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函十篇

时间:2023-03-25 07:11:21

接收函

接收函篇1

江西师范大学:

贵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_________届___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____已被我单位录用接收,正试用考察。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全称(盖章):

毕业生签名:

年 月 日

……………………………………………………………………………

用人单位接收函

江西师范大学:

贵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_________届___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____已被我单位录用接收,正试用考察。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全称(盖章):

毕业生签名:

年 月 日

附:用人单位联系方式中属省属设区市属县(市、区)属县以下(含乡镇、村、居委会等)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艰苦事业单位其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接收函篇2

某某学校:

经研究决定,_(聘、试、录)用贵校外语外贸系____专业学生___在我公司____部门任____。 接收函范文

某某单位(公章)

日期

单位联系人:

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就业接收函范文二:

_____________学院:

兹有贵校_______届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生_______,

经考核合格,同意接收到我单位(公司)工作,经试用合格后给予办理录(聘)用手续。

特此函告。

(单位公章)

经 办 人:

接收函篇3

现我公司员工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社保号码:______),已成为我公司员工。现将该员工以前购买的社会保险帐户转移到本公司,请批准,为盼!

____________公司(盖章)

·接收函怎么写 ·户口接收函 ·档案接收函 ·调档函怎么写 ·函的格式

接收函篇4

_______学院:

我单位同意接收贵校______级______专业______同学,学号:______来我单位实习,实习期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全称(公章):__________

实习学生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用人单位接收函范文】

_______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我单位同意接受贵院20____届______系,______专业毕业生______同学到我单位就业,并要求于年月日到我单位定岗实习,请予以办理相关手续。

单位地址: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

用人单位盖章: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工作单位接收函范文】

______学院:

我单位同意接收贵校20___届______院(系)______专业______同学来我单位工作。

工作期间,工作安全由我单位负责承担,学生人身安全由学生本人承担。

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全称(公章):_________

毕业生签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留学服务派遣单位接收函范文】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我单位同意接收从______(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姓名: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性别:______;婚姻状况:______;出生日期:__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日,到我单位就职,并已/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请协助办理有关就业报到证/落户北京的手续。

该留学回国人员现国内户口登记地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管辖公安派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出国时已注销国内户籍的,须在地址栏注明何年何月在何管辖地公安派出所注销)。

拟落户北京户籍地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落户北京户籍登记机关为:____________派出所

(注:请填写单位集体户口、个人房产、直系亲属房产户籍地址或用人单位指定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口地址,如不能提供上述落户地址,则不能申请在京就业落户手续)

兹保证以上信息真实、有效,因提供不真实的、虚假的、伪造的信息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和带来的损失由本人和本单位承担。

留学回国人员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盖人事章)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事章可盖单位公章

接收函篇5

你校会计学院xxxx届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XXX同学,现已接收到我单位工作。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XX省(市、区)XX市(县)XXX街XXX号

联系电话:XXXXXXX

接收函篇6

应收账款函证就是直接发函给被审单位的债务人,要求核实被审单位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函证的目的是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防止或发现被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销售业务中发生的差错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通过函证可以有效地证明债务人的存在和被审单位记录的可靠性。由于函证所取得的是外部证据,证明力较强,这有助于实现与管理当局的“存在或发生”认定、“权利与义务”认定、“完整性”认定以及“估价或分摊”认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因此审计人员应把函证作为应收账款审计的一项必要程序。在具体运用应收账款函证审计程序时,可以分六个步骤进行。

一是严格控制函证过程。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函证的可靠性,应做到确保询证函上的名称、地址、金额与函证账户的有关资料一致;函证资料寄出之前,应妥善保管;要求被询证者将回函直接寄给审计小组,如果被询证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函:审计人员除了直接接收外,还应要求被询证者寄回询证函原件;询证函寄出要由审计人员亲自办理;对于因无法投递而退回的信函,要进行分析、研究、处理,查明是由于被函证者地址迁移、差错而致信函无法投递,还是这笔应收账款本来就是一笔假账。

二是合理确定函证的范围和对象。审计人员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函证的范围和对象应根据职业判断做出选择。在确定函证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1)应收账款在全部资产中的重要性。如果应收账款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应相应扩大函证范围;反之,缩小函证范围。(2)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若内部控制较混乱,则相应扩大函证范围;反之,可以相应减少函证数量。(3)以前期间函证的结果。若以前期间函证时发现重大差异或有未曾回函的账户,应扩大本期函证范围,并把有问题的账户选为本期函证的样本。

另外,审计人员应选择大额或账龄较长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项目、关联方(包括持股不少于5%以上股东)项目、主要客户(包括关系密切的客户)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余额为零项目以及非正常的项目等作为函证对象。

三是科学选择函证方式。函证方式分为肯定式函证和否定式函证两种。肯定式函证,又称正面式、积极式函证,就是向债务人发出询证函,要求他证实所函证的欠款是否正确,无论对错都要求复函。一般来说,相关的内部控制无效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预计差错率较高;个别账户的欠款金额较大;有理由相信欠款存在争议、差错等情况应选择肯定式函证方式。否定式函证,又称反面式、消极式函证。它也是向债务人发出询证函,但所函证的款项相符时不必回函,只有在所函证的款项不符时才要求债务人向审计人员复函。一般来说,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预计差错率较低;欠款金额小的债务人数量很多;审计人员有理由相信大多数被函证者能认真对待询证函,并对不正确的情况予以反馈等情况应选择否定式函证方式。但有时候两种函证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可能更适宜,如对于大金额的账项采用肯定式函证,对于小金额的账项采用否定式函证。

四是恰当选择函证时间。为了充分发挥函证的作用,应恰当选择函证的发送时间。审计人员通常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充分考虑对方复函时间,在期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尽可能做到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结束前取得函证的全部资料。如果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审计人员也可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实施函证,并对所函证项目自该截止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发生的变动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五是认真进行函证结果差异分析。收到的询证函若有差异,审计人员应对此进行分析,寻找差异的原因,并应与债务人直接联系,作进一步核实,必要时应要求被审单位作适当调整。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购销双方登记入账的时间不同,或是一方或双方记账错误,也可能是其中有弄虚作假或舞弊行为。因登记人账的时间不同产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询证函发出时,债务人已经付款,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货款;第二,询证函发出时,被审计单位的货物已经发出并已作销售记录,但货物仍在途中,债务人尚未收到货物;第三,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将货物退回,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第四,债务人对收到的货物的数量、质量及价格等有异议而全部或部分拒付货款。此时审计人员要结合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一步审查。

六是正确评价函证结果。审计人员应将函证的过程和情况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并据以评价应收账款。评价内容包括:(1)审计人员应重新考虑过去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否适当;控制测试的结果是否适当;分析性复核的结果是否适当;相关的风险评价是否适当等等。(2)如果函证结果表明没有审计差异,则审计人员可以合理地推论全部应收账款总体是正确的。(3)如果函证结果表明存在审计差异,则审计人员应当估算应收账款总额中可能出现的累计差错是多少,估算未被选中进行函证的应收账款的累计差错是多少。为对应收账款累计差错进行更加准确的估计,也可以扩大函证范围。

七是严格执行替代性审计程序。在无法采用函证程序获得证实应收账款状况的信息时,可以采用替代测试程序:第一,查阅合同。以合同上的发货时间或交易确立的时间为依据,验证应收账款记账时间、金额以及其他内容。如果有合同但未履行,应由销售人员作出合理解释;对无合同但记应收账款的情况,应考察购货方资信材料,了解未签合同的原因。第二,查阅发货凭证。提货单是对方已收货物的一种证明;购货方按合同以提货单将产成品运出销货方,则销售成立。检查人员可以把提货单作为验证应收账款可靠性的重要依据。第三,查阅发票。发票是证明销售业务成立的重要凭证,只有销售交易完成时,才开出发票。查阅发票也可间接证明应收账款的起因,有助于判断应收账款的真伪。第四,查阅同期银行存款日记账,注意有无已结算的账项未转账的问题以及同期银行对账单记收入,但企业却错记应收账款的问题。

在运用应收账款函证审计程序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函证审计程序有其局限性。即便应收账款得到了债务人的确认,也并不意味着债务人一定会付款。另外函证也不能发现应收账款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并结合执行其他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对有关债权回收的可能性做出合理判断,并提醒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有关债权情况所面临的风险采取措施。

(2)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信赖回函。审计人员应该特别认识到:函证只是为了获取进一步的证据,不能将函证结果视为铁证,进而予以完全信赖。存在关联方关系的公司之间和在业务往来上有依赖关系的公司之间,常常为了各自的利益达成某种协定,许多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就是通过关联方企业或关系很好的非关联方企业达到目的的,而且在审计人员对此类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他们也极有可能为帮助被审计单位应对审计而暂时盖上“确认”的公章,使询证函成为舞弊的工具。把这种“确认”作为审计证据只能增加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3)被函证方因为害怕询证函成为被诉讼的证据而不愿回函。询证函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所欠债务金额的一种确认,如果在两者之间存在相关业务的经济纠纷时,或者债务人有意长期占用资金而不愿归还欠款时,因债务人害怕所签发的回函成为债权人有利的诉讼证据,导致其败诉,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回函的可能性也不大。

接收函篇7

政府在推进国有银行改革的过程之中,均以其包含多元化目标的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为基本准则,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内,通过比较国有银行改革的预期成本(特别是政治成本)与预期收益,只有当改革的净收益为正时,政府才会实施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由于制度环境的变迁,政府效用函数在租金偏好(或稳定偏好)和效率偏好之间动态调整,从而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前发展。

一、“国家悖论”与扩展的政府效用函数约束模型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模型与“国家悖论”

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理论与掠夺(剥削)理论.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由国家来实施、组织各种契约可产生规模效应。掠夺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的国家将界定一套差别性产权,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而无视它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派在基本承认国家契约论和国家掠夺论的同时,认为契约论和掠夺论具有片面性。因此,诺斯认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如果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型国家;如果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不平等分配,便产生掠夺性国家或剥削性的国家。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认为,国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具有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倾向,其国家模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诺斯,1994):第一,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我们称之为保护——与公正作交换,提供这些服务存在规模经济。第二,国家象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第三,由于总是存在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因此,国家目标可分为两个:一是界定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标的框架下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的税收最大化。从本质上讲,国家上述两个目标是冲突的,第二个目标包含一套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标是企图确立一套歧视性的规则以保证统治者收入最大化。从历史上看,在使统治者(及其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如果制度变迁会降低统治者可获得的效用或威胁到统治者的生存,那么国家将仍然会维持某种无效率的不均衡。新制度学派基于上述对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的认识,提出了“国家悖论”:国家权力是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规模经济效应);而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会对私人产权产生限制和侵害,造成产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退。

(二)政府效用函数约束导向的一个扩展模型

1.政府效用函数的逆向约束。诺斯基于其简单静态国家模型提出了关于统治者的两种约束(诺斯,1994):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两者通常造成无效率的产权。在竞争约束下,统治者将避免触犯有实力的选民。如果候选统治者集团的财富或收入受到产权的不利影响时,那么统治者就会受到威胁,因而统治者就会同意一个有利于这些集团的产权结构而无视它对效率的影响。有效率的产权也许会导致国家的高收入,但与那些无效率的产权相比,由于交易费用(监督、检测、和课征赋税)会减少统治者的税收,这两种约束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无效率产权的扩展。在这里政府效用函数由于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产生租金最大化导向(逆经济效率倾斜),本文称之为政府效用函数的逆向约束。

2.政府效用函数的正向约束——一个双向扩展模型。黄少安(1999)指出,事实上租金最大化和效率产权体制这两个目的基本上是统一的,因为在国家这个“经济人”的成本一收益核算范围之内,两者都是他所追求的,只不过一个是直接利益,一个是间接利益,作为经济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停留在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从而使垄断程度停留在某个边际上。从长远角度来看,有效率的产权体制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故有效率的产权是政府效用函数的一个长期变量),但从短期角度看会减少统治者集团的租金,这就会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之间的冲突。由于统治者的制度偏好、有界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利益集团的冲突、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等原因,当基于“国家悖论”的两个目的发生矛盾时,统治者常常选择相对低效率却能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制度,这就是政府效用函数逆向约束的制度内涵。

但是当无效率产权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时,统治者面临或者灭亡或者改革基本的所有权结构以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增长率的二元选择时,也就是说当国家维持低效率产权的成本(包括政治成本)超过收益时,国家会实施供给型强制制度变迁,政府效用函数导向将从租金偏好转向效率偏好。因此,诺斯只看到了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负向效应而没有看到两者的正向效应。因此,基于同样性质的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效率产权制度的交易费用递减效应),国家会将其效用函数的均衡点从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政府效用函数的正向约束。也就是说,当制度环境发生变迁时,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将从逆向约束向正向约束过渡,从而保持“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二元结构的综合效用最大化,维持政权的稳定。因此国家的制度选择集合必然包含两种可选制度:(1)垄断程度高而产权效率较低的产权安排以直接获取租金;(2)国家采取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通过经济发展扩大税基间接获取收益。如果国家追求的是长期效用最大化(像多期消费抉择一样),或者低效率产权和巨额的租金规模威胁到国家的生存时,国家将在两种制度之间寻求边际均衡并向第二种制度安排过渡。所以,以“国家悖论”为基础的政府效用函数实质上是租金函数和效率函数的综合函数,其变量结构和变量权重(各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具有阶段陛,其一般规律是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和优化。因此,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变动就成为一条解释制度变迁的关键线索。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及其政府二元结构效用函数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政府作为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第一行动集团”,在决定银行制度变迁的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及路径时,既有促进微观金融机构效率最大化的动机,更有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通过银行履行部分财政职能,确保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因此国家采取了渐进性的银行改革路径,先不触动旧制度的内核,通过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边际改革)。就具体改革路径而言,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1)国家专业银行制度恢复和设立阶段(1978—1984)、国有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阶段(1984~1994)、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1994~2003)、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阶段(2004)。而单就银行产权改革,国有银行改革路径可分为两个大阶段:单一公有产权扩张阶段(1978~2004)和多元化产权改革阶段(2004)。尽管从1998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结构性收缩,但其单一性国有垄断金融产权结构没有改变,并且作为“鲇鱼效应”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现行制度的强大向心力以及其固有的路径依赖而出现体制复归(工农中建化)。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政府二元结构效用函数

以政府主导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基于“国家悖论”,政府根据自身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来决定国有银行改革的广度、深度、时间和路径。随着约束条件和外界制度环境的变迁,政府效用函数的变量结构和变量权重(政府效用偏好序列)会作相应调整,但这并不会改变其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国有银行改革的政府效用函数阶段性特征的分析,试图建立一个“二元结构两阶段”的政府效用函数,从而深入剖析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逻辑。

以“国家悖论”为基础的政府效用函数可以分解成租金偏好效用函数和效率偏好效用函数,政府效用函数事实上是上述两效用函数耦合而成的综合效用函数。政府基于“国家悖论”,在竞争替代和交易费用的正向约束与逆向约束的综合作用下,根据制度环境的变迁在租金函数和效率函数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所以政府效用函数结构随着制度变迁具有了动态优化的特征。

1.所谓租金偏好效用函数主要指政府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实施产权价格歧视,从而获取最大的租金收益,是逆向的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结果。在我国银行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扩张国有金融产权形式,严格限制民营金融准人,达到国有金融垄断,并通过对国有金融的直接控制来获取直接收益,从而来支持国有经济改革和社会产出的增加。这种直接金融控制最终导致金融二元主义(麦金农,1993)。政府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分别界定金融产权,从而达到统治集团租金最大化。因此,直接控制金融和金融二元主义的收益和成本构成了租金效用函数的一个关键内生变量。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由于放权让利和财政分权的改革,地方政府具有了控制地方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动力和偏好。地方政府和下层金融组织的效用最大化追求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偏好表达方式渗入国家的偏好选择之中。地方政府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与国家就一部分金融控制权的博弈中导出了非国有金融安排,即地方性金融安排,从而提供丁一种“特殊的市场进入方式”引起了金融产权结构的变化。其二是对国有金融机构渗入了地方偏好,而国家与地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并不一致,从而提高了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促使“国家金融退让”。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三重利益结构和三重博弈结构,其效用函数结构包含了国家(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自身三重利益结构,博弈均衡的结果取决于国家、地方和银行政治家(金融机构的人)三方的博弈状况。

下层国有银行组织本来作为经济主体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但由于国有金融产权的“公共地悲剧”以及地方政府的偏好和政治银行家(下层国家金融组织的人)的偏好,其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努力异化为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函数中不仅包含了收益和成本,还包含了“政策性贷款要求”、“地方意志”、“取得风险外部化”、“政治业绩最大化”、“私人租金最大化”等诸多变量。因此地方政府和政治银行家的效用函数也构成了银行改革政府租金效用函数的又一关键变量。我们用Ur表示政府租金偏好效用函数,用a1表示政府直接控制金融及金融二元主义的收益和成本,用a2表示地方政府和政治银行家租金偏好产生的收益和成本,λ1、λ2分别表示前述两个效用变量在国家效用偏好序列中的权重,因此政府租金效用函数就可以表示為:Ur=f1[λa1,λ2a2]。

2.所谓效率偏好效用函数,是指政府在正向的竞争替代约束和其他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合理界定产权,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达到政府间接收益增加,维持政权的可持续发展,是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的结果,具有“帕累托改进”的特征。国有商业银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的不良债权的产生迅速抵消了国家由国有银行产权扩张所带来的金融收益,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上升,到1992年首次超过收益,政府效用偏好序列发生位移,金融安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对合理的产权结构、宏观调控有效性等效率变量之权重开始上升,并成为政府效用函数的主导变量。并且由于意识形态弹性化、改革经验的积累、其他关联制度的变迁使得政府效用函数的效率导向更加明晰化(如2004年开始的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以及民营资本的金融准入有所松动)。同样假定a3、a4、a5、a6代表上述四个效率变量,λ3、λ4、λ5、λ6分别代表四个效率变量在政府效用函数结构中的权重。那么,国家效用函数的第二部分——效率偏好效用函数可表述为:Ue=f2[λ3a3,λ4a4,λ5a5,λ6a6],则政府总效用函数就是租金偏好效用函数和效率偏好效用函数的和:Ut=Ur+Ue=f1[λ1a1,λ2a2]+f2[λ3a3,λ4a4,λ5a5,λ6a6],λ1—λ6∈[0,1]。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政府效用函数两阶段模型与动态优化

1.改革初、中期政府租金偏好效用函数(稳定偏好)的制度逻辑

改革开放以及放权让利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储蓄投资分离倾向日趋强化,居民成为最大的国民收入主体,政府储蓄的比重日趋下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以由国家集中控制和配置的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转变。金融资源和金融剩余日趋分散化,国家财政支配能力迅速下降。1978~1995年间,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由48.1%下降到5%,而居民储蓄在整个国民储蓄中的比重由15%提高到70%。原来以国家财政为主的自上而下的经济剩余控制与资源配置方式效用递减的情况下,也就不得不通过扩展国有金融产权来聚积分散于居民部门的金融剩余。改革初期我国较低的货币化水平这一改革初始条件也诱使国家通过对金融产权的扩展来获取规模巨大的货币化收益(制度租金)和庞大的金融剩余,抵补了伴随改革而出现的国家财政收益的迅速下降,并对陷入困境和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提供一种及时的补贴,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政府效用函数的租金偏好是政府基于公有制度偏好和改革稳定偏好的理性选择,政府效用函数结构中租金偏好变量的权重较大(即λ1、λ2较大),政府通过扩大国有产权来直接控制银行是政府偏好序列的主导变量。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和政治银行家的租金偏好效用函数耦合到国家效用函数,强化了国家效用函数的租金偏好导向。

麦金农(1993)试图用金融二元主义概括中国在实现成功的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殊的金融安排:一方面从—个高度集中但又是“消极”的国有银行系统起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化的开始阶段必须以强有力的行动来硬化货币与信贷系统(即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金融约束);另一方面在金融条件得到稳定之前,工农业的非集中厂商最好主要依靠自筹资金。金融二元主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转轨时期的政府金融控制的制度绩效,中国经济增长(改革初期)的奥秘在于,不仅保证了国家对金融的有效控制,以给体制内产出提供了足够的金融补贴或金融支持,同时使体制外经济产出在不影响上述金融支持的,隋况下获得增长。

2.改革进程中政府效用函数结构性变迁与动态优化

政府主导型银行制度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制度的替代,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制度越位”。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体制刚性依赖关系不断强化。国有银行的大量的贷款替代财政实施注资和救助,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因此,大量的不良债权的产生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抵消了国家直接控制金融所带来的金融收益。与此同时由金融产权边界扩展导致的国有金融规模的过度扩张与委托、链条加长使得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国有地方分支银行的支配(事实上的地方隶属)使许多国有地方分支机构成了地方与中央讨价还价和争取金融资源使用权的工具,这更进一步增加了国有控制的难度和成本。改革初期的低货币化状态使得制度变迁过程得以与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同步推进,巨额的货币化收益为国家直接控制金融达到租金最大化提供了制度空间,当货币化水平提高,货币化收益递减时,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以补贴国有经济的成本和风险上升。据有关研究表明,在1979年到1991年,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一直大于成本,而从1992年开始,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迅速上升,1995~1996年控制金融的净成本高达16570.92亿元,以租金偏好导向的银行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越来越有限。因此国家需要在控制金融资源的份额与所支付的控制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这就意味着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与使用具有了效用边界与约束机制(张杰,1998)。

经过二十余年以市场化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一元化已经转向多元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结构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进,占GDP63%和工业增加值74%的民营经济,只取得30%的信贷资产,国有经济仍然占用70%的信贷资产,形成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对称,并且这一非对称性结构因非国有金融制度供给严重滞后而更加凸现。由政府效用函数租金导向(制度稳定偏好)产生的非均衡制度供给已经严重约束了经济的发展,金融二元主义已经从阶段性制度相容走向阶段性制度相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陷入低效锁定状态。

因此政府直接控制金融的租金收益表现为:(1)过渡时期通过直接控制金融获取金融剩余对国有经济改革进行有效地金融支持,即改革成本的补贴由财政“明补”变为银行“暗补”,以保持社会稳定以推进经济改革向前推进。这是中国政府国有银行改革前期效用函数租金最大化导向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因为改革的基本稳定是中国政府在改革进程的最大效用。(2)国有金融的经营收益和税收贡献,国有银行寡头垄断可以获取特许权收益和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3)地方政府和政治银行家的租金收入,而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有巨额的不良资产(政策性呆帐和非正常的商业性呆帐),潜在的金融制度性风险,低效率配置金融资源的间接损失,国有金融组织扩张所产生的过长链诱致的交易费用。

随着国家直接控制金融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断增长,政府效用函数结构发生变迁(竞争替代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正向效应超过逆向效应),租金偏好变量的权重下降(λ1、λ2数值变小),效率偏好型变量的权重上升(λ3、λ4、λ5、λ6数值变大),政府效用偏好序列发生位移,即从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金融安全、相对合理的金融产权、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宏观调控有效性等效率变量在政府效用偏好序列的位置前移,政府效用函数发生结构性动态优化:“直接控制金融以获取租金最大化”在改革之初符合国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它可以促使国家扩展垄断性金融安排以获取货币化收益和最大限量的动员不断分散的金融剩余用于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支付巨额的改革成本和补贴国有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追求垄断的国有金融产权形式及其扩展”将逐渐退居次要位置直致退出,而“金融产权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权重将趋于上升,国家通过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交易成本的金融制度来获取间接收益。因此在国有银行改革方面,国家效用函数各变量的偏好秩序是变动的,其效用函数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特性(租金偏好一效率偏好)。同时由于政府意识形态弹性化(对非国有经济的认识加深)、改革经验及其他经济制度的变迁(非国有经济的壮大)等因素都将加速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动态优化和金融制度选择集合的扩展。

3.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政府效用函数结构变迁的两阶段模型

如果用t表示改革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时间变量,假定各变量a1—a2均是时间t的一元函数,则政府总效用函数、租金偏好效用函数、效率偏好效用函数都可以表示成时间的一元函数:Ut(t)=U'r(t)+U'e(t),对t求导:U't=U'r(t)+U’e(t)。其中,U't(t)表示的是国家在银行改革过程中的总边际效用函数,U'r(t)是政府边际租金偏好效用函数,是U'e(t)政府边际效率偏好效用函数。我们根据产权改革将国有银行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公有金融产权扩张阶段(2004年之前);(2)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产权改革阶段,或者可以说是公有金融产权相对退出阶段(边界收缩)。在这两个阶段,政府总效用函数、租金效用函数、效率效用函数、各边际效用函数以及政府效用函数结构(即政府效用偏好序列)都将发生变化,具体分析见图1。

图1中政府边际租金效用函数曲线U'r,(t)和边际效率效用函数曲线U'e(t)、政府总效用函数边际曲线U't(t)均是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e。在改革初期,政府效用偏好序列主要集中在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以获取金融剩余,故效率变量如合理产权结构的权重很小(λ3~λ6较小)。图1中I期代表公有金融产权扩张阶段(1期代表改革初期政府直接控制金融的收益期,L期代表改革中期政府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迅速上升期)。在I1期由于政府效用偏好序列中的租金变量的权重很大(L1、L2很大),故政府边际租金效用函数曲线U'r(t)在边际效率函数曲线U'e(t)之上,政府总效用函数的边际曲线U't(t)在两者之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下降。进入I2期政府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迅速上升直到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由于政府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特别是大量的不良资产诱致的潜在金融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改革的稳定,所以政府效用偏好序列结构发生变化,租金变量权重下降,效率变量权重上升(如国有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尽管这些效率变量只是一些银行改革的边际调整,但政府效用结构的优化使得政府边际效率函数曲线U'e(t)变到政府边际租金效用函数曲线U'r(t)之上。当政府边际租金效用函数曲线U'r(t)越过2004年这以节点时,其边际租金效用变为负值,在效率效用变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时,迫使政府进入Ⅱ期改革阶段,即国有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阶段。基于正向的竞争替代约束(金融风险导致的改革稳定度下降)和交易费用约束,政府效用偏好序列中的效率变量权重迅速上升,政府效用函数结构得到动态优化。2003年底开始的国有银行股份化改造便是效率导向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进入核心制度变迁),于是相关曲线均发生位移,即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制度改革——多元化产权改革将突破存量边际调整的极限,使U't(t)、U'e(t)、U'r(t)均发生向上位移。特别是效率变量权重的上升使得政府效率偏好效用函数在政府效用函数结构中的相对价格上升,U'e(t)曲线上升的幅度更大,促使了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优化。具体分析见图2。

由于在工阶段垄断性公有金融产权扩张使得国有金融组织规模扩张,推动了金融生产可能曲线右移,而政府效用函数由于直接控制金融的成本和收益发生变迁,各政府边际效用函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政府效用偏好序列发生位移,效率偏好变量替代租金偏好变量成为政府效用函数的主导变量,政府效用函数曲线同样右移(见图3)。

在图3中,C1、C2分别表示改革初期和改革中期的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U1、U2各表示各期的政府效用函数,由于金融产权扩张(银行组织规模扩大)导致C1右移到C2的位置。同时由于λ3—λ6增大,效率变量权重增加,政府效用函数结构从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导致政府效用函数结构优化,使得U1向U2移动,其切点从A点移向B点,租金减少R2—R1,其产出增加P1—P2。

四、结论

接收函篇8

近年来,银行的保函业务增长迅速,有力地促进了中间业务的,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作为保函受益人的业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处于劣势地位的申请人为争取到业务,往往要求银行采用业主固定的格式;银行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为吸引客户,只能根据客户要求采用业主格式。一般情况下受益人提供的保函文本,条件比较苛刻,并且不允许更改,直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和责任。本文从银行不可接受的条款类型、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风险条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两个方面对非格式银行保函常见的及对策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非格式银行保函要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及减少风险必须做到: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则应坚持能修改的积极修改,如确属不能修改的而又属业务必需,应力求控制好操作风险,确保在银行承担保证责任后,能及时得到追索,化解风险。

关键词:非格式银行保函 不可接受条款 风险防范 控制措施

一、前提

近年来,银行的保函业务增长迅速,有力地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作为保函受益人的业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处于劣势地位的申请人为争取到业务,往往要求银行采用业主固定的格式;银行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为吸引客户,只能根据客户要求采用业主格式。一般情况下受益人提供的保函文本,条件比较苛刻,并且不允许更改,直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和责任。如见索即付条款、不封口保证期限条款、无须通知银行合同修改条款等保函条款已经成为银行出具的非格式保函的常见条款,其间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为防范和化解保函业务合同文本使用中的法律风险,应当将这些条款加以分类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银行不可接受的条款类型

在开展保函业务中,既要坚持业务发展,又要防范风险,对一些违法、违规性条款应坚决否决,不予接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条款:

1、保函合同中没有明确的保证责任的最高限额。银行不宜接受没有明确限额的保函。如果缺少保证责任金额最高限制条款,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往往就被推定为保函出具银行应对保函申请人所欠保函受益人的主债务的全部金额承担保证责任,尤其是见索即付保函之外的从属性保函。这种情况下,保函出具银行的责任风险可能会失控。如有的保函约定:保证范围包括xxx(本金)及相关利息。这种情况下,由于利息的时间没有约定,实际上担保金额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是属于银行不可接受的条款

2、保证范围涉及道德风险的条款。一些投标保函中往往将“投标通过不正当手段中标”或“投标人违反招标文件中投标人须知第*条和第*条规定有腐败和欺诈行为的,银行将承担保证责任”或“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有虚假,且性质恶劣”或“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欺诈行为的”等作为银行保证范围。在保函业务中,银行承担的是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属于民事责任范畴,而腐败和欺诈行为及虚假内容系道德风险,也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银行对其风险也难以进行评估和预测,因此银行不应接受上述条款。

3、保函中约定保证期间起始日早于银行出具的保函日期的。如银行出具的保函是2005年5月5日,而《出具保函申请书》、《出具保函协议书》及保函中约定的保证期间的起始日为2005年3月20日。这种保函条款风险较大,而且可能保证责任实际已经先于保函出具日产生,对于此条款应要求受益人修改,如受益人不接受上述修改,银行不应接受该类保函。

4、保函中要求银行作为主债务人的。一般表述为:银行不仅作为担保人而且作为主要债务人等条款内容的。我认为银行在保函中承担的担保责任是第二性的补充赔偿责任,而不是自主性的履约责任,担保责任与主债务责任,是二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银行开立保函并不是替代保函申请人成为主债务人或基础交易的当事人,所以,银行不应接受上述条款。

5、保函单独转让条款。即受益人要求保函项下的权利可单独转让的,我认为此条款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此条款意味着银行基于保函所承担的义务将脱离主合同的债务独立转让。而目前在我国,《担保法》虽然没有明确限制保证债权的独立转让,但是对抵押权的独立转让作出了明确的限制,因此,从法理让保证债权的转让也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该转让条款是无效的。但如保函是为在国外的受益人所出具的,则一旦接受此条款则可能是有效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将导致银行承担的风险和履行义务的对象处于一种不可预测的状态,对风险也难以进行评估和分析,无法确认应当向谁承担义务,容易导致争议的发生。同时,也将可能由于保函的可转让性与《出具保函协议书》不一致而引起银行与申请人之间的纠纷。

三、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风险条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则应坚持能修改的积极修改,如确属不能修改的而又属业务必需,应力求控制好操作风险,确保在银行承担保证责任后,能及时得到追索,化解风险。银行在接受除上述第一条规定条款以外的风险条款时,应确保《出具保函申请书》、保函内容、《出具保函协议书》及《反担保函》的内容相一致,必须做到四者相匹配。这一类条款主要有如几种:

(一)关于见索即付条款。该条款一般表述为“银行在收到你方(受益人)以书面形式要求付款时,我行不要求你方出具证明或说明背景、理由”、“银行将按买方的要求付给买方等。”或“我行对你方的索赔不挑剔、不争辩,并将在—日内付款。”等。我国《担保法》没有确认“见索即付”这种性质的保函,但见索即付保函的出具是银行根据国际惯例的一种通行做法。这种保函对受益人来说最为有利,也是受益人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担保方式。根据保函的约定受益人向银行索赔时,只须凭一个书面通知,无须提供有关违约事实及证据,银行收到受益人的上述书面通知就必须付款。对银行而言,见索即付的保证方式风险主要在于:第一,保证责任更加严厉。见索即付保证是一种典型的独立担保,而独立担保所具有的索赔无需提供被保证人违约的证据,只有证明保函受益人的索赔是出于欺诈,保证银行才可以拒绝付款,保函的效力及抗辨权独立于基础合同关系等特点,使见索即付的保证责任远远严厉于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保证责任的严厉必将加大保函出具行的风险;第二,与《出具保函协议书》的内容不相匹配,例如:建设银行总行统一格式的《出具保函协议书》中约定,银行“在审查有关索赔文件或证明,确认符合保函约定的索偿条件后”对外付款。两者之间约定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银行卷入保函申请人与受益人因履行主合同而产生的纠纷之中;或导致在银行向受益人付款后,被保证人以银行未对索赔文件作审查即付款,违反《出具保函协议书》的约定,损害其利益为由拒绝承担责任,从而使银行与被保证人之间产生纠纷。因此,如必须接受该类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1)《出具保函申请书》中的保证方式应填写为见索即付,而不应是连带责任;2)在《出具保函协议书》中保证方式项应填写为见索即付;3)在《出具保函协议书》中写明保函出具银行在收到受益人所提供的索赔文件,并确定符合保函所约定的索偿条件后,无须受益人提供任何违约证明,也无须征得被保证人同意即可对外付款,且该付款行为不受申请人与受益人之间基础合同纠纷的,对于受益人的索赔文件是否符合保函的约定,银行有独立的判断权。

(二)关于不明确的保证期间条款。银行格式的保函约定了明确的保证期间,但是受益人提供的保函大多都没有明确约定保证期间,保证期间难以明确界定,不利于银行控制风险。如接受受益人的以上条款,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容易导致经办人员对银行实际应承担的保证责任期间作出错误判断,不利于银行对保函管理。依法律规定对于“不确定的保证期限”实际应承担的保证责任期间一般要长于约定的期限一段时间,而经办人员往往容易保证期间误认为就是约定的期限。 二是向受益人赔款后,再向保函申请人追索时,保函申请人可能会以保证期间与《出具保函协议书》中的约定有差异为由拒绝付款,从而导致纠纷的产生。

上述这种不明确保证期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1、保函的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常见的表述如下:1)本履约保函有效期自保函签发之日至合同条款规定的质量保证期满之日;2)本保函有效期至保函受益人签发最一期验收证书之日或工程竣工验收之日;3)本保函在工程验收合格之前一直有效等等;上述规定将保函有效期的长短决定权赋予保函受益人,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上述约定使得约定的保证期间存在等于主合同履行期限的情况,按《担保法》第32条规定“保证期间短于或等于主合同期间,视为未约定保证期间,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6个月”。也就是说,在上述约定情况下,主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银行仍应承担保证责任。例如在前述1)的情况下,银行在质量保证期满之日后六个月内仍然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为防范风险,银行应要求客户在《出具保函申请书》对保证期间的表述应与保函中对有效期的表述一致;在《出具保函协议书》保函保证期限填写“详见约定条款”,同时在“其他约定事项”中应增加约定,本合同项下保函的保证期间至《xx合同》约定的质量保证期满或保函受益人签发最后一期验收证书之日或工程竣工验收之日等等与保函中对保函有效期一致的表述;同时约定在保函项下主合同履行完毕后,甲方应当督促受益人及时签发验收证书(质量保证书),甲方有义务将验收证书(质量保证书)的复印件及时交付乙方。如属于上述情况的,在《反担保函》第3条保证期间应填写为:本反担保函签发之日至《出具保函协议书》项下保函有效期届满后24个月。

2、有些保函约定有两个不同的保证期间或保函有效期。如约定 “本保函至投标截止期X日后或开标后第X天失效等等” 或 “本保函有效期至《XX合同》规定的质量保证期满后X天或X年X月X日”或“《XX合同》项下项目试运行半年后失效,即X年X月X日”。这就势必导致保函出现二个不同的保证责任期限,一旦引起诉讼,审判机关可能会以后到时间为准,这一点可能加重银行的责任。为避免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要求受益人修改,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保函期限,如果受益人不同意修改,在保函中应明确约定“二者以先到时间为准”。同时经办人员还应当《出具保函申请书》、《出具保函协议书》、《反担保函》的填写事项根据保函的具体内容进行填写。

3、有些保函约定保函的有效期间或保证期间是一个可变期间,如约定“如果在本保函到期前,买方或卖方通知我行,本保函项下的法律诉讼程序正在进行,则本保函的有效期将自动延迟到最终仲裁结果或法院判决结果生效”或“如主合同条款允许履行期延迟,则本保函有效期可以延迟”或 “保函于合同项下的义务和责任得到充分履行且被贵公司(受益人)彻底解除义务后失效”等条款内容。 根据上述约定,该保函的保证期间可变的,即无论合同履行期限有多长,银行的保证责任都会延续到整个主合同全部履行完毕为止。对受益人而言,这种方式是最有保障的,但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中 “如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至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后两年止。”的规定,一旦保函申请人不履行有关义务,导致受益人向银行索赔时,其保证期间将可能延长至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两年。同时经办人员也同样要对《出具保函申请书》、《出具保函协议书》、《反担保函》的填写事项根据保函的具体内容进行填写。

(三)关于合同修改和变更条款。许多保函规定,保函受益人与保函申请人之间的合同(主合同)变更的,无须保函出具银行同意,甚至也无须通知保函出具银行。这类条款一般表述为“合同条件的修改,以及本保函受益人对合同卖方的任何宽限、让步或任何权利的的放弃都不能解除银行在的任何义务”或“本保函适用于主合同及在主合同项下作出的、给予的或同意的所有修订、更改、或附加部分,银行放弃取得有关上述修订、更改、或附加部分的同意或通知权利”或 “我们还同意,任何对合同条款所作的修改或补充都不能免除我行按本保函所应承担的义务”等等。被保证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合约虽然与保函是独立的,但基础合约的条款决定着被保证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的大小,违约情形出现的机率,从而也决定了银行承担保证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基础合约的变更会直接或间接我行保证责任的承担。上述约定至少使保函出具银行面临着如下两方面的风险:第一,银行无法掌握自身应承担的担保责任。根据此类条款的约定,主合同一直处于变化状态,保证责任亦在变化中,如果主合同的变化导致加大保函出具行的责任或延长主合同履行期,或者加大银行承担担保责任的可能性,保函出具行的风险就会加大,银行的保证责任将处于不确定状态;第二、因保函出具行无法掌握自身应承担的保证责任状况,对保函的管理将十分困难,也容易形成经营风险。因此,一般不应接受上述主合同变更无须同意与通知的规定。但如果因为有些性质的主合同交易具有在履行过程中不时变动调整的业务特性,如果每次变更都要取得保函出具银行同意或通知保函出具银行,也是不实际、不合理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能会坚持这一条款,一旦银行接受这样的条款,则应当采取几项防范措施:

(1)必须在保函中明确约定:保函中明确规定的保函责任金额最高上限无论如何不能突破,且规定保函有效期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主合同变更而延长。

(2)在《出具保函协议书》“其它约定事项”应增加约定:“a.甲乙双方同意取消本协议书中第十一条的相关,并同意共同遵守如下约定:甲方与受益人对保函项下基础合同或协议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附加,甲方有义务及时通知乙方,并在通知书中明确修改的内容或将修改的合同、协议交付乙方;b.银行在处理索赔事宜时,无须理会甲方与受益人对基础合同是否进行了修改,更无须理会该修改是否增加或减少被保证人的权利义务,银行只根据受益人的索赔文件是否符合保函要求来确定是否付款。C、如果乙方认为甲方与受益人对保函项下基础合同或协议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附加,将导致或可能导致乙方承担担保责任的风险增加,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增加反担保。”

(3)对于保函专用于某种特定主合同交易或特定行为的,保函中还应约定非经保函出具银行同意,不得改变主合同交易或特定行为的性质,例如不能将买卖交易预付款保函项下的预付款改为独立的借款。

(五)关于合同金额递减条款在操作中应当注意的。该条款一般表述为“保函金额随xxx合同项下履行金额递减。”、“保函金额随装运合同设备发票值递减”或“随验收金额递减”。这些条款规定本身对银行是有利的,但如果掌握不好,使用不当可能会使银行卷入与被保证人的纠纷中或在银行承担保证责任后无法得到相应额度的追偿。因为主合同的履行金额直接决定着银行承担保证责任的金额大小,每个时点银行应承担的最高限额是变化的,但它又是发生在受益人与被保证人之间,而银行并不知情,如出现索赔情况时,银行仍按原最高额承担保证责任,可能就会出现超出保证限额的情形。被保证人可能以超过应承担的限额为此抗辩,从而使银行无法行使追索权。因此,合同中有上述约定条款时,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须在《出具保函协议书》中“其他约定事项”增加约定:甲方于每次向受益人履行主合同项下的义务时(可根据情况填写具体的履行内容),有义务及时通知乙方,并将相关资料(如发票)等交付乙方。否则,甲方不能以担保超限额为由进行抗辩,拒绝向乙方承担责任,甲方应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2)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应关注保函申请人向受益人履行主合同义务动态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了解各时点已履行的主合同的累计金额总值,据此确定我行各时点实际应承担的担保额度,锁定我行保函风险,防止我行超担保限额承担责任。

(六)保函的生效条款。保函通常应规定“双签”后生效,即“银行负责人或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些银行还规定,保函的出具必须是在主合同签订之后,对于这类保函上述生效条款足以防范风险。但有一些保函如预付款退款保函、履约保函,保函受益人往往坚持必须收到银行保函才予以支付预付款或才同意与申请人签订主合同,银行在开立保函时只能以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的样本为依据。对于此类保函,一旦受益人没有支付相应的预付款,或是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样本签订主合同,则银行的风险将处于一种不可控制的状态。对于这类保函的生效条款的生效条件应作严格确定,实践中除了规定“银行负责人或授权人签字或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一般还应约定以“保函申请人实际收到预付款”或“待保函申请人与受益人根据xxx格式签订xxx合同”为生效条件,以此来规避上述风险。

综上所述,许多受益人提供的保函文本加重了银行义务,限制了银行的权利。对银行来说,最有保障的是要求受益人修改其保函格式,使之更能保护银行的利益。但在受益人不同意的情况下,银行则应在风险与收益中作出权衡与取舍,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既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也不能为了业务,过分满足受益人的不合理要求,损害自身的利益。

(1)《合同法》

(2)《担保法》

接收函篇9

关键词:函证;审计证据;审计效率;职业谨慎;回函义务

1函证的含义

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向拥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提出书面请求,要求提供影响财务报表认定的特定项目的信息。在得到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后,注册会计师再进行跟进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函证强调从第三方直接获取有关信息。由于函证提供的证据由注册会计师直接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获取,且经常采用书面原件的形式,如果运用得当,函证程序往往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的审计证据,并与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

2函证存在的问题

2.1被审计单位不愿意在询证函上盖章

被审计单位阻挠函证,不愿意在询证函上盖章的主要原因是:(1)被审计单位账面少反映资产(如隐瞒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少反映)或者多反映负债(如隐瞒销售收入导致预收账款未转销、为了增加成本虚列采购业务等),惧怕被询证者拿到询证函后对被审计单位不利益;(2)被审计单位账面多反映资产(例如部分货款已经收回,资金被隐藏或侵占)或者少反映负债,怕被询证者回函纠正而被注册会计师查出舞弊行为;(3)被审计单位与被询证者存在合同纠纷等(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采购业务中,例如被审计单位对购入的商品质量不满意,正在与被询证者协商折扣折让的或者拒绝付款的),惧怕被询证者把询证函作为被审计单位承诺付款的诉讼证据;(4)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或者其他应付款等债务余额中账龄较长的项目,可能已经超过诉讼时效,如果被审计单位在询证函上盖了章,询证函送达被询证者后可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2.2询证函回收率低

询证函回收率低的原因,除了上述被审计单位不愿意在询证函上盖章的原因外,还有:(1)询证信息与实际相符,但是与被询证者账面记录不符;(2)询证信息不符并对被询证者有利,就保存询证函企图用以不当用途;(3)询证信息不符,如果回函会增加与对方单位核对账务、查找不符原因等工作,并且认为自己也没有回函纠正的法律义务,那么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予回函。

2.3难以确认收回的询证函是否真实、可靠

(1)被审计单位与被询证者存在关联方关系,特别是存在控制关系的,被询证者收到询证函后根本不核对账务,不管信息是否相符一律盖章确认。

(2)虽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但是在购销、资金往来等方面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被审计单位与其客户之间可能签订“共同应付审计询证”协议,约定收到对方的询证函后无论询证的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均在签署“信息相符”的意见并盖章。

2.4不能避免被审计单位在函证中实施舞弊

被审计单位有侵占资产等舞弊行为时,根据有关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计划询证的内容、被询证者名单等都不能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但是由于询证函要经过被审计单位盖章,函证计划就必定为被审计单位了解,被审计单位就可以通过与被询证者串通使函证无效。

2.5实施函证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即使询证的信息完全与实际相符,被询证者也没有收到询证函就立即回函的动因,往往要经注册会计师多次催促(甚至要商请被审计单位协同催促)后才能收回询证函,有些被询证者干脆就不回函,注册会计师需要再次到被审计单位现场实施替代程序,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2.6替代程序的不理想

当前实务中应收账款函证的替代程序有:(1)检查期后收款记录;(2)检查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发货记录等会计资料;(3)检查被审计单位与客户之间的函电记录、对账单等。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时候,这些替代程序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1)检查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发货记录等会计资料,只能核实销售业务的发生,无法证明应收账款余额的存在(可能已收回并存入账外存款账户),也无法证明应收账款发生额和余额的完整性;(2)检查期后收款记录,由于银行进账单上没有写明是支付哪一笔货款,该货款可能是收回的期末应收账款,也可能是收到期后货款,或者可能是收到未入账的销售款等,均无法核实;(3)被审计单位不会将其与客户之间的真实、完整的函电记录、对账单提供给注册会计师,即使提供了,也是已经过伪造、篡改的。因此替代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往往不能达到实施函证所获取审计证据的证明效果。

3对策

3.1明确被询证者的回函义务和法律责任

被询证者不回函主要原因是被询证者没有回函的法律义务,不回函不会产生法律责任、不用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被询证者在询证的信息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下敢签署“信息相符”的意见并盖章,也是因为回函不是法律义务,在询证函上提供虚假信息不会产生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其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却没有任何调查取证的权利;而社会公众享有使用审计报告的权利却不用承担相应的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义务,不符合现代法律强调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上规定被询证者及时回函的义务,以此赋予注册会计师函证权利;另外,还要规定不回函或者提供虚假或者不实回函的法律责任,增强被询证者履行回函义务的动因,落实注册会计师的调查取证权利。具体有以下三点:

(1)被询证者应当自收到询证函之日起三日内核对询证的信息,并发出回函。

(2)如果不回函或者没有及时回函的,视同放弃要求该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权利;在诉讼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向法院提交了曾经向该利害关系人发出询证函的证据,该利害关系人应该提供已经回函的证据,否则就失去该民事侵权赔偿请求的权利。

(3)如果被询证者不认真核对询证信息,过失提供不实询证函回函,或者明知询证信息与实际不相符却不予指明的(包括不回函和提供虚假回函),应该对利害关系人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并相应免除会计师事务所能的民事赔偿责任。

3.2建立企业存款账户数据库

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企业存款账户查询信息系统,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在该信息系统中查询企业存款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情况。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该信息系统的数据建立企业存款账户数据库,供会计师事务所查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将查询到的企业存款账户信息与被审计单位银行日记账等账簿资料核对,以发现账外银行存款账户。

3.3控制函证实施过程的设想

即使法律规定了被询证者提供虚假或者不实询证函的法律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的,仍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重视对函证实施过程的控制。为了防止被审计单位掩盖舞弊,注册会计师计划询证的账户余额和其他信息,选取的样本和特定项目等都不能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具体操作方法为:

(1)询证函应该以会计师事务所名义发出。询证函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发出,需要被审计单位盖章,函证计划必定为被审计单位所了解,也就不能认定注册会计师已经保持了必要的职业谨慎。有人说,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公章拿出来,由注册会计师自己在询证函上盖章;这样虽然保持了职业谨慎,但是公章可以被拿出来的这一事实也同时表明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签发授权委托书,授权注册会计师直接向被询证者发出询证函,授权委托书(复印件)与询证函一同寄发。

(2)采用函证专用信封,以挂号信形式投递。会计师事务所印制函证专用信封,实施函证时,编制包括被询证者名称、地址等信息的发函清单,与函证信件一起交给邮政投递公司,邮政投递公司将函证信件与发函清单核对无误后,在发函清单上签字盖章。经邮政投递公司签字盖章的发函清单作为注册会计师发函询证的证据。被询证者应该按要求及时回函,如果询证函本身有差错,例如函证信件内是空的或者把寄给甲公司询证函的寄给了乙公司等,也应该及时回函说明情况,否则就应承担不回函的法律责任。

3.4提高函证效率的措施

(1)在函证的时间上,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阶段就发出询证函;发出询证函后,为了避免被询证者不回函时再去实施替代程序的被动局面,应该对拟通过函证来确认的有关认定获取其他来源的审计证据或者不同性质的证据。

(2)在法律规定了被询证者回函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情况下,在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替代程序和其他程序没有发现重大错报时,可以将被询证者未回函推定为询证信息“相符”或“很可能相符”。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及时完成,在具体审计业务中可以确定一个“合理期限”,将超过合理期限后仍未收到询证函的推定为“相符”或者“很可能相符”。合理期限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询证函送达被询证者所需时间、被询证者核对并回函的法定时间、被询证者将询证函发出后到达注册会计师所需时间等因素后确定。

参考文献

[1]刘志耕,宁秋英.函证及其替代审计实务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6,(19).

接收函篇10

关键词: 套接字; TCP; 客户端; 服务端

中图分类号: TN711?34; TP3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3?0051?0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聊天就是其中一种新起的交流方式,其不分地域,具有实时性,只要有网络和聊天系统就可以进行交流。作为开源的操作系统,Linux自然拥有不少的用户,特别在服务器的应用上更是广泛。而如今大多数的网络聊天系统都是针对Windows系统开发的,针对Linux系统的相对比较少。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套接字编程方法针对Linux的网络聊天系统,其具有最基本的聊天功能:群聊和私聊,除此之外,本系统还添加了查询、信息加密、内容发送时间、服务器显示信息等功能。

1 系统原理

1.1 套接字的概述

套接字(Socket)是网络通信的基础,是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1]。套接字可以被认为是网络通信连接中的端点,接入局域网中的每台主机都是用套接字来标识,有了套接字,才能保证发送的数据能传送到正确的主机上。

在网络通信中,主要是通过IP地址、传输协议(TCP/UDP)、端口三个参数来区别网络中不同主机之间的通信[2]。Linux中的一切都是文件,内核是利用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来访问文件,在网络操作中也是通过文件描述符来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的[3]。套接字就是结合以上三个参数,与一个文件描述符绑定得到的,从而主机就可以通过创建套接字与其他主机进行信息的传递。

1.2 TCP/IP协议中套接字的类型

在TCP/IP协议中,有3种常用的套接字类型[2,4]:流套接字(SOCK_STREAM)、数据包套接字(SOCK_DGRAM)、原始套接字(SOCK_RAW)。字节流套接字使用了传输控制协议,即TCP(The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因此其用于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该服务可以实现顺序、无差错、不重复的流传输;而数据包套接字使用的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即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因此其提供的传输服务是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数据重复以及不能顺序接收数据的情况,其只适合于可靠性较高的局域网;原始套接字允许对较低层次的协议直接访问,比如IP、 ICMP协议,它常用于检验新的协议实现,或者访问现有服务中配置的新设备。

本系统要实现聊天系统的功能,就涉及到字符串数据的传输,数据的顺序及可靠性要得到充分保证,因此本系统决定使用的是字节流套接字。

1.3 TCP协议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5]。TCP协议在网络层IP协议的基础上,向用户进程提供可靠性、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6]。TCP在进行数据传递之前,必须先建立传输连接;在数据传输完毕后,需要释放传输连接。

1.3.1 TCP连接的建立

TCP协议建立连接必须经过三次握手[7](见图1)。在握手之前,服务器必须一直处于监听的状态,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第一次握手:客户向服务器发送SYN包,并等待服务器的响应,SYN是同步序列编号;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必须对客户发送过来的SYN包进行确认,同时向客户发送一个SYN包,即此时发送给客户的是SYN包+ACK包;第三次握手:客户收到服务器发送过来的SYN包和ACK包后,向服务器发送对SYN包确认的ACK包。这样三次握手完成,传输连接就此建立,之后就可以在连接上进行数据的传送。

1.3.2 TCP连接的释放

当数据传输结束后,TCP会通过四次握手[7](见图2)来终止传输连接。第一次握手:客户通过发送FIN包向服务器提出释放连接的请求,并等待服务器响应的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FIN包后会向其发送一个ACK包,表示同意释放连接;第三次握手:服务器向客户发送FIN包来表示其要关闭连接;第四次握手:客户向服务器发送ACK包来确认收到服务器送过来的FIN包,至此,TCP连接彻底终止。

1.4 客户/服务器模型

在客户/服务器模型中,多个相互通信的主机都作为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连接,并以服务器作为数据中转来进行客户间的信息传递[8]。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个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实际上就是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端对端的通信。本系统设计的是多用户聊天系统,所用到的就是客户/服务器模型,因此需要分别用C语言编写服务端程序与客户端程序。服务端与客户端利用TCP连接进行通信的程序流程图[9?10]如图3所示,其中方框里的是套接字函数。

2 系统设计的具体实现

2.1 常用套接字函数的介绍

(1)socket函数:原型是int socket(int family,int type,int protocol),该函数功能是指明了协议族与套接字类型,其中本系统设置其参数family=AF_INET,type=SOCK_STREAM,protocol=0,表明使用IPv4协议,字节流套接字。该函数在成功时返回一个小的非负整数值;出错时,返回-1。

(2)connect函数:原型是int connect(int sockfd,SA *serv_addr,int addrlen),该函数功能是客户用来建立与TCP服务器的连接,其中参数sockfd是由socket函数返回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第二、三个参数分别是一个指向套接字地址结构的指针和该结构的大小,serv_addr是保存目的地址端口和IP地址,其成功时返回值为0,出错时返回-1。

(3)bind函数:原型是int bind (int sockfd,const SA*my_addr,int addrlen),该函数功能是给套接字分配一个本地协议地址,其中sockfd也是由socket函数返回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my_addr是指向套接字地址结构的指针,也即保存IP地址和端口信息,addrlen为该数据结构的大小。其成功时返回值为0,出错时返回-1。该函数主要用在服务端。

(4)linsten函数:原型是int listen(int sockfd,int backlog),其功能是把一个未连接的套接字转换成一个被动套接字,指示内核要接受该套接字的连接请求,其中sockfd是socket函数成功调用返回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backlog指明该套接字中队排队的最大连接个数。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该函数仅由服务器调用,并且一般都是在socket函数跟bind函数后调用。

(5)accept函数:原型是int accept(int sockfd,SA*

cliaddr, int* addrlen),该函数功能是在已完成队列连接队列队头返回下一个已完成连接,如果已完成队列为空,则进程会处于阻塞状态。参数sockfd跟其上面提到的一样,是返回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而cliaddr,addrlen分别是函数成功调用返回的客户进程协议地址和地址的大小,除以上返回外,该函数还会返回新套接字文件描述符(也就是已连接的套接字),失败时返回-1。该函数也是由TCP服务器调用。

(6)close函数:原型是int close(int sockfd),该函数功能是关闭套接字,并终止TCP连接。参数sockfd是要关闭的套接字,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

(7)输入输出函数:由于本系统是主机跟主机之间的文字信息交互的平台,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端输入输出的操作,因此需要使用到输入输出函数。

套接字的输入函数:readline函数从套接字读入一串字符,并将该字符串存入到字符数组中。函数成功时返回输入字符串的长度,错误时返回-1。

套接字的输出函数:writen函数把字符数组中的字符串写入到套接字中,成功时返回写入字符串的长度,错误时返回-1。

键盘输入函数:fgets函数接收用户从键盘输入的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存入字符数组中。

终端输出函数:fputs函数将字符串输出到终端,显示字符串。

(8)select函数:使用输入输出函数会使客户出现阻塞于标准输入或套接字输入的情况,也就是说程序会等待用户键盘输入或者等待套接字的输入[10]。当服务器进程终止后,客户端仍阻塞于标准输入,此时客户再次输入字符串时才会发现服务器已经终止,但是服务器并没有告知客户端TCP服务器已关闭了连接,因此客户端不能单纯阻塞于标准输入和套接字某个特定源的输入,而应该阻塞于其中任何一个源的输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入了select函数。select函数会等待多个事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当某个事件或多个事件发生或经历一定时间时,它会告知内核进行处理。select函数可以设置四种感兴趣的事件集,分别是读、写或异常条件,以及等待多长时间。本系统调用select函数,主要用于检查可读性的描述字集,也就是当套接字或标准输入可读时,才会唤醒内核去处理。

(9)shutdown函数:输入的文件结束符并不意味着已完成了从套接字的读入,可能仍有请求在去往服务器的路上或是在去往客户的路上仍有应答,因此就需要一种方法来关闭TCP连接的一半,这就是由shutdown函数来完成[10]。shutdown函数可以终止数据传送的两个方向:读或写,或其中任一方向:读或写。本系统主要在客户端使用到shutdown函数,当收到服务器要关闭连接的信息时,就用shutdown函数关闭连接的写方向,从而避免客户继续发送信息,同时由于保留了连接的读方向,客户仍能收到在传输路上的信息。

2.2 各功能的具体实现思想

本系统主要的工作是编写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其中服务器是数据中转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量比较大,因此系统的关键在于服务端程序的设计。客户端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用户、套接字的输入输出。而服务端程序不但要完成套接字的输入输出,而且要完成实现各功能的设计。

2.2.1 群聊功能

本系统是设计聊天系统,群聊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在服务器中,每个与服务端连接的客户都用不同的套接字来标识,而且每个客户都会有自定义的用户名。群聊是采取广播的形式,当某个客户要发送信息给大家时,服务器调用time函数来获得当前时间,并将此时间与原信息、信息来源者的用户名结合在一起,一并发送给已连接上的客户,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广播发送。

2.2.2 私聊功能

私聊功能是客户与客户之间单对单的聊天,本系统主要用“&目标用户名”的指令来表明私聊,其中目标用户名就是想要聊天的对象用户名,在指令后加上要发送的内容就可以向对方传送信息。服务器是用套接字来标识不同客户的,而且套接字是惟一的,只要找到与用户名相对应的套接字就能准确地将内容发送到目的客户。服务端程序就是先从指令中提取用户名,再根据用户名找到相应的套接字,最后就将内容发给对应的套接字。

2.2.3 加密功能

为了信息的保密性,本系统对内容的传送都进行了加密的操作。客户端、服务端在向套接字发送数据时,都会将数据进行加密,所谓的加密就是将数据倒序或者加上某个数之类的操作。而在套接字接收到数据时要先对数据进行解密,后才进行后续的工作。解密是加密的逆过程,两者必须要对应才能使数据复原正确。由于客户端跟服务端都有对套接字进行输入输出的操作,因此两者的程序中都包含了对数据加密跟解密的程序块。

2.2.4 查询在线用户功能

当客户使用当输入指令“#”,就可以查询当前在线用户。要实现此功能是较为简单的,只要在服务器中判断是否“#”指令,如果是的话,服务器通过套接字来查询已连接的用户名,并将各用户名结合到同一条信息上,之后发送给输入指令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