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16:54:27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篇1

生老病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但是一般老百姓只看到现象,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因此,有人就把这些生命现象归结为上帝和神灵。直到本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才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化学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一种遗传物质,正是由它来决定男女、高矮、胖瘦和生老病死的。50年代,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清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初,又发现了遗传密码。我们通常所听说的基因就是DNA上特定的片断。那么,基因在人体细胞中的什么位置呢?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发现人体细胞核在分裂中期可见一些棒状小体,这些小体称为染色体。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称为性染色体。前面讲的DNA就位于染色体上,因而基因也位于染色体上。

近期研究表明,人类总共大约有5万到10万个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控制一个人出生到老死,太太平平过一生,但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无法避免地要接触这样或是那样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能够引起所谓基因突变,这样,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这种突变了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就变成了遗传病。科学家们还发现。即使一般的传染性疾病也与基因突变有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人会被传染上某种疾病,另外一些人则不会;易于被传染的人,他(她)就存在与正常人不同的易感基因。

既然我们知道了决定人类生老病死的是基因,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人类这5万到10万个基因的结构、位置等,它们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突变形式?哪些疾病与哪些基因相关等等?8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达布科提出了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即著名的Dulbeeco标书。这是一个十分庞大宏伟的计划!假如我们把人类基因组中所有信息全部印出来,其篇幅相当于13套大英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人类基因组计划任务之艰巨,因而有人把它与美国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并称这一计划为大科学。这一计划几经科学界热烈的争论,到1989年,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并责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能源部负责执行,美国政府决定拿出30亿美元从1990年开始到2005年将人类5万到10万个基因信息全部搞清楚。

这一宏伟计划开始执行后,立即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并积极投入这一计划的研究。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类基因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为人类造福的一件大事。每一个国家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协作共同开发。再者也防止某一个国家垄断这一成果,并防止商业化,事实上已出现这方面的苗头:如1993年美国克隆(制作)了一个乳腺癌基因,随即被一家公司以2000万美元买断;1994年克隆(制作)了一个肥胖基因,又立即被一家公司以7000万美元买断。尽管遭到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但仍然无法阻止这一商业化的操作。这样,如果别的国家不积极参与这一计划,将来就得化巨额资金去购买基因专利。这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鉴于此,我们国家从1991年就在一些年轻学者的推动下,成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协作组,得到党中央和国家科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成立南北两个研究中心,分别由陈竺院士和强伯勤院士挂帅。最近,在上海浦东我国第一个部级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已经挂牌。可见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已步入正轨,我们会在这计划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基因组计划执行以来,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巨大的进展,目前已经克隆的人类疾病基因超过2000个。预计人类基因组计划将按时或提前完成,在不远的将来,人一出生后,就可以通过这一成果检测出你将来可能会患什么病。从而预先制订预防措施。

一旦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将对医学界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是疾病的诊断,传统的诊断是从病人的症状推断可能的疾病,而通过基因水平的诊断,则可以越过症状直接从分子水平判定病人的病因,其准确性是传统诊断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到下一个世纪初,我们可望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实现基因水平的诊断,这样再辅助以先进的医疗仪器,可望准确无误的诊断各种疑难杂症,使得患者能得到及时地对症治疗。

阿波罗计划篇2

争论不休的话题总是会呈现一种波浪形的演进模式,时而被人关注又时而被人冷落,最近全世界的热点议题和月球有关,要说把人们对月球这股热情捣鼓出来的事情,那当然是“阿波罗”了。这个阿波罗可不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光明之神阿波罗,而是老美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整出来的一系列月球之旅(天啊,说到月球之旅又怀念起了Michael Jackson,人类的联想思维真可怕)。4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不少阴谋论者和怀疑论者仍将阿波罗登月计划视为老美的一场高明骗局,人世间纷纷传说这个计划是美国人为了在航空航天技术上对俄国人进行打击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山寨产品――冷战中两国的这场对台戏唱得可是让咱旁观者津津乐道。

说起阿波罗,我们一般想到的是说出“人类的大步”那句名言的阿姆斯特朗乘坐的那一架飞船。当然这种印象有些片面,其实阿波罗计划中共有17架飞船跨出咱的大门去拜访月球(载人登月的则有6架),而在这17架飞船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首次将人类带到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近日随着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40周年庆典的举行,对登月真实性的争论又不断涌现,有人继续怀疑老美搞“山寨登月”,还言之凿凿地列出了不少新的旧的“证据”。不过哪知就有这么巧,NASA一下子把登月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拿出来了!

NASA一架名为LRO的月球侦察卫星在工作期间进入了绕月轨道,敬业的它不停用其自带的相机(LROC)对月亮美眉进行猛拍。下面这幅照片中的月亮美眉的面部有一个很明显的白色印记,当怜香惜玉的人们认为漂亮的月亮不幸受伤时,却猛然发现那原来是阿波罗11号飞船的剩余组件。在经历了40年的沉寂后,它仍然静静地躺在月球表面。不过这个小玩意在照片上所能占到的面积实在是有限,芝麻般大的面积让咱们就算把眼睛焦距调了又调都看不清楚。当然叫它小玩意则有些小看了它,尽管在图片上微乎其微,要真放在你那100平方米的家里,估计全楼的人都会给你提意见,因为你家里根本就放不下。

这下你相信当年人类的月球之旅了吗?如果你还不相信的话,恐怕在举证方面你不会是老美的对手。因为在发现11号飞船的组件后,NASA又相继发现了除12号之外的所有阿波罗系列飞船的着陆点。尽管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舱在地图上看起来都非常的小,不过它们可都是真实存在的。

有了如此确凿的证据,世人是否就会完全相信那次月球之旅?这一点《Geek》不得而知。也许会有人说这些照片也是伪造的,“山寨登月”的言论恐怕还会继续下去。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恐怕只有当技术发展到咱们从本地的火车站骑自行车出发,沿着“地-月线”一路蹬自行车上去,中途还能找个小旅馆歇歇脚的情况下才行。

阿波罗计划篇3

比尔・凯恩:是洛克达因公司的前雇员,该公司制造了用于“土星5”号火箭的发动机。凯恩并不是技术人员,他在洛克达因公司担任图书管理员。凯恩个人出版的书籍《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美国耗资300亿美元的骗局》中多处提出指控,掀开了关于登月行动可能是骗局的讨论,NASA及其他机构已揭穿这本书中的一些说法。

巴特・斯伯里:是一个电影摄制者,为其公司AFTH监制并导演了四部电影,包括2001年的电影《登月途中一件有趣的事》,审查了关于骗局说法的证据。其中提到的观点再次被各方证据揭穿,包括sveetor的系列电视剧《月球遗产》,该剧试图反驳纪录片的主要论点,即“何波罗”机组人员伪造了在低轨道地球指挥舱的距离。斯伯里认为通过利用地球的透明度达到了其影片的拍摄效果。但是巴兹・奥尔德林一拳重重地击在了他的脸上。巴兹・奥尔德林指责前宇航员是一个“懦夫、骗子加小偷”。斯伯里试图奥尔德林,但他的案子被抛出法庭,并且法官裁定说,由于斯伯里的侵入和攻击行为,奥尔德林有权做出回应。

威廉・L.布赖恩:一位核工程师,他于1982年自行出版书籍《月球门:美国太空计划中被抑制的结论》。他在书中争论了月球表面重力。

大卫・佩尔西梅:是一位电视制作人、视听觉技术专家及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成员。他和玛丽・班尼特合著了《黑暗的月球:“阿波罗”任务及其告密者》,并合作拍摄了《月球上发生的事情》。他认为NASA故意插入了肯定会被发现的错误,引导公众“公开揭露骗局”。

拉尔夫・雷内:一位发明家及自学成才的工程师,著有《NASA忽悠美国》一书。

查尔斯・T.霍金斯:著有《美国如何伪造登月行动》一书。

菲利普・劳罗斯:法国作家,著有《NASA撒谎了吗?》和《月球上的光亮》。

詹姆斯・M.科利尔:美国记者兼作家,于1997年出版《仅是一个纸月球吗?》。

马库斯・艾伦:英国Nexus杂志的出版商,他认为着陆器的照片不能证明美国曾载人登陆月球。

艾伦・拉能:导演了《我们真的去过吗?》。他获得了美国影视金鹰奖及国家艺术捐赠的两项研究基金。

克莱德・刘易斯: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

大卫・格罗夫斯博士:Quanteeh图像处理工作人员,曾经处理过一些NASA的照片。他说他能查明使用人造光源的确切点。利用摄像机镜头焦距及真实的靴子,他已经计算出人造光源在摄像机右边的24厘米~36厘米处。

参与骗局的被控告人贾

唐纳德・肯特・穆托姆博・斯雷顿:是1968年NASA的字航员。骗局论的支持者认为,斯雷顿是该骗局的主要领导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被指责为“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2”号任务制作了大量影片。据称,在1968年早期NASA秘密接触库布里克,让其指挥前三次登月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发射和降落是真实的,但是当登月之旅的伪造影片“现场直播”时,太空飞船应仍在地球轨道上。

“阿波罗”任务关键人物去世

在关于骗局指控的一个电视节目中,福克斯娱乐集团指出10位宇航员及与载人航天计划相关的两位公民的去世,可能是为了掩盖骗局而遭杀害。

泰德・弗里曼(1964年T-38空难);

埃利奥特・斯和查理・巴塞特(1966年T-38事故);

维吉尔・格里森(1967年1月“阿波罗1”号火灾),他的儿子斯科特・格里森说那场事故是一起谋杀;

爱德华・希金斯・埃德-怀特(1967年1月“阿波罗1”号火灾);

罗杰・查菲(1967年1月“阿波罗1”号火灾):

爱德华・埃德・吉文斯(1967年车祸);

克利夫顿・C.威廉姆斯(1966年10月T-38事故);

X-15飞行员迈克尔・I亚当斯(1967年11月X-15飞行测试中去世的唯一的X-15飞行员);

小罗伯特・亨利・劳伦斯,空军载人轨道实验室飞行员,1967年因飞机坠毁去世:

NASA的工作人员托马斯・巴伦因汽车火车相撞于1967年去世,仅在国会上指控“阿波罗1”号火灾起因而被辞退后不久,被确定为自杀。巴伦是一位质量控制检查员,在“阿波罗1”号火灾事件后,他写了一份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了“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篇4

为了应付在登月前后可能遇到的风险,美国宇航局曾经对宇航员进行了各种“魔鬼训练”。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其中的一些科目。

征服低重力环境

月球和地球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不论是宇航员的行走方式,还是他们的工作方式,都会与在地球上大不相同。如何在地球上模拟月球上的低重力环境呢?

美国宇航局想到了利用飞机。他们找来了一架飞机,让飞机沿着向下或者向上的抛物线轨道飞行。飞机在空中由上俯冲向下飞行的时候,机内的宇航员就会体会到失重的滋味。此外,美国宇航局还专门制造了一种“浮力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内部可以充满水,然后让宇航员穿着宇航服,在里面完成各种动作。由于水的浮力能抵消一部分地球引力,因此宇航员在模拟器里也能体会低重力环境。美国宇航局甚至还把宇航员横着悬挂起来,然后让他们在一堵墙上行走,这种与墙轻度接触的感觉,和低重力条件下在月球行走有相似之处。

这些方式不仅训练了宇航员,还让科学家有机会研究宇航员在低重力环境下的行走方式、肌肉疲劳情况、体力消耗情况,这些研究可以给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未来登陆其他星球提供科学依据。

该死的返程降落

千万别以为危险只存在于遥远的月球,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回到地球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未知数,其中的一个大麻烦就是降落地点。

原本按照计划,阿波罗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回到地球时,太空舱会降落到海面。于是,阿波罗宇航员将面对海水的考验,他们要在迎接船只和救援直升机赶来前照顾好自己。早在1966年,执行阿波罗1号登月任务的宇航员就被赶入游泳池中,练习降落到水面后如何从太空舱里爬出来,如何展开救生筏。后来,为了更真实地模拟降落环境,美国宇航局把训练地点改在了墨西哥湾的海洋中。

由于登月任务充满了未知,因此美国宇航局不能确定宇航员返程的时候是否真的就会如愿落在海面,万一落在雨林或沙漠中怎么办?为此,美国还曾把阿波罗宇航员送到巴拿马运河区的丛林生存学校里,在那里的的雨林中练习如何用树枝和树叶搭建简易住所,和用随身携带的刀具砍伐树木和采集食物。此外,阿波罗宇航员还曾在美国内华达州和华盛顿州的沙漠地带接受沙漠生存训练,除了在沙漠中露营外,他们还要学习如何把一条沙漠无毒蛇变成美味。

采集样品不简单

虽然美苏登月计划只是冷战中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但科学家还是希望充分利用登月计划,来实现他们的科学梦想。因此,阿波罗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重要任务,就是采集月球上的岩石、土壤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科学研究。

最简单的采集样品训练可以在室内进行,宇航员们穿上厚厚的宇航服,用专用的铲子、钳子一类的工具采集地面上的“月球碎石和土壤”。

阿波罗计划篇5

定制化生产带来的管理难题

随着个性化卫浴时代的到来,阿波罗的生产几乎全部面向订单,订单生产(MTO)占企业总生产量的90%以上。而这其中又以定制生产为主,工程定做和散单定做占到总业务量的80%以上。因为大量的非标定制产品都借用标准的产品料号下单,通过备注描述个性化需求,并借BOM生产,从而导致阿波罗的产销矛盾十分突出,库存管理非常混乱。同时,订单式生产带来的庞杂数据,需要制造环节进行快速处理,尤其是客户定制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大量的定制数据需要更为精确、有效的管理,并实现批次跟踪管理。

而套件接单、包件生产、包件库存管理、套件出货的流程特性使得阿波罗如何实现“件进套出”的管理难点十分突出,企业对于完整的成品条码扫描管理的需求尤为迫切。

同时,阿波罗财务管理也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衍生出新的需求。阿波罗有三家独立的法人工厂:阿波罗中国、阿波罗建材、欧科板材。财务管理的要求是在阿波罗中国一个帐套中做所有业务的帐,但另外两个法人要有各自相关的管理帐。这就对企业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的精细化管控也提上了阿波罗重要的议事日程。

信息化需求三级跳

面对日益突出的管理瓶颈,阿波罗原有的信息系统已显得力不从心。之前,简单的进销存账务处理,并没有将关键的制造环节纳入信息系统的管控范畴,并且由于前端业务流程的物流帐与后端的财务账分开管理,不仅令财务会计和财务核算失去了精准的数据基础,高层的决策也缺少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此,阿波罗亟需一套更为开放的信息系统,全面升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起企业全新的集团化管控平台。

2008年,经过长期深入的沟通和考察,鼎捷软件TOP GP ERP系统依托ORACLE强大的数据引擎,凭借在国内制造业ERP领域深厚的积淀与强大的实力,以及系统后台源代码完全开放的无限扩展性,成了阿波罗信息化升级换代的首选。

针对阿波罗的实际管理需求,实施团队进行了3个月的详尽调研和分析,制定了基于TOP GP ERP的解决方案蓝图:

■针对集团化财务管理的需求,制定了集中在阿波罗中国帐套做账,阿波罗建材和欧科板材的账务通过客制抛转程序抛转实现的解决方案。

■针对非标定制产品的下单生产问题,制定了规范业务下单,让订单信息能准确、及时传递给生产部门和成品库存管理部门;整理归纳各类产品的属性,修改系统的多属的解决方案。规范业务下单时根据客户订购产品的属性指定属性下单,将特殊备注也作为特殊属性之一,生成含合同号+项次的非标料号和BOM,以严格规范指导生产和发货。

■针对定制数据的管理问题,在系统标准的订单流程前新增了工程度尺表管理模块,以实现定制数据的科学管理和准确及时地共享;启用并修改系统的多属(属性多达13个),根据度尺表转订单,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含合同号+项次的料号和BOM表,以实现定制产品和物料的追批管理。

■针对“件进套出”的管理难点,在系统的料件主档增加“包件管控标示”,在订单上外挂订单包件信息,订单转工单时抓取包件开工单,工单以包件完工入库,订单包件信息带至出货单,出货单在过账时,自动产生套件的组合单,从而实现“件进套出”的管理需求。

■结合“件进套出”的方案,制定自动组合的条码扫描方案,最终实现成品“每件必扫”的完整的条码进出管理。

从2008年11月立项开始,鼎捷TOP GP ERP系统经历近一年的实施,最终于2009年8月1日在阿波罗成功上线。

应用效益实现

助推运营效能提升

总体来说,阿波罗的TOP GP ERP项目实施了供应链、生产制造、财务、成本等几大部分,应用了易拓ERP的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物料计划管理、料件管理、BOM管理、多属性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总账管理、实际成本管理等几大模块,另外还客制化地新增了定制度尺表、不断阶委外、条码管理模块及防伪税控接口等。

通过易拓ERP系统的实施,阿波罗实现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一体化的需求;产品定制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共享和追踪管理的需求;订单规范化的管理需求;库存及时、准确及精确到架位的管理需求;成品条码完整管理的需求;铝材委外加工准确追踪管理的需求;成品既做批号管理又灵活调货的管理需求;非标物料精确配套管理和快速挑选的需求;浴室家私等产品包件进、套件出的管理需求;计件工资和生产成本系统自动计算等。

在库存管理方面,在导入TOP GP ERP之前,阿波罗的库存准确率仅为65%,且有大量负库存。而在系统导入后,阿波罗的库存准确率达95%以上,彻底杜绝了负库存。而且实现了物料架位号管理,为未来的立体仓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件进套出”管理方面,从套件下订单到包件开工单,再到包件条码扫描完工入库,最后到包件条码扫描出库,自动产生组合单实现套件出货,困扰了阿波罗多年的“件进套出”管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结合“件进套出”管理方案,鼎捷协助阿波罗实现了条码生成、条码打印、条码扫描入库、条码扫描出库、条码库存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条码管理。

阿波罗计划篇6

根据赖斯与捷克外长签署的总协定,美国将在捷克布尔迪地区建立反导雷达预警基地,并在该基地部署250名士兵,捷克在该基地驻扎一名军官,美国对该基地拥有指挥权和管理权。在捷克建立反导雷达预警基地是美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美国国务院在7月10日的一份新闻稿中称:“此为保卫捷美两国及其他北约盟国免受射程越来越远、技术越来越精良的弹道导弹袭击的一个重要步骤。”

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谋求建立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在东欧地区,美国计划在波兰部署10个导弹拦截装置,在捷克建立反导雷达预警基地。

布什政府2002年开始与波兰、捷克政府就可能性进行非正式谈判,2006年开始讨论计划的一些具体细节,正式的谈判直到2007年1月才开始。至今,波美谈判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而捷美谈判则取得很大突破。2007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问布拉格,与捷克领导人讨论了建立反导雷达基地的相关问题。2008年1月中旬,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局长奥贝林访问捷克,不久,捷美进行了有关反导雷达基地的新一轮谈判。在4月初的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期间,捷美两国政府宣布已就反导雷达基地总协定达成一致,并计划陆续签署相关协定。在7月8日赖斯的访捷行程中,最终完成了协定的签署。

捷美反导雷达基地的签署为布什政府留下一份外交遗产。根据布什政府的时间表,欧洲反导系统将于2011年开始部署,2013年投入运行。为此,布什政府在2009财年申请了7.12亿美元的财政拨款,专门用于该计划,其力度可见一斑。再加上波美谈判迟迟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亟需在捷美谈判中取得突破。

在捷美为协定签署而高兴的时候,一旁的俄罗斯则恨得牙痒痒。俄罗斯一贯反对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2007年2月,俄前总统普京在“慕尼黑会议”上严厉批评美国的反导计划,并扬言退出《中程导弹武装力量条约》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在四个月之后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普京“巧妙”地提出愿与美共用位于阿塞拜疆的雷达站。今年4月的俄美索契峰会上,俄重申反对美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因此,当捷美就建立反导雷达基地签署协定时,俄方的态度可想而知。俄外交部7月8日发表声明称,若美国在邻近俄罗斯的地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将被迫采用军事技术手段应对。

美国与捷克签署的总协定的确触动了俄美关系的敏感神经,而赖斯对格鲁吉亚的访问则又绷紧了俄美关系的另一根神经。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经常剑拔弩张。今年四五月间,格鲁吉亚无人驾驶侦察机接二连三被本国内阿布哈兹军方击落,政府极为恼火,开始向阿临近地区屯兵,俄方则声称要严厉回击格鲁吉亚可能发动的侵略,大举向阿地区增加维和兵力。俄格关系一时变得非常紧张。而美格关系在格鲁吉亚2003年“”之后日益提升。布什政府将格鲁吉亚誉为“改革的灯塔”,对其提供巨额援助,同时积极推动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对此,俄罗斯极为不满。

阿波罗计划篇7

人类与这个梦想的距离在首次登月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又近了一步。6月18日,随着两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与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LCROSS)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美国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大幕拉开,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重新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

事实上近几年,月球一直吸引着许多关注的目光,美国两个探测器的奔月之路显然并不孤单――

2003年9月,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顺利升空;2007年9月,日本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发射升空并取得多项成果;同年10月,中国“嫦娥一号”卫星踏上“奔月”之路,并在一年多后成功撞月;2008年10月,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发射……

不管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意欲重新征服月球的研究计划“扎堆”似的越来越多,以致《华尔街日报》略带夸张地惊呼:当年肯尼迪总统宣布登月计划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40年后月球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也有媒体无限感慨地说:人类终于迈出了“重返月球”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从“褪色勋章”到“第陆”

这样的感慨倒也不是凭空而发。人类首次探月高潮还是伴随美苏争霸出现的。1962年,肯尼迪的一番煽情演讲,让美国乃至世界对月球趋之若鹜。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1970年9月20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第一次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不过,从一开始月球就沦为美苏较量的工具,这种较量实在是太“烧钱”,像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每公斤发射成本约两万美元,发射重量往往是数千吨,这还不包括科研费用。1972年“阿波罗”完成第六次登月任务后,美国人发现登月实在太劳民伤财,此后30多年美国把航天探索目光转向火星和国际空间站,月球这枚曾给它带来荣光的“褪色勋章”被打入冷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还爆出“登月是骗局”的传言,让美国宇航局(NASA)十分难堪,狂花银子以正视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对于月球的兴趣被重新点燃。40年前“探月”还是一项对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要求极高的项目,并非谁都“玩”得起。而这一次月球探测高潮是随着航天技术“玩家”的增多而骤然掀起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乌克兰、奥地利、中国等国都宣布了各自的探月计划。按照《联合国月球条约》“谁有能力谁先占”的原则,一场月球争夺“大战”在所难免。今天登月当然不再具有两超争霸的背景,那么月球这块大“蛋糕”究竟有什么好吃呢? 用分析人士的话来说,月球丰富的资源使它成为地球七大洲外的“第八块大陆”。

“无疑,21世纪将掀起月球上的一股新的‘淘金热潮’,那里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去年:西班牙《趣味》月刊这样预言。“美丽的月光不仅照亮黑夜,更点亮人类共同寻找新能源与资源的希望”,月球这个我们惟一的卫星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去开发和利用,月球上有大量的钛、铱等贵金属和氦-3,月表5厘米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铁,便于开采。尤其是氦-3,可以说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核聚变燃料,10吨氦-3所发的电,就能满足中国一年的用电量。然而,它在整个地球的储量只有20吨,而据专家初步估计,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至500万吨。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认为,重返月球的热潮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第二太空时代,这一时代与战争无关,更多地闪现出科技之光,从单纯的军事领域逐渐走向了民用、商用方向,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可观的经挤效益。

“阿波罗”辐射下的信息时代

重返月球前景固然美妙,但一碰到花钱(而且是巨资)的事,就难免受质疑,尤其是在眼下金融危机的时候。据美国政府反映,“星座”计划需要在今后20年花费2300亿美元,目前已经用掉30亿,80亿支付了合同。这让很多人感到不爽。6月17日,美国前宇航员、参议员纳尔逊就表示,美国宇航局根本完成不了交给它的重返月球计划。美国行星学会会长弗里德曼甚至称,“星座”计划只是“服用了类固醇的阿波罗”,而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方向!这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怀疑心理: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它来消灭世界上的饥饿与贫困?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当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华而不实,除了“为国争光”之外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像《纽约时报》最近说的,登月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无数人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纪念阿波罗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发表文章说,现在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公司当年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像耐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阿波罗计划”带动了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出现,促进了整个科技发展与工业繁荣,其效益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花费。据美国宇航局测算,“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项大的专利,一些技术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升级,大约每投入1美元就有4至5美元的回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甚至认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就是“在阿波罗计划的辐射之下”进行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从登月技术转化的民用产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西班牙《时代》周刊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太空家庭”的美妙图景:许多人爱喝的果珍原本是为宇航员早餐研制的饮料,微波炉的诞生是因为在太空中需要加热食物但又必须避免明火,宇航员穿的能控制温度的“空调服”如今穿在了消防队员和撒农药的人身上,而纸尿裤是为了解决宇航员太空行走时内急问题而发明的……

美国宇航局官员沃勒尔・海兰称,现在就对“阿波罗计划”的回报作任何定论还为时尚早,有的技术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商品化。而可以预期的是,眼下新一轮的探月潮所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在未来也将不断地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

走向深空的“踏脚石”

当然,月球探索对人类的意义绝不是仅仅用钱或在短期为我们创造福祉可以衡量的。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霍金教授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只要人类被困在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一旦向太空扩展建立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

阿波罗计划篇8

纵观各国的月球计划,人类在21世纪的早期将有两个关于在月球上进行建设的计划,一个是建立月球观测站,另一个是建立永久月球基地。

在建立永久月球基地、进行大规模开发月球之前,科学家计划先建造一座月球观测站,对月球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寻找出可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的合适地域。

这个月球观测站极有可能建在月球表面远离地球的一边,因为在那儿仪器就不会被地球上的光及无线电波所干扰。人员将乘一种特殊的火箭运载器着陆,这种火箭运载器还是人在月球建站期间的生活住所。研究设备则包括探测、计量、记录有关月球、太阳活动和外层空间环境的各种装置。这些研究设备和建站所需的设备、材料,由特殊的机器人搬运。

由于条件所限,月球将给整个建造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月球日相当于14个地球日,差不多是地球上的半个月。在此期间,月球都是白天,而剩下的日子却都是黑夜,月面上一片漆黑,进行建站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建造好的月球观测站可供宇航员们短期居住。他们执行一次任务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也就是说往返于月球的行程得花6天时间,在月球上还有大约14个地球日可以用来工作。

月球观测站建成之后,科学家将进行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地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此外,当宇航员对月球观测站造访时,他们也需要通过测试自己对月球环境的生理反应,积累和摸索在月球这样一个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究竟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月球观测站对建立月球基地、开采月球矿藏以及对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探测都是不可少的。因此,在21世纪初,这样的观测站将竖立在月球平原上。

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既是航天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工农业生产和星际飞行的需要。月球基地的设想很多,其中一种设计方案是一个圆顶形建筑物。基地内与外界完全封闭,温度可以控制,并且非常舒服,人在其中生活和工作就像在家里一样。基地内安装有各种各样的试验设备和仪器。为使室内有较大空间,有些设备将安装在邻近基地的地方,使用起来很方便。有的设备由于相互之间不能扰等原因,则要建在几公里以外。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宇航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操作和维修这些设备。为使基地内有充分的电能,专门安装了大型太阳能发电装置和从地球运送去的密封核能装置。这些发电设备保证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用电就像在地球上一样方便。

围绕月球基地的建设,许多科学家展开了富有创意的设想。

1987年10月,在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1000名科学家联名提议分四个阶段建造月球基地。第一阶段,建造一个月球轨道站。第二阶段,2003年~2005年建立月球实验室,6名宇航员来到月球,组建住人基地,在2006年~2010年基地将容纳30人。第三阶段,达到每年向高轨道航天器供给10吨产品的能力。第四阶段,2026年~2100年建成具有高度生产能力的月球基地。

据美国1996年10月21日至27日的《空间新闻》报道,日本月球和行星协会提出的建立月球基地的方案,打算依靠国际合作的方式,在30年内投资2.9万亿日元(约合261亿美元)建立一个有人的月球基地,包括建立食品和能源生产工厂。该月球基地建设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5年对月球进行无人探测,主要是选择既平坦,又有充足阳光和水的最佳地点。2006年~2016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建造并运行无人系统。2017年~2023年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建造有人系统。2024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这时的基地为有人系统,每隔6个月向月球运送3名宇航员,每批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一年。

还有的科学家设想,在建立月球基地以后,逐步建立月球工厂。该月球工厂的使用寿命是30年,在此期间主要从事采矿业,同时大量生产产品。这些产品既供自身使用,也向地球输出。运输这些产品的大型航天运载器在月球就地生产并加注燃料。维持月球基地的大部分经费都由出售月球产品和为客户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益来支付。经过逐步发展,再建立月球居民区。月球居民将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2000人,有多艘小型航天运载器来往于地球与月球之间。航天燃料、生产原料和人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能就地解决。

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在人类到月球居住之前,首先在月面上建立一个前哨站。这个前哨站包括运输机械、材料加工厂和制造车间。这些设施和装备将通过加工月球上的原料,制造出各种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便能生产出更多的运输机械和建造更多的材料加工厂、制造车间,以此循环,扩大前哨站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此后,建立科研基地、实验室、医疗中心和火箭燃料生产工厂,进一步探测和开发月球资源,发展各种制造业,合成空气和水,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建立人工密闭生态系统。科学家预计,在2020年~2030年可以建成这种初级的月球基地。

科学家认为,在建造月球基地的过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交通将变得繁忙起来,采用一种航天运载器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直飞是不合算的,因为航天运载器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大部分时间在真空中飞行的航天运载器,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其复杂设备完全用不着。因此,月球运输可以采取分段接力的方法进行,即运载货物和人的航天运载器从地球出发,飞抵近地轨道的航天港,在那里由转运航天运载器接替,飞向月球轨道的航天港,最后由登月舱接替,飞向月球基地。从月球返回地球的程序则相反。

建造“地球外的村庄”,是开发月球资源的基础工程。与初期月球探测相比,21世纪的月球探测目标更明确,规模更宏大,参加的国家更多,并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尽管建设月球基地和实现月球定居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航天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困难终将都是可以解决的。人类必将以新的态势重新踏上月球,并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居住和工作。

上九天揽月,中国打造航天大国

月球探测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受到各航天国家的重视,我国同样有决心而且有能力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在国际上“重返月球”的呼声中,我国不少专家呼吁尽快启动月球计划,适度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这些专家认为,开展月球探测,加入“探测月球国家”的行列,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外层空间事务和在未来开发月球中的权益,还可以促进航天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月球是没有国界的星球,一些先进国家都想早日捷足先登,跑马圈地式地在月球上占据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议》规定,月球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都不得据为己有。实际上,探测月球是真正实力的较量,先登先得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国不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些成果,那么,我国不仅在国际论坛上讨论分享月球开发权益问题时,不可能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在外层空间事务和空间开发上的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为此,富有远见的中国科学家迫切期望早日启动月球计划,否则就要落后,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我国专家认为,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航天运载器方面,据“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龙乐豪研究员认为,目前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已经具备将1.5吨~3吨的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的能力。测控方面,在现有测控网的基础上,再研制出直径60~70米的地面主控站,就可以满足月球探测的测控和通信需要。在轨道管理方面,几十年来,我国曾经研制和发射成功了多颗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和空间遥感的卫星,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器在轨运行的管理经验。在探测器的研制方面,我国多年来在研制卫星的工程中,开展了“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工作,已经建立了四种卫星公用平台,使航天器的研制水平及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在“实践五号”现代小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并配备有效载荷,就可以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月球探测器平台。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于1986年开始设计时就瞄准了当时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尽管在通信频段和转发器数量上与先进国家的卫星有一定差距,但其分系统、单项性能和技术,如某些通信性能指标、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等,与先进国家所采用的方案与技术相符。1994年11月30日,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因燃料泄漏故障未能定点。1997年5月1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二颗“东方红三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经三次轨道转移,于5月20日定点于东径125度赤道上空。

“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卫星采用的许多先进技术和成果为我国研制更先进的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卫星有6个16W中功率转发器和18个8W低功率转发器,共24个C波段通信转发器,通信业务包括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和数据传输。卫星由通信、结构、电源、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热控和测控等7个分系统组成。卫星采用三轴稳定控制和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太阳能电池阵和通信天线在地球转移轨道展开。卫星本体构形为六面体。结构按分舱段设计,分为通信舱、推进舱和服务舱。分舱段设计有利于各舱段并行总装测试。卫星干重946公斤,星本体长和宽2.2米、高1.7米,太阳能电池阵展开后卫星跨度约18米,天线展开后卫星高度约5.7米,工作寿命8年。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界宣布:中国在今后十年内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领域的预先研究,标志着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正式启动。2000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航天展,出现在军事博物馆展位上的中国登月沙盘,引来了无数国人新奇的目光。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深空探测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我国已经在前两个领域作出了很大成就。今天,我国政府决心抓住国际上21世纪的月球计划正处在起步阶段的大好时机,开展月球探测,从而走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早在几年前,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调集了大批专家,进行月球探测的研究工作。数个专家组分别对我国月球探测长远规划、首次月球探测科学目标、有效载荷、运载发射和工程实施等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证。目前,已完成了关于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证,不少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据业内专家透露,中国月球探测的首要目标是对月球表面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综合遥感探测,从中选出有关键意义的月球区域,在此基础上发射月球车软着陆,进行深入探测。其目的是为建立月球基地选择地址,下一步则是建立月球基地。为此,我国专家提出,我国的月球探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5年以前发射月球资源探测器,分别采取绕飞、击中月球表面和环月飞行的方法,对月球进行拍照,了解和掌握月球的环境、能源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获取月球表面地形图。第二阶段:在2010年前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在试验月球软着陆技术的同时,对月球进行探测,为进一步月球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阶段:在2020年以前,通过使用月球车、空间智能机器人等进行现场探测,确定月面土壤成分,为载人登月飞行和建立月球前哨站提供数据。第四阶段:在2030年以前,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面钻岩机和月球机器人等,采集有关样品;将这些样品送回地面进行研究,为载人登月和将来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有关数据。

在人类登月的过程中,月球机器人是登月前期的关键设备。据报道,在清华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我国的机器人专家正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建立的“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模拟实验中,科学家在地面发射指令,机器人就可以按指令在月球上从事各种工作。

地球到月球有38万公里,探测器大约需要飞行3~5天,能否实现探测器可靠的姿态和轨道控制,使探测器对准太阳或某颗恒星,并按预定轨道飞行;能否有效地接收探测器发回的信号,并实施对探测器的指挥和调整;能否保证探测器上的有效载荷经受长途飞行和月球环境的考验,完成预定的任务?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月球探测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界的一大批踌躇满志的专家,正在为攻克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而日夜不停地劳顿。许多难关已经攻克,中国人通向月球之路已经不再遥远。而在突破了无人探测器技术和载人登月技术之后,龙的传人探望月宫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附:“阿波罗”登月计划大事记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要在60年代末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1967年月1月27日,3名宇航员在“阿波罗四号”飞船的指挥舱起火事故中死亡。

1967年11月9日,用于载人登月运载火箭“土星五号”首次发射。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七号”飞船进行“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八号”飞船进行第二次载人飞行,并第一次进入月球轨道。

1969年3月3日,“阿波罗九号”飞船发射,这是第一次包括飞船登月舱在内的载人地球轨道飞行。

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十号”飞船进行了第一次登月全过程的“彩排”,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距离月面约15公里。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十一号”飞船开始首次载人登月飞行。7月20日,名为“鹰”的登月舱在月面静海西南角着陆。39岁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先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表面,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随后踏上月面的是另一位宇航员39岁的奥尔德林,宇航员柯林斯则驾驶指挥舱继续沿环月球轨道飞行。

1969年11月14日,“阿波罗十二号”飞船进行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飞船准确降落在风暴海。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十三号”飞船进行第三次载人登月飞行。由于在飞往月球途中,飞船服务舱的液氧贮箱爆炸,导致飞行失败。宇航员驾驶飞船绕过月球返回地球轨道,并安全回到地球。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十四号”飞船进行第四次载人登月飞行。飞船在弗拉-摩洛地区着陆。

1971年7月26日,“阿波罗十五号”飞船进行第五次载人登月飞行。登月地点在亚平宁山附近的哈德利-亚平宁地区,宇航员首次乘坐月球车在月面遨游,用时约6小时。

阿波罗计划篇9

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始于三名法国飞行员波迪奥、马可(由法国殿堂级演员让・迦本饰演)和罗森塔尔在一次侦察任务时被敌方德军击落,关押到战俘营。然而三人却没有受到想象中的严刑逼供和挑衅虐待,贵族出身的德国监狱长罗芬斯坦(由默片时代的著名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饰演)甚至把他们奉为上宾,设宴款待。同是贵族出身的波迪奥甚至因为相似的理念渐渐与罗芬斯坦成了朋友,后者竟会在偶然的私下谈话间向对方吐露心声。然而,基于双方难以回避的祖国立场,波迪奥三人不得不策划一次又一次的越狱计划,而罗芬斯坦的责任则是尽可能地制止对方。

《大幻影》是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国家与个人、善良与残忍、优雅与苟且等等矛盾在片中渐次上演。相较于后来更为疯狂的二战,一战时代的欧洲,尚未丧失往昔贵族的风度与姿态。因此,波迪奥等人在罗芬斯坦看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阶下囚,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一个暂时失败的客人。片中有一个段落是罗芬斯坦来监牢里搜查波迪奥等人准备用来越狱的绳子,罗芬斯坦进入房间后没有先搜查绳子而是和对方讨论起了贵族荣誉,要求波迪奥以荣誉保证自己没有藏匿绳子。这样的观念甚至并不限于罗芬斯坦这样的高级军官,像监狱看守这样的普通士兵,同样具备这样的信念,人性的光辉并未被战火所泯灭。

然而,矛盾恰在于,他们身为军人,被赋予消灭敌人的天然职责,使得罗芬斯坦既将波迪奥等人奉为宾客,也曾在战场上直接毁灭更多的波迪奥。与此同时,波迪奥一面与罗芬斯坦惺惺相惜,一面却不得不利用对方的善意和信任策划自己的越狱行动。

启发一众经典越狱片

雷诺阿试图用《大幻影》更为理性地思考当代社会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战争,雷诺阿有别于同时代人的洞见乃是指明――无论胜利还是失败,战争造成的堕落让任何民族都难以幸免。而对于人与人互相关系的思考,则表现了雷诺阿对人性美好的憧憬与信任,他愿意相信即便在最为极端的对立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本能的善意和关爱可以超越社会阶级、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得以融合。从某种意义而言,《大幻影》是雷诺阿对于一个没有战争的大同社会的梦想,但他最终还是用这个鲜明的片名打破了自己的美梦――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影。 波迪奥(右二)和马可(右三)在战俘营里并未遭到德军的虐待,某些时候反倒被敬若上宾 1937 年

阿波罗计划篇10

影院外,现实版的太空探索也正在进行。

6月11日17时37分59秒,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船中搭载的3名航天员开始了他们在太空15天的生活。

事实上,《星际迷航》系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且热度一直不减。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存有美好梦想,更是现实事件的科幻化反应。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生了什么?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已经将数千枚航天器送上太空。然而,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的各种仪器,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

也是在那个时候,载人航天计划纳入大国视野,并以美苏两国军事装备竞赛为主线,开始了以载人飞船为主的大发展。

始作俑者的苏联载人飞船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军事装备竞赛中,苏联抢先一步。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飞上太空。苏联人用行动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世界为之震惊。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采用的是分舱设计,由密封座舱和工作舱组成,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员。座舱里有可供飞行10天的生保系统以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弹射座椅。返回前,抛掉末级火箭和工作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待座舱下降到距地面约7km时,航天员弹出座舱,然后用降落伞着陆。东方号飞船一共执行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乘坐东方六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的飞行任务。

为了保持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激进的赫鲁晓夫命令苏联宇宙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下一个“革命节”,即1964年11月7日前把3位宇航员同时送上天,希冀通过此役以压倒性优势战胜美国。

由于急于求成,这枚如期发射的上升号飞船相比于东方号技术改进不多。主要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不过令赫鲁晓夫欣慰的是,上升2号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举世瞩目。

面对苏联载人航空迅猛发展之势,雄心勃勃的美国打算用“登月”计划反败为胜。不甘示弱的苏联将力量都集中到“登月”项目中。为此,研发的“联盟号”飞船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的突破,飞船采用3舱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布局形式,也为后来载人飞船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样本。

该飞船自1967年4月23日首次发射入轨以来,为满足前苏联航天发展的需要,经历了联盟T、联盟TM、联盟TMA等多个系列的改型,成为了世界上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飞船。虽然未能为苏联赢得登月赛的胜利,但却在空间站时代大显身手。直到今天,依然是国际空间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苏联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虽是美苏争霸的产物,但它的成功却极大了满足了人类迈入太空的诉求,使人类进入到了载人航天时代。因此,不能单从美苏竞赛成败来看待这段历史。

挽回颜面的阿波罗计划

与苏联相比,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研制的“水星”号飞船(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无论在发射时间和运载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苏联。

这让刚刚入主白宫不到4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感到羞愧和震惊,为此要求他的高级顾问们为其制定一项能够迅速战胜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

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很快向全美国公民宣布:美国要投资250亿美元,集中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航空航天公司,一定要在10年之内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这就是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与苏联激进式发展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美国步伐较为稳健。为了实施阿波罗计划,美国启动了过渡计划――“双子星座”计划为“阿波罗”计划提供飞行经验。

双子星座飞船是由再入舱和连接舱两部分组成,飞船再入前抛弃连接舱,仅回收再入舱。在它的飞行历程中,双子星4号飞船开展了美国第一次出舱活动,双子星6、7号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确交会,为登月计划奠定了基本的技术基础。

此后,专门为登月任务而设计的阿波罗飞船浮出水面,该型飞船是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从“阿波罗”-1至“阿波罗”-6美国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从地面发射到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经过美国近40万科技专家8个年头的艰苦努力,“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顺利登上了月球,美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取得胜利,笑傲苍穹。

至此,以发展载人飞船的航天时代就此告一段落,世界载人航天逐渐朝着理性且合作的方向迈进。

搭载飞天梦的中国神舟

与美苏相比,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脚步要迟几十年,事实上,早在加加林登上太空之时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载人飞船的技术方案,中国第一枚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更是让科学家们将眼光集中在了载人航天领域。

然而,由于的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遭遇被搁浅、方案分歧和反复论证之后,于1992年9月21日最终浮出水面: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秉持着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对飞天梦的执着追求,中国航天人们在技术落后情况下奋起直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勇气与实力。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1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第2艘飞船神舟二号于2001年发射,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太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2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成为中国第1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3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顺利升空。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顺利升空,实施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1999~2012年间,“神舟”9度飞天,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中国的载人航天“飞”出了一道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轨迹,而神舟系列飞船也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科技成果。

而此次神舟十号顺利升天,在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稳健发展的中国航天

神十发射完成后,主席在与三位航天员进行空天对话时说:飞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当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太空的梦想变得更加务实且稳健。

神舟十号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系列是目前人类正在使用的最重的人员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比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略重。在结构上虽与国外飞船相似,但在很多方面有过之无不及。比如神舟飞船采用了效率更高的三节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采用铝锂合金的主结构,既轻巧又结实;返回舱更大更舒适等等。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也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与前几次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有哪些特点呢?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在承担的使命上,神舟九号主要是进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而神舟十号虽然还要继续进行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但是其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神舟飞船进入应用性飞行阶段。

所谓的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飞行任务目的不同。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历次飞行任务主要是以考核和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而本次任务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二是飞行产品状态的不同。飞船和火箭经过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考核和验证,应该说现在功能更加完善、完备,性能更加稳定。

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稳健步伐,美国“空间政策在线”(spacepolicyonline)网站的编辑史密斯(Marcia Smith)说,“中国航天计划可能没有早期苏联和美国太空计划那么有激情,后者的发展速度更快,但是中国似乎持续性更强。”

而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美国航天专辑约翰・劳格斯顿博士近日表示:美国航天界强烈希望与中国航天合作并寻求合作契机。但我们的一些立法者因不满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行为而通过了阻止美中航天合作的相关法律。

虽然,在该法改变之前,中美航天合作尚无可能,但中国航天的崛起,必将对固有的航天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美苏太空争霸

这是那个时代美苏太空竞争的一个缩影,为了压对方一头,也为了创造出更有效果的宣传价值,双方为各种“第一次”较劲,而苏联一度占据上风: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将第一名女宇航员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