其蕴涵的恒久的悲剧色彩,这一点为它赢得了无数的成人读者。孩子们关注的是彼得?潘的奇幻的冒险,而无法体味到成人对“永无乡”的欣羡和落寞。“永无乡”虽好,对现实而言,却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以此寄寓了深深的惆怅和无奈。而且“乡”字更有中国的特色,汉语中经常用“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如“乡愁”“思乡之情”等,比“岛”更觉有中国的文学特色。此外,“永无乡”的译法,还发挥了汉语音韵的魅力,悠长叹惋,余韵袅袅。[7](张鲁燕)

(二)译文西化,不易理解

《彼得・潘》一书开篇第一句话的翻译也很值得研究

原文:All children, except for one, grow.

任译:所有孩子――只除掉一个――都是要长大的。

先不考虑句意表达的是否准确,单从格式上看,就很异化。汉语里少用破折号,即使是英语句子中有破折号也会再翻译的时候用连贯的短句表述,更何况原文根本就没有破折号,任溶溶的这句翻译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再看看这句的内容,“只除掉一个”,“除掉”一次在汉语里有双层意义,一个是表示“除…以外”,另一层意思则是表示消灭、消除,所在在这里就会造成歧义,难以理解,是否是因为他不长大,所以我们要把他“除掉”,这样大家都是要长大的孩子?原文的表达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任溶溶书开篇第一句就既表达不清,句式又西化。笔者在此试译:所有孩子都是会长大的,只有一个孩子不会。用短句表达,既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读者朗朗上口,听者容易理解。

五、结语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 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深远。而任溶溶的整个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工作和文学理论研究工作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虽然在其译文中仍然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但他在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尤其是他在“”时候后的创新举措,影响了整个中国儿童文学,可以说,没有他,我们的儿童文学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秦文君.中国儿童文学三十年[J].文学报,2009年

[2]杨志敏.浅谈任溶溶的文学创作[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3]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60年(1949――2009)[M]. 湖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

[4]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5]梁实秋.彼得・潘[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6]杨静远.彼得・潘[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彼得潘读后感篇6

八十一回写韩道国得知西门庆死了,马上出售了为西采购的货物,拐银回来。她老婆心更毒,两人急忙交托家事与弟弟,赶紧上京城女儿那里去了。与韩道国一道外出买货的汤来保尽管在路上未拐财,但回来后得知西门庆真地死了,于是也演出了种种欺主的勾当,而且还公然秽语调戏主母——西门庆的哪一个走狗奴才对他有一丝忠诚!

以上是西门庆死后的外面世界。家里呢,各种丑事特别是乱伦的事接连发生,潘金莲与女婿陈敬济“通无忌惮”,始是投物挟语,二是幽会,三是入房苟合,四是拉春梅入围,三人“打成一家”……尽管几次都被经常挨打的小丫头秋菊瞧见,报与主母,吴也许是恪守“家丑不可外扬”,也许是另有所谋,竟未急于捉奸。后来潘有了身孕,买药打胎,丢了囝尸,“家中大小都知道了”。吴出手了,先是要媒人领卖春梅,后是痛打女婿,赶出家门,接着扫帚扫向了潘金莲。她令王婆领卖潘,赶潘出门,连轿子也不让坐,她还亲自到潘的“房中打点,不许多拿一点东西出门。”倒是孟玉楼与她姊妹一场,悄悄给了她几样东西。潘是嘴狠泼妇,与吴对吵,说“我在你家做老婆也不是一日了,便这样绝情绝义……”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嘴狠毕竟斗不过势狠,看似柔弱贤忍的大娘吴终归是大娘——礼法所致,这就是封建社会家政的缩影。读至这里,也深感封建家庭中小妾的可怜,即使像潘这样的宠妾,一当他的保护伞收起,她的一切也就随之消失了。潘是恶妇,也是有几分值得人同情的女人。

彼得潘读后感篇7

如果一直这样勤奋地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前行,名校也许是潘莹到不了的彼岸,而且,文科也并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她的结局也许就像许多普通的学生那样,按部就班地考试、参与激烈的竞争,在通往一本和二本大学的路上艰难前行,甚至可能会掉队。而这一生,她也会与自己喜欢的理工科失之交臂。

然而,潘莹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她还关心高考以外的世界。她经常看到一些截肢者因为身体不便而无法融入社会生活,于是她有了帮助他们的想法。这一想法的萌生,就如同在路边发现了一棵高大的苹果树,但是想要爬上去摘到苹果却并不容易。国内此类的研究资料很少,潘莹七次向国内的研发机构寻求支持,都遭到拒绝。潘莹除了自己摸索,别无他法。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老师、父母、亲友甚至是同学父亲的大力支持,有那些残疾人企盼的目光和鼓励,她一次又一次地在挫折面前勇敢地昂起头,坚韧地走下去。

潘莹自学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等相关科学知识,并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她从血压计的原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自动调节空气的电子系统:内村的设计则受了水枕头的影响。她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作品――可调型双囊腔假肢内村垫――经历了四代改进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这项发明先是获得了2008年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又在2009年的第60届国际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中,获得“工程学一材料科学”二等奖,并获得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专项特别奖一等奖。潘莹终于采摘到了高高苹果树上的丰硕果实,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女子名校布林茅尔学院为她提供的奖学金和学习机会。文科女生潘莹,在她二十岁生日那天,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不研制这个作品,潘莹收获不了这么多荣誉,也享受不到成功之后的喜悦,更不可能以文科生的身份到理工科的世界名校就读。这一连串的意外之喜是在她坚持不懈地从事研究发明后得到的。成功垂青在求学路上奋然前行的学子,同样也垂青懂得找到属于自己方向的另辟蹊径者。

彼得潘读后感篇8

关键词:童话;儿童;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60-02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也是最富儿童文学特点的一种文体。和儿歌一样,童话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体裁。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创造幻想世界,构造幻想世界的文学作品。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色彩,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用幻想反映现实生活是童话独有的特征。吴其南说:“没有仙女、巫婆、王子、公主,可以有童话;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精神,没有诗,哪怕有一个最奇怪的故事,那一定不是童话。”童话的奇妙、荒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童话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知识、道德的启蒙作用

儿童面对的几乎是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又在迅速发展,童话可以让幼儿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习得人类的知识、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瑞典的拉洛洛芙的《骑鹅旅行记》,通过尼尔斯骑鹅旅游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个童话对环境有着真实的描绘,却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给真实的环境笼罩了奇幻、扑朔迷离的彩雾,营造了一个个似有似无、如幻如真、缥缥缈缈的童话世界,形象地概况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艰难历程,折射出生活中一种本质的真实。叶永列的童话《小猫刮胡子》中那个淘气而爱模仿的小花猫,看到主人刮了胡子后精神又年轻的样子很羡慕,于是它“咯吱、咯吱……把自己的胡子剃光了”,晚上捉鼠时被撞得鼻青脸肿。这篇童话通过刻画一个鲜明的小花猫形象,使孩子们知道了猫胡子功用的知识。《长袜子皮皮》中有一个情节是皮皮热情地跟商店里的塑料模特握手,结果把整条胳膊拧下来了,遭到营业员的责骂,皮皮平静地说要买下这条胳膊,营业员说一条胳膊不能够单独卖,既然皮皮把模特儿弄坏了,就得赔整个模特儿的价钱。皮皮说:“太奇怪了。幸亏不是每家商店都这样卖东西的。比方说我要买块猪排做晚饭吃,卖肉的却逼着我把整头猪都买下来。”这一段有趣的、理直气壮地反驳,在笑声中让孩子建立起有关整体与部分的意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挫折,最终变成了白天鹅。这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励志故事,给孩子们很多希望,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最终会成功。《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的形象,是一个顽童,他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但他总是摆脱不了种种诱惑,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最终成了一个孝顺,诚实的好孩子。他的身上总有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自己的影子。童话中充满了美的色彩,读童话的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能够有良好的性格,有美好、丰富、深刻的感情。阿诺德・洛贝尔的《寄给蛤蟆的信》中,为了让从未收到过信的蛤蟆高兴,好朋友青蛙写了一封信,请蜗牛送信。结果行动迟缓的蜗牛花了四天功夫才将信送到蛤蟆家,青蛙和蛤蟆一起阅读来信,共同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小读者们在忍俊不禁中感受了他们纯真的友谊。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在人间活着时,还不懂得对贫穷人民的同情、怜悯;变成雕像后,他虽然只有一颗铅心,但他看到了许多城市的丑恶和贫穷,他忍不住哭了。他就像一个天使,帮助了很多的穷苦人,最后,牺牲了自己。童话把这种深刻的思想蕴涵在看似简单的作品里,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也许孩子们初读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感悟作品的内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一点点明白其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梦想的培养基

我们可以把睡梦以外的一切“想入非非”――梦幻、幻觉、遐想、想象等――均称为梦想。梦想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己任的科学便发端于梦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童话作品是以幻想为特征的文学作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荒诞、奇特,童话中的人物大多具有超能力,它充分满足了孩子们好奇、爱幻想的特点,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儿童的幻想,非常注意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幻想,他以大自然中的真实对象为材料,用童话将这些真实对象在儿童的精神世界点燃起来。他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周作人先生也明确指出,童话可以培养儿童梦想,为以后的智慧与学问打下基础。

童话中幻想是以生活中的真实为基础的,它是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在幻想与真实中间,有着无数奇妙动人的故事。会飞的男孩彼得・潘永远长不大,住在幻想岛。温迪问彼得・潘住在什么地方,彼得・潘说:“右边第二个拐弯,然后笔直走到早晨。”彼得潘希望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七色花》中,珍妮只要把那神奇的“七色花”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并说一个愿望,七色花就能立刻满足她的愿望。文中写到,珍妮走到大门口,把那神奇的“七色花”逃出来,撕了一片蓝花瓣,扔出去说:“飞呦、飞呦,小花瓣儿呦,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又到南,绕一个圈儿呦,打转来。等你刚刚挨到地――吩咐吩咐如我意。吩咐吧,叫我马上到北极!”没等她说完,珍妮就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孤零零的一个人到了北极了。《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中爱丽丝喝了神奇的药水后,迅速变大。爱丽斯喊道:“奇怪啊奇怪。”她惊讶得不得了,以至霎时竟说不出话了。“现在我一定像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里放大的人了。再见了,我的腿呀!”她低头一瞧,脚远的快看不见了。“哦,我可怜的小脚丫!不知道以后谁给你们穿袜子和鞋,我的宝贝”。更为夸张的是,爱丽丝的眼泪居然形成了大池塘,把半个大厅都淹没了。

童话就是这样,用幻想、有趣的故事在孩子和现实生活中搭建了一座桥梁,给孩子们以想象、以审美、以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童话是儿童梦想的培养基。

三、平衡与治疗心理

儿童读物能够推动儿童的社会化,帮助儿童理解人类的行为;检查并澄清儿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并自我觉察,认清并解决问题,感到轻松并拥有快乐。而童话又是儿童读物中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因而,童话除了知识、道德启蒙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之外,童话还有心理治疗的功能。童话的阅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童话总是能够提供一种方式让儿童利用他们生动的想象力去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问题。

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对传统民间文学和童话故事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认识和阐释,贝特尔海姆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有时要花几年时间使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来相信魔力,以补偿他们在童年期由于过早接受僵硬现实而被剥夺的魔力幻想。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至十岁这个年龄段,需要有一个想象美好、相信魔法的经历。儿童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而过早地接受现实世界,过早地用成人的目光看世界,他们的成长会经受很多迷茫、困惑。童话是给儿童提供想象、提供魔法的最好读物。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达出来。童话犹如梦一样,它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儿童在阅读或倾听童话时,他们的经历得到认同、宣泄和领悟。童话能帮助儿童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如果儿童与童话匹配得好,儿童就能与主人公及其家人、朋友产生共鸣。如果儿童与主人公有很多相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感情和困扰,儿童就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这种认同的结果就是,儿童开始间接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动机和冲突。儿童与童话作品产生了共鸣,他们能够体验到情感宣泄。这种心理上的放松通常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物解决他们的冲突时。当人物成功了,儿童的紧张缓解了,就像儿童身临其境体验了这种成功了一样。另外,儿童逐渐领悟人物的体验,并认识到自己的冲突是可以理解的。当紧张的情绪在其他条件下找不到出口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鼓动的情感宣泄就是一种自由的体验,允许儿童有表达的机会,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例如,家中最小的孩子常感到被哥哥姐姐控制,于是他便希望反过来支配别人。这些怨恨和欲望便可以在有些传统童话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些故事都是家中有几个孩子,哥哥姐姐们自私、懒惰、怯懦,最终失败;而最小的孩子却善良、勤俭、勇敢,最终取得了成功。家中最小的孩子听到童话里的幸福结局,心里就会萌生出希望,希望将来自己有一天能比哥哥姐姐做出更好、更聪明、更勇敢的大事来。童话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孩子不迷恋糖果的滋味,长袜子皮皮满足了孩子们对糖果的强烈渴望。文中写道:“23个孩子站出来。大伙儿开始吃糖果,这种盛况小镇还从来没见过。所有的孩子都在嘴里塞满了糖果:红色的果汁夹心糖,绿色的酸味糖,甘草泡泡糖,草莓软糖――有什么塞进去什么……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皮皮分给大家一把把糖果。”童话与儿童心理是契合的,童话是儿童的天然良伴,对儿童的精神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的精神是健康的,孩子的心灵是优美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童话――最根本的是,给人一种信念,一种相信生活、相信美好的信念。

参考文献:

[1]任继敏.幼儿文学创作与欣赏: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第1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彼得潘读后感篇9

我玩得怪没劲儿的,所以到你这里来了。这是星期六,是我们的休息日。

放下你的活计,妈妈;坐在靠窗的一边,告诉我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

雨的影子遮掩了整个白天。

凶猛的电光用它的爪子抓着天空。

当乌云在轰轰地响着,天打着雷的时候,我总爱心里带着恐惧爬伏到你的身上。

当大雨倾泻在竹叶子上好几个钟头,而我们的窗户被狂风震得格格发响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和你坐在屋里,妈妈,听你讲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的故事。

它在哪里,妈妈?在哪一个海洋的岸上,在哪些个山峰的脚下,在哪一个国王的国土里?

田地上没有此疆彼壤的界石,也没有村人在黄昏时走回家的,或妇人在树林里捡拾枯枝而捆载到市场上去的道路。沙地上只有一小块一小块的黄色草地,只有一株树,就是那一对聪明的老鸟儿在那里做窝的,那个地方就是特潘塔沙漠。

我能够想象得到,就在这样一个乌云密布的日子,国王的年轻的儿子,是怎样地独自骑着一匹灰色马,走过这个沙漠,去寻找那被囚禁在不可知的重洋之外的巨人宫里的公主。

当雨雾在遥远的天空下降,电光像一阵突然发作的痛楚的痉挛似的闪射的时候,他可记得他不幸的母亲,为国王所弃,正在扫除牛棚,眼里流着眼泪,当他骑马走过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的时候?

看,妈妈,一天还没有完,天色就差不多黑了,那边村庄的路上没有什么旅客了。

牧童早就从牧场上回家了,人们都已从田地里回来,坐在他们草屋的檐下的草席上,眼望着阴沉的云块。

妈妈,我把我所有的书本都放在书架上了――不要叫我现在做功课。

当我长大了,大得像爸爸一样的时候,我将会学到必须学的东西的。

但是,今天你可得告诉我,妈妈,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

(郑振铎/译,选自《新月集》)

欣赏感悟

彼得潘读后感篇10

——读《别样"母爱"》有感

张晓晖,我校研究生院2011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母亲助学金"活动发起人,曾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天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咨询发达、社交软件推陈出新的今天,除了还有些会议与杂志发来信件外,几乎整日都被网络邮箱和"微媒体"塞满各种信息,有用无用的,一股脑儿袭来,夹杂着漫天的广告,让人只能疲于应付,躲避不暇。只有山区的孩子,依旧不时寄来信件,或询问学习之法,或倾诉一时失落的心情,有时也会发来习作请求修改,无论高兴还是哀伤,他们总在书信和文章里展现出对世界的热情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充满梦想的情绪打破了我身处城市牢笼的困顿与繁杂,也打破了疲惫生活带来的沉闷与压抑。

每每此时,都会让我从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之中短暂抽离,仔细阅读每一封信件,并随着他们简单的快乐与感恩的幸福忘却工作的繁重与这种繁重带来的无形压迫。

年前,怀着一颗流浪远方的心,在体味陌生世界新奇及感受城市没有之纯净与透澈情绪的驱使下,来到了豫鄂边界延绵800里的伏牛山,与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可爱的孩子承受贫瘠之痛却满脸笑容,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的简陋校园里用朗朗读书声发出了走出大山的殷切呼唤,此起彼伏,绵而不绝。这种由内而外的向上力感染了我,也促成了之后的数十次助学与短暂离开城市的放松之旅。

帮助他们,是因为与他们相处,能让我无忧无虑地徜徉于青山绿水之畔,在蓝天白云底下呼吸自由与快乐。因而,从未想过收获回报,也未奢求他们道谢,更不希望他们因为感念某种所谓"恩情"而倍加负担,这便是我和无数好心人将资助他们的活动命名为"母亲助学金"的缘由。我们期望,这种爱,不加条件,不求回报,像山林深处的杜鹃花一样,悄悄绽放,默默吐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我们定义为"母爱般无私"的关怀,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潜移默化下,成了一颗感恩、上进、寻求改变与突破的积极向上的勇气与努力。而这种无声、无形,却又切实存在的"爱的传递与传承"恰是我们一直寻求和渴望的公益之梦。

我依旧期待着山区孩子的来信,也依旧会从他们的话语里感受他们彼时的心情,体味他们的故事,并理解他们心底对大山之外的好心人那浓厚的情感。但,我同时也被他们感染,并感动着,在他们的文字与笔触里深刻了解他们广阔而充满温暖的世界。

尤其让我欣慰的是,2012年,在母校创建天津外国语大学雷锋志愿服务团起,母亲助学金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一批又一批天外青年作为志愿者与我们一起走入山区,在那里奉洒青春与热情,收获成长与喜悦。

别样"母爱"

河南省南召县白土岗镇

中王庙村小学四年级

李丰娟

我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爸爸是个朴实的农民,平时除了种地,还打点零工,赚些钱勉强维持生活。妈妈智力有些缺陷,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更别说我们了。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都过得很艰难,也很少感受到其他同学家里那浓烈的母爱。

幼儿园时,我常因交不起学费而不能按时上学,平时穿的衣服也都是别人给的,大小总是不合身。上了小学,不用再交学费了,但是同学们都买了学习资料,因为没钱,我只好抄别人的做。有时爸妈太忙,做饭晚,我上学便会迟到,常因此被老师批评。所以,我那时常常不想上学,偶尔还会逃课,甚至心里一直出现不再上学的念头。

直到有一天,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位年轻的叔叔,老师告诉我这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张老师,专程过来给我们发放母亲助学金的,说完就交给我一个信封,里面装着200元钱。我接过钱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张老师亲切的对我说:"拿着吧,好好学习。"

张老师走后,老师跟我讲,母亲助学金是张老师发起的,有很多爱心人士一起来资助我们这些山区的贫困儿童,他们会像母亲一样无私付出,不图回报,不求感恩,只希望我们能过得快乐一点。以后,每年,张老师都给我送来母亲助学金,还给我买了笔记本、铅笔、彩笔等文具,还有很多我从没吃过的零食。张老师告诉我资助我的是位来自遥远城市广州的潘姐姐,我给潘姐姐写信后,她还给我寄来了洋娃娃,让我感到十分幸福。我真的很幸运,遇到了张老师、潘姐姐和这么多的好心人。他们给予我这么多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我们的生活虽然还是那样的贫苦,但是我却感到无比幸福,我再也不会逃学了,因为我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张老师和那么多的好心人一直在关心我,帮助我,还有和张老师一起来支教的很多天外雷锋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直关注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一片爱心和期望,不辜负这别样却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