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邪教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3:32:13

反邪教论文

反邪教论文篇1

根据高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6年反邪教舆论工作的通知》和高州市委政法委员会的部署要求,我校于2016年5月下旬至6月底开展了反邪教舆论工作,提升了反邪教宣传工作效能,深入推进平安高州建设。现把我校开展反邪教舆论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成立了以韦岳校长为组长的大坡中心学校反邪教舆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坡中心学校反邪教舆论工作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分工及职责如下:

组长:xx  全面负责学校反邪教宣传工作的布置和安排,处理学校在反邪教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副组长:

xxx 负责学校反邪教宣传工作的宣传工作。

xx:负责学校反邪教宣传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xx:负责督促检查各班开展反邪教宣传工作的落实情况。

组员:各小学校长:负责对本校师学进行反邪教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向学校、家长进行宣传和汇报。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设置了反邪教的宣讲阵地,刊出了名为“抵制邪教,崇尚科学”的宣传专栏;悬挂了“全民行动起来,坚决抵制邪教”、“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邪教”、“科学幸福你我他,抵制邪教靠大家”等宣传标语;利用短信、微信、校讯通等进行反邪教宣传;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校园拒绝邪教”签名活动,努力创建“平安无邪教校园”。

三、开展了“四个教育”

反邪教论文篇2

一、 区分邪教与宗教的三个简单标准

一般来说,邪教与宗教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并不象很多人说得那么玄秘。邪教与宗教的不同,在现象上表现得就十分明显。这些现象是的差别就是区分邪教与宗教非常简单的一些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看它们的教主是否活着。如果教主还活着,则大体上可以判定它是邪教;如果教主已经过世,则可用其他标准进一步判断。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看似荒谬的标准呢?因为从历史上看,宗教所信奉的教主都是神或者已经成为神灵的人,而邪教所信奉的教主都是正在世上生活的活生生的个人。所以耶稣在世时基督教被犹太教称为邪教,一点也不奇怪。另外,宗教的创立者都不把自己奉为教主,而是把天上的神灵或已经过世的人奉为教主。比如,犹太教把耶和华奉为教主,而基督教把耶稣奉为教主。在此我应补充一点,耶稣在世时并没有把自己的宗教当做异于犹太教的另外一种宗教,而是把自己的宗教当作真正的犹太教。真正把耶稣的宗教称为基督教的,是耶稣的再传弟子,而那时耶稣已经过世,被他的门徒认为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上帝之子,是基督;而且,在世间没有一个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另外,宗教特别强调教主与信徒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非常之大,乃至没有活着人的可能达到教主的高度。邪教虽然也强调教主与信徒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虽然很大,教主非常人所能及,可是,还是有活人能达到教主的高度,这就是现任的教主的接班人,未来的教主;不论怎么说,这个未来的教主是一个人,至少在成为教主之前还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就是说,在宗教里,信徒与神的距离无限大,没有活着的人能够达到教主的高度;而在邪教里,信徒与教主的差距虽然很大,但还是有人在活着时就能达到教主的高度。这是宗教在超越性高于邪教在教主问题上的反映。

第二个标准是看它如何对待人们急功近利之类的非理性心理。人们信仰某种东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超越。所谓超越,简单地说,就是突破自己的有限性而走向无限。宗教教人认识自己的有限性,邪教也教人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宗教要人认识的有限性与邪教教人认识的有限性内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可以说,这一点对区分宗教与邪教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重要的是,面对人的有限性,人类产生了很多非理性的心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非理性心理的根源是对有限性的焦虑。如何突破人的有限而走向无限,如何把对有限性的焦虑转化,这就是超越的问题,它是信仰的根本问题。从现象上讲,邪教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实现超越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在超越问题上,人的非理性心理集中体现在人总是希望尽快超越人的有限性。宗教和邪教都会利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但是,宗教既看到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的对自己传播的有用之处,也看到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对信徒自身的有害。因此,宗教是一方面利用这种心理,让人信它,所以强调信在宗教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防止这种心理因过度膨胀而伤害人,所以设计各种对治它的方法,教信徒理性地忍耐、在行为中等待。邪教则相反,它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当作难得的抓住人的机会,并且对这一可乘之机千方百计地利用,直到把人毁灭而后快。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一方面宣扬“只要信,就可得新生命”,另一方面又要人意识到信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只有履行责任的人才有真正的信仰。邪教则利用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要人们多捐献以求早升天,教主从中敛取巨额财富或获得随意的肉体满足或精神满足,而信徒则因此而失去财产、人格和自由;当教主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时,就大开杀戒,诱使或强迫潜在的或现实的对手归天。也就是说,人急功近利的心理是非理性的,宗教既利用这种非理性,又用理性来限制这种非理性,使人不至失去最起码的理智。而邪教则紧紧抓住人们的这种非理性,尽力把人们的非理性推到极点,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人们恢复理智。

第三个标准是看它们对现世的态度。一个人对现世的态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其自己的生命的态度;另一个是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态度。宗教对人的生命的基本态度是尊重,而邪教对生命的基本态度是弃绝;宗教对人世的基本态度是这个世界虽然污浊,但还是此生的唯一活动场所,机会难得,应当珍惜;而邪教对人世的基本态度则是这个世界已经坏到了极点,应当尽快离开它,到另外一个世界里。佛教要人知道人身难得,应珍惜生命,发扬大乘精神,建设人间净土。“法轮功”称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却要人舍弃生命,以求圆满,杀子弑父,却说把他们超度到天国,掐死女童,却说除魔。

这三个标准,很容易把握。而且,说到底,它们可以归结为一个标准,这就是道德。就第一个标准来说,宗教不以活人为教主,是要人谦卑;邪教以活人为教主,要人或者在人面前自高自大狂妄,或者在人面前自卑自贱。就第二个标准而言,宗教要人“行乎中庸”,成为完整的人;邪教则要人狂热、盲信盲行,成为单面的人。就第三个标准来说,宗教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过共同的社会生活;邪教则使人不成其为人,要人弃绝他人、弃绝社会。宗教之所以为宗教,是因为它教人以正;邪教之所以为邪教,是因为它以邪害人。

二、 邪教的来源

邪教与宗教有着上面所说的明显不同。但是,从宗教学的观点看,与“邪教”相对的词是“正教”,与“宗教”相对的词是“非宗教”。也就是说,在语义上,“邪教”与“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这典型地反映在邪教的来源上。认识邪教的来源,有助于对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邪教”,国际社会对它的规范称呼是“Cult”。“Cult”这个词,源出于拉丁语Cultis文中,原意是“礼拜”、“祭仪”,用于指所有沉浸于崇拜、典礼、情感、仪式和态度的组织,也就是所谓“膜拜团体”。人们之所以把这类组织区分出来,是因为这类组织对世俗的东西不大关心,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显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这实际上就是对“Cult”一词的世俗定义。中国之所以把“Cult”一词翻译为“邪教”,是因为它既有类似于宗教形式的形式,但又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与世俗社会激烈对抗,是邪恶的;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称为“邪教”。形式上类似宗教和实质上的邪恶,是邪教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本质规定。

邪教在形式上类似宗教,这说明宗教与邪教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从宗教学的角度上看,就是组织形式、礼拜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由于形式只是工具,而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是中性的,形式不能成为区分邪教与宗教的标准。区分邪教与宗教的标准是实质。前面所讲的三个简单标准就是实质标准。而且,邪教形式上类似宗教,并不意味着邪教具有宗教的形式。从中文的字面上看,“邪教”与“宗教”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一个“教”字。在中文里,什么是“教”呢?《说文解字》曰:“教,上所示,下所效也。会意兼形声字。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所以,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递、教授和示范、强加,另一方面是接受、学习和仿效。就此而言,“邪教”的“教”与“宗教”的“教”是形式上相同的过程。另外,从“教”的表现方式来看,“教”,既有言传,也有身教和意会,除此之外,教唆、引诱、放任,也可称之为教。言传之教,可以是思想宗旨,但还可能是命令;意会之教,可以是思想历程、思考方法,也可以是未说出的或不可见人的意图;身教就更为复杂了。至于教唆、引诱、放任,虽然不是人们通常愿意承认的教,但却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教。从“教”的含义上讲,无论某种“教”是正是邪,它都可能与宗教无关。与“邪教”相对的词是“正教”,而不是“宗教”。也就是说,邪教并不必然在形式上类似宗教。如果说邪教与宗教在形式上还有些共通的地方,那一定是它们都对某些东西顶礼膜拜。这种膜拜,从学理上看,是宗教性,而不是宗教。宗教性在在任何人对他所喜爱的东西的态度上都有所表现,但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态度都是宗教。所以,不必总是把邪教与宗教挂钩。有些组织根本就与宗教无关(如科学教)被为邪教,主要是因为它们膜拜某种东西或宣扬并实践某种邪恶的理论而且行为邪恶。这样的邪教的产生,可以说是与宗教没有多大关系的,所以根本不能说它们是宗教的异化。象科学教,我们只能说它是某种“科学理论”(在科学教中,就是心理分析与治疗理论)的异化,而不能说它是宗教的异化。

即使邪教具有宗教的形式或者类似宗教的形式,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类根本的原因。一是某种宗教转为其实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变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失去了成为宗教的资格,这时它就徒有宗教的形式,没有宗教的实质。这样的宗教如果不消亡,就极有可能变为邪教。这是邪教的来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正确地说,有的邪教是异化了的宗教。但若因为有的邪教是宗教堕落而成的,就说“邪教是宗教的异化”,那就不正确了。而且,并不是所有异化了的宗教都是邪教。某种宗教(或者其分支)尽管已经异化,有宗教之名而无宗教之实,如果它并没有变成邪恶的,我们就不能称其为邪教。另外一种原因是某个团体或思想,本来没有宗教的形式,但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获得或借用了宗教的形式。如果这个团体或思想在具有宗教形式之后,没有邪恶的行为或内容,我们也不能称之为邪教。但若它在具有宗教形式的同时又具有邪恶的行为或内容,它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邪教。

这样,就与宗教有形式上关联的邪教来说,它们也至少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邪恶组织披上宗教的外衣,二是宗教堕落(异化)成邪恶的组织。邪恶组织披上宗教外衣,以宗教的面貌出现,错误不在被借用的那种宗教,因而不能说这种邪教是宗教的异化,只能说这是宗教被人恶意利用的结果。对付这种邪教的方法,就是撕开它的宗教外衣,说明它与那种宗教的本质区别,揭露它的真实面目。如“法轮功”借用佛教的“法轮”概念,要人通过“转法轮”来求圆满。对此,我们的正确方法就是说明在佛教中“法轮”、“转法轮”和“圆满”的真正含义,将之与“法轮功”所说的“法轮”、“转法轮”和“圆满”相对比,这样一来,“法轮功”不是真正的佛教,也就清楚明白地得到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种宗教之所以被邪恶组织利用,自然本身也就存在一些可为邪恶组织所乘的弱点。一种宗教应当防止自己被邪恶组织利用,这就要求它加强自身约束,努力完善自己。同时,针对这些弱点,政府应当加强对宗教的管理,防止宗教被邪恶组织利用。这三个方面,即介绍真正的宗教是什么,宗教团体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政府强加对宗教管理,构成了防止宗教被邪恶组织利用的三道防线。

此外,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宗教自身存在的弱点,它既可能被邪恶组织利用,也可能自己堕落(异化)为邪恶组织,成为邪教。目的,在对邪教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这个问题。他们提到邪教时,总是把它与宗教对立起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宗教因为代表着传统的价值观、代表着人对终极性/无限性的追求,在人类生活中总是具有正面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宗教理所当然地是指正教。与正教对立的,当然是邪教。于是,在现在的研究中,就有一个不成文的理论假规定,即邪教不是宗教。在这个理论假定背后,还有一个假定,即宗教不可能是邪教。从理论上讲,人间的力量有正义的也有有邪恶的,但不论是正义的力量还是邪恶的力量,都既可能采用人间的形式,也可能采用超人间的形式。人间的力量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宗教。由于人是善恶的混合体,在人间,善的力量与恶的力量总是纠缠在一起,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任何宗教中,都既存在善的力量,也存在恶的力量。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是善恶的混合体。在任何宗教中,我人都发可发现善的东西,也可发现恶的东西。宗教并不是一块纯善的净土。正是由于任何宗教都是善恶的混合体,所以即便是所谓的正教,也可能堕落变质为邪教。也就是说,宗教并不当然地等于正教。同样的道理,邪教也不能简单地因为它是邪恶的,就不可能是宗教。我们不应当担心出现这样的后果,即因为在理论上承认邪教可能是宗教,而导致在实践中打击邪教被认为是在打击宗教。我们既然承认信仰自由,而我们的宗教政策保护的是宗教信仰以及合法的宗教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保护宗教。所以,任何合法的宗教组织或团体做了违法的活动,我们不会因为承认它是宗教组织或团体而视而不见,而是加以制止或制裁。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承认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人而让其不依照法律承担其责任一样。我们打击邪教,决不是因为它不是宗教,而是因为它是邪恶的宗教。所以,在研究邪教时中,我们必须放弃这两个不合理的假定,即邪教不是宗教,宗教不可能是邪教。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鸦片是毒品,也是药品。宗教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说世界各大宗教反映了宗教的积极面,那么,邪教就反映宗教的消极面。正教是用以治病的精神鸦片,而邪教则是用来害人的精神鸦片、毒品。

此外,把邪教与宗教对立起来,实际上是在变相地采用各种宗教所制定的邪教定义。这种定义的标准是自己的教义。每个自己认为是宗教的团体,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完满的宗教,而其他的自称是宗教的组织不是低级、落后或堕落的宗教,就是假的、邪恶的宗教。依据这个标准,世界各大宗教的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邪教名单。我们认为邪教不是宗教,不过是把各个宗教和教派的邪教名单拿过来,去掉我们承认是正教的那些宗教组织或团体,挑出我们与他们共同认为是邪教的那些宗教组织或团体,再加上在我们看来是邪教的、但这些宗教或宗派未必承认为宗教的那些团体与组织,于是,我们就可以令各大宗教或宗派满意地宣布,邪教不是宗教。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办法非常实用,而且可以令各方满意。但从宗教学的立场上看,这实质上还是在判教,而不是在做较为客观的分析。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可能把本来是无害的某些自认为是宗教的团体或组织当作邪教。

从现实看,有的邪教是从古老的宗教演化而来,或者直接就是古老宗教的延续而来,对之没有做任何大的改变。如印度教的某些教派还在向毗湿奴神献活人祭。这种邪教本身就是宗教,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根据时代要求在教义、实践、仪式等方面要求调整自己,或者被其领导人为了个人野心或私利以及集团的政治图谋而被引上了邪恶的道路,因此才成为邪教。

总而言之,从来源来看,邪教有三种类型,一是膜拜某种东西或宣扬某种邪恶理论并以邪恶的手段去实现它的组织;二是披上宗教外衣的邪恶组织;三是宗教组织堕落而成的邪恶组织。这表明,邪教可能与宗教有关,甚至可能原本就是宗教。所以,我们所讨论的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问题实际上是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问题。 转贴于

三、 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

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正一邪。正邪之别的根本就是道德。在这方面,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献。不必要在这里过多地重复。笔者认为,还有两点值得引起特别的重视。这就是末世论与魔鬼论。

一、末世论。宗教都有自己的末世论,而邪教可能有末世论,也可能没有。如果邪教有末世论,那么,它与正教的末世论也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正教的末世论总是一种在上、向前的末世论,它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警示、一种立足于现实才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因此,它虽然贬抑现实,但却是在肯定现实应有价值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正教的末世论是对现实的一种批评性扬弃。而邪教的末世论则完全否认现实的价值,而且往往宣传一种具体的末日论。所以正教要人们在现世好好生活,为来世更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邪教则要人们在某个具体的时间之前抛弃世上的一切,等待末日到来;或者把一切捐献给教主,以求教主帮助他渡过末日的灾难。

反邪教论文篇3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筑牢组织防线。

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既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事关党的政权稳固、国家长治久安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鉴于此,我社区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摆到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方面,思想上高度重视,认清形势。反邪教工作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斗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2009年既是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之年也是取缔****等邪教组织10周年的特殊敏感时期,鉴于此,社区秉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一如既往地坚持“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斗争策略,按照上级领导提出的“思想上的弦绷得紧而又紧,对策上的准备细而又细,工作上的力度强而又强”的要求,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考虑问题、谋划工作,致力于巩固扩大反邪教警示教育成果。

另一方面,组织上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辖区内商贾云集、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中,人口结构复杂,重点人员多,反邪教工作形势严峻。因此,从组织上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对做好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为深入揭批“****”邪教组织,促进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首先成立了以居委会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社区专干、党员和楼栋组长为组员的“警示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组织学习省、市、区委“关于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沟通信息,研究工作方案,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警示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大家分工包干,责任到人,确保了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其次,社区积极构建反邪教工作网络,成员包括长沙晚报、芙蓉区国税局、大同二小、湘诚物业、东盛物业等辖区单位,并与辖区所有单位都签订了反邪教责任书。最后,社区还组建了一支反邪教警示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夕阳红”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等加入到反邪教警示教育队伍中来。此外,注意提高居民群众参与度,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扩大警示教育工作的群众基础和覆盖面,夯实组织阵线,筑牢防范网络。

第二,多措并举,营造氛围,搞活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不仅是全力推动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需要,而且是做好反邪教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更是实现“无邪教社区”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此,我社区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开拓反邪教宣传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力争使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引导广大群众认识“****”等邪教组织的严重危害和罪恶本质,提升其对邪教这一精神毒品的免疫力。

首先,找准切点,确保宣传造势到位。

一是坚持宣传教育传统阵地和新型阵地相结合,找准宣传窗口的切入点。社区在巩固反邪教宣传橱窗、警示教育活动室等传统宣传教育阵地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利用社区党建网、社区qq群、社区图书屋等新型阵地,以发挥宣传教育的最大效能。社区党建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辟建设反邪教警示教育专栏,既弘扬

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先进网络文化,又最大限度地揭批了邪教的反动本质。社区还利用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赞助创办居民图书屋的机会,购置反邪教书籍和音像制品,提供免费阅览,使社区居民在任何时候都能享用反邪教知识套餐。

二是坚持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与条线工作相结合,找准宣传路径的切入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事务繁多,任务艰巨,身为基层反邪教工作者,学会“弹钢琴”尤为重要。社区在开展志愿者扶贫帮困活动时,坚持既送温暖爱心,又送思想明灯,引导生活困难者走上精神世界的康庄大道,远离迷信邪教。社区利用科普橱窗、科普画廊宣传反邪教科普知识,通过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宣传科学思想,增强群众反邪教意识。

三是坚持常规宣传与特殊宣传相结合,找准宣传形式的切入点。一方面,除了利用宣传橱窗、标语横幅、流动喇叭等方式营造氛围外,还组织反邪教警示教育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印有反邪教知识的宣传单和宣传挂历,使警示活动深入人心、邪教危害家喻户晓,唤起社区居民对反邪教工作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另一方面,社区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反邪教主题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易记易懂的形式宣传反邪教法规政策和知识, 营造“弘扬科学精神,抵制邪教污染”的浓厚氛围。

其次,突出重点,确保教育培训到位。

反邪教警示工作是一项兼具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目前,湘湖地区依然存在“****”人员较为隐蔽的反宣伎俩,证明“****”等邪教组织不仅不会死心,反而可能会变本加厉,这也对反邪教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长期性、实效性,努力培养一支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懂政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反邪教警示教育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乃是重中之重。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警示教育常抓不懈。 社区坚持以青少年和邪教易感人员为重点教育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反邪教警示活动。

一方面,社区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宗旨,组织辖区青少年和父母一起观看反邪教警示教育光碟,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主题为“远离邪教,珍爱生命”的观后感讨论活动,引导青少年远离邪教侵害,崇尚科学文明,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轨道,并通过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辐射到对广大家庭成员的教育,团结辖区居民群众自觉远离邪教。

另一方面,针对重点上访人员、下岗职工以及中老年人等邪教易感人群,社区着重开展了一系列帮助教育活动。不定期地邀请街道综治办普法宣传员到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反邪教专题知识讲座,宣传政策规章、法律法规和防范意识,进一步牢固他们头脑中的反邪教屏障。同时,以精心帮扶带动警示教育,帮助邪教易感人群再就业,并为其办理低保和养老保险,让他们感念党恩,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度和生活幸福感。

二是以培训为抓手,队伍建设不遗余力。抓好队伍建设是夯实反邪教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鉴于此,社区积极致力于“一个中心,两大抓手”。“一个中心”即坚持以党中央为中心,坚持党中央关于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一切邪教组织、反动势力作斗争。至于“两大抓手”,一方面,以培训为抓手,社区把警示教育作为党员政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定期地组织党员、楼栋长等反邪教骨干力量参加反邪教知识业务培训,并策划开展反邪教知识竞赛,以会代训,寓教于乐,力争使他们成为懂业务知识、会宣传发动、善管理协调的反邪教“文职队伍”。另一方面,以激励为抓手,坚持物质奖励和名誉奖励相结合,把物业、保安、巡防队员等纳入反邪教体系,取得了一定实效。

再次,攻克难点,确保心理疏导到位。

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难点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真心接受,真正提高反邪教的意识,因此,加强意识疏导特别重要。为此,社区按照“上门、入户、面对面” 的要求,精心选择了通俗易懂的《反邪教警示教育读本》等资料,将其发放给广大群众,并组织反邪教志愿者上门入户,边讲解边宣传,边倾听边疏导,释疑解困,稳定思想,为他们提供咨询与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与烦恼。同时,社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反邪教文艺活动,老年文艺队采取小品、相声、花鼓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深刻揭批****等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恶本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经意的娱乐生活中接

受反邪教警示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识别、抵制邪教的能力。

第三,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健全防治体系。

近年来,社区认真贯彻落实“防控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积极开展特色防治体系建设,多管齐下,群防群控,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外地邪教的各种渗透活动以及本地一些苗头性的邪教活动,维护了辖区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一是防控结合,注重预防,防患于未然。社区坚持在预防上下功夫,未雨绸缪,警钟长鸣,主动出击,严密防控,防止邪教问题危害社会、危及稳定。

一方面,坚持摸排发现靠前,纳入治安防控视线范围。社区建立了多元摸排的工作机制,通过构建统一、严密的治安防控网络整合资源,兼顾各方,互通共亨,有效覆盖,做到一员多职、一队多责、一物多用、一网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安防控体系的反邪教作用和功效。构建长效化机制过程中,特别明确了治安巡逻中涉邪问题的防控责任,将排查邪教活动线索(如张贴反动传单、书写反动标语、散发反动书刊、光盘)纳入社区治安巡逻队的日常巡防工作之中,及时发现线索苗头,加强情报分析研判,消除防控漏洞隐患。

另一方面,坚持管理控制靠前,纳入流动人口管理“一盘棋”。湘湖地区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群,势必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对信息的掌握、人员的管理和监控非常不利。鉴于此,社区将反邪教管理控制纳入流动人口管理“一盘棋”,全力防止练习者的流窜、封堵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如督促办好暂住证、新来人员的登记等,最大限度地堵住源头,不使邪教组织及练习者在本地区滋生土壤。

二是标本兼治,以人为本,服务“六到位”。反邪教综合治理是手段,平安创建是目标,创业富民才是根本。因此,社区始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以人为本促进创业富民,人文关怀构建平安社区。

社区以“六到位”服务为主题,紧密结合“两帮两促,创业富民”工作,经常走访,掌握情况,教控并重,帮扶结合,保证邪教易感群体的安置帮教工作及时到位。一方面,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生活保障到位”、“新迁居民问访到位”和“家庭纠纷调解到位”, 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极力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积极致力于“两劳人员帮教到位”、“下岗就业安置到位”和“大病住院看望到位”,通过办理低保、争取小额贷款等途径为一些“两劳”回归人员解决生活生产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彻底脱离邪教,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做好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优抚工作,发放生活补助、安置下岗就业人员。

人性化的服务和人文化的管理,使辖区及周边的邪教组织失去了民心,丧失了滋生的土壤,从而无立足之地。经了解,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也很少涉及****等邪教组织,在辖区范围内“****”等邪教组织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反邪教论文篇4

近年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根据省委统战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按照厅党组的工作安排,在厅领导的直接带领下,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际,深入调研,周密部署,积极作为,采取有力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工作制度,完善体系建设。一是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坚持稳定工作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和信息情报报送制度,在第一时间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不瞒报、不拖报、不漏报;二是加强统战工作队伍建设,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个培训基地,将全省高校统战干部进行应对防范邪教的专门培训。三是加强工作协调。2012年以来,会同省委统战部等六部门建立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活动专门协调机制,各高校按区域建立了片会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切实做好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和反邪教工作。积极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办18号文件和省“3·21”专项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入、持续地推进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严格要求各高校注重依据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为根本,以有效阻断渗透和校园传教的渠道为重点,以依法处理渗透和校园传教问题为突破口,确保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确保育人阵地不断巩固。

三、扎实开展宗教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普及宗教知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持续提升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能力,2012年起,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策并举,在全省高校深入开展了宗教知识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1、周密组织,全员参与。一是严格要求,编写教材。会同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等单位,以梳理和阐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编写了《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和《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录制了《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二是把握时机,全面启动。陆续将《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和《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免费发至全省各高校。共发放《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150余万册,《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12000余本,《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6000余盘。2013年9月,新生入学教育之际,印发通知,要求全省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学年开学时段,集中开展宗教知识学习教育活动。

2、创新形势,扎实推进。一是借助《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积极组织学习活动。2013年9月以来,各高校利用新生入学等时机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一入校门就接受宗教知识教育;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讨论;组织专家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辅导;利用校园网、BBS论坛、微博、手机报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二是组织涉宗教工作干部职工、教师利用《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加强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宗教知识教育。坚持系统讲授和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鼓励和组织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骨干教师开设涉及宗教问题的专题讲座,帮助新任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三是切实发挥《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作用。各高校陆续组织师生观看教育宣传片,增强广大师生“识邪、辩邪、拒邪、反邪”的意识,提高学校防范邪教的能力,营造抵御邪教的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

反邪教论文篇5

    **,男,1981年9月生,2000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现任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主任科员。

**同志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治意识强,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恪尽职守,有干劲、有闯劲,能吃苦、打硬仗,工作方法上有思路、有头脑。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团结同志,善于形成合力。作风正派,积极走群众路线,清正廉洁。

近年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省委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际,在省委高校工作、省教育厅领导下,根据思政处的工作安排部署,发挥能力专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做出了显著成绩。该同志于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1年度,被评为“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2年度被评为“全省反邪教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维稳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度荣获“全省反邪教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打击传销工作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现将该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机制。一是根据全省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反邪教工作的需要,建立并落实好了报告制度。积极收集信息情报,深入进行研判。二是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建设。2012年以来,会同省委统战部等六部门建立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活动专门协调机制,各高校按区域建立了片会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作为省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的联络员,克服了人手少,设备缺,条件简单等种种困难,超负荷的工作,完成了专门协调机制建立运行的大量文稿,为省专门协调机制的成立与日常运行作出了贡献。

二、深入一线,做好防范宗教渗透和反邪教工作。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精神,按照省专门协调机制要求,积极主动到一线去,深入到高校,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深入摸情况、搞调研。联合公安、国保等部门,对高校周边私设聚会点进行了清理,2012年以来,共清除高校校园内及周边的私设聚会点20余处,查处非法传教活动30余起,对误入团契组织,甚至邪教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说服转化教育。二是开展专项问题课题研究。2013年以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统战和防范邪教方面的课题研究,涉及高校统战工作的各个方面,目前,已经产生了一部分成果,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

三、全面发动,在全省范围组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题教育。为进一步普及宗教知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持续提升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能力,2012年起,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策并举,在全省高校深入开展了宗教知识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使用者实际,编写教材。会同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等单位,以梳理和阐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编写了《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和《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录制了《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2013年以来,共发放《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150余万册,《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12000余本,《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6000余盘。

二是创新形势,扎实推进。指导与要求各高校利用新生入学等时机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一入校门就接受宗教知识教育;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讨论;组织专家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辅导;利用校园网、BBS论坛、微博、手机报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组织涉宗教工作干部职工、教师利用《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加强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宗教知识教育。坚持系统讲授和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鼓励和组织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骨干教师开设涉及宗教问题的专题讲座,帮助新任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切实发挥《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片》作用。各高校陆续组织师生观看教育宣传片,增强广大师生“识邪、辩邪、拒邪、反邪”的意识,提高学校防范邪教的能力,营造抵御邪教的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

三是举办知识竞赛,检查教育效果。2013年9月,在全省高校组织大学生宗教知识竞赛活动。经过校内初赛、片区复赛、全省决赛的三级赛制,层层选拔,逐级推进。决赛有11支代表队同台竞技,近500名高校师生观看了比赛。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民委、省宗教局、省公安厅及高校部分领导同志观看了比赛。整个比赛活动,全省127个所高校的150余万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宗教知识手册》、《高校宗教工作知识读本》等多种途径参加宗教知识学习。大赛历时11个多月,累计举办校级选拔赛2000余场,片区复赛选拔近30场,参赛人数达30余万。

反邪教论文篇6

论文摘要: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关于神、但热不寒、绝汗、中气与宗气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论述提出质疑,井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我校使用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已经三年,该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密切联系临床,且增添了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实用性、科学性各方面皆能充分反映当代中医诊断学的最高水平。然而,美玉徽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现提出来和中医同道共同商讨,以求达成共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盆。

1关于神的问肠

教材(第9页)中说:“此处所说的神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也可以说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在望神的主要内容中又说:“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神”到底是“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呢?还是“人体的主宰”呢?后面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前面“神”的概念的否定。从中医基本理论来看,神是人体的主宰。心所以为“君主之官”,就是因为“心藏神”的缘故。心通过神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括动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笔者认为神是人体的主宰,它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并表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外而视、听、言、行,内而意识思维及各种情志活动。所谓望神是指望神的各种外在表现。

2关于但寒不热的问题

教材(第63页)把但寒不热分为两类:①新病恶寒。为寒邪“直接侵人脏腑,损伤阳气所致”。②久病恶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关于恶寒和畏寒的含义,教材(第62页)已有明确的论述:“凡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若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根据临床观察,恶寒是发热的伴随症状。只有在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怕冷感、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才不能缓解,或“解不足言”。而寒邪直中脏腑出现的怕冷感,如寒邪客肺、寒痰塞盛气喘而出现的怕冷感,冻僵病人之形寒战栗,加衣被近火取暖皆能缓解;阳虚失温,形寒肢冷,近火取暖亦能迅速缓解。故笔者认为但寒不热,无论系寒邪直中脏腑,还是机体阳虚,均系畏寒,而非恶寒。

3绝汗的向题

教材(第64页)中说:“绝汗是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亡阳。”在这里,教材把绝汗说成是亡阴亡阳的原因。而下面接着论述的则是亡阴之汗和亡阳之汗的性状。那么,绝汗到底是亡阴亡阳的原因呢?还是亡阴亡阳的一个症状呢?教材的论述是不够明确的。临床证明导致亡阴亡阳的原因并非系大汗所致,而多是由于严重感染,病邪毒力过强,暴伤正气或急性大量失血亡液或严重创伤,或心脑急骤闭塞不通等原因所致。亡阴亡阳是阴或阳的功能欲竭,阴阳行将离决的危重证候,故其汗出称之为绝汗。教材所说“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的“大汗不止”即亡阴亡阳之汗,此点应该说明,不应含糊。

4关于中气与宗气的问题

教材(第53页)中说:“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称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征。”中气,即中焦之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脾胃之气的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中气大虚首先是表现在水谷的腐熟运化功能低下方面而不是语言呼吸方面。所谓夺气,是气之骤然大量耗失。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大失血之后,因失血致气无所依附而散失,故夺气是整个机体之气被夺,即整个机体之气皆虚。如果要强调其中某种气耗散严重的话,笔者认为宗气大虚的表现尤为突出。《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中医基础理论》归纳宗气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走息道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叶。二是贯心脉行气血。气血的运行,心搏之强弱及节律等亦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根据夺气的表现,应是宗气大衰而非中气。

教材(第111页)中说:“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中气不守。”此说似无理论根据。《内经》明确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教材中此段文字的前面亦写道:“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而未言测中气的情况,故此处之“中气不守”似改为“宗气不守”较妥。

5其他

5.1教材(第68页)中说:“征忡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多由内因所引起。”但在此段文字之前,称惊悸“常由外因所引起”。其论述自相矛盾。根据临床观察,征仲多由心悸发展而来,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度心衰时的表现,故改成“征忡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较妥。

5. 2教材(第64页)中说:“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者,称为自汗。”此说值得推敲。午睡是在日间,若午睡而汗出,不能称之为自汗,深夜未眠时而经常汗出亦不能不谓之自汗。故笔者认为自汗的定义改为“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为宜。

5.3教材(第71页)中说:“消渴病多由肾虚水不化津而下泄所致。”若饮入之水不能气化为津液,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水液循环、输布和代谢。此种水液只能下泄于肠道而引起腹泻,非但不会多尿,而且往往尿少。笔者认为把“水不化津而下泄”改成“肾失封藏、固摄”似妥。

5.4教材(第71页)中说:“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这种说法亦豁推敲。因为新病是指外感还是内伤,不明确;另外,从生命学的观点来看,凡外邪内侵而发病,正邪交争本身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如此则发热、恶寒、呕吐等等均系机体本身的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此处的“保护性反应”没有实际临床意义。拙见认为把新病食欲减退的原因改为“病邪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似乎更合适一些。

5.5教材(第75页)中说:“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正常带下多是无色无臭的分泌物,乳白色分泌物多为病理性带下。

反邪教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 正 反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但是,当前这种传统教育课程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大学生普遍认为,老师讲得不少都是"陈词滥调"、"道理灌输",甚至反映"台下听着麻烦、课堂上着平淡、台上讲着困难"。可见,课上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只宣扬正面的理论、积极的精神是不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巧用"正"和"反"。

一、"正"、"反"并用、突出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和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应运用好"正"、"反"两个方面,并突出一个"育"字。这个"育"字就是指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和标准,紧紧抓住"育人"这根主线,突出"正"与"反"的对立和斗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时应做到立场坚定、旗帜分明,对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爱国主义和美好的道德行为,就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扬和赞美,而对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极端的个人主义、腐朽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批驳和抨击。

一方面,不能一味地"正",即课堂上只是简单地灌输正面理论,只按照教材去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我国的优良传统如何先进、正确,该如何弘扬和传承,却不对比社会阴暗面,不去批判当前存在的歪理邪说和错误言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只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他们学习后既不能分析丑恶现象存在的原因,不能解释心中的疑惑;又不会运用先进的理论去反对和批判歪理邪说,不能很好地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守卫好自己的思想阵地。

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地叙述"反",即课堂上只是讲,当今社会上存在着哪些反动和负面的现象,如何地侵蚀广大青年思想,而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和我国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对这些现象与反动邪说进行有效地批判和分析。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虽然知道这些歪理邪说和错误言论的危害,却不知如何去鉴别、批判和抵制,不能认识到积极向上的事物发展趋势,不会使用思想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思想阵地。

二、以"正"为主、典型引路

以"正"为主、典型引路,就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正面理论灌输、先进事迹激励为主,给大学生输送"正能量",用先进的典型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以批判歪理邪说、反面事实警示为辅,给大学生以警醒,确保其人生之路不发生偏移。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生理和心理都要求趋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其独立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正确的理论灌输能够使青年大学生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崇高的人生方向,使他们在遵守公民道德的行为中提升自我,使他们在弘扬"八荣"、摈弃"八耻"中找准人生目标,使他们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引下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正"、"反"教育要着重把握好"新"和"度",精心选材。如果内容不"新",就会让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有些事例内容从小学一直被引用到大学,用学生的话讲就是"耳朵都听出老茧了",这样难免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选用当前最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使之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与说服力。如果不能把握好"度",就会反客为主,让学生过分关注"反"的内容。这是因为反面批判虽然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但反面事例中"酒绿灯红"、"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会对青年人产生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反面事例中缜密的犯罪计划、充满刺激的犯罪生活也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好奇,会刺激青年人个性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恰当用"反"、严谨生动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所讲的,在思修课教学中适当使用"反",也是一种适时地"解惑"。当大学生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和错误言论提出疑问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解惑",即针对反面事例的警示内容,运用先进、正确的理论来批判歪理邪说,讲清楚产生这些言论和现象的客观性和局限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不是大肆渲染歪理邪说和反面事例,就是尖锐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批判得深刻,就可以充分表明教师对歪理邪说和反面事例的态度,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和理解先进理论的兴趣。但如果运用得不当,只是设问而不去"解惑",则会使大学生对这些歪理邪说和反面事例产生兴趣,并容易产生"社会上都是这样的"的错误思想,从而对当今社会失去信心,在内心中排斥和抵触那些看似并不实用的正确理论,最终产生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把思想品德修养课的课堂变成了"故事会",一个接一个地给学生讲故事,学生当时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但是课后却是记住了例子,忘记了主题,抓不住中心,理不出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使课堂变得生动了,但脱离了教材、脱离了教学大纲,背离了严肃严谨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也不可能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因此,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论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必须要合理地使用"正"和"反",做到与教材有机结合,在"广泛"使用"正"的基础上,适当对"反"进行批判,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在严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反邪教论文篇8

本文在阐释叶天士《温热论》中“妇人胎前病温”条文要义的基础上,分卫气分、营血分、后期3个证治,结合验案进行发挥,探求妇人胎前病温的辨治规律。

【关键词】 《温热论》 胎前病温 辨治规律

温病的诊治规律本不分男女,只是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经、胎、产等特殊情况,如怀孕期,热毒入血伤阴,容易损胎;产后气血大亏,邪易深陷;月经期,邪热容易陷入血室等,与男性有所不同。这正是我们在诊治妇人病温中需要掌握和注意的问题。《温热论》中“论妇人病温”条论述极佳。兹就“妇人胎前病温”作一浅析。

条文云:“再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覆盖腹上等,皆是保护之意”。这里是指古人治疗胎前病大多以四物汤加减以保护胎元为主要原则。这在《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叶案)也有提及:“潘,血液护胎。尚且不固……从来有胎而病外感。麻桂硝黄等剂。必加四物。是治病保胎第一要法”[1] 。 接着讲外治法:热极时可采用一些冷敷的方法达到物理降温,如用井底泥或浸冷的蓝布覆盖于孕妇腹部以减少邪热对胎元的影响。 当然这仅是防止热邪碍胎方法的举例,但不能死板地应用,应根据邪的浅深、正气之盛衰而随证施治。因而叶氏紧接着指出:“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如邪在表者予以透表达邪,邪热充盛者予以清泄里热等,祛邪就是安胎。所以“用血腻之药不灵,又当省察,不可认板法”,不可一心只想护胎,纯用滋补护胎药,而不顾外感温病,这样非但胎元不保反而助热恋邪。不过在祛邪中要根据邪正关系和温邪、药物对胎元的影响,步步防其正伤邪陷,就可达到祛邪保胎的目的,也即叶氏所讲的“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

叶氏这些宝贵的论述成为诊治妊娠期温病必须掌握的指导性思想。然总归大纲大法,具体落实到证治方面就必须结合温病和妇科两门知识进行归纳了。笔者就邪正盛衰分卫气分证治、营血分证治和后期证治3个方面结合验案进行发挥,探求妇人胎前病温的辨治规律。

1 卫气分证治

温邪初犯肺卫,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滑数。此时应辛凉清解(在卫汗之可也)。这与男子病温无异,只是选药时多选对胎元无犯的有益之品,如清热安胎之黄芩。

1.1 叶案:胎前时邪发热案某,恶阻。本欲恶心厌食。今夹时邪。头痛身热。当先清热。加竹叶,连翘,生甘草,黄芩,花粉,苏梗 [1]。

按:药虽六味,辛凉清解、顺气安胎已具,实乃大师手笔。只是天花粉蛋白有引产抗早孕之弊,笔者认为天花粉改芦根为宜。

卫分不解,邪入气分,或不经卫分温邪直入气分,或伏邪内发。此时正气未衰,奋起抗邪,则里热蒸腾。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依温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有邪热在肺、热在胸膈、痰热结胸、肺胃热炽、热结于肠、热郁胆经、火郁三焦等等证候。具体治法也与一般温病无异,清泄里热,并结合不同证侯采用对症治法,且应力专效速地急清病邪,防邪陷伤胎。由湿热病邪所致,则祛湿清热,热重以清热为主、湿重以祛湿为主。正如吴锡璜所说:“孕妇患温热证,按证施治,教常人尤须多用大剂,急夺其热,即所以保其胎”[2]。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亦说:“若热甚躁急,胎动不安,必须下之……以逐去其邪……气回而胎自固,反见硝、黄为安胎之圣药,历治历效,子母具安”[3]。但是苦寒攻下之品多损胎元,这又使我们在临证时有所顾忌。参考章虚谷所注:“清热解邪,勿使伤动其胎,即为保护……且《内经》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也。’故如伤寒阳明实热证,亦当用承气下之,邪去则胎安也”[4]。章氏所引经文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是指在妊娠期间,如果确有疾病存在(有故),虽然使用对胎孕有影响的药物,但因为是针对疾病所使用的,所以不会妨碍胎孕造成流产(无殒),亦不会损伤孕妇(亦无殒也)。可见叶氏“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是有理论依据的。下面选二案进一步阐明。

1.2 叶案:胎前热伤肺阴案某,先寒后热,咳呛。是春月风温肺病。风为阳邪,温渐变热,客气著人,即曰时气。怀妊九月,足少阴肾脉养胎。上受热气,肺痹喘急,消渴胸满,便溺不爽,皆肺与大肠为表里之现症。状若绘矣。芎归辛温,参术守补,肉桂沉香辛热,皆胎前忌用,致大热烦闷,势属危殆。议以清肺之急,润肺之燥,俾胎得凉则安,去病身安。自为不补之补。古人先治其实,实者邪也。 (处以)泡淡黄芩,知母,鲜生地,花粉,阿胶,天冬。又,喘热减半,四肢微冷,腹中不和,胎气有上冲之虑。昨进清润之方,漐漐有汗,可见辛燥耗血,便是助热。今烦渴既止,问初病由悲哀惊恐之伤。养肝阴,滋肾液为治。稳保胎元,病体可调。复脉去桂麻姜枣加天冬、知母、子芩 [1]。

按:此案热壅气分,肺与大肠同病,是以清热降火润燥进治,邪去胎安。复诊时讲到“昨进清润之方,漐漐有汗。可见辛燥耗血,便是助热”也即验证初诊指出的“辛温守补辛热皆胎前忌用”,温邪已解(喘热减半,烦渴既止),紧接着结合病因(问初病由悲哀惊恐之伤),养肝阴、滋肾液、清余热安胎。可见祛邪正所以安胎,胎得凉则安,这亦即叶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体现。

1.3 笔者老师吴弥漫教授验案一孕妇,夏月病暑,阳明腑热甚盛,大便燥结,数天未解,连进二剂增液承气汤后大便通畅,热退病除,后来足月产一男婴,体甚壮实。

郭谦亨教授在《温病述评》中也有用大承气汤治愈妊娠阳明腑实证的案例[5]。所以若拘于妊娠忌用硝黄之见,则难愈病,可见“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与 叶氏“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是有实践依据的。但也要注意“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恣行克伐而伤正气损胎元。

2 营血分证治

气分不解邪入营血分,或卫分不解逆传心包,或邪气内伏、自内而发、一起病即见凶险的营血分证候。这些阶段多见于素体虚弱患者,易动血伤胎。治疗方面就必须据症辨明热毒轻重和胎元损伤的情况,分清主次急予祛邪和护胎并进。邪在营分则清营透热而护胎,邪入血分则凉血解毒兼以护胎,时刻顾护胎元,即“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但热毒盛极时,仍亟需清血中之毒,而不为护胎所束手。余霖《疫病编》论妊娠病疫中言:“母之于胎,一气相连。盖胎赖母血以养,母病热疫,毒火蕴于血中,是母之血即毒血矣。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则胎能独无恙乎?须知胎热则动,胎凉则安,母病热疫,胎自热矣。竭力清解以凉血,使母病去而胎可无虞。若不知此,而舍病以保胎,必至母子两不保也” [4]正是经验之谈。下面选四案进一步阐明。

2.1 笔者验案11999-08,患者素体阴虚,孕有六月,外感温热十余日,医以辛温益气解表安胎进药8剂,病未退,小腹灼热不适,身热夜甚,烦躁不宁,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绛少苔,脉弱细数。笔者辨为热灼营阴之证,有动胎之虞。急以清营汤加减进治,犀角易羚羊角,蓝布浸冷,覆盖腹上。二剂神宁胎安,再进二剂热退病愈。再以甘凉清淡调养两周,至期产一男,体壮无恙。

2.2 笔者验案22007-06,患者怀孕5月,忽发双下肢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医敷以药散,用药两日,更发下肢药敏。西医要求患者入院治疗,患者畏惧,求治于笔者。刻诊:发热,热峰达39.9℃,两下肢红如涂丹,有对称性肿块如鸡蛋大质硬有压痛,下肢皮肤痒痛难忍,身热夜甚,口苦口干,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滑细数。辨为热毒夹湿下注,毒瘀交攻,治以凉血解毒消斑,期邪去胎安。拟方:水牛角30 g(先煎),石膏30 g(先煎),知母肉15 g,玄参15 g,赤芍 15 g,丹皮 10 g,紫草15 g,黄芩10g,银花15 g,白蒺藜10 g,蝉衣6 g,僵蚕10 g,甘草 10 g,生地15 g。3剂,1剂/d。再以凉血解毒、活血散瘀剂外洗。每日以羚羊角丝2 g,鲜竹叶芯50条煎水,口渴时饮。

二诊,身热退(最高时达37℃),斑色浅,痒势微,肿块变软有消退之势,每至傍晚斑色加深、身热加重,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滑微数。治以清透阴分伏邪,凉血散瘀。拟方:青蒿10 g(后下),鳖甲30 g(先煎),知母15 g ,生地15 g,丹皮 10g,紫草 10 g,丹参15 g,赤芍15 g,玄参15 g,僵蚕10 g,竹叶芯10 g,麦冬15 g。4剂,日1剂。

三诊,斑色已退,肿块已消强半,余无不适。遵“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经旨,嘱停内服药,以外洗为主,清淡饮食调养3周,瓜藤缠痊愈。患者于本文成稿前两天剖腹产一男婴,体甚壮实。

2.3 叶案胎前热邪下痢脓血案:某,临月下痢脓血。色紫形浓。热伏阴分。议用白头翁汤。

又,苦味见效。知温热动血,以小其制为剂,可全功矣。(处以)黄芩,黄柏 ,炒银花,炒山楂,茯苓,泽泻[1]。

按:此案湿热阻滞大肠,气血壅滞腐败化为脓血,色紫形浓则热毒极重,故选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痢,邪去则胎安。复诊以小其制为剂正是防药过病所、损正陷邪,也即“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的体现。热毒已解则治以湿热两清,病可向愈。且银花炭凉血止痢效佳,炒山楂导滞祛瘀,止痢不留邪,也见叶氏用药之精专。

2.4 范文甫先生治霍乱验案陈师母,涌利空呕,面青转筋,此乃时疫重症。当先治其病,虽有胎孕亦不顾也。(处以)连翘9 g,桃仁15 g ,红花9 g,甘草6 g,赤芍9 g,柴胡9 g,生地24 g,当归9 g,葛根9 g,蚕砂30 g,鲜芦根30 g,枳壳9 g。

二诊:时疫已解。(处以)当归9 g,桂枝6 g,白芍12 g,甘草6 g, 生姜3 g,大枣4枚,饴糖30 g[6]。

按:初诊方乃《医林改错》之解毒活血汤加蚕砂、鲜芦根。本案虽有胎孕,又患霍乱重症,故先生根据“有故无殒”与“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的原则急去其邪,也即余霖所讲的“母病热疫……竭力清解以凉血,使母病去而胎可无虞”。二诊时疫已解,即以当归建中汤养血安胎,即叶氏“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的具体运用。

3 后期证治

经过合理的治疗后,邪气已退,正气也有一定程度的耗损。这时邪气虽退,余热未净,津液未复,调养不当,最易反复,以感复、劳复、食复为常见。此阶段应清余邪,养阴益气、防复护胎为要,胃气、阴津也须时时顾护。沙参麦冬汤(去天花粉)、竹叶石膏汤、薛氏参麦汤可随证斟酌选用。

叶案:胎前热伤肺阴案可供仿效。杨,血液仅仅养胎。春阳升举,上焦易燥,喉呛心嘈。皆液亏阳亢。 (处以)鲜生地,茯神,白扁豆,元参心,川斛[1]。

按:春阳升举,木火盛则刑金,故上焦易燥;津液消耗,热伤肺阴故喉呛;本来血液仅仅养胎,心阴不足心阳上亢则心嘈。此乃液亏阳亢之候。治以滋阴清热,健脾养心。鲜生地、元参心、川斛滋阴清虚热,白扁豆、川斛健脾阴,茯神健脾养心宁神,元参心能养心阴降心阳上亢之虚火。这样津液得复,虚热得清,则液亏阳亢之候可除,胎元得保。遣药可谓中正平和而精专。

4 小结

总之,在治胎前病时以凉血顺气为宜,胎前病温则须时时顾护胎元。邪盛正气未损时,祛邪所以安胎;正气已损、胎元已伤时则须祛邪与安胎并进。在用药方面,为慎重起见,若用无碍于胎孕的药物亦能愈病时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孕有影响的药物,切勿以险求胜。

本文承蒙林培政老师的精心指导,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80,281,282.

[2] 吴瑞甫.中西温热串解,第1版[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4.

[3]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

[4]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

反邪教论文篇9

《干将莫邪》全篇只四百多字,但在这样的短篇里却异浪突起,波涛浪滚,情节一次又一次出现高潮。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干将莫邪教后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干将莫邪教后反思范文11、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本文是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为主。

精心准备导学案,放手给学生自读,他们就会天马行空的想象问题,就有可能不在老师的课堂设计之内,所以教师备课,准备的内容要相对的宽一些,比如,关于侠客的故事,自己尽可能多准备,不要等到学生说了一个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听一样,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面狭窄,有轻视老师,轻视课堂,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教师对文章字、词的理解也需和重点讲读课文一样透彻,比如这节课,学生就问道“南山”是不是“终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课堂上,指导学生自读之前,一定要和学生复习关于小说的学习要点:故事情节如何确定、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下手、揣摩词句的方法如何等,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课文。

3、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品析过于浅显,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对表面表达的讨论上,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没有细细地感受到。

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一些鉴赏评价,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更详尽,还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语言内涵。

4、本节课拓展的内容不够。

要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老师可以用电脑给学生呈现2—3个文言志异故事,让3—5个学生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课后练习,因没有时间检查,致使学生课后完成有敷衍的行为。

以后再上此课,要把握好时间,难点练习题当堂解答。

总的说来,本人上过此节课后,经过反思觉得,就算是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也不能怠慢,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干将莫邪教后反思范文2今天上这节课,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幻灯片还是很不错的,学生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王浩讲了这个故事,很细致,几乎像翻译下来一样,讲完以后让看大屏幕,也有问题引导,学生能用原文回答。课文熟悉了,我开始让他们翻译课文,翻译课文翻到第四段时下课了,我觉的翻译应该放到前面的。十二个小组,读课文可以用两个小组,翻译课文可以用四个小组。但是我叫的都是个体学生,没有用到小组的,除了在讨论整体感知部分吧,练习题没有涉及,很不好。

当时我倒是说了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会将这个故事的目标,上的时候,最后一排只有张路遥举起手说了一次,看画面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起到作用,是七嘴八舌说的,不好。

有点想讲到哪儿就到哪儿的意思,很不合理。

干将莫邪教后反思范文3在公开课上,我把原来预定的目标完成了.好的就不再多说,重点谈谈在课堂上的不足,望能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更上一层楼.为此,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在故事的复述当中,我要求学生言简意赅的复述,评课时有老师就指出来,这样的要求会给学生束缚,其实,关于侠客和赤的对话可以展开,学生也许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想象可以融入.我的要求就给了他们限制,这点是不可取的,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留白,这样也才更能体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由他们自己发挥.

其次,在整堂课上,我要求了一个课堂的整体性,做到了使我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环环相扣,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其实,重点不突出,其实,我应该重点抓住一个点来深挖,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反邪教论文篇10

【关键词】清营汤功能透热转气气营两清

清营汤方源及其制方原意

清营汤方出吴鞠通《温病条辨》,书中提及此方凡三见,《卷一·上焦篇》载:“十五、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1]同篇又有“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1]又在《卷二·中焦篇》载述:“二十、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1]综上所述,清营汤主治病症,吴氏再三强调“热在营中”、“邪在血分”、“舌绛而干”、“烦渴,舌赤”、“舌黄燥,肉色绛”,加以吴氏名之为“清营汤”,足见制方者初衷乃为用治温病邪热蕴于营血病症,然则后世学者基于方中组成各药既有清除营血邪热之品,复寓清除气分邪热之物,以至对《温病条辨》原意并未予以认同。

有关文献对清营汤功能的不同认识

虽然吴氏创制清营汤原意未被后人接受,但其方药组成对于温病邪热已然入营、气分邪热尚未尽除之际,仍有临床实用价值,故有关中医方剂、治法等专著均予录载,以至流传颇广,而且对其功能亦进行补充,只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遂使所说功能并不一致,为了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有关文献的不同认识,仅据手头资料略予归纳,引录如下。

1、认为清营汤功能为“透热转气”的有以下5书:

①《中医方剂学讲义》说:“温邪乍入营分……犹可透营泄热,仍转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本方立意即在于此。”[2]

②上海中医学院编《方剂学》说:“邪热乍入营分……犹可透营泄热,仍转气分而解,本方就是根据‘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意思所制定的。”[3]

③《中医方剂临床手册》说:“综合诸药……使乍入营分之邪热,可以透出气分而解。”[4]

④《医方发挥》说:“本方是治疗邪初入营的代表方……热邪初入营分,是由气分而来,此时……气分症状尚未全解,营分症状即已出现……其治法是使营分之邪仍转至气分而解,即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1]

⑤《古今中医治法精要》在“透热转气法”概念中说:“温热之邪初入营分,气分症状尚未全解,营分症状即已出现……可采用……综合治法,以截止温邪深入,使邪由里达外,由营分转出气分而解……清营汤作为本治法代表方剂。”[5]

2、认为清营汤功能“透热转气”,体现了“气营两清”治法,以及认为清营汤可达到“气营两清”目的,“亦即”或“并有”“透热转气”意思的有以下4书:

①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说:“本方是清营透气的代表方……温邪初入营分,根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使热邪转出气分而解,体现了本方气营两清之法。”[6]

②陈伟等主编《方剂学》,所说与上书雷同。[7]

③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说:“本方治症是温热之邪由气分转入营分……宜在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达到气营两清的目的,亦即《外感温热篇》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意思。”[8]

④《中医治法与方剂》说:“本方犀角清营凉血,……银花、连翘、竹叶以清气分热见长,配入方中,不仅协同奏清热解毒功效,并有‘透热转气’的意思,使营热因开达作用转出气分而解。”[9]

综上所述,可见主张清营汤功能“透热转气”者,9书均皆涉及,而认为功能“气营两清”者仅有4见,即此4见亦尚未摆脱“透热转气”之说,只占小部分,似应认同“透热转气”为是。然则学术问题并非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准则,尚需根据正确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予以衡量,何况其中尚有某些概念有待澄清,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因而还不足以作为定论。

“透热转气”与“气营两清”功能机制不容混淆

上述中医方剂及治法专著,或认为“透热转气”体现了“气营两清”,或认为“气营两清”亦即“透热转气”的意思,将两个不同功效全然或几乎视为相同作用,如此混淆概念的论述不够妥当,因为对于“透热转气”,《医方发挥》解释非常清楚:“其治法是使营分之邪仍转至气分而解。”[1]《中医方剂学讲义》亦明确指出:“温邪乍入营分……但犹可透营泄热,仍转气分而解。”[2]而“气营两清”则是双管齐下,直接同时将气分、营分邪热一并清除,并不通过宣透作用将入营邪热使之再回到气分,怎能说“透热转气,体现了气营两清”或“气营两清,亦即透热转气”呢?这些混淆概念、不合情理之说,需要力予纠正。

对清营汤功能“透热转气”的不解之处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仅举犀角、玄参、羚羊角三药为例[5];吴鞠通《温病条辨》创制清营汤仅历述主治病症,并未说明即是禀叶氏“透热转气”治法所制,可见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自表述。自从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所撰《中医方剂学讲义》将两者撮合,认为清营汤立意即在叶天士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于是一唱众和,广为流传,诸凡方剂教材、中医治法专著无不采纳,认为清营汤具有“透热转气”功能,甚至推许为“透热转气”的代表方,形成医家、学者之共识,惟是其中存有不合情理之处,不能令人无惑,由于迄今尚未见有详予说明可释疑团者,爰将一己不明之处述之如下。

1、清营汤中犀角、生地、丹参均无宣透作用,何以能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既然认为清营汤能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则必须具有能入营血,并兼有宣透作用的药物,才能在药性到达营分以后,发挥宣透功能,达到将邪热向气分透出的目的,此乃极为浅显之理,毋庸详析者,然而清营汤中虽有犀角、生地、丹参等能入营血之品,却无一具有宣透之性,试问怎能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此不能无惑者,一也。

2、清营汤方用金银花、连翘均为气分之药,怎能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基于上说,如欲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必须具备能入营血、且有透发作用的双重功能。金银花、连翘二药均为气分之药,除了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指出连翘“凡在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10]《中医方剂学讲义》还进一步认为:“身热烦渴,是气分犹有温邪……故用……银花、连翘……清泄气分之邪。”[2]《中医治法与方剂》亦说:“银花、连翘、竹叶以清气分热见长。”[9]谓其能将入营邪热透出气分,怎能令人信服?此不能无惑者,二也。

3、据雷载权《中药学》称:金银花“本品有透营转气之功”[11],陈家英《古今中医治法精要》说:“银花、连翘等宣透疏导……使邪由里达外,由营分转出气分而解。”[5]《中医治法与方剂》说:“银花、连翘、竹叶……并有‘透热转气’的意思,使营热因开达作用转出气分而解。”[9]《医方发挥》说:黄连、竹叶心、金银花、连翘“四药合用并能‘透营转气’,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1]此外,广东中医学院主编的《方剂学》[8]、陈伟主编的《方剂学》也说:“黄连、竹叶心、连翘、银花……并透热于外,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7]与《医方发挥》持相同认识。对于以上诸多看法不知究以何者为是,抑或功能并无差别?果真上述诸药均能“透热转气”,是否还要加用犀角、生地黄等药进行治疗?如果不必加用,还能称为清营汤否?如果仍需加用,岂非浪费药材、增加病家负担?此不能无惑者,三也。

4、清营汤是为治疗温邪已入营分、气分邪热尚未全解所制,此时将入营邪热透出仍至气分,岂非促使气分热势愈威,怎能反会“而解”呢?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说:清营汤是治疗“温热之邪由气分转入营分……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者”[8]之剂,《医方发挥》也说:“本方是治疗邪初入营的代表方……气分症状尚未全解,营分症状即已出现”[1]的病症。两见相同,都突出气分邪热尚未尽解,因此如果服用清营汤确能将营分热邪透出、仍转至气分,可想而知必然会导致气分热势益炽,怎么反会有如《医方发挥》与陈伟等主编《方剂学》等书所说的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1,7]呢?此不能无惑者,四也。

以上四惑,皆在阅读诸家文献论述清营汤功能后而萌发,感到或有违情理,难以自圆其说,或不符推理,自相矛盾。追其源流当是既崇信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又将清营汤奉之为“透热转气”治法之代表方使然,不仅令人读后难免疑团丛生、不能理解,抑且由于人云亦云,广为流传,误导后学,诚非治学者应有之严谨态度。鉴于迄今尚未见质疑者,笔者愚钝不敏,敢以同道浙江上虞柴中元先生所说“应为后学指迷、无为贤者讳失”[12]为铭,历举不解之处如上,尚祈高明者赐予开导,以启茅塞。

清营汤功能似以“气营两清”为宜

称清营汤功能“透热转气”,显违情理已见上述,吴鞠通命名“清营”未及清气,疏于全面亦非允当,唯有关文献认为“气营两清”,则切中肯綮,符合实际,深以为然,理由有三,述之于下。

1、从所治疗病症来看,既然气分邪热尚未尽解,而入营邪热已现,理应“气营两清”、双管齐下始为恰当,如下述文献皆有述及。

①《温病条辨》引用汪延珍所说:“此条以舌绛为主,绛而中心黄苔,宜气血两清。”[1]

②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说:“本方治症是温热之邪由气分传入营分……气分之邪尚未尽解……治法上宜在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达到气营两清目的。”[8]

③傅衍魁等《医方发挥》说:“温热之邪由气入营,热伤营阴,而气分热邪尚未尽离……故治法上应将清营解毒和清气泄热之品互相配伍。”[1]

以上三说,均从所治病症的病因、病机角度阐明采用气营两清治法的必要性。

2、从方中组成药物来看,既有清泄气分邪热之品,复寓清营凉血之物,可奏“气营两清”之功。

①《中医方剂学讲义》说:“方中犀角、地黄、丹参清营分之热……身热烦渴是气分犹有温邪,故用竹叶(原方为竹叶心)、黄连、银花、连翘……清泄气分之邪。”[2]

②成都中医学院《中医治法与方剂》说:“本方犀角清营凉血……银花、连翘、竹叶(原方为竹叶心)以清气分热见长。”[9]

③《医方发挥》说:“犀角咸寒,入营入血……既能清除营分热毒,又能凉血散瘀,为方中主药……佐以黄连泻火解毒,竹叶心……专清心气……是以清气分之热。”[1]

以上三说,均从分析方中药物性效,阐明本方将清气药与凉营药合于一方,为证实本方确具“气营两清”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从临床具体应用可根据气、营双方的热势强弱进行加减变化来看,也反映了本方既具清气、又能清营的双重作用。

①《医方发挥》说:“若气分热盛而营分热轻,宜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心等清热解毒之药,相对减少犀角、生地黄、玄参的用量。”[1]

②《中华本草(精选本)》在连翘条中说:“热邪入里,初涉营分而致……斑疹隐隐……可与水牛角、生地、金银花等配伍,以清营透热。”[10]

以上二说,前者指出若气分热重可重用银花、连翘、竹叶心等清气药;后者虽未明言营分热盛,但从“斑疹隐隐”四字推敲,可以认为营分热势较为炽盛,因而需与犀角、生地黄等配伍应用;足见从临床具体应用亦可了解本方具有“气营两清”功能。

综合上述三个理由,认为清营汤是“气营两清”之方,理法相符、药症相当,既具说服力,又有可信度,在教学上可使学生易于理解,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建议今后对其功能采用此说,舍弃纠缠不清、存有争议之“透热转气”说,未稔能否获得首肯?

【参考文献】

1傅衍魁,等主编.医方发挥[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193~195.

2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89~90.

3上海中医学院编.方剂学(上海市大学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8.

4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方剂学中药学教研组编.中医方剂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33.

5陈家英主编.古今中医治法精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171.

6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医中药专业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59.

7陈伟,等主编.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丛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0:113~114.

8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中医学院试用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9.

9成都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63~264.

10《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55,1458.