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9:18:49

精美散文

精美散文篇1

1、我独自卧在梦的柔波里,伴随思念的音符飘荡远方。

2、思絮断了线,就像书签,夹住的只是某天,冻结的只是瞬间。

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4、我开始贪恋你的温暖,依赖你的宠溺,自私霸道地想将你占为己有。可是,上帝会关照一个任性的孩子吗?我用虔诚的心去祈祷与你的地老天荒,走过春夏静静等候爱的回答。

5、距离瓦解思念,时间搁浅情愫。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8、那是我等了千年的眷恋,也看到了那个女子,虽然她身边陪伴的那个人不再是我。

9、安心的看着你,你的笑容依旧笑颜如花,虽然我已离开…能看着你幸福,足矣。

10、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1、四月的风,五月的情。春末初夏,见证了一场叫**情的盛开、凋零。

12、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3、春末初夏,一个温润的季节,却见证了一个微凉的故事。()

14、闭上眼睛不恐惧死去的可怕,只想温暖那颗心,微笑的离开守护永恒的童话。

15、花开的声音是瞬间的天籁,穿透灵魂,化作永恒。

1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7、繁华街头转角、我看到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

18、雄鹰傲视苍穹,在风中感受王者的落寞。

精美散文篇2

1、我独自卧在梦的柔波里,伴随思念的音符飘荡远方。

2、思絮断了线,就像书签,夹住的只是某天,冻结的只是瞬间。

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4、我开始贪恋你的温暖,依赖你的宠溺,自私霸道地想将你占为己有。可是,上帝会关照一个任性的孩子吗?我用虔诚的心去祈祷与你的地老天荒,走过春夏静静等候爱的回答。

5、距离瓦解思念,时间搁浅情愫。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8、那是我等了千年的眷恋,也看到了那个女子,虽然她身边陪伴的那个人不再是我。

9、安心的看着你,你的笑容依旧笑颜如花,虽然我已离开…能看着你幸福,足矣。

10、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1、四月的风,五月的情。春末初夏,见证了一场叫**情的盛开、凋零。

12、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3、春末初夏,一个温润的季节,却见证了一个微凉的故事。()

14、闭上眼睛不恐惧死去的可怕,只想温暖那颗心,微笑的离开守护永恒的童话。

15、花开的声音是瞬间的天籁,穿透灵魂,化作永恒。

1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7、繁华街头转角、我看到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

18、雄鹰傲视苍穹,在风中感受王者的落寞。

精美散文篇3

1、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

2、路,起伏历史的沉重,曲折岁月的艰辛。

3、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4、坐在秋天的旷野里,把一地凄清,守候成满山淡黄的野菊。

5、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

8、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9、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

10、走过了幸福,却无法走出你为我编织的童话。()

11、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2、天空飘着泪光雨,洗去脆弱的坚强,我有那麽那麽多想对你说的话。这个世界的晴朗,从来不够长,只有泪光雨不停的落。

13、一株站着的芦苇,加深了秋天的辽阔。

14、你静候着春天的温柔,留我在风景之外。

15、一曲乡谣唱久了,便会凝结成一句沉默。

16、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

17、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精美散文篇4

1、坐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天色迷蒙,黑暗就要到来,刚刚心疼到无以复加,闭上眼睛,强迫自己睡去,嗓子干涩难受,心情失落到了极点。

2、守着平平淡淡的你,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不再缠着你撒娇,不再每天都告诉你,我依然爱你,爱,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消失,直至点滴不剩,对吗?即使我是神,总有一天,我也会为你走下神坛,过平凡的日子,对吗?

3、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在这个季节里寻找一个夕阳西下的怀抱,即使太阳已经没有了光亮,可那个怀抱永远是属于阳光温暖的。每当夜幕降临时,俩个人身影的依偎便是一天的开始。

4、炎热的夏,骄阳炙烤着每一寸它俯射过的土地。躲在空调房间的我,总是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哦!一定是少了大汗淋漓的畅快感觉。于是走出家门,在天然的桑拿房里,沐浴熏蒸,体会自然赋予我们的深情厚爱。

5、温情脉脉的春天,明眸善睐,秋波送去,冰封的湖水融化,曾静穆如镜的湖面,被打碎了,万道波光随了暖风荡漾。碧波轻澜,游人如织,扁舟轻飏。

6、往事如风,带走了如花的青春,吹散了满天的浮云。失去的,再也无法挽回;流走的,成为生命里的过往。当所有的波澜起伏风平浪静,我用闲适淡然面对余生。

7、心中始终藏着你的影子,在我的心上打着结,结着你的情意绵绵,结着你的相思不断,挽成一个死扣,任今生荒唐也罢,哀怨也罢,再也无法解开。

8、我什么都知道,我恨自己,长着一颗七巧玲珑心,晶莹剔透,容不得半点瑕疵,偏偏人世就是充满肮脏,充满私欲,充满罪恶,所以我纠结,我疼痛,我难过,我悲哀。

9、人一旦珍惜了生活,就会觉得人生很短暂,同时,厌倦了所有,便觉得时间好漫长。对于曾经的生活。我还是默默地也没有余力地去回忆,也许有记忆的人生才算真正地活过。因为曾经你的存在改变了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与思想。在这个人的心中,你是阳光的。

10、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当所有的梦想被现实磨洗的一干二净,当平庸的日子被繁琐填充,我再也没有了年轻时浪漫激越的心情。

11、生命中的过客,来来往往。有人在此驻足,观望,之后离去。偶尔路过,只如落鸿一瞥,何枝可依?继续寻找朝南的枝桠。不是不喜欢热闹,之后的落寞,属于自己。不是不留恋真情,失去后的空白,无法填补。曾经的,我会珍惜;拥有的,更需把握。遗忘的,不必拾起;伤害的,无需铭记。

12、真想和伊合化为一棵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管天荒地老地永远相依,不管俗世的繁华,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们的经过--哪怕只让我活二十年,我也会感恩戴德的。那些功名利益、酒马声色连一丝清风,半张绿叶,一粒土砂都不如,更何况这有浩渺清风,无尽绿树,苍茫大地呢!

13、闲暇时,放一只藤椅在花间,闻着花香,晒着太阳,看白云漫卷,听飞鸟和鸣;晨昏忧乐时,手捧一卷书,()让眼前直下三千字,让胸次全无一点尘;灵感来袭时,手触键盘,让飞扬的情思,在噼里啪啦的敲打中,释放干净。

14、真切的生活,真心的笑容,真挚的情感,真情的流露。面对真实,我无须掩饰。幸福,希望,成功,欢笑,掀起晴日的波涛;伤感,失落,痛苦,悲伤,滴落阴霾的雾雨。平凡如我,独守着残缺的孤傲,在高耸的山崖吹风。像一只翅膀受伤的鹰,渴望翱翔。文字,拯救灵魂;成熟,需要代价。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不能伤了谁。渴望又如何?伤痛又何妨?

15、夜深了,那么安静,仿佛能听见风吹落叶的声音,端着一杯渐渐变凉的水,独坐窗前,久久不想睡去,窗外那满地的狼藉如同我的心,无处安放,有时都觉得自已深不可莫测,朋友们说我性格外向,可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的,任由思绪肆无忌惮飞扬,莫名其妙的陡然伤感,问自已这是所谓的老了吗?

16、一抬首,已至山顶,不由微微失落,可恨道路太短。但见峰顶平坦,游人欢乐,心绪稍缓。待到临栏眺望,大半城市俱收眼底,清风徐来,回见伊欣然,心中微喜。于是乘兴上塔,几经转折,终达塔顶。

17、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改变不了柴米油盐的日子,改变不了枯燥的生活,但我可以拥有诗雨花的心情。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心态好,活的好,只要我心清意定,就会望月皎洁,观云悠闲;就会看山绝色,看水倾城。

18、相信爱,不要相信爱情,爱是瞬间的美,情是永恒的痛,灿若烟花,稍纵即逝,那一刻,我知道,我错了。

精美散文篇5

今天看来,《美学散步》绝对是学术建构中的比较另类的范本。宗老的学术实践告诉我们,做学问绝不该仅仅是把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更应该是精神深化和人格修为的过程,尤其是在学术建构中主体生命的关照是不可或缺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亲和力,来自于他对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的尊崇,是基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对中国艺术精神细致入微的体察,来自于跨文化的视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

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作为美学思想建构的根基。应该说,老庄思想滋养了中华艺术的智慧之根,对庄学思想的深入领悟和体认便也成为步入东方艺术殿堂的“独门秘技”。无论是谈诗,还是论画,抑或是解析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都在践行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五四运动所弘扬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对“澄怀观道”的一种内在的积极的呼应。因为它是一个学者学术生命的强力支撑,是作为人的主体生命建构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入阐发。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阅读宗白华先生的学术著作,古典文化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评析之中带着自己的体温,渗透着艺术的灵性。只有在心灵自由的前提之下,能沉潜于艺术大海的深处,遨游于精神王国的浩渺宇宙与星空。《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以“散步学派”的布局,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宗白华以生命的感怀和入思精神,找寻美,阐释美,关照美,沉醉于美的探询之中。

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主体还是欣赏主体,宗白华强调作为主体的心性和修养的重要性,精神的淡泊才能保证艺术的空灵,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我想,解析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神髓,须得此心境和襟怀,方可真正进入中国艺术所构筑的深邃的精神空间。徐复观先生以“气韵生动”来阐释中国艺术的精神,恐怕也同样要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来触摸和体味这个独特空灵的中国山水艺术世界。无论是唐宋的诗词,还是宋元的绘画,承载着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最高的艺术成就,对诗词、绘画和书法的解析也便是触及到了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神韵。面对东方古老文明所缔造的独特的文化,如果以西学中纯粹的知性去探究中国的美学精神,只能导致搬弄词语的玄虚,深邃之处便显得遥不可及了。须知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不仅仅是形诸于形式符号的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以生命形式践行的人生体验,是不断完善的人格修为过程。

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表现为对于艺术创造者自由人格的一种叹赏和关注。超脱的艺术得益于超脱的人格,而超脱的人格来源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个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我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②言辞中充满了对魏晋精神的激情地肯定,无疑是宗老的生命意识与魏晋精神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充满激情的思想交辉。宗先生对于魏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由衷地叹赏,也表现了宗白华对于“自由之思想”美学建构状态的主体诉求。

深厚国学基础以及宽容的学术个性避免了在美学的探究上走向纯粹性的体认和追问。如果是澄怀观道完成了一个学者心性的塑造和人格修为的化,那么深厚的国学根基,使得宗白华先生的文艺论文更多了重对于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觉的现代建构。探究美并非意味着对于现实社会和历史的抛离。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探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他的美学理念中暗含着对于美的社会性以及美学的“功利性”的积极关注。使他在古今对话中秉承了继承与发展的学术态度。对待国学的态度,对待古典诗学批评方法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当代文艺学者的造诣。当我们今天朝向中国古典文化的时候,大多是有距离的赞赏,而透过《美学散步》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在中国独特的艺术星空下遨游的精灵。是敞开胸怀的拥抱,是充满灵性的启悟和睿智的阐释。

透过《美学散步》,我们感知到了自己的灵魂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每一个民族,每一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心理。长期以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和既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相适应,构筑了人们生态和心态的平衡与和谐。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所期望的心理宣泄和满足,还有自我存在的安全感和自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域生活的自我延续,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和自尊是无法想象的。它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为具体的规范和艺术形态、规则和思维方式,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前后承继的稳定作用,同时巩固和保护着业已取得的历史文化成果。”③如何使我们的文学理论从古典走向现代,虽然至今仍然是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但是说白了,就是处理好两对关系:古今关系.中西关系。能恰切地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寄情于理,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就是与他对待古代和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掌握的方法上的独特功力。有人说宗老的学术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灵魂,这也正是深植于生命中的文化之根,才使得他对古典文化的命脉切入准确而充满灵性的阐释。

宗白华阐释和体味东方美学的独特精神特质的过程中,没有说教和赤裸的赞许,但是却在与我们一起见证这种独特的艺术精神的过程中,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多了一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国学精神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说实话,面对深广无边的文化传统,只有了解才有爱的权力,这种对于传统的爱似乎才显得更为真实和彻底和可信。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确实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断裂,那么这种裂痕,就需要宗白华一样的学者以及《美学散步》一样的著作来弥合。对传统的继承不再需要一种高呼的口号和一种与现代决绝的姿态,需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修为。需要把古老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激活。

跨文化的学术视野对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在经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现实条件下,跨文化研究是必要的。以他者的视界来反观自身,就会打开原有的知识盲点,获得对自己和他者的洞见。但是跨文化也是有前提的,学者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跨文化的可行性。只有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在场,才可能以平和之心去解析各自对于艺术之维的不同认知。任何一个立场的缺席都会导致“移中就西”或“以西释中”,势必人为地建构起中西的二元对立。“比较中的民族主义是很可怕的,比较不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多的是在为西方的文化溯东方之源。而理由无非是一点简单的事实影响材料。骨子里充斥的是文化扩张的梦想。我们一旦把文学不当作争夺文化威望的论战中的一个论据,不在作为外贸商品,也不当作民族心理的指示器,我们就将获得人类能够获得的唯一真正的客观性。”④宗白华正是凭借跨文化的视野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独特的审美观照。

我们应该想见,扎实的东方学养和缜密的西方的学术功底是跨文化成为可能的一个绝对前提,而这也恰恰是很多学者所难以企及的高峰。古典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到肢解,西方文化的输入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无论是面对古典还是朝向西方,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误读。在误读的基础上,就难以进行真正的跨文化的对话。宗白华先生的研究是从哲学起步的,在德国的留学生涯,邂逅了德国哲学里真实的思想,造就了他西方哲学扎实的功底。从黑格尔到康德,悉数西方哲学的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奠定了宗老学术思想建构的隐性的存在,由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到形而下的美学体验和玩味。在《美学散步》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解析,不但有中国学派的特色,同时也不乏西学映照下的大气和睿智。作者并未采取二元对立式的思路移中就西,也没有完全以西方的视角对中国的古代艺术理论重构和肢解。在《美学散步》中我们见到宗白华先生对待西学的态度却是一种异常的冷静,对西方美学理念同情的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成为自身美学建构的积极地参照,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照搬和挪用,也正是在中学与西学的共同辉映之下,才形成了宗白华先生真正中西融合的跨文化的视野。

精美散文篇6

关键词:中国美学发展;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引言

美学是一种形态,以精神追求与重视生命价值为宗旨,其对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散文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并继承时展中有益的成果。散文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因此本文以中国古代散文为例,加以研究。

一 文艺美学

1.中国美学的发展

美学隶属于现代人文学科,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其传入中国后,促使了中国现在美学产生,使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化转变。西方的美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用哲学的思维说明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在引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对美学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发展,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不论怎么创新,他都会有西方美学的影子,西方美学始终影响这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中国美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西方美学本土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美学进行改造。

2.探索美学的形成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俗习惯,宗法社会,也都经过兴旺与衰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摸索,发现与积攒中创造了美学。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从未断过,发展至今,堪称世界唯一。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血缘与亲情,宗法体制尤为重要,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既重视亲情又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的中华文化传统。精神是人类认识活动后积累的经验,对人类之后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美学精神正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中华民族再长时间的生活奋斗中形成了本民特有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勇于奋斗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透过对中华美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性。正是这优秀的美学精神,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3.研究中华美学的价值的意义

研究中华美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经之路,是当代美学研究者的责任。文艺美学最能凸显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正因为人类追求文艺美学观念的精神层面,文艺美学研究才能在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发挥着重大作用。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文艺审美活动中,人可以放下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勇于追求人类存在真正的价值,超越自我,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正是如此,强调人与自然万物要和平相处。文艺美学在人类的感情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在利益充斥的社会中,美学精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帮助人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人的素质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造优良的精神世界。

二 散文艺术价值

1.中国散文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散文可以追溯到秦国,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左转》,《战国策》,是叙事散文发展的先河,其中的《左转》记录了历史发展,有较强的真实性,为后来历史类散文打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政治局面动荡,一些散文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进行编写,形成了新的撰写散文的风气,丰富了先秦散文的内容。从秦朝到清朝,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散文进行创新,写作方式大有改变,但是依旧遵守着儒家思想,直至清末,一些先进人士突破旧的思想束缚,以“经世致用”的新观念进行创造,打开了近代散文的新局面。

2.研究散文艺术价值的意义

散文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文学方式以诗歌为主,实际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散文逐渐占据连主要地位,散文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具有日常性,她记录里一个时代,一个人乃至极其细微事物的日常,它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一个时代人类的感情,发现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经验,从中学习。散文以幽默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无限可能,散文的撰写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记录着人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并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将读者带入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慢慢体味人生,散文的最大功能就是让人享受生活。

3.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

(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

综上所述,散文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研究。抱着仔细认真的态度,对古代散文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掌握其中的精神本质,而不是简单粗略的了解表面上的东西,以通俗易懂的观念方式传递给大众,坚持实事求是。

(2)勇于创新,取其精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散文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版社为了追求出版数量,不在意散文的质量,导致散文内容重复,或是散文内容不准确,误导大众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散文作家应该尝试用新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更多不同题材,打破旧的价值观念,使散文作品更具有灵活性,充满新意,进而让读者耳目一新。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散文文化精神,并加以传播。

三 结语

精神支配着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恰巧,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都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所以做好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精神可以使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向上的生活。相反,不好的精神则可以毁灭一个人。在文艺美学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中,我们要对美学精神与散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好的一面与当代生活接轨,一直流传下去,造福于后人。

参考文献:

[1]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21

[2]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8-18

精美散文篇7

关键词:散文;取材;构思;综合能力

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西汉时的《汉书》、《史记》,“论”、“策”、“疏”等议论文体,唐宋家的散文作品,明清时的笔记散文,现代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徐志摩、冰心、巴金、朱自清等散文家的作品,当代的刘白羽、秦牧、杨朔、吴伯萧、魏巍等一大批散文作家的作品。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形式多样活泼,文情并茂,不愧是“文学领域的轻骑兵”。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每册的散文数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对散文加以重视和研究,且着眼于散文的各种艺术特点,从诸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着眼于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之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就散文的取材而言,大到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山川河流,小至家庭琐事、市井细节、花草鱼虫、鸟兽树木,皆为取材之物。苍穹之大,尘埃之微,都包揽其中,取材可谓广泛、自由。可是对于散文的广泛自由取材,勿理解为不假思索的乱写胡诌,散文的取材也是十分严谨的,只因它篇幅精悍,作者欲于此倾注情感,阐发见解,在有限的文字中反映出十分丰富繁杂的内容,必须在众多的事物中选择非常巧妙、恰当的材料。这就要求执教者注重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去分析世界上的各种人和事,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精髓,真正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二、着眼于散文构思巧妙之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精巧构思。在构思上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有的是情线,有的是理线,有的是物线,还有的是景线。不论是何种线索,皆服务于散文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与生活图景相结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从情与景、意与境两方面进行联想,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要从散文的巧妙构思入手,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境,感受作品的情,体会作品的情境。学生通过领会、感受、体验、激发想象,进一步去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生活,接受作品艺术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陶冶和熏染,获得美的享受。

三、着眼于散文优美语言之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散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优美语言,每篇散文都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在语言运用方面,散文要求也十分严格,它不像诗歌那样高度凝练,韵律和谐;又不像戏剧那样讲究个性和动作;更不像小说那样具体细密。散文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准确精练,以少量的文字包含了大量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散文语言精练之特征。散文追求诗意、形神具备、意深旨远的艺术境界;散文语言必须清新明快,活泼生动,形象逼真,感情充沛,这就决定了它语言优美的特征。只有正确运用优美的语言,才能有助于表达那些美丽壮观的场景、热情奔放的感情和美好崇高的理想。散文又是以抒发作者的感受、感情为主的一种文体,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着重其人、其事、其物、其景给读者的印象、感受和影响,其实都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是作者情感的真挚流露,真情的流露总是自然的,因而也是朴素的。“朴素见真情,平淡留深意”。了解了散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体现这些特色,要做到散文语言精练,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神情特征,选用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或从意义相近的词语中挑选出那些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贴切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习朴素语言。

四、着眼于散文灵活多样的结构之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文的体式众多,是一种灵活、自由、洒脱的文学体裁,可以写成优美的诗歌,不讲韵律,可是意蕴朦胧。又可以写成类似小说,无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情节跌宕多姿。还可以写成类似话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能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人情世故。散文的结构千姿百态,既可以时空为序、逻辑事理为序、事物分类为序,又可以双线交叉、两线平行、曲径通幽、比兴叠合。

精美散文篇8

著名诗散文作家、教授陈朝慧(笔名淡墨),他“积一生之守候,用毕生的探索和追求”的艺术成果: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淡墨散文精品选》。全书精选了作者诗散文作品142篇,35万字。共分八个部分:情系红土地、人与自然、东方女人花、云南时空、情感驿站、梦萦故乡、哲理人生、今昔校园。这部作品,是他生命中的一朵褶褶发光的火星、是他用心血和汗水浇开的一朵太阳花。

这部书名为散文精品,实际上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即“诗散文”的精品。

“诗散文”(Poetic Prose)是西方传来的一种新文体。就是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加入了诗的元素,包孕着诗意的散文。既有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又有诗歌的诗意内核。它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浅层次的叙写,它是把生活用诗的精神孕育后再呈现给读者;它是散文诗的生长和延伸化,虽然是介于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但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诗散文的生命是自然,诗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诗散文的起源和归宿是情感。要而言之,诗散文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自然、自由、情感”,即描写的是天籁自然,追求的是灵魂自由,抒发的是内心情感。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还是从意蕴、章节、韵律上看,它都具有鲜明的诗的特质。

在我国文坛上,写散文者不乏其人,也不乏大家,但写诗散文的人却很少。在我国文学史上,虽然曾经有一些诗人、作家,也写过一点诗散文,如朱自清、郭沫若、何其芳、冰心等等,但都是偶尔为之,远没有规模化、文体化,而且大多数缺乏自觉的诗散文的文体意识,所以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能体现诗散文文体的独立文本。早年,淡墨也主要从事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只是在不自觉与不经意之中写一点诗散文。他说:“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都在寻找”。“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如何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的问题”(《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后来,才慢慢有所感悟和追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自觉地从事这种文体的探索和创作,在《散文》、《随笔》、《青年文学》、《十月》和美国的《世界日报》、台湾的《新生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散文作品,并且还入选《中国新时期新锐散文鉴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等数十种选本。当文坛诗散文创作才初露端倪之际,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淡墨散文精品选》,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自成体系的“诗散文”文本。

《淡墨散文精品选》的出版,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散文创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诗散文创作的可喜收获。本书未结集出版前,这些作品在国内就有广泛好评。去年一出版,更得到了散文界的一致好评,仅在他的新浪博客“淡墨的诗散文”上,作家、评论家、文友、博友,为《淡墨散文精品选》撰写或贴出的全面而系统的评论文章已有数十篇。著名散文家、原《散文月刊》主编贾宝泉先生说:“我对淡墨先生的散文是熟悉的。在我主持《散文》月刊期间,屡屡将他的作品列为头题。我读过淡墨先生两本散文集。给我的印象,括而言之:他的散文的中心部分是诗意的”,“淡墨先生的散文并不一味淡,往往倒是色泽明艳,语调欢快,镕裁地方语汇翻出新意境。对于他所心爱的云南,大西南,舍得泼墨。淡墨先生的散文蕴涵某种文化自觉,或谓文化统一性,他着力于将这种文化自觉或文化统一性转而成为有血有肉的客体生命,让云南成为云南,让大西南成为大西南。这大概是他心中难以松释的情结,也因此而为命笔的长久动力”。(引自贾宝泉先生对《啊,乌蒙山》的评论)。最近他看了《淡墨散文精品选》后又评论道:“这是我国写云南生活自成体系的独特作品,在云南散文中一枝独秀”。由于贾宝泉先生多次在他主编的《散文》上刊发淡墨的作品,所以对淡墨诗散文的评论很准确、很得当。

淡墨这部诗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提炼的前提下,以淳朴的诗心、凝重的感情、神采飞扬的文笔,泼墨书写云南最独特的高原人生。这是一本渗透着浓郁诗情和“对红土地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书”(《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他说:“又依恋又不满”“便是我这部作品的基调”,“我对这快土地爱得深沉!”(同上)。他笔下高原汉子那种淳朴豪爽的气质、顽强坚韧的性格,与死亡、大自然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的不屈与刚毅精神,不能不让人滋生由衷的爱慕之情,进而产生无比的崇敬之心。像《走进滇西》、《酒神》、《金江船夫》、《阿昌刀》、《猎神》这些作品,都不乏这样一些不屈不挠的高原人形象。他蜚声文坛的《走进滇西》开篇即是:“那么多大山手挽手肩并肩的站成滇西,像一群不懂得匍匐的汉子,将头颅越昂越高”。威猛的高原汉子“不害怕人生险恶”,酮体里充满了“顽强和坚韧”,像一座座“连绵的群山”。 他笔下的滇西,是云南高原的象征,是云南人的化身。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把滇西群山比喻成不懂得低头的高原汉子:伟岸、蛮荒、剽悍、粗犷、博大,令人震撼。他在《酒神》中则这样写道:“高原汉子的太阳是从酒碗里升起来的。酒就是他们的女人。生活里没有酒就没有兴奋和燃烧。围着火塘端起海碗喝呀,一碗接一碗,饮下这火辣辣的人生。喝了酒,他们大怒江一样跌跌撞撞地走路,用酒烧红了的眼睛看大山跌倒,世界摇晃……”而金江船夫,则是“金沙江峡谷八卦炉似的,风雨雷电熔冶了他的性格。他背纤,每天都要背断千万缕阳光,然后峡谷黑了下来。江风拉直了的船纤,到底拧不过他的肱二头肌。他的形象属于石块和青铜。”高原汉子挺拔伟岸的形象,突兀地耸立在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淡墨笔下独特而别具个性的高原汉子的形象,他为滇西的艺术画廊浓墨重彩涂了一笔!

淡墨对生他养他的云贵高原充满着深情、至情。他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腻,对生活的感受异常敏锐,对景物的描写分外传神。如果说“高原汉子”是淡墨心目中一个综合的形象,那么高原老人、森林的女儿、山中孤独的女人,便是具体的形象。他用极为简洁、传神的笔墨,把他们勾勒得栩栩如生。就是这“又男性又女性的高原”,产生了丰富中国历史的“高原上的高原”:郑和;产生了“照亮了不朽的文化”的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淡墨说“高原是一组群雕”。正是这些高原人书写了高原璀璨的历史,丰富了云南高原的历史文化。

淡墨长于抒情,长于在散文境界中营造浓郁的诗意,篇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笔笔都流露出真挚感情,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篇章都落笔于云南的本土生活。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动地表现了云南高原汉子,在和死亡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展现出来的顽强而又坚韧的生命力;抒写了乌蒙山人的苦闷忧郁及其奋斗历程。对美丽的红土地,神秘的南高原的种种鲜活的生命和情景,他都以真诚的心灵、生花的妙笔,进行了诗意的雕刻,在丰富神奇的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情感。他的诗散文的内容,完全是生活化的;他的诗散文的意象,完全把生活诗化了;他较好地把诗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诗化这一矛盾对立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比如《阿昌刀》,这篇就是他把生活诗化、把诗生活化的典型代表。他写阿昌刀的诞生:“红土地上的人喜欢把青春交给火焰与燃烧,将风风火火的人生放到铁砧上去锻打,锻打一种不卷刃的精神。大汗淋漓的黎明和黄昏从炉边离去,锻打,大锤和小锤轮番锻打,杂念和渣滓、懦弱和胆怯在铁锤下溅落。锻打,抡起太阳和月亮反复锻打,将生命和意志楔进纯钢的刀刃。锋利的阿昌刀就这样在燃烧的岁月中诞生”;写阿昌汉子的英雄气概则是:“蘸着凛冽正气,阿昌汉子将一柄秋天磨成刚正不阿,磨成一缕无情的寒光。在盛大的节日里,阿昌刀便以一种欢乐和激动从刀鞘里窜了出来,飞舞龙蛇。佩上阿昌刀,立在人的面前,腰杆便青松一样挺直了。佩上阿昌刀走在人群中,男子汉的气质便金子一样亮了。可佩阿昌刀的男人不是飞檐走壁的大侠,不是绿林好汉,不时兴《阳光三迭》,不会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们用朴素如泥土的情感擦拭锋刃,唱着土得像大山一样的山歌去闯荡人生,浪迹荒原。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大都会的长街上,让外面的世界写上惊叹号!”“寂寞的山箐里,篝火将英雄的万丈豪情映照得明晃晃的”。多么酣畅淋漓!何等痛快萧洒!这样的高原人,让我们每一个读者,特别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高原的人们豪情倍增!

淡墨的视野广阔,选材多样。几乎每篇都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灵彩飞动的语言、精雕细刻的描绘、新颖奇异的想象、如诗如画的境界、五彩斑斓的画面、生动鲜活的形象。比如他笔下的滇西:“滇西被太阳晒得很黑。滇西有很适宜生育的骨盆”(《走进滇西》);他笔下执着眷爱的红土地: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弯弯拐拐的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总也扯不直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情系红土地》)。再看他笔下的乌蒙山:“乌蒙山大大咧咧的,背火药枪,说粗话,还将山歌的藤蔓甩过去缠女人。饿了,就用柴草烧些洋芋充饥;乏了,就和大山上的石头一起困觉。人在长满了山茅草的山坡上睡成大自然,大自然也时常披着毡衫在火塘边向火”(《乌蒙山》)。这些描写把人与自然写得那么和谐。这些描写不仅异常生动感人,而且画面优美、意蕴醇厚、哲理深刻。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一席美味的精神“大餐”,而且会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转贴于

淡墨对云南的山水人文、风土人情、禽鸟秘境,都写得十分深刻优美,让人回味无穷。最能体现淡墨的诗散文理论的作品是《不该走出崖画》。这篇作品感情激越,构思完整,形象鲜明,境界空灵幽深,刻画了一对“属于高原”、本身“就是年轻的高原”的恋人,在一个小站上即将分别时,那割舍不断的相思与震撼人心的苦恋。通篇以浓烈、深挚的情感,抒发了两人绵绵的相思,美丽的回忆,殷殷的嘱托,絮絮的情话,款款的诉说,深情的告慰,体现了深深的眷念和难舍难分的情怀。全文泼墨抒情,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般自由,而且一气呵成,一情贯通。对这篇长达5000字的作品,作者在题记中说:“崖画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美好的一切。”可见“不该走出崖画”,并非直指走出云南高原,而是指不该丢失人生最美好的东西:爱情。对象征人生美好的一切,都应该固守和握紧。

凡是听过二胡曲《空山鸟语》、唢呐曲《百鸟朝凤》(又名《百凤朝阳》)的人,都会对那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十分难忘。要想用文字把这种意境描写下来,把旋律与和声记录下来,实在不容易。但是,淡墨做到了。他的诗散文《空山鸟语》,抓住“空山”的特点“静”,鸟语的特点“动”,从静到动有序地展开,在静中写动,动中寓静,用语言镌刻出了一曲诗散文的“空山鸟语”,使读者从文字中享受到了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情趣美。

毫不夸张的说:《淡墨散文精品选》是云南高原的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诗的雕塑,正如他自己所说:“红土地,艺术和生命的本源”,“诗和山茅草无声地在这里发芽,那弯弯的红土路,是我作品中无法甩掉的情结”(《淡墨散文选·序》)。他把这片神奇的土地刻画得分外美丽和神奇,他把南高原的汉子和女人,雕塑得伟岸、彪悍,峻拔、豪爽;虽有几分野性,但又有满腔柔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淡墨的诗散文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审美效果,正如作者所言: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从生命情感里流淌出来的,是从生活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是跃动着生命情感的形式,地道的粮食。”(《守望者的麦田·自序》);他还说:“诗散文不仅是自然的雕塑,生活的雕塑,还应该是心灵的雕塑”。(《守望者的麦田·困惑与思考》)。淡墨的诗散文,正是高原风情的美丽的油画,高原人的心灵的雕塑,高原沃土的精神食粮。淡墨和他的诗散文是属于云南、属于整个红土高原的。

在艺术上,淡墨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他说:“在我的艺术追求中,我崇尚艺术信息密集与浓缩,不看重生活素材的堆积和散漫;喜欢含蓄,不追求直白;喜欢艺术形式疆域里的自由驰骋,不习惯无边缘的宽松以及墨守陈规的拘谨”(《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他的作品正是他这种理念的实践。

一般地说,散文长于抒情,拙于写人,诗散文写人更是一种难事。淡墨探索了诗散文写人的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抓住有价值的事件、生动的情节、闪光的细节、情感发展的脉络,进行提炼与浓缩,在关键处加以镂刻和勾勒。写作时求简不求繁,求精不求细,三刀两斧便把形象雕刻出来。这一技法,除《不该走出崖画》等篇有所体现外,他写到的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历史女人:虞姬、慈禧等,也大多采用了这一技法。比如他写虞姬的身姿是“且柔且细的常春藤”,写她的美与爱是“一朵从战争的缝隙里开出来的娇艳的鲜花”;写她的自刎是“用三尺龙泉剑将她嫩秧秧的生命和爱情割破”,多么形象、多么鲜活!特别是他写“用美软软地整治男人,用美紧紧地贴近皇权”的慈禧时,除了异常形象外,更增加了几分深刻。写她的美丽仅仅三句:“穿着很美的旗袍,拎着一块很煽情的丝巾,扭着性感的腰肢”,“让神州所有的辫子都臣服一个女人”。正是这位“用美丽消磨男人”的女人,“她的美丽如罂粟花的毒素在岁月中积淀,末了,这个老妇人的心便变成了一坨海洛因”。寥寥几笔,就将慈禧的妖冶的美丽、疯狂的嫉妒、无比的狠毒,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你深深感到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集“皇权,独裁,又混血着巫婆和恶魔的化身”。

淡墨的诗散文格调高雅,诗意含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审美“空白”,营造了较大的审美空间。请看这些描写:

“他狠下心来要走了,像大叶岩角藤一样的爱情都缠不住他”(《森林的女儿》);

“一个腰肢很细很细的女人,一把抱住了高原上一段很粗犷的历史”(《庄硚王滇》);

“一个风流的娇女子,醉倒了整个汴京”(《李师师》);

“一条执意要流去的河,大山都拦不住”,“你想变成一条河,你要用自己的浪花托起那颗心,你要用自己的浪花托起他那条船”(《江河水》);

“滇西是一个情感的泥潭,踩进去就拔不出脚来”;“只有在这晚风徐徐地吹拂的时候,滇西人才有了闲暇在月光下用歌谣敷自己的伤口”(《走进滇西》);

“走进香格里拉,便是进了一个人间仙境。只有波光粼粼的纳帕海湖边那些黑颈鹤悠闲得很,清高得很,装出一幅不在乎鱼虾的样子,昂首在那里作绅士散步。天上那些像吉普女郎一样流浪不定的云们,此时似乎也有了闲暇,在这湖边反复漂洗她们美丽的衣裳。表情严肃的山岗,远远地在天边入定打坐,静穆得像一些思想深奥的哲人。”

“田野的青稞架上,晾着秋天金灿灿的阳光。”(《秘境香格里拉》)

这些描写,真是要多迷人就有多迷人。

淡墨特别善长于炼字与炼句,他的有些词句,表面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精炼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比如他眼中的“乌蒙山月”:“不黄也不白,是叶子烟熏过的,苞谷酒泡过的”,“秋天,月亮挂在树上,是金黄的。乌蒙山月,一种冷冰冰的燃烧”;他眼里的元谋土林:“大自然展览自己独特的艺术群雕”,是“风化了的卢浮宫”和“凝固了的古战场”; 他笔下的山谷:“山谷静静的,阳光像小猫的舌头,无声地在舔森林中那帧湖泊”;“阳光嫩嫩的金色撒在草地上,悠然的鹿群有如美女散步……一个个美丽的蹄子溅起一朵朵美丽的音符”;“岩石是被抚摸过的雕塑,湖泊清澈得像少女还没有阅读过爱情的眼睛”(《空山鸟语》);“小鸟啄不破山谷里的天籁,过往的风偷不走这里的神秘和幽香,天上的云们像一群娇艳的唐朝仕女,拖着裙幅,抿着薄薄的嘴唇,飘逸地从蓝天上走过”(《渐行渐远的马帮》)……这些描写,既是奇妙无比的诗句,更是精妙绝伦的散文绝句!

淡墨还刻意追求诗散文语言的“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指艺术总是以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使人的生理和心理获得一种新鲜的刺激和感受。这种“陌生化”,与“第一自然”相比,永远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正如齐白石所说,艺术与生活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接受空间,以及想象、思索、回味的余地,从而造成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悬念之美。

淡墨对诗意、诗境的营造,对诗句的锤炼,值得那些文章语句粗俗、意味寡淡、结构紊乱的作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精美散文篇9

一、明定向之美

选材的广泛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散文的异彩纷呈,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仅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看,就有写人叙事型、借景抒情型、即事明理型等不同类型。同样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悟,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表达的方式自然不同。阅读散文,首先就要明确这种“类型”差异,选择最适合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散文阅读教学,必需立足于文本特质,充分发挥“这一个”的功能和效用。

如《故都的秋》即属借景抒情型,那自然要通过对所绘之景的形象感知去分析体味作者的眷恋落寞之情。像《囚绿记》这样的即事明理型散文,自然要通过对琐而有序的事件的梳理去把握品悟作者珍爱生命,追求自由光明的理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明确了散文审读的思维指向,“按图索骥”,才能真正步入作家匠心独运的奇妙的散文世界。

二、品语言之美

散文之美首在语言,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不仅有清泉出谷、叮咚悦耳之音韵美,更有清水芙蓉、清新雅致之意蕴美。

文质兼美的散文,其语言必如珠玑,读之诵之,琅琅上口,韵味悠长,散文教学自当从品节奏、旋律、回环等角度品其音韵之美:

1.音节顿挫轻重的节奏美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开篇的这段文字,正是借助音节的顿挫轻重,将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之秋思自然地融为一体,真切地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深沉眷恋。诵读这段文字,开篇的“无论”、“总是”要重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深挚情感。“可是”的转折更好地强调、凸现了“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连三句的铺排,应注意其间的停顿间隔,同时要强调尾词“清”、“静”、“悲凉”,这是以时间的延宕来拓展(引发)人们对作者所述秋景的深入思考。最后一句中“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似乎可以省为“要从杭州赶上北平”,可是从原句的“顿挫”中,不是更能让人感受作者“不远千里”“想饱尝一尝”“故都”“秋味”的深情么?

2.声调抑扬起伏的旋律美

声调从语言音位学上看,是起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从语言的音韵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加以巧妙安排,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富有音乐美感的“语流旋律线”使得情感之泉汩汩流淌,润人心扉。

试以音节声调的“平仄”来品读《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的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短短一句话,却平仄相间,高低有致,自然形成了抑扬起伏的“语流旋律”,浅吟低唱中凸显景物的素淡朦胧之美,引发人们关于“临风飘举”的美好遐思。

3.韵律张弛有致的回环美

排比、顶真、对偶等是散文锤字炼句常用的辞格,这构成了散文语言清流漫溯,翠峰逶迤般的回环之美。如《囚绿记》中: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这里的长句、短句各得其宜,开首一句感叹,引出第二句的排比铺陈,尽显“绿色”的“宝贵”之处;长句突显因“怀念”而“等焦”的心境,第四句简直就是对仗工谨的佳联,“水白”“草绿”,由形及神,写尽了绿色之于“我”的弥足珍贵。

音韵之美是散文语言形式美特质,意蕴之美是散文语言的内容美特质。散文语言的意蕴就在于其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质:

1.绚烂与朴素的辩证统一美

绚烂的文字华丽、奇巧、活泼,平实的语句自然、亲切、真挚,似乎绝然不同,而成功的散文家却能将二者水融,优美的散文总是“美而不艳,鲜而不腻”。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坡的“朴素之极,乃为绚烂”,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小狗包弟》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表面看来只是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但阅读下来却能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2.凝练与畅达的辩证统一美

凝练的文字言简意丰,甚而意在言外,畅达的文字行云流水,甚而酣畅淋漓。文质优美的散文总是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自然成趣。读来自有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流石之感。

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诵读之下,自能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3.明快与含蓄的辩证统一美

明快的文字明朗、率真、舒畅,含蓄的语句则深沉、有趣、耐嚼。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读之如啜香茗,神明气爽;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一路写来似乎只是作者对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的回顾记忆,但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读来耐人寻味,一句反问精当地概括了梁启超的“学问”“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气度,更突出了梁启超“当世”罕有人比的地位。

三、析情境之美

情境,本来是指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境同艺术发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情境逻辑”。英国现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是艺术情境决定了艺术家发现什么,表现什么,创作什么。同样,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离不开一定情境的制约。

散文常常“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论人情”,就是因为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一粒沙”、“半片花”引发了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情动辞发”。审读散文,只有明悉引发作家创作散文的艺术情境,建构起与作家情感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明晰作家寄寓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深意。

“情由境生,境由心造”,散文优美的情境正是作家以心感悟自然,体悟人生,情注于内,理寓其中的思维结晶。很难想象,一个浑浑噩噩的匆匆过客,一个情感匮乏的人,能够洞察出世界的奥秘;更难想象,一个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一个缺乏生命体验的人,能够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散文中的情境不是追求妙肖自然,而是力图示其神采、传其神髓。审读散文,明确了“作者胸有境”,才能做到“入境始与亲”。

四、悟旨趣之美

散文旨在抒情,表达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抒情自然见“性”,表露作家深切的人生感悟。散文的题材虽涵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但其核心应是作家作为个体对生存的反思。或者说,散文就是作家个体生命的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散文是作家知觉、感觉相融合,通过思维思辨,观照内省的终结形式。最终,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处于社会、自然命运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优美的散文恰如“精神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它必然能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培育功能。应该说,这是散文审读价值的最高体现。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就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四美”特质决定了散文教学无可撼动的教学地位,但是要想实现散文教学实现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的价值,就必须关注教学的“二难”――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一个事实,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和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在交流分享智慧情感、一起幸福成长的“生命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散文教学不仅要习得文章技法的知识,更要品悟文本中潜藏着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散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文本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必须实现双主体的渐变,即教师引导、启发、讲解、点拨,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散文文本的学习必须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精美散文篇10

一、 文思的散步

文学评论家龚鹏程在《文学散步》中对“文学散步”做这样解释:“因为散步虽有起讫,却无规矩;虽有章法,却不期于严谨精密。偶然适志,更不需如舞蹈之必博人欣赏赞叹。”他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样,都是属于文艺的“散步派”。散步,意味着不追求严谨的形式,收放自如,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结构。

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反复出现的“散步”,首先在散文结构上起到了串联的作用。由第1小节北方冬天躲在“屋里”到南方冬天“屋外的生涯”,采用了对比方法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实际上暗写了渴望外出“行走”;第5小节作者又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7小节的微雨寒村图,如果没有徐步缓想,在点染间哪有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第9小节作者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日本人叫做Hiking(徒步旅行),德国人叫做Spaziergang(散步)狂者;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文中的“散步”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洒脱无羁地宕开,合拢,正是郁达夫散文流水般的独特行文方式。

在郁达夫看来,散文创作秘诀是“辞断意连”。如他描绘的画面内容丰富,角度多样,而且在表现手法上,除了记叙,还有抒情、议论、点染、对比等不一而足,使得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体现出变化美和波澜美。“寒村微雨图”还展现了一个绘画的动态过程,“江南雪景图”描写了日暮到次日早晨的美好景致。情感在实与虚之间过渡,外到内之间转换流动,让人感到一种身心愉悦的思绪上的散步,审美上的散步。

其次,他 “散步”意识又体现在不拘形式的家常闲话似的言说。他既用了“粗细对称”的句式,“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河港交流,地滨大海”“门对长桥,窗临远阜”“得失俱亡,死生不问” “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等等,音节和谐,有着整齐错落有致之美;同时交替使用很多短句,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气韵流畅,如“凡、都要、或、却是、不必、也不至于、间或吹来,至多也、便又、岂不也、虽则、但、总觉得是、说不定还、若、实在是、且又、也许不尽”等,虚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情感更加绵密婉转,含不尽之意蕴,仿佛随笔所欲却又丝丝相扣,其自由、流畅、充满灵气的文字,实现了文字的“散步”和净化,从而造成一种江南冬景明朗的氛围,让我们尽情沉浸于曼妙的情调中。

二、 审美的散步

文中第6小节写道“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他几乎不惜一口气用了最好的三个词语“实在是”“特异”“恩惠”,还加上“清福”一词,即安心之福。“散步”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轻松、安闲、满足的生命状态。“散步”于作家来讲,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体验,因此作家用了感激的口气叙述,深情地抒发了寒郊散步所带来的内心幸福和震撼,“决不会”更是强化了自足感。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可见散步具有缓慢、随意、自在等一些特征,与暴走、跑步、赶路等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少去速度和目标,多了闲情和审美。“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那么散步是人对生活空间细腻感知的行为过程,这过程包含着一个从“异化性”场所到自我空间和审美生存转换的可能性,弥漫着一种诗意与审美的体验。

审美的散步,所带来的是自我与自然现象间朦胧而无所不在的一种交叉体验。随着文字隐退了自身,让位给了外在风物:风雨润泽的江南冬郊、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白色的芦花和红叶、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顶部赭色的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些充满情味的景物中洋溢着他内在的闲适沉醉的悠情和欢愉的生命情绪。在铺陈的生命情绪背后,作者渴望表达的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使我们顿时感到由物质向精神境界的跃进。“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这是何等的气度啊!它是一种欢欣与鼓舞,是对持续的不灭的生命的赞美。作者还信手引来雪莱《西风颂》中“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的诗句,传达出“冬天并没有因此埋没人的希望”的意味。他说“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最容易体会”的前提条件是在“江南的山野”,隐含着深沉内敛的生命气质。这些审美情趣和生命思考与散步的心情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