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十篇

时间:2023-03-28 20:42:16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篇1

一、 明辨三种题型

根据对近年高考风格鉴赏类试题命题意图和命题方式的考查,我们权且简单地将这类试题分为三种类型:

1. 阐释风格式 直接告知所选诗词作品的风格,要求考生分析阐释。如2008年重庆卷第12题的第(2)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的风格特点。

2. 比较风格式 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如2009年北京卷第12题的第(2)题:

这首词(指“西江月・黄陵庙”,作者张孝祥)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先归纳作品风格,再和其他“相近”风格的词人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3. 综合分析式 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09年上海春招卷16题:简析作品(指“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作者叶梦得)的语言特色。

这里的“语言特色”可理解为语言风格。

二、 掌握两种方法

某种风格能成为一位诗人的显著标签,这说明此类风格的作品中一定存在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据此,我们可归纳出两种有效的解题方式。(为表述方便,我们将作品叫“因”,风格叫“果”)

1. 执果索因法 就是针对设问中的关键词在作品中找阐释、印证的根据。一般来说,设问中的主题词既不会太陌生,又不会太生僻,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记忆库中搜索与此关键词相似的风格术语进行比照;其次要带着问题中的关键词来阅读,努力发现与风格主题词相关的句子和美学意境。简要答题模式为:风格(先用简单词语阐释)+举例(从诗文中找一两处相关词语进行验证)+评析(小结传情达意的美学效果)。

【考场传真】(2008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示范】从“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一句看,“新丽”与“轻狂”应该是一组关系相对的词语,如果说“轻狂”可以理解为“不太庄重”,那么“新丽”便可理解为“新奇华丽”。再看此词咏春伤别,可谓构思新颖。作者首先略去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起首便着眼山水,抛出两个新奇的比喻,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强调伤心人面部表情的痛苦,简直无以复加。三、四句则紧承以上两个比喻作进一步的形象强调,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强化离愁别绪。下片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巧妙绾合,突发“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反复叮嘱“千万和春住”。看似无理,实为佳妙。此种语意境界,实在新奇华丽、别致生动。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 执因索果法,即先从作品的意境营造、词语选用、形象塑造、抒情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入手归纳其典型风格,然后再结合作品中具体词句举例阐释,验证自己的结论。解答此种题型,最好从熟悉的风格术语入手,切忌胡编臆造。简要答题模式:风格(用一两个词简单表述)+举例(从诗文中找一两处相关词句进行阐释)+评析(简单评价分析其美学效果)。

【考场传真】(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 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 波神:水神。③ 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题示范】起首两句便显酣畅洒脱之气,泛舟江上,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波神”两句想象新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下片借景抒情。“明日”两句,写词人面对风遏行舟的心境,很容易让人想到课本中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无论风雨纵横,我皆泰然自若。多么豪迈雄奇。结尾两句,别具情味,表现出词人独有的想象和内心的美好愿望。赏读到此,再结合设问中的提示,可知宋词分豪迈、婉约两派,更兼有两位词人并称,得出答案便不在话下。

【参考答案】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三、 熟记常用术语

为了更有效地解答此类试题,我们有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一些与风格相关的术语。有的同学一听到熟记术语,头皮就开始发麻,以为掌握“术语”便是那些死记硬背、佶屈聱牙的东西。其实不然,对任何知识的掌握都建立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必要的术语不仅可以丰富知识素养,还可以开阔审美视野。所谓的“语言风格”,就是指该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显著艺术特色,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性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所以,掌握常见术语,不仅有助于区别不同风格的诗作,还可以提升我们鉴赏、品评诗歌的水平。当然识记时切忌死记硬背、生吞活剥,要结合具体的诗人、诗作仔细玩味,深入理解。

常见诗歌风格术语列举如下:

1. 豪迈雄奇: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苏轼的诗词。

2. 沉郁顿挫:“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3. 悲壮慷慨:情感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怀,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 朴素自然:语言不加雕饰,率真朴素,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追求词藻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却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陶渊明、王维的诗歌。

5.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折、细腻、柔美”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6. 清新明快: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语言直接、明朗、直爽,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两汉民歌。

7. 委婉含蓄:有时也称蕴藉,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商隐的诗作。

狂人日记赏析篇2

吴荣光的鉴藏眼力,曾令刘墉、翁方纲等前辈大家为之“虚心下访”,他于古物聚散,信缘随缘,而绝不夺人所爱;作为一个正统文人,吴荣光的收藏取合紧守“正遭”,以文人书画谱系为主脉收藏,对“狂怪”风格的书画作品几乎不屑一顾,可谓清代中期古书画鉴藏界的典型人物。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后坐事降为福建布政使,道光二十年(1840)致仕。吴荣光于书画、金石、碑帖皆蔚为大家,著有《辛丑销夏记》、《筠清馆金石文字》,刻有《筠清馆法帖》等,为后世学界、收藏界留下了宝贵的赏鉴精审之作。而其艺术、学术成就背后的支撑,是其长达50年的收藏人生。

广阔的交游

在43年的官宦生涯中,吴荣光足迹遍京、津、豫、苏、浙、皖、赣、陕、黔、闽、湘、鄂等地,行万里路,广交天下朋友,结识了许多书画界、鉴藏界的知名人物,或翰墨时望,如刘墉(1719-1804)、陈崇本(1730-?)、翁方纲(1733-1818)、蔡之定(1746-1830)等;或风韵名流,如成亲王永理(1752-1823)、阮元(1764-1849)、李宗瀚(1770-1832)、张岳崧(1773-1842);或同乡同好,如谢兰生(1760-1831)、叶梦龙(1775-1832)、潘正炜等人;或少年才俊,如罗天池(1805-?)、伍元蕙(1824-1865)等人。他们或雅集聚会、品评优劣,或赏奇析疑、砥砺学问,或吟诗作画、感叹人生,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化交游网络。与此同时,伴随着吴荣光多次回乡,南海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吴荣光、叶梦龙为核心的艺术、收藏文化圈,对广东地域收藏文化的兴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嘉庆四年(1799),吴荣光高中进士,离开南粤来到了京城。毋庸置疑,从南海到京城,是吴荣光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经历。视野的开阔、阅历的增多,成为吴荣光鉴藏活动的无形资产。嘉庆九年(1804),而立之年的吴荣光师从翁方纲讲授金石、考据之学,开始了翁、吴两人15年的交往史,――这年,翁方纲正因嘉庆皇帝开恩从马兰峪守陵释归京城,闲居在家,而围绕在翁氏苏斋内鉴赏品艺、交往酬返的收藏精英不断。嘉庆十四年(1809)秋,吴荣光以稽察中仓失察革职后回京居住下斜街,时阮元“以浙江巡抚改编修,寓居相近,日夕过从,指授经义”。阮元曾奉敕修《石渠宝笈续编》并著《石渠随笔》(1793年成书),在书画鉴定方面颇有心得。这样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吴荣光鉴赏水平、鉴定能力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当时,资历尚浅的吴荣光时常请教刘墉、翁方纲、阮元等人,耳濡目染之中,鉴赏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一段鉴藏轶事

道光二年(1821),吴荣光在其《云石山人文集》中,谈到了与刘墉、翁方纲交往的一段鉴藏轶事:

当年吴荣光在京,“得侍刘文清公(刘墉)及覃溪老人(翁方纲)”,评论书画,互相疑难。一日,吴荣光以《蔡元长送郝元明使秦诗》卷请刘墉鉴定,刘墉认为此卷有江湖气,非真迹。吴荣光请刘墉把此卷留下来详细再看。翌日,刘墉持卷授吴荣光,曰:“果是真迹,已跋之矣。”又有一次,翁方纲和吴荣光谈论起李春湖学士所藏虞永光夫子庙堂碑,翁方纲认为:“近拓王节度覆本兆庶乐推等字,已缺漏矣。”吴荣光则认为:“此唐拓残缺,以近拓搀补耳,请再审之。”翌日,翁方纲经过细审,同意了吴荣光的看法,“覆勘定为唐拓”。

吴荣光与刘墉、翁方纲之间的切磋往来,于此可见一斑。吴荣光后来回忆说:“两公虚心下访,与余实有翰墨缘。”

吴荣光受益于与刘塘、翁方纲、阮元、永理等时贤名宿的翰墨交往,前辈们对吴氏的提携与帮助不言而喻。这种亦师亦友的传授与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吴荣光鉴赏水平。

而后来随着仕途的不断升迁,吴荣光中年后交游圈更为扩大,一个相对宽泛的古书画鉴藏活动网络随之铺陈开去。

收藏心态:信缘随缘,而不夺人所爱

道光辛丑(1841)五月廿八日,吴荣光受潘正炜之邀在鹤露轩鉴赏明代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有感于翰墨因缘聚散无常,于跋中写道:

香光起为湖广提学之后未擢太常之前,而铭心绝品书画散易殆尽,云烟过眼当作如是观,……大抵翰墨久暂有定,亦视夫人之缘法深浅也。

此番论述也道出了吴荣光鉴藏生活的心声。虽然,吴荣光多年来一直竭尽全力从事古书画收藏活动,有时甚至“累心”(见《辛丑消夏记》),但他从未抱有永占书画藏品的态度,而以豁达超迈的乐观心态视之为“云烟过眼”,常将自己的藏品看作为一种得于“翰墨因缘”的幸运之物。辛丑(1841)四月十六日,吴荣光整理自己的藏品,题跋了五代张戡《人马图》轴:

此帧余以嘉庆庚午南旋见于书画肆中,越十余年,道光乙酉四月归省得之,迢迢岭海,竞无真鉴,殊自幸墨缘之不浅也!

吴荣光十分相信这种缘分,反复在其藏品的题跋中表达了如此观念。道光甲午(1834)七月十日,62岁的吴荣光在湖南官署再次阅玩早年购藏的宋胡舜臣蔡京《送郝元明使秦书画合卷》,目睹旧藏,感慨万千:

此卷以乾隆甲寅二月得于南海之佛山,嘉庆问携至京师,遂有刘文清相公、及翁阁学、钱少宰、张太守题跋,迄今四十年,实为余收书画之始,云烟过眼,尚得久留,欣幸记之!

吴荣光良好的收藏心态及透澈体悟,促成了其务实严谨的收藏择取。在吴荣光看来,这些收藏只是“偶有所得”,曾自刻“曾在吴石云处”收藏印以表明心志。

所以,在吴荣光一生收藏活动中,藏品流通时而有之,或交换,或散去。吴荣光认为,陶)台情操、愉悦消遣,提供赏心悦目的享受是收藏、赏鉴的目标。因此,以轻松的态度对待赏鉴活动使他和朋友间的交流十分随意,分享成了他一生的鉴藏心态,是故吴荣光的藏品时常辗转于师友之间。

吴荣光雅好书画但从不觊觎别人的收藏,戊子(1828)冬月,潘正炜可能出于吴荣光藏有五代周文矩作品之考虑,决定相赠所藏明代顾云臣《拟周文矩红线图》,吴荣光并未夺人之爱,“谢而还之”:

戊子(1828)冬月,季彤观察以此帧见遗,予素不欲人割爱,谢而还之。

可见,吴荣光不是一个耽于收藏之人,不会产生贪念。这种心态,对收藏家来说,可谓难能可贵。

鉴藏趣味:不屑收藏“狂怪”作品

吴荣光一生好文物,以文人官吏的身份从事古书画收藏几近50年,不遗余力,他从流散于世的真赝书画中,甄别遴选、擘利求索、披沙沥金,收藏了一批古代书画力作,上至晋人名帖,下至明清字画,以及古代金石鼎彝拓片等,琳琅满目。

道光辛丑(1841),吴荣光告老还乡,过起了悠闲的乡绅生活,着手整理自己 的藏品,仿高士奇(1645-1704)《江村销夏录》体例,以人物为纲,以时代为次,收录家藏或寓目自东晋王羲之至明末倪元璐等人书画名迹151种,著成《辛丑销夏记》5卷,详细介绍作品内容、前人评论、真迹题跋、鉴藏印记、递藏过程,时有吴荣光评论、考证之按语,或记述流传原委,或辨正前人记载之误,所采既详备,考证亦精审,一直被学界所称道,难怪余绍宋(1883-1949)感慨:“是书体例虽仿自江村,而精审过之;所附跋语考证,至为确当,偶附题咪亦无泛词,可谓青出于蓝矣。”

通过对《辛丑销夏记》等相关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吴荣光的书画收藏基本取向于宋元名家作品和明代吴门四家,其藏品跨度所强调的收藏风格一定程度代表了清代中期文人精英的整体收藏趣味和偏好。清初以来,宋元书画是古书画鉴藏家们的首选目标,斋中有无宋元画,被认为是区别大藏家与小藏家的标准之一。

学者庄申通过研究发现后亦认为,清代收藏家“在原则上喜欢收藏的作品,以曾由早期的书画著作加以著录的、或曾由著名的画家和收藏家所一度藏有的那种画迹为主”。吴荣光的宋元书画收藏共有123件,其来源同样显示出类似的特征,如五代张戡《人马图》轴曾经梁清标(1620-1691)收藏;五代佚名《按乐图》轴先后经项元汴(1525-1590)、高士奇递藏;宋赵佶《御鹰图》轴经安岐(1683-?)收藏;元倪瓒《与张德常札》册经卞永誉(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倪瓒《优钵昙花图》轴为吴升《大观录》著录;元王蒙《松山书屋图》轴经孙承泽(1592-1676)《庚子销夏记》著录、缪日藻(1682-1761)收藏;元王蒙《听雨图》卷见于朱理存《铁网珊瑚》、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而《宋拓五字不损真定武兰亭叙》卷元代乔箦成、王芝,明代韩逢禧、项元汴,清初梁清标递藏,“流传有绪”,“著录已得大判”。由此可见,清初诸家著录或收藏、业已判定的宋元书画精品则是吴荣光收藏选件的取向之一。

以文人书画谱系为主脉的收藏,是吴荣光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道光甲申(1824)二月,吴荣光购得王蒙《听雨楼图诗》卷,十余年后,他以丰富的学识严密考证了作品的流传过程,记录了王蒙画作是如何在倪瓒以下等文人雅士的鉴赏品评中逐步成形为典范并蔚为风尚的看法,试图表明王蒙作品是经由传统文人精英透过赏鉴品评的方式而不断地赋予其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吴荣光的收藏举动不仅展现出自己与前辈文人们有着相同的赏鉴品位,更象征着自己继承着传统文人画的精神。

所以,吴荣光在注重收藏以文同、苏轼、米芾为代表的“宋代名迹”以及赵孟\、钱选、黄公望、王蒙、倪瓒等人的元代文人画家真迹的同时,也没有偏废对明中期“吴门四家”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晚明文人书画家作品的搜集,如“吴门四家”书画达23件,董其昌作品9件,尽管他一度宣称,“有明距今尚近,其残篇断简,亦不录入”。

或许出于时间原因,吴荣光并不关注或涉及当朝书画的收藏,明显带有“重古轻今”的收藏趋势与态度,即便是十余年后受同治、光绪年间收藏家极力追捧的“清初正统派六大家”书画作品,亦基本不为吴荣光重视,有案可稽的仅见王铎《枯兰复生图》卷和傅山小楷等。

作为一个正统文人,吴荣光对受明代中后期“心学”影响而兴起的“狂怪”风格的书画作品几乎不屑一顾,尝论书云:“兰亭已退笔,正谓防痛快;下至张与颜,犹然二王派;戈磔虽小异,古法未逾界;作俑如周越,流毒甚蜂萤;徒恃血气勇,胜人若樊哙;莽莽至元明,纷纷逞狂怪。”在吴荣光眼里,“剑拔弩张之形”乃是“流毒”,不宜学习,晋唐人乃是正道。而且,他对明末董其昌倡导的“以禅语悟书画”理论颇有微词,尽管他十分佩服董氏才华:

香光以禅语悟书画,有顿证而无渐修,颇开后学流弊,然其绝顶聪明,不可企及。

吴荣光内心十分抵触晚明以来的心学末流和禅学弊端,一直坚守正统的儒学信条,因此作用于书画收藏上,“明初浙派”和以徐渭以来的明末狂怪风格的书画作品绝少见于吴荣光的视野。在他看来,吴门画派以来的文人画才是中国绘画的正道。这种书画观念贯穿于吴荣光一生的古书画鉴藏和书画创作活动。

狂人日记赏析篇3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 网络舆论 另类 公共领域

网络舆论另类的研究现状

目前网络被看做是由无数个充满矛盾、分歧、冲突与争论的空间所构成的场域,同时也是处于支配状态下的民众争夺话语权、形成反抗霸权力量的另类公共空间。在此,民众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成为另类传播者和创意文化的生产者。在民众传播的另类公共领域中,带有强烈的反对官僚主义色彩,要求恢复言论和集会、结社的自由,要求政府决策透明化等。港台学者认为,中国网络成为另类公共领域有两层意义:一是在一个公共表达渠道阻塞、新闻传媒不够独立的社会环境里,网络的普及化扩大了公共传播,赋予公民传播和反抗的权利。二是网络的政治传播趋于美学化和风格化,那些微妙的、匿名的、不易被官方所察觉但却充满颠覆能量的讽刺语言和影像,成为市民,特别是青年群体日常生活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民众的另类传播和创意文化生产却表现出“群氓喧哗”的狂欢,即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这恰好印证了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狂欢文化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由来已久,在整个中世纪一直处于欧洲通俗文化的主导地位。巴赫金在文艺研究中发现:“狂欢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是建立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狂欢建构了一个‘颠倒的世界’,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戏仿,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暂时的游戏境界中,人们忘却了阶级、等级和身份,在诙谐的笑声中获得自我的释放。”①因此,网络新闻生产的实质即是挑战并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通过对网民政治传播活动及抵抗文化的讨论,我们将展示网络空间如何被策略性地挪用来形塑批判的公共性。

网络舆论另类的表现:狂欢

西方学者指出,网络传播赋予民间团体进行设定公共讨论议题、生产批判论述和观点、自我组织结盟和动员集团行动的权力。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体也出现类似的趋势。除了表达诉求容易引起主流媒体报道外,网络传播也利于民众把有相同理念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有别于官方所给定的认同政治。被网络舆论热炒的新闻事件——“中华女”与女记者互殴即是典型。网民质疑官方媒体公布的视频的真实性,乃是刻意剪辑,目的是维护官方的形象;而网络中流传的完整视频则反映了网民对官方媒体的对抗精神和质疑勇气。事发后,“中华女”司机旋即遭到官方媒体的身份曝光。网民则以人肉搜索的方式同样曝光了挨打的女记者。由此可见,民众对抗官方媒体的态度斩钉截铁。

本文选择国内知名论坛“强国论坛”为分析对象,并结合评论、博客、QQ图片等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解析该事件,透过网络舆论窥视当今网民新闻生产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程度与反叛情绪。就影响官方决策的权力而言,网络论坛属于“弱公共领域”,然而这个非正式的领域所表达的多元价值、利益和经验却不容忽视。我们注意到尽管论坛中不乏理性的评论,但充斥于论坛的多数还是质疑、偏执的声音。如批评主流媒体报道的谩骂、另类的政治观点、含沙射影的词汇、小道消息、诽谤等,都通过这些论坛渠道来动员社会其他成员。

事件回放:驾驶一辆中华车的女司机违章后,不愿接受贵州电视台女记者采访而发生肢体冲撞一事最先在贵州法制网公布:“2010年3月23日上午,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法治第一线》栏目记者在贵阳中华路上拍摄一名开中华车违章的女司机时,遭到了该驾驶员的野蛮殴打。此事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贵州法制网)接着红网在当晚以一条《强悍“中华女”郭丽当街暴打贵州电视台女记者》的帖子迅速引起网民关注。此时网上曝光的是被删剪过的视频,即视频中完全是记者挨打的镜头。因此,“强国论坛”中网民的态度一边倒地同情女记者,25条帖子均谴责“中华女”,且情绪激动,用的都是爱憎分明的词,如“蛮横”、“骂骂咧咧”、“恶劣”、“凶狠”、“恶语辱骂”、“嚣张”等,并号召网友人肉搜索女司机,称其座驾“中华车”为“豪华车”。论坛中弥漫着“仇富”情绪。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3月25日,浙江卫视将完整版视频曝光后改变了舆论的导向。完整视频中“中华女”也有多个挨打的镜头。女记者凭借手中的话筒更显威力,而“中华女”徒手搏斗反而受伤更多,尤其是脸颊被女记者扯变形的截图更是传遍各大网站和QQ。于是,“强国论坛”的舆论旋即发生惊人逆转:网民开始人肉搜索女记者;开始否定“中华车”为“豪华车”;“中华女”的“嚣张”变成了“尊严”;“中华女”迅速由有钱的强势者变成了捍卫个人尊严的弱者;女记者则变成官方媒体的强势代言人。网民的态度由先前的“仇富”转变为“仇官”,谴责“中华女”行径之声几乎消亡,而赞同“中华女”行径的帖子却猛增至464条。帖子中辱骂女记者的词语俯拾皆是,如“抽她”、“用拳头回答”、“嘴太贱”、“可耻”、“愚蠢”、“鄙视”、“欠揍”等等。从网民一边倒的谴责司机与辱骂记者的舆论中透视出网络舆论的另类疯狂表达。

从帖子内容中我们发现,一场强弱势力之间的对抗演绎为网民狂欢的借口。网民愤恨官方媒体“歪曲”事实的做法——对视频人为剪辑。刻意强调“中华女”的“豪车”以及“地产公司就职”的信息,试图利用“仇富”心理及社会上对“地产公司”的“敌视”情绪来引导网络舆论攻击“中华女”。而网民则用“赞同”之声直接对抗官方媒体。从网民的调侃评论“姐打的不是记者,打的是做人的尊严”中可见民间力量并不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巴赫金认为:“狂欢不是供人们驻足欣赏的,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是供人们表演的;它的参与者们置身其中,根据有效的规则来狂欢。”②在“中华女”事件中,民众确实没有“驻足欣赏”,而是切实地参与其中,且从众倾向明显。正是这种参与集体狂欢所带来的快感,使人们实现了自我的释放和解脱。网民在虚拟空间中借助言论或图片形塑“中华女”为“民间英雄”形象,直接挑战官方公共领域。

同时,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具有三重特性:其一,狂欢节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即所有人都参与狂欢,并且把虚拟的狂欢世界当成了“现实”。从参与讨论“中华女”帖子内容来看足以证明,网民们乐于在虚拟的世界中狂欢,借此淡化现实与虚拟的差别。其二,揭示了狂欢节的颠覆性和反权威性。“即社会中的权威、严格的禁令和等级制度,在狂欢节这段时间里都被取消了。”③“中华女”事件中民众对权威的畏惧因网络匿名性而消解,现实世界中对官方公共领域的敬畏演变为虚拟世界中的泄愤。其三,狂欢节的理想性,即颠覆和反权威的目的,在于把现实转化成了一种乌托邦社会:在狂欢节中,通过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随便而又亲密的关系。基于此,网民从现实的等级森严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由和权利。

网络舆论另类的实质:颠覆

网民另类抵抗之所以不会招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其原因主要在于,狂欢作为官方文化的对话者,是一种弱势力量,虽遍及大众文化,在各种空间中不断试图破坏一言堂,但它毕竟只是在非对称的权力关系中的对话,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阀。当然网民也并非赤裸裸地对抗主流意识形态,他们策略性地利用富有美学创意的讽刺图片和黑色幽默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政治观点。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影视文化符码、元素、时事题材、传闻等进行改造加工,然后创造出颠覆性的论述与影像在网上散播。如将“中华女”形塑成“女英雄”形象,拼贴、挪用、戏谑等多种方式调侃,在“中华女”的系列漫画中加以反讽的文字:“面对无奈的追问,面对莫名的辱骂,姐不能再沉默……中华儿女,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了尊严,扇出一条血路!姐要你明白什么叫丢脸!”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刻意强调“中华女”的威猛,实则反讽女记者。这种“恶搞”的美学实践把原本毫不相关、不协调的符号或元素拼凑在一起,移花接木、颠倒语境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诙谐或戏剧效果。

通过形塑事件中的主角“中华女”,网民不是关注“中华女”的“暴力”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抗争”,而是在制造新闻生产中满足了对官方媒体无法释放的愤怒,虚拟空间的“狂欢”、“颠覆”最终起到的反而是安全阀作用。作为一种非官方、非精英的表达方式,网民肆无忌惮地形塑、戏谑、调侃、嘲讽背后是隐匿身份的安全感在作祟。巴赫金强调了面具在狂欢活动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从古代膜拜仪式中流传下来的面具是狂欢节怪诞幽默的精髓。它与搞笑动作、鬼脸、漫画、怪异姿态、戏谑模仿密切相关。可以说,面具允许了多样化,允许了身份随意改变。”④网民身份隐匿如同戴上面具,在虚拟空间里肆无忌惮的言说,尤其凸显了狂欢的戏谑和怪异。将“中华女”形塑为“民族英雄”,暴露出网民的非理性狂欢心态。

网络舆论另类的警示

“中华女”事件绝不是个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交通违章事件何以能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掀起轩然大波?它背后隐藏的社会深层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综观近年来网民热议的社会事件,为什么“宝马”就格外引人注意?同样是违法的事情,为什么公检法系统就显得特别扎眼?为什么弱势群体遭难随即就能得到网民的集体声援?集体倒戈、舆情裂变的背后,是隐隐弥漫网络的一种“仇富”、“仇官”、“仇公检法”的社会心态。而这种“仇”心态背后隐藏得更深刻的背景是社会贫富分化、权力集中滥用的现实。狂欢理论即是一种对人性和世界自由的乌托邦式的想象,狂欢式的生活是常规生活的必要补充,是民众情绪的一种定期的宣泄和释放。网民形塑“中华女”为“民族英雄”,无论狂欢的情绪如何高涨、狂欢的手段如何多样,狂欢的目的最终只能消解于“无声的呐喊”。虚拟世界给网民带来的除了“喧嚣”的狂欢、“颠覆”权威的虚幻满足感外,再无其他。

《凤凰周刊》曾刊文《网络民意改变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指出:“互联网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无穷大的‘电子广场’,从而在这里汇聚起不同于政府也不顺从于传统媒体的社会民意;无数的‘匿名大字报’以其独立的民间视角和立场,对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作出精彩纷呈、莫衷一是的快速反应,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⑤“中华女”事件中的另类表达是民众长久以来压抑的“仇官”情绪的爆发。综观近年来由网络舆论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其深层原因皆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对抗。因此,网络新闻生产对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折射出官民对抗潜伏的重重危机。

注释:

①王虎:《网络恶搞:伪民主外衣下的集体狂欢》,《理论与创作》,2006(6)。

②米哈伊尔·巴赫金[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论中的问题》,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④约翰·多克[澳]著,吴淞江、张天飞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狂人日记赏析篇4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圆,因为那天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关于中秋的月亮还有许多美妙的故事,带着这些憧憬,今年中秋节,我就和弟弟赏月了。

这天晚上,我早早的吃好了饭,就拿着凳子坐在门前,我们仰起头,星星的影子都没有,天上空空的,只有深色。但是,一会儿,我看见了天上有一朦胧的光芒,也有了一些些星星。我想:星星都出来了,那么月亮一定也会出来的。我望着天上,慢慢地有了一丝丝光芒,圆圆的,“啊,月亮出来了!”弟弟欣喜若狂,圆圆的月亮在天空上,把它那皎洁的光芒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月亮的银白色光芒照在树上,树像披上了一件白纱衣,照在花上,花像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到我的脸上。看着月亮,月亮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噢,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士嫦娥和玉兔吧,正望着亮晶晶的大地。不一会儿,月亮不见了“是什么东西?”慢慢地那东西飘走了,借着月光看,那是云。原来,晚上也有云呀。这时,我发现,地上的蚂蚁不动了,好像也在看月亮。月亮多么迷人啊!我告诉弟弟:“因为人们为了日子能过得圆满,所以,人们要望着月亮许愿。”于是我也许了一个愿:希望每天日子能过得圆满。”

月亮真神秘啊!又圆又美又亮,下一次我一定还会再赏月。《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瞌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为何中秋月色倍于常时呢?据现代气象科学分析,中秋之时,多属高气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空中微粒、尘埃,杂质较少,视程良好,秋高气爽,因此,月色分外明亮。

六年级:蓝天白云我的家

狂人日记赏析篇5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待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旧唐书・卷一六O下》)

注释:??待诏翰林:官职名。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白狂骜不训、蔑视权贵的一组是( )。

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

②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

③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④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⑤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⑥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地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特征。

B.李白年轻时即有杰出的才能,却隐居不仕,被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并向唐玄宗举荐,被征召为从事。

C.李白最突出的个性是孤傲和狂放不羁,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在本文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狂人日记赏析篇6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1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13、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14.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15、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16、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7、生活是爱的海洋,人人都呼吸着爱,感受着爱。生活就像一片夜空,在流星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壮丽的美;生活就像一涓细流,在穿石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坚持的美……但人间最美的,是爱。

赏析: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爱"的重要。

18、抛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

赏析:运用了排比,营造出静谧的淡淡的忧伤的气氛。

19、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我悟"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和祥,抚着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赏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诗词串联起来,表现出对诗词的喜爱。

20、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赏析:运用了比喻,有夜空这一景象引出对父亲的思念。

2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2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2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2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2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2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2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2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3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3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3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33、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34.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35、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36、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37、生活是爱的海洋,人人都呼吸着爱,感受着爱。生活就像一片夜空,在流星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壮丽的美;生活就像一涓细流,在穿石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坚持的美……但人间最美的,是爱。

赏析: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爱"的重要。

38、抛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赏析:运用了排比,营造出静谧的淡淡的忧伤的气氛。

39、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我悟"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和祥,抚着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赏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诗词串联起来,表现出对诗词的喜爱。

40、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赏析:运用了比喻,有夜空这一景象引出对父亲的思念。

4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4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4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4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46、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47、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48、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9、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狂人日记赏析篇7

好词:

谎话 韭菜 谷穗 樱桃

书案 犁地 田埂 悠闲

歌谣 翘起 胳膊 熬过

斗笠 磨平 洗刷 信服

分歧 霎时 领袖 委屈

散步 拆散 确凿 蹲下来

鱼塘 桑树 确凿 彩旗

肥大 瘦削 浓黑 细长

浓重 墨黑 粗长 凤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锐 呆滞

凝视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温柔 赞许 狡诈

专注 深邃 浑浊 关切

坚定 苗条 丰满 丰腴

魁梧 结实 强壮 匀称

标致 精悍 短小 粗实

粗犷 笨重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臃肿 干瘪

丽质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纤弱

五光十色、欢声雷动、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灯火辉煌、春暖花开

春*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春回大地、兴致勃勃、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骨肉之情、痛痒相关、人山人海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天长地久

好句加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1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1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1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狂人日记赏析篇8

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以下为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范本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阅。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一

一、《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宋·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二、《浣溪沙(樱桃)》

曾觌[北宋]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

樊素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药初成。金盘乳酪齿流冰。

三、《巫山一段云》

杜安世[北宋]

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彩云飞下柳楼台。千朵一时开。

惜恐尘埃染,惊疑紫府来。有时香喷入人怀。魂断客徘徊。

四、《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五、《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二

一、《水龙吟·牡丹》

宋·曹组

晓天谷雨晴时,翠罗护日轻烟里。

酴醿径暖,柳花风淡,千葩浓丽。

三月春光,上林池馆,西都花市。

看轻盈隐约,何须解语,

凝情处、无穷意。

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

东风既与花王,芍药须为近侍。

歌舞筵澡,满装归帽,斜簪云髻。

有高情未已,齐烧绛蜡,向阑边醉。

二、《金盏倒垂莲(牡丹)》

曹勋[北宋]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翠云低映,捧花王留住。

满阑嫩红贵紫,道尽得、韶光分付。禁御浩荡,天香巧随天步。

群仙倚春似语。遮丽日、更著轻罗深护。半开微吐,隐非烟非雾。

正宜夜阑秉烛,况更有、姚黄娇妒。徘徊纵赏,任放濛濛柳絮。

三、《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四、《木兰花慢》

谷雨日,王君德昂约牡丹之会,

某以事夺,北来祁阳道中,偶得此词以寄

元·王恽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三

1.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赏析: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2.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唐·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赏析: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杜鹃)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杜鹃开始啼春,人们也开始采制春茶。谷雨前采制的新茶叫“雨前茶”。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叫“谷雨茶”,又叫“二春茶”。

谷雨茶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

诗中首句“枪旗冉冉绿丛园”就是描写一芽一嫩叶的春茶冲泡开的景象。

3.老圃堂

唐·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赏析:“邵平瓜”即东陵瓜。邵平在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瓜味甜美,当时人称之为“东陵瓜”。后世就用“邵平瓜”来美称退休官员的瓜田。

谷雨将“谷”和“雨”联系在一起,蕴含着“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之后,雨水充足,便于谷物生长。所以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是播种的时候了。

4.谷雨后一日子大

再有诗次其韵

唐·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赏析:诗人在谷雨后到郊外散步,缓缓而行,花香浓郁,矮墙上小花红的白的,簇成一片,看到这迷人春色,感觉自己也充满活力,想到麦浪翻滚的时候,老百姓会喜笑颜开,又想到自己无所事事,整天踏春寻芳,空闲之中更觉的白昼长,时不时醉意陶然,愿意平淡过日子,看别人纵横驰骋。

5.与崔二十一游镜湖,

寄包、贺二公

唐·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赏析: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春天已经接近尾声。

狂人日记赏析篇9

[关键词]预测性 体育新闻报道 呈现方式 形成原因

一、何谓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按照我们一般所遵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预测性报道中所体现的应该是新近发生的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因素的事实的报道,它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对未来尚不完全可知的事情进行一种分析、推测。其基本的新闻内核还是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那些尚未发生的预测性内容。预测性报道到底该怎样写呢?关键的环节有两个: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方法。态度问题是老生常谈,进行预测性报道时,在认真严肃的前提下,需要突出的主要有三点:(1)论之有据,坚持审慎原则。预测性报道的基本新闻内核是已有的事实,推论应从这些事实而来,预测一定要慎重,坚持理性的推断,避免个人情感的影响。(2)全面、平衡是新闻客观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在预测性报道中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低级错误。(3)合理推断,严密求证。在掌握行业规则的基础上,分析报道对象的历史与现状,深入到竞赛各方的实力对比、心理状况等方面去,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美国社会预测专家约翰•奈斯比特采用一种独特的“资料分析法”对美国社会趋势进行预测,《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定量分析的工具,譬如,统计学、分类模式、电脑计算等等”,“借助这些方法去洞悉事理,靠他们来显示、阐明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关系,揭示各种趋势,提出范围很广的种种可能”。西方的预测性报道往往是建立在调查统计、抽样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以数据处理统计软件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保障。就目前我国的预测性报道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个人经验判断和专家权威意见模式,依据个人或专家在某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来直接预测未知事物的趋势。但它较多受制于个体经验、知识以及利害得失等因素,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所以,对我国的记者而言,还需借鉴西方的新闻预测经验,掌握一些预测技术和预测方法;还需要作长期的资料数据的收集积累。

二、预测性体育报道呈现方式

2007年10月23日,山东《半岛都市报》网络版有一则易建联在NBA雄鹿队的预测性报道,题为《雄鹿努力提升篮板能力易建联将变“篮板狂人”》。文章专门分析了该队今年在篮板球方面的前景,表示:“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他们选来了身高2.12米的中国大前锋易建联,他有极强的争抢篮板的能力。”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在此前的比赛中,易建联表现突出,打出了他到NBA后发挥最好的一场比赛。篮板球达到了l2个,这使得球迷对他的期待陡然增加。于是,作者也“适应读者的心理需要”,开始不着边际地预测分析。论实力,易建联当时面对的是能否在NBA站稳脚跟的问题,还远远不到“篮板狂人”的水平。而在这个耸动视听的标题下面,文章中根本找不到关于“篮板狂人”的说法,而且“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的说法也太为主观。后来的事实是,紧接着的几场比赛,雄鹿队和易建联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篮板球方面也无任何突出之处。

既为预测,当然有可能准确、有可能不准确。但是,上面的报道,不是预测准确不准确的问题,预测在这里仅仅成了一个外壳,实质是借着预测“未来的事实”,从主观预设出发,迎合受众的心理和情绪,进行片面、夸大、煽情性的报道,结果往往与尔后的事实大相径庭。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曾针对“黄色新闻”说,它“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上面的现象为一种隐性的“黄色新闻”。

三、预测性体育报道形成原因

首先是利用了预测性报道的弹性空间,既为预测性报道,就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毕竟在预测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肯定是会有一定距离的,这就使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具有了一定的弹性空间,给各种非科学、非理性的预测留下了可乘之机。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看,预测性报道首先基于一定的已有事实,满足了受众的部分需求。至于预测结果,出现失误乃至于错误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受众对于预测性报道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宽容。许多预测性的体育报道恰恰是利用了这些因素,又向前迈了一步,偏离了真正的科学预测。其次是预测方式的作用。弹性空间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预测方式才是导致隐性“黄色新闻”的直接因素。预测性报道需要掌握充分的资料、依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严谨的分析,对记者的经验、敏锐性、洞察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要求。正是记者从主观情感出发,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才会出现煽情、臆测等结果。再次是体育报道泛娱乐化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文化的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内容上也表现出日益显著的泛娱乐化趋势,如报道题材的广泛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丰富化等特征。观众对体育新闻的消费,早已不局限于体育本身的紧张、刺激、富于观赏性和感染力,体育圈也正演化为另一种娱乐圈。这种娱乐化倾向使夹杂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黄色新闻更加隐蔽,而体育比赛的真正魅力,则在这种娱乐化的影响下被削弱了

四、小结

对于新闻的判定选择要看其新闻价值,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兴趣的素质”,其价值标准为: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也必然具有这些共通之处。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都是体育报道的重要价值,而真实性和趣味性尤其富有内涵。首先,无论何种体育比赛,一旦失去真实,则其价值和吸引力立即大打折扣,看看世界范围内假球、黑哨、兴奋剂等对体育的危害,就可知真实性对其有多么重要。有真实才能产生悬念、激烈等吸引观众的直接因素。其次,体育比赛的趣味性内涵丰富:如竞争性、挑战性、体育明星个人的魅力等,使体育新闻具有了强烈持久的吸引力。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的赏心悦目所带来的体验和享受要更深刻,真正的体育迷,更懂得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所以说,这种浮夸的“黄色新闻”手法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使用,只是在浅层次上满足了一些受众的需要。真正能吸引受众的,要靠体育本身的魅力,需要将体育比赛的焦点、关键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参考文献:

[1]雷航,黎莎.试析预测性体育新闻.新闻编采.2002,(3).

狂人日记赏析篇10

论文摘要:“狂”是中国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就作家而言,“狂”是文人,尤其是天才文人身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气质,具体表现为:病态之狂、进取之狂、放浪之狂。由于传统观念中道德标准与美学标准经常混同,因此文人之“狂”在文论中常有褒贬不同的表述,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本文通过对古代文论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分析,试从横向角度来探讨“狂”作为审美范畴在传统作家论中的内涵和外延。

综观中国文艺理论史,“狂”范畴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早在春秋时期,“狂”便出现在原始文论中。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作家始终是评论的重点,从孟子“知人论世”到魏晋时期“才性论”再到明代“性灵说”,作家的思想个性、行为气质总是文论家关注的对象。大凡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庄子、屈原、阮籍、嵇康、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徐渭、李贽、曹雪芹、龚自珍等,都与“狂”有着一定联系。不少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大家对于这一范畴的关注大多只停留在具体作家(作家群体)、作品的个案分析上。尽管在论及这些作家时往往要涉及到“狂”,然而关于“狂”范畴在传统作家论中的整体理论研究迄今为止仍为空白。本文通过对古代文论材料的扒梳,来探讨“狂”作为审美范畴在传统作家论中的内涵与表现。

一、 “狂”范畴在传统作家论中的体现

纵观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尤其是历代重要作家,大都与“狂”有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屈原是早期文人的典型代表,班固《离骚序》称其为“贬?狂狷景行之士”,此后,历代论者对其身上的“狂”多有关注,如:

(献之)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

屈原作《离骚》,则托诸美人香草,登阆风,至县圃,以寄其佯狂。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辉煌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同时也是性格独特的一位狂者。他忠君爱国,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中,以“露才扬己”式的狂傲将高洁的人格与恶劣的世俗环境对立起来,通过狂热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谱写出一首首瑰丽的诗篇。屈原这种“狂狷”型的人格气质成为后世文人的一种范式。从此之后,历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之“狂”的描述比比皆是:

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赋概》)

灵运……义心时激,发为狂躁,卒与祸遘。(《诗辩坻》)

东坡云:李太白,狂士也。

(元)结性不谐俗,亦往往?涉诡激……颇近于古之狂。

或以为忠君爱国,或以为傲诞疏狂,一韩愈也。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

潘阆字逍遥,太宗朝人,狂逸不羁,坐事系狱,往往有出尘之语。

王逐客(王观)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苏、辛,词中之狂。

(李)贽狂悖自恣,而是集所评乃皆在情理中,与所作他书不类。

徐青藤一时才人,一时狂士。

自有文学以来,“狂”与文人的关系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偶然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社会思潮影响下,“狂”甚至成为一代文人作家的集体特征。例如顾起纶《国雅品》记录了许多明代诗坛的人文逸事,其中不乏“狂者”:

顾居士仲瑛声调逸秀,绮缀精密,颇任侠清狂,一时名士李杨诸公,多乐与之游……

桑别驾民??袷恳病I儆斜绮牛?⒁悦祥鹱匀危?亢??奈?《?:抛猿圃弧敖?喜抛印保?牟活柯?馈?

李武选应祯性尚放诞,傲世寡群,日事啸咏,颇以酒为名……

这些性格狂放的诗人公然被列于“国雅品”中,足见当时社会对“狂”的受容与接纳。“狂”可以说是明代文人身上极为突出的品行特点,清初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称:“大江南北,以文名天下者,几乎昌狂无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势力至今未已。”可见,明清之际凡是具有知名度的文人身上几乎都存在着狂傲之气,而且他们公然认为 “吾非狂,谁为狂也”。程羽文在《清闲供》中把“狂”与癖、懒、痴、拙、傲一同视为文人的六种毛病,其中对“狂”的描述是:“道旁荷锄,市上悬壶,乌帽泥涂,黄金粪壤,笔落而惊风雨,啸长而天地窄。”表面上看,“狂”是程氏刺约的文人之病,但蚌病成珠,因病生妍,这些文人之病其实早已成为当时社会不同世俗,甚至颇受推崇的一种情致。

“狂”之所以在历代文人身上有突出表现,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狂”是一个人极度自信、乃至自负的一种表现。文人、艺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通常是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白居易尝言:“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可见文人乃天地之精英,他们大多对自己的才情、气度颇为看重,因此在他们身上自然多了几分狂气。此外,“狂”也是文人们反抗社会、彰显自我的一种方式。钱钟书把文人之“狂”分为“避世之狂”和“忤世之狂”,在他看来,“嵇、阮皆号狂士,然阮乃避世之狂,所以免祸;嵇则忤世之狂,故以招祸。”由于文人通常对外部事物和内心世界的感知相对比较敏锐独特,因而在精神思想和现实生活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面对这种痛苦,有些文人以怪诞的言行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狂”成为他们展示个性,对抗统治的一种方法;还有些文人则运用“狂”这种形式使自己从世俗中脱离出来,“狂”成为他们保存自我个性、寻求精神解脱的特殊方式。可见,“狂”不仅是文人反抗社会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迹似任真的机变之道。从精神实质分析,历代的狂放文人,无论是“避世之狂”还是“忤世之狂”,皆以贬损社会、否定现实来高扬自我,在统治阶级及社会世俗的压力下,顽强地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客观世界相抗衡。因此“狂”对于文人来说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对主体个性的执着追求,是对社会世俗的公然蔑视,同时也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自我调整,保持个性独立和心灵自由的重要手段。

对于“狂”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四库全书总目》中的一则评论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

凤翼才气亚于其弟献翼,故不似献翼之狂诞,而词集亦复少逊。

该评论中提到的张献翼即袁宏道赠诗称“誉起为颠狂”的张幼于,明清文论中有不少关于他颠狂行为的记录,可被视为晚明狂诞文人的典型代表。论者以张氏兄弟做比较,认为凤翼的才气不及献翼,因此不像献翼那样狂诞,但是其词采也比献翼逊色。该评论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在四库馆臣的观念中,才气、狂诞、文学价值是成正比的。正如古人认为“英异宏异者,则罗网乎玄黄之表;其拘束龌龊者,则羁绁于笼中之内”,越是才气超凡的人物,越是不能忍受世俗常规的羁绊,他们常常以“狂”这种异端姿态游离于社会习俗之外。因此在文学史上,天才文人往往会更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异端的狂怪之气。

二、 传统作家论中文人之“狂”的类别

中国文学史中以“狂”冠名的作家随处可见,然而仔细推究,其内在精神及外在表现却差别很大:李白、杜甫是同时代的伟大诗人,皆以“狂”自称,但二人气质风貌截然不同;孔融、祢衡、吴筠、孔?等汉魏六朝时期的狂傲文人,与苏轼、辛弃疾、刘过等两宋时代的疏狂文人相比,其风格特点也迥然相异;阮籍和徐渭都是行为狂放的文人,然而其内在因素却有心理、病理之分……屠隆曾对狂者进行分类:

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何以明之?寄情于寥廓之上,放意于万物之外,挥斥八极,傲睨侯王是心狂也;内存宏伟,外示清冲,气和貌庄,非礼不动是形不狂也;毁灭礼法,脱去绳检,呼垆轰饮以为达,散发箕踞以为高,是形狂也;迹类玄超,中婴尘务,遇利欲则气昏,遭祸变则神怖,是心不狂也。

屠隆从“心”和“形”两方面进行分析:“心狂”指超越社会世俗,寄寓宇宙,睥睨权贵,高蹈于世的思想状态;“形狂”则从外貌入手,指“呼垆轰饮”、“散发箕踞”等,无所顾忌、率性肆意、与社会礼法格格不入的言语行为。比照而言,杜甫显然是典型的“心狂”者,而李白身上则“形狂”更为突出。

对于文人之“狂”而言,由于不同时代的文论者所关注的层面各不相同,不同立场的理论家对其理解也有一定差异,因此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通过梳理,将传统文人之“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病态之“狂”

《说文解字》把“狂”释为“人病”,《黄帝内经》中亦多次提到“狂”病。从医学角度来看,狂是一种精神病学方面的疾症,多是心理受到强烈压抑的结果。由于文人通常具有异常敏感的思想心灵,最容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动荡迷乱,最易产生人生困惑和精神负担,因此作家、艺术家是最容易与颠狂病发生联系的群体。

徐渭是这种病态文人的代表,袁中郎《徐文长传》称其: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八寸余,竟不得死。……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作为一个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文人,徐渭曾在《海上生华氏传》中对自己的狂病有所记录,把自己“激于时事”归于疾病所致。徐渭长钉贯耳、出于猜忌砍杀其妻的极端行为,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行为心态,显然与狂病有关。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疯狂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西方论者对此多有关注。他们认为“狂乱是赎出智慧的代价”,“不仅没有疯狂的人类存在不能理解,而且如果它不在自身中含有作为自由的极限的疯狂,它将不是一个人类存在。”超常的精神状态是形成独特艺术样式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人甚至“把艺术的创造归因于发狂的想像”。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精神变态的作用十分显著,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变态扩充了意念、情感和思维的丰富性,也带来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袁宏道论及徐渭的创作,称“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这种独特艺术风格与狂病的精神状态之间不能说毫无关系。历史上像徐渭这样明显具有颠狂病症记录的文人并不多,但这种生理、心理皆狂的天才文人,的确是文学史上令人震惊的一种极端审美类型,他们的病态之狂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现实理性的嘲讽愚弄。

(二) 进取之“狂”

自从孔子提出“狂者进取”后,“志极高而行不掩”便成为狂者的一种典型气质,屈原、孔融、嵇康、李白、辛弃疾、龚自珍等众多作家都明显具有这一特征。这类文人通常都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往往被排斥于上层政治之外,在他们身上,狂健进取与肆意沉沦、精神自守与行为外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取心与不得志的尖锐冲突,使他们心灵深处始终激荡着一种激愤情绪,甚至表现出恢宏的反抗意识以及凌驾于权贵之上的不屈精神。例如苏轼论李白:

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此岂济世之人哉?……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夏侯湛赞东方生云:“开济明豁,包含宏大。陵轹卿相,嘲哂豪杰。笼罩靡前,蹈藉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吾于太白亦云。

在苏轼眼中,李白是一个标准的“狂士”,他“气盖天下”、“陵轹卿相”、“笼罩靡前,蹈藉贵势”。这种傲岸豪迈的狂放气概,与其“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宏伟志向密不可分。李白政治生涯短暂坎坷,尽管他一生多隐居、漫游,但强烈的进取意识却始终未曾泯灭。

类似李白这样富于进取心的文人狂士在文论中还有记载,如:

《西清诗话》云:“华州狂子张元,天圣间坐累终身,每托兴吟咏,如《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咏白鹰》云:‘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云头上飞。’怪谲类是。后窜夏国,教元昊为边患。朝廷方厌兵,时韩魏公抚陕右,书生姚嗣宗献《崆峒山诗》,有云:‘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办此,可惜作穷鳞。’顾谓僚属曰:‘此人若不收拾,又一张元矣。’因表荐官之。”

在狂子张元寄托心性的诗歌中,“战玉龙”、“搦月兔”等语言大胆夸张,充满狂放不屈、不畏权贵的政治豪情,后来他逃至夏国挑起边患,引起统治者极度恐惧。当书生姚嗣宗献诗表现出凌驾于政治之上的狂放豪情时,统治者引以为戒,马上举荐为官。可见封建统治者对文人思想及作品中的进取之“狂”,尤其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狂”十分忌惮,这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狂者进取”的价值意义所在。

(三) 放浪之“狂”

无论哪一时期的“狂”,都或多或少地映射出文人对统治阶级和社会环境的不满以及两者间的矛盾冲突。一些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文人壮志难酬或仕途失意时,往往收敛起积极进取之心,在现实社会的罗网缝隙中以一种寄情山林、纵情酒色、肆意放任的方式来排遣烦恼、舒展身心。从竹林七贤到白居易、杜牧,再到柳永、关汉卿……尽管这些文人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与封建正统之间的矛盾对立,但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心灵转向庙堂之外,要么林泉野逸、纵酒任诞,要么在歌舞声色中尽情放浪,通过风流游荡来解脱人生苦闷,并以此展示自我个性,寻找精神平衡。客观地说,放浪之“狂”是文人们调和矛盾、避世保身的一种手段。

柳永是一个典型例子。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永)为举子时,狂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柳永一生沉湎于歌酒罗绮中,他这种“日与儇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放荡行为,既有追求身心自由的个性意识,又有深奥屈折的韬晦倾向。柳永在“偶失龙头望”后将社会正统的人生价值观抛置脑后,而把自在无拘的秦楼楚馆作为人生归宿,甚至公然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离经叛道精神和反抗传统价值的超人胆量。在他看来,只有青楼放纵、歌酒享乐才是人生乐事,只有个性自由、心灵舒展才有生命价值。这种型的狂放,实际上是以极端的、趋于病态的生活方式去对抗封建正统观念及价值原则。

无论是寄情山林、耽于酒筵,还是纵情声色,这种“狂游狭邪”式的放浪生活,大都是文人在“狂者进取”而不得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格模式和价值取向。“狂游狭邪”充满了对传统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的蔑视,是一种独特的“狂”现象。

文人的“病态之狂”、“进取之狂”和“放浪之狂”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气质行为,它们可以分别体现在不同的文人身上,也可以综合地表现在一个文人身上,坡便是“进取之狂”与“放浪之狂”互相结合的典型。无论是“志极高而行不掩”的进取之狂,还是寄情林泉、纵情酒色、狂游狎邪的放浪之狂,归根到底,都是对礼教束缚、社会陈规的大胆突破,是文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

三、 传统文论中文人之“狂”的双重标准

古典文论中关于作家之狂的论述相当多,但褒贬各异。例如齐己诗曰“长吉才狂太白颠,二公文阵势横前”(《谢荆幕孙郎中见示〈乐府歌集〉二十八字》),把李贺、李白的颠狂风范与其作品气势联系起来,并把二人视为后来文人的楷模。再如萨都刺“四海知名李白狂”,李东阳“恨杀多情杜老狂”等诗句中所涉及的诗人之“狂”,显然都带有褒扬色彩。然而在另一些评论中,“狂”则带有批判意味,如:

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

东坡一派,无人能继,稼轩同时,则有张、陆、刘、蒋辈,后起则有遗山、迦陵、板桥、心余辈。然愈学稼轩,去稼轩愈远,稼轩自有真耳。不得其本,徒逐其末,以狂呼叫嚣为稼轩,亦诬稼轩甚矣。

然于近世文人病痛,多能言之。其最粗者如袁中郎等,乃卑薄派,聪明交游客能之;徐文长等乃琐异派,风狂才子能之……

李?[照是宋代词坛上一位女杰,她才情出众、见识超凡,作品成就不让须眉,然而被论者评为“妄不待言”,“狂亦不可及”。此处清照之“狂”与齐己诗中长吉之“狂”都与才气密不可分,然而褒贬态度却明显不同。东坡、稼轩等豪放词自有一种狂放气韵,陈廷焯对稼轩词颇为欣赏,然而却把后人所学习模仿的豪放风格视为“狂呼叫嚣”,加以排斥;恽敬更是把徐渭一类的“风狂才子”称为“琐异派”,并当作文人之病痛。

文人之“狂”之所以在文论中有不同表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论者没有把道德标准与美学标准区分开来。就文学理论而言,由于中国传统文论是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它对文学本体的观照往往与政治教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交织在一起,因而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有很多是从哲学范畴、伦理学范畴及一般语词中分化出来的,这种分化始终未完成。即便是看来毫无疑问的美学范畴,或者是在谈论艺术的场合出现,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学范畴。“狂”范畴便是如此。它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张岱年先生《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一书把“狂”、“狷”组合起来,作为“中庸”的对偶概念纳入到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总体系的“人道范畴”中。因而从社会角度看,“狂”是一种非正常的超越常规的行为方式,它以一种任性肆意的言行来表示对正统价值观念的反叛与破坏,具有鲜明的道德批判色彩。在道德领域中,“狂”往往是离经叛道,不合社会大众行为规范的极端表现,通常处于被谴责被排斥的地位;然而在审美领域中,“狂”是不带贬义色彩的,它被用来表示一种放纵不拘、率性自由、傲然独立的气度风貌。

在传统文学批评中,艺术风格与作家气质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区分,作家的行为气质与品性道德也经常混为一谈,因此历代文论提到作家之“狂”,常常是思想道德与气质风格不分、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交融,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如《石园诗话》评价贾岛:

元和中诗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艳俗。……然性狂行薄,人皆恶其不逊,以致见于致政;举场十恶之目,名由自败,要不仅《裴晋公池亭》诗为得谤之端也,文公之赏,出于爱才之诚,而略于其行。

论者在肯定贾岛诗“以矫艳俗”的同时又指出其“性狂行薄”,这里的“狂”显然指品行德性上的肆意任性,具有道德批判作用,明显带有贬义。同样是用来评论人物,“狂”亦另有所指:

老聃濡弱,以退为进;庄周诞慢,?方之外;杨朱贵生,毫末不捐。故老流于深刻,庄蔽于狂荡,杨局于卑陬。

此处的“狂荡”指的是庄周那种诞慢的游于方外的思想气质和行为特点,它与老子的深刻、杨朱的卑陬一样,是种处世状态,丝毫没有涉及道德批判。具体而言,“狂”范畴之所以在作家论中具有双重标准,是由于它用在作家身上既指品性道德又指气质类型,当它偏指文人品德时,论者多从社会道德立场出发,通常予以批判排斥,贬义色彩强烈;当“狂”用于气质风格时,则表示一种洒脱不羁,任性自由的思想行为,具有美学意识,论者态度多为欣赏肯定,其感彩为中性或褒义。

总体来看,“狂”是文人尤其是天才文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独特气质,充满着傲岸不屈的人性美,它是文人在个性上的独立张扬,在行为上的越矩放纵,是他们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现。历代作家之“狂”,大多充溢着叛逆精神和超越意识,虽然对于正统社会来说是一种异端,但是却滋养了无数才华横溢而又不得于志的失意文人。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良运.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3]刘熙载.艺概[m].北京:中国书店刻本重印.

[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永?.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屠隆.持论[a].鸿苞集[m].明万历三十八(1610)年刻本.

[8]项楚.前言[a].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陈维崧.俞右吉诗集序[a].陈迦陵文集[m],患立堂刻本.

[12]程羽文.刺约六[a].清闲供[m].清道光间吴江沈氏(沈廷镛)世楷堂刻本.

[13]周祖?.隋唐五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葛洪.抱朴子[a].诸子集成[c].北京:中华书局,1954.

[16]屠隆.辩狂[a].鸿苞集[c].明万历三十八(1610)年刻本.

[17]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1]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22]恽敬.与舒白香[a].王运熙,顾易生,王镇远,邬国平.清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