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师考试重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04:43:17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1

[关键词] 技能培训; 考核;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1-01

近年来,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加强护理人员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护士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仅靠服务态度好,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只有通过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士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调查显示,新毕业的护士对技能操作的掌握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技能操作讲究的是实践性,护士只有在不断的培训及实践中,技术水平才能稳步提高,我院在护士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对培训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尝试进行分层次培训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共有护士28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8人,占护士总数的6%;主管护师50人,占护士总数的17.6%;护师67人,占护士总数的23.6%;护士81人,占护士总数的28.5%;护理员68人,占护士总数的24%,培训对象以护师、护士、护理员为主。

1.2 方法

1.2.1 学时 每月设12学时进行培训。

1.2.2 培训老师及培训对象 培训老师为参加过全区岗位技能竞赛统一培训的技能操作能手,培训对象为全院18个科室,每科2名动手能力强的护理骨干。

1.2.3 培训内容及方式 (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及考核标准》为主,通过规范的护理岗位技能操作培训,以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为目标,以贴近临床为原则,共拟定了41项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制订培训计划,统一培训标准,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2)培训方式:以全院18个科室,每科1-2名接受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护理骨干作为培训对象,于每月中旬全面落实培训计划,通过对培训人员全面规范培训,培训人员回科室培训科室人员的分层培训,以点带面,达到全院操作标准统一规范,全员技能操作稳步提高的目的。

1.2.4 考核 每月中旬结束一次培训,护理部组织考核人员,按照具体评分标准对该操作项目进行考核,培训人员考核合格后,回科室培训科室人员,月底对全院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组织培训老师进行分析汇总。例如:我院第三季度技术操作考试,考试内容为:吸氧法、经鼻/口腔吸痰法、双人心肺复苏术、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患者约束法,面部清洁和洗头、足部清洁7项操作项目,考试采取抽签的方式,每人考2项取平均成绩记入综合成绩,考核中强调操作技能的标准性和理论与操作的结合性,操作过程中注重关爱病人、保护病人及护患沟通技巧,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灌输及护士礼仪的规范。

2 结果 考试成绩: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共计30人,考试平均分97.6分,合格率100%,见表1。全院参加考试人211人,考试平均分95.2,合格率100%,见表2。

表1 技能培训人员考试成绩汇总表

表2 全院各职称人员考试成绩汇总表

3 体会

3.1 针对护理工作特点进行分层次技能培训 护理技能操作注重的是实践性,医院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是根据科室病人多,护士工作繁忙,不能完全脱产进行集中培训的特点进行的改进,通过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低年资护士刚踏上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接受力强的特点开展分层次技能培训,使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具体操作中能够掌握操作要点,动作流畅,并对突况有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把护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结合具体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进一步的加深她们对该项操作的理解。

3.2 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及考核是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的有力保证 首先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操作考核中评价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情况,关注护士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效果与表现,使各项操作向规范化、流程化靠拢。

总之,护理技能操作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功,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护士要认识到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医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即是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也是护士自我提高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培训方式,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梅娟,姜安丽.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6,22(1):89-90.

[2] 吴水琴,姜文莉.《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6,20(5):1207-1208.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2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 过关率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1-01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对护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反馈。[1] 近年来,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政策及难度都有较大调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基础底子较薄,应试能力较差而较难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笔者对近三年来本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谈谈看法。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针对我校三年制大专2013、2014、2015年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计算出合格率。

2.方法 对我校近三年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学生名单及人数进行统计,并记录每位学生的成绩,找出合格人数,计算通过率。

二、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校自2013---2015年护士资格考试学生过关率明显下降。

三、讨论

1. 导致我校逐年护士资格考试过关率下降的原因

(1)客观原因:自2011年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考题中病例分析的题型占了80%左右。考核范围更多地涉及到实际临床一线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侧重于护生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考题难度逐渐增大。

(2)考生原因: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紧张,入校录取成绩逐年下调,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明显下降情况。考生基础差而且学习主动性差。另一方面,自我复习能力欠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中旬。大部分学生正处于临床实习期,实习工作大多忙碌,复习时间少而且复习方法欠佳。有一些学生一味的啃死书、背死题。但不会应用知识。再者,很多学生不重视考前培训工作。

(3)学校原因: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学校集中办学,办主任及辅导员欠缺,出现非专业教师任班主任和一位班主任带几个班的情况。如此造成班级管理不到位和专业知识渗透欠缺。从而出现学风差、班风差、对护考不重视的情况。教学方面,自2011年护考就发生了很大的改革,但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以前的老方法,不能吃透考试大纲。而且,经验少、信息闭塞,不能掌握最新的出题方向。

2.应对策略

(1)加强班主任管理

只有好的班风,好的学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班主任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自身教育。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知识、护理事业发展等等。让学生热爱护理事业,积极投入到护理知识的学习。另外,班主任要时常讲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使其顺利通过护考。

(2)教学方面改革

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我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请护考专家到学校教授等多种方式使任课老师抓住护考知识,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抓住考纲、紧贴考点:护士执业考试每年出题基本都是按照考试大纲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我校可组建护考研究组,不定期开会对每年的新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归纳总结考点,总结隐含在考试试卷中的知识线索,发现考点之间的联系。[2]并根据大纲的变化及题型的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内容、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3]

考核方式与护考接轨: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护考,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在平时专业课考试中,我们可以按照护考的题型、内容、难点、重点、以及考试时间等方面安排考试。并在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护考模拟考核作为毕业成绩。

(3)考前复习

实习复习两不误:我校每年6月开始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由于实习工作繁忙,加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遗忘。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每月一次护考知识的考核及重点讲解。

重视考前集中辅导:护考前可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封闭式训练。主要采取串讲、测试、答疑、重点难点讲解等。并请北京的专家进行考前辅导,做最后重点总结。

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应试能力:许多学生应试心理素质差,有看错题型、涂错答题卡等情况。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训练,并进行考前心理的疏导,使其放松心情。提高过关率。

参考文献:

[1] 赖清华.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应届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创新教育,2014(36).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3

【关键词】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儿科护理;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54-02

由于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变化,病例分析题占80%,会从多角度来考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要点、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人际沟通等内容,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应试能力,并突出专业能力培养[1]。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1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新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中高频出现的考点作为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减少或删除与护士资格考试联系较少的内容。并且将教材中前后重复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整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儿科护理学》第2版[1]。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第一章绪论中的第四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第四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中的第一节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特点进行整合,讲完小儿各年龄期的特点后立即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各期的保健原则和措施,这样可加强同学们对前后相关知识的连贯;将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三节小儿腹泻与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五节小儿液体疗法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小儿腹泻的对症治疗时根据如何纠正重型腹泻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立即讲解小儿液体疗法,这样使同学们可将抽象的液体疗法的有关知识立即应用到小儿腹泻的具体病例中,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肺炎与第十一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急救治疗和护理措施时就可前后联系起来,这样就可将有关心力衰竭的急救要点和护理措施及时应用到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具体病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第三节病毒性脑膜炎、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四节结核性脑膜炎与第十七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二节急性颅内高压进行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一张表格将上述三种脑膜炎进行很好的比较和鉴别,同时也可将三种脑膜炎的共同特点即颅内高压的急救护理措施讲解得更加完整和透彻。通过以上前后相关知识的整合,不仅避免了有些知识点的重复讲解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将前后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且这些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对平铺直叙的传统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而对要求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的热情却很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的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后期涉及到各系统疾病的护理的讲解时,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全部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具体措施如下。

课前,教师将一个根据下节课的内容而精心选择的临床典型病例布置给学生,并且根据该病例特点提出相关的问题,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这些问题一定是针对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重点内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而提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先去自学教材及一些教学辅导材料的相关内容,尽量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讲到小儿肺炎时,就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一个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一个典型病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1)该患儿的初步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2)该患儿当前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3)应当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4)在配合医生用药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5)是否需要吸氧?如果需要选择那种吸氧方式?吸氧时注意什么问题?(6)如何保持该患儿的呼吸道通畅?(7)针对该患儿应进行的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频考点。并且每次上课前都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让各组组长组织大家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尽量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且选派几个同学代表小组做好课堂上角色扮演的准备。

课堂上,老师准备好病床、婴儿模型、听诊器、体温计等用具,将讲台前设置成一个仿真模拟病房,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根据该病例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扮演家长怀抱婴儿模型,一个同学扮演护士,护士首先进行健康史的收集,然后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最后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再根据这些护理问题提出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并给患者家属做健康宣教等。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学生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并且记录下四组同学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课后总结时用。角色扮演后再次请出每组的代表来回答老师事先针对该病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表演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组同学打分并评出优胜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病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4]。

课后教师还应做总结性发言,指出各组学生在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再结合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并结合教材中本章节的内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快速地串讲一遍,并且要求同学用红笔将这些知识点标记下来,以便今后考试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课后还应将这些重要知识点涉及到有关A1、A2、A3、A4型选择题让同学在《儿科护理学笔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辅导丛书)中勾画下来,课后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去完成,各小组组长还应不定期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要的病例让同学去预习和查找资料[5]。

上述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上网或者深入到临床第一线搜集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并且要选择和编写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能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一些典型病案,这些病案应难易适中[6]。其次针对病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大纲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新大纲的要求和经常查阅资料分析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题目;最后教师还应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总结考试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精确、简练、细致、透彻以便于学生牢记[7]。比如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应总结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出现特异性紫绀的患者应考虑动脉导管未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栓;法洛四联症的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心脏呈“靴型”;法洛四联症出现脑缺氧发作时最应采用的是膝胸卧位等,这些知识点往往会出现在考试中,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强化。

当然因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去完成角色扮演和病例的分析是保证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辅助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再现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案例视频,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病例讨论的兴趣[8]。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心脏杂音;讲到新生儿黄疸时小儿出现的皮肤黏膜黄疸;讲到缺铁性贫血小儿出现的面色苍白;讲到佝偻病的典型骨骼改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弥补了护理专业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机会有限,临床患者接触较少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转变

过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定。而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笔者要求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考核占20%,这样就迫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要去实验室加强儿科护理操作的训练,为今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理论考试中期末考试只能占60%,平时成绩占40%。而平时每个月都实行一次月考,几次月考的平均成绩就是该学生的主要平时成绩,另外平时成绩还要参考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是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此外要求无论月考还是期末考试的题型全部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来出,即A1型选择题占20%,A2型选择题占60%,A3/A4型选择题占20%。并且所有考题都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来出题,为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且教师注重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金梅,李若琼.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91-92.

[2]叶春香.儿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

[3]黄丽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内科护理学辅导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3.

[4]范生泉.病理学模块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11):77-78.

[5]张梅珍.儿科护理学笔记[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6]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03-104.

[7]赵丽荣.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55-56.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9月在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在校高职护生16个班中整群随机抽取2个班,分别为对照组(104名)和观察组(102名),两组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使用教材相同,《内外科护理学》[3]及《内外科护理学实训指导》[4]均为自编教材,分别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为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改革成果教材和素质能力本位课程特色教材,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总学时232学时,其中理论课156学时、实验实训课76学时。两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均相同,授课及监考教师属同一教学团队。

1.2方法

1.2.1观察组

(1)考试方案:采取过程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两者成绩比例为1∶1),最后形成总评成绩的考试方案。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阶段性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与情景模拟考核,终末考核为期末考试。具体考试方案及成绩比重见表1。

(2)考试内容、方法与组织实施:平时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评定。病例分析考核在每一阶段或系统教学结束后进行,由主讲教师命题,同时参考临床经验丰富的医院兼职教师的意见,使病例相对典型,主要为常见病或多发病,病例分析的问题既能突出理论的重点、又贴近临床实际。考试方法为面对面的口试,地点在实验实训室。大班先分成4大组,分别由4位老师监考,护生再按学号顺序分3~4人的小组去相应老师处应试,先随机抽一份病例并给予5min时间的讨论,然后每人回答不同问题,回答不全可相互补充或拓展,每小组考核时间为10~15min,最后教师根据每位护生回答问题及能力表现的不同给予计分。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确定为手术人员的手臂无菌准备(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引流管护理及换药4项,地点在相应实验实训室。大班分成4大组,分别由4位老师监考,4项操作内容随机分配至一大组,护生每人操作一项即可。情景模拟考核主要在消化性溃疡、重症胆管炎及风湿性心瓣膜疾病的授课内容完成后实施,3~4人一组,在仿真的模拟病房进行,护生抽取1份病例进行资料收集并完成考核内容。具体形式是模拟病房角色扮演(患者、家属、护士、医生),应试者根据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护理操作、病历书写及健康教育)实施整体护理,采用护生互评及考核人员提问的方式给每位护生一个综合评分。考核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医院的兼职教师组成。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5],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题量及难易程度适中,试卷由题库中抽取,实行教考分离,考试时间为90min,形式为笔试。

1.2.2对照组

采取传统考试方案,包括平时考核(占10%)、操作考核(占10%)、期中考试(占10%)及期末考试(占70%),最后也形成一个总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操作考核及期中考试成绩3项构成,期末考试为终末考核。平时考核及操作考核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与观察组相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为传统的理论考试,题型、考试时间及形式均与观察组期末考试相同。

1.2.3评价指标与标准

各项考核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分值见表2。各项考试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69分为合格,70~84分为良好,85~100分为优秀。

1.2.4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护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珚±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护生的操作技能考核、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2两组护生操作技能、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的优秀率比较

观察组护生过程考核成绩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观察组护生对考试方案的评价见表5。

3讨论

3.1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形式多样、注重过程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6]。本研究中过程考核(阶段性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与情景模拟考核)代替了传统的期中考试与操作考核,克服了“一卷定终身、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弊端。而且考核形式多样,病例分析考核以口试为主,操作技能考核以操作为主,情景模拟考核则采用演示、操作、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每项考核都体现能力的测试,转变了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考试观念,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理解又考应用、既考分析又考综合,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课程考试目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真正回归。

3.2考试方案、内容与方法符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的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提出了中国护士的能力,护士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基本能力)为沟通交流的能力、健康评估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等;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等。本研究中的病例分析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情景模拟考核既体现了护理学科的知识水平,又能考查护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护理操作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应变创新的能力,也可反映出礼仪姿态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且这些过程考核的成绩与终末考核的成绩比例已达1∶1,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权重达到30%,期末考试中也加大了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的权重,达到20%~30%,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目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操作技能、过程考核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能力考核比重大的观察组过程考核成绩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模式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护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大多数护生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方案持肯定态度,考试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一部分护生(46.08%)认为,考试方案还需改进或完善;在开放性问题“您认为应该怎样改进或完善该考试方案?”中,部分护生谈到可进一步降低终末考核成绩(期末考试)的权重,甚至取消期末考试,使考试模式适应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5

笔者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9级五年制高护(183人)和2011级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71人)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采用相同教材、相同教师同时开课,按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等教学均相同。分析两组学生期末成绩和首次护士资格考试过关率,三年制内科护理学期末平均成绩83.82±9.63,五年制平均成绩71.87±10.36,采用t检验,t=-11.89,P<0.05,三年制学生成绩明年高于五年制;三年学生首次参加护士资格考试70人,57人通过,过关率为81.40%,五年一贯制学生参加考试145人,69人通过,过关率为47.59%,采用x2检验,x2=22.29,P<0.05,三年制学生过关率明显高于五年制。

2讨论分析

三年制学生由于经历过系统而严酷的高中教育和高考的考验,学习能力明显较强,成绩较理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较高。五年制学生未参加高考,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差,自我约束力低。要想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情况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每次讲课结束时给出下次课的典型案例,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内容,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每班分为几个小组,课下小组长组织讨论,上课时按小组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授课,紧紧结合病例,这样会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并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临床整体护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医疗单位招收护理专业毕业学生要求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是护士职业生涯能否顺利起步的关键,是检验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内科护理学日常教学中,能提高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平时注重考点总结和强化,专业教师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熟悉考点,并融入课堂教学中。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注重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时,教师先讲述自己在临床中所经历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急性左心衰时采用口诀“端坐位腿下垂,强心利尿打吗啡,血管扩张氨茶碱,激素结扎还放血”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内容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刺激,激发乐趣,如讲糖尿病时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录像,把糖尿病并发症、饮食护理、胰岛素治疗等重点内容直观展示给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实验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引用标准化病人,培训创设一定的临床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护士,专业教师让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将临床和内科护理知识贯穿其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今后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定期把所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重点知识按一定规律或某种方式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对知识记忆和整体把握。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6

2006、2007、2008、2009级护生分别于2009、2010、2011、2012年参加护考,4个年级学生的入学分数线、入学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初中应届毕业生。

2方法

(1)为提高护考通过率,我校从2010年开始,安排学生实习结束统一回校参加辅导,并对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考核方法、教学方法、实习时的辅导方法等方面。(2)统计2006—2009级学生的护考通过率(见表1),评估教学和辅导效果;统计2007—2009级学生回校参加辅导时的妇产科护理学成绩,评估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效果。(3)从2011年开始,护考内容由4个模块改为两个模块,题型也有所改变(见表2)。(4)分析2007—2009级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参加考前辅导时妇产科护理学摸底考试成绩(见表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护考要求,自制模拟试卷,设135道选择题,81分为及格。

3讨论与分析

3.1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不容忽视

2011年以前的护考大纲规定,妇产科护理学所占比例为15%,其中A1型题目占60%。从2011年开始,护考题型改革,2011年的实践能力模块中,妇产科护理学所占比例为13.9%,以病例形式出现的题目(A2、A3、A4)占妇产科护理学题目的89.5%,其中比较复杂的病例分析题(A3、A4)占57.9%。因此,妇产科护理学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能否通过护考起一定作用。同时,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他几个科目的学习帮助也很大。

3.2考前辅导至关重要

2006级学生没有安排实习后的考前辅导,2007级学生实习后均回校参加考前辅导,比较两者的通过率,从26.9%提高到60.0%,说明护考的考前辅导是非常有效的。我校从2007级学生开始进行考前辅导,建立“2+1”模式的教学管理,即学生提早进入临床实习,从每年的4月到第二年的3月实习,4—5月回校进行辅导。考前辅导为期50天,150学时,其中内科护理学40学时,外科护理学36学时,基础护理学内容多,但学生掌握相对好,因此基础护理学30学时,妇、儿科护理学各20学时,中医护理学4学时,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由基础护理学教师辅导,占基础护理学时。妇产科护理学内容多,包括生殖系统解剖生理、产科护理、妇科护理,在20个学时里,要尽量使辅导效果最大化。3.2.1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订教学计划辅导前4周对知识点进行串讲,串讲结束后,于第五周进行第一次模拟考试,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考试,第七周不安排模拟考试,留一周时间,让学生对前两次模拟考试中未掌握的内容进一步强化记忆。通过摸底考试我们发现,对妇产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最好的是英语护理专业学生,其次是助产专业学生,最后是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因此在知识串讲时,普通护理班的课时要安排得多一些,串讲时讲练结合,知识点讲解后用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妇产科护理学安排串讲的课时为:英语护理班12学时,助产班14学时,普通护理班16学时,其余时间进行解题分析,查缺补漏。3.2.2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把握考点我校聘请有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考前辅导教师,组成护考辅导小组,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进行分析,并根据历年护考题目总结重要考点。护考试卷内容结构包括3个方面:(1)主要的护理任务;(2)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3)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妇产科护理学护考辅导小组教师认真研究历年真题,结合妇产科护理临床实际,分析出妇产科护理学的主要考点集中在:妊娠期孕妇产前检查,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孕期保健指导,胎儿发育,分娩期产妇的护理,分娩期各产程的临床表现,卵巢囊肿常见并发症,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会阴切开缝合术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概念、分类,阴道炎患者的护理,妇科检查注意事项,避孕方法,人工终止妊娠,产褥感染产妇的护理措施,异位妊娠,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葡萄胎,妇科手术前患者的准备等。经过有的放矢的复习,学生第五周模拟考试成绩比刚回校的摸底考试成绩提高很多。3.2.3把握难度护考主要涉及的护理任务是指临床工作初期(0~3年)的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常见的护理工作任务。如:(1)照护患者,满足患者基本需求;(2)与协助治疗相关的任务,如按正确程序给药、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等;(3)评估和评价活动,如评估患者生理状况、评价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效果等;(4)保证患者安全,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如保护患者不受各种伤害的威胁;(5)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教育支持,解释目前患者情况、提供健康知识和护理信息等。教师要围绕上述几项内容对学生进行辅导,重视首优护理问题。辅导题目难度不宜过大。护考是资格考试,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发现,护考的考点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护理知识,难度不大。复习时要把握好难度,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3.3日常教学工作的改进极为重要

3.3.1改进授课方式2011年的护考实践能力模块中A1型题目只占21.2%,病例分析题占78.8%,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历次考试中,学生的综合应用型题目做得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在授课中加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学时数,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特别是有相同点的疾病要归纳起来,如: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这些病症都是妊娠期出血性疾病,可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教师要认真研究护考大纲和考点,把考点讲透彻,并用练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3.3.2改革考核方式(1)实行教考分离,更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2010年开始,期中与期末考试完全参照护考的题型、难度。建立妇产科护理学题库,考试题目从题库中抽取,由教务科指定教师统一命题,不发给学生任何复习资料。这种做法一开始学生不适应,考试成绩很差,但长期实行后,学生明白了不能依靠教师的复习题,不能沿用考前背复习题的习惯。因此,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2)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2010年以前,我校学生的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是: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从2010年开始,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学习,改变考前突击背考点的情况,我们将期末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改为:40%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提问(15%),作业成绩(5%),小组课后学习(10%),期中考试(10%)组成。因此,实施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时,学生更加积极地准备、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完成作业,重视小组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得更加扎实。(3)重视课后教学评价。成立学习小组,由小组长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特别是检查要求记忆的知识点。如骨盆的平面与径线,宫颈癌的好发部位,羊水过少的定义等。需要学生理解和综合应用的知识点,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等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小组长把学生不理解的题目、内容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抽时间讲解和辅导。这样可促使学生温习功课,提高学生记忆、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3.3加强实习期间复习临床实习前,把《妇产科护理学同步练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完成。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在妇产科出科时对学生进行考核,督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期间复习理论知识。

3.4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考证意识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7

试点发现之一:辩护率显著提升

试点发现,从被告人角度,选择免费辩护的愿意较高。在这种态度的支配下,接受了免费辩护停息告知的被告人中,选择免费辩护的比例较大,由此使D县法院在试点后辩护率显著提升。受各种因素限制,①协调组没能将免费辩护信息告知试点期间到法院的所有被告人。在150名被告人中,除14人属于指定辩护的情形,有68人接受了告知,其中,有35人选择免费辩护,其他33人中选择委托律师辩护的20人,选择自我辩护的13人。随着诉讼的进行,接受告知的被告人中,有一名先期准备委托辩护的被告人最终放弃了律师辩护,转而进行自我辩护。故68人中的实际辩护构成为:35名免费辩护,19名委托辩护,14名自我辩护。如果考虑指定辩护也是影响辩护率的重要因素,那么,当免费辩护的权利告知程序实施之后,辩护率状况为免费辩护为42%,委托辩护24%,指定辩护17%,自我辩护17%。这与试点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2007~2008年,D县法院审理的686名被告人中,自我辩护率高达77%,而律师辩护率仅为22%,公民辩护1%。两相比较,试点期间样本案件的律师辩护率上升了约60%。显然,影响辩护率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增加了试点期间的免费辩护这一变量。辩护率发生显著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显然,对于选择免费辩护的被告人来说,“有辩护必要”是其选择律师辩护的根本原因,但在此之前他们的家人并没有为其委托律师。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家人认为没有必要聘请律师?考察发现,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被告人的家人都认为有请律师辩护的必要,而之所以没有委托律师主要原因为经济困难或者不了解聘请律师的渠道。对于“作为亲属,你认为给被告人请律师是否是必要的?”一问,17名受访者中,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共有15人,占绝大多数,没有必要的2人,说不清楚的没有。而对于“如果你认为给被告人请律师是必要的,为什么没有自己花钱请律师?”的追问,如表3所示,分别有接近一半的亲属选择“请不起律师”和“不知道怎样请律师”。尽管如此,一定比例的被告人并未认为律师辩护是一种“必需品”。接近50%的被告人仍选择委托辩护和自我辩护,而放弃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免费辩护。这与课题组在试点之前的预设大为不同。②何以如此?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一方面,对于委托律师辩护的情形来说,委托辩护律师已经确定、免费律师辩护信息告知太晚是主要原因。对19名选择委托辩护的被告人,课题组当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为“为什么委托收费律师进行辩护,而不选择其他(免费辩护、自我辩护)的理由?”其中13人接受了调查,另6人拒绝回答,根据回答情况统计为表4。如表3所示,13名被告人之所以委托律师辩护而放弃免费辩护,家人已花钱请律师为主要的客观原因(11人),而极少有被告人(2人)从辩护效果预期的主观角度进行解释。这意味着,是否委托律师其实并非取决于被告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家属的安排。这是因为,所有这些被告人都被先行羁押,虽然他们失去了寻找律师、委托律师的能力,但其亲属可为其代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就选择自我辩护的情形而言,被告人认为事实清楚、案情较轻而无辩护必要则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对于“如果你选择自己辩护,不请人辩护,理由是什么?”14名选择自我辩护的被告人中,共有10人认为“自己的案情很清楚,没有必要请律师”(6人)或“自己案情不严重,没有必要请律师”(4人),占约70%;其次是“请不请律师效果差不多”(3人);认为“案情不严重,自己辩护效果更好”的只有1人。

试点发现之二:辩护效果平稳

就辩护效果而言,无论是客观性评估还是主观性评价,试点案件中的援助辩护都有一定效果,但相比对照组案件并无突出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辩护意见采纳率较高,另一方面,从司法人员角度,援助辩护与委托辩护效果大体相当。总体上,援助辩护效果可以称之平稳。

(一)辩护意见的采纳情况

辩护意见采纳情况直接反映了律师辩护效果,而无论被告人最终是否被认定有罪,以及量刑幅度如何。考察发现,试点案件与对照组案件的辩护意见采纳情况大致相当,前者案均采纳4.9件,后者为6.1件,其数量差异主要由辩护意见提出频率所致,而采纳率则基本相当。如图1所示,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辩护意见的案均采纳率均不低,且相当接近,这尤其是在法定从宽和酌定从宽情节方面。相对而言,“指控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基本事实成立,但不构成犯罪”及“基本事实成立,但构成轻罪”的辩护意见提出频率本来很小,其采纳情况受案情影响较大,因此,虽然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有一定差异,但不具有显著性。

(二)案件裁判结果

裁判结果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为是否作出定罪处理,其二为定罪后的量刑情况。就前一方面,在所有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中,虽没有无罪判决,但存在撤诉这种实质的无罪处理结果。其中,试点案件有一件1人被撤案,而对照组案件则有两件5人。考虑到对照组案件与试点案件数量之比,上述撤案情形之比较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具体分析这三起案件,可以发现,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中律师作用都较为明显。撤案处理的试点案件为一起共同盗窃案件,书指控(最终被撤诉的)被告人的作用是负责望风。该被告人不承认指控,而律师也对控方证据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并在辩论阶段提出“控方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成立”的辩护意见。双方辩论激烈,第一次庭审时间达180分钟,第二次开庭后公诉方即以“证据变化”变由撤回。与之相比,撤诉的对照组案件均为自诉案件,且案由都是故意伤害。这两起案件(A、B)中,只有B案4名被告人中有1名聘请了律师。分析撤诉原因,A案主要是因为证据不足、法官调解,被告人也缺乏律师辩护,未有辩护功能的体现,故庭审时间只有30分钟。B案略有不同,辩护律师对原告出示的7份主要证据均提出异议,且自己提出4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证据,与原告方形成激烈对抗,庭审时间也多达100分钟。最终被认定有罪的被告人为试点案件34人、对照组案件110人,对照组案件中,有律师辩护的被告人36人、自我辩护的74人。课题组拟在控制指控严重性这一因素之后,比较分析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的量刑状况。为此,课题组选择了审判程序这一控制条件,即认为分别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情况下,指控的严重性大致相当。考察发现,在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情形下,试点案件的量刑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案件,无论是律师辩护案件还是自我辩护案件。如图2所示,在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况下,试点案件适用拘役、缓刑之比共为36%,而对照组的律师辩护案件和自我辩护案件分别为89%和55%。而在适用普通程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试点案件的拘役、缓刑之比累计26%,对照组的律师辩护案件和自我辩护案件则分别为48%和43%。是否律师辩护不力导致试点案件的辩护效果不如未试点的律师辩护案件,甚至是被告人自我辩护的情形?分析发现,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在图1中,试点案件中关于量刑的辩护意见采纳率不弱于对照组案件,按常理,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影响之后,案件的裁判结果也应相当。故量刑结果的差异可能出于案件的结构性因素,分析结果印证了这种判断。具体而言,试点案件中被告人被羁押的比例及其为外地人的比例较大,从而导致其更可能判处较长刑罚或者更可能判处实刑而非缓刑。首先,就强制措施的适用状况而言,试点案件的所有被告人均被先行羁押,而对照组案件的羁押率相对较低。如表5所示,对照组案件的羁押率只有66%,其中律师辩护案件为72%,自我辩护案件为64%。其次,就被告人的籍贯而言,试点组的被告人为外地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被告人。如表6所示,试点组被告人为外地人的比例为50%,而对照组被告人的同一比例只有35%,其中,有律师辩护的被告人为外地人的比例为33%,自行辩护被告人的同一比例为36%。

(三)主观评价

从诉讼参与人角度,试点案件辩护效果如何呢?考察结果构成客观效果评估的一种有效补充。问卷发现,无论是司法人员还是被告人亲属,大多认为试点案件中援助人员的辩护总体有一定效果,其中,司法人员的评价更加积极。如表7所示,9名司法人员中有8人认为“有效果”,而17名被告人亲属中有11人作出同样选择。更进一步,在评价援助人员辩护效果的具体表现方面,司法人员和被告人的亲属感知不尽相同。司法人员的评价比较多元和分散,而被告人亲属的认知较为单一。如表8所示,9名司法人员认为援助人员的辩护效果分别表现在“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情节方面”(6人)、“案件的定性处理方面的辩护意见被采纳”(5人)、“促进案件的公正审判”(5人)、“案件量刑处理方面的辩护意见被采纳”(3人),而被告人亲属的评价集中在“案件量刑处理方面的辩护意见被采纳”(7人)。从司法人员角度,通过与委托辩护的比较能够更为确切地印证其评价态度。这种比较发现,绝大多数司法人员认为两类辩护的效果相当。就“与委托辩护相比,你认为授助人员的总体辩护效果如何?”9名司法人员中,认为两者辩护效果相当的达8人之多,1人说不清楚。逆向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司法人员与被告人亲属认为,援助人员的辩护效果之所以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其所辩护的案件性质所决定,无援助人员的辩护能力、态度、辩护权保障无直接关系。如表10所示,对于“如果你认为援助人员的辩护工作总体上没有效果或者效果果不好,主要原因是什么?”5名作出选择的司法人员均选择“案件事实一般很清楚,不管辩护如何,案件的判决结果都是一样的”,而4名被告人亲属中有2人作此选择。

试点发现之三:辩护方式单一

试点中,援助辩护主要倾向于在研究案卷基础上积极地提出辩护意见,而对庭审发问、质证、举证则相对消极。尽管如此,在主观评价方面,受访人员总体上认为援助人员的工作态度较为积极、辩护能力较强,此外,司法人员还认为援助人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主要在庭前和法庭之上。

(一)客观辩护方式

1.庭审发问情况。辩护人在庭审中的第一种辩护方式即是向被告人发问,其价值是发掘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情节,并为此后的质证、举证和辩护奠定事实基础。考察发现,无论是试点案件还是对照组案件,辩护人向被告人发问的次数均不多。如表11所示,试点案件中辩护人向每名被告人平均发问只有0.9次,而对照组案件(律师辩护)也不过1.2次。试点案件的35名被告人中,有20名被告人没有辩护人发问;而对照组的37名被告人中,也有18名被告人没有辩护人发问。辩护人发问普遍不甚积极的原因,很可能是被告人认罪态度所致。试点案件中,被告人不认罪的只有2人,而对照组案件则只有1人。由于被告人认罪,控、辩双方对指控罪名和案件事实无争议,因而辩护人发问至多只需要核实一些量刑情节。

2.质证情况。质证情况反映了辩护人对控方证据的基本态度和意见,它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否定性评价,即否认控方证据的真实性、证明力和可采性;另一种情形是肯定性评价,即从控方证据中发掘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情节。司法实践中可见的主要是前一类型,即质证异议,试点中亦不例外。在此基础上,考察质证异议的频率和异议内容可反映辩护人对指控事实的对抗性程度。考察发现,无论是试点案件还是对照组案件,律师质证均不甚积极。首先,从质证频率看,试点案件与对照组案件的质证频率总体较低,前者略多。如表12所示,试点案件的质证频率平均为0.29次,而对照组案件(律师辩护)只有0.24次。其次,从异议内容看,试点案件全部集中在证据证明力问题之上,而对照组案件(律师辩护)则相对平均地分布于证据客观性、证明力及证据资格问题。

3举证情况。对比研究发现,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的举证频率总体不高,而有限的举证基本集中在证明被告人有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量刑证据方面;相对而言,试点案件的举证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案件。如表13所示,试点案件的平均举证频率为0.23份,而对照组案件相对较高,为0.79份,除了对照组案件中有一起自诉案件的辩护人提出4份无罪证据,其余所有证据均为证明被告人有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量刑证据。需要解释的是,试点案件与对照组案件之所以出现举证频率的显著差异,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大多数试点案件由研究生辩护。他们虽然已取得律师资格,但尚未领取律师执照,囿于刑诉法规定的取证权限制,未能充分展开调查取证。

4.辩护意见提出情况。考察发现,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的辩护人提出辩护意见的频率相当且均不低,辩护意见内容都倾向于量刑情节的辩护。略有差异的是,对照组的辩护意见在法定量刑情节上的频率明显超过试点案件。如表14所示,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的辩护意见频率分别为3.6份和3.65份,从辩护内容看,两者都主要集中在量刑情节的辩护、尤其是酌定量刑情节的辩护方面,前者为2.63份,后者为2.54份。试点案件和对照组案件的差异显现于法定从宽情节的辩护意见方面,后者约为前者的一倍(0.97:0.51)。这是因为,对照组案件中有13名未成年被告人由指定律师辩护,而“犯罪时未成年”属于法定从宽情节。辩护方式的综合作用会体现在庭审效率方面,即,在控制了案情复杂性等因素之后,辩护作用越积极则庭审时间越长。考察发现,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况下,试点案件与对照组案件的庭审耗时相当,而在普通程序之中,试点案件的庭审耗时则明显超过对照组案件。如表15所示,简易程序中,试点案件与对照组案件的庭审耗时量差之比为1:1.1:1.1,而普通程序则为1:0.84:0.55。

(二)主观评价

从辩护方式角度,司法人员和被告人亲属的主观评价包括三个方面:援助人员的工作态度,辩护能力及具体的辩护作用。具体而言,就“你认为援助人员对辩护工作的总体态度如何?”一问,如表16所示,9名司法人员中有8人认为“很积极”或“比较积极”,而17名亲属中认为“很积极”的有14人。从司法人员角度,课题组也尝试让他们与委托辩护律师进行比较,9人中有8人认为态度“差不多”,另有1人认为援助人员“更加积极”。就“援助人员辩护能力”的问题,如表17所示,9名司法人员中认为援助人员“能力很好”或“能力较好”的共7名,17名亲属中的同类选择则有14人。没有1名司法人员或亲属认为援助人员“能力较差”或“能力很差”。与委托辩护的律师比较,9名司法人员中有5人认为援助人员“能力较强”,有2人认为“能力相当”,只有2人认为“能力较差”。从司法人员角度,课题组进一步了解“在援助人员参与辩护的案件中,你认为他们在哪些环节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此,9名司法人员中分别有7人和8人认为是“开庭前交换意见”和“庭审中的辩护”,只有2人认为是“庭后交换意见”。就作用排序情况看,大多数法官、检察官认为援助人员通过开庭前交换意见而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这一发现让课题组颇感意外。因为援助人员大多具备较好的法律素养,而课题组也曾假设他们的辩护工作会吻合“庭审中心主义”的理想设计,故跟踪考察的也是他们在法庭上的表现,而对其庭外与法官、检察官的庭外沟通情况并未加以关注。但随着试点的展开,援助人员越来越发现,有效的庭审辩护不止体现在举证、质证和辩护意见的准备方面,与法官、检察官的庭前交流更容易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8-02

该文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试题中的基础护理学部分,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和复习方案,促使基础护理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将具体的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试卷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重点分为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其中专业实务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的熟练情况、护理伦理、相关疾病的病理分析及辅助检查等一些基础性医学知识;而专业实践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具体包含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情况、治疗原则、护理干预促使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 方法

根据所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试题学科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模块,对试题归纳并总结了解到所有考试试题中包含基础护理部分、内科护理部分、儿科护理部分、妇产科护理部分等,这些内容具体考察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务;另一类是实践能力,通过归纳并分析近4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试题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究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护士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的通过率[2]。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中,对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 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通过分析近4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并将其围绕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两大类试题展开讨论,最终结果显示:基础护理部分有35道专业实务题,内科护理部分有30道专业实务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6道专业实务题,儿科护理部分有8道专业实务题,外科护理部分有25道专业实务题,其他学科有31道专业实务题;基础护理部分有2道实践能力题,内科护理部分有45道实践能力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9道实践能力题,儿科护理部分有12道实践能力题,外科护理部分有30道实践能力题,其他学科有37道专业实务题,试题之间的比例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表明:对《基础护理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根据无法满足护理学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延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地位,无法提高护理实际操作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包含: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基础护理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不灵活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通过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4]。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9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法;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因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是心理、语言及行为等发育未完全的小儿,儿科护理具有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繁重等特点,易引发差错乃至医疗事故,这对我们儿科护理学教学提出了高要求[1]。为了探索有效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我院于2013年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采用新型开放式教学法,依据临床儿科护理要求,创造性的模拟真实临床病例情景,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实”、“独立”、积极的学习并运用儿科护理知识,从而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级三年制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8名,女生86名;所有学生系入学时随机分班,每班47人,入校后第四学期开展儿科护理学教程。

在征得我院教务处及学生知情同意后,于2013年2月~4月开展了儿科护理学传统教学方法与开放式教学法对比研究。

1.2教学方法

1.2.1传统对照班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先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相关课程,再通过实验室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以教导学生操作技能。

1.2.2 开放式教学实验班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纯的“灌注”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意愿及自我学习教育意识,围绕学生为中心,将课程知识与临床实践、角色扮演模拟案例相结合,将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师操作实验演示-学生练习”转变为“理论学习与临床病例操作结合-教学录像-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要点及操作要领-模拟案例练习操作-学生比赛及考核-师生总结-学生课后实践及总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1.3评定方法及标准

1.3.1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临床应用与实践、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应用与实践、沟通与服务意识6个条目,每项以能、不能作答。

1.3.2考试成绩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统一闭卷,技能考试由同一老师按儿科护理操作要领评分,两门考试成绩以满分100分计算,90分(含)及以上为优秀,80(含)~90分为良,60分(含)~80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

1.3.3 CCTST评分 根据CCTST2000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气质测试),于课程结束由两班学生分别填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意识等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考试试卷均有效回收,两班学生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成绩在理论、技能考试成绩上均优于传统对照班,经方差分析,P

CCTST评分如表2所示,在提升学习兴趣等6项目上,开放式教学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这两者实验结果均显示开放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3 讨论

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为教师先行在课堂依据教材教纲讲解课本理论知识,课后开展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大多处于“灌注”作用,掌握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度;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往往缺乏学习的意愿及积极性[2]。这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某种“对立”状态,即教师的“灌注”不乐于或不易于为学生接受,而学生亦缺乏或理解教学意愿与意义。而儿科护理教学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乃至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亦需要学生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立”状态比较突出,在课堂理论学习阶段因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课程知识的乏味等原因导致学习意愿降低、课程知识掌握不足,而进入技能教学实验阶段学生则又因基础知识的不足而难以理解乃至掌握临床技能,仅仅是单纯的“模拟”老师,这显然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隔离无疑是传统教学中急需打破的篱墙[3]。开放式教学方法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及组织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分组激励与情境模拟等方式有目的有导向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4]。在本次研究中,对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我们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演示病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通过小段电影或动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予以联系,教师的讲解不仅仅只是“灌注”,更在于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来分析病例,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为什么”;针对病例,学生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原理,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予以归纳总结,查漏补缺;在技能操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开展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演示病例及其护理处理措施,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操作规范,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对操作进行评比、归纳总结。

对比传统教学方法,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开放式教学有着明显优点。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兴趣显著提高。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先举出病例,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疑问怎么办?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的及用途。通过小电影或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添加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热情,并通过丰富的案例情境、角色扮演等给出了学生交流、讨论的话题。②开放式教学有效的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对各个病例分组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了各病例症状及其特征,学习相应的儿科护理措施,并在讨论中归纳总结了各护理措施的应用范围及优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③开放式教学改善了学生临床应用与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服务意识。开放式教学一改以往传统教学“大锅饭”的作风,通过分组讨论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在病例讨论中,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各种病例,让学生深深明白儿科护理不同于其他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难点,儿童起病急,变化快,而且因儿童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差,在护理中往往不会主动表达或表达不清楚,这对儿科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心、细致的对待[5]。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如患儿、家属、儿科护士及医生等,模拟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情境,如遭遇小儿突发抽搐抢救,在缺乏开口器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发散思维随机应变提出可以用牙垫、毛巾乃至棉签等应急;分饰患儿父母,体验为人父母面对患儿时的焦虑情绪,提升了学生面对工作时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也让学生体会到儿科护理对护士技术要求比其他科目更难、更高;通过模拟护患冲突,如不能一针见血遭遇患儿亲属责骂等情境,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自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开放式教学亦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承担更多角色,在“教”同时更加注重主持与引导,与学生也更加平等,需要真心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参与,才能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而学生亦需转变观念,不再抱有“应试”心态,需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总之,儿科护理教育是护理学中重要学科,引用开放式教学法来培养护理学员的学习意愿与兴趣,增加护理学生职业素质,从而培养专业、高素质、创新型护理人员以有效满足新时期儿科护理的需要,是我们儿科护理教育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姚冬云.护理实验室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75-76.

[2]王崇宇.基础医学课程群在护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应用观察[J].中国外资,2013(12):279-281.

[3]苏岩.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111-112.

护师考试重点总结篇10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在护士资格执业考试内容中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我们在组织实习生进行业务学习时,与护理部配合,尝试运用PBL教学法[1],即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由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估、自我导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方法。在内科护理学的部分章节中采用此教学法,收到较好效果,以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级中专护理专业实习生中随机抽取30人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另30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7.6岁,两组授课教师同为一人。教材均选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内科护理学》,教学时数2学时。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方向和内容,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被动接受知识,包括预习―讲授―评价―总结4个环节。

1.2.2实验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如下:

1.2.2.1教学设计 以教学大纲和护士资格考试为目的依据,以提出的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提出重点及难点,根据相关理论知识选择典型案例,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本章节设计出1个病例和4个问题,打印成文,提前1 w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查询有关资料,查询途径可告知学生,如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校园网络等。

1.2.2.2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 先用1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突出重点与难点,然后将学生随机分成5个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讨论1周前布置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发言并记录。病例中主要要讨论解决的4个问题,即①COPD的病因有哪些?这一部分学习任务涉及本病的主要病因,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污染及感染等,本病例患者并不吸烟,但曾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且防护不当,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②COPD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检查学生课前作业时,发现此部分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对COPD肺气肿的体征理解不清,教师则再次借助课件或影像资料展现并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③COPD的护理措施如何?此问题为重点难点,如针对气体交换受损,涉及氧疗护理,为什么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锻炼如何操作?还有针对清理呼吸道无效,要求学生列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具体措施;④如何做好COPD的健康指导?COPD为慢性病,如何做好疾病知识指导、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康复锻炼及家庭氧疗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能对病例列出具体措施,如缓解压力、膳食原则、家庭氧疗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

1.2.2.3课堂总结 由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的理论和操作要点,示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胸部叩击排痰等操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难点明朗化。另外点评本次课各组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

1.3 效果评价 呼吸系统疾病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分2部分,其一为理论知识,统一选用护士资格考试相关试题,卷面分值为50分,要求1学时内完成;其二为实践操作,包括氧疗、呼吸功能锻炼、超声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及胸部叩击等,每项满分为10分、共50分,要求20min内完成。另外填写自设的有关问卷,了解评估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采用χ2检验评价。

2 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情况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