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法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03-13 23:46:06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1

上海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实施细则试行版一、网拍定义

1、本细则所称网络司法拍卖,是指本市法院依法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拍卖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见附件一)确定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以网络电子竞价方式公开处置涉案财产的行为。

二、基本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运用网络化手段向社会全程公开司法拍卖整个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司法拍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进一步规范司法拍卖,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

3、坚持当事人自愿。由申请执行人从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司法拍卖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选择网络平台;申请执行人未选择或者多个申请执行人选择不一致时,由人民法院指定。

4、坚持保护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细化网络司法拍卖操作程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度高、竞价充分的优点,实现变现财产价值的最大化,充分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利益。

5、坚持网拍优先。全市法院以拍卖方式处置涉案财产的,应当优先采用网络司法拍卖方式。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不宜采用网络拍卖方式的,经分管执行工作院领导审批后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处置。

6、坚持统一管理。高级法院成立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司法拍卖工作办公室,履行具体管理和工作职责。

7、坚持执拍分离。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履行的职责由网络司法拍卖办公室和执行局分别承担,实行分工负责。网络司法拍卖相关辅助工作可以委托社会机构或者组织承担。

三、职责分工

8、高级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立案庭、执行局负责人任副组长,监察室、行装处、信息处负责人任组员。网络司法拍卖领导小组负责本市网络司法拍卖政策制定、实施监管等网络司法拍卖管理工作。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一般每季度一次。

网络司法拍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网拍办)设在立案庭。

本市各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专门法院应当建立相应的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和网拍办,开展网络司法拍卖工作。

9、网拍办负责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以下事务:

(1)委托对拍卖标的进行鉴定、检验、评估、审计、仓储、保管、运输等,并送达相关报告;

(2)确定拍卖财产现状等内容;

(3)确定拍卖保留价、保证金的数额及支付方式、税费负担等;

(4)通知当事人和优先购买权人;

(5)制作、拍卖公告、特别提示,上传视频、照片,及完成优先竞买代码相关设置;

(6)与网络服务提供者、辅助机构联系,监督在线拍卖活动和辅助工作;

(7)办理拍卖款结算及拍卖财产交付;

(8)其他网络司法拍卖相关事务工作。

10、执行局负责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以下事项:

(1)制作拍卖裁定;

(2)确认拍卖标的权利负担、优先购买权人和特别提示内容;

(3)决定暂缓拍卖或裁定中止、撤销拍卖;

(4)制作拍卖成交裁定;

(5)出具财产权证照转移协助执行通知书;

(6)实施房屋迁让等拍卖标的清场;

(7)其他依法应当由执行机构履行的职责。

四、操作流程

11、执行过程中需要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执行局应当制作、送达拍卖裁定书后移交本院网拍办进行委托评估、办理网络司法拍卖等具体事务。网络司法拍卖成交并完成拍卖款结算后,网拍办应当将拍卖成交确认书移交执行局。执行局收到拍卖成交确认书后应当及时制作、送达成交裁定书。网拍办及时办理拍卖财产交付。

12、网络服务提供者由网拍办组织申请执行人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拍卖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中选择;未选择或者多个申请执行人的选择不一致的,由执行法院网拍办报送高级法院网拍办统一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拍卖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中随机指定。

13、高级法院建立全市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辅助机构名单库(见附件二)。名单库成员应当从具有一定资质等级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中选定并向社会公示。

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需要确定辅助机构的,由执行法院网拍办将申请报送高级法院网拍办。高级法院网拍办从辅助机构名册中由电脑配对随机确定后向辅助机构出具委托函。辅助机构持委托函与执行法院网拍办联系,办理具体事项。辅助机构的确定定期公开进行,监察室派员进行现场监督,辅助机构负责人及委派的工作人员可以参加。

五、辅助工作

14、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执行法院可以将下列拍卖辅助工作委托辅助机构:

(1)查询拍卖标的产权登记信息;

(2)查询户籍及物业费、公用事业费缴纳情况;

(3)查询拍卖标的涉及的工商、税务等信息;

(4)实地勘察,查明拍卖标的实际占有使用状况、权利负担等;

(5)制作拍卖财产的文字说明及视频或者照片等资料;

(6)展示拍卖财产,接受咨询,引领查看,封存样品等;

(7)拍卖标的鉴定、检验、评估、审计、仓储、保管、运输等;

(8)协助办理拍卖标的交付及产权过户、完税等手续;

(9)其他可以委托的拍卖辅助工作。

15、辅助机构完成执行法院委托的全部辅助工作的,可以在网络司法拍卖成交后收取相应的辅助工作费用。该费用从拍卖成交款中支付。辅助工作收费标准另行确定。

六、底价确定

16、网络司法拍卖应当对拍卖标的物先行进行价格评估,并确定保留价,拍卖保留价即为起拍价。第一次拍卖起拍价不得低于评估价的百分之七十,第二次起拍价不得低于第一次起拍价的百分之八十。

17、拍卖标的物为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等动产类,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不经评估直接进行网络司法拍卖:

(1)价值较低的(一般单件标的价格为10000元以下);

(2)双方当事人对价值一致认可的。

标的物价格是否属于10000元以下,由网拍办酌定。当事人对价值一致认可应当有书面记录。直接拍卖的保留价以网拍办酌定或当事人一致认可价格为准。

七、暂缓拍卖

18、网络司法拍卖竞价程序结束前,符合下列情形的应当决定暂缓或者裁定中止拍卖: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或撤销执行申请的;

(2)被执行人已支付全部执行款的;

(3)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中止执行或撤销的;

(4)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

(5)人民法院已受理被执行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的;

(6)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7)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8)应当暂缓或者中止拍卖的其他情形。

19、执行人员认为需要暂缓或中止拍卖的,应当经执行局长审批同意。网拍办接到暂缓决定或者中止裁定后应当立即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停止拍卖,并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公告原因或者理由。

20、暂缓、中止原因消失后,需要重新拍卖的,相关辅助工作由原指定的辅助机构继续承担,不再另行确定辅助机构;不再重新拍卖的,执行法院网拍办应当通知辅助机构,同时报高级法院网拍办备案。

八、监督考核

21、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对网拍办、执行局开展网络司法拍卖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监察室对网络司法拍卖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查处所发现的违纪行为。

22、网拍办对网络司法拍卖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主要包括:

(1)监督网上拍卖公告、特别提示以及拍卖品展示情况;

(2)监督参加拍卖的竞买人资格及保证金预交情况;

(3)监督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在线拍卖过程;

(4)监督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确认书生成和拍卖价款的缴付情况;

(5)其他需要进行监督的事项。

23、辅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承担网络司法拍卖辅助工作资格:

(1)单位或单位负责人因违法、违纪,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

(2)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委托事项,或超期完成委托事项的;

(3)不遵守法院相关规定和要求,不及时整改的;

(4)未通过定期组织的评测的;

(5)其他不适宜作为辅助机构的事项。

被取消辅助工作资格的辅助机构3年以内不得入选网络司法拍卖辅助机构名单库。

24、高级法院定期统一组织对辅助机构工作质量、效率和服务进行评测。评测工作由高级法院网拍办组织实施,各级法院网拍办、执行局共同参与。

九、其他

25、全市法院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变卖方式处置涉案财产的,参照本细则执行。执行程序中委托拍卖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拍卖的,参照本细则执行。本细则对网络司法拍卖行为没有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司法拍卖的规定。

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实施前本院有关网络司法拍卖工作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本细则由高级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上海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实施细则 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为了规范网络司法拍卖行为,保障网络司法拍卖公开、公平、公正、安全、高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网络司法拍卖,是指人民法院依法通过互联网拍卖平台,以网络电子竞价方式公开处置财产的行为。

第二条人民法院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采取网络司法拍卖方式,但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处置,或者不宜采用网络拍卖方式处置的除外。

第三条网络司法拍卖应当在互联网拍卖平台上向社会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全国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网络服务提供者申请纳入名单库的,其提供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备全面展示司法拍卖信息的界面;

(二)具备本规定要求的信息公示、网上报名、竞价、结算等功能;

(三)具有信息共享、功能齐全、技术拓展等功能的独立系统;

(四)程序运作规范、系统安全高效、服务优质价廉;

(五)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最高人民法院组成专门的评审委员会,负责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选定、评审和除名。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已纳入和新申请纳入名单库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予以评审并公布结果。

第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由申请执行人从名单库中选择;未选择或者多个申请执行人的选择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第六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作、拍卖公告;

(二)查明拍卖财产现状、权利负担等内容,并予以说明;

(三)确定拍卖保留价、保证金的数额、税费负担等;

(四)确定保证金、拍卖款项等支付方式;

(五)通知当事人和优先购买权人;

(六)制作拍卖成交裁定;

(七)办理财产交付和出具财产权证照转移协助执行通知书;

(八)开设网络司法拍卖专用账户;

(九)其他依法由人民法院履行的职责。

第七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将下列拍卖辅助工作委托社会机构或者组织承担:

(一)制作拍卖财产的文字说明及视频或者照片等资料;

(二)展示拍卖财产,接受咨询,引领查看,封存样品等;

(三)拍卖财产的鉴定、检验、评估、审计、仓储、保管、运输等;

(四)其他可以委托的拍卖辅助工作。

社会机构或者组织承担网络司法拍卖辅助工作所支出的必要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第八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下列事项应当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

(一)提供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并保障安全正常运行;

(二)提供安全便捷配套的电子支付对接系统;

(三)全面、及时展示人民法院及其委托的社会机构或者组织提供的拍卖信息;

(四)保证拍卖全程的信息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五)其他应当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工作。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拍卖程序中设置阻碍适格竞买人报名、参拍、竞价以及监视竞买人信息等后台操控功能。

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断。

第九条网络司法拍卖服务提供者从事与网络司法拍卖相关的行为,应当接受人民法院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十条网络司法拍卖应当确定保留价,拍卖保留价即为起拍价。

起拍价由人民法院参照评估价确定;未作评估的,参照市价确定,并征询当事人意见。起拍价不得低于评估价或者市价的百分之七十。

第十一条网络司法拍卖不限制竞买人数量。一人参与竞拍,出价不低于起拍价的,拍卖成交。

第十二条网络司法拍卖应当先期公告,拍卖公告除通过法定途径外,还应同时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拍卖动产的,应当在拍卖十五日前公告;拍卖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的,应当在拍卖三十日前公告。

拍卖公告应当包括拍卖财产、价格、保证金、竞买人条件、拍卖财产已知瑕疵、相关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拍卖时间、网络平台和拍卖法院等信息。

第十三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公告当日通过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拍卖公告;

(二)执行所依据的法律文书,但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三)评估报告副本,或者未经评估的定价依据;

(四)拍卖时间、起拍价以及竞价规则;

(五)拍卖财产权属、占有使用、附随义务等现状的文字说明、视频或者照片等;

(六)优先购买权主体以及权利性质;

(七)通知或者无法通知当事人、已知优先购买权人的情况;

(八)拍卖保证金、拍卖款项支付方式和账户;

(九)拍卖财产产权转移可能产生的税费及承担方式;

(十)执行法院名称,联系、监督方式等;

(十一)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十四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公告当日通过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对下列事项予以特别提示:

(一)竞买人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买受人资格或者条件有特殊规定的,竞买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或者条件;

(二)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的,应当在竞价程序开始前经人民法院确认,并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

(三)拍卖财产已知瑕疵和权利负担;

(四)拍卖财产以实物现状为准,竞买人可以申请实地看样;

(五)竞买人决定参与竞买的,视为对拍卖财产完全了解,并接受拍卖财产一切已知和未知瑕疵;

(六)载明买受人真实身份的拍卖成交确认书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公示;

(七)买受人悔拍后保证金不予退还。

第十五条被执行人应当提供拍卖财产品质的有关资料和说明。

人民法院已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要求予以公示和特别提示,且在拍卖公告中声明不能保证拍卖财产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第十六条网络司法拍卖的事项应当在拍卖公告三日前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合理方式,通知当事人、已知优先购买权人。权利人书面明确放弃权利的,可以不通知。无法通知的,应当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公示并说明无法通知的理由,公示满五日视为已经通知。

优先购买权人经通知未参与竞买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十七条保证金数额由人民法院在起拍价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范围内确定。

竞买人应当在参加拍卖前以实名交纳保证金,未交纳的,不得参加竞买。申请执行人参加竞买的,可以不交保证金;但债权数额小于保证金数额的按差额部分交纳。

交纳保证金,竞买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指定的账户交纳,也可以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支付系统中对竞买人的相应款项予以冻结。

第十八条竞买人在拍卖竞价程序结束前交纳保证金经人民法院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确认后,取得竞买资格。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向取得资格的竞买人赋予竞买代码、参拍密码;竞买人以该代码参与竞买。

网络司法拍卖竞价程序结束前,人民法院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竞买人以及其他能够确认竞买人真实身份的信息、密码等,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九条优先购买权人经人民法院确认后,取得优先竞买资格以及优先竞买代码、参拍密码,并以优先竞买代码参与竞买;未经确认的,不得以优先购买权人身份参与竞买。

顺序不同的优先购买权人申请参与竞买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顺序,赋予不同顺序的优先竞买代码。

第二十条网络司法拍卖从起拍价开始以递增出价方式竞价,增价幅度由人民法院确定。竞买人以低于起拍价出价的无效。

网络司法拍卖的竞价时间应当不少于二十四小时。竞价程序结束前五分钟内无人出价的,最后出价即为成交价;有出价的,竞价时间自该出价时点顺延五分钟。竞买人的出价时间以进入网络司法拍卖平台服务系统的时间为准。

竞买代码及其出价信息应当在网络竞买页面实时显示,并储存、显示竞价全程。

第二十一条优先购买权人参与竞买的,可以与其他竞买人以相同的价格出价,没有更高出价的,拍卖财产由优先购买权人竞得。

顺序不同的优先购买权人以相同价格出价的,拍卖财产由顺序在先的优先购买权人竞得。

顺序相同的优先购买权人以相同价格出价的,拍卖财产由出价在先的优先购买权人竞得。

第二十二条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的,由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以买受人的真实身份自动生成确认书并公示。

拍卖财产所有权自拍卖成交裁定送达买受人时转移。

第二十三条拍卖成交后,买受人交纳的保证金可以充抵价款;其他竞买人交纳的保证金应当在竞价程序结束后二十四小时内退还或者解冻。拍卖未成交的,竞买人交纳的保证金应当在竞价程序结束后二十四小时内退还或者解冻。

第二十四条拍卖成交后买受人悔拍的,交纳的保证金不予退还,依次用于支付拍卖产生的费用损失、弥补重新拍卖价款低于原拍卖价款的差价、冲抵本案被执行人的债务以及与拍卖财产相关的被执行人的债务。

悔拍后重新拍卖的,原买受人不得参加竞买。

第二十五条拍卖成交后,买受人应当在拍卖公告确定的期限内将剩余价款交付人民法院指定账户。拍卖成交后二十四小时内,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冻结的买受人交纳的保证金划入人民法院指定账户。

第二十六条网络司法拍卖竞价期间无人出价的,本次拍卖流拍。流拍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在同一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再次拍卖,拍卖动产的应当在拍卖七日前公告;拍卖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的应当在拍卖十五日前公告。再次拍卖的起拍价降价幅度不得超过前次起拍价的百分之二十。

再次拍卖流拍的,可以依法在同一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变卖。

第二十七条起拍价及其降价幅度、竞价增价幅度、保证金数额和优先购买权人竞买资格及其顺序等事项,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评议确定。

第二十八条网络司法拍卖竞价程序中,有依法应当暂缓、中止执行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暂缓或者裁定中止拍卖;人民法院可以自行或者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停止拍卖。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系统故障、安全隐患等紧急情况的,可以先行暂缓拍卖,并立即报告人民法院。

暂缓或者中止拍卖的,应当及时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公告原因或者理由。

暂缓拍卖期限届满或者中止拍卖的事由消失后,需要继续拍卖的,应当在五日内恢复拍卖。

第二十九条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拍卖形成的电子数据,应当完整保存不少于十年,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因网络司法拍卖本身形成的税费,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相应主体承担;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法律原则和案件实际情况确定税费承担的相关主体、数额。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请求撤销网络司法拍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一)由于拍卖财产的文字说明、视频或者照片展示以及瑕疵说明严重失实,致使买受人产生重大误解,购买目的无法实现的,但拍卖时的技术水平不能发现或者已经就相关瑕疵以及责任承担予以公示说明的除外;

(二)由于系统故障、病毒入侵、黑客攻击、数据错误等原因致使拍卖结果错误,严重损害当事人或者其他竞买人利益的;

(三)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网络司法拍卖服务提供者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当事人或者其他竞买人利益的;

(四)买受人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竞买资格的;

(五)违法限制竞买人参加竞买或者对享有同等权利的竞买人规定不同竞买条件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网络司法拍卖程序且损害当事人或者竞买人利益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网络司法拍卖被人民法院撤销,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案外人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行为违法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认为其他主体的行为违法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可以另行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案外人认为网络司法拍卖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违法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可以另行提起诉讼;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但具有法定免责事由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实施网络司法拍卖的,下列机构和人员不得竞买并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竞买与其行为相关的拍卖财产:

(一)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

(三)承担拍卖辅助工作的社会机构或者组织;

(四)第(一)至(三)项规定主体的工作人员及其近亲属。

第三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其从名单库中除名:

(一)存在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操控拍卖程序、修改拍卖信息等行为的;

(二)存在恶意串通、弄虚作假、泄漏保密信息等行为的;

(三)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规定受到处罚,不适于继续从事网络司法拍卖的;

(四)存在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行为的;

(五)其他应当除名的情形。

网络服务提供者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网络司法拍卖行为违法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执行异议。异议、复议期间,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或者裁定中止拍卖。

案外人对网络司法拍卖的标的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并决定暂缓或者裁定中止拍卖。

第三十七条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变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执行程序中委托拍卖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拍卖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拍卖出让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规定 问题 意见

引言

拍卖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行为。拍卖出让是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一种方式,加强拍卖出让管理,对于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关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54条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令)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39号令为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制度,对拍卖出让的原则、拍卖公告包含的内容、拍卖会的程序等作出规定。

各地为加强地方土地管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

2拍卖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

办理并提供拟交易地块的图纸、定线、权属审核、规划指标、宗地面积、核定地块拆迁成本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编制出让方案

拟订包括交易地块位置、用途、面积、出让年限、土地使用条件等内容的土地出让方案,按审批权限提交政府审核。

(三)出让价格评估

按照地块规划指标、出让面积、相关图纸等资料到现场勘察,结合地块相关情况进行出让价格评估。评估后准备材料,报价审委审核确认。

(四)拍卖公告编制拍卖文件

公告内容主要包括:出让人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拟交易地块位置、面积、用途、规划指标、土地使用年限,竞买人资格要求,领取交易文件时间、地点,确定竞得人标准和方法,支付土地成交价款和期限等内容。在公告期间,发生涉及土地使用条件变更等影响土地价格重大变动的,应当补充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20天,交易时间应当相应调整。与此同时编制拍卖文件。

(五)办理竞买申请

竞买人办理竞买申请,对其资格进行审查。审查申请文件是否齐全(营业执照副本、法人代表身份证、法人代表委托书、公司章程、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等);申请人是否按照规定交纳竞买资金等。

(六)实施公开交易

宣读土地使用权拍卖规则,介绍出让地块的概况, 宣布起叫价及增价幅度,竞买人举报价牌现场竞价等等。公证机构现场公证。

(七)签订成交确认书

在地块成功交易后,出让人与竞得人签定成交确认书。

3存在的问题

由于制度缺陷、利益驱动、法制观念淡薄等种种原因,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干预土地出让。目前,政府管理土地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矛盾难以调和,一些地方行政权力干预拍卖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一些应该“招拍挂”的用地没有进行“招拍挂”。行政干预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以集体研究决定的名义,以会议纪要或文件的形式进行干预;有的是政府主管领导或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利用职务职权上的便利,以打招呼、批条子等办法干预供地。

(二)为特定竞买人“量身订做”前置条件。虽然土地进入交易场所进行交易,但在“拍卖”条款中设置了一些只针对某些或某个特定竞买人有利的条款,有的将可以小块出让的土地集合成大块土地出让;有的擅自提高竞买保证金标准;有的附加条件,如规定要预交修某条公路、建某个防洪工程的费用,并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认可。明为公开,实为指定竞买人。

(三)竞买人相互串通。为追求投资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抓住拍卖制度存在的缺陷,互相串通,钻政策的空子。

4、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操作办法堵塞制度漏洞

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明确界定经营性土地和非经营性土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具体操作办法,要建立和完善土地“拍卖”出让程序、竞买交易规则、保证金缴纳规定、竞买资格审查办法,切实堵死拍卖出让中的制度漏洞。

(二)、利用网络平台强化舆论监督

39号令第八条 出让人应当至少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 20日,在土地有形市场或者指定的场所、媒介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第二十二条 第一款招标拍卖挂牌活动结束后,出让人应在 10个工作日内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结果在土地有形市场或者指定的场所、媒介公布。

应在报纸上发表公告,指定场所公布结果的同时,强化网络同步,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监督的作用,充分认识到,这是防止暗箱操作、提高交易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3

酝酿达13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以规范行政机关公权力、保障人民财产权利为主要目的民事法律,物权法的颁布以及实施可谓众望所归。在以尊重人权、注重和谐的当今中国社会,物权法的实施更是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各地第一案浮出水面

2007年10月8日下午3时,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经过审理,法院依据物权法判被告刘某腾退所占用的房屋并移交给原告李福莲等人并赔偿租金损失4855元(详见本期“拍案说法”栏目)。这起看似简单的案件,因为在中国首次适用刚刚施行的物权法,成为物权法生效的标志性事件。

除此之外,在北京,一批与物权法有关的案件在多家法院立案;在云南,一男子依据物权法索要村民待遇的案件在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立案;在山东,济宁市中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案件,庭审中,原被告双方围绕物权法有关条文,就各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谢通祥说:“物权法出台之前,有些在维权的时候,法院在适用法律的时候有欠缺,因为原来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细则,现在物权法已施行,有这个相应的规定的时候,老百姓自然用物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物权法是基本法,效力层次是比较高的,各地纷纷涌现‘物权法’第一案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有律师指出,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涉及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案件当中,不时会有地方政府漠视公民财产权的现象出现,而且少数地方政府侵犯公民物权的行为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期待物权法能成为制约地方政府在诸如拆迁与征地等方面滥用权力的一把利剑,成为百姓面对强大的公权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神。

而作为承担着通过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功能的法律,物权法的出台与施行也理当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合理期待。谢通祥认为:“就此而言,尽管人们乐意看到物权法条款在普通民事案件中得到援引,但人们更加期待该法能在以政府行为为被告的案件中被应用,期待能有援引物权法制约政府权力、落实公民权利,就其实质性意义而言才称得上‘中国物权法第一案’的出现。”

物权法增强维权意识

“前几天从报纸上看到物权法已经正式实施,我就想,也许它能帮助我得到我应得的权利所以就去法院了。”10月19日,北京沈先生对记者说。

据沈先生讲,9月初,他从租户那里得知,某拍卖公司在他的6套房子上贴了限期迁出通知还要拍卖房子的消息后,非常吃惊,因为早在10年前,他就以120余万元的价格,从闫先生处买了这6套住房,并在1999年拿到了6套房屋的所有权证。

沈先生找到拍卖公司询问,得到的答复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该公司对这些房产进行拍卖。后来沈先生才知道,2002年,卖房子给他的闫先生因非法经营罪和行贿罪被石家庄市中院判处了有期徒刑,在没收财产的过程中,法院认定沈先生的6套房屋是闫先生的财产,因此委托拍卖公司进行拍卖。

为了要回房子,沈先生依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将拍卖公司告上了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拍卖公司停止侵权,停止拍卖房屋的行为,并赔偿因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这样的案子在民法通则中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物权法出台后,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又写进了物权法中。就保护力度来讲,民法通则也是法律,也是对公民财产的保护,物权法中的规定和民法通则中的规定都是一致的。”北京大嘉律师事务所律师石清盼说,物权法是一部专门保护公民财产相关权利的法律,新法出台后,当事人打官司喜欢适用新法是符合常理的。

石清盼介绍,物权法当中也规定了很多对物权保护的措施,当权利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提出请求确认权利的归属;如果当事人权利受到了侵犯,可以获得救济,比如可以要求赔偿,可以请求恢复原状;不能修复不能返还的,则要赔偿损失。当利益受到侵害时,物权法的这些规定则可以成为当事人的救济途径。

物权法生效增强了业主的维权意识,对物业公司也是挑战。北京市物业管理协会秘书长张莲惠对记者说:“《物权法》出来以后,业主的维权意识有了新的提升。物业公司也面临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情况,物业公司必须要研究它,吃透它,才能应对。尤其是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在签订和约等方面,就更需要谨慎和仔细了,有很多敏感的问题要在合同里面约定好,并且细化。”物权法还需不断细化

“目前,很多当事人对物权法抱有很高的期待。而从律师的角度分析,物权法的出台对公民财产的保护无疑是积极的,但是,能否像当事人所期待的发挥那么大的作用,还要看具体的实施效果。”石清盼说。

10月9日上午,大兴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小区停车位纠纷案件。原告九龙山庄业委会将小区物业诉上法庭,向其索要100余万元小区车位近10年来的停车费。

根据九龙山庄业委会的计算,从1997年入住至今,小区内的85个停车位的出租收益达150多万元。扣除适当的管理成本,至少还有近100万元入了物业公司囊中。但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这100万元收入应该由小区的业主共有。

然而,有法律人士却指出,法不溯及既往,1997年至今的费用争议用现行法律来判定难获支持;此外目前物权法存在不少法律盲点,小区车位的所属权该如何界定仍属一大难题。

北京市赛思博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说:“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于物权法,希望它能够打破目前小区内物业垄断车位的局面。但有很多细节显然不在物权法的规定之内,也导致一些具体的纠纷案件仍难以解决。”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4

【关  键  词】民事诉讼/执行/金钱债权强制执行……

  金钱债权是指以给付一定金钱为目的的债权,因其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频繁地发生,世界各国强制执行法中有关金钱债权的强制执行大都条文繁多,规定详细,但在我国民事执行法律规范中并未单独归类予以明确。现在正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强制执行法之际,研究立法、司法中的问题,分析比较外国相关立法经验,对我们的立法工作应当是有益的。本文就执行措施、查封(扣押)的效力、拍卖的性质和后果等几个问题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执行措施

金钱债权强制执行措施,包括临时性的限制处分措施和变价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我国民诉法有关强制执行的规定未区分动产和不动产,因而上述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关于强制执行措施也是统合在一起的,包括查封与扣押、冻结和拍卖与变卖。但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选择、取舍?则是我们在制定强制执行法时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查封与扣押、冻结

查封与扣押、冻结均为临时性的执行措施,是法院在执行程序开始后采取的限制债务人或第三人处分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的执行措施。关于其称谓,在清末颁布但未实施的强制执行律草案中统一称作“扣押”,其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制定的《查封不动产执行办法》中称作“查封”,1940年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的强制执行法通称“查封”,但台湾地区现行的法律中还是有很多使用“扣押”一词的,如“海商法”第4条、“民法”第338条等。另外,对冻结也有提及。这些称谓上的混乱在外国民事诉讼法或强制执行法的中译本中比比皆是,如英国有菲发令状、占有令状、交付令状、查封令状、扣押第三人持有的债务人财产程序等,美国称为扣押和推定占有,德国民事诉讼法、法国民事诉讼法、日本民事执行法均称作扣押,当然也有称作“查封”的,如意大利民事诉讼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查封与扣押、冻结并列规定,是基于以下认识:查封是对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贴上封条,就地封存,或易地封存,不准被执行人转移或处分。而扣押则是将被执行人的财物予以扣留,并移至其他场所,使被执行人不能占有,用于价值较高易于携带的小件物品。查封和扣押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移动财产。一般来说,扣押是不贴封条,易地进行;查封是加贴封条,就地进行[1~3]。冻结则是由人民法院向存有被申请执行人款项的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不准被申请执行人提取和转移该项存款[3]。这种区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物权形式单一的时期有其合理性,可以做到泾渭分明。但就现在的情况分析,上述区分和适用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原因在于:(1)可用于强制执行的财产种类逐渐增多,无形资产的比例增大,其中很多难以用查封或扣押来称呼。(2)随着物权变动登记要件主义适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限制处分措施主要是以协助执行、禁止有关管理机构办理权属变更手续的方式予以公示,如房地产、船舶、车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部分、股权、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等。加贴封条的公示作用在减弱,转移占有的必要性也在大打折扣。(3)就地进行和异地进行已难以区分查封和扣押,如扣押船舶是就地进行,查封动产也可以异地封存。(4)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不仅是银行存款,还包括对其他第三人的到期债权、未到期的债权,这也不是原有的冻结概念可以涵盖的。

在单独立法的强制执行法中还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比如各种措施的程序如何规定,如果查封措施规定了诸如查封执行人员、查封方法、查封笔录、查封限制、查封数额、查封的撤销、查封后的拍卖等。那么扣押、冻结怎么办?是重复类似规定还是“比照适用查封的规定”,或者是行文重复累赘,或者是内容空泛,在立法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将查封、扣押、冻结三个临时执行措施统一用“查封”或者“扣押”一个概念,作为金钱债权强制执行限制性处分措施的总称,泛指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开始后采取的限制债务人或第三人处分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的临时性执行措施。将“查封”或“扣押”作扩大解释,作为金钱债权强制执行限制性处分措施的总称,在执行对象上可以包容各种形式的物权和债权,而且,采用单一的名称,顺应了世界各国大多采用一个名称的立法潮流,也将给我国强制执行立法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强制拍卖与变卖

我国立法对强制拍卖与变卖的界定,长期以来比较含糊。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对抵押权和留置权的实现方式是变卖,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意见》,对破产企业的财产处理方式是变卖,“变卖应公开进行,如采取公开拍卖方式”(第59条)。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强制变卖被扣押船舶清偿债务的具体规定》第10条指出:“变卖船舶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以底价以上的最高报价成交。”这些规定对变卖的含义显然是广义的理解,即“变卖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对被申请人财产的强制出卖”[4]。我国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223条)和1995年通过的《担保法》(第53条)把变卖和拍卖作为两个并列的概念,这些规定中的变卖应是狭义上的解释,即“变卖是指人民法院将被执行人的财产委托有关单位代为出卖或收购”[2](P330)。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变卖是将作为执行对象的财产交给有关单位出卖或自行组织出卖,把所得价款偿付债权人。

相对而言,拍卖概念比较准确。强制拍卖,是指法院将已经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的财产,在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义务时,依法以公开竞争的方式出卖,用所得价款清偿给债权人的诉讼活动[5]。学者针对我国目前变卖和拍卖并用的司法实践,认为拍卖和变卖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最为显著的不同点在于拍卖具有公开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公开的竞卖活动[6];而变卖有时可能发生某些故意压价或内部低价购买变卖物的弊端。还有一些学者就拍卖和变卖作了进一步区分,认为:拍卖可在财产执行地、执行法院或拍卖行进行,而变卖在信托等商业部门进行;拍卖必须事先对标的物估价,变卖则不以估价为条件;拍卖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变卖则无程序上的限定;拍卖时债权人债务人可以在场,而变卖则在不定的时间成交,上述人员不可能在场[5]。对于拍卖和变卖两种措施的适用场合,有的学者以为,变卖的物品一般是有市价的物品;而拍卖不仅适用确定市价的物品,而且对一些难以确定市价的物品也适用[5]。有的认为具备拍卖条件,应优先采用拍卖方式;尚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变卖方式处理被执行人的财产[7]。也有的学者主张拍卖可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变卖则一般适用于不动产。笔者主张不动产变价应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首先,虽然民事诉讼法中未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执行措施,但从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不难推定,不动产的出卖一般采用拍卖的方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强制变卖被扣押船舶清偿债务的规定》可知,船舶的执行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而且我国1995年《房地产法》第46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可见,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诉请法院执行,其房地产抵押权的实现方式只是拍卖一种。而且,拍卖以公开招揽应买人竞买从而实现最高换价的程序和方式展开,具有公开竞争、机会均等、透明度高、法律约束力显著等特点,其作为一种古老而特殊的买卖方式,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并成为一种相当规范的制度,不仅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流转财物的价值,而且它充分体现和适应商品流通及财产流转公平合理的客观要求。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如英美及台湾地区把拍卖作为实现抵押权的方式,大陆法系各国也把拍卖作为不动产强制执行的主要手段,在经济生活中效果非常显著。日本的不动产强制执行法规定,对不动产的强制执行,采用强制拍卖和强制管理的方法进行,但是,在强制拍卖或强制管理的开始决定中都有扣押债权人不动产的内容,其执行方法实际上也包括扣押、强制拍卖和强制管理。而德国的民事诉讼法第866条规定对土地的强制执行的种类为:“(一)对土地强制执行,以登记债权上的担保抵押权、强制拍卖与强制管理的方式实施;(二)债权人可以要求,只实施这些措施之一,或者并用几种措施。”法国对不动产的强制执行也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

不动产作为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执行对象,更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以拍卖这种方式较之变卖更能充分实现其最大价值,公平地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利益,且有利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主体所要求的公平合理的交易秩序。因此,笔者主张我国的不动产强制执行采取拍卖的方式进行。

对于动产的变价,因其种类繁多,有形或无形,价值可能极小等原因,单使用拍卖一种措施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因此,动产的变价措施应采用拍卖或变卖方式,具体适用由执行法官裁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在制定强制执行法时有关拍卖与变卖的原则,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1)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转让给最高应价者,以价款清偿债务的一种处分性强制执行措施;变卖是指对查封的动产交给有关单位出卖或自行组织出卖,以价款清偿债务的一种处分性强制执行措施。(2)拍卖须用公开竞价方式;变卖无此限制。(3)拍卖可以用于动产、不动产;变卖只用于动产。(4)对于拍卖的不动产及难以确定价格的贵重物品,应当评估及确定保留价;变卖无此限制。(5)拍卖一般在拍卖行、法院或财产所在地进行;变卖无此限制。

二、查封(扣押)的效力

(一)查封效力的相对性

关于查封的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仅在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对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可以根据情节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该条规定可推出,人民法院查封后,债务人对查封物的处分行为绝对无效。笔者认为,金钱债权是以实现执行标的物中内在的金钱价值,并由此使执行债权人的仅利得到满足为目的的。因此,作为金钱债权强制执行第一阶段的查封,为了在执行程序上确保该金钱价值,就必然地剥夺债务人对执行标的物的处分权。但这种禁止处分效力始终是为了在执行程序内确保以必要的金钱价值满足债权人的权利。因此,没有理由必须超越该目的而否定债务人处分的自由。在不动产执行的情况下,即使查封对第三人发生效力,而接受债务人转让标的不动产的受让人虽然不能提起主张所有权来排除执行程序,但如果以后执行程序被取消,或者撤回拍卖申请时,受让人理所当然能够主张完全的所有权。而且,因一个债权人的请求而开始的查封,在该债权人的权利得到满足后,被执行的财产还有剩余时,债务人还能够自由处分这一部分财产。从这个意义上说,查封后,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并非绝对无效。如上所述,把查封的效力限定于确保债权人满足的目的,就是查封效力的相对性。因此,笔者也主张,违反处分禁止的处分行为并非绝对无效,只是相对无效。关于查封效力的相对性,又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个别相对效力说和程序相对效力说。前一种观点认为,执行程序的债务人在扣押以后的处分行为只对执行程序的债权人无效,而对其他债权人则是完全有效的。因此,如果查封后,为某债权人设定抵押权的话,该债权人虽不能优先于查封债权人,但可以对其他一般债权人主张优先权。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债权人申请而开始的执行程序,其他债权人也可参加分配,这样,查封以后债权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只要因查封而开始的执行程序存续,不仅不能对抗查封债权人,而且也不能对抗参加该程序的所有债权人,只有在取消程序或撤回申请时才有效。笔者认为,基于一个债权人的申请而开始的查封措施,其他债权人也能够参加到该程序中并得到平等的清偿,使平等主义的分配原则受到法律保障。而且,许多被执行人已经没有什么资产,或者资产很少,这往往也是现状。从这一点看,与其给予债务人可以处分剩余财产的自由,倒不如优先使其他债权人的平等清偿利益得到保护更加妥当。况且,只要查封已经公告,就不能说因为否定了债务人的处分行为,而给第三人造成了不利。

(二)查封(扣押)生效的时间

我国关于查封生效的时间,无论学理上还是实务中一般都认为查封行为一经实施,即产生查封的效力。如前所述,各国大多实行不动产产权登记制度,不动产经查封后,应通知登记机关登记查封的事由,那么,究竟不动产产权登记对查封的效力有何影响呢?关于查封生效的时间,日本民事执行法第46条第1款规定:“扣押的效力,从强制拍卖开始决定送达债务人时生效。但是,扣押在该开始决定送达前登记的,从登记时开始生效。”并且,其民事执行法第48条规定:“作出强制拍卖的开始决定后,裁判所书记官必须立刻委托与该开始决定有关之扣押的登记。”从以上两条法律规定来看,日本法就扣押生效的时间,所持观点有所不同:一方面其拍卖开始决定认可扣押的效力,另一方面规定作为扣押效果的处分限制也应登记。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1条第2项规定:“供强制执行之财产权,其取得、设定、丧失或变更,依法应登记者,为强制执行时,执行法院应即通知该管登记机关登记其事由。”查封不动产后,应函该管地政机关登记以被查封的事由,禁止该不动产为移转或设定其他权利的行为。就上述立法规定,台湾学者认为,上述“通知该管登记机关,登记其理由”非强制性规定,仅仅是训示的规定而已,如果漏未办理,对查封的效力并没有影响[8]。综上所述,各国及地区的司法和学术界一般持以下观点,认为:查封的目的,在于限制债务人处分查封物,查封行为一经实施,即发生禁止处分的效力,即使未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也对处分的效力毫无妨碍,产权人于查封后登记前办理了权属变更登记也是无效的。笔者认为,民事执行法规定作为执行手段的执行行为的实体法效果时,实体法也具有作为一定基准的意义。实体法上有关不动产的处分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如果设想作为查封效果的处分限制,在未登记的情况下,也能对抗第三人的话,将难免使该不动产的实体法秩序发生混乱。因此,作为查封效果的处分限制也应登记。笔者认为,我国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也应该规定对权属变更适用登记生效要件主义的不动产和动产的查封,应向有关管理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进行查封登记,不得办理查封财产的抵押或转移过户手续,查封自协助执行通知书送达有关管理机关时生效。对不需登记即可转移产权的财产,查封自作出决定并为一定公示(如加贴封条、公告、转移占有等)时生效。

三、强制拍卖的性质

拍卖的性质在理论上是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按法院拍卖的性质,因采公法说或私法说而法律上的效果相去甚远。其区别关系着第三人财产查封拍卖时,拍定人可否取得拍定物所有权的问题。同时牵涉到拍卖物真正所有权人应向何人主张其权利,应以何种法律关系请求保护的问题。还有执行债权人实体上的请求权实际上不存在时,查封拍卖的效力如何?拍定人、执行债权人和执行债务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应如何在学理上加以调整?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理上如何说明,必须先澄清法院拍卖的性质,然后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理论,不致使理论和实务脱节。

拍卖的性质如何?各国立法有差异,学术界也有多种观点,可分为公法说、私法说及折衷说三种。所谓私法说,认为拍卖系私法行为,属于买卖契约的一种,或称是类似民法上的买卖[9~10]。一般认为,拍卖是以拍卖公告为买卖之要约引诱,应买申请是买卖要约,拍定表示则系买卖之承诺。其中以拍定人为买受人,没有争议,而关于何人为出卖人不无争议。有主张出卖人为债务人、债权人、担保物所有人或执行机关四种见解。私法说有其存在的背景,在早期的民事诉讼法学负有浓厚的私法色彩,影响所至,认为强制执行是私权的行使,拍卖在性质上自然也是私法行为,属于买卖的一种。在1913年以前的德国法即认为强制执行行为是私法行为,执行官为债权人的人。在日本,民法的起草人之一——梅谦次郎认为:“拍卖是买卖的一种,为人所不容怀疑的。”他正是根据拍卖可使债务人与拍定人间成立买卖契约,因而在制定民法时,在买卖的效力一款规定强制拍卖的瑕疵担保规定。事实上,该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至今仍是日本学者主张私法学说的重要理由,但是到了近代,各国逐渐加强了这样一种认识,诉讼包括民事诉讼不外乎是国家基于独占的司法权而行使的公法制度,强制执行也从债权人的私的执行转变为国家的公的执行,从而有学者认为拍卖是公法行为。德国在1897年制定强制拍卖及强制管理法后,视不动产拍卖为公法行为。其学者史坦因(Stein)于1913年发表了划时代的名著——强制执行的基本问题,德国全面采公法说。采纳公法说学者认为,强制执行是公法行为,法院执行机关虽因债权人的发动,并为债权的满足为目的而进行强制执行程序,法院执行机关因受理债权人的强制执行声请,与执行债权人及执行债务人所发生的关系,并非一般私法上的委任关系,而是国家机关与人民间的公法关系。执行机关行使的是国家的公权力,这种公权力具体表现在强制执行上,即法院执行机关的查封权、变价权及分配价金的权力。拍卖就是法院变价权实现的方法,因此,法院拍卖的性质为公法行为。而折衷说正是为了调和公法说和私法说两者的冲突,认为拍卖一方面是公法处分,另一方面又同时具有私法买卖的性质或效果。如日本的学者谦子一、竹下守夫等。在学说上,三种学说各有见地;在实务上,各国也有不同的取舍。德国实务上对不动产拍卖性质采公法说,认为拍卖是具公权力的执行机关所为,具有类似公用征收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公法上国家形成处分的性质[10](P142)。奥地利、瑞士等与德国相同,由私法说改采公法说,仅细节上有所区别。法国时至今日仍采私法说,认为拍卖的效果与买卖的效果在基本上是一致的。日本的早期判例采私法说,后来逐渐倾向公法说。我国台湾地区实务上采私法说,但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主张公法说的学者甚多,有史尚宽、李肇伟、陈荣宗等人,其中史尚宽先生说:“强制执行法上的拍卖,乃系国家依其执行机关所执行标的物的变价行为,而类似于公用征收之公法中处分。……现代国家自秩序维持之见地,一方面禁止各个人之自力秩序,他方面依权利人之请求发动执行权,不问所有人之意见如何,而为标的物之变价或强制管理,以满足权利,其情形有如土地征收,以需用土地人之请求,而依法处分,拍卖形式上虽类似买卖,而公用征收则否。”[11]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认为强制执行的拍卖,“拍卖后其买受人具有原始取得的效力”[12~13],实务中一般也采公法说。笔者基于以下理由认为拍卖其实质上应是公法行为:

第一,公法说符合权利保护由自力救济向公力救济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国家成为强制执行的唯一主体行使强制执行权,是国家的司法机能,而非债权人授予权限,拍卖只是强制执行程序的一环,故拍卖是强制执行这种公权力的行使,理应属于公法行为。并且,作为拍卖前的必经程序——查封是公权力的行使已成为共识,同样作为强制执行程序的拍卖如何又是私法行为。而且,查封已经产生公法上的效力,拍卖又怎能转而产生私法上的效力?

第二,拍卖的公信力说明拍卖是公法行为。国家强制执行是凭其公权力所进行的拍卖行为,不仅应取信于一般人,而且必须能单独承担其拍卖效果。凡是因信赖法院拍卖行为的人,无论其为拍定人或一般人,均应受到公信力的保护。

第三,采取公法说,有利于拍卖的进行。在公法说下,原则上拍定人不承受拍卖物的物上负担,因而易吸引应买人,否则,如采用私法说,拍定人须承受物上负担,应买人须考虑负担是否超过拍卖物价值,而缩减其参加应买的兴趣。

第四,尽管拍卖在形式上与买卖近似,但是既然承认执行行为为公法行为,则拍卖理论上无法离开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因此,私法说或折衷说仅从私人买卖的观点加以学理上的分析不免偏颇。

第五,采公法说有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公法说认为拍定人原始取得拍卖物所有权,而私法说认为拍定人继受取得拍卖物所有权,忽视拍卖的交易安全,使拍定人因第三人于拍卖终结后还可主张所有权,有损交易安全,也有悖现代社会更着重保护交易安全的趋势。

四、拍卖的效果

拍定人于受领拍卖物或领得权利移转证书后,即可取得拍卖物所有权。但这种取得属于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有无瑕疵担保请求权?是否承受拍卖物的负担?有执行根据的实体权利若有欠缺时,拍定人是否仍取得拍卖物所有权?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拍卖的法律效果,不仅影响拍定人取得的权利,对第三人存在于拍卖物上的权利也有影响。由于拍卖性质不同,因此,就拍卖的法律效果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拍定人系原始取得抑或继受取得拍卖物

物权的取得,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私法说主张拍卖是私法上的买卖,在法律关系上,拍定人立于买受人地位,不论出卖人为何人,拍定人都系继受取得拍卖物所有权。根据“无论何人,亦不能将大于自己所有之权利移转他人”的原则,被继受人没有的权利,继受人不能取得,则拍卖物若非债务人所有,执行机关就不能将其所有权移转给拍定人。也就是说,若查封物非债务人所有,而为第三人所有时,即使查封及拍卖在执行手续上未违法或非无效,拍卖在理论上是欠缺实体基础的处分权的买卖,原则上,拍定人不能取得拍卖物所有权(动产适用即时取得可例外取得所有权)。

在公法说下,一方面基于拍定人系因公法行为,由执行机关原始的、直接的给予其拍卖物所有权,而非继承前所有人之所有权;另一方面基于拍卖的公信力效果,拍定人取得拍卖物的所有权属原始取得。在拍卖时,若确定拍定许可裁定未撤销时,纵然拍卖程序有瑕疵、执行债权不成立或消灭,拍定人所取得的所有权也不受影响,这就是拍卖的公信力效果。在公法说下,尤其重视拍卖的公信力效果。因为拍卖是公法行为,国家执行机关凭其公权力所进行的拍卖行为,不仅能取信于一般人,而且须能单独负担其拍卖效果之责。既有公信力,则执行机关的拍卖行为即为国家机关有公信力之执行行为,因此,不论债权人的债权是否真的存在,也不问拍定人为善意或恶意,更不问拍卖物是否真正属于债务人所有,拍定人均能因信赖法院拍卖有公法上的效力,而原始取得拍卖物的所有权。

(二)拍定人有无瑕疵担保请求权

在买卖契约的效力上,为增进交易信用及保护交易安全,买受人有瑕疵担保请求权。所谓瑕疵担保请求权是买受人就买卖标的物上的瑕疵,得请求出卖人负一定责任的权利。在私法说下,拍卖既是私法上买卖,则拍定人被他人追守所有权时,可行使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或债务不履行之权利,以资救济。因为拍卖有公告程序,将拍卖物公开展出,故买受人就物的瑕疵能够知悉,除出卖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外,出卖人不负担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因此,通常拍定人仅有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

在公法说下,拍卖是公法行为,非私法行为,自然无瑕疵担保责任可言。况且如前文所述,拍定人原始取得拍卖物所有权,其拍卖物上的瑕疵,尤其是权利瑕疵,不影响拍定人完整无缺的取得拍卖物所有权,不发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问题。而且,拍卖既已公示,也没有物的瑕疵担保可言,故拍定人无物的瑕疵担保请求权。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5

2012年7月,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法院及鄞州区法院分别将一辆宝马730轿车和三菱欧蓝德轿车放在淘宝网上竞拍,两辆车分别以33.09万及6.7万成交,溢价率分别为65.5%及34%。此次拍卖成功后,媒体、法学专家及网民基本对这种新的司法拍卖方式予以了肯定,认为是我国各级法院践行阳光司法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此同时,传统的司法拍卖的主体——拍卖行业及中拍协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浙江高院联合淘宝推出的网络司法拍卖活动不符合当前拍卖相关法律法规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拍卖的相关规定。目前,司法网拍尚未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制,浙江省高院的试行是否妥当,无疑值得我们探讨。

一、我国关于司法拍卖的相关规定

司法强制拍卖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执行表的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变价的执行措施。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对于强制拍卖,仅有《民事诉讼法》第247条予以原则性规定,该法第247条规定:“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拍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适于拍卖或者当事人双方同意不进行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者自行变卖。”该条原则性规定确立了法院具有强制拍卖的主体资格,可以自行组织强制拍卖。另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拍卖被执行人财产,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并对拍卖机构的拍卖进行监督,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明确了强制拍卖是以委托拍卖为一般形式,但也规定了例外形式,允许法律、司法解释作出例外规定。

依照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只有取得政府管理部门行政许可并达到一定资质等级的评估、拍卖机构,才能够参加人民法院委托的评估、拍卖活动。而该规定第九条补充为,各高级人民法院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无需审批。由此可见,淘宝网参与司法网拍,并不违法。

二、网络司法拍卖的优势

在网络强制拍卖中,淘宝网一直充当着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角色,仅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与平台服务,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让竞买人在该平台上开展独立竞价,法院自始至终都是司法拍卖的主体。它与传统拍卖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网络拍卖可以降低流拍率,提高拍卖效率。此次试点的宁波北仑法院透露,在2011年该院通过传统的委托拍卖的12辆汽车中,多次流拍的就有4辆,流拍率高达33.3%。流拍之后,又要重新拍卖公告、召开拍卖会,效率十分低下。而此次通过淘宝网拍卖,从公告到办理标的物交付手续,仅花了18天,且两辆车全部一次拍卖成功,拍卖效率十分高。

2、网络拍卖可以促进标的物价格最大化,最大程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司法拍卖这一机制的初衷就是通过公开竞价的拍卖方式来实现标的物交易价格最大化,而网络司法拍卖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利用淘宝这一全民交易平台等途径,更好地发挥了竞争的作用,使交易价格在竞争中得到最大化,当事人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得到更好地保证。从北仑法院的首拍来看,网络拍卖的成交率、溢价率都优于传统司法拍卖。

3、为公众创造了良好的竞拍环境,扩大了竞拍参与机会。传统拍卖行拍卖信息传播能力有限,而在互联网大众化的当代,其具有的突破地域限制、方便快捷、信息传播快速的特点为公众参与司法拍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全国公众很容易在互联网上获得相关拍卖信息,有兴趣的公众在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和交纳保证金后,只需按时在淘宝司法拍卖平台参加竞价即可,将不再受潜力迢迢赶赴拍卖场地之苦。当然,在扩大参与的同时,要明确竞拍人员的身份,这样既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又限制知道保留价的相关人员从中舞弊;交纳保证金的数额要有一定制度,可参照相关拍卖行业的标准,防止主持拍卖人员随意设定,保证公众合理参与,又不失公平。

4、网络司法拍卖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杜绝司法腐败。传统拍卖存在大量权利寻租空间,司法拍卖一向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高危领域。全国法院近年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中,近70%集中在民事执行领域,而其中约70%又发生在资产处置特别是司法拍卖环节。而此次网络拍卖拍卖过程在法院上传相关信息后,在淘宝平台上便处于完全公开状态,任何公众点击网页浏览,拍卖号由服务器随机分配,拍卖时的竞价完全由机器操作,排除人为暗箱操作的可能。目前来看淘宝司法拍卖平台已实现公开透明,基本上排除暗箱操作。防止法院与预定买受人相互串通,保证了司法透明、公开、廉洁。

5、网络拍卖有助于树立法院为民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由于我国法院长期委托商业拍卖机构进行司法拍卖,在公众中形成了法院无强制拍卖权的负面印象。而法院通过在淘宝网司法拍卖频道直接实施拍卖,既可彰显法院在保护债权人民事权利方面不妥协的立场,又强化了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意识。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位,是指可用于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场地、建(构)筑物及相关的城市空间。

第三条本市城区范围内户外广告位的规划定点、使用权拍卖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设计、制作、户外广告,还应遵守《**市户外广告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

第四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权应当向社会公开拍卖,实行有偿使用,但下列广告的广告位可以不实行公开拍卖:

(一)单位或个人利用其所有或有权使用的场地、建(构)筑物,为推销自己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户外广告的;

(二)设置公益户外广告的;

(三)设置期限不超过30日的临时性户外广告的。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组织规划、工商、建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公安、交通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城区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由规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市人民政府授权的户外广告位使用权经营机构(以下简称广告位经营机构)组织实施。

第六条利用广告位使用权拍卖专项规划范围的场地、建(构)筑物和城市空间作户外广告位的,应当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持单位或个人身份证明、所有权或使用权权属证明,向广告位经营机构申请登记;

(二)广告位经营机构初审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定点,确定广告位的面积和使用期限,办理户外广告位选址意见书;

(三)广告位经营机构与申请人签订《户外广告位占用场地、建(构)筑物合同》;

(四)办毕前三项手续且定为户外广告位的,由广告位经营机构列入拍卖范围。

第七条户外广告位的使用期限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需要超过3年的,在该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公告中公布。

第八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应设保留价,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保留价的,停止该户外广告位使用权的拍卖。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保留价,参照该广告位前3年使用费的平均价、相同或相近地段广告位使用权拍卖的保留价等因素确定。

第九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按下列规定公开拍卖:

(一)广告位经营机构与拍卖企业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二)受委托的拍卖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拍卖;

(三)广告位经营机构与买受人根据《拍卖成交确认书》签订《户外广告位使用权合同》。

第十条广告者竞买取得户外广告位使用权,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户外广告设施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户外广告登记手续后,有权设置户外广告。

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依法不予办理的,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应当通过拍卖方式取得户外广告位使用权而不通过拍卖方式申请设置户外广告的,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不予办理有关审批登记手续。未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建设户外广告设施。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户外广告。

第十二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权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时,户外广告位由广告位经营机构收回。重新公开拍卖的,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期满时,原使用人应当拆除其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经安全鉴定尚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委托户外广告位经营机构与新的广告位使用权人协商利用;协商不成的,原使用权人必须立即拆除。

第十四条户外广告位占用有偿取得的场地、建(构)筑物的,由广告位经营机构按照下列标准,向其所有人、使用权人给予补偿:

(一)占用公共设施的,按拍卖成交价的20%;

(二)占用租赁用地上的建(构)筑物的,按拍卖成交价的20%;

(三)占用出让用地及其地上的建(构)筑物的,按拍卖成交价的30%。

第十五条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所得,扣除应支出的占用补偿和拍卖佣金后,全部纳入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广告设施建设。广告位经营机构实施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所需业务费用,由市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核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收入。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罚款;逾期仍未拆除的,依法。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违法所得,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罚款,并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其费用由者承担。

第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等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

第十九条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及广告位经营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户外广告管理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本办法施行前经批准合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设置单位或个人申请延期的,可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或自原批准的设置期满时起延长2年。延长期届满时,设置单位或个人必须立即自行拆除其户外广告设施。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的部门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合同,涉及户外广告位经营使用的,仍按合同的约定履行。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7

继2004年遭遇“合法性”质疑后,上海车牌拍卖制度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2008年初,被称为“最贵铁皮”的上海车牌在突破55000元后掉头大跌,至8100元的最低点,一场车牌拍卖制度“存续还是废止”的争论被再次掀起。

当初,在车辆迅猛增长与交通压力的矛盾面前,上海采用总量控制、市场化分配的牌照额度拍卖制度。始料未及的是,拍卖价格一再飙升,百姓怨声载道。如今,政府以微调抑价,不仅没能平息物议,却让制度存废之争再起。

细究上海车牌拍卖制度之进退两难,可知良善的公共政策不但应该合情合理,更需注重细节设计和保证公众知情权,否则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多重政策目标

陈统奎(记者)

上海车牌拍卖制度起源于1994年。

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被视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时人评说“这标志着私家车正式开创了新局面”。此门一开,小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已是历史大势,城市交通势必面临一股巨大的冲击波。于是,一个“对机动车进行总量控制”的制度应运而生:1994年上海政府规定,以有底价、不公开拍卖的方式,对私车牌照额度进行市场化分配。

那时能买得起私车的人少之又少,但就是在人们还买不起车的年代,这个制度被“地方保护主义”绑架了。1998年初,上海推出针对上汽出品的桑塔纳轿车的私牌拍卖,该牌照2万元起拍,只适用于沪产桑车(1998年底上海通用投产后也适用于别克),两年以后若车主淘汰桑车更换新车则该牌照不再受任何限制(这为日后黄牛大抄牌照价格大开方便之门)。而如果要购买非沪产车(包括国产车和进口车)则仍须10万起价竞拍。

显然,这是一个激励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谋略,人们买沪产车比买其他车在牌照竞拍起点上,一下子省去8万元,如此做法,引起了其他地区和厂商的强烈不满,一场惊动全国的贸易战上演。

2000年1月,时至入世前夜上海自拆壁垒,“牌照拍卖”实行无底价拍卖,开放上海市场,适用于所有国产车,每月拍卖一次,当月最低中标价8800元,成为让利于民的“惠民政策”。不过,进口车仍不能享受“国民待遇”,进口车牌照另行拍卖,拍价在5万元上下。

可就在这一年,“牌照拍卖”制度再次背离“总量控制”的初衷,被执政者拿去刺激房地产业。是年,为拉动房地产销售,“车房组合销售”措施出台,购买内环线以外30万元以上的商品房一套,购私车牌照仅需5000元;如购买的是浦东指定楼盘中的商品房一套,同时所购轿车是沪产桑塔纳或别克,私车牌照免费赠送。地方保护主义余波荡漾,“牌照拍卖”制度形同虚设。

在促进上海汽车和房地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在推动上海GDP高速增长中,“牌照拍卖”制度功不可没,但一个公共政策沦为“逐利工具”,而不是保障公平公正的“守义工具”,执政者的价值取向令人错愕。好在“车房组合销售”很短命,当年10月就被叫停。

不过,2000年还有一段插曲,即所谓“公务车改革”,上海大众、上汽集团、宝钢等大单位的员工购买沪产车免费发放牌照。如此“改革”,激起了外地厂商的不满,无奈于翌年3月20日取消。不过,上汽、宝钢、机场等单位内部免费牌照仍继续发放了一段时间。

入世两年后,2003年3月,“牌照拍卖”制度再次被迫变革,上海宣布将国产车和进口车上牌额度合并拍卖,进口车开始享受“国民待遇”。在内外审视的大环境下,“牌照拍卖”制度不再被挪用,拍卖于是成为人们获得私车牌照的唯一途径。这时,上海的执政者再次高调鼓吹此一制度“总量控制”功用。

然而随后,却发生了一次高端争论。2004年,面对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公开质疑(违反新颁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上海方面高调回应,抵制批评。尘埃落定,海归律师杨小欣撰写长文,从法律上否定了“牌照拍卖”制度的合法性。

点评:

据了解,上海以市场化手段分配短缺公共资源,其政策用意本不乏支持者。从实际效果看,额度拍卖制度减轻了机动车过快增长给上海交通带来的压力,为发展公共交通换来了时间和空间。在今年1月7日的新闻会上,上海市交通局副局长五一就表示,“私车额度拍卖制度实施13年来,上海市减少了约150万辆机动车。”

但是从其十余年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上海车牌拍卖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指向车辆与交通的矛盾,而具有多重政策目标,并且由于政府的主观色彩相当浓重,导致最主要的政策目标被其他的政策目标所“劫持”。

彭兴庭(江西财经大学博士)

上海独具特色的“车牌拍卖制度”,虽然问题重重,却始终“只改不退”,其中的利益牵扯是一个很大原因。据报道,十几年来,上海的车牌费已多达上百亿。在中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就是“单位创收”,许多机构虽然没有收费项目,却可以千方百计地创造收费项目。可怕的是,政府收费有着极大的惯性,这种局面一开张,强大的内在机制一形成,最后很可能“覆水难收”。车牌拍卖就是其中之一。这么多年来,围绕着“车牌拍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机制和人马。这些人和机构,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利益的联接则使这张网牢不可破。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及其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使政府行为发生偏离和错位,甚至造成公共政策的失效。

而且车牌拍卖制在诞生之初就显得先天不足,在没有法律根据和理论论证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这也注定这一制度此后的道路将会磕磕碰碰。

渐入囚徒困境

在供求关系发生严重不平衡时,上海的车牌价格走高有其道理,尤其是各大品牌经销商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其中也不乏有暗箱操作,而正是在这些隐性力量的驱使下,价格将会越来越高。

据上海相关政策,车牌拍卖有三种方式:现场拍卖、电话拍卖、网上拍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竞拍,但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上海某大型销售集团负责集团车牌拍卖的一负责人说,“只要是政策,就有漏洞,有漏洞就有钱赚。”

据他分析,在竞拍过程中,为得到原本供求就非常紧张的车牌,钱是最有利的手段。他介绍,此前在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其所在集团会进行30%-40%“虚拍”。所谓虚拍,他举例,如果这个月集团的实际需求量在500张,他们会竞拍700张,剩余的200张便是虚拍,常规他们会把这一部分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上海这是一种普遍的操作方式,上海比较大的销售集团都有一定的存货。他们进行虚拍主要还是为了销售。一般囤积车牌的转让价格大约在4.1万-4.2万元左右。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小黄牛”(指个人)一年也可赚10万-20万元。

“消费者希望专营店提供从购车到上牌一条龙服务,销售压力大,同时为保住上个月的车牌不至于亏本,大经销商只有相互之间通气,尽量使这个月的价格比上月高,我们也是没办法啊。”

“买车牌能保值,绝不能等,越等越贵。”家住上海徐汇区的私车车主金凌勇说。这句话代表了众多上海人长久以来的想法。正是基于这种“今后更贵”的预期,不少车主一直选择“咬牙”尽快掏钱买车牌。

在新政策下,现场拍卖没有暗箱空间,电话拍卖也有其不便之处,最具操作性的方式是网上竞拍。消费者在专营店办理购车手续后,按照政策要求,要在竞拍中心办理相关手续,拿到竞拍所需的卡号后,转交给经销商,再集体由经销商在网上竞拍。如此一来,经销商团体拍卖的现象并没有改变,政策的相关规定仍然无法奏效。

而同时,上海人对于车牌开始产生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买之前希望下跌,甚至巴不得政府取消拍卖。等买回了牌照,反而很乐意看它越涨越高,今后抛出去还能挣钱。这就和买房子一样!”这成了众多上海车主的心理。

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上海车牌价格越走越高,而车牌则逐渐成了一个可以保值增值的投资品。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是一种“围城心理”。这种“围城心理”,在已拍牌者和未拍牌者之间加剧了某种利益对立,而随着政策的推行,拍牌者人数已增至数十万人,改革的风险和成本也在不断增大。

彭兴庭(江西财经大学博士)

“上海车牌拍卖制度”不但造就了车牌黑市、经销商垄断牌照价格,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商机”:外牌。这些,事实上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车牌作为道路使用权限的凭证,如何淡出如今的“保值投资品”角色,回归公共资源的本来面目,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考题。

刘圣中(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

上海车牌拍卖制度的逻辑是每年控制发放车牌的总量,然后再运用市场价格的原则售拍车牌,高价者获得。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市场价格将车牌的效益最大化,有实力者才能得到,无实力者只能退出车牌竞争圈。但是,市场法则也并非是万能的,在需求量小的时候市场竞拍价格还没有高到离谱的状态,然而当汽车需求量大增时,随之飙升的牌价则成为了社会所诟病的对象。

“烫手山芋”存废两难

彭兴庭(江西财经大学博士)

对这个拍卖制度,上海市有关部门一直都在“修修补补”,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2008年1月份,上海实施新的投标拍卖方式,新方法似乎也“立竿见影”,1月的平均中标价为2万多。可是,2007年中标的车主不愿意了,纷纷要求有关赔偿或退回差价款。新的拍卖办法不但引发了合法性的争议,也导致了公平性的争论。

听说上海车牌价格这般那般地“理性回归”,已在2007年11月份拍得车牌的吴雷不禁顿足捶胸。

2008年1月上海首次车牌拍卖结果显示:最低中标价8100元,较上月下跌41900元;平均中标价23370元,较上月下跌32672元,“腰斩”了约60%。

而吴雷2007年11月份投出的价格是54300元。2007年内,每月举行一次的上海车牌拍卖,每次均价都在4万元以上,历史新高被接连改写,最终定格在年末的56042元。

扶摇直上的数字,加固了车主们对车牌价格走势的预期。刚买新车的李文秀说,多数投标者都是先买车后拍牌,大多抱有“必中心理”,因此往往就在上月均价基础上增加几百元作为投标价,加之“经销商指导价”的持续抬升影响走势,于是,每月“追涨”就成为大势所趋。

1月7日,上海宣布调整车牌投标拍卖办法,剑指经销商哄抬价格、囤积车牌:一是鼓励购车者直接参与投标,而不是委托经销商代为投标;二是允许修改报价,增加拍卖信息透明度,降低中标价离散度。

新规一出,拍价应声而落。

然而,意料之中,不一定众望所归。在外界为拍价大跌叫好的同时,此前已经拍得车牌的车主个个怨声连连,因为当时拍价比现在贵了不少,这些人成了“冤大头”。

吴雷说:“我们都是按照‘游戏规则’理性作决定的,哪知道规则说变就变,全然不顾我们的利益。”

政策不连续造成的损失,由谁负责?多位参拍人由此打算诉诸法律。

刘圣中(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

上海的新方法从市场理论上似乎是合理的:理性经济人自我算计,因为要交拥堵费所以我不上路了,这样自然减少了汽车总量。但是,它们忽略了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经济学上著名的“囚徒困境”问题。互相不信任和互相投机将导致车辆使用中的集体困境:更加严重的交通堵塞。这一办法的失效还是因为它仍然是市场法则的运用,只不过加上了技术的时髦和冷酷,但是在混乱的现实面前,技术也不能改变价格高涨的现实。

盛大林(评论家)

上海的车牌拍卖制度是从新加坡学来的。新加坡的私车额度拍卖制度规定:额度只能在车辆登记之前转让,“牌车合一”8年后额度便将作废。而上海的车牌额度可自由转让,而且是没有期限的,这就使车牌成了一种资产。在无偿使用的情况下,车牌会随着车辆的报废而报废;而一旦车牌成为永久性资产,原有的自动退出机制就失效了。这就好比一个水池,原本是有进口和出口的,从长远来看,它有可能达到进出平衡,甚至出大于进;但现在出口被封闭了,虽然进口也被缩小了,但水位只会越升越高。

截至目前,上海的车牌拍卖实行了13年多,这大体相当于机动车的正常寿命。这13年中挂牌的车辆及车牌,现在本来应该开始陆续报废,但由于车牌成了资产,而使报废的出口被关闭。也许,这前13年,额度拍卖制度确实遏制了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但此后呢?如果原本应该有的“出口量”加上“外牌量”接近甚至高于减少的“进口量”,那么拍卖制度岂不失去了意义甚至起反作用吗?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拍卖行;竞争;措施;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绩。与其它行业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复兴的拍卖业。全国的拍卖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让行业人员感受到拍卖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正常竞争是必要的,有竞争才有发展,良性的竞争可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推动拍卖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新条件下,拍卖行业的竞争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行。回顾拍卖行竞争的历史,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拍卖行业的竞争问题,提出个人一些意见。

一、拍卖行业的竞争带来了质和量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接轨,在解放初期曾一度消失的拍卖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得以恢复。全国拍卖业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恢复发展期。1986年,中断了近30年的拍卖业在全国得以恢复。标志性事件是广州拍卖行的成立。随即在全国各地,各省、市、县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这是量的开始和飞跃。就茂名来说,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拍卖业不断发展,从原先仅有的一家拍卖行发展到了现在的19 家。

二是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阶段。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予以颁布施行。这对规范拍卖行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拍卖行质的变化的开始。从恢复拍卖行业起,时隔仅11年,国家就出台了《拍卖法》,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拍卖行业,这对于推进拍卖行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推动拍卖业良性竞争,起到重大的作用。

三是稳步发展并走向规范化轨道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拍卖法》实施以来,全国各拍卖行的拍卖额越来越大,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拍卖行在质和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总的来说,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竞争带来了拍卖行业的发展。但竞争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相关拍卖行没能严格执行《拍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照规矩办事,没有规范的拍卖行为,竞争也会引来负面后果,甚至也会衍生了不正当竞争,这必然会冲击正当的竞争,对拍卖行业带来破坏。

二、拍卖行业出现不正当竞争的原因及危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市场经济手段不可避免地在拍卖行业里也衍生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由拍卖行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因为拍卖行业不是垄断行业,不是独家生意,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允许多家拍卖行存在,同时允许竞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题中应有之义。拍卖行各自为了本身企业的发展,很容易为了自身的利益,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二是利益的不均衡,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其办企业的动机。拍卖行作为企业,在追求各自的利润的同进,带来了不正当竞争。三是利益的多元化,各地的拍卖行为了各自的生存空间,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新条件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正当竞争。

拍卖行业不正当竞争给拍卖业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其一,降低了企业的效益。由于拍卖行业间竞争拍卖单数与拍卖总金额,以图效益的最大化,以致降低拍卖佣金收入,以获取更多的拍卖总数及标的,最终降低了利润率,增加了各拍卖企业的经营困难。其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生存出现问题,甚至于有个别拍卖行难以支撑,这样的结果是导致相关拍卖行关闭。在法律法规还没有充分完善的条件下,如果企业不希望坐以待毙,便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进行竞争,甚至于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其三,严重影响企业形象。拍卖行之间互相降低经营标准,互相拆台,既损害了自身企业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拍卖行业的形象。

三、采取有力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拍卖行业规范化

综观拍卖行业的发展,经过了起始--发展--竞争--不正当竞争这几个阶段,当企业发展到不正当竞争的时候,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化解呢?答案就是规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让拍卖行业走上规范化之路。也只有规范行为,拍卖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使拍卖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茂名市拍卖行的发展路子来说,便很好地说明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则,对推动拍卖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作用。茂名市拍卖行是茂名市人民政府直属全民所有制副处级单位,成立于1995年3月,是茂名市唯一一家权威性的公物拍卖机构,牌子老,信誉高。我行严格执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深受各界的好评。如2012年12月25日茂南区国土环境和规划建设局委托我行拍卖年桔、花卉、春联摊位的标的,从刊登《茂名日报》之日起到拍卖我行全体工作人员动员起来,宣传公告,推价路段,察看摊位,到收保证金及会场布置等等,人人都不厌其烦,做了大量的工作,交保证金的人数达360人,拍卖会那天,挤满丰年大厦三楼会议厅,拍卖开始从上午持续到下午,245个摊位整整拍了6个多钟头,摊位全部拍卖成交,拍卖工作过细,公平、公开、公正,得到城管局的好评,也让客户满意。

要使拍卖行业走上规范化之路,要注重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来说,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拍卖法》是规范拍卖行业,维护拍卖秩序,保护拍卖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目的一部法律。拍卖业要规范行为,要以《拍卖法》为依据和准绳,认真执行《拍卖法》。在目前的情况下,离开了《拍卖法》,一切便无从谈起。拍卖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就是相关企业未能认真执行《拍卖法》所致。因此,要减少、避免和遏制不正当竞争,就要严格执行《拍卖法》。

二是从拍卖行自身企业层面来说,要搞好行业自律。在众多拍卖行中,行业自律是非常重要的,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行业规则,约束企业自身的行为。这样,企业都按规定办事,皆要有规定,要照规定办,不按规定办就会产生不正当竞争。你做你的,我办我的,行业就乱了套。从宏观上来说,行业自身就是正当竞争。从微观上来说,自律要贯穿拍卖的全过程,要遵守拍卖章程,善始善终,遵章拍卖,守法拍卖。换言之,自律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整个拍卖业的生命线,自我遵守法规法律,才能谈得上自律,自律不能成为空谈,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拍卖行付诸实施,付诸行动,并落实于拍卖的全过程,这样自律才会有效果。

三是从外在监督的层面来说,要加大对拍卖业的监管力度。拍卖业要健康平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监管,政府要加强对拍卖业的监管,政府要行使职能,在做好监督的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违规的企业,要进行整治,绝不能坐视不理。政府要履行好监管职责,促使拍卖业走健康发展、良性竞争之路,拍卖业做到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行业水平。学无止境,拍卖业也是如此。只有加强培训,重视人才培养,练好内功,提高了拍卖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行业水平,拍卖业才能蓬勃发展。人员素质提高了,行业水平提高了,才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

五是改革原有模式,积极开拓市场。拍卖业是方兴未艾的事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更多的发展途径,使拍卖业不断上新的台阶。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9

一、泸州市拍卖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泸州市拍卖市场发展较快,现有本地注册拍卖企业8家,外地拍卖企业常在我市举行拍卖现场会的有4家,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全市拍卖企业员工总人数49人,注册拍卖师8人,其它专业人员41人。截至8月底,今年全市共举办拍卖活动101场,成交拍卖金额43588万元。

泸州拍卖市场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有序的。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培育,拍卖企业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依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服务,在促进市场繁荣,盘活不良资产,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我市拍卖企业规范较小,内务管理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我市拍卖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拍卖市场联合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行动迅速。

一是成立领导组,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明龙任组长,市工商局局长庞晓龙任副组长,工商、商务、监察、公安、物价、文化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市场科,市场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根据《四川省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精神,制定了《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印发。

二是及时召开“两会”,迅速布置专项整治工作。6月24日,市政府在市工商局七搂会议室召开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会。市工商、商务、公安、监察、文化、物价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为规范拍卖市场经营秩序,打击拍卖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拍卖市场环境,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工商部门牵头,商务、公安、监察、文化、物价等部门联合,于年6月至9月在全市范围开展拍卖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并讨论通过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明龙在会上对整治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收到实效;二要强化措施,扎实开展,严格依法对清理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处理;三要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建立拍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6月27日,由市工商局、商务局、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召开了由泸州市拍卖企业参加的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会上学习了《四川省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拍卖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专项整治的重点是:1、清理和纠正违法拍卖公告(广告)、竞价公告、拍卖信息、竞价信息,违法举办拍卖活动的行为;2、查处拍卖企业违法拍卖行为,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争揽业务;3、不经拍卖程序处分拍卖标的;违规拍卖公告,诱导或阻扰竟买人参与竟争;拍卖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以竟买人身份参与本公司组织的拍卖会并举牌应价;4、在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中拍卖本公司物品或者财产权利;5、故意隐满拍卖标的的真伪或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6、拍卖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与竟买人恶意串通,给委托人或买受人造成损害的;7、在自己的拍卖活动中,采取恶意抬价或压价的方式给其他竟买人或受买人造成损失的;8、采取恶意降低佣金比例或低于拍卖成本收取佣金,甚至不收取佣金(义拍除外)等不正当行为的;9、拍卖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出租、转让拍卖经营权的;10、雇用未依法注册的拍卖师或者其他人员充任拍卖师主持拍卖活动或雇用未与拍卖企业签订聘用合同的拍卖师主持活动的;11、擅自到异地挂牌或未经批准设立办事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12、拍卖国家禁止买卖的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的;13、开展拍卖活动不依法到工商机关办理备案的;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拍卖违法行为。

三是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拍卖市场经营活动,支持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在组织召开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会和动员会的同时,邀请了泸州市电视台、泸州广播电台、泸州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参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拍卖法》、《拍卖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深入拍卖企业分送有关资料,主动向他们宣传讲解拍卖法的有关知识,让拍卖企业全面了解拍卖活动中应履行的职责,从而更好的从事拍卖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拍卖经营活动,支持参与泸州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整治工作。

四是落实具体措施,为每个阶段整治工作打下基础。一是开展认真摸底调查,摸清泸州市拍卖企业的基本情况,泸州市共有拍卖责任有限公司8家,他们均具备经营拍卖业务的资格,但在经营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拍卖企业拍卖情况自查表”,下发企业自查填写,要求拍卖企业自查报告,限期报送整改情况,逾期则按相关规定从重查处。8家企业自查报告均已完成并上报相关部门。

(二)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职能。

按照拍卖相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文件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既联合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又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市商务局作为拍卖行业的主管部门,加强了对拍卖企业年度核查,要求企业每月上报拍卖情况统计表,对于违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对于没有经营业绩、严重违规操作的企业,依法吊销其《拍卖经营批准证书》。同时,加强了对拍卖协会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规范拍卖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拍卖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市工商局主要负责督促和指导拍卖企业建立健全拍卖管理制度,加强对拍卖企业和拍卖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拍卖活动备案,依法查处各类拍卖违法行为,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在拍卖企业登记、年审等工作中共同把好拍卖企业的准入关。物价部门负责检查拍卖企业是否按核定的标准收取相关费用。公安、文化(文物)、监察等部门依据自身职责,加强对拍卖行业的监督管理。今年1-11月拍卖企业到工商部门共办理拍卖备案141件。今年工商部门转变监管方式,在强化备案的同时,加大了现场监管力度,今年共实施现场监管17次,现场监管次数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促进了拍卖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为进一步提升拍卖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查处力度。

拍卖市场具有特殊性,情况复杂,监管难度大,在加强对拍卖企业日常监管的同时,我市突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监管:一是规范拍卖公司拍卖公告和拍卖标的展示,拍卖公告的内容、时间、公告方式、标的展示时间和方式要符合拍卖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要求举办拍卖活动的企业提前七天提交拍卖“标的”的相关备案材料,经工商部门审核后才能到媒体刊播、公告。对有争议的和国家禁止拍卖的物品一律不予备案,并通知其禁止拍卖;在拍卖成交七日内,还要将拍卖完毕的“标的”、竞买人名单、身份证复印件进行备案登记,以保护拍卖活动竞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拍卖公开原则。二是对拍卖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方式:查以来所有的备案资料、查统计报表、查拍卖公告、查成交确认书、查企业的相关制度及人员资质等档案资料,维护拍卖活动严肃性。

今年共实施现场检查21人次,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了解掌握拍卖企业的基本情况,增强监管拍卖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加强拍卖备案工作,确保拍卖备案资料和内容符合要求,杜绝不办理拍卖备案、拍前办理备案拍后不办理备案、拖延办理拍卖备案等不依法办理拍卖备案的行为。四是加强拍卖现场监管。重点加强以下拍卖活动的监管:1、标的特殊竞买人数较多的土地、房产等公物拍卖;2、国家行政机关、政法部门依法没收的物品的拍卖;3、有举报、投诉的拍卖活动;4、拍卖企业有违法违规记录,监管人员认为需要进行现场监管的拍卖。把主要精力放在有举报投诉的拍卖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的拍卖活动、大宗国有资产拍卖活动、在本地有重大影响的拍卖活动、其他有违法嫌疑的拍卖活动。对重点的拍卖活动工商、商务、公安、监察等部门联合对拍卖现场进行监拍。

五是查处违法违规拍卖活动。目前,工商、公安部门正联合查办一起案件。现初步查明:刘昭阳等21名竞买人在竞拍一宗国有土地之前,共同约定一致压低拍卖应价,现场拍卖时由刘昭阳以240万元应价成为该宗国有土地的买受人。之后,21名当事人又在龙马潭区一茶馆内对该宗土地私下进行竞购,最后又是由刘昭阳以300万元应价竞买成功。这两次竞买的差额为60万元,由刘昭阳拿出平均分配给其他的20名竞买人,每人3万元。经公安机关对涉案的21人立案侦查后,因此案不构成刑事犯罪,现已移交工商部门办理,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此案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人员多,调查终结后将依法严肃处理,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市曝光。

为切实增强拍卖市场的监管实效,我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面对新问题,寻求新方法。工商部门将市场巡查与拍卖现场监管、12315投诉举报紧密结合,细化巡查内容,科学划分巡查类别,为规范拍卖行为奠定基础,促进职能到位。针对在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工商部门积极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对内市场合同、商标广告、企业注册、公平交易等业务科室间及时沟通,加强协调配合;对外加强与商务、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建立定期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查不按规定备案、恶意串通竞买等违法违规拍卖行为。建立巡查督导制度,在市场巡查中,制定巡查计划,确定巡查内容和重点,督促巡查监管到位,做到巡查必到场、到场必检查、检查必记录、记录必录入的原则,健全完善拍卖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三、我市拍卖市场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拍卖市场联合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拍卖行业的复杂性,监管的艰巨性,目前,我市拍卖市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恶意竞争拍卖资源。有的拍卖企业抱着“先拿下标的再说”的心态,盲目取得委托方签订委托合同,之后长时间无法将标的卖出,使委托方利益无法实现,拍卖从业者信誉受损。无序竞争、相互抵毁、恶意压低佣金、操作不规范的拍卖行为时有发生。

2、恶意串通现象比较严重。在土地、房产、废旧机器设备拍卖的现场,竞拍者串通以底价成交,因串通不成发生纠纷,甚至暴力事件的情况也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给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公物拍卖活动极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人民法院委托拍卖价值增值率很低,多数拍卖以“对价”成交,公物拍卖实质意义的拍卖并不多。在公物拍卖中,有的委托人、拍卖人授意限制他人参与合法竞买,或授意在外地媒体拍卖公告,以便达到自己或亲友从中得利的目的。

4、拍卖成交后的移交、过户工作比较困难,买受人拍卖成交后违约现象较多。因一些拍卖标的存在一定瑕疵,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灵活性,给拍卖标的产权转移、尤其是不良资产的成功处理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5、零佣金现象有所发生。当前市场竞争还不够规范,有的委托人选择拍卖公司不是优质的服务和拍卖师的拍卖水平为标准,而是以低廉的佣金作为条件,由于极个别拍卖公司的恶意竞争,出现了零佣金的怪圈,由于减少了佣金收入,拍卖公司势必降低拍卖成本,草率拍卖,导致拍卖质量日趋下降,伤害了委托人和拍卖人的利益。

6、拍卖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市拍卖企业规模较小,内务管理薄弱,存在内部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拍卖活动的档案资料不规范等问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经营场所设施等方面还亟待提高。

四、明年工作打算

针对我市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拍卖市场的监管,促进我市拍卖市场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整治行动的机构不撤,人员不散,保持对拍卖市场严管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拍卖行为。

2、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拍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我市拍卖市场监管常态化、制度化。

3、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社会氛围。要通过电视、报刊、培训、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拍卖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开展拍卖市场专项整治的活动取得的成效。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和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形成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格局。

4、引导全市拍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坚持诚信守法的经营底线,全面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活动。

拍卖法实施细则篇10

一、当前基层工商机关罚没物品处理现状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罚没物品一般通过销毁、拍卖、捐赠、回收四种方式处理。就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方式而言,集中在销毁和拍卖两种方式。实际工作中,罚没物品处理常是基层管理工作的软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置方式不环保,易造成污染。过去,工商部门普遍采用焚烧、碾压、粉碎、切割、填埋的方式处理罚没物品。这些销毁方法由于其成本低廉、方法简单、销毁彻底,一直是销毁罚没物品的主要手段。但这几种处理方式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焚烧香烟、塑料制品时会分解出100多种有毒有害气体,还会产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二恶英、碳酸氢化物、氮氧化合物等,势必对空气造成污染。填埋电池及牙膏、洗发水等日用化学品,极易对水质及土壤造成污染。

(二)处置条件不成熟,易增加执法成本。工商部门在销毁罚没物品时,之所以趋向于采用焚烧、碾压、粉碎、切割、填埋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不光是为了显示执法部门的权威与决心,起到震慑与宣传的效果,同时也是因为考虑到执法成本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各级工商部门对罚没物品还远远不能做到分类环保处理和综合回收利用,达到“绿色销毁”。如假冒伪劣的牙膏、洗发水等日用化学品、电池、农药等等。一方面,对这些有毒有害物品的处理费用过高,如由环保回收机构不仅不提倡集中回收处理电池,且还要进行回收处理收费,而工商部门处理的此类物品数量往往较为可观,高昂的处理费用常让基层工商部门难以承受,也不愿承受。另一方面。长期存放此类罚没物品的仓储费用也很高,各基层工商部门往往是专辟罚没物资仓库进行仓储,不仅占用了单位的办公场地,增加了执法成本,而且长期存放造成此类物品变质也会污染环境,因此基层工商部门往往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处置办法不科学,易导致资源浪费。由于目前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处理渠道过于狭窄,许多仍有使用价值或者回收利用价值的罚没物品也被简单处置了。例如,假冒名牌的服装、鞋帽、运动用品和走私电子产品等等,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者回收利用价值,若无质量问题,仅是侵犯了知识产权,一律销毁非常可惜。罚没物品同样是消耗一定社会资源后生产出来的,而且物品一经罚没,财产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属于国有资产,对仍有使用价值的罚没物品进行销毁,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四)处置程序不严格,易滋生执法腐败。目前,基层工商部门处置罚没物品的程序还不尽规范。保管和处置基本由办案部门甚至办案人员一手操作,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没有规范的存放场地和统一的保管要求,有的单位罚没物品存放多年,损坏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容易引发行政诉讼以及造成国家财产的损耗甚至流失;罚没物品的处置渠道和出口不尽规范,有的往往未经审批,就自行处理,有的在变价时未经估价,就随意处置,有的采取定向拍卖时随意指定拍卖机构和物品回收企业,既缺乏公平竞争,又容易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造成当前罚没物品处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执法人员重视不够。表现为一是“重罚款,轻管理”。基层部门对罚没物品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的认为违法案件经调查终结罚款入库即万事大吉,而忽视后续的罚没物品处理工作。二是“避繁就简”。罚没物品处理操作程序较为繁杂。就以基层工商机关最常见的处理罚没物品的拍卖程序来讲,必须经过“委托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公告-开拍-成交-交割-入库”等步骤,整个流程必须由办案部门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这使得绝大多数基层部门对拍卖罚没物品程序望而却步,以致于大量罚没物品存放多年或者干脆擅自压价收购,变相私分。

(二)保管场所要求不高。基层工商部门没有统一规范的罚没物品保管、存放场所。罚没物品经常与基层工商分局其他杂物堆放在一起,因保管不善极易发生罚没物品流失、短缺、损毁等问题,并可能引发行政诉讼,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权威。

(三)入库手续操作简单。目前,基层工商部门在罚没物品入库手续上已基本能履行开具正规票据程序,但在具体工作流程中,在采取强制措施、现场清点过磅计量和确定保管场所时都简化操作,未进一步核实,直接以账面或当事人提供的数据为准,同时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物品往往原地保管再进行处理。虽然这样操作减免了运费、过磅费和仓储费,降低了执法成本,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拍卖处理罚没物品时,一旦当事人对数量、重量有异议,就会向工商部门要求赔偿,使工商部门处于被动局面。

(四)处置渠道失于规范。当前工商部门处理罚没物品的常用方式是销毁和拍卖。这两种处理方式不规范表现在:一是未经审批,自行处理。基层工商分局在实施销毁和拍卖前仅仅通过案审会议,未填制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对罚没物品处理未履行报批审核手续。二是未予公示,暗箱操作。无论是销毁还是拍卖,均需履行公告手续,赋予相关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实践中,基层工商部门基于种种原因,常不予公告,易引发相对人对工商部门的投诉。三是未经估价,国资流失。在当前工商部门处理罚没物品过程中,常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估价将物品定向拍卖。

三、规范罚没物品处理的应对措施

为更好地规范当前工商部门罚没物品的处理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把好入库出库两道关口。一要把好人库关。办案人员罚没入库的物品或至当事人处收缴的物品或暂扣转罚没的物品,应由办案人员开具罚投票据,在24小时内由办案人员凭《处罚决定书》及当事人签字的《送达回证》和有关罚没票据至内勤处办理罚没物移交手续,内勤将罚没物品登记入册。二要把好出库关。罚没物品需拍卖、销毁或作其他处理时,应由办案人员经上级领导审批后,再由单位内勤办理出库手续,内勤应查验有关文书,并在登记台账中予以注明。

(二)细化存放保管执行标准。基层工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罚没物品存放仓库,由内勤专人负责。存放仓库要配备物品进出库记录表,物品进出库记录表应与罚没物品登记台账相互对应。物品进出库要仔细进行数量清点和重量过磅,并在物品进出库记录表上详细注明。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案件调查初期,对实施罚没的物品采取强制措施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数量清点和重量过磅,拍摄现场照片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同时,对

存放在原场所内有转移风险的物品,要防止当事人暗中转移,造成对今后执法工作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