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2 20:11:06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1

河东十六幼 沈璐莹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匆匆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虽然是粗浅阅读,但从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书中有许多发生在李老师身上的教育案例,从他自己的身边的故事讲起,实实在在,每一章节都让我感动。其中有三章给我的印象最深,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但这种感情,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的不喜欢你呢?我觉得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幼儿,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块来分享快乐与烦恼,他们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孩子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都能给幼儿莫大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他们,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孩子们心贴心;因为有爱,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

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有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要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这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2

  

  

2022关于最新《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能够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齐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有的老师却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只能让学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地持续着一颗爱心,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心中所谓的尊严,多以学生的视角同他们零距离接触,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爱同时也是一种职责,而非一年、两年短时间的爱。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那种有限时间的爱称作“小爱”的话,那么李老师赋予学生的爱就就应称作“大爱”,我们的爱需要学习李老师那种“大爱”,要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让让我们的爱延伸到学生的一生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读完李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习李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习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透过读书,我们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味,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仅能够从中收获知识,还能够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潜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潜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潜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就应学习李老师的研究精神,用心主动的将遇到的一个个问题都当做科研的课题,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做研究对象来看待。这样,当应对那些“后进生”、“考试作弊”、“早恋”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时,心态就会平静下来,用解决矛盾的心态去研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就从容了。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就应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一天都有发现,每一天都有新的顿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快乐。”我们就应学习李老师将教育中的难题看作研究的乐趣,学习他执着的研究精神。为此我们注意转换主角,使自己从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学者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我们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阶梯。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种对欲望的放下,一种对理想的宣言。将我们的爱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去,不断的研究与反思,超越自我,我坚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师!

  怀着激动的情绪,我一口气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毕,感触颇丰。因为李校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从这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乐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向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唱、弹、跳、吹、拉什么都不行,还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学专业的。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能够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日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爱孩子就就应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音乐的不同方式、潜力和感受;爱孩子就就应让每一位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让音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就应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以前对我的学生说过,在音乐课中,没有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令人头疼的后进生,有的只是对音乐课的态度,一切都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简单快乐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能够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透过精神的交流,到达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以前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之后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音乐课中他大变样了,同学们也都说他只有上音乐课表现得最好。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理解教师的爱。在音乐课中,我不仅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演唱和创编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就应怎样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因为只有学生忘我地投入到音乐中时,我才能和他们一样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2022关于最新《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贯穿本书的灵魂所在就是"爱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和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了我!以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震撼了我!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对学生的关爱令我佩服。我想,这爱来自于责任,来自于内心深处那一份责任感。他认为教师要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李镇西老师的耐心,执着令我向往。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只是,每当学生的表现与自己所预计的不一样时,往往会失去耐心,失去对学生的信心。

  而李老师花在学生身上的,不仅是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是耐心,是自己对学生的关怀。他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件艺术品,每一件都要精雕细琢,每一件都要仔细挖掘出潜在的能力。可见,耐心是一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而耐心是需要修炼的。耐心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段时间。

  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当我们一味指责学生时,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也有过错。说第一遍,他不会,我们就应该说第二遍,第三遍…一直到会为止。李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会不断努力的。

  

  

2022关于最新《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李镇西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其中反映李镇西老师心声的《做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3

精选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最好是相对的,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就是李镇西老师心中最好的定义,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指做“更好”的老师,的确,“没有最好,没有更好。”

  和李镇西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能力,我想我永远只有仰慕,但是看了李镇西老师对“最好”的理解,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今天自己和昨天自己相比是不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只要我们每天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就可以不断的像最好的老师靠拢。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个年头,我也坚持当了10年的班主任,“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除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每天还会有让人头痛的事情,让人头痛的学生,任何大事小事通通告诉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书,还要充当“警察”“保姆”等角色,虽然很苦,但慢慢品味起来其实很甜,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怎能不犯错呢,他怎能像你期望的那样乖巧呢,可是,真当学生们犯错时,我也曾很气愤,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学生们甚至把我气哭,那一刻心里总想着他们快点毕业,赶紧把他们送走,甚至有时不想再当这个班主任了。

  李镇西老师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记得我的第一届学生临走的那一刹那,以前的埋怨一下子荡然无存,我满脑子的竟是舍不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他们已经毕业了,这样的感情是相互的,学生们临近毕业最留念的也是他们平时有些“惧怕”甚至有点“怨恨”的班主任。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收到来自第一届大部分学生的新年祝福短信,那一刻,我体会到“我拥有了几十颗童心,这是何等优厚的精神财富啊!”

  班主任工作肯定是“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无限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让我们拥有了优厚的精神财富和事业的满足感。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很听话,每个孩子成绩都很优异,否则还需要我们老师干嘛。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的,每个孩子有都会有能力上的缺陷,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任务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能力,用爱去感动他们。

  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愿意选择后者。

  精选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精选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这些年教育界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闻,就在前两天有幸观看了学校组织的李老师的视屏讲座。

  在讲座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开始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俗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长会上,听见有位家长说:胡老师人很好,她从来不当着孩子们的面骂同学。我一愣,我真是这样的吗?回想有时候火气上来,控制不住,就会在教室里斥责学生。可自从开完那次家长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马上想到学生的自尊,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

  允许学生犯错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样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从反馈来看,他告诉我,这样做让他很感动,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要规范,比如上课迟到他会喊报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帮忙,他也很乐意帮助,这说明他还是很懂礼貌的。

  我真的爱每一个学生吗?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观看李老师的讲座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看完后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老师对爱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师道尊严"?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4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希望的种子,以一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李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他的进步还是微乎其微。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对啊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一天他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看着《爱心与教育》,里面朴实的文字,一个个真实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无一不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李老师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个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汪斌父亲的鸡蛋;与宁玮八年如一日的通信;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后进生”万同的转化过程;对一个个优生的用心培养;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这些故事无一不向我们传播着李老师的一个信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一、爱心与童心

李老师首先提出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提到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读罢这一节,我深深地为我过去的教育观念而愧疚。我曾经非常笃信老师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定的威严,学生就必须要尊重老师。学生一看到我就马上安静下来,我曾经为这一点多么地自豪“看我把这些小家伙治得多好”。可是开心过后,我却深知,他们只是怕我,而不是敬我。做了妈妈以后的我,重新站上讲台后,一件小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小女儿喜欢听歌,我每天都会在她精神好的时候给她听上一段轻快的儿歌。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我想学生上课很累了,就一些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歌,让他们轻松轻松。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这老师真好,上老师你的课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师生和谐,教学愉快。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应该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二、要公平地爱学生

《爱心与教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在每个父母的眼中,每一个小孩都是最棒的,每一个小孩都是带着父母满心的期待来到这个世上的。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老师如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去选择教育方法。那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一个都是好孩子。那么你不论是用温和的劝导还是严厉的批评,让学生体验你那份挚爱和真诚,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魂魄的传奇故事,最后万同成为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特殊,成绩的好坏,一般和其他科目的成绩是没有很大联系的。其他科目的成绩不理想,信息技术这门的成绩也可能会很优秀。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是一个双差生,上课的时候从不注意听讲。后来我就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有时候还是能够完成我布置的简单任务的。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让我就他在前面给同学们做示范,虽然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不会做了,但是中间老师可以提醒他,告诉他,结果一堂课下来,他不但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他已经在同学们面前露了一手。下次上课他还会争取下一次机会,现在他每堂课都上的很认真,虽然他其他科成绩不好,但上我的课总是争取做得更好。同时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感染,因为连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都在做,那他有什么理由不做呢?这时你不但使这个后进生得到了转变,连整个班的学习风气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可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甚至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一片爱心和殷切地期待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锻造卓越人格

温 9月4日 在北京35中学教师座谈会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是教育迫切的任务。

“优生”的培养,“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优生比“差生”学习成绩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他们的优越感与日俱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优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却忽视对优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总认为这部分学生自觉性强、智商高,不用多管也能成才。但是由于这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过高期望值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能对优生因势利导,不断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老师的一句句真诚的话响彻心头,在我心里撞起了千层浪。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解读。

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随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我也渐渐意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借着学校给我们赠书的机会,选了一本名为《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书,想从中汲取一些营养,获得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收到书后的那几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不到一个星期便读完了。因为读的匆忙,总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假期闲来无事,便又捧起重温了一遍,这一次的品读更让我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看着同行们写下的朴实无华的文字,读着那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亲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与之产生共鸣,一次次被书中那浓浓的亲情所感染。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线教师自主撰写的育子故事,共分为四辑,每一辑有不同的主题,收录了不同的故事。细细品读这些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智慧,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读罢全书,我有两点最深的感受:

一点是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刘良华老师说:“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的确如此,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到了爪哇国,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简直要咆哮了。我就经常爱犯这样的错误,辅导儿子学习时,如果他总是出错或是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会忍不住要发火,声音也自然提高了八度,孩子常常被弄得不知所措,眼泪汪汪的。细细想来,这都是自己没有摆正心态,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都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出色。于是如果孩子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的表现,我们便会爱之甚而责之切。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忘记了,我们的孩子与学生一样,他也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尊重。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心灵,而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我觉得十分形象。园丁种下幼苗后并没有强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幼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的成长,因此许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的孩子也可以看做是我们种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也应给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在我们爱的目光的注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或许这样,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还从各位老师身上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父母要在阅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本书中,陈剑锋老师、沈丽新老师、张家明老师还有扈永进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培养孩子读书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老师、家长都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千方百计给孩子买书,教育孩子多读书。但是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真的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及时引导,督促。我们应该知道,阅读是需要氛围的。如果大人喜欢阅读,经常捧着书看,孩子就会模仿。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尤其是身为教师的家长,最好也阅读,你以身作则,便会“不令而行”了。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这样才能更好的胜任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加入阅读的行列,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让读书伴随我们的一生。有了我们的熏陶感染,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那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当然,让孩子喜欢阅读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只要我们用耐心和细心去引导,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喜欢阅读。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让人收获多多。感谢学校给我提供的这顿精神上的营养大餐,让我获得了心灵上的启迪。我会一直将阅读进行到底,让书香伴随我和儿子一路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5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文中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近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推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随波逐流。书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我要多思考,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精选优秀《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   最近有幸读了吴非老是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能感受到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有个性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体验?虽说教师不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的阅读视野都比不上学生又怎么可以引领学生呢?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的路伸向何处。如果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有学生“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你才能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使自己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使自己的风格之树悄然生长。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还要善于思考。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不邯郸学步、不墨守陈规、死守教条,不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我们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同样我们教师自己也不能“死教书”“教死书”。

  “如果教师是跪着,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以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肩负起振兴中华和复兴伟大民族的重任呢?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他要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一个不愿思考的教师只能是一个庸师,思考的目的不是作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捕捉自己点滴的思维火花,逐步让它明亮起来,指引着你的实践之路。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6

2009年8月,随着我的孩子大班生活的结束,我开始关注小学教育。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给了我南木的博客链接。当知道博主陈琴老师是名校华师附小的教师后,我开始认真地看她博客上的内容。

在博客上,我看到了一些陈老师推荐阅读的书就买回来看。如《老鼠老鼠》这本书,孩子刚拿到时并不喜欢,我让孩子先放在一边,听我给她读。当听我读了一遍后,孩子觉得这本书还可以。再带着她一遍遍地读下去时,她就觉得这本书很好玩了!这样不断尝试,不断收获,使我觉得陈老师是可以给我引路的人。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虽然对孩子阅读有了信心,但对陈老师所说的“6年背诵10万多字”还是心存疑虑。当与多位朋友提及此事时,大家也都在质疑。

2010年7月底,我第一次听到了陈琴老师、徐健顺老师的吟诵,听陈老师讲她如何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在那里,各位老师的授课让我眼前明亮了,原来学语文可以如此有趣。我很激动,决定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弥补自己母语学习上的缺失。

11月,当得知陈琴老师应家长之邀为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我找到陈老师,希望她能收下我家的孩子,给孩子做一下早期启蒙。但是陈老师婉拒了,并给我讲明了原因:孩子差距太大了。

于是,我自己张罗了一群6~8岁的孩子,请陈老师来给大家一周上一次课。这个课程是要求家长与孩子同堂学习的,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家长能有机会亲身体验陈老师的授课。讲课内容为:成语接龙、《三字经》、《弟子规》。每次陈老师都会给大家讲讲字和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再带大家一起读一读。每次下课时,孩子和家长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这个课堂,我开始意识到:对待孩子,不能仅仅去要求孩子,还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没做好的就努力去修正自己。在生活中,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我的内心慢慢出现了要深入学习的需求。

因为陈老师曾跟我说过,自己带孩子做经典“素读”是很艰难的,所以我也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身边的集体环境。

在家践行经典“素读”

2011年6月,陈老师离开了广州。

我决定以后要用陈老师的方式自己带着孩子做经典“素读”。

读什么内容呢?就读陈老师班上孩子们读过的内容。在那个暑假,通过分段读和听陈老师的录音,我的孩子已能把《七月》背下来了,这让我有了一点点信心。

2011年9月开学后,陈老师班上的孩子读什么,我们就跟着读什么,再加一些《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里的内容。有些内容没文本,我就在网上查找相关书籍,就这样每天带着孩子一起读文本,用相关的书给她作简单的解释。至于故事,就靠她自己看。

最近,我给孩子讲关于《论语》的故事时,孩子突然说:“妈妈,您讲故事总是东一点西一点的,总要我自己去补充。您让我怎么去补充嘛?”我毫不掩饰地说:“妈妈无法与陈老师比,要怎么去补充就是你的本事了。”

一天晚上,孩子告诉我,她在看了家里的一本中华书局版《论语》中的注解后,终于可以把《论语》也读得津津有味了。我突然发现,我的不足反而成就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2012年暑假前,陈老师来广州,我带着孩子去见陈老师。孩子见到陈老师读《老子》,回来后就要求背《老子》。一次,见我倒水倒满了,她对我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我有点茫然,她就给我解释。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她给大家倒水时经常会念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读《老子》也让她发现:她在做班级管理时,态度过于强硬,应该有所调整。她经常会结合在学校发生的事跟我讨论。所以,孩子说《老子》对她是最有指导意义的。

寻找内在需求

在带孩子做经典“素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在家做经典“素读”是有别于老师带着做经典“素读”的,如果家长一味地要求,长期下来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没有内在需要,再怎么做都是被动的。我的孩子对鸟类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想找一本关于鸟类的著作,最好这人还有古文功底。

没想到还真让我找到了,这个人就是郑作新。我先后买回来郑作新写给儿童的《与鸟儿一起飞翔》《与鸟儿齐鸣》。孩子很快就看完了这两本书,知道了郑作新是鸟类学家,了解了他的一些相关的故事。

2013年4月的一天,孩子读书读得没什么心情。我就让她朗读《与鸟儿一起飞翔》中的“从小养成好习惯”部分。我跟孩子说:“就算你以后做动物学家,其他方面再好,如果连中国古时的动物都搞不清,一样会被外国人小看的。”

晚上,孩子就跟我提出想看看《禽经》。为了满足她的好奇,我当晚就在网上查找《禽经》并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看后,说要背《禽经》。我告诉她:“这个可没有注音和解释。全要靠我们自己查证。请你认真考虑清楚,如果开始了就不能停。”

第三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跟我说要开始背《禽经》。我说:“那你就自己查资料注音吧。”孩子说没问题,便拿着打印纸,在电脑前坐下,按我平时查证资料时的方式做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契’字有好多读音,不知道该读哪一个。我一边做饭,一边对她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慢慢看吧。”最终,孩子根据上下文及解释选择了一个她觉得最合适的读音。

用了半个多小时,孩子终于把当天要读的内容中不认识的字注完了音。晚上检查完她背的情况后,她又跟我商量:“妈妈,我每天把要背的内容里的不认识的字都标出来,您有空的时候帮我查一下,可以吗?”当时,我并没有答应要帮她。睡觉前她又跟我讲:“妈妈,《禽经》3600多字,每天背200字,18天就背完了。”

我原以为她会感到困难,会退缩,但她没有一点畏难的情绪,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答应帮她查资料,但不帮她做判断,遇到有多个读音的字,我就把多个读音和解释抄下来,让她自己根据上下文进行选择。

最终,她在计划时间内把4150字(最初版本缺少内容,经过查找资料做了修正和补充)的《禽经》背完了。

这次背《禽经》的经历,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难忘的,我们收获了很多。当我让孩子背《诗经》时,她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了,她感到读起来也容易理解了。因为有些鸟类的象征意义在《禽经》中已提到。这时,我感到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定制学习内容也很重要。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7

1 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2 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2.1 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2 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2.3 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3 掌握重要的朗读技巧

3.1 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是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

3.2 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4 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8

1.复习,巩固文中的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书写“乎、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小男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受小男孩对生命的热爱,同时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所蕴含着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1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学生和老师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复习生字,词语。(课件展示)

师:昨天,刘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了生字和词语,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老师找几位同学读读,读的时候,读一个字,组一个词,再说句话好吗?如果大家认为读对了就齐读。

指读,全班齐读。

【点评】

第一课时学习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节课要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3.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孩子们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为了奖励大家,送给大家几幅图片,是小鱼生活在大海中的图片,请大家欣赏。(配乐课件展示)

师: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孩子们,小鱼生活在大海里是多么得快活,多么得自在。可是,有一天晚上,一个巨浪打来,小鱼被打上了岸。当清晨小鱼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课件展示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图片)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浅水洼里的小鱼生活得怎么样了呢?现在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衔接自然,承上启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读懂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甲:小鱼生活得很不自在,地方太小了。

生乙:小鱼生活得很困难,因为水少。

2.找出课文中描写小鱼难受的句子。

师:水少会有什么结果?

生:水会被沙子吸干,太阳蒸干。

3.你从哪些词体会到小鱼的难受?

师:(课件展示文字“困”)当你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想说什么?

生甲:想睡觉。

生乙:被包围。

师:对了,当小鱼被包围的时候就没有了自在的感觉。老师还有一个字不理解,(课件出示“蒸”)你读了有什么样的感觉?跟大家说说

生甲:很热。

师:为什么有热的感觉啊?

生甲:下面的四点底像有火在烧。

生乙:很干。

师:这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生:小鱼死了。(课件展示小鱼被蒸干的图片)

【点评】抓住“困”“蒸”两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小鱼困在浅水洼里的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4.小鱼心里会怎么想?

师: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假如你现在就是水洼里的小鱼,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一自然段。(指读、齐读、配乐)

【点评】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联系自己的感受把课文读出感情,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有效方法。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鱼的这些心里话被一个小男孩读懂了(课件出示男孩捡鱼的图片),学生自由朗读。找找课文的哪段写了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不停地捡起每一条小鱼扔回大海。

师:哪个词让你体会深刻?(课件展示第二段)

生:扔,捡,说明男孩爱小鱼。

师:既然那么爱小鱼为什么走得那么慢啊?

生:怕漏掉小鱼。

师:为什么那么用力?

生:怕海浪打回来。

师:(大屏幕展示加点的字:走、弯、捡、扔)

这是老师体会深的字,谁观察到了这些字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描写动作的词。

师:现在老师让大家体会一下小男孩捡鱼的动作,老师来读课文。大家来做动作,假如你的面前就有一个浅水洼。里面有很多被困的小鱼,老师不停,大家就不停地捡。(师读,生做捡、扔的动作)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点评】抓住“走、弯、捡、扔”等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体会小男孩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生甲:着急。

生乙:很累。

师:这么累,但小男孩没有放弃,可见他救鱼的心多么坚定,多么执着,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3~6自然段

师: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产生了疑问,水洼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小男孩是捡不完的,那他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生:小男孩在乎。

生读课文,把“这”字读得一个比一个重。

师:为什么把“这”读得这么重?(课件展示)

【点评】抓住“这”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小男孩对生命的珍爱。

生:因为在乎。

师:明知道救不完还在救,小男孩有颗什么样的心?

生:爱心,坚定的心,爱护大自然的心。

师:大家说得都对,正因为有爱心才会做这件事,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吧。(完成板书)

五、拓展练习

1.练习课后的读读说说。(课件展示题)

生自由回答。

2.学完课文,我们都被感动了,是被什么感动了?

师:孩子们,你们都是一个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今天,老师不光被小男孩感动了,也被你们感动了,你们被谁感动了?

生:被小男孩的善良感动了。

六、指导书写

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这么好,那字写得一定也最好。

1.出示“乎”“捡”,学生观察,说书写注意点。

2.老师板书范写。生写在书上,老师强调坐姿,巡视指导。

【点评】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字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还要强调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更要强调拿笔姿势和坐姿,要聚精会神把字写好。

七、总结全文

老师今天收获真大,认识了课文中那个有爱心的男孩子,收获了那么多的感动,老师送给大家八个字(板书),还有一句话(课件出示)。今天老师被二、三班的你们感动了。老师希望大家在学完这一课后变得更加有爱心,更加优秀,好吗?

【点评】刘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注重字词的教学还注重渗透人文教育。

【总评】

本课教学有如下亮点:

一、注重识字、写字教学的指导与训练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低年级是写字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低年级要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中,不但要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写美观,同时还要强调学生的拿笔姿势和坐姿,一笔一画都指导到位,写到位,这是本节课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到位

如:理解“困”“蒸”,刘老师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小鱼在浅水洼中被困的程度。理解“捡”“扔”时,借助做动作让学生体会感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朗读有特色

如: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借助做动作体会,然后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指导学生读3~6自然段,通过课件展示体会感情。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9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以说明,在古代,人们对于朗读已经非常重视。自从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新的语文教材内容愈来愈丰富,题材也愈来愈多样化。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朗读部分,文章的课后要求一般都是熟读全文并背诵,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首先,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拥有轻松有趣的朗读环境;其次,在朗读时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的内心有所感触,间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朗读时不能采用以往的说教方式,将课文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无聊,没有兴趣学习,从而无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2.朗读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所接受的知识相对较少,使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比较表面,因此,想要他们较为深刻地理解整篇文章就需要让他们进行朗读。多次朗读有利于加深记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受,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朗读就是个比较好的方法,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文章中的语法语句,此外,还能帮助他们较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的策略

1.在课堂上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现今,尽管许多老师都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课上也给学生着重强调过,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增加朗读的比重,学生自然也就不太重视。因此,想要学生真正地重视朗读,老师需要做出改变:(1)老师对于朗读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心里真正地重视起来;(2)需要在课堂上增加朗读教学的比重,从而将朗读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还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后,他们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文章时,首先,我带领所有学生一起朗读全文,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我会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朗诵比赛,然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朗读,让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通过大家投票选出优秀的朗读者,并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

老师在朗读教学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示范工作,老师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要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其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不一定能够把握好语速语调,老师需要仔细听,并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

比如,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时,文中有一段描述丑小鸭外表的,它因为不漂亮的外表而受到同伴的嫌弃时,它很伤心,因此,在朗读这段内容时声音应该缓慢而低沉,让人感觉到失落;而当丑小鸭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它是比较开心的,因而在朗读此段内容时声音应该比较轻快,让人感受到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朗读的特殊魅力,从而爱上朗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首先,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朗读水平,从而间接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努力探究出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或者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而爱上朗读,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伟智.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6(2).

[2]郭小t.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2016(23).

[3]于善发.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5(17):161-162.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10

一、转变观念、正确引导

转变观念就是要认识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老师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学生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比如,一年级初喜欢看漫画书,《乌龙院》、《神奇宝贝》、《樱桃小丸子》等;下半期开始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小故事大道理》系列,《中国成语故事》、《预言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二年级时偏向知识性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世界五千年》、《中华五千年》、《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而现在呢,范围就更广了。对此,只要书的内容健康,都不做干涉。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老师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要注重学校及班级的环境建设,为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我们除了在校园里办起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之外,还为每个班级做下一个书柜,成立读书角。这些读书角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设计,就会成为学生们的乐园。学生在这方小天地里既是读书小会员,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成立图书馆俱乐部,定期联欢会,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和经验。鼓励学生设立公告栏,召开交流会,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激发阅读兴趣。有的老师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读书,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把这些在公告栏上公示出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还可以通过内容的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使学生兴趣倍增;还可以用不定时抽查的方式为学生的读书情况打上等级,给优秀的学生发喜报……此外,还可以在校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站中增加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栏目,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并根据书中情节组织抢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等。

家庭也要形成阅读气氛。为了进一步扩宽学生读书的空间,也为了学生有一个充实有益的课余时间,我们把读书活动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开展“我为父母读书报”,“我为家长讲故事”等活动,在家庭中掀起读书热,让父母激励孩子,让孩子在亲子互读的阅读环境中成长,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读书活动中提高。

三、注意提高和保持阅读的热情

据心理学分析,只有不断地利用外界刺激加以强化,兴趣才能保持持久和稳定。当学生对某种书产生兴趣时,老师最好采取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活动给予关注。如随时找机会让学生讲讲书中精彩的内容,或讲讲他们的感想,也可以让学生把他喜欢的书或书中的精彩片段推荐给家长读。有时,老师还可以参与学生讨论读这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学过的有关内容"借题发挥",把课外知识融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之坚持读书热情,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孩子读书的质量。每当学生读了书、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进步,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四、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学期我们年级为每个班开设了一个网页,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阅读一个作品后,在网页上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和其他同学参考,同学可以跟帖,评论,提出想法和建议。这样的平台让阅读的气氛很浓,学生会争相投稿。同时可以利定期开展阅读评比活动,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最美的诗篇、新书介绍、评选书虫、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地鼓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